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时间:2023-08-08 17:1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第1篇

——以T市H区政府为例

 一、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从整体经济到实体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带来的严峻考验,出于保障经济形势平稳的需要,中央政府已经习惯于在宏观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各项政策调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形势下更会采取强有力的政策调控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正确贯彻落实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将其快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微观层面直接帮助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创造和抓住机遇,使企业在确保生存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和实际的课题。

本论文试通过研究分析在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如何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及其取得的经验和效果进行概括总结,力争具备一定的指导性。

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性大范围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将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总结尤其重要;二是中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方差异巨大,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必然突出指导性和原则性。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逐级传达到地方后,地方政府在实际落实上级指令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定适应自己区域特定情况的操作办法,调度区域经济,在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直接扶持企业发展。那么,总结概括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适应地方政府操作的有效的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操作办法,现实意义十分巨大。

在理论意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国家层面经济调控政策的研究非常集中,而对地方政府如何在微观层面扶持企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本文即尝试从上述角度进行研究,力争为相关理论的形成做出一些贡献。同时,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指导下地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是应对危机的非常举措和直接干预手段,政企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联系十分紧密,明显有别于我们普遍倡导的政企分开等发展方向,由此将会引出金融危机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重新界定。

 

二、论文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必然从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因此本文以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作为概念框架来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是由政府经济学研究衍生的,具体指金融危机特定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从微观角度发挥服务企业职能。核心概念包括:政企关系、地方政府、扶持企业等。

通过有目的地查阅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国外与国内从宏观角度研究把握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文献比较丰富,成果比较丰硕,特别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分析社会转型期如何理顺政企关系的文献很多。同时,结合地方政府职能和施政特点,从微观角度研究其施政过程中如何具体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文献较少见,更少有对社会主义国家地方政府如何采取非常措施扶持企业发展的研究,没有一套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规范实施办法,更没有形成具备一定借鉴意义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对此,本文在克服相关文献较少的困难,尽量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更多地采用联想推理、逻辑判断、数字比较等方法对涉及问题进行原创性思考和分析研究。

   

三、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本论文研究思路(逻辑进程)主要是:首先,概括总结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和方法。其次,结合上述背景分析,以T市H区政府为实例,综合分析研究基层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目的、实际操作办法及其效果。最后,试归纳总结出具备一定借鉴指导性的、符合地方政府施政特点的金融危机等特殊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除经济学基本方法论外,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定量统计分析法、试验方法等研究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调研,掌握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其生产经营的政策措施,并通过准确的统计数据分析,对企业在接受政府直接扶持后生产经营效果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得出结论。

    本文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选题原创,比较符合时势,具备较强现实意义,创新性总体较强;二是论文纵向跨度较大,从宏观经济走向、中央政府调控到地方实体企业发展形势、地方政府措施都需要阐述,从政府经济学相关理论到地方政府对促进经济、服务企业的施政尝试都需要分析研究,分析的层面、角度较多;三是研究方法涵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四是以顺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形势的有代表性的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实例,采用资料真实客观、鲜活;五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在当前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实用性、推广性。

 

四、论文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理论贡献

1.2.1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2选题研究的理论贡献

1.2.2.1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对政企关系的新界定

1.2.2.2对地方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办法进行总结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整体架构

第二章 政府与企业关系概述

第一节 研究政企关系重要性

2. 1.1 研究政企关系的理论意义

2.1.2 研究政企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 政企关系基本概念和理论

2.2.1 政企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趋势

2.2.2 政企关系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三节  我国政企关系特点

2.3.1 我国政企关系的复杂多样性

   2.3.1.1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2.3.1.2政府与三资企业的关系

   2.3.1.3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2.3.2 我国政企关系的发展变化性

   2.3.2.1改革开放前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2改革开放后政企关系发展特点

   2.3.2.3金融危机特殊形势下政企关系特点(比照美国凯恩斯主义)

2.3.3 改善我国政企关系的途径

第三章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1 政府宏观调控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必要性

3.1.2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

3.1.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

第二节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1 21世纪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

3.2.1.1 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发展趋势

3.2.1.2 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3.2.2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3.2.2.1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3.2.2.2 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

3.3.1 金融危机形势与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分析

3.3.2 中央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财政、就业等)

3.3.3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 金融危机形势下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例分析—以T市H区为例

第一节 地方政府施政特点概述

4.1.1 地方政府施政环境特点

4.1.2 地方政府施政方式特点

4.1.3 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及效果

第二节 T市H区区域发展背景概况

4.2.1  T市H区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定位(具备滨海新区特殊背景)

4.2.2  T市H区区域快速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形势下T市H区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实践

4.3.1 金融危机对T市H区企业发展的影响

4.3.2  T市H区政府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4.3.2.1 扎实开展基层调研并制定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实施方案(从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角度,结合区域发展规划)

4.3.2.2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3 努力扩大内需消费(从政府经济调节职能角度)

4.3.2.4 潜心打造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平环境(从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角度)

4.3.2.5 全力保障企业人员就业、分配和生活水平稳定(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角度)

4.3.2.6 利用政府优势直接扶持企业发展(分为正常服务和特殊政策措施方面)

4.3.3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的特点和创新

4.3.4  T市H区政府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观察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措施的归纳总结

5.1.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遵循原则

5.1.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二节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展望

5.2.1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发展趋势

5.2.2 地方政府直接扶持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船舶企业;财务风险;对策

一、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其实就是指金融资产、机构和市场上出现了难以应对的困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催化中,风险不断的扩大,辐射范围不断扩张,从而引起各国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倒闭、股价暴跌、债市暴跌等情况。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可能来自于一个金融产品,或者是一个金融机构,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导火线多微小,其引发的危害都非常严重。

(二)船舶企业概述

船舶企业是从事制造船舶等业务的船舶公司,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来满足船舶客运、货运或军用船舶的企业。中国船舶制造技术历史悠久,具有各种优势。尤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引导下,中国船舶企业在体系上不断的完善、结构上不断进行调整、在产能上不断提升,已经具备了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财务风险概述

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投资风险,从中国船舶企业的投资报表中不难发现,船舶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一般注重的是投资项目的短期利益。对于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船舶企业往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投资过程中,风险和收益往往呈正比,收益越高,其风险就越大。在金融危机下,各种企业中许多看中短期盈利而忽视长期发展的企业都受到了重创,经济泡沫势必引发财务风险。二是财务结构风险,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出现了负债双倍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应收账款坏账等问题,这属于财务结构上出现了问题。船舶企业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出现应收账款难以收到,支出又必须继续支出的情况,诸如此类的问题产生,势必影响船舶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进行。三是汇率波动风险,世界经济一体化,势必导致一个问题出现,即汇率将会出现波动。目前,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体系中是通过美元来进行结算的。当美元汇率受到影响时,相应的,我国汇率就会出现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贸易进出口就会出现影响。因此,在外汇波动下,我国船舶企业相应的就会出现财务危机。当然,金融危机下,我过船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还表现在投资难度增加、收益减少、市场对企业的限制因素增加、企业财务弹性降低等情况,这些问题不仅会对企业财务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通过对近期受金融危机影响倒下企业的分析,我们发现金融危机仅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企业倒下的原因除了受经济环境冲击以外,其自身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管理能力是真正隐藏的炸弹。

