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青少年素质拓展培训

青少年素质拓展培训

时间:2023-08-08 17:1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素质拓展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青少年素质拓展培训

第1篇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秋高雁飞大江奔腾水欢笑,彩旗高飘锣鼓喧天庆落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胜利竣工是我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的一大喜事。在此,我代表县教育委员会和全县万中小学生向青少年活动中心胜利竣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我县教育事业的各位领导和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校外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接受校外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校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推进教育改革、促进青少年成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落成是我县校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县校外教育进入了阵地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时期,这给我县素质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给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愿增进与团县委、县青少年宫的亲密伙伴关系,加强与团县委、县青少年宫的坚强有力合作,发扬团教一家的优良传统,促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和谐发展。积极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提供师资、生源、培训、管理和学术支持,协助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发展,使青少年活动中心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基地、人才成长的摇篮、学校教育的前台。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校外教育阵地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素质锻炼和能力培养,发展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能力型、复合型人才。改革学校教育囊括校外教育不合规定、不合时宜的做法,突出学校教育的重点和优势,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的参加校外培训、锻炼的时间和自由,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促进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共同开创我县教育事业新局面。

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少年活动中心竣工正式投入使用,必将给我县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拓展提供广阔的舞台,给我县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给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必将谱写我县校外教育新的辉煌篇章!最后,祝青少年活动中心竣工庆典圆满成功!

谢谢!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 高职院校体育 教学 可行性

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素质拓展训练成为了当今各大企业所推崇的员工必备培训课程,因为它可以在简短的时间内使参训的队员极具凝聚力、号召力及创造力使企业生产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培训的方式让参训人员通过肢体的运动来感悟进行自我教育与提升的一种活动,它与传统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比,少了一些说教和灌输,多了一些运动中的体验和感悟。这种极具有教育意义的训练活动在高等院校社团活动中开展极为普遍,有些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选修课中也已广泛开展,因此将这项运动引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也将有很大的创新性意义,让高职院校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得到教育。

1.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所以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体育课、课外锻炼、业余训练)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使他们充满活力。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正确的体育锻炼还可以磨炼自觉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并努力克服困难的品质,并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培养独自面对各种困难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经科学家探索研究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还有助于他们提高改善大脑的工作条件,促进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储存的牢固性进而增加青少年储存信息间的沟通与灵活运用的能力,致使信息的显示鲜明因此对信息的辨别就愈精确。并且现在的体育项目不仅仅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在各种体育技巧存在的同时使青少年无形的参与到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受到良性刺激,使青少年智力因素得以提高。因此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智力的同时建立良好的道德观、集体主意思想及勇于拼搏的精神。

2.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2.1素质拓展训练独特的训练形式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素质拓展训练与体育训练的训练形式十分相似都属于户外运动,在训练意义与训练效果上也有很多类似之处,但是具体项目的引入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有吸引力,因为这些项目的开展类似体育游戏活动,但是又有严格的比赛规则比如“穿出电网”“冲出亚马逊”“孤岛求生”“激流勇进”等等都是在简单的器材的配合下,虚拟场景进行的活动。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比赛,从而无形的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在愉快开心的状态下参与到项目练习中也使教学活动开展的热火朝天。

其次素质拓展训练的各种项目的开展对器材设施的要求极为简单,像“雷区取水”只需要一跟长绳、一跟短绳和一个矿泉水瓶就可以完成项目的练习,“飞跃峡谷”只需要两块不同长度的木板、两个木墩三根绳子就可以,素质拓展训练有些项目甚至不需要任何器材都可以达到非常好的练习效果与目的。

2.2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帮助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提升自我体能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它是一种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法、以感悟为目的训练方式。它具有投入为先、挑战自我、熔炼团队、高峰体验、自我教育的突出特点。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参训者在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这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参加训练者也提升了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了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认识到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在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别人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上也会有很大的提高。通过素质拓展训练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形式、内容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训练,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合理发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素质拓展训练引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3.1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内容对完成“阳光体育”教学的开展造成了制约影响,现存的教学方法是一节课有锻炼效果不同的两个内容组成每学期要学习六至八个内容和项目目的是,能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但是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既使是优秀的运动员也很难掌握所有项目并对它们产生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制约影响,减少了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影响了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体育锻炼本身要达到的锻炼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3.2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帮助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将带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丰富教学内容。集体活动变得更加有趣,学生在练习项目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成为活动的主人与活动的重心,这也是素质拓展训练的特点之一。将原有的体育教学课程每节课分为两个阶段将体育运动项目与素质拓展训练合理的分配开来,减少每节课学生参与的项目,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同时达到寓教于乐,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克异,季浏.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9,1

[2] 姜 丽.对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构想[J].体育学院学报,2010.2.

第3篇

根据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在青少年中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引导少年儿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身体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国梦做好全面准备,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在暑假开展首期“中国青少年军事・心理夏令营”教育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美丽中国梦 阳光少年行

二、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

第一期:2015年7月18日(星期六)至7月25日(星期六);

第二期:2015年8月1日(星期六)至8月8日(星期六);

第三期:2015年8月15日(星期六)至8月22日(星期六)。

地点: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北京)培训基地。

三、活动内容

1.体验军事活动,培养爱国情怀。参观军事场馆,体验军事装备,了解中国的军事历史、军事文化、军事发展及建设成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人生斗志。

2.军事拓展训练,加强身心素质。军事化行为训练,塑造良好行为习惯,锻炼健康体魄,磨砺抗挫折能力,加强自救自护能力,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提高生存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3.挖掘自我潜能,塑造阳光自我。与心理学专家面对面,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挖掘自我潜能,保持积极心态。走进心理科学实践体验基地,体验心理科学的奥妙,培养观察、发现、创新的科学观。

4.做好心智管理,开启梦想之门。通过团体辅导、实践体验、主题交流活动等,交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灿烂明天的向往,积累心理资本。参观清华北大,感受最高学府的氛围,开启梦想之门。

(具体活动日程安排详见附件1)

四、报名对象

身体健康的优秀中小学在校生,具体要求如下:

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或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

2.年龄在8―16周岁之间;

3.身体健康,没有不适应外出活动的疾病。

五、荣誉与认证

优秀营员及带队教师名单将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上公示,并可获得:

1.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者证书(带队教师);

2.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证明;

3.“青少年军事・心理夏令营”营员证书。

六、活动费用

活动费用为4980元/人,主要包含:食宿费、培训费、军事活动费、专家劳务费、营内交通费、景点门票费、活动组织管理费、全程保险费等。费用不含:往返北京交通费、个人消费,以及因不可抗力因素,如政治、军事、自然情况所造成的损失。

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宫;法律依据;现实困境;拓展模式;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A-0010-05

一、法有据:教育、公益、指导

青少年宫发展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关于加强少年宫工作的意见》《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等法规、文件对青少年宫工作职责的相关规定中。

依照法律规定,青少年宫属于教育机构。完整地说,青少年宫属于“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其本质属性,“校外”主要相对于“校内”而言。作为一种校外教育,青少年宫的教育与校内教育在目的上完全一致,但在活动方式和具体目标上呈现出互补的特征。青少年宫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一种,但与其他校外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教育不同,它是由国家举办的、专注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兴趣特长、科技品质等方面发展的、由专业人员参与实施的机构教育,是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

青少年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机构,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机组织部分,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青少年宫公益性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国家投资并承担责任、非盈利。青少年宫在资金投入体制上“以财政拨款为主”。

青少年宫还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指导机构。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三个领域内得到发挥:第一,青少年宫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大中城市青少年宫对基层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指导和辐射。第二,学校的课外、校外活动。少年宫对此类活动应该起到“协助”作用。第三,社会和家庭活动。利用青少年宫的场地和器材,组织、指导、协助家庭与社会进行教育活动,其指导价值一方面表现在以高质量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家长的校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参与校外活动的学生家长因地制宜地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发挥校外教育功能是青少年宫存在的前提条件,教育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对青少年宫独特教育价值的认识,也有赖于青少年宫教师开发出富有校外教育价值的系列主题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努力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对于青少年宫独特价值的研究和探索,是青少年宫目前发展的当务之急:“校外教育是一门科学。少年宫的组织管理、活动设施、活动内容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为了提高活动质量,充分发挥少年宫的作用,必须加强研究工作。”(《少年宫(家)工作条例(草案)》,1987)青少年宫的研究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青少年宫教育实践的研究、对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关系的研究、对校外教育标准与规范的研究。

青少年宫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涉及对校外教育独特性内涵的研究、对当代青少年发展问题和发展需求的研究、对国外同行经验的研究等,目的在于形成具有校外教育特质的实践活动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实现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在青少年素质提升过程中的长程和多元价值。对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关系的研究,建立在对校外教育独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应该集中于校内、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研究,使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衔接能够建立在确认差异的基础上,让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上相得益彰。对校外教育标准与规范的研究主要针对目前校外教育市场的失序问题,它与校外教育领域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密切相关,在校外教育市场百花齐放的今天,亟待确立校外教育领域的专业规范和专业标准。

