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8 17:1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第1篇

一、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制度分析结构

在县域治理制度层次中,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操作功能与地位均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以纵向层次划分,县域治理的制度可以分为制度的策划与制度的实施环境。制度的实施环境是外在影响因素,而制度的策划则是其内在影响条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与治理而言,较高层的制度体系为国家层次的宏观法律规定,中等层次的制度层面则包括省级、县级的规则标准,这些较为宏观层面的制度层次在广义上将其定义为制度环境。在县域治理的范畴中,其中组织内部设置的规则、程序及其他治理措施则是属于制度策划的内容。外在的制度环境从宏观上确定了县域经济活动治理的方向与范围,其结构体系则决定了其实施结构,它为县域治理的活动提供了规则制约基础。制度环境是决定其县域治理结构实施的可靠性与效率的关键。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动力因素分析

人的实际工作动力,行为准备均与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制度安排的不同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效果,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就县域治理而言,县域内部政府的管理措施的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个人的消费规划等活动按照具体制度执行是决定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整个社会市场内部人们的活动行为安排是否符合制度规则的标准,对制度是否存在价值认同感,是创造县域内部良好制度规范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制度导向是决定广泛社会群体生产、生活具体价值的关键。若社会组成的广泛民众能够对制度产生依赖,预见遵照及维护制度秩序的光明未来,便能与其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将个人行为活动的作用扩大到社会层面,便能够成为县域内部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制度是实现个人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另外,县域内部制度的制定还必须与其实际情况做到和谐统一,与其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达到整体一致。制度具有其相对的实效性,然而社会是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若相关的社会制度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则必然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此,必须深化对制度的创新与改革。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说,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假定各县域内部的资源量是一定的,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是决定于其社会制度的更新及其区域内部整体结构系统的调整。然而制度的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大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众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将其与结构治理动力比较而言,制度创新的动力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动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刺激县域内部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其经济的发展,是其强大的动力。从我国制度创新的具体实践而言,现已有部分地区在制度更新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其价值观念的更新、规则章程的变革安排、整体操作机制的调整与创新等。制度的能够为县域内部经济的发展创造有效的制度媒介,为社会市场上广泛的竞争主体与人员活动提供相应的限制及激励条例,能够优化县域资源的配置,进而提高其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针对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言,目前的制度环境虽然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深入确立,然而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依然对其制度的规划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新的制度环境下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导致传统的制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动力层次包括三个因素,其中价值观念是其核心影响因素,它是影响整个制度体系制定与落实的关键。因此,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观念体系,将当前经济发展的体制及其他机制的革新与变化作为其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跟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重视发挥市场内部经济主体的竞争积极性,促成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对管理体制实施整治与更新,关注其服务作用,从而有效发挥制度创新的动力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制度的变化是影响制度安排的重点,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要实现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传统的旧制度、旧体系进行革新,将制度结构与经济环境的关系结合起来,遵循观念的重要性及体系与机制转换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动力作用,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提供强大的激励与约束基础。

作者:张晓砚 单位:黑龙江延寿县委党校

第2篇

[关键词]精准治理;特色小镇;创建路径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5-0068-02

精准治理,是目前国家针对小镇建设所提出的一项新的治理模式,要求在明确治理目标的基础上,借助群众的力量对治理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估,以充分体现小镇特色,提高国内小镇发展水平。

1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构建原则

精准治理视角下特色小镇的构建,应坚持多元化、网络化、本土化以及精细化的原则:(1)统一化原则:传统的小镇建设,通常以政府为主导来完成,群众无法参与其中,因此小镇的构建结果,也往往达不到群众的要求。精准治理视角下特色小镇的构建,应本着统一化的原则来实现,应使群众、政府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能够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小镇的建设水平。(2)网络化原则: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群参与小镇建设的途径不断增加,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网络化原则,使群众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政府,确保小镇建设结果,能够与群众要求更加符合,提高小镇建设的科学性。(3)本土化原则:不同城市的不同小镇均具有不同的特点,小镇建设应在应用精准治理模式的前提下,坚持本土化原则,构建特色小镇,使小镇的特色得到充分体现,使其文化得到弘扬。(4)精细化原则:应在确定治理目标的基础上,将各个目标详细体现。例如:针对改善小镇环境质量的治理目标,应细化为提高小镇街道清洁度、优化小镇给排水系统、治理小镇河流污染等。坚持精细化原则对小镇加以治理,构建特色小镇,是确保治理效果能够达到最好的关键。

2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

2.1招商引资

小镇一般处于城乡结合部以及新城新区位置,与城市相比,小镇劳动力更加低廉,环境相对更好,但缺陷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考虑上述问题,应将特色小镇的创建目标,确定为“发挥小镇优势,吸引城市创业型以及小型企业,解决小镇居民就业,提高小镇经济发展水平”。应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招商消息,以小镇优势――劳动力低廉,吸引小型以及创业型企业进入到小镇中,满足小镇居民的就业需求,同时,提高小镇的发展活力,增加GDP,提高小镇经济实力。

2.2本土化建设

小镇在土地、资源以及人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招商引资能够为小镇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保证,但很难体现小镇的特色。对此,小镇应充分分析自身的资源以及气候等方面的特点,使“特色小镇”得以构建。例如,可以将在农业果树栽培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的小镇的治理以及创建目标,确定为“构建农业小镇”。首先,政府应通过网络收集人民意见,确保能够了解小镇每一个区域人民种植果树的种类,确定果实成熟的季节以及大致产量。其次,政府应向小镇居民宣传构建农业小镇的重要性以及优势,吸引果农投资。最后,在投资者的监督下,由政府组织构建“农业产业园”,将各种类型的果树,种植在产业园中,产业园对外开放,吸引城市人民来到产业园中体验果实采摘等小镇居民的生活。提高小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小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一条现代化的道路,同时使小镇的特色得以体现。

2.3多元化发展

充分利用小镇特色是提高小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构建特色小镇最为直接的途径,但如长期依赖自身特色,必定会导致小镇的发展呈现单一性过强的局面。农业的发展对气候依赖过强,在气候对农业发展不利的年份,小镇的经济必将遭到重大打击。考虑上述问题,还应将小镇的治理以及创建目标确定为“提高小镇工业化水平,发展多元化经济”。政府应通过网络,统计当前小镇居民的数量以及待就业居民数量,以此为基础,在小镇内部发展工业,使工业企业能够有效消化小镇内部剩余劳动力,在解决小镇居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基础上,为小镇经济发展以及价值体现提供保证。需注意的是,工业企业的引进对小镇环境的影响较大,对此,镇政府应提高对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度,在引进工业企业的同时,对其资质进行严格考察,同时,借助人民的力量,对企业进行监督,在发现企业废水与废气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同时,对其进行严厉处理。

3特色小镇建设前景

在精准治理模式的要求下,目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已经初现成果,但受发展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特色小镇的创建,仍存在一定问题。在未来,应将相应问题的解决作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特色小镇创建水平。

