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基层治理成效

社区基层治理成效

时间:2023-08-08 17:1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基层治理成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基层治理成效

第1篇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 网络化治理 社会管理创新

1、“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兴起及其局限

重属地管理,轻属人管理。属地管理具有明显的静态性管理特征,忽略了现代社会日益增强的社会流动性;属人管理则坚持以人作为其服务的核心对象,对社会实施动态的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虽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对基层社区公共物品(如对井盖、路灯等)的效率与供给能力及基本服务信息的了解与掌控能力,但其运行理念与实质仍然内含着被管理对象的属地性质,强调对一方地区的管制。

重条块控制,轻整体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致力于将属地分割为若干不同条块,政府“派”专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其主要特点在于各条块职责相对明确。正如“网格协管员”所言,网格就是他们的“责任田”,在其各自分管的范围内,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由他们来解决。在注重条块分割的同时,这种社会管理模式也往往忽视了社会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人为割裂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种联系,往往导致基层社会管理中只重条块、而忽视整体的社会管理模式。

事权下放,治理资源却不足。在网格化管理中,采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模式”的运行机制。从表面上看,这一管理方式将管理的权限下放到基层组织中去了,但事实上是责任下放而权限不足,则加重了基层社会治理单元的负担,使得网格运转不良。因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并非一级政府组织,但这种管理模式却又反而加剧了它的行政化倾向;它没有法定的财权,却同时又要负有更多的责任。

管理成本过高,政府财政负担重。在网格化管理的推行过程中,政府往往要根据网格的划分来配备相应的社会网格协管员,在面对社会失衡时也需要动用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手段等去面对单个的“居民”,这就造成了过高的社会管理成本。

2、网络化治理的内在价值与理念

网络化治理鼓励社会参与,促进主体多元参与机制。在网络化治理中,政府依然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主体,但政府与其它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网络体系,各网络结点之间是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在合作中“各负其责、各司其能”。

网络化治理注重引导价值共识,促进合作机制。合作机制是网络化治理的主要运作机制。在网络化治理中,各主体之间通过合作共治代替竞争对立,增进公共价值。公共价值是网络化治理的共识价值,它是高于个人价值、部门价值、地方价值之上的社会合意基础上的共同信念。

网络化治理主张培育社会资本,增进信任机制。社会信任既包括官民之间的信任,还包括公民之间的信任,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信任。社会信任是合作的必要前提,是共同行动的基础。当前社会基层政权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权威的弱化,与群众对基层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的信任缺乏有关联。“中央政策是好的,只是地方干部念歪了。”而由于地方干部无法取得群众的信任,很多工作难以推进,从而也容易形成基层管理干部“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心态。

网络化治理强调利益共享,增强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是包容性增长过程中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公平、公正,利益共享既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居民之间的利益共享,还包括政府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共享,政府与市场、民间社会之间的利益共享。而现实的社会管理实践中,许多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引发多是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正、不平等。

3、实现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的转型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价值共识。网络化治理的核心运行机制是通过培育社会资本形成社会信任与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维系不再仅仅是利益的纠葛,更是一种价值上的共识与相互认同。而社会价值共识与社会认同的形成,其根本在于通过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把社区建设成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在一个共同体中,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短期来看,公共文化建设难以见成效;但从长远来看,这实是一项战略任务。而社会公共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发挥传统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机制,形成人们在观念、信仰与心理层面的价值共识。

加强公共权力监督、促成利益共容共享。当下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增多,其根本在于利益分配不正与冲突;而利益分配公平、公正的缺失在于对公共权力缺乏监督。加强公共权力的监督,一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通过法律制约权力;二是加强社会协商与公众参与,通过权利监督权力。网络化治理强调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又能起到监督与制约公权力的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利益共容共享,同时还必须尊重人民的选择权与自。

权限下放,促进地方治理的多元与差异。赋予地方基层政权相应的自限,促进地方自治,从而促进地方治理的多元与差异。要改变现有压力型体制下的考核机制,同时改革“条块分割”体制转向注重对“块”的建设,促使基层政权组织从消极“维权”到积极“治权”的转变。

基金项目:2013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百题(13087)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喜,范况生,杨华等.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综述[J].人文地理,2007.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虚拟社区;政府;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92-2

随着政府治理的不断深化,以善治为方向的变革势不可挡。政府的决策需要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去参与决策,要有发言权。需要更大的透明度、更多的公众参与、更多来自社会的有力监督。在互联网大范围普及的今天,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正在促进着我国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城市虚拟社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还可被视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结构方式,并已在当代人类社会中逐渐成型。

1 有关概念

1.1 政府创新的定义和内容

政府创新,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其内容覆盖面广,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1 政治透明方面:信息公开、决策公开等。

1.1.2 公共服务方面:促进社会福利、扶贫济弱、治安联防、全民教育等。

1.1.3 基层民主和政治参与方面:立法听证和政策听证、干部竞争上岗、基层直选、公推公投等。

1.1.4 行政效率和公共管理方面: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强化行政责任等。

1.2 城市虚拟社区的定义与特点

虚拟社区一词,源自英语Virtual Community.其中,Community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地缘为基础,指共同拥有某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群体(即社区);二是以认同为基础,指具有共同特质、归属感,并维持一定社会联系、保持一定社会互动的群体(即共同体)。国内学界认为,虚拟社区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彼此交流形成的、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群体关系的总和。对于城市虚拟社区,至今还没有具体的、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城市虚拟社区特指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城市(城区、街道)为基础,在互联网上形成的有一定共同关注的群体。其成员间存在某种以现实生活空间为基础的共同目标,成员间从事网上或网下的活动,并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城市虚拟社区具有虚拟社区的共同特点,如:“去中心性”、“匿名性”、“超时空性”等,更具有“相对地域性”、现实倾向性和边界模糊性的特点。

1.2.1 相对地域性。该特性源于所在城市(城区、街道)的“地域性”和互联网的“跨地域性”。“地域性”是指城市虚拟社区与其所依附的现实城市(城区、街道)之间的关联性。“跨地域性”是指城市虚拟社区的组织形式是“非空间”或“超空间”的。受此特性影响,城市虚拟社区有别于其他虚拟社区,并表现为:一是城市虚拟社区中的居民来源的“地域性”。城市虚拟社区中的居民或者(曾经)在该区域中求学或工作,或者(曾经)在该区域居住,或者与该区域的单位、人员有着某种联系。二是城市虚拟社区讨论主题的“地域性”,社区网民多具有相同的地理空间场景,相似的话语体系,相近的生活诉求。其共同话题多与所依附的现实城市(城区、街道)有关,所讨论的内容可能涉及现实城市(城区、街道)的文化、管理、建设及人物和社会新闻等。三是城市虚拟社区治理主体的“地域性”,就外部而言,城市虚拟社区的治理主体则是其所依附城市(城区、街道)的公共权力部门;就内部而言,城市虚拟社区的治理主体就是社区居民本身。但无论内部还是外部,治理主体的“地域性”特征十分突出。

1.2.2 边界的模糊性。城市虚拟社区居民的活动并不局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也可以包括那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互联网而开展或完成的网下活动。这个特性使得城市虚拟社区与现实城市之间的边界相互渗透,难于找出清晰的分界线。

1.2.3 现实性倾向更强。与一般的虚拟社区相比,城市虚拟社区更具有真实感。其表现有:一是网下活动容易开展。通常网友活动的最大障碍是物理和语言距离,但是城市虚拟社区中大部分居民是所依附城市的市民,他们之间空间距离近,语言、习俗相同。因此物理距离、文化语言障碍,对于城市虚拟社区活动的开展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话题的相关性。话题大部分是围绕所依附城市的人和物展开的,与其他虚拟社区讨论的主题相比,内容更具有直观性。

2 城市虚拟社区对政府创新的意义

2.1 政府创新的时代要求

过去,政府创新的动力和责任都在政府。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今时代对政府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创新趋势表现为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集权向分权转变,从统治向治理转变。

第一,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政府管理既是一种管制,又是一种服务。随着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管理中管制的成分正在逐步减少,而服务的比重则日益增多,建立服务政府已经成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

第二,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全能政府可能为公民带来众多的福利,但绝不可能带来公民的自主和自治。这一点与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渐壮大,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界限就会日益明显,政府权力的基本边界和范围由此得以明确。

第三,从集权向分权的转变。

还政于民,让公民享有更多政治权力,更多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自主管理,是政府改革的唯一正确方向。从集权走向分权,是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将国家权力还给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四,从统治向治理的转变。

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治理成分的增加、统治成分的减少,意味着国家的政治管理活动中有更多的公民参与进来,而这正是民主程度提高的标志。

2.2 城市虚拟社区符合政府创新的时代要求

2.2.1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解决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多中心的形成,有助于将一些居民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交由居民自己解决,从而达到优化政府职能,使政府集中精力在更重要的服务工作上,最终促进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2.2.2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打破专家官僚,提升决策成效。现代政府管理中,各种专家系统为政府高层制定政策发挥了重要智囊的作用。但同时,他们也阻断了基层与上层之间信息的真实、快速传递,从而使得决策者的决策依据时常出现失真的现象。发展城市虚拟社区,将使得信息传递结构更加扁平,有利于决策者更快、更准的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即将出现的趋势,进而提升决策的成效。

2.2.3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提高政治民主。政府治理的透明性要求“政治信息的公开,人人有合法的知情权。现代社会倡导治理的参与性、透明性和责任性。如何在治理的过程中体现和尊重人民意志与权利,是政府创新中的重大课题。城市虚拟社区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民众的参与度,培养民众对集体问题的关注,强化民众的政治责任感,弱化民众对权力中心的疏离感,广泛培养积极民众的公民意识。

2.2.4 发展城市虚拟社区,有利于丰富公共服务的供给,促进社会公平。公共服务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发展城市虚拟社区为政府创新提供了新的选择,可有效解决国民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咨询、公共信息服务不均衡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发动群众实现群众间互助,丰富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提供主体,促进社会工作,创造社会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主要趋势.学习与探索,2005,4.

