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流程

危重病人护理流程

时间:2023-08-08 17:11: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危重病人护理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危重病人护理流程

第1篇

【关键词】危重患者;转运;安全护理;防范对策

急诊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急救、复苏、早期处理后,转运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病房,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仍然存在许多可以加重病情的因素,如剧烈震荡、呕吐物致呼吸道阻塞、氧气供给不足、静脉输液管脱出、突然心搏骤停、内脏二次出血、脑疝形成、坠床等,所以护送急诊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过程,因此做好危重病人途中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尤为重要。为了保障急危重病人的转运安全,减少护理纠纷,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科2008年1~12月共成功转运76例,无一例在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危重病人共76例,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12~78岁,平均47岁;其中脑血管疾病10例,心血管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一氧化碳中毒29例,颅脑外伤5例,其他创伤疾病2例。

2 护理

2.1转运前的护理

2.1.1畅通绿色通道转运前要和相关的科室进行联系,做好准备,便于接收。电话及时通知电梯管理人员,减少等待时间,为病人的救治争取时间。

2.1.2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尿量,了解静脉穿刺的部位,各种管道的衔接状况,等病情相对稳定后转入相应的科室。应由参与抢救的医生和护士护送,根据患者的病情备好途中各种抢救器材及药品,若途中发生病情变化能及时抢救,与接收科室严格交接。

2.1.3不同病人的护理对意识清醒的病人,要做好解释,给予心理安慰,说明转送的必要性及途中需要病人配合的要点,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昏迷病人应调整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躁动的病人应适当使用床档或约束带给予保护。

2.2转运途中的护理

2.2.1患者移动时的护理搬动患者时动作要协调,避免因拖、推、拉或用力过猛造成的院内损伤。转运时拉起床栏,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一般置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防止窒息,头部置于平车大轮端,途中推车速度平稳安全,避免剧烈震动,如有骨折的病人,注意保护患肢;椎体骨折的病人体下垫一块木板。

2.2.2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神志、瞳孔、呼吸、脉率及末梢血氧饱和度、静脉药物治疗等情况,以及各种引流管的固定及引流情况;机械通气患者注意观察气道、呼吸机运转及氧气供应情况。

2.2.3做好应急处理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立即就地抢救行心肺复苏,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救护;做好转运中记录,包括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转运过程中救治处理情况等。

2.2.4安排家属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多由家属陪同,家属对稳定患者情绪有一定作用。转运时,安排患者家属跟随,有助于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检查治疗的不安,树立患者安全转运的信心。

2.3转运后的交接到达目的地后必须与病区护士严格交接。我科设有危重病人护送交接登记表,内容除一般项目外,还包括病人的皮肤情况、特殊检查报告单、护理记录单、途中抢救记录等,由双方护士签字备查,缩短双方交接时间,保证护理治疗的连续性,提高抢救成功率。

3 安全转运的防范对策

3.1坚持预防为主重视事前控制事前预防是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环节。在转运急危重病人前,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在途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病情变化,准备相应的抢救药品及器材,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合理配备护送人员,有助于降低途中突发性意外事件的发生,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3.2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转运流程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人员面临的潜在伤害的风险进行评估、识别,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首先针对以往出现的问题和教训,识别并确定在转运急危重病人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我科制定了《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及转运工作流程,完善了急危重病人转运交接记录,并成立了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学习相关制度和流程,进行模拟演练。护理部不定期抽考护士对预案流程的熟悉程度,检查督促急危重病人转运护理风险预案的落实。

3.3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容易发生技术性护理纠纷的基本原因是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随着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加之危重病人疾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护理人员即使采取了许多方法来保障护理安全,有时仍不能完全排除护理风险问题。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加强了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和水平,从根本上防止了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促进了护理安全工作的落实。

第2篇

【关键词】急诊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作为一名护士,不仅要熟悉各科专业的理论,更要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还要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耐心和爱心;要在紧急情况下,佑米约旱拇厦鞑胖牵以真心真诚的态度对待病人,认真地做好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够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我深感荣幸。然而随着各行业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营造一个优质舒适的就诊环境,让患者得到最优质的急诊服务也日趋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新目标。要提高急门诊护理服务质量,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一、加强护士的护理风险教育,强化法制观念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国家有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变化,明确病人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认清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学习识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急救中心作为医院工作的第一线,医院的窗口,护理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病人健康及整个医院声誉,由于急门诊工作特点是:病情紧急,病种复杂,就诊时间短,病员集中,容易交叉感染,且患者多心情焦虑,容易急躁。因此,急门诊护士要具备时刻为病人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尚的医德,高超的技能,急病人所急,帮病人所需,掌握丰富医学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具备急救技能和较强的应急能力。

二、健全组织,建立制度

急救中心每班有责任医师,护士组成小组,每个护理由组长负责,明确职责,即有分工又有协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治疗制度、抢救制度、急救设备、急救药品管理制度、急诊记录与总结制度、病情观察制度、卫生处理与护送制度等,促使医务人员有序的工作,值班人员坚守岗位,抢救小组随叫随到,严肃认真地工作,严格交接班制度。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善于和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病人进行沟通,通过语言情感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特别是病情变化快的病人,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文化层次用病人和家属易懂的语言严格落实告知制度,尽可能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使病人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主动承担风险义务,这样才能减少护患矛盾。

三、改进服务体系和服务方式,“急救绿色通道”的护理配合

明确规定,对危重病人,先抢救后收款,急、危重病人来院后,从接诊、检查到治疗,每一个环节均为绿灯,实施一整套快捷有效全程急救服务。

抓紧三基三严训练,提高急诊护士的应变能力,使护士们均能熟练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在抢救中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与医生合作。急救中心实现了急诊抢救工作有序化,危重病人到医院,医生、护士立即到位,服从统一指挥,全力迅速投入,除了要落实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外,还应制订抢救物品药品专人管理制度、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交接班前自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健全各种常见的急诊抢救流程,使抢救流程化规范化,同时还要制订各种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这样就能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改进服务态度,尊重病人

改进服务态度,包括尊重病人,满足病人需求,对立医务人员的自身形象,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力,保护病人权益。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应强化意识,思想到位,措施得当,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尊重体贴关心病人,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及过硬的技术本领,努力提高护士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沟通技巧和交往艺术,使患者获得“宾至如归”的感觉,身处宽松的护患关系环境,从心理上也得到安慰,同时使医院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搞好健康教育,做好防治疾病的宣传

在进行健康教育中护理人员开展宣教工作要有针对性,在宣教内容上应根据季节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时节发病种类宣传教育。在健康教育的方式上,要普及有关疾病的医学知识,举办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教育,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总之,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护理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强化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提高护士自身能力和责任心,将熟练的技术护理和适宜的心理护理相结合,才能及时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3篇

循证护理学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分支,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原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护理措施[1],其核心是以最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首先是找出临床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是查询有关文献进行循证,最后是根据文献,结合病人实际和临床经验制订和实施最佳护理方案,评价和固定方案为以后所用。护理核心制度中重要的一项是护理交接班制度,它是保障护理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科学、完善制定交接班制度及流程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2]。2012年8月我们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护理交接班工作中,有力的促进了护理交接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确定问题

我院一直实行传统的交接班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渐沦为形式主义,接班者责任心不强,不能全面了解病人情况,不能主动进行护理,只是被动进行护理。危重病人床头交班很少进行。为了更好地制定最佳交接班制度我们采取了循证护理的方法。根据我院临床交接班的实际,提出了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如何加强接班护士的责任心,加强医患了解沟通,实现主动护理,规范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2 检索有关文献

