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电一体化建议

机电一体化建议

时间:2023-08-08 17:10: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一体化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电一体化建议

第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33-01

前言: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多种技术于一体,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种类繁多,如计算机技术、机械设备制造技术、传感设备技术等。在机电设备建设与发展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是必要的,这不仅加快我国经济建设,而且对推动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应和机电生产设备有机结合,以满足生产实践需要,但其在运行中面临诸多故障种类,因而有关人员应针对其故障问题采取有效的诊断技术,以快速解决设备故障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其故障问题也逐渐增多,增加故障诊断的难度。以数控车床为例,其常见故障有:主轴部件切削振动大、系统不良、工件夹紧不牢固、刀架转换重负定位精度差等。就我国现有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看,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诊断理论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国内关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且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致使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处于明显的劣势。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未能及时对故障诊断经验加以总结,缺乏有力的理论体系框架。

其次,在开展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工作后,工作人员对其的诊断准确度相对较低。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复杂性,如果故障诊断工作人员对其功能模块图的了解较少,则不能通过有效的技术而进行故障诊断,更无从谈及查找故障原因等,降低机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最后,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工作中,可能存在着诊断信息错误的情况。机械和电子是该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故障诊断中,工作人员可能将二者弄混淆,给机械设备带来更多不必要的故障影响。

二、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的方法与原则

要更好开展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工作,相关人员应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而切实做好故障诊断工作。

从检测方法看,其方式较多。如温度检测技术、白诊断技术、设备压力检测等。在具体检测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判断故障。如,在数控车床的故障诊断中,首先,如果设备故障之前有指示提示,则工作人员可根据显示的内容做好故障诊断;如果设备故障时没有指示提示,则工作人员可通过系列检测手段或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判断。其次,如果机电设备属于破坏性故障,则必须对其加以妥善处理,否则极易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机床,甚至出现二次故障事故。再次,了解机床结构图及液压原理,明确机床的工作原理,进而对其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按照液压元件的难易程度进行逐一的检测,排查故障所在,如若仍然未能检查出故障,则检查液压缸。

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检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而进行。开展诊断工作之前,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框架、功能模块进行了解,并分析设备运行环境,以判定可能出现的故障或形式,利用故障树加以分析,在层层分解的基础上,找到故障的根源所在。建议工作人员坚持两个原则而开展检测工作:一是先机后电的原则;二是先外后内的原则。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分析

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特殊性,因而其故障也具有特殊性。该设备的零部件数量较多,技术含量水平高,加大设备的故障维修难度。从该设备的故障特点看,主要有:一是零件磨损几率大;二是设备本身具有的自我诊断与检测功能,相对于简单故障有效;三是设备报警信号系统不明晰;四是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其诊断难度加大。正因为此,工作人T更应该采用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以解决故障。

首先,故障测试分析技术。未发生故障时,对处于运行状态的机电设备做故障测试,不仅能够及时发现故障隐患,而且也能不影响机电设备的正常工作,实现在线检测。其次,故障诊断测试技术,主要用于故障发生之后。通常,此类机电设备处于非运行的状态下,因而相关人员可根据故障的具置对机电设备做检测,制定明确的维修方案。以数控机床为例,要保证该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建议对元器件加强设计或借鉴容错技术,提高系统的性能。同时,依据上述两种故障诊断技术,保证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有效性。

此外,为加快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进程,建议相关工作者应采取有效的对策,以期提高故障诊断技术水平。一是完善故障诊断技术理论,为后期实际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理顺故障诊断思路,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工作开创新局面;二是采用先进的诊断技术,对设备各部件进行逐一的故障排查,同时还应优化组建设计;三是加强故障诊断事前预测。

结论:通过对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分析探讨,能够进一步提高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和效益型,这也是人工智能化的一种表现。基于此,相关人员应创建数据库,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运行中的故障、诊断及维修信息加以整合,为后期设备故障诊断发挥借鉴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开朗.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钛合金中金属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2017,(03):114-115.

[2] 毛海镰.关于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特点的分析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9):202.

[3] 谢书法.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维修特点及可靠性分析[J].电子机械工程,2017,(04):60-64.

第2篇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四、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北京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1)在700余家北京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2)北京工业系统还有2000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15%需进一步改造。

(3)北京工业系统尚有近250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4)北京工业系统CAD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品设计,CAD应用率仅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30%);CAD的覆盖率才达到11%(而全国CAD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15%—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5)北京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尚49万多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9.5%左右。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9.5%。而北京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2.47吨,比上海的1.57吨高57%,比天津的2.15吨高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9倍。因此,北京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北京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北京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3万种,每年约开发试制新产品3000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北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年,北京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837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120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1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3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15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2.3%;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300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北京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北京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北京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北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北京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

(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

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PID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北京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2000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250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80%。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

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1995年,北京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8420台)的改造率要达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

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几乎,北京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1995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60%;到本世纪末,北京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4)优先应用CAD/CAM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

北京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工业系统CAD的应用率为17%,CAD的覆盖率为11%,到1995年应分别达到20%和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55%和45%。

2.北京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到1995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种,2000年,应不少于2000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25%和60%。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1995年,产量数控化率达5%,产值数控化率达16%;2000年,分别达12%和40%。

·汽车电子化程度:1995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1000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到2000年分别不少于3000元,不低于8%。

·PLC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开发能力要稳居全国首位;“九五”北京要成为全国主要的PLC生产基地之一。

