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1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服务业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审慎监管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一直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主张和推崇的方向,从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到TPP、TISA等谈判,无一不把金融服务对外开放列入谈判内容,并且在对外开放水平和程度上越来越高。而其中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一直是谈判内容中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负面清单制度已成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新趋势。而为了适应并面对国际挑战,我国积极主动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推行实验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金改40条”中指出探索金融服务业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机构扩大开放,这些也正体现出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然而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上进展如何?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又该如何实行?还需要哪些改革措施来保障实行?这些都将在文章中深入讨论。
一、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业的现状及问题
自从加入WTO后,我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金融服务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行业,不同类型的服务业所承接的服务项目多种多样,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实现金融服务项目的具体方式包括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存在。而根据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承诺情况,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上受限制和不承诺所占比例很高,特别是在商业存在方面受限制较多,主要采用股比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对高级管理员的限制等等手段。
而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服务业开放采取的是“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的模式。首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正面清单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其次制定和修改负面清单来扩大自贸区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自贸区成立至今已经推出了2013版和2014版负面清单,然而2014版负面清单仅对2013版负面清单做了少许修改,自贸区内金融服务业自由开放水平仍然不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仍有诸多限制。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将近乎整个金融业大类被列入限制类产业,这种形式在国家看来是难以想象的。2013版负面清单却将其全部纳入,并且增加了保险、保险公估公司等内容。而2014版负面清单删除对外资小贷企业和投资租赁担保型企业等内容,其他内容仍然保留,由此可看自贸区内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水平不高,准入限制较多,难以和最近的TPP相比较。
二是限制手段多样、传统化。根据公布的TPP全文及TISA谈判内容,参与国在金融服务领域已经没有外资持股比例或经营范围的限制,然而包括2013版负面清单和2014版负面清单在内我国在金融服务领域的规则却还停留在传统的WTO多边贸易框架体制内。
三是监管部门的审批透明度不高、缺乏审查监督机制。对外开放的水平高低取决于负面清单列举的数目的多少,而负面清单列举的数目则与东道国的监管机制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外资证券公司以及其他外资金融中介公司的设立均需经过审批程序,在实际审批过程中,审批过程繁琐混杂,重复审批的现象屡见不鲜,并且出现同样材料在多部门重复提交等问题。同时如果公司设立审批不通过,各部门规章又缺乏救济手段,不利于实现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前国民待遇。
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
不管是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金融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一直对外开放的首要关口。作为一种市场准入管理方式,负面清单在金融贸易服务自由化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常见,不论美国的BIT实践还是TPP、TISA等多边条约,均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原则。可见把握住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才能更好地完善金融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
(一)准入前国民待遇
1、准入前国民待遇的概念
在国际法上,是否允许外国资本的进入和外资进入哪些领域是东道国范围的事项。对于东道国来说,外资的进入有利于就业和税收,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所以东道国往往给予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来吸引外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资本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对国民待遇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外资不再满足于进入东道国以后才享有国民待遇,从而要求在准入前即享有国民待遇。准入前国民待遇就是指在企业设立、取得、扩大等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不低于本国投资者的待遇。
2、准入前国民待遇的特征
(1)准入前国民待遇发生在准入阶段
从各国吸引外资实践来看,国民待遇在吸引外资领域主要体现在“准入”和“营运”阶段。相比较于准入后国民待遇,准入前国民待遇主要体现在“准入”阶段,即企业设立、取得、扩大等阶段。当然,这种将国民待遇提前到准入阶段,并不意味外资与内资在准入领域完全没有区别,东道国在宣布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同时,都会公布一份限制外资准入的清单,即负面清单。
(2)准入前国民待遇较公开透明
准入后国民待遇的适用都是有前提的,即仅限于东道国政府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东道国没有开放的领域,就不存在适用国民待遇的问题。因此,准入后国民待遇是一种“有条件的国民待遇”,这个条件就是根据法律法规,外资能够进入的相关领域。相比之下,准入后国民待遇就比较透明,除了负面清单上明确禁止外资进入的领域外,其余所有领域都对外资开放,所以外资企业只用查看负面清单上的内容就明白自己能不能进入东道国的领域,因此准入前国民待遇是一种法不禁止即允许的体现,也是透明度原则的体现。
(二)负面清单
1、负面清单的概念
负面清单,一般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适用,通常认为,它是指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缔约方在承诺若干义务的同时,以列表的方式将与这些义务不符的特定措施列入其中,从而可以维持这些不符措施①。负面清单所体现的理念主要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完全符合未来法治国家的要求,负面清单一旦建立,一般可从中剔除不符措施,但一般不能加入新的限制措施。
2、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负面清单已被证明在投资贸易领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负面清单是否适用于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准入管理呢?
首先,我国开放金融服务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尤其是最近“金改”40条明确指出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业的开放,这都为放松金融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金融开放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同时我国金融机构发展迅速,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中资金融机构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较多的金融人才,这些为以后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提供了主体保障。
其次,某个领域是否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主要受该领域是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和该领域是否具有充足的市场竞争性两个因素影响②。尽管我们一直认为金融服务业为特殊行业,但就其本质而言,其与军事国防、稀有资源等行业相比,其有明显的差异,并不会直接影响国家利益。同时金融服务业符合竞争性行业的要求,不管是在美国还是欧洲国家,金融服务业一直是竞争性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可以成为推动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
3、完善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具体建议
推行金融负面清单不仅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平的竞争机制,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健康的金融市场。然而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服务业自由开放水平仍然不高,存在诸多上述问题。有学者曾建议③“在自贸区实现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分三步走,第一步(2014年底前),落实完善上海自贸区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第二步(2015年底前),进一步缩短负面清单中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内容,完善事中和事后监管体制。第三步(2016年底前),将金融业整体从负面清单中移除。”笔者认为这三步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第三步中提到将金融业整体从负面清单中移除,这是不切实际的。美国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对于外资金融机构仍保留了限制性条款,可见即使在金融服务业如此发达的美国,仍有部分限制性措施。
其次,三步走的时间过程太过短暂,有些急功近利。想要在2016年底前就实现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在时间上是不可能。我国金融服务业中存在诸多利益交杂并且我国金融机构并不能完全与外国金融公司企业竞争,所以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这些影响并且完善监管体制。
最后,三步走只从宏观角度来建议我国自贸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并没有具体的措施建议来完善自贸区金融对外开放。
所以笔者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完善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第一,以主动开放为主,明确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底线。既然不可能将金融服务业整体从负面清单中移除,那么我们就要明确底线。确定哪些领域是涉及国家利益,我国竞争力较弱的领域,将这些领域作为底线,优先开放对于我国竞争力较强、在金融市场中影响不大的行业,确保金融业的主导权和金融安全。
第二,优先考虑放宽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中介公司的限制。与银行类金融服务业相比,保险、证券业对金融领域的影响不是那么巨大。可以参照全文的TPP内容,优先在自贸区中这些领域放宽外资持股比例和经营范围的限制,来观察记录其对自贸区金融服务业的影响,根据影响及时调整反馈并且学习经验教训,最后将经验教训移植到银行业,实现金融服务业全面对内对外开放。
第三,完善与负面清单相匹配的风险控制和监管制度。金融服务业的高度开放离不开监管制度的完善,监管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对于金融服务业开放构成有效保障。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对金融监管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来防范系统性风险,对金融机构提高资本金要求,限制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等。上海自贸区需要在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组织、金融机构的功能。实现以中央银行监管的领导下,行业中介组织自律、金融机构自控、社会监督交互配合的系统性监管体系。
三、结论
目前我国已存在上海、天津、广东和福建四大自贸区,之后自贸区将越来越多。虽然上海自贸区并不会承担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所有领域的“先试先行”任务,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金融服务业,上海自贸区将承担很多任务。虽然目前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服务业上开放力度仍需改善,但是已经确立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目标,应从重行政审批到重风险监控转变,从强调事前监管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从有罪推定转变为无罪推定,从依靠正面清单转向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最终建立一套兼备制度透明化和市场高效率且风险可调可控的管理制度。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注解:
① 任青,负面清单:国际投资规则新趋势[J].中国中小企业,2013(12)
一、加强金融产业的宏观监管和调控
加强金融产业的宏观监管和调控,避免金融产业的发展过渡或不足对国民经济造成不良的甚至破坏性的影响,注重金融服务业的均衡协调发展。金融服务业的产业链较长,几乎同所有的产业都有关联。有效控制和防范各种金融风险,首先要求正确处理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健全金融监管的专门机构和金融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其次,金融监管工作应该引入成本收益法作为分析方法,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在于选择适用的方法(如绩效标准、市场激励和信息战略)而不是制定各种标准。此外,还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内外部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所在地政府的政策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大力培养金融人才
