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

时间:2023-08-08 17:1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

第1篇

【关键词】 电力营销 支持系统 应用 必要性

一、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概述

1.1电力营销支持系统的构成

电力营销是以电力资源为交易对象的,电力资源具有无形无色、公用性等特点,这就使得电力营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能通过电网运输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方便。电力营销与民生密切相关,供电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需要通过营销手段为用户提供服务。为了确保电力营销质量,我们需要建立电力营销支持系统,该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包含了电力营销客户信息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网银电费结算系统等。其中电力营销客户信息系统则是针对用户信息的,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实现电力营销流程的有效控制。而客户服务系统是通过远程服务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业务受理、维护、投诉等服务,方便了用户与供方的沟通。网银结算系统是一种新型电费交易方式,通过网络连接实现了银行与企业的交易,为账务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2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应用

1、系统在日常营业中的运用。电力营销主要是为客户服务,为客户提供需求的业务,使其享受高质量的服务。在日常业务流程中应用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使得流程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日常营业管理效率。这样以来,客户可以通过网络手段进行业务咨询,还可以通过结算系统进行电费缴纳,缩短了交费程序,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通过电力营销支持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日常业务的统一管理,方便了各项业务的开展,提高了日常营业管理质量。

2、系统在电力营销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电力营销监督管理工作相对繁杂,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节约物力人力的投入。电力营销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了解业务情况,而且可以通过客户服务电话录音来及时了解营销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给电力营销各个流程的监督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可以自动生成报表,这样便于管理人员及时的查询,同时该系统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对提高电力营销管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探讨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必要性

2.1电力营销自身发展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化改革越来越深入,许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得不降低电力资源的价格,不断提高电力营销管理质量。供电企业在生产和调度方面要求较高,电力营销作为关键环节,在电力营销业务中,需要用到许多信息,一旦信息出现错误就会直接影响企业效益。为了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必须加强电力营销的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建设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采用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才能实现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进而确保电力营销质量,

2.2传统电力营销管理方式较落后

1、数据采集手段单一。在传统的电力资源数据采集工作中,主要依据电能表,而以往的机械式电能表功能性单一,采用人工进行,数据采集不够准确,导致了电力损失。数据采集缺乏有效的监督,还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不利于线损分析,降低了电力营销管理质量,营销了企业形象。

2、数据加工效率低。由于电力资源的特殊性,使得电力营销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而这些电能数据记录的处理工作十分繁琐,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还容易导致错误。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影响了数据的唯一性,难以实现共享,信息处理效率相对较低。

3、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电力营销服务于广大电力客户,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营销是企业与客户进行沟通的桥梁,只有建设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为客户提供便利的途径进行交费、咨询等才能得到客户的满意,从而提高电力营销服务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电力营销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营销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市场需求,阻碍了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 电力营销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为了确保企业电力营销服务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具备多个子系统,通过各个系统的密切配合、相互制约,完成了营销自动化过程,促进了电力营销的迅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汪雯卿.基于EOMP平台的电网调度运行管理考核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南昌大学 2014

第2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网络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日益巨大。网络审计亦是如此。试从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网络时代审计的特点、审计技术等理论要素角度浅析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论文第一部分阐述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新的经济模式迫使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进行创新,而且信息技术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社会中介监督服务的审计也必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以全新的审计模式来打破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开展审计业务,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使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网络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审计的诞生主要有以下动因:

1.新的经济运作机制的需要。随着信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Internet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电子商务不仅提供了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商务交易模式,而且其快捷、方便、高效率、高效益等特征也改变了经济的结构和运作方式。

2.审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网络经济时代,随着客户业务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实时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促使审计组织向在线实时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低成本、快捷性和跨越时空性等优势来开展业务。

3.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介绍网络审计的特点。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下,诞生了网络技术和审计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网络审计。网络审计是在网络环境下,借助大容量的信息数据库,并运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对资源共享和授权资源提供实时、在线的个性化审计服务。网络审计已呈现出传统审计无以伦比的特点和优越性:

1.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众所周知,审计信息、审计报告是有关投资人、债权人及其它相关主体进行理性决策所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

2.审计信息数据传递网络化。网络审计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通讯设施,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经营业绩进行审计测试,形成审计结论,维护委托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3.审计报告的实时性。在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时审计追踪,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强化审计工作的指向性。

4.审计服务智能化。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为委托单位提供审计服务的特征为:智能化的面向客户服务,开放式资源共享,模块化动态组合,最大限度的维护委托单位的利益。

5.审计费用成本低。

第3篇

林下经济指的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林下经济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条件,林下经济的发展对缩短林业的经济周期,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林业附加值等都有重要意义。

林下经济产业以林地资源为依托,用科技作支撑,主要有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模式,它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种植的作物和适合林下养殖的动物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林下经济也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在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林、农、牧、能源等产业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高产效的产业结构形式。

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发展林下经济具有显著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有利方面:

1.1有利于政策的执行贯彻。

政策的执行力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国有林场是林业的主力军,国有林场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人力资源优势突出,企业管理经验丰富,同时具有广泛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支撑,对于政府政策的执行及贯彻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2有利于统筹林地的经营。

林下经济的发展不是个人就能够决定的,也不是互不相连的布局,它的发展需要根据整个林地的整体的群落特征、面积等条件进行统筹分析,科学定制发展计划。林下经济的发展要求整个林地既符合生态经济的发展,又要符合探索优化森林群落的需要。因此林下经济在整个林业内要实现科学的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损耗,凝聚更大的力量,实现快速发展。