[2] 贺佐成.试探城市虚拟社区的内涵与特征,枣庄学院学报,2010,2.

[3] 巫汉祥.浅谈虚拟社区[M].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9.

第3篇

一、宣传先行,做细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沿街单位和住户私自开门扒窗从事经营活动在城区内曾一度较为普遍,有关部门对这种违法行为也进行过治理,但因力度不大或执行困难等原因,多半中途而废,广大市民对此虽有意见,但因长期未得到根治,也逐渐习已为常。现在要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治理,一方面直接触及当事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挑战人们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必然会阻力重重、困难很多。鉴于这种情况,诸城市城管执法局决定从宣传入手,将思想工作做在前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执法空间,为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创造条件。

一是印发通告,广泛宣传。在与工商、规划国土及有关街办、社区进行了联系沟通后,以诸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诸城市规划国土局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对私自开门扒窗现象进行集中整治的通告》,并集中进行大规模宣传。通告明确了私自开门扒窗所违反的法律法规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指出了本次专项集中整治活动的时间和要求,并督促有关单位和业户积极配合,自觉封堵私自开设的门窗,恢复建筑物本来面貌。

二是逐门入户做工作,争取当事人的配合。为保证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通告发出后,我们采取“分片包干、逐门入户”的办法,将责任落实到各中队,中队又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个执法队员,逐门逐户做宣传。工作中,执法人员不怕吃闭门羹、不怕遭白眼,从城市建设管理的大局出发,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去年,我们在对西郊街一违法业户进行治理时,当事人起初一直躲着执法人员不见,面对不利局面,包户队员毫不气馁,连续上门13次,终于用真诚感动了当事人,使其主动配合完成了封堵工作并接受了处罚。

三是争取街办、社区的支持,做到双管齐下。街办、社区处于城市最基层,与辖区居民联系紧密,对业户了解得多,情况摸得透,沟通交流更有优势。因此,我们在制定整治方案时,首先和街办、社区及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共同研究宣传措施。比如,在对业户做宣传时,执法人员着重从城市管理的政策规定和法律法规入手,向广大业户宣传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法律责任及法律后果;街办、社区人员则从配合执法工作的角度向违法业户申明厉害关系,动员他们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管理,这样双管齐下,相互配合,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区分情况,分类施治

在具体工作中,执法人员首先按照法定程序向违法业户下达有关法律文书,给业户留出足够的整改时间,然后区分情况,分类施治,不搞形式上的“一刀切”。

一是对积极配合管理、承诺自行整改、自己有条件封堵的业户,限定3~5天内按要求整改完毕,城管执法部门进行验收。如果违背承诺或超出规定时间,由城管执法部门组织人员强制封堵并依法进行处罚。从整改的情况来看,全市617家私自开门扒窗的违法业户中,有76家按要求自觉进行了封堵,这说明只要工作到位,思想做通,多数业户是能够自觉履行承诺的。

二是对整改不积极或没有条件自行整改的业户,由社区和城管部门帮助封堵。在违法业户中,有为数不少的业户心存侥幸,在自行整改时持观望态度,表现不积极、不主动。对这部分业户,我们在继续派人上门做工作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帮助他们进行封堵,由于思想工作到家,帮助措施到位,组织封堵基本上没有遇到大的阻力。对于少数没有能力自行封堵的业户,我们联合街办、社区积极想办法解决当事人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主动承担起封堵的任务,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三是对做不通思想工作、不配合整治的个别“钉子户”,依法进行强制封堵。针对在整治过程中拒不执行、肆意闹事的“钉子户”,我们采取大队集中行动的办法,强制进行封堵。行动前,执法大队制定了周密的行动预案,城管治安中队全力配合,利用早晨街道上行人少、不会出现大量围观者的有利时机,速战速决,短时间内封堵完毕。

四是对集中整治过程中出现反复的违法业户,我们除了对其进行严管重罚外,主要采取分片紧盯、严管死守的办法,不让反复者有机可乘,最终断绝违法业户重新开门扒窗的念头。

三、加强监管,严防反弹

私自开门扒窗与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违法行为一样,也具有极强的反弹性。在集中整治结束后,如何巩固治理成果、防止反弹是摆在城管执法工作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抓好后续管理,诸城城管执法局采取多种措施,严防私自开门扒窗现象在面上出现反复。

一是将责任落实到各中队,加强日常监管。将中队对私自开门扒窗的整治和管理纳入考核机制,如发现管理不到位、出现空档,督察大队立即下发督察通知,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按考核标准从严扣分。各中队在日常巡查中,将严控严管私自开门扒窗行为列为重点内容,发现苗头及时制止,确实做到管起来、严起来。

二是严格审批制度,凡是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批。为从源头上规范沿街业户私自开门扒窗行为,根据诸城市政府赋予的职权,我局城管科接到有关申请后,必须组织专人到现场认真察看,凡是影响市容市貌、不符合规定的申请坚决不批。同时,与工商部门保持信息互通,对私自开门扒窗的业户不予颁发营业执照,真正从源头上管住、管好。

第4篇

一、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坚持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度,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计生专(兼)干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确保计生责任制落实到实处。

各单位要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布置,把计生工作落实到各基层学校。各校要加强对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人口与计生各项信息的准确、畅通。建立、落实与教职工配偶单位定期反馈计划生育信息的制度,坚决杜绝违法生育及违反人口计生法规政策的事件发生。

二、狠抓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计生干部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全系统计生工作的成效。各单位要配备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棒的同志为计生专干,并保持计生专干的相对稳定性。要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计生专干,落实计生专干相关待遇。

计生专干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计生工作的各项业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熟知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掌握做好计生工作的必备业务知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改进创新工作思路,形成创先争优的氛围,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

三、深化宣传教育,健全计生服务网络

要求机关与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形成多样的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国情、国策、人口发展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继续做好在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人口、环境、资源及健康教育。在中学和中等以上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春期生理、心理及性知识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出生缺陷知识教育、人口理论教育。

各校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主动配合街道和村、社区管理,全面提升计生服务网络建设,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教育系统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四、实施生育关怀,落实计生优惠政策

要确保本单位独生子女经费、生殖保健经费、本年度退休已办理《独生子女光荣证》的教职工享受一次性奖励等计生经费发放到位。切实做好符合政策生育二胎的衔接工作。

根据区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围绕残疾子女、困难帮扶等方面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区教育局结合本系统实际,制定了《区教育系统关于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落实特殊困难家庭子女教育入托、入学、招生方面优惠政策的具体措施。

五、健全婚育档案制度,落实属地化管理

密切关注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新动向,做到底子清、情况明。配合计生部门搞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认真贯彻落实“属地管理”和“村为主”的计生工作管理原则,进一步配合区委、区政府做好计生帮扶等工作。

一是加强计划生育信息交流,及时向乡镇街和村、社区报送新婚、怀孕、出生、死亡、健康服务等信息情况。

第5篇

【关键词】 社区矫正;司法行政机关;法治;人文关怀 

社区矫正是现代刑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刑罚社会性和轻缓性发展趋势的体现,亦是当今社会治理体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四种罪犯。 

社区矫正制度在国外非常发达,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时间较长,制度完备。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从2003年开始试点,2009年在全国全面施行。西安市又晚于全国, 2010年7月在全市9个区县15个司法所开始试点工作,2011年全面推开。2011年至今,全市下辖14个区县(含沣东新城),183个乡、镇、街道全部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据调查,全市现有社区矫正人员3022人,有6人重新犯罪,重新犯罪率0.09%,低于全国2%的水平。整体来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时间尚短,存在基础薄弱、专业化低、缺人缺物等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矫正制度的有效实施。这些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普遍性,因此,如何结合地方特色,有的放矢的解决困难,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是本文的重点。笔者以西安市为范例,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社区矫正刑罚的执行。 