法律法规为青少年宫正常运行设计了一条在理论上可以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之路,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青少年宫在运行实践中遭遇到相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二、行无依:现实困境与挑战

“行无依”是对青少年宫运行过程中现状的简单概括,造成“无依”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法规条文难以落地。比如青少年宫适用于《教育法》关于“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但作为“其他教育机构”的青少年宫与学校教育又无法享有完全相同的社会资源,因为学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青少年宫教育充其量属于“准公共服务”。在实际操作层面,缺少对应于校外教育的具体细则,甚至没有一个文件对少年宫的业务范围、拨款渠道、收费标准、从业人员资格、职称待遇等关键问题做出明确界定,结果导致法理有据却实施无据。

第二,相关法规条文关注的是青少年宫的责任和义务,而忽略了实施责任和义务应该满足的前提性条件。比如《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求青少年宫对集体组织的普及性教育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要免费,但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要想完成这些“应然”的使命和责任,仅靠一纸指令又是不切实际的。换句话说,法律、法规对青少年提出的是“应然”的要求,要把这些“应然”的要求转化成“实然”的现实,需要政府、社会给青少年宫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支持,包括经费、人员、制度、政策等,但满足这些条件的措施和保障,法律法规未曾涉及,由此导致实践操作无章可循,自由度、随意性、差异性过大,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责任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法规制定缺乏对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机构的独特性的考虑,导致法规落实的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有关校外教育的立法状况,基本上处于“影子”状态,即没有明确的有关校外教育的立法实践,所有有关校外教育的法律l件都是“附着”在其他教育立法之上的。比如《教师法》把校外教师纳入教师体系,他们在权利、义务、资格等方面与校内教师完全一致。事实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虽然在目的上一致,但在工作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却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若完全以学校教育的要求来评价和考核校外教育教师的工作,则无异于以尺称重,难免水土不服。

第四,多头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也是导致“行无依”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宫一直处于多头管理的复杂局面中。1957年《关于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工作的几项规定》,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少年宫由教育行政机构和共青团共同领导的双重隶属关系。目前,青少年宫则主要有四类管理主体:教育机构、妇联组织、共青团、企业。在经费拨付上也存在不同形式:政府全额拨款、政府差额拨款、企业负担、社会赞助和自收自支。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成为常态,同一地域不同隶属关系的青少年宫在经费来源、人事制度、人员待遇等方面各行其是,差异悬殊,由此产生的人员序列、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多头管理同时造成了理论上各个部门都有责任、事实上各个部分都不负责任的境况。

与多头管理并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专业管理缺失。目前不同管理机构对青少年宫的管理基本属于行政管理,行事遵循行政逻辑,而青少年宫所行使的是教育职能,工作对象是正处在发展和成长期,需要指导、引导和教育的青少年,它遵循的应该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青少年宫的教育是一个专业领域,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支撑,仅靠重视和热情是难以完成其职责的。即使是教育行政部门,尽管它是专业、专职的主管部门,但其主要职能和专业领域在于校内教育管理。尽管工作对象都是青少年,但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功能、特点、工作方法、影响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如果简单移植校内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无疑会偏离初衷。近年来出现的青少年宫“校外教育校内化”,以及简单满足活动的数量和形式、“有活动无教育”等现象,与青少年宫管理中缺乏专业的校外教育主体参与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即使是为了解决因多头管理而导致的管理无序、低效问题而设立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不能在统筹协调上发挥多大作用”。[1]

“行无依”导致青少年宫运行中的现实困境。困境首先表现为教育功能难以落实,宣传与培训功能强化、教育功能弱化。宣传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其重点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培训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青少年宫为了维持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两者都内蕴着教育元素,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对青少年宫教育独特价值的认识比较模糊,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发展需求的考量,降低了活动的效益和质量,导致“在很多地区,真正意义上的校外教育活动已难觅踪影”[2]。

现实困境的第二个方面表现为公益性与普惠性难以落实。青少年宫活动的参与面小,且集中于某些特殊群体;收费培训项目成为青少年宫的日常活动,占用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使青少年宫的活动由“面向全体”变成“面向部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简要归结为:第一,活动场地容量小、资金投入少、人员力量单薄、活动方式封闭[3]。第二,在实践中,群众性活动往往成为扶贫和政策宣传的主要通道,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已经异化成考试和考级的附庸,导致“有培训无活动”“重小组活动轻群众活动”。第三,对活动品牌化的曲解以及培训活动功利化的倾向。对品牌化、专业化社会活动的过度追求,隐性地提高了社团活动的门槛,一些零基础或者基础水平较差但又对某一方面有兴趣的儿童被排斥在社团活动之外。培训活动功利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尽管“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收费也直接把一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孩子挡在青少年宫的培训活动门外。不管是隐性还是显性影响,都无疑与公益机构应该有的机会公平性原则相违背。更为遗憾的是,那一部分被排除的群体,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才是真正迫切需要社会关怀、需要公益扶助的群体。

困扰青少年宫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队伍数量和水平问题。在青少年宫发展过程中,如果说资金、场地、政策与管理相关的话,活动水平、教育作用发挥、对青少年吸引力等问题,则与教师队伍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直接相关。目前,青少年宫师资存在几个问题:职工队伍数量不足;在编人员比例失调;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教育专业素养)不高。以中国校外教育发展位居前列的浙江省为例,到目前为止,全省青少年宫的教师只有约50%有资格证,专业人员约占总人数的60%左右;根据2015年8月所采集的数据,如果按照2000:1的在校生与校外教师的生师比进行测算,浙江省青少年宫需要4505名专业教师,但目前所有的青少年宫工作人员2164名,尚存在2341名教师的缺口。

数量不足的青少年宫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编职工结构不合理(后勤人员多、管理人员多、业务骨干少)、靠外聘人员挑业务大梁等问题。浙江省某市一家区级青少年宫有两处宫址,年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达10000人次以上,同时还需要组织日常的大型群众性、公益性活动,而它的正式人员编制只有5个,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需要常年聘请兼职教师80人左右。

教师专业水平较低主要是从教育专业的意义上来说的。青少年宫的大部分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长,但他们大部分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工作的过程中也缺少接受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的机会,导致教师在专业能力发展方面呈现出技能强、教育弱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教育和培训活动的质量。

三、破解困局的路径探索

破解“行无依”所造成的现实困境,是青少年宫目前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发展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使青少年宫回归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职能。作为“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具有专业属性;与学校教育不同,在校外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场所更为开放,形式以主动参与的活动为主;从促进青少年发展的角度讲,道德思想修养提升、兴趣特长发展、社会生活意识和能力增强是其主要目标。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工作方式与影响方式的不同,也从而导致校外教育活动在内容、目标、方式方面与校内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立足校外教育的独特性,在活动设计、活动方式、评价标准、活动价值导向等方面突出教育性,让青少年宫充分凸显教育机构的特色,是寻找青少年宫立足之地的重要工作。

第二,以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一支层次多元,专、兼职结合的校外教育教师队伍。就资质来说,青少年宫教师应该在专业能力、教育素养、专业道德等方面满足“教育”这一专业生活的基本需求;就数量来看,这一支队伍应该与当地的青少年人数相匹配;在类型上至少包括三部分:负责日常校外工作实践活动的教师、校外教育指导教师、校外教育工作人员。

具体来说,这支教师队伍首先应包括一批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和辅导员,主要负责日常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保障校外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需要一支熟悉校外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校外教育有真知灼见、富于探索创新精神的研究和指导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可以是校外教育的一线实践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还可以是学校教育中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教育的研究指导力量,他们将承担如下几个方面的责任:研究校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发展的独特发展价值,探索校外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并在实践中与教师合作开发适宜的校外教育活动模式。他们研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互动中,研究的目标不但在于设计与改善实践活动,更要能够把校外教育的独特价值最大程度地渗透于教育活动之中。在研究的基础上,大面积实施对一线实践教师和兼职校外教师的指导。兼职校外教师既包括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其他领域人员,也包括来自学校的教师。第三类人员是与活动相匹配的保量、有质的工作人员。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要立足校外教育的特殊性,从质量、层次、数量、类型、专业发展方式与通道等方面进行思考,教师队伍的来源既可以是高等院校专业学生的培养、学校优秀教师的选拔调配,也可以是其他机构优秀人才的聘用。

第三,在管理问题上强化专业性,兼顾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管办分开,成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校外教育事宜是可以尝试的一条路径。在校外教育多元并存的格局下,青少年宫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专业问题,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行政问题,专业发展问题需要行政的支持与保障,但不能完全依赖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偏重于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而专业管理则偏重于对相关机构内部事务进行管理。校外教育也应该在管理中区分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其目的在于体现教育这一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社会公共事业的独特性。

管理体制的改革影响着校外教育的整体状态,需要慎之又慎。以浙江省为例,在目前情况下,可以试行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拓展模式和创新模式。所谓拓展模式,即在现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拓展校外教育指导中心的专业发展职能,赋予其专业研究、实践指导和专业管理职能,同时受浙江省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的监督和管理。所谓创新模式则是指设立“浙江省校外教育区域化改革实验区”,探索校外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可操作路径。

