时间:2023-08-08 17:1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学科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联系发展的理念,将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问题、探究实践能力锻炼及数学思想素养树立等方面进行有效结合,使数学教学内容和过程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与时俱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教学 三个结合
当前,新课程对学科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标实施和运用的践行者,应该摒弃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名次,论英雄”的理念,树立新型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方式,切实提升教学效能.近年来,通过对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内容的研析,我深刻体会到,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凸显数学学科“服务于生活”的内容特性;应与探究实践相结合,凸显数学学科“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应与数学思想培树相结合,凸显数学学科“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学宗旨.下面我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目标要求,简要论述新课改下开展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坚持与问题生活相结合,使初中生学习数学“学以致用”。
实践主义学者认为,人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其最终目标和归宿就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或现象.同时,数学学科具有“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征,任何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中都可以找寻到数学的“踪迹”,这又为初中数学教师实施生活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学生活意识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因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扣数学生活特性,善于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找寻数学学科知识内涵与现实生活问题现象的“细微”结合点,创造、加工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放大”,让学生在探究现实性的数学问题中,树立“学以致用”的理念和意识.
如在“绝对值”新知内容教学时,创设生活问题情境:“甲乙两人分别在数轴上20与-55的位置上,而且同时相向而行,若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2倍,试求两人相遇的位置所表示的数是什么?”让学生内在学习情感及主体特性得到激发,主动参与到新知内容探究中.又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等新知内容讲解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设置生活性教学情境的方式,通过设置“生活中,人们为什么只要知道一个角及其所属两边的长度,就能画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呢?”及“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运动时所能承受的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次数S(次/分)是这个人年龄N的一次函数,现在知道,年龄15和45岁的人在运动时所承受的最高心跳次数分别是164次/分和144次/分.若一位63岁的人在跑步,医生在图中测得他的心跳为10秒26次,那么这个人是否有危险?为什么?”生活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坚持与探究实践相结合,使初中生探知问题“行知合一”。
三、坚持与思想培树相结合,使初中生数学思维“丰富多彩”。
数学思想,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级形式和重要表现,更是创新性技能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初中生在阶段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分析、思考、反思、总结、积淀解题方法和策略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树立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同时,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思想培树作为学生所具备的重要内在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数学教学与思想培树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方法和策略探寻活动,并重视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总结和引导,使学生在反思辨析中逐步领悟解题策略,树立数学思想.
如在“如图,ABC内接于半圆,AB是直径,过A作直线MN,若∠MAC=∠ABC.(1)求证:MN是半圆的切线;(2)设D是弧AC的中点,连接BD交AC于G,过D作DEAB于E,交AC于F.求证:FD=FG.(3)若DFG的面积为4.5,且DG=3,GC=4,试求BCG的面积.”问题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解答问题基础上,实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要求学生阐述解题方法及解题策略,然后进行总结,向学生指出,该问题解题过程中运用了数形结合、函数方程及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策略.最后,结合解题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和形成良好数学解题思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素养的树立.
总之,新课标提出了新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与时俱进、有的放矢,采用行之有效教学方式,培养和提升初中生学习素养,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价值;现状;措施
一、引言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老师教学的难度,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探究能力,是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的。但是,当前的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培养起来,老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负担也不断加重。
二、初中数学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和缺漏
1.老师教学模式僵化,教学目标不明确
一方面,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老师坚持“灌输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需求和需要,教学风格十余年如出一辙,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变更而改革创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上,这个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初中数学作为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上的教学模式僵化,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不少老师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认识不足,或者说是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偏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忽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和提高,直接导致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数学课堂沉闷、缺乏活力。
2.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热情普遍不高
受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影响,学生也将提高学习成绩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目标和动力。但是,由于外在压力和外在因素而形成的学习动力并不持久,学生很容易因为学习成绩的下降和课程难度的增加而对学习失去耐心和毅力,这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更是如此。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课程强度和课程难度都显著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加,由于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学生很容易受到打击,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耐心,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最终不利于学生的成绩的稳定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学习兴趣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上的意义和价值
1.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由上分析,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当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就有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仅是因为学习成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当数学兴趣培养起来后,学习数学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学生也因此更加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去,学习成绩和数学素养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让学生乐于进行自主学习,更确切地说,学生在完成常规的课业任务之后,还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究性的数学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2.降低老师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如上文分析,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对老师而言,同样也是意义重大。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增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也能更快地掌握老师教学的知识,并在课程教学上给予老师更多的反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教学难度和教学任务进一步降低,老师的教学风格也能够依据学生的反馈做出更好的调整和变革,从而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和需求,带动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和方法