·“电力电子”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掌握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的批量生产技术和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发技术。“九五”期间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生产要形成经济批量。在电力电子产品应用方面,“八五”期间,开关电源、高频电源、逆变电源要成为拳头产品;交流变频调速装置要达到批量生产程度;高频电子镇流器要能出口创汇;“九五”,北京要形成一个具有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装置研制、生产、开发、推广综合配套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要把北京建成全国模糊技术控制器的开发生产基地,开发出用于工业炉窑改造,压力、温度、流量控制的模糊技术控制系统典型产品来;交逐步将模糊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中。1995年,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模糊控制器的普及率要分别达到15、20%、5%、15%、8%左右。到本世纪末,北京家用电器模糊技术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

·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微机控制多色印刷机要稳居全国第一;电子医疗仪器的开发、生产争取在“八五”有较大突破,“九五”在品种和产量上全国领先;在“八五”期间,以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为代表的发电设备要形成综合配套能力,打出规模效益来;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要上品种、上批量……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北京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如果北京完成好上面所建议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的目标,那么,到本世纪末,北京就会形成一个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其中,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印刷系统、新型电子医疗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机电一体化装备销售额可超过150亿元;“电力电子”的销售额可超过20亿元;PLC模糊控制器等销售额可超过15亿元;汽车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轻工民用电器产品销售额可超过25亿元。机电一体化产业不仅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也是机电行业停工、待产、明亏、潜亏企业的出路所在。

五、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北京地区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和计是。同时,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总公司)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全市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北京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北京“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北京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北京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化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我们认为,北京“机电一体化”发展,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

抓紧开发生产GTO、GTR、VDMOS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装置——交流变频调速器、逆变焊机、高频电子镇流器等,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的节能、节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改造;

抓紧推广应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机床设备;开发生产低、中档数控系统;

第3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 电动机 ; 机械技术; 微电子技术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进入90年代,通信技术进入了机电一体化,机器可像机器人系统那样遥控和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技术紧密联系的计算机控制的网络化机电一体化日益普及。有些机电一体化机械可两用,有的在性能上更是多用途的,尤其是微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的发展,和半导体技术以光刻为基础的方法以及和传统机电一体化微型化方法的结合,开创了以精密工程和系统集成为特点的机电一体化新分支“微机电一体化”。虽然微加工方法尚未成熟,但将逐渐成为集成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机电一体化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发展,稳步进入了21世纪。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2、我国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

3、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我国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

三、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学校 机电一体化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5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echnical personnel,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actical ability of technical personnel, it also requires the occupation technical school opened 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ching not only in theory, but also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so as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compoun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yste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ed teaching to provide a reliable guarantee.

Key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C电一体化作为机械与电子技术集成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对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且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①在机电一体化不断推广与应用的形势下,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均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要求不只是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还要综合运用机电技术知识,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②然而,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这样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与市场发展的需求。

1 部分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1.1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时候,主要把课时安排在“机”、“电”上,但学生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再加上学习任务繁重,机械类课程设置较多,导致电类课时设置较少,使得相关人才培养无法达到预定目标,与机电一体化教学目标相违背。③在此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的现象非常严重,导致课程专业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在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机电一体化课程时,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校设备、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未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很多学生均未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只是了解知识的表层含义,尽管知识丰富,但却未能灵活运用。针对职业技术学校而言,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机床设备安装、机床设备调试、电气线路等有关工作,所以,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倘若在学习中,未能接受良好的培训,就无法有效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而出现一些弊端。

1.2 专业教学内容不完善

现阶段,机电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速,但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却未能跟上机电技术的发展步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④其一,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教材未能得以及时更换,内容相对老旧,并且教学设备不先进,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无法落实。部分职业技术学校使用的依然是旧版教材,内容与现代社会脱节严重,学生根本无法学到先进知识,使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进而被淘汰。其二,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是按照教材内容予以讲解,很少涉及项目教学,虽然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却无法灵活运用。比如,在“电力拖动”教学中,教师讲解重点为电路工作原理、电路接线方式等,而未对元件选择、故障检修等内容进行讲解,造成学生应用能力较差,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充分结合工作岗位需求,非常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进而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1.3 机电一体化教学设备陈旧

现阶段,因为经济条件有限,许多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设备都比较老旧,特别是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设备,数量非常少。现阶段只有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学校才会配备一些必要的数控机床,如加工中心、控制柜等,为PLC实训一体化的落实提供了可靠保障。通常而言,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中,相关设备的作用非常重要,是有关教学活动得以落实的基础与前提,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如果相关设备配置不全,就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降低教学效果。⑤

1.4 教师队伍素质需提升

在机电一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然而,现今许多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均未达到相应的标准,普遍存在着教师知识体系陈旧、落后的问题,致使学生未能学到先进的知识,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部分年轻教师均是刚毕业的学生,未从事过有关工作,也未对市场需求展开调研,进而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使得学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2 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构建标准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应积极构建中国式“校企双制”,从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出发,加强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深入研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工作要求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新设置符合机电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⑥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必须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予以充分考虑,以此设置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课程设置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技术学校是用人单位技能操作岗位人才储备的重要场所,其发展与用人单位的认可与好评息息相关,所以,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目标与考核应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相统一,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作为构建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与岗位技能为支撑,突出专业性,以此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同时对教学设计、准备、组织、评价等环节予以改革,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进而获取有关职业资格证书,更好的适应与完成工作岗位内容。

2.2 完善教学场地与设备

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教学场地与设备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一定要建立一体化的教学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以此确保教学活动的全面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实训一体化体系的构建,明确“教、学、做”的要求,保证模拟教学全面展开,从而完全“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即“教学、生产、培训、鉴定”,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⑦

与此同时,在场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下,致使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未能构建完善的实训一体化体系,此时,应遵循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和用人单位沟通,设立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进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 创建多元教学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强、抽象等特点,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重视实训、多媒体、现场教学的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学习“按钮和接触器双重连锁正反转”这一内容的时候,以往教师需要利用3-5分钟的时间将电路原理画在黑板上,在此过程中,学生非常容易走神,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但是如果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展现电路原理,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就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可以节省画图时间,还可以在短时间内讲清电路各种元件等,进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验等环节。因为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实训方案,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予以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而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2.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⑧因此,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优秀青年教师到用人单位实习,并且对其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进行定期考核,或聘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到校兼任教师,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学校也应鼓励教师继续进修,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到用人单位参观学习,积累实践经验,进而在讲课的时候,能够更好的融会贯通,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可以灵活运用,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机电行业市场越来越繁荣,对机电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要求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复合型机电技术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与市场的发展要求。为此,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一定要构建标准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场地与设备,创建多元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注释

① 袁建锋.基于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分析[J].广东科技,2014(24):170-170,146.