1.3有利于信息的便捷利用。

由于国有林场有本行业多层次、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渠道,例如国家政策、上级管理部门、科技行业等,有丰富的信息就可以进行充分的分析和预测,因此在国有林场基础上能更好的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取得信息的支持。

1.4有利于获得科技的扶持。

在发展林下经济中获得科技支持是尤为重要的,而国有林场既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又有自己的技术网络。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借助林下经济的发展获取足够的技术支持。

1.5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国有林场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合理调度调配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因此国有林场人力资源能更好的服务于林下经济。

2.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2.1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

能源型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能有效的解决能源危机。能源草一般多为芦竹、象草、草芦等,从化学角度来讲,能源草富含碳氢化合物,碳的活性高,热值高。再有就是能源矮林,通过种植矮林获得能源,由此可以看出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将大有作为。

2.2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下经济。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绿化产业的发展,园林苗木业作为城市绿化、美化环境的重要的构成部分,林区正好有大量的林地资源和丰富的植物品种可以提供给城市进行园林的绿化,

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园林型的林下经济是可行的,当然在此前提条件下引进外来园林植物也是值得推广的。

2.3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

林下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养殖牲畜所产生的粪便为树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树木增长,形成一条生物产业链。在林下可养殖牛、羊、猪、兔等家畜,技术的要求简单,群众易于接受,市场潜力大并且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下经济的首要模式。

2.4发展林药型林下经济。

在没有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为耐阴的中药材,例如种植五味子、茯苓、金银花、草珊瑚等,现代人讲究养生,市场对中药材的获取量是比较大的,这样使得林农在获得额外收益的同时也获得一门实用易掌握的技术,而且林药型林下经济种植方式收益可观。

2.5发展林菌型林下经济。

地上栽植乔木,树下种植菌菇的双层立体栽培模式。利用林下遮阴空气湿度较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菇、香菇、双孢菇等食用菌。树下种菌菇使土壤湿度增加,菌菇覆盖的保湿反光膜,通过反光,增强树冠内膛光照,促进树木增长;菌菇废料是树木适宜的上等有机肥,二者互惠互利,实现植物链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不同于其他模式的地方在于收获两种甚至多种农作物,这种模式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支持,农户操作简单易行,可形成以点带面的规模发展和经营。

3.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条件下传统农林作物单产增效的空间十分有限,为增加收入就有必要充分利用闲置的林地开拓新的种植渠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实现林业产业从单纯的利用林产资源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的方向转变,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但是就目前林下经济发展的情况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3.1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

当前的林下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关于林下经济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草原生态系统,关于林下放牧和养殖的研究还较少,基本上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规范。

3.2管理方面的问题。

林业生产实践中关于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在较为原始的阶段,一般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等活动,林下经济的发展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产业链条的形成也不完整,容易造成生产的无序化,同时缺乏品牌的经营渠道,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就造成掠夺式采集,破坏生态平衡,使得部分林业资源趋向于枯竭。管理上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整体布局缺乏统一的规划,使得部分林业资源浪费严重,动植物资源得不到休养生息,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冲击。

4.林下经济的发展对策

林下经济的发展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生产,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下经济的科技水平,形成以国有林场为主体的林下经济发展并带动林业经济的增长,不仅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转变,而且对促进生态和谐、促进林农增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1合理的规划种植、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

当前因为整个林下产业都处于开发的原始阶段,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不能取得理想效益,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如气候资源、区域自然条件等,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可依托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建设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实现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4.2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为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制定优惠于林下经济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农户的种植养殖兴趣,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及行业协会,建立加快林业快速发展的保障体系,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投入相关资金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

4.3实施标准化安全生产模式,提升产业化水平。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规划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通过鼓励种植户和养殖户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生产、加工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第4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  维修  管理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在医疗器械设备上得到充分运用,设备维修管理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作为一名医疗器械技术人员,结合几十年的工作实际经验,认为如何使医疗设备维修和管理既要在现有既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下运作,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医疗设备维修和管理的费用,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

        1  医疗器械维修的重要性

        医疗器械的维修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工作的质量,有时也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好医疗器械维修质量的保证和控制,对诊断、治疗工作有极大影响,医疗器械维修工作是诊断和治疗的技术保证,因此,必须建立自己强有力的维修队伍。  

        2  医疗器械的维修检查

        2.1 日常检查  医疗器械的日常检查是一项经常性的维修工作,是设备保养的基础,可以预防故障和事故的发生。这项工作一般是由使用人员进行。细致的日常维护保养,对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日常保养主要应做到:保持仪器表面清洁;使用前应检查电压、电源或稳压装置是否正常;检查相应的电路、光路及水路是否正常、通畅,水路不通畅的应及时进行冲洗;使用中注意观察仪器的功能、性能是否正常并及时填写使用记录;仪器设备关机后应及时盖好防尘罩;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除做好必要的记录外,要及时通知维修人员,不得私自拆卸。

        2.2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是医疗器械周期性的预防性维修,其目的是考查设备的精度、性能、状态和修理前检查。这是减少设备的损耗,消除故障隐患,保持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的防范措施。一般这项工作应由维修人员进行。为了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性能要求,与维修人员一起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除尘和清洁,并进行性能检测;定期运转部位,及时检查和更换易损部件;检查电路、光路及水路是否正常、通畅;检查大型或精密医疗设备的稳压状况和接地情况是否良好等。 

        2.3 医疗器械的维修工作管理

        2.3.1 设立必要的维修机构

        (1)建立专职的维修组。建立维修组,人是第一因素,不仅需要懂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懂管理的人,它的任务有两条:一是承担医疗器械的日常修理,二是负责医疗器械的管理。

