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8 17:1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目标教学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氛围 收获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整个中学基础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使地理“双基”教育行之有效,必须加强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实施课堂目标教学。
纵观整个初中地理教材,其内容丰富,头绪较多,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须根据教材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的本质及相互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出重点、难点,在授课过程中把握住它们,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引导他们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从而保证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收获。
一、分析和确定教材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目标教学:
1、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确定出重、难点
从《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重点之所在,如其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及一般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其中便包含着重点成分,有的甚至点明了重点。至于难点的确定即在《教学大纲》和《教参》中同样对难点给出了概括性的说明,并且对一些难点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突破的建议。
2、通过教材分析确定出重、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影响范围较广泛,如自然地理中的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气候要素、人文地理中资源、基础产业等要素。对这些内容的影响范围,可作具体的分析,凡是影响所涉及范围较大的知识就比较重要。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有的内容,如一些要求掌握的数据,虽然出现的次数很少,但也是重点之所在,不过这类重点的层次不高。此外,课文后那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所涉及的内容多数也是章节的重点,或者对章节重点的阐述。
教材难点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诸如:理性知识的难点等等。应当明确教材难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前期学习中突破了难点,在后期学习中可转化为易点。反之,有些原本不难的,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掌握不牢固,“欠债”多了也会转为难点。
二、突出要点,突破难点,实施目标教学
确定了教材重点和难点,下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研究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实施目标教学了。
1、如何突出重点
首先,在授课前要为重点扫清障碍。有的重点内容常要联系到旧知识,教师有必要在课前阐明,以使学生在思维方向上与老师一致;其次,对教材中类似的问题,可重点讲述其一,指导、启发学生推出其它,使之能达到举一反三。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教师可只讲二分、二至日其中之一的情况,其余日期的情况可由学生来总结。课后练习也是巩固掌握重点的必要手段,应选择典型的、综合性强的练习题,以加强重点知识听复习巩固和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2、如何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可据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生情况和教师的思维习惯做具体安排。但总体上可概括为以下:
其一,分解难点,即将难点内容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如风的形成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将之分开来分别加以分析,最后联系物理学力的合成,学生便能很容易理解了。再如恒星日与太阳日,也同样可以分成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情况来分别讲述,再结合教具及图示,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其二,由于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而形成的难点,需复习旧知识来补救,不过这样做,教师首先要有计划地安排课时。
其三,对于学生习题中地理思维方面及技能方面的难点,教师除了进行具体分析题目外,更重要的是从解题思路、角度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在解题中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转贴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通过备课设计安排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程序,然后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目标教学。并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形象,引人入胜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参考文献
董耀、马启星,《教育教学文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地理教学教师参考书
一、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要用好政策,据理力争,开足课程
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前提。当前,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受“升学教育”指挥棒的严重干扰,对地理教育极不重视,地理课常常被所谓的“主科”课程占用,或把地理课改为自学课,甚至取消地理课,最基本的课时都保证不了,严重违反了国家教委对中学课程安排的有关规定。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据理力争,用好国家教委对中学课程安排的有关政策规定,开足课时。只有这样,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有最基本的保证,否则就无从谈起如何发挥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了。
二、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要不断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既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地理智能的培养,即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二位一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立足点。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主要方式,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1.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要切实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法,采用开放的启发式的教学法,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眼,要学生活动与教师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2.重视读图、填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初中地理新教材,还是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大量的地理图表,并配有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表提出问题,分析图表解决问题,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养成学生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联系乡土实际,充实教学内容
在进行国情教育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乡情,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和亲切感,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要遵循“二分论”的教学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既要使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优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有足够的认识,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要明确指出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并联系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建设规划,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光明的前景,教育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献身,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树立建设祖国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4.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直观教学,就是利用挂图、标本、模型、投影、幻灯、录像、电影乃至电脑等媒体,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化组合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优点,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活动,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地理专用教室和地理园。