拓展模式中的“拓展”主要指机构功能上的拓展,即由目前业务指导、研究、服务职能,拓展为专业管理、研究、指导、服务功能,使之成为省校外教育业务发展的主管单位。职能的拓展不仅表现在领域上,更表现在各个领域的内涵上。具体来说,拓展后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指导中心的职能定位在专业管理上,主要承担青少年宫内部人员资格标准核定、资格审查、专业发展、专业评估等职能;在整个校外教育的发展中,还承担制定行业规范、监管其他校外教育机构专业行为的职责;在研究方面,兼顾校外教育活动的实践开发和理论研究,以形成具有独特校外教育特质的研究成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互动;在指导方面,负起全省青少年宫业务发展的责任,同时在青少年宫与学校、青少年宫与家庭、青少年宫与其他校外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与协同发展中做出贡献;在服务方面,扩大对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服务特色。

创新模式以设立“浙江省校外教育区域化改革实验区”为方式展开。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改革实验,成立区域性校外教育专门机构负责该区域的校外教育整体发展,并以专门机构为主体来协调和统筹民政厅、文明办、教育厅等与校外教育相关的机构的教育力量,形成类似于地方教育局ρ校教育管理的体制。与拓展模式偏重于专业管理的体制相比,创新模式兼具专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双重责任。

包括青少年宫在内的校外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育对象、独特的教育功能,在多元格局下专业属性日益强化,专业功能日渐提升。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突出校外教育的专业地位,为校外教育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不但必要而且迫切。把管理的权责交给政府,把事业的发展托付专门机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研究队伍,探索新的校外教育组织模式,可以保证更好地体现校外教育的育人价值,同时也可以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外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途径探讨;科艺整合

素质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原则。当今,全世界都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各国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人才的含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办学目标。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其目的也是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具有强烈社会化特征的同时,肩负着对学生实施社会化教育的历史重任。那么究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施素质教育,下面具体谈谈自己的

体会。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优势特点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其发展定位以及育人目标都较之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别,侧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侧

重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优势:

1.全面性

活动中心内设置大量的教学设备和设施,配备较强的师资人员。所以在开展一切校外教育活动中具有全面性,覆盖面广,教育网络发达。青少年来到这里进行学习,可以享受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精良的师资,并且可以持续和长久地接受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具有协调和沟通的能力。

2.公益性

校外教育具有公平和公益性,青少年活动中心是面向全社会的青少年而开放的。尤其是设备和设施都是免费供学生使用的,学生可以单独也可以由家长带领到活动中心来学习和体验。活动中心还利用一些重大节日免费向青少年提供一些竞赛、辩论、展

览等活动,这都充分体现了活动中心教育的公益性。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接纳和包容性,也是活动中心公平性的表现。

3.娱乐性和开放性

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始终都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快乐中建构知识和形成学习能力。教师实施的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开展,都是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而设计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在实际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形成。活动中心的设立是向着全社会中的青少年开放的,具有一切现代教育的特征,所以活动中心开展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科技与艺术有机结合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所开展的素质教育中,科技和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一些家长中存在一种认识,那就是科技和艺术是两个没有交集的项目。可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应该成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主旋律。众所周知,科技与艺术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科技的发展促进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也影响和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形式也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科技与艺术的整合一定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与时代的步伐一致。在活动中心的美术教学中,渗透科技知识,那种科幻的画作,可以作为艺术,也可以作为科技,二者高度整合,相互融合。科技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技。活动中心为学生的科技学习提供展示的平台,定期举办展览和竞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

2.注重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

活动中心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活动中心要在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首先是环境方面,可以利用中心的围墙进行墙面文化建设,通过多姿多彩的墙体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尤其是开辟出特定的平面,让学生自己设计图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遴选学生的优秀书法和绘画作品,体现我的世界我做主、我的学习我做主的办学风格。有了强烈的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3.加强实验基地建设

活动中心应该建设成为学生进行科技与艺术学习的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提供科技制作的基地,提供艺术培训的实践基地。通过诗词、书画、民乐,强化民族文化培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挖掘中心内的名师资源,对外聘请专家名师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国画、书法、民乐、诗词等专业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6篇

校外科技活动 创新 实践

青少年是 21世纪的主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直接影响着新一代国民的素质以及未来国家的强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地处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开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我们实施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活动化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我们努力探索校外科技活动的新平台、新模式、新载体、新特色、新团队、新渠道,力求让创新的科技活动,成就花季少年的理想。

一、国际视野,搭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新舞台

教育国际化的一大进步是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环境是学习的中介和桥梁,在科技教育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环境的“隐形课程”,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为此,我们努力将科技元素融合在场馆环境中,充分为孩子的科技梦想建构实践的空间:户外小品“远航之舟”――是船模试航池;艺术墙饰“美丽园区”――是园区经典建筑模型展;大厅中组合的立体轨道――是学生体验拼装四驱车的天地;访客中心“电子版图”――让每个学生为运用新科技找到自己的学校而自豪;“中心”立体动态建筑模型――则生动演绎出作为江苏第一家绿色建筑的特殊水处理系统……整个“中心”处处通过环境诠释隐形的科技教育功能。

中心一层则以“科技”为主题,围绕“用科技缔造美丽、用科技引领生活、用科技创造未来”的核心理念,建设了高标准的未来工程师工作室。

二、开放互动,引领青少年科技活动新模式

谈到教育,人们一贯强调其规范性和科学性,科技教育同样也不例外,正式性和严肃性是通常定位的主要特质。

而“中心”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我们的追求绝不是学校规范教学的简单延伸,避免第二课堂、第三学期,积极探索科技活动的娱乐化趋势,努力寓教于乐,不断增加科技活动的情趣是我们的目标,模拟世界的科技运动娱乐、访客中心的互动签字版、入口处的三维检索区都是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建成的。

我们立足于校外的角度,利用其独特资源优势和的科学氛围,以及充满趣味性、互动性的参与形式,形成了“实践――体验――启迪”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新模式。强调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创,引导学生主动地和周围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去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三、开拓创新,挖掘青少年科技活动新载体

“中心”努力探索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尝试点线面相结合的多维度全方位的科技活动。

点――主要指短期的科技活动。如“中心”每年春季的科技节,组织与科学家的对话、家庭科技制作现场秀;“中心”一年中承办及参加了近十次全国省市各类科技赛事,如暑期全国创新大赛、四月的江苏省机器人大赛、秋季的模型比赛……营造了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新的制高点。

线――指具有连贯性,承前启后的各类科技活动。如“中心”建立了各类科技社团,组建未来工程师工作室,让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科技探索、认知建构、能力培养。

面――主要指不断扩大校外科技活动的覆盖面,引导更多的青少年享受高品质的科技活动。“中心”通过学校的社会实践,组织数以万计的学生来“中心”感受科技魅力;通过“快乐驿站”,为乡镇和民工子弟学校送教科技教育下乡;通过科技家庭日,在社区、商场举办免费公益科技活动,把科技的萌芽遍撒园区每片土壤。

科技活动的新载体是现代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一大课题,只有在多元化的背景下,科技活动常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多元整合,打造青少年科技工作新团队

众所周知,一个优秀教师能带动一个学科,尤其在校外教育领域,科技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法,这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中心”根据自身特点,积极通过公开招聘、诚意邀请、区域组合等多种形式招募了一支高素质的团队,为高品质的科技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保证。目前,我们科技教师团队组主要采用专家引领、专职保障、兼职充实三种形式户外补充。

专职人员――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吸引了具有近多年科技教育经验,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

专家团队――由省市区一批知名科技教育工作者组成,他们视野宽、资源广、业务精,为中心科技活动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兼职教师――广纳周边区域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组建而成,让他们在工作或退休之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五、凸显品牌,实现青少年科技活动新特色

我们在注重科技活动普及的同时,紧紧围绕“创成果亮点,树科技形象,塑品牌活动”的目标,坚持走品牌战略,通过扶持、强化、优化等环节,不断壮大品牌的阵营,不断提高品牌的分量,使校外科技教育水平得以提升。具体做法凸显三个新:

新主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是国家近年来倡导的科技生活主旋律,我们紧扣时代科技新内容,举办“低碳童年,爱心飞扬”的元宵节大型生活用品交流会、“低碳生活――你,我,他”等系列活动,孩子们在过程中学习绿色的生活方式。

新人群――我们不断扩大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队伍,十二五规划目标是组织青少年科技活动人次在全区覆盖面达100%。为此,首先是充分利用基地主战场,在培训的同时更通过免费科普电影展、科普作家讲座、吸引学校社会实践、组织观看科技比赛提升参与率。

新成果――为了全面体现国际化,我们加强与国外有关组织的联系,拓宽青少年参与国际科技交流的渠道,努力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能够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共进。自2009年中心成立至今一年半时间内,学生共获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奖217项,其中全国金奖四项、江苏省一等奖65项目、获江苏省团体奖22个,尤其是在今年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中,“中心”共获得一金一银一铜,名扬狮城。

六、互惠多赢,拓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新渠道

社区推广扩大影响面――坚持拓展科技活动的范围,定期在周边小区开展小型科技活动,如模型拼装指导、科普展览等;节假日在流动人群密集的商场、公园举办四驱车现场赛、知识问答等;赴乡镇、民工子女学校送科技教育下乡……

家庭活动提高实效性――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模式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围绕日常生活展开居民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废物利用等系列环保活动,通过每个家庭的低碳生活促进全社会的现代科学生活方式。

企业参与实现互惠互利――在主动争取相关政府机构扶持的同时,我们积极争取企业的加盟,如由园区建屋集团冠名的未来工程师工作室,每年40万元的资金支持保证了名师团队、活动层次、成果显著。此外,同超市、大卖场等联办科技家庭日、馆内建设污水处理展示区等,真正实现了企业扬名、学生得益、中心发展的多赢。

青少年科技活动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青少年科技活动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青少年科技活动更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将不断地创新校外科技活动的模式,为青少年的科技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协青少年工作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回顾与展望.