    (2)建立兼职的维修队伍。由于医疗器械的种类多、数量大、分散,如果只依靠少数的专职人员是难以承担这些任务的,因此组织各科室的使用人员在不妨碍原工作的前提下,联手承担。这样就充实了维修队伍,优点是利用自己的维修队伍投资少、见效快,提高设备利用率。笔者认为对中低档、医院使用量大、可替换多的设备,医院院领导要鼓励工程人员自修或与专业维修公司合修,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维修能力的目的。现代工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医疗器械,设备维修人员只有加强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维修水平。医院领导还应给予维修部门充分的人力、物力上的支持,营造适合维修人员发展和施展才能的条件,为保证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而提供组织保障。

        2.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1)要加大行业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使维修工作程序和验收、计量有法可依、有据可凭,加快向依法管理型发展的步伐。

        (2)积极营造医疗器械维修行业多元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大合并和重组力度,改变维修企业性质相对单一的现状。

        (3)促使医疗器械维修行业从专业分立向资源共享方向发展。只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配置不同层次的多专业、复合型技术人员,通过扩大技术、设备和人才规模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目前大部分医院依靠厂商或商维修的技术支持能自己独立完成所有设备的维修,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医院可以以签约的方式要求厂家或商提供一定时间或范围内的技术支持和配件,但要因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地区视不同情况来对待。

        3  结语

        通过几年来的维修管理实践证明,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设备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能力和水平,而且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只有规范和完善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做到以人为本,注重维修人员的素质及维修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患者为中心,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才能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发展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 考 文 献

[1]欧阳昭连.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第5篇

(一)新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生产规模较小,使用范围狭窄。但随着传统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新能源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并逐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各个国家加大对新能源的研发和投入,在国际贸易中也进行大量补贴,并且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再工业化”的发力点,试图通过新能源国际贸易加快本国新能源战略布局,提高本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

(二)可再生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特点是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是目前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由于可再生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加大对本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积极的进行国际间的贸易,从而弥补传统能源贸易中的弱势,加速向绿色经济转型。

二、电子商务给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化工、钢铁、石油等重要的能源行业,已经开始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业整合,实现国际贸易往来,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电子商务对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我国能源贸易方式

我国传统的能源贸易方式是以书面文件等形式为主要依据进行贸易方式交流与合作,通过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使我国的能源贸易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贸易形式。基于网络技术为依托,以虚拟的网络操作平台为贸易交流方式,提高了贸易经济合作效率,加快了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了我国能源国际贸易管理方式

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技术为依托,为能源贸易提供了丰富准确的信息资源,为我国能源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力的信息资源,使国际贸易市场变得更加公平健康。另外,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可以加强我国能源行业的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使我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不断的向国家化迈进。同时,电子商务环境下,各个国家开始不断研究和创新贸易方式,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能源行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使我国加强对能源出入境管理和税收制度的改革,加大海关对货物稽查的力度,促进我国各项制度健全完善。

(三)为我国能源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电子商业环境下,使得我国传统的贸易手段逐渐被电子商业化所代替,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我国对国际经济、政治、能源等信息的了解,提高了对国际能源贸易环境的预测和评估的科学性,提高了我国能源经济贸易活动的经济利益,为我国的能源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提升我国能源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电子商务,提高能源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我国能源行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开展的时间较短,很多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因此,应该加大政府对电子商务应用的扶持,定期组织电子商务技术培训和学习,培养一批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高能源行业的人才结构,提高我国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地位。

(二)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对网络资源建设,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同时,由于电子商务中的资金流转都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对跨区域、跨银行的资金划拨、交易等活动的便捷和安全,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对于金融交易的需求,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转账服务。另外,必须加强我国金融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预警机制,保证我国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发展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际间竞争激烈,想要在国际竞争中突出我国能源行业的优势,提高国际地位,必须加强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的更新换代。根据时展要求,提高我国电子商务技术的先进性,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贸易活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另外,基于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由于商业活动一般是通过虚拟网络进行,缺乏对客户的登门拜访,因此,要加强对客户的维护,将行业发展动态及时介绍给客户,让客户了解我国能源行业的最新研发动向。加强对门户网站的建设,及时更新行业新闻和相关的动态,提高我国能源企业的知名度。

(四)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第6篇

关键词:分享经济;闲置资源;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2日

引言

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分享经济”,由此激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探讨,分享经济是什么?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抓住“分享经济”的机遇迎接挑战,我们试图从经济伦理研究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分享经济”这种新兴经济模式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共享经济的广泛流行会给社会经济伦理的发展带来怎样的经济新常态。

一、分享经济的内涵

早在197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琼・斯潘思两位教授就提出了分享经济的概念。他们将其描述为这样一种经济模式:通过第三方的平台来实现物品的交换、分享,并通过该过程获取报酬,同时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效果。分享经济的本质是整合闲散的物品或服务提供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来提品或者服务。供给方通过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者提供服务来获取相应的回报,需求方不必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用、借用等方式使用物品或者服务。分享经济的发展导致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一方面随着分享经济的兴起,物品拥有者或服务提供者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打破了对于商业组织的依赖,导致了去中介化;另一方面个体劳动者为了广泛地接触需求方,又必将融入新的中介方,再中介化的主要载体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分享经济平台。