根据提出的问题查询相关文献数据库,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

1.3.1 改变传统交接班模式,变接班者为交班者,由接班护士汇报患者情况,交班护士给予补充( 反式交接班) [3] 。

1.3.2 刘新香的《危重患者早晚床边交接班的应用》[4]对危重病人早晚交接班比较规范。规定先制订制作交接班表格,再制定交接班程序,再就是具体的早晚交接班规定。

1.4 制订并实施护理计划

对获取的所有相关文献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获得最佳研究实证,并与本院交接班实际相结合,制定护理计划,提出护理措施[5]。

1.4.1 反式交接班 [3] 护理计划:①责任护士 7: 30 到岗,根据护士长当日的弹性排班,了解自己当天分管患者情况,到病房对自己负责的患者进行评估。②进行自我介绍,问候患者,更换病房内当日值班护士姓名牌,详细收集所负责患者前 1 d 情况,包括饮食、睡眠、活动、治疗、病情观察、各种管道、心理状态、健康教育等,梳理出目前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拟定相关护理措施。③到护士站集中后,护士长有选择性地挑选每组 1 名责任护士汇报各自患者情况,内容包括: 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重要检查的阳性结果、心理状态、治疗方案及用药情况; 并要求提出当前患者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拟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重点。④由夜班护士及时补充,达到拾遗补漏的目的。⑤护士长有侧重地进行评价,提出病区疑难、危重患者护理重点和难点,指导护理措施的落实。⑥护士长带领夜班护士和责任护士对危重以及特殊患者进行床边交接。

1.4.2 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的规范:①制作交接班表格 为了便于交接,分清班次,我院自设计了床头交接班表。表格包括以下内容:日期、班次、患者姓名、床号、饮食、护理级别、皮肤完整性、监护重点、特别交班内容、仪器设备性能、过敏标识等。②制定交接班程序 交接班中要明确接班护士床单元负责制,交班护士在交班前15 min按/床头交接班表0项目检查床单元用物、仪器设备、患者护理工作是否完成,并登记签名。接班护士在听完交班护士讲述后,逐一核对交班表内项目,确认无误后签名。一旦接班护士签名确认后,床单元所有事物均由接班护士负责。③ 早交班 医护交班结束后,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带领全体护理人员到病房,然后由夜班护士重点介绍患者的病情、症状、体征,护士长及分管床位的责任护士查看患者,检查皮肤完整性、床铺、引流管,观察输液、输氧装置是否通畅,监护导联是否在体及具体各项指标。护士长在交接班后布置当日护理重点。④晚交班 当夜班护士接班时,由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带领全体护士进行床头交接班,重点了解各种特殊治疗、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落实情况。查看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颜色、量是否正常,卧位是否正确,提醒交接护士加强巡视、监护,询问白班护士各种抢救器械运行是否正常,药品是否齐全,提高夜间应急能力。

1.5 评价方法[3] 比较两种交接班模式交接班时间及患者满意度。①交接班时间: 传统法从医护人员集体交班为开始时间,到护士长带领所有护理班人员共同巡视病房结束为结束时间。创新法从护士开始评估自己分管患者为开始时间,到床边交接结束为结束时间。连续观察 4 周,记录 28 次交接班的时间。②患者满意度: 自行设计的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共20 个条目,每个条目设满意( 5 分) 、一般( 3 分) 、不满意( 0 分) 3 个选项,满分 100 分。分别于实施 2 种交接班模式时,各调查 60 例出院患者。

1.5.1 统计学方法 根据杜静提供的方法 [3] 使用 SPSS11.0 软件处理数据,采用 t 检验,检验水准 α =0.05。

2效果评价 反式交接班和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规范化,在不延长交接班时间的基础上[3],通过强调责任护士“接班”,加强对分管患者的病情评估,可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达到了既保证医护质量,又保证医疗安全的目的。危重病人规范化床头交接班的实行,让交接班有章可循,克服了形式主式主义,达到了交接班的目的。反式交接班和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规范化将在我院全面推广,全面促进我院医护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泓,冯迎儿 浅谈/循证0概念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6 (2): 216-217

[2]赖红梅,曾白玉.加入WTO我国护理面临的挑战、机遇与策略[J].护理研究,2002,16(3):125-127

[3]杜静,秦震声,杨瑛,史银玲 护士反式交接班的实施与效果 护理学杂志 2012,11(27):16-17

第4篇

王艳军 云佳菲 张慧茹

ICU是救治危重病人的中间环节,经常与手术室或临床科室交接危重病人,以往使用简单交接班登记表不易保存,靠口头交接补充会造成信息传递丢失。2013年1月开始我院使用交接登记本,经过1年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交接登记本的设计(表1)

2应用方法

此表在病人转出、转入、术前、术后填写。病人由手术室或临床科转入ICU时,由护送人员填写;病人从ICU转回临床科室或接入手术室时,由ICU护士填写。交接人员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了解病人的基本信息,使护理工作更加明了,提高工作效率,并将特殊病情交接形成文字,避免口头交接后遗忘,起到了督促护理工作的目的,确保了护理质量。

3优点

(1)登记本内容全面、简洁,突出重点,将科间交接的基本信息融入到表格中,使人一目了然。此表填写简单,相关内容在方框内打钩,特殊内容手工填写即可,节省填写时间。(2)交接登记本易于存放,随时可查阅。交接流程更加规范,责任明确,防止交接不清或交接遗漏,延误病人病情,并且有效防范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甚至影响科间协作。

(收稿日期:2014-02-07)

(本文编辑冯晓倩)

作者单位:221002徐州市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史婷婷:女,本科,主管护师

第5篇

关键词: 优质护理;急诊;抢救室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21-02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护质量和服务的缩影,急诊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和效益,我院结合科室特点,将"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的宗旨融入到对病人的护理服务中。于2010年3月开始实行全程优质服务,在做好规定护理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病人需求,提供全程、人性化优势护理,通过近2年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

1.1强化服务意识,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急诊病人期望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疗,但同时也需要情感上的关心和体贴。急诊科通过开展"假如我是1名急诊病人"活动,让医护人员用亲身体会去感受病人的心理,使医护人员不仅关注抢救质量和速度,同时也更多地考虑病人的心理感受,从而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1.2强化服务技能,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能力:

组织开展全面优质护理服务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骨干、急救小组组长,督促护士深入学习护理规范,进行急诊护士专业化形象及护理用语培训,结合急诊抢救岗位进行分层次培训,重点突出3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及目标,各年资护士的培训各有侧重。强化基本技能培训,做到举止规范、技能过硬。强化专科技能培训,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抢救配合娴熟。强化护理评估能力培训,做到评估准确、全面,满足个性化需求。对低年资护士应注重应急能力的培训,要求掌握抢救流程、抢救仪器的使用,对急危重病人出现的各种反应,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应对,使整个抢救程序流程化和规范化。对高年资护士重点进行专科理论、技能的业务培训,注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定期进行危重病人护理评估、抢救配合的演练考核,采用现场情景模拟+录像回放的模式,提高高年资护士急救专科技能和知识水平。

