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理学教学设计

病理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8 17:1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病理学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病理学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信息资源;病理学;开放性课堂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 R3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6-127-02

病理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点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可以减少教师机械的劳动,从而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2]。同时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实践学科,需要进行开放性课堂教学,现代信息资源的加入能够更好的体现教学价值[3]。本研究通过调查案例来分析如何设计与实践高校病理学课堂教学体系,现报道如下。

1 高校病理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我院从事病理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师生,其中教师1名,学生2个班64名,共65名。2个班学生都是一年级病理医学专业,一是实验班,另一是对照班,每班都是32名。

1.2 研究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在征求了有关专家的建议后制订了教师和学生问卷。发放教师问卷1份,回收率达100%;发放学生调查问卷64份,回收64份,回收率为100%。所有问卷结果都有效,对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分析对比。

1.3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含4个内在因素与4个外在因素,其中学生对反映影响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内在因素包括求知进取、专业兴趣、挑战性、问题敏感。学生对反映影响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外在因素包括他人评价、同伴压力、追求回报、社会取向等。

1.4 研究结果

在本调查中,调查表中有个问题:“你们的小组是怎样组成的?为什么这样组成”而反馈上来的情况如下:实验班自己找伙伴的有60%,而对照组却只有15%,多数为老师指定或者按照座位来判定,主要原因在于熟悉与习惯。比如尖子生愿意跟尖子生在一起,差生也不太愿意主动去选择,这样造成开放性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得到,还加速了两者的分离。同时在病理学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有时不能友好相处,导致资源没有得到更好的共享。这主要是由于开放性课堂教学小组中的学生彼此是异质的,他们在性别、病理学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同时80%以上的学生对容易的、常识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从而去查找资源;而对于解决比较难的、需要思考与挑战的问题则不太关注,也不愿意去查找资源。

2 信息资源在高校病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很多高校病理课的学时都得到了压缩,学时数减少但教学内容未减,为此只有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4]。同时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方法是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再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但这样做很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辅助以现代信息资源 进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当前一般的病理网站有病理学各个章节的网病理学图片库、络课件、病理论坛、电子教案及病理网络试题库等[5]。学生可在课后上网,浏览病理网的课件、电子教案,便于学习与教学。在具体的应用开发中,我们提出了以下措施。

2.1 资源库建立

资源库建立是信息资源在高校病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基础,是大量的教学资源。在当前的资源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1)文本库:收集各种教材、教案、学术论文等[6]。可以进行段落拷贝和全篇下载。(2)图片库:在平时的医疗实践中我们如果遇到典型的体征,就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下来,如杵状指、满月脸等,尤其是我院集医疗、影象检验专业为一体的局域现代信息资源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病理图片,并且全部转换为网络技术规范要求的jpg、gif文件格式,便于搜索浏览和下载使用;(3)动画库:主要收集我校近年来制作的和从国外购买多媒体教材上的动画片段,主要介绍一些抽象的原理和发病机制等,大多是swf和exe文件格式,网上可即时播放,也可下载。

2.2 超媒体技术的应用

超媒体(Hype media)是指用超文本方式加以组织和处理动画、视频、图形、图像、文字、文本等多媒体信息。从超媒体获得的不仅仅是文本信息,还可以是多媒体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任何信息[4],超媒体网络可以使学生在安全和易受控制的环境中实践他们所学的东西,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利用超媒体网络教学,声色图文并茂[7]。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成为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在病理学应用中,我们建议将计算机功能和大型医院病例多、资料全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生动形象的超媒体材料创造一个模拟现场,真实地再现各类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情况、仪器设备的使用和诊疗技术的应用,使临床示教和学习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展现,从而在大量的课余时间向学生展示更多更全面的疾病知识与诊疗知识,也充分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教学时间中的教学效率。

3 基于信息资源的高校病理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措施

3.1 个别学习模式

个别学习模式在医学生学习毕业后的呼吸病学应用中最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个别学习模式是可以全方位进行的,个别学习者可以通过WWW查询和阅读在线数据库中的信息;通过E-mail、微信、QQ、视频向教师提问;调用网络上的教学软件,用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可以在微博、微信、论坛上提出疑问,征求解答。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就学习的内容与资源向教师请教。个别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在实际应用中,有的患者病情不允许转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此时我们通过视频可以及时的把患者的病情介绍给上级医院,从而在第一时间得到高级专家的指导,从而提高了预后质量,也降低医疗风险[8]。

3.2 ONE TO ONE学习模式

在ONE TO ONE学习模式中,师生之间进行实时的多媒体交互。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慢性病的病理结果,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于这些疾病来说需要终身的接受医生的指导与治疗,经常去综合医院一方面综合医院就诊不如社区方便,另一方面对于比较偏僻的医疗结构来说,同时也带来了交通诸多的不便和经济上的压力,这无疑给医学生在这些慢性疾病的防控带来了很大的折扣和患者经济上的负担,但基于网络教学模式在医学生学习毕业后的教育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曙光,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信心与可能,更让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我们不但可以跟医学生进行多媒体交互,而且还可以与患者进行多媒体交互,克服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9]。

3.3 ONE TO MANY学习模式

在ONE TO MANY学习模式中,学生只能和教师进行交互或者通过教师的控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互,一位教师同时向多位学生授课。ONE TO MANY学习模式的不仅是学生观看远程教师的食品授课,而且是在学生决定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3.4 MANY TO MANY学习模式

在多对多的学习模式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环境[5]。同时病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我们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在岗工作能力,同时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获取、运用新信息、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开放性实验的教学内容按照病理学的应用来进行分析。

总之,当前现代信息资源在病理学开放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基于信息资源的高校病理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福贤.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新途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2,16(1):93-95.

[2] 梁根.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8(3):24-25.

[3] 王斌,陈命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

[4] 王占欣.“3+2”大专病理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1(1):28-30.

[5] 何玉燕.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能力[J].生物学教学,2011,2(7):19.

[6] 魏芳.病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河北医学,2011,11(12):1151-1152.

[7] 彭成清.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卫生,2012,6(7):58.

[8] 曹利平,金冶,范敏明,等.七年制外科学双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2):58-60.