② 伍映红.优化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6):106-107.

③ 林灵,刘昌铭.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新课程・下旬,2015(11):459.

④ 唐凤.基于一体化教学方式培养高职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⑤ 群宣.“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电气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体会[J].广东科技,2014(24):166-167.

⑥ 钱晓静.关于机电一体化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5(9):54-54,56.

第5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控制理论;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

1机电一体化的内容与核心技术

1.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内容系统工程是该技术的主要工作方式,此外,该技术的应用还包含了电子、机械等各个领域的技术,并将这些方面的知识、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优化了产品制造和系统间的配置。同时,还促进了产品满足现实中的需求。就目前而言,使用一体化技术时一定要将与其有关的建设工作做好,特别是各种技术的创新、原理等,以生产出质量更好的新产品,因此,该技术本质上是相关技术整合后的结果。1.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1.2.1自动控制技术该技术是所有技术中最为复杂的一项,因为该技术涵盖的面积非常广,内容五花八门,基于控制理论的知识对一体化系统进行设计,再进行模拟检测和现场测试。在其能控制的区域中,该技术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自适应、速度、精度定位等控制技术。1.2.2系统技术系统技术指的是一体化中包含的所有组织、概念等的总称,它是一个基于整体角度的技术,将整体分割成多个互相联系的功能模块,从而将其与接口技术统一起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达到将系统连接起来的目的。1.2.3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这两种技术的结合运用是对信息进行互换、储存、读取、运算以及进行相应判断的过程,该过程包含的内容分极其丰富,主要有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决算等。1.2.4机械技术该技术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技术,机械技术具有高、新的特点。该项技术应用的关键点在于怎样将其融入到一体化技术中,并利用它自身的特点更新、处理产品,对产品的性能、结构、材料进行改善,进而大大改观产品的准确度、性能。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很多发达国家引领一体化技术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有3个:①通信、光学等技术广泛应用到了一体化技术中。此外,微细加工这一精密技术也逐渐引进其中,形成了微机电、光机电等一体化的分支技术;②相关人员对一体化这一学科的体系、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集成方法、建模的设计与分析等;③光纤、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一体化技术、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分为以下5方面。2.1绿色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发展概念的普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也要向着绿色化方向发展。该技术的绿色发展指的是其应用不会污染环境,可降低材料的使用成本,并能实现回收再利用。比如,通过将废物产生量、材料使用量、产品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从而分析一体化产品制造过程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对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中的每一阶段进行改进,争取通过废弃材料来加工生产,产品报废之后还可以回收再利用。2.2模块化随着产品精细程度、成熟程度的提高,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分工会越来越细化,且所有的细化分工应参考一样的标准。因此,就形成了模块结构。机电一体化也逐渐向着模块化的方向发展。比如,研发集实时测距、动态捕捉、图像采集与校对、数据监测等于一体的电机控制模块,研发集节能、变频、减速于一体的电机驱动模块。在此情况下,便能在产品设计环节直接使用所建立的模块,大大加快了产品研发的速度。2.3微型化机电一体化向着微型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这是因为微型化发展可以对微电子、软件、微机械等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并具有使用灵活、消耗能量低、体积小等优点,发展前景良好。2.4系统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①逐渐引进多系统、远程通信的局域网,大幅提升通信能力;②逐渐使用模块化、开放式的结构,能随意分割和组合,灵活多变,比如,当前正在对智能机器人进行生物系统化的研发。2.5智能化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控制理论的逐渐应用、传感系统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运行速度的不断加快均推动着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比如,现阶段有的机器人能模仿人类的思维或动作,在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中已经被运用。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思考

要想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应做好以下5方面的工作。3.1优化发展环境要想优化该技术的发展环境,应确保人们可以正确认识该技术的发展,并引起高度重视,从而为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争取获得政策、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应为研发人员提供充分的保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争取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3.2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相关协会的作用,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在机电一体化进程中,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以国家政策为原则来发展,这有利于机电一体化的突破发展。3.3统筹发展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中,一定要对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统筹,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所以,应进行深入调查,对一体化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统筹,为一体化技术的整体发展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从而促进一体化技术的发展。3.4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应用中的所有装置设备应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以提高一体化产品的供求比例,防止供求关系紊乱。3.5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只有确保产品具有通信功能,才能使其更加时适应自动化的需求。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将更加成熟,大众视野中的一体化产品也会逐渐增多,其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在今后的发展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向着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模块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峰.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思考[J].科技展望,2015(29).

