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1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公司治理;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引言
会计信息披露是公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公司通过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有效降低了公司人和委托人之间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为了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制度,避免经营者和公司所有者之间出现的冲突,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水平。
1 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基本内容
1.1公司治理的基本内容
公司治理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和解释,公司治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上和广义上进行分析。狭义上的公司治理是指公司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处理好股东和公司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的,制度内容主要是对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权利进行的配置,同时也能够相互制衡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狭义上来看,公司治理这一制度的设计是为了使公司的管理者向公司的所有者服务,实现公司所有者的权利最大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量的降低公司的成本。公司治理决定了对公司控制的主体、选择哪种方式进行控制以及公司需要承担的风险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和配比等。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公司治理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处理好公司股东和者之间的分权关系和集权关系。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环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分成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其中外部治理是外部监管和市场竞争对公司发展的间接的控制,而内部治理是指公司的董事会、股东大会和总经理形成的三级别的制约结构,也就是公司法人的所有决策都需要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通过,董事会对公司法人具有监督的功能。
1.2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基本内容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公司能够有秩序的运行,无论是在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上还是维护资本市场的秩序上都能够有效运行,并且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公司的财务情况等信息向相关的部门报告,主要为证券监管机构,并且能够将公司的财务状况向企业的投资者公告,公司的运行和财务的运转情况对于投资者以及证券监管部门来说是透明的。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衡量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方式主要为通过权威的机构和方法进行衡量。南开大学的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已经能够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定量分析,但是在选择年份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深圳证券交易所对自2001年以来在本交易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能够进行定性的评价,社会科学院对我国上市公司前100强的公司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但是在衡量的过程中没有具体可参考的公司治理指标。Morris、Leung以及Gray等人构建了“信息披露指数”模型,可以对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衡量,但是“信息披露指数”模型的构建非常复杂,很难推广,实用性并不强。从这些情况来看,现阶段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还不够完善,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2 公司治理对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从理论来看,公司治理虽然有效解决了公司人和委托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公司所有者的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也同时说明经营者具有一定的利己主义思想和行为,实现了经营者的利润最大化,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针对这种情况,投资者通过各种政策、国家的相关法律和规定,规定企业必须要定时的向外披露会计信息,从而实现会计信息的透明化,对公司的管理者进行监督,让管理者履行公司发展的各项责任,从而促进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会出现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监督管理者的过程需要花费非常多的费用,而人就可以利用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来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进行操纵。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公司的治理机制,如果公司的治理机制非常完善,就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因此,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公司只有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为会计信息的披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更能协调好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而公司具有更高治疗的会计披露信息,才能更好的进行公司治理,公司的治理机制实际上就是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制度和体系,公司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够保证公司健康发展,而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又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的社会资源是否合理配置以及市场有效程度。因此,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3 结语
公司治理是为了使公司的管理者向公司的所有者服务,实现公司所有者的权利和利益最大化,通过公司治理还能够有效提高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减少公司人和委托人之间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效解决了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情况,化解了不同委托的问题,通过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体系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占重要位置,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规范化和谐发展。国企不断改革,暴露的有关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点,国家政策对完善国企法制体系工作的要求愈加急切,确保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目前国企改革的最终方向。
一、简介国企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
针对国有企业,谈其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其实就是维护四方利益:公司、公司股东、债权人、社会所需,确保企业运营获利,约束于国家法律法规、企业相关章程的,形成于董事会、股东会、经理层、监事会四者间的权力配置、制约的结构体系。在这一体系关系层下,四者间关系不是一味纵向束缚,而是互相委托与授权,彼此边监督边约束的关系。任何一方都切不可越界违规,亦或滥用权力,这样才能确保每一方的权力、责任都更合理,达到“权责分明”的目的。
二、分析国企法人治理体系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缺陷
(一)结构内部关系不够明确
法人治理核心层次就是上述提及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就实践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国企结构内部关系根本就不够明确,有的可以算是较为紊乱,或一方越权,或一方不放权力,造成四者g权力、责任分配不明,制约关系相对不合理。
(二)监事会作用不明显,发挥不够充足
监事会主要服务于股东会,监督董事会与经理层。遗憾的是,部分国企的监事会制度缺乏,根本就不能定期实施检查、监督工作,没有足够的预算去支持监事会行使权力。除此之外,国企监事会成员大部分是企业内部员工,员工属于被管理者,所以其监督工作很难正常运转。
(三)政策激励现象“扭曲”
由于监督作用的发挥不充足,私自挪用公款的事件频繁发生,“公费”旅游、公车私用都成为最常见的现象。而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只有不停歇的劳累工作,却没有任何享受回报,直接就打击员工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国有企业必将走下坡路。
三、针对上述缺陷,提出有效的完善措施
(一)推动国企公司制、股份制的进一步改革创新
产权多元化作为设立董事会的基础。想要让集团公司成功上市,就要积极改革集团公司制,吸引不同类型的投资人,实现产权多元化。国企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分配调整股权,这样就能使得股权结构多元化、股东行为规范化,确保相互间的支持、制约,企业经营效率更高,获益更多。在改革阶段,特殊时期可以特殊对待,针对特殊国企,国有资本能够允许转为优先股,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产权变得更加完整、明确,从而提高董事会正常运作管理的水平。
如果产权碎片化,那么董事会的设立则形同虚设,毫无作用。产权研究表明,国企产权完整,也能提高产权效率;反之则后果严重。要么造成资源利用率过高,要么造成资源浪费。首先作为国有企业,应该要弄清产权,妥善处理委托、相关事宜。除此之外,还有个说法“反公地悲剧”,简单说明,很多方都是该公地的所有者,享有相同的权利,在自己利用资源的时候限制别人使用权利。这样的话,就使得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利用,产权管理混乱,所以,明确完整的产权极为关键。
(二)确保监事会监督权的有效性、可行使度
对监事会监督权的完善措施如下:第一限定身份,就是说从普通员工和国企股东两方中选举监事会成员,且要保证监事会主席的身份跟董事长、总经理的身份不隶属于同一股东。第二遵循规章制度,发挥监事会外派的重要作用。国企外派监事,其身份不属于所任职的企业单位,就能更客观、公正地对此国企董事会、经营层实施监管,针对存在的制度陋习及时纠正,进行毫无偏颇的评价,确保企业股东的切身利益不被侵犯。第三监事会成员最好有一名“全才”,同时精通法律、财务、业务,这样监督功效才能事半功倍。第四为了避免“关系户”、“空降兵”的出现,监事会的选聘工作进行时也要被监督,由国企主律师、会计部门、审计机构同时实施检查工作,所产生的额外费用,合理纳入年度预算,尽可能保证监事会履职的正常运作。
(三)明确激励约束制度细节
国企各个岗位的职工薪酬是不一样的,国家直接管理任职的按国家规定、企业实际经营效益来定年薪工资、绩效福利、奖金等。定选聘任职的经理层人员的薪酬,则需要从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给予激励机制去刺激他们,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的热情。所以他们的薪酬特性必须高于固定年薪,是伴有一定风险的高回报、高收益。除此之外,要让国有企业家以长远眼光来看发展趋势,引导他们分配小比例的股份给经营管理层职员,达到利润共享的目标,培养集体共识,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国企改革前进发展的步伐,确立了现代化公司制度核心发展方向,换句话说,想要加快企业发展,就要构建符合国情的法人治理结构,不仅要富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还要结合成功、失败的经验,这样才能推动国企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教学实效