[2]陈欢庆,杨光时.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科技领航,花季圆梦

――浅谈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吴剑清

围绕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平台、模式、载体、特色、渠道、教师团队等内容,阐述了以国际化的视野、互动开放的形态、开拓创新的精神、多元整合的方法、突显品牌的策略、互惠多赢的追求而展开的创新探索以及有效建构。

校外科技活动 创新 实践

青少年是 21世纪的主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直接影响着新一代国民的素质以及未来国家的强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地处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开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我们实施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活动化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我们努力探索校外科技活动的新平台、新模式、新载体、新特色、新团队、新渠道,力求让创新的科技活动,成就花季少年的理想。

一、国际视野,搭建青少年科技活动新舞台

教育国际化的一大进步是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环境是学习的中介和桥梁,在科技教育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环境的“隐形课程”,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为此,我们努力将科技元素融合在场馆环境中,充分为孩子的科技梦想建构实践的空间:户外小品“远航之舟”――是船模试航池;艺术墙饰“美丽园区”――是园区经典建筑模型展;大厅中组合的立体轨道――是学生体验拼装四驱车的天地;访客中心“电子版图”――让每个学生为运用新科技找到自己的学校而自豪;“中心”立体动态建筑模型――则生动演绎出作为江苏第一家绿色建筑的特殊水处理系统……整个“中心”处处通过环境诠释隐形的科技教育功能。

中心一层则以“科技”为主题,围绕“用科技缔造美丽、用科技引领生活、用科技创造未来”的核心理念,建设了高标准的未来工程师工作室。

二、开放互动,引领青少年科技活动新模式

谈到教育,人们一贯强调其规范性和科学性,科技教育同样也不例外,正式性和严肃性是通常定位的主要特质。

而“中心”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我们的追求绝不是学校规范教学的简单延伸,避免第二课堂、第三学期,积极探索科技活动的娱乐化趋势,努力寓教于乐,不断增加科技活动的情趣是我们的目标,模拟世界的科技运动娱乐、访客中心的互动签字版、入口处的三维检索区都是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建成的。

我们立足于校外的角度,利用其独特资源优势和的科学氛围,以及充满趣味性、互动性的参与形式,形成了“实践――体验――启迪”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新模式。强调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创,引导学生主动地和周围的物质世界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去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三、开拓创新,挖掘青少年科技活动新载体

“中心”努力探索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尝试点线面相结合的多维度全方位的科技活动。

点――主要指短期的科技活动。如“中心”每年春季的科技节,组织与科学家的对话、家庭科技制作现场秀;“中心”一年中承办及参加了近十次全国省市各类科技赛事,如暑期全国创新大赛、四月的江苏省机器人大赛、秋季的模型比赛……营造了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新的制高点。

线――指具有连贯性,承前启后的各类科技活动。如“中心”建立了各类科技社团,组建未来工程师工作室,让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科技探索、认知建构、能力培养。

面――主要指不断扩大校外科技活动的覆盖面,引导更多的青少年享受高品质的科技活动。“中心”通过学校的社会实践,组织数以万计的学生来“中心”感受科技魅力;通过“快乐驿站”,为乡镇和民工子弟学校送教科技教育下乡;通过科技家庭日,在社区、商场举办免费公益科技活动,把科技的萌芽遍撒园区每片土壤。

科技活动的新载体是现代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一大课题,只有在多元化的背景下,科技活动常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四、多元整合,打造青少年科技工作新团队

众所周知,一个优秀教师能带动一个学科,尤其在校外教育领域,科技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法,这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中心”根据自身特点,积极通过公开招聘、诚意邀请、区域组合等多种形式招募了一支高素质的团队,为高品质的科技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保证。目前,我们科技教师团队组主要采用专家引领、专职保障、兼职充实三种形式户外补充。

专职人员――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吸引了具有近多年科技教育经验,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

专家团队――由省市区一批知名科技教育工作者组成,他们视野宽、资源广、业务精,为中心科技活动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兼职教师――广纳周边区域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组建而成,让他们在工作或退休之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五、凸显品牌,实现青少年科技活动新特色

我们在注重科技活动普及的同时,紧紧围绕“创成果亮点,树科技形象,塑品牌活动”的目标,坚持走品牌战略,通过扶持、强化、优化等环节,不断壮大品牌的阵营,不断提高品牌的分量,使校外科技教育水平得以提升。具体做法凸显三个新:

新主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是国家近年来倡导的科技生活主旋律,我们紧扣时代科技新内容,举办“低碳童年,爱心飞扬”的元宵节大型生活用品交流会、“低碳生活――你,我,他”等系列活动,孩子们在过程中学习绿色的生活方式。

新人群――我们不断扩大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队伍,十二五规划目标是组织青少年科技活动人次在全区覆盖面达100%。为此,首先是充分利用基地主战场,在培训的同时更通过免费科普电影展、科普作家讲座、吸引学校社会实践、组织观看科技比赛提升参与率。

新成果――为了全面体现国际化,我们加强与国外有关组织的联系,拓宽青少年参与国际科技交流的渠道,努力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能够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共进。自2009年中心成立至今一年半时间内,学生共获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奖217项,其中全国金奖四项、江苏省一等奖65项目、获江苏省团体奖22个,尤其是在今年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中,“中心”共获得一金一银一铜,名扬狮城。

六、互惠多赢,拓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新渠道

社区推广扩大影响面――坚持拓展科技活动的范围,定期在周边小区开展小型科技活动,如模型拼装指导、科普展览等;节假日在流动人群密集的商场、公园举办四驱车现场赛、知识问答等;赴乡镇、民工子女学校送科技教育下乡……

家庭活动提高实效性――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模式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围绕日常生活展开居民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废物利用等系列环保活动,通过每个家庭的低碳生活促进全社会的现代科学生活方式。

企业参与实现互惠互利――在主动争取相关政府机构扶持的同时,我们积极争取企业的加盟,如由园区建屋集团冠名的未来工程师工作室,每年40万元的资金支持保证了名师团队、活动层次、成果显著。此外,同超市、大卖场等联办科技家庭日、馆内建设污水处理展示区等,真正实现了企业扬名、学生得益、中心发展的多赢。

青少年科技活动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青少年科技活动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青少年科技活动更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将不断地创新校外科技活动的模式,为青少年的科技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第7篇

今年以来,全局组织了多次集中专题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先后两次邀请县委党校教授到我局举办讲座,对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专题讲解,加深了全局干部群众对会议精神的理解,使全局党员干部紧随时展的步伐,增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使关工委工作人员视野得到了开阔,思维得到拓展,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做到与时代同步、与青年同心。

二、统筹并举,纵深工作取得新进展

为了引领青少年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我局紧扣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一是大力开展助学助困活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慰问看望了家境困难的“春蕾女童”;“六一”期间,局分管领导赴我县梅渚中心小学积极参加儿童节庆祝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爱的誓言,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是进行普法教育。以各种普法活动为契机,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有奖问答”,“法制谜语竞猜”等趣味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参与度,积极营造了良好的法制宣传氛围,使广大青少年法制观念得到提高。

三是充分发挥“五老”作用。丰富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以老带新,不断推动“五老”队伍不断壮大。依托社区和学校,充分发挥他们在智力、财力、接触面、影响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及作用,开展多种主题内容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用他们的热情、知识教育关爱着下一代,使他们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支强大宣传力量。

四是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美化环境活动。为发挥青少年在卫生习惯中的作用,影响和带动居民行为习惯的改善,我局组织部分工作人员及中小学学生到街头开展大扫除活动,不但提高了青少年爱护环境的意识,也促进了环境治理风气的改变。

五是继续做好在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与县教体局联合发文,做好在校学生参保工作,对属于低保对象或重度残疾的学生,个人不缴费,中央财政和县财政分别再相应补助,中小学校学生还能享受意外伤害门诊报销,从而有效保障了我县广大在校学生的医疗权益。