一、加强立法,分清职责,各司其职 

社区矫正在全国试行阶段,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实施模式,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例如:目前普遍采用公安机关作为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工作主体的模式,这从开始就是自相矛盾,不可能行得通的。在执法过程中,审判、公安、监所和司法行政机关在落实社区矫正刑罚过程中衔接配合还不到位,在日常管理中,司法行政机关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存在司法干部说话不如公安干警管用的现象。不同城市在交接社区矫正人员过程中,规定各不一致,衔接不畅,致使部分人员脱管等。 

要解决职责不清、衔接不畅、各地分治的矛盾,就需要尽快出台社区矫正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及其配套规则。刑法学泰斗高铭暄教授在《社区矫正写入刑法的重大意义》一文中,也深刻阐述了促进社区矫正配套立法尽快出台的重要意义。2014年11月,《社区矫正法》草案已经全文公布,在该草案中明确了社区矫正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分清了公检法司各机关的管理范围,细化了刑罚执行的过程及措施,规定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限制原则等,笔者认为这是社区矫正制度的一大进步,但是,该草案仍然存在操作性不强,过于原则和笼统的问题。所以需要立法机关依据即将出台的《社区矫正法》制定配套适合地区实际、操作性强的社区矫正管理地方法规,以期将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统一化。 

二、理顺机制,完善机构,夯实基础 

根据《社区矫正法》草案规定,社区矫正的主管部门是司法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社区矫正工作,司法所负责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西安市应沿着这个设计完善机制,逐级落实机构,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笔者建议按照法治西安建设的总体要求,由市编制和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在西安市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局和社区矫正执法支队,在区县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局和社区矫正执法大队,乡镇(街办)的司法所建设应作为下一步机构完善的重点,按照人事编制、财务经费由区县司法局管理,日常行政管理划归乡镇街道的双重管理机制,确保社区矫正执法主体和责任主体的落实。因为社区矫正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教育、谈话、评估、信息建设、就业帮扶等工作都要依靠司法所工作人员来进行,他们最清楚接受矫正人员的真实情况,也最能直接深入到犯罪人的生活工作中去开展矫正,所以机构要完善,经费要重点扶持,人员也需要稳定和专业化。 

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人,重点也在于人。所以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社会学或法学等专业知识,或者是长期从事司法行政工作的人员,他们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至少两年)在一个区域内从事该项工作;一个司法所至少配备两名专职社区矫正人员(因为根据陕西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社会调查评估工作应由2人以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人员应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便于培训交流,也保证了即便人员流动,也是在社区矫正这个工作领域内流动,减少了因为工作人员频繁流动、业务生疏而产生的巨大行政成本。若条件具备时,也可考虑为每个司法所配备1名社区矫正警察。

三、提升认知,扩大参与、多元治理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主体的多元化需求,社会治理模式也在探索多元化治理方式,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即改变原有政府主导的管控式社会治理,增加社会组织,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桥梁及剂的作用,在社会管理各项事务中,通过功能融合、优势互补,大大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社区矫正是将犯罪人放在开放的社会中,尤其需要社会和公众的支持。由于现有的司法行政部门力量薄弱,所以亟需引入社会组织和团体,大力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西安是一个高校众多,人才汇聚的城市。可以依托社团组织,积极和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管理专业、陕西警官学院、西安心理学会、党校、社科院等单位,借鉴上海、浙江等地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区矫正机构委托第三方组织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疏导、法治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一定领域的日常教育、帮助、服务工作。从而由社区矫正机构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社团组织作为其辅助力量,两者结合,共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此举一方面可以促进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专业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教育宣传机构的案例实践与汇总,将适合大众认知的案例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讲,从而也提高了社区矫正制度的公众认知度。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规范社会组织和团体进入的渠道与服务范围,应由司法行政部门严格执行的事项,不应委托给社会组织,例如调查评估工作、信息档案建设等。 

四、创新方式,注重人文,促进转化 

矫治方式的载体也应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让其更好的回归社会,不再犯罪。具体做法可以做如下创新:一是要加大心理矫治干预,笔者建议在全市建立心理辅导专家库,按照政府购社会买服务的模式,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为各区县建立相对固定的心理辅导专家队伍。二是在强化法治教育、严格刚性管理的前提下,可设置一些诸如“道德讲堂”、感恩教育等柔性载体,突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人性感化。三是按照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就近便利、以居住社区为主的原则,落实公益劳动的场所和时间要求。同时在区县一级建立一批公益劳动基地,不定期组织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开展爱国卫生大擦洗、植树造林等社会活动,增强他们回报社会、融入集体的荣誉感。四是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社区服刑人员在改造期间所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等典型事例,联系辖区大中型企业接纳安置就业,在春节等重大节日对生活困难的矫正人员进行走访慰问,联系其他部门为这些特殊人群解决实际困难等等,着力促进他们内心转化。 

总之,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联系方式QQ 712086966]虽然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也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只要有创新的意识、守法的精神和坚持的决心,这项制度就一定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卓谦,社区矫正的法律属性—对社区矫正行刑观的理性思考.河北学刊,2013.7. 

[2] 康树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法学杂志,2003(第24卷). 

[3] 顾永景.社区矫正性质之新定位、对象之新确认与内容之新拓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5. 

第6篇

一、精准定位,把握区级政府公共服务方向

(一)区级政府公共服务内涵

一是以公共需求为导向,让公共服务“触手可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须以公共需求为导向,以公众满意度为测量标准。区级政府必须利用好与居民空间距离近的地理优势,在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方面多做文章。

二是以非营利性为准绳,加大政府公共支出力度。公共服务的不可排他性和不可竞争性,决定了其在消费上的免费性。区级政府必须完善本级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服务支出,保障在教育、科技、劳动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做到突出重点、专款专用、落实到位。

三是以多元善治为目标,兼容并包提升服务效率。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引入市场机制和第三方协同治理成为大势所趋。区级政府面对形形的基层需求,亟需建立多中心供给机制,基于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政府必须是公共服务的“掌舵人”,将部分公共服务授权给有资质的社团、企业或其他公共组织,通过影响市场力量而非创设公共项目来解决问题,形成多元合作的善治模式。

(二)区级政府公共服务价值

一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应为掌舵而非划桨,授权而非服务。区级政府应当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制度创新、制度实施和监督管理上,营造一个有利的整体环境,并促进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有利于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提高政府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发展环境上。只有通过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建立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涌入当地。

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有利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政府部门将公共服务职能过渡给第三方,成为培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杠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各类社会组织发展,探索形成公共性的协同自治新模式。

四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有利于解决编制紧张矛盾。在基层政府,日益增加的职责任务与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多元善治模式下,政府可通过实施购买服务,使逐年扩展的公共服务事项与愈加严格的机构编制之间的矛盾得到根本性改善。

二、认真审视,深入剖析区级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槐荫区近三年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状况

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总量连年增加。2013年槐荫区实现生产总值309亿元,财政收入33亿元,全年民生领域投入达13.8亿元,超过财政支出的60%。同时,出台了公益性建设项目财政奖补等政策,新设立1000万元民生专项引导资金,完成了基础设施维护等7大类108项民生工程。201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57.7亿元,财政收入39亿元,民生领域投入达17.3亿元,占总支出的65%,8类20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201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87亿元,财政收入45亿元,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5%,10类30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在区级公益性建设项目上的投资额连年增长,2014年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5572万元(街办配套972万元),2015年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6000万元(街办配套6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428万元,政府投入明显增加。

二是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槐荫区共新建、改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1所,省、市级规范化学校达30所,新建44处文体设施,省实验中学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为进一步建立完善多元服务供给模式,促进槐荫区公共服务市场化,区政府于2016年3月颁布实施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确定6类57款320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有效推进了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效能建设进程。

三是公共服务在农村惠民领域成效显著。2012年开始,槐荫区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建设项目为载体,努力推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通过小院论坛、居民代表议事会、居民网格化管理员等群众性组织,变民生建设项目政府自主实施为“群众点菜、街道联动、部门协作、政府买单”的新型运作模式。同时,槐荫区还进一步加大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投入,2014、2015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累计投入达到1亿元(其中争取上级奖补资金3028万元),完成62个村的177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极大改善、提升了村民生活环境,使9.9万村民直接受益,并喜获济南市9个省、市级项目验收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公共服务投入还不够。绝大部分局限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学、就业、就医和社会保障等切实关系到百姓“生存”的领域,在科技、文化、旅游等高层次的“生活”领域投入不够,这也说明槐荫区的公共服务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槐荫区西部建设起点较低,起步较晚,相关公共配套设施滞后,在市级公共资源分享方面仍有较大落差,这严重制约槐荫区的整体发展和协同发展。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程度不够。截至2015年12月,在槐荫区民政局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共157家,社会团体共23家。虽然社会组织数量不少,但是各单位普遍规模小,参与回应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一是我区社会组织起步晚,参与公共服务的时间短,社会化水平低;同时,对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宣传还不够到位,忽视了社会回应;二是符合承接条件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不多,社会组织从事的领域不广泛,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组织在自身建设方面也明显不足。