第2篇

1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的处理,有效整合在一起,并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技术。该技术可在短时间内把大量教学信息带给学生,从感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脑、眼、耳并用,克服了板书和语言的局限性,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过多与时间不足的矛盾[1]。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不但使学生耳目一新,能及时、清楚、具体地看到各种病理形态的改变,同时也提高了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使病理学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分析教学效果时发现,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后也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发现少数班级应用多媒体后的教学效果还不如传统教学效果好。主要原因是:(1)过多应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处于视听觉的严重疲劳状态;(2)多媒体课件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成为配角;(3)应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4)应用多媒体教学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多媒体技术本身吸引[2]。此外,不同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同,也造成了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预期效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凡此种种,造成了多媒体技术没有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使一部分教师开始怀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果。

3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多媒体技术固然存在不足,但如果能善加利用,扬长避短,还是值得广泛推广应用的。多媒体教学出现问题,可能是由于教师在对新技术欣赏、崇拜和应用的同时,没有很好同教育本身及学生心理相结合,没有将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应用到多媒体教学中。要解决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广泛探索造成问题的原因,科学设计教学课件,探索合理的多媒体教学策略和方法,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3.1端正教师思想,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要正确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认真编写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教师本人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艺术。不能完全照搬其他教师的课件,也不能用文字和图片简单堆砌多媒体课件,这样会严重削弱多媒体课件的多样性,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3.2结合病理学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病理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病理形态的改变和发病机制,这些内容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形象讲述,如果应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选择典型的图片、制作形象的动画结合文字说明及教师的适当讲解,达到前所未有的效果。而对于一些病因及结局的讲解,就不一定要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用传统的板书和讲述达到教学目的。如果一律用多媒体教学,会导致重点不突出,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最好能够结合病理学理论,应用多媒体技术,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动画,丰富课件内容。

3.3合理控制多媒体教学的节奏及进度,加强师生互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节约了教学时间和空间,在短时间内为学生带来了海量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好教学节奏及课程进度。尽量做到信息量大且重点突出,节奏适中以使学生能跟上教师讲课的进度,而不是让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这就要求病理学教师在授课时能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进度,适时插入板书和提问,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时刻集中精力,主动接受授课内容并有时间短暂思考。

3.4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扩展多媒体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受课堂时间所限,只能教学生如何去学,不能面面俱到地讲授所有内容。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畅游在医学知识的海洋中,能扩充知识,提高学习兴趣[3]。教师可以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各种图文、声像资料及素材等上传到校园网,让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进行预习、复习及自学。还可以利用BBS讨论区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课外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

第3篇

【关键词】病例教学法;中职;病理学;应用

一、病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病例教学法在中职院校病理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也有赖于这种教学方法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殊属性。基本看来,这包括如下一些内容:一是病例教学法具有生动性,能够通过趣味化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吸引到病理学课程的学习当中。实际上,兴趣本身就具有十分巨大的促动力,能够将学生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变到主动式的学习当中来;二是病例教学法具有应用性,也即所采用的病例资料能够与临床的实际情况进行很好的对接,通过对病例的分析与推断,可以为学生真正参与到临床实践当中提供必要的基础,这也能够增加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三是病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启发。在病例教学法中,教师通常会采用设立疑问、进行适时的讨论等方式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有效的改善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状况出现,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有效的培育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中职病理学中病例教学法的应用基础

第一,通过设立疑难问题在课堂中开展病理教学法。将课堂中所需要讲授的病理学内容进行深入分解,并将其采用问题的方式加以提出,从而可以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对于回答这一问题的兴趣,并不断的进行深入思考。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进行病例教学法的实践也就是所谓的课堂设立疑问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又涵盖着授课之前的有效导入、授课过程中的积极讨论及授课之后的合理总结三个主要方面。就授课之前的有效导入而言,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就将相应的问题导入到课程讲授之中,从而保障整个课堂都在这一问题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也可以带着相应的问题进行听课,显然可以增加教学与学习的有针对性。就授课过程中的积极讨论而言,这是指在课堂上的一个授课目标讲授完毕之后,立刻对于相应的病例加以讨论,并且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这一讨论的过程中,从而强化对于相关课程的了解。就授课之后的合理总结而言,教师必须在讲授完相应的课程之后,要求学生将讨论的病例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将整个课程的内容加以串联。

第二,对于病例进行直接的观察演示方法。教师将所采用的病例通过幻灯片、PPT、标本等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涉及到的病理知识点较为形象的加以展现,并且可以为学生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加深对相应知识点的印象,起到终生难忘的效果。例如,教师在对乳腺癌加以讲授时,可以辅以照片及病理的切片,将这些内容较为直观的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尽管大多数的学生较少接触到乳腺癌的病变过程,但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们却可以观察到乳腺癌所带来的较为巨大的肿块,以及发生癌变所导致的溃疡程度,这可以给这些学生以强有力的视觉方面的刺激,从而起到强化记忆方面的作用,而对于乳腺癌的病理知识也能够深刻的印入脑海之中。

第三,病例课程设计的作业与考核方法。在病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将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病例整合为课后作业的形式,并且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对老师布置作业的完成,来加深在课堂当中的所学,实质是一种课堂的延伸,有助于对课堂知识点加以强化。除了安排一定的课后作业之外,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时,也需要将试题以病例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理论联系实际的考察学生是否对已学知识点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具有了对相关的病理学内容有着一定的分析与系统的判别力。

三、在病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教学法的保障措施

首先,教师对于病例选择要适当。这就要做到如下几点内容:一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连。即选择的病例经分析和推理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相联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达标率的效果。二是难易适中。一般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兴奋、轻松、愉快的感觉中,敏锐感知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其次,病例教学中教师素质要高。基本看来,要包括如下能力:一是经验丰富,知识充足。病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教学实验,而且要有临床经验;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不断了解新进展、新动态、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二是具有崇高的师德。教师的音容笑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敬业爱生、乐于奉献,对患者极端负责的良好师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效果。三是课前精心设计。首先要精心备课,提前设计出教学的步骤和环节;其次要吃透教材,领会实质,找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之与病例密切相连。

再次是找出最恰当的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口腔组织病理学;微课教学;探究;

作者简介:蒲文静(1982-),女,甘肃陇南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口腔病理学。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口腔组织学、口腔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三部分,对口腔专业学生正确认识、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有重要的意义。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中部分知识点难以记忆、理解和掌握,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法,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教学效果良好。

1高职高专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现状

1.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学习成绩差异比较明显,缺乏扎实的基础教育功底。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1.2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高职高专院校和其他本科医学院校相比,教学、科研经费较少,用于实践教学的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如教学模型、大体标本和切片,等;加之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标本购买也较困难。例如:牙磨片制作成本高、耗时多、制作工艺难度大,许多高校已不再开设牙磨片制作的实践课,在其他公司购买的标本又缺乏典型性。因此,造成教学标本短缺而影响教学效果。

1.3教师生均辅导时间较少

目前,大部分医学高职高专学制为三年或四年,总学时数相对本科院校要少很多,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较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微课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一词,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微课堂”。在此基础上,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1]。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微课的主要载体是视频,通过视频来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3]。

