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1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学科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地理;学习;提高效率
一、将建立地理学习和运用思维作为教学思想基础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学科思维路线和逻辑方式。地理学科由于其纷繁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深度化、运用生活化的两个极端发展,学科思维更加抽象,再加上地理学科在初中是新内容,学生的思维处于空白状态,而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又是以较高的人文认知度和科学严谨性为主导,即必须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运用为前提,所以建立地理学习和运用思维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思想基础。
1.培养兴趣始终贯穿教学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保障,这适合任何学科。有很多人愿意将兴趣作为学科入门的一个专利,对初中地理来说,却不是如此,而需要将兴趣培养贯穿整个教学。因为地理知识体系分支较多,涉及面很广,有的知识连贯性不强,所以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在初中地理教学兴趣的培养中,除了例常的学科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地理的独特魅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兴趣引导。一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很多学生对背诵省会城市比较有兴趣,而进入专业性很强的章节就热度消退。比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经纬度既有学习难度,又枯燥无味,如果平铺直叙,容易打消学生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首先在地图中,通过经纬度找到自己的家乡,这种好奇心和亲切感会让学生对经纬度的学习要求陡然提高。二是将地理的专业性生活化,有很多地理知识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初中学生尚没有这个要求,太理性的学习会让他们无法接受,比如学习《地图》一章,等高线、比例尺这样的专业术语,很可能让学生知难而退,相反如果将这些知识先从生活化开始,或者先从研究一张旅游地图或者大家熟悉的电子地图开始,情况就好多了。
2.建立地理思维利于深化学习
学科思维是学好这门学科,并且能在这个科学中有所发展的灵魂。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独到的科学规律和思维方式,地理作为初中的初次学科,建立地理学习思维既必要,又有所困难。何为地理思维?可以具象点说,地理学可以概括为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这只是思维的主线,具体如何沿着地理学科的逻辑方式去思考,去学习则更加复杂。首先,要让学生用不同于生活意义的方式去理解地理问题。比如在学习“聚落”这一部分内容,在没有学习地理时,人们也了解聚落的不同,北方聚落呈团状,南方居落呈条带状,很多人在分析其原因时可能把人的因素考虑得更多,如习惯和意愿,如果用地理思维,就要从地形、水分等地理要素分析,这样既能透彻分析问题,得出更深刻的结论,又利于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中地理的创新思维在于学生能超越这个学习阶段,独立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中国的政区时,很多同学想到了用自己的记忆方式,如车牌号简称、行政区轮廓想象等,这些都需要创新思维的支持。
二、充分利用地理独特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因此每个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一点一定要把握。
1.图表法,直观生动
在学习地理中,有很多是了解现象,得出结论,并不需要深入思考,但这些结论的得出往往要综合多种因素,单单语言叙述是很难做到的,图表是地理学习很有效的方法。在初中地理中有几类图表,一类是直观图,如一些景观图,教师可以根据教授内容,增加一些相关图,这样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形象地说明地理问题;还有就是示意图,这类图比较多,在地球的运动,海洋与陆地章节中多有出现,这样的图能把宏观的地理事物具体化、微观化,便于观察和理解,同时也能把地理问题简约化,提高理解能力。另外就是图表,这是一种对地理要素的总结,如人口分布、气候类型等,此类图表涉及内容比较复杂,但往往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在授课中,教师要多用图表,善用图表,准确用图表,提高教学效率。
2.地理要素法,整合知识体系
这里的要素主要有点线面、分异要素、系统等。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沿着这样的要素去学,知识系统就会很完整,也会层层深入,没有漏洞。比如点线面,以交通为例,各个交通中心就是点,而不同的交通线将点连缀起来,所有的交通中心、交通线又形成交通网络,成为面。这样层层递进的学法,让知识环环相扣,自成体系。再如系统要素,在学习天气系统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地理要素来分析问题,气温、水分、风、大气等,这样既能将天气系统的每个决定因素搞清,又让整个天气完整化,而不是分割开的。要素法需要教师的总结,更需要通过学生的课后反思,师生的配合来完成这种有效的学法。
3.地理热点法,升华能力
地理的生活化、生产化是非常明显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总会出现相关热点,这是地理学科的独特性。要想真正提高学科能力,一定要从思想上把握前沿。对于初中生来说,有能力关注社会、自然的地理热点,从而有分析的意愿。如当下中国的雾霾天气,以及城市拥堵,工业结构不合理等都可成关注热点。
三、强化地理活动课,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学好一门学科,最终是要解决问题,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推进,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来讲关键在于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1.以兴趣为主的活动课
这样的活动课可以作为整个课程的引导力量,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比如星云的观测、植被的观察等,好奇心和生活的熟悉感会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与之相关的内容。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是兴趣小组,也可以是集体活动,如野外观测等。
2.以实践性为主的活动课
活动课的主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可以提高个别对地理有悟性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是主要途径,比如城市规划展览,这样很真实的活动会让学生获得课本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尤其是实践能力。学校和教师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部分学生参与实践,为培养今后的专业人才做好铺垫。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3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地理知识点图像化表达的形式。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换言之,没有地图就没有今天的地理学科。地图能展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学生通过剖析地图能获得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地图也是地理思想的重要表达手段。要学好地理学科,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地图教学的复杂性和繁琐性,直接脱离地图,把地理知识点枯燥无味地硬塞给学生,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读图技巧,让学生在不断的读图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读图、析图和绘图能力,并建立起有空间概念的地理知识架构。那么,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下面将提出三点具体的措施。
一、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
要使学生会看图、析图、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点和地图的相互转换,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读图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第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由于地理课时和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加上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不全面的。部分学生对中国地图是陌生的,他们对我国省份的地理位置、外部轮廓和分布区域都不了解。牢固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培养读图能力的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容易混乱的地理名称,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可以通过课堂抽查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第二,构建有效的知识架构体系。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时,要引导学生构建明确、完整和简单的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学生只有在脑海中建立起高效合理的地理知识网络,才能把基础知识有条不紊地掌握起来。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从学生熟悉且相关的旧知识说起,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讲解,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还能帮助学生构建高效的知识网络。
二、运用地图进行分类教学