一、高职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定位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的要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审美、法纪等素质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期效果,为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新时期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定位应该是:综合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和有说服力的回答,促进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现状及问题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改革的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1)教学内容亟待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系虽然比较完备,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健康的人格教育等内容仍不完善。由于就业问题、学习和经济的压力、感情困惑及人际关系障碍,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崛起,一方面给大学生学习、交往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也使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的信息可以借机更加隐秘、快捷地传播,并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互联网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显然有些不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而对大学生自身成才愿望关注的较少,存在着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要求脱钩的问题。
(2)教学内容缺乏辩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缺乏辩证性,很多内容都只是强调好的一面,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解释。如讲反对个人主义时,批判它的自私自利、惟利是图、损人利已、见利望义等消极的一面,而对它强调个人自主自立的主体精神,强调目主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设计、自己创造的生存方式却极少给予正确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缺乏辩证性,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冶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产生了质疑,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大大地降低了。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思政课”研究的深入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了改进,摸索出很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但是,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仍然有着一定的距离,仍然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
(1)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思政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灌输的对象。课堂灌输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主导教学方法,它虽然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从外部向学生个体内部注入,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主观情感和心理需求,造成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逐渐失去对所接受知识的意义、价值的探求欲望。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对理论死记硬背,能力培养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学生达到个体的知行统一,得到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思政课”教学培养的大学生应具有运用的能力,对民族历史及其先进文化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辨别、判断能力,对与中华民族精神相抵触的错误思潮的抵制和斗争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在培育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与主动建构者,要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自身能力的建构作为培育过程的教学目标,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力和素质。而教师在大学生的培育过程中只是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自身能力的帮助者、促进者,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2)以理论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教育。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基本上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缺乏“思政课”应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其教学效果就达不到预期目标。事实上,由于一些教师就理论讲理论,认为“思政课”就应当是在课堂上传授书本上的现成的知识,也只有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教导大学生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而忽视了“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大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现成的理论和现象,而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忽视了应把“思政课”与实践教学应有机结合,把实践环节引入“思政课”教学活动中。
三、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对策思考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高职学院应对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进行系统的改革,探求符合大学生认知事物本质基本规律的新模式,寻求提高“思政课”实效的新路径。其中的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接受教育,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
1.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学只有突出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利于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
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及特性是“以人为本”的内在需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无视受教育者的个性,无视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一味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压抑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实现由压抑个性向发展个性、张想变化的实际。在教学中,要剔除过时的、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陈旧教学内容,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现代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人文思想纳入教学内容,增加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内容。此外,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侧重点应放在深化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重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回答和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疑难点,消除学生理论上的困惑点,这样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丰富,大学生就会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知,达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2.改革教学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高职学院应积极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改革,使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1)改进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高职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的模式,即学生在接受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参加实践教育环节。实践项目包括爱国践履、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社团活动,把理论与实践做到了有机结合,遵循了“实践一认知一再实践”的客观规律,突出了实践在学生认知事物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学会了用理论去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使其更加真切地贴近了社会、了解了国情,让学生更透彻地认识错误思想观念的实质,去伪存真,自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结合教学内容以专题方式专门就某些社会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进行讨论和辩论活动,并与实践教育环节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
(3)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学校各级领导要改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形成由学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
(4)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可以使实践教学时间相对保证,内容相对确定,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5)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和实践教学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设立单独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使考核工作成为检验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由于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有明显的不同,不能用简单的问卷答题的方式和分数做测度来反映教学质量,必须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考核,可采用口试、开卷考试、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等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志刚,米靖.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教学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2]张建德.高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水运,2007(8).