2.2主要特点

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①教学内容少而精。微课主要是为了讲解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如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4]。内容少而精、主题突出、针对性强;②教学时间短。一般为5-20min,最长不宜超过20min;③资源容量小。集视频、动画、图片等于一体,总容量只有几十兆;④访问途经多样化。可通过多种终端访问,实现移动性学习。微课不是单纯的学习资源,而是通过学习资源承载的教学服务,具有快餐化、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聚焦化、智能化等多种特点,便于学生个别化的选择教学资源。

3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

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共享是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环节[5]。目前,微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热点。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使用,有以下优势:

3.1使用微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并以其为主线统领教学设计。教学使用的多媒体素材集视频、图像、声音、PPT于一体,全面呈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且画面设计优美,内容安排得当,节奏把控准确,交互性强。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2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微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不可能像正常课堂那样进行大容量的教学,而是在有限的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选课题内容[6]。微课是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或具体问题解决的小型化、针对性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习资源,而是通过学习资源承载的教学服务,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既要做好教学思路设计,包括如何讲解,如何使用标本、模型和图片,如何运用各种计算机软件提供的动画展示、强调展示、路径展示、字幕展示,等,又要对微课内容由进行策划、创作,将学科教学重点、难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学习进度以及学习体系的需求,制成一个个微小视频上传到教师微课资源管理平台,方便网络课程建设和使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例如:牙周组织中牙龈固有层中胶原纤维的方向排列有五组,即龈牙组、牙槽龈组、环行组、牙骨膜组、越隔组;牙周组织中牙周膜主纤维的分布也有五组,即牙槽嵴组、水平组、斜行组、根尖组、根间组。以上两个知识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微课教学中,将这两部分知识放在一起讲解作为一个小专题,配以切片图、动画演示、比较表格以及相应的随堂测试题等(如图1所示)。通过对学生教学应用检测和学生的评价反馈表明,微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更加深入、快速地接受容易混淆的知识。对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3根据学生特点,使用分层教学

20世纪30年代初,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阐述教学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时候首先提出了“最近发展期”的概念。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不断形成分层教学体系结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7]。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微课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取符合教学实际,针对性强,相对完整;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关注个性差异,且教学效果反馈及时,教学特色鲜明,优于传统课堂教学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层次和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播放相应的教学资源。例如: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讲解的深度和广度上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传统课程体系结构相比,分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适合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满意度方面来看,实施分层教学既可满足高水平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解决低水平学生的问题,使学生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3.4以微课教学为契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也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同时,微课对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成长的一种新途径。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现状以及学生反馈的问题,不断思考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也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助于促进教师再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3.5通过微课教学平台,促进同行教师交流

第5篇

关键词:案例启发式教学 病理 高职护理 分析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35

自2007年学校启动课程改革以来,各课程的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受到更多的职业教育者推崇。如何在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成为更多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提出案例启发式教学法[1],通过将病理知识有效地结合到临床病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寻找答案,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1 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0高职护理九个班中的四个班为研究对象,将四个班分为两组,分别设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一,将实验班分九组,每组六人,便于实施教学。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随机抽取。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选取病理学各论部分,包括呼吸系统常见病、心血管系统常见病、消化系统常见病及泌尿系统常见病,共四个章节。各论部分与临床联系紧密,而且,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病理学总论,对病理学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于实施案例启发式教学。

2.2 授课方式

每个课题小组的实验班、对照班由一位老师任教,保证实验过程的可操作性及结果的可比性。对照班按传统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投影、多媒体课件、参考书及标本;实验班教学过程设计如下:①课前准备:课前一周下发学案,学案主要以一或两个病例为主,辅以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自学,分组上网查资料,准备好答案,制作成简单的PPT,便于上课展示。②教学实施:上课时,每组选取代表介绍本组的查询结果,PPT展示学案中相关问题的答案及知识信息。老师点评,补充知识点,达成教学目标[2]。

2.3 课后拓展提高

实验班在每章理论课结束时,安排两个病例讨论,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布置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的习题,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资格考试相结合的意识。

2.4 评价反馈指标

①学生座谈会及意见反馈;②教师观摩及督导课堂效果评价;③课堂目标达成率分析;④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3 结果

3.1 学生座谈会及意见反馈结果

随机抽取实验班的30位同学进行座谈,其中27人(占90%)对案例启发比较满意,不满意者1人(占3%),认为与传统讲授法效果相同的2人(占7%)。在座谈会上,学生认为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实施过程中存在缺点在于:准备阶段学生参与度无法评价,造成部分学生没有主动查询资料,任务主要由小组代表完成;另外,上课时间安排有时欠合理,课堂内容讲不完。

3.2 教师观摩课堂效果评价

组织同课程教师进行实验班的教学观摩,并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交换教学的心得体会,研讨实验班的教学设计及方案。教师评价认为:①由于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知识接受快,目标达成率高;②课堂气氛活跃,同学讲解及回答问题较踊跃;③因病例均来自临床,学生非常感兴趣,讨论热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运用能力;④师生关系好,沟通交流顺畅;⑤提高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提升教师引导、组织课堂讨论的业务水平[3]。

3.3 课堂目标达成率分析

选择四次有效测验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每次测试总分15分,13-15分为优秀,10-12分为良好,9分以下为不及格。一组实验组优秀145人次,良好51人次,不及格25人次,对照组优秀97人次,良好48人次,不及格71人次。x2检验统计结果,x20.01,2=9.21

3.4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期末考试总分为100分,80-100分优秀,60-80分为良好,60分以下为不及格。一组实验组优秀11人,良好29人,不及格16人,对照组优秀10人,良好27人,不及格17人,x2检验统计结果,[x[2

0.05],2]=5.99>0.11,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二组实验组优秀9人,良好35人,不及格9人,对照组优秀8人,良好39人,不及格9人,x2检验统计结果,[x[2

0.05],2]=5.99>0.19,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

4 讨论

本课题提出案例启发式教学法,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将病理学与护理临床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4]。在教学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通过课堂目标达成率分析看出,案例启发式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率,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为进一步观察本课题的实验效果,还应跟踪调查后续护理临床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怀宝.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高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吉林医学,2011,33(17):3806-3807.

[2]李玉红,刘静芳,赵连志等.病理学互动教学实践与探索[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1):104-105.

[3]夏琳钦,邹少娜.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医学教育,2012,16(16):2156-2157.