运用地图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地图是把地球表面或某区域在平面上简化的、按比例缩小并附有解释的反映。地图作为初中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通过符号语言进行表达的。从地图诞生之际,地理学也就产生了。地图拥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多种类型。按照地图反映的内容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普通地区、专题地图和全球地图三大类。初中地理教材常见的地图有等高线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交通地图等。教师运用地图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首先必须要明确教学内容,掌握不同性能地图的教学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正确地判断地图的性能,进行地图的分类,然后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读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贵在坚持。教师可以循环运用“看、比、填、画”四个步骤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督促学生时常看不同类型的地图,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回顾地理知识点,在地图上把相关的知识点填写标注出来,特别是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当学生已经形成空间架构时,可以让他们画出地图。如在世界地理分区部分,教师讲解完代表性国家后,可以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出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写相应的地理信息,甚至可以结合气温带的知识,标出这些国家处在什么气温带。把地理课本的知识点形象具体地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不但能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三、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教材上五彩缤纷、各色各样的地图,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学生面对不一样的地图会毫无思绪。因此,教师除了要把教材中的地图分类教学外,还要把读图的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无论面对怎样变化的地图,都能从中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三步读图法”。第一步,读标题。所有的地理图表中都有会有一个标题,通过读标题,我们可以掌握该图表所指明的地理位置和内容方向。第二步,读图例。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图例则是地图的语言,通过读图例,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地图上的线条、颜色、形状各代表着什么。第三步,结合思考的问题,读图表内容。教材里的地图多数配有“读图思考题”,以提问
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地图中由浅入深地获取相应的地理知识,并把相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中探究出基本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综上所述,读图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关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把教材中不同的地图进行分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技巧,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2).
[2]吴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学周刊,2011(14).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讨论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策略,谋取为地理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教育既包括能够提高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教育作为国之根本,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编纂的教材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更加适应当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使命题人员的工作有了依据,教育部门有了评价教育工作水平的标准,这也是国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由试点教学到普遍范围内实行的实施过程,其内在的可行性逐步得到了认可,必要性也逐渐显现。古语有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成人的知识渊博,无论是“天文”还是“地理”指的都是现在的自然科学,可见地理学科在我国教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也在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使学科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特定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达到内容、形式、方法的结合,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针对新课标对地理学科的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需要在灵活变化的同时,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不变。传统教育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时间相对较短,教材内容和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教师经常把全部时间用在知识的讲解上,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很短,增加了课后的学习负担。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提出让学生“减负”的理念,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的制定要更加符合学习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既做到知识的传授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如在学习“地球表面温度带划分”知识点之后,需要给学生2分钟时间进行笔记整理和知识点要点的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案的拟定中做好对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并在课堂教学中依照既定目标组织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做好及时反馈,依据具体情况及时变更教学目标。做到在教学目标制定上,遵循整体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丰富地理学科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设置了严格的界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探究与合作”,它既是一种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能够打破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加强交流,师生间共同探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知识的探讨;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组别的划分。户外教学的开展则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容,与自然界的具体实物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教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山上观察植被覆盖情况和岩石构成,在同学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之时,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见识,这也是教学地理的另一初衷。另外,这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等高线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必学内容,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对等高线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可以制作一个假山模型,在教学过程汇总,以此模型为依托,在教学时通过教学米尺绘制等高线。同样,在此次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这也是初中地理地图上必须学习的地理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四、地理教学方法上的灵活多变
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不但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老师的负担,也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为什么有的老师自身知识水平很高却不能够教出成绩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选取好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任务型教学法: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交代下去,再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也可以实现富有新意的交际教学法:增加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参与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换位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老师工作的辛劳,教师也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认识到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
如在学习地球“经纬度”划分时,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图比较。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将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研讨法和非指导性教学法等方式灵活地综合运用,避免单一教学方法的枯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越来越浓。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基本素养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
二、地理教师应具备那些素养
地理教师的素养结构应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等方面,上述的每个部分都是地理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都是地理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前提。
