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10: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前言
卫生局作为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其日常工作不但要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还要结合国家医疗改革实际,积极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工作,使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能够取得实效,满足国家医疗改革的现实需求。基于这一认识,卫生局应从加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和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确保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推进,保证卫生局的公共卫生改革工作达到预期目标,满足卫生局工作需要。
二、加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
卫生局在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应重视基层卫生管理机构建设,应重点加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组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卫生局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组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并明确层级,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应深入社区一线发挥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
(二)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原则
考虑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特点,在管理过程中,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原则。可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按一定的管辖范围和服务人口在社区设立派出机构,派出专业人员直接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三)明确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管理职责
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卫生局既要突出职能作用,同时也要明确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职责,使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满足基层公共卫生改革的实际需要,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
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
卫生局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应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不但要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重要的改革着力点,还要结合基层公共卫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的健全性,使其作用能够得到全面发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建设应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根据当地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每个街道(乡镇)或3万~5万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由此可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对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只有认识到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并结合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实际,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才能保证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取得实效。为此,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应成为基层公共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资金投入
卫生局作为基层公共卫生改革的上级管理部门,在推动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改革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当前基层公共卫生改革来看,资金投入是困扰基层公共卫生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只有加大资金投入,并从多方面入手,畅通资金渠道,才能保证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取得实效。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体现,也是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的重要保证。按照公共财政分级管理的要求,市、市(县)区和街道(乡镇)三级财政按相应比例承担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经费补偿。
为此,卫生局应发挥领导作用,应在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认识到资金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根据公共卫生改革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资金投入和管理计划,保证资金能够按时足额的发放到位,形成对基层公共卫生改革的有力支持,为基层公共卫生改革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卫生局作为上级管理部门,在推动公共卫生改革过程中,要想提高整体效果,就要从加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和增加基层公共卫生改革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确保基层公共卫生改革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 李水根.对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05).
[2] 李栋,许琨,王兴涌.公共卫生服务的市场失灵和政府调节[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04).
[3] 冯兴元,李晓佳.公共卫生事权应该怎样划分[J].中国改革,2013(10).
[4] 叶煜荣.揭阳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12(07).
[5] 朱吉鸽,张亮.“公共卫生服务券”评析[J].医学与社会,2013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传染病;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258-02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可以是病毒、细菌、真菌或者寄生虫等。传染病对公众的危害较大,传染病的辐射性较强,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我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公共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管理是医疗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传染源头的监管,加强对传染路径的管理,同时加强传染病易感人群的管理,从而有效的避免传染病的发展和扩散。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比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前后群众关于传染病预防工作的满意情况,分析当前公共卫生管理在预防传染病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当前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然条件因素,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医疗水平大幅度上升,但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存在着城乡差距大的问题,偏远地区医疗技术有限,一旦发生传染病,可能会无法有效控制,会迅速进行扩散和爆发。各政府部门和各医疗机构的执行力度不够,我国关于传染病的预防颁布了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对传染病的预防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和医疗机构执行力不够,影响了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1】
1.2方法
针对于上述问题,公共卫生管理中加强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其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中,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监测报告机制,对突发传染性疾病进行监测和预警,在发现传染病时能够尽快的作出反应。首诊医生在发现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应该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然后医院应该立即基于传染病报告卡来向上级进行汇报。疾控中心在接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专报系统报告信息中,各级疾控中心一定要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二是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加强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工作,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群众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中,加强群众的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增强群众的卫生意识,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卫生习惯。我国人口较多,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差异较大,对疫情的认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要发挥好主流媒体对社会公众的舆论引导作用,真实、及时的向群众进行传染病病情的报道,从而有效的控制谣言和不良信息的传播,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准确、及时的了解疫情。【2】
三是强化传染病预防机制,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事业近几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当前我国传染病预防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传染病在发生后,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因此,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要加强传染病的预防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控网络,优化预防和治疗流程,从而切实提升传染病的预防效果。