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资源的多寡在金融服务业中基本决定着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因此,有必要继续推行金融人才战略,多渠道加强金融人才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鼓励和督促员工不断进行观念和知识更新,培育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同时,重视人的素质提高。
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制度,使其与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靠拢,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现代服务业不再是低工资和低技能的职业,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从事服务业。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这两个行业是我国所提倡的现代服务业范畴。缺乏受过适当培训的人力资源会成为服务部门创新的重大障碍。
三、对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产业金融政策
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金融服务业对各产业支持的差别影响,对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应该采取措施改变金融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关联度不强的状况,从金融政策角度考虑应逐渐加大金融对第三产业的扶植力度,包括信贷资金投入。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主要关联产业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而发达国家尤为集中于服务行业。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主要关联产业为机械设备、金属产品、商业饮食、公共事业、化学工业等。尤其集中于资本密集、原材料消耗型的制造业,而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的相关产业类型主要为房地产服务业、社团、社会和个人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运输、建筑,金融服务业对服务业的关联程度远高于制造业。不同的产业需要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相应的金融政策,国家鼓励的产业,应该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增加资金倾斜力度,扩大信贷资金投入。对于国家限制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金融政策的主导意见将是紧缩信贷发放。金融服务业扮演的是金融政策执行者的关键角色。
四、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制
科技技术对金融服务业的促进
现代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让金融服务业的服务形态和服务质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大金融服务机构纷纷开通电子支付系统和手机支付平台,在提升金融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范围的同时更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金融服务体验――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管理自己的金融账户、完成自己的支付交易等等。
科技发展对金融服务业的安全难题
但科技技术的运用在提升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同时,也为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那就是用户个人金融信息的安全问题。
2003年,美国政府就曾向全球金融机构发出警告,一种计算机病毒已经把世界范围内的1200家银行作为攻击目标,企图通过计算机盗窃公司在这些银行的账号和密码。
2013年的9月底,移动互联网行业《2013年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预测,在未来一年中,手机将首次超过PC端设备成为中国网民最常用的电子支付媒介。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令绝大多数用户对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存在疑虑,对安全性存疑的用户占比61.23%。
而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的《2013年上半年手机安全报告》。显示,2013年初,手机支付病毒a.expense.lockpush首次感染了国内银行手机客户端――中国建设银行,该病毒可能会进一步安装恶意子包,窃取银行帐号及密码,继而盗走用户账号中的资金。账户安全问题将对手机银行提出更大挑战。
金融服务业当下应对安全问题的办法
目前,金融服务业对于电子支付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主要有架设防火墙、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时间戳技术、设置电子信息和安全协议、P2P―技术与网络信息安全等措施,但安全性还不完备。金融服务业急需安全技术升级,呼唤一种更加私密、更加安全且更加便捷的安全支付手段的诞生――指纹识别技术。
可行性
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指纹技术起源于16世纪后期,苏格兰医生Henry Fauld于1880年10月28日首次在英国《Nature》上,阐述了指纹具有唯一性和恒久不变的特点,并将指纹识别技术运用到罪犯鉴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指纹采集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将人工指纹识别逐步向指纹自动识别
这一生物鉴定技术如今已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指纹考勤、指纹门锁、指纹门锁和指纹保险箱等。而近年来,指纹识别技术已渐渐运用于金融服务业中来,如随着浙江维尔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的、并一直致力推广的银行柜员身份指纹识别系统在中国建设银行全面推广使用,为指纹识别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指纹技术运用到金融服务业的可行性
苹果公司新近推出的5S和5C两款新品中关于指纹识别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正预示着指纹技术普遍运用到手机支付平台和网络支付领域的可行性。
最显而易见的是手机支付平台,当一款手机只能运用指纹开机识别时,这款手机的安全性和私密性级别将提升一个级别,无论骇客们利用什么软件和病毒,想要打开一款由生物鉴定技术开启的手机,以及操作手机里的支付平台,将变得异常艰难。这就为手机支付平台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相信随着苹果指纹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未来其它智能手机中的支付平台,都将全面运用指纹识别技术作为重要的手机支付账号管理密钥。
【关键词】银行 小微企业 金融业务 竞争战略
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最重要方式,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都希望通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获取资金用于企业发展。从国内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很多银行也在不断完善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占有利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优势。
一、银行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一)发展小微企业金融能够促进盈利能力提高
近些年来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占到了社会融资规模比重的15%以上。这样一来,大中型企业可利用的金融资源愈加丰富,直接使企业降低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同时,在这种环境下,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凭借强大的定价权与商业银行交涉致使商业银行贷款净利差大幅收窄,商业银行要想稳健运营必须另辟蹊径。发展小微企业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商业银行获取更多资源,可以从一些对商业银行贷款依赖性较强的企业中获取贷款净利差,妥善应对贷款逐步萎缩的情况,促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
(二)发展小微企业金融能够扩大客户群范围
我国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存取款、结算、融资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会呈稳步增长态势。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金融,积极推出适应小微企业发展的业务能够吸引一些优质小微企业,扩大客户范围,有利于商业银行稳健运营。
(三)发展小微企业金融能够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
商业银行积极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员,通过对业务模式创新、业务流程改造,促进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推出一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较好的便利性、较优的适用性等金融产品等方式为为银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这样一来,更能够吸引一些小微企业慕名而来,形成竞争优势,为银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奠定坚实基础。
二、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相τ诖笾行推笠道此敌∥⑵笠荡款风险相当较高,一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控制和防范一些风险的发生仍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大中型企业上,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发展缺乏积极性。同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责任上实行的是终身追究制,终身追求产生不良贷款的信贷责任,而且对信贷资产风险实行比例控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金融业务服务人员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持有高度谨慎态度,很多时候都不愿意为了业绩的提高为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此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健全自身金融服务业务营销模式,不仅没有建立小微企业信用状况调查分析机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及业务可行性分析,而且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不够,致使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缓慢。
(二)小微企业在银行融资难度大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很多商业银行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制定各种金融服务业务优惠政策确保小微企业顺利融资。但是由于小微企业受到国际经济影响致使其信用风险上升以及自身管理机制缺乏规范性存在着超负荷经营的情况,经常出现由于没有可供抵押固定资产而出现逃废债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贷款逾期风险加大,进而减缓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步伐。
(三)银行金融服务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对商业银行提出一定要求,要求其要不断建立并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核算机制、审批机制、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但是这些机制的建设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即便是机制建成也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大环境、企业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和完善。银行金融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方面,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办理金融服务业务时进行利率成本测算难度较大,由于小微企业缺乏规模性,难以准确测算出准确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贷款利率主要是通过经办行以及客户经理议价的方式进行定价;第二,在授信申报方面,很多商业银行仍然沿用传统贷款审批模式,这种模式审批时间过长而且需要几笔业务同时上报,而一些小微企业急需资金周转,根本不能等待太长时间,这样就难以满足企业实际贷款需要;第三,相对于一些大中城市来说,一些乡镇地区商业银行网点较少,而很多小微企业都是在乡镇地区发展,一些企业要想获取金融服务不得不去离企业较远的城市办理业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发展步伐。
(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单一性
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一定单一性,还是局限于贷款融资发放上,没有针对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差、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信息少等特点,“量体裁衣”调整和完善金融服务项目。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很多银行都没有开设财务管理、业务咨询、风险控制、金融理财以及市场分析等相应配套服务业务,严重落后于企业资金需求的新变化。
三、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问题原因探析
(一)银行金融服务理念有待提升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理念存在一定滞后性,过于注重效益而忽略服务质量,在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金融创新,服务存在一定局限性,不仅服务内容过于陈旧单一,而且服务方式也不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对应。同时,一些商业银行由于服务理念的滞后,受到原有经营思想的影响,导致自身市场定位不明确,没有充分结合当前经济情况、银行实际能力以及金融环境对自身金融服务发展方向进行定位,进而审时度势充分结合各个地区产业特点,集中优势资源制定可持续竞争策略,吸引优质小微企业与银行合作,推进银行金融业务顺利开展。
(二)与小微企业信息交流有待加强
