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1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前臂骨折固定;教学设计;说课大学
中图分类号:R47
本课堂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项目。分别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资源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现对着七个项目进行分开阐述。
第一个项目选用的教材是《危急重症护理技术》,选自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教材主要有四部分内容:卷轴带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常见部位固定方法、实训,根据中职护士职业教育的岗位能力需求,整合出“教、学、做”的内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教方面的内容,即包扎固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方面的内容,即评估病情;做方面的内容,即包扎固定操作。
定好教学内容后进入第二个项目:教学对象分析。本次课的教育对象为2015级护理2班,总人数48人,其中女生46人,男生2人。该班学生管理能力强,学习氛围良好。此课程开展的时间为二年级第二学期。
第三个项目教学资源分析,教学资源主要分为常规资源和核心资源两个部分。常规资源包括教材、图片、视频、网络资源、操作用物等,核心资源主要是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该实训室包括示教室、讨论区和模拟病区三个部分,这样的设置对“教学做”的内容开展提供了保障,且该实训室配备录播系统,这样对学生过程实施监控的同时,也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反馈。
在完成前面三个项目分析之后,已经做到备好教材、浜醚生、备好环境,综合以上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包扎固定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第二,专业技能目标:学生学会运用绷带、三角巾、小夹板对常规部位进行包扎固定。第三,职业素养目标:学生增强爱伤观念,培养协作精神。重点:绷带的包扎方法;难点: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
第五个项目教学方法的设计,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此节课我将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主体,结合使用发现学习法,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
第六个项目教学过程的设计,此次教学设计为2课时,共90分钟,包含七个环节,具体的安排如下:理解任务5分钟,获取资料10分钟,确定计划10分钟,制订计划10分钟,实施计划35分钟,检查控制15钟,评价反馈5分钟。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主要是在实施计划环节。在进入教学的环节之前,先做好课前准备,与临床对接根据临床常见情景设置的具体案例,再设置案例的工作任务,任务由医嘱的形式呈现。学生接到任务后开展课前活动,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发现学习。学生尝试包扎,并发现问题。第二,临床见习。学生收集临床中关于绷带包扎、三角巾包扎、小夹板固定的照片。第三,收集健康宣教的要点和方法。完成课前准备之后,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理解任务,课堂上再次呈现案例情景,明确包扎固定的任务。第二个环节是获取知识,基于护士的临床工作过程将任务划分为4个任务,分别是:①任务1。评估伤情,选择包扎固定方法。②任务2。准备包扎用物。③任务3。确定包扎固定的工作过程。分组就完成任务进行比赛。各组依据任务开展活动,任务1对应的活动是图片展示,说出对应包扎方法;任务2对应的活动是限时3分钟看谁准备的用物又快又好;任务3对应的活动是集思广益,完成操作工作过程的工作页。继而进第三个环节,却制订计划,以比赛中评出做好的一组作为蓝本,结合其他组在评估病情、用物准备操作步骤、健康宣教做得比较好的方面进行整合,形成工作流程。第四个环节作出决定,工作过程依据课程标准临床规范以及专家的点评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操作流程的实施方案。
最后一个项目是教学反思,可以归纳为3个“最”。第一个“最”: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上制定的健康宣教卡,能运用于操作,并延伸到临床,如临床检验在包扎固定的病人实施后提供健康宣教卡能给病人带来好处的话,这节课便是最大的成功。第二个“最”:最大的收获是,这次教学设计让老师学会了教,也让学生学会了学。第三个“最”:最大的不足是课前活动的实施和监督,在学生反馈活动情况环节需要加强沟通。
以上就是就前臂包扎固定这个主题进行的教学设计,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一、微课程的教学价值
(一)微课程的应用可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
微课程属于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得到很快地提升。
(二)能够帮助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微课程的主要特征就表现在“微”字之上,微课的展开时间恰好是10分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在展开微课程活动的时候,要认真挑选教学内容,体现重点。微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为某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而且这个知识点必须是重难点。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到微课程的连贯性,还要保证微课程的独立性。
(三)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教是课堂的重点。运用微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是知识的重要收获者,教学展开教学活动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的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发挥出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微课程在语文交互性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利用初中生的l展特点运用微课程教学。
初中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对每门学科的学习都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使用正确的微课程教学技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前,要掌握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状态要有一定的了解,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微课程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在微课程交互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运用微视频讲解出来,视频可以形象地让无聊的知识点显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师要做好微课教学的设计。
微课程教学一般有五个模块组成: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微视频、导学案、练习题以及互动环节。其中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做好微课程的关键,一堂好的微课程。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到系统化,保证课与课之间的衔接性和整体性。教学设计是微课程进行的基础,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要严格筛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等,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仅仅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所以教师有必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三)利用微课的优势,选择价值较高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质量,将微课程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围绕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学生可以利用微课程温习学过的语文基础知识,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熟知程度,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微课程的优势就在于其知识的浓缩度较高。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传授具有价值意义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