四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医疗卫生水平较差的地方的防控,在医疗卫生水平较差地区应该建设专业的卫生防控小组,对地区进行防控。同时也要加强对传染较重的地方的检测和管理,在监管过程中,基于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预防方案,从而在传染病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五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要加强有关于传染病预防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对传染病进行明确的分类,同时以法律和条文的形式具体的明确政府各部门以及医疗机构的职业范围。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传染病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定期对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管,从而提升传染病的预防效率。【3】
六是提高人员的职业素养,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要加强人员的培训,提升人员素质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对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切实提升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
2结果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后,群众对传染病预防工作的满意度提升,管理前群众满意度为65%,管理后群众满意度为86%,管理前后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4】
3结论
一、指导思想
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为核心,以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为切入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缩小城乡医药卫生差距,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二、工作目标
通过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提高农村卫生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达到50%的病人在乡镇卫生院就诊,40%的病人在县级医院就诊,形成较为完善的分级医疗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按照“三个统一,三个不变”的要求,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连为一体,建立互为依存、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优化结构、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一)三个统一管理
1.人员统一管理。将镇办卫生院的人员管理权限并入县级医院。镇办卫生院人员与县级医院人员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审、选拔使用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按照“岗位相对固定,人员按需流动”的原则,由县级医院统筹使用调配人员,实行岗位绩效等级工资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分配制度适当向乡镇岗位倾斜。
2.财务财产统一管理。县镇两级财务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资产统一登记,分别建立台账。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需设备可由县级医院灵活调剂使用。加强对镇卫生院账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指导,规范财务管理。
3.医疗业务统一管理。镇卫生院医疗业务由县级医院统一管理,做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按照功能定位和技术要求开展医疗服务。
(二)三个不变
1.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县级医院和镇卫生院保留各自原有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院级干部的管理权限不变,镇办卫生院可增挂县级医院分院的牌子。
2.镇办卫生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和任务不变。镇办卫生院仍然承担辖区内预防、康复、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职能,县级医院给予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3.财政投入供给机制不变。县镇医疗机构财政投入政策和渠道不变。镇办卫生院人员工资按现行政策全额拨付,可采取“财政拨付总额预算,工作岗位按需确定”等方式进行人员经费动态管理。
四、实施步骤
第一步:健全机构、制定方案。成立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步:广泛动员、组织实施。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面开展一体化管理工作。
第三步:自查总结、评估验收。10月上旬,由各县级医院组织自查评估,并向市医改办写出评估报告;10月下旬,由市医改办组织对全市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向市医改办写出评估报告。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要在逐年加大卫生投入,不断提高卫生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并将新增财政投入重点用于农村卫生工作,同时,向实施县镇一体化改革的单位倾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切实落实应承担的资金,严禁侵占、挪用和浪费,要依据一体化改革的实际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
(二)做好县镇一体化统一规划。各部门应打破原有部门和行业界限,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化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镇办卫生院为骨干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特别是在床位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医疗设备配置等方面向镇卫生院倾斜,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量,缩小县镇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引导优质卫生资源不断向基层延伸。在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责分工和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依据县镇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合理制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控制费用增长,建立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健全内部领导体制。在公立医院内部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镇办卫生院院长由县级医院院长提名,理事会研究通过,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命,工作人员由县级医院根据实际需要选派,报卫生局备案。
(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自愿在镇卫生院工作的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可采用灵活的聘用方法,实行不同的聘期;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待遇水平,向优秀人才和基层岗位倾斜,完善目标、质量和效率相统一的绩效考核制度。
六、组织领导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和医药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具备专业能力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提供商、设备供应商为建设主体。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三)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建立由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实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
(四)统一标准、保障安全。采用国家和卫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技术政策,规范顶层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数据整合与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安全交换和控制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各取所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总体目标
按照区域卫生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2-3年努力,建成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居委)4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卫生管理电子化、安全保障一体化战略目标,开创全程终身式健康服务和现代化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体系1.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为区域内每个居民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建立集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2.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数字化医院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换平台结构、信息交换基本数据集和接口标准、医学术语集、医院信息编码标准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建立门诊、住院、药品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影像、心电等临床信息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探索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协同诊断等协作机制。完成医院行政、人事、财务、后勤以及绩效管理等事务数据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推行“就医一卡通”奠定基础。3.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现有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慢病监测及死因报告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明系统)在市、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4.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成音视频一体化信息平台,将疾病报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连接并展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重点建设120车载视频和救治现场移动视频语音传输,提高实时指挥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卫生核心应用体系与对外服务贯穿,相关公告,采集公众意见及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交流能力,使门户网站和短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专业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各类许可办理、预约服务、诊疗信息网上查询、接种短信提醒等),提供各类自助(门诊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推行“就医一卡通”,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群众。