(1)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强健体魄、美化心灵等。
(2)科学文化素养。包括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具有相关学科知识。
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地理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地理教师原有的知识容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地理教师要构建完备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吸收先进的理念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其中包括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3)能力素养。包括运用地理地图、地理略图 (板画)进行教学的能力; 多渠道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地理课程标准”对传统能力素养进行了新的规定,同时对地理教师在信息集成、学习评价、课程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力素养的养成需要地理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积累,注重把传统能力素养与现代能力素养有机融合,以构建适用新教材的能力素养结构 。
三、地理教师素养如何培养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力推动课程改革,因此,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和考评机制必将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第一,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职业水准。按照教师资格证的要求,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和提高教师职业水准的重要步骤。它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特点,使教师队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优化队伍,把那些虽然具备合格学历但不具备相应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淘汰出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第二,严格教师的培训工作。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使广大地理教师深入了解地理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新课程有关内容的培训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教师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师德养成教育、学科前沿介绍、世界教育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科学研究的创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培训过程既要注重教师学历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要努力提高教师基础教育课程的适应能力。
2.积极推进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教师接受一次性师范教育并不能终身受用,要不断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升华自己。
第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要从传统的 “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尽快转到“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主”的新的师训观念上来。同时,要确立 “因地制宜,立足创新”的师训新观念,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自身具有较高素质,又懂得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二,扩充继续教育内容。继续教育应以地理专业思想教育,师德教育,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一般教学基本功与地理学科基本功训练,地理学科前沿知识学习,地理教学改革实验与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等作为培训内容。
第三,探索继续教育途径。教师素质的完善与提高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过程,它将伴随着每一名教师的终生,所以继续教育途径也应符合终生教育特点。继续教育通常是在进修院校和任职院校组织指导下,自学自练,补以必要的授课、研讨和交流。另外,要坚持将继续教育与科学研究活动相结合。
3.提高地理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初中地理教师中年轻教师逐渐增多,缺乏教学经验。而初中地理教师中非地理专业毕业的占很多。面对现实情况,亟须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到校听课,指导教学。到各个学校听课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深入基层多听课,尤其要听年轻教师和非地理专业教师的课,耐心细致地加以指导,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举办教材辅导会。聘请地理实验教材编写专家进行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基本理念的培训,全面了解地理实验教材的编写结构、体例、教学原则和基本要求,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以便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第三,强化专业培训。新教材带给地理教师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地理教师将接触到许多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除安排相关理论学习外,还应适当安排最新的地理学科新知识的学习,让地理教师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和目标;进行地理教研活动,加强分章分节的教材分析,广泛开展教学研讨,将地理教材实验工作纳入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强化备课指导,加强操作层面上的实验工作指导。第四,举办观摩课。举办地理骨干教师培训班;让地理骨干教师做课,发挥他们的特长,给年轻和非专业地理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地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负担;背景;办法
一、“简化”作业的背景分析
1.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过重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初中阶段尤其是从小学刚升入中学的初一年级,多数学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感到课业负担较重,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成为摆在中学老师面前的一项最为紧迫的教研课题。
2.中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使“简化”作业成为可能
近几年来,福州市中考对学生的要求在逐年降低,以地理学科为例,2014年福州市地理中考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习方法的考核,考试强调能力立意,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推动学校深入课程改革。福州市地理中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强调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中学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想办法简化作业。
3.我校初中学生生源构成使“简化”作业成为必然
我校位于福州市火车站附近的城乡结合部,周围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租住,所以,我校初中部对口的三所小学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多数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其监管而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基础也不扎实,作业习惯更是一团糟。地理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小学科,社会、家长、学生对于地理课关注程度不够,导致同学在学校时多数人对地理学习存有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导致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课堂实效,作业完成质量令人担忧。
二、我们在初中教学中如何实施作业“简化”
1.我校地理教研组对地理课堂作业“简化”的要求
近年来,我校地理教研组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按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总体要求是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一切地理学习过程要在课堂上完成。要求“简化”地理作业,避免给学生留下课后需要完成的作业;要求根据新课改精神尽量让作业能满足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要求根据地理学科特点作业能多以读图、填图、析图为主;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作业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多一些活动项目。
2.在教学中采取的作业“简化”办法
2012年秋季开学,笔者开始新一轮的初中地理教学,为了贯彻减负精神“简化”作业,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在为新学期选择新华书店准备的人教版新教材配套几种练习时舍弃了顶尖等一些专门的练习,只保留了地理填充图册和课本活动作为作业源。
(2)备课时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精心选择习题,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教学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随着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完成,都可以让学生拿出填充图册或课本来当堂完成某个针对的问题。
(3)针对某个问题,在学生完成后老师及时进行总结或抽查某位同学的作业,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展示台进行展示、点评,让所有同学可以对照参考。