3.1人才问题及解决方法

大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各高校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后,就业区域一般以北上广等大城市为主,人才不足的问题,在特色小镇的构建过程中显著存在。对此,政府应提出相应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入到特色小镇的构建中,在工资水平以及其他方面提出福利政策,为特色小镇的构建提供人才支持,确保精准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实现。

3.2居民消费理念问题及解决方法

与城市相比,小镇居民消费理念相对落后,消费力不高,货币流动量少,对小镇经济活跃程度的提升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对此,镇政府首先应通过降价策略吸引小镇居民购买各类产品,增强小镇内部消化能力,在逐渐改变居民消费理念的同时提升价格,逐渐提高小镇居民消费水平。此外,小镇外部消费力不足也会对特色小镇的构建以及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造成阻碍,政府应加强宣传及营销,使核心城市居民加深对小镇特色的了解,提高小镇的吸引力,将外部消费者更多的吸引到小镇中来,使小镇的特色广为人知,为特色小镇的构建提供保证。

3.3文化问题及解决方法

居民文化水平低,本身对营销以及各类产业了解程度低,工作类型以体力劳动为主,对于特色小镇的构建以及精准治理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政府应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提升文化水平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同时联合农业以及工业等领域的专业人员,每周组织居民进行培训,针对有关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例如,以果树种植为特色的小镇,应邀请农业领域的专家为居民组织培训大会,针对果树的栽培技术、增产增收技术以及营销方法等向居民进行宣传,提高特色小镇构建的科学性水平,促使小镇“提高经济效益、体现小镇特色”等精准治理目标的有效实现。

第3篇

一、政府应成为公众参与的积极倡导者

广大的公民是环境问题的直接承受者,出于对自身环境利益的追求,他们往往会有意识地发现环境问题,并加以影响,控制环境污染等不利影响。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团体的真正介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环境问题而言,仅仅有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是完全不够的。在如今社会,政府单纯地强制管理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应该明白,加强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实现环境民主的要求,实际上,公众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因此政府必须明白公众参与环境的重要性与意义,从而成为个人和企业积极参与环境管理的或者响应政府号召的倡导者。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公众参与机制,《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也对公众参与的某些方面做了一些规定。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远未健全。企业仍然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政府凭借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调动企业自身进行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加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公众参与程度,贯彻公众参与原则,更好地促进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政策上,政府应该给予环保非政府组织良好的发展条件。第一要消除对非政府组织的压抑,取消过多的限制条件。明确非政府组织的产生条件,简化产生程序;第二要有针对性的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一方面是要为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制定法律规范和行为标准,另一方面是要以法律形式确定其地位来保障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第三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资金问题,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鼓励非政府组织完善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来吸引捐款投资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手段。

二、政府应成为环境治理区域合作的积极推进者

由于地方政府往往拥有实际权力去治理当地环境事务,因此受各个地区自身利益或政治因素影响,对于环境问题,区域间只着眼于本地事务,很少主动进行合作交流。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资源的分割和环境信息的缺乏。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环境资源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意义,打破地域分割状态,积极交流合作,分享环境保护或污染防治的经验。这个区域不仅包括国内范围,也包括国际区域。因此政府应该成为环境治理国内外合作的积极推进者。

作者:宋瑛璐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flood control in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sums up feasibility analysis framework of flood control in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and then taks the right bank flood control project of Ju River (Yuan'an city) as an example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respectively from the location, social,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of small and medium rivers' flood control for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residents' life.

P键词: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沮河;可行性

Key words: medium and small rivers;flood control;Ju river;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V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45-03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1]。对这一利国利民的举措进行研究,既是主观意愿,也是客观需求。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必要性,构建了可行性分析的理论框架,选取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的防洪治理作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的研究对象,进行可行性分析。

1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必要性

1.1 防洪安全的需要

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河流沿河区域基本上未设防,依靠天然河道进行泄洪,零星的几小段防洪堤,也大多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城镇的发展迅速,遭到破坏,现有防洪设施已经达不到防护的要求,工程质量较差,致使洪涝灾害频发。

1.2 社会稳定的需要

在我国地理环境分布中,中小河流沿岸地区多为居民生活密集区,同时也是当地及周边区域的重要经济带。很多城镇及主城城区都是依河而建,但由于沿河各地段均未设防,故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致使沿岸出现重大生命及财产损失。与此同时,洪水还会造成沿线河岸的坍塌、良田遭受吞噬、道路损坏及其他设施的破坏[2]。在人口暴涨、可耕地锐减的今天,控制河道的稳定,加强河道沿岸防洪控制,防止可耕土地的减少是保持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1.3 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小河流沿岸城镇或城区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战略及地理位置比较重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将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使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提高其地方经济实力,同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也需要一个有保障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因此,中小河流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会对本地区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4 生态环境的需要

中小河流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可防止由于洪水发生而导致的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水土流失,也可防止洪水过后所引起的各种流行疾病,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稳定、干净的生活、生产环境,促使地区环境更加趋于完善安定,从而提高整体的环境质量[3]。

2 可行性分析理论框架

通过近几年国内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实践经验可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区位、社会、经济和制度[4]。其综合发展效益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详见图1所示。

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区位分布;而其首要选择的地方往往是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口密布、产业集中的中心城镇;如果说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是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显性影响因素,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人才优势所造就的开明且开放的制度环境则可作为隐性影响因素,其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保护,也具有对新生事物的包容性、接受力[5]。

实践证明,在具备相应基础条件的地区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波及效应涉及政府和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多项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显示,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伴随着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吸引投资,就业系数提高,地区优势加强,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等。

3 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实证研究

3.1 项目简介

3.1.1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工程位于远安鸣凤镇凤山、汪家村和花林寺镇桃李村,治理范围为沮河鸣凤河河口至三道河河口,全长6.5公里。

2012年之前,该段沿河基本上未设防,靠天然河道行洪,其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特别是二桥下至工业园区末端段地面高程均较低,现状河道的安全泄量小于2000m3/s,对应的防洪能力局部不满足5年一遇。而现有零星的几小段防洪堤,也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城镇发展迅速,现有防洪堤或被破坏,或被当地居民建房占压等原因,已完全不能抵御20年一遇设计标准的洪水。2012年5月,为使防洪设施建设跟上城镇发展速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远安县决定实施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

3.1.2 资金投资估算及筹措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施工总工期12个月,概算总投资2916.45万元(不含征地拆迁费用)。最终估算得到静态总投资额为37,659,143.35元。其中:项目建安投资额24,929,270.85元,设备投资额39,900.00元,待摊投资额2,168,672.50元,其他投资10,521,300.00元(征地税)。具体投资估算情况详见表1所示。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所需投资金额中,60%的资金由中央拨款,6%由省级配套所得,剩余34%由远安县自筹所得。

3.1.3 项目建设

沮河鸣凤城区右岸防洪治理工程实施地点为沮河鸣凤河河口至三道河河口,全长6.5公里,项目设计工程等级为四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防洪标准20年一遇,其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

①新建堤防1.853公里;

②岸坡护砌4.884公里;

③河道疏挖3.3公里;

