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3-08-08 17:1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101-01

1.问题的提出

1.1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在人们认识中的不断提高,如何能够在高等教育中逐步提高人才素质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迎接21世纪的挑战,是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广泛探讨的问题,学校体育工作又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培养合格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和重要阵地,学校体育教学又是这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可以说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工程中的实验地,它有极其具体的实践意义

1.2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

十五大指示: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l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它是党的十五大向全国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素质,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如何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素质教育,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其原因是体育教学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由于教学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有利于在教学实验中不断挖掘和探讨新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2.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2.1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是首要,提高学生能力是根本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在学生素质发展过程的诸多方面抓住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在成长中的志向。尤其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应更加予以重视。广泛的兴趣,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激发学生自觉钻研的内因动力,从而使以往的被动学习变成积极自觉的主动行为。鉴于这种理解,笔者在开设学校网球教学的实验中深深体会到,只要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达到举一返三的效果,由此可以验证兴趣培养为学生们进一步探索事物的更高研究领域做好坚实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授课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同样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因为能力培养是从事一切工作的最本质和最实际的目标,诸如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施能力培养时要认真准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同学们自己组织,给他们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从而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能力,以达到提高自信心、提高自我能力的目的。

2.2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个性培养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良好的个性发挥,会使人在整个发展中和谐发展;良好的个性培养,会大大提高人的纠正偏差的能力,以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通过个性培养,能够使素质教育获得多姿多彩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将素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

2.3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具备挑战能力的基本标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面对目前绝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有计划地逐步进行。就大学生而言,应抓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责任感”,培养“好奇心”和激发“求知欲”。只有抓住了这一基本素质能力,对于培养和树立青少年学生履行个人的社会角色、义务,以及个人发展目标(个人远大理想和抱负)与国家民族利益相一致,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也是青少年正确世界观形成的主要动力。授课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诱导式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4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启示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担负着主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我,特别是教师要在科学文化和业务学习中正确处理通与专的关系。由于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化及各种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要求教师能够给予满意的回答,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足够的知识来满足学生,教师应尽力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还应指出,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要一改以往那种“说教”式方法为能够与青少年学生作为好朋友、知心人的面对面平等的角色出现,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多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做到集育人与提高素质于一体。

第2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障碍 加强方法

当前,全国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也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试教育即为一种应付考试的教育,只重视与升学相关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是一种单纯的淘汰、选拔的教育。其危害是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既违背了教育的方针政策,又不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积极提倡实施,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体育还存在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地方。

1.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仍很薄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反差,即理论上唱高调,而实践中却走低谷。

2.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放羊课”或“半放羊课”,教学的方法、手段不能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针对考核项目联系的现象比较普遍。

3.一些体育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研究教材教法,不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而是凭借已有的感觉去上课,影响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质量和进程。

4.学校用于体育教育的投资少,或投资较多但只起到对上级检查的目的,真正起作用的却很少,这也是影响素质教育的原因之一。

二、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1.体育课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的,体育课是课程计划的必修课,有教师的指导,时间的保证,有大纲和课本,它能保证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要求的实施,所以,体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并辅以课外活动、运动竞赛,来共同实现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2.体育课模式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课堂教学已经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情绪情感教学模式、体质教学模式等。虽然不同模式的构成因素、特点不同,但是都是以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因此,不论何种教学模式,都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这一总目标,否则会被淘汰。

3.发展特长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搞平均主义,也不是在低水平上可保持达标,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的要求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又有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

三、在体育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方法

1.提高认识。

教师首先要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刻苦拼搏的精神。学生掌握多种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劳动技能,缓解心理的紧张、压抑和烦恼,协调人际关系等;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和劳动素质,让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

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

2.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一切为升学服务、为比赛服务的观念中转变成为指导和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上来;从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为评价标准的质量关转变到以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发展上来,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因为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在加强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要积极参与进修和继续教育,并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中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4.加强场地、器材建设。

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按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发面向全体学生、趣味性强、适合锻炼身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场地。

5.注意普及与提高。

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课间操和课外活动质量,来增强锻炼身体的实效,发动学生参加比赛,并参与比赛的组织、宣传和裁判工作,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方面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更应把握时机,力争尽快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家宏.江苏中学体育教师基本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体育学刊,2000.5.