三、尽职履则,为青年办实事有了新收获

我局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注重结合实际,针对当下青年的心理特点及专业爱好等,从有利于他们成才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切实为社会广大青年办好事、办实事。

一是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对2012年93名见习毕业生进行了电话回访,发放就业见习补助18.45万元;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就业服务季”活动,为我县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服务;举办了一期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班,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释疑解惑,并为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服务;通过公开招考,3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及13名高校毕业生基层公益性岗位人员均到岗工作,让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面向基层服务锻炼,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而且还为乡镇基层提供了新鲜血液。

二是积极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今年开办青年创业培训班18期共计652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7人次2762.5万元,充分发挥了鼓励青年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作用。组织社会待业青年参加技能培训班,全年共开班就业技能培训班37期,参训学员2128人,拓展他们的就业范围,使他们身怀建设家乡之技,心怀热爱家乡之心,积极投入到建设工作中来。

第8篇

关键词 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拓展活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141-02

青少年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是未来的建设者,加强对青少年的阅读培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是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面对青少年多样化,动态化的阅读需求,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作为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加大对青少年的服务力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五彩童年,与爱成长”的小海螺阅读拓展系列活动,激发的青少年阅读热情,让阅读热情更有持久力,使阅读逐渐成为青少年的一种习惯。

1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引导青少年正确阅读,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拓展多元化的阅读空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五彩童年,与爱成长”的小海螺阅读拓展系列活动,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增长知识,愉悦身心,让孩子在活动中收获快乐,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潜力,从而爱上少儿图书馆,爱上阅读。

1.1 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之一:小海螺周未故事会

固定每周六上午在馆内大厅举办,故事的主题分别是利用本馆图书资源讲述书中故事,邀请外教讲述英汉双语故事, 邀请专家讲述北海历史文化故事,志愿者讲述科普知识专题故事,如“我爱飞鸟”、“海洋生物”等,故事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爱讲故事的孩子和喜欢听故事的孩子,有一个相互交流分享的机会,孩子们在故事会中,学会做人做事,获得一些生活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走入阅读世界。

1.2 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之二:推广制作绘本、电子书活动

绘本画面精美,富有内涵,能给孩子美的熏陶,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还可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预测推理能力。我们通过举办“双语儿童故事会暨阅读绘本”大赛和创意阅读绘本展示活动,把最优秀的绘本介绍给孩子和父母,让孩子们在优秀的绘本故事中找到阅读的乐趣,找到阅读的意义。

为了迎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利用电子书制作工坊的资源优势,通过组织电子书制作大赛,让孩子在体验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以外,自己动脑动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放在网上图书馆里,与其他孩子进行分享交流。

1.3 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之三:小小图书管理员志愿者活动

少年儿童图书馆主要的服务群体是孩子,能让孩子对图书馆有归属感,对于孩子的自身学习和成长以及图书馆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通过招募假期小小图书管理员志愿者活动,是让孩子亲身参与到少儿图书馆的工作和管理中,参加的小小图书管理员志愿者在我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会图书管理的方法,培养孩子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学会一门图书管理的技巧。让孩子真正成为图书馆的小主人,自由发挥其潜在的能力。

1.4 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之四:暑期阅读嘉年华系列阅读拓展活动

孩子们结束学校生活,告别书本和课堂,该怎样度过一个有意义而快乐的暑假?为丰富全市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北海市少儿图书馆为全市青少年奉上的三重好礼,即“学习”礼、“实践”礼、 “娱乐”礼,举办了书法、绘画、摄影、英语等公开课;开展影视欣赏、音乐欣赏、舞蹈欣赏、形体气质讲坛、礼仪礼节讲坛等讲座;开展电子书制作、种植、摄影等实践课;明星宝贝计划:现代舞、小歌手、模特走秀等培训;还特别为孩子们播放假日电影。使孩子在读书活动中开阔视野,延伸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扩展孩子的学习范围,增长知识,在暑假期间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

2 小海螺阅读拓展活动成效

2.1 培养实践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他还主张“六大解放”,其中一项是解放孩子的双手。实践对于孩子的发展十分关键,它关系到孩子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我馆开展了一些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课程活动,让孩子走出学校课程之余,增强动手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

1)摄影实践:通过邀请知名摄影家上公开课的形式,开办为孩子们讲授摄影技巧、摄影方法等一系列详细的课程,带领孩子到馆内、户外进行实地实践。孩子们在系统的学习后进行动手操作,提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快速有效地学会摄影,一些优秀作品还参加了2013年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的摄影大赛。

2)种植和养殖的实践。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一些城市里的儿童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现在的儿童不认识禾苗,分不清麦苗和小草,所以在暑假期间,我馆开展了种植养殖的实践课程,由老师指导种植和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给参加的每个孩子发一些简单的植物的种子或者容易养的动物,每天做好记录,拍照。展示成果的当天,每个孩子说说自己的种植或者养殖过程和解释记录,展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照片,讲述自己的种植心得体会,最后以当场画画方式,表达了自己自然的感情,互相交流。科学活动是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孩子积累种植和饲养的经验,同时也培养他们环保意识和亲近自然的情感。

2.2 培养艺术和审美能力

我馆不仅仅是未成年人阅读的天地,还是他们培养情愫的小天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我馆发挥利用现有资源,举办书法、美术培训班艺术欣赏讲座、礼仪讲座和形体气质的讲座,这些利于孩子发展的活动,能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审美和艺术修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调动他们的潜能。给孩子讲授一些形体塑造和内在气质提升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生活实例,让孩子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2.3 学习和娱乐能力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社会,图书馆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发展多载体、多样化和多功能的图书馆,让孩子在走出学校之余,能够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知识大殿堂里,学习更多在学校里没有遇到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学习经验。暑假期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知识讲座,通过救护和逃生知识的讲座、英语沙龙大派对、棋艺大比拼等,让孩子们和老师、同伴一起,以一种不同于课堂的方式,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通过一些小游戏和小竞赛,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学习,学习到了很多领域的知识。

3 结论

“五彩童年,与爱成长” 小海螺阅读拓展系列活动的举办是北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就如何更好地推广和引导青少年正确阅读方面进行探索的创新举措,是根据本馆实际,尽可能地拓宽领域、多角度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拓展阅读空间来推动社会阅读,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精品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发挥了其社会教育职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目标人群;培养模式;协调机构;培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 808.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049-04 文献标志码:A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国家足球水平高低的根本性问题。目前,中国青少年注册球员由60多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足球学校由4 000多所减少到40多所,组建U17国家队时,只有100余人可供选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校学生数量的稳步上升。“1995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仅为1025个,约占全国总县(市区)数的36%。人口覆盖率不到50%。2004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3.6%,中国小学生辍学率为0.59%,初中生辍学率为2.49%”。在校学生人数的持续增加与足球学校青少年运动员及中国足协青少年注册球员数量的急剧减少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中国足球的糟糕现状恰恰印证了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学校培养水平低的状况,因此,对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目标人群的定位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了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走访了中国足协、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数十位足球专家,专家们对论文中涉及到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本研究针对目前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学校培养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以期对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培养目标人群的定位问题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1990―1995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65万人;1995―2000年,下滑为61万人;2000年至2005年,降至仅仅18万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只有5万多人”。

中国足协注册青少年运动员数量的减少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足球学校数量的锐减及中国足球糟糕的战绩等,究其根本,培养目标人群定位过于狭隘,将绝大多数青少年一主要是数量占绝对多数的“在校学生”,排除在培养范围之外。单纯依靠培养“体育学校中的足球运动员”“足球学校中的运动员”“足球俱乐部梯队的青少年运动员”等几方面的人群来维系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数,乃是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减少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解决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培养所面向对象的定位即培养目标人群的定位问题。

笔者将培养目标人群分为3类(如图1所示):第1类是“运动员”群体――包括“足球俱乐部梯队青少年运动员”“足球学校中的运动员”“体育学校中的足球运动员”;第2类是“在校学生”群体――包括“足球专业学生”“非足球专业学生”;第3类是“社会中的青少年”。

1.1始终坚持将“运动员”群体作为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础性目标人群

长久以来,以“运动员”群体作为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成为中国足球运动员“诞生”的主要摇篮。时至今日,对“运动员”群体的培养仍是中国足球运动员培养的主要手段。目前,这一培养模式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以“运动员”群体为培养目标的理论、实践、训练、科研等知识已经相当成熟与完备。虽然这一培养模式受到诸多因素,例如,联赛水平与质量、足球学校招生的困难及足球学校数量的锐减等的影响,导致“运动员”群体总的人数直线下降,培养队员的数量也随之下降;但是,在以“在校学生”群体为目标人群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模式发展至成熟之前,中国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应始终坚持以“运动员”群体作为基础性的目标人群。

1.2拓展目标人群的范围,逐步使“在校学生”群体成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主要群体

陈浩等在《我国青少年足球学校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足球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而理想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让足球回归学校”。