三、微课程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 信息化教学 教学设计
要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首先要理解信息化教学。
一、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
信息化教学的一个层面的含义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强调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过程。另一个层面的含义是,信息化教学要求的不仅仅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更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学不仅是一种硬件技术,而且是关于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模式等软件的综合应用。
1.信息化教学的手段与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载体已由传统的声音、图片、频等组成的多媒体演示课件发展成了包含网络课程、课程网站、CAI电子课件、多媒体学习资料、虚拟实验、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分析、网上答疑、自检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各种教学资源与课程教材相结合的综合性平台,为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硬件基础。
2.信息化教学的组织形式
随着网络化载体的出现,信息化教学组织模式已由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变成了以翻转课堂、MOOC、微课及混合式教学为代表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1)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作业的模式,变成课前学生自学、发现问题,课堂内探究、解决问题的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2)MOOC。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当前,国内外众多高校都开设了网络在线课程,它侧重于网络化,即资源呈现与教学环节都以网络为依托,不必依赖于实体课堂。
(3)微课。微课是指限定时间在8~12分钟的教学视频,它利用人们的视觉驻留规律,即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教学过程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4)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基于学生混合式学习的需求,在“互联网+”的理念下,结合新课程标准与教育信息化要求,将网络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3.信息化教学的理念
信息化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求解放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由单纯的媒体、工具观念上升为生态、环境资源观念。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职专业课教学设计要点
教学设计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宗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相较于传统教学设计,除了采用信息化手段,还需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突破教师教、学生学的教条束缚,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目标。同时,教师从纯粹的讲授中解放出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第一,根据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及信息化学习的条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不刻意追求过高的硬件信息化配置。翻转课堂、MOOC等信息化教学组织形式需要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而微课则对这方面的要求较低,可以通过简单的QQ群、微信群等进行,硬件门槛相对较低。针对中职专业课程对技能要求较高的特点,应注重采用混合式教学组织形式,网络和课外学习以解决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课内教学注重技能训练,以解决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课堂外,学生可以借助带网络的电子白板交互点播系统进行自学。
第二,注重学习资源环境的创建,制作要求明确的引导性任务工单与考核评价表,并在网络平台上。任务工单可以清楚地告诉学生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内容,需要的工具设备,需要做的工作,在课前和课中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化资料。考核评价表可以分阶段考核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在课前自学阶段,可以在线完成理论测试题;课中,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现场表述、自评和组内互评等形式检查学习效果;课后,可以安排学生自我反思与教师评价。教师可将需要的材料做成一个资源库包,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或者常用的QQ群、微信群中。
第三,中职专业课的教学应体现岗位要求,要尽量选取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中职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喜欢动手的特点,不过分讲解理论知识,充分借助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自主性学习资料掌握重点、难点知识。
第四,教学内容应体现项目化与任务化,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实际案例、任务情景等形式,结合微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获得学习任务,再投入到实际的操作任务中去。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中职专业课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一,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基本的教学设计规律,以解决教学问题、落实教学目标、服务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突出教学的本质是为学生的“学”,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一种教学手段与形式,将重点放在教学设计上。
第二,要根据实际教学环境与条件,适度选择信息技术,避免过度使用。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教学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并不是所有课程、所有教学环节都适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因此,在选用信息技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舍,避免出现“为用而用”的现象。
第三,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学设计,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技能的训练安排。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视频、虚拟仿真等手段克服实物认识的困难,解决实训工位不足等问题。但是,学生实际动手训练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须要求学生在实际动手训练中获得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13(3).