作者简介:潘如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连云港 222007

罗苏亚,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连云港 222007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病理学;肿瘤;说课

医学高职高专是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农村和广大基层培养技能型医疗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由于三年制教学的时限特点,在课程教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学作为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必修课,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形态学科,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学时少、内容多且复杂等情况。“肿瘤”章节是病理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又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肿瘤的认知,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病理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设计以及为什么的一种教学研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帮助[1]。笔者针对高职高专病理学的“肿瘤”章节进行说课设计,不妥之处还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说教材

教学对象是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第6版,主编为王斌、陈命家,本次教学内容位于第十章肿瘤的第一节至第四节,P114-124。

1.1教学内容“肿瘤”章节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学瘤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病变。按照教学计划,“肿瘤”章节内容有2次课,这是第一次。在学习该内容之前,教材已安排《组织细胞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等三大基本病变知识。详细内容包括肿瘤的第一节肿瘤的概念、第二节肿瘤的特性(其中包括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异型性,代谢特点,生长和扩散,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等五个内容)、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其中包括良恶性肿瘤的局部和全身影响)、第四节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1.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2.1知识目标掌握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熟悉肿瘤的组织结构、恶性肿瘤的分级分期;了解肿瘤的大体形态、代谢特点。

1.2.2能力目标通过肿瘤的基本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在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及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向教师、病人及家属就肿瘤发病的基本规律进行解释,并能对某些肿瘤的形态、生长特性、扩散规律及病人预后等进行描述。

1.2.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引入了“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医疗公德和行为规范。并提出“假如我是一名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是否应该安乐死”等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

1.3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教学难点是肿瘤的异型性。

1.4学情分析由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且学时相对较少,在本次课不考虑进行肿瘤相关内容的深层次的讨论,仅先传授肿瘤基本知识。

2说教法

2.1教法的选用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2.1.1讲授法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目前理论课教学还是提倡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根据教学目标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必须先对肿瘤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先有初步认识。

2.1.2多媒体演示法能减少板书耗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将肿瘤相关的图片,包括肉眼观图片和镜下观图片,较好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对病变的理解更形象化,有利于抽象理论知识的强化。

2.1.3比较法难以区别的内容的对比学习。特别是“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是本次课的重点,笔者从分化程度、生长速度、生长方式、继发改变、复发、转移、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比较,并用顺口溜强化恶性肿瘤的特性是“分化不好生长快,转移侵袭加破坏”,使学生能更正确的区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对学生日后在肿瘤病人的临床护理工作有一定帮助。

2.1.4情境教学法针对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在课间和课后,在学生中进行情景话题讨论,如“假如自己是一名肿瘤患者,为了减轻病变对机体的影响,该如何进行自身护理”。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学会关心和爱护病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医疗责任感和使命感。

2.2教具的选用主要包括将1-2例典型的肿瘤大体标本带至课堂,并将病理图片制成图文库在课堂上演示。

3说学法

3.1学法的选用四环节常规法:预习法、听课法、练习法、小结法

3.1.1预习法通过细读和自我“质疑”,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1.2听课法由于本次课是肿瘤基本理论课,还是主要以讲授式的课堂传授来完成,期间穿插师生交流。

3.1.3练习法讲授完一个重要知识点时,将试题库中该内容的练习题引入,例如在学习完“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后,会提问“下列哪一项不是良性肿瘤的一般特性”,选项为“A异型性小,B膨胀性生长,C生长速度缓慢,D手术容易完整切除,E会转移”,让学生集体作答。

3.1.4小结法督促学生:“三看”看课本、看笔记、看练习。“二列”列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间的相关性。提醒学生课后“三做”:做练习题、做精品课程网络内容观看、做授课内容整体温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3.2学法和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探索掌握知识的方法,笔者通过渗透指导、讲授指导、交流指导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人文修养、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学习指导。

3.3教学设计中有学法的内容在明确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方面体现自主性和差异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也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在课堂上与学生有互动;尊重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课堂自由发挥力。

4说教学程序

4.1导入新课用时为3-5分钟,通过复习上一堂课的增生性炎症病变中的炎性假瘤,来导入肿瘤内容。炎性假瘤是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和真性肿瘤的外观形态很相似,好发于肺和眼眶,极易误诊为肿瘤。但要告诉学生,不能仅仅凭肉眼观就对肿物进行定性,因为病理学最主要是依靠显微镜和基因水平观察来对疾病进行诊断。在显微镜下观察,炎性假瘤主要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等慢性炎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这些细胞的形态是正常的,没有真性肿瘤的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那这些“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真性肿瘤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如何认识和区别这些病变。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4.2讲授新课用时为60-70分钟

4.2.1教法通过将肿瘤基本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的讲解,让课堂运作起来,体现教师的主导。本次课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4.2.2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突出教学重点,明确分析教学难点。

4.2.3教具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规范多媒体课件的板书,使学生条理更清晰的掌握知识。

4.2.4学法既设疑又答疑,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过程中设定2-3个问题让个别学生独立完成,并将重点内容针对性的让全体学生集体回答。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自学能力、达到初步认识肿瘤的目的。

4.2.5整体既正常发挥又采取应变补救措施,既正确地叙述和分析教材,又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4.3巩固训练用时3-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例题示范,以巩固和强化教学内容,并说明例题的出处、功能和目的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反映等。例如,在完成“肿瘤异型性”的内容讲解后,提问“肿瘤的异型性能首先反映什么,选项:A肿瘤的性质,B肿瘤组织的起源,C肿瘤的生长速度,D肿瘤的复况,E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答案是E”

4.4课堂小结用时3-5分钟。立足反复强化来巩固新知识,新课内容结束后,再回顾课堂讲授知识;加强系统思路的联系性,使肿瘤各知识点之间纵横联系更紧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疾病的能力;课后预习“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内容。这样教学,符合“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

实践证明,在“肿瘤”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应用以上说课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有利于教师在合作、交流、研究状态中,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升了教师备课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说课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说课,增强了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以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着重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医疗人才的社会需求。

第7篇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方式,突出职业院校以技能为主线的培养模式,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实践增强学习理论的兴趣,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从感性认识人手,加大直观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首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避免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的弊端。这里所说的脱节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对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不一致,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困难,而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则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组成新的模块进行教学,从而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另一种是由于教学的平行班级较多,实验室数量较少,不能及时安排学生实验,致使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过长,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在实践课上还要进行相关理论内容的复习,造成课时的浪费。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不但解决了这个问题,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缩减教学时数;其次,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讲授、示范、观察、操作同步进行,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医学基础课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医学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是医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保证。医学基础课程涉及面广,课本容量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多但学时少,理论性强,基本概念多、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内容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同时,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医学基础知识靠单纯的讲授是不够的,只有亲自去看、去做,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医学基础课中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4医学基础课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4.1师费套件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的一体化,教师必须有独立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我校基础学科教师业务素质过硬、务实协作,15名专职教师中高级讲师10人,讲师5人。于2010年暑期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全省卫生学校基础课程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所有教师一直承担着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授课任务,能够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够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条件对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学手法、教学形式等加以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2实践套件