1.3优化脑卒中病人急救流程: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很高,每年全球因脑卒中死亡440万,生存的病人中至少有一半人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目前我市油田地区脑卒中病人逐年递增,因此急诊科建立了标准化脑卒中院前、院内急救流程,建立了脑卒中绿色通道制度。对急救小组成员(包括急救医生、护士、救护车司机各1名)、院内抢救室护士等所有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一旦出现脑卒中病例立即启动急救流程:护士接诊求救电话,登记基础资料(电话时间、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情况、地址、联系电话),电话呼叫救护车,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评估病人,与家属沟通,第一时间为病人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用药、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电话通知急诊科做好接诊准备,在回医院途中向家属宣教急性脑卒中的有关知识,抢救室护士负责联系脑系科医生及检验科、CT室。病人进入抢救室后,一名护士遵医嘱采集血标本(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和肾功能),另一名护士做心电图检查、护送病人做头颅CT,检查完毕,不等报告,返回急诊科后护士做好术前准备(备皮、造影剂皮试、导尿等操作),护送病人入病房。优化流程的实施,减少了脑卒中病人就诊后的时间消耗,为病人溶栓或进行血管介入赢得了时间,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1.4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完善急诊病人部门间的交接:制订急诊与病房、急诊与手术室、急诊与重症监护室(ICU)病人交接流程。急诊护士实行接诊、分诊、抢救、护送检查及入院的全程护理,及时掌握病人病情动态、用药及阳性检查结果,提出预见性护理,确保病人安全,达到全程陪护、无缝隙的护理;建立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登记本,从病人一般情况、生命体征、病情、饮食、用药、导管、皮肤、时间、负责人等方面进行交接,与其他科交接清楚后,由对方责任护士签字确认,登记本存留急诊科;护士护送病人入科前,按登记本要求逐项登记,核实无误,待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确保护送途中安全,方可护送到相应的专科、手术室、ICU,使交接流程更加合理。

1.5运用信息化手段,确保急诊病人用药安全:我院现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急诊输液系统确保急诊病人用药安全。该系统融合了无线网络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了输液病人身份准确识别、药物信息提取准确、病人和药物匹配准确,有效解决了输液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缺陷。急诊病人经过抢救后,护士为其佩戴存有个人及用药信息的腕带,整个输液过程需要使用掌上电脑(PDA)扫描读取腕带信息进行身份和药物核对,尤其对急诊科意识不清、昏迷等病人更加适用,可有效降低用药风险。

1.6简化急诊护理文件书写,把时间还给病人:

急诊护理文件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以及转归,也为医疗或护理纠纷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我院急诊科护理文件多且比较繁琐,需要护理人员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完成。结合卫生部下发的《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规定》,在医务部、护理部的指导下,严格根据责任、安全、简化的原则,将来诊登记、出诊记录、接呼救电话记录等表格化,交班报告、危重病人抢救记录制作模板,在电脑上操作,制订了留置胃管、尿管、洗胃等风险告知书,从而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增加了护士守候在病人身边及与其沟通的时间。

1.7细化护理绩效管理,实行护理积分考核:

进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护士以最好的工作态度和最佳的技术水平投入工作,是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之一。将急诊护理项目与护理积分相对应,每人每月的工作量分值化,护士长每日质量控制检查,每周对护理质量指标落实情况的检查,护理部每月质量控制检查、业务培训、护士理论操作考核得分均纳入个人总分。总体从护理工作量、工作质量、护理安全、病人满意度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得分情况,分配效益工资,院里对急诊科实行倾斜政策,提高了夜班费,增加了风险基金,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2效果

开展优质护理后,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满意度由开展前的77.8%升至92.4%,提高了急救护理质量,急诊抢救室被评为"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先进班组""创先争优示范窗口"。

3小结

急诊抢救室作为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是医疗护理纠纷的高发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落实各项急救措施,保证了病人的就医安全,提高了院内、院前的抢救成功率,减少了医疗护理风险,增进了护患和谐,真正做到把护士还给病人,让病人满意,使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忠琼.完善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的护理工作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1):99.

[2]刘贵霞,关晓辉.急诊留观室优质护理服务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6C):16851686.

[3]徐安芬.我院聘用护士工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1516.

第6篇

2018年已过去,按照年初的计划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本身工作较为繁忙,大内科工作做的还不够到位,离计划还有些差距,现总结如下:

1、内科每个病区都很忙,危重病人多、压疮、跌倒等高风险患者多,但是由于各科共同努力,都圆满的完成了年初工作计划,管理目标基本达标,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

2、按照年初的计划,每月完成一次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片内各病区由护士长参加学习,增加了理论知识。年底内科片护士长进行了一次科研项目立项培训(由仲金丹护士长完成)。

3、每月召开一次片内护士长会议,将质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拿出来共同讨论,解决困惑,一起交流管理经验。

4、每月不定期检查护理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四月份年初制定的“人文关怀”检查因无检查标准未落实。

5、每季度参加1次片内一个病区的交接班。参加消化内科主任查房一次。

6、每月对片内各病区随机抽一名护士进行基础操作考试,进行了一次片内急救药品知识测试,并将考试成绩反馈科室,要求护士长对成绩优秀的给予表扬。 

存在的不足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1、年轻护士多,理论知识缺乏,技能水平欠佳,危重病人的管理需要加强督查。

2、对于片内发生的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不透彻,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7篇

   时间真的过的很快,两个月的外出学习就这样结束了,我非常感谢医院和科室给了我这么一次好的机会,能够到杭州大医院去学习,虽然两个月的时间很短暂,上班很忙,很累,夜班上的也很多,但这短短的两个月,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收获很大。

   市中医院的急诊主要分四块区域,包括抢救室、输液室、急诊病房和监护室,我主要在抢救室和输液室上班,就谈一下这两块的工作流程和好的方面。

   一、抢救室工作情况

   1、先预检分诊给予挂号牌后挂号,对入院病人做到认真、细致的分诊,对急、危、重症患者能迅速及时处理。

   2、进抢救室的病人,根据情况一般都进行心电监护、吸氧、测血糖、开通静脉通路等措施。

   3、抢救病人填写急诊重症病人护理记录单,保证抢救记录的完整、及时、准确。

   4、护送危重病人时,携带急诊抢救箱(备有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安、注射用具等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等。

   5、护士抢救经验丰富,技术熟练,对病情观察比较细致,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对重症患者经处理病情稳定后在送病房进一步治疗。

   6、建立住院病人回访制,以了解病人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听取意见、建议,使急诊工作做的更好。

   7、遇危重病人抢救时,各科室医生互相帮助,互相协助,共同抢救病人。

   8、新老护士搭班,传帮带精神比较好。

   二、输液室方面

   1、工作量很大,每天有两三百个病人,但护士只有3人,因此很繁忙,没有空闲时间。

   2、人手虽然比较少,但查对制度很严,医嘱经两人核对无误后再执行。每做的一步操作(配药、注射,巡视等)都要用掌上机扫描确认后,才能执行,以防差错。

   3、消毒无菌很严,注射时都是一人一巾一带,止血带用后浸泡消毒,送供应室塑封包装。

   4、药物现配现用,避免失效。

   5、输液最后

   一袋液体贴上红色标签,防止漏挂液体。

   三、其它方面

   1、皮试液配置,用原液配置,收集整理消毒用新洁尔灭(取新洁尔灭5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或酒精。

   2、皮试过敏史盖章,家属签字,严格执行询问制度,更好的保护自己。

   3、收费方面:凡进抢救室的病人都收床位费、等级护理费、危重病人抢救费等,费用收的比较细,不漏收。

   4、科室的学习气氛很好,科室组织的操作训练,业务学习等,不管新护士还是老护士都认真参加,认真训练。

   四、新技术

   1、口咽通气管的应用适应症:

   (1)意识不清患者由于呕吐反射减弱或颌部肌肉松弛引起的气道梗阻。

   (2)昏迷患者通过其它方式如头后仰-托下颌或下颏前伸等方法开放气道无效时。

   (3)患者经简易呼吸皮囊给氧时,口咽通气管能托起咽后软组织,有利于肺通气及防止胃胀气。

   (4)防止经口插管者咬气管导管。

   (5)需要吸除患者咽部分泌物。

   2、抽血气(2ml注射器抽取肝素钠1ml-打在针套内-抽动脉血后-针头套上针套-送检)。

   3、对缺氧,氧饱和度低的病人给予储氧面罩给氧。

   通过这两个月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学习医学知识,提高急诊抢救能力及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急诊护士年终个人的工作总结