[2]付莉.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电子电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2011(6).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生课堂 教学设计技巧
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学在大学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实施,而且决定着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查发现,大学生总是和经常参与课堂的比例并不高,仅占三分之一。同时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课堂参与对学习效果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占26.8%,有重要影响的占50.6%,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使学生有所收获,保障教学质量。
一、教学理念应以学生为对象,关注教学效益
大学生已经有成熟的自我意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有“对象”意识,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评价等的时候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经过这节课学生能学会什么,而且学会的东西应该是可以执行和操作的,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理解、掌握”,而是“记住、描述、判断、计划、操作”等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目标。具体目标设计标准可参照“Bloom教学目标分层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要做什么。当然学生要做的是有条件的,是在老师的讲授后,还是展示后,或者有什么时间限制等,所以老师不需要把知识点用各种例子和各种办法反复说明,真正需要做的就是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把知识点简明扼要地说清楚,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布置记忆和训练这些知识点的任务,在学生训练时给予指导,并及时评价,并且评价设计中要关注量化的标准和可测性。经过认知、记忆、练习和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将知识内会,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二、教学方法应使用多种课堂互动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教师组织课堂可以使用多种组织学生训练与互动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做项目、让学生做正式的展示、案例研究、公文筐、模拟、游戏、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开放讨论等。这些互动的方法在使用中也都应强调学生完成项目,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学生参与游戏、学生来头脑风暴……只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老师讲的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而学生做的事不一样,记忆的效果也有差异。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有明显的相关性,如下表:
现今大学课堂上,教师用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读、听、看,所以效果有限,即使布置了任务,请学生课后完成,但收上来的作业总是不理想,要么不认真,要么理解不到位,如果课堂上就能够让学生马上说出来、做出来,甚至是教别人,发现学生有理解到不到位的地方,马上就可以纠正,他们真正所获得的信息量就能更多,记忆效果甚至能达到95%。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尽量安排一些请学生来教别人、学生来使用或做的、说出来的互动活动,如学生展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积极的课堂互动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其思考,使其感悟到更多,强化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应节奏合理,科学使用支持媒体,建设高效课堂展示
教学过程是从开始课堂教学到结束课堂教学的过程。首先回顾背景知识,激发兴趣、引出主题,说明此次课堂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介绍此次课程的时间安排,并强调学生要在课堂参与的活动,使学生知道这节课为什么学,怎么学,自己需要做什么,然后才开始这次课堂的教学主体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接着,回到激发兴趣的悬念那里进行知识的练习与巩固,最后通过老师或学生自己来做总结,给学生提供一个这次课的知识点的框架脉络,为考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设计几道测试题来达到评价的目的。在做测试题后,请学生自己举手来了解测试结果,可能会存在虚假情况,所以可考虑学生交叉改,或收上来老师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点,督促学生课后完成知识延伸,可推荐相关的书籍,并结合学生的专业,提出相关的思考题,同时为下一次课堂教学埋下伏笔。如果时间允许,可适当安排给学生留答疑的时间,不允许时,也要声明有疑问要问老师或查阅资料或和同学讨论等。总之,考虑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准确和快速地传递这次课的信息,可使用黑板、幻灯片、翻页的活页、散发资料、实物或模型、海报、视频、计算机软件、同步投影等支持媒体。如果单纯只使用幻灯片,会很容易枯燥和分散注意力,所以可以多使用几种支持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当然,要以能有助于表达教学主题为原则,也不能一味求多,每种媒体有它的优劣势,可以结合使用。每一种媒体在使用时也有注意事项,比如幻灯片,第一,遵循6624原则,即每张幻灯片最多6行字、每行6个字、每个字字体最小24号,不能一味地把信息都放在幻灯片上,上面放的只是有助于老师讲解知识点的信息,当你强调一个数据的时候,可能它只需要一个数字在那里突出效果而已。第二,每张幻灯片讲1分钟左右,也就是1节课只需要二三十张幻灯片就可以。第三,在组织其他活动不需要幻灯片时,要把幻灯片切换掉,避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第四,站在幻灯片的一侧,不要挡着幻灯片,也不要对着幻灯片讲,而是对着学生讲。如此的注意事项还有很多。其实,这些数据也不是绝对的,只是以此来强调幻灯片只是辅助,越简单有效越好,务必围绕主题,务必关注学生的视角,其他的支持媒体也都需要考虑这些细节。
总之,科学而有效地教学理念和方法、合理的教学过程可以使老师授课更轻松,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学生学得更快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牢固,教学效果更理想,教学质量有保障。但如何把这些方法具体应用到相应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还是需要一个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教学设计片断
1.1[教师活动]引入新课:播放视频[视频一]给光束拍个慢动作高速拍摄技术飞秒成像[视频二]慢镜头———闪电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拓展视野”,了解关于“纳秒”、“皮秒”和“飞秒”的知识。介绍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泽维尔“用飞秒分光技术观察化学反应过渡状态”……(略)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举例说明)。我们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学生活动]总结: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教师活动]介绍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公式及注意事项(略)。转引:请大家完成教材第32页的“观察与思考”,利用所给实验数据:(1)在左边的坐标纸中绘制H2O2分解反应的浓度—时间曲线。(2)借助绘制的曲线,分别计算每20分钟与每10分钟为时间间隔的化学反应速率数据,完成学案上表格(表格略),将你计算所得到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这些数据能给你什么启迪?