在认识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尽人意,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和缺漏。因此,下文将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和考察,以探寻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
1.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实行体验教学和互动式教学
由上分析,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上,普遍存在着老师教学方式僵化、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从转变老师的教学模式开始。具体说来,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要改变“灌输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多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单向地向学生教授知识,而实施互动式教学和体验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较为简单的有理数、幂、因式分解等内容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备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老师,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最大程度上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当多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在课前,老师可以适当地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讨;在课上,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直接对教授知识点的困惑之处进行提问;在课后,老师也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
2.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否有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上,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设置单一、老师单纯依据教学进度教学的现象,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因此,调整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动有趣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除了进行常规的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以外,老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数学思想史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对数学的发展历程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对数学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想法;老师也可以引进各种数学思想,诸如数形结合数学、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奥妙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利用这些方法解答难题、偏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需求和热情。
3.实现分层次教学,组建互助合作小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特点,与之相对应的,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也并不相同。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能够让学生更容易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节奏,从而形成对数学学科更大的学习兴趣。此外,也由于学生们各有各的学习特性,学生之间可以组建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
例如,成绩较好的同学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组建一对一的辅导形式的学习小组,在不同模块上各有所长学生也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总体而言,学习小组的目的就是让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更为接近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小组探讨中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快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意义重大,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老师们不仅要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更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培养起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们都要在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意见,不断探寻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春发.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能力;认识;思考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学科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1].在新课改目标要求下,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已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活动探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当前初中生反思能力的现状
1.初中生反思主动意识不强.如,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学习活动反思中,部分初中生在教师“灌输式”的单一教学中,内心情感受到压抑,对自身在学习该知识点的活动表现缺乏能动反思情感,同时,对“三线合一”内容不能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2.初中生思考分析策略不精.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直接讲解法,将判定定理的内容告知其学生,学生在思考分析该类型解题策略时,虽然内心知道应该运用判定定理,但对如何运用其中某一个定理则“手足无措”,致使反思活动难以推进.
3.初中生反思训练途径不多.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过程中,往往采用分析问题解答过程的单一方法开展活动,导致学生反思能力训练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有效的提升.
二、培养初中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1.要强化对反思内在情感的培养.良好的情境,适宜的氛围,是挖掘和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有效手段.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开展反思活动时,要将情感培树作为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利用初中生对现实性、生动性、矛盾性、疑惑处等
方面好奇探知情感,设置出适宜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声情并茂的趣味教学情境中,主动的开展思考分析活动.如在“一次函数”知识教学活动中,在反思“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关系”方面的问题案例解答过程时,教师就有意识的设置“某工厂生产一种产品,当生产数量至少为10吨,但不超过50吨时,每吨的成本y(万元/吨)与生产数量x(吨)的函数关系式如图1所示.(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2)当生产这种产品的总成本为280万元时,求该产品的生产数量.(注:总成本=每吨的成本×生产数量)”
2.要重视对学习探析方法的归纳.初中数学教师要针对当前初中生在反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考方法单一、分析过程逻辑性不强等不足,强化对学生学习技能及方法的指导和归纳,引导学生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活动,结合探析活动经验,根据教学指导意见,实时的归纳总结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并“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有效的巩固和强化,从而逐步增强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辨析评价问题的素养.
如,在“在正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E为AC上一点,连接EB、ED.(1)求证:BEC≌DEC;(2)延长BE交AD于F,当∠BED=120°时,求∠EFD的度数”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析该问题策略活动,学生认为:“应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此时,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指出该案例的解题方法:“第一小题找出构建ABE≌ADE的条件关系式.第二小题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构建等量关系,进行等量替换”.最后,教师设置“已知:
如图3,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EAAD,FDAD,AE=DF, AB=DC.求证:∠ACE=∠DBF”问题进行巩固训练,并有意识的让学生阐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初中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逐步掌握了解题策略和素养,为更加深入开展反思活动打下能力基础.
3.突出反思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保证学习活动的效能.