由于小微企业在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在加上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准确度、透明度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较差,直接影响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但是这些问题并不代表全部的小微企业,一些优质企业并不一定会出现以上问题。而一些商业银行在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与这些企业信息交流不够,在在没有充分掌握企业运营信息的前提下主观臆断,认为企业可能发生财务风险的几率较大就对企业的信贷需求进行否决。这样不仅会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而且也不利于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推广。
(三)金融服务准入门槛较高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门槛一般都较高,这是由于小微企业运营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不仅要时刻应对市场产品需求与价格波动,而且还要经受市场经济大环境恶化等风险,而商业银行必须要规避这种风险。为了化解这类风险有的银行采取增加相应抵质押物德国方式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办理条件,有的则是采取打折压低抵押物价值的方式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这样一来,银行虽然减少了坏账风险的发生机率,同时也失去了一些有潜力的优质小微企业,不利于其金融服务业务平衡发展。
(四)缺乏金融服务创新能力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产品多是基于大中型企业运营特点推出的,有的虽然也面向小微型企业,但是不能完全适应小微型企业运营特点,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尤其是在对小微企业贷款前期调查和后期投放方面,很多银行都没有建立健全金融服务管理机制,安排专业人员为一些不能了解和掌握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市场环境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业务咨询、市场分析、风险管理、产品设计以及企业理财等配套服务。这样一来,不利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推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稳健发展。
四、以包头工行为例对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竞争战略进行探析
(一)包头工行简介
中国工商银行于1984年建立,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经过这些年的稳健发展,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规模最大、利润最高的商业银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工商银行于2005年正式改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在上交所整体上市。包头工行隶属于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为二级分行,是包头市业务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机构,在包头市的经济金融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包头工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情况
为了能够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包头工行于2007年全面启动了小微企业信贷金融服务业务,各个支行积极配合此项工作于当年顺利完成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并在拓宽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2009年包头工行在总行成立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部,由包头工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部统一管理当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并在辖区15家支行内同时设立小企业金融业务分中心,尽可能地实现全面覆盖各个地区,为小微企业顺利融资通过一定保障。2015年包头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7.33亿元,主要包括表中的几点内容:
(三)包头工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竞争战略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包头工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了很多企业的信任和青睐。包头工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主要运用了客户选择战略、业务创新战略、信贷风险防控战略以及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战略。
1.客户选择战略。首先,包头工行能够从金融服务理念角度出发,积极转变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管理层能够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到当前市场结构,积极改变传统“重效益、轻服务”的思想,对相关人员提出一定要求要求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对各个类型的企业一视同仁,在支持大中型企业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资金投放方案,将一些资金用于支持产品有销路、管理水平高、设备较先进而暂时资金不足的优质小微企业,实现自身资产结构调整,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包头工行在与小微企业进行交涉过程中不断加大企业信誉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树立典型与一些信誉好的小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督促企业增强信用意识,恪守有借有还,诚信的信用准则,成功吸引一些优质企业获取包头工行金融服务。
2.业务创新战略。首先,包头工行能够充分结合当期小微企业特点对抵质押品的品种、方式进行创新,在可控风险前提下一集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将一些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可转让的土地承包权等进行抵押贷款,增加了加区域性质押产品范围,突出了放款快的特点,受到了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欢迎;其次,包头工行还在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业务的同时,金融业务咨询、市场分析、风险管理、产品设计以及企业理财等配套服务,安排专业人员为小微企业传递最新环境形势,财经资讯,为其进行市场分析,促进小微企业规范经营运作,合理规划资金需求,规范财务制度、控制和防范资金风险。
3.信贷风险防控战略。首先,包头工行在对小微企业开展金融服务业务时能够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实际市场状况,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力以及企业近几年的运营状况等。在获取这些内容之后银行根据数据着重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信用状况及信贷风险,在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决策;其次,包头工行采取对小微企业进行全程监管,采取动态监管方式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网j、下实地等多样化方式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一旦出现风险隐患包头银行能够及时制定风险防控决策,尽可能止损。这样做不仅能够确保银行稳健运营,而且还能够起到提高企业信息数据质量的目的。
4.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战略。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战略方面,包头工行主要从完善营销体系和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两点入手。首先,包头工行通过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的市场调研部门的方式安排专人通过问卷调查、客户反馈等方式获取小微企业信贷意愿、消费预期等相关信息,通过研讨会等方式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对小微企业金融产品进行完善、调整和创新,使产品服务能够与时俱进;其次,包头工行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的方式,来提高金融服务业务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金融业务成绩量以及优质客户培养两大点内容,对于一些任务完成出色的人员银行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而对于一些工作懈怠的人员则要给予一定惩罚。这样主要是为了能够促进金融服务人员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间接推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斌.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路径创新分析[J].长白学刊,2013(1):12-16.
[2]黄定红.中小微企业融资与中小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3):22-29.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点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依托于其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众多发展特点。
(一)服务方式虚拟化
传统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服务的实体化。具体来讲,无论是针对个体客户还是集团客户,传统金融服务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网点。但是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服务来讲,实体网站不复存在,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中,所有的服务均可以在网上线上进行,甚至没有实体货币的存在,一切的服务都是虚拟化,也正是由于虚拟化,服务也就显得特别快捷和高效。
(二)经营环境公开化
互联网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开放和包容,而依托于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其各种门槛和限制也就变得基本没有。对于大众普遍开放的经营环境也就使得各种业务办理等公开条件变得极为透明,经营环境的公开化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管理运行透明化
传统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缺陷是信息不对称,何为信息不对称,通俗的来讲,对于社会中某类群体来讲,信息的获取较为便捷,而对其他群体来讲,却是不容易获取某类信息,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当前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外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方面,和传统金融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方面。这种不对称对传统金融的服务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则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速度效率便捷化
正如前文所说,服务方式的虚拟,经营环境的公以及管理运行的透明这些显著的优势特征给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最大的影响就是使得互联网金融的服务速度和服务效率变得方便而快捷。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多种移动设备上网终端,使得随时随地上网成为可能。而开放式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也使得网络技术服务变得贴心和便捷。
二、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及影响
那么在互联网金融特征如此明显的情况下,传统金融服务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在这里做简要分析。
(一)中介角色受到弱化
在传统金融服务业中,中介服务业的角色是一个重要角色,依托于传统金融业中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传统金融服务业才得以发展。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线上交易已经成为逐渐发展的大趋势,线上交易的普遍推行促使了实体营业网点的逐渐消亡,而实体营业网点的逐渐消亡更是导致了传统金融服务业中的中介角色受到弱化,可以预见,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下,去中介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二)经营模式受到挑战
正如前文提到的,传统金融服务业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了显著地挑战,首先,实体网点的营业模式需要进行重大改变,实体网点应当慢慢过渡到半实体半线上的模式;其次,传统金融服务业对信息的收集和敏感程度较为原始,现在很多传统金融公司还采用人工搜集的数据录入方式。互联网金融服务业下,这两种经营模式将会逐步受到淘汰,线上交易平台和大数据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方式将会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三)收入来源受到冲击
传统的金融模式下,银行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要是以其专业的技术、复杂的知识和冗繁的流程向客户提供服务获得。利差仍然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而由于?金融业相对垄断,市场价格未全面放开,从而获得政策优势和行政保护。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方式基本上是外延粗放型的。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发生改变,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不同其价值诉求发生根本转变,随着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和普及化,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加之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差收入将减少,非利息收入的在收入中的比重会明显提高。传统金融模式下银行收入的来源受到严重冲击。
(四)客户基础受到动摇
无论对于何种服务业,客户是服务业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在传统金融服务业下,由于业务的办理较多实体网点办理,而且信息资源的获取并不是那么方便快捷,客户对于金融业的选择往往是较为被动的。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5.9亿,其中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网民占4.64亿,各类手机银行客户总规模也超过2亿。数据还显示,到2013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网民数为2.71亿人,与2012年底相比上半年网民增加2889万人。而互联网金融正是发现这一契机,对传统金融模式下被忽略的客户发起精准营销,这直接导致传统银行的客户基础受到动摇。?