④配套建设防洪闸2座、贾家寺沟人行桥1座。

3.2 基础条件

3.2.1 区位条件

远安县自古是川鄂要冲,地理位置重要,东接荆门、西靠宜昌、南与当阳交界、北邻保康与南漳,城关凤鸣镇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宜昌市东北部中心城镇,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3.2.2 人文氛围

“嫘祖故里,楚文化发祥地”成就了h安“文化之都”的美誉。在文化资源和资本方面,远安具有其他同等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花鼓戏脍炙人口,皮影戏引人入胜,这既是远安响亮的城市名片,又体现了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同时,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驻留,整体提升了远安居民的思想和素质,让其认识到进行防洪治理工作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3.2.3 经济基础

①综合经济实力强劲。

远安县连续多年跻身湖北县市经济GDP(不含市中心城区)百强县(市)前列,截至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1亿元,同比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1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亿元,增长13.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7亿元,增长25.1%;外贸出口总额1.34亿美元,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7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5元,增长9.8%。

②区域特色经济发达。

远安县沮河右岸防洪工程所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理位置重要,矿藏丰富,其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依托地理及资源优势,目前已形成以磷矿资源为依托的磷化工业、以桑蚕为依托的纺织工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木制品加工业、以砂石和黏土为依托的建材工业和以水力资源为依托的小水电等六大支柱经济产业,各支柱产业年产值合计已超过3亿元。同时,全县工业企业众多,截至目前,该县中央及宜昌市属、县属、乡及乡以下和个体工业企业共计2200多家,工业企业年产值达11亿元左右。

3.2.4 制度环境

大力进行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重要举措。而在湖北省中小河流众多,多数河岸未设防这一大环境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若只靠附近人民群众自发进行河岸的防洪治理是很困难的。

当前,中央针对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等问题,已做出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的决策。水利部于2008年8月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并由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及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了《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9月水利部在长沙召开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会议,要求各省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9年,由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担编制完成了《湖北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2009年7月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明确远安县沮河鸣凤城区右岸防洪治理工程项目为湖北省增补的重点治理项目之一。

4 综合效益展望

4.1 经济效益展望

4.1.1 防洪效益

该防洪治理项目建成后,可提高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地区防洪标准,避免了因洪水所造成的人民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河流沿岸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减少可耕土地的损失。

4.1.2 周边生态环境效益

通过防洪治理项目的实施,该河流沿岸堤坝会重新修葺整顿,使该区域环境更加整洁干净,同时河岸的整理也会使该部分河道更加通畅,使河流更加通畅,增加水面的美化景观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清新、动感的水体环境。

4.1.3 满足周边居民要求的效益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得到人们希望得到更加自然、休闲和舒适的空间和环境,人们品味的提升就要求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完工之后,会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提高,场地更加宽阔,卫生更加干净,可为附近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娱乐和休闲的场所,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4.2 社会、环境效益展望

4.2.1 社会效益展望

对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进行防洪治理,既能够提高该区域的防洪抗灾能力,为河流沿岸集镇、村庄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基础;同时还能改善周边环境,增设景观,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该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湖北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体系,减少特定区域洪涝灾害等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2.2 环境效益展望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通过在该区域沮河右岸修建防洪堤岸用以防止岸边耕地、道路、村庄等遭洪水冲刷而破坏,同时也为了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工程完工后,会对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有所改善,使河流沿岸土地免受冲刷、防止继续崩岸情况的发生,同时减少洪水对该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稳定当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的安定。

5 结语

防洪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发展速度,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将严重阻碍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稳定,因此,坚决实施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兴建沿河防洪堤,消除洪水威胁,是当前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渠性燕,夏春晨,王建刚,等.国内外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的启示意义[J].山西水利科技,2015(03):121-123.

[2]李植俊,何发昌,邓杰.浅谈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2):122-123.

[3]戴跃华,林显兵,李成.浅谈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态理念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16(05):52-55.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三农”工作重要性,坚持依法治农,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属地管理”原则,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推动打击假劣促生产,严查违禁保安全,监督抽查提质量,进一步规范我镇农资市场秩序。

二、工作目标

通过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确保2021年全镇不发生因假劣农资和禁限用农业投入品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农业生产损失;做到对全镇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现场检查率达100%,投诉举报案件查处和反馈率达100%,严厉查处高毒禁用农药的销售;进一步提高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提升农民群众对农资质量和服务的满意度。

三、整治重点和任务

(一)抓重点产品

种子:重点查处经营假劣种子、未审先推、无证经营、包装标签不规范、未按要求备案、不适宜种植区域等行为。

农药:重点查处无证经营、未建立进销台账、销售假农药及劣质农药、非法经营和使用国(省)明令禁用的农药、农药产品一证多用、套用或冒用登记证、销售未经登记的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

肥料:重点查处登记产品中有效成分含量不足、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以及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在肥料产品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违法违规行为。

农产品:严厉查处非法添加违禁物质、超剂量超范围用药、不执行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等行为。

(二)抓重点单位和区域

把农资经营市场,群众投诉多,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的经营户,以及流动商贩等作为重点整治单位。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优势种植区作为重点整治区域。

(三)抓重点季节

集中时间、人力、物力,切实抓好春季、秋冬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1-4月,开展宣传动员,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行动;5-6月,组织农药、肥料市场专项检查;7-9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10-12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冬季行动”。

(四)抓违法案件

高度重视案件线索排查、梳理工作,特别要加强对投诉和举报案件的核查,对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劣农资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查办,加大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五)抓规范化建设

要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引导,督促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进销货台帐、索证索票、优质服务承诺等制度,强化农资经营主体诚信自律意识,建立规划范农资市场。

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确保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取得实效,我镇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农业服务中心、市场监管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做到人员落实、经费到位、宣传得力、行动高效。

(二)强化协作监管

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市场监管所、派出所协作,充分发挥整体联动优势,增强打假合力,要对辖区农资经营主体开展全面清查,对禁限农业投入品进行整治及限用农业投入品清缴力度,持续加大日常执法巡查密度,保证农资监管工作不留死角,严处违法行为。

第6篇

1农村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1畜禽养殖引发的污染畜禽养殖已由过去的农业区、牧区散养转向大中城市及城镇郊区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而且现如今,农牧脱节、畜禽废弃物得不到充分利用。这些都使得畜禽污染日益加重,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也渐渐地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1.2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近年来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之相随,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上升,垃圾构成成分呈现出向城市生活垃圾演变的趋势。乡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因此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处理日益紧迫。

1.3化学制品造成的污染社会不断进步,农村的工业化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生活的进步,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化学制品造成的污染就直接威胁农村人民的生存与健康,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长期使用化肥,也造成了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长期使用的高度剧毒也致使鸟类、青蛙、蚯蚓等益虫大量减少,生物链遭到破坏,形成恶性的循环。

1.4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乡镇企业经过二十年的迅猛发展,从异军突起到支持工业的半壁江山,创造了历史奇迹,但同时乡镇企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乡镇企业往往从近期经济效益考虑问题,那些因污染和难治理的企业在城乡得到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的环境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明显危害人体的健康,使得一些疾病的发病率猛然增高,例如结核病等。