总之,反思能力,是学生思维辨析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素养的重要内涵.初中数学教师在反思能力培养进程中,要树立能力第一要义理念,重视反思活动引导,过程指导,结果点拨,实现初中生反思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一、引言
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离不开数学问题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问题教学已成为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学指出,问题教学为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搭建了有效展示的“平台”,为教学内容、预设目标提供了具体呈现的“载体”,同时也为学习对象的数学能力、数学品质培养创设了锻炼实践的“舞台”.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围绕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及教学纲要等,就如何开展高效问题教学活动进行了探究和尝试,取得了一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经验.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问题教学方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令人担忧,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和深入探研.
二、问题教学的误区
一是将“提问”等同于“问题”.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内含要义的“精华”.而提问则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时,未能将“提问”与“问题”二者内涵有效地区分,将二者进行等同,将提问作为问题教学的一种形式,导致初中生对提问内容和问题案例不能进行区分,浪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导致解析效能事倍功半.二是“教师讲解”取代“学生探析”.问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过分放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整个问题教学活动作为个人“表演”时间,取代学生应该承担的思路探析、问题解答、方法归纳等任务,越俎代庖,新课改所提出的“学生第一,能力核心”要义未能有效体现.三是弱化忽视“反思研析”活动.既要让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经验“知其然”,又要让学生对获取的学习精髓“知其所以然”,是问题案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就需要学生要能够反思和辨析.而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问题教学忽视学生反思、辨析能力的训练,弱化忽视反思研析活动环节,以教师的指点评价予以取代,降低了问题教学的效能.
三、解决的对策
一是设置典型生动的案例.典型生动的案例,能够将教材内容精髓、教师教学意图以及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有效、具体的呈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问题教学活动进程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师要将问题设置作为问题教学有效开展的准备环节和基础工程,根据知识点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目标要求,设置出典型生动的问题案例,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激发初中生的探知潜能,为问题有效教学做好“铺垫”.如数学学科生活性显著,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同时,也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概率”案例课教学中,教师设置“商场开展促销活动,购买达到一定数额,进行顾客摸奖”生活案例,以此拉近初中生与数学教材的“距离”,认知上获得美的熏陶,形成积极主动的探析情感.二是提供实践探析的时机.问题教学的目的,就是锻炼和培树学习对象探究实践、思考分析的良好数学学习技能.问题教学活动的实施,为初中生锻炼自身数学学习技能,提升自身学习素养,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载体和充足的训练时机.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将问题教学变为学生实践探析的时机,留出充足的学生感知问题内容、分析问题条件、找寻解题思路、展示解题过程等实践时间,让初中生在充足的亲身实践和教师指导中,数学学习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和进步.三是延伸问题案例的外延.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征,决定了教师在问题讲解中,不能就题讲题,蜻蜓点水,而应该利用数学案例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开放性特征,创新和加工现有数学问题,通过变式训练、一体多问的形式,将问题内涵有效挖掘,具体呈现,提高初中生对数学知识认知和掌握的深度和程度.
四、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对初中数学学科问题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及解决的策略所做的简要论述,期望初中数学教师围绕问题有效教学这一课题深入探究,为素质教学“大厦”添砖加瓦.
作者:蒋力明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数学学科离不开训练强化、巩固提升的“载体”. 作业训练,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是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根据地,是巩固强化、提升升华的重要保证. 课后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和深刻拓展,其课后作业训练,更成为教师开展课后有效教学的重要时间手段. 众所周知,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讲解的工作,同时,还要肩负起课堂延续――课后教学的重要任务. 设计有效性的课后作业,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巩固手段和重要补充. 但在实际课后作业设计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还存在着设计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题海作战,追求数量忽视质量,设计目标不明确,没有层次性等不足和缺陷. 这些都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有效改正. 本人现就新课改下,如何设计有效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进行论述.
一、课后作业设计要具有连贯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知素养的“前后衔接”
教育学认为,作业是教师锻炼和提升学生知识素养和学习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学生在教师有效讲解和深入学习探析进程中,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解题经验,都需要通过一定“载体”进行巩固和强化. 课后作业,成为其重要“抓手”. 笔者以为,课后作业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应是巩固强化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效果的“助推器”.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后作业内容设计时,要注重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能够根据学生课堂学习、认知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坡度性、递进性的作业内容,让学在感知、分析、解答数学课后作业的实践进程中,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或学习技能的有效“回顾”,认知素养的有效“强化”,使学生能够在解析每一个课后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形成基本技能. 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抓住该节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学生认知的难点,同时,结合初中生在学习认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解不等式:2(x - 1) < x + 1,并求它的非负整数解”、“已知方程ax + 12 = 0的解是x = 3,求不等式(a + 2)x < -6的解集”等具有典型性、巩固性的数学问题,组织初中生开展课后解答和分析活动,让初中生借助已有数学知识素养,已有数学认知技能,层层深入,实践探析,以此巩固和强化初中生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认知和运用素养.