二、应对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船舶企业应当明白,经济发展还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船舶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当树立起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企业对外汇的管理,做好货币评价,分析外汇走势等工作。在一些结算方式上,通过灵活结算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二)企业财务结构调整

由于企业财务结构的限制性,调整企业财务结构能够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结构上,我们应当发展稳健性的财务结构,即要确保财务的风险小,应对风险的能力高。中国船舶企业应当改革保守型财务结构,在发展稳健性财务结构的同时,考虑到企业的流动负债能力、负债的成本、长期资本和流动资产等,确保企业在财务结构上能够确保企业进行长期稳定发展。

(三)把握宏观政策、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

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多项指导政策和激励政策。例如,通过四万亿的财政刺激来刺激中国经济。基于此,船舶企业应当抓住这个有利因素,在中国的宏观政策引导下,通过调整企业和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产业的创新、结构的更新等工作。当然,应对金融危机,船舶企业的财务部门还应当为其他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意见,帮助企业对抗风险,实现创新改革。其次,财务部门还应当提升财务的弹性,对于新的投资进行综合评定,并做好现金储备工作。

第3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蔓延的影响,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运营资金趋紧、盈利水平下降等突出问题,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煤炭企业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煤炭需求量下降,部分煤炭品种出现销售困难。一些煤炭企业采取产品降价的办法,降价保本无可厚非,但就整个行业而言。相互压价的后果必将造成恶性竞争,给煤炭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对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股市持续下行、钢材消耗量减少、能源消耗量减少。作为基础能源行业的煤炭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在国际油价和煤价大幅下跌的影响下,国内煤价普遍下滑。此次金融危机会给煤炭企业带来什么影响?面对危机。煤炭企业应该做些什么?作为一名煤炭企业从业者。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煤炭企业产生的影响

自2008年8月以来,国际、国内煤炭价格连续走低,焦煤价格下降幅度很大,动力煤价格、精煤价格区域性小幅下挫。可以肯定地说,受金融危机影响,煤炭需求总量减少,煤价大幅下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金融危机导致下游行业需求下降

煤炭较其他商品来讲。成本刚性大。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就成为主导煤价走向的风向标。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经济增速减缓,这既与宏观调控有关,也与金融危机有关。宏观经济走弱趋势反映到市场,首先表现为煤炭四大下游支撑行业钢铁、电力、水泥、化工增速全面变缓,进而导致煤炭需求疲软。其中反映最为明显的是钢铁业。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国内钢材价格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焦炭的供需平衡,炼焦企业随之限产降价。据统计,国内钢铁业中长材、板材价格较2008年6月中旬下跌幅度超过40%,导致焦煤、精煤用量持续走低。2008年9月份,电力、生铁、水泥、合成氨增长率分别为9%、6.5%、7.4%和3.2%,增速分别较2007年同期回落8.5个百分点、9.8个百分点、7.6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连续呈现增速下滑局面,导致电煤、动力煤需求量区域性减少。

(二)金融危机导致进出口格局改变

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速度息息相关。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英国等受到波及的发达国家,金融资产大幅缩水,经济陷入衰退,一些能源消耗大户纷纷减产或者停产,全球性能源需求下降。在运费与国际煤价双重作用下,使国际到港煤价已逼近甚至低于国内煤价。在国际煤炭需求大量下降、国际煤价接近或低于国内煤价的情况下。大量国内煤炭企业开始找不到国外买家,煤炭企业出口积极性大大挫伤。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的煤炭库存,使国内煤企借靠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供应量的愿望无法实现。同时,国际煤价如果持续下降,势必改变进出口格局,从而使国内煤炭企业压力加剧,引发国内煤炭价格波动。

(三)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煤炭企业资金链条断裂

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国内市场逐步扩散。由制造业、委托加工业转向其他行业的可能性不断增大,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害怕受波及而紧缩银根。链式、环式的经营链条必然会波及煤炭下游支撑行业企业,造成这部分企业资金紧张,间接使煤炭企业回款困难。另外,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市场上煤炭热销的利好的背景。使煤炭行业投入增速明显高过产量增速,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这些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资本市场,在股市普遍下跌的形势下,后续资金与市场疲软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煤炭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

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从金融业开始。向整个经济体系蔓延,尤其是对矿业等基础能源产业的影响虽然滞后,但将越来越明显。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煤炭供求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企业将直接面对的挑战。但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这次危机必将推动整个煤炭行业加快重组、整合。形成产业的新格局。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不少企业深陷困境。随后几年,中国煤炭产业经历了战略大重组、大整合、大调整,走出困境,实现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此次经济危机正是矿业大集团修炼内功的最佳时机,要凭借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优势较多的基础条件,超前预测、积极应对,抓住机遇,集中精力解决好规划和扩充资源、优化结构、筹措和运作好资金的问题。

二、煤炭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我国经济受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波及是不可避免的。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耗的70%。其能源主导地位,决定了它比电、油、气将承受更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煤炭企业要未雨绸缪,趋利避害,寻求办法,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一)要有信心

抗击当前不可回避的金融危机,最重要就是坚定信念。当然,信心不是建立在凭空臆想上的。信心来源于我国金融体制对抗风险的能力。我国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相对独立,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受冲击的程度远远小于其他国家。其次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面总体向好,即使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和企业微观业绩增长仍然良好,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开拓和发展能力。二是来源于煤炭企业的固有优势。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角,行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能力较强。三是来源于对市场形势的分析。此次煤炭市场受到冲击最大的焦煤、精煤市场,价格下跌有其重要的原因。在市场刺激下。2007年未,焦煤、精煤市场价格快速上扬,与国际接轨迅速,但是电煤、动力煤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受国际煤价影响较小,涨幅相对不大。所以焦煤、精煤价格随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回落有其必然性。随着冬储煤旺季的逐步到来,对电煤和民用煤形成强力支撑。国家安监总局等四部门发出通知,2010年底前还将再关停4000余个小煤矿,将小媒矿总数控制在1万个以内,为大型煤矿腾出了产能释放空间,所以,明后两年大型煤矿供给仍然相对乐观。

(二)要有准备

对于危机的到来,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在思想、行动上做好准备,“做好最坏的打算,做出最大的努力”。煤炭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要有危机意识。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危机意识。应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煤炭行业的影响来得并

不突然,只是几年来一路向好的煤炭市场,使煤炭企业开始变得沾沾自喜。以致有一天“狼”真的来了,对煤炭企业的触动就显得很大。当前,煤炭企业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充分认识这一危机在产业链上下游传导的滞后效应。充分认识危机发生发展的周期性规律,超前谋划,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确保企业平稳、安全渡过这个经济严峻期。