1.2[学生活动]绘制曲线,计算数据,讨论并总结:(1)通过所作曲线可以发现,在反应过程中过氧化氢的浓度逐渐减小,但减小的趋势逐渐变缓,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化学反应速率逐渐减小。(2)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也说明了以上问题。由数据可以发现,这种速率实际上是该化学反应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内,化学反应的速率可能不同,例如在0~20min的时间内,反应平均速率为0.02mol•L-1•min-1,但在这20min内,前10min的反应速率是0.022mol•L-1•min-1,后10min的反应速率是0.018mol•L-1•min-1,显然在这20min内,反应速率是逐渐减小的。[教师活动]讲解:刚才大家计算的是在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当时间间隔Δt非常小时,可求得化学反应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瞬时速率也可以由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数学方法得到。[教师活动]转引:对于同一反应来讲,反应速率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表示,又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示。那么,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表示反应速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在完成课本第33页“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1.3[学生活动]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对于同一反应来讲,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其数值不一定相同。但其中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化学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例如,对于反应aA+bB=cC+dD来说,存在如下关系:V(A)a=V(B)b=V(C)c=V(D)d[教师活动]请完成学案上的课堂巩固练习(练习题略)。[教师活动]讲解:要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必须测定某一时刻物质的浓度,但物质的浓度并不易测定,一般要通过间接手段才能测定。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4页相关内容并完成“活动与探究”,学习测定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学生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学习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变化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教师活动]总结:除了通过测定气体的变化测定化学反应速率之外,通过比色法测定化学反应的速率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色分析一般在分光光度计中进行。还有一些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列举两种其他的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2.教学反思
本节课传统的教学流程主要是强化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及注意事项的教学,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当数量的典型习题重点训练学生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实践证明,就考试要求本身及知识点的完成和“落实”而言,这种教学设计更加简洁、更直接,操作上也更便捷,学生课后对于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类习题的掌握还是比较理想的。然而这个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缺少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积极参与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忽视了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没意思”,对概念的理解及对知识的掌握基本都是通过反复的习题强化训练实现的。基于对新教材及课改精神的理解,依据本节课教学设计思想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记录”知识。例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是该化学反应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内,化学反应的速率可能不同”及“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化学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的理解,并不是知识的直接呈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实验及数据的数学分析获得的。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效地掌握了这些重要知识,而且体验了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快慢的定量分析过程,并学习了对实验数据的数学分析方法。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自主知识构建”才是“有效课堂”的核心精神。
作者:赵震亚 单位:浙江省湖州中学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提高
引言
“军用车辆构造”是我校汽车士官教育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性必修课程,大多数学员有驾驶经验,对车辆有初步了解,对于构造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学习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难度的加大,部分学员的兴趣逐渐减弱。随着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传统枯燥的军用车辆构造课程已激发不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员必须创新。“翻转课堂”借助媒体为载体,使学员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转变,激发学员主动思考、探索、动手,使得学员真正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它不仅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员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能有效解决不同层次学员学习差距的问题。现以蚌埠汽车士官学校专业课教材《军用车辆构造》及《实习指导书》的《喷油泵》实习拆装一课为例,探讨“翻转课堂”在汽车士官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本次课以柴油机直列柱塞式喷油泵的拆装为教学内容。
1.1 课前准备
1.1.1 教员制作教学课件PPT、准备好摄像头、拆装注意事项明细表
根据理论课所讲理论知识准备好教学课件PPT,内容包含本次课任务、目标、三维拆装动画、实操视频、拆装注意事项。并将拆装步骤及注意事项明细印发纸质,每个学员人手一份,力求安全操作。由于学员较多,实习场地有限,当教员示范操作时,可以通过摄像头将操作过程实时传送到屏幕,使每一个学员都能清楚观看到教员的示范过程。
纸质明细:直列柱塞式喷油泵拆装注意事项及步骤
一、拆装准备
准备好拆装直列式柱塞泵所需工具:专用拆装架、扳手、镊子、鲤鱼钳、螺丝刀等。
二、拆装注意事项
(1)拆装喷油泵前必须熟悉其结构及各部分的功用;
(2)必须按照顺序进行拆装。注意使用专用和通用工具,不予许用铁锤敲打,以免造成零件变形或损伤;
(3)分解前应放出喷油泵中的燃油、油;
(4)分解前应将喷油泵外部清洗干净;
(5)拆装喷油泵必须有一个清洁的工作场所,所有零件在安装前必须经过清洗;
(6)柱塞偶件和出油阀偶件必须成对使用,不得互换;
(7)装入柱塞偶件时,柱塞套肩位上的安装记号应该对着窗口;
(8)出油阀接头的拧紧力矩为25∽35N・M。过紧可能引起泵体开裂、柱塞咬死、齿杆阻滞等弊病;
(9)安装结束后,齿杆应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滑动自如;
(10)凸轮轴的轴向间隙应在0.05∽0.10mm之间。
三、拆装步骤
(1)拆下喷油泵侧盖;
(2)拆下弹簧下座;
(3)拆下高压油管接头
(4)取出减容体、出油阀弹簧、出油阀偶件、柱塞偶件;
(5)取出油量调节齿圈、柱塞弹簧;
(6)取出滚轮挺杆。
装复步骤与拆卸步骤顺序相反。
说明:具体操作对照实习指导书。
1.1.2 学员课前学习
课前教员将制作的课件上传到校园网网盘,学员可以根据自己时间选择去图书馆网站观看学习上传内容,将不懂得内容记录下来,上传到网盘,教员整理后在课堂上和学员一起探讨。
学员课前复习喷油泵理论课内容,了解喷油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预习实习指导书,本次课实习内容,熟悉喷油泵拆装流程及工具的使用。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可以将问题记录下来上传到网盘课堂讨论。
1.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地点在汽车技术中心构造车间,以班为单位,小班化教学,每班8人,每个辅讲教员负责一个班。主讲教员制定好课堂计划,课堂教学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主讲教员对整个区队学员进行集中示范操作,辅讲教员辅助操作,通过摄像头将操作过程实时传送到屏幕,以便学员 更清楚的看到操作内容。第二部分,区队整队散开分成班,每个班8人就疑难问题与辅讲教员及同班学员进行交流探讨,消化本堂课所学知识。同时,根据主讲教员制定的课堂计划找到拆装喷油泵所需的工具,在辅讲教员的指导下,小班成员讨论决策出具体的操作流程,小班内成员明确各自的分工,包括工具的提供、部件的拆装、流程的记录等。在操作过程中,学员有任何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及时向辅讲教员提问。第三部分,小班合成区队,主讲教员对本堂课喷油泵拆装内容进行总结,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对本堂课学员的表现进行讲评并布置本堂课的课后实习作业,实习报告上有关喷油泵的拆装步骤及拆装注意事项。
1.3 课后小结