2农村环境保护体系的创建

2.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相关部门依法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监督企业严格按照总量控制的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具体工作有:以区域治理为重点,带动污染源治理;防止城市中一些企业把被淘汰的排污量很大的设备或落后的工艺转让给农村,坚决制止污染转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

2.2环境监督和监管体系环境监督是体系建立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环境监督管理主体—充分发挥环境管理各部门的职能,加强监督力度。具体工作有:依法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资源开发活动中的环境规划与管理,并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的组织和思想建设,健全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2.3环境政策法规体系任何制度的实施都是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之上,环保更是要真正做到立法、普法、执法“三位一体”。政策上要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运用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完善的环保体系,运用财政和经济两大政策进行调控。对高污染企业加大税收地征收,对于新型高科技低污染工业给予经济政策上的支持。在执法方面要加大执行环保法规的力度,加快治理环境污染的速度。

2.4环境宣传教育体系部分村民不经常或是没有参加过,这就突出了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其根本是立足于群众对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提升更深层次的问题。做到“人人关心环境质量,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将其社会化、规范化、体系化。具体工作有:关注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倡导“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口号;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建设意识,更是要让群众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它是涉及到每位村民的切身利益,而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上,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和保障,因此关注环境保护,就相当于为子孙后代谋福利;在让群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同时,再实施相关的奖励政策,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先进守法典范,批评违法违纪的反面典型,形成“环境保护光荣,环境破坏可耻”的社会风尚;也要在生产和消费观方面倡导绿色消费,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引导形成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主导产业等。

3农村环境保护体制的创新

3.1环境科技发展机制科技是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环保的桥梁,也是创新的基础,想要进行体制创新,科技是重要的手段。要切实加强对环境科技的领导,将其纳入责任制中。加大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投入力度,政府聘请高科技人才,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将改革环保科研作为工作重点。

3.2环境与发展综合策划机制环境保护的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之中创建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例如:防止和控制土地沙漠化,培育区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完善;倡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林木覆盖率,扩大绿色植被面积。

3.3环保资金筹措机制之前的环保将要告诉我们,环境的保护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够得以开展,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例如:设立政府环境污染治理基金;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逐步开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污染费;落实各项环保信贷;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环保贷款等等。

4结语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市长、区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和河东市“蓝天工程”实施方案为依据,以耐火材料、地板砖、内墙砖、水泥、石灰窑、石料开采加工等污染严重的企业为重点,全面治理大气污染源,改善我区环境质量。

二、目标任务和时间要求

(一)防治工业污染

1.炒石膏粉厂、小生化厂、小板厂、小瓦盆窑、小淀粉、小造纸、小电镀等土(小)企业,必须于2005年年底全部关停、拆除。今后发现一处拆除一处,严防死灰复燃。

2.全区34家耐火材料厂(名单见附表2),必须于2006年3月底前采用煤气发生炉或梭式窑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实现达标排放。

3.城市规划区内、新老206国道两侧、街道办事处驻地周围的燃煤企业(名单见附表3),必须实行煤改气工程,地板砖行业的生产废水和采用冷煤气为燃料的企业,必须配套上马废水处理设施,不得直排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达标验收时间为2006年6月底前。

4.2006年年底前关停取缔所有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石灰窑(名单见附表4),逐步关停取缔不在重点区域的石灰窑。

5.即日起环保部门不再审批新上石料开采项目。原有分布于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石子厂必须立即停产并拆除设备。不在重点区域的石子厂要在2006年6月底前关停拆除。正在建设的要停止建设并拆除设备。

6.大力推行新型回转窑生产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机立窑生产线。今后不得新建、扩建机立窑设备和直径小于2.5米的小型回转窑,对现有年产量10万吨以下水泥机立窑生产线逐步关停或转产。

7.继续巩固小炼铁、土炼焦两小企业的关停成果,未完成拆除任务的街道办事处年底前完成拆除任务,确保辖区内不发生反弹。

8.2006年10月底前完成对盛能电厂、华盛电厂脱硫装置和大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装置的安装调试工作(名单见附表5),确保2005年年底前各项污染指标均达标排放。

9.其他未被列入关停治理改造的大气污染企业,必须在2006年10月底前采用清洁能源进行治理改造。

10.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一切对大气环境质量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技改项目),必须经过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否则任何部门不得审批。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环保部门有一票否决权。禁止在城区建成区及规划区内建设炼钢、炼铁、电石、水泥等粉尘污染严重的项目,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从2006年起,对占城区污染负荷80%以上的排污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

责任单位:区经贸局、环保分局、建设局、发展计划局、监察局、工商分局、司法局、安监局、土地分局

(二)防治煤烟污染

1.发展和推行集中供热,凡集中供热管网所及范围的生产和采暖单位,原有燃煤锅炉一律拆除或封存。对要求加入集中供热的用户,供热单位不得无故拖延或拒绝;对未纳入热网规划区域的,要实行区域联片工业采暖。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规划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分局、环保分局

2.城市建成区内,严禁新上蒸发量10吨/时以下民用燃煤锅炉;所有工业燃煤窑炉和蒸发量1吨/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茶水炉、饮食服务大灶等燃煤装置,2006年5月1日前全部取缔淘汰。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的,要按隶属关系,到有关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对新上直接燃煤的商业性的饮食或浴池等经营性锅炉、煤炉、大灶,任何部门不得批准或接受备案。

对木材加工企业的小锅炉烟尘污染,采取建立工业园区、实施集中供热、推广绿色能源等有效措施进行治理、整顿或关闭。2006年底前,所有木材加工企业燃煤锅炉一律关停取缔。

责任单位:区环保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工商分局

3.各煤炭经营单位,不得向城区范围内供应含硫量大于1%、灰分大于17%的高污染煤炭燃料。

责任单位:区环保分局、经贸局、工商分局

4.城市建成区内积极推广使用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电等清洁能源,2006年底前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以上。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环保分局

(三)防治机动车污染

1.严格按照国家机动车产业政策,停止生产和销售落后车型,加强出租车和公交车的管理,加快运营车辆更新。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标准,做好机动车报废工作。对超期服役、污染严重的机动车,实行强制淘汰。

2.推广燃气汽车技术,加快燃气站建设,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重点,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二甲醚等清洁能源。2005年底使用双燃料的公交车、出租车要达到30%,2006年底达到50%,2007年底达到90%。

责任单位:区交通分局、公安分局、环保分局

3.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督管理力度,将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纳入车辆年检程序。办理车辆年检、转入等手续时,应取得市环保部门核发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超标排放尾气的车辆要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尾气超标的机动车辆一律不得通过年检,不得上路。

加强对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年路检车辆不能低于当地现有车辆总数的5%。区环保部门要建立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监督管理动态数据库,定期向区政府报告全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

限制摩托车发展,停止对二冲程摩托车挂牌。

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环保分局

4.车用汽油必须符合《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指标》等要求,销售单位要按规定添加燃油清净剂。