[2]樊西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思考咸阳师专学报,2001.1.

第3篇

关键词:校长;素质教育;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70-01

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校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校长的思想观念、学识水平、工作责任心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校长的思想观念,即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和作用。

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上的、高层次的方法。校长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并且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观念主要影响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学生。由于校长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校长的教育思想统帅着整个学校,是学校的灵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决定着学校办学的特色。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人的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校长思想观念的更新,即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这是一个办学的理念和方向的问题。校长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改革才会有力度,才能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素质教育带入21世纪。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校长要努力学习,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把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育行为,正确认识自己在指导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

校长的教育观念反映了校长对培养人的理性认识,其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校长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即要把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付诸实施。同志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校长的办学思想,工作思维,价值取向,只有被教师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成为办学的灵魂和统帅,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校长的学识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决定素质教育的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抉择。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其学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高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决定了素质教育质量的高低。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为此,作为学校的一校之长,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时刻加强给自己“充电”,电足了才会有更强劲的动力,时时刻刻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指导好学校的素质教育。

校长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其自身的学识水平极为重要。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也说出了校长的学识水平、管理技能等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基于此,校长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校长,要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对素质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要高瞻远瞩占领教育理论的制高点,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摆正自身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广阅博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么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成为一个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正所谓: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素质教育,校长有责。校长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学识,永远保持理论上的高水准与新姿态,素质教育才会有新突破和高质量。

三、校长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第4篇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和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概括了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自身需要,是基础教育当前追求最为理想的目标。应试教育容易只重视智育,忽视其他几育。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对象上,应试教育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培养,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升学考试科目,而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采取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在对学生和学校的评价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不但重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办学模式来评价学生和学校。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及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育方针的题中之意,同时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个体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的基本需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是个体生存的需要或谋生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下,各生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将越来越注重人才素质本身。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素质低、能力差者,将望而却步;那些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人,必将日益受到重视,其自身也会终生美满幸福。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将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立足现实,开拓素质教育渠道

1.优化课堂教学,畅通素质教育“主渠道”

把素质教育写进每一个教案。把是否体现素质教育作为评价教案优劣的一项硬指标。一是实行“三级把关一超前”制。“三级把关”,即:自备,发挥个人创造性,形成个人风格;集体备,发挥教研组群体智慧;年级把关,依照标准,每周一查,不合格者返回重备。“一超前”指要求教师超前一周备课,并随时修补。二是体现“一利”“五备”“四统一”。“一利”,教案要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五备” 即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情、备学法、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四统一”指同学科老师教案要统一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计划进度、教案体例。

2.优化环境课程,营造素质教育的“隐性潮”

为达到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应该重视环境课程的开发,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隐性潮”,发挥这种“潮”的同化效应,突出四种环境的优化。一是人际环境,学校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使领导、教师、学生彼此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校园环境,美化校园,净化学生的心灵,将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家庭环境,通过家长培训班、家长座谈会、家长校访、教师家访等形式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发挥良好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作用。四是社会环境,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来自社会的正面影响。环境课程的开发,会使全体学生常年处在一种以学校为辐射中心的“隐性潮”之中。在这种“潮”的熏陶浸染、潜移默化下,学生的素质将会得到提高。

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5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题,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根据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注重开展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和形成人的健全的人格的教育。党和国家十分注重素质教育,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但是,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我们一直运用的都是应试教育,造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离,在上学期间把文理分开,通过高考,考试成绩来决定进哪所学校,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较高,但是实践能力很差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这样就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大量事实表明,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实施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很难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内在潜力,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理论知识很强,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素质就特别差,容易产生走向极端的想法;还有的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走向迷途等问题。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基本素质,并不是对以前的教育模式的否定,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但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起着作用,同时又受到素质教育的约束,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缺乏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等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就无法实施;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的素质也就没有了方向,失去了意义。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整体,缺少哪部分都是不可以的,长期以来,就有重视科学文化的素质,重视智育,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薄弱的环节,应该二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使人们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更好地使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要坚持育人为先、育德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1、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灵魂,引导着素质教育向着什么方向发展。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他的这些素质用于哪些方面,对社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则取决于思想政治。如果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等方面不足,只是对他自身起着限制作用,但是他的思想政治方面不足或缺乏,则会有危害社会的危险。