本堂课以学员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为主,教员辅助辅导为辅的模式让学员独立探索、相互合作完成喷油泵的拆装这一实习内容,实习完成后每个小班之间可以通过实验所拆喷油泵的工作情况对比,找出不足之处加以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课前将教学课件上传网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摄像头的运用、课后通过网盘交流所学知识等手段的运用都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封素敏等,《军用车辆构造》[M].安徽:蚌埠汽车士官学校出版社,2015.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语言 严密性 启发性 趣味性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一定要能够准确、流畅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化知识用语言来表达出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探索奥秘并激发乐趣。中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需要兼顾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启发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等,尤其是严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这三方面。
一、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严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其教学语言必须严谨、明确,应合学科对准确性的要求,因为语言的准确也是科学性的体现。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内容准确、观点鲜明正确,要符合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同时,数学教学语言应简约、干净利索,不能拖沓冗长,在简洁概括中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让语言的准确性体现数学语言逻辑严密性。
陈景润先生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说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他还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了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教师形象生动而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探索的潜力和毅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数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没有趣味的学科,这与老师的语言生硬、刻板有关系。在数学课中调整教学语言,让数学课也充满趣味和幽默,必能让学生在通俗易懂的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二、数学教学语言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在课题引入中的运用
“有一个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这句话同样适用。那么,在上一堂课时,如何引入课题对学生的课堂兴趣影响很大,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由于数学课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测验课等等,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功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不同的教学语言。因此,数学教学语言与许多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如教学设计等。
2.教学设计环节对数学语言的改造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教学设计环节改造数学的语言,就是从严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方面,将教材中的语言进行熟悉、消化和改造,变成教师教学语言。
数学教师教学语言主要是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其知识储备和相关生活经历,结合学生在知识储备和相关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点,对数学教材语言进行双向解读的结果。这种双向解读,其一,是“深入了解教材”,即教师对数学教材语言的理性把握的过程;其二,是“简明扼要的讲授”,即教师将数学教材语言转换成更加生活、具体、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的过程。
3.教学过程中对数学语言的把握
第一,把握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字”,“用8、5、3这3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3位数”;我们有时还会把“现在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的比是2U1”说成“现在图形与原来图形的比是2U1”,把“ (100-1)×34=100×34-34”的运算一句,说成“运用了乘法分配律”……殊不知,这些不经意的话,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因此,我们必须透彻理解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术语、定律以及符号的精确涵义,准确、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力求数学语言表达简明扼要、规范严谨、流利畅达。
第二,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的。教师要做智慧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乐于倾听,博采众长;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勤于阅读,“对话”标准语言,规范数学用语;引导学生善于捕捉有价值的观点,提高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乐于倾听。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应适当辅以语言提示,如“看谁的耳朵最灵,能够注意倾听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清楚了吗?”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互相倾听的意识,如“从同学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这个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在低年级,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表达句式,鼓励学生清楚、完整的叙述提议,表明想法,逐步挺高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阐述数学问题,有根有据的说明算理,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的与同伴争辩问题。教师还要在文字、图像和符号语言的相互沟通上加强培养,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转换和互译”能力。
第三,在问题解决后进行总结时的运用。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起到对教学内容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延伸拓展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总结往往不够重视,到下课铃响了,匆匆忙忙应付几句就结束了,造成一节课“虎头蛇尾”。有好的开端,但不能善始善终。这是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总结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归纳式。这是最常用的总结方式,对教师所讲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这里,就需要教师在情境的预设中充分准备,如何整理好自己的思路,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例如,“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总结:
①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意义;
②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
③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注意事项。
(2)比较式。对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等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规律式。对定理公式的规律、阶梯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小结。例如,“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可以这样进行总结:
①诱导公式的结构特征:函数名相同,符号看象限;
②诱导公式的应用;
关键词 英语 情景模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bout Scene Simul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ZHANG Fu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This paper observes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mode in English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nglish teaching scenario simulation, summarized basic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 of the general scenario simulation, made a number of tool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not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simulated scenarios, trying to draw some useful conclusions.