三是法律和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经过初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但是,大部分指导意见原则性强,在具体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造成老百姓在办事、办证的过程中,不时遭遇“事不办”“事难办”和“奇葩证明”;一件原本并不复杂的事情,却因为制度的壁垒和人为的藩篱,降低了行政效能。

三、多点着力,全方位提升区级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一)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准确界定政府角色。区级政府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不仅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公共服务“零距离”,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为民聚财理财的最终目的。下一步,将结合山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广网上服务。凡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事项,都要推广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现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网上实时查询,树立为民服务零距离理念,通过网上咨询、微信公众号、自助终端等公共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多样化服务。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建立联动服务体系。坚持民生优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区、街道、村三级联动行政服务体系。一是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健全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重点的社区服务设施体系,构筑“一站式、全覆盖”的公共服务圈。二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扩大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广泛拓展公共服务领域,不仅要在基本公共服务上下功夫,还要在高层次服务上求提升。四是大力培育社区事务类、慈善公益类、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五是打破城乡二元机制,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发展公共服务的一项基本准则,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三)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多元合作机制。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互动关系,在政策方面予以适当扶持,尽快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对那些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较低的公共服务,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对那些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进入门槛较高的公共服务,主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服务内部的竞争;对仍要依靠公共部门来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等重大项目,可采取授权、特许、合同外包、购买服务、公私协作、凭单制度、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模式提供公共服务。

第7篇

县纠风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运城市纠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年下半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以创优发展环境为主线,把着力点放在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上,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创新工作,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务求实效,为保增长推进我县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保民生、保稳定。

源头治理教育乱收费效果明显

县政府切实履行财政投入和监管责任,去年以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县普遍重视做好扶困助学和“两免一补”工作,今年下半年,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33761套免费课本,拨付到全县各中小学校办公经费切实保障了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976万元。

纠正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行为,为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道德。从3月底开始,5月底结束,全县范围开展集中整治专项活动。通过自查自纠、建章立制,召开家长会、公开承诺,举报查处、追究责任等三个阶段进行集中整治,截止5月底,全县32所学校召开了家长专题会议,签订责任书1200余份,发放《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15000余份,退还想学生补课费3600元。县党政机关保育院、西街小学、试验小学等学校,组织专人进行明查暗访,积极退还所收补课费,要求学生及家长积极监督等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有效遏制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针对群众反映医药费用不断增高的热点问题。全面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一是积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203223人,占应参合农民的95%.截止5月底,门诊补偿43695人,补偿资金1038733.68元,住院补偿8015人,补偿资金711388.53元,受益达51710人,占参合农民的25%总补偿资金达8150122.21元。二是加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组织和监管,下半年集中招标采购药品500余万元;共573个品种,其中省备案品种501个,重点监控品种3个,自备案品种69个。招标品种金额占医院实际用药总金额的98%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20余多万元。药品平均降价幅度30%各医疗机构全面执行药品顺价作价政策,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药费负担。三是规范收费行为。为保证合理收费,要求各卫生院施行收费公示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对各种常用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在门诊大厅公示,让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费。

治理公路“三乱”五个到位

把治理公路“三乱”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今年以来。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做到宣”教”管”纠”建”五个到位,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营造治理公路“三乱”浓厚氛围,宣传到位:通过大力宣传。形成整治高压态势,为治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教育到位:各涉路部门通过观看有关节目,组织学习,自查自纠,提高了执法水平,规范了执法行为。监管到位:加强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上路巡查力度,做到教管同抓、双管齐下。今年以来,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上路检查督导40余次,特别是对210国道、运三高速混合路段等重点路段进行了多次暗访,重点查处,并于3月28日,公安部门配合下,依法对两名车托郭某和刘某予以行政拘留。纠正到位:巡查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纠正。特别是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打招呼,早提醒,及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执法人员的着装问题、执法态度问题、执法目的问题等。有效地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建章立制到位:各涉路部门为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根据有关法律出台了行为规定”文明用语”等一系列文件,努力做到注重实效,着眼长效。

其他专项治理成果得到巩固

加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认真督办涉农负担案件,进一步解决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实行涉农补助资金发放“五个一”工程的基础上。对侵害农民土地权益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对农资价格和涉农收费开展专项检查,严格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杜绝了涉农负担严重事件和恶性事件的发生。

关注热点,关注民生。稳定市场。一是办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市场缺斤短两问题组织协调质监、工商对全县500余户工商经营户、超市的计量器具进行检测校对。并通过检、校、没收、处罚等手段进行集中整顿,纠风直击》栏目以《称称你有多少诚信》为题进行了报道,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二是去年对我县加油站的短斤少两”以及部分黑加油站违规经营的现象进行查处后,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但今年又有所反弹,办组织工商、质检等部门再次进行整顿,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底,没收油品4.8吨,拆除加油机6台,拆除油罐6个,没收台秤7杆,没收油桶29个,共取缔、查封无照无证黑加油站75个。

确保基金安全和基金的社会保障功能惠及群众工作中,强化社保资金监管。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实现了专户专存,专款专用,劳动保障部门把服务延伸到基层等措施,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参评单位联系实际,政风行风建设中。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第8篇

为全面深化我镇河长制工作,切实维护好河湖生态健康,结合全镇河长制工作实际,制定本年度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一)清河。

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镇地表水水质优良(国考断面)比例达到国家目标要求,地表水无劣V类国考断面。

(二)护岸。

岸线管控力度增强,河湖“四乱”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侵占河道、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得到依法清理整治。

(三)净水。

集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黑臭水体基本解决,有效实现水环境污染源头减量,农村水污染防治能力明显提高。

(四)保水。

全镇用水总量更趋合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按照《XX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通告》,从2021年1月1日起,在全镇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止生产性捕捞。

二、工作要点

(一)聚焦重点难点,抓好总部署

1.为建设河湖管理保护示范县凝心聚力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幸福美丽新村和水美新村建设,持续推进我镇河湖管理提档升级。通过实施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实现辖区内河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目标。

2.深化跨流域跨区域河湖联防联控

贯彻XX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作要求,常态化开展与毗邻乡镇的联合巡查,召开联席会议,持续推进跨界河流“三排”、“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做好联防联控工作。

3.完成年度河长制考核工作

制定2021年河(湖)长制考核方案,加强河(湖)长制考核结果运用,与综合表彰、评优选先相结合,激励河长履职尽责。

4.召开河长制工作会议

结合工作实际,适时召镇村河长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河(湖)长制部署要求,通报全镇河湖管理保护治理成效,交流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

(二)常态清河护河,健康水生态

5.开展河流湖库健康评价

根据镇情、水情和河湖管理实际,结合河湖自然地理、社会环境和服务功能等差异性特征,在全镇挑选1条河流(可包含水库)开展河流湖库健康评价工作,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

6.依法规范河道采砂监督管理

全面巩固全域禁采成果,公示重点河段、敏感河段河道采砂监管“四个责任人”,构建部门联合打击河道非法采砂工作机制,规范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砂石综合利用,打击非法采砂。

(三)依法治乱护岸,健全水体系

7.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

强化调查研究,进一步规范工作制度、完善整治标准、明确工作责任,提升规范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深入开展日常巡查,坚决遏制“四乱”问题发生。推进智慧河湖监管,充分利用视频监控、手机app等技术手段加强河湖管护,提高河湖监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实现动态监管。

8.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基础

依托地理测绘信息技术,进一步规范完善河湖划界成果,构建全镇河长制“一张图”的基础数据,进一步提高河湖管护信息化水平。配合上级部门在6月底前完成规模以上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

(四)持续治水净水,提升水环境

9.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继续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不断健全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各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鼓励绿色生产方式,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秸秆利用等,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10.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实现与国考、省级考核断面有效结合,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地表水功能区划修编工作,完善相关管控目标。全面启动河污口综合整治工作,编订印发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入河排污口信息化管理平台。继续开展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提出差异化管控措施,提升精准治污水平。根据“十四五”新设断面,抓紧启动2021年枯水期管控工作,编制科学管控方案、督促采取强力措施,确保实现整体平稳过渡。

11.着力抓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

进一步摸排集镇污染严重的小区域,加强源头生态保护,组织实施一批环保专项行动,加快相关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12.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成效

将三磷污染预防监督、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纳入到环保督察、日常执法检查、河湖长巡河等工作中,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制体制,推动新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提升污染治理成效

13.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和长效管护

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及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污水垃圾问题整改,持续巩固集镇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健全机制持续改善集镇水质,继续保持集镇建成区无黑臭水体、长治久清。

14.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大力推广农业绿色生产、种养循环、健康养殖等发展模式,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6%以上。

(五)从严管水保水,优质水资源

15.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全县2021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0.9亿m3以内总要求,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管理规范取水行为。加强主要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实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管控。

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工作。按照《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XX省节约用水办法》要求,强化节水评价工作,严格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建设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公共机构等节水载体。