当代社会存在着“”等非法组织分子危害社会的现象,还有出现的“小悦悦”事件,拐卖儿童等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缺乏,导致出现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行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素质的发展方向有着引导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着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发展,更有利于使得他们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之人。

2、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人有很强的知识和能力,缺乏思想政治素质有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危险;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虽然并不决定着他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高,但是他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就能使得他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强健自己的体魄,从而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能决定其他方面的素质,但是会对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有着精神的动力,对提高其他素质起着促进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促进作用,进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身心的健全,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3、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教育有着整合的作用。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的一部分,它有着整合的作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与身心教育的整合,可以使得人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进而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如果它与伦理教育相整合,就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方向,有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行正确的行为;它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正确的发挥科学文化知识所带来的力量,使得人们既具有科学文化的知识,又能懂得团结合作,最后使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作用,等等。我们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只注重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政治素质或身体心理素质,而是把这些素质达到整合,使得人们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那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更好地实施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人们的方方面面,要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各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在社会上,可以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正面的例子,对于丑恶的、不对的事件进行鞭策。在学校里,由于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对于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学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并且采取奖惩制度,激励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自我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起着模范的作用,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才能孕育出德才兼备的人。不仅仅社会、学校还有家庭做出努力,最关键的是受教育者自己,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艰巨任务,作为国家的一分子,要学会自律,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这些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更好地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主要参考文献:

[1]兰岚.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陆亚平,曲澎.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第6篇

素质教育 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被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纵观整个发展与实施过程,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我国当前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入手,深刻了解我国当前素质教育实施所面临的问题,重新审视与反思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理清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探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这无论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对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理论层面

1.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偏差

由于对素质教育缺乏完整的认识,对它的系列过程概念朦胧,于是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的理解存在偏差,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认为不该把学生看作各种知识的容器,过于强调能力,而忽视了离开知识支撑的简单的能力。对于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偏差,使得一些人走向一个极端,将能力完全等同素质,把素质教育看作是某种单一能力的培养。

2.落后的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我国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工作者的传统观念仍未真正转变,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很多学校依然将升学率视为最重要的学生素质评价机制,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导致教育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等现象严重存在,阻碍了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造成了基础教育的诸多弊端,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实践层面

1.实施素质教育片面化,加重了学生负担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指受教育者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知识得到充分的滋养,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而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时出现了以偏代全,以课外和所谓的“办学特色”取代素质教育,简单地将素质教育等同为第二课堂或者兴趣小组,增设了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素质课程体制方面,为了改革而改革,在原来的课程基础上做加法,这些做法非但没有达到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

2.素质教育实施存在多方面阻碍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存在很多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如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单一,还未从考试成绩的单一指标中彻底摆脱出来;教师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学校举办的兴趣活动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等等。而且,由于追求“名校”等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中考择校压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在目前升学体制没有多大改变的情况下,就很难不出现一些学校“一手抓素质教育,一手抓应试教育”,抓素质教育是为了对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抓应试教育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增加学校影响力。

二、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注重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偏重智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德育实效性差;更多关注书本知识,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转变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观念的重点在于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人才观。人才是有层次的。在人才的素质构成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因此,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注重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的实施,党的教育思想、方针的贯彻,一代新人的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因而教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

首先,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这些年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逐渐暴露了教师队伍的严重不适应性。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师资培训刻不容缓。

其次,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当前,我国教师队伍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学校之间教师编制不平衡。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相协调,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三)完善机制,加强课程体制改革

首先,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估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建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变为“育人为本”。改变以“唯智育”为主的招生制度,推行以选拔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主的招生制度。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效果最终应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而不能片面地以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使每个学生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

其次,进行课程教材改革。在价值取向上,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各门学科都要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在课程内容上,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课程更具可选择性,更能针对社区和学生的差异性,推广终生教育体系,使得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及社会公民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

(四)重视沟通,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

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个性发展光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而且能使学校迅速地吸收社会对育人的要求,及时调整教育措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态度来看待素质教育,而应该具有长远眼光,正确对待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新问题,新困惑,密切关注素质教育进展情况,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政府、社会各界也要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使得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日新.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方略.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