二、分享经济的优势

分享经济的核心,用Airbnb首席执行官Brian Chesky的话来说就是“使用而不占有”(Access but not Ownership),将个人的闲置资源(资金、物品、时间、技能……),以不改变占有所有权的方式和他人分享。本质上是一种与以往的所有权、信任和社交等观念完全不同的经济组织模式,其核心理念不是免费,而是不需要拥有。在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中,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共享的方式一直是一种边缘化的资源配置模式。但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解决了共享所需要的信息传递、信任建立、物资流动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使基于信息技术的分享成为可能。人们发现,在基于使用权的分享经济模式中,要素流动更加快速,经济更富有效率。分享经济促进诸多商业领域商业模式调整,使经济个体变得更精简、专注、专业化。

基于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平台具有诸多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享经济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分享经济所提倡的共享理念,可以显著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这也是分享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移动互联网为分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发展分享经济的驱动力。分享经济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平台,可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和资源环境动态监测。资源供给者和消费者通过分享经济平台进行线上交易,交易信息即时被互联网平台记录。对于拼车等和能耗相关的业务领域来说,分享经济平台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实时反馈道路交通状况,在未来甚至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对能源消耗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监测。此外,分享经济还可促进旧资源的有效再利用。资源所有者利用分享经济平台,把旧资源转租或者转卖,可以形成大范围的资源交易网络,这样做不仅提升了旧资源的利用价值,还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趋于绿色化。

(二)分享经济有利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传统的就业模式容易压抑人们的创造力,而分享经济将各种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配置,改变了机器化生产时代所延续下来的传统雇佣劳动关系和传统全职就业模式,为每一个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追梦者”提供了创业的可能。分享经济把当下最热的资源――创造力调动了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雇蚰J剑使人们可以利用闲置的资源和自身的闲暇时间进行创业的尝试。

(三)分享经济能带动企业间的合作,创新产品和服务。2015年2月,“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大打车软件合并后,滴滴快的还获得了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的支持,业务随之扩展到拼车、巴士等众多服务领域。此次滴滴、快的的强强联合,集中了两家公司的优势技术、产品人才,有助于滴滴快的推出更为完美的出行服务产品,巩固滴滴快的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以应对来自美国打车软件Uber的竞争。同时,阿里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的加入,在支付宝和微信等平台接入滴滴快的入口,扩大了滴滴快的市场的受众面,也为阿里和腾讯带来了新的业务盈利渠道。由此可见,分享经济带动了企业间的发展合作,使企业各取所需,有助于多方技术人才的聚合,从而发展壮大分享经济的企业业务,取得更高的盈利增长。

三、分享经济的局限

我国分享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尽管分享经济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应该客观地看待其不足和局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法律的监督和监管。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和业态,缺乏相应的法律和监管体制机制,易诱发钻法律空子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同时,在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下,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的例子并不少见。此外,一些从事分享经济的人员多是兼职工作,分享经济的企业很少会为这些兼职人员提供最低工资保障、医疗保险等劳动保护。

(二)诚信体系的缺失制约分享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商业失信问题在中国屡见不鲜,人们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总是小心谨慎,害怕上当受骗。将自己的房屋分享给陌生人,担心陌生人会洗劫家财;把心爱的车子分享给陌生人,担心车子会被陌生人损坏。这使得依托分享经济理念构建的交易平台在国内推行难度加大,也正因为如此,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成为发展分享经济的重中之重。

(三)中国分享经济企业缺乏竞争力。作为全球巨头,Uber正在大力开拓中国市场,试图挑战中国本土的打车软件滴滴快的。Uber是全球范围内覆盖国家最多的打车软件,有着丰富的市场开拓经验和市场应对措施。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自然是Uber的重点发展市场。为此,Uber提出了激进的计划。2015年,Uber宣布在中国投资将超过10亿美元,并为中国的司机提供了高额的奖金,吸引他们的使用。中国分享经济型企业面对外来企业的强势竞争,如何保证充足的融资,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何巩固自己在中国本土的市场地位……这一切都有待思考。

四、分享经济的影响作用

分享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诸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有效供给。在传统模式下,企业无法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产能过剩、库存高压普遍存在,而在分享经济模式下,凡是“下单”的都是有需求的,需求变得清晰可见。同时,分享经济可以快速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提高供给的弹性和灵活度,能够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基于网络的互悠兰巯低晨梢约笆狈从彻┬杷方的意见和要求,有利于提高供给的有效性。

(二)激发创新活力。分享经济使得人们可以在边际成本趋于零的条件下通过协作进行生产、消费和分享自己的商品和服务,这就会带来经济生活组织方式的新变化。在分享经济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个体可以通过平台直接对接用户,不必再依附于传统专业机构,这种新的组织方式被称为“大规模业余化”。在《人人时代》的作者克莱・舍基眼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也会参与到分享经济中来,通过众包、众创等方式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大大提升创新效率,并大幅降低成本。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分享经济模式让全球最合适的人参与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活动中,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众包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三)走向多元协同。分享经济为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提供了机会窗口。一方面分享经济的发展对创新治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分享经济也为构建新的治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和支撑。如出行、住宿、网络金融、在线教育等领域的分享实践面临诸多制度空白或制约,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分享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建立起基于大数据的治理机制,在保证平台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为社会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推动社会治理向多元化和开放性协同治理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分享经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充分利用了社会的闲置资源,使交易双方互惠互利,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践行创新创业,带动了企业的合作。我们应该以乐观的心态来看待分享经济所带来的商业创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分享经济的发展,促进分享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在这个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我们不仅要紧跟时代潮流,融入分享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更应深入研究分享经济的特点规律,找准最佳切入点,积极拓展我国分享经济的新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1]豆瑞星.分享经济:国内国外的联动[J].互联网周刊,2013.2.