(三)构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立医院运行状况、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药品供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实施监控,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和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定需要,实现群众就医预约制、“就医一卡通”、病历终身制,最终实现医改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引路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市人民医院和1个区的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为试点,先行完成1家公立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整合平台,实施“就医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试点医院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健康小屋”和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卫生服务门户网和卫生服务短信平台试点(包括网上门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结合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开展短信接种提示等。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管机构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实施卫生业务管理和区域内医院运营监管,实现与医保平台对接和业务联动、“就医一卡通”。
(三)稳步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扩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范围,横向覆盖所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纵向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本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成立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
(二)发改、财政、卫生、人社、药监、物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调配合,在基建计划中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足额到位;将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采集更新、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升级维护。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设施以及软件系统采取招标方式面向社会进行招标采购。
近日,《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正式印发,并进行了全面工作部署。《方案》提出,到2011年,本市医改要实现“推进发展、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促进健康”四大目标。《方案》围绕改革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体系、健全医药卫生体系运行机制三大方面,提出了十一项重点任务。
诸多医改亮点引人关注
北京医改凸显了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惠民利民、实实在在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特点。《方案》围绕“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尽量不得病,少得病”,除了安排数十项惠民利民具体措施以外,多处体现出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北京医改工作的政策设计,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实际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将促进健康作为北京医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凸显了北京医疗卫生工作理念的重大转变。北京市发改委体改处处长、北京市医改办综合组组长于海永表示。
《方案》有诸多亮点。比如,《方案》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17万元提高到30万元,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大病医疗保险和无业居民医疗保险由7万元提高到15万元;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等多项具体惠民利民举措。同时,《方案》提出,要整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整合城镇无保障老年人、无业居民、学生儿童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将所有区县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方案》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工程。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使用社保卡,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即时结算;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全部常住人口。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11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的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
《方案》明确要大力发展中医中药。在政府举办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设立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筛选出一批有效方剂、院内制剂和中成药品种,开展“十病十方”中药研发;恢复中医“简、便、验、廉”传统制剂;发挥中医养生保健、亚健康干预和慢病控制“治未病”的作用。
《方案》表示,要更加注重吸引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疗机构重组改制;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监督管理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对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并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享受土地、税收等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等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补偿。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医改
《方案》提出,要建立首都医药卫生管理协调机制,探索公立医院分类改革。按照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要求,建立首都医疗卫生管理协调机制;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设立市医院管理机构,进行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积极探索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个方向,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投入机制、运行模式和考核评价制;探索医师多点执业等。
于海永说,国家医改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目前,北京地区医疗资源丰富,但配置现状和管理体制较为复杂,分属于卫生部、教育部(高校)、部队、企业和市属及区县等不同管理机构管理(号称“八路大军”),如在京三级医院有70多家,北京市属才22家,不足1/3。为更好地落实“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要求,协调北京医疗卫生资源,统筹推进北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方案》提出“建立首都医药卫生管理协调机制”,主要有五项职能:“统一规划北京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协调推进北京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方案》提出,要设立市医院管理机构。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设立由市卫生局管理的市医院管理机构,负责市属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指导所属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目前,该方案正在由市编办牵头进行研究。
同时,《方案》提出,要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政府投入力度。两年投入不低于337亿元。重点投向基本医保、公共卫生、基层、公立医院等领域。
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优化配置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是《方案》的亮点之一,《方案》具体如何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于海永说,目前,本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丰富,但存在结构性失衡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优质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般资源存在闲置浪费现象,远郊区县优质资源供给不足。截至2008年,城八区集中了全市58%的医疗卫生机构、68%的床位数,90%的三级医院,十个郊区县仅拥有6家三级医院。与城八区相比,不仅十个远郊区县优质卫生资源非常缺乏,而且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技术水平低,能力不足,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方案》提出“通过对口支援、土地置换、资源重组、办分院、整体搬迁或合作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等方式,继续推进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县扩展”。“根据具体情况,将部分二级医院转为区域医疗中心、特色专科医院、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划归三级医院”,促进二级医院转型,进一步提高现有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科设置,加快儿童医疗机构建设”,有效缓解儿童看病就医实际困难。《方案》明确,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在内的519种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到社区就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开展社区“24小时全天候服务”试点工作,延长门诊服务时间到20点,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提供24小时健康咨询服务;职称评审政策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等措施,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引导有序就诊。
共同参与抓好落实