[2]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评价模式的建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3]王义道.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新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提出新要求。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势得天独厚,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高校大学生自我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体育教学新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中形成以学生为本位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和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个性的教学模式,锐意革新,逐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评价与管理体系,从而有效保证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实施。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该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注重思想教育

国家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国家强。体育专论《体育之研究》一文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培养具备良好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人才有重大意义。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发展,就不应忽视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大学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增强体质,并逐步学会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课程通过教师对教学实践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不仅锻炼他们的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使他们具有勇敢顽强、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创造表现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修养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是任何学科教育都不可取代的。体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要关爱学生,走进学生中,使教学氛围变得宽松和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使他们对体育课有正确认识,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作出正确评价,对学生的进步予以鼓励,对他们的不足也诚恳指出,激发学生坚持目标的欲望和自主锻炼热情。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途径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潜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和示范法的运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教育效果。以学生为主体,因势利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塑造个性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重要意义。课外体育活动具有空间广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特点,是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发展个性,展示才华。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例如比赛、游戏等,使学生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活动应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科学组织下开展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发展鲜明的个性特征,有效激发学生的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性,教师要统筹兼顾,合理组织。

二、培养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的主体地位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蕴涵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有生动的内容。如何使学生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姿势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这是时代赋予体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学生对自主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自主锻炼。提供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品质。体育活动中的美,多种多样,包括运动美、行为美等。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是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形,而且要帮助学生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如:节奏强烈、富有韵律的健美操,就充分展现了人体美、造型美和姿态美。

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既是一场变革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素质教育,要注重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克服困难或障碍,有效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锻炼活动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如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放”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练习。此外,通过各种教法手段,指导学生锻炼,达到体育课的真正效果。

总之,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就要积极推行课改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只有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创新,才能结出累累的教学硕果。在高校体育课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可行的,并且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只有真正把素质教育运用于体育教学,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效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这次会议是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施素质教育上来,推进全市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刚才,同志传达了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6个单位作了很好的发言,同志分析了我市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实施素质教育上来

素质教育就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认识、环境、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我市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实施素质教育上升到法律层面。党的十七大立意鲜明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去年底,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年初省政府又专门召开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作出安排部署。这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已基本具备。近年来,我市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快速提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人才基础。三是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随着社会需求和社会评价标准的日趋多元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评价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孩子“成才”,而不仅仅是“升学”上,社会各界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阻力。一是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学校管理和施教方式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二是有些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进展缓慢,还没有建立起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四是有的地方领导对实施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把素质教育当成“软任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助长了应试教育倾向。

面对新的形势,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握机遇,正视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对策,知难而进,奋发工作,把教育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努力形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工作推进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实施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全面建设合格学校为基础,以规范办学行为为突破口,以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障,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为导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依法保证教育投入,全面建设合格学校。一是要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成果,确保列入财政预算的生均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教师工资、教育救助资金等按时拨付到位,保证学校办学的基本资金需求;同时,要足额征收并依法依规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二是要深入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省政府将于近期出台《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认真对照《标准》查找存在的差距,各级政府要按照管理职责依法加大投入,确保全市中小学公用经费、师资配备、设置与规划、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等达到省定标准,全面建设合格学校。三是要进一步合理调控资金流向,促进教育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学生由农村涌入城市,城市生源急剧膨胀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建立和完善城市学校经费保障的有效机制,适应生源增长的需要,配套完善教育设施,保障学校正常资金需求。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好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好专任教师,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要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作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学生在校时间减少之后的社会教育问题,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特别是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的治理力度,统筹管理好培训、家教等社会教育资源,构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新秩序。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刚才,局长对这个问题作了重点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统一,行动上要步调一致。各中小学校要认真学习研究《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等文件,切实把办学行为规范到文件要求上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管,及时纠正不规范办学行为,严肃查处违规问题。

(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是音体美、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配齐师资,确保开课率,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开课、开不全和随意删减课时。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要强化课程改革的政府责任,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编制、评估督导、成果奖励等方面制订和完善配套措施,形成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长效保障机制。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三支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关键。要进一步完善培养培训工作机制,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加强追踪培养,提高三支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建设一支有思想、懂管理、会实施素质教育的专家型校长队伍。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要统筹城乡资源,继续深入实施城市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帮助农村学校提升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各级政府要建立教师培养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将教师教育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