目前,中国有2亿多学生,而其中从事足球训练的学生人数微乎其微。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中考制度、高考制度、就业问题、学校因素等,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大多数在校学生对于足球的热爱。国际足联的统计显示,在一个国家参与足球运动的总人数中,在校学生能够占到半数以上。此外,单纯依靠“运动员”群体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已不能满足中国足球发展的需要,中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目标人群的范围必须扩大。

如何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目标人群由基数小的“运动员”群体拓展到具有庞大基数的“在校学生”群体,并使之成为中国优秀足球运动员的一个主要来源,成为目前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学校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3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首先,由于目前对“在校学生”进行的足球教学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连贯性,培养对象的训练水平难以达到职业化的需要,因此,需要通过传统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稳定地培养一定数量、具有高度职业化水平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对“在校学生”而言,进行系统、全面的足球技战术、体能、心理等方面训练的时间与实践机会要明显少于“运动员”群体,而要想成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青少年时期就必须接受系统、全面、科学的训练;因此,对“在校学生”群体的培养不能完全抛弃“运动员”群体的培养模式,应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吸取“运动员”群体培养模式中的优点,应用到“在校学生”群体的培养过程中。

其次,如果仅将青少年足球\动员培养的目标人群定位在“运动员”群体身上,抛弃对“在校学生”群体的培养,将致使全国青少年总数中的绝大多数被排除在培养范围以外,“在校学生”中具有天赋的青少年得不到从事足球职业化训练的机会,导致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数水平低,中国青少年足球事业乃至中国足球事业必将受到破坏性的影响;因此,要将“在校学生”定位为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主要目标群体之一。

要将“运动员”群体作为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础性群体,努力促进该群体总人数逐步上升,并且保证该群体中个体学习与训练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同时,针对“在校学生”群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增加从“在校学生”中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数量与质量,逐步使“在校学生”群体成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主要群体。

2实现“在校学生”模式与运动队模式的协调发展

2.1成立“协调机构”

要在学校中普及与开展足球运动,同时选拔出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为其提供全面系统的足球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机会,解决E区与G区之间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巨大差异,就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如图1所示)。

2.1.1“协调机构”其主要任务与职能

2.1.1.1负责E区的开发

如何与学校合作,联合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并从中选拔优秀者,使其进一步深造的问题;如何在学校广泛开展足球教学与训练,普及足球的问题;与学校合作构建学校青少年足球教练员体系;负责学校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大纲、计划及相关理论的制订等方面的内容。

2.1.1.2负责F区的培养

协调并发挥G区与E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中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对E区选拔至F区的青少年进行进一步培养,努力提高其足球技术、战术、体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成才氛围;将E区选拔出的具有天赋的青少年输送到各个俱乐部的各个梯队或国家队的各个年龄组队伍中;为G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创造学习文化知识的良好环境与机会,并且能够为G区中淘汰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创造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

2.1.1.3负责向G区的输送及向E区的输出

将F区内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主要来源于E区)输送到G区,将G区淘汰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输送到E区。

2.1.1.4组织与开展青少年足球联赛

包括“在校学生”之间的比赛,“运动队”之间的比赛及“在校学生”和“运动队”同时参加的比赛。

2.1.2“协调机构”成立的原则

根据访谈时专家的意见,提出了成立“协调机构”所应遵循的原则。

1)隶属于中国足协。“协调机构”的工作同时涉及俱乐部和学校,前者具有企业性质,后者则属于国家事业单位,要使两者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方面进行协调、沟通、联合等,必然要求管理机构(“协调机构”)同时具备与企业和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甚至是对两者进行管理的能力(仅就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方面而言);因此,建议由中国足协负责,协同教育部门及各个俱乐部,联合成立“协调机构”,作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主要管理机构之一。

2)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应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协调机构”的下属分支机构。首先,重点考虑在大城市、足球传统项目城市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然后,逐渐向中小城市过度;最后,扩展到广大农村。

3)管理人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合理搭配。“协调机构”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管理人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并且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进行搭配。要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分别组成教练员团队和科研团队,负责E区、F区、G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拔、培养、淘汰等多方面工作。

4)建立专项基金及相对独立的财务系统。应着手筹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重点是E区、F区的培养)相关方面的专项基金,并将其作为“协调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同时,“协调机构”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具有公益性特征,短时间内其资金投入要远远大于产出,因此,应建立相对独立的财务系统。

“协调机构”的主要工作就是使学校与运动队之间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问题上形成一个有效连接的培养体系,弥补甚至消除E区与G区之间存在的鸿沟,使学校成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一个重要来源,并针对学生、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制订完备的训练计划、手段与方法等,形成系统完整的培养体系。

2.2在“在校学生”中培养与选拔运动员的方式

目前,“在校学生”的学校学习与运动员的训练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时间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教学与训练是矛盾的两个极端,呈非直线性反比关系,其主要体现为2种形式:1)纯粹的教学,完全抛弃训练(A点,此处排除学校的高水平足球队、足球专修学生等从事足球训练的人群);2)以训练为绝对中心,将学习作为补充甚至是抛弃学习(D点)。前者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后者是职业足球青少年梯队、足球学校等运动队采取的形式(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建立与完善从“在校学生”(E区)中培养与选拔出运动员,并输送到“运动队”(G区)的过程是目前中国足球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必将有力地提升中国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基数,扩大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材范围,拓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途径,摆脱只依靠俱乐部、足球学校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单一模式。

2.2.1从“在校学生”中培养并选拔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具体措施

2.2.1.1建立“培训基地”

由“协调机构”负责,在全国范围内有所侧重地选择重点中小学校或足球优势项目学校,与其合作,为其投资,并与其签订相关合同,联合建立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训基地”。建立“培训基地”,首先要明确以下几点:“协调机构”下属分支机构与学校共同负责对所辖“培训基地”的管理工作;“协调机构”下属分支机构与“培训基地”建立的地点、数量、规模等要相匹配;“协调机构”要根据“培训基地”的规模与层次制定相应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计划,并监督计划的具体实施;“协调机构”负责选拔“培训基地”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并将其定期输送到F区进行学习深造,甚至是直接送入俱乐部或国家队各个梯队;当“培训基地”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并完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时,调整对其的投资,甚至是取消该基地。

2.2.1.2建立并完善学校足球教练员体系

“培训基地”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员主要有2种来源:由“协调机构”负责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组成的“教练员团队”(由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组成);由“协调机构”与“培训基地”所在学校联合培养的青少年“足球教师”(属于在校教师)。根据教练员来源的不同分类,教练员的执教形式按照时间的持续特征分为2种:较短时间、定期的集中培训形式(“教练员团队”)和长时间、持续性的学校授课形式(“足球教师”)。“教练员团队”根据“协调机构”的计划安排,定期在各个“培训基地”进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训;同时,可以对“足球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足球教师”除了定期参加“协调机构”组织的各种教练员培训班外,还要按照训练计划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训练,并要将参与训练的青少年的各种情况进行数据备案,上报“协调机构”。

2.2.1.3“培训基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观察、选拔、输送”机制

在“培训基地”建立后,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情况要形成长期的“观察”机制、定期的“选拔”机制,同时建立稳定的“输送”渠道,即建立“观察一选拔一输送”相结合的学校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筛选模式。

“观察”主要是指“培训基地”的“足球教师”对其训练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体能、心理等方面能力进行长期详细的观察记录,并为每一名青少年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判断个体青少年足球运动能力的发展潜力,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选拔奠定基础。“选拔”主要是由“教练员团队”和“足球教师”共同负责,将具有较高足球运动水平并且发展潜力大的青少年从广大参与训练的青少年中选,进行重点培养,并为其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及比赛机会,开发其足球运动潜能,促进其早日成才。“输送”主要是指把“选拔”出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输送到“协调机构”进行统一的培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将其中的优秀者输送到俱乐部的各个梯队或直接输送到各个年龄阶段的国家队。

2.3“协调机构”在运动队模式中的作用(G区)

2.3.1运动队中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协调机构”集中利用“冬训”、全运会、“集训”等机会,为青少年运动员创造文化学习的各种机会;“协调机构”应联合教育部门成立专门的讲师团,定期在各个俱乐部和足球学校进行足球基本理论知识及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定期组织文化成绩考核,对于学习成绩好的青少年运动员给予重点关注,一旦其由于伤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再从事足球训练,可以为其创造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

2.3.2运动队“淘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输送

首先,要明确遭到“淘汰”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仍有可能成才,这里说的“才”包括2个方面:优秀足球运动员;其他领域内的优秀人才(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协调机构”对被运动队“淘汰”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与培养,找出制约其运动能力提升的因素,并努力帮助其解决这些制约因素,使其有机会重新回到运动队中。如果重回运动队的青少年的竞技能力仍达不到要求而被再次“淘汰”,“协调机构”可以将其直接输送到学校中去,如图3所示。

“协调机构”应建立专门针对“淘汰”青少年运动员的评估体系,由足球相关方面的专家构成评估主要成员,要求运动员所在运动队上报与该运动员训练相关的所有资料,专家的现场评估与资料评估相结合,根据评估的结果给出相应的培养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专家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决定运动员的输送去向,“重回运动队”还是“进入学校”。