   一、积极开展中医急危重症业务技术培训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卫生厅“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急诊科中医药人员的人才优势,运用中医药疗法为广大患者服务。为此我们急诊科制定好科室发展计划,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人才梯队不断满足专科中医内涵建设需要。制定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制定并不断完善常见病及特色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提高特色病种的辩证论治水平,提高中医治疗率。开展了针刺疗法、耳穴压豆、拔罐疗法、中药灌肠、中药湿覆、红外线治疗;制定了急诊科常见病临床路径。我科中医甲级病历率100%,辩证论证优良率≥92%,中成药辩证使用率≥92%,中医治疗率≥92%,中西医结合治疗率≥94%,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2%,急重症中医治疗率≥90%,急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率≥5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二、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科室业务的管理

   重点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如病历书写制度、处方管理制度、首诊负责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制度、医嘱制度、会诊制度、转诊制度、转院转科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三级质控网络管理,确保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来约束。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和考评指标,每月进行集中检查考评。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我科通过科早会、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等形式,反复强调医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临床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教育临床医师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全面、正确地书写病历及各种记录。为确保医疗安全,防范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进一步强调了医务人员的告知义务,切实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着力改善就医环境,降低医疗费用。

   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使急诊科人员进一步理解落实和深化“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深化医疗环境,更新服务模式,简化就医流程,改进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杜绝对病人生、冷、顶、推、拖现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我科开展了免费医学咨询、饮水供应、轮椅供应、简化就诊环节等便民措施。急诊科主动为患者提供药品和医疗服务的费用查询,为住院患者提供住院费用清单。严格医疗收费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扎实做好整体护理工作。护士长根据“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护理规章制度。规范各种护理文书,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了对每一位护士的“三基三严”教育,重点加强对操作技能的培训。加强院感管理工作,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事件发生。感控医师每月对急诊科住院病区的住院病人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月底病案统计。

   我们不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应急能力。对急诊病人要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处理,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这就需要每个医务人员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因此科内组织定期的业务学习及加强各种急救技术的培训。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心电监护、电复律、除颤、洗胃等常规的技术操作。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对相关病例及时进行业务讨论,提高全科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为适应现代医疗市场的发展,今年我科把发展院前急救这项工作当成重要任务抓,严格急诊出诊制度,院前急救小组24小时待命,5分钟安排急诊出诊,制定有急诊绿色通道总体方案,如遇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急诊绿色通道,已做到先行抢救,而后补办各种手续。

第8篇

【关键词】普外科;床头交接班;规范;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61-01

交接班制度是护理核心制度之一,它不仅能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连续性,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而且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发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床头交接班既是对前一班病人病情的总结,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概括和评价,为下一班临床护理提供依据,同时也是护理人员到床旁和病人沟通交流,体现护理人员对病人关心关爱,融洽护患关系的机会。 2011年我院护理部为了使“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更深入体现在护理服务环节中,在规范床头交接班内容和程序时,将各项文明礼仪融入到床头交接班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改进了床头交接班, 使床头交接班更趋标准化、规范化、礼仪化。

1 存在问题

如何完善交接班内容,规范交接班流程,落实交接班礼仪,确保护理安全,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护理质量。我科自2012年1月开始针对普外科病人病情复杂,新病人、手术病人、危重病人较多,新入科护士、年轻护士较多,知识层次偏低,工作经验不足,易发生护理缺陷,引发护患纠纷等实际,总结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床头交接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管理对策。

1.1 存在有些护士不重视交接班,个别护士交接班时仪表仪容着装不符合规范,交班前未能告知病人,交接班时没有使用文明用语和问候声,未按规范礼仪要求交班。

1.2 个别护士观察病情的能力有限,对有些病人病情观察不到位,致使交接不到位。

1.3 有些当班护士未认真巡视病房,查看病人,对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全面和详细,交班不全面。

1.4 未按护理交班流程交班,出现交班内容简单遗漏,重点不突出,对重危症抢救、手术和病情变化、皮肤及各管道情况交接不清。

1.5 忽视患者的心理及社会需求。

2 方法

早晨交接班可谓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既是全面掌握了解危、急、重症病人及一般病人病情非常重要的工作过程,同时也是护患沟通的重要时机,因此完成好交接班工作意义重大。为规范交接班方法,我科自2012年1月以来,按照护理部下发的床头交接班规范流程的要求,反复学习、培训演练,使床头交接班规范流程得到了更好的落实,观察病情更显细致入微,交班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具体方法

2.1 加强安全质量教育 强化交接班意识

科室反复组织进行法律法规、交接班制度的学习,对相关典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报告分析,特别重视低年资护士的医德医风、护理安全知识的教育, 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使护理人员对护理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深刻认识到床头交接班的目的和意义,树立严格执行落实床头交接班制度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环节。

2.2 加强业务学习 培训交接班技能

针对 部分年轻护士知识水平偏低,临床经验不知,缺乏观察病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科室一是采取晨会学习、业务讲座、业务查房、考试考核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组织护士不断学习床头交接班规范流程,结合本科专业特点,反复演练,强调忽略交接班的危害性,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交接班技能和意识。并规定在交接过程中护士长,高年资护士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给予指导,每次交接班后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进行总结、点评、指导,护理部、护士长不定时抽查护士交接班的情况,使护理床头交接班形成不断实践完善的连续过程,保证交接班的规范性,持续改进床头交接班质量。

2.3 突出交接班重点 规范交接班内容

重点交接新入院患者、危重患者、特殊检查及手术前后病人,完善危重病人床边交班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睡眠、精神状态、各种管道情况,皮肤、出入液量、患者主诉、心理状态、采取的主要护理措施、存在的护理重点等,做到交的明白,接的清楚,各种治疗输液单要交清,护理记录单要写清,以保证交接班内容的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危重病人和一级护理病人,必须做到七知道(床号、姓名、诊断、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对病区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病人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进行观察和护理。

2.4 规范服务礼仪 改进交接班方式,

在交班时,要求护士着淡妆,仪容仪表、行为举止符合职业规范要求,履行告知程序,使用问候语,增加护患沟通内容,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将人性化服务细节融入交接班过程中,使病人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对他们关心关爱,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 效果和体会

3.1 增加了护理安全意性 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通过进行法律法规、护理核心制度的学习,提高了护士对规范床头交接班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床头交接班的意义和目的,认识到床头交班可以了解上班次护理措施实施情况及护理质量完成的效果,掌握本班次护理工作重点,特殊事宜指导,使当日护理工作有重点,全面准确,有条不紊的进行,防止护理缺陷或差错发生,确保了护理安全。

3.2 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规范了床头交接班

通过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了护理人员观察病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及时收集对诊断、治疗、护理有价值的信息,对自己当班期间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有效的处理病人病情变化发生问题。通过规范床头交接班流程的培训实施,使我科床头交接班有了统一的模式和工作流程,彻底改变了过去交接班中内容无重点,病情交接盲目、遗漏、不连续等弊病,提高了交接班质量。

3.3 规范交接班礼仪,提高病人满意度

规范化的床头交接班流程包括了交接内容和交接班文明礼仪两大部分,规范化床头交接班内容的同时,要求护士规范仪表、仪容、站姿、站位,交接班时履行告知、使用尊称、问候病人、积极沟通等,将文明礼仪贯穿于床头交接班过程中,使病人感受亲切、温暖、关爱之情,融洽了护患关系,显示了护理队伍良好职业形象,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急诊;危重症;绿色通道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危重症病人的人数逐年增高,为了突出急病急治,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建立和完善急诊绿色通道是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急诊;危重症;绿色通道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急诊急救水平的高低,尤其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危重症患者是急诊患者中发病最急、病情最重、变化最快、危险性最大、死亡率最高、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患者群体。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机制。这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医院急诊界的共识。所谓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1]。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年急诊量在300多万人次,工作任务繁重,而且急危重症病人多。为了保证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救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提高急诊救治成功率,提高救治水平,我院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已近8年,并且不断完善,使之更安全、更规范,确保畅通,成为真正的“绿色生命线”。现将我院绿色通道的工作方法报告如下。