(五)管理方式收到影响
传统金融服务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多种弊端,一是传统银行复杂而又僵化的内部流程,客户去银行办理业务往往会存在排队难,办理业务难的情况。二是传统银行服务业对实体网店的依存度较高,这也是制约传统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金融改变了这种墨守成规的模式,其高效的办理效率为客户所青睐。如阿里信贷,其淘宝商户贷款流程仅包括:3分钟网上申请,没有人工审批,1秒贷款到帐。既不用去跑银行,又没有复杂繁琐的审批环节。
中国金融业与国外相比有三大差距
与国外相比,中国金融业差在哪里呢?
首先,差在金融品种上。
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还停留在存贷结算汇率业务上,经营的是传统金融产品专卖店,而国外已是现代金融超市。
其次,中国金融业科技含量低。
外资金融机构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能,已经发展成为电子化银行、无纸银行、手机银行、全能银行,开通手机即进入银行系统,中国的不少银行还是钢筋水泥凝固在那里,所谓的电子化银行、手机银行有名无实。
再次,中国金融服务质量比较低。
国外的金融服务,以人为本,让每位客户感觉到宾至如归,享受到温馨、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但内地的银行缺乏人情服务,衙门作风仍在。门口蹲着两个大狮子,极似检察院、反贪局、法院;进入储蓄所,大沿帽、警棍盯着你,这和狱警、法警有何区别?国外也有保安,但笑容可掬,西装革履,将武器别在里面,管理上内紧外松,我们是外紧内松。西方国家,业务结束后双方握手拥抱一下,内地是设立隔离区,将银行与客户隔离开来。再有,营业员冷冰冰的面孔,让人弄不清市场经济下究竟谁是“上帝”?
短期看,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之一,是体制上的摩擦。
入世5年后,金融体制由传统的体制转变为现代金融体制,由此而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关键是健全管理体制。
挑战之二,是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入世5年前,国内银行的存款大战已很激烈;入世5年后,外资银行以其服务优势争夺客户,挤占存贷市场,使银行竞争空前激烈。对国内银行来说,别无他途,只有抓紧建立起多样化的服务体系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与之竞争。
挑战之三,加大了金融风险。
目前中国的金融业还是以政府保护为主,入世5年后对外开放,给国内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假钞、假汇票、国际欺诈随之进来,中国必须加快完善自身的金融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挑战之四,国内缺乏国际金融人才。
如在保险行业,许多公司招收了没有保险基本知识的营销人员,经过少则两星期、多则一个月的培训就推销保险了,结果产生许多问题,保险业成了市场信誉度最差的行业之一。入世5年后,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实行人才本土化,他们采取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挖掘中国本来就缺乏的金融人才。在人才争夺战中,国内银行由于体制性因素及社会保障机制的限制,处于不利的地位。人才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现有人才的竞争上,而且表现在潜在人才的竞争上。较多的高校应届优秀毕业生流向外资金融机构就是证明。人才流失另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负面的“示范效应”。这些人员在外资公司所处的环境和优厚待遇,对于中资公司人员来说,尤其是同等层次人员具有较强的心理影响。人才问题,成为入世5年后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长期看,机遇大于挑战
入世5年,外资银行及国际保险巨头涌入中国,对中国金融产业影响如何呢?长期看,是机遇大于挑战;短期看,挑战大于机遇。
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分析,入世的机遇有五:
机遇之一,凭借发达国家培育金融市场的经验,中国可以少走弯路,少付代价,迅速缩小差距。
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较迟,行业的状况是条块分割,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残缺不全,效率低下。人为地分割A股、B股,时至今日还没有建立起黄金市场,低水平、低效率地铺摊子。光凭自己有限的理论准备和有限市场对外开放,不足以使金融市场迅速培育起来。入世5年,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中国通过与外资银行合作,使外资公司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向国内公司“溢出”,从而迅速地培育起符合国际规范的金融市场。
机遇之二,拓展中国的金融业务。
外资银行大举涉足中国市场的同时,带来大量的金融品种,如外资保险机构开办的物价指数定期保险、失业保险、信用生命保险、高风险保险,让国人大开眼界,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这样,中国的金融业务将从国内业务扩大到国际业务,金融服务范围从金融业和金融业之间扩大到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之间,扩大到非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之间,市场的拓展效应使利润增长点多了,分散金融风险的渠道宽了。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未尝不是件好事。
机遇之三,更有利于金融体制向现代金融体制转变。
虽然,中国银行逐步商业化,但目前的商业银行不商业,行政干预太多,突出的便是银行信贷规模、信贷条件、信贷利率缺乏自;入世5年,中国金融改革不再是传统体制的要求,而是WTO各个成员国共同的要求,这样,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就由内生性改革转变为外生性改革,促使中国金融业真正从传统的体制过渡到现代金融新体制。
机遇之四,促使中国金融业提高服务水平。
机遇之五,有利于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最近,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吸引了市场无数眼球。而四大行改革的难度之大,已经让市场上下痛切地意识到,它接下来的每一个重要突破,都将是中国金融监管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尽管金融混业经营的时机在国内尚未成熟,但金融市场的放松管制已成为躲不开的话题。
国内金融业改革的难题,很多在国外金融放松管制时己经遇到并解决了。改革深入到一定阶段时,一定要引入系统化的理念与方法,而不是这次改这局部,下次出了案件或事件再继续改那部分。
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服务业与国际接轨成为目标。相对而言,金融服务业在操作执行层面上容易与国际接轨,而金融法规与管制制度方面的接轨,却是巨大的难题。这正是研究西方放松金融管制的意义所在。
贯穿西方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从管制(监管框架与金融政策)放松管制再管制的演变过程。它涉及许多方面:资本账户的开放、浮动汇率制的确立以及由此导致的国际资本流动。对政府与监管机构来讲,它意味着集中金融市场和一体化谨慎监管体制的建立,它甚至与财政、政府投资和税收也有―定的关系。
从公众消费角度看,放松管制涉及到重建信用体制, 因为它带来了信用的扩散和储蓄存款的变化,它依赖并反作用于社会保障体系。
同样需要仔细考量的是放松管制的时机、方式与步骤。它与国内金融业的内部改革息息相关,同时,它也涉及到公开市场操作与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指出的是,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不应过高估计金融服务业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过低估计其正面作用。
西方金融服务业的放松管制既是一个宏观问题,又是一个微观问题;既与政策性层面密切相关,也涉及到业务操作层面和金融企业的机制问题。因此,对它的评价要从两方面来说明:
宏观方面:要研究它对西方国家GDP的增长、国债与外债的发行以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压力的影响。中国金融界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更要注意其社会保障体系的互动关系。结合国内的情况,特别要重视金融业改革与外贸依存度对国内就业市场与社保系统的关系。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政府的改革、金融业的改革与国企改革这“三角”的步调与协调的关系。在这“三角”之中,某一个角的脱节都会使金融服务业的改革失效。
微观方面:有关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金融体制改革对各金融子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例如,利率、汇率与费率(佣金)的改革,势必导致金融产品的创新与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金融机构与网点布局的合理化,金融从业人员总量的调整、优化,金融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工具与手段同国际金融业的接轨。
目前,国内金融行业改革已经触及到利率、保费与券商佣金放开的问题。作为从业者,现在应该未雨绸缪地从前瞻性的战略角度认真、深入地研究海外经验和国内的趋势,并提早做好各种准备,而不应仅仅着眼于“应对”眼前的竞争。
由于国内金融业在监管改革方面的滞后,导致国内金融机构在改革措施方面非常局部化,难以实施从上到下的、只习惯于局部的、操作层面的和自下而上的改革。这种现象恰恰反映出国内金融界对系列化放松管制的理解不够。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提速,局部的和自下而上的经验会成为自上而下改革新理念的障碍。
关键词:金融;贸易发展;服务贸易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成为重要的贸易形式,而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直接证明了金融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项目,金融贸易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居功至伟,在发展中我们必须重视金融服务业的模式创新,特别是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要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自身问题,积极的向国际金融服务机制学习相关的先进理论,这对于我国的经济走向未来、走向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金融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金融全球化是当今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摆在每个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对世界各个行业的变革有重大影响,而我国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金融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描述是从1986年乌拉圭开始的,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目前的解释中,主要是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金融上的交易,主要是一些款项交付和接受,从相关的定义和特点来分析,主要有四种重要的模式:
跨境交付,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在本国境内的一些服务输出,这种服务往往是基于高新技术,比如一些计算机网络技术、媒体服务,这些服务能够远程交易,服务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因此也被称为跨国交易,服务的边界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够在外国的境域内进行交易。
境外的消费方式主要是针对旅游或者是留学的人群,是对本国以外的人员进行消费的方式,这样的消费提供者能够被政府支持。不过这样的情况只是出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之间,这种消费可以由任意的金融服务组成。
商业存在,这种情况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形式,很多大企业都实现了全球化,在其余的国家实现金融投资,一般是通过企业或者是金融机构的形式进行盈利,给当地的居民提供便利,并能够有业务的建设,这就形成了商业存在的情况。
自然人流动,人是自由的,可能会流动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在某一个位置可能形成消费,这种情况下,个人有可能在别的国家实现投资,也可能产生消费,金融服务很可能就出现在他们的身上,这种形式是短暂的,并且是经常变化的,跟一般的商业存在不相符合,所以被称作是自然人流动的形式。
2.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在中国的跨境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影响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的金融贸易水平逐步的提高,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重大的潜力,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内部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比如在很多行业的政策扶持,克服一些不平衡的状态,从这些方面来说我国的发展现状还是比较可观的,而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不断克服不平衡结构以及国际金融贸易不公平的问题中,逐步的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提升,这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这方面要加强理论的创新,积极的致力于管理机制的完善,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水平更上一层楼。
2.1金融贸易服务不平衡的结构类型
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国内建设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的,在很多方面上都是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的。通过数据不难看出,相关发展是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数据增长不断地提升,发展可以理解为是相对比较平衡的,但是就国内银行贸易来说,却是有着很多问题的存在,但是这样并不能阻碍国家银行贸易的发展,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情况下,要克服不平衡的状态。
2.2中国的进口和金融服务出口贸易失衡的结构
最近几年内的数据研究分析不难看出,进口也出口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在国内一直都是处在金融服务贸易赤字的状态下,在1997之后,这样的差距就已经增加到了付11.7亿美元,到了2008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付90亿美元。
中国的进口比重在金融服务占了绝对的贸易,除了从1997年的三年1999年进口量在87%的比例,比82%, 87%,其余年份在90%以上,尤其是2000年和2006年,进口占93.3以上%,其中出口差距相比,也呈现下降趋势。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际金融机构,以降低本公司的业务发展水平,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为主,短的时间内参与国际竞争,竞争能力不强,服务无法与跨国银行巨头竞争,贸易金融服务,中国的整体竞争力仍然较弱,导致跨境贸易金融服务的进口远远大于出口。