[3]庄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章程 内容要素
随着高职院校办校规模的逐步扩大,如何保证办学自,并体现出高职特色,对高职院校内外部的环境变迁不适应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章程是高职院校构建现代化大学制度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章程基本内容要素
(一)内部要素。
高职院校在面向社会依法办学的过程中,需要对两种关系进行明晰:(1)高职院校的外部关系,也就是需要明确高职院校和政府、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界限;(2)高职院校的内部关系,也就是高职院校的自我管理的大学章程是连接高职院校内外部的纽带。高职院校章程需要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基础上做出规定,其最核心的要素是内部治理要素。在高职院校章程中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进行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学术机构,以及各个机构之间的运作和各个机构的职责。其中,决策机构的设置和具体职责的规定是内部治理要素的核心。
(二)外部要素。
高职院校章程的外部要素主要有:规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规定与其他人士的关系、规定与校友之间的关系,等等。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其任何行为都会直接或是间接地与外界发生联系。开办一所高职院校,并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事,还涉及政府、社会多个方面。高职院校是面向社会自主办校的实体,如何对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是体现高职院校是否能够自治的关键。高职院校需要通过章程规范和推动与外部的关系。高职院校作为法人机构,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高职院校大学章程要素制定策略
(一)凸显高职院校教育特长,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果不能建立完善的章程,那么高职院校就难以真正地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需要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章程是高职院校的“根本大法”,必须回答高职想建设成什么样和怎样建设的问题。通过对章程的制定与实施,学校从人治发展到法治,实现管理上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高职院校的章程应能显现出高职院校的教育特征,并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体现自身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二)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实际。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有着高等教育的共性,同时还有专业教育的特性。在制定章程时需要体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在其内涵上需要具备高职教育的鲜明属性。从当前看,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基本沿袭本科院校的传统,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需要在制定章程的过程中,精简机构,对管理层次进行减少,提高管理的运行效率,建立起适合高职院校的各种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与管理结构。同时,加强对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的探索。另外,还需要完善政府、行业、企业与学院的共建机制,建立长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三)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
处理好和举办者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和举办者之间的关系是章程中的必备内容,其中必须明确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举办者应该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地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到章程的制定中来。同时章程需要对高职院校和举办者都拥有约束力。
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在章程中需要对各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进行明确的界定,对各利益相关者在学校重大事务决策中的地位通过相关的规定来进行明确。要对教职工与学生的基本权利进行保障。
处理好章程与上位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制定章程时,必须严格坚持“法律保留原则”,如果在法律中有明确规定的内容,不能和法律相冲突,只能做必要的细化,如果没有规定的内容,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法律精神的原则前提下进行尝试与探索。对于下位的基本制度及具体制度的只能做原则性的规定。
三、结语
高职院校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章程来作为支持,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章程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以上分析了大学章程的内容要素,并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制定大学章程内容要素的策略问题。
参考文献:
[1]乔继叶.大学章程要素的比较研究――以中美研究型大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徐元俊.对制定高职院校章程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2(3).
__市中心血站
“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阶段总结
按照《关于印发〈“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卫办发〔20__〕236号)和《关于开展“摒弃‘三乱’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活动的通知》(广文明办发〔20__〕20号)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和迎“国卫”暗访工作部署,不断提升职工文明素质,巩固文明单位光荣称号,培养职工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行为,提升血站形象,现将我站开展“除陋习、树新风”集中治理“三乱”活动宣传引导阶段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我站把“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活动作为下半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密结合采供血工作实际,抓好安排部署,明确活动机构和承办科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人力物力财务投入,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抓好落实。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结合我站实际,充分运用各种宣传阵地及街头流动采血契机,设立宣传栏、接受警示教育、办墙报、网络信息、发放明白纸、开展文明卫生科室及个人评议等形式,紧密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从职工切身利益入手,教育职工关爱身心健康、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文明意识,激发开展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到活动中。坚持对违反文明卫生和公共道德错误言行、丑陋行为进行批评,把文明素质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宣传到每一位职工,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扎实推进“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提升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突出重点,搞好结合 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集中治理,整体推进”的思路,把“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与抓“三乱”治理、开展“七进”活动有机结合,着力提升职工文明素质,促进良好风尚形成,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国家卫生城市、创全国文明城市与创国家森林城市等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在职工中大力倡导“十不”行为,即: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倒污水、不乱贴乱画、不乱摆摊位、不乱停车辆、不损坏公共设施、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在社区培养引导城乡居民文明行为,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巡讲活动,努力推进“四建”任务,即:讲卫生,建健康城乡;有礼貌,建礼仪城乡;护环境,建生态城乡;守秩序,建法治城乡。最终实现“一个目标”,即:广泛动员城乡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效遏制不文明、不卫生陋习,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关键词:思政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6-02
0 引言