在硬件设施方面,具备多媒体设备、电视机、DVD、显微镜、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标本(塑化标本、骨骼标本、大体标本)、各种模型、挂图等实训条件,可供学生亲手操作,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5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5.1基本原则与思路

5.1.1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体现“必需、够用”的培养原则。充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着力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5.1.2思路准备阶段:根据课程实际和现有实践条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尝试,确定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内容;实施阶段:调整授课计划,全面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善阶段: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合理分配学时,完善课程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编写专用教材,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5.2目标与措施

5.2.1目标立足能力培养,以模块教学为主线,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逐步实现3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如何“教会”学生的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课外实践教学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5.2.2措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通过3个方面体现:(1)课程分类。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确定不同课程中适合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内容。按照形态学、功能学的不同,结合专业特点,灵活、有个性地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2)人数分组。由于实验室设置和教师的限制,对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的班级(40人以下),可考虑整班授课,必要时可增加一名辅助教师。对学生人数相对较多的班级(40人以上),需小班授课,本班理论课授课教师为责任人,负责理论实践一体化专题的总体设计,确保一致性;(3)资源分类。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利用现有条件,将多媒体设备、标本、模型、挂图、板书板图、显微镜、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等多种媒介运用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5.3具体要求

5.3.1对教师的要求(1)课前。教研组提前两周集体备课,明确教学内容、应用的媒介、教材处理、学生预习内容、作业或实验报告要求、考核内容和方法等环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设计;(2)课堂中。操作规范,表述准确,合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实现任务引领教学,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随时指导。教师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矫正,指导学生记好课堂笔记,完成实验报告;(3)课后。通过集体评课和教师的自我反思,找出不足,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师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

5.3.2对学生的要求(1)根据教师提前布置的内容完成课前预习;(2)学生分组,选定组长,便于小组学习的实施;(3)由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用的教具多,学生难免因感到新奇而分散注意力,要求学生自我约束,相互监督,保证课堂纪律;(4)及时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

6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效果

6.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钝情况

2010--2011学年度,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课程中进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已完成解剖学6个专题、生理学2个专题、病理学15个专题、药理学4个专题。

6.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实践证明,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爱听、爱学,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备课充分,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学重点设计得细致入微,根据专业的特点重新组合教材,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将专业课所需的内容讲解到位。教学内容设计层层推进,让学生即有新鲜感,又学得扎实。课件制作精美,与标本、模型有机结合,加之知识扩展好,问题设计巧妙,联系护理和临床实际,学生积极探究。教师均设计了复习巩固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6.3学生学习效幂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配合个别访谈、学生座谈,了解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认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使知识更加连贯,既熟悉了标本、模型,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师生之间近距离接触,注意力较集中,课堂学习氛围浓厚,理论知识理解快,技能知识掌握快。另外,教学效果明显。在期末复习时发现,涉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做题时不费力,准确率高。期末试卷也反映出,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科目考试成绩优于没有使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科目。由此看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改善单调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更能使学生逐步摆脱厌学情绪,提高教学质量。

第8篇

为进一步提升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语言运用技能,我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者经过悉心研究,提出了“问题引领”的阅读教学模式。在阅读目标的指引下,以学生为中心,借助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预设,充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其英语学习进步和发展。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主导地位日益提升,阅读教学的聚集点逐渐转移到提问设计上来,这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方式和手段。英语阅读的问题如果设计精准、新颖到位,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活他们的英语思维,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表达思维和创新欲望,提升其英语课堂的阅读参与度,最终达到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与提高。本文将阐明这一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优势,指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正确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应当精心设疑,利用问题情境优化提问设计,在阅读与导入反思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水平与语言综合素养。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

1.Pre-reading(阅读前)现阶段英语读前环节基本采取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这一方法最初起源于精神病理学,现在更多地强调为推动和激发产生新的理念与设想而不加任何限制的自由探讨与联想,鼓励学生之间在互相商讨与启发的背景中培养发散性思维,继而帮助学生加快阅读信息理解与英语思维共鸣。2.While-reading(阅读中)阅读中环节的主要方法包含scan-ning,skimming和detailedreading若干种。略读(skimming)部分要求学生限时通读全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培养学生在阅读初期迅速捕捉文章主题、预测其发展与结局的能力。扫读(scanning)部分是要求学生对细节进行阅读理解,培养其捕捉具体信息与重要内容的能力,训练他们在提取、筛选和重组文本信息过程中归纳和概括文意的能力。细读(detailedreading)方法是要求学生深入分析阅读段落当中的语言,培养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比如理解文章中结构较难、意义复杂的词句与结构,挖掘作者的主观写作意图和具体阐述观点等。3.Post-reading(阅读后)阅读后的环节也可以称作评价性阅读,也就是reproduction,要求学生以完成一定预设活动的模式,进一步思考文章的观点、主题、语言风格及写作手法的特色等,以任务驱动模式为动机,以独立思维为杠杆,实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问题引领”阅读教学设计模式的实践操作

在基于问题引领模式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当中,最关键的步骤是要选择恰到好处的问题,作为教学模式设计的起点,成为贯穿整个课堂阅读教学的主线。在课程的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课堂阅读学习的现实需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独特的英语思维模式,把知识点转化成可以探求的问题创设,通过学生把握问题的解决方式来激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阅读,培养其探究精神。另外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不同。1.以问题导入课堂阅读教学,推动学生构建主动思维在阅读前环节中,教师需要利用新观念和新设想,鼓励学生自由探讨与展开联想。在熟悉完阅读文章以后,紧抓有助于学生进行概念知识与信息重组的内容设计阅读任务与活动,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和目的阅读英语篇章,这样便能启迪智慧,引发学生创新思考。阅读理解其实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英语信息的采集并非借助阅读资料来获取,而是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串联起原先的英语背景知识和以往的学习经验,互相联结整合,并构建和加工这一系列阅读信息,进而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因此教师在问题导入环节,需要紧抓问题这一核心要素,帮助学生调动与回顾先前所学的英语知识,有机融合新旧阅读体验。2.用问题活跃课堂阅读氛围,精心设疑并加深文本理解精彩的导入为阅读教学设计模式做好了铺垫,在阅读中环节,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文章及材料。问题设计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源泉,教师提问应根据高中学生的现实英语能力,合理利用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其思考阅读问题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他们觉察到篇章段落的语言与内容细节部分,实现阅读效率提升的目标。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阅读教学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完备教学内容。首先要掌握先进的阅读教学法,其次在问题设置环节需要依照教学内容,遵循层次性和价值性的原则,结合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及手段,贴近生活实际设置问题。在教学与西方文化相关的阅读文章时,可将中国文化当作导入元素,引发共鸣。设置悬念性问题是诸多高中生探求英语阅读求知欲的动力来源。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形成的概念和对某些问题的生活体验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做出更加精确的陈述、解读和诠释,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加强对阅读文章内容及问题的关注度。教师要提升开发与整合英语阅读教材文本的水平,打造课程生成能力,采用开放式、互动性与创造型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构建起师生交流互通的平台,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宽松的氛围下愉快阅读。

