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教学设计

劳动教育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8 17:1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教学设计

第1篇

           校长工作汇报

已经过去的一年,是我校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理念;以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为重点,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为把学校打造成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品牌学校再做新的贡献,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一年来,学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全体教师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基本要求,加大了对师德师风的考评力度,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惩、培训、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开会、学习笔记、上课)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类业务比赛活动,一年来,学校以“研说教材”、“模式建构”、“规范说课”、“白板应用”活动为助推剂,引领教师加强学习与研讨,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与专业素养。(教师荣誉证书)

创新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因地制宜开发了我们自己的校本课程,编写了我们学校自己的书籍“鲍芹之乡”,形成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小而精”的特色学校,旨在放手学生亲临实践,饱尝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劳动,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书、劳动照片)

学校严格落实《市小学教学常规》要求及相关规定,认真抓好计划制定,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随堂检测、学生辅导、单元检测、质量分析、听课评课、课例分析(或反思)等常规工作的管理落实及量化考核,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连续、严谨、科学、规范。(集体备课、上课、学生作业)

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自3月份就开始参加镇教育办组织的研说教材活动。使教师们深入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在教师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校又积极开展“我的模式我的课”,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说教材、上课)

提升安全系数,创建平安校园。

不间断地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学校每学期都定期不定期的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安全演练,还定期举行安全教育活动、办安全教育手抄报、办黑板报展览,利用文化橱窗等宣传阵地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安全教育效果明显。 (安全演练、安全黑板报、板报)

深化养成教育,提高道德修养。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视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开展“三德”系列教育活动,即:领导修政德,老师修师德,学生修品德。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真正落实“以德立校,创新育人”的办学思想。(师德远程研修)

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从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特别在养成教育方面,我校自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小学生一日常规》,在卫生、纪律、安全、学习、生活、放学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经过不断实际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卫生、学习、上课、站队放学等)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在校园内设立了卫生监督岗、安全文明护导员,利用课间休息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作好记录,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及时交少先队进行思想说服教育,学校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在晨会予以强调,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以《小学生一日常规》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执勤、)

我校开展德育活动,坚持做到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学校根据章丘市教体局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爱、责任、创新”、“学雷锋活动”“爱护校园”“小鬼当家”等德育主题活动。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学校花草树木、保护校园环境、文明礼貌等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良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转变。(爱、责任、创新、打扫卫生)

丰富课余生活,提高艺术修养。

一年来,学校继续开展了以“明确一个校训,设计一个校徽,创作一首校歌,编排一个校操,成立一个校队”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在开展“五个一”活动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并扎实开展了以“音乐节、美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欢乐节”为主题的五节活动,引导学生将兴趣升华成热爱,将热爱培养成习惯,将习惯转变为特长,将特长转为能力。(五节活动、艺术节获奖节目图片)

第2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 数学教学 问题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69-02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向后工业化时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多元化,而对于职业高中教育来说,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变业已成为了当下职教工作改革的重点所在。我国职业中学数学教育一直以来始终是教育者的一块“心病”,与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相比,中职数学教学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尤其是学生数学基础和学科定位,若按照普通高中数学的教学思路,就难以与其职业本质产生联系,达不到数学教学应有的效果。就目前中职数学学科教育来看,学校对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欠缺,教材改革力度不够,课堂教学模式也十分单一,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数学教育改革并未在中职数学课堂上有效地贯彻下来。