5.注意成功教育和愉快教育手段的应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进度,考试题目难度要适中,教学语言要直观、幽默诙谐,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得会、听得进,使学生经常有成功感。
三、变被动为主动,就是地理工作者要自珍自重,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
加强宣传,大胆实践,积极开拓,须知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才能引起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为地理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基础和催化剂。
地理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现实,虽“身处逆境”,但切不可自暴自弃。要在大力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地理教育重要性的宣传,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举办地理科普讲座,自然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并通过地理游戏、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宣传,地理小制作、小论文,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环境监测以及为校园绿化、美化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知环境,接触社会,以达到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地理行为素质的目的;另一方面,努力做出成绩,创出地理课外活动的经验、特色和成果,赢得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让中学地理教学在学校也占有一席之地,争取对地理教学投入的增加,不断改善地理教学条件,优化地理教育氛围。
关键词: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地理;特点;中图版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是专门围绕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一套教师教学使用说明书,有助于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为教师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行中图版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内容编排上分为教材内容分析、各节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及探究活动设计两部分,其中各节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及探究活动设计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教材解读系列、探究系列、辅助系列。教材解读系列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探究系列指探究活动设计中的一系列活动;辅助系列包括复习题参考答案、本节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参考资料。下面对中图版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的特点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编写结构———合理新颖,特点鲜明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编写,编写组同时对相应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进行了重新编写并出版。新的教师教学用书采用整章分析和单节内容具体解读相结合的体例来设计:每个章节前面部分是本章内容的整体分析即“教材内容分析”,后面部分是各节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及探究活动设计,每章节都按照这个格式进行编排。教材内容分析包括四个子标题: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本章内容体系和结构、课程标准解读、课题分析与评价;各节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及探究活动设计部分包括七个子标题: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探究活动设计、复习题参考答案、本节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参考资料。从编写结构可以看出,其特点鲜明,从对全章内容的分析和说明,到对课题和探究活动的实施建议与基本操作方法,直到对单节教材的具体分析、教学建议及参考资料,都显得非常有条理、严密,富有逻辑性,且各部分语言精炼,可读性强。
二、内容分析———精准定位,突出功能
1.定位准确,权威性较强
教师教学用书是编写者对教材知识体系的一种理解,因为编写教材的专家组成员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读,在此基础上再对高中知识体系进行编排与设计,因此,他们对教材的定位非常准确,且具有一定权威性,教师把握好每个章节的地位与作用,就能更好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补充、取舍,加强前后章节之间知识的连贯性,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中,“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就很好地对其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本章是必修第二册的开篇,既是人文地理的开始,也是从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其中第一、二节内容既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又为学习下一章城市相关内容做铺垫。教师通过对教学用书的研读,就能更快地把握好本章内容的重难点,并且在讲授下一章城市化这一节内容时,就能与人口相关内容紧密联系,有利于章节与章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
2.参考价值大,指导性明确
在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每章开头部分有一个课题,课题设计目的是倡导学生探索地理问题、观察地理事物的变化,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课题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合理、正确地指导,而教师的指导思想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师教学用书“本章内容体系和结构”中,简单介绍了本章课题的设计目的、指导建议、操作步骤和要求。而在“课题分析与评价”中,更加详细阐述了实施课题的具体内容,包括课题目标、课题准备、课题操作、课题评价。“课题目标”明确了课题最终达到的效果;“课题准备和课题操作”对课题需要的器材和操作步骤作了详细说明;“课题评价”设置了评价标准和相应的分值。教师教学用书给了教师一个课题实施的参考模式,可以看出编写组专家对新课程实施非常重视,特别是刚实施新教材时,很多教师也没有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的经验,教师教学用书显得极为重要,它为教师提供了参考和学习的对象,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具有很大价值。
三、教材解读———多种视角,方便操作
这部分内容非常详细介绍了本节内容要教什么、怎么教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现了三个维 度,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分析”主要简述了本节地位、内容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重点与难点。“教学建议”开篇对课文中“探索”栏目的作用和操作有简要说明,然后针对教材中各个知识点和重难点的教学方法给出了合理化建议,这样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和参考,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例如,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用书给出了以下教学方法供教师参考。①比较法:地球自转和公转两部分内容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从方向、周期等方面进行比较。②地图法:黄赤交角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建立在空间概念基础上去理解,教师可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图1-3-5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③演示法: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部分内容,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好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对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最好让学生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并应当提到昼夜更替的周期是24小时,即太阳日。④图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在恒星日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科书中“阅读”部分的说明及示意图,边讲边画图,帮助学生理解此难点。⑤启发式教学法和图示法相结合:对于地方时的教学,教学方法可用太阳视运动与太阳真运动示意图,启发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地球运动的规律。⑥在正午太阳高度的两个变化规律中,教学用书提供了四种教学方法:图示法、计算法、实物观察法、演示法,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且有助于教师拓宽思路和灵活运用相关原理。以上教学方法在本套教师教学用书中出现频次较多,也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法和特色。还有更多的相关实例,不再一一列举,教学用书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式上灵活多样,实施起来可操作性强,既有利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学生学。教学建议从教师和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作出具体的教学设计。
