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3-08-08 17:1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声表达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能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提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采用系统的方法指导,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分门别类地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能培养小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一、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是语感。培养语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学习习惯与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有声表达力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有声的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知识水平。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新课标提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是由有表达作为直接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能真正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而有声表达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听说训练。

二、小学语文有声表达力的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听、说练习,但对于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教师并没有进行培养。学生具有较弱的有声表达力,在回答问题时,常会出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情况。同时,因为缺乏说的训练,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讲话,自卑心理严重,怕讽刺、被人笑话。一旦走向讲台,会怯场,手足无措。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学生有声表达力的训练,缺乏连续性,各个年级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评价手段缺乏针对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对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探索多样化的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途径

1.借助声像传情,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更深入地理解,师生进行更顺畅的交流,变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让学生倾听优美的音乐,感受鲜艳的色彩,真正做到耳闻其声、目观其形,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2.巧用多媒体计算机,品味语言的文字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主要通过课本中的阅读教学进行,仅凭教师反复讲解课文中的一些文字,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多媒体网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美。

3.课内外阅读并轨,激发兴趣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教师要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及复杂关系中,找出主从关系,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总扼点”或“切入点”,这便是阅读力。而阅读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语文教学既要“势大”,也要“力沉”。无论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特点,还是思维能力,学生都不具备完全离开教师指导而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到得鱼之乐,更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读写听说知识的过程中,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为提高国民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有声表达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2]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第2篇

一、搭建支架,辅导学生自主预习

适性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终极追求。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呢?那就要设计学习支架。导学案是比较合理的学习辅助,是能够符合学生多样发展需求的支架形式。我们根据对学生学情和课程内容的精准分析,为学生提供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前帮后扶”的学习载体,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历史适性课堂强调以生为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共同参与中习得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参与呢?问题教学是能让学生真正介入课堂,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媒介,也是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培养历史思维的前提、保证。

1.预设问题是适性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情和学生能力,提出一组较为合适的问题,在课堂引导学生参与探讨,让知识在思维活跃中有效生成,在问题解决中自主构建,让能力和历史思维在过程中自然提升。

2.民主参与,积极探究。

适性课堂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要秉承课堂师生民主。民主的课堂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载体,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引领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史料教学,引领学生习得方法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当然不能仅靠一些现成的结论,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选好史料,开展有效的史料教学,是引领学生习得历史学习方法,形成历史思维的根本途径,也是适性课堂的基本要求。

1.史料教学助学生形成更加具体、更加准确的历史时空观。

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是认识历史的重要切入点,唯有准确的时间、空间概念才能对特定的历史事实形成客观公正的认识。

2.史料教学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史料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为历史的演进发展提供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形成发展历史的解释能力,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获得对历史的更合理、科学的认识。

3.史料教学助学生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四、关注过程,促进学生构建认识

适性课堂要关注过程,立足“九度”开展多维的效度评价:学生学习参与度、学习方式自主度、合作学习有效度、师生关系融洽度、学情掌握准确度、体系构建清晰度、学习目标适切度、练习设计层级度、拓展延伸合适度。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关注习得的学习方法,关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理性认识。

五、问题与困惑

适性课堂建设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探索和实践,是历史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体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依然发现有困惑,比如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学习时间大量减少,那么适性课堂如何真正落地?

第3篇

代礼仪

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镇地税希望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在转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英语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在形成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推及到核心素养方面,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灵动课堂核心素养

所谓的灵动课堂早在《说文解字》中就已有解释,灵动主要是是指有灵气,灵活。推及到课堂教学之中,则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等,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灵活多变且极具吸引力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获得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灵动课堂从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同时,新课改还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的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等。在本文中,主要立足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构建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运用情境,培养语言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会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述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学生在知识灌输中是难以有效掌握英语该门语言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而沟通语言与教材的一大有利工具则是情境。由此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并将所要讲述的知识纳入到该情境之中,如此学生可以为情境所吸引,自主地走进情境、理解情境,在情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我在组织有关happy birthday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直接创设两个情境:一是庆祝生日,一是商场购物,为学生提供背景:陈杰要过生日了,为了庆祝她的生日,同学们一起来到超市购买礼物和食材。

我会在购物情境中为学生呈现商店、商品名称的单词,如此学生可以结合已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自主地选择所要购买的商品,并进行购物交流。如此,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还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对话交流,与此同时,在购物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购物意识和合理消费意识,将德育渗透其中,以此实现语言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手段多样,培养思维品质

纵观我们所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单元或每一话题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就需要广大的英语教师善于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性、思想性的内容,并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借助人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具有批判性和独创性。

比如,在教学生angry这一单词的时候,除了将其“生气”的内涵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外,还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平常自己与小伙伴或父母生气的时候,会怎么做呢?自己这样做之后对自身或者他人有什么影响呢?有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就自己亲历的一件小事畅所欲言,不少学生在说完自己的经历之后都说当时生气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幼稚,而且很不应该,生气的时候不经意间做出的一个动作或者说出的一句话是很伤人的,对此不少学生说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首先要学会冷静,不能随随便便生气,要理性对事情进行理性的思考。如此,由单词的讲解延伸到生活小事,学生可以在理性地分析生活小事中发展其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方法灵活,培养文化品格