1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与学科定位

在我国职业高中教育中,数学教学与其他基础类学科一样,长期以来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如在课程设置上、成绩考核上、教师与教材安排上等,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并未体现出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中职数学的学科定位上。目前,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各年级之间的衔接也非常严谨,数学要跨年级学习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它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累积与练习的深化。而在职高教育中,大多数人的思想仍然更加重视专业课程教学,无论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操课,其课时都大大多于数学、语文、英语等基础学科,虽然在普通高中教学中,数学学科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但在职高体系中却面临着不小的“尴尬”处境。实际上,在职业教育中,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同样无可替代,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发展潜能。同时,数学课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的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无法办到的,只有充分地认识数学学科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才能真正贯彻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数学在职高教育体系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学科定位上,定位不准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改革措施。当前,数学“无用论”在职高学生中十分普遍,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与其所学专业技术以及今后的职业并没有多大联系,学了也无多大用处,学生对待专业课余文化课的态度差别完全是天差之别。不可否认,传统的数学教学在实际生活运用中并不那么“普及”,而职业高中数学学科仍然重复着原有数学知识的教学,与职业技术沾不了多少边,这也是中职数学不受师生重视的主要原因。在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中职数学教学应该根据专业来设定,而不能“一刀切”,其内容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与专业内容挂钩,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数学的基础工具作用。

2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2.1 职高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般而言,中职学校的生源在数量、文化素质质量上都低于普高生源,在教学过程中,职高学生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习惯差,厌学情况较为严重。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始终认为读书高于劳动,普高由于职高,这也是造成职高生源差的主要原因。许多学生因学习成绩差,考不上好的高中才“被迫”进入职高学习,学生基础文化成绩不高,学习行为习惯较差,厌学情况十分普遍。

(2)数学基础差,自信心不强。笔者通过观察、访谈班级学生,得知大部分职高学生对于能否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由于数学基础较差,上课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也看不懂教材的实例,久而久之则更加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信息。

(3)受职高教育观念影响,对数学学习兴趣缺失。我国职高长期以来始终偏向于专业技能教育,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学校数学教师以及学生通常在潜意识中也“看轻”数学学科,对数学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足。

2.2 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1)职高数学教学大纲陈旧,指导思想落后。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大多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也无多少研究,并且大部分教师有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文化、轻劳动教育思想的存在,中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也一直处于滞后的地位,虽然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职教育理念也得到了一些改变,但并未从根本上转变这种思想。

(2)教学内容单一、僵硬,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专业特点来开设相关专业、设定教学内容,这样才可以将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然而,当前职高数学教学基本上仍沿用普高的内容大纲,教学内容毫无新意,教学中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与专业的衔接程度不高,完全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

(3)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师生沟通。与普高学生一样,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未改变模式,在课堂上并未建立起情感式体验情境,学生情绪紧张,害怕教师提问,课堂沉默现象十分突出。这从侧面反映出职高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仍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方式,课堂学习氛围较差,学生对教师仍然具有较高的“戒心”。

(4)数学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存在脱节的现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十分密切,各学科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数学作为基础类工具学科,对其他专业的学习更加重要。而在中职教育中,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教学却基本处于脱节状态,学科专业针对性不足,数学教学内容对专业实际使用也没有多大帮助,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也更挤占了数学学科中职教育中的生存空间。

3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

3.1 在教育教学层面

(1)更新观念,改变师生对职高数学学科地位的认识。

教学观念是影响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会降低改革的成效,在当前职高教育的理念下,职高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观念的改革入手,改变对数学学科地位的认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死板的知识教学向研究性教育过渡;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合作式教学转变;从权威式知识传授向以兴趣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晰地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对数学教学的作用,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向职业技能教学转变,以充分发挥职业数学教育的特色。

(2)改变教学方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科,但其内在逻辑性却十分强,要想学好数学,光靠学生自身的“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要遵循兴趣引导的原则,以幽默、奇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并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方式,从而将学生引上“正道”。

(3)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无用论”是困扰职高数学教育的一道难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让数学知识变得“有用”,对此,数学教师就需要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专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数学的“回归”,第一,概念引导的回归。教师在讲授数学概念时要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第二,举例的回归。教师所举的数学实例应与学生的专业相关,如建筑专业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几何图形公式等入手来讲解,以提高其学习注意力;第三,课后习题要回归现实。数学课后作业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避免死板运算,尽量跟学生的现实生活靠拢。在教材选择方面,首先要明确学科定位,根据专业来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数学教材,从而有效整合专业课与基础课。