“医改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把这项惠民工程好事办好。为了将医改方案落到实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医改工作。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医改办的平台作用,切实加强统筹协调。”于海永表示。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在今年的工作中将着重把握三个原则,协调均衡的推进各项工作。一是更加注重建管并重。围绕卫生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全面启动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做到硬设施件建设与队伍、制度、内涵和行风等软件建设同步协调推进。二是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围绕省级卫生强区创建之年,狠抓基层基础,切实加强人员基本能力建设,巩固提升社区卫生基本网底,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更加注重整合融合。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之年,深化卫生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区级医院资源整合和公共卫生大楼改造;坚持不求所有、只求所在、更求所用,积极推进与省市大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全方位合作,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三个工作原则,明年主要是在五个方面下功夫、求提升,即:深化一项改革,推进四大建设。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在科学管理上求提升。
积极履行部门职责,突出关键环节,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四项改革,充分调动卫生工作者积极性,体现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一是稳步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以省、市医改精神为指引,创新基层医疗卫生管理新模式,加大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力度。年底前完成区人民医院与区笕桥医院的整合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着力打造区域基本医疗服务龙头;同时,大力发展烧伤业务,凸显市级强科特色,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指导与支撑。二是稳步实施基本药品制度。在充分调研、仔细测算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购基本药物工作,稳步实施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采取多种方式逐步扩大基本药物的使用量,逐步引导居民改变就医、用药习惯,为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做好前期准备。三是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在服务项目上,重点实现儿童免疫规划、结核病规范管理、流动产妇管理、重点传染病监测、健康档案管理等工作的均等化;在服务对象上,努力实现城市居民、农村农民、外来民工等三大人群的全覆盖,确保老、幼、妇、残等重点人群预防保健工作的均等化;在应急能力上,通过健全应急处置机制、龙头带动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努力提升全区公共卫生工作整体水平。四是稳步实施绩效考核改革。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突出“医防并重,寓医于防”的理念,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资源利用率、医疗安全、患者评价和劳动效率为核心指标,科学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适当拉开人员收入差距,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二)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健全体系上求提升。
切实加大区域卫生规划推进力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加快推进卫生设施标准化建设。落实卫生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彭埠、丁桥、九堡3个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的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工程,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改、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规范达标率力争达到95%以上,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做到站点建设全省领先。二是加快推进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重点实施笕桥医院病房大楼和区公共卫生大楼改造工程。同时,加强医疗机构的内部布局调整与设备更新,进一步优化内部服务流程,营造良好诊疗环境,真正为百姓提供优质、均衡、普惠的健康服务。三是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以健康信息管理为核心,以远程会诊系统建设为突破口,以网络化管理为手段,提升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
(三)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能力素质上求提升。
全面启动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改革、加大培训、加强培养,分层分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队伍素质。一是健全两项机制。根据“总量控制、适度增加”的原则,充分利用省市人才网络平台,重点引进中医、烧伤等重点学科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影像、卫生管理等紧缺专业人才。加快推进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和优秀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加强岗位管理,实行评聘分开,着力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二是开展三大活动。开展“大培训”活动,紧紧依托“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基地和邵逸夫医院培训实习基地,分别采取市区联合办班、省区联动合作的形式,引入上海复旦大学和省、市大医院高年资专家及美国密西根大学师资力量,分卫生管理、全科诊疗、公共卫生管理三个班次,积极培养高素质骨干全科医生,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开展“大比武”活动,在系统内继续全面深入开展“一月一比武”、“一月一主题”的岗位技能大比武,通过大比武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开展“大考试”活动,深入开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三基知识考试,努力做到“一季一考,人人过关考”。三是深化名医强科。按照“选准优势、错位发展”的思路,坚持名医带动、强科拉动,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专科和责任医师团队,力争培育市级名中医和市级强科各1个,对获评的名医强科,继续给予资金资助、独立设置“名医工作室”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坚持科研促动,认真承办完成与社区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中医药烧伤救治”、“中医药救治糖尿病足”等3项部、省级科研课题,扎实推进其它3项市级科研课题和23项区级科研课题,努力实现创立一批特色专科、服务专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名医的工作目标。
(四)推进省级卫生强区创建,着力在服务内涵上求提升。
通过创建活动,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内涵,带动卫生工作整体提升。一是健全四全服务理念。全面推行“全人、全程、全面、全科”的社区卫生服务新理念,不断提升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广度与深度。在运作上,进一步深化社区责任团队“动态式、网格式、契约式、定制式”的四式化管理模式,切实提升服务品质;在内容上,以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名老中医+地道药材”进社区工作,合理规划中医网点,积极培育中医药特色站点,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深化中草药配送机制,让居民群众享受到便捷、优质、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二是推进卫生项目管理。总结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项目化管理经验,在全区范围内逐步推开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的项目化管理新模式。建立“家庭、站点、中心和上级医院”的“四站式”慢性病服务链,实施慢性病管理服务规范流程,变专家坐诊为专家会诊,努力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的有效控制率,切实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三是优化医疗质量管理。以管理促规范、扩内涵、增品质,继续深入开展医疗管理年活动,严把人员资质与医疗技术“准入关”,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监管,大力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全面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医患沟通,确保医疗安全,提升服务质量。四是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全面深化重点慢性病预防控制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实现35-55岁年龄段高血压、糖尿病控制和建档率50%。结合“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社区健康行”活动,继续深化“一坛一台”健康宣教平台,促进城乡居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农村二次改水和改厕质量,新增二次改水受益18000人次,新增三格式无害化户厕所1500座,比例达86%以上;力争新创4个区级改厕示范村,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以“一镇一街一品”精品亮点培育为载体,扎实推进健康社区(村)、健康街区和健康单位建设,力争新创省级卫生镇街2个、省级卫生单位(社区、村)15个、市级卫生单位(社区、村)12个。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2(b)-102-02
乡镇卫生院是城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石”,是我国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是农村卫生工作的前沿阵地,是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政策、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开展慢病普查普治,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是本区域卫生工作的管理与业务技术指导中心。长期以来,多数乡镇卫生院由于规模小,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已显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本文针对乡镇卫生院现状,提出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对策。
1 现状分析
1.1 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业务用房面积相对偏低。全市50所乡镇卫生院,虽然由2002年的2 238 m2增加到2007年底的3 117 m2,比较发达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防保科业务用房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其业务用房面积平均为147 m2。二是设备配置不齐全、落后陈旧,普遍存在设备装备条件落后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等现象。大型设备虽然由2002年的79.5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19.98万元,但是预防保健、康复理疗、健康教育等设备极缺,难以组织有效的疾病监测和健康干预促进等活动。三是乡镇卫生院信息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平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薄弱。
1.2 服务功能缺位