“协调机构”可以根据“淘汰”运动员文化课考核的成绩,考虑将其输送到何种类型的学校中去。对于“淘汰”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机构”应予以重点关注,自其被“淘汰”开始直至其“重回运动队”或“进入学校”的全过程给予全程监控。这一方式的建立为运动队中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保障,解决了部分青少年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能够促进参与足球职业化训练青少年的数量与质量稳步上升。

3结论

1)要将“运动T”群体作为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础性群体,努力促进该群体总人数逐步上升,并且保证该群体中个体学习与训练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同时,增加从“在校学生”中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数量与质量,逐步使“在校学生”群体成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主要群体。

2)通过“协调机构”实现“在校学生”模式与运动队模式的协调发展。将在“在校学生”中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选进行培养,使其能够进入运动队进行系统的训练、比赛;同时,为运动队中“淘汰”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创造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

第10篇

我市现有35岁以下青年40.4万人,团员10.8万名,少先队员近30万人。

2003年,团市委在市综治委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牡丹江市2003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要求,积极履行委员单位工作职责,把综治工作做为全市各级团组织的一类工作目标,年底评优的一项否决指标,贯彻在共青团工作的各个环节,并着重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社会稳定主流人群;带领青少年建功立业,把握社会安定主导方向;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缓解社会安定主要矛盾;开展青少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安全主体力量四个方面,大力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使我市紧密团结在团组织周围的青少年逐步成长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力量、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

一、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社会稳定主流人群

1、开展“实践‘三个代表’,争做时代新人”主题读书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团市委通过发挥团校、业余党校和基层学理论小组的作用,举办各级各类学理论骨干培训班,成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青年学理论讲师团,深入到基层巡回宣讲。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校园学习宣讲团,在全市六所高校进行巡回宣传,直接参加活动的青年学生超过万人。开展了“三个代表”100问征集、“三个代表”进校园、大学生践行“三个代表”命题辩论赛等活动,设计制作了“三个代表”学习网页,组织青年学生参加了全国十六大知识竞赛答卷和主题征文活动,通过书面和网络在线两种形式答题3000余份,寄交征文500余篇。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等,帮助青少年进一步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去年,我们还利用“五四”、“七一”等大型纪念日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了八女投江纪念广场、北山烈士陵园、杨子荣纪念馆等十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全市青少年开展了千名团员入团宣誓、十八岁成人仪式等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全市团青牢固树立起了爱国、成才、跨世纪的意识。我们还评选表彰了十大杰出青年、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标兵个人等一系列先进人物,号召全市青少年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为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开展以“两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对青少年进行坚持不懈地法制教育,是提高青少年法制观念、减少不稳定因素的有效手段。团市委明确要求各级团组织,要按照《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在法制宣传教育中必须做到“四个有”,即有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有稳定的法制教育辅导员、宣传员、报道员“三员”队伍,有合格的法制教育阵地,有严格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团市委成立了牡丹江市青少年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对全市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各级团组织通过上团课、举办法制知识讲座、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日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法制教育,青少年受教育率达到了90%以上。团市委还聘请了法律专家为来自各行各业的直属团委书记和团干部进行了“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等专题讲座,增强了团青对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等法律知识的系统了解。为了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各级团、队组织还在中小学校组建设了少年警(军)校、小交警,开展中小学生法制特色教育活动。

3、实施“青少年阳光上网导航”工程,引导青少年科学使用网络。针对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青少年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团市委把治理青少年网络环境做为工作重点,启动实施了青少年阳光上网导航计划。2003年初,团市委与市综治办、电信局、公安局、文化局、工商局联合印发文件,在全市开展创建“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和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活动。团市委先后为牡师院、市福利院、东宁县绥阳镇捐建了网络教室、电子图书室,创办了“牡丹少年网站”、牡丹年志愿者网、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网等一批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站,进一步占领了网上青少年教育阵地。与北京四中、牡师院联合成立了大学生公益课堂,义务开展远程网络教育服务,为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办理助学贷款,捐赠学习电脑,提供优惠上网资费,创造了良好的网络读书条件。我们还积极推荐15名优秀团干部、青少年工作者,担任我市文化市场管理监督员,为净化青少年的文化市场献计出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帮助青少年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在全社会营造关注青少年网络环境的氛围。

二、带领青少年建功立业,把握社会安定主导方向

1、持续开展农村青年科技活动,把农村青年的追求集中在学用科技、加快致富上。近年来,团市委在农村青年中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技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年来,先后举办培班300多期,培训农村青年2万余人次,3000多人拿到了绿证证书,新建设乡镇级青年流动科技图书站20个,提高了农村青年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青年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了“青年科技结良缘,携手共奔小康路”活动,共签订青年科技对接合同1200份,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共同致富。领办推广绿色、特色项目87项,新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95个,发放农村青年小额信用贷款3000余万元,促进了农村青年科技活动的推广深化,在我市广大乡村的青少年中形成了浓厚的学科技、比富裕的良好风气,有效地抵制了无事生非、打架斗殴等现象的发生。

2、不断深化兴企建功活动,把城市青年的追求集中在岗位成长、兴企建功上。近年来,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企业青工的思想出现了不小的波动。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要求企业团组织进一步树立改革意识,带领青年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先锋,做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先锋,做文明从业的先锋。教育广大青工用实际行动支持企业改革。通过开展“我与国企改革”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工树立起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觉地站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前列,积极支持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到目前为止,95%以上在职青工和85%以上的下岗青工接受过一次团组织的改革形势教育。积极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通过设立青年文明、质量、安全、能源监督岗和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班组、机台活动,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第二发电厂团委在创建安全生产监督岗过程中,开展了“全安生产全家福”活动,将青工家庭合影悬挂在车间,提醒工人时刻注意生产安全,看自已的“全家福”成为每个青工上岗前的必经程序。目前,全市“四岗”达3000多个,促进了青工职业文明和企业生产效益的全面提高。不断提高广大青工的岗位技能。织开展了“十行业、百工种青年岗位技能大赛”活动,并选派优秀选手参加了全省青工岗位技能大赛,取得了全省优秀组织奖。通过对岗位能手的表彰和宣传,在全市青工中形成了学习技术、苦练本领、提高素质的良好风气,成功地消除了抱怨、失望等消极情绪。

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缓解社会安定主要矛盾

1、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使青少年成长环境不断优化。成立了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领导。积极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扩大了青少年维权岗的创建规模,去年全市新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21个,全市“青少年维权岗”已达78个。开通了青少年维权服务热线、心理咨询热线,创办了青少年心理学校,开展了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等各类服务。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建设,坚持例会制度,专题研究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

2、帮助青年创业计划全面推进,缓解下岗现象带来的社会矛盾。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岗青工由于生活收入得不到保证,思想行为得不到组织约束,形成了一个潜在的不稳定群体。团市委通过深入实施下岗青工创业行动,以“青春不下岗,兴业再创业”为主题,广泛开展了“创办微型企业”、“帮助青年创业计划”、“工岗快递”等一系列青春创业行动,教育和引导下岗青年创业兴业,为3万多人次的待业下岗青年提供了创业项目、技能培训、资金、政策等服务。去年10月,团市委通过举办牡丹江市下岗待业青年创业项目信息会暨劳动大集,为待业下岗青年提供了200多个创业项目。组织了70多人参加的下岗待业青年小老板创业培训班,目前已经有5人经过培训开店办厂。通过创办各类待业下岗青年再就业经济实体、建立牡丹年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动员青年企业家、青联委员安置等多种方式,扩大了待业下岗青年实现再就业渠道,有力地缓解了我市就业压力,稳定了下岗青工人心,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青年、服务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加大“希望工程”实施力度,帮助失学儿童完成学业,缓解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带来的社会矛盾。近年来,特困学生因生活困难,被迫辍学,引起家庭矛盾,学生过早进入社会,因未受良好教育而走入歧途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我们团组织几年来开展的“希望工程”助学活动,为特困学生提供了及时的服务。通过向社会广泛募集助学资金,扩大救助范围、评选“希望之星”等形式,积极宣传“希望工程”,全市共建希望小学15所,救助失学儿童1154名。各级团组织还对下岗职工子女进行专项救助。通过开展青联委员“双百”助学行动,全市共救助下岗贫困职工子女230名。通过在中小学校开展“手拉手解困救助”活动,全市共结成少年志愿者手拉手对子5000对,帮助下岗职工家庭子女摆脱困境,完成学业。