1 硬件设施

我院急诊科占地面积约2000 m2,设有分诊台、抢救室、诊查室、手术室、急诊病房、EICU、急诊收费、急诊化验、急诊药房、急诊B超、急诊放射等多个区域,这些区域布局紧凑,流向合理,均有醒目的标志及引导指示标牌,有利于急诊病人就诊。

1.1 抢救室 有抢救床位5张,面积2.3 m2/床,均为可移动、可升降的抢救床车;多参数监护仪5台,有2台为可移动,可以随时更换位置或陪送病人检查、入院;呼吸机2台;除颤起搏仪2台;心电图机2台;输液泵4台;推注泵1台;洗胃机2台;同时配有气管插管器械2套,抢救车以及各种备用抢救药品几十种。可升降平车18辆。

1.2 急诊手术室 紧邻抢救室,面积约42 m2,有缓冲间、手术间,并有专门的护士值班,能开展各种清创缝合及急诊开腹手术。

1.3 急诊病房 有床位32张,设有遥控监护仪4床位,并可同时监测血压、血氧。病房内设有管道氧,墙壁式负压吸引装置,并且床头配有病人呼叫对讲系统,病人可在床头随时呼叫医护人员。配有心电图机1台,监护除颤仪1台。

1.4 急诊ICU 有床位4张,均配有多参数监护仪1台;并有中央站;呼吸机2台;血气仪1台;除颤起搏仪1台;心电图机1台;输液泵1台/床;推注泵1台/床;气管插管器械1套;抢救车及抢救药品、空气消毒机等设备。同时设有专门的医护人员管理病人。

2 软件条件

急诊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中华医学会在1986年才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独立学科,并批准成立急诊医学专业学会[2]。与其他相对比较成熟的内、外科专业相比,急诊专业发展还很不成熟。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医院的急诊科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尤其在组织结构、人员编制、规模程度以及专业范围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这些都不利于急诊的发展和专业的交流。

2.1 领导重视 科室专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领导的重视。我院地处区域经济较发达,人口相对稠密,流动人口多。我院又是区域内最大的一家综合医院,急诊病人多,院领导非常重视急诊科的发展,将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品牌工程来打造,把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来发展,扩大急诊规模。几年来,先后投入几百万元为急诊科购置各种医疗设备,为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救治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设立独立的急诊科,将医护人员固定,改变了以前各科室医生短期轮转急诊的模式,利于急诊科的人员管理和科室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提高急诊急救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急诊工作高强度、高风险、高责任,待遇低,晋升难,工作环境差,医务人员常常不安心急诊工作。要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就要有一支稳定的、技术过硬的急诊队伍,院领导高度重视急诊工作,每年为急诊科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生进行人才培养,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晋升时急诊优先,在劳动报酬上也向急诊政策倾斜。短短几年内,使急诊队伍日益壮大,人员思想稳定,技术水平快速提高。

2.2 人员结构 急诊科设有科主任1名,副主任2名,护士长2名,共有医护人员62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10名;护理人员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18名。医护人员90%以上为急诊科固定的医生、护士,只有极少数是其他科室轮转到急诊科人员。急诊设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且全院所有科室门诊危重病人的抢救都在急诊科抢救室完成。急诊值班每班次一线医生7人,二线医生1人,护士6人,共负责急诊流水、急诊观察病房、EICU三处的医疗诊治工作。同时配有导医及保洁员8名。导医负责引领病人拍片、检查、入院。保洁员24 h有人值班,负责清扫急诊区域内的污物,做到随叫随到。医院的后勤服务中心还可以根据急诊科的需要,调派护工为病人服务,尤其是“三无”人员(无姓名、无家属、无经费)的护理。

2.3 质量保证 为保证急诊急救的医疗质量,急诊科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各种危重病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讨论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等,并且将抢救流程上墙,便于实际操作。

急诊各种仪器设备及抢救药品专人负责,班班清点检查、定期消毒保养,及时维修,建立设备检修档案,保证各种仪器随时能用。各种抢救药品、基数药定位置、定数量,新补充药品按有效期顺序摆放,班班清点,签字交接,为各种抢救提供保障。

急诊科采用每2周组织一次科内业务学习,参加各种学习班,邀请知名专家讲课、外出进修学习、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为了提高心肺复苏水平,急诊科花20多万元购置了心肺复苏电脑模拟人,可模拟多种复苏及心律失常病人,考核用药及操作是否正确。科内每年组织一次CPR和气管插管技术考核,每人均要现场实际操作、现场打分,成绩与奖金挂钩。科室将危重病人抢救时的医护配合作为日常考核内容,不定期进行考核。同时医院由主管院长负责医务部策划,每年举行一次以急诊科为首的、全院多科室合作的危重、群伤病人抢救演习,为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的畅通提供保障。

医院由业务院长、医务部、护理部及相关院部职能科室组成行政查房组,每2~3周进行院长查房,疏通各个环节,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急诊观察病房与其他普通病房同样管理,急诊科主任每周一次业务查房,急诊二线每周4~5次查房,负责急诊ICU、急诊观察病房病人的诊疗质量把关,及时进行危重病历、疑难病历讨论,如有必要,及时向医务部申请全院会诊,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另外,急诊坐诊医师必须是工作2年以上的执业医师,急诊抢救和分诊护士必须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新毕业医生必须到全院各科室或上级医院轮转、学习,使临床知识更全面、更丰富,为诊疗的正确、及时奠定基础。

3 绿色通道的运作

3.1 绿色通道救治范围 各种危重症需立即抢救患者;“三无”人员。

3.2 程序 救护车一到,分诊护士和导医/护工立即将平车推到救护车旁,协助家属将病人抬上平车,同时护士了解简单的病史及症状,根据病情,决定病人是否进抢救室抢救。确定需抢救者,立即推入抢救室。救护车停靠点就在抢救室门口,约5 m距离,能保证病人第一时间进入抢救室。抢救室护士立即给病人测量生命体征、吸氧、监护、开放静脉通道等,同时急诊值班医生立即对病人进行问诊和全面查体,做出初步诊断,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开放绿色通道。病人需做辅助检查,如病情允许搬动,则由导医和值班医生全程陪同;如病情不允许搬动,则在抢救室行床边检查;B超、拍X线片、化验取血等。各辅助科室医生接到抢救室床边检查电话邀请,在5 min内到达抢救室。各项挂号、检查、治疗、用药等手续简化,先检查,先用药,后补交费、取药等手续,如无家属,则导医或护士代办。进入绿色通道的病人,出示有效证件(或病情危重无证件),急诊二线医生负责登记其病情及所欠费用,并在各项检查及治疗单上盖章签字,相关辅助科室凭检查单上的绿色通道印章优先检查。如病人需住院治疗,急诊二线医生同样在住院通知单上盖章签字,住院处见到绿色通道印章,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住院手续,值班医生事先电话联系好相关科室床位,值班医生和导医共同陪送病人到病房,并做好交接手续。如病情涉及多个科室或需紧急手术治疗,急诊值班医生在抢救室电话请相关科室会诊,会诊医师必须在10 min内到达,共同研究病情及治疗方案后,需紧急手术的,在抢救室完成所有术前准备,如放置胃管、尿管,备血,术前谈话签字等,病人由医生陪同直接推送手术室。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病人住院前在各医技科室发生的所有费用,均由急诊二线记录在专用的“病人欠费本”上,医院设有专门的费用追缴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催缴,并有相关记录,上报院领导。