第6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生产企业; 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我们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他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化、信息化概念向自动化领域的渗透, 使得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种变革也必将对机电一体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 因此, 引进光学技术, 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 动力) 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必要的。

( 3).微型化。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 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控制技术, 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 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 融合”, 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 等可集成在一起, 体积很小, 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4).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特别是“人格化”发展引人注目,即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含义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三、机电一体化在煤化工生产企业的现实意义

1、 提高劳动效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使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大量新型自动化电子设备的使用彻底转变了煤化工企业的作业模式,明显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2、 提高了劳动安全保障,传统的焦化工作环境非常恶劣,高负荷地工作会严重影响到操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运输、阀门的开启等,不仅可以使操作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减少去有毒有害场所 的次数故能降低发生事故和危险的几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3、 增加了经济效益和工人的劳动收入,焦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使得焦炭的产量大幅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样使工人的劳动收入有所提高,改善工人的生活质量。煤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市其它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选用机电一体化产品时的建议:

1、企业在引进机电一体化产品时, 要考虑工艺是否成熟, 是否是主流技术, 产品的稳定性, 维护方面的投入等。还需要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尽快转化为自己的技术, 解放生产力。加大职工培训的投入, 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操作人员, 减少维护成本。

2、选择机电一体化产品时,要注重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 且具有柔性,这样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 带来新的活力,实现文明生产。

3、劳动强度大的场所选择机电一体化可以通过机电一体化来降低生产现场的劳动强度, 并能保证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所以焦化企业, 更适合开展这项工作。

第7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TH-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机电一体化已经覆盖了多个领域,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进步。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机电一体化应用中的农业与工业对象具有多层次、不确定性、非线性等特征,给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智能控制系统的出现及应用,为机电一体化的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概述

智能控制是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控制仅是智能控制的一部分,属于智能控制的最低级阶段。智能控制系统的机构是开放的、分布式的,对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比较强。智能系统不仅追求机电一体化的高度自治,更注重全局性的优化。智能控制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其理论基础是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信息论及运筹学的交叉。智能控制的任务及主要对象具有不确定性、高度复杂及非线性的要求,而传统控制形式的方法,一般仅能用于单一的任务对象,通常要求有精确的数学模型。

二、 智能控制的有效应用是机电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开始,一些较发达国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进入了智能控制的新阶段。一方面,通信技术、光学等加入到机电一体化行列中,微细加工技术也逐步在机电一体化中得以有效应用,出现了微机电一体化及光电一体化等新的分支结构;另一方面,有关机电一体化系统建模的分析、设计以及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学科体系及发展趋势等都开展了深刻的研究。同时,因为神经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控制和光纤技术等多领域都有了较大进步,这为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智能控制已成为21世纪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运筹学、模糊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心理学、混沌动力学及人工智能等众多新方法、新思想,通过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使其具有思维逻辑、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决策能力,以获得更准确的控制目标。智能控制已经在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建筑智能化及机器人的智能化就是其典型应用。

三、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控制发展,开辟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新篇章。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必将是以智能化作为主要方向,智能控制的优劣直接决定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整体水平。

1、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最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就是将智能控制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技术有机结合,向智能机械制造技术的方向发展。其最终目标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取代一部分脑力劳动,从而模拟人类制造机械的活动。同时,智能控制技术利用神经网络系统计算的方法对机械制造的现状进行动态地模拟,通过传感器融合技术将采集的信息进行预处理,从而修改控制模式中的参数数据。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领域包括:机械故障智能诊断、机械制造系统的智能监控与检测、智能传感器及智能学习等。

2、智能控制在数控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对数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完成很多的智能功能,还需要扩展、模拟、延伸等新的智能功能,从而使得数控技术可以实现智能编程、智能监控、建立智能数据库等目标,运用智能控制技术可以实现这些目标。比如说,利用专家系统可以数控领域中难以确定算法与结构不明确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处理,再运用推理规则将数控现场的一些数控故障信息进行推理,从而获得维修数控机械的一些指导性建议。

3、智能控制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在动力学体系中,机器人通常是强耦合、非线性、时变的;在传感器的信息中,机器人是多信息的;在控制参数中是多变的、控制任务上是多任务的;机器人的这些特点非常适合智能控制的有效应用。

目前,智能控制已经应用到机器人领域的多个方面,比如机器人的多传感器信息的融合及视觉上的处理、机器人在移动行走时躲避障碍的行为以及行走的路径、定位与轨迹跟踪;机器人手臂的动作、姿态的控制等。通过人工神经的网络系统、模糊控制及专家技术队机器人进行环境建模、控制、检测、定位及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日趋成熟,并在众多应用系统中得以证明。神经网络的特点是自学能力强、非线性映射能力强、实效性好,所以在机器人的动力学中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多角度的机械臂现场学习及控制。通过神经网络的方式,可融合每个传感器中输入的信息,其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及容错功能。模糊控制就是一种带有鲁棒特点的智能控制的方案,在机器人的控制、建模、模糊补偿控制等不同层面均有广泛的研究及应用。免疫算法主要体现在机器人对路径的规划和发现中,同时进化计算与遗传算法对机器人系统带来了全新的控制技术并优化编程。

4、智能控制在建筑楼宇中的应用

随着智能大厦的不断增加,机电一体化中的智能控制在建筑楼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当建筑中的空调开始工作时,通过自动控制可将风道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调节与比较,采用比例积分调节器闭环的方式对冬季模式与夏季模式分别设置,这种闭环智能控制的方式反应速度快、超调程度小,能够保持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在设定的数值内,且精确度高。一般根据空气的质量情况,程序可智能调节新风阀,既避免浪费能量,又确保室内的空气质量。这种智能控制,可通过网络及软件实现,既能够控制与管理中央控制室的各项指标,又能保证实时监控空调机组的运行状态。在建筑物的照明系统中,通过智能控制可实现定时及保安状态下对照明进行控制,同时通过中央管理计算机和通信控制的联网,可实时监控各个系统的状态。智能控制在建筑的照明中主要控制三个部分,一是时间的控制,如每日开启及闭合某区域照明的时间段等;二是对逻辑的智能控制,如当消防信号已经连锁时,自动将某区域的照明关闭;当保安的信号连锁时,自动将某区域的照明开启,若整个建筑的用电量超出负载时,自动关闭某不重要区域的照明灯;三是对节能的控制,当某个区域没有人员流动时,保安防区也已进入了设防的状态,此时可通过智能控制自动关闭该区域照明,或者由控制人员在控制室内对各区域的照明进行远程智能控制。

四、结语

智能控制技术是二十一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系统控制能力的优劣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遗传算法、模糊系统、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及等四项技术的应用,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非常顺利地实现了智能化的控制,且这些技术相互渗透又各自独立发展,从而促进了我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梅.机电一体化系统对智能控制的有效应用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0(14).