目前,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内容的不断改革,教学形式也改变了原来的小班上课形式,基本采取合班上课形式。这种形式无疑对节约教学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 合班上课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到课率低,学习自觉性差,内容入脑少经过长时间观察,我们发现,大一新生还保留了高中时的学习习惯,加之经过军训和入学教育,组织纪律性比较强,能按时上下课,课堂上也能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迟到、早退、缺课现象增多。有的学生为了“给老师面子”或者害怕老师点名才来上课,进了教室也是挤着选择后排或者两旁座位,虽然身在“曹营”但却心在“汉”。课堂上,“不务正业”者比比皆是,有的学习英语,有的写专业课作业,有的看课外书,有的玩手机、发短信、看视频,还有的陶醉在随身听里。总之,除了坐在前排的部分同学外,其余同学的“抬头率”、“入脑率”均不高。当然,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时事新闻、逸闻趣事、爱情婚姻还能听上几句。究其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学校因素。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实质上没有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而是放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虚性位置上,加之社会普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认识和氛围,无疑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教师因素。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没有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而是当作谋生的手段,采取“做一天和尚撞天钟”的态度对待教学和学生:有些教师理论水平有限,没有真正掌握基本原理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教学中思路不清、内容不熟,深度不够;有些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习惯于“一言堂”,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师生间有效的沟通和双向交流。这些因素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学生因素。认为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思政课的内容都是与已无关的高深理论,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影响不大,只要自己不违法就行。另外,思政课不能解决自己学习、生活、求职中的实际问题,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类似的课程,所讲的道理大同小异,“耳朵都听出老茧了”,所以部分学生不仅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逆反情绪,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逆反心理。
1.2教师教学组织困难,多种教学方法无法开展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思政课基本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教室空间大,学生人数多,硬件到位的学校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往往是坐在电脑前看着荧屏讲,无法观察到学生的课堂反应。硬件差的学校教师还在“小声听不见,我来大声喊”的状态下进行教学。
由于合班上课主要采取讲授法,其他教学方法也难以展开。讲授法主要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形式,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为主要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造成了学生想听的老师不讲,老师讲授的学生又不爱听的尴尬局面。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引起学生对课程的不满。而启发式、互动式以及实践式教学方法在合班上课中进行比较困难。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这种方法一般要求人数不宜过多,而合班上课使这一方式基本无法开展。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启发、设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大胆发言。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分析、引导,增强学生在讨论中的自信心。合班上课人数较多,很难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式教学方法是学生最欢迎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改变单纯说教的课堂教学方式,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经费有限,仅靠授课教师的“热情”很难组织此类活动。
1.3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高校思政课处于“三个不太满意”的尴尬状态。一是领导不太满意,认为学生思想问题太多,思政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没有尽到责任;二是学生不太满意,认为自己的认识水平没有多大提高,思想问题依然如故;三是教师自己也不太满意,认为自己的实际水平没有发挥出来,课程越来越难上,学生越来越难教。
2 提高合班上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目前情况下,合班上课形式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要提高合班上课的教学效果,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加强学生学业管理,严格日常考勤制度一般而言,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都要学习有关大学生行为规范、学业管理、日常考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毕竟是纸上的东西,要真正落到实处,除了学生自觉执行外,还需要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对违规者必查、必究,使学生在严格管理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不仅对他们完成学业有利,更有利于今后走向社会更好地工作。同时,任课教师、辅导员、班干部应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加强课堂考勤,对迟到、早退和上课“不务正业”者批评教育,对逃课学生加强监管,对长期缺课学生取消考试资格,严重者可给予处分。
2.2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加强师生双向交流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不同,不仅应成为学科或德育方面的专家,而且还应是掌握各种知识的杂家。为此,必须勤奋学习,不断努力,精通基本原理,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并且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必须掌握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广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心,让学生因”敬佩”而“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要洞察学生思想动态。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他们生长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时代的变化必然引起学生们社会心理、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他们的人生观呈现出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面对这样一个群体,作为教师,如果把握不住时代脉搏,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教学中就会无的放矢,形成台上台下的“鸿沟”,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洞察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关注什么、谈论什么,想不通的是什么,并以此为切入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剖析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解答学生内心的疑难困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要寻找适合合班上课的方法。“学无止境有佳境,教无定
法有良法”,思政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寻找适合合班上课的方法。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使“教师讲得口干,学生听得厌烦”,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变这一现状,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就必须将“以师为本”的习惯转换为“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做法,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此,教师必须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一,综和运用专题式、讨论式、辩论式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讲清楚,并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现实问题;同时就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分组讨论或课堂辩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疑点问题有明确认识,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第二,运用案例教学方式,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引进课堂,启发学生思考、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将优秀影视作品引入教学之中,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抽象材料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结在一起,古今中外的有关内容都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网上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扩大教育空间,展示教学资源,营造学习环境,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安排和选择学习的内容,又可通过留言薄、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形式,同教师进行对话交流,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加强师生双向交流。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的两个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教”的作用,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老师不能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居高临下地说教,而要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理念,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进行双向交流,实施互动的教学,避免出现老师台上板着面孔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沉默中昏昏欲睡的现象。