三、“简化”作业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也能保证学生的学业水平
1.“简化”地理作业之后学生学业水平的保障
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地理课的作业布置方式,作业量,完成过程,老师批改点赞与鼓励加油方式感到很温馨。所以,为了能让老师给他们更多的课堂活动,课堂作业时间,大多同学都能在老师讲课过程中集中精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环节,听课效率高,多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作业,课堂实效性高。
2.“简化”初中学生作业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种最直接又最有效果的办法
经过笔者一轮的初中地理教学探索,经过中考的检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初中阶段“简化”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轻装”中快乐学习,是贯彻初中减负精神的最直接又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最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衔接;顺畅;初高中地理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的客观差异
相对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无论在知识,还是学生能力上都客观存在两个大的台阶。初中地理知识侧重地理现象、地理名称等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构成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教材编排上体现了现代地理科学的精华,学科体系严谨,这一客观差异使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要求与初中阶段有很大不同与提高。初中地理主要了解地理现象、地理名称、地理事物分布等地理表象,较少或基本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能力要求侧重学生的记忆力与观察力。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在明析地理事实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对学生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课程设置造成地理教学的客观“断层”
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可谓几经兴废。初中地理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不再开设地理课程;高中地理是高一开设必修课,高二高三则只在文科班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直接造成近一年的地理教学“断层”及学生学习连贯性的断档,人为拔高了初高中阶段的台阶,客观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跨度与难度。而同步的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设计并未将这一问题考虑在内。因此,刚步入高中阶段地理学的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原理难懂、规律难记、试题难做、成绩难提高。
3.地理课程尴尬的学科地位
地理学科常被看作可有可无的副科,随着地理被纳入高考,高中地理学科地位有所提高,但初中地理在学校中依然尴尬。尴尬的学科地位直接导致地理师资配备力量薄弱,很多农村学校甚至由非专职教师兼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城市学校多配备专业地理教师,但也存在地理师资储备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尚可,几乎没有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副科地位,有的学校地理课时被缩减或为“主科”让路直接被挤占课时。多数学校都面临教学手段陈旧,设施配套差,课外活动和选修课开设少等问题。另外,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在重庆却不参加中考,学校、家长、学生普遍不重视。因此,多数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高一地理学习不适应、困难大等现象尤为突出。
二、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1.研读课标及教材,做好学科知识衔接
(1)寻求初高中地理衔接点。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高中自然地理中气候相关内容,在初中阶段同样是重点知识,设置在初一年级第一学期。初中地理气候的学习分为气温、降水、气候三节,对世界气候的分布、气候特征、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分析都有具体要求。而高中自然地理气候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原因并根据气候资料判断一个区域的气候类型”。这部分内容在初高中两阶段有很强的启承关系,也是初高中地理的重要衔接点之一。通过研读人教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整合出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点与联系点,见表1。
(2)适当延伸,做好学科知识衔接。首先,明析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点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上进行适当延伸。初中地理教师应关心高中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教学应适当拓展,向上延伸;高中地理教师也需了解初中教学内容,在了解学情基础上做好旧知复习,向下延伸。尤其是高一地理教师不应只关注高中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还要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出发,了解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等。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反馈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如讲授“背斜和向斜”时,由于背斜、向斜要借助“地形剖面图”呈现,但不清楚学生对“等高线”、“剖面图”等知识的掌握状况,可以布置绘制地形剖面图作业,以此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实现主动衔接
(1)转变记忆方式,促使有效衔接。记忆是保持知识的重要方式。任何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实现,初中学生偏重形象思维,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教材内容也侧重描述地理事物与现象,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哪里”。高中教材内容侧重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原因与规律,要求学生能够回答“为什么”“怎么样”,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与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能灵活运用规律。高中地理需要改变过去机械性记忆方式,形成意义记忆学习方法,在理解基础上将需要记忆内容或赋予一定意义,或进行联想、比较,或通过想象思维加以记忆。只有理解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其价值,才会真正喜欢地理学科,对地理感兴趣,做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
(2)形成阅读图表习惯,促使顺畅衔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表是构成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内容,如自然地理中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洋流分布图等,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中体现更为显著,通常先给出某一区域的分布图、统计图、数据表等。初中地理图表内容简单,高中地理图表复杂、抽象,需要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与技巧,如果学生沿用原来的阅读图表方式,势必会加大地理学习难度,影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关注对课本中的图像、插图、图表、注释,教会学生读图表的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养成多看图、会析图的习惯,使衔接教学进展顺利。
3.重视非智力因素,助力初高中衔接
(1)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影响。初中地理要求低,师生压力小,初中教师多会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中地理要求高,师生压力大,但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看,高中也应做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初中基础上继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升入高中虽然面临课时紧、容量大、难度高等问题,但仍需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也是保证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畅衔接的直接推手。
(2)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助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又一推手。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可精心设计与预习、复习、巩固学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完成,养成预习、复习习惯;或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养成整理笔记习惯;也可对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进行二次过关,养成整理错题、典型例题的习惯等。同时,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普遍感到地理课本简单,内容好理解,但地理题难做,地理考试分数低。因此,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消除烦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根据地理在文科综合中的特点,考查能力的题目多;覆盖面比较窄;侧重对地图知识的考查;关注社会。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高三地理复习中,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在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中系要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质,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能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得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加强空间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能力