作者:张志刚

第9篇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常见问题;对策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既强调护理知识,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不长的时间内会走上临床实习的岗位。对于内科护理学教师来说,应该努力学习心得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在教学中要着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与临床实践最接近的学习环境,争取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1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教学设计难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几乎囊括了整个医学基础学科。包括人体结构的解剖学,研究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理学,药物的作用机理、毒副作用及剂量的药理学,和代谢失常的病理学以及一些常用的中医药知识。另外,从事内科护理工作的人员还要掌握一些有关生化方面的知识。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对病人进行护理,为临床大夫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所以说,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医学知识极其丰富的学科。教师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疾病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这样的教学目标使编排教案和准备教学设计两项工作的难度增加。

1.2知识讲授难。

患者出现病变的部位常常出现许多方面的变化,不仅涉及到功能,而且涉及到代谢,因此单纯使用解剖、生理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够充分了解疾病,必须将所有知识系统连接起来。内科疾病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疾病的症状和患者的表现并不能全部通过依靠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多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把握重点,运用各种讲课技巧和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系统学习各学科的知识。

1.3学生理解难

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内容很抽象,因为多是从理论角度出发来分析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另外,不少学生已经遗忘学过的基础医学课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已经淡忘,,忽视临床医学所产生的影响。因此非常容易出现学生新旧知识链接不上,对疾病的基本表现缺乏全面透彻的认识的局面。比如在学习如何护理心力衰竭患者时,关于血液动力学改变这一问题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有解剖学、生理学等,不仅内容繁杂,而且抽象,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

2 相关的对策研究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笔者认真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几点研究:

2.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第一,教师要从教学大纲出发。课堂教学内容虽然主要来自课本,但是教师绝对不能忽视大纲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大纲是课程中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把大纲读懂、读透,才能分辨课本中的重难点知识。第二,精心准备教案和课件。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要立足于大纲,抓住重点和难点,认真编排教学环节。此外,还要了解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比如学习“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想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知识,接着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解剖图片以及简易的机制图。最后,再分解教学目标,从各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对患者实施护理。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要想搞好教学,首先必须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只有客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了解一下学生的医学知识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增强实际护理能力。

2.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2.2.1病例引导式教学:顾名思义,当教师为学生讲授疾病的基本表现时,首先由患者引入。在正式讲解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先对病例做简单描述,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学生创造面对病人的情境,使学生讲述如何诊断病情,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并且针对病人的病情提出合理化的护理计划以及如何对病人普及健康教育知识。例如,在学习“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先简单描述患者:男,45岁,以前患过慢性、反复发作性、节律性腹部疼痛的疾病,每次发作都是由食物或者季节变化引起的。比如该患者某一次在饮用啤酒之后,腹部开始剧烈疼痛,腹部肌肉加紧收缩。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使其分析患者属于什么疾病,这种病是由什么引起的?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患者身上,教师再逐渐引出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这样做,学生的身份增加了,不仅仅是观众、听众,还是护理工作者。

2.2.2角色扮演式教学: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上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是面临一些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可能没有机会进行实际的临床护理实践。采用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尽力为学生创设临床护理的情境,学生提前准备好角色扮演时所用到的相关内容,比如患者的基本资料、操作要领以及原因、健康指导等,两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分别扮演护士和患者。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帮助学生复习了基本的理论知识。

2.2.3总结归纳式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比如可以加强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启发学生寻找记忆窍门,不要惧怕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例如,学生在记忆如何护理肝硬化腹水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口诀,“半卧位限水钠、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利尿注意电解质,穿刺放液输蛋白,速度和量要控制”。很短的几句话,把学生需要掌握的要领全部包括在内,学生容易记忆。

2.2.4简易绘图式教学:教师如果在在书写板书的同时点缀上一些简易图,抽象的理论知识会变得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解“引流护理”时,教师可以把患者示意图展示给学生,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引流的目的与方法。

2.2.5情感激励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只有学生乐于参加到教学中,课堂才不会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适时的表扬学生,肯定会使学生有更出色的表现。当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时,表现得有些紧张,教师这时候要及时肯定学生,可以夸奖学生不仅护理工作做得好,讲解也很到位,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没有削弱参与的热情,反而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来参与。

3 小结

综上所述,《内科护理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是否能够胜任临床护理的工作。教师要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性和灵活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多为学生创造与临床护理实践相似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吴惠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措施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23)

[2]高丽.内科护理学病例分析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6(15)

第10篇

关键词:器官系统;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推出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并发现部分模式优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最高会议推荐的两种课程模式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这非常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本文在回顾主要医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内容,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思考和建议。

1医学教育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1.1传统三段式模式 以学科为单元进行教学安排,遵循"先一般后医学,先基础后临床"的循序渐进原则,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公共基础和临床基础课期、临床课期和临床实习期。虽然此模式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科医生和从事科研的专家,但其劣势在于基础医学科和临床医学间脱节、分离,学生的整体临床思维和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较难形成。此外,各学科之间教学内容重复较多,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1.2以问题为中心模式 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题,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最早起源于1956年,主要作为传统三段式模式的补充,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使用。但其需要足够多的教学时间,对于课时有限的科目如口腔、耳鼻咽喉等,可行性较差。

1.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模式 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打破传统学科限制,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并重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实现微观与宏观、生理与病理、功能与形态、正常与异常等多种综合的教学模式[1]。以呼吸系统为例,讲授时我们将传统的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及外科学呼吸系统疾病等融合为一体。这样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和其它临床医学学科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对疾病有系统的认识,便于掌握,又可培养其思维能力。但其需要多个教研室联合教学,对教学管理部门的协调、组织和统筹能力有较高要求。