四、探究系列———紧扣课标,形式多样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地理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用书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体现。每节内容都设计有探究活动系列,一方面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其中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探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学生观察、讨论、读图表、游戏、制作学具等,并且操作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中相关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地理的存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那么学生更能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也改变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现今的教学用书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五、辅助系列———拓展延伸,优化教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事物;研究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98
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有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地理中的典型事物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目的。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地理教材中的知识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研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掌握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通过地理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以及掌握地理事物,从而获得有效的地理知识,同时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重点分析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提升学生研究地理事物的能力。
一、从实践中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受能力
地理事物包括了地球上的一切自然事物与人造的事物,人们在实地观察过程中有效获取地理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不断总结出一些良好的认识规律,然后再经过专家的分析以及编者规划而在教材中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地理知识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分析地理课本内容,而更多地要求学生把课本知识迁移到实践中,这一方面能够提升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从社区到地区、从国家到世界,逐渐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如地理知识中关于分析“区位”因素这一知识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从区位的含义以及形成的原因分析入手,这些知识都是经过专家反复分析、实践以及总结而得到的规律,然后再把结合实际社会中的工农业等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并能够有效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区位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场所,集中反映出人们对地理空间的概念,在区位中,主体是人的活动。随着人类实践不断扩大与深入,区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从动态以及发展角度全面分析,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区位的特点。因此,教师结合目前的农、工、商以及交通运输等布局情况,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位”因素的知识点,这对学生提升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综合法进行教学
地理事物具有纷繁复杂性,学生在学习以及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习综合运用知识的方式。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通过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效地掌握地理事物的能力。第一,教师需要根据地理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逻辑顺序分析问题,并重视对地理事物层次性以及系统性的把握,然后再让学生逐渐摸索以及掌握逻辑顺序。例如,教师讲授四季更替原因这个知识点时,需要坚持的顺序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其中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轴方向是固定不变的,而赤道面与公转的轨道面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夹角,大约是23.5度,而当太阳直射于南、北纬大约23.5度时,并做来回运动,这就使地球的表面接受了不同的太阳光和热,从而呈现出季节的变化。通过分析可知,四季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其本身的规律变化而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第二,教师在运用综合教学法施教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并能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理解角度中掌握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
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外力作用这节知识中,可以通过综合讲解,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即教师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对地表形态具有的改造作用,然后再分别解释每一种外力作用,如沉积、风化、搬运、侵蚀以及固结成岩的作用等,这能够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每一种外力作用,并在分析具体地理事物过程中从综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结合地理教学知识设计问题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而他们的兴趣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地理教师需要积极地创设地理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更好地感受地理学习乐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大气污染的知识中,可以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先播放关于污染问题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的学习而能够对大气污染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师再结合视频资料进行讲解,从而引入地理教材的学习。通过视频、图片以及声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视觉以及感触的角度提升对大气污染的认识,这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大气污染知识,同时教师根据地理教学中的内容进行讲授知识时,还需要充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大气污染所带来的严重性,从而提升高中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够促进学生奋发学习。此时,教师就可以从问题引入角度把相关的污染知识传递给学生。如问题:1. 导致目前大气中发生严重的污染原因是什么?可以结合视频资料详细说明原因;2. 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学生在就可以根据教师的问题以及观看的视频资料而寻找答案,在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能够为学生提升事物研究能力带来良好的帮助,同时这也十分切合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四、结束语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大纲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实践证明,如果教学过程仅是教者照本宣科,缺乏生活情趣,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无味,一团死水.假如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掌握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还能激趣生情、倍增兴趣.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抓住契机,及时调整”的思路.笔者在2004年12月26日,适逢东南亚的印尼海啸并引发大地震的消息,笔者调整教学计划,结合教材内容,利用两节课,介绍海啸、地震的成因、过程、造成的危害、地震分布规律、地震如何逃生.还介绍观察动物异常特点变化,土方法观察地震预兆知识.因为结合图片、新闻报导、电视画面,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目睹现场,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泣不成声.