从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的重要经线、纬线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主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通过它们,形成空间经纬网定位,并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四、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通力合作,发挥集体力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 素养 策略
一、当前地理教师现状调查
1.专业构成角度
笔者根据当前地理教师的发展现状,对舞钢市的地理教师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将当前就职于地理学科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类:其他学科教师被临时安排承担地理教学,地理教学为其兼职;非地理专业教师专门的从事地理教学;专业的地理教师主要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地理专业的教师专职地理教学。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当前初中地理教师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非专业出身的地理教师占有较大的比重,专职地理教师的比重最小。就舞钢市而言,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共28人,其中13人是地理专业教师,占总数的46%;15人是非地理专业教师,占总数的54%,地理教师素质普遍有待提高,教师工作的稳定性较差,严重影响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2.其他构成角度
除了专业构成角度,笔者还对本地区地理教师的其他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笔者就舞钢市地理教师的专业、年龄、教龄、职称、班级情况展开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地理教师的职称以中级为主,教师教龄较高,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从地理教师的专业构成角度来看,专业专职教师非常少,从地理教师的年龄角度看,地理教师的一般以中青年为主,从地理教师的教龄来看,地理教师一般以年长教师为主,新上位的教师较少。从以上角度分析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发现地理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提出解决地理教师素养的策略。
二、教师的构成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1.非专业的地理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一些原本从事其他学科教学的教师,特别是语、数、外等所谓的主要学科的教师,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主要科目,学校让他们代教地理学科,兼顾即可,不需要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教师认为自己本身有自己主要的学科,他们的心思与精力都放在主教的学科上,对地理学科普遍不重视。另外,其他学科的教师在从事地理教学的时候,专业素质不到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时往往是力不从心,教学缺乏热情与激情,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欠佳。
2.地理专业非专职教师教学信心不足。在当前的教学中,另一种状况就是一些专业的地理教师认为自己从事地理教学没有前途,待遇得不到提高,职称无法评定,然后就转向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往往存在没有学科归属感,教学的时候信心不足,影响其他学科发展的同时,还影响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
3.地理教师的投入不够。一些教师从事地理教学是因为别无选择。本来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但是由于在年龄上越来越大,教学业绩不够出色,或者是地理教师过于缺乏而被逼无奈才进行地理教学,专业知识非常匮乏,不能够完全投入到地理学科的教学中。
4.地理教师的工作缺乏激情。在地理教学中,还有一些专业型的地理教师,但是由于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激情,地理学科在学校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地理教师相应的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缺乏激情,影响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提升地理教师素养的有效策略
1.通过教研活动,为地理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重视地理教学的教研活动。在每学期的教学中,至少要有两次教研活动。在这些教研活动中,教师要开设公开课,接受其他教师与领导的点评。在最开始的时候,点评的环节,评课教师的发言比较少,教师往往是给出积极地正面的评价。但是为了提升地理教师的素养,促进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引导评课教师对地理教师授课的缺点与不足也指正出来,促进地理教师的素养不断地提升,为地理教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2.组织教研活动,对地理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在地理教学中,还需要组织多种教研活动,对地理教师的发展提供专业的培训。这些教研活动是以每个区域为单位进行的教研活动,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地理教师素养的提升缺乏基本的人才基础,所以,需要以区域为单位,对地理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在这些活动中,一些非专业的教师能够通过专业地理教师的见解,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通过一些教研活动,促进一线教师获得更多的培训,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
3.研究课例,提升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在地理的日常教学中,需要对课例进行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实践逐步完善,逐渐的解决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地理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是否能够组织好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组织地理的课堂教学,大多数学校提出例如同课异构等新型的教学方法。根据我国地理教学实际中缺乏专职教师的现象,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一些课程进行归纳分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提升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素养。
4.不断规范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设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我国地理教学存在一些实际问题,现状堪忧,大部分地理教师觉得难以掌控课堂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建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导入环节―问题环节―训练环节―板书环节―总结环节。教师的导入环节,是指教师在导入教学的时候,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热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出有针对性、目的性与创新型的问题。训练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要为学生留出5~10分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板书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板书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简单易懂,便于学生理解。总结环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保持教学环节的整体性。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教育领域需要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不断提升地理教师教学的素质,提升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前言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跨领域、知识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自然科学性和社会科学性的基本特征,是较适合开展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一门必修课程。基于初中生对于地理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于此类非基础学科缺乏足够认可和重视,造成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的局面,因而如何有效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效性是地理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重点课题。增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教学主体和教学任务的统一性,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形成自主探究式的积极态度,最终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水平。笔者结合多年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现性提出一些见解。
一、明确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