二、课后作业设计要具有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课堂学习探究实践基础上,对数学知识以及解题技能等有了深刻理解和有效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精华”,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功效. 在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案例的思考性和开放性特点,结合数学教材内容以及深刻内涵,设计出问题条件不确定性、解题方法多样性、解法灵活性的数学作业内容,为初中生提供充足而又丰富的数学思考分析的思维空间,在丰富、深刻、灵活的思维解析实践中,扩大初中生数学思维创新“空间”.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的应用”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利用数学问题的发散性,在设置“有甲和乙两辆车,从A地开往B地,如果甲车行驶到AB两地之间的中点C处后,提速到原来时速的1.5倍,继续向前开车,如图所示是汽车离开A地的距离路程y与时间t的关系,试求出甲车什么时间能够到达C地. ”在案例基础上,采用变式训练方式,又向初中生设计了“上述条件不变,试求出甲车离开A地的距离y与时刻t的函数解析式”、“试问乙车出发后多长时间,能够与甲车保持距离为20 km”等变式问题,组织和指导初中生结合所学数学知识点以及解题经验,进行分析解答问题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课后作业设计要具有延伸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预习新知的“超前意识”
教育实践主义学者认为,课后作业是为巩固升华课堂教与学活动效果而呈现,又是为学习探知新知内容“做铺垫”. 部分初中学生预习数学新知经常表现出“无目标、无重点、无方向”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后数学作业,将需要学生新知预习的内容及要求,融入和渗透在课后作业之中,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预习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预习的“超前意识”,为下一节课新知讲解打好基础. 在课后作业的预习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展示”强行灌输,而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将新知基本内容以及重难点,通过填空式、问题式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探知、逐步掌握,切实提高课后作业的延伸、预设功效.
总之,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能够巩固课堂教学效能,切实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解题技能. 本人在此仅对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进行了粗浅认知,如有不妥之处,请同仁悉心指正,同时,希望更多初中数学教师为课后作业有效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科学指导、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冯平.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年08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评价同样需要以学生为核心。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管理中,我们应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但是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很多与课程标准不符的情况,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学评价的意识跟不上时展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更多考虑学生的课堂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比较忽视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注重成绩,忽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
2.教学评价标准缺乏专一性和学科性
据了解,现今很多学校不同学科使用的教学评价表格是一样的,根本没有表现出学科特征,所以没有很强的专一性和有效性。学校虽逐渐改进了相关评价标准,但所有科目的教学评价表格都是一样的。
3.教学评价更多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
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因为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比较注重教学效果,看重学生教学内容是否掌握,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新知识获取过程中的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却不受重视,知识的引入过程往往只是走形式。但这些知识的探索过程其实非常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
二、“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须秉着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当成教学评价的终极目的。评价的标准是将学生的“学”看成中心,设置促使学生学习与各种能力发展的标准,带领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课堂教学评价的结论也可促使老师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有利于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进而完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凸显学科课堂的区别
学科的不同,就意味着有不一样的学习内容、学习标准与学习需求。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逐渐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它与自然、科技、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相通却又不同。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同样具有显著的不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侧重课堂对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内容在发展学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的作用,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的进步和发展。
2.彰显课堂教学的互动
从“教学”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个包含“教”与“学”以及二者互动程序的完备体系。“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突出对过程的评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间进行深度探讨、相互交流沟通,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老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及老师的教学提出疑问。老师可定期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评判,从而改进并完善,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3.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
当前初中学校内,更多是对学生各科成绩的关注,而忽视学生个人成长与综合实力的培养。这种应试教育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往往属于考试型的高手,其他技能十分欠缺,动手能力也很差,并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把学生的发展当成根本,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的成长,真正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4.关注评判标准的多元化