[2]王成勤,李威,孟宝星.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08(8).

第8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发展现状;改善措施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新技术运用于新型机电设备,机电设备的一体化、自动化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的管理日益变得重要。只有不断地提高对一体化机电设备的管理,积极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体制,保障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机电设备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高效率、高效益和规模化生产目标。

1.机电设备一体化技术发展

机电设备一体化是指在设备的主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动力功能及控制功能上,大力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设备装置和电子化软件及技术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总称。它主要涵盖了“产品”和“技术”两方面,但它并不是机械设备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简单组合,而是从系统性角度出发,综合地运用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变换技术及编程技术等,根据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优化目标,合理地配置、布局各个功能单元,以期实现整个机电设备多功能、高质量、低能耗的功能价值,并达到系统最优化目标的系统工程技术。

机电设备一体化技术自问世以来,主要经历了初级发展、蓬勃发展和智能化发展三个阶段。20 世纪60 年代的时候,人们开始在机械设备的运用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改进或完善机械设备的使用状态和效果,机电设备一体化进入初级发展阶段;70-80年代间,机电设备一体化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这时候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有了很好的技术支持,而微型计算机的兴起也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物质基础。90年代后,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向智能化阶段迈进,一方面随着光学技术的深入,开始出现光机电一体化分支,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的科学体系也变得更加系统和科学。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光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

1.1智能化

智能化是新世纪里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机电理论基础上又会纳入人工智能、运筹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等新思想,模拟人类的智能化,以求达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1.2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化发展,以及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对机电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化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1.3微型化

机电一体化有着向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小型化、低成本和高性价比已经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1.4绿色化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机电一体化也呈现出绿色化发展的趋势,即使用无污染、可回收利用等。绿色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关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的思考

虽然机电一体化设备目前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

2.1现场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日常检修工作做的不到位,设备一体化的点检制、完好率等基础管理工作存在欠缺;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只能进行简单的临时处理,而不能进行整体检修;而对闲置的机电设备也不能够及时回收,造成资源的浪费。

2.2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不够先进

机电一体化设备基础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恰恰反映了管理者对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正是影响机电设备管理系统性的重要原因。随着机电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机电设备的管理需要深入更多、更广阔的知识范围,同样需要管理人员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然而目前很多的管理人员忽视了这方面,对于设备故障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停留在表面。

2.3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目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管理还不到位,很多企业的机电设备陈旧、安全装置不齐全,甚至影响正常的运转;此外,设备安全管理部门也没有发挥好它们的作用和职能,使得设备安全性存在问题。

2.4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的标准不统一

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标准的统一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一。我们发现很多机电设备管理的标准不统一,使得管理人员的文书也存在问题,造成设备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2.4.1做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基础管理工作

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工作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机电设备管理需从设备的寿命周期进行,必须要积极实现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综合管理,从机电设备一开始的选型,到中间的使用以及维护等全过程,都要尽量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同时,建议机电设备企业做好相关机电设备维修保养的档案记录制度,实现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的制度化,并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以促进机电设备的基础管理。

2.4.2统一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管理标准

统一好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的标准是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保障。要想做好这一点,就需要企业对各类设备分类编号并建立卡片,完善好各设备的技术资料、性能指标等记录,然后将同类设备归类,建立成档案,录入企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设备使用之前,管理人员必须要熟悉设备的管理和故障维修特点,将包机到人或包机长负责的制度落实好,并做好机电设备的交接记录和运行记录。

2.4.3强化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动态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机电也挺好设备夫人管理有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两种,以动态管理最为重要。机电设备处于不断运行的状态中,其每时每刻的状态都是不同的,只有很好的掌握设备动态信息,才能有效地减少设备事故率。目前很多企业都实施了定期检查等制度,但是这些检查并不能实现设备故障的预知,而且企业成本较高,因此必须要利用先进的诊断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动态管理,帮助相关人员及时掌握设备的现场状态,发现设备故障所在,提高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2.4.4加强企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绿色化”维护管理,实施科学的维修管理方式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环境、资源和人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学技术大力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因此,我国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提出“清洁生产”的理念,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绿色维修”也应运而生。“绿色维修”是一种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化综合维修模式,它除了要达到保持产品规定状态的目标外,还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对于机电设备来说,就要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维修管理理念、方法、工作环境等来进行设备管理决策,改变现行的管理方式,推行绿色维修管理等,以期在维修过程中及以后,都最大限度地恢复设备原始的规定状态,同时使得维修废弃物以及有害排放物的最小化,最大化的降低环境的负面影响。

3.总结

当前,各企业正向大型化、自动化、高速化发展,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在运作中要注重设备管理的实施,不断地完善设备管理机制,以使得机电一体化更好地发展,为企业效益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袁立飞.机电设备的运行技术与安全管理探讨[J].机电信息,2012(06).