二是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耍杜绝“大手大脚”现象,紧缩银根,该省的一定要省,不该花的坚决不花。对管理者而言,要密切关注企业经营动态。千方百计开源节流,提升效益;对员工而言,在工作中要节约点点滴滴,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以实际行动与企业同舟共济。

三是全面掌控市场动态,如关注电厂运行情况、钢铁市场情况、港口存煤及交易情况、客户货款支付情况等。不能掌握充分、全面的信息,就难以看到事物变化的端倪和走势。

四是做好职工思想引导工作。在企业内部迅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向职工讲清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讲清煤炭市场变化、煤炭销量、价格急剧下滑等严峻形势,教育干部职工不要对当前金融危机过分恐慌。

(三)要有措施

当前金融危机也是机遇,企业可借此自我检验,自我调整。抗击此次金融危机,煤炭企业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确保安全。安全是效益。安全也是煤炭企业规避危机的重要手段。发生事故。不但使企业经济雪上加霜,遭受损失。还会带来政治上的影响,精力上的付出,也会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因此,煤炭企业要从紧从严抓好安全工作,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规定,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一通三防”这个重点,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各类隐患,坚决杜绝各类事故发生,以良好的安全业绩体现效益。

第4篇

2009年4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世界经济今年将收缩1.3%,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明年世界经济将逐步复苏,但仅有望增长1.9%。IMF表示,全球性衰退已给各国金融机构造成了4.1万亿美元的损失,美国所承担的损失几乎占全球的2/3。

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大半年时间里,危机的严重程度越来越出乎人们的想象。金融危机的影响力从发源地美国迅速扩散,如今,欧洲局势动荡,原有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因金融危机而不断加剧;日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引发了市场对其重回“失去的十年”的担忧;甚至,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受到了拖累,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之大出乎俄官方和学术界意料,俄罗斯经济已告别“黄金十年”;中国作为世界上庞大的外向型经济体,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真的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最糟糕的日子也许还在后面。

金融危机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银行、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急剧上升。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人们已过惯了寅吃卯粮、败家子般的生活。危机来临,就业与社会保障形势都在恶化,给了人们一个措手不及。所以,西方人不得不去改变透支消费的生活方式,尽一切努力抓住可以赚钱的机会,然后把钱存起来,为可能到来的更艰苦的日子储备“过冬粮”。

然而,这样的日子实在不好过,尽管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大规模的救市措施,尽管二十国首脑齐聚伦敦,共同商讨拯救危机的应对之策。但人们只想问:什么时候能让我们看到结果?毕竟,体现在老百姓身上的是实实在在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

而对于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却不同,他们必须要找到危机的根源,然后用适合的经济学理论来拯救这个萧条的世界。在热衷于资本的西方国家,人们终于把淡忘了许久的《资本论》翻了出来,于是发现,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话就像是在今天说的。他在《资本论》中对今天的金融危机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对所有货币持有者而言,生产过程只不过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一个中间连接过程。因此,所有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国家都会周期性地陷入试图绕过生产过程而赚钱的狂热阶段。

今天的华尔街,正是“试图绕过生产过程而赚钱”搞了一大堆金融衍生产品,把华尔街变成了拉斯维加斯,把贪婪和不劳而获塑造成为华尔街的核心价值观。

正是看到了马克思的这些预言,在欧洲,掀起了一股《资本论》热潮,被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的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带着30位企业总裁来到马克思书店购买《资本论》,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开始读《资本论》,英国更是在应对危机的策略中采用了马克思提出的银行国有化之路。

然而,要真正读懂《资本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马克思的辩证分析方法。著名作家、商界奇才张贤亮,曾经在他“劳动改造”的二十二年中,因为实在没书可看,把身边仅有的《资本论》翻了无数遍。张贤亮的商业才能,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对《资本论》二十二年的潜心研读。

今天,面对如此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人们重拾《资本论》或许不失为一个办法。不过,这个世界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要知道,任何论著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灵丹妙药,面对世情与国情的不断变化,还得套用国内的一句时髦话“与时俱进”。走出危机,更要理解危机发生的根源,这比简单地作出对策更重要。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9-0039-02

近年来,中小企业正在高速的发展中,其地位也正在不断的增强。但是,中小企业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发展资金也不够充足,融资渠道非常少,所以当金融危机出现就会面临比较危机的状况,甚至会面临倒闭的风险,所以对其进行财务风险防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企业管理人员缺少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健全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会有更多的财务风险。但在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中,有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对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进行深刻的了解,认为只要正常经营管理,不出现财务的失误就不会出现风险。还有一些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规避的,所以在风险快要降临的时候也没有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防范,导致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财务管理办法缺少科学性。由于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的限制,所以很多企业的组织部门都不够健全。在这种情况之下,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很多管理者没有遵循科学化管理这一原则,甚至很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主观决策和经验决策,没有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所以就很容易出现决策风险,如项目投入不能收回成本,收益过低等,这些风险容易让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恶劣的影响[1]。

3.企业内部的调控体系不健全。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没有建立一个非常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所以就造成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资金在管理使用的时候分配方式不够明确,并且容易出现管理方式混乱、资金管理力度不强等问题,从而让企业内部在进行资金调控的时候出现漏洞,不能够合理的调控企业资金,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之下,企业就不能对即将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更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甚至会让中小企业陷入更深的危机当中。

4.企业资本结构不够合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中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中小型企业的企业资本结构一般的负债资金都比较高,所以导致财务风险来临时更会加重负债比例。当负债比例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出现很多严重的财务问题,中小型企业就可能无法在预定时间内还清负债资金。逾期之后的高额利息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

5.中小企业的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在中小型企业中,由于其流动资金过少,很多资本都存在于存货产品当中,在很多企业还会出现存货周转率差和存货积压等状况,再对货品进行保管的时候就增加了很多保管费,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同时让企业的流动资金更加紧缺。当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小型企业就没有很多的流动资金进行企业的正常周转,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6.企业融资过程艰难。首先,在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的时候就十分困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一般都是一年的短期贷款。如果企业进行长期的企业规划需要进行融资的时候,金融机构不会提供长期的贷款,所以由于资金的不足,很多中小型企业根本无法进行长期规划,所以让其不能够长期持续的发展下去。其次,由于国家近几年的宏观调控,差额准备金制度让很多的金融机构实行信贷收紧的政策。所以在融资的时候,很多中小型企业贷款的时候不符合贷款的条件,所以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财务风险。另外,近年来的借贷成本持续增高,很多企业在进行对外融资的时候,银行信贷不能够对其进行很有利的资金支持,而其他比较小型的金融机构的利息非常高,使很多企业的经济负担严重加重,财务风险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