第7篇

十、裁员。关于这一条我们感同身受,并且在新闻中也时常读到这样的消息。这很痛苦,我们并不喜欢它。它影响了我们达到服务水平协议的能力,而且多数情况下它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系统技术支持的减少会持续地对业务造成坏的影响。尽管有人觉得这是个“升级”资源的好机会,但受雇的经理们发现找到这种资源非常难。而那些能够做到的人又因为畏惧涉足这个产业而按兵不动。

九、暂停购置存储。看起来好像到处都有大量的存储。因为存储变得越来越便宜,以至于我们持续购买更多的存储而感觉不到是在浪费,但其实磁盘利用率只保持在50%以上。一个新的观点是:清理您的文件,清除您的电子邮件,让我们停止囤积,清理库房。当我们这么做了以后,再看看服务器的容量。每一个应用确实都需要独立的服务器吗?答案是否定的。

八、增加IT支出。如果处理得好,今天在合适的地方花钱是可以在现在和将来帮助别的方面省钱的。买进高质量的会议系统能够促进员工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商务差旅的减少和对应外界资源运用的增加,会议系统可以帮助使用中的企业实实在在地节省开支。

七、改进IT管理。当问到缩减,不要问减到什么程度,而是要问到底要缩减什么。我们都知道,对于IT行业来说,最佳实践就是做到与商业时时同步。如今,商业策略总是随着整体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区分众多核心商业创造性的优先顺序,高层们齐心协力严格地细查所有的项目和级别。这个努力的结果就是现金的节约,资源的优化,和对组织整个战略方向更好的理解。

六、与供应商博弈。每个人都想在市场中生存,因此这值得利益各方再次坐到一起来创造出多赢的策略。如果你有满意的供应商,不要寄望于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来省钱。你和不同的供应商打交道,因为他们为你的组织提供不同的技术和服务。

五、业务流程外包。不要做不是你所属领域的生意。你的核心业务究竟是什么?定义它,坚持下去,持续投资。在你的核心业务之外,你还在什么地方花费时间、金钱和资源?找一个以此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合作吧,它能触及到你不曾到达的深度。如果处理得好,你的企业将节省下很可观的开支。

四、巩固系统整合。归功于兼并和收购,系统整合在今天变成投资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便是在目前经济压力大的形势之下,许多的机构已经通过整合来寻求以往已研发的系统的扩展。

越来越多的整合横跨不同的商业领域,正如现在商品之间更过的是寻求相同性而不再是不同性。这种创造性代价是昂贵的,因为有一点我们必须了解,最终用户和研发团队会对自己的系统有特殊的情感,以至于他们会对这种创造性充耳不闻,从而或许会阻止这种想法的实现。然而,还是有这种预期,这些系统整合的做法将对未来的开支节省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外部通力协作。分享,分享,分享,就像母亲教导过我们一样。与你的隔壁桌,或者另一个楼层,街对面大楼里甚至是你的竞争对手,共享桌面端技术支持人员,共享一个网络、一个服务器机房或者是地热系统、共享一个终端、一台打印机,或者是一个流量更优惠的供应商。

第8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逐渐呈现出投资规模大、施工技术复杂、工期紧的特点,一个工程项目所要涉及的单位有很多,这就造成了其传达信息的复杂性,对项目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硬件和软件及其应用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项目管理信息化以及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是按照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和发展的四个阶段来进行的。我国目前开发软件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开发建设有关的软件,包括:财务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项目成本管理软件、项目进展软件、项目资源管理软件等。可见,这种单独的项目管理流程和数据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之间是不可能在每个阶段都进行的,使得实施该项目的内部和外部方之间缺乏了信息和数据交换与共享。目前,中国的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的水平只相当于国外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发展水平。

1.2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2.1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严重缺少宏观的检测和预警系统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投资主体的增多,使得我国的工程项目在各部委、行业、省市,以及国家都形成了自己发展自己的状态,所以在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中有重复的现象出现。这要求国家必须建立一套以国家为基础的投资信息制度。这样可以尽量避免投资过热的行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否则,中国的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会产生投资投资的失控性,造成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例如:房地产项目,这是一个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如果控制不好,会导致社会问题的极大浪费。对于发电项目、能源项目等,如果没有检测预警系统的评估和决策,这些项目只能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和检验,从而正确引导企业和国家的投资方向,这使得国家战略发展的目标无法实现。

1.2.2对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技术,世界对于信息技术的新概念和新技术政治不断的更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往往使大量的非信息现场工作人员难以掌握其更新换代的相关知识。对于工程而言,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如果不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来考虑问题的话,只能提出一些比较模糊的规定。因此,必须根据各部门的业务需求,提出了建设性的整体框架,在此框架下,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将完全解决。由于对工程项目信息系统的认识不足,许多人尚未建立各部门之间达成共识的总体框架,使得各部门之间仍然存在差异,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很难进一步推进。

2. 影响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主要条件

2.1管理模式的限制

企业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信息化管理。项目管理掌握了大量的成本信息、质量信息、进度信息、工程合同信息、统计信息和其他施工材料和加工信息。依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方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信息,而且是很容易造成项目资金、人力资源、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方面的失控。这就要求各部门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项目协作。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不能照搬国外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模型。

2.2人员素质的限制

目前在项目信息化管理中,对于能够懂得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知识,而且还熟悉项目业务的流程,对于这种集合性的人才是目前最为稀缺的。同时,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决定项目的质量和项目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况。因此,如果不及时培训员工,会造成员工对于许多新的管理方式、管理工具,不能够很快或者很好的适应,也不能够利用信息管理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分析。例如,对于一些工程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要如何将这些成果的经验和数据可以有效地在招标和生产中重复使用,将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事情。此外,我们必须避免有关人员出现辞职的现象,从而浪费大量的信息资源。