4 成效

绿色通道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尤其是突发事故、突发疾病、群体伤的救治,突出了“急”的特点,达到了“救”的目的。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硬件设施是前提和基础,软件条件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训练有素、技术娴熟、热爱急诊专业、有高度责任心的急救人员队伍。我院自建立绿色通道以来,从未发生因无经费而延误治疗的情况,造福于一方百姓,也为医院赢得了声誉,使我院成为患急病、重病患者的首选,打造了急诊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95-01

静脉输液安全是指通过静脉将药液安全地输入病人的体内,在输液的整个过程中无人为的意外情况发生,病人无不良反应。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方法,在多途径治疗中占有不容置疑的首要位置,也是治疗ICU病人及抢救危重病人的首用治疗方法。但是,在输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因素,如环境,药物,人员,输液用具、输液泵使用,管道安全护理,等等都可能在输液的过程中成为不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如不加以防范,则有可能影响输液的顺利进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确保病人的输液安全。[1]

1 环境管理

治疗室整洁、干净,物品放置有序,无菌操作前湿式擦拭,抹布专用,每班空气消毒一次。工作人员配药前,洗手戴口罩。在配置TPN之前空气消毒,专人配置;在配置静脉营养袋期间,所有人员禁止入内。

2 用药安全管理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护士参与的环节特别多如处理医嘱、取药、摆药、更换液体等,都具有安全隐患,只有认真执行制定的操作流程,方可保证输液的安全。

2.1 查对医嘱 护士每班查对当班医嘱;每周一、四,两次大对医嘱,护士长参与,查对医嘱、治疗单、护理单、执行卡。

2.2 摆药查对 治疗班摆放液体,每班核对,执行液体查对管理制度。

2.3 药品、液体查对 ICU患者危重,应用的药品种多,护士要了解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药的配伍禁忌。

2.3.1 液体查对 ICU病房的输液一般是今天摆明天的液体,医生下医嘱后,主办护士处理,打印治疗单、输液卡、执行卡,双人核对后交治疗班贴输液贴。治疗班检查液体的质量,如查液体有无沉淀、浑浊、变质,查瓶盖有无松动,瓶子有无裂痕。软包装需“一挤二照三倒转”核查,还特别注意检查液体的有效期后方可贴输液贴。

2.3.2 药品查对 治疗班护士每天检查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科室内设配用药明细表,设专人管理,设失效期标识(近6个月失效为绿色、近3个月失效为黄色、近1个失效为红色)。治疗班每天将第二天的药品摆好,有各组长核对。

2.3.3 配药 护士在配药前需执行双人唱对制度并记录。严格无菌操作,现用现配(要求配好液体8h内有效)。严格执行配置流程,特别是TPN的配置。具体步骤:①将电解质、微量元素、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或氨基酸中;②再将磷酸盐加入另一瓶氨基酸中;③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混合加入脂肪乳中;④将氨基酸、磷酸盐、微量元素混合液加入脂肪乳中;⑤最后将脂肪乳、维生素混合加入静脉输液袋中。⑥排气、轻轻摇动三升袋中的混合物,以备使用。有文献报道:氨苄青霉素钠盐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在室温下放置3h后葡萄糖中药物浓度降至原来的88.66%,4h后仅为原来的80.12%[2]。

2.3.4 更换液体 严格执行更换液体流程制度:治疗室护士配好液体与责任护士唱对后,责任护士核对病人床号、姓名、年龄和手腕带,准确无误,再次检查药液后,更换液体。输液贴和执行卡注明更换时间、护士签名、滴速(危重病人根据病情调节滴速,情况允许使用输液泵)。相邻两组液体之间注意配伍禁忌,避免造成药液浑浊、沉淀,如ICU常用的抗生素与TPN、大扶康与脂肪乳、左克与TPN等等的药物之间要充分冲管,必要时更换输液器,以保证输液安全。

3 人员操作流程和安全意识的培训

根据制定的操作流程对护士进行培训,并进行演练。加强安全输液知识学习,如药物、各种仪器的使用、穿刺技术、病情观察等,使人人重视,人人参与执行。只有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要重视输液整个过程。

4 输液器具安全

必须使用国家标准文号、经严格检测合格的输液器具[3]。ICU常用的输液器具有:留置针、中心静脉置管、三通、注射器等。使用之前护士严格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有无漏气,是否在有效期内,器具的安全是关键!

5 输液泵的使用安全

由于ICU患者病情危重,输液时需严格控制液量和药量的输入,且一位病人需多条静脉通路同时输液,恒速输液泵可以按需按要求完成输液任务。但是如输液泵使用不当则有可能成为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在使用输液泵的过程中应注意:输液管正确安装,软管要确保彻底地卡在检测器中[4]。输液泵定期检查维修,泵只有配备三卡(完好卡、流程卡、使用登记卡)的才可使用。

6 输液管道安全

ICU病人为了监测血流动力学,输液通道一般采取中心静脉置管,因此管道的护理和妥善固定非常重要。

6.1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管道通畅 中心静脉置管处换药一般采取每周更换1-2次。用75%酒精和2%的聚维酮碘消毒,每次必须带干,后贴敷贴。三通和正压接头每周更换。各接口衔接紧密,避免脱落。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输液速度,避免管路打折及管道脱落。每6-8h脉冲式冲管,注射器要求10ml以上。封管要求先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管,再正压封管。

6.2 导管固定 导管固定牢靠,一般要求医生置管后双重缝线固定导管的两侧小翼后,再贴敷贴。每班测量导管外露刻度,并记录。在为病人做任何操作(翻身)时,都应避免导管脱出。

7 预防输液反应管理

由于危重病人输液通路多、药物品种多、输液时间长,病人的抵抗力低下等因素,很容易发生输液相关性感染:发热、静脉炎、局部皮肤/血管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等。为避免出现以上不良情况,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严格掌握静脉置管的适应症,合理选择导管的型号与类型,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及时更换敷贴,注意导管留置时间等。

静脉输液是抢救危重症病人的重要手段,护士只有严格按照制定的操作流程工作,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华.ICU患者输液安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08).

[2] 张敏,王品.怎样保证输液安全[J].维普资讯http://,26,2992.

第11篇

[关键词] 危重症护理学 学科发展 发展趋势

危重症医学已经成为日趋成熟的新兴独立学科,依傍这门新兴学科的危重症护理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是在长期的护理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的,与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兴起和完善密切相关。由于各类危重症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通晓各种危重病症的治疗与护理方法,熟悉各种危重症监护的技术操作,掌握多种现代化监测与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迅速发现患者的主要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生命。

1 学科发展历史

早期的监护理念源自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Nightingale F,1820-1910),她曾撰文提到应该为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建立单独的病区,并在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为严重负伤的士兵创建了护理病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地纷纷建立创伤治疗中心,救治许多战伤和失血性休克病人,并促进了创伤与休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形成ICU的原始模式。1952年北欧爆发流行性脊髓灰质炎,出现许多脊髓型麻痹导致呼吸衰竭的病人,当时组建了呼吸治疗单位,把抢救器械和危重病人集中在一处,通过气管切开,畅通气道和肺部人工通气进行救治,使病死率明显下降,从而促进了ICU在欧美地区的发展。1956年美国Baltimore city 医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综合性监护病房。196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建立“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即把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救护和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出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在EMSS的三个服务环节中,危重症护理学成为急诊医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1969年美国创立重症加强护理学会,1971年正式命名为美国危重症护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 ACCN),并出版美国危重症护理杂志。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危重症护理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危重症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大大促进了ICU护理在香港的发展,也加强了与内地ICU的联系。为适应危重症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专科护理工作的需要,满足广大护理人员的要求,使更多合格的ICU护士充实临床一线,中华护理学会等学术团体多次举办重症监护治疗学习班,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许多大型医院相继设立ICU,以适应危重症医学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孤立地取得进展。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地带,思维和研究往往最为活跃。随着危重症医学和医学电子学的进步,对危重症的监护治疗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监护仪器设备和技术日新月异,监测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有创监测技术正在被无创监测技术所取代,监测指标愈来愈客观和精确,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监护治疗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更方便、快捷,ICU的功能不断扩大。护理专业理论与基础医学、危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有机结合,监护技术与护理技术紧密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重症护理学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为服务对象,对他们进行全人、全时段、全身的监护。