英语从其本质上来看,它属于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倘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只是将语言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忽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学生是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灵活沟通的,缺乏文化因素的参与其实也是当前跨文化交际失误频仍的一大原因,也是造成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的一大原因。对此,教师需要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向学生呈现英语文化内容,使其充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其文化品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诸如Excuse me、Thank you等日常礼仪用语的时候,会直接理解对比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比中西方的日常礼仪用语的用法,就Thank you而言,谢谢几乎成为西方国家的口头禅,无论是对何人都会报以感谢,而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是很少使用谢谢的,如果使用,则会显得很陌生,两者的距离会拉远。如此,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下,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要选择不同交际用语,以此为其跨文化交际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适性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对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和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其中适性学习最为关键。比如,在英语的学习中,对单词记忆很枯燥,另外,英语是需要学生积累的,这样才能慢慢地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所以这就需要学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之间互相配合来记忆单词这个方法是最适用的。特别是学生都是刚刚接触英语,对单词和句子都不太熟悉,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听写,用这种方法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听写时分享记忆单词的窍门。有一位学生就分享了自己的方法,他说:“我在学习单词family时,经过观察,我发现family这个单词居然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这句英语前字母的拼写。发现这一点后,family这个单词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特别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配合,互相帮助,让英语学习变成了愉快的事情,从而也进一步丰富英语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等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其自身的素养也得以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玲.刍议小学英语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子(理论版),2016(09).

[2]楼赛丽.聚焦小学英语教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J].校园英语,2017(13).

[3]鲁子问.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11.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衔接;语言运用;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41-02

学生发展英语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就是在各种情境中以听、说、读、写、看等方式使用英语。英语课外阅读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毕业时英语学习要达到二级目标。中学阶段三级要求指出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四级要求指出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要求指出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如果以一年360天计算,三级目标要求学生每天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10个词;四级目标要求学生每天要达到280个词;五级目标要求学生每天要达到416个词。但许多学生达不到以上要求,他们在英语课外阅读上面临诸多问题,如阅读时间的欠缺、阅读材料的缺乏、阅读指导的缺失等。此外,英语课外阅读还存在中小学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

一、关注衔接阶段对象的心智条件

1. 养成良好的英语课外阅读习惯

所谓阅读习惯,就是通过练习和实践而适应于阅读活动。良好的英语课外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英语的能力。阅读习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选择合适的英语课外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同年级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同一年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材料;在阅读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教会学生使用词典等工具书;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如让基础好的同学用英文回答问题、概括大意、写出阅读感受,让基础薄弱的同学用中文写出读后感;制订好英语课外阅读计划,确保每天有一定的时间来按质按量进行阅读,并完成相应的阅读作业,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习惯;利用课外阅读成果反馈,调动学生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扩大成果,检验和巩固阅读习惯。

2. 锻炼坚韧的英语课外阅读的意志

意志就是人们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中小学生思维理解能力仍处在发展阶段,他们掌握的英语词汇句型较少,在课外阅读英语材料时时常会出现不理解的现象,这时他们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甚至会中断或放弃阅读。因此,锻炼他们的阅读意志就非常有必要。教师要通过师生合作来明确英语课外阅读目标、要通过榜样激励法来鼓励学生学习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要通过挫折教育来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和课外阅读毅力、要通过积极评价法让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M一步培养其坚持英语课外阅读的意志。

二、整合衔接阶段的阅读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合、开发衔接阶段材料资源时应当关注兴趣因素。对阅读产生兴趣才是对课外阅读最好的刺激,因此,在进行英语课外阅读训练时,教师既要发掘材料本身的兴趣因素,也要关注阅读主体(学生)的兴趣点。教师要通过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还要选好阅读材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小学起始阶段,要强调学生过语音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随着学生的认知水平、词汇量的增加,应该让学生读有情节的故事或短文,培养学生语篇意识;进入中学以后,阅读材料的题材和体裁范围更广泛,篇幅变长、量变大,生词率低、复现率高,可以结合英文经典诵读工程活动开发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相结合的,符合学生认知和理解水平的课外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可以分为必读和选读两部分。选读部分,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课外读物。整合阅读资源时,也应注意材料的衔接。如在小学高年级可以将《The Black Beauty》《Alice in Wonderland》等名著的简易版作为推荐读物,在中学低年级就可以将这本书的升级版作为必读材料。教师还可以创设多样的展示舞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小学阶段可以创办双语节,进行歌曲、故事展示;在中学阶段可以开设English Club、English Corner,有计划、分层次地介绍中华文化和跨文化沟通所需的知识与策略,帮助学生分析文化异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拓宽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让学生有空间、有时间、有机会将所学的表述出来,形成自己的语言。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可以在教室内设立英语图书角,摆放英文书籍、报刊、杂志以便学生阅读。