2.3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有生命。社会实践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运用。根据思政课的教学任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投身社会现实中,把课堂学到的基本理论,拿到社会实践中去消化、升华,同时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上研讨,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进一步锤炼思想,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1]徐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01)
摘要:孔子作为儒家美育思想的奠基人,终生以“克己复礼”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并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人格美育思想体系,即美善统一,把“仁者爱人”作为人格美育的最高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诗,是认知美育的基本内容;礼,是行为美育的基本准则;乐,是情感美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孔子;人格美育;现代美育
孔子一生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殷周奴隶制礼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渐渐萌芽的社会大乱时代。孔子认为社会大乱的根源在于道德失范。因而,为实现其以“礼”治天下的政治理想,他把教化全社会、培养完善的人格美作为自己终生“克己复礼”神圣使命,并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人格美育思想体系。
一、 孔子人格美育思想的内容
孔子作为儒家美育思想的奠基人,终生以“克己复礼”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并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人格美育思想体系,即美善统一,把“仁者爱人”作为人格美育的最高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诗,是认知美育的基本内容;礼,是行为美育的基本准则;乐,是情感美育的重要手段。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诗篇使我振奋,礼使我在社会上站得住,音乐使我的所学得以完成。陈亢曾向孔子之子伯鱼问道:“子亦有异闻乎?”伯鱼答道:“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季氏)孔子两次单独教育伯鱼,是从诗开始,进而是礼。《论语》中未曾提及第三次,假设伯鱼有第三次遇见孔子独立的情景,孔子可能会说,“学乐乎?不学乐,无以成。”由此看出,诗(认知美育)礼(行为美育)乐(情感美育)是个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三者达成统一,人才算是完人,这也是孔子人格美育的最高境界。
(一)诗,是认知美育的基本内容
《诗》的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认知美育上。如孔子所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可以兴,从教学目的来说,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力,亦是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观,是孔子借助《诗》培养学生的观察以至分析能力;可以群,是通过交友,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群体意识;可以怨,怨是不平之鸣,包括怨怼、讥讽、批评,归结于训诫。这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事父”“事君”,就是对父母尽孝,对君王尽忠。这是教育学生认识忠孝的道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个“名”并不是自然科学的名字,而是一些动植物的生长状态,即特性,用于引譬连类。孔子的立足点是引譬,是比兴,从而把动物人格化。这个“识”,不是认识科学,而是体认动物的人格化之美;不是认识客观世界,而是体认主观世界。这里是培养人的联想――思维能力。纵观以上,无论思维、观察、分析、言语都是认知范畴,孔子从这个范畴开始,逐步将认知美育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二)礼,是行为美育的基本准则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立是指立身,即现代话语中的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在社会中立身处世。孔子提出“礼”,它的内容涵盖着典章制度、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文化修养以及生活方式。关于礼,《论语》中以下记录;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季氏)这里说的是典章制度。“……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这里说的是社会秩序。“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这里说的是道德规范。“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先进)“文之以礼乐。”(宪问)这里说的是文化修养。“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子罕)这里说的是生活方式。
无论典章制度、社会秩序,还是道德规范、文化修养以及生活方式都是指导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所以说,“礼”是行为美育的基本准则。
(三)乐,是情感美育的重要手段
《论语》中几次谈到乐,孔子所谓“乐”的内容和本质都离不开“礼”,因此常常“礼乐”连言。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宪问)孔子本人也很懂得音乐,因此把音乐作为他教学工作的一个最后阶段。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可见,孔子看来,“乐”(情感美育)是将“诗”(认知美育)和“礼”(行为美育)进行升华的必经阶段。“乐”是完成人格美育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高境界。
二、 孔子人格美育思想的特点
(一)孔子人格美育的追求――和谐美
孔子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外部的和谐,这在与苏格拉底的对比中更显凸出,苏格拉底强调的是和谐的古典美,身体与心灵的和谐,是内部的和谐。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根本原则,更看重社会和谐,这体现在他的言行中。孔子强调的“里仁为美”,即人与环境的和谐为美;强调“仁者爱人”,“有朋自远方来”,即人与人的和谐为美。无论环境还是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环境与人的和谐便是与社会的和谐。
(二)孔子人格美育的归宿――美善统一
孔子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仁者爱人”,仁即是善。孔子看到了美善的密切关系,强调美善统一的美育思想,他把“仁者爱人”作为人格美育的最高标准,认为美善是通过诗礼乐的知识来实现的。孔子的美育思想中体现了美善统一但是不同一的思想。孔子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美善统一思想,同时也注意到了美善的相对差异。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韶》,是舜时的乐曲,《武》是周武王时的乐曲。孔子多次称赞伯夷,对周武王伐纣有所保留。因为舜的天子之位是尧禅让而来,所以谓尽善尽美。而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讨伐商纣而来,虽正义却未尽善。因此,孔子认为,在美善统一中,“善”是思想内容,“美”是艺术形式。
三、 孔子人格美育思想对现代美育的启示
现代美育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也已融入学校的教育系统中,可当下,美育只顾得教给学生线条美、比例美、色彩美,已然忘却美育的追求与归宿。孔子的人格美育思想启示着人们,不要忘记美的本质与归宿。孔子的人格美育思想体系是生活的艺术化,或者说是“以美启善”。孔子认为美善统一于“仁”,把“仁者爱人”作为人格美的最高标准。“仁”是一个人应该时刻追求而又很不容易达到的人生境界。孔子自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又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可见,求仁的道路艰难,但是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意思是,要达到绝对的“仁”是很难的吗?但我只要努力实践,从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仁”做起,不断加强修养,则“斯仁至矣”。这充分说明了,“仁”常在心,方能“仁”。也就是说,善常在心,方能美。因此,现代美育的应然追求除了外在美、几何美之外,还应有学生的内在美、心灵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参考文献:
摘要:西藏企业作为西藏地区经济的细胞,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财务治理可以实现西藏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西藏企业特点,构建了西藏企业财务治理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 :西藏企业;财务治理;评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与深化,西藏企业作为地区经济的细胞,成为推动西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其规模与效益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与西藏地区特色资源方面占据着优势。而西藏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财务治理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问题。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企业财权的配置,协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如果建立西藏企业的财权设计制度规范与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对西藏企业的各个利益人产生有效的约束与激励作用,本文结合西藏企业特点,构建了西藏企业财务治理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企业资本结构评价
财务治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安排和利益制衡机制,以股东为主导,其目的是规范和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财权。而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还可进一步细分为股权结构与负债结构。合理的资本结构能够达到有效的治理效应,张维迎(1996)认为,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结构,即企业对于资本结构中负债和股权的选择能够对公司治理产生较大影响。以西藏企业代表———上市公司为例,从总体上看, 各家公司的股本额均较小;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 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比例有所下降;有些公司的效益相对好,其股权集中度相对较低,而相对效益较差的公司其股权集中度相对高,因此西藏上市公司存在着较大差异;股权分置前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比例较大,但后来向社会公众直接募集的份额有所增加;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西藏上市公司基本具备,但仍需完善,同时缺少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机制。因此,评价西藏企业财务治理效果与效率,必须将资本结构作为首要因素,具体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资本结构中管理层持股情况;股权集中度;资产负债比率;商业信用负债比率等。通过以上指标的评价,可促进西藏企业股权结构的优化、促进企业转型、提高公司绩效,发挥财务治理的作用。