16.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

集中整治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提升乡镇集中式饮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开展不达标水源地整治,推进水源地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17.持续推进河湖生态修复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非法矮围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日常管理,切实抓好护渔巡查工作;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修复;落实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和“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专项整治行动。

(六)完善保障措施,凝聚新合力

18.强化依法治理

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认真落实“河长+警长+检察长+法官”工作机制,严格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19.加强暗访督查工作

强化河长制暗访督查,组建暗访督查人员库、建立河长制问题数据库及管理流程,实现“查、认、改、罚”闭环管理,使河长制暗访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20.高质量完成“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2021-2025年)及年度“四张”清单编制工作

按照“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2021-2025年)编制大纲,全面完成我镇主要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加快河长制年度工作清单编制,结合各流域、各行政村域实际,提出问题、目标、责任、任务“四张”清单。

21.加快河长制信息化进程

按照水利部“一数一源”的管理原则,规范河湖数据的管理使用办法,加大遥感技术在河长制及河湖管理中的应用,完善巡河APP,同步巡河数据,深入推进河湖信息化建设。

22.强化河长联系单位职责

协助县级河长和县级有关部门编制、落实相应河湖“一河一策”方案;落实县级河长专题工作会议议定事项;开展所负责河湖管理保护推动情况和重要动态的调查研究;定期督查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参与考核评价;完成县级河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9篇

(一)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的意见》,建立了“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乡居民消费支出30%确定城乡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并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241元和年人均1 350元,财政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月人均197元和年人均1 044元,确保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出台了《临时救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采取省及地方财政各分担50%的办法,列支了1.2亿元临时救助专项资金,其中省级财政第一次列入预算6 000万元专项救助资金,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各个市(地)、县(市),为推动临时救助制度深化落实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三是实行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考评。制定下发了《全省社会救助绩效考评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对各地社会救助工作进行百分制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和有关资金分配挂钩,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化实施和救助效能的提升。四是探索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按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与农村社区统筹建设、实现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养老功能优势互补”的思路,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等5个区(县、村)开展了试点先行,着力打造我省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特别是通过与各地签订责任状,分解落实任务,较好地推动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城市居民收入信息核对机制建设,将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佳木斯和北安市列入国家第二批试点单位;大力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效能。哈尔滨市在社会救助工作上创新机制、提高效能的做法以及七台河市加强低保动态管理的做法等,为全省提供了借鉴。

(二)社会福利事业有力推进。一是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示范化、规范化养老服务机构评定标准》,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机构养老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了公办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两个《指导意见》,并在牡丹江市开展了试点先行;制定下发了《全省居家养老服务模范县(市、区)评选活动实施方案》,落实了“以奖代补”资金,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资助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日常运营补贴,在推进我省养老服务社会化上实现了政策性突破。上半年全省新增公办、民办养老床位11 000多张,城市老年人床位占有率达到了1.9%,全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城市社区达到了总数的55%。二是着力落实儿童福利政策。制定下发了《关于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的通知》,将全省机构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 000元和600元;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了孤困儿童救助月活动,实施了“神华―爱心行动”助医项目,已为符合条件的白血病及先心病患儿实施免费手术60例。同时,联合国家福利协会,举办了3期共487人参加的养老院长、养老护理员和儿童福利信息系统管理员培训班,较好提高了社会福利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也为我省老年福利规范化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着力发展福彩和慈善事业。截至6月30日,全省福利彩票销量达到13.88亿元,同比增长16.3%。13个地市彩票市场全部实现正增长,全线飘红,有13个单位的增长幅度达到了两位数,其中牡丹江、大庆、农垦总局、黑河、七台河、森工总局等6个单位增长了20%以上,为实现全省今年福彩销量“持续恢复增长、力争历史新高”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募集了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福利事业和社会救助工作。同时,在推进全省慈善事业也有了新的进展,举办的首届“龙江慈善奖”颁奖仪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民政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绥化市开展了慈善工作“六进、六树、三弘扬”活动,有效延伸了慈善工作的基层触角,强化了全社会慈善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优抚安置政策较好落实。一是优抚保障举措深入推进。继续实施了重点优抚对象“住房解困工程”,取得了新的进展;全面启动了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整合改造“安烈保护工程”,实现了开局良好;同时,实施了5个国家级烈士陵园和6个优抚保障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为提高优抚保障质量创造了条件。二是“双退”安置工作有序推进。出台了《黑龙江省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和《资金管理办法》,加大了解决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督查力度,妥善解决了哈尔滨铁路局部分退役士兵安置问题。三是双拥共建活动取得实效。指导全省各地扎实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活动,成功通过了国家第一轮检查验收;组织开展的“三联行动”等在促进军地建设发展上做出了新的贡献。大兴安岭地区、鹤岗市积极推进优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革命功臣”的关心和厚爱。牡丹江市率先开通了退役士兵安置网,在宣传安置政策、促进退役士兵就业上收到了实效。

(四)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升。一是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不断深入。二是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有新的进展。三是防灾救灾手段得到完善。四是应急救灾工作及时高效。

(五)城乡社区建设加快发展。一是“两项工程”全面启动。各市(市)对社区建设重要性认识和重视程度普遍大幅提高,投入进一步加大。全省启动实施了城乡社区基础建设“双百”示范工程和社区专业化社工服务“百千万”工程,目前,全省200个城乡示范社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和土建作业的达到了150个。全省100个专业化社区服务实验基地即将命名挂牌,各地招聘了550名专职社工充实到社区工作岗位,并分层培训了6 000多名专职社区工作者。二是社区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持续开展了城市 “百项服务进社区、打造特色型社区”和农村“打造新社区、构筑新家园、共享新生活”主题实践活动,过去相对薄弱的县级以及农村社区建设普遍得到了加强,以庆安、北安、爱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为全省带了好头。同时,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公安厅下发了《关于选拔优秀驻村(社区)民警到全省城乡基层组织任职的通知》,将进一步强化社区日常管理能力和治安服务能力;出台实施了《全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室)管理办法》,提高了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水平。三是基层民主建设有效推进。会同省委组织部实施了村“两委”联动换届选举,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全省255个民主管理难点村,已经有247个得到治理转化;全省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普遍提高,工作热情日益高涨。特别是召开了第三次省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议定了一系列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推进措施,必将推动全省社区建设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伊春等地在社区建设上重视程度高,推进力度大,服务效果好,走在了全省前列。哈尔滨前不久召开了全市社区建设大会,对社区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并成立了副局级的社区办专门指导社区建设,一批6 000平方米、4 000平方米的大型精品社区建成并投入了使用;牡丹江市委主要领导上任后,市委下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文件,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全省社区建设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六)社会组织管理探索创新。一是创新培育手段。二是创新服务载体。三是创新管理办法。

(七)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成效显著。在区划地名管理上,围绕“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及“十二旅游名镇”建设等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深入调研,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和建议,并对有关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积极研究,稳妥提出审核意见,并批复一批调整意见,使区划调整真正起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了地名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了各地标准化地名数据录入工作;全面启动了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认真组织了2010年平安边界建设检查工作,国家综治办和民政部给予我省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满分的评价;加快了《黑龙江省界线管理办法》的立法进程,有望在年内出台实施。在婚姻殡葬管理上,召开了多年未开过的全省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会议,对社会事务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部署;进一步推进了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全省婚姻登记实现了零差错;参与了全省妇女儿童2001年―2010年发展规划终期评估和全省妇女儿童、计生工作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黑龙江省民政厅关于加强殡葬管理的意见》,组织开展了殡葬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活动,开展了公墓清理整顿和殡仪收费调查,对出现的违规经营、侵害群众权益的行为进行了查处。同时,大力推进殡葬惠民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目前,全省10个市(地)、41个县(市)实施了惠民政策,困难群众丧葬费用得到大幅度减免。大力倡导文明祭扫新风,确保了第四个清明长假群众祭扫的平安、文明,得到了民政部、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同时,全省民政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全省民政事业“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社区建设发展规划、防灾减灾规划、殡葬事业建设规划等5个规划,形成了总分结合、紧密衔接、各有侧重的“十二五”民政事业规划体系,为牵引我省民政事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创新发展赢得了先机和主动,并得到了省政府的认可和好评。全省基层民政能力建设、民政工作、民政法制工作、民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等都有了新的加强。尤其是各市(地)的民政工作呈现了全力创新发展、全面提档升级的良好态势,为顺利推进年初确定的各项民政工作任务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党和国家把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上了与经济建设并驾齐驱的位置上大力予以推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了重要部署,中央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培训班,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同时,省委召开了十届十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我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问题,出台实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意见》,可以说,在当前形势下,推进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了全党、全国的重大任务。民政部门作为党开展群众工作和政府实施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部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自然责无旁贷。为此,在下半年,乃至今后的工作中,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一定要注重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来审视、定位、谋划、推动民政工作,紧紧抓住省委出台实施《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的有利时机,着眼促进“平安、和谐、幸福”龙江建设,乘势而上,勇于担当,积极发挥民政的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应尽之责。对于全省各项民政业务工作,会上印发了省厅各业务处的总结和措施,进行了具体部署,各级要切实抓好落实,着重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加强社区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好平台支撑作用。