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要使地理课堂教学闪耀人心的光芒,在深化地理教学过程中,教者必须实施探究性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启迪思维,启智求真.启思求异其内涵即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好处是比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更开放,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由于探究教学中教者注意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必然使他们获得理智和情感的体验积累和知识方法的迁移;必然由于教者不同角度的提问、诱导、启发,而逐步学会各种创造性思维和方法与训练,如归纳、类比、联想、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等多元思维方法的训练.
在执教大气环境保护教学中,提出相关课题有关问题后,讲述大气成分、大气垂直分层、阐述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如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要求学生“寻找原因、分析危害、如何防治”三个方面切入着手探求温室气体、臭氧层、酸雨等重点内容.然后让学生针对训练,巩固知识.布置问题:让学生分析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找出三个重酸雨区均分布在南方的原因.想一想:应用已学知识,提出保护大气环境有哪些措施?又如执教天气系统教学,更能让学生结合气象台观测,分析当今有哪些污染严重影响气候、空气的变化.结合近来我国各地大城市存在雾霾、灰霾的严重污染.要求学生知道成因与排除方法.主要是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日常生活产生污染和扬尘等.
实践证明:地理科学应用探究性教法,更能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色,更能促进学生自学、自思、主动探究新知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成就感、自主探索、寻求规律,从而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三、如临其“境”唤起脑中记忆表象
上好高效优质地理课,除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教具、图片、媒体外,还要求教者有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语言.这些地理教学语言是一门教学艺术,能形象讲出“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使大脑皮层产生愉悦兴奋点,唤起学生已有记忆表象,进而加工成新的创造想象.从而更能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和记忆.如结合教材,介绍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点,可引用民谣:“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对山喊得应,走路要一天”.又如介绍区域地理的各地风光、风土人情,可以介绍诗人、作家撰写的诗歌、散文、游记等文章中的片断摘录加以应用.但必须注意:介绍的内容要简短易懂、要紧扣教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才能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总之,语言是一门艺术,为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地理教学语言力求形象,具体、亲切、深刻、隽永,有趣味性、哲理性.亦即是简明准确,有科学性;通俗易懂、有直观性;生动含蓄、有启发性;层次情楚、有逻辑性;抑扬顿挫、有节奏性;机敏风趣、有灵活性.
四、应用媒体发展CAI优势功能
CAI以其先进的多媒体功能和密切的交互性,集文字、图象、声音、动手于一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快“慢”转换,变“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缩小时空界限,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因和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只要教师认真准备,孜孜以求、精细操作,巧用CAI,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能.
1.化“抽象”为“具体”模式
由于地理知识内容广泛,其中有很多十分抽象学生无法感知.就时间而言,像地壳运动,板块移动,地质构造形成,生物进化等都要经过几万年、几十万年乃至几十亿年漫长岁月.如果利用CAI课件,可将其过程进行“浓缩”,只要几分钟时间即可演示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断层的形成、滑坡、泥石流等万恶的自然灾害或地质过程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且处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学生无法直接观测,利用CAI课件进行模拟演示,可以将其速度放慢,对过程进行分解,不仅让学生看清每一环节,还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2.化静态为动态过程
按惯例,不少地理教师上课均采用地图,挂图等静态展示相关教学内容.结果是枯燥乏味效果不佳.如介绍地球运动、褶皱和断层的形成、三圈循环、水循环、人口迁移、产业空间和布局变化等如果制作并采用CAI媒体,配以恰当音乐和文字讲解,学生们仿佛目睹“动画”风采,获“庐山真面目”而触景生情,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地理;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2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80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新教材的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要求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发挥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要做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应该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激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师要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思想交流碰撞的自由天地。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要想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鼓励都能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表扬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我们也不能急于纠正,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路,而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积极引导,摆正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解“地图和地球”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所熟知的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一共花费了三十七天的时间,而第二次到美洲去,只花费了二十天的时间,两次的起点和终点相同,可是相差了十七天,大家想想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讨论,很自然地意识到了地图的重要性和地球形态的神奇。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教材有别于大多数的科普读物,也不像语文学科那样极具人文性和艺术感,尤其是地理成绩不计入中考成绩,所以学生往往对地理不感兴趣。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了解了长江地带洪水日益频繁之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为什么会造成这一情况?(2)你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有哪些?在班内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充分利用地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用具,它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材,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能了解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地图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地理特点。具体做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边讲边画图,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随着自己的笔迹转移,让他们的眼睛、耳朵、脑子齐上阵,必要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作图,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把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文字、图形、声音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各感官,使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起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印度”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播放了一段介绍印度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学生在优美的风景和音乐当中徜徉,仿佛置身其中,在感受印度文化的艺术性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
六、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最直接的工具。地理学科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幽默感会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因喜欢老师而喜欢上他所教授的学科。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但要准确、精练,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幽默感,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学生的兴趣高涨。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继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邢振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1(4).