二、投资治理机制评价
投资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核心,正确投资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问题,通过建立企业科学有效的投资机制,可以促进企业科学决策,减少投资中的盲目性及投资损失,投资治理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财务治理效率的提高。有效的投资机制要求企业必须将治理机制贯穿于投资决策过程的始终,即投资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有效的治理机制设计。作为西藏企业财务治理评价体系的构成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藏企业投资治理机制应注重事前治理评价,财务治理要贯穿企业拟定投资方案、编制投资预算、论证投资方案的可行性、方案评价比较与评价等环节, 同时,必须考虑到投资项目的性质与规模,确定董事和股东的投资决策参与程度, 经董事会、股东大会相应程序形成决策, 由监事会监督实施;其次,财务治理效果评价应关注投资行为的事中治理,相关利益人需在投资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参与并检查,具体做法包括检查投资资金的用途是否改变、是否出现了违法违纪的情况、投资所需的资金来源是否有保证等,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相关利益人(如董事会与股东成员、债权人等)有权提出异议并通过企业董事会与监事会要求相关责任人予以纠正;最后,投资治理机制评价不应忽视事后治理评价,相关利益人应根据投资方案的执行结果与预算进行比较与审查,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成员有权参与投资决策、决算、审计等全过程。通过投资全过程治理的评价,最终使西藏企业形成科学的治理结构。
三、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评价
实现企业内外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衡与信息对称是企业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就是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披露的及时性、考核方式与标准的科学性等。如何建立适应西藏企业财务治理要求的信息披露机制,需要从信息披露机制的具体构成入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确保信息披露对象的全面性,即西藏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披露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披露内容;其次,信息披露方式的科学性,即西藏企业在选择披露各类信息的方式与方法选择上应科学、公允,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应做到公平披露与选择性披露相结合;第三,信息披露制度的效率性,即西藏企业在制定相关信息披露规章制度时,必须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兼顾市场效率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信息披露的效率与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等;最后,信息披露监管的有效性,即西藏企业应建立对信息披露和信息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和约束的制度体系。通过以上四点的评价,能够提高西藏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所形成的信息制度体系能够实现西藏企业的治理效率提高,以及促进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高企业绩效与市场效率。
四、监督与激励机制评价
对于西藏企业而言,提高财务治理绩效,合理的监督与激励机制非常重要。第一是企业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尤其是企业审计监督机制,具体做法是在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经理层之间建立的一整套制度约束体系,该体系在设计时必须以三个利益相关者的纽带———资本与收益为基础,最终目的是维护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从西藏企业出发,有效的监督机制应包括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其中内部监督机制包括三个内容———股东层面的审计监督、董事会层面的审计监督、高级经理层面的审计监督,应作为评价西藏企业财务治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是,当内部审计监督仍然解决不了“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时,须引入外部控制机制,这也应该是公司财务治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具体包括:加强政府有关部门、证监会、中介机构、社会舆论等外部力量对公司的监督和控制,实务中可采用政府外派监事会制度和财务总监制度来实现;另外,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法规监管和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等等。第二是西藏企业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企业的财务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有利于财务目标的实现,如对公司内部责任单位的激励、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激励(如股票期权、增加管理者闲暇等),还应注意不同激励手段结合,最终节约财务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研究成果:
本文是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科研项目“西藏企业财务治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鹏.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商务(下旬刊),2010(5).
[2]卞云霞,姚世斌. 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效率的关系文献综述[J].中外企业,2013(8).
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音乐学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是一种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的资源,由此决定了人类只能走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必须借助环境会计这一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在宏观社会公共管理和微观企业管理上,通过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才能从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上合理地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的效果和效益;才能合理地检测和评价经济和社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为相应的行为决策科学化提供真实而有效的参考信息。
一、环境会计的确认
(一)环境会计的定义
环境会计就是对人们在占用环境资源或治理环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成本、经济效用和对环境的损耗或增益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为社会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经营提供决策依据的活动。从实施的技术角度来说,环境会计是将环境问题与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或公共管理服务的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
(二)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
环境会计要素是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它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
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得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环境资源的确认应符合如下标准:未来效用的可能性;计量的可靠性;环境资产地域范围的明晰性。环境资产的分类:按形态分类,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按能否再生分类,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按经济学意义分类,可分为自由取用资源和经济资源。环境资产的计价,是环境会计得以确认和核算的前提,是指以货币来衡量环境资产的价值。由于拥有和使用经济资源都要花代价,并形成资源的价格,因此,对来自经济资源的环境资产确认和计量不会存在技术困难,是可以从成本扣除中给回补偿的。
环境费用,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环境费用确认的标准为:一是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如果一项支出不产生未来的效用,或者未来效用不符合确认环境资产的标准,那么该项支出应确认为环境费用。二是计量的可靠性。与环境资产确认标准理解相同,只要环境资产能够计量,耗用环境资产进行经济活动发生的环境费用也就能够计量,并形成资源产品的成本费用。为维持环境资产的基本存量所发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支出,按照财务会计的计量方法即可计量。从环境费用支出的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自然资源的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环境费用的计价,是指以货币衡量发生的各项环境费用的发生额。