责任单位:区质量技术监督分局、环保分局

(四)防治扬尘、油烟污染

1.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和物料堆放场的管理。建成区内所有建筑施工现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尘污染,施工方案中要有防治扬尘措施,施工现场要进行硬化处理,建筑施工垃圾要及时回收清运,物料堆放场四周要设置有效、整洁的防尘隔离围挡。运输散流物料的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防止运送过程中发生遗撒泄漏。

城区道路坚持洒水清扫,积极开展道路机扫,做到城市垃圾日产日清。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公路局

2.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防止地面扬尘污染。2006年基本实现城区地面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2005年达到30%,2006年达到35%,2007年达到40%以上。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林业局

3.防治饮食业油烟污染。现有饮食服务场所污染扰民或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2006年6月底前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实现达标排放,2006年7月1日起,不能达标排放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关闭。新建饮食服务业油烟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禁止在城区内露天烹调、烧烤食品。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环保分局

4.在人口密集的地区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河东区是临沂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是落实市政府“蓝天工程”的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紧抓好这项工作。区政府成立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专项治理的组织、监督、协调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措施,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区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积极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

(二)紧密配合,形成合力。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各责任单位要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分工负责,务求实效;要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做好管辖范围内的督查落实工作。

(三)严格执法,严惩违法行为。环保部门是主要的环保执法监督部门,要不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集中突击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对逾期完不成治理任务的企业(单位)依法关停,对完成治理任务但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责令停产改造并予以处罚。对个别严重违法的污染企业,供电、技术监督、工商、公、检、法等各有关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责,配合环保部门,进行严厉查处。

(四)搞好宣传,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环保法律法规及市、区有关污染防治的文件精神。区环保部门要定期向社会环境信息,公布环境污染治理进度及环境质量状况,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充分调动全区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对逾期完不成治理任务或虽完成治理任务但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单位),通过媒体对企业法人进行曝光,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制定优惠政策,保证资金投入。为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对治污取得明显成效的企业在环保收费等方面依法给予减免。对企业和个体业主自行治理或关停拆除烟囱和小污染源并经验收合格的予以通报表彰。按照“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要把治理资金落到实处。限期治理企业的治理资金由企业自筹,各企业必须保证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企业的自由资金要优先用于污染治理,在未完成污染治理任务前不得扩大生产规模。各金融部门对治污项目要优先给予支持。

(六)严格考核,务求实效。区政府将把专项治理任务作为环保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具体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对在治理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逾期完不成治理任务的单位,将按照有关的环保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有关街道办事处责任人按考核奖惩办法严格兑现奖惩。

附:1、河东区大气污染专项治理职责分工表

2、耐火材料企业名单

3、城市规划区和新老206国道两侧企业名单

第8篇

刚才,建强同志宣读了《关于成立312国道咸阳段沿线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的通知》,占文同志宣读了《312国道咸阳段环境整治方案》,旬邑县介绍了县域公路环境综合整治情况。希望大家下去以后,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312国道咸阳段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

公路建设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实现小康咸阳的重点。312国道咸阳段是我省通往西北部各省份的重要交通通道,是贯穿我市南北县区的生命线,是我市北部县区煤炭、果品和农副产品等外运的主干道,是群众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线。312国道咸阳段公路环境状况事关我省、我市的对外服务形象,是展示我省、我市对外形象和投资环境的窗口。从1994年7月开始,我市公路、交通部门累计投资9.5亿元,先后将312国道咸阳段全线建成二级以上公路,并在交通部2000年312国道文明样板路建设评比中,位列9省市之首,为陕西省赢得了殊誉,受到省政府的通令嘉奖。但是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和沿线果品业的蓬勃发展,沿线群众乱搭乱建、摆摊设点、加水洗车等影响公路环境的现象严重,加之缺乏统一组织,联合治理公路环境力度不到位,致使312国道部分路段出现了脏、乱、差现象,给咸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给沿线县市区促进发展增加了新的更大的压力。形势逼人,非改不可。因此,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312国道咸阳段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市、县两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积极投入到312国道咸阳段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努力营造312国道咸阳段畅、洁、绿、美、安的交通运营环境。

二、进一步明确312国道公路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任务

公路环境治理是巩固、完善、提高公路建设成果的重要环节。这次公路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是“政府组织、交通牵头,部门配合、县区主抓、综合治理”。主要任务是突击解决312国道沿线两边脏、乱、差,道路路面不平整、违章乱建、侵占路产、占道经营及路容路貌问题。时间是从现在开始到明年2月底。为了按期完成任务,各县市区、各部门要突出重点,划线、分段、包点,全面推进,力争使312国道环境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交通、公路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市交通局、公路部门要切实负责好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好这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组织交通、公路系统干部职工抓好路面整修,树木修剪,绿化美化路容路貌;要督促咸永路业公司抓好咸永段综合治理工作。公路局要以加强路面养护为重点,加快312国道路面整修进度,力争9月底完成公路保畅建设任务;要组织人员及时处理路面病害,清理水沟,疏通涵洞,检修各类构筑物,整修路肩,清扫路面,不断提高通行质量。

(二)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各自分工,积极配合。市城乡建设规划局要指导督促沿线各县区市做好县城和过境集镇的规划工作,重点抓好陈阳寨至北上召段整体规划工作。市林业局要对312国道红线以外绿色通道林木的抚育和管护,做到树冠整齐,林下无杂草。市农业局要抓好沿线果园管理工作。公安、交警支队要负责治理车辆沿街道乱停、乱放情况,合理规划停车位。市工商局要清理沿路沿街门店占道经营问题。市国土局要依法查处公路控制区内未经审批私自占地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市环保局要查处公路沿线村镇工业、企业乱排废水、乱倒固体废弃物的违法行为,查处公路沿线村镇焚烧秸杆、污染环境的行为。秦、渭两区要积极配合整治,抓好沿路拆迁改造工作。

(三)沿线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集中力量,认真落实各项整治任务。312国道环境整治的重点在沿路县市区。因此各县市区一定要成立机构,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和人员,加大整治,确保取得成效。各县市区主要领导要亲自动员部署,分管领导要深入现场督促检查,落实任务。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组织交通、农业、林业、环保、城建等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努力把312国道咸阳段建设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提高公路环境整治成果

首先,切实加强对公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公路环境综合整治是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市上已经成立了工作小组。各县市区、各部门也要成立机构,落实人员。成立后的各级整治办公室要切实担负起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管理服务、信息反馈、督促落实等职责,要及时研究和解决综合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整治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其次,全面落实各方责任。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县市区的主要负责同志是这次环境整治的第一责任人,并将整治情况纳入目标考核范围。市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强整治工作的全程监督。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交通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和考核,并定期通报治理情况。活动结束前将统一评比,对工作不力,整治效果不明显的,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任务完成好的,将予以通报表彰。整治期间,咸阳日报社、电视台要随时跟踪报道各县市区、各部门整治进展情况,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形成整治工作不断深入强化的工作氛围。