3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3.1基于大型计算机的集中式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20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软件的发展主要是基于网络计划技术为主要理论支撑,软件功能主要集中在优化项目准备及进展的情况,在主机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的主要应用领域集中在国家国防建设和大型的民用建筑领域。这个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使用是昂贵的,往往会出售超过10万美元的价格,这和当时的计算机发开和应用的水平有很大的联系。

3.2构建以网络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支持的项目工程协同管理平台

如今全球对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和计算机对于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项目管理能够努力实现所有资源的共享。所以,建立一个网络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支持的项目管理平台,使得项目管理的协同成为一个主要的信息技术变化和新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项目参与者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到项目信息。平台不仅能够提供所有项目的相关信息,而且还可以利用项目管理知识平台得到一些其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工程建设公司应该努力建立一个基于Web的协作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管理平台将成为项目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3.3基于个人计算机桌面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是基于项目管理软件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一些基本方法的主要理论基础的开发和研究,开发的软件功能包括项目进度计划、成本规划和控制、项目进度图形化、工程量计算等,而且应用领域在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

参考文献:

[1]刘松.帅传敏.中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0)

第9篇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1.生态工业园特征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园区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强调废物的正确处理和资源回收,促进废物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的实现。

生态工业园的最主要特征是:生态园区中各组成单元间相互利用废物,作为生产原料,最终实现园区内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料和垃圾中,至少有60%的材料是可以再循环加以利用的。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都是利用废旧资源生产的,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污染。生态工业园区由于它克服了在单个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局限而日益受到重视。实践证明,建立工业生态园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方式。园区内企业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园区内企业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生态产业链,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经济系统。

2.我国建立生态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1)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化布局和规划。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形态之一。工业生态学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产业链环的“废物”或副产品,变成了另一个产业链环中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共生系统”。我们对生态工业园的设计和规划就要依据这种原理,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与共生性。

(2)运用经济杠杆,鼓励在园区内资源的梯次循环流动。在生态园区应该运用经济杠杆,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使区内资源得到梯次开发和实现良性循环流动。生态工业的理想目标就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小。

(3)运用智力资源,开发绿色技术支持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就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资源及其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靠的是智力投入和科技进步。智力是园区发展的先导,科技是循环经济的手段。因此,首先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4)重构环境法规的绿色导向机制。根据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形成绿色导向机制。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但至今还没有一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明显滞后,制约和束缚了循环经济与园区经济的发展。

(5)利用政策手段,形成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发展的激励体系。政府要运用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激励和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要起表率作用,通过政府采购计划拉动园区循环经济的需求,并影响社会公众。同时,政府应当更加注意应用经济激励手段和措施,以及其它激发民间自愿行动的手段和措施,来推动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顺利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会计;面临困境;对策分析

网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会计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以及社会运行体系的创新提供了专业性的技术支持。通过网络环境以及会计工作的充分结合,能够为企业的运行及科学化管理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传统会计工作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对于传统网络会计工作而言,其相关的技术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通过网络会计工作内容的构建,为企业信息项目的核算及信息的规划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等内容的网络化分析,进行数据资源的储存,从而为网络会计的综合性发展提供系统性的支持。

一、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及安全性分析

1.网络会计信息的系统性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联机的设计操作,获得专业性的会计信息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元化网络信息报告,通过其信息系统的设计,可以实现以下几种技术优势性。首先,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对于网络会计信息而言,其基本的系统主要有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以及操作人员等。其次,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对于网络会计信息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综合性,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设计需要在多个角度对网络会计信息进行收集,通过对企业相关业务数据的分析,实现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综合设计。第二,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在各个模块中进行财务决策信息的分析,构建科学化制度管理体系,并在广义的角度对企业中相关业务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第三,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也应该构建实时化的财务会计体系,实现记账、报账以及查账的及时处理,为动态化会计核算信息的构建提供系统性的支持。

2.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随着网络环境的构建,企业会计信息的核心目的就是保证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财务数据的完整、可用性,所以,在现阶段网络环境下,应该将数据安全、完整及目标作为基础,并通过对不同企业特点的分析,进行会计信息的安全策略构建。因此,在网络安全策略问题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在两个角度对网络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分别是技术系统以及管理系统。首先,在技术系统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资源的选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通过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科学管理,为网络会计信息的统计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支持。而且,在企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财务软件等方面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并在最终程度上为企业的安全技术构建及虚拟专用网技术的控制,提供完善性的技术支持。其次,在管理角度中分析,在企业运行及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构建会计信息化的系统管理制度,构建健全性的规章制度。例如,在企业信息管理中,应该通过出入机房登记手册、操作人员手册等项目的构建,保证信息资源采集的合理性,从而为网络会计环境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专业依据。

二、网络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

1.网络系统中的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资源共享逐渐成为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性的基础保障。在网络平台中,网络会计中的信息安全对企业中经营管理活动的构建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会计信息中的资金、财产管理带来严重的制约。同时,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会使信息中的资源受到黑客的侵袭,更为严重的也会出现病毒侵害,在这种开放性网络环境下,其网络系统的安全运用会为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网络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及技能要求相对较高,但是,专业性的网络会计人员却十分缺乏。所以,在整个网络会计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会计人员需要懂得专业性的业务操作流程,而且也应该掌握专业性的管理水平。但是,在现阶段网络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专业性人才缺乏的现象,其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第一,专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素养相对欠缺,对于网络会计中的专业知识很难掌握,这也就为网络会计工作的构建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第二,部分网络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相对缺乏,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相对缺乏,他们会为了个人的利益利用网络会计中的漏洞进行信息资源的窃取、非法移动怀集数据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为网络会计的稳定运行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第三,对于大部分网络会计人才而言,他们专业英语能力薄弱,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相对较差,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分为网络会计工作的构建带来了严重的制约。