环境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之内,环境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其特点有:其一,它是一种效用,指人类从开发利用环境资产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其二,能够用货币计量。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不能确认为环境效益。其三,效用与环境资产直接相关。从环境会计核算的目标出发,考虑到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时的能动性,可以人为地将效用的实现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为直接开发利用环境资产产生效益的过程,人类得到了来自于环境资源的资源产品;二是为人类对资源产品再加工创造收益的过程。只有第一个过程产生的效用才能确认为环境效益。其四,效用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指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事项已经完成,而且已完成的事项所带来的效用已经实现。其五,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环境效益的产生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需要人为地划分各个会计期间,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环境效益的核算。一项与环境因素相关的效用能否作为环境效益加以确认,应符合如下确认标准:环境效益的现实性。随着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效益流入会计主体;人类无意识地向环境索取或环境自发地提供人类一定的环境效用,如呼吸空气等,都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程度的满足。不论效用实现的形式如何,只要能够实现,都可以作为环境效益确认,能可靠地计量。计量的可靠性是指会计计量的可予核实和反映真实的程度。
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是环境会计确认的基本内容,是环境会计活动的首要环节。做好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尽可能准确计价,不断提高计量的可靠性,创新和完善计价办法,是环境会计实施的关键。
(三)实施环境会计重大意义的确认
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循环经济为基础。无论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社会公共管理要求,还是循环经济的各个微观主体的内部管理,都必须依赖环境会计这一管理手段;没有这一量化的管理手段,就很难评价其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及其决策的科学化。因此,在确认环境会计定义和环境会计对象内容的同时,也需要确认环境会计在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基于对环境宏观管理的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环境会计的计量
环境会计实质上是反映和控制自然资源经济属性动态的信息系统。由于自然资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和非交易性等特点,所以环境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方法与传统会计有很大的差异,并表现为方法上的复杂性和“真实可靠”上的程度性。
(一)环境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
1.环境会计计量不仅要秉承传统会计“真实可靠”的信条,而且强调在计量属性上凸显相关性。环境会计要素的复杂性,使环境会计的计量更要关注和强调相关性,使环境会计的计量、记录、反映更接近客观真实,从而更能较好地坚持“真实可靠”这一会计信条。
2.由于自然环境资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和非交易性等特点,其价值包括有形的资源价值和无形的生态价值,自然环境资源计量要求以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相结合为理论基础;以环境标准为主要依据,结合应用会计学的现有计量方法与环境学的技术评价方法。
环境资源的效用构成了环境资源的价值源泉;稀缺性决定了环境资源价值的大小;替代性决定了必须引进边际概念;非交易性决定了环境资源的价格必须借鉴数学方法。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可以考虑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二)环境会计计量的基本方法
1.市场价值法。该法是将自然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根据其质量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变化,进而引进生产量与利润变化这一规律,利用市场价格计算自然环境资源变化发生的经济损失或实现的经济效益。例如,工农业产品因水质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可以运用这个办法进行计量。
2.资产价值法。其基本思路是观察环境条件的差别如何反映在不同的地价上,据此推算环境资源的价值。在具体应用时,常用回归分析法计算、测定环境特性量对地价的贡献度,该贡献度可视为环境资源价值。该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等环境效益的计量。
3.人力资本法。专门用于评估计量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该法将环境污染引起的人体健康经济损失分为医疗费、丧葬费直接经济损失和护理费、陪住费等间接经济损失。
4.机会成本法。因为自然环境资源的使用存在多种互斥备选方案,某种有限资源选择一种使用机会就将放弃其他使用机会,也就不能从其他方案中获得效益,将其他使用方案中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作为所选方案的机会成本。当利用市场信息直接计算环境损失存在困难时,机会成本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可用于因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
5.恢复费用法。当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效益较困难时,恢复费用法认为对环境质量的最低估计,能从为了消除或减少有害环境影响所需费用中获得,即将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费用作为环境资源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最低估计。该法适用于隔音、抗震等防护费用,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治理费用,防治机构的监测、科研等管理费用的计量。
此外,环境会计的计量还可以参照和结合生态效益的审计指标进行。诸如“光能利用率”、 “环境污染治理率”等指标体系,都可运用到环境会计的计量。
三、环境会计的披露或反映
环境会计的披露,也叫环境会计报告,是环境会计信息的反映,既是环境会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或程序,又是实现环境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平台。环境会计报告可以分为宏观公共管理上的环境会计报告和微观企业管理的环境会计报告两个层次。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受计量技术、成本分配技术和法制(环境立法)及环境会计工作准则(包括实施细则)的制约,从而环境会计披露的内容、方式和水平都受其影响并形成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的特点。鉴于环境会计要素变化的复杂性和我国环境会计活动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环境会计的披露无论从披露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披露的方式,都要分步骤进行,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
(一)环境会计披露的近期目标
可选择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企业作为试点,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结合采用文字说明、补充资料、附注等形式,揭示一些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上,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可以暂不纳入日常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取得与环境会计有关的资料,直接形成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可用一些准确的数据指标或货币指标显示,则应充分利用这些指标予以披露;如果在目前状况下,不能获取相对准确的数量信息,则可用文字加以阐述。企业可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列明:1.企业对环境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2.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3.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保险以及政府对此的补助金运用情况等。
在宏观公共管理层面上,政府有关部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以环境报告形式,对于专项性保护或治理环境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运用会计报表和财务说明书。政府环境会计考虑的是如何建立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把生态环境资源看成是整个社会的权益,而不仅是资源所在地的权益。政府环境会计必须与企业环境会计的计量和披露同步。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护生态资源的资金,区域生态总收益,区域生态成本的补偿价值等都是环境会计宏观层面所需逐步揭示的。
(二)环境会计披露的远期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诚信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当代,诚实守信既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从总体上看,当代多数大学生在面对诚信问题上基本上能够做到言行一致,但是也不可否认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诚信缺失问题。
一、诚信及诚信缺失概述
在中国古代社会,诚信是制约人们行为的道德底线。传统的“重义轻利”体现了人们在利益面前对道义的追求,诚信作为一种道德不自觉地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诚与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 由此可见诚信是以言与行紧密结合为基本条件。道格拉斯从诚信发生的条件,以及诚信缺失的目的性出发认为:在社会实践中,如果欺诈和欺骗的意图在于对他人的善意或者利他主义,那就不叫不诚实,唯有其意图在于伤害他人或利己主义时,才是真正的不诚实。诚信,从词组的构成看是诚和信二者的结合,简单说就是诚实、守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讲诚信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而应从诚信发生的条件出发、以发生的事实为基础、以其目的以及最终是否对他人或社会产生的危害进行衡量。