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围绕的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课堂效果的评价。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评价中学生也不应该总是处于被动者的地位,在课堂评价中也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要包括师生的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时,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更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评价教师的工作情况时,也应该考虑他评者和自评者的意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鼓励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三、“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
“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将学生当成教育的根本,一切为了学生,同时关注老师的导向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实现积极性格的培育、综合素养的发展。该评价标准的构建主要通过“以学论教”“以学论学”的原则体现出来
1.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的评判标准,不但关注老师的教学方式,但更多是对于学生学到东西的重视。这种方式体现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通过展现学生的学习与进展情况,来映衬老师的教学实况,从而表现出教学的根本。通俗讲,以学论教便是用学生的学来判定老师的教。此处的“学”,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指学生数学知识是不是学得很轻松自由,重点指课堂教学上的情绪和交往情况;另一种指学生是不是学会了知识及学习的方法,指教学的目的实现及思维情况。
以学论教标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老师的专业进步。该评价标准的具体对象目标是学习和教学的展开及结果,而不是指哪一个人,所以说,其评判的关键点不是评判老师,而是对于数学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诊治,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该方式对于初中数学课堂进行评判时,不仅要关心老师的做法,还要重视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最后的效果,由此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成效。
2.以学论学
以学论学指的是用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评判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效,从而评判全部的教学水平。该评判标准是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深度弥补与改善,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意,形成良好的创新观念,提升综合素养。此外,以学论学的课堂评价标准更多关心的是学生课堂表现,善于带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对于学生自我性格的培养及创新意识的开发。
同时,以学论学的评判标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针对学生学习来说,以学论学看重的是评价标准的多样化,为了促使学生实现全面综合发展。以学论学还凸显出评判必须维护学生的自信心与尊严,彰显出对于学生性格的关心和尊重,重视所有学生的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课堂教学系统,这一复杂的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诸多要素构成,但核心要素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关系及变化,其中又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活动最重要。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评价者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去审视教学中学生、教师的活动状态以及教学过程的发展状态,从而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有效沟通数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深化新课程的改革理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初中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伟,庞丽丽.“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100-102.
[2]李钰.浅谈初中数学课堂评价[J].商南教育信息网,2015(12):29.
一、挖掘案例生动特性,培养初中生能动学习意识
教育学指出,案例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抓手”,学生学习技能素养锤炼的有效“平台”。笔者以为,数学案例,不仅要成为教与学活动效果提升的有效“平台”,更要成为激发学习对象能动学习意识的重要“载体”。初中生在解析数学问题案例的过程中,其能动意识都是在建立良好积极的学习状态基础之上。通过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整体研析,可以发现,现行的教材内容以及案例,生动性更为显著,现实感更为丰满,趣味性更为浓厚,探究性更为明显。这些特性,为初中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有效树立,提供了有效条件。因此,数学案例应成为教师激发和培养初中生数学能动学习意识的有效“抓手”,充分挖掘数学案例所具有的生动情感因素,做好数学案例的设置工作,结合教材内容、主体实际和认知特点,设置生动、趣味、真实、贴切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改变对数学案例的“畏惧”思想,产生能动积极的学习意识,推进解析案例进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该知识点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意义,通过设置“象棋比赛中,每局赢得2分,平各记1分,输记0分,现在知道四个算熟分数分别为180,169,178,187,计算参加比赛的选手人数”事例,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贴近的现实案例,为初中生展示了生动真实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初中生保持积极情感探析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案例的生动特性,培养初中生数学能动探析情感,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此促进和提升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探析情感。
二、利用案例探究特性,培养初中生探究实践能力
教育实践学指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围绕解题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探知、解析和归纳数学案例的实践过程。学生在分析案例、解答问题和思考案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经验,进行问题的探究分析实践活动。探究特性,是数学学科数学案例的根本特性之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延伸数学案例教学的发展过程,放大数学案例的探究特性,组织和指导初中生根据问题的解答要求,开展问题条件内在关系、解决问题思路以及解答数学问题方法等方面的实践探析活动,通过组织初中生探究、分析、解答、归纳等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探究实践能力。