(六)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导向机制。考试评价制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的“指挥棒”。要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评价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一是进一步改革学生日常学习评价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实施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所有中小学校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禁止各种不必要的统考,逐步推行成绩评定等级制,减少“分分必争”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二是积极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初中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把初中学校的升学竞争转变为办学水平的竞争,进一步增强初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省政府明确要求,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后,各级要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所需费用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对此,各县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立即研究落实。三是认真研究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和我省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之后的工作运行机制,既要保证我市高中学生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合法权益,又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七)全面准确把握素质教育内涵,确保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新制度的实行要建立在一定的保障措施之上,要确保教育发展的有序性。一是小学阶段严格按规范要求办学,所有考试由学校自主进行。教育部门评价必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二是初中阶段要在遵守规范办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机制,防止学校脱离办学目标,搞形式主义。三是要保持对高中学校高考成绩的监测。市教育局要给予及时督促指导,让各学校及时掌握本学校的教学质量状况。

三、加强领导,强化监管,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推动我市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质量观,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纠正单纯以升学率为考核指标的错误做法。要禁止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在媒体上炒作升学率,不以分数、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引导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二)加强监管,建立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长效机制。要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督导、专项督导与经常性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功能。要建立督学联系点和责任区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日常指导,加强对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办学情况的经常性检查和随机督查。要把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对县区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奖惩挂钩。要畅通监督渠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信箱,对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纠。

第9篇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45分钟(或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评价一堂课是否得到真正的优化,应坚持六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有利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有利于全面提高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倡导的“优化课堂教学”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1.优化的目标不同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以现实的社会环境为条件,采取人为的调控方式,实行教育过程中多种因素与个体素质、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的、主动的活动,使自身个性充分发展、整体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教育;而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脱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优化的内容不同

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教学内容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目的要求,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最终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而应试教育偏重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等方面,优化的是猜题捉题,考则教,不考就不教,“题海战术”,“堤内损失堤外补”等现象非常突出,学生不堪重负。

3.优化的方法不同

素质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重视改革教法,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性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应试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即“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忽视了学生实践和动手的能力。

4.优化的对象不同

素质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强调的优化课堂教学是优化少数尖子生,造成学生的片面或畸形发展,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最终将会影响一代人乃至整个民族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优化课堂教学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即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点应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

二 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1.优化备课,坚持“六有六备”

对教师来说,扎扎实实地做好备课工作,有利于把课教得更好,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有利于养成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优化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轻松愉快。因而,每位教师要备课到位,做到“六有六备”。“六有”即胸中有“纲”(既要熟悉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又要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要求);胸中有“本”(对教材烂熟于心);目中有“人”(课堂教学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驾驭课堂,随机应变);心中有“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要有底);手中有“法”(要因课制宜地设计好教法与学法);行中有“导”(教学中利用反馈信息,指导学生达到既定的目标)。“六备”即在备课工作中,要依纲据本,构筑好教学结构,做到备内容(依据教材确定好教学的具体内容);备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备教具(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准备教具、电教设备等);备提问(精心设计问题):备板书(纲目清楚,言简意赅,直观形象,一目了然,体现美学);备练习(明确目的,注意整体,层次中有针对,掌握适度、适量,少、精、活,重视趣味,安排典型);备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集体的了解)。备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决定了其无比重要的意义。

2.优化上课,坚持“六为六突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一是要强化德育渗透意识,在各学科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二是要努力做到“六为”和“六突出”的要求。“六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以素质为目的。“六突出”即:突出学科特征、特点,明确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讲巧练,不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突出思维训练,不搞满堂灌、满堂问;突出教育教学效率,不大面积补课;突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不搞千人一面。对教师来说,坚持“六为六突出”的课堂教学规范化,使基础教育逐渐步入全面素质教育的良性循环轨道。

3.优化听课,坚持“六有六明”