(4)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但有存在一定的高低差异,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现状,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让教师来适应学生,而非学生一味地迎合教师。针对数学分层的现实,职高学习可以借鉴大学学科教学模式,教师固定、教室固定,而学生流动上课,根据数学分层的不同,让学生接受与其基础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要做适当的改变,从传统的成绩论,逐步向学分制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尤其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提高教学的效率。

针对中职学生的基本现状,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浪潮中,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应该体现其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与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基础理论教育有机结合,如此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05(27):104,126.

第3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硕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41-04一、问题提出:国家新一轮职业学校硕士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启动

2014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66.38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及其以上教师4.14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比例6.24%。在硕士学位及其以上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07万人,占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98%。可见,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是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主体,但其在专任教师总量的比例偏低。这与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不符,需要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级教师的培养。

2000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有30多所高校招收职业院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硕士层次“双师型”教师,累计招收教师1.8万余人,毕业1.4万余人。招生人数从首批的982人,到2013年的2579人,增加了近3倍;招生专业从最初的39个增加到100多个,涵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240多个(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包含321个专业),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和学历层次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颁发的是偏重研究的学术学位,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是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应以培养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职业胜任能力为重点,更适合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培养,这需要重新审视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工作。

为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高层次“双师型”师资,2015年7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学位办[2015]28号),批准45所院校首批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试点工作。自2016年起,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即将考试并入学,需要试点单位进行系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出真正适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

二、历史沿革: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路径选择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全面提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人才的能力,需要改善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在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同时也需要引进一批专业技能扎实、熟悉职业教育方法论和教学法的新任教师,在源头上保证职业教育教师胜任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互补充的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借用的是学术性学位。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基本采用学术硕士所设课程的基础上加几门教育类课程的方式,授予的是不同学科专业的学术学位,侧重学术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的培养。而就职业教育的专业属性而言,不是学科性专业,它总是与从事该职业的人的职业活动联系在一起,是对相关职业领域里的职业群或岗位群的从业资格进行高度归纳概括后形成的一种能力组合。职业教育专业的这一职业属性反映在教学中,集中体现为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即与职业的工作过程所具有的一致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要以自己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1]。显然,专业学位的性质更符合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实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的培养转到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来。

我国从1996年开始在学位系统中增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997年起正式招生),为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获取硕士学位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不同的是,学术学位重在培养创造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为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储备人才。而专业学位重在培养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由于定位准确,在1996年分设两个培养方向(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专业领域。学科教学从包含6个专业方向扩展到包含11个专业方向,很好地适应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对硕士层次优质教师的广泛需求,为我国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和教育管理人T。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范畴,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体系完备上来说,教育硕士已经在纵向上包括了中小学、学前教育等领域;在横向上,从普通教育扩宽到同一学历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急需提高专任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具备完备的体系,纵向上有初等职业教育或在普通院校中的职业技能课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从长远来看,要在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制度的建立可以按照“两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可以在现有的教育硕士专业类别下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通过先行先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的培养规律。第二步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求,逐步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制度。