3.网络监管中的限制问题

在现阶段网络会计工作构建的过程中,由于网络监管内容的限制,在网络会计工作的设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具体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黑客攻击的出现。对于黑客攻击而言,其大部分状况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漏洞,利用某种软件技术,进行资源的非法获取,从而使服务系统出现无法正常使用的现象,而且,也有一些黑客会通过猜测用户的口令进行聊天记录信息的偷窥,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就是网络监管制度不健全所造成的。第二,计算机病毒的分析。在网络会计环境下,网络监管系统的设计存在着不健全的现象,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存储介质侵入系统分析中,很多盗版的光盘存在着较多的病毒,而且,在移动硬盘等硬件设备使用中也存在着病毒。其次,在内联网入侵技术分析的过程中,企业中内部硬件系统存在着新型病毒。若这些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会为网络会计工作的构建造成严重的制约。

4.网络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对于网络会计工作而言,其中的网络经济是网络内容控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在工作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实现内部控制的协调性,通过这些信息的反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非财务性的信息资源造成流失。而在网络会计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定期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分析,很多状况下,网络会计信息的编制不能得到双向性的协调,同时也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内部及控制信息的协调设计造成了影响。而且,在网络会计运行的过程中,会使各种复杂性的内容融为一体,这种状况下也会为企业人员的管理造成严重的制约,从而出现系统重复错误的现象。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该通过会计网络项目的设计,进行传统会计资源的协调,保证财务会计报账、报表等内容的合理性,从而为网络会计资源的设计提供良好依据。

三、网络会计发展中的优化策略

1.构建安全性的网络会计管理工作

企业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网络会计工作的构建,实现会计信息安全性、直接性的分析,从而为会计信息的系统管理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支持。同时,在企业信息安全处理中,通过网络会计资源的运用,可以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及系统性,有效避免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首先,科学利用数据加密处理技术,对网络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化的数据整理及电子加密,在具体项目操作的过程中,相关的设计网络会阿基人员应该对系统软件进行严格性的加密控制,通过对软件共享属性的分析,进行加密项目的处理。其次,网络会计人员应该对经常使用的软件及相关系统进行定期杀毒处理,并在安全性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的下载及资源的更新,保证会计结算工作的质量。再次,在信息数据资源分析中,网络会计人员应该对模糊不清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并对财务数据进行电子档案的设计,构建反复性的资源查收系统,避免操作失真对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最后,网络会计应该认识到网络信息的流动化特点,通过网络信息数据的获取,构建动态化的监管系统,从而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实时性监督,为网络会计核算工作的确立提供动态化的数据支持。

2.有效提升网络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会计成为会计工作构建及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这种会计统计工作的构建,可以方便信息的处理及会计项目的统计。因此,在这一环境在,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认识,通过组织、培训及定期的宣传,为网络会计工作的确立提供了系统化的支持。很多企业也认识到了网络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构建了上岗培训机制以及企业自动的竞争淘汰机制,会定期淘汰一些工作不达标的员工,通过这种制度的构建,有效提升了企业网络会计人员的专业性。

3.建立健全的网络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网络会计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会计信息对信息的处理以及传递提供了必然的媒介,通过信息的制作以及性的传递,核心目的是为了保证网络会计工作构建的合理性。因此,在现阶段网络环境在,在网络会计文化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构建以下几种监管机制:第一,定期宣传并组织专业性的网络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系统的检测及维护,通过对硬件的定期维护,可以有效防止网络会计工作中由于系统问题造成的数据丢失,并要求相关的网络会计人员在技术操作中,进行数据的备份。第二,应该认识到网络介质对网络管理中的局限因素,及时进行软件系统的升级,时刻保持网络软件的最新版本。第三,在计算机网络环境监管的过程中,应该组织专业性的技术研发人员进行网络会计软件资源的开发,构建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避免网络黑客的出现,而且,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也应该保证数据统计的统一性,借助网络平台打破网络会计工作的局限性,为网络会计工作的设计提供稳定性的技术支持。

4.构建综合性网络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机制

随着网络会计工作的构建,网络经济环境的营造逐渐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及制度完善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现阶段网络会计工作构建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构建快捷性的交易机制,完善企业运行中的支配制度,将会计财务报表格式进行统一确定,从而充分保证企业运行中,财务信息管理的规范性。同时,在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过程中,也应该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提供稳定性的网络经营环境,合理利用网络电子环境下的虚拟空间,设计快捷键,从而为网络会计工作的构建提供专业性的技术保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网络环境构建及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会计逐渐成为企业财务核算工作创新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网络会计工作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性及独特性的特点,网络会计工作不仅可以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的告诉性,而且也可以实现财务信息成本的有效降低,为财务信息的计算提供专业为性的技术支持。因此,在现阶段网会计信息管理及工作内容构建的过程中,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网络会计工作构建的优势性,营造稳定性的网络监督环境,提高网络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为会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尉莺凡.网络会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中国商贸,2012,35:84-85.

[2]宋雨陶.浅谈网络会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04:118-119+135.

[3]肖飞.我国网络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4,05:57+41.

[4]张竞.我国网络会计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3,17:218.