[2] 张继勇.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5).
[3] 苏学军,铅山二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5).
[4] 陈华太.浅议初中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
一、做好课堂笔记
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考上来,很多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怎样记笔记,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节地理课,就要对学生提出记笔记的要求,并介绍记笔记的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常观察学生做笔记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学生做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一是记录教师的板书,这一部分是记笔记的主要内容,起构建知识网络的作用;二是根据教师的版画,在笔记本上动手绘制一些内容重要的简单图形,有利于理解知识内容;三是记下教师讲解的典型范例,以便加深对于知识理论的掌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要花大部分时间进行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思考问题和做课堂练习等活动,所以学生做笔记要遵循简而精的原则,避免只顾做笔记而忽略了其它课堂活动。
二.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这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将教材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知识结构常用的方法有:①纲目法,就是把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大多数体现在教师的板书上。②列表法,这是地理学习中一种很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地理事物、现象及区域特征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③图示法,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以达到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目的。④是归纳法,把知识内容归纳出来,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当然,除了这四种方法以外,还有其它多种方法,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浅谈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教育研究院史有军法指导学生。
三、图文转换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图表和数据,它们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镶嵌在各种图表中,如何运用这些图表和数据去阐述、分析、判断各种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图文或文图转换的训练,培养他们读图、析图和绘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图文的转换时,可根据由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指导学生采用读图析图解图这样的步骤,也就是首先要读懂图中各要素所代表的意思,再进一步分析图形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地理现象,最后再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例,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气压值的分布状况,了解图中低气压、高气压的含义,让学生明确这类图形是分析某地区的天气状况的基础。要解决这类题目,学生必须通过对等压线分布状况的分析,再运用大气运动方面的知识,才能判断该图各点的天气状况。
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去分析和评价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这也是高考和会考命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死学”,而是要活学活用,从而培养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这方面的材料在课本上不一定有,而且课本知识跟实际情况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就要求老师广泛收集材料,挖掘教材中跟实际联系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渗透。例如:在讲到“城市的合理规划”这一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我市正在进行“园林建设”,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我市的城市布局是否合理。同学们就城市的布局形式及功能区的布置等方面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诸如“卫生防护带少”“工业生产污染城市的大气和水源”“交通不够便捷”等等,最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综合观点,设计我市总体布局方案。这一节课不仅使学生系统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使他们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同时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时候,不仅是授以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导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作者:史有军 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德育
一、当前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初中地理新课标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了要从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从总体看,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在不断得到加强,但在具体的贯彻落实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层次较低,只停留在基本品德的培养上。当前,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无非就是在讲课过程中提醒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等进行简单的道德品质渗透上,有时候只是寥寥几句的敷衍而过,而对学生深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教育、引导还有所欠缺,德育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体现在了一些个别的活动中,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日常的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是手段单一,只停留在单纯的课堂灌输上。单纯的说教是没有说服力的,久而久之,反而还会让学生反感、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德育渗透需要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以更有效地启迪和感染学生。而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普遍存在课堂灌输较多,其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
三是缺乏实践的检验,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传授上。中学地理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素材,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对结合点挖掘不够深入、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结合不紧、比重失调等问题,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德育内容无法真正传达到学生的心中。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初中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等。
三、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一)借助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学生的成长,是学习、感受、实践、认识的过程,认识美、发现美,有利于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呈现出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纠恶向善、改造世界的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中,有江河湖泊及冰川、雪山等水资源为人类带来的价值,如九寨沟的神奇之水,长江黄河的奔腾壮观,青藏湖泊的秀丽风光,这些水资源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应当看到黄河断流、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水污染等问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学生通过这些现象会对我们身边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继而再通过节水教育、家庭用水调查等,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净化学生心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材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如七年级地理中,教学“地球表面形态”时,学生能体会到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美、太平洋的广阔之美;教学“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时,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可想象出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着美好的景象。通过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比如梯田等,可以品味到人类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和力量之美。诸如此类的素材非常丰富,教师可采用适当的方法,以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来震憾学生的心灵,让其感受美,让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情感。
(三)展示我国丰富的地理资源,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以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的。地理课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可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出惊讶的感叹声,这就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我国的地理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教师要为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独有的一些地理现象、地理资源等,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黄再龙.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2(33).