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1.扩张调整企业规模。在中国如今的市场经济之下,企业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就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扩张。但是,现今的市场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发展因素,所以在进行调整和扩张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谨慎的原则,在开展企业项目的时候也要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不能够武断地进行决策,要谨慎地进行项目的开展。当企业的负债比例达到了50%以上的时候,就要先对企业的负债比例进行一定的调整,直到企业的负债比例达到了比较正常的范围时,才可以用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式进行调整和扩张。另外,如果金融危机危及到中小型企业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可以采取战略收缩的方式对企业内部进行一定的调整,让其制作工艺和制作技术达到更高的标准,让企业的产品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积极影响。中小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其次才是要更好的发展,所以在面对风险的时候就要将收益不高、影响企业发展的项目进行撤除,大力发展收益更高、影响力更大的项目,从而达到企业规模扩张的目的;同时,还可能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2.有效地转移和规避财务风险。虽然中小型企业在进行运营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风险,但是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指定有效的管理办法,让企业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首先,管理者应该对财务管理方面更加重视,指定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发展的脉搏。其次,还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建设,吸纳更多的财务管理人才为企业所用。在进行日常财务管理的同时,还应该制定好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如果企业真的面临了金融危机和财务风险的时候,企业就可以执行之前所制定的防范措施,还可以通过风险转移和多元化经营等方式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在这些方法中,多元化经营是规避和转移风险中最主要的方式。

3.企业加强资金的回收管理。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之下,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无法对这种状况进行合理的应对,所以让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恶劣,让企业无法再正常运转。所以,在企业日常运营的时候,就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应收账款责任制,对合同和订单管理进行深度的强化,让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款率得到提高,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也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2]。

4.加强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当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会出现一定的财务危机,整个市场也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很多大型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都受到了很多的财务危机,甚至面临倒闭。中小型企业想要在这种情况之下生存下来就更要有管理方面的优势,才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下来。所以,在资金流的管理上,企业应该进行充分的重视,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流量和流向进行严格的监控,也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还要对企业内部的资金周转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这样的资金管理办法会让企业在危机出现时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正常运转,从而让企业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

5.企业进行合理的筹资方式。由于政策上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利,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都不能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所以,中小型企业应该开辟更新的道路进行融资。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融资的时候使用了民间融资和自我融资的方式。民间融资的方式会更加利于企业的发展,由于这种方式在融资的过程中没有像金融机构那样繁重的利息负担,所以在发展的空间也就更大,得到的收益也就更多。自我融资的方式就是向很多的投资商进行资金的求助,例如很多的企业创业人就通过自己的口才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赢得了投资商的资金投入,让企业的运行有了更坚实的资金基础。

6.企业减少成本的投入。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具有成本低廉的发展优势,但是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一点优势就不能成为其发展的优势之一了。所以,企业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寻找发展的生机,就要减少浪费的状况,使用减少人力资源或者物力资源的方式来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的投入。例如,进行裁员的形式减少资金的投入,辞去很多的效率低下和闲职人员,或者进行休假、轮岗、减薪等方式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缓解。

7.企业要加强创新的脚步。在信息时代的企业,应该采用更加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技术上也应该使用更加先进和科学的方法。目前,中国虽然出口的产品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但是出口的一般都是价格比较低廉、缺少核心技术的产品。当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这些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经济影响,所以想要提高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就要有创新的理念和举措,在技术水平上进行不断的推动,提高产品的质量,不再利用低成本低价格作为出口的标签,在风险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受到影响,依然保持安全平稳的发展状态。

三、结语

中小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是十分艰难的,在正常的运营过程中想要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建设、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制定更合理的措施应对风险,使用多种方法让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袁荣.浅论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

第6篇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严峻。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如以前旺盛,许多原来并不那么突出的问题变得日益尖锐,不仅各国同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也甚嚣尘上。正如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所警告的那样,保护主义正在抬头,而这些行为可能阻止贸易在全球经济复苏中起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整个世界贸易规模的萎缩已经板上钉钉。据世界贸易组织发表报告预测,由于经济衰退,全球需求大幅减少,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下降9%,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毋庸讳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直接来看基本上是负面的。温总理在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8年9月以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就出口贸易而言,2008年末的形势是“急转”,而2009年初的形势却要用“直下”来形容。据海关统计,出口贸易在2008年11月和12月同比分别减少2.2%和2.8%,下降幅度比较有限;而在2009年1月和2月,出口贸易则同比分别减少17.5%和25.7%,下降幅度令人惊诧。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这种出口贸易额连续数月下降的情况对中国来说还是第一次发生,说明当前的我国出口贸易形势的确十分严峻。事实上,仅仅在2008年10月份,中国的出口贸易形势虽然恶化,但当月出口贸易额尚且能够同比增长19.2%;而2008年的前10个月,中国的出口贸易额累计达到986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事实上,2002至2007年的6年内,中国出口贸易额每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20%。

作为当今的“世界工厂”,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基本上处于经济学家所描述的“微笑曲线”中间位置。在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下,由于附加值相对比较低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体现在出口贸易环节,而且也体现在进口贸易环节。相对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口贸易造成的冲击并不是渐进而成的,而是一直都很严重。据海关统计,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这4个月中,我国进口贸易同比分别下降17.9%、21.3%、43%和24.1%。

从危机中发现契机

可是,既然大家都学习过辩证法,就应当辩证地来看待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看一看能否将坏为好事。比较现实一些来看,最大的好事应当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变我国目前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变粗放式增长为集约式增长,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过程进一步加速。

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当前对外贸易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出口萎缩,而出口规模一旦萎缩,就业、税收、国际收支、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经济问题都难以解决。不难看出,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是严酷的。然而,挑战是一个过程,而并非结果。既然挑战也是“战”,就有可能赢得挑战,也可能输掉挑战。那么,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主动争取前者而去被动选择后者呢?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工作,不知道养精蓄锐,就无形中增加了“过劳死”的机会。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有血有肉的自然人,也同样适用于被假定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物极必反,企业赚钱是对的,但如果企业一天到晚只知道赚钱、赚钱、再赚钱,也有可能“过劳死”。

值得欣慰的是,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市场环境恶化,我们的一些企业现在已经认识到养精蓄锐的重要性。前不久,笔者走访了浙江的某些外向型企业,有一点令笔者最有感触,就是许多出口企业利用订单减少的时机有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对出口企业来说,这就叫养精蓄锐。当然,养精蓄锐并不是无所作为。同样是订单减少,现阶段也有一些出口企业采取的是大规模裁员的办法,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态度。可以想象,一旦全球金融危机告一段落,能够做到养精蓄锐的企业必然会捷足先登,抢占国际市场上的制高点,而在平时,抢占这样的制高点难度要大许多。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养精蓄锐的范围很大,绝不仅仅指职工培训。事实上,进行技术改造是养精蓄锐,优化产品结构也是养精蓄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养精蓄锐。不难看出,对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来说,这一切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实事求是地说,对任何企业来说,这些养精蓄锐的事情都应当主动去干,但如果企业为“赶订单”而忙得不亦乐乎,也就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顾及这些看似不是当务之急,而实际上却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前段时间,陷入这种两难处境的企业为数不少。虽然许多出口企业都知道养精蓄锐的重要性,但面对着摆在眼前的赚钱机会,谁也不舍得放弃,也都不由自主地“随大流”。退一万步说,即使真有个别企业宁可少赚钱而有意养精蓄锐,当时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也不允许企业这样做。为什么?很简单,如果企业放弃了某一单生意,马上就有虎视眈眈的替补者取而代之,而一旦客户跑到别人那里,要想抢回来,谈何容易?既然养精蓄锐要付出巨大的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这个精不养也可,这个锐不蓄也罢。