要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效性关键之一,首先要明确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看图、识图、析图、填图和绘图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习地理知识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全面夯实地理知识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巧计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名称等,并认真思考知识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参考地图并认真掌握和吃透整个地图,遇到质疑应努力思考,并与同学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得不出答案时再积极向老师提出质疑,直到切实掌握所授地理基础知识为止。例如,在讲授《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节时,可采用图文有效结合的指导方式,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围绕着识图、读图、问图、析图的环节加以展开,讲授东南亚的范围、位置时,应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东南亚政区图”,准确确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处于亚洲和世界的具体方位,然后在地图中指出东南亚所属的十个国家,哪些国家与我国毗邻,并特别说明印度尼西亚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认真解读和分析亚洲区域地形图,明确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南纬10°和北纬25°,明确东南亚属于热带气候,并连带说明从古至今东南亚为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新知的兴趣。
二、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课程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多元化,教师在实施较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全面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知识结构特点和知识关键点,有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或短片等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新课标人教版“世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一文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感受阐述近年来农村与城市人口的实际增减情况,同时引导学生踊跃阐述自己对于当前人口迁移情况的具体看法,这时教师开始播放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对于图片中标注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展开师生间的共同探讨,从而引申为世界人口发生大规模迁移的主要原因及重要影响,在这种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条件下,不仅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不断强化课堂内容的多元化
由于各学科之间都具有一定关联性和连带性,要想深刻掌握地理知识,应该学会勾画地图的基本技能,这样自然可以将单调的地理课与美术课的教学因素相结合,通过粗略构图而准确掌握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并用不同色彩的画笔做好标记,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地理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自由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有时可以通过音乐来达到调节教学常规和规范教学内容的作用,以确保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在初中课程结构的整体安排上,地理学科往往被安排在下午,下午是学生产生疲惫感和精力不集中的不良时期,整体课堂会呈现沉闷、压抑的不良局面,这时可以在合适时间插播一段音乐,例如,在进行《印度》一节课程的讲解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程内容的求知欲,教师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曲与印度相关的歌曲《天竺少女》,这首歌是电视剧《西游记》中体现西方国度民族风情的歌曲,将这种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曲作为引入点,由此提及唐僧取经的目的地就是印度,即为《西游记》中讲述的天竺国,进而对印度国家作进一步阐述,这样将音乐元素融入于枯燥乏味的地理教学中,较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水平。
四、不断变换和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文科类的学科学习多通过背诵和记忆实现的,然而初中地理学科介于文科与理科之间的知识范畴,但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从认知、理解、记忆和掌握来逐步实现,居于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仅限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套路。因此,要迎合新课改的新趋势,增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不断变换和革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做到教学模式的变换和革新,必须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引和组织的重要作用。评价整堂地理课是否高效的根本标准,主要在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积极踊跃阐述自己想法和观点、学生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及时提出质疑并掌握相关知识以及将新授知识有效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效性主要在于不断变换和革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组织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五、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网络
一般对于地理复习课的课时安排比较少,复习课的学习不会注重对于全部知识点的全面讲述,这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网络,结合教学参考书对教材内容知识的实际评价要求,严格掌握复习中的准确定位,对于新课标要求未涉及的内容要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以确保复习课达到有的放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师要全面掌握整个教材的具体内容,抓住地理课程地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认真分析和总结地理知识结构中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的内在关联,明确地域间的差异特征,并认真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确定区域发展的具体方向。例如,在进行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北地区共同纳入一个复习板块,并要求学生结合地图讲述两个不同区域的地形、位置、气候等具有什么差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关联?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及实际分布情况,一些重要名称必须反映到地图上,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六、加强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有效统一
初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的趋势下教师应充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全面加强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有效统一的教学模式。
七、通过课外阅读扩充知识积累
初中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认知和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最基本工具,然而要想获得更为充足和广泛的地理学科知识,掌握更多的地理基本技能,还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多阅读一些课外知识以丰富自己的地理基础知识,这也是夯实地理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随着数据信息化的发展,当今较多的地理知识都充分融入到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数据信息之中。就当前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阅读材料分析来看,品种和分类也是较为广泛的,像中国地理杂志及地理报刊文章等,都能从不同角度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地理学习基础材料。通过教师对于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时,应做好随手笔记并记录心得。这种通过课外阅读扩充知识积累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智能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有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八、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新课标形势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适合初中学生认知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组成结构,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有效结合,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最大程度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巨振强.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实效性[J].时代青年:教育,2012,(2):127.
[2]杨州.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2,(21):67.
[3]李培刚.论新课改下如何借助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J].学周刊:A,2012,(7):132.