第三,加快建立公路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整治公路环境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但要维护好、保持好整治成果则是一项长期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任务。各部门和沿线政府要积极探索搞好公路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办法,加快建立有利于公路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市交通部门要积极推行公路环境治理责任区制度,把312国道按各县市区分段管理,与各县市区签订责任书,落实管理职责。各县市区将任务层层落实到沿线乡镇、村组及个人,力争整治工作层层有压力,保畅任务人人有责任,做到国道逐段有人负责管理。

第9篇

    1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先后启动了六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基本形成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格局,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环境治理工作做到因地制宣、有的放矢,将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域划分为黄河上中游区域、长江上游区域、三北区域、东北区域、北方区域、南方区域、东南沿海及热带类型区域、青藏高原区域等8大区域.并进一步划分出40个类型区和154个亚区。贵州省六盘水市属于大区域中的一个类型,我县先后实施了石漠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珠江流域珠防等工程。

    2 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2.1 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2.2 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

    2.3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3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造成了人们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过度地采伐森林,使我国本来就很少的森林越采越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工程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没能将林业生态建设的深远意义贯彻到群众中去,从而导致建设工作进展慢,对建设成果保护不力等现象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

    3.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资金投入欠缺。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情况突出,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这就导致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过低,与生态改善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面比较广,任务比较繁重,而国家投资总量严重不足,资金缺口较大,生态建设整体进度缓慢,生态治理的规模受限,导致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我们西部“老、少、边、穷”地区配套资金很难落实,使得国家补助投资使用效果不佳。

    3.3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林业生态项目效益低下。一些地区短期内退耕面积过大、退耕速度过快,带来不少问题。由于良种生产供应不足,导致劣质种苗被栽种,进而使得补植任务过大,既加大造林成本,又使造林质量不高。许多地区在造林上仍然是散乱作业的施工方式,“粗植滥造”问题严重,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在当前林业项目中还存在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不高:树种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林分质量不高、抵御病虫害能力差等问题。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不能稳定地发挥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林业生态经济补偿资金主要是对管护者的补助。不是对公益林所有者营林成本或经济损失的补偿,所有者没有得到实质性补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积极性。目前林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不够管护费,更不用说补偿林木所有者对重点公益林的营林投入和禁止商业性采伐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不能独立支配补偿资金。缺乏收入的支配权。

    3.5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治理成果技术含量低。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和技术含量低是当前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投入少,人才流失严重;设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少,低水平重复研究多,重大的、突破性研究课题开展的较少。

    4 实施林业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4.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林业工程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4.5注重宣传、引导、积极协调。为使生态工程防护措施与生物工程治理更好地紧密结合,要注重引导应用实用科技成果。同时要充分发挥林业部门作用,积极与水利、农业等单位协调,加快造林速度,提高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事。因此,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重点宣传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同时要宣传防护林工程的多功能和效应,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第10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充分认识加强田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真做好田野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完善田野文物安全防范措施;加大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力度;加强文物法制宣传教育;进行讲述。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经费,搞好督促检查,实行综合治理,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强田野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落实田野文物安全保护责任,加强巡逻,昼夜看护、科学合理划分田野文物安全重点防范区域,建立安全保护站、点,督促、检查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把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要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田野文物技术防范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大整顿和规范文物流通市场秩序的力度、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系、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等,具体材料详见:

为加强全市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安全,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政办〔20**〕12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田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田野文物是我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护、利用田野文物,对繁荣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区)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对国家、民族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经费,搞好督促检查,实行综合治理,严格责任追究,不断提高田野文物保护、管理水平,确保文物安全。

二、认真做好田野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要动员和吸纳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努力构建政府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体制。各乡(镇、区)和市文物部门要做好基础工作,不断探索有效保护田野文物的新方法、新举措。进一步加强田野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建设,**遗址、**陵和**太子碑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设置专门保护机构,其他田野文物要设置专门保护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配备与保护任务相适应的保卫人员和法定防卫器械。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的作用,健全完善田野文物安全规章制度,加强业余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落实田野文物安全保护责任,加强巡逻,昼夜看护。科学合理划分田野文物安全重点防范区域,建立安全保护站、点,督促、检查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市公安部门要在重点国家级文保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加强治安防控,确保文物安全。

三、完善田野文物安全防范措施。各乡(镇、区)要充分发挥基层治保组织的作用,把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市文物部门要不断完善田野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推进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对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田野文物,特别是古墓葬、石刻文物集中区以及文物考古发掘工地,所在乡(镇、区)和市文物、公安等部门要完善警地联防、联建、联治、联动的文物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区域、要害部位和重要目标的巡逻防控,防止各类文物案件发生。对分布零散、不符合安全保管条件的田野石刻文物,经批准后要集中保管,并加快零散石刻文物保护研究整理基地建设。要积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田野文物技术防范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现代综合防范体系。

四、加大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力度。各乡(镇、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建立健全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市公安部门要根据文物安全形势,适时组织开展打击盗掘古墓葬、盗窃田野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文物犯罪的高压态势;对盗抢文物、盗掘古墓葬等重大文物违法犯罪案件,要组织精干力量,抓紧侦查,限期破案,依法从重从快惩处文物违法犯罪分子。市工商、公安、文物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古玩、旧货市场的监管,加大整顿和规范文物流通市场秩序的力度,坚决查处以经营古玩、旧货、艺术品为名,实际从事倒卖、走私文物等违法行为。新晨

五、加强文物法制宣传教育。市文物、教育、文化、广电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系,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文物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第11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0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3-0032-04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的是区域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及相互间的互相反馈作用,所拥有的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对海洋经济而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即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海洋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它应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写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阐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的是某一沿海区域的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对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

2 海洋产业的经济功能:指沿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海洋产业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海洋产业产值的比重及增长速度从资源开发角度说明了人类对海洋的开发程度以及海洋产业的经济贡献。

3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的是沿海地区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及使海洋环境恢复到一定目标的能力。

4 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海洋科技渗透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个要素,从而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海洋科技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能力。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包括的内容,可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具体分为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和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

1 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包括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率(%)、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滨海旅游业收入(亿元)。

2 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包括海域面积(平方千米)、岸线系数、海水养殖面积(公顷)、盐田面积(公顷)、宜建港口港湾数量(个)、海洋石油资源储量(亿吨)、海洋天然气资源储量(亿m3)。

3 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包括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清洁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率(%)、海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万公顷)。

4 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包括海洋科研机构数量(个)、海洋科研从业人员(人)、海洋专业技术人员(人)、拥有发明专利总数(个)、发表海洋科技论文数量(篇)。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方法

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方法、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她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本文使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IAHP(Improved AHP),其计算权重的步骤如下:

2 多元统计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聚类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认为所研究的指标(变量)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似性,把相似度较大的指标聚合在一起,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指标聚合完毕。判别分析法是根据影响研究对象的多种指标,依据一定的判别原则,对研究对象的归属作出判断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是把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研究对象指标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指标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之间相关性较低。组代表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能够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3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可以理解为在已知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评判具有模糊因素的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方法,其中“灰色”指信息量少、不充分,为“量”的概念,而“模糊”指评判信息中具有概念不明确的因素。