在国际货物贸易领域,在货物贸易进口飙升至一个国家的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相应地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慢慢的实现了对外开放,这样来说逐渐的能够形成我国的竞争力,在出口方面就会有很好的帮助,在我国的市场建设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会由于在短期内的快速增长,过大,国内金融业的影响。
据研究学者,以及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和外资银行资产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增加一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应完善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其进入动机的影响,并鼓励银行的股权资本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3.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
3.1协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发展
市场对于金融服务行业的影响可以在多个方面很好地体现出来,我们对于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相关方式去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过度的急进,要保证发展平稳。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图稳定,积极的发挥有效性,这样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建设,随着我国资本的流动速度的不断扩大,我们应该致力于金融稳定的维护,积极的开拓稳定开放的市场,协调金融市场开放跟金融风险方面的关系。
3.2 贸易金融业务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
经济的发展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要想发展金融服务业就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依靠经济,反哺经济,这样才能够实现金融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金融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亟待,这给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需求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金融服务发展体系的发展也有了重要的内驱力。不过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因此在人均生产总值上并没有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种情况也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贸易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这方面的问题就会逐渐的消除,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另外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逐步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并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安东尼等国外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金融的开放性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金融服务市场是最关键的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够推动金融贸易的改革,不过在市场中要不断加强应付问题的能力,积极的借鉴国外的优秀管理经验,大力促进国内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增强应对金融风暴的能力,比如1998年的金融风暴就是由于亚洲金融体系危机引起的。我国应该积极的实现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化的升级,这样才能够消除在金融贸易中的缺陷,让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更加的完善。所以说,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一种高水平的经济运作形式,我国应该不断的完善内部竞争机制,在市场方面要逐步的放松,最后实现全面的开放,这是我国金融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3.4 金融机构改革和加强内部管理
金融服务贸易中我国长期处于一种赤字的状态,这说明了我国的金融贸易服务长期处于一种非常低下的状态,我国金融业萎靡成为这方面的罪魁祸首,效率非常的低下,长期被国外垄断,这些方面都是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管理机制的低下,上下不一,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效果。银行这些开放程度比较高的金融服务机构都十分的封闭,相互的合作关系建立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而且各自对于利益的追求也大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文基于对金融服务业各部门协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外国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析,集中在部门协调方面的意见比较的多,并且在出口和进口方面借鉴了外国的金融服务理论,通过改革改善当前状况,针对决策制定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4 结语
现阶段内对于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探索成为当下的中心点,关贸总协定在不断的优化,在金融服务的概念方面也给出了不断的创新,本文就国际金融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相关数据为基础的情况下,主要分析我国金融贸易体系的相关缺陷,在对我国金融贸易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指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心点。
参考文献
[1]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8
引言
天津市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及其必要的服务配套体系。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为天津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2014年天津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 722.47亿元,增长率达到10%,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48万家,累计达到6.1万家,推动5 841家企业完成6 902个转型升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 503.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0.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天津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途径,是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发展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2014年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实现增加值5 147亿元,同比增长29%,占GDP比重达19%,其中总值较大的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及新材料产业,同比增长最快的为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材料,环境保护次之。2014年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两大领域的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50.6%,比2013年下降2.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航空航天和新能源及节能结束四大高新领域实现增加值1 301.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增加值占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从天津市地区来看,201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速最快,同比增长55%,从各县区登记市场数量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滨海新区、武清和宝坻区。
现在我们考察天津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范围中的发展状况。分别把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与同在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以及西部地区的甘肃省,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进行比较。
首先,天津和江苏的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比例大致相同,都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所在比重最高,新能源产业最低。但是,从所占全国比例的数据来说,天津虽与江苏同处于东部地区,但与江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上相差甚远,目前处于东部地区的中等水平。其次,将东部地区的天津和中部地区的湖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和比例进行比较。天津的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较为均匀,各行业之间的差距较小,比例最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4.25%)与比例最低的新能源产业(0.22%)之间的差距为4.03%,而位于中部的湖北省,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其比例最高的新能源产业(16.53%),与其所占比重的最低的汽车行业(0.32%)相差16.21%,由此可以看出,天津市的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比例较为均匀,各行业之间的发展状况没有太大的差距。接下来,可将位于东部地区的天津市,位于西部的甘肃和位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的新兴产业相比较。天津在高端制造装备业这一方面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的甘肃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其他产业,例如节能环保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与甘肃和黑龙江相比具有相对优势,其他产业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行业相差不大。
由以上分析得出,就目前来说,天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较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有一定的优势,且在自己所在的东部地区处于中等水平的各行业发展与分布较为均匀,以高端制造装备业为主力的新兴产业城市。
二、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体系问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天津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2 338.04亿元,同比少增89.2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8.81亿元,同比少增797.7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 221.28亿元,同比多增309.54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25.41亿元,同比多增292.51亿元。天津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融资租赁聚集区,2014年,天津金融服务业保持稳健发展,金融创新指数增速明显,金融人才和金融生态环境呈现平稳发展状态,特别是在产业金融发展,金融市场深化,金融国际化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为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的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天津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一哄而上的问题,金融服务体系中也存在着盲目性。根据上述分析,天津市的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因此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并且造成盲目发展,产业同构,竞争无序和出现新的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容易造成天津市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盲目跟风等局面。
第二,天津市产业技术瓶颈有待突破。目前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一些领域的水平可以与国际水平接轨,但是在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掌握薄弱,因此,天津市亟待大力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的课程中。
第三,产业链的不完善。天津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天津市的GDP比重不大,产业的集群和产业链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集群效应并不明显,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供求有些失衡,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各司其职,尚未形成连续运作的纽带。