一、科学统筹复习计划――高考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要前提
近两年的“五严规定”和选修学科的等级选拔制使地理学科复习时间更紧、课时更少,如果没有周到的复习计划,那么复习课只能是“猪八戒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滑到哪里”。因此,统筹安排高二到高三的教学计划,显得非常重要。
结合地理学科的初中地理内容、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两个模块特点,一般将有限的复习时间分成三个阶段(表1)。
(1)高二上学期直接进入必修1的教学(而不是像以往接着学习必修3)。因为学生刚进入选修地理班,易于管理,时间也较第二学期(有小高考压力)充足,因此,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主攻地理学科中的难点(即必修1)。同时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避免像以前教必修3所带来的可学可不学的错误思想认识,以致影响整个后续学习效率。
(2)教材整合巧妙,时间高效利用。根据必修1和初中地理内容、必修3和《环境保护》模块的连贯性,在教学中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大大节约教学课时,并为高三的一轮复习提供后续时间保证。
在教研室的统筹以及经过2011年的实践体验,全市地理选修学科的教师基本达成共识,普遍感觉这样的安排较为科学合理,整个学习过程由自然基础―人文拓展―区域发展,符合地理学科认知规律,且各学期学习模块内容分界清晰。
二、重点指导课堂教学――高考教学教研工作的核心元素
课堂一直是教学的主阵地,尤其是目前选修学科的课时已大大减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局领导、教研室主任一直督促思考的焦点主题。为此,教学、教研工作也以此为主题多次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的交流研讨会,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案评比”等活动,重点对备课、上课、作业等环节加以指导,并具体落实在教学案上。为达到低耗高效地教学,特别强调备课时应在教学案上下功夫。
(1)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实用。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中以基础为主,依据《考试说明》考点进行“拉网式”梳理,整合四种版本教材的优势,根据考试要求进行编排,不是教材知识的原形翻版,也不是大量琐碎填空的堆砌。对于考试说明中没有的内容可以舍弃,而对于考试说明中有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要补充,不能存侥幸心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事实上相当数量的高考题,也都是基础题的组合、加工和修改,离开基础的教学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在考试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也大多并不是因为能力的欠缺,而是因为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者是因为试题信息与基础知识脱节。
(2)强调主干知识的方法解读。纵观近几年高考地理试卷不难发现,主干知识总是支撑着整个试卷,因此先研究高考试题,以高考试题为范例归类地理学科核心知识;再融入平时的备课中,以这些主干知识为教学重点,目标明确,理出复习思想和方法,整理在学案上;后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变式演练,要求学生狠抓实练,复习效果具体实在,不言自明。
(3)强调例题练习的精选分层。合理定位、分层教学是当前高考形势下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尤其是选修地理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但也有小部分学生较好,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平时上课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学中也难以把握好知识的难度。因此,应充分利用教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形成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加强基础测试和训练。在练习部分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对较好学生适当进行培优训练,对中等学生则提高综合能力,对落后生则重基础督查。
精心选题、高效用题也是在时间较少的教学形势下较为有效的备课策略。题海太广、太深,学生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做大量习题,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和教学能力的充分体现。
三、抓实抓细质量分析――高考教学教研工作的有效抓手
结合每次的质量调研检测,认真做好试卷的分析总结工作,具体落实到单个考点、考题、班级、考生,极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及时调整复习策略,这也是今年教研室工作的一大新举措。尽管每次数据分析、撰写材料较为艰辛,但这样的质量分析细致实在,有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在两次南通卷质量检测后,均发现学生在读图、析图题类中仍存在审题不细、定位不准的问题,在人文地理答题套路上存在思路不明、表达不清的现象,在自然地理方面存在基础不牢、理解不全的顽疾,为此应对症下药,特别是第一类读图、析图题最易于在短期内调整,只需讲清解题思路,适当进行训练,学生极易拿分,2011年江苏地理高考卷中这类题所占分值比重不小,具体如表2。
四、渗透指导积累教学――高考教学教研工作的成功保障
关键词:地理会考;地理学科素养;兴趣
一、应试背景下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升学考试催生的教学“导向性”错误
笔者在初中阶段担任地理教学工作已经快接近20年了,结合和多个学校的同仁交流,普遍有同感的是地理教学在初中阶段是个谁都能胜任的一碟“小菜”,地理教师更是可有可无的一根“鸡肋”。不是领导看不起地理老师的人,而是应试教育让领导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地理教学,整个学校的舆论环境就不利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在这种导向错误的影响下,初中阶段地理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很难按照自己的预定计划开展教学。这样,初中阶段的地理或被视作“偏房”得不到正视,或被永远打入“冷宫”。
2.知识本位的陈旧思想泛滥
“这节课我们上……,重点内容是……,下去背诵记忆……”这些话基本上是很多地理老师每节课要说的经典台词,一方面是受到课时不足的限制,如果要展开来教学,那就在会考之前完不成教学计划,唯有忽视了学科综合素养的训练这一环节(学科素养的培养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直奔主题方能快速奏效。
3.“宅”在课堂学天书,不从身边探真知
地理就是“大地”之“理”,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身边真真切切的地理事物,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地理教学很难在实验室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最大最完备的实验室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境。由于学生很难与生活中身边的地理现象结合,再加上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局限,渐渐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淡。
二、从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做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不二法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亲近地理,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动脑思考,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活生生的,学生理解得深刻,也许终身不忘,还会激发学生保护植被、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培养地理应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更好地认识事物、认识世界。比如,索马里海盗为什么那么猖獗且能够劫到货船?我们首先要知道索马里是在非洲东北部,相当穷,因为不能生活所以那些人才都成了海盗,而且索马里附近的红海是重要的国际货运航线,所以有很多货船,才有劫持的可能性。试想,如果索马里是一个很富有的地方,那些人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当海盗吗?这仅仅是个例子,但却可以简单地说明培养地理应用能力对学生世界观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目前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实,在此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思维状态,让学生、教师进入各自的角色。以“中国地理”教学为例,对照《标准》,我们不难理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标准》中,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有“运用地图,说出……”“运用资料说出……”“举例说出……”三大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运用地图提取信息找出答案(问题教学)
阅读资料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开放性教学)
举例探究成因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探究性教学)
提出假设运用地图结合地理现象提出新观点(创造性思考教学)