三、注重衔接阶段的方法指导

科学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乃至扫除阅读方面的障碍,可以对信息进行定位区分、比较和转换,形成个性化的理解。阅读策略主要包括阅读技巧、语篇能力、思维能力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固定的阅读方法。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因年级学段而异。在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材料以绘本为主,阅读指导以提问为主,都是有关what、who、where等具体信息的问题,提问最好是在阅读之前,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课外阅读材料由绘本向故事短文过渡,教师应该提问综合性问题,如What do you think of Alice?Why did Alice jump down the hole?等,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的复述,并及时进行阅读指导,从而增强学生的语篇意识。进入中学以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浏览文段标题、插图、首段、首句预测内容(predicting);限时阅读文本,了解各段要点,抓住主旨大意(skimming);有目的地寻读,较快找出基本的和特定的信息(scanning);细读,放慢速度,比较深层次地理解信息(close reading),利用语境猜测生词,确定文体(identifying types of text),分析文章结构(analyzing text structure),找出作者的目的、态度、隐含的意思等(finding the writer’s purposes, attitudes and the implied meaning),进行总结、评价、判断、批判。总之,要通过科学指导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会读书。

四、形成衔接阶段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在中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段形成不同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的主要方式有基础知识评价和阅读技能评价两种。评价人不仅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可以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是学生本人自评,还可以是学生互评。评价的内容包括必读材料和选读材料两个方面,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自主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是否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能否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是否按时阅读并且保质保量,是否注重阅读积累摘录名言警句以及优美语句,能否撰写阅读感受或读书心得等。总之,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五、抓好衔接的关键节点

中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衔接的关键节点就是小学的毕业年级和中学的起始年级,在小学六年级要有意识地对英语课外阅读向初中进行延伸,在中学七年级要系统地对小学课外阅读进行回顾。除了对中小学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技能方面进行衔接外,还会涉及到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师生情感等方面的衔接,要尽可能做到切入点的全面化、多元化;要通过对阅读技巧与策略、阅读材料与资源、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整合,制定出一套能够有效地过渡衔接性的课外自主阅读方案。

六、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通过活动的开展,选择和开发中小学衔接阶段英语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衔接阶段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能向学生渗透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巩固和拓展学生词汇量。同时,提高了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为其终身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春凤.中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意义[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2]韦兵.英语课外阅读对书面表达能力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04).

第5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教育改革

1.开展教育改革的意义

以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努力进行德育新模式改革,使学校的德育特色得以巩固与升华,同时对其他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提高在生活中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们的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对于建立三观与强化明辨是非能力起到关键作用,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核心素养在学生成长阶段,既可以培养学习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对情感和三观的建立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并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2.开展教育改革的目的

2.1强化改革理念

强化对立德树人理念、核心素养内涵的宣传和学习,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认识,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思维方式。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生活中,借助少年军校这个载体,充分运用“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强化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启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逐渐成长为学习勤奋、意志坚强、个性鲜明的学生。

2.2开展教育改革实践

推进小学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真正将提高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和素质能力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方面开展活动,努力将单向的“满堂灌”模式改变为多层面、双向的互动模式。各类特色学校应砥砺自身教育的特色,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德育模式,少年军校可以邀请部队教官讲解国防知识、解放军建军史等,开展国防知识图片展,定期举行军校体验活动。同时也融入具体学科教学中,如在体育课中增加军事体育游戏;在音乐课中增加爱国爱军歌曲学习等。

3.研究过程

3.1界定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查阅有关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研究的书籍、论文、资料及文献,界定立德树人的本质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学生阶段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总结推进开展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作用。确认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2调查分析“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现状

搜集少年军校有关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制度、文件等,分析本校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办法,明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学科教学小组、教师等在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指出影响学校德育效果和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方便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3.3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对本校教学改革现状的实践调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4.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4.1加强课程内容融合

我校的艺术科组的老师通过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感悟,对课程进行了提升改革,整合合唱队、舞蹈队、行进打击乐队,成立了少年军校艺术团,把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少年军校的课程相融合,在军校的步操基础上加入音乐艺术。教师们在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意识,以生为本,学生自己记录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把训练日记本变成了训练字典,在动作不到位的时候找出问题根源,然后通过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解决问题。以上措施极大地发扬了军校砥砺精神,丰厚了军校文化底蕴,提升了军校育人品质,引导学生树立了拼搏、奋进、团结、进取的思想。

4.2以素质培养为核心

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除此之外,还着力以少年军校为切入点,开发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促进少年军校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3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我校发挥教学优势,拓宽了少年军校中的学习路径,强化素质培养重要性,让学生的学习策略多样化。在少年军校,我们一改过去简单重复站军姿、练行进的枯燥训练,取而代之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甚至可以是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兼而有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

第6篇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第8篇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数字素养、跨界交流合作等综合能力。当前,我国主流教育还主要聚焦于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记忆性知识的“传统线性课程”,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从脑科学原理、互联时代特点、当今时代和未来社会需求等视角重新思考教育。