4 对各种方法的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评判法进行多目标决策方案的评价,可以解决评价中的非精确性问题,对主观的概念进行量化,方便了问题的数学处理,减小了主观判断带来的差异,使结果更为准确,更为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得出较正确的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其应用涉及广泛的科学和实际应用领域。该方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虽然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对于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决策问题却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由于灰色模糊综合评判以灰色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可以处理同时具有灰色性和模糊性的综合评判问题,因此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它比其它的评判方法更接近客观实际,使评判结果更加客观可信。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包含了专家评价法。

尽管层次分析法、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解决多指标评价问题能够得出较为有效的结果,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各评价要素权数的确定比较困难,主观性较大,使得综合评价结果不具有惟一性和客观性。而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各综合因子的权数是根据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的,方差越大的变量越重要,从而具有较大的权数,这样就避免了人为确定权数的随意性,使得综合评价结果惟一。但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指标的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实

际应用时往往不如层次分析法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灵活实用。

四、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在此,本文运用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为制定国家层面上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沿海地方海洋管理机构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可对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体系是对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抽象和模拟,但各个指标对系统的贡献不同,这可以用一组归一化的权重w1,w2…来刻画。传统的权重分配常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其中层次分析法不仅对咨询专家要求高,而且多轮咨询的工作量大。层次分析法一般采用九标度刻画比较判断结果,因此操作困难,计算复杂,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为了计算方便,本文采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参考刘波(2004)的研究,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与环境、智力支持权数分别为0.137、0.256、0.478、0.128,C3l可以认为在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四类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根据三标度层次法凹,对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四类指标,即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指标、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指标、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指标、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指标,经过计算,得到其权重分别为0.2765、0.3988、0.1917和0.1329。同理,可得到因子层指标的权重(见表1)。

2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运用已建立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数据采用2005年国家海洋局、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海洋年鉴。通过对有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以及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加权综合,得出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得分(见表2)。

3 结果分析。根据表2分析结果,中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依次为海南、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上海、天津、江苏、河北和广西。根据表2分析结果,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四组,即为极高组、高组、中组、低组。

极高组中包括海南、山东。山东省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两方面居沿海地区首位。山东省的青岛市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的海洋科研和教学单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左右,素有中国的“海洋科学城”之称。全国110多个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在青岛就有24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各类海洋科研机构10多所,教学机构5所。青岛的海洋高科技人才占全国同类人员的50%以上。山东省废水治理的处理能力在全国居于首位,这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科技水平。海南省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在全国处于第1位,其中海域面积、岸线系数、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在全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高组中包括广东、福建、浙江、辽宁。广东的海洋科技综合能力仅次于山东,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等其它三个方面也居于前列。福建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方面处于全国前列,而在其它三方面均居于中游。浙江在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仅次于山东,而在其它方面均居于中游。辽宁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和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居于全国第三位,其它两方面则较为落后。

中组中包括上海和天津。上海和天津的海洋产业发展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它们的海洋资源供给能力较差,同属海洋资源短缺的地区,这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吻合。在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上海和天津居于全国后列,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高速发展造成海域环境污染所致。在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方面这两个城市处于中游。

低组中包括江苏、河北、广西。江苏和河北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方面都较为落后,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方面也处于后列。江苏在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能力方面仅次于山东和浙江。广西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方面都处于全国后列,但在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治理及保护能力方面居于中游。

五、结论和思考

1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抽象和模拟,仍有一些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无法包括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例如,在本文评价结果中,海南省处于极高组中,其重要的因素在于海南省拥有200万平方公里海域以及丰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但由于南海地区海洋权益问题的存在,使得海洋开发受到阻碍。任何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完全地描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在具体使用指标体系时,决策者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

第12篇

关键词:水质;生态;工程设计;自然处理;人工处理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Fengxian campus of th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 water as an example,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water quality, sediment, aquatic organisms, ripari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reduce the school in the water replacement cost, save cost and get better campus environment. The method can also be applied to other regional water improvement project.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cology; engineering design; natural treatment; artificial processing

中图分类号: Q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长期城市化与工业化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生态功能丧失现象严重[1]。近几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河流水生态治理与修复进行了深入研究,苏冬艳等人(2008年)对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2],刘辉等(2009年)提出了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治理杭州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以水的自我调节为基础,遵从“道法自然”的自然依据,按照物质在自然界迁移、转化、流动与循环的规律,在少量人类辅助功能的帮助下,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与地方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相结合,使之相互联系成一个有机系统,促进良性循环,同步增加与兼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现状

2.1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1城市河道渠化破坏河道生态系统

天然的河流、湖泊、池塘是自然变迁和构造运动的产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开发活动,尤其是随着城市人口密集,开发建设强度大,对河道裁弯取直,修建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以及开辟人工河道等,河道水生态系统自然属性遭受破坏,呈现出人工化、渠道化与规则化,水文流态受水利设施控制,且受到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体或浆砌石结构的护坡影响,隔断了地下水与土壤的联系,导致水生态系统结构单一,恢复和缓冲能力减弱。

2.1.2城市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部分工业废水及大部分生活污水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部分区域的河流浮萍藻类生物的迅速生长,水体甚至呈现红褐色,墨绿色,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另外由于人类保护水生态环境意识较薄弱,随手向河内丢弃垃圾等,导致部分河段水面杂物漂浮、蚊蝇孳生。据统计,中国80%的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流经城市段的江河水质都劣于Ⅲ类水,河中生物基本绝迹,河流的生态功能恶化[3]。

2.1.3城市河道淤积严重

受到不恰当的城市开发的影响,使许多河流的河道变窄,河网被分割,城市建设中废物倾倒使河床越来越高,并且政府有关部门不重视河道清淤工作,没有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致使部分河道淤积严重,不但影响了河道水质,也严重影响了河流本身所具有的泄洪功能,加剧了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

2.2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全国各地河道整治资料进行查阅发现,当前大部分城市的河道水质治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城市河道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依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的重视,现如今河道的主要整治措施还是截污纳管、生活污水处理和底泥疏浚;一些地方虽然在整治方案中都强调了生态治水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技术上缺乏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操作措施;在利用生态技术修复河道水生态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许多设计者对于河流的生态修复纯粹是从景观美学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河道的基本情况及其功能定位。

2.3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的一般修复方法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理论复杂、因素众多、操作困难的工作,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符合科学,更要讲究实效。按照水生态系统的理论,结合全国河道、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情况的分析,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处理技术可以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具体处理方法及其相应的特点见下表(表1):

表1环境修复技术及其特点

3.工程实例

3.1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河域概况

由于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校内所有水域均流通,故以中心河的水质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对全校水质进行估计。

(1)中心河及其排水口现状

图1为中心河的卫星图,从西面起第一座桥设为桥①(玉兰前),第二座桥(三教前)设为桥②,东面起第一座桥为桥③。相关数据如下(表2):

图1中心河的卫星图

表2中心河现状相关数据

根据实地调查,大中型排水口个数及分布如图所示,小型排水口分布如下:

桥①以西,北岸有小型排水口7个,南岸有小型排水口6个。桥①―桥②,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6个;南岸无小型排水口。桥②―桥③,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4个,5个小型排水口。桥③以东,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3个;南岸有小型排水口10个。