现在,赶上了全球金融危机,无论是对于出口企业自身还是竞争对手来说,同样都缺少订单,现阶段养精蓄锐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再付出巨大的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了。

如何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恶劣形势下,对于某一家出口企业来说,要做到养精蓄锐或许要靠经营远见,而对于千千万万的出口企业来说,光靠自身的远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政策的导向。

过去,我们曾经遇上过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我们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出口创汇指标一级压一级下达,层层加码,企业也不得不霸王硬上弓,不管能赚多少,先将产品卖出去再说。到头来,出口企业搞得很被动。不过,现在情况好多了。应当看到,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要比亚洲金融危机严峻许多。可是,国家却没有重提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这类口号,只不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出口“不放松”。事实上,现在让出口企业养精蓄锐,恰恰是为了“不放松”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动力。

现在看来,围绕着“保增长”的大局,国家更多强调的是“扩内需”,客观上加大了调控出口贸易节奏的自由度。表面上看,“扩内需”会将一部分出口产品生产能力转向国内市场,但从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出口转内销不失为一种捷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应当看到,经过前些年的发展,中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素质不错,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任也主要由这些企业承担。在经过优胜劣汰后,只要国际市场需求形势好转,相信这些出口企业会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竞争力。不过,就如同要留得青山在就必须浇水施肥一样,要确保出口企业的生存也离不开足够的市场空间,而首先考虑的办法就是“出口转内销”。

与此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在许多产品上,中国的出口规模萎缩,规模经济优势也就会随之而丧失。可以想象,如果缺少“量”的优势,中国的出口企业就难以降低成本;成本降不下来,出口价格也就很难有竞争力;出口价格没有了竞争力,出口规模就会更加萎缩。面对着这种可怕的恶性循环,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通过“出口转内销”来确保出口企业维持必要的生产规模,使出口企业原有的规模经济优势不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而弱化。

由于国家对出口企业现在的困难比较体谅,并没有对出口企业过多施压,因而,有利于出口企业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机养精蓄锐,不去勉强为拼凑业绩而盲目接受订单,而是在接受订单的过程中挑肥拣瘦,有意识增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

回首往昔,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国家之所以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不仅国际收支逆差比较大,而且由于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国内市场当时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空间去“扩”,必须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相比之下,如今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接近2万亿美元,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基本可以做到“不差钱”。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较10年前有大幅度提高,只要在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给老百姓吃上“定心丸”,当前的“扩内需”就具有可操作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要强调不放松出口,但也没有必要为了扩大出口而不惜一切代价。

由于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现阶段中国出口贸易遇到了一个“外紧内松”的生存环境。一方面,所谓“外紧”,实际上就是指来自国际市场的贸易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所谓“内松”,也就是指有关部门并没有从政策上为出口企业上“紧箍咒”。不难看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正是由于“外紧”与“内松”相互重合,国内许多出口企业才有机会为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而养精蓄锐。正因如此,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别强调,要充分运用国际通行的财税政策支持出口;适度扩大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

第7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对外贸易大国,所受的冲击尤为严重。我国部分外贸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运营资金趋紧、盈利水平骤降等突出问题,面临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宏观调控要求。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财税、金融、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体系。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外贸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调整发展战略,改善经营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企业仍然面临外部环境恶化、投资风险加剧、资产质量下降、财务负担加重等新情况新问题。为提高外贸企业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实力,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基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就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做了粗略探讨。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和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世界经济衰退,降低世界市场需求,使我国外贸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订单减少、生产规模收缩,经济增长面临下行的风险。由于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据报道,我国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因此,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较大冲击。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金额急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受影响不大。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而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据花旗银行测算,若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美国需求下降还导致全球对外需求降低,使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据海关总署的数字统计,2008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7年以来对外贸易进出口速度首次低于20%,出口比上年回落了8.5个百分点。2009年1月份的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国际大宗商品一般都使用美元标价,美元贬值造成石油、农产品、能源价格持续走高,降低企业利润空间,引发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对我国外贸企业进口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中国拥有近2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随着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也会面临贬值风险。美国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出口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和能源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内需,还必须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日元逃离资金撤出美国可能导致日元升值,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导致中国外汇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对外贸易的大国,所受的冲击尤为严重。作为国内、国际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仅来自国内市场,同时也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坏账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一)坏账风险

据商务部数据,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坏账损失将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我国企业对外出口八成以上采用信用销售形式,欧美国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时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二)汇率风险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起,人民币浮动的幅度逐渐加大,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是外贸企业必须面临的现实:①人民币升值引发汇兑损失。人民币升值加速,由此引发的汇兑损失使本就薄利的出口企业雪上加霜。出口企业从签订合同到出口,收汇时间跨度大,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大,人民币升值加速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利润会直接遭受汇兑损失。②人民币升值增加外贸企业出口量的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出口商的外销量就会锐减,直接缩减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同时鉴于对汇率的升降难以把握,外贸企业对签单成交的盈亏性把握不大,导致出口企业不敢接合同期较长的订单。

(三)利率风险

2008年国内和国外利率的多次调整,通过传导机制影响了外贸企业产品价格。为了应对频繁的利率变动,多数外贸企业的产品价格经过多次调整,影响了产品报告收益,影响了其投融资行为,对其境外股权收购的具体实施工作也产生了影响。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由于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企业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部分外贸企业经营或财务上出现问题,而且融资渠道面临萎缩,流动性不足问题已不可避免。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系统和内部监控,降低信用风险

首先,重视出口结算方式的选择。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保证资金安全,规避信用风险,出口业务应尽量采用全额或部分前T/T、即期信用证、即期托收、提单后付款放单、银行保函、国际保理等结算方式。其次,建立合适的信用管理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一方面,建立自己的信用政策,规范信用管理,加强对客户的资信管理,建立客户信用档案,评定客户信用等级,确定信用额度,从源头控制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在规范应收账款明细核算的基础上,财务部门应定期编制逾期应收账款明细表,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共同分析逾期账款形成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应收账款回收率指标纳入相关责任人的业绩考核中。

(二)密切关注汇率波动情况,利用财务管理措施和衍生交易工具,合理规避汇率和利率波动风险

为了管理跨国业务中的汇率和利率风险,外贸企业需确定当前风险敞口的具体类型、套期策略以及可利用的工具。具体来讲:①财务部门应密切关注汇率波动情况,咨询相关专家,建立合适的财务分析模型,合理预测汇率走势,合理报价,锁定换汇成本。②合理选定计价货币。在出易中,尽量选择硬币(汇价呈升值趋势)计价,进口贸易尽量选择软币(汇价呈贬值趋势)计价。此外,可在合同中增加货币保值条款或者利用借款法规避出口引起的汇率风险。③充分运用衍生交易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如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外汇期货和套期交易等。此外,企业还可通过合理匹配收入与支出,提前收款和滞后付款及净额结算等方法管理汇率和利率风险。

(三)加强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增强自身的风险“免疫”能力

经济危机中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保证现金流足以维持生产经营所需。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未来的融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外贸企业应实行稳健的财务战略,加强现金流的管理,保证企业有足够的流动性,严格控制大额资金的流向,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并推进资金集中管理,强化资金集中管控。此外,要高度重视巨额债务风险和应收账款管理,梳理本企业的债权债务和担保链,密切关注客户资信和现金流量状况,提前发现风险并制订处理预案,建立应收账款催收方案和逾期定期汇报制度等。

在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如何生存和发展,是每个外贸企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总之,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还将持续下去,企业只有合理分析面临的财务风险,实施恰当的财务管理策略,综合运用财务管理措施和衍生交易工具,规避财务风险提高收益,才可能在全球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S].财企[2009]52号.