以上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运用。比如,在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前期,为了积累经验和提高可行性,可以在传统三段式模式基础上,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分别按照器官系统进行讲授,待成熟后再完全打破三段式,按照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式进行。同时,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对于重点疾病和器官还可以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2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2.1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是事物成功的决定因素,教育模式改革也不例外。摒弃传统的教学设计,按照"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本质要求,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设计合理则会事半功倍,否则问题重重。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因素。我们在筹划教学改革前期,多次到教学改革相对成功的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借鉴其成功经验,避免或解决存在的不足。然后,组织校内外专家教授讨论和拟定初步的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最后,提炼出新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的关键环节和问题,制成开放式调查问卷,在即将毕业的学员中广泛调研、征集意见。经过不同层次的评估和讨论,最终形成具体实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2整合重组课程内容 整合重组课程是指将以前独立授课的各门课程以及其他教学内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拆分、整理与合并,去除重复、不合理环节,形成教学高效、结构合理的新型课程,其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授课材料[3]。整合重组课程的主流就是应用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如,我们根据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循环系统授课时,将心脏生理学、组织和病理学、影像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等相关课程整合重组,形成贯穿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治的教学内容。

2.3培训教师队伍,优化教学组织结构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我们根据需要抽调各科室的优秀的教师,聘请知名师范大学的教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集中培训,从理念和方法上进行革新。然后,取消以前的内外科教研室,组建以"器官系统"为单位的课程教学小组,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师担任教学组长负责所有工作,配备一名教学秘书负责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每个教学小组采取集体备课形式讨论各系统有关知识衔接的问题,开展辅导答疑、见习带教等教学活动。各小组长间定期举行协调和总结会,分析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2.4客观化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对教学实施和教学目标之间距离的判断,是评判教学改革效果、改进教学改革措施的重要依据。根据导向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4],我们构建了客观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大致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人员和评价权重。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分为学员评价、同行评价、督导专家评价和领导评价。根据评价对象,赋予不同的权重,利用计算机模型和数学模型对每个教员、每节课进行客观化的教学质量评价。

3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3.1彻底转换教学理念 党的十为各个重要领域作出了战略部署,并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十精神的指引下,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彻底转换教学理念,改进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道德水准高、专业技能牢、实践能力强的人民满意的医学人才。

3.2联合编写统一的专用教材 一套优秀的教材可以快速推进教学改革。但是,目前仍没有一套系统教学的专用教材。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学等教科书,不仅在授课时容易引起学生的混乱,而且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国内知名医学院校联合编写一部系统教学专用教材非常必要。我们正在筹备编写一套以各系统为主线,包含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用教材。但由于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仅靠自身力量很难高质量地完成编写任务。因此,如有国家层次的协调则可大大促进本项工作。

3.3组建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是教学工作得以高效、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设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相对稳定、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教学管理人员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协调者,更应该是管理者[5]。教学管理人员要不断培养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努力把握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时刻学习和研究先进的医学教育方法和模式,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和先进技术来推进教学改革[6]。

3.4建立"计划-执行-评价-改进"的良性反馈机制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完美的计划在实际执行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如何发现并解决问题是达到预期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建立一个"计划-执行-评价-改进"的良性反馈机制则是常用的方法论。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以评判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改革效果,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式。如前所述,规范、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应该是教学改革前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先进的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及时分析评价结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最后,再评价以追踪改进效果,不断循环,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音,姚丽杰,张春晶. 浅谈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认识[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5):105.

[2]朱玲,包旭,杨云霞,等. PBL与系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探讨[J]. 基础医学教育,2011,13(9):809-810.

[3]贾书花,王改琴,张旭东,等.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4-85.

[4]杜祥培.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04,(1):47-48.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物化学;云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智慧职教云平台为广大职业教育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和在线应用服务[1]。笔者所在的学校,已将智慧职教云平台覆盖在全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教学全过程,在教与学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生物化学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护理学、医药学以及临床医学的关联十分密切,是医学生的必修课,主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理论基础

(一)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二)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3]。

二、课前准备

本文以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为例,运用信息化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探索基于智慧职教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材:《生物化学》(全国高等院校数字化课程规划教材,第二版,杨胜萍主编,书号:ISSN978-7-03-055304-1,科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授课章节:第7章糖代谢第5节血糖。信息化学教学平台:智慧职教云、腾讯课堂。(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前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另外,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抓不住重点,因此,课前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材、教案、电子课件、视频教程、学习网络平台相关教辅参考书等,并指导学生在手机上安装好智慧职教云,教室网络保持畅通等。(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课前教师制订与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指导。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程序、课前练习及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可以参考导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第5节血糖》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程序:第1步:自主学习课本血糖的内容。第2步: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和课件。第3步:完成的课堂练习,在学习过程中记录不会做的题目和问题。第4步:拓展学习:观看的“高血糖、低血糖”病人的案例分析。思考:整理出答案和问题。第5步:思考《自测题》。第6步:病例讨论,请各位同学准备好发言稿。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一)教学设计上课前一天教师《第5节血糖》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完成自主学习。教学过程记录见图1、图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见图3、表1。(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融合于教学全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点。混合式教学不是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渗透在教学全过程。这种互动教学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在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通过教学平台,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多元化的(见图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方式:(1)双向型;(2)多向型;(3)网状型。

四、教学分析

对学生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进行分析。1.在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进行《血糖》的教学目标测评活动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对学生掌握目标知识及培养能力有着比较直接和明显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注意力、思维能力等明显提高。(结果见文末表2)2.在《血糖》一节教学中,从学生角度了解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情况,开展了有关情况的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及调查情况见文末表3。从表3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是愿意互动的,80.4%的学生认为课堂上互动效果很好。最喜欢的互动形式是小组或全班讨论。为什么呢?与学生交谈后,才知道我们多年来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师讲生听”和“师问生答”,在学生看来并不是最喜欢的方式,学生喜欢的是开放式、探究性、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多方位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

五、反思

学校虽然已将智慧职教云平台覆盖在全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在《血糖》这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课前的导学案,在《血糖》信息化教学中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都发生了转变,但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由于时间紧、课程任务重等各种原因,不能全程使用,使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率、重用率、有效率、更新率、互操作程度都很不理想,想要提高质量,达到理想效果,困难重重。其主要原因在于:(1)生物化学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医学基础学科,而高职学生的基础较低,自主学习时,很多内容看不懂,会比较抵触枯燥而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容易出现“听不懂、学不进、记不牢”的情况。(2)网络教学缺少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眼神和情感的互动,缺少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一些不自觉学习的学生的学习纪律,教师无法掌握。(3)网络教学缺乏面对面的课外辅导。生物化学讲解的三大物质代谢的过程难理解,缺乏面对面的课外辅导,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时间长了,会产生厌学情绪。

六、结语

本次课中腾讯课堂教学平台的使用,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通过云课堂教学平台创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达到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资源更易获取,教学设计更易推广。

参考文献:

[1]解德渤.“重塑教学”:信息化时代对大学教学的颠覆与重构[J].江苏高教,2018(3):37-41.