三、经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培养实践

德国职业教育榈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并无明显的衰退,前总理施罗德和现任总理默克尔都明确表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就是职业教育。好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好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培养的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在德国,要想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必须参加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参加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具备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必须具备至少12个月的工作经历,这段工作经历要与所学的职业学科相关。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是为期9个学期的大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第一阶段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领域中的职业科目(相当于我国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第二学科和学校中的教学实践。职业科目课程是对职业技术专业科学领域的深入学习。第二学科可以为普通学科,如数学、物理、政治、英语、体育等;或是与许多职业领域都相关的一门科目,还可以是侧重职业教学的教育科学,必修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劳动教育和工厂教育等。第二阶段是实践性教学培训,以预备形式进行,一般为期18个月至24个月。内容主要包括在职业学校听课,在职业学校接受一名有经验的职教教师的指导,尝试独立组织课堂进行教学,以及参加由教育部在师范院校组织的教育理论和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法研讨课。预备结束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第二次考试通过,将获得到职业学校从事教学的资格。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师既具有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保证了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但即使是这样,德国在大学实施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后,还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主要观点是来源于工程科学知识与工人学习如何工作、生产、操作、维修技术系统或机器的知识基本上是不同的,工程师作为实践者所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同于他们大学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性知识[3]。同时,对专业教学论的学习也存在异议,专业教育论本应是职业教育教师的核心能力,但在大学课程学习时,专业教学论未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实践教学培训过程中学习的是实际的教学方法,没有系统、连贯的学习专业教学论。

20世纪90年代,为改变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这种情形,德国几家提供技术领域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院校开始改革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中,给予教师实践性知识,注重培养其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或培训(行动导向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核心内容,重构了职业专门化学习课程与一般职业教育学、教学法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师)的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一方面,需要满足职业教育的工作特点,突出技术性,强调熟练掌握生产一线工作的实际技术技能,能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另一方面,需要符合师范教育的特点,突出学术性和师范性,强调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组织教学。

四、明确方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相关建议

(一)发挥院校主体作用

培养院校要强化主体和责任意识,统筹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提升研究生培养整体实力。培养院校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导师通常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工程师工作经历,熟悉技术知识和熟悉技术发展。或建立由校内导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导师和行业企业技能实践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指导团队。培养院校应拥有必备的教育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实习实训条件,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培养院校要加强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订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反馈机制。

(二)实现招生考试突破

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在职业性、专业性和师范性上三性统一,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还需要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生产一线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学技能,如果按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来进行入学考试,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来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显然与培养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考试上要对全国统一考试科目进行改革,实行综合素质考试、专业知识测试。加大培养院校自主测试和面试的比例,专业知识测试由培养院校自主命题,内容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实施招生计划单列管理,单独录取。在全日制攻读职教硕士研究生中,实施紧缺行业相关专业职教硕士研究生推免政策,吸引专业学科毕业生和在职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报考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优先重点领域培养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才的培养既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又要引领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在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的战略转型期,国家要加快发展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重点培养这些领域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适应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职业教育又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需要结合地方重点产业、优势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能支持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技能人才培养的紧缺“双师型”教师。

(四)强化两个场所实践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接受了严格的专业学科训练,具有较好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这些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主要来源,但由于缺乏与企业生产实践等职业情境保持紧密接触,实践操作技能不够导致教学与产业脱节,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只有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强化到真实生产环节去工作、锻炼、实践,通过到企业实践掌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强化职业实践的训练,才能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教学技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的过程中,让研究生到职业学校去实践,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带领下,参与集体备课,单独进行教学设计,单独组织课堂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强化教学技能的提升。

(五)突出三个能力提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需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教科研能力。这就需要培养院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职教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施细则,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开展应用导向的教学活动,着重培养研究生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和操作技能同步提升。建立校内外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实训实习基地,实施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支持研究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推进四个方面协同

中等职业学校硕士层次教师培养,离不开培养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培养院校招生培养要有效对接地方职业教育教师需求,密切与行业企业产学研合作,优化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形成职教硕士教育协同培养机制。一个研究生不应该只由一名导师指导,而应该吸收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优秀人才全方位参与培养过程,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每个研究生应该有多方参与的导师团队进行指导。地方政府要做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科学预测硕士层次教师需求数量,优化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积极委托高等学校开展职教硕士研究生培养,保证职教硕士研究生能够顺利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岗位上工作。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教师培养,为研究生提供企业实践岗位和实习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攻读职教硕士,要积极引进具有职教专业硕士研究生到学校就业任教,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实习岗位和教学研究条件。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4(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