[5]姜楠.我国网络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1:56-57.

[6]王培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第11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业务;信息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面貌。人口的增加与生存环境的破坏,促使国家开展一系列环境保护业务管理的重点信息化工程和项目。环境保护已经从狭义走向广义并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需建立环境信息标准规范、环境信息运行管理、环境信息安全保障。

一.环境信息化技术架构设计

环境保护是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结合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与应用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发的“城考”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的作用是当前环境保护信息建设中所迫切需要实现的功能,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环保信息网络的建成,实现信息传导与社会覆盖。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环保信息网络将环境普查。保障环境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环境资源检测保护。

(1)国家环境信息化环保措施有效地扩展延伸,总体技术架构建立在“三体系、四平台、五应用”框架基础上。实现对重点监控对象及每个监控环节24小时连续不断地检测与控制,提供统一应用支撑环境。防止严重环保污染事件的发生,实现环境信息系统软硬件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实现环境质量数据准确采集和及时传输,使其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对环保规划、措施的建议、评论,开展“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对破坏环境行为的监督、举报并加强对环保意识的宣传、强化,为环境保护各大核心业务应用提供基础信息化工作平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消除环保隐患。

(2)环保信息网络与政府网络、公安、消防网络连接,为政务管理、业务应用、社会公众服务提供统一的环境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共享把政府的环保政策及时于社会,支撑平台为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集成各类环境信息数据。对于重大环保事件构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一体化的监督与执法体系,通过信息资源目录提供统一的信息和共享交换服务。系统规划按照功能划分,围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统一的技术平台。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环境专题图,实现模块化和开放式特征的业务功能软件构成最基础的应用。基于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和监管一体化管理,构建一个功能全面的环保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以实现全系统的业务处理和功能控制。

二.环境保护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环境保护信息化应用主要涉及网络通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等信息技术领域,构成环保部门主管、环保监测人员对环保监视点的数据监测、管理、控制平台。信息技术作为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环保信息化网络最主要和最基础的部分。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在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等环境管理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全系统的业务处理和功能控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完成环境数据采集、缓存、传输等功能。

(1)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由各业务服务器和相应软件系统构成。在掌握及时、充分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模块化和开放式特征的业务功能软件构成最基础的应用。使各项环境管理和决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提供多媒体业务。环境监测中心类似于电力调度中心,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可分项、分门类设置多个监测、控制座席台。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覆盖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监测站、城市空气监测站、近岸海域监测分站以及酸雨、沙尘暴监测站,在接入外网的情况下对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实施物理隔离。实现环境质量数据准确采集和及时传输,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

(2)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是环境管理的核心业务,通常由环境监测采样传感器与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比对、压缩编码、缓存等),传输接口以及联络电话等模块组成。通过在水、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管理、总量控制等业务管理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以统一管理的方式监视终端。为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提供了重要手段,实现环保信息咨询与合理化建议等社会信息覆盖功能。国家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工作中相继建立了重点湖泊水库调查基础数据库,分布于各个环境监视点。应用数据库技术为各级环境保护业务部门进行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提供了信息管理平台,帮助环保监测人员及时排除环保故障,消除环保隐患。为水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成为环境保护业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平台和业务管理门户。

(3)生态保护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解决并适应快速变化的多业务需求。围绕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等重点工作,系统与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开展一系列生态保护业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系统间的集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生态保护信息和数据进行动态化管理,使技术成果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建立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建设,使有效的信息资源得到重复利用。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形成整体开发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构建一个功能全面的环保业务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问题;提升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整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来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来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建设的全面提升。并且,由于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实现了全面性的提升,所以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将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并且也加快了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

一、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整体发展得十分不平衡,因此相较于城市而言,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是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经济落后的现象,并且其教育程度普遍低于中等城市,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就不能够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应用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同时,由于其自身信息化管理知识认知的不足,所以也会使得其管理模式更加倾向于内部管理,这就不能够使得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使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

其次,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并且在进行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真正实现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来实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毕竟从事农业经济建设的人员中,一大部分还是农村的农民,然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更没有专业知识来支持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所以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建设的发展。

再次,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进行任何事业的开展时都需要经济的投入,毕竟没有经济就没有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当前政府的经费不足,这也使得财政支持无法使得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管理进行全面落实。

最后,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农业信息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在进行农业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不管是专业人员还是国家系统信息化库的建立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使得我国在进行农业化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真正实现进行全面推广和应用。

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方式

(一)加快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投入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在农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设施的有效投入。毕竟,在我国的整体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实际收入的偏差使得各个地区的实际综合实力存在着较大的悬殊性,因此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管理水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为了确保我国的总体发展,则应该加快完善农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设备投入,这样才能够确保各地区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设备的应用来进行基础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培育各项专业人才,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需求,则需要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这样才能够通过人才的能力发挥来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化信息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具全面性。并且,在进行专业人才应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职业素养与非专业人才相比具有着绝对性的优势,所以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通过技术人才的有效应用,就能够保证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实现推进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加大财政部门的资金投入

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在我国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资金的有效投入来使得其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对此,在当前阶段,我国的财政部门则必须要针对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资金缺乏问题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够在其投入的过程中,通过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来实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样也能够通过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来促进我国财政的实质性收入获得提升。

(四)提高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速度

科技的投入才能够真正实现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因为,在当前阶段,我国仍处于初期探索的过程中,因此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势必就会导致后续工作的开展存在着制约性。对此,只有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才能够实现整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并真正做到推进我国农业经濟建设的信息技术可以获得提升,以此才能够确保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管理可以真正落实在每一个环节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