第四,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但是目前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较小,融资担保机构不发达,高端的人才欠缺,既懂新兴产业又懂金融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完善天津市的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大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定、持续、良好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针对服务于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对关于天津市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
第一,制订“人才培育战略计划”。在如今的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成为了其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是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的人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要充分利用天津市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同时也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现代金融人才,要健全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规划,增强人才建设的计划性,前瞻性和主动性,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第二,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发展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要通过政府的直接作用,强化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来鼓励企业使用各种新型的金融创新工具进行融资,开展新兴的融资租赁、贷款抵押等金融业务,并且适当鼓励社会资本融资,搭建科技的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创业风险投资,加快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种类齐全,业务多远,严格自律的现代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第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防止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业一哄而上和盲目性,针对天津市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机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天津市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政府的政策扶持,设立基金,用于支持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产业建设等方面。
负责收集、分析全行Call-Center系统有关的需求,提出Call-Center系统相关的需求并组织用户验收测试。
岗位职责:
1 负责收集、分析全行Call-Center系统有关的需求,提出Call-Center系统相关的需求并组织用户验收测试。
2 负责提出Call-Center系统权限新增和变更申请。
3 负责Call-Center系统、短信平台系统运行的业务、操作的支持工作,并向相关部门反馈系统运行问题。
4 负责配合实施Call-Center系统操作的相关培训和指导。
5 负责与各部门协调Call-Center系统及短信平台系统上线、运行的相关事宜。
6 负责全行IP话机系统的管理。
7 负责机短信金融服务业务制度的制定、备案和。
8 负责手机短信金融服务业务的统计、分析工作,配合各部门完成营销、通知类短信的发送及结果反馈。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 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 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9-013-03
2007年7月,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在亚洲,人们正以各种方式总结危机教训,反思亚洲经济增长模式。始于1997年7月泰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几乎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就连当时号称亚洲榜样的日本也难逃此劫。随后连续几年,金融危机就像飓风一样,席卷了俄罗斯、巴西、土耳其、阿根廷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危机是诸多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不顾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而盲目开放金融服务业。
如果说1997年中国幸免于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金融服务业和资本帐户暂未开放。那么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今天,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2006年底,我国在金融服务领域兑现入世承诺,2007年5月下旬,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SED)又对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注入了新的内容。因此,在新形势下,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金融稳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是否准备好了应对国内外的各种冲击呢?
一、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新趋势
按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相关规定,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在这四种方式中,商业存在是最重要的,因此,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主要涉及:一是允许国外金融服务提供者在国内自由建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即市场准入的问题;二是国内与国外、国外之间的金融机构在东道国公平竞争的问题,即“国民特遇”,“最惠国待遇”;三是关键性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的问题。与我国入世所做的原则性承诺相比,美国在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上得到了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当然,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我们对美国的开放承诺,同样对其他WTO成员国有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新趋势。
趋势之一:开放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如前所述,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服务行业均已兑现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等原则性承诺。现在,外方更加关注我国开放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性问题。例如银行卡问题,银监会曾对《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解读说,“外国银行转制为当地注册的银行法人以后,可以发行人民币信用卡,但有关风险管理的规制以及支付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的一些问题和技术问题,都将在即将制定和的《银行卡管理条例》中加以明确规定。”直至2007年5月底的中美对话,新《银行卡管理条例》始终未得出台。由于外资银行银行卡业务尚无法律依据,外资银行还是未能发出一张人民币银行卡。这次中美对话,中国答应“具有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资格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符合中国银行卡业务、技术标准的人民币银行卡,享受与中资银行同等待遇。”也就是,在新的条例出台之前,中外资银行共同遵循1999年人行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趋势之二:开放的进度将会逐步加快。从中国入世谈判至今,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始终是我国政府非常谨慎对待的一个领域。由于我国金融业在经济转型中积累了大量的隐患,我国一直坚持有序、渐进的开放原则。但美国人的逻辑是“中国的金融风险不是改革太快了,而是太慢了。” 这次谈判,无论是恢复外资证券公司、外资财险公司的审批,还是扩大已有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美方都提出了具体的、较短的时间表。在金融服务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西方国家,早已“迫不及待”地要打开中国潜力巨大的金融服务市场。
趋势之三:开放的程度将超出WTO金融服务贸易的范围。在WTO框架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承诺仅限于GATS的四种形式。而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开放已超出WTO管辖范围的领域。例如,QFII制度。我国入世时对外资参与我国A股并未承诺,从2002年11月起,我国主动实施QFII制度,允许特定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这次中美SED,我国将投资额度从100亿提高至300亿美元。当然,在有些问题上,中国还是坚持原则,如美方在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时,就要求外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持有数从最高25%提到49%,并放宽部分证券公司的33%外资持股限制,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让步。
趋势之四: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同时进行。中国不仅对外资开放中国的市场,而且也在逐步放开内资对外投资、经营的限制。例如,在中美这次对话中,中国宣布取消合格境内投资者(QDII)对外投资的限制,同时要求美国在审批中资银行开设分行时,必须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行。
二、开放新形势下的金融稳定问题
金融服务业开放,犹如打开“潘多拉盒子”,我们在为开放可能带来的收益津津乐道的同时,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目前,我国股市、楼市持续过度“繁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导致资本流动复杂化
以商业存在为例,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对资本流动有重要的影响。从正面角度看,外国银行的进入有助于留住外逃资金,当国内发生金融危机时,本国居民住往倾向于将存款转移至国外银行以逃避风险,外国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存在往往能够起到替代境外外国银行的作用(Domac等,1999)。从负面角度来看,如果金融服务贸易政策不当,自由化会鼓励境外短期借贷,大规模的资本流入能够动摇货币政策,刺激风险借贷和资产泡沫,影响金融稳定。在亚洲金融危机前期,大量国际热钱涌入东南亚国家,一旦出现危机,大量的外资,包括境外银行贷款便望风而逃,使遭受危机的国家雪上加霜。虽然我国资本项目目前没有完全开放,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推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各种热钱通过种种渠道涌入我国,前两年楼市狂涨,这两年股市疯狂,背后都离不开国际热钱的身影。前不久的6月2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银行外汇检查情况,19家中资银行和10家外资银行,因违规操作而造成境外投机性资金通过假外贸形式流入房产和股市。
(二)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挑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金融业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使金融风险表现出不确定性,金融监管部门面临更加复杂的金融环境。一方面,国际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上个世纪末的金融危机大多与衍生工具投机有关。目前,我国股票、债券、货币等基础性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不高,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金融衍生品将会对金融稳定构成巨大威胁。另一方面,国际金融机构大部分是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最近几年,国内金融行业要求混业经营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实践中,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已经采用控股等多种方式拓展经营范围,这无疑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三)金融不稳定因素还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动机有关
国际金融机构对外扩张的最直接动机就是在本国金融市场相对饱和、资本边际回报率较低的情况下,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广阔的市场里去攫取较高的回报。外资逐利之本性决定了它们不会主动按照我国的偏好将信贷资源投向我国急需发展的农业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不会无条件地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转让给中方的合作伙伴。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有的外资金融机构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有损东道国利益的事情。2007年5月17日,俄罗斯海关美国的纽约银行,称其参与洗黑钱给俄联邦造成225亿美元的损失。2006年7月,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因违规给深圳三九企业集团相关企业高达140亿日元的融资,被中国金融监管当局罚款28亿日元。因此,在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过程中,既要给外资合理的回报,又要因势利导,形成激励相容机制。
三、在进一步开放中维护金融稳定的对策
WTO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加入WTO必将是一个权利和义务并存的过程,因此在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让渡部分利益,是合理的、必须的。目前,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对外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应对持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采取了放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多次提高基准利率等政策。然而,升息、升值对维护金融稳定有效吗?