那究竟何为诚信缺失? 基于以上对诚信发生的条件、诚信缺失的目的性等观点,本文认为:大学生诚信缺失是指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或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故意歪曲事实的基础上以利己主义为目的,对他人或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的思想或行为。具体说来其内容可以理解为:一是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为思想上未能认识或者思想上能认识但是行为上却不能坚持,即言与行的不一致;二是大学生诚信缺失是发生在与人交往或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个交往与活动的空间就没法构成诚信缺失;三是诚信缺失是建立在对事实的故意歪曲之上,是一种恶意的表现,并体现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过程中;四是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的结果是不仅损害他人利益,而且影响大学生整体形象、危害社会。廖志成在《在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治理》一文中对大学生诚信缺失从求学过程、求职过程、以及其他方面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王斐在《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研究》中从学习诚信缺失、经济诚信缺失、择业与就业诚信缺失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概括的说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在做人方面的诚信缺失,如大学生就业不久后便毁约或者签约后不去单位报到等现象,不仅让招聘单位不得不采取违约惩罚,而且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方面表示质疑;另一方面是指大学生在做事方面的诚信缺失,如当前校园中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助学贷款不按期归还等等,这都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诚信方面出现了缺失。
二、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诚信缺失涉及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本文着重从家庭、学校、大学生自身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家庭对诚信教育的忽视
谈到家庭教育,其实质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应试教育,有的父母过多的强调孩子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道德方面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与社会要求不相符;父母自身的一些失信的思想和行为无意识的传递给孩子,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诚信教育效果不明显
诚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当前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表明:学校在诚信教育效果方面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诚信教育的内容不系统,只是零散的分布在一些学科当中,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二是诚信教育资源未深入挖掘、利用,使得诚信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得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三是学校虽然对考试作弊等行为作了相应的处罚规定,但是惩治力度不一、监督不严,个人诚信档案不完善。
(三)大学生自控力不强
当前,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方面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将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以致对社会产生的不满、对自我的定位出现偏差,逐渐偏离诚信;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不健康的心理,受利益的驱使进而导致了大学生做出了失信的行为。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诚信缺失方面主要是自我控制力不足。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根据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树立大学生诚信,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一)重视诚信教育,让诚信从家庭开始
家庭诚信教育对大学生诚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让诚信走进家庭。首先,父母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孩子,让他们从思想上主动的去接受;其次,父母要有意识的通过一些事例、故事等让孩子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失信的危害性,让他们对其在认识上有深层次的理解;再次,父母要在他们与人交往或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坚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上理解诚信,在行为上履行诚信。
(二)提高诚信教育效果,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前,大学生诚信存在严重缺失,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学校应该规范诚信教育的内容,使其更加系统化。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对诚信有一个认识;二是深入挖掘诚信教育的资源,使诚信教育更加丰富、生动、有效,从而让学生愿意接受;三是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高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诚信,做到明辨是非曲直;四是加强学校诚信监督机制,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三)认识自我,从我做起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客观存在着。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自我做起。首先,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提高自我控制力。其次,在诚信方面,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接受,在行为上坚持,即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同时,我们还应该用自身的行为感染身边的人,形成人人都讲诚信的良好风气,为诚信建设创造环境。
参考文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目标和方向。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由于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国内中、小学普遍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导致很多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政治理论水平较低。德育课和政治课往往是敷衍了事,处理问题一方面没有原则底线,另一方面不懂方法,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能灵活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看待和处理问题。
二是较大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非理性的价值诉求。这些诉求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导致极端行为。部分学生在压力面前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会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最终变得消极抑郁,逃避现实,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也可能产生及时行乐思想,心中只有一己之私。
三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网络文化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都有可能抢占互联网宣传阵地。互联网以其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大大便利了非主流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二、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每所高校个性办学理念的展现。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师生的思想境界,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创新多样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个性的校训(标识)来营造一种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校园文化,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是公众认可、求真务实的文化,是形成具有强大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大学精神”。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更能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要创新形式和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生动性和实践性。理论学习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和引导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其课程的基础上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比如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大学生研讨、辩论,让大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能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要通过内化、转化和固化,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行习合一。价值认同的落脚点是要使其知行统一、行习合一,即个体要内化为信念,转化为行为,固化为习惯。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是靠学校有重点地加强理论学习,比如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应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等等;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个体理解、消化、吸收之后,要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教育,在实践中深化价值认知,多次实践之后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的习惯,比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做义工、当志愿者、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听取形势报告等。目前,大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时,其价值认同更多地停留在意识认同或情感认同的层面上。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进而潜移默化地认同、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