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生活的、经验的,儿童的学习必须建立在生活和阅读经验基础上。同时,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邮植僮鳎到真实世界中去感知体验。脑科学研究也表明,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会更容易被理解,知识也只有在联系中才能显现它的意义,而且学习不能局限在个人头脑中,必须将问题置身于真实的世界去理解、去解决,让学习与生活连接。

当前,分科教学是主流,但存在诸多不足。分科教学中知识往往是片段的,缺乏整体性,而且往往只考虑本学科。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能够通过考试或只考虑为往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当前国际上跨学科学习是改革的主流,跨学科学习必须与实际生活的问题紧密相连,而生活无法被刻意或人为地切割来配合现有科目之间的分际,因此学习不受分科的障碍,需要整体的学习。分科教学让人变得专业,跨学科学习让人发展得更完整,两者需要协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当下的课程形态,构建以主题项目为切入点的连接生活的课程,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置于一种真实的背景中去学习和运用,并借助互联技术提升师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目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标志着我国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从双基教育目标、三维目标向“素养”聚焦,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我国传统的基于文本的线性学习模式已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在互联时代,需要“学习流程再造”,用“课程超越课堂”的视角,打破课程、教师、班级、时空等边界,很自然地把学习者置于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统整项目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课程系统,它改变了传统的线性的课程形态,以“统整”的方式,把课程、师生、学习时空、学习技术等核心元素有效地统合起来,其核心是打破学科内容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世界的学习主题,进行较长时期的基于现实生活的,以学科联动为特征的开放性探究。学生很自然地被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在统整式的学习中会得到浸润式的培养。

内涵:观点・理念・模式

统整项目课程的核心是让学习与生活高度关联,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互联网+”和“STEM+”是课程中的两大重要元素,阅读是课程的底层支撑。统整、项目、技术是统整项目课程的三个关键词。统整,是指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聚焦于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学习,促发各学科知识之间有意义的关联;项目,是指课程形态的变革,力图从程序性课程向项目型课程发展,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课程的实践;技术,是指让数字技术与学习直接连接,让数字技术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底层支撑,让技术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我们把这三个关键词融合在一起,是考虑到当下社会背景、教育背景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愿景是重塑传统的课程形态,把学习者置于中心地位,让学习与生活联结,聚焦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数字素养、跨界交流合作等面向未来核心素养的培养。

统整项目课程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多角度构建课程模式,目前主要有学科内统整、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统整以及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四种,每一种课程统整样式都有其内涵特点。学科内统整,是以学科为基点,包括学科内部的横向与纵向统整;基于主题的跨学科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同学科教师合作上课,用不同学科的表达方式聚焦于同一教学主题,聚焦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具体实施中可以由教师共同上课;跨学科统整,是以某一学科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的多学科统整,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学科方式表达,组织形式比较松散自由;超越学科的主题统整,即以某一种综合学习主题为切入点,各学科用学科方式探索,聚焦综合素养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以年级为单位,由学校层面主导实施。

设计:课程・空间・工具・场景

统整项目课程的设计需要从课程形态、学习空间、学习工具以及学习场景等多个维度进行,始终围绕儿童视角、学习者中心、互联网思想以及核心素养等理念设计。

课程设计 统整项目课程主要以学科和主题两个视角进行设计。学科视角是聚焦学科目标,联通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解决问题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主题拓展视角主要是基于某个学习主题开展跨学科合作,每一个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各取所需”,师生在“浸润式”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其综合素养。目前,我们重点在推进主题视角的统整项目课程。基于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主要是由学校层面实施课程设计。目前已成功开发《职业日课程》《绿色STEM全球生态与文化》《美丽中国》《多元智能课程》等12个主题课程。

空间设计 研究表明,学习空间的设计对学习质量会有明显的影响。空间的改变首先促发的是人与人之间链接方式的改变。我们根据统整项目课程的理念,遵循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并把学习空间与课程建设有效关联。如学科教室、STEM学习工坊、儿童阅读空间、未来教室等。

教室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空间,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室布置思维,以提升学生合作意识,聚焦群体智慧为指向,重新设计学生座位,促进学生学习。如单人单桌更有利于独立思考,四人小组有利于组内成员各抒己见,产出高效高质的学习成果,而“U型座位”有利于锻炼学生个人表达能力,“Wi-Fi型”及两人同桌型座位有利于注意力高度集中,六人小组围坐有利于学生小组合作商讨……

工具设计 在统整项目课程中,数字化学习工具对学习者的高质量学习起到了核心的支撑作用。我们为数字化学习工具的定位是“沟通媒介”和“认知支架”。通过学习社区、视频平台、即时通等工具为师生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通过概念图、图表、可视化工具、超媒体等支架工具,为学生提供“脚手架”,让学生开展基于数字工具的深度学习。我们的观点是:“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人’和‘课程’,聚焦人的发展和构建能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数字化学习工具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地浸润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凸显人的发展和课程的构建。”当然,我们并未抛弃传统的学习工具,在实践中会根据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数字化学习工具与传统的学习工具协同运用。