[2]廖忠华.混合式教学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0):65-67.

第12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133-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reative Teaching Reform of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Experiment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Ha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of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Henan,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new practice teaching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erfect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of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exeri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and accelerat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university of TCM;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teaching reform

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精髓, 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长期以来,学院实验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素质、鼓励创新、强化实践、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

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整体的课程体系改革及机能与形态实验课教学的点,在借鉴国内其他医学院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构建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根据学校关于实验教学的发展规划,结合中医专业基础医学学科的特点,统筹安排机能、形态实验课内容,形成了实验课程模块化、实验内容系列化、实验项目层次化、实验考核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1积极开展机能 形态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创新

1.1 实验课程模块化 传统医学实验课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验证内容过多重复的弊端,打破学科界线,消除重复性实验,对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内容进行合并对相互衔接的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设立若干实验课程模块,机能学实验课程模块(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形态学实验课程模块(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实验、医学免疫学实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整合河南中医学院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现在开设的经典实验,删除其中简单重复的验证性实验;按人体系统多学科融合实验,即将3个学科的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形成集机体各功能系统生理学特征与调节、病理生理学变化指标检测、药物干预为一体的整体化综合实验;并根据实验课特点,大部分专业开设了实验基本技能操作课程机能科学基本实验技术:如实验动物基本操作技术、整体动物和离体器官生物电、压力和张力信号采集处理及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参数分析等。形态学基本实验技术:如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操作技术、组织、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组织切片制作和常用染色技术。

1.2实验项目层次化 重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力度。在实验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立了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项目。机能科学实验课程模块必修的实验项目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神经干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特性、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与心肌特性分析、缺氧家兔酸碱平衡紊乱、高钾血症、药物不同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氯丙嗪中枢抑制效应的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及减压神经放电、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及抗休克药物作用的观察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形态学实验课程模块必修的实验项目包括血液和血细胞发生、显微镜油镜使用、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现象、特殊培养现象抗生素体外抑菌实验葡萄球菌、病原性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核杆菌染色,结核杆菌形态及培养物观察革兰染色,口腔中细菌的检查、免疫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在保证实验教学课时、增加设备投资、提高实验开出率、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融合,分别设立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重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力度,基本型实验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基本实验方法、验证基础理论知识为根本;综合设计型实验以掌握实验综合知识、培养实验设计思维、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为重点;研究创新型实验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综合整体素质为目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实现了多知识点的融合, 对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创新思维方式, 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医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

2 注重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2.1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注意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2]。教师讲授网络与医学文献分析技术及实验设计的方法,学生查阅资料,综合运用中西医多学科知识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例如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及特点,教师指导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其中处理因素人为干预的因素及非处理因素包括饮食、锻炼、情绪等。实验效应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对照原则、自身对照、组间对照包括空白对照、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学生查阅资料提交设计报告论证、筛选实验实施,实验动物的选取实验药品及器材的选用实验方法的设计确定给药的剂量0.1mL/10g,小白鼠的捉拿、称重编号测定肛温,学生完成实验。这样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性质、实验层次,科学地采用自主式、合作式、互动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获得实验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以及实验设计思维的锻炼和综合整体素质的提高。

2.2教育技术与系统方法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科学化

盛群力[3]五星教学模式指出,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一些教学设计中尝试

应用中设计了矫正型反馈环节,能够起到示证新知的效果,除了示证新知之外, 尝试应用也至关重要。如果说示证新知的关键是“紧扣目标施教”,尝试应用的关键则是“紧扣目标操练”,到了评估阶段,能够做到“ 紧扣目标检测”。

近年来教育技术界包括远程、在线、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没有充分重视“教学”要素、错将传递信息当教学的缺陷而提出的,仅有媒体技术上漂亮的包装而不符合教学原理, 是不可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的。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系统方法并没有过时。如果说有什么不足, 并不是系统方法本身出了问题, 而是在具体实施时出现了偏差。特别是人们对什么是“ 教学”与什么是“ 信息”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错将信息当教学。因特网当然是交流信息的好地方, 但信息决不等于是知识, 传递信息也不等于教学。教学中组织信息、练习与反馈、提供学习指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活动, 信息本身不具备这些要素。

在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的实验课时,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信息,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的特殊结构芽孢、夹膜、鞭毛、菌毛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让学生讨论革兰染色临床意义,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结合理论课内容提问学生革兰染色的原理:革兰氏阳性菌等电点低,带负电荷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结合牢固,细胞壁结构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等特点,最后染色结果是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数1~2层的特点,由于95%酒精的脱色,最后复染为红色。示范细菌涂片具体操作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同时注意强调操作中要领及关键的环节,例如细菌涂片的应均匀厚薄适中,染色注意时间及冲洗的方法。最后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实验,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会及时的纠正,存在共同的问题集体答疑,通过观察自己所做细菌涂片画出细菌形态,通过多媒体学生掌握细菌特殊结构。最后通过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

因此,多媒体本身仅仅是表征内容的一种手段, 单靠多媒体不能决定教学的效果。如果多媒体同教学是相配的, 那么可以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否则就可能起到干扰的作用。

2.3 实验考核方法多样化实验考核实行基本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为主体,项目实验报告与课后实验作业为辅助的综合实验考核制度。基本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40%,课堂实验报告与课后实验作业分别占总成绩的10%。基本实验操作:主考教师从实验项目中随机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学生从中抽取一个题目,选用适合的实验设备,运用规范的实验技术,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给出相应的分数;实验理论考试:主考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学生进行书面作答,教师依据答案给出相应的分数;项目实验报告:每个实验完成之后,均要求学生撰写项目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步骤、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及讨论等;课后实验作业:每次实验课后,任课教师均布置课后作业,主要内容涉及对本次实验的掌握情况、下次实验的预习情况以及对实验目的、过程、意义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等。

显微摄影技术拍摄大体和组织学图片,Photoshop软件处理、编辑图片,建立图文并茂的形态实验试题库及网络考试系统,将网络考试的新方法引入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之中,改变以往传统实验考试的烦琐和容易作弊等不足之处,更为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实验技术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实验课程的评价更加规范、合理,可操作性强。

总之,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对医学机能、形态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尝试还在逐步的探索阶段,取得的成绩与需要努力的方向很明确,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 安连锁, 米增强,王秀梅.完善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