三、放大案例多变特性,培养初中生思维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艺术”。思维是学习探知数学学科知识的主要活动。案例具有学科知识概括性和集中性特点,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总是存在密切的关联。在解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转换解题的思维角度,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就可以找寻出解决数学问题的不同方法和途径。这就为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载体和条件。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运用数学案例所具有的发散特性,善于创新和加工数学案例,设置和呈现不同形式或内容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在开放性的数学案例解析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如在“二次函数的图像”案例解答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解析问题活动,得到其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利用该案例数学知识点的深刻特性,进行案例创新,设计了变式问题,组织初中生进一步解析问题案例活动,学生在解析案例、探寻思路、归纳方法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深刻关联,其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四、结语
总之,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是初中数学案例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初中数学教师案例教学应将数学学习能力素养培养融入其中,开展有效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效能和学习技能的“双赢”。
作者:郑海艳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张庄初级中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解题能力;学习素养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活动同样如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完成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内容要义的“授业”任务,还要做好向学生传授正确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传道”重任. 长期以来,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下各个教育阶段学科教学的“使命”. 作为学科教学的初中数学学科同样肩负此项“要求”. 能力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永恒话题”和“不变追求”. 问题是事物现象及其自然规律内在特性的外在反映和生动概括,通过对问题内涵、本质的剖析,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改造社会. 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经验,培养良好的解题能力和素养. 本人现根据新课改要求,围绕初中数学问题课教学活动中,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这一话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注重数学知识内容要义的传授
深厚的知识素养“功底”是学生解题活动有效开展、深入推进的重要“保证”.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生解题能力低下,解题时无从下手,归根到底,就是由于学生没有准确掌握数学知识要义,未能“储备”深厚的数学知识素养. 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中,要做好相关知识点内容要义的教学和归纳活动,让初中生对该知识点内涵要义及知识体系能够有全面、准确、深入地掌握和理解,为初中生有效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深厚的知识“根基”. 如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解答探析此类问题无从下手的实际情况,做好知识点内容要义的讲解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探析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活动,向学生指出,一次函数中,函数y取某一定值时,就能得到一元一次方程;从“形”的角度看,一元一次方程就是直线上纵坐标为m的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相当于直线上纵坐标为m的点的横坐标. 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总结归纳中,对此类问题的解答也就能得心应手,顺利开展.
二、重视数学问题解答方法的讲解
解答方法是打开解决问题“瓶颈”的“钥匙”,是取得解题效能的有效“法宝”. 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数学问题解答的讲解和传授,设置具有典型特征的问题案例,在学生解题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感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技能.
问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3x2 - 10x + k = 0有实数根,求满足下列条件的k值:(1)有两个实数根. (2)有两个正实数根. (3)有一个正数根和一个负数根. (4)两个根都小于2.
分析 通过对上述问题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该问题实际是关于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与方程的根的问题,解题时可以通过判断判别式的情况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略.
总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当判别式大于零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小于零时,方程无实数根;等于零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三、强化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保障.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还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利用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点,设置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问题案例,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解决问题思考和分析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案例,提升初中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问题:如图1所示,在ABC中,点D,E都在边BC上,并且FD∥AB,FE∥AC. 求证:ABC∽FDE.
学生结合问题求证内容,认为该问题是关于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方面的案例,要求证两个三角形相似,要构建符合相似三角形的等量关系. 学生解题活动后,教师结合该问题案例,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设置出如下变式问题:
变式1:实践证明,我们将市场上供应的纸张每次对折后,所得的长方形均和原来的长方形相似,请问:纸张的长与宽的比值为多少?
变式2:如图2,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4,0),B(0,2),如果点C在x轴上(C与A不重合),当点C的坐标为多少时,使得由点B,O,C组成的三角形与AOB相似?
学生通过对问题条件分析,意识到该问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进行解决的案例. 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形式问题案例的思考分析,思考分析能力更加灵活,思维更加深刻.