困惑之余我深入学生作了了解,原来他们觉得,数学、英语这些历来的主科难学是很正常的,但一直以来明明是“次科”“易科”的地理如今竟然也变得这么难,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也始料未及,更无法适应。面对困局,我逐渐感觉到问题很可能出在了“衔接”上,并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解决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尤其是高一阶段的衔接问题,对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此我就把这作为自己的教学科研课题。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首先要“知己”和“知彼”, 然后才能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所谓“知己”就是要知道我们初高中教师自身教学上的差异,各自都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所谓“知彼”就是要知道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差异,初高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差异,以及所有这些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 地理教学内容的差异
课程目标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课程目标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初中课程目标主要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的各种知识,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等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初步形成爱国情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课程目标则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规律,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在地理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怀、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有更自觉的意识。
地理教材的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为义务教育必修内容,分成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它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感知性色彩较强。其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在区域地理中贯穿主题学习、范例学习,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这是符合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理解、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的特点的。高中地理教材则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二者都不再全面地学习区域地理。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着重体现基础性、通用性。选修课程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由多个模块组成,着重体现深化性、多样性和针对性。两种课程的知识系统性和内容逻辑性都比初中教材明显增强,理论比重加大。而且设置有多个“问题研究”环节,以案例的形式进行知识拓展和问题探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学会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2. 地理课程设置引起的差异
现行中学开设地理学科的是七、八年级和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唯独九年级不开设地理,出现了一年的地理学习“间冰期”,故高一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大多遗忘殆尽,导致了高一学生对地理学习普遍感到困难。
3. 学生学习地理状态的差异
学习心理的差异 初中地理是一个没有刚性要求的考查科目,成绩不计入升学考试总分,平时教学较偏重直观性、趣味性,学生学得相对轻松,压力不大,因此在学生心目中一贯就有“次科”“易科”的印象。一进入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骤然加重,地理又从偏重直观性、趣味性变为偏重理论性、逻辑性,加之高一开设的自然地理,理科色彩和抽象性都比较强,这对于偏重文科的学生来说更是增加了难度。巨大的反差,使不少学生难以实现学习角色的转换,缺乏对身心状态的调节能力,从而产生了适应性焦虑,成绩自然也就不理想,个别学生甚至放弃了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所教多是基础知识,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直观,对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不高,在考查过程中,往往仅凭突击记背也能顺利过关。高中地理则更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需要理解、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而高一学生大多还没有这种意识,仍然沿用画书本、记笔记、背笔记等机械的学习方法,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无法突破困局。
另外,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通常由老师牵着走,学习计划的制定及其推进基本由老师主导。进入高中后,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方法日趋个性化,学生又处在摸索中,难免会产生茫然,制定的学习计划,要么不切实际而流于徒有形式,要么缺乏毅力而无法贯彻执行。
4. 地理教师教学的差异
由教育格局引起的差异 我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初中与高中分离办学的格局,大多数学校办成了单一的初中或高中,一些名为完中的学校也往往初高中分开在两个不同的校区,这样的格局无形中阻碍了初高中教师的交流。就地理学科而言,在一个合理的周期内能实现初高中教学“大循环”的教师并不多。初高中教师往往少有对方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在各自的教学中不太注意也不太懂得与对方的衔接。不少教师对整个中学阶段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无论在宏观把握上还是在微观了解上都还有不足。所有这些造成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落差。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1. 学生学习状态的衔接
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须跨越知识能力的大台阶,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对此应该尽早给学生以清醒的认识,树立打硬仗的思想。尤其在某些薄弱高中(如我校),不少学生认为自己靠初三拼搏一年就上了高中,高一、高二松口气,高三再努力也能上大学。对此,除了从道理上讲清其不切实际外,还可以在平常的测验考试中结合所学,适当与高考接轨,让他们既熟悉了题型,又打消了幻想,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但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到,绝不能把高中的学习困难盲目夸大,使同学们看不到前途。在平常的测验考试中若盲目照搬高考题目让他们做,很可能会弄得学生个个灰溜溜地没了信心。我们主要地还是从正面讲道理:高中学习是难,但也难不到哪儿去,经过自己的努力,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此外,作为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讲清楚高中三年的课程安排、考试制度、评价方法等,使学生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成竹在胸,未雨绸缪。
2. 教师教学的衔接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的衔接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地理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都要有衔接意识。初中教师要把对学生相关地理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坚决摒弃只是画重点、列提纲来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即使经过九年级的“间冰期”,死的知识会有所忘记,但活的能力仍能留存下来,为其高中的学习服务。初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高中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不妨开出一个口子,以便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展开,使教学更具有前瞻性。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的衔接 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安排上,针对高一学生旧有知识大多已经忘记的特点,可以尝试花适量课时对初中的知识进行梳理,以图重构初中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也可以在某部分内容教学前,将初中相关知识来个回顾,使新的教学变成对旧有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最好是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