一、兼顾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一般了解,做到详略得当
从目前客观条件来看,初中历史教师有很多是非专业教师,教学中很容易平铺直叙、主次不分,一堂课上完,只留下一些故事,根本没有历史的观念和印象。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备课中考虑教材内容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一堂课的重点,这是贯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那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呢?我以为重点的确定应围绕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作为根本依据。为使研究问题时更有把握起见,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考虑重点的着眼点。
第一,历史专业发展角度讲,重点即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对一堂课来说,一节教材往往叙述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时这几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一条发展线索,其中必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这条线索中的中心环节,这个成为中心环节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是课的重点。例如,北师大版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是该节的重点。
第二,从教学活动的要求来看,重点是指教学中的关键。有的内容,它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但它却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立足点,或是学生掌握知识时困难所在,着重讲好这一部分教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贯通。具有这种意义的教材也应当确定为重点。北师大版八上《》中,关于中国的“十六字”政治纲领(),这对于学生了解的性质及目的,在中的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是教材的关键所在,应该作为重点看待。此外,“大凡关于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较复杂的史实往往是中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一般我们也可以把它考虑为重点。
第三,从思想教育方面看,重点也可以是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部分教材。如北师大版七下《开放与交流》一课中,唐时期的开放和对外的频繁交往,进一步促进唐的繁荣,在授课中就应该开放与交流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兼容并蓄的胸怀。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确定重点时应该根据具体教材作具体分析。
确定了重点以后,如何保证重点得以突出。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点:
(1)围绕主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必要时可更动教材顺序。
(2)为更清楚讲清重点,可以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
(3)对重点问题的阐述要集中和透彻,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讨论交流等。
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全面性。一般了解的内容也是对重点内容的补充,因此组织教材时注意重点与一般了解相互贯穿起来,使整个的教材形成有机的联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一般,做到详略得当。
二、正确处理教材中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根据各地区的客观条件、当地的人文沉淀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教材可以作一定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怎样才是正确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呢?