四、开展青少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安定主体力量

1、拓展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积极发挥青年志愿者在综治工作中的作用。团市委在以往开展扶助孤寡老人、援助残障人员、帮教失足青少年等服务的基础,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组织全市五万名青少年志愿者以“每周两小时”为基本标准、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积极参与综治工作。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助困行动。去年,为了响应市委扶贫济困、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帮困助弱的美德,团市委成立了牡丹江市青年志愿者“爱心超市”,并在东安区、西安区、阳明区、爱民区分别设立了青年志愿者“爱心超市”捐助站,方便社区低保户及青年志愿者“一助一”帮扶对象在青年志愿者“爱心超市”选择自己所需的救济物资。青年志愿者“爱心超市”自开放以来,已向社会弱势群体发放助困物资万余件,受助家庭近3千户。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筑城”行动。按照团中央、中央综治办有关通知要求,团市委向全市青年发出号召,用志愿服务的方式力所能及的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省电校团委组建了全市首支青年志愿者维护交通服务队,选择了市中心最繁忙的路段天桥北侧交通岗做为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岗协助交警维持秩序,并通过制作宣传板、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向过往行人开展交通法规宣传教育。目前,这一活动从去年开始至今从未间断,成我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第11篇

一、本校教师目标责任制的制定:

(一)教师目标责任制的指导思想

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韩愈在《师说》中提到: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青少年宫的教师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基础培训教育体制改革,坚持积极创新思想让青少年宫培训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坚持以教师为本,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当作首要目标,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要将培训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就需要通过全面,恰当,准确的评估方法,充分调动所有培训教师的积极性。

(二)认真做好教学培训工作

教学质量是我们机构的生命线,不断完善我们机构培训服务的机制,认真制定好学科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并突出教学重难点,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和学生培训活动一一对应,积极与学生互动,并注重课后教学反思。坚持从整体再到局部把握美术,乐器,棋,舞蹈,跆拳道,声乐各个学科,对于艺术学科的备课应该大胆创新,去改造,去生成,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有效。

为更好地促进教师在课堂上做到认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宫在制定教师岗位设责任目标时,结合工作实际,将教师责任内容细化,并将具体任务、标准和目标要求下发到各个老师头上。因此教师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美术课堂上应该尽量挖掘学生的美术潜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习乐器的学生进行小班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教学质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舞蹈方面,注重学生形体和舞蹈基础的教育,锻炼身体的柔软度,平衡力,协调度,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姿态和高贵的气质;在声乐方面,对学生实行系统性,模块化教学,正确解读新课改,树立新音乐课程观。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师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我宫将学生的考级情况直接与老师的目标责任挂钩,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工负责,具体要求是参加学生考级数必须达到考级学生数的一半。

现在是网络时代,教师更好的在网上查询,网上交流,利用电脑备课,努力提高培训机构的网络管理,有助于顺利开展培训教育工作,落实培训工作计划。

(三)体贴关心学生日常生活

虽说作为课后的培训机构,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方面相对较少,但只是单单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又能做到关注学生成长示范的人师。爱心来自每个教师的无私奉献,老师应该在课后多多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进一步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在生活中更需要什么,喜欢玩什么,学生才会认为老师更懂他们,老师的开导和批评才能够让学生虚心的接受,将学生的关爱践行在课堂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培训效果。经常夸奖学生,每个人都爱听表扬的话,学生更是如此,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给学生一种被关爱,被肯定的感觉。真心的夸赞能焕发一切生机。

(四)不断提升自身基本素质

在新形式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是思想意识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价值;关注时事政治,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其次是自学的学习意识,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自学相关读物,学习教育理论,加强新理论的研究,确保用新理念和新课程武装自己,学习最广最新的知识;在思考意识方面,积极组织教科研活动,互相学习,积极进取,在实践中不断得出真知,努力提高教师责任感意识,争当优秀教师。

二、教师目标责任的组织实施

(一)严格落实汇报评价工作,确保责任考核的公平

要注意让教师参与制定,积极稳妥的实行分配制度的改革,青少年培训机构的领导对培训教师的教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定期根据教师教学服务对教师进行评价,民主评议,排除了不公平因素,让老师真正得到了合格的待遇,能够更加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教师目标责任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定期汇报制度的落实,每个学生、老师都要将每个月的计划内容一一汇报,各部门负责人每月按时向少年宫如实汇报教师岗位责任落实情况,并利用职工会向全体教职工总结青少年宫教师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岗位职责评定的公平、公开、公正。

(二)明确追究责任规定,落实追究责任

责任追究是落实责任制的关键环节。我宫应该紧紧抓住这个环节,在责任追究上狠下功夫。对责任追究的内容、原则、程序、方式作了明确的规定,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通过责任追究,让工作不力者丢面子,维护责任制的严肃性。

(三)让教师了解更多新的教育理念。

制定明确的目标,只有确定了自觉期待的目标,才能有行动的指导性。增强培训班教师责任感意识,一个教师的责任感有多大,他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三、实施责任制的结果

(一)实施责任制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

实施责任制过程中,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岗位的培训学习工作提高了老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机构 机制 管理 功能转变 内涵发展

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殷一璀指出:上海基础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历史的高点,正处于需要进行重大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上海基础教育必须实现五大转型: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要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质量评价上,要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而多样的综合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要从标准化、同质化的教育,转向注重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培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要从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注重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转向更加强调思想和专业引领。

一、机制转型

1.机制转型的内涵

打造课外校外活动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新机制。“机制”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

2.机制转型的原因

社会环境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上海市教育中长期规划出台后,机制也要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实践理论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达到转换机制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可以形成相应的机制。

3.机制转型的实践

全面推进虹口区校外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我们制定了《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三年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开拓创新,全力建设与“发展目标”相配套的“四大工程”,第一项工程就是“运行管理工程”。结合“中心”场所的南北新布局,功能上新的拓展和设备设施新的配备,“中心”2010年进行了内部行政组织构架的新设置,以新调整,适应新发展,形成专业相对集中,统一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机制及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运作体系,以此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体现工作特色,达到保障“中心”正常、有序、高效运行的目的。

二、机构转型

1.机构转型的内涵

建立一个有利于整合德育、科技、艺术、体育和卫生教育活动等各类校外教育的新机构。通过实践,力争使区域校外教育机构,以实践性、体验性和主题性教育为载体,成为统整校内外、课内外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施者。

2.机构转型的原因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掀开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国家和上海市《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绘就了未来10年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其中分别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要“突出实践体验,完善德育实践体系,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贯通”,这赋予每一所校外教育机构、每一个校外教育工作者崇高的历史使命。

3.机构转型的实践

(1)目标定位。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是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我们整合学校、社区和社会各种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各类青少年的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和德育实践活动,成为校外教育的活动及培训中心。

(2)全新蓝图。一是发挥区少先队总辅导员、区学校科技教育干部、区学校艺术教育干部“三大员”的核心作用。二是为基层学校和区域广大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配送,搭建广大的实践展示舞台,打造虹口校外教育活动的“配送中心”。三是改造完成后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将依托欧阳校区和曲阳校区,完善素质教育“彩虹架构”,拓展青少年展示平台,服务全体青少年儿童,打造虹口校外教育活动的“体验中心”。

三、管理转型

1.管理转型的内涵

拓展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努力构建信息快捷畅通、工作有效联动、运作机制高效、统筹协调有力、整体步调一致的校外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实施活动策划组织及总结评价的学生活动管理。

2.管理转型的原因

管理是为保证整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管理转型意味着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过程的转变。让每个层次的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与范围,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有提升的阶梯与方法供参考。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前途与目标,就能够本能地朝前拼命努力。管理的核心是人。

3.管理转型的实践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2010年3月1 2日,根据三年规划的原则和方案,“中心”四届三次教代会通过中层干部任免的决定,认定了结构改革后新一轮的中层干部,使干部任免制度更公开、公平、公正。中层干部在“中心”的发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虹口青少年德、科、艺教育的发展上充分发挥管理、引领、独挡一面的作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以《校外教育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为引领,形成《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发展阶梯式培养方案》,逐步建立“阶梯式”教师培养系统:第一层阶的青年教师的培养,第二层阶的骨干教师培养,第三层阶的品牌教师培养,根据出台的“中心”“阶梯式”教师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孵化,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四、功能转型

1.功能转型的内涵

校外教育机构坚持公益性原则,承担对科技、艺术、体育等培训、指导、研究和服务,整合社会资源的协调等功能,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作用。

2.功能转型的原因

校外教育新的发展要求提醒我们要重视新功能开发,我们留心到校外教育机构潜在功能的拓展,以“先一步,高一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理念,最终促使校外教育的内涵发展。

3.功能转型的实践

2010年“中心”校区全面大修改建。我们在南部校区留出了近千平方米的学生活动体验空间,创设“彩虹小伙伴电视台”、“创智森林”科技体验室、“流动艺术馆”;在北部校区建成了以楼为主的“指南针计划”五个体验馆和两个展示馆,操场常年开放,为学生提供赛车跑道,目前,正在设计两个屋顶花园,一个以模拟考古现场为主题,一个以生态生物环保为主题,等等。功能的转型,使中心在顺应大教育的发展要求中,反应快,措施实,效果显著。

①创新载体,注重功能提升。一是以前瞻的目光、扎实的步伐着力打造“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青少年基地”。二是稳步推进各试点学校的相关项目,力求达到每个试点学校各具特色,促进虹口教育的科学发展,打造虹口素质教育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