Key wordsEnglish; scene simulation; teaching
1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1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概念
情景模拟教学法最早是在1950年被法国的Saint Cloud师范学院所创建并且应用的。一般来讲,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创造一个贴近于所学习内容的应用环境,使得学习者有一个更为直接、直观的体验过程,是一个以具有态度、情绪和具体形象为背景的生动学习过程,情景模拟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或技能,还能够从心理机能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2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原理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说”论,该理论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习得的过程是与语言输入的理解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而理解过程又是与语言环境的运用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提供了习得过程与语言环境的联系,学习者可以取得“输入”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学习者注意力、兴趣爱好的引导,将非智力因素整合到了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原理保证了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科学性。
2 英语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2.1 情景模拟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
情景模拟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包含预备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情景示范内容,准备阶段实际上就是学习者相关知识了解和相关应用内容的模仿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因为情景模拟教学设计对于知识点的联系要求更高,应用性的特点对于设计过程的综合性也提出了要求,所以英语学习过程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都需要考虑到,准备阶段知识点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模拟性直接关系到情景模拟教学设计的效果,是情景模拟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2.2 情景模拟教学设计的简单实施阶段
情景模拟教学设计的简单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教师的情景示范内容在学习者习得后,对于场景的简单复现,这一阶段是学习者了解、熟悉、掌握学习知识并且简单、机械运用于教师设计的场景的过程,在实际实施中为了加快学习者的记忆过程,可以将记忆内容通过板书、字条、多媒体辅助等方式进行展示,帮助学习者提高记忆效率,重点在于对场景的熟悉,这样通过反复练习,不仅熟悉了英语相应的知识点,还可以达到情景模拟教学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
2.3 情景模拟教学设计的高级实施阶段
情景模拟教学设计的高级实施阶段是在学习者简单实施阶段上,从模仿阶段向学生自己创造和向课外实际生活场景延伸的阶段,在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后,情景模拟教学将会保证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内容从学习向实际应用的转变。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和提供英语学习支持,学习者通过扩展教师设置的情景模拟场景和在课外时间有目的地进行场景再现,发挥学习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掌握教师教授的相关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在动力,培养学习兴趣,让英语知识为学习者所用,达到情景模拟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
英语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设计在实施情景模拟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英语教学中在情景模拟教学设计阶段应该充分重视情景的可指导性和学习者自身主观能动性激况,可以促进学习内容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还要保证设计的新颖、有创造性和贴近学习者生活实践。
3 提高英语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效果的手段
3.1 应用于情景模拟教学设计准备阶段的手段
这一阶段保证教学效果的内容主要是预备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对教师情景示范内容的模仿掌握,所以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具、实物、图片等对构词知识、英语释义、习惯用法等内容加快学习者的记忆速度,结合教师在情景示范时学习内容的应用性强调,保证学习者在记忆的同时就注重使用,在注重使用的同时加深理解、思考。
3.2 应用于情景模拟教学设计简单实施阶段的手段
这一阶段保证教学效果的内容主要是情景模拟教学设计场景的简单复现,即学习者已经对于学习内容基本记忆,场景各要素基本清晰了解的基础上,对于设计要求场景的模仿复现,针对性手段可以提高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学习者在经过准备阶段后,心理上会急于学习内容的应用,所以强调场景的针对性可以保证这一阶段的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达到场景教学目的,另一方面避免学习者急于求成却又知识不足引起的学习兴趣降低现象。
3.3 应用于情景模拟教学设计高级实施阶段的手段
这一阶段保证教学效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和向课外实际生活场景延伸,这一阶段最好的手段是类似于学习小组等形式的合作学习法手段,即形成一些以合作、协作学习为目的的一些小组,事实上,英语教学中情景模拟从开始就与合作学习法这种手段不可分开,学习者通过在不同情景中担任相同角色,或者是不同角色,还有角色交换等方式很容易从同伴那里学习到知识,提高认知能力,合作学习法还可以促进形成兴趣小组,组员的自身责任将促进学习者内在动机、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内容的形成,而情景模拟教学在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时,不仅促进了学习者英语学习者认知结构、学习主体意识的提高,还同时提高了学习者的参与意识、自信和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情景模拟教学设计将进一步增加提高英语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效果的手段、办法,利用多媒体图、文、声、情等场景复现手段,不仅补充了教师场景模拟的不足,也同时增强了学习者的直观感受,降低了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的难度,非常有利于提高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
4 实践中英语教学情景模拟的注意事项
总体讲,情景模拟教学对于教学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学习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在重视了情景模拟教学设计和具体手段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内容:
(1)情景模拟教学与合作学习法之间的关系,由于情景模拟对于角色的要求,可以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教学者在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时需要考虑到类似学习小组设置等方面的内容,在研究情景模拟教学时还要研究合作学习法的相应问题。
(2)教学者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需要设计出情景模拟,还需要能够生动地复现这不仅对于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要求,也对课堂教学实务提出了要求。
(3)要定期评估情景模拟教学效果,按照情景模拟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来看,情景模拟教学是个持续的过程,不仅仅只是课堂上的问题,还包含课外的一些内容,通过定期评估可以查漏补缺,提高教学效果和情景模拟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铁路车站调车工作》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车站调车工作是铁路运输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车站行车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对车站及时编解列车、取送车辆、实现列车运行图,缩短车辆在站停留时间、加速车辆周转及保证车站畅通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摘、结制动软管”是本门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共需2学时90分钟。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六点:1、教材分析2、说教学目标3、说学情分析4、说教学重点难点5、说教法学法6、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徐小勇主编的《车站调车工作》,这本教材是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教材整体水平较高,适合当下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参考资料是《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调车作业》标准、沈阳铁路局《行车组织规则》。以职业特色为核心展开教学。
二、教学目标:
首先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本次课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摘结制动软管。通过系统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现场独立摘结制动软管的能力。其次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摘结制动软管的方法及作业程序;摘结制动软管的注意事项”。最后素质目标是为铁路培养“具有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作风的优秀工人”。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程针对的学生是,大一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是掌握了“线路与站场、机车车辆”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其专业知识还不是很丰富,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另一方面是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本次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微机室、演练场、沙盘、模拟车站等实训设备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课的重点是摘结制动软管的方法及程序,难点是摘结制动软管的方法。