[2] 胡荣芳.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消费导刊,2009(1):83.

第8篇

近日一则消息相当“雷人”,在坊间和网上均掀起轩然大波。今年2月11日,广东省几位政协委员建议,为应对当前的金融风暴,广东应暂停员工的带薪休假制度,理由是“现在在金融危机之下,‘饭碗’远比‘福利’要重要”。这是又一个为应对危机随意拿捏法律、动不动打老百姓的权利主意的实例。这不禁让人想起去年年底东莞出现过的金融风暴下能否暂缓施行《劳动合同法》的讨论,以及面临危机各地党政机关要求公安及司法机关实施特殊司法,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的指示。

“饭碗”比“福利”重要?这一论调十分可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权。员工带薪休假是公民休息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属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范畴,而不是可以随意增减的所谓“福利”。早在1995年的《劳动法》中,对这一权利就有明文规定,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和程序,劳动者的这项权利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一直被束之高阁。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是一个进步,它使得已然存在14年的休假权终于落到实处。应该说,这只是让劳动者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没有什么特殊福利可言。在我国,企事业单位偏重对加班工作的激励,而缺少对休假权的保障,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问题一直都比较突出。《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出台和实施,对于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引导国民建立和强化包括休息权在内的权利意识和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的那几位政协委员言论一出,立即遭到“炮轰”是意料之中的。多数人的反应是愤慨,笔者的第一反应却是惊诧,惊诧于这些政协委员的法律素养,惊诧于在权利意识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身为政协委员不仅不为劳动者的权益大声呼吁,却有公然提出这种背离民意建议的“勇气”。在金融风暴面前,各种实用主义纷纷抬头。在实用主义思维的支配下,有些人打起了国家法律的主意,似乎只要突破法律的“束缚”,给资本以更大的“自由”,就能化解危机,解决问题。金融危机下企业负担加重,压力巨大,应当体谅,但以牺牲员工权益换取企业的一时发展,注定只是权宜之计。为企业减负并不意味着要走牺牲职工基本权益这一条路,政府更应有所担当,加大力度减税和减费应是更为有效的措施。

我国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时间并不长,我们离开那个随意践踏法律和人权的年代也并不久,人们对于法律的尊重与信仰仍然需要小心维系,而这种维系不仅仅在国泰民安的“顺时”,更在于出现危机面对冲突的“逆时”。将公民的权利写入法律,不因一时一事之需而轻易改变,这是法治的智慧,更是时代的进步。在公民基本权利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确立一种观念,那就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法律的权威在于其稳定性,而稳定的法律才能让人们获得安全感。为应付一时之需,把法制当儿戏,视公民权利为无物,随意拿捏,就是用制造法律危机的办法应对金融危机。殊不知,对法制的破坏相比之下为祸更甚,更久远。

(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

第9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1-0040-03

自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一方面积极应对,纷纷出台了一些应急办法和拯救措施以减缓危机。另一方面,美国与欧盟的政界、金融界都将危机的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会计。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全面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夸大了次贷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是加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面对市场的指责?熏世界各国及有关国际会计组织一直持抵制的态度,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本身没有问题,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次贷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某些金融负债和难变现资产的不当估价与判断,但其理论基础仍然存在。在此次危机中,公允价值暴露的种种缺陷,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我们只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信息披露要求,就能解决其诸多不完善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时所采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押资产或负债在熟悉情况、没有关联的自愿参与者的当前交易中进行交换的价格。我国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来说,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规定还是比较谨慎的,主要体现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上述三个定义在表达上虽有不同之处,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暗含着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输入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确认,但在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公允价值的优势与缺陷

1.公允价值的优势。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能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以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并向利益的相关者展示一个真实的企业。一是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可向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及时、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能促使金融机构、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二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本身不仅没有给此番金融危机火上浇油,反而通过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更如实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三是公允价值计量优于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当随着市场的变化,公允价值处在经常性的变化之中,与此相适应,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不能是确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调整,而历史成本计量是满足不了上述要求的。四是公允价值的运用更加有利于恢复市场信心。有效的公允价值会计反而有利于帮助解决信息披露问题,更加有利于恢复市场信心。当前的流动性和信心危机并不是由公允价值会计所引起的,虽然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存在较大困难,但其仍旧是可选计量方法中最好的。

2.公允价值的缺陷。在正常的市场状况下,公允价值能动态而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但当市场风险较大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信贷紧缩,激起市场恐慌气氛。因此,国际上要制定统一、完整、系统的公允价值指南,以便在运用上有章可循。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型,使公允价值能够从活跃市场转向非活跃市场时,尽可能真实反映市场对资产、负债的评价。在非活跃市场中,尤其是资本流动性较弱的环节,不宜将该类市场报价作为公允价值,应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作为公允价值的重要参考,并充分披露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假设基础,供报表使用者参考。另外,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会出现不同的主体得出不同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

(三)公允价值的沿革

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相继破产。这些机构在倒闭前,看不出财务状况恶化的迹象,但当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出现时,则暴露了采取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国际社会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呼声越来越高。

20世纪90年代,会计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熏银行大量的衍生工具快速发展,历史成本已无法准确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针对此状况,FSAB从2001年12月14日开始,经过五年多的研究,终于在2006年9月15日颁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详细论述了公允价值的定义、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及其应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估价技术和公允价值等级等内容。此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已经确立。

上述两次金融危机,分别采用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两种计量方法,但都遭到质疑和指责,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采用何种计量方法才能应对目前金融危机呢?可以看到,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在起始计量日都是相同的,而二者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相关性与可靠性上。从二者的区别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是由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决定的,历史成本具有较大的可靠性,但缺乏足够的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但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才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博弈的焦点。

我国公允价值在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及《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就已经开始使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在2001年修订《企业会计准则》时,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被暂停使用,而仍采用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属性。在2006年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又重新启用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这说明我国在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当价格变化反映了基本面的状况时,公允价值在反映金融产品真实价值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历史成本劣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因此,回归历史成本计价是历史的大倒退,但如何面对公允价值自身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是会计界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公允价值的出路