(2)中心河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2012年7月对中心河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其水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初步了解如下:

桥①至桥③的区域,湖水基本清澈,能见度较高,有鱼、虾等水生生物。桥③以东,湖水稍有浑浊,东墙周围湖水能见度低,总体流动性较小,湖水泛绿,河岸边缘及角落有浮游类植物。桥①以西区域水质情况较差。湖水呈青绿色,部分区域有轻微乳白色,湖水能见度河岸边缘大型排水口处有浮沫以及少量的上层浮油,大部分区域水质混浊,能见度低,水生生物稀少。中心河河岸由水泥石块砌筑,水域底部淤泥较厚。综上,预估中心河富营养化情况比较严重。

3.2水环境试验与监测

在2011年10月起对四个河段(为方便起见,在下文,桥①以西命名为#1,桥①―桥②命名为#2,桥②―桥③命名为#3,桥③以东命名为#4)进行为期1年的采样。因分析水域生态环境现状得出本河段富营养化情况严重,故拟测试pH、水温、DO、COD、BOD5、NH3-N,6项指标来评估富营养化情况,并对未来形成治理方案提供依据。测定方法如下[4][5]:

表3 水环境测定方法

(1)关于中心河水温T的监测值分析

从图2中可看出中心湖的水温分布均匀,4个监测点只有较小偏差,同时最高水温为#2处的28.5℃,7月; 且1月份水温均低于5℃,与上海市的气温变化同步。由于缺少近十年的当月平均水温,无法对其级别定位,仅从一年的数据观察看,水温指标满足IV类水标准要求。

(2)关于中心河pH值监测值的分析

从图3中看出PH值的变化范围为6.31~7.54,其中5月至10月呈弱碱性, 11月至4月显弱酸性,其PH值最大值出现在7月和最高水温相对应。中心河的酸碱度基本满足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但1月份测得的酸碱度超过了标准。河水的PH值是河水及其水域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流动河水中,氢离子的浓度并不取决于水分子的离解,而主要取决于河水中各种负离子,例如碳酸根、碳酸氢根、二氧化碳的对比关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由于藻类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致使水中氢离子减少而导致PH值升高,呈现PH值随藻类生长而显著增高趋势[6] 。

图2 中心河水温T监测值 图3中心河PH值监测值

(3)关于中心河溶解氧DO监测值的分析

从图4中可知,中心河水体中溶解氧最小值是1.6mg/L,最大值是3.78mg/L。除了7月至8月溶氧量值低于标准外,#1处溶氧量值从5月至8月间亦低于标准值,此处根据实际调查确是存在严重的富营养化以及严重的污水排放情况。洁净水体中的溶解氧一般接近饱和,如果水体受到有机物质和还原性物质污染时,溶解氧会低于饱和值,尤其当藻类在水面形成遮光阻气层时,影响大气氧和水中氧的正常平衡以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会使低层溶解氧大幅度降低,甚至趋于零值。此时将会导致厌氧微生物繁殖、水质恶化。

(4)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监测值的分析

从图5中可看出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的变化范围是23mg/L~47mg/L, 明显高于IV类水体的生化需氧量标准值。生化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需氧有机污染物越多。

图4中心河溶解氧DO监测值 图5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监测值

(5)中心河化学需氧量监测值的分析

如图6中所示,中心河重铬酸钾指数较高,变化范围为62mg/L~110mg/L,最大值出现在6月的#1处。重铬酸钾指数是表征水体中可被高锰酸钾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的含量。是一项重要的水质参数。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于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生成了大量的有机体,使水体的化学耗氧量明显增高。5月至7月间,中心河的重铬酸钾指数足以体现。

(7)中心河氮氨含量监测值的分析

如图7所示,中心河氮氮浓度都较高。最大偏差为1.96mg/L。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氮氨浓度较高时必然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中心湖氮氨变化范围为1.85~4.97mg/L。达到标准值仅为#3处的1,2,11,12月数据以及#2处的1月数据。且#1处的数据均高于其它监测点的数据,可见#1处的富营养化最为严重。

可见对中心湖进行整治规划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

图6中心河化学需氧量监测值图7中心河氨氮含量监测值

3.3水生态环境修复

中心河是贯穿上师大奉贤校区,与新农河和月亮湖等其他水域连通,因此它不仅和其他水体一起调节了局部气候,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是由于疏于管理,导致目前中心湖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因此有必要对该河流进行治理,并需要通过多种方法的结合,已到达彻底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的目的。

3.3.1处理河流底部沉积物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积物常是一个营养库,在一定条件下可不断释放磷,这称为内部负荷。当外部负荷减少后, 内部负荷可补偿,使富营养化现象继续存在[7]。底泥疏浚与覆盖技术是河流污染治理中普遍采用的措施之一,可以较大程度的消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进而解决内源释放而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并为后续的生物技术介入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条件。通过挖泥疏浚可以直接去除底泥中的营养盐含量,减轻内部负荷对湖泊的影响[8]。

3.3.2水生动物修复技术

水体中的藻类除受营养物质的控制外,也受到浮游动物和鱼类的控制。因此,可以通过放养浮游动物和鱼类来达到改善区域性水水质的目的。常用于摄食藻类的鱼类有螺蛳、鲢鱼、鳙鱼、鲫鱼等。根据调查,蚌类可以将水中悬浮的藻类及有机碎屑滤食;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绿藻类物质。我国的谢平、刘健康等(1999年)提出旨在控制蓝藻水华的非经典生物操纵法[9]可供参考。

3.3.3河道补水

可通过增加水利设施并加以调控,引入上游或者附近水源,加快水流速度等。既补充河道水量,又可以冲刷稀释污染水域,置换死水区的河水,使河流由厌氧状态变为好氧,在短时期内降低水体的污染负荷,改善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8]。

通过上述三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中心河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4.结论与建议

相较于化学修复法的易造成二次污染和物理修复法的治标不治本,生物生态修复法具有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处理效果好且不会形成二次污染的特点。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中心河水质监测与相应的修复处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交疏挖底泥处理法,水生动物修复和河道补水法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不仅可以节约财力,更可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利用自然自我修复和净化的能力改善水质。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积物是一个营养库,单独采用水生动物修复或河道补水法,很难在短期内有效改变河道水质,所以定期清理河流底部沉积物是必须的。

在水域内放置生态浮床,并放养摄食藻类的鱼类等,以构成生物链。以达到在修复水质的同时增加河域的观赏性的目的。

加强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加强截污纳管建设,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建设,从而从源头上根治水生态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1]曾勇,赵彦伟,杨志峰,等.北京北环水系生态修复方案优选[J],生态学杂志,2008,28(8),

1450-1454.

[2]苏冬艳,崔俊华,晁聪,等. 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56-60.

[3]杨士弘.城镇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3-133.

[4]《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对中心河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规定的IV类水标准.

[6]张勇.城市浅水景观湖水质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5.

[7]张镇,刘桂民. 当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进展及思考[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10),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