二是加强社会服务,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好直接推动作用。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好基础保证作用。

四是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好人才支持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网格化;城市建设;应用

Abstract: urban grids management is a new digital management mode, this kind of unique resourc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community resources conformity, provides the new pla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grids characteristics, analyzed the city grids the main functions of management, explores the grids, for example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

Keywords: grids; Urban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程度与社会公平的实现息息相关,并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正面临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和机制的深刻转变,如何使城市社区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和优化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暂新课题。所谓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是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将城市基层划分若干个单元网格,并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职能,提升社区服务,从而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已成为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因此理应成为城市社区资源整合一个重要手段。

1、网格化市管理模式及特点

网格化城市管理以更新城市管理理念入手,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采用单元网格管理和城市部件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信息采集器,建立监督、指挥相分离的管理机制,再造了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了精确、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

(1)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

网格化城市管理是将城市管理区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格单元之间的协调机制,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将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上报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再由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将问题派发给相应的政府部门或公共服务企业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监督中心则对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企业履责情况进行监督评价。

网格化城市管理以单元网格为基础,将网格内各种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称为网格化部件,将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所发生的事情称为网格化事件。网格化城市管理中既包括部件,也包括事件和人的行为。

(2) 网格化城市管理特点

我国较早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随后又有多批试点项目在多个城市(区)相继开展,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推行以来,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有:第一,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实现了传统管理模式向精细化方向的转变,极大改善了城市面貌;第二,新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科学的管理流程设计,有效降低了城市管理成本;第三,新模式克服了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制度缺陷和技术障碍,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索;第四,新模式实现了沟通渠道的双向性,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民主化水平;第五,通过新型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城市管理者的执法行为,促进了城市和谐。

2、城市网格化管理的主要功能

(1)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主要用于实现监督员在自己的管理单元网格内巡查过程中向监控平台上报问题信息.该系统依托移动设备 ,可采用中国移动的 GPRS数据传输技术或者中国联通的 CDMA数据传输技术 ,通过事件和部件分类体系编码、地理体系编码、 完成管理问题文本、 图像、 声音和位置信息实时传递.

(2)监督受理子系统:该系统专门为监控平台设计.主要功能就是为监控中心工作人员提供问题受理、 登记、 立案、 定位和转发等功能.通过信息传递服务引擎将“ 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 报送的问题信息传递到接线员的工作平台 ,接线员通过系统对各类问题消息接收、 处理和反馈 ,完成信息收集、 处理和立案操作 ,为“ 协同工作子系统 ” 提供管理问题的采集和立案服务 ,保证问题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受理并传递到协调中心.

(3)协同工作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给监督中心、 协调中心、 各个专业部门以及各级领导使用 ,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办公自动化 ,图、 文、 表、 业务管理一体化 ,系统提供了基于工作流的面向 GIS的协同管理、 工作处理、 督察督办等方面的应用 ,为各类用户提供了各类信息资源共享查询工具 ,可以根据不同权限编辑和查询基础地理信息、 地理编码信息、 管理部件(事件 )信息、 监督信息等 ,实现协同办公、 信息同步、 信息交换.各级领导、 监督中心、 协调中心可以方便查阅问题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 ,可以随时了解各个专业部门的工作状况 ,并对审批流程进行检查、 监督、 催办.系统将任务派遣、 任务处理反馈、 任务核查、 任务结案归档等环节关联起来 ,实现监督中心、 协调中心、 各专业管理部门和区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 协同工作和协同督办.

(4)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为监督中心和协调中心服务 ,该系统通过大屏幕能够直观显示管理相关地图信息、 案卷信息和相关详细信息等全局情况 ,并可以直观查询显示每个网格、 监督员、 部件等个体的情况 ,实现对城市管理全局情况的总体把握。

(5)综合统计分析子系统:为绩效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服务 ,系统按照工作过程、 责任主体、 工作绩效、 规范标准等系统内置的评价模型 ,对数据库群中区域、 部门和岗位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计算评估 ,生成以图形表现为主的评价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城市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第11篇

一、我国城市管理的典型做法

(一)沈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沈阳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职能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管局)承担。其中,市城市建设管理局负责制定城市建设管理中长期规划、拟订设施维修养护和日常管理资金计划等事项。市城管局专门负责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该局共设13个分局,集中行使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等14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2005年2月,沈阳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市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主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其组成委员包括市建委、市城建局、市城管局等20余家机构。该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定全市城管领域的综合性规划、计划,决定城市管理重大事项。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市城市管理计划编制汇总工作;负责协调城管系统各部门,组织落实城管委工作安排;负责综合整治活动的协调组织工作;负责对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

2010年7月,沈阳市政府办公厅的《关于进一步理顺道路桥梁和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沈政办发[2010]77号)将该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定位为“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具体来说,市城建局是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区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对辖区内城市管理事务负全责。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的基础,负责具体组织所属区域内各种设施的养护及环卫工作。

2.主要管理机制

(1)行政执法勤务区工作模式

沈阳市以全市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执法范围,对应设立具备行政执法处罚职能的责任区域,实现了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执法人员以勤务区为基本执法单位,在区域内统一行使处罚权,办理简易处罚案件,这里的处罚权涉及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市政、房产、城市园林绿化、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公用事业(自来水、燃气)、人防工程等14个方面。从本质上讲,勤务区模式的核心是执法责任制,实行的是一种网格化的工作方式。这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实现了由粗放式执法向精细化执法的转变;由事后执法向执法工作前置转变;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由注重行政处罚向注重执法服务转变。

(2)执法共建机制

所谓执法共建,就是城市管理执法者与管理相对人,通过开展知法、执法、学法、守法等一系列活动来共同参与城市的管理,其核心就是 “变事后处罚为前置服务”,“变我查我管为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搞好城市管理”。市城管局以勤务区为单位,重点明确了八个方面的服务对象,即学校、医院、社区、物业公司、开发建设单位、街路市场管理单位、锅炉房和地铁站管理单位。该局具体的共建活动形式很多,比如与共建单位、商户代表座谈;发放共建联系卡、执法便民工作卡等各类宣传卡片,等。

3.基本评价

沈阳的做法,可称为大执法局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下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相对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的多数行政处罚权。此模式有利于精简执法机构,提高执法效能,有利于对城市管理权的行使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上海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除负责城乡建设管理、交通管理等事项外,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如综合协调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同时挂上海市林业局和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负责对绿化、市容环境卫生、林业的行业管理以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

在管理模式上,上海市已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即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监督和处置相分离,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城市管理的问题。此种模式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注重使管理重心下移。该模式以街道、社区为基础,以1万平方米左右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采用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目前,网格化管理已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管理内容涉及公共安全、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管理等。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相关的规定,上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上海市联席会议)是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综合协调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讨论、研究和完善城管执法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和重大措施;综合协调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资源,组织协调全市性重大执法工作,等。上海市联席会议由市政府批准的相关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综合执法处,负责联席会议日常事务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城管执法局分管副局长兼任。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按照联席会议确定的任务,负责做好日常事务的处理及有关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组织对热点难点问题及市政府重点工作和下一步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等。

(2)城市管理监督机制

上海市在创新城市管理监督机制方面构建了以下机制:一是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监督平台。通过市政道路平台、网格化平台、12319城市建设热线、12369环保应急热线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平台,及时受理和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城市管理考评机制,市城市管理部门对全市各区县开展单月评估和百日考评,同时,组织城市建设和环境文明指数市民测评,对各区县评估、考评和测评结果进行排名,并纳入区县年度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市、区(县)、街(镇)”三级巡视督查机制,坚持执行城市管理巡视督查日志制度。[1]

3.基本评价

上海市在城市管理上同样采用分权模式,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责分别由不同部门承担。需要注意的是,其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的职责设置具有一定特色,即该部门在负责城市建设管理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这种职责设置使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关系更为密切,便于落实“建管并重”的理念。在管理手段上,上海市注重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已在全市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

(三)深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深圳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主要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住房和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市管理局主管园林绿化、林业、环境卫生、城市市容综合管理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方面,市城市管理局目前行使着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工商管理(对无照商贩的管理)、公安交通管理(对侵占道路的管理)和房产管理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在管理格局上,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就作出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决策,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通过采取财政全额拨款方式,充实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城管力量,保障其人员经费。此举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管理职能、运作机制、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转变。各区级城管部门则把执法队伍组建成若干分队,下派到各街道办,执法队伍实行区、街道双重领导。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管外包机制

2007年底,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通过培育市场组织,购买社会服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西乡街道将13项城市管理职能交给物业公司,包括:环境卫生方面,如清洗垃圾桶、站标、路标等市政设施,清除乱张贴;市政道路方面,如换铺人行道水泥砖、换铺道路路牙等;绿化整治方面,如整修绿化带,美化道路园林、灯光等景观;公共秩序方面,如进行街区管理宣传,劝离在交通要道等重要公共场所经营的小摊贩和乞丐。[2]西乡街道引进物业公司之后,形成了政府、企业、市民“多元共治”的局面,提高了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深圳城管外包的对象是某些服务事项及辅助管理事项,并不涉及行政权力的委托行使。