四、突出数学解题思想策略的教学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据相关统计学调查,约40-60%的初中数学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认识到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进行机械式灌输性教学,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数学教学没有突出数学的学科特色,也没有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要满足培养学生教学素质以及数学能力的要求,没有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纳入教学任务中,导致数学学科价值没有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2.不合理的教学设计
由于我国初中教育在形式和模式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是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单一性。初中学生由于整体数学基础较弱,并且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导致对数学教学的接受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征,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1.微课能够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单一的教学灌输需要转化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共同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中具有探究性、体验性与实践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共同发展。微课的应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特征、兴起以及爱好进行了解,才能够制作出合适的微课。
2.微课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微课中要重视因材施教。将教学任务与教学大纲相统一,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差异,利用微课实现一对一学习,让学生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得到有效提高,让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合理应用
1.通过微课的特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初中生数学兴趣的基础。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初中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使用平易近人的态度、温和的语气以及亲切的举止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初中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包容,从而能够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导致初中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或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并且部分初中生不愿吃苦、集中力不足等都影响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个时刻,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初中生,对数学动作进行逐步讲解,为初中生讲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初中生多写数学习题,对于有进步的初中生要加以表扬,让初中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2.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展具体化情景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人文素养 策略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新课标要求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文化熏陶纳入到数学教育的理念中去,使得人文精神教育也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贯穿人文素养教育也是当前数学教师的一大挑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内涵,并将这种内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指导学生了解数学这一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数学学科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路径,体会其中的美学价值,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怀、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笔者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推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不仅对利于学生的素质有提高,而且能有效改善学生对待数学学科的态度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新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学生为本,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适时地讲叙数学历史知识,贯穿学生一些数学人文修养,并通过实际问题讲解数学公式,让学生不仅仅是知道有数学公式这一回事,更应该让他们通过历史积淀了解公式形成或认可的来龙去脉及运用情况和规律。此外,教育方式的改革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要一味地灌输或主导整堂课程讲授,而应处于引导和指导地位,进入新的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导入、问题教学等多种方式将学生兴趣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一旦学生对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探索出来的规律和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或定性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挥,取得的成果会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对学习的热情也会与日俱增。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能健全学生的人格素质。所谓数学人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科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品德与数学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情感与意志、兴趣与爱好和数学审美情趣等方面。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习得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更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精神的铸造,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在运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教学方式的要求较高,且在我国的推行实践过程并不长,在完善其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针对人文素养教学的要求,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与意见,旨在使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得到更高效率的利用。
(一)教师需利用数学史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历史人物的求知过程而引入新的知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史上的一些典故和著名数学家的故事,都可以拿来作为引入的材料,同时老师也可以介绍这些数学知识及科技成果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例如,讲解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时,可引入高斯在小学时表现其数学天赋和才能的故事。在我国,祖之冲在计算圆周率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都能让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更加具体,从而使他们对数学科学更加痴迷热爱。
(二)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用创造性思维学习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具体问题设置思路与答案都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来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设置开发性的题目,使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与方式来解答问题,培养他们的开拓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独特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的同学,教师要及时给与鼓励,必要时给与一定的帮助,让他们有信心利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三)教师的素质需全面提高。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数学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其次,数学教师要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以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新的形势下,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高效率的教学途径。
(四)学生应不断丰富自身人文修养。前文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贯穿人文素养教育一直强调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却忽视了学生这一教学实践的主体,实际上,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只有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将教师教授的知识贯彻到数学实践中,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在课堂上学生应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勤动、动脑;在课堂下要注重知识的总结和积累,发挥创新意识,打破常规。
三、总结
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新要求。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有显著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学方式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教学工作者还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努力。此外,学生应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意识,使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茂慧,徐鸿斌;初中学生数学史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J]
[2]张敬书;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改革[J]
关键词:教材 教法 思维 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67
1 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素养及能力现状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演绎性很强的学科。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数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没有完全掌握。笔者就所带班级的同学在入校后通过测试、调查问卷、个别谈话等方式做了详细研究,“窥一斑而见全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中职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数学基本素养方面,主要表现在:①计算能力差,分式、根式、整数幂运算有近百分之六十的同学不合格,甚至有学生对于负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还不能达标。②移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基本恒等变形不能准确掌握。③公式掌握不牢固,例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等基本公式有相当多同学甚至达不到识记水平。④不会解方程、方程组以及简单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二,数学思维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在:①逻辑思维能力缺乏,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学生对于数学问题中的已知和结论之间的逻辑性缺乏必要的深入思考,会出现一些想当然的结论。②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和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在教法上有很大区别,导致中职学生不能很快适应高中阶段要求很强抽象能力的教学方式。