新时期,覆盖广大乡镇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担负着农村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管理、计划生育、地方病防治等任务,在人们生活健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模式仍在走大医院的路子,等患者上门来看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治以及健康教育、健康干预至今还没有开展,“穿新鞋走老路”,缺乏生命力[1]。
1.3 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2,3]
1.3.1 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乡镇卫生院在经营与人才配比上存在重医轻防的倾向,对公共卫生知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业务技能掌握的很少,缺乏系统培训的专业化公共卫生人员,医护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特别是基层防保科专业人员达不到配置标准,目前,专职防保人员(181人)与威海市政府(2005)35号威海市公共卫生规划第39条规定:驻地卫生院防保站配置4~6名专职防保人员,仍然相差甚远。
1.3.2 由于乡镇卫生院缺乏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且进修机会少,专业知识更新缓慢,整体素质较低,技术不精,缺乏创新能力,综合急救处理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极弱。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学历(大专以上为37.49%)和技术职称(无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为25.00%)偏低等问题。
1.4 补偿投入机制缺失
尚未建立起稳定的长效投资机制,以保证政府的筹资水平随社会经济增长或财政收入增长而提高。2007年政府财政拨款补助3 901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房屋改造和大型设备购置,但与卫生部参考标准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应占财政总支出的8%相差甚远,导致乡镇卫生院主要把创收(业务收入占85%以上)放在第一位,以药养医问题突出,强化医疗服务功能,弱化预防保健功能,诸多公共卫生项目或难以开展,或流于形式[4]。
2 管理对策
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乡镇卫生院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政府责任,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财政投入;加强乡镇医院卫生队伍建设,重视人力资源培养,提高技术水平,拓展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对各种疾病治疗和传染病控制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注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降低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从源头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1 强化政府职能,明确职能定位
建立完善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行政管理系统,要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转变卫生行政职能,明确职能定位,划分职责权限,“错位”的要纠位,“缺位”的要“补位”,老办法要改进,新办法要创新,切实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强化信息、规划、监督、政策调研、决策咨询等职能。
2.2 突出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
2.2.1 坚持政府主导、公益和效率兼顾的补偿机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卫生投入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例,使卫生投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成正比,确保新增卫生经费大部分用在农村,做到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政府也可采取间接投入,如实行福利募捐、社会筹集、对口帮扶等促进乡镇卫生院的不断完善;也可采取引资分流,以政府行为将大、中医院的富余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人员,宏观调控到乡镇,逐步完善补充软硬件设施,创造提供其自身发展建设良性循环的条件。
2.2.2 各级政府应对目前乡镇卫生院运管机制进行改革,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业务收入上缴财政,最大限度地保障乡镇卫生院卫生预防功能的发挥,从机制上解决职工收入与业务挂钩导致患者“挨宰”的现象。
2.2.3 实行定项定额补助,突出乡镇卫生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设立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建设经费,加大乡镇卫生院硬件建设力度。硬件建设是乡镇卫生院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各级政府应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维修、设备更新购置、人才培养等项目支出列入预算,逐年安排,从根本上改善人才队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设立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药品零差价供应补助经费,市、区两级财政可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按比例分担。设立乡镇防保专项经费,采取政府“打包”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形式,强化基层防保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重新确立以体现政府买单群众受益、新型公共卫生防护网络,以改善基层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以及行为干预工作,提高基层疾病预防保健人员的素质和控制能力。
2.2.4 建立健全严格的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考核评价体系,经费发放与工作量和群众满意度挂钩,实行以奖代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协作互动机制,确保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到位。
2.3 加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一是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地位和职能,全面落实基本医疗、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爱国卫生在内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管理职能,积极发展并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转“坐堂行医”为“深入社区”,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二是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方向。实行镇卫生院、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和全行业管理,坚持医疗与防保并重,提供社区性、综合,充分发挥中心卫生院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把乡镇卫生院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避免向医院模式发展。三是进一步增强经营意识,扩大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强化服务职能,加强成本核算,主动面向社会及家庭,在保证基本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预防、 保健、康复服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建立符合乡镇卫生院需要和各类人才特点的培养机制
2.4.1 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树立现代人才资源观念,把人才培养作为保证乡镇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条件,大力开展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培训进修工作,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员的特点,积极鼓励职工业余自学、参加函授或成人学历教育;积极支持和鼓励乡镇卫生院领导参加有关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全面增强驾驭医疗市场、善于参与竞争的能力。
2.4.2 建立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人才流动机制。采取行政干预,推进“基层爱心工程”,引导卫生人才和技术向乡镇流动转移。城市医院要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为基层提供服务、业务指导、培训人员、卫生管理、经费和设备支持等,通过“一帮一”帮扶,使受援乡镇卫生院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提升乡镇卫生院常见病、多发病的综合防治能力。乡镇卫生院也可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经常性地选派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力争做到送出去一个人,带回一项新技术、新疗法,形成一个特色专科,学成回来一个人,带动提高一批人。
2.4.3 采取倾斜政策,吸引和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城市在职卫生机构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服务;严格执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到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年的规定。结合实际,制订相关制度,要求公立大医院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每人每年下基层服务15 d,加快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和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
2.5 建立数字化基层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2.5.1 加强以镇卫生院为枢纽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加强县、镇、村卫生机构间的纵向合作,建立和完善以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站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解决乡镇卫生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实现家庭、社区、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管理部门信息互动共享。
2.5.2 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健全机构,明确职能,落实责任,制订完善的应急预案,着力配置用于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仪器、设备。建立完善调查处理分析制度,提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现场处置和紧急救援能力[5]。采取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建立基层疫情信息网络报告制度,规范信息报告范围、内容、方式、程序和时限,加强网络直报,实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健康危害因素、食物中毒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数据采集、网络实时报告、预警监测、指挥调度统一管理,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代波.乡镇卫生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5):177-178.
[2]郭尧允.闽东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177.
[3]王茂君,何晓俊.金坛市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8):159-160.