升值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的流动性过剩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持续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能调节贸易顺差吗?其一,升值在一个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里是无效的。人民币升值在抬高出口价格的同时,也降低了进口原料的价格,所以出口商可以在维持外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保持自己利润不变,继续按照原有的比较优势为世界提品;其二,在中国存在大量劳动力失业的情况下,升值的效果会被企业降低工人工资所抵消;其三,升值不可能一步到位,名义汇率如果短期内大幅升值,中国经济是无法承受的。因此,调整的过程一定是渐进式的,这就必然形成升值预期,从而继续吸引套利资金的进入。
升息难以达到紧缩的效果,反而可能加速热钱的流入。其一,升息难以控制信贷规模。中国融资渠道既有官方认可的“白市”,又有政府难以控制的地下“黑市”,西方一元化的市场条件下的均衡分析在这里是不适用的。白市的资本价格持续上涨,许多企业就会进入黑市去融资,所以地下钱庄、私募基金以及民间拆借发展起来了。事实上,浙江大部分的企业根本不依靠银行信贷,也不一定依赖于资本市场,整个经济同样增长,而且比其它多数的省分还快些;国有企业还存在许多未分配的红利,不需要借助银行和股票市场来扩大投资规模,因而对利率变化不敏感;其二,升息对股票市场影响不大。相对于近两年的股票收益而言,小幅升息似乎微不足道。央行从2004年10月至今,基准利率持续上调了5次,但中国的上证综合股票指数却翻了两番;其三,持续的升息和不断的升值,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这些资本的进入可能继续把国内资产泡沫抬高,结果事与愿违,可能导致流动性进一步“过剩”,泡沫继续扩大。
那么,在开放新形势下,如何化解潜在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呢?
从短期来看,必须强化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实证研究显示,中国短期资本流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都较低,而且所占比例又在提高(刘立达,2007)。而短期资本流动恰恰是触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当前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尤其要注重加强监管。其实,GATS对于金融自由化仅要求有限的资本流动自由。具体来说,对于跨境交付的承诺,只要求提供构成该服务必需部分的资本流出和流入自由;对于商业存在所做出的承诺,仅要求提供与服务提供有关的资本流入自由,而资本自由流出则不在各国承诺的范围之列。因此,我们必须完善金融机构境内外外汇资产划拨监控系统,提高监管部门风险监测和分析水平,促进信息披露,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此外,在我国分业经营的状况下,加强我国各监管部门的协调也尤为重要。
从长期来看,关键还是夯实金融运行的经济基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金融体系作为储蓄与投资转换的中间机构,其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行的经济基础。中国能否改变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低质量和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关系到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也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从产业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2%,高于上世纪美国、日本和许多欧洲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达到的历史最高水平,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服务业具有耗能少、污染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特点,并且在改善人们生活,增加居民消费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因此,重化工阶段的景气结束,服务业的景气来临,才是中国增长的景气的新开始。只有宏观经济均衡发展了,投资效率才能提高,积累的金融风险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化解,金融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谈得上有效地去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此外,要处理好履行入世的承诺与灵活运用WTO原则的关系。GATS现有多边规则中设置了众多“安全阀”机制,为各成员在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基础上合理保护自身的经济权利和安全提供了可能性和制度上的保障。例如,GATS金融服务的附件第2条规定“尽管有本协定的任何其他规定,但是不得阻止成员国为审慎原因而采取措施,包括为保护投资人、存款人、保单持有人或金融服务提供者对其负有信托责任的人而采取的措施,或为保证金融体系完善和稳定而采取的措施。”又如,就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而言,我国的承诺仅限于GATS规定的四种形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至于QFII的额度、资本账户的开放、以及人民币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均不在入世承诺范围,因而,我国完全可以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济环境,适时、自主地做出选择。
关键词: 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中图分类号:F719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的表现
从我国社会产品供给情况来看,在大多数物质商品都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我国服务产品却处于明显供给不足的局面。服务业不仅总量供给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业起点低、基础差,具体表现为传统服务业比重高、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低、与其他产业联系弱等。运输、仓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基本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方式上,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在传统服务业中的运用还有待加强。金融、研发、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发展程度上都满足不了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需要。
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服务业产业结构层次低,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领域狭小,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性企业分散、规模小,服务性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业如不加快发展,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瓶颈。因此,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服务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工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还远未完成工业现代化。工业发展状况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生产业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产品的供、产、销、宣传、售后服务等过程越来越细化,也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服务,所以,工业化在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往往能够促进服务业迅速发展。目前,中国还处于典型的二元经济阶段,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和加速发展的工业并存。而工业中的制造业主要还是加工制造业,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工厂、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围绕生产企业提供的生产还停留在简单的为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企业产业链两端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物流、咨询、品牌服务等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距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也制约了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消费需求不足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的服务性消费需求会逐渐增加,但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居民消费业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消费环境制约等因素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水平是影响服务需求的一项重要因素,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限制了居民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这表明,总体上我国现在正处于贫富差距较大的阶段。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二是居民消费业发展不平衡,表现为(1)传统服务业如餐饮、商贸等产值比重偏高,而新兴服务业如旅游业、信息咨询业、文化娱乐等的比重偏低;(2)高档服务供给过多,需求却不足,而低档服务供给过少,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要;(3)服务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快于内地,城市快于农村。三是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近些年基本维持在3%左右,教育投入的不足,导致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未能接受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是公益性很强的社会公共事业,需要以国家较大的投入作为支撑,而国家财政性医疗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不足1%,这个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虽然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逐年增加,但仍在11%上下徘徊。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基本投入主要用在体制内,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方面。四是消费环境的制约。消费环境的便利性、服务质量、消费政策等诸多因素造成消费者缺乏消费意愿或有消费意愿却难以实现,影响了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的增加。
(三)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够使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人口集聚能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服务需求。同时,城市化的推进会带动投资需求进一步增长,尤其是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包括“经济性基础设施”,即公路、铁路、机场、通信、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以及“社会性基础设施”,即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所以城市化为服务业创造了重要的需求基础。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6.6%,低于与我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滞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但相对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城市化仍然滞后。2005年,日、韩等国同等工业化率对应的城市化率也都在60%以上,而当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则刚刚超过40%。相对于工业化进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滞后的。我国城市化与非农化的进程并不“协调”,与非农就业水平相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滞后的,也就是说,大量人口已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却未真正转化为城市人口,反映在现实中的情形,便是大量的“农民工”依旧迁徙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一方面,进城的农村人口还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各种就业、福利等政策;另一方面,市场交易活动效率低下使企业无法有效地实现中间服务业的外部化。
(四)行业垄断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这些行业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其发展远远适应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需求。很多领域实行垄断性经营,一些行业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运作,主要由公共机构直接生产和经营。如金融、保险、电信、邮政、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路、铁路、民航、港口等领域,由于垄断经营,服务业企业一般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拥有独家垄断经营权,没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因而也没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力,企业内部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服务效率低。由于行业准入限制多,垄断现象突出,这些部门垄断难以被打破,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还主要由政府制订和管理,而政府的管制又不够有效,于是在这些企业往往是政策性亏损掩盖了经营性亏损,管理薄弱和经营不善的问题也被掩盖了,从而导致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效率低下。
垄断业领域实行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制度,如铁路、航空运输等服务业领域。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还没有拓宽。民间资本要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还面临诸多限制,这些领域还没有引进竞争、推进投资多元化,社会投资的正面效应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一些垄断经营的行业开始引入竞争,一些行业开始破除壁垒,尝试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市场体系。但是,由于市场体系很不健全,政府对其缺少有效控制,一些竞争主体受利益驱使,盲目竞争,以致我国服务业在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体系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五)税费收取亟须改进及融资问题
服务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业的税收过重,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服务业用电、用水的价格比工业用电、用水价格高,还没有形成科学与合理的定价机制。另外,在用地、工商管理等方面还有过多的限制。
服务业缺乏一个专门为它服务的金融体系。在融资制度安排方面,我国银行的融资制度是以固定资产为抵押的贷款制,而服务业更多是以服务、无形资产等非实物为主要特征的。在融资方式上,我国的融资以银行融资为主,而服务业尤其是研发型服务业以其高风险性、高收益性等特点,更适合以股权或风险投资的方式实现融资。在金融机构方面,还没有专门为服务业提供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服务业中主要是大量的小企业和个体户,它们需要的流动资金规模非常小,在中国目前的银行体系里,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对象都是大企业、大项目,服务业中的小企业和个体户得不到流动资金的贷款支持。缺乏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六)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
人们对发展服务业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改革开放前,由于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我国经济走的是一条“重重轻轻”的发展道路,即过分重视发展重工业,轻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结果是大量社会产品在重工业内部循环,而人民生活中急需的消费品却严重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提高。改革开放之后,“重重轻轻”的状况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对制造业生产部门依然非常重视,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服务业以及生产业的发展会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所以,长期以来,对服务业的发展大多采取的是歧视性的政策。