(2)公众参与机制

深圳市非常注重构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主要做法有:一是引导公众参与社区管理,如宝安区西乡街道成立街道市民街区管理委员会,通过推举产生的5名热心市民为街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代表市民参与街区的管理。二是围绕城市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如深圳城管部门坚持开展“百名市民走近城管”、“城管义工行动”等一系列吸引广大市民参与的大型活动,使广大群众既亲身参与城市管理过程,又切实享受到城市管理成果。让公众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加深了对决策的认知度,极大地削减了城市管理政策执行中的障碍,成为“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一个典范。[3]

3.基本评价

深圳市城市管理的特色在于其城管外包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这两种机制注重发挥企业和公众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深圳市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努力,顺应了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机制民主化的趋势。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

二、上述典型做法对今后城市管理改革与立法的借鉴意义

(一)合理界定城市管理范围

城市管理改革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客观来说,国内就城市管理的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上述几个城市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总体特征是对城市管理范围界定持谨慎态度。如沈阳市将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政管养、市容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市场管理等;上海市则把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容卫生、市政工程、绿化、水务、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工商管理、建设管理等。概括来说,这两个城市的城市管理范围主要集中于市容卫生、市政管养、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领域。作为国内首部关于城市治理的地方性综合立法,《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也采用了这种思路。根据该条例第2条的规定,城市管理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物业管理、应急处置等事项。

(二)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分立已经成为国内较大城市城市管理的基本模式。三项职能的分立有利于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三种权力的制衡,但同时也对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协调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的良性、有序治理,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要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需要构建一系列的制度加以保障。沈阳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推行的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考核制度,恰恰是为了使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实效化。在这方面,《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第9条至第11条对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的职责、组成方式、会议规则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委员会的良性运作。

(三)适度下移城市管理工作重心

纵观上述几个城市,无不注重管理重心下移,如深圳市很早就提出并切实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沈阳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则是“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 在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这种格局的实质是分级管理、管理重心下移。也就是说,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承担指导、监督、考核等职责,街道和社区特别是街道成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这其实是为了满足城市管理实际需要的必然选择,因为大量的城市管理事项主要集中在街道和社区这个层次上。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管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成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在新形势下应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同时须克服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盲目下移等问题,使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喜全.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可借鉴上海经验[N].黑龙江日报,2010,8,23.

第12篇

一、今年1-6月份事故情况

全县共发生各类事故62起,同比+10.7%;死亡22人,同比+4.76%;伤60人,同比+22.45%;直接经济损失57.97万元,同比-25.26%。死亡人数占考核指标的37.29%。其中:

工矿生产经营单位伤亡事故4起,同比持平;死亡2人,同比-33.33%;直接经济损失49万,同比-30%。

道路交通事故54起,同比+14.89%;死亡19人,同比+11.76%;伤58人,同比+20.83%;直接经济损失5.89万元,同比-0.27%。

水上交通事故2起,同比+100%;死亡1人,同比持平;无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万元,同比+1980%。

火灾事故2起,同比-50%;无人员伤亡,同比持平;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同比-35.9%。

总的表现为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但预防事故的基础还不牢固,一些领域事故仍然多发,事故控制存在较大波动性。

二、上半年安全生产主要工作

(一)坚持完善责任体系,强化安全生产齐抓共管格局。

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县政府于1月5日召开会议,总结回顾去年工作,通报考核情况,表彰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同时,对今年全县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与各镇区、部门和单位签订了09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同时督促各镇、各有关部门把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行政村、企业和所属单位,力求使责任落实更广更深,做到逐级有人管,行行有人抓。根据发展新形势和安全生产客观要求,今年县政府扩大了直接与有关部门签约的范围,把水利、城投、水务、三产、粮食、城管等部门纳入县政府直接签约的部门,强化监管。

研究完善对各镇、各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办法,层层分解市下达的事故考核指标,全面组织年中、年度检查考评,查找不足,做好整改意见反馈,建立严密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二)继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在全县范围内部署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年”活动,明确了15个牵头部门的责任分工和隐患治理工作要求,同时在矿山、危险化学品、机械制造、冶金铸造、造纸、印染、船舶修造和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等行业,具体部署隐患治理工作,推动隐患整治工作的纵深推进,实现各镇(区)、行业主管部门、行政村(社区)对管辖范围隐患排查“三个全覆盖”。完成了2009年度县级重大安全隐患的现场甄别、挂牌督办、公告公示等工作,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措施、整改资金和整改时间“四落实”,并建立了重大安全隐患周期滚动排查制度,每季上报一次重大隐患排摸情况,截止目前各镇、各部门累计上报47项,把重大隐患整治作为经常性工作。开展了新一轮重大危险源排查工作,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和分布情况,及时更新数据库,落实监控责任。

吸取“4.01”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教训,加强警示教育作用。下发《隐患排查指南》,组成四个组对道路交通、三产旅游、危化品、工矿、建筑施工、“三合一”和人员密集场所、船舶修造等行业开展了突击督查和提醒,各镇、各部门迅速行动,全面开展“地毯式”安全隐患排查。全县安监系统共检查企业1600余家,排查整改隐患约1100条,下达整改通知书20余份。

(三)强化推手措施,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指导力度。

一是抓特色,继续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合作组活动。为推进全县安全生产合作组活动,县安委办在去年下半年督查基础上,今年6月中旬再次组织督查,及时通报检查情况,提出下一步改进意见,推进合作组长效机制建设,提高运行质量。今年新特点是以行业为主、区域为辅,不断扩大网络覆盖面,在建筑、毛纺、扣板等事故易发行业普遍新建了合作组,截止目前,全县安全生产合作组由去年的62个组增加到67个组,参加企业数由去年的568家增加到637家,并在村级企业和街道社区中积极探索组建安全生产合作组,使合作组延伸扩大至全镇工业企业。坚持每季活动制度,每次活动有动员部署,明确活动要求和具体安排,检查有记录和反馈,在贯彻政府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开展工商贸企业评估分级、深化隐患排查治理、提高安全检查密度、延伸监管范围、促进互相间学习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规模和高危企业安全生产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开展规范化创建活动。结合贯彻《浙江省工商贸企业安全生产评估分级标准》,深化安全生产ABC分类管理工作,上半年全县各镇区对照省级“人、机、环”28项标准,进行检查评估,其中A类205家,B类416家,C类38家,D类7家,进一步摸清了安全生产底数,加强对C和D类企业的重点监控,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机制。鼓励引导机械制造、危化、冶金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提高本质安全生产水平,今年全县有24家机械企业、14家危化企业列入创建计划,县安监局专门组织标准化建设辅导班,帮助基层掌握标准化工作要求和内容,提高创建速度。修订完善了村和企业两级安全管理台帐,依法细化了基层基础安全生产工作,村级一套3本,企业一套4本,装订成册印发到全县750家规模企业、高危企业和115个村级组织,便于政府部门掌握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便于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促进基层规范化管理。

三是提高安全生产监察频率。开展机关干部“进企业破难题”安全服务专项活动,要求机关干部职工每月平均下基层、进企业不少于10次,全面了解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对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安全防护措施、现场作业环境等进行全面的安全大检查,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为企业整改积极提供咨询、技术指导和政策法规宣传服务,专门建立了检查工作台帐,3月份以来累计进企业230家次,对问题突出的组织了专项整治,对危害程度严重的企业发出整改指令书16份。同时,对镇安监站人员提出检查工作量化要求,要求乡镇安监站人员每月检查企业不少于15家,其中重点监控企业5家,一般企业10家,实现管辖范围企业100%全覆盖,群众举报投诉查处率100%,高危企业定期监察100%。

(四)加大监察执法力度,推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一是开展服务企业的冠名专项执法行动。在年初开展为期45天的“春雨”专项行动中,共检查企业103家,排查安全事故隐患380多条,发出整改指令书10多份,整改复查率达100%。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并结合高温安全生产特点,紧接着部署开展了“夏季护航”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深化化工、矿山、机械、造纸、灯泡、扣板、服装等17个区域特色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认真开展易燃易爆场所、危险化学品及防爆器材的安全检查工作。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和“四不放过”原则,依法组织联合调查组进行联合调查处理,严肃追究相关事故责任人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是加强执法机制建设。修订出台了年度《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件分解和绩效考核办法》、《2009年*县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实施意见》,增强执法责任感,促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分析研究,掌握新情况,落实新措施,推动部门联合执法,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效能。在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县安监局联合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组织开展了烟花爆竹零售经营市场集中专项整治,出动120人次,检查商户1200余家,依法查扣非法烟花爆竹累计236箱,价值4.8万余元。