场景设计 构建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学习场景,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场景中,进行浸润式的学习。统整项目课程是“基于主题”的学习,主题内容对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程学习中,我们非常关注学习场景的设计,不同主题的课程学习场景设计不一样。如二年级《美丽中国》课程分为地理与自然、民族与服饰、建筑与景观、民族与服饰、工艺与创造等五大主题,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学习。我们根据五大课程主题内容,设计五个不同主题的学习场景,学生浸润在中国元素的场景中感受中国文化,受益匪浅。

策略:教师合作制・项目负责制・问题驱动・阅读引领

在统整项目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很多有效的策略方法,把学生自然地置于“中心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习与生活链接”,在真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合作制 统整项目课程是典型的跨学科的课程,需要学科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W科教师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教师合作制”是这样的:语文教师还是教语文,数学教师还是教数学,不是一个老师教多个学科。但是他们通过深度的合作进行跨学科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合作的方式,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决定。

项目负责制 统整项目课程主要是以年级为单位实施,由1~2位教师担任课程项目负责人,负责课程的设计以及带领年级团队。我们推行“项目负责制”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成为课程引领者与管理者的机会。”

问题驱动 统整项目课程是基于真实世界问题解决的课程,问题意识培养是课程学习的核心元素。在具体实践中,课程始终以问题为纽带,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循环策略进行课程学习,用问题贯穿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阅读引领 我们把阅读作为一种自然元素融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并进行精心的阅读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经验之上,使学生开展深度而又有效的学习成为可能。在阅读方式上,我们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课程特点,以“混合阅读”的思路进行,即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学科阅读与跨学科阅读、数字阅读与纸媒阅读、预设阅读与生成阅读、个体阅读与小组合作阅读等。

未来:趋势与展望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特征培养策略

现阶段,我国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逐步转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选择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但是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便会慢慢积淀,伴随一生,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即个体在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中,对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是在个体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核心”则是关键而不可或缺的。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道德品质,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等,是一种普遍的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使人们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去适应时代的需要,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并去适应不同的不可预测的情境,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一,基础性。无论什么课程,学生只有能看懂文字,理解题目的意思,才有可能去完成它。语文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以及长期的积累,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二,动态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积累起来的。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一个又一个教育阶段的飞跃,只有不断阶梯式地学习,才能不断丰富、拓宽知识,才会让一个人的学识、阅历、能力、价值观等不断丰满。三,终身性。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到遣词造句,到文辞飞扬,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再接受着语文的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在不断积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持续长久的能力和习惯,而将其不断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最根本的素养。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而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则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了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见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地训练,简单重复地死记硬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将语文教学融于生活,融于自然、融于社会、使学生在自我生活中选择性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重视阅读

语文课程中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重视阅读,阅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内阅读,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潜心阅读。其二,重视课外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佳作,更需要重视国学经典阅读学习,如《大学》、《孟子》、《中庸》、《论语》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扩大课堂化教学的外延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其组织策划、互助合作、分析交流、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

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如虚实情境、观念情境、社会情境以及生活情境等,能够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讨论、思考以及阅读等,发散学生的思维,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赠汪伦》,诗词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汪伦对李白的真挚友谊,这种浅显的问题,学生们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上来,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无情”。然后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汪伦早不送、吃不送,偏偏这个时候送”,这种真实的情景和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对两人的友情展开丰富的想象。此外,通过实施探究性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从课内外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知识的积累、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从启迪反思、开阔视野等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更要从教学方式上矫正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通过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勇.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32):155.

第10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方法;中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新的中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向

(一)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教学传递。核心素养,也称为21世纪素养,是为了适应新信息时代的发展、适应知识新挑战而出现的新名词,它主要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素养,并能够通过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1]。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划分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传递,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为学生们的知识建构,这也为我国学校的教育课程发展奠定了新的里程碑。(二)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及其特点。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或知识传授者所采取的方法。它是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习者能够通过特殊的认识过程,从而达到特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特有工作方法。目前我国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在有效的单位教学特定时间内向学习者讲授一定的知识信息,而教师讲授的知识信息具有高容量、高效率的特点。一般来说在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实现以下目的:在完成传统的知识传授指导的基础上,要侧重提升学习接收者(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构建发展能力。当然在核心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学方法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模式,侧重于科研建设、教学思路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的融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探究性。在实践中也要注意重视学生对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常用的有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1.讲授法。几种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基本的,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的信息量比较大,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知识局限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另外采取讲授法也是我国课堂教学常见的方法之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讲授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开展教学。一般在开展讲授法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创造,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教师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在讲授中,不仅包括教材中的信息,还凝聚着教师的再创造,学生在听课中可以感受到深远的学术见解,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教师的智慧与风格,并且可控性强。教师对讲授的内容和进度均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控制。讲授法的缺点:因为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是单向传授,所以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因材施教,而且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一时接受太多新知识也会比较困难。2.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预设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以求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通过问题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通过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预设目的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学生构建立体式的知识体系构建引领。当然问题教学法虽然师生互动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教师难以操纵学生思维等缺陷也影响着核心素质教育的发展。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一定指导下,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案例而进行的讨论。讨论教学法的优点是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讨论教学法因为其具有传递信息的密度较小的特点,所以也存在着获得的知识不够系统,可控性差的缺点。4.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显著的现象,也是适应我国“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教学工作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减少了教师重复书写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过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会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将精力放在画面播放上,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有选择地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融合[3]。