[4]姚洁.关于加强“两权分离”改革卫生院财务监管工作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117-118.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政策
1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发展概述
党的以来,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有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展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进一步得到挖掘开发利用,医疗卫生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药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给国家、企业和个人都造成了很大负担;二是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浪费与短缺,恶性竞争并存;三是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品定价虚高和回扣促销等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这些问题不仅加大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还严重制约了医药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医改工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意义重大。
由于设备短缺、陈旧、落后的矛盾十分突出,绝大多数基层乡(镇)卫生院和防保单位诊治手段单一,服务功能极不完善,卫生执法体系不健全,计划免疫设备不完善,妇幼保健服务机制不顺畅;信息不灵,联络不顺,卫生执法、预防、急救、疫苗接种和妇幼保健工作无力正常开展,影响了卫生工作健康发展的进程。
2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管理政策
国家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指出: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涉及医疗卫生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没有进行,因为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没有变,医疗卫生行业的财政投资主体和投资体制没有变,公立医疗机构的原有布局和设置没有变、职能属性没有变等。医疗卫生行业所进行的改革实际上只是一些微观层面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比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下放权力给医疗机构,扩大医疗机构的经营自;医疗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医疗机构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基层医院卫生事业管理政策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构建和谐卫生出发,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两大历史任务,进一步突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三大重点,着力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和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着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着力推进农牧民健康工程,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着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着力加强卫生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和行业作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管理政策的建议
3.1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事业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必须认真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
并从制度安排上、体制机制设计上确保今后不再有类似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发生,否则,再好的改革模式也不会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公平,实现广覆盖。必须确保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搞一刀切,要实行分类指导,分批推进;改革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工程,必须各部门协同作战,配套进行,不能仅仅依靠卫生行政部门一家单兵种推进、孤军深入。
3.2 深化内部改革,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政府要重点发展和支持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从政策、人员、设施设备、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全额拨付。政府对这部分医疗机构的支持可视情况而定,在经费上一般应少于对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的支持比例。大部分的市及市以上医疗机构可推向市场,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由竞争、自我发展、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这种改革模式,既可以充分保证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来满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可以充分保证疑难重症病员的救治,又可以充分推动竞争,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需求人群的就医保健需求。
3.3 积极发展县乡社区卫生服务与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集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所以,首先卫生行政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把推进县乡村社区卫生服务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社区两个文明建设规划。在城乡均保持公共卫生事业机构和应急救治机构,做好日常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和服务,维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能力。
3.4 健全和完善监督执法体制,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卫生监督是国家管理卫生事业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卫生监督体制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合理划分卫生监督与卫生技术服务的职责,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机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程序明晰、执法有力、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体制,加强对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监督力度,全面推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广覆盖的、多种模式的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人人享有公平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同时,各医疗保险机构作为患者的代表以及“医疗机构的利益密切攸关者”角色,有责任、有义务、同时也有能力监督各医疗机构,在维护好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从客观上维护了患者的利益。在维权方面,它们要比每一个单个的患者具有很大的优势。
4 总结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事业管理,应加强转变政府管理医疗卫生事业的职能和方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艰巨的工作,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实施好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医改工作,促进基层医院卫生事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瓴导干部应注重的能力培养
(一)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基础,卫生院院长要养成学习的习惯,不仅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和他人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是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医学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同时,要善于领悟,对学来的知识和上级政策要有敏锐力,结合实际思考问题,且能将学习的成果转化成工作业绩,这是学习的落脚点。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靠技术乡镇卫生院是基层卫生机构,业务性很强,院长如是技术上的权威,就可获得卫生人员及社会相关人员的信任,有利于开展工作。业务上院长即使不能成为专家旗手,也应成为行家里手。
(三)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靠人品做事先做人,提高管理能力首要的是提升做人的品质,然后才是管理方法。在品性修炼方面,卫生院院长一方面要强化自己的责任心,做到在位一日尽职一天。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道德修养,并锻炼毅力,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渐走向成功。为改进管理方法,卫生院院长首先要掌握公共卫生管理、临床诊疗管理、财务管理和行政后勤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其次要懂得循序渐进。卫生院基础差,起步低,管理要从最简单的、最容易的、最有效和最紧迫的做起。且注重抓细节,“要想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再次,要严格照章办事,实施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和执行情况考核严则有之,不严则无。
(四)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靠真诚如果协调不力,内部工作就难以顺畅,外部环境就难以宽松,很多工作就难以落实。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方法很重要。与上级协调要有“胆识”,多汇报,汇报困难和问题必须同时带“多选题”和“参考答案”,不能只上交矛盾。进行内部协调要源于“诚心”,多说理,切忌简单粗暴;同时要做到了解情况,共谋对策,不仅注重结果,也要紧盯过程,且要做到关心、激励、照顾好职工。与相关单位协调要发自“肺腑”,平时要多联系,态度要诚恳,以()主动、体谅、谦让的姿态与对方协商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又坚持原则性。
(五)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靠才智院长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按照政策方针、上级指示和基本规律办事,又不能固守传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定式,不盲从迷信,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智,开式思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六)防腐败能力
防腐能力靠自控院长在卫生院有“六掌”:掌印、掌舵、掌柜、掌鞭、掌勺。握有一定权力,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过好权力关、金钱关、荣辱关和人情关,做到严守纪律不贪赃枉法,秉公尽责不,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
二、在工作中要抓住的管理重点
衡量院长是否称职,根本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有没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当前,乡镇卫生院院长要抓住五个工作重点创造佳绩。
1、认真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政策,这是乡镇卫生院应该长期坚持的战略。
2、千方百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乡镇卫生院是农村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应该解决,也必须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问题。
3、高度重视卫生技术队伍的培养和稳定,使农民“未病有人防,得病有人医”。