第三,数学情感方面,大部分中职生对于数学学科大致都经历了不大喜欢数学到惧怕数学的一个心理过程。他们在数学学习的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较普通高中学生缺乏。
2 提高中职生数学成绩的对策
第一,调整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内容,夯实基础。
中职学校数学教材有很多版本,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所选教材都不尽相同,纵观中职教材的改革,其主要改革点是简化内容、降低难度,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忽视了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正如笔者前面的分析,学生在数学基本素养及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忽视这个实际,教学内容再怎么简化也是空中楼阁。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这就要求调整数学教学内容,有必要重温初中教学内容,把学生“破网断链”的数学知识补起来,以“旧”促“新”。(不是简单复习,而是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内容和教法,使学生在运算、思维等方面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针对数学这门逻辑性,演绎性都很强的学科来说,退一步,夯实基础,学生才能有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动力。
第二,在教法上,了解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做好衔接,自然过渡。
初中数学教学由于课堂容量较小和初中学生思维特点,决定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常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形成教学法。而中职数学的抽象性以及课堂知识点的密集程度都较初中有了很大提升,顾及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中职学校老师在课堂节奏、容量,语言表述的抽象,以及复习和巩固等方面都和初中老师有很大不同,从初中升学上来的学生往往很难快速适应中职学校老师的教法,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法,循序渐进,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同步,达到和谐一致,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三,重视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弱化解题技巧。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专门技能的合格的劳动者,所以其数学教学的目的也不是使学生成为“数学工作者”。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能掌握基本知识点就足够了,不用去围绕同一知识点去做大量不同类型的题目,尽管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点,但是也增加了难度,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设计练习题目的时候,最好是针对知识点的直接应用,弱化解题技巧,哪怕问题是知识点的重复,也会带给学生解决问题成功的心理体验,降低对于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心理学试验表明,反复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习中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第一个重要的复习点是每堂课的课堂小结,对于知识点的重点强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反馈,课后作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课后作业也是学生学习实践的一个环节,老师的反馈是对这一环节的评价,会增加学生对于课后作业的重视,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三是要做好课前复习,每堂课的课前复习,可以是对上节课内容的简单回顾,也可以是也可以是本节课将要用到的旧知识的罗列,可以单独提问,亦可教师复述。做好这样三个环节,加上学生的自主复习,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牢固掌握并予以系统化,结构化以及完整化的目的。
第五,强化数学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动力和心理品质。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背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影响他的行为动力、行为方式以及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们行为的有效性。中等职业学校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心理大概经历了不大喜欢数学――不想学数学――别人看不起――恐惧数学――放弃数学的这样一个过程,他们的智力也都正常,也有学好的愿望,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阶段性”掉队了。如果没有人信任他们,理解他们,他们的学习热情会逐渐淡漠甚至消失。数学老师首先要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机会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鼓励他们参与竞争。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提高中职学生数学成绩才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王岳廷主编.数学教师的素质与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论文集[C].海洋出版社.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刘金海.成功教育系列讲座[Z].
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学生学习应达成的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持久性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标准有着密切联系,对于理解新课程本质,设计教学方案,及开展教学评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刚摆脱小学生的稚嫩,对初中阶段的各事物感到十分好奇,利用?@个特点对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十分有利。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从数学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以便初中生能在早期形成数学思想,最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和主要内容
1.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育目标从表面和内在角度可分为隐性教学目标和显性教学目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属于隐性教学目标范畴。初中数学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标准时,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数学知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长期学习数学过程中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并使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以不断积累学习经验,这便是核心素养。一个具备了核心素养的学生必然善于利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当代初中生所必须具备的本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核心素养培养是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根本追求,也是着眼于数学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后,通过教师引导,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技能,逐渐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也就会被建立起来。要想到达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一方面注重学生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挖掘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隐性核心素养,最终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2.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总结,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初中生善于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性问题。数学学科看似理论性很强,但和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处不在。学生在处理现实中的各种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如、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其次,合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解决某类数学问题时,让学生能够运用固定的方法,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率先考虑用数学思想去解决。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1.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究的学习情境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并不是教师直接给予学生,学生就能够获得的,需要学生在系统化的训练中,不断强化核心素养,并持之以恒地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究中,改变过去灌输式、单一、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过去教学经验总结分析,大多数初中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数学知识离自己实际生活甚远,而学习数学对他们好像帮助不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为学生创设问题式情景和生活化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拉近数学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数学情景,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以多样化的开放性数学题
所谓开放性的数学题是指解题思路有多种多样,答案不是唯一确定的。整个问题的条件、解题方法和最终的答案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对于这类问题十分热衷,并且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容易激起学生挑战欲望。数学开放题包含十分广泛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数和学生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提高学生综合文化水平有很大帮助。因此,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核心素养时,要注重设计多样化、开放性的数学题。
3.进一步丰富数学实践活动
初中数学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体现出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数学教学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应用数学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善于交流,书本归纳总结,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数学方法和常规方法的应用原则。同时,通过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其他行业的相关知识信息,有利于增加初中生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