(一)对公允价值的质疑

2008年9月?熏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风暴?熏席卷全球的金融和实体经济。损失惨重的美国金融界把矛头指向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全面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起到了发生器和助推器的作用,是加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要求暂停或取消公允价值计量。面对美国金融界的指责,以FASB为代表的会计界认为,本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经济问题,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公允价值是最能体现资产真实状况的计量属性,尤其更适宜金融衍生产品,因此不能废除。此时,公允价值在这场危机之中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争论的焦点。

(二)公允价值的修改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熏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些应急办法?熏以避免金融危机的恶化。美联储和欧盟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必再按公允价值反映当前市值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允许金融机构把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资本进行估值,以避免资产价值在市场动荡中被低估;IASB也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国际报告准则第7号,“对于非指定衍生金融工具,在特定的情况下,交易金融资产可以重分类”;FASB在各方的压力下,也相应地修改了会计准则第157号,并了题为《市场不活跃时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公报。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经济稳定法》,并责成美国证监会SEC在90天内完成是否取消或暂停《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工作,并向国会提交专项研究报告。可见,各国修改会计准则行动可谓争先恐后?熏以此来保护自身的资产安全。

(三)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SEC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调查研究之后,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报告。这份报告旨在阐述以市场为计量的会计准则在本次金融海啸中并没有发挥错误的作用,金融企业陷入危机不应该归罪于现行的会计准则。但是,SEC在依然坚持第157号准则的前提下,提出了部分修订建议。应当说,这是一份对会计界相当利好的报告?熏也正面回应了金融界对会计准则的质疑。

2008年11月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列举了导致金融危机的主因是:追逐高收益、缺乏适度的风险评估和监管缺失;脆弱的保险业标准、不健全的风险管理行为;日益复杂和不透明的金融产品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负债;决策者、机构监管者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并且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市场正在扩大的风险;未能及时实施金融革新或者未能考虑本国监管不力所产生的后果。可见,在20国集团峰会上列举了导致金融危机的主因并没有提到公允价值。至此,伴随着金融危机而愈演愈烈的公允价值之争暂告一段落。

不容置疑,将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挂钩,实际上是国际上某些银行家和政治家在转移矛盾和公众的视线,即使金融产品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此次金融危机也是不可能避免的。虽然公允价值计量远非完美,但这并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也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再退回历史成本模式计价的年代。

(四)金融危机的拯救计划

由于20国集团峰会的声明和SEC向国会提交报告中列举的导致金融危机的主因不是公允价值,世界各国面对金融危机纷纷采取了拯救计划。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签署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一揽子方案,为美国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国的救市拯救计划刚刚尘埃落定、金融业还未来得及充分消化这一利好,大洋彼岸的欧洲却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轮源自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的冲击。欧洲多家银行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深陷困境,迫使欧盟成员国伸出援手,通过大规模注资或国有化加以拯救。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从2010年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经济出现明显的好转,形势比预想的要好得多。

三、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启示

针对公允价值的争论,我国应借鉴国际的经验与教训,未雨绸缪,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谨慎、稳步地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第一,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以完善会计准则。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要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拓展公允价值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类别和层次,平衡相关各方面利益。

第二,要制定在不活跃市场中的公允价值指南。我国会计准则制定部门要制定在非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的新指南,具体指导企业如何根据价格下跌情况和市场流动性来判断非活跃市场殊问题。要允许企业在特殊状态下选择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和计量方式,来确定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除制定公允价值的指南外,还应做好对企业难变现资产的正确估价与判断。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我们在制定公允价值的指南基础上,还应提高企业对金融负债和难变现资产的正确估价与判断,以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时判断与分析其合理性,使计算出来的公允价值更具有说服力。

第四,规范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在多变的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变化远远超过会计准则的制定,使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在操作上遇到新的问题。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广泛运用,为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规范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研究创新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以确保计量的可靠和公允。在我国具体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实施前提是进行谨慎的规范,但在具体的会计应用中,其指导作用还不够强大。特别重要的是,在价格被严重高估和低估脱离资产的真实、合理内在价值时,如何有效地剔除这些非理性因素,更公允地反应资产的价值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要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做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努力探求和创新公允价值估值方法与技术,来弥补其在操作中的缺陷。

第六,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干预公允价值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是必然的。金融危机的出现凸显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金融机构的资产计量方面有不相适应的问题,若单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无法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金融市场信息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在金融市场发生异常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以避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综上所述,这次金融危机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其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都是巨大的。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而非公允价值问题,对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20国集团峰会上发表的声明和SEC向国会提交的调查报告中得以证实。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某些金融负债和难变现资产的不当估价与判断,但其理论基础仍然存在。我们只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要求,就能解决诸多不完善的问题。世界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呼唤着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相信,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的日臻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完善后的公允价值必将成为21世纪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彭南汀,王习武.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金融会计,2008,(12).

[2]包于宁.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浅析[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9).

[3]张连起,王纪平.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9,(1).

[4]李强等.浅谈次贷危机中的公允价值[J].财会月刊,2009,(4).

[5]谭天明.公允价值资产价格泡沫与次贷危机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去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由虚拟经济逐步转向实体经济,沪、深股市指数降幅达到70%以上,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大大缩水,对非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也很普遍。对进出口业务依赖较重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市场形势急转直下,需求不足,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货款不能及时回笼,流动资金不足,导至企业开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

一、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重大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可概括为“三大三小”:对外贸出口型企业影响大,对内向型企业影响小;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影响小;对无战略准备的企业影响大,对有准备的企业影响小。

1.企业出口遭到严重打击。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从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自然波及中国的出口,中小企业大多是从事出口业务的,出口业务的大幅下降,销售额的减少,资金流动不顺畅,更谈不上进行资本运营,扩大生产规模,这样就遏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大量的存货堆积在仓库里面,占用了资金,企业缺少活力,经营举步维艰,甚至破产、倒闭。

2.销售问题。金融危机引起的国内经济低迷,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也相应降低了,消费需求能力也由此急骤下降,企业以往的老客户不买或者少买自己的产品了,新客户又不能在短时间找到,产品销售就成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产品的积压,必将引起流动资金不足,企业只能是减产或停工。另外企业缺少资金,企业就不能扩大再生产或维持生产,进而陷入经营危机。

二、面对金融危机,中小企业急需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来说,各个行业都各具优势,情形相差不会太大,或在规模和产品品质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可以用价格和销售占有额来平衡,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各企业对此认识可能大不一样,各个企业采取的策略会存在差异,有的企业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危机中抓住发展机会,而部分企业只能消极等待,等待危机过去、经济的复兴。我国在加入WTO之前,为发展经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如税收减免、厂房用地土地划拨费用的优惠,行政审批程序简化等举措。这样,中小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程。但是最近两年,这种局面开始逐步转变。过去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低成本生产模式逐步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甚至成为障碍;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承受能力较差,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准备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便在金融危机中稳步前进。

1.首先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依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成本优势,在经营发展战略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一直在国际市场上起不到重要地位。