第9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煤矿;机械设备

机电一体化是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实际工程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机电一体化是中国工程领域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煤矿开采效率和工作效率、提升煤矿开采过程的安全性,这同时也是本文讨论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应用的主要意义和目的。文章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对煤矿机械一体化设计的方法、应用等提出了一些建议。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1.1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是各个学科的综合和概括,实际上机电一体化并不是简单地用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工的各种工作和操作,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在于它将机械设备操控技术和智能化网络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数字化控制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机电一体化的发现和应用不仅给煤矿行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而且给很多需要用到机电设备的行业发展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提升产品竞争力是每个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具体地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就是保证了煤矿的正常生产和煤矿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煤矿争取更多的利益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1]。

1.2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煤矿机械中的意义

机电一体化在实际煤矿机械设备中应用的意义关键就在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煤矿劳动力,更多的机械化生产不仅增加了煤矿的开采效率,为煤矿更长久的发展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利润,而且机械化生产为煤矿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多保障,这不仅是煤矿机械中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意义,也是煤矿生产中大力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原因。

1.3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a)煤矿中的机电一体化能够实现网络控制和自动报警的功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状态下,煤矿中的运作机械能够与电动机、传动带等设备相连,并且使用自动监控设备,自我检测机械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并及时警报。这样能够极大地减轻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简化工作流程;b)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基本实现自动化,减少人工操作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强度,并减少操作失误给工程带来的损失。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计算机控制系统,只需要在电脑终端中输入一定的数据就可以实现对机械的远程控制和操作,许多煤矿生产企业中已应用了这一系统。机电一体化还能提高设备检修效率,促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发展[2];c)煤矿中的机电一体化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生产的经济实用性。在机电一体化状态下,可以减少传送带、风机等设备的使用频率,将能源消耗量减少近30%。与此同时,设备工作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因此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机电一体化在实际的煤矿生产和安全管理过程中主要的应用有以下几点:在采煤过程中的应用、煤矿安全监测应用及煤矿装载和运输过程中的应用。

2.1在采煤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采煤机的出现,采煤技术和采煤机械设备不断升级,国内煤矿采煤效率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则主要表现在提升了煤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年限,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煤矿开采成本,如果不出现意外情况在整个使用过程中这些设备都能够按照正常状态运行。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煤矿整个开采过程都具有动态性,该项技术能够及时检测到设备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醒操作者处理和解决故障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煤矿开采的局限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开采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而且人工开采难度和危险性都比较大的煤层,这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应用。

2.2在煤矿安全检测过程中的应用

煤矿安全监测在煤矿安全运行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煤矿安全监测最开始是由人工来完成的,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工逐渐被一些仪器设备取代。这些设备的安全监测精确度与人工检测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缺陷,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煤矿监测过程中使用的安检机电一体化设备是按照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完工的,因此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检测需要监测到关键地方和关键点,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真实性,很多煤矿安全监测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安排工人工作和保障工作安全,这点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做到。

2.3在煤炭装载和运输过程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在实际的煤炭装载和运输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煤矿大多数工作都是在地底下完成的,开采的煤炭也都必须从地底下运送到地面上之后才能运送到世界各地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服务,这个运输的过程如果没有相关的技术设备必然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成功改善了这一点,在煤矿的安全装载过程中,机电一体化解放了劳动力,提升煤矿生产效率,同时安全性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煤矿装载之后必须要提升到地面上之后才能正常地使用,在煤矿提升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在于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交变频交流,这一技术成功地为提升机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增加了提升机的承重能力;传统煤炭传输模式比较落后,而且那些传输方式不仅效率低且需要耗费大量电力和人力,但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这些难题都可以被克服,而且能提升运输效率,提升煤矿经济效益。总之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国内的机械设备领域的发展前景必然是美好的,应用领域也必然会随着技术的改革和创新而不断扩大[3]。

3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运用是煤矿改革和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改善了煤矿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各种技术和知识不断完善和创新,相信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大突破,也只有不满足现状,在现有基础之上不断改革和创新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进步的可能性,同时在机械设备中推广和普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宽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成熟的技术支持。

作者:张树华 单位:山西省煤矿节能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1]郭梦涵.浅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13):118.

第10篇

摘 要: @里阐述了智能控制的种类,分析了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运用智能控制的优势,总结了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具体应用,希望能提升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水平,进而提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具体应用

1智能控制的种类

1)分级控制系统

分级控制的运行主要受两方面的控制,一个是自适应的控制,另一个是自组织的控制。分级智能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三个不同的方面,组织级、协调级、执行级,这三个级都有各自的作用,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2)学习控制系统

学习控制系统,首先是识别以及调整内部的结构。其次,通过信号不间断的传输,对程序中复杂数据的处理、运转,使系统正常工作。学习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对所持有的信息进行识别和自我处理,进行自主判断。

3)专家控制系统

专家控制系统是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一种主要存在形式,应用于故障检测、故障诊断分析、工业设计中,其意义是将工程控制论和专家系统结合。专家控制系统包含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为智能处理提供依据和基础,在进行判断工作时有相对应的知识面供给参考和计算,使其结果较为准确合理。

2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优势

首先,智能控制能够帮助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善性能。和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相比,智能控制有其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可以帮助机电一体化系统更加完善发展,因此,成为机械工业与微电子工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可以自己进行中间模型分析,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形成控制指令,在控制器的作用下,高效、快捷、精确地完成工作任务。其次,智能控制能够帮助机电一体化系统提高效率。智能控制技术是依据操作人员发出的命令编码,而不直接参与到工作劳动之中。所以由于人工操作不当所引起的失误和损失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作效率可以大大地提高。在智能控制的帮助下,人力只需要编制出正确的工作编码和指令即可,智能控制可以按照指令流程来准确流畅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保证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安全和效率[1]。再次,智能控制能够帮助机电一体化系统增加安全可靠性。在接受人类的工作指令后,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合理地调控设备中的结构或运行程序,来实现对于运行系统的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地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安全可靠。