听课,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学习途径。在教师中开展相互随堂听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相互间随堂听课,既了解了教师们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又可获得学习、借鉴的方法。教师间开展随堂听课活动,对课上得好的教师是一种展示,对课上得一般的教师是一种促进。优化听课,坚持互帮互学,借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对优化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间开展随堂听课须做到“六有六明”,即:有目的(向别人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重点(选准听课内容和年级学科);有选择(选择听课的对象、内容),明确推广的经验;有记录,明确听课的意义;有过程(教法、学法),明确教路、学路;有探索(探索改进方法),明确关键所在;有参与(转换角色),明确追求的方向。随堂听课气氛逐渐升华为优化听课。坚持互帮互学,能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重建,提高对教学的监控能力,能使教师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改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

4.优化说课,坚持“六说三结合”

说课,就是授课,是教师在备课之后,向同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意图)及理论根据,而由后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优化说课要坚持“六说”和“三结合”:一说目标(要紧扣总目标,掌握分目标,说清课文教学的小目标);二说教材(说教学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说教程(教程就是教一课时或一课书的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即说教学前的预备、教学中的安排和教学后的延伸);四说教法(说运用什么教法,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明依据,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及教学结构);五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从教材的特点出发,结合学情,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自己读书);六说练习设计(练习是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要设计艺术性、游戏性练习,使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巩固新知,同时又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想学、乐学、善学)。为将说课活动落到实处,须做到“三结合”:一要将说课与作课结合(说课往往是教学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否科学,还要通过作课这一实践来检验);二要将说课与评课结合(评才有发言权,评才能评到点子上,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三要将说课与写课结合(参与活动者写课,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积累宝贵经验,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说课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教研活动,坚持下去,教师业务素质定会上个新台阶。

5.优化评课,坚持“六评”,坚持自评与他评

评课,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得失的小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教学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自评就是自我评课,要求教师实事求是地评价得失。它迫使教师用心,认真反省,因而对优化课堂大有裨益;他评,就是听课的教师们都参加评课。一是评“六为六突出”的要求是否得到落实;二是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三是评教学方案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教具、学具、电教手段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四是评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是评是否渗透了一定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是否融进了美育;六是评教学密度是否科学合适。通过坚持开展互听互评,随听随评,执教者自评与他评,不仅能使执教者教学业务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能力素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通过生物教材中物种的起源、进化的证据和学说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2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 法制教育。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教育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爱,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森林法》、《环境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学习,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

二、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毛细吸管划滤液细线不是太粗就是不齐,要不就是把纸划破,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后来学生自己想办法,不用毛细吸管,而是把滤纸在铅笔线处折叠,直接在滤液上划。这样的滤液细线不仅细齐,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滤纸上析出的色素带明显,学生利用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了解了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提高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例如,在介绍1 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做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笔者简要介绍了水绵的生理特征之后,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何在?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实验操作过程上找答案,惟独忽略了“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这个问题。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水绵的结构特点――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叶绿体在细胞中又呈螺旋状分布。想到这样的叶绿体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分析和研究,并且强调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一体验一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四、组建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培养劳动技能,发展特长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未来社会里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人才和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因此,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教育更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施肥、浇水、保温、增光、补氧的原理;认识到良种的重要性,药物防治的不良后果和生物防治的优点;掌握一些花卉、水果、蔬菜的栽培方法,鱼类、鸟类、兔等动物的养殖技术。

积极的思维活动始于对问题的探究,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得以发展和提高,而问题的提出又离不开社会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和家庭,开辟实验基地,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可发现和培养特长生,拓宽他们的基础知识,培养其自学能力,为未来生物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只有在教学中认真思考、研究,大胆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五、利用生物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讲细胞癌变时,重点讲原癌基因被激活的条件,其中有化学因素,引出吸烟人患肺癌的几率大大提高,警示学生吸烟的危害,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发育;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通过遗传、生殖、发育和生态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的意义,促进基本国策的实施,推动全民族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第11篇

一、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不少教师由于对素质教育的含义理解还不全面,认识上有偏差,因而存在实践上的误区。例如,有的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就是多开设第二课堂,多开展文、体、艺、美、劳活动,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有的教师担心实施素质教育会降低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以致持抵触态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步履维艰,上课满堂灌,重复性大运动量训练仍然占主流,以为讲得越多,练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多,可以成为“路路通”的想法根深蒂固,实施素质教育遇到阻力。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模式化训练