2 危重症护理学重点领域发展和研究回顾

2.1 以危重病人为中心

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其重点应放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上。在监护病房,尤其强调做到病人的身旁护理,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充足的注册护士,重视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三者之间的协作,找出最好的沟通方式,发现病人所需,促进患者康复[1]。

基础护理研究方面,在机械通气患者身上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机械通气病人由于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症状、想法和要求,与医护人员和亲属在交流上的困难常导致病人焦虑、恐惧、情绪上的不安定和孤独感,不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护理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同机械通气患者交流方法的研究成果有两类,即无声的(非语言的)方法和有声的(语言的)方法。无声交流法包括手势、观唇辨音(lip reading)、纸和笔、选认图片等;有声交流目前较前沿的方法是使用发声治疗装置,针对已气管切开、并且有完整的发声器官的患者,其应用效果随病人的年龄、疾病诊断、损伤类型、呼吸辅助装置的类型和心理因素而异。与置有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正在机械通气病人交流的最好方法尚无定论[2]。

另外关于危重病人的选择权方面的探讨提出:不仅要尊重病人的“生的权利”,而且要尊重病人对危重病的救治的“自决权”。有些医院开展了病人清醒时的预嘱,将签名了的预嘱绑在腕上或做成胸卡,以便抢救时遵从病人的意愿,还进行了“尊重人的尊严”的哲学探讨[3],趋向将此作为护理的哲学主题。注意遮盖病人的身体,尊重病人的隐私,使病人选择舒适、无疼痛、无痛苦。倾听病人的心声,死亡时,不孤单,身体洁净,死得体面、有价值。不仅关怀临终的病人,还开展对家属的服务。

2.2 全面护理质量管理

健全的ICU制度与管理是发挥其功能和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重要保证,制度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ICU的护理质量,而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安危紧密相关,关系着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和病残率。现有的ICU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依据管理学和护理学的双重特点确定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首要、以预防为主、以数据为依据的特点,实行标准化的全面质量管理。

护士的工作充分量化,英国重症监护协会制定有明确的标准,每周工作的时数定量,每班的工作都有具体的指标,能较好的评估护士的工作负荷;ICU制定有明确的入院标准和住院时间,有完整的经济核算系统,尽可能的节约卫生资源;在临床、科研和护理的学术效果的评估中,经济核算、病人消费、卫生资源的消耗作为医疗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如在评估一项护理成果时,同样也要评估它的经济效益。因为在ICU住院费用高、卫生资源消耗大。还因为部分病人占有床位时间延长,影响需要紧急救治病人的治疗时机,影响医院的抢救效率。

2.3 护理技术发展以医学发展为导向

危重病护理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各医学专科的发展而进步的。特别是随着各种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急、危重病人的复苏、各脏器支持的新技术等,危重病的护理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结合历史上的经验,以及检索文献所获的资料,发展成为新的工作依据,制定出有依据的护理程序。将这种护理模式称之为“循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例如在心血管外科新开展高难手术,通过细致的护理,更好地控制生命,减少或平稳度过心衰,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人的花费;血管介入治疗中抗凝的护理,制定出较好的护理措施,减少血管的并发症;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探访,术后监护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严重颅脑损伤的病人过程中总结出全面快速生理复苏的护理措施,降低颅内压,加强基础护理,减少了死亡和致残,降低了经济消费等。护理人员还总结了呼吸机依赖的病人的脱机办法,持续肾替代(CRRT)技术的操作与护理等等。随着新、高、难医技的开展,高水平的护理专项技术应运而生,总结出“循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的模式。这种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监护病人的服务质量。

此外,护理技术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在澳大利亚圣文森医院的监护病房内,护理人员自己动手取标本,在另室自己检验,约5分钟能获得结果[2],不仅有利于掌握及时的病情变化的信息,指导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与价值。在不久的将来,ICU护士将逐渐进行目前属于医生的操作与处置,如Swan-Ganz导管插入、气管内插管、动脉穿刺以及一些药物的使用与管理。

2.4 信息技术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医学诊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医学(telemedicine)已成为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代表。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等所有医学活动。

作为远程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重病的远程护理更是目前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的高新技术,为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并可大大节约并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成功率,使偏远地区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真正实现医学信息共享。另外,护理的文件处理逐步实现电子化,微机的使用日趋广泛。为了“循证护理实践”,快速的检索护理信息已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障碍,危重病人护理的社区服务也将以信息为中介,从ICU向外延伸。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安放在病人家中的一些医疗设备,如无线监护、心电遥测装置、心血管信息系统、24小时动态心电记录仪(Holter)等采集的病人数据,及时地分析诊断,进行治疗和护理,并可以建立传呼系统,便于病人及时与医护人员建立联系[2]。

目前环球护理专业网站已开始运行,如美国危重症监护护士协会的网站等。通过全球的护理网站,护理技术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必将促进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

2.5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护士的心理调整

由于ICU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工作应注意对病人及亲属,以至护士本身的心理调整,有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表明,在危重病人的护理中,人文和心理因素及病人的文化背景、种族类型、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影响对疾病的康复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危重病人的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占了较大的比重。目前部分国家和地区的ICU开展了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服务和心理咨询,通过多种措施和方法,使得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得以调整。患者由于与亲人隔离而产生的分离性焦虑引起了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许家属探视,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减轻患者的孤独,因此,弹性的ICU探视制度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2]; ICU护理人员要能运用创造性的策略来减少床旁技术对患者的躯体损伤,调整患者的病理心理,对于疾病的康复是非常有利的[4]。

由于ICU特殊的工作性质及环境,护士所承受的压力比普通病房的护士要大,尤其是新护士[5]。BROSCHE等[6]指出,较多的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帮助家属面对病人的死亡,但护理人员经常面对死亡的负面刺激,如何减少这种负性刺激对护理人员的危害却为人们所忽视。ICU的护士不仅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应变能力,而且要善于调整自身的心理,增强自制力、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以适应紧张的工作,实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完美结合。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护理管理者对工作负荷的调配、护士情感的疏通、重视给予护士心理调整的时间,如可按个人意愿安排脱产学习等方面。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开展ICU心理咨询有助于缓解ICU护士的心理压力[7-8]。

2.6 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

按专业化标准培养符合现代监护要求的ICU专业护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外关于ICU专科护士的培养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和研究。在欧美国家,ICU专科护士是一个能够为所有危急重症病人及家属提供满意的护理并具有资格的职业护士。1975年,美国重症监护护士委员会成立了AACN资格认证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急危重症监护护士资格(critical care registered nurse, CCRN)的认证。截至2002年底,美国已有超过40000人持有CCRN资格证的护士在神经内科、儿童或成人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其ICU专科护士资格要求:①必须是学士学位的注册护士(RN);②在两年内直接护理重症病人(新生儿、儿童或成人)时间必须达1750小时;③具备该资格后,方可参加CCRN考试,才能获得证书,并且每三年更新1次 [9]。其主要职能是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心电监护资料分析处理;对心肺骤停进行救治;对机械通气系统进行维护,并能掌握拔管和停机指征及掌握允许使用的药物和药量,并能对用药反应做出解释等[10]。继美国之后,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在欧洲,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需进行6-12个月的ICU专业训练;瑞典是1年,奥地利是9个月,丹麦是1年半。结业者授予ICU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房护士。1995年日本成立了专科护士认定制度委员会,并开始在ICU领域培养专科护士[11]。可以说,实行ICU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已成为全球护理界关注的发展趋势。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2005年至2010年内,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2002年,北京护理学会受北京市卫生局委托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的“危重症护理学文凭课程班”,为期3个月,目的在于对ICU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并颁发“危重症护理学业文凭证书”,率先在全国启动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工作。随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开展了ICU专科护士的培训。但是我国ICU高级护理人才的梯队模式还没有建立,从事ICU专业的入门条件和资格认证工作尚在论证和起步阶段,ICU专科护士的发展还有待于更加系统的专科培训、规范专科认证标准、明确专科护士的岗位职责、完善实践能力的评价手段。