五、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情况,我的教学方法,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规章中的每一句、每一点,结合案例详细讲解,比如本次课的摘管过程中,如果不安规章去做,经常出现打伤调车工作人员情况等。二是“立体教学法”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现场实做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方面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三是“爱心伴随法”,在教学过程中,用真诚的爱心陪伴着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用正能量,战胜其对手机、电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学法:一是自主探究,要求认真听讲理论知识。二是协作学习,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三是学练结合,学会实际动手能力。
六、教学具体过程
1、新课导入(5分);2、明确任务,讲授新课(40分);3、指导学生,做中学(20分);4、课堂知识总结,技能强化(20分);5、布置作业(5分) 。
下面我将具体为大家展示:
1、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讲的内容,之后引入本次课程的内容,然后介绍一下本次课程的意义,之后在简单介绍一下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之后新课题讲解。
2、明确任务,讲授新课 :摘管程序按“一关前,二关后,三摘管,四提钩”顺序摘管,不能颠倒或遗漏。摘管方法正手摘管反手摘管。通过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直观地掌握理论知识,并结合教材详细讲解。
3、指导学生,做中学 :通过视频学习,提高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打破学生学生过程中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本段视频1分钟,我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只是给学生看一遍就结束了,而是对每一动作和片段结合教材的理论给学生讲解,比如“为什么不能两脚同时进入钢轨内?为什么一关前、二关后?等等”并对学生经常产生的问题给予讲解。往往几分钟的视频,能讲几十分钟,学生对这种通过视频讲解的理论掌握的比较扎实和牢固。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肌内注射法”是人卫版《基础护理学》第2版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其内容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无菌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了注射原则之后,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技能性都很强的技术,属于“三基”内容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技术。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1)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做事态度,培养学生尊重、关心和体贴患者。
(2)知识目标
掌握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和注射;掌握肌内注射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3)技能目标
正确完成肌内注射的操作。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出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肌内注射的操作要点。
(2)难点
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进针手法。
二、说教法
根据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原则设计了理论学习和操作练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课件,灵活运用讲授、演示、观察等方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运用讨论、练习、纠错等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肌内注射的印象。
三、说学法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配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使学生掌握肌内注射法。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通过《喜剧学院》片段引出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和目标,使学生有心理准备。
2.新内容学习
多媒体课件讲解、示教演示,循序渐进地讲解肌内注射法操作步骤。
(1)观看操作录像
先观看一遍肌内注射法操作步骤完整的操作录像,让学生对肌内注射在脑中有一轮廓性的整体认识,再分步学习。
多媒体课件文本和图片演示,配合清晰的语言讲解,使学生对操作中的重点、难点有清晰地认识。采用注射臀实物演示和学生模仿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满足学生好奇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和感性认识,并适时强调学生观察的态度和要点,使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分解动作,放慢速度,结合多媒体多方位观察,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2)练习巩固
采用分组练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练习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技能的形成与完善,但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请一位同学进行示范,其他同学观察讨论存在的问题,以巩固知识。采用老师误做,学生纠错的方法,着重于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的知识巩固,引导学生归纳出肌内注射的注意事项。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纠错时多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3)总结归纳
对照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对不足之处采用适当方法补救,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整理,布置复习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基础教育;物理课程;习题课和实验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251-02
前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要还课堂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育。物理作为一门研究性学科,其趣味性如果能与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相结合,无疑将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全面综合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复练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而物理课程众多的现象还是要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更容易形成记忆。因此,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如果能把控好这两个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实效,让学生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将触手可及。
一 习题课教学设计
具体物理习题的解决,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完善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巩固与深化所学的概念、规律;通过习题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技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通过习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灵活性、全面性和独创性等。提高物理习题教学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习题课的设计思路。
高效的习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困难。所以习题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课型,是培养学生将物理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2.习题课的操作步骤。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习题课操作可分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学完基本概念及规律的新课后进行的习题课。教师首先在课件上出示例题,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决。然后再将例题变形,让学生模仿示范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回答、演板,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困惑,及时给予点拨纠正。第三引导学生总结易混易错处,让学生掌握规律,并进行拓展延伸,或一题多解多变,或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习题课。其操作方法为:事先准备导学卡,或在课件上出示练习题,然后给学生审题思考时间;概念、知识归纳等题采用提问抢答小测验方式进行。难度较大的习题采用师生互动方式解析。可由学生讲解,教师点拨;也可教师提示,学生演板。
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速度及准确率的训练。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所学章节的知识编制成选择、填空、辨正误等练习题,打印成页子(或选用其它资料中的习题)在课堂上给学生限定时间完成,然后让小组代表将自己做的结果写到黑板上,对有争议的问题师生互动后做出正确的结论。
3.习题课应注意的问题。
题目的选择按教学目标由低级到高级分层次逐渐发展,所选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灵活性,能体现重点、突破难点,并与实际相结合,尽量包括各种类型的习题,防止盲目的题海倾向,做到精选精练。例题的讲解重点要放在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
二 实验课教学设计
1.实验课的设计思路。
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实验教学还很缺乏,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实验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乏味枯燥为生动形象、化难为易,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实验一般有下列几种类型:
练习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提高学生使用物理仪器的技能,培养学生创造力;测量性实验:是测量某些物理量的实验,它除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外,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验证性实验:是经过实验验证某些物理规律,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及定律的理解。
2.实验课的操作步骤。
根据实验类型,笔者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练习性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仪器的使用及读数的方法,所以采用示范-实验-归纳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操作是:首先,教师对仪器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及注意事项说明并做好示范。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物理仪器的使用和读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理仪器的使用和读数的方法。
测量性实验:采用复习-实验-分析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引导复习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被测物理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点拨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对测量方案进行筛选找出最简单方便的测量方法。接下来,师生互动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交流得出被测物理量的实验结果。
验证性实验: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采用实验-分析-综合的方法。具体操作是:首先,用3到5分钟时间复习有关概念和规律的理论知识。然后,根据实验方法和步骤师生互动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实验的技巧进行分析,通过综合归纳,从而在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认识理解物理规律。
3.实验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对一堂课的整个进程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预习作业。再次,给学生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注意事项。最后,教师在教学中示范动作要清楚规范,要求学生在实验时必须按规定操作。实验后根据观察记录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关键词: 高一函数概念 教学设计 集合与映射
一、引言
在高一数学教材讲述函数概念时,主要是通过集合与映射引入.但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函数概念的方式、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相同,使得对于相同的知识各自的教学设计也有所不同.
本文首先给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的一般环节及优缺点,然后叙述了函数概念教学的意义及困难现状,接着通过具体的高一函数概念教学设计分析教学设计的优势及缺点,吸收教学方案中的优点,进而加以反思,最后总结出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研究中的体会.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
(一)传统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设计,它的设计理念是基于教师“教”为主体的思想上,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进行设计编排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教学设计模式.
1.传统教学设计主要环节
(1)目标分析;
(2)学习者分析;
(3)确定教学方法与策略;
(4)选定教学媒体;
(5)实际教学,并获得教学反馈.
2.传统教学设计的优点及不足
传统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成长.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自主的“学”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
1.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
(1)情景创设;
(2)信息资源提供;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4)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2.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其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不足表现在,过分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不够系统科学.
(三)“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肯定了教师的主导教学,是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
1.“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1)教学目标分析;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活动设计;
(4)学习情景设计;
(5)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6)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加以改进.
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是结合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灵活选择“发现式”教学和“传递―接受式”教学,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不足在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教师素养等的差别,从而导致教学设计的不同,因而我们仍要学习不同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
三、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函数概念教学的意义
函数是数学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概念的学习是学习函数知识及其他数学概念的基础.因此,了解函数的背景是十分有益的[1].
(二)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程度
从思维发展的特征来看,初中生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的逐步向经验型的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由于高一学生还处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阶段,根据经验理解函数概念非常不适应,这是构成函数概念学习困难的主要根源[2].
(三)函数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在中学生函数概念教学的诸多问题中,函数概念的抽象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3].针对函数概念的抽象特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把概念具体可观化,利于教学.
2.教师对函数概念理解不够深刻
在函数概念教学中,除了函数概念本身的抽象难懂之外,教师对函数概念理解本身就不够深刻也是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具体函数概念教学过程设计研究
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1.教学重、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及“y=f(x)”的含义,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掌握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法.
2.教学过程:
(1)阅读课本引入新知,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a)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3)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4)函数的概念.
(5)函数定义的五大注意事项[5]:
(a)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b)f(x)是一个符号,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c)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d)“f:AB”表示一个函数的三要素:法则f(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6)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表示方法.
3.例题讲解:
例1:根据函数定义,判断下列图像是否为y关于x的函数图像:
4.课堂小结:(a)函数的概念.(b)函数定义的五大注意点.(c)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d)定义域、值域的表示方法.
5.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从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第一,函数概念教学有四大核心,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及对应法则、函数的应用;第二,函数概念的教学随着函数概念的发展应循序渐进,相关概念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应把握整体,首先认识函数中的变量,突出函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次学习函数表达式,最后把握概念本质,理解“对应”,牢记函数定义,形成函数对象,建立函数模型;第三,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应考虑全面,包括重难点的把握,新课的引入安排,师生互动安排,代表性例题的选择等;第四,教学设计完成后,经过实际教学,形成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质量[6].
参考文献:
[1]方晓燕.浅谈中学函数概念的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7-48.
[2]朱文芳.函数概念.学习的心理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1999,8(4):24.
[3]夏也.学生在函数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分析[J].电大理工,2007(3):66-67.
[4]烁箩.《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兼评网上教学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1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