新课改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我以为应该合理补充:
(1)在处理重点时,可以补充典型的事例和材料,有利于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如讲述经济全球化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我们可以引用很多跨国公司的材料。
(2)解释教科书上过分抽象的概念时,我们有必要补充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材料来使它具体化。如近代化概念时,必须补充相关的解析。
(3)为更好的服务于新课改,加强与现实的联系,我们有必要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史料、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
关于合理精简方面,一般我们不提倡精简。每一课内容专家都进行过论证,内容之间相互联系,除非出现下面一些情况可以进行合理精简:
(1)与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关联性不大的材料或内容,为优化课堂教学而精简。
(2)与其他学科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导入 学习兴趣激发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材突出了实践性和探究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其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重要形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调控。教师如何引导、如何调控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导入上,恰如其分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使学生的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深刻,为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做好铺垫。因此,恰如其分的导入是地理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课堂导入即教师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助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这是上好课的首要问题。
一、课堂导入的基本原则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1、趣味性
课堂导入要注意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到学习。
2、针对性
课堂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但首要前提是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但不可以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授新课作铺垫。
3、新颖性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容易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他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会越好。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示例
1、复习导入法----明确目的,提问式导入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复习了上一课的内容,而且又很自然地导入进了新课。比如,学习完海水运动后,要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问:1)、洋流按成因可分为哪些?按性质可分为哪些?2)、它们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会影响气温和降水吗?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到新内容。
2、设问导入法----针对教学内容导入
带有启发性的设问可以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融会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达到内化、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次来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时,对学生提出问题: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明天的天气又会怎么呢?2)、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当地的“梅雨”和“伏旱”是怎么回事情?以此导入,效果就比较明显。
3、预习导入法----针对要学习的内容导入
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设计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到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能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成分的心理准备,也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布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要过多、过难,还要紧扣教学内容。
4、时事导入法----结合时事和热点问题导入
利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事或国内外大事来导入课文。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完全要看教师是否能灵活联系生活,如能应用恰当,应该是种很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在学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时,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我国的青藏铁路,由此导入,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5、背景知识导入法----运用图片资料导入
地理教学中的图片和资料很多,也很直观和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地理课堂最经常而实用的方法。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其次,“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一、要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量变质变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注意分寸和火候。初中物理教学中,鉴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一些概念、规律、公式、原理、实验等不能讲得过深,要恰到好处。以概念教学为例,质量与物体惯性大小有关,与运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按说从这些关系中分析更能透彻地理解它,但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的局限,这里只能依据教材去理解,只能将质量理解为“物质的量的量度”,因为课本对质量的定义是“物体里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再如电压,从本质上讲属于“功”和“能”的范畴,定义电压,不能用电势差等超出学生认识范围的知识去说明,也不能引入电做功等学生陌生的知识。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分散讲解,类比分析,注重分寸,循序掌握。首先,突出电压特征,说明电压是迫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其次,从功和能的角度阐述电压实质,指出电流做功和水流相似,电压越大,在相同的时间内,电流越大做功越多。这既揭示了电压的本质含义,又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该概念,为学好电学打好基础。
二、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区分同一物理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条件下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压强”时,就有必要把液体的压强同气体、固体的压强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相等;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再如,功的原理:人们使用任何机械所做的功都等于不使用机械而直接用手做的功;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一定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教学中对此要做具体分析:第一种表述适用于不计摩擦和机械本身重力的理想情况;第二种表述适用于一般情况;第三种表述是第二种表述的另一种方式,但略有不同,更能反映“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道理。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不同情况宜用不同方法,对上述理想情况,直接用功的原理解决;对非理想情况可借助机械效率求解。
三、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例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实验是人为的,既是客观存在,又具近似性,会产生误差。实验者应承认客观事实,不允许拼凑数据,制造假象,应认真分析误差,重做实验,使结果更准确。再如物理规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温故知新中寻求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掌握物理规律的探究方法;让学生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引导学生研究规律与相关知识的关系,用所学规律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电压、电阻的基础上引出欧姆定律:I=U/R,其物理意义是:电流的强弱取决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和导体本身的电阻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是:适用于金属导体,不适用于气体导体和高电压的液体导体,也不适用于含源电路或含有非线性元件的电路,I、U、R必须是同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