傅海伦曾经提出素质教育的操作模式:以数学基础知识和观念教学为基础,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为目标,渗透审美、心理及其他人文教育。

2.以数学教学基本观念和知识的教学为基础

一是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其一,将重视作为结果的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二,多提倡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其三,重视知识的概括,利于知识的迁移。

3.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为主线

一是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想、方法。二是教学基本要求:其一,对每章节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挖掘和归纳总结。其二,课堂教学中改变传授零碎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为主线,实现知识的有机联系,将知识系统化。其三,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帮助学生总结教学思想方法,督导应用。

(1)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

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思维素质和能力。素质要求:其一,制定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远近目标。其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其三,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结合。其四,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其五,注重创造性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渗透审美、心理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

一是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文化素质。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其一,根据教学内容及时穿插、引进数学史知识。其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和文化内涵。其三,注重心理、素质方面,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用于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四,注重数学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联系。

4.有效性评价

评价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在教育中发挥好了评价的作用,才能够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其一,从单纯性的评价转化为全面性的评价,变“选择性”“淘汰性”为“普遍性”“全体性”。其二,更新课程设置。废除“主科”与“副科”的界限,杜绝学科间在教学计划中的不平等现象,填平学科之间在实践上分配的鸿沟,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其三,科学规范化管理。学校教职员工的职责要明确,各项制度要健全,诸如党建、科研、师德、学生后勤等都要制定可行性强和操作性强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校纳入科学、规范化管理,才能够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有力的支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正面临着挑战,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学数学教学也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素质教育对中学生学数学的要求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和能力,还要形成数学的观念和意识,并且教师要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体现综合的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创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每个学生能力个性、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渗透素质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从模式化训练、有效性评价各个层面给予努力,学生的素质必然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希望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重视素质教育的融入,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教育; 经验措施

一、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发展、利国、利民为宗旨的教育。小学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决定着我们人才资源的水平。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教育无死角、无漏网。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及国家发展、人类科技的教育。我们把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所形成的结构作为现代人的基础素质。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基础素质, 是每位教育者的责任,也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全国各地教育经验,以核心教育为思想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是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习,劳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创造充分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新教育观念,学校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明确少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教师做到:更新人才观,使学生们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全面成才。转变教学观,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彻底改变注入式这一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地发展。

(二)建立新的学校工作评价制度

考试评价改革,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又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机制。方法主要有:改革对学生的考试评价方法。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就是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这是小学评价考试制度的重要改革。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学校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只看教师文化课成绩的陈旧观念,从教学态度,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学成绩,实际业务能力诸方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评估,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师潜能,充分发挥教师特长,使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紧密结合教学相长。

(三)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育科研力度

强化常规管理的改革。常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为重点的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定和完善管理细则及评估标准,定期进行考评,使常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转机的关键。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优化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教学环境,广大教师努力探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彻底解决课上损失课下补的思想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科研要抓普及出成果。以科研为先导,实行教育科研倾斜政策,采取谁出成果谁受奖励,谁优先评优,谁优先外出学习的制度,学校和教师都要有教研专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研水平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展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活动。减少教师制式行为压力,创造教师在一种轻松环境下的共鸣教学,认真搞好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活动的总结,推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保证,要坚持师德为首的观念,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创设一定的时间保障,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教师弘扬奉献精神,努力使教师积极参与素质教育。学校要对教师强化技能训练,提倡一专多能。学校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大专和本科自学考试,通过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学习,或说课上课评课,培养一批学校在各学科的带头人;选拔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深造,参与校内外有关的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在市级、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名教师。开展素质教育要改变小学教师教书匠的形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品位,使他们向学者型和科研型转变。具体做法可以不断组织理论学习,开展一些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从带着课题进课堂。建立学校科研网络,积极撰写理论文章,评比各种教科研先进等。

(五)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研究小学生要达到的素质结构。学校素质教育目标决定着学校办学特色,也决定着学校培养人材的规格。学校素质教育总体目标是: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学生思想、文化、审美、劳动、身心五个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生素质目标要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基本要求; 以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施途径来构建。教师素质应着重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