易联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上市企业,依据国家的最新标准及规范,推出了面向区域医疗卫生新一代的完整解决方案及产品。
国家“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三级平台和提升业务应用的总体思路,并先后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标准基础,为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全国各地掀起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一轮浪潮。
近年来,各地市的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而言,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参差不齐,综合性医院的信息化推进速度较快,而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医疗机构以自己的纵向业务为导向,缺乏统一的规划,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使得信息难以交换和共享,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从技术应用架构来看,各医疗机构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架构,很多功能和应用重复,很多数据在采集和存储上也是冗余的。这种情况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重复利用,容易引起数据的不一致,也加大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量,增加系统的维护成本。此外,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如何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卫生资源管理、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卫生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化解疾病风险等方面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正是针对以上问题推出的。
方案简介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是建设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质量;病人通过该平台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居民在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在社区等预防保健记录及其所在区域外医院的就诊记录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实时监测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运营情况、疾病诊治情况等。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不仅需对各级医疗机构正应用的系统进行适当升级及接口改造,还需对尚未信息化建设的医疗机构,如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所等进行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
易联众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图。
方案主要内容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数据交换与共享、协同医疗服务等。横向连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实现与上一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通。
2.基层医疗信息管理平台: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提供集中式托管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与管理、妇幼保健业务、慢性病管理、基础医疗等业务功能。
3.居民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全区域内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使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
4.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决策分析的系统,使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5.统一门户应用平台:为居民、医务工作者等提供一站式的门户登录服务系统。该平台包含了居民健康信息门户(或居民健康信息网)、医疗机构门户、卫生行政门户。
6.数字化医院系统:以电子病历、临床业务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7.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8.与医疗机构及各垂直系统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
方案主要功能
1.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2.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3.建立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HIS系统或与医院现有HIS系统接口,整合各级医院信息。
4.实现区域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5.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
6.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等便民服务。
7.实现区域各项医疗卫生业务情况的实时监管。
8.整合区域内疾控、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管理等垂直系统,实现一体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相关案例
1.成功建设了国内多个地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易联众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等产品已分别在地市中使用。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形势,坚定推进全省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信心
(一)牢固确立卫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认真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各项任务。
(三)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四)切实解决好影响群众健康利益的现实问题。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今年各项卫生工作
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既要按照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也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巩固和扩大成绩;既要顺应职能调整的要求,拓宽工作领域,也要攻坚克难,着力加强工作薄弱环节。必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推进。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公共卫生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要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项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和落实各级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重大疫情的能力。要总结应急处置问题奶粉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指挥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鼠疫、霍乱、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继续加强规划免疫工作,加大对疫苗接种率的检查力度,减少疾病发生。扩大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精神病和职业健康危害监测范围,提高疫情处理分析和发现能力。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积极组织开展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继续做好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县、乡两级急救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充分利用“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健康社区行”两个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活动,推动健康教育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以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等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除害灭病,改善城乡卫生面貌。
(三)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卫生事业,关键靠人才。没有一支规模适度、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卫生人才队伍,发展卫生事业就是一句空话。省卫生厅根据当前全省卫生队伍的现状和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将今年确定为“卫生人才建设年”,找准了卫生事业发展新的突破点,我完全同意。在去年为乡镇卫生院招录560名执业医师和大学生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再招录50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这项工作也纳入了今年为民实事之中。根据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工作需要,以后逐步再招录,以彻底解决基层卫生人才匮乏的问题。各地各有关单位要从增强卫生“软实力”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细化措施,采取有效的激励和推动措施,切实加大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卫生领军人才、学科骨干和地方名医。同时,要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对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医院院长的培训,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水平。要继续做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巩固和扩大成效,把单纯的下基层支援,变为上级卫生人员下基层支援与下级卫生人员到上级机构进修相结合,鼓励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等结对帮扶活动。省、市卫生机构要自觉承担起为县、乡卫生机构培养人员的任务。
【关键词】新时期;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战略;提升
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医药卫生健康事业也在不断持续的推进之中,医药卫生健康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的结构也在不断改善和优化,然而,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还仍旧无法满足新时期快速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显现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与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这N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迟滞的状态显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也与社会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学术发展和产业发展不相吻合。为此,我们要探索新时期中国医药卫生健康人才的战略发展举措,更好地提升和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分析
1、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求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医药卫生事业对于满足人们的医药卫生需求、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直接而密切的关联,它也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在我国发展的新时期,仍旧显现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变化等,都对医药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我国需要培育和发展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2、人才队伍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首要资源前提