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物理学是一门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贯彻此原则,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教学目标。如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老虎钳的结构并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其构造特征与作用原理。学生通过观察,明确了“老虎钳”的构造:两个手柄,有塑料外壳;钳口有凹槽花纹,且接触面小。通过思考明白了道理:老虎钳手柄长,省力,体现了杠杆原理;手柄上的塑料是绝缘体,可带电作业;钳口接触面小,使用时力的作用效果显著,压强大;钳口花纹可增大摩擦。其实,教学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在讲声音的共鸣现象时,教师常引用唐代故事:洛阳和尚房内挂着的磬,常常自鸣作响,和尚因惊吓成疾,一位朋友知此消息后去探望,恰逢寺院敲钟,磬也响了起来。第二天,朋友用钢锉把磬锉了几处,从此磬就不再自鸣作响了。这是结合历史实际解决物理问题的典例,很好地贯彻了上述原则。
【关键词】地理教学 思维训练
传统的地理教学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法比较单一呆板,在培养学生智能和个性健康发展方面比较单薄,过多的强调死记硬背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教育是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所谓注重发展思维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启动、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意培养和训练。因此,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和获得的重要渠道就是在校学习。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谈几点感受。
一、地理课堂中对学生概括性思维的训练
林崇德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说:“思维乃至智力的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没有概括,学生就很难形成学科能力,就不能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可见,概括在思维发展及其训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讲授“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时,书中并没有给出气候类型的概念,如果能设计这样几个问题:①热带雨林气候是否分布在同一地区?②热带雨林气候有什么特点?③根据前面两个问题的结论给气候类型下定义。依据①②的结论进行分析,学生就能掌握气候类型就是由具有相同特征的气候所形成的气候种类,达到训练其概括能力的目的。另外,结合地理中地图的优势,也可以训练学生的看图概括能力。如下面是有关褶皱形成的两幅简图,要求学生看图总结出褶皱的概念。
根据对这两幅图的讨论分析,学生得出褶皱就是岩层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学生从认识具体事物的感知和表象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阶段,重要的是观察和分清事物的本质或特性,给各类概念作解释或下定义。因此,教师应把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作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首要环节。
二、地理课堂中对学生灵活性思维的训练
思维的灵活性在于一个“变”字。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就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如笔者讲过经线、纬线和地球上的方向后,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某人从甲地出发依次向南(A)、向东(B)、向北(C)、向西(D)各行200km,那么此人该在哪里?当时,就有学生回答“回到原来的地方甲地”。笔者并没有当即指出对与错,而是举了一个例子:把一张四个角的桌子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学生经过思考,有的回答3个,有的回答4个,还有的回答5个。笔者马上说,“你们都对也都不对,因为锯的方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恍然大悟。接着,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地球球体的特殊性(方向、经度1°纬线的长度、纬度1°经线的长度)重新分析此题。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汇总发现可以分为:赤道地区、北半球、南半球、北极点、南极点等几种情况,当然也就有不同的结果。所以,在平常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科特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要求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问题情境,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批判性能力。
如在讲自然资源时,笔者是这样进行的,先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用到“自然资源”这一词语,谁能举例说明哪些物质或能量是自然资源呢?学生回答以后,先不指出是对是错,而是直接阅读教材,找出概念并分析概念的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自然属性从自然界直接获得,一个是经济属性用于生产和生活)。接着,写出一组物质与能量,让学生说说哪些是自然资源:农作物、火山爆发、火电、铁矿石。通过分析,可一目了然:农作物不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而是人工种植,包含了经济再生产过程;火山爆发是地球内能释放的强烈显示,但这部分能量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火电是人类通过再生产活动获得的能量不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铁矿石符合自然资源的概念。通过分析,去伪存真,排除干扰,保证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性。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人云亦云,盲目附从。让学生对其思维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调整和校正,以提高他们思维的判断性。
四、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深刻性思维训练
思维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死亡的逻辑性上,而且也表现在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但是我们是靠什么来解决问题的呢?靠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是思维的重要形式,是解决问题的主观基础。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如在讲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时,笔者要求学生用数学方法来推理分析,同学们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训练中,笔者首先给出半昼弧公式:cost= -tgφ・tgδ(其中t为半昼弧,?渍为当地的地理纬度,?啄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地理纬度)。虽然利用这个公式来分析昼夜长短的规律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半昼弧t与?渍和?啄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渍为常数,则昼夜长短因δ而不同,是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如果?啄为常数,则昼夜长短因?渍而不同,是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这样就可以对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与纬度分布分别进行归纳总结。如分析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以太阳直射北半球为例,δ为常数,且为正值)。分别以下列几种情况来分析归纳:
(1)在φ=0时,也就是在赤道上cost=0,t=90°,T=2t=180°昼夜等长。
(2)在φ=90°-δ地方,cost=-1,t=180°,T=360°,白昼为24小时,开始出现极昼现象,也就是说在[(90°-δ),90°]区域为极昼区。
(3)在φ∈(0,90°-δ)区域上,-1
(4)在φ=-(90°-δ)的地方,cost=1,t=0,T=0,黑夜为24小时,开始出现极夜现象,φ∈[-90°,-(90°-δ)]便是极夜区域。在φ∈(-90°+δ,0)的地方,0
通过一步步相应的训练,教会学生各种逻辑推理,指导他们学会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而培养他们的智力与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讲述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时,应充分利用新奇、生疑、困难、矛盾去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他们通过多思考而理解,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同时不断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