3机电一体化系统化智能控制的应用

3.1机械制造中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是机械制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将计算机的辅助功能与控制技术相互结合,是如今最为领先的机械制造技术。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一部分的脑力劳动,实现模拟人们制造机械的目的。

3.2数控领域中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智能控制系统在数控技术方面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模拟、延伸与扩展等功能,而是需要智能功能,使数控技术达到智能监控,自行建立数据库、编程等目标,例如,在数控领域中一些不确定算法与结构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专门的系统进行处理,利用处理规则对数控现场的故障信息进行处理,从而获得维修机械的指导性的建议。

3.3建筑工程中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中,智能控制系统主要应用在一下方面:第一,实现对建筑物内空调的智能控制。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智能化地设置空调在夏、冬不同季节的使用模式与风阀,不仅可以有效优化建筑内的空气质量,而且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第二,智能控制系统在建筑物照明当中的应用。智能控制系统主要是利用通信与计算机控制进行联网,然后对照明逻辑、照明系统节能以及照明时间等方面实施智能化的控制,从而使得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地开展,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效果和工程质量[2]。

3.4机器人领域中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对于机器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机器人控制参数的多任务管理和多变形特征的应用中,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地控制,进而能够对于机器人在行走路径和行走轨迹方面进行跟踪、记录、控制。

3.5交流系统中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

驱动装置是机电一体化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控制系统中的动态与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交流系统异常复杂,其数据随时变化,伴有一些负载的干扰,交流本身与被控对象之间存在非线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凭借现有的理论知识构建起相关的模型是困难的。如果将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到交流系统中,便可使交流系统的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11篇

我国煤矿采煤技术由手工发展到炮采,再由炮采发展到机械化采煤,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生产力得到相应的提高。矿井的年产量从之前的几万吨扩增到现在的几百万吨就是其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为了与较高的生产能力相适应、相匹配,市场上出现了与之配套的机械设备,如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下的一系列产物,该产物的特性就是融多项高新技术为一体,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自动节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热点技术。在煤矿企业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因此可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煤矿企业实现安全高效以及机械化的生产。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1.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运输机中的应用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对生产生活用煤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这就对我国煤矿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与国外煤矿企业相比,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提升以及运输系统水平与之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对国外经验加以借鉴的基础上,加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力度,使其在煤矿运输系统中得到较好的应用。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物中比较领先的是内装式提升机,它是滚筒以及电机的融合体,其结构简单并且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系统准确性也高,可以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目前,在我国煤矿企业中应用比较普遍、规模较大的运输以及生产方式是皮带式运输,它有如下几个特性:运行安全可靠、输送量大、输送距离远、连续输送、自动化以及效率高,而且通过煤矿企业计算机控制监测系统的时时监控,皮带式运输的自我诊断以及自我保护功能得以实现。

1.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在煤矿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监控系统在矿井生产运作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银行监控系统不同的是,矿井监控系统对数据保存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甚至允许出现因机器故障而丢失数据的现象,但是这个数据丢失时间是需要控制在5min之内的,矿井监控系统是绝不允许出现连续停机的现象。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银行因死机而暂停营业的状况,然而在这种突发状况下,人们并不担心私人的存款数据会因为网络故障而丢失,因为银行会及时地对故障进行快速排除。但是,矿井的安全监控系统则不能像银行一样突然暂停,那样就无法保障矿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很好地确保了矿井安全监控系统的正常运作,主要是通过软硬件结合,创设局域网来同步主机与自身数据库,分担网络上传、图表打印、数据检索以及图形显示等任务。实践表明,在矿井监控系统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综合机械化采煤系统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对煤矿自动化进程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国的采煤系统由之前的液压牵引技术成功过渡到机电一体化牵引技术。相比液压牵引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拥有的相对优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良好的牵引性可以有效克服采煤机运作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并且为其提供有效的牵引力,此外,采煤机下滑时还可以通过提供制动避免其过度下滑。②机电一体化牵引技术采用的制动装置,可以有效防止采煤机下滑,这样采煤机就可以进行倾角比较大的煤层作业。③因为机电一体化采煤装置的整体磨损小、故障少、维修少,运行起来更加可靠,因此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长时间的作业。④机电一体化采煤装置具有良好的动态性,可以通过控制系统对各项参数进行及时的调整。⑤该系统装置结构简单、体积较小,具有很高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计算机全程控制机电一体化采煤机使其完全实现了支架的自动化,此外,将计算机监控装置安装在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上,使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得以实现。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协调了整个系统设备的运作,方便了整体的操作,同时使生产的工作效率、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给煤矿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1.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支护设备中的应用

我国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支护设备是液压支架,在支护设备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具体体现就是有机地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液压控制,实现成组的自动移架或者定压的双向邻架,从而有效地避免对支架或者顶板产生过大的冲击。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建议

在我国煤矿透水、塌方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有很多严重的问题存在于我国煤矿的技术以及管理之中,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煤矿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相应产品的出现,从整体上提升了煤矿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有效地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要不断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力度。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煤矿企业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以及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该技术在我国应用时间较短,相关经验有所欠缺,因此,在借鉴西方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力度,从而提高生产水平,尽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给国家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要素就是计算机技术,因此对于基于机电一体化的中央控制系统,要提升其运算的存储能力。此外,煤矿生产中不同的场地环境对机器系统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不断对软硬件系统进行研发,实现机器系统使用方便、体积小、功能强、重量轻、性能好以及效率高等特点,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场地环境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通信功能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所需要具备的,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其具备通信模块以及较高的可靠性。在这一方面,在结合现场总线技术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工业以太网技术实现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有效控制,从而进一步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通信功能。智能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了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产品的智能化,需要通过构建一个动态高效的控制系统来分析系统参数,并且通过观察系统参数来判断机电设备以及其运行环境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整和修复。通过判断工作状态以及诊断系统,及时地发现故障并且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故障。众所周知,矿井下温度、湿度、粉尘都是非常高的,而且含氧量低,环境极其恶劣,传统的传感器并不适宜在井下操作,深入研发适宜矿井工作的传感器技术对于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第12篇