二、目前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缺少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部分中学教师在通过使用教学方法,贯彻核心素养文化底蕴方面,只是纯粹的形式模仿,并没有了解到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的实质。文化基础,是支撑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文化底蕴也就是人文底蕴,中学生应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保护好民族基因和优质内核[4]。文化底蕴,是个人在其语言文字与其思想方面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自身锲而不舍地对文化的沉淀。它的核心在于对自身人文思想的完善和提升。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流于形式主要是指,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表面改革,如讨论法,只纯粹让学生参与讨论,而并未注重讨论问题的价值,以及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欠缺。现行我国的应试教育系统的考试制度一直作为评价一位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为了能得到高分,许多中学学校的教育实际是打着提倡现代教育理念,真正的教学还是坚定不移地捍卫传统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是学生要学会学习。中学的教学方法上很多还是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也强调注重终身学习,在注重终身学习的情况下,不能仅仅依赖于被传授知识,更多的应当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主义学习的培养。(三)教学活动缺少社会参与。经调查信阳市某所中学发现,中学学生文化参与活动注重与学习的相关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中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也会安排很多活动,比如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社会参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感,而初中课堂的很多教学方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社会参与,在国外的教育计划改革中,也制定了综合学习时间制,比如日本,而且这种与别人交流形式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增多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探究,让中学生能够在遵循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三大原则下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多种教方法相结合,提倡以人为本与智慧型的教学发展六大素养。

三、中学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提倡智慧文化型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中,应当注重提倡智慧文化型的教学方法,要结合文化底蕴进行传授知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转识为智是更重要的,智慧是对文化修养境界的更高超越或升华。知识是形而下,智慧是形而上,文化是一种介于上下之间的交通。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一定要避免硬知识不软化与软知识硬化这两种极端[6]。提倡智慧型文化教学,在课堂上注意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广阔的想象天地。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如讨论法,讲授法,在教学的使用过程中还应当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二)鼓励反思和案例教学法,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应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讲授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发现获取知识,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注重的是反思的鼓励,注重学生对自己的反思,从而促进学习自主性的发展。美国普遍使用的案例教学法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这一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位置,促进优质教学。(三)重视中学生社会参与。中学生正处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都只是在学校中学习书本知识,而比较少接触社会,可能会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足,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据调查河南省信阳市A中学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大部分都在家长的过分关爱下成长,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不能全部都用普遍的教学方法,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调整,讲授法,讨论法等等在课堂使用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实践中去,进行综合。教师也应当很好地利用书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心里特点和以往认知水平和经验,对其进行适当的生活实践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参与。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能获得额外的课外知识和经验,能够引导学生对人与事、社会与环境、国家与世界都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7]。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3~25

[2]蔡清田.核心素养在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6,2:13~23

[3]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2:39~46

[4]盛思月,何善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途径———基于近年来核心素养主题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教育参考,2016,2:12~20

[5]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6]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7:11~16

[7]郑海红.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刍议[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3

[8]王世英.学习者自主视域下英语教学环境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1,10

[9]郑锐.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

[10]罗天然.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生物教学实验创新[J].学苑教育,2017,3

第11篇

关键词: 课程地图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体系

一、引言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以课程规划指引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的发展方向,是为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与未来职涯选择的关联,明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规划,其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有学习的整体方向,并且提供学生规划四年修课的参考,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就与提高学习兴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较强的学科,其课程地图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课程地图设计思路与调研

会展专业课程地图的设计要基于行业的需求和岗位能力进行,以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为导出专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并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完成课程地图建设。因此,首先必须通过调研了解会展行业人才需求层次,并通过行业人事方面获知岗位能力。