三是推进委托执法工作。县安监局在全市安监系统和全县行政执法部门中,率先启动镇区委托执法工作,全县所有镇(区)安监站安监人员取得了省安全监管人员执法资格,并组织专门培训,熟悉执法文书制作、执法程序,与8镇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分别签定了委托执法协议书,构建了执法新格局,增强了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目前,已有3个受委托单位实施处罚5次。

(五)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

着眼“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扩大覆盖面,提高有效性”,继续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制订了全年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积极利用电台、电视、报刊、手册、讲座、公益广告、宣传展板等手段,深入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坚持出刊《安全导报》,加强电台每周《安全之声》专题节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制作电视专题节目;牵头组织开展全县“安全生产月”活动,发放了5000多套宣传挂图,组织了“建设杯”安全生产知识竞赛,6月14日在*广场举办了大型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等,除常规动作外,县安监局开展了送安全生产知识下乡、下企业、到车间的“十百千万护航”活动,即送10场安全生产知识电影,送100场安全生产知识专题辅导讲座,送1000册安全生产事故案例汇编,送10000册职工安全生产知识读本,组织编写了《*县工矿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警示录》,收集、整理、剖析了20*年-20*年工矿企业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16起事故案例,免费发放3000册到基层企业和安全监管组织,增强警示教育作用;首次开展“百厂安全知识图板展览”在各镇区巡展,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触目惊心的事故场景,向一线职工传递工矿、消防、交通、电力等多个领域相关安全生产知识,基层普遍认为展出对员工很有触动;首次组织十大安全生产行业评选,增强“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参与互动,让群众评选出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管理有待加强、事故易发、安全隐患较多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安全生产重点行业,为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供民意支持;首次举办安全生产摄影比赛,全县广大摄影爱好者共提供参赛作品258件,真实反映工矿商贸、道路(水上)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电力、学校、核电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隐患整治、宣传教育和事故应急救援处置等安全生产活动的情景场面,并组织了60幅优秀摄影作品展,扩大社会影响力。“安全生产月”期间,新设置了3块安全生产大型公益广告,首次设置了15个滚动宣传灯箱,加大宣传投入,营造安全发展的浓厚氛围。

在*市安监系统率先启动新居民从业人员培训工程。根据新居民文化水平较低、从事危险性岗位多、事故发生率达80%的情况,在前两年开展“全员培训”基础上,今年重点实施新居民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程,成立县“新居民安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居民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程实施方案》,把培训教育工作落实到各镇政府、县级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各镇、各有关部门也认真组织新居民从业人员数量、分布调查,开展各类专项培训讲座活动,目前已有2.5万名新居民得到培训,力争今年8万名新居民从业人员都得到培训,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并使此项工作经常化。

实行“双百”目标管理,突出抓好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电工、电焊工、厂内机动车驾驶、危险化学品等特种作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教育,今年上半年培训人数在800人以上,力争年底实现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两个100%”。

(六)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明确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意义,建立领导小组,制订了整体实施意见和学习阶段、分析检查工作方案,围绕“科学发展促安全,安全发展促和谐”的主题,采取专题辅导、主题宣讲、交流心得体会和自学等方式,认真开展学习活动,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增强与时俱进、爱岗敬业、务实高效、一心为民、廉洁自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在分析检查阶段,紧紧围绕“民主公开、共谋科学发展大计”的主线,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了解、民主恳谈、民主评议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起草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召开了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坦诚布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查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工作,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

同时,结合开展“优化服务年”、机关干部进企业调研解难暨省“百千企业安全服务专项行动”要求,进一步在创新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为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为“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方针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开展一次服务承诺活动。三个科室、一个大队都制订了服务承诺书,公开承诺要始终牢记责任,恪尽职守,热心服务,规范执法,遵纪守法,做到“民有所呼所求,我有所应所为”,树立安监部门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二是完善机关工作人员分片联镇、联企、联项目安全监管制度。局班子成员分别联系一个片,重点联系一个镇和一家行业重点企业,每个机关干部职工分别联系一个镇和一家企业,结合专题调研活动,全面了解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给企业出谋划策,帮助指导排查整改安全生产隐患。对企业安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行首联责任制。以片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加强上下沟通,推动局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是结合“安全生产年”“三项行动”,县安监局推出了一系列服务新举措,比如深入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培训讲座,局领导带头上好安全生产课,及时汇编下发事故案例,免费发放安全生产宣传资料,对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实行月度量化考核,督促工作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勤指导勤检查,推动隐患整治,进一步推行“人性化执法”,把服务指导工作放在监察执法工作的首位,帮助企业发现和整治安全隐患,有效减少基层的抵触情绪,化解执法压力,增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安全生产法制意识。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安全监管力量薄弱,镇区安监机构疲于应付。基层安全监管力量普遍配备不足,兼职过多,加之今年排查和督查工作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无法适应繁重的安全监管工作,检查指导不到位,导致许多重要工作没有有效落实到企业,影响了工作进展和预期成效。

二是企业安全基础依然薄弱,企业主安全意识有待加强。一些企业主对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在处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问题上,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仍然存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对上级安全生产工作部署、隐患治理要求等不清楚、不过问,疏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安全生产工作尚未纳入企业正常管理范围,企业安全生产“人防、技防、物防”措施不够扎实,事故时有发生。

三是执法力量仍然薄弱,目前不能应对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大量的一般事故及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处理,同时基层对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是部分镇区、部门领导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虽然认识到位,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在具体工作投入、队伍建设上落实不够。

三、下阶段我县安全生产工作重点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忧患意识和常抓不懈的意识,下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强化安全监管,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责任:

(一)加强领导,发挥好安监局综合协调作用。

督促政府和企业“两个责任主体”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关系,完善部门和乡镇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督促企业把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个职工。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完善各级考核奖惩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问责制,增强政府部门和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

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督查,结合“安全生产年”,对各镇、各部门“三项行动”、“三项建设”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狠抓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和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坚持安全生产季度例会制度,通报情况,分析问题,部署落实不同阶段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分析研究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学校等不同行业领域新问题、新情况和薄弱环节,指导督促主管部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好监管工作,构筑安全生产严密防线。

(二)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治大隐患、防大事故。

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年”活动,督促15个牵头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深化年”活动和重大隐患周期滚动排查治理工作,深化道路(水上)交通、建筑、渔业生产、公共娱乐场所、学校、商贸旅游等重点行业、事故多发易发行业的安全生产治理,把治理行动与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结合起来,确保治理工作进度和质量,巩固扩大治理成果。突出紧固件、印染、造纸、矿山、化工等安全管理薄弱和事故易发行业,掌握不同行业安全生产状况,加强工作指导,提高安全管理和安全设施水平,严格落实关键部位安全措施;结合评估分类工作,对基础薄弱、管理混乱的企业分批重点督促指导,逐步改善安全条件。

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贯彻执行浙江省印染和造纸两大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办法,进一步推动机械和危化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扩大达标覆盖面。在规模以下企业积极推行安全生产评估分类工作,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持续改进、自我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掌握市场准入标准,不断推进建设项目“三同时”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评价工作,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行动,依法打击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生产行为。

督促各镇、各部门、单位对管辖范围内的企业非法违法生产、经营问题进行认真清理、检查,摸清底数,同时根据安全生产突出问题以及执法薄弱环节,重点查处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打击无证或证照不全从事生产经营、重大隐患隐瞒不报或不按期限整治,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超员、超载、超速、超限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坚持公正执法、严格执法,切实做到边查边纠、边查边改、边查边打击,从严从快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各种非法违法问题,着力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实现安全生产。

进一步完善执法行动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落实量化检查制度,提高监管监察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加强配合协作,形成执法合力,增强安全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推进乡镇委托执法工作,下半年将组织一次委托执法工作的总结、点评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基层安监站执法能力;广泛发动群众举报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坚决惩处瞒报事故、失职、渎职以及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公开查处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落实事故查处结案报备制度、约谈制度、现场会制度和通报制度,切实推动工作开展。四是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针对执法行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健全执法机构,完善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保证执法质量,确保安全生产执法行动深入推进。

(四)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切实抓好新居民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工程,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围绕确保新居民从业人员新上岗培训率达到100%和确保其他新居民从业人员一年接受不少于一次安全培训考核的目标,通过定期考核、专项督查、每月进度检查等工作,确保培训教育活动按计划持续开展、灵活推进,全面提高新居民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以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特种作业人员“三类人员”为重点,切实抓好持证上岗培训,加大监察力度;进一步抓好安全培训体系建设,加强安全培训师资、教材、课件和试题库建设,严格“教考分离”原则,把好培训考核关,提高培训质量。加大对安全生产监管人员业务培训力度,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安全监管能力。

拓展宣传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争取电台、电视台、报社、新闻网站的合作和支持,继续办好《安全导报》,提高《安全之声》栏目的质量。规范政府网站信息工作,及时公布安全生产工作进展情况和重要安全生产信息。

积极推进企业、社区、校园、单位安全文化建设,在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组织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活动,推进安全知识科普活动,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2009〕11号)要求,大力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结合平安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主题宣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