近些年来,虽然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发展的重点更多地集中在部分传统的生产业和传统的居民消费业,比如商贸、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服务业,而对现代生产业的关注和投入则严重不足,这造成了现代生产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这同时也抑制了制造业向更高阶段迈进,没能充分发挥这些产业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服务业企业尤其是公用事业企业不同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主体,比如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服务领域,本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却被当做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这些公用事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市场利益的需求被忽视了,无形中加大了企业负担,弱化了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发展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还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业性机构分开还没有得到切实的实行。
三、服务业在我国发展的重点领域
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在转变发展方式、服务民生、解决就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服务业的发展目标,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步伐,积极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提高服务业层次和水平。在整体推进的同时,也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要加快金融、信息、咨询、物流等生产业发展,也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社区服务等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消费业.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壮大服务业的综合实力。
当前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生产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新兴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体系,为各级市场主体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一方面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生产业
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生长,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制造业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是服务业服务的主要对象。只有依托制造业这个产业链的基础环节,金融、研发、物流、咨询、会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才能存在。制造业的升级,离不开生产业的支撑,生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性,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对生产业提出了日益增多的个性化要求。生产业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产品升级换代,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加快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助于有效解决资源紧缺问题、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以需求为导向,巩固和加强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日益提高,这引发了对中间服务的大量需求。要从适应全球产业分工和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角度,加快发展生产业: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生产业的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支撑作用。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和软件开发中心等落户中国。要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软件、研发服务、移动增值服务、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业领域,形成制造与服务功能融合的产业链,提升我国生产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国生产业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但生产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推进制造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以外的业务剥离出去,由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企业去完成,使工业企业将主要力量集中在竞争力的提升上。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产业链集聚。鼓励规模大、信誉好、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业的集中化、规模化。这就对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从长期来看,现代工业的发展意味着生产业发展空间的变大。
(二)金融服务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调整,涉及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自主创新、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各个领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高效率的金融体系作支撑。为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对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应发挥金融的杠杆优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有效扩大内需,加快调整结构,提升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金融服务业对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引领、支撑与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服务业在支持其他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金融服务业既消耗其他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向其他行业提供金融服务。要实现金融服务业支持其他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形成金融服务业与其他行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金融服务业推动其他行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我国金融业已取得长足发展:金融调控机制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日渐成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无到有;银行业改革成果卓著,整体实力明显提升,并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良贷款继续“双降”;资本市场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迎来了飞速发展,并成功推出创业板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从国际比较和对国内服务两个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一是金融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实体经济明显滞后。金融产业的规模总体上仍然较小,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直接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明显滞后。三是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明显滞后。四是银行结构中中小银行的发展与大银行相比明显滞后。五是保险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明显滞后。六是在融资体制、运营体制、监管体制等体制机制方面还要大力完善。由于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内部行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不协调,不能有效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产品,这不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降低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提高银行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通过加快改革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创新金融运营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迅速发展壮大金融产业,增强金融领域抗御国际风险的能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金融支持。
(三)公共服务
发展社会事业、增进群众福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共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发展公共事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要把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好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基本民生问题。社会公共事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水平较低。个人消费品领域基本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但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整体上是供给不足。长期以来,这些领域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社会资金进不去,以致在公共服务事业上的投资总体上比较少,公共服务满足不了居民需求。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中,应把扩大公共服务消费作为一个重点。要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扩大公共服务消费,重点扩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消费。
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收入差距短期内很难大幅度缩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特别是实现公共财政支出的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享受到大体平等的服务。
要完善服务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便利的消费环境。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口进入城市,需要相应的市政公用设施与其相配套。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出行条件。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家用汽车已走进居民家庭,城市地铁网络也在大城市中逐步形成规模,城市间轨道交通设施也初步形成规模,居民的出行方式已发生明显变化。今后需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地铁建设和城际轨道建设步伐,提高家庭消费中的交通支出比重。
拓宽网络信息服务范围。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随着个人电脑的广泛使用、手机普及率的提高,现代化的通信服务已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不断开发新服务项目,逐步普及宽带网络,开设网上远程教育、网上各种信息服务等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不断提高居民的通信服务消费能力。
(四)杜区服务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为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以基层街道、社区为依托,由各类社会主体提供的,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性、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它是以社区全体居民参与为基础,以自助与互助为主的社会公益活动,是有指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据民政部的统计,目前中国已有城市社区83413个。社区服务不仅对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促进作用,而且可以使社区成员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希望减少家务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大,为让人们从沉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社会福利和闲暇时间,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以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家务劳动社会化成为必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变为城镇杜区居民。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退休职工将被移交给社区管理。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变化,城镇社区需要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和服务项目将越来越多,社区在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
目前,社区服务业虽然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其产业化、社会化程度都较低,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也很不健全。社区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服务收费标准、人们获取服务的便捷性还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社区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社区服务的提供主要还局限在一些传统的居民日常生活领域,如便利店、修理服务等,而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教育、金融保险等领域的服务需求还远没有发掘出来。社区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休闲、娱乐等提升生活质量的活动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增设文体娱乐场所及设施,为居民健康的日常文体活动提供新的休闲、娱乐场所,以满足居民体闲娱乐的消费需求。为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行业指导,提高其服务水平,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同时相关行业要形成规范的管理市场,根据居民的承受能力、服务水平及管理成本,形成合理的服务价格体系,为居民家庭增加服务性消费拓展更大的空间。
(五)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使全体人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发展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具有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特点,它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要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需要完善扶持政策,培育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结合文化产业内容广泛的特点,当前要做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八项重点工作。
在中国,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国家扩大内需和文化领域改革的有利契机,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繁荣文化产业、创作优秀文化产品、扩大文化消费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现阶段,文化产业企业还没有成为市场主体,产业发展的政策依赖性大,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要在竞争中激发企业的活力,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扩大、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产业链短小,以传统的单向化经营模式为主。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统一的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将资源条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文化产业的跨领域融合,增加产业关联度。推动文化产业与创意、旅游、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的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价值,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除了培养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外,还要探索和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崔荣会.把服务纳入产品价值链[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5).
[2] 夏杰长.大力发展生产业是推动我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J],经济研究参考,2008,(45).
[3] 郑新立.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经济日报,2010-06-28.
[4] 郑新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J],宏观经济管理,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