(一)调研基本情况:基于应用型会展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当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为此,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具体包括:(1)以会议形式开展企业会展专业人才座谈,了解会展企业核心诉求;(2)以访谈形式开展会展企业经理访谈,了解会展企业高端人才需求;(3)以网络文本形式开展会展企业相关岗位能力描述高频统计,了解核心能力需求;(4)以问卷形式针对实习生、毕业生和企业开展调查,检验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5)通过毕业生回访和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计,了解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并结合地方需求创造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以上工作的开展,对企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使课程地图的设计有据可循。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未来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二)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研情况,总结出会展行业需求,确定会展专业人才定位,其中会展行业需求包括会展企业岗位需求、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会展专业人才定位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结果分析:1.行业需求大量的企业访谈与问卷调查显示,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海口、三亚等二三线城市,会展行业仍然保持一定增速,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同时人才供给与人才培养是短板。企业访谈情况:针对国内10家会展相关企业的访谈情况显示,具备沟通能力、营销能力、策划和执行能力的人才最紧缺。问卷调查情况:针对本次课程地图设计的总体目标,会展专业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的问卷调查,于2016年11月1-10日以实地走访访谈、网上发放等形式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3份,回收率为95.3%。经检查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形成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为91.3%。主要信息摘录如下:针对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就受访企业人才需求方面而言,42.11%的企业存在人才紧张现象,42.11%的企业有长期稳定的需求。受访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占总比例的47.37%,其次是大专学历,占总比例的36.84%。受访企业的人才来源,主要是行业内人才流动,占总比例的52.63%,其次是招聘会,占总比例的26.32%。通过分析会展企业的人才缺口,最紧缺的人才为会展策划师,占到总比例的57.89%,其次是展台设计师(31.58%)、会展销售人员(31.58%)和项目经理(31.58%)。为全面把握国内重点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特征,针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大型综合招聘网站的会展企业各岗位人才需求,重点了解各岗位的职位描述,从而把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认定标准。此次调研共涉及北京、上海、广州及海口共计20家大中型会展企业,对不同岗位抓取的岗位描述文本进行高频归纳分析得出岗位要求包括市场营销、媒体整合、新媒体运营、方案策划、文书文案、品牌推广与宣传、项目协调与执行、财务预算与报价、公关与沟通等方面。

2.人才定位根据企业及招聘网站的人才岗位需求,大致可以将会展从业人员分为四类:科研人才、统筹管理人才、会展辅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四类人才呈金字塔型分布,即科研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会展辅助与支持性人才需求最大。科研人才即从事会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者,一般以高校教师和协会研究人T为主;会展统筹管理人才主要指具备项目统筹管理、协调与应急公关等经验型的人才,这部分人才必须精通和熟悉大型展会及活动的操办流程,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是会展业的最高从业人员;会展辅人才是指精通展会设计、策划、营销、文案的专业性人才,属于专业技能型人才;会展支持性人才是指能为大型展会提供布置、搭建、翻译、旅游接待、会务接待的专业性人才。结合企业需求,认为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会展核心人才应是具备行业核心能力(策划、设计、营销),兼具管理执行知识(统筹、协调、公关)的会展中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能力识别与检验:1.专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为了培养行业需求的人才,需要明确不同岗位和层次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针对企业,在以访谈和会展沙龙形式的讨论中,重点对企业提及的人才能力加以识别、归纳和整理,并与各大招聘网站收集的不同岗位要求加以比对,从而形成行业对会展人才能力的认知,包括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专业基本素养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策划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执行能力。

2.能力检验。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人才识别”工作所获取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及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发放,以期对“人才识别”中的能力进行检验,进一步确认行业对会展人才能力的需求。由此可得,会展公司最看重的能力为组织与管理能力(73.68%)和创新能力(73.68%),其次为沟通能力(68.42%)。在面向实习生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分别调查学生对会展行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评价。根据调查显示,基本素养方面,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执行能力得到较高的评价,专业核心能力方面,现场统筹能力、营销能力、基本服务技能获得较高的评价。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同时结合海南省会展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基本确立我校会展人才培养定位。

三、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由企业调研与访谈及各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用人来看,目前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问题1:人才培B方案的设计相对于行业市场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体现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包括开设课程、开设时间、实习实践、第二课堂等都存在着不合理性。问题2:开设的课程并未达到市场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效果,比如:沟通管理课程并未达到学生应该具备的沟通技巧;计算机应用课程因其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和实验软件的限制并未涉及展会活动具体应用软件的使用;市场营销对新媒体营销的应用能力的介绍寥寥无几;活动策划课程对文案的规范化、活动创意开发的欠缺及展示设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都未达到市场应用的实际要求。问题3:课程内容相对于行业市场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而言比较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先进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互联网平台技术、新媒体营销等被广泛应用于会展活动的各方面,而教材内容还来不及更新,尽管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相关知识,但只是轻描淡写掠过而已,没有系统性。因此,所教授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导致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岗位时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

(二)建议:在今后学生的培养方面,应以市场岗位为导向,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清晰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专业培养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加强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及核心专业技能即策划、设计、营销、统筹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需要在课程方面加以改进,还需要结合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课程实践等形式达到市场企业的要求。其次,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建立“官产学研”协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多轮驱动机制,结合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特征,重视以“项目带动”的方式创新课堂教学。同时,对教师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让教师到企业挂职,提高行业企业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注重教师继续教育,尤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此外,引进企业高管作为特聘讲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开设讲座,进行教学,甚至项目合作开发,与市场无缝对接。