(一)定位与培养目标不同根据人才培养分类,可分为学术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峰论坛表示,我国将实行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即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两种高考模式。技术技能型人才又分为工程师、高级技工,以及高素质劳动者三种。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高职专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为机电行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即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包括机电设备的安装维修,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工作。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生产服务第一线岗位技术含量的革新和提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鲁昕指出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作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就是应该在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水平发展对就业岗位所带来的各种变化。目前,应用本科作为职业本科教育,其定位比较模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关系上,过分强调科研研究,强调理论教学,没有突出社会服务的方向,更多地定位于教学科研型大学,许多应用本科院校一心向往建成“一流本科院校”。应用本科目前的定位主要是受当今社会“重学术轻技能”思想观念和等级观念的约束和束缚,也是社会对大学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标准所造成的。由于应用本科的定位模糊,因此,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的定位也相应的比较模糊,造成了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偏向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考核,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定位和培养目标上,与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是制约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实现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应用本科本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差距,使得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的衔接,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衔接,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应用本科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组装、调试、维护维修等能力。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以学科为导向,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效果考核往往以笔试为主,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灌输理论知识来实现。由于应用本科院校的定位以及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及应用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使得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不重视,实践条件不足,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不强。这是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是妨碍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课程体系衔接存在问题课程体系是高职专科、应用本科各自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为机电行业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实用为主,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培养机电行业的技能型人才,即高级机电维修维护技工和高素质机电设备操作者。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应该在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的机电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相应专业进行有效衔接时,应该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使其满足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生进入应用本科相应专业后,能够继续有效地进行学习。目前,专接本模式,课程基本与高职专科相同,不同的是教材不一样,一个是高职高专的教材,一个是本科教材而已,基本上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专转本模式,应用本科相应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前两年基本上是机械方面课程,后面两年是电方面的课程,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进入本科后,主要就是进行电方面课程的学习。无论是专接本,还是专转本模式,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完成三年专科学业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课程衔接得不是很好,这是进行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相应专业进行有效衔接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素质由于许多应用本科院校定位于教学科研型大学,许多教师科研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许多教师都是直接引进博士毕业生,这些教师是在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缺乏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经验,没有在企业经历过职业锻炼,因此造成部分教师职业应用能力不强的缺点。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与一般学术型本科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同,高职教育强调教师的双师素质,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职业背景,具有职业应用能力,否则怎么来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许多应用本科院校由于定位教学科研型,在人才引进和教师素质培养方面,注重教师人才的学术能力、科研能力。许多应用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明确要求引进博士,强调引进人才的学术能力,同时,应用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都是强调学术能力,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以及一定的科研项目,而几乎没有对教师的职业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定。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应用本科院校的教师们更愿意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形成了“重学术轻应用”的风气。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应用本科教师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强,而职业应用能力欠缺的原因。这是应用本科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存在的不足。机电一体化作为一名综合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多门技术的专业,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包括机械图纸绘制;机械设备的安装、维护维修;电气线路的设计、检修;程序的设计、编写等能力。因此从事机电一体化高职教育的教师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目前应用本科从事机电相关专业教学的教师应用能力的缺乏,是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的障碍之一。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将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相应的机电专业进行衔接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对机电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我国机电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针对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相应专业进行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应用本科应定位职业教育要想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进行有效衔接,关键就是要将应用本科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许多应用本科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希望向一流本科学术型大学转型,这同现在社会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关,同时也与当前对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有关。由于历史等一些原因,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思想,特别是本科院校,认为重视实践,进行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事情。这种思想不清除,应用本科就不可能真正向高等职业教育靠拢。应用本科的定位也与目前大学的评价机制有关。目前对大学的评价考核以及排名,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成果,例如论文数量与质量,科研经费量,博士点、硕士点数量等。这就造成了许多应用型本科将学术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将学术论文、科研课题数量作为考核教师标准。要想应用本科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除了扭转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还必须对应用本科建立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层次职业教育的投入,可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一些应用本科在资金、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倾斜。对应用本科教师,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与职称评定标准,加大对教师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减少学术研究方面的考核,让学校和教师的重心向应用能力培养,向技术技能教育转移,使应用本科真正地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使应用本科机电相关行业真正向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挺进。

(二)加大实践教学量、改善实践条件由于高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能只靠理论传授,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验、实训、企业实习、校企合作等多种实践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目的。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都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手段和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还有所不足,主要也是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应用本科院校机电相关专业作为机电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转变思想,将定位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上来,加强实践实验条件的建设,同时,通过实验、实训、企业实习、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调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量,对机电设备的设计、操作、维护维修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同时也应改善实践条件,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课程体系衔接由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作为机电行业高职教育的两个阶段,应该从整体上对课程体系进行衔接。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使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能在原来基础上继续提高。针对专接本模式,应该设置好课程体系,而不是简单采用相同的课程,不同教材,应该在满足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理论知识更高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课程体系设计。针对专转本模式,应用本科机电相应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从重视理论知识,向理论和实践并重方向发展。由于应用本科机电相关专业的机械方面课程,以及电气方面的一些基础课程被安排在前两年进行,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对进入本科学习阶段的高职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提供机械、电气方面的选修课程,让他们能补上这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