人力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医药卫生人才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各种信息、设备和技术都需要医药卫生人才工作者加以有效的整合,才能实现对民众健康的服务。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医药卫生服务人才,则无法确保相应的健康服务。同时,医药卫生人才队伍还对卫生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发挥出关键性的功用。因而,必须树立“人才强卫”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我国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医药卫生事业也正在快速、稳步地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医药卫生机构,并在机构中相应配置了医药卫生人才,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总量持续增长。
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培育较为迅速,截至2010年,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总量达到了820万,显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且对于医药卫生人才的结构主要包括有: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乡村卫生员、其他技术人员、卫生管理员、其他技能人员等,总体来看,护士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医师的增长速度,较好地缓解了医药卫生护理人员短缺的现象和矛盾。
2、医药卫生人才的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性别和年龄结构来看,女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有所上升,执业医师则大多数为男性,护士以女性居多。并以中青年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为主,其他年龄阶段的医药卫生人员呈现出一定的梯度,确保了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从城乡、地域结构来看,城市的医药卫生人才资源相对较多,然而,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的医师比例有所提升。从部门结构来看,卫生技术人员大多分布于公办医药卫生机构之中,社会办和私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则在逐渐增多,这与国家鼓励的多元化办医政策密切相关。从专业结构来看,卫生技术人员主要有执业医师、注册护士、药师、检验技师、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等。医师则主要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等。从医药卫生人才的素质提升来看,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整体水平上升,高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明显增多。另外,农村和社区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水平也有所上升。
3、制度不断完善
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和引领,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渐完善医药卫生相关的规章制度,并致力于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推行了《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中医药条例》、《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等,逐渐引领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然而,尽管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上有所提升,与社会人们医药卫生需求相比,仍旧显示出迟滞的状态和矛盾,存在以下问题:
1、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较为薄弱
医药卫生领域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它需要汇集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以推动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跨跃式发展。由于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可以极为显著地救治疑难复杂的疾病,并且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而,我国还需要学有专才、术有专攻的医药卫生高层次专业人才,目前显现出高层次医药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性,也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我国目前医药卫生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极为严重,海外的卫生科研机构以其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使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成为了稀缺资源。同时,高层次人才在结构分布上还显现出不均衡的状态,难以满足人们健康的需求。
2、存在医药卫生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的现象
我国基层医药卫生人才显现出数量不足、素质较低的现象,这与市场和政府医药卫生人力资源调配方式失灵的原因有关,导致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呈现出差异明显的东强西弱的局面,这种医药卫生人才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极大地影响到人们健康需求的可及性,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卫生健康需求。
三、新时期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分析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形势下,新时期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健康为导向,以人才强卫为指导思想和理念,以协调发展为原则,实现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传承和创新,以“2020年人才强卫工程”为战略目标,进行如下人才建设:
1、分类培育医药卫生核心人才队伍
我国要实现对医药卫生核心人才队伍的培育,具体应当包括以下几大类别:(1)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公共卫生领域内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要严格国家资格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人员准入和退出制度。培育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保健、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专业人才。(2)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采用科学便的社区卫生服务政府,吸引医药卫生专业人才从事社区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等服务。还要推进和完善城市卫生支援r村的制度,在政策的引导之下,使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水平。(3)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要强化我国高层次医药卫生专业人才,以重大科研医学项目、高新科技产业合作与交流等为依托和助力,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和提升,并带动优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更好地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服务。(4)临床专业人才队伍。还要注重对临床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工作,推行执业医师资格制度,并关注医护失调、中医及民族医药人才后继乏人等问题,进行重点的、针对性的解决。(5)医药卫生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医药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疏通职业化管理与专业技术工作之间的转换接口,完善医药卫生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并健全对医药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的监督管理。(6)开发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要培育与一线实用技术工作相契合的技能型人才,严格推行技能型岗位就业准入制度,并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链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服务方式的多元化需求。
2、提升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素养
要建构多层次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的培育路径,完善与新医改相适应的医学、药学、护理的教育培育规模、学制、专业等内容,培育具有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并对中医卫生人才推行新型的中医师承教育制度,采用长学制的学历教育方式,培育我国的中医卫生人才。
还要开展各类医药卫生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推行面向基层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并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如:技术攻关、岗位练兵、名师带徒等,培育应用技能型的人才。对于住院医师要推行以临床能力为主的规范化培训,能够具备解决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缓解基层临床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
3、构建人才研究和服务平台
我国要采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集约化合作和交流模式,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建设医药卫生行业人才中介机构,扩展对医药卫生人才职业发展的服务职能。还可以借助于医药卫生行业人力信息资源网络,以知识管理和资源管理为核心理念,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更好地实现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和科学管理的合理配置。
4、制度和组织保障
在完善和健全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采用适当的倾斜政策,更好地组织对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素质和工作绩效的评估,并加大投入力度,更好地保障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战略性部署,在这个战略性的布局之下,我们要关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现实社会健康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强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育各类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提升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素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法律保障,更好地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雨阳,施莉莉,马进,蔡仁华. 促进中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05)
[2] 张茅. 深化医改 人才为先[J]. 求是. 2011(12)
[3] 宋燕,卞鹰. 1989年~2008年中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评价[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03)
[4] 宋燕,卞鹰. 我国卫生人力配置公平状况的预测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