2.其次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业务为主的中小企业,需要合理引进一些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 在我国外汇管制改革以前,出口业务基本没有什么汇率风险,市场上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风险也不大,在这种宏观经济面比较好的局面下,几乎不会遇到国内外市场和银根突变的问题。

3.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融通之下,中小企业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国际金融政策的变化。企业了解国内、国际金融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企业制定对外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外贸企业。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观注国际“银根变化”。

三、中小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1.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创新就是指一切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并最终能够有效增加企业收益的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和制度的改进。它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是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进行功能性的创新,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技术创新一般会采用两种办法:一是自主研究与开发;二是直接购买研究成果或开发成果。

2.寻求差异,发展优势产品,广开营销渠道:首先中小企业承包要进行大量详细的市场调查,把握市场不断变动着的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集中重点,提供适应于市场需求和消费时尚的新产品;其次中小企业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即要寻求国际市场的机会,又要强烈关注内需开辟新战场,对于原来以出口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可以从国际战场转到国内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11篇

摘要:2009年3月开始,我国进出口总额实现连续8个月的环比增长,开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里及时调整我国出口贸易政策,将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课题。文章通过对今年我国外贸形势的分析,了解到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出口贸易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出口贸易政策

一、引言

2007年3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而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这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了。受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推波助澜,次贷危机迅速发展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的对外贸易亦深受影响,2008年出口额为14285亿美元,增长17.2%,但比2007年增速的25.7%要放缓很多,全年的顺差为2955亿美元,增长13.5%,相比2007年的47.7%下降很多。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217817亿元,同比增长7.7%,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这证明我国也正逐渐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出口政策不能停留在应对金融危机开始时期的短期策略,应该集中在中长期的调整上,应从税收政策、汇率政策以及信贷政策方面做努力。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挑战

第一,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影响我国出口贸易。我国自21世纪以来,对外贸易依存度便一直居高不下,年均38%以上,2008年更高达63%。对外贸易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同时,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也是尤为突出的。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5578.2亿美元。欧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双边贸易额为2600.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6.7%;同期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118.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3.6%;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各大经济体的经济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恢复期,而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将持续萎缩。

第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压力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降低利率以稳定金融系统和刺激经济。目前,欧盟、美国、英国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利率都接近于零。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成为这些国家抑制金融危机的办法。国际市场上的出口贸易主要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的政策,使人民币与美元的息差会吸引大量美元资本注入我国市场,这将进一步导致美元的泛滥,从而进一步推动美元资本向我国市场的持续流入,导致我国人民币币值更快的升值,仅2009年2月份人民币有效汇率的上升幅度就超过6%,这将大大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对竞争力。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影响。自由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基调,但每当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贸易保护主义便会抬头,值此后金融危机时期也不例外。如2009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做出终裁,以我国油井管产品存在补贴为由宣称对相关产品实施10.36%-15.78%的反补贴关税,该案涉及金额高达2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国对我国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这表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更为严重,并将发展为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将形成全面性的制约。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口贸易政策

第一,税收政策。我国应当有选择性的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并分析该出口退税和其他有关政策调整的效果,进行适当评估和微调。同时,我国的海关机关应积极推行“提前申报”、“属地申报,口岸验收”等快捷通关措施,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近期出口退税率的不断上调从短期来看是必要的,也刺激部分产品的出口增长,特别是针对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部分产品的退税率过度下调所采取的纠偏措施更是理所当然的。但要把出口退税作为从整体上挽救外贸出口下降趋势的基本政策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从而全面或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对所有出口商品或大多数商品实行普遍优惠政策是不可取的。

第二,信贷政策。贸易融资是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冯国经先生说,国外进口商对我国出口商品采购量的下降,其重要原因不是该国居民的购买力,而是进口商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流动资金贷款来购货,因为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普遍遇到了流动性困难。根据WTO的报告,2008年年底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250亿美元。因此,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综合优势,运用出口卖方信贷、出口买方信贷、外汇担保等多种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企业出口。积极配合实施科技兴国战略,重点支持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第三,汇率政策。在新形势下为了保证外贸稳定增长,我们不妨将思路放在人民币汇率上。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将会持续性地动荡,汇率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这对我国外贸出口而言将是更为严峻的考验。我国可以通过政策来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深化国际金融创新,发展符合当前出口贸易需要的避险工具与解决方案,以减轻汇率风险对我国外贸出口的负面影响。这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第12篇

我县应对金融危机形势分析思考

应对金融危机,**县必须认清形势,周密部署,科学应对,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变危机为转机,以“保增长”为目标,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一是增强信心。近年来,**县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之衡茶吉铁路、泉南高速、岳汝高速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的启动,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将日益显现。通过依托优势资源,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引进了湘东钨业、东山石材等一批工业企业,园区经济不断壮大,对全县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以政府职能转变和干部作风转变为重点的软环境建设逐步加强,发展环境得到明显优化。危机中有商机。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休整期,大宗原材料、机械设备价格大幅下降,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这为企业改造工艺,引进人才,调整结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必须坚定信心,**县经济发展仍有潜力。

二是加大投入。为了实现保增长,要千方百计地加大投入。争取项目投入。认真做好项目对接文章,全力争取全国的粮食增产千亿斤项目、全省的千万亩油茶项目、大中型水库除险、城区防洪堤、乡镇文化站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物流中心建设等项目落户**。加大政府投入。据专家测算,房地产业可带动50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地产建筑量每增加100万平方米,就能吸呐30万人的就业。当前,**县城市化率仅为30.5%,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和潜力。因此,要将投入的重点放在房地产开发上。要创新房地产开发模式,加快国有资产处置变现力度,尝试走“政府开发,让利于民”的房地产开发路子。促进银行投入。经济与金融息息相关,唇齿相依。要制定出台鼓励银行放贷的政策和措施,对银行设立适当的存贷比底限,促使银行从全县范围内吸收的资金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强力招商。面对金融危机,**县要实现招商引资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有新的突破。立足园区招好商。根据“一区三园”产业定位,着力引进棉纺针织、电子电器等产业项目,形成园区之间上下游产业关系,保持园区产业的系统性,实现以功能布局引导产业布局和项目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利用老板选好商。大力推行东山石材工业园“政府主导,老板经营”的园区建设模式,切实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在工业园区划定区域,吸引老板经营,将招商选资的责任和权力交给老板,充分调动老板招商选资的积极作用,实现招商引资企业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优质服务安好商。全县各级干部要主动下到企业,积极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生产难题、销售难题,促使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四是促进消费。创造就业机会,对道路、水利、林业开发、村庄建设等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当地农民,促进农民工就地就业。整合县内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实行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回乡人员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实现以创业促就业。改善消费环境。着力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结合“家电下乡”活动的开展,合理引导发展汽车、文化、保健等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完善和落实低收入群众价格补贴办法,加强以食品药品为主的产品质量监管,严历打击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提高消费预期。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救济救困力度,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支持农民建房,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给予农民建房宽松的国土政策,搞好村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尝试推行村民建房买房补贴办法,对村民在当地建房的,给予每栋补贴1000元;对村民在县城购房的,给予每套补贴20xx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