四、基于课程地图的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针对以上调研资料,得出三亚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地图课程设计的基本架构:人才培养(成才结构)、职业成长规划、考级考证通道及学科竞赛共四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基本素养和核心技能;基本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根据这些能力的培养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学期的安排。核心技能包括策划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并根据相应的能力进行课程设计,但同时课程设计应该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学科优势,因此,会展专业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开设三个方向课程(会议会奖类课程、婚庆旅游类课程和体育赛事类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取向进行课程选择,同时为地方紧缺人才提供支撑。专业课程实践体系分别设在大一的认知实习(2周)、大三第一学期的课程实习(6-8个月)、大四的毕业实习(2-3个月),通过企业参观、活动服务、项目参与、顶岗实践、工作对接等全方位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与应用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职业成长规划、考级考证通道及学科竞赛三个辅助模块,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成才结构示意图、职业导航图、考级考证导航图及学科竞赛导航图四个导航图,实现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在我国小学英语教育阶段非常重视学生自身的素养提升以及综合素质发展,并且现在的社会非常重视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根据核心的素养教育需要改善我国传统教育形式中的一些教育方式,重视整体的发展性以及时代的进步性。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问题实际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既包括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特别关注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发展。《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理解与表达,语用与语感,文化与情感这三大块。理解与表达分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这2者又统称为语言能力。语用与语感体现在学习策略与语言思维。文化与情感则体现在文化意识。在四个维度中,语言能力是显性的、最基础的,而语言思维、学习策略和语言文化是隐性的,必须通过语言能力显现出来。在语言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推动、培养、发展了具有学科特征的语言思维、学习策略、语言文化,进而为达成英语课程所设定的总目标奠定基础。这四个维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他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二、培养英语课堂核心素养的策略

对于核心素养的强化关键在与教师的教育,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孩子进行施教,将核心素养方面的思想种植在学生的思想中,并且怎样进行强化。其中需要注意的并不是教师只是将这种思想教导给学生之后就不了了之,而是在平常的教育中不断进行灌溉与强化,让这种思想在学生的意识中生根发芽。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反思课堂,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听出花样:肥沃思维土壤

众所周知,语言重在积累,输入越多,掌握的越好,运用就越自如。既然如此简单,为何总有人为英语而苦恼?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听,听不懂初学英语的小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是很难长时间维持他们的兴趣的。而目前就苏教版小学英语而言,课堂简单枯燥,歌曲单调无趣,如果仅仅照本宣科,恐怕很难有孩子会喜欢英语。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寻找和教材配套的地道歌曲,不断给孩子们磨耳朵,培养他们的抓词能力。我们还举行英语“大耳朵”竞赛,看看谁听的准,说的好!听的资源生动,孩子自然喜欢,加上平时竞赛中有目的地渗透抓词、听句子的目标,孩子们的抓词能力越来越强,听懂的英文越来越多,自然兴趣盎然。

2.说出水平:浇灌思维之芽

语言积累的越多,输出自然会更加流畅漂亮。结合中低年级的学生水平,我们推荐给了孩子“英语趣配音”等手机app软件,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自己学习英语的成就感。通过模仿一些电影配音的短台词来激发他们听说演的动力。然而,仅仅靠模仿和积累词汇,离真正的语言交流还有很大差距:学生缺乏梳理和归纳,他们不善于运用语言的规律,更不会通过广泛而灵活的迁移进行新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所学知识不成正比,因此我们提出在教学中利用图示对学生学习迁移作引导,旨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新学期开学,我们把握住“new”这个关键词,从而引出new class,new friend,new book,new song,new story,new game等等。通过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学生很容易梳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并能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回忆并表达出完整的内容。

3.阅文千篇:绽放思维之花

平时课文倒背如流,可是一到考试就稀里哗啦,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细看一下,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上下文填空、阅读理解上失分最多。究其原因,平时课本内容太过简单,而学生课外英文阅读量太少,缺乏信息转换和迁移能力,尤其在阅读较长语篇方面存在问题。在中低年级段,教师的指导性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高年级段,阅读应逐步向学生自主、分享阅读过渡。教师应给于学生更多阅读和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资源,教师也需要提升自己分析文本、有效设问的能力。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我们才会看到彩虹的绽放。

4.下笔有神:孕育思维之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书面表达是最困难的。轻则机械单调,重则辞不达意,语感较弱。如果平时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仿写,而学生在仿写时往往只会关注“关键词”的替换,而忽视了对句子结构的关注,因此这样的练习往往不能帮助孩子建构语言。“听说前行,读写跟上”,通过之前大量的听力的输入、课外阅读量的增加,并适当选择一些经典语篇、语段进行背诵,老师定期进行指导和综合训练,从分层做起,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尝试让学生每天造一个句子或写一句话。老师还可尝试让学生扩写简单句,使句子表达更生动、更充实,从而提升句子的表达效果。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听说读写相辅相成,不断积累,才能最终摘取成功的果实,品尝甜美的芬芳。

结束语

教育最终是为了成就“人”,而不是塑造“考试机器”。英语不仅仅是一门用来交流的语言,而是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我们不仅需要在学生的文化层面上进行调整,还需要在学生的道德方面进行提升,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与情感意识。总之,关注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朝友,周文叶,崔允t.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08:14-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