科研和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护理科研开展方面,各个国家的护理组织及学会,积极提供资金,鼓励和支持护理研究。丹麦等北欧护士联盟,为了发展护理研究,从提高护理教育水平入手,重点培养护理研究生、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是澳大利亚“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研究中心和亚洲护理协作中心,共同推动中西方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12]。

2.7 ICU工作负荷及护理人力配备的评估方法

在ICU 成本消耗当中,护理人力资源的消耗占ICU总成本消耗的一半以上, 因此,ICU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ICU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同样以护理工作量的评估为基础,其研究起因是由于ICU评价疾病严重度和成本效益的需要。评估护理工作量的工具主要是趋向于发展各种护理工作量的评分系统,评估主要是基于临床护理活动及治疗干预内容等[13]。所有这些评估工具主要归为两大类:一是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二是依据护理活动内容来测量护理工作量进而进行人力配置。

目前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的评估工具主要有:1974年由Cullen提出的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TISS)和NEMS量表(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TISS是一种衡量工作人员工作负荷及指导人力资源配备的评估方法,对我国ICU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但由于存在操作不方便等的局限性,TISS已不再占主导地位。NEMS量表内容包括专科系统支持、护理诊断、ICU或非ICU治疗干预项目, 共有9个条目,与TISS28计分有很高的相关性,目前有相应的软件对病人电子病历中与NEMS中相关的治疗干预进行筛选,评分省去了由医生或护士人工进行评分的过程,在欧洲各国广泛应用[14]。依据护理活动内容评估测量护理工作量的方法还有GRASP量表及OMEGA评分系统等。GRASP系统包括50项护理操作,将护理项目分为11类:饮食、排泄、生命体征、辅助呼吸、吸痰、清洁、翻身及协助病人活动、治疗、给药或输液、采集标本、转送病人及其他。其中每一类和每一类中的具体项目都是选取花费护士时间多或出现频率高的项目,根据测量每一项工作的平均时间给每一项操作固定的点数,护士根据每个病人所需护理项目的点数再加上一定百分率的延误或疲劳时间点数来决定护士工作。GRASP已被开发成为软件,成立了GRASP网络维护中心软件,可以不断地维护升级。目前此评估软件在英国被广泛应用。不同国家的不同医院以大量的临床研究为基础,通过评估工作量根据自己的特点及需要发展了适合自身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它们之间虽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其研究发展为ICU病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献资料中关于我国用量表或评分系统评估工作量以进行人力配置的研究较少。目前多采用床护比来配置护理人力。ICU是各类危重病人集中治疗监测的特殊病房,对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卫生部2005年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评价指标中要求重症监护室床护比应达到1:2.5~3。而根据福建省卫生厅的《福建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资料显示,我省ICU的床护比平均仅达到1:1.75,达到1:2.5-3的要求的仅占11.76%。

3 福建省ICU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ICU建制的相关标准,福建省护理学会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对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二级乙等以上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以信函的方式就ICU管理模式、人员配备及仪器配备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表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我省实际自行设计,经专家咨询并予以修订后,形成正式的“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表”,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医院概况,第二部分为医院ICU设置及仪器配备情况等。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参加“福建省重症监护培训班”的77所二级乙等以上医院以信函的方式发放问卷。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并统一编码,使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91份,共回收问卷67份,回收率73.6%,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为92.5%。

3.1 福建省ICU病房的专科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ICU大致可分为综合ICU、专科ICU和部分综合ICU[15]。本次调查的医院中多种类型ICU 并存,共有各类ICU 62个,其中综合性ICU 23个(占37.1%),专科ICU 30个(占48.4%)及部分综合ICU(包括外科ICU、急诊科ICU、内科系统ICU等)9个(占14.5%)。

目前对于何种ICU模式是最佳尚无定论。现阶段国外ICU逐渐向专科ICU发展,因其能显著降低院内死亡率、减少住院天数及削减医疗费用[16]。美国ICU发展轨迹是初始专科ICU―综合ICU―更高层次的专科ICU,美国目前的专科ICU的技术水平与装备数量均属于综合ICU层次,只不过其收治的病种限于某专科[17]。我省ICU以专科化ICU为主流,但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

3.2 福建省ICU的规模尚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调查的62个ICU总编制床位数为542张,实际开放床位数565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1%,床位使用率平均为95%,62.9%的ICU床位数在8张以下,仅有19.4%的ICU床位数在8-12张。62个ICU中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约13m2,其中32个ICU有设置单人间,平均占地面积约25m2,但仍有48.4%的ICU未配备单人间;在房间布局方面,大部分的ICU采用长方形的布局(64.5%),其次分别是扇形(19.4%)和环形(12.9%)。

《重症监护学科建设指南》中指出: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此外,一般来说,从人员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的角度,8-12张床位的数量作为一个ICU的管理单元最为合适。另有学者提出:一个ICU单元最多设置12-15张床位,因为超过12-15张床,对于一个护士站来说是难以应付的。如果床位需要超过12-15张,那就最好建2个或更多的ICU[1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床位使用率平均高达95%,另外,从ICU的占地面积来看,我省ICU开放式病床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13m2,而指南建议为15-18m2,实际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较标准小,拥挤的环境将会给护士的操作和患者的情绪带来不良的影响。此外,设置单独的隔离病房是用于收治器官移植等需保护性隔离的病人,或收治严重、特异性感染,需进行严密隔离的重症病人,有利于降低ICU院内感染率[15]。而本次调查中仍有42.8%的ICU未设立单间病床。福建省ICU的规模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3.3 ICU基础设施及装备与建议标准尚存在差距

每床用房面积平均13.0m2,单间病房配备率是51.6%。按实际床位数计算,所有ICU均配备监护仪和微量泵,平均每张床配备1台监护仪及1.5台微量泵;66.1%的ICU有配备输液泵,平均每张床0.6台输液泵;95.2%的ICU有配备呼吸机,平均每张床0.5台呼吸机,即每两床配备一台呼吸机; 24.2%的ICU配置纤维支气管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和床旁X线机的配置率分别为13.1%和26.2%;22.2%的ICU有配备血液净化机,均来自三级医院。在空气消毒设置方面,54.8%的ICU使用空气消毒净化器,其次是自然通风加紫外线消毒(30.6%),仅有19.4%的ICU采用中央层流净化装置,表明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大多数医院的床旁X光机和血液净化机都是共用的,基本能满足ICU病人的需要。《指南》中规定: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我省三级医院平均每两张床1台呼吸机,远不能达到规定要求。仍有部分其它项目与《指南》中的规定存在差距。

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场所,人员走动多、操作多、患者插管侵入性监护与插入导管多、输液输血或其制品多等,再加上如果ICU无空气净化设备或通气不足,易造成严重空气污染。本次调查得出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原因可能为通常使用的紫外线照射和产生的臭氧对人体均有害,所以不宜用于人正常活动状态下的空气消毒;使用层流净化装置,杀菌效果虽然好,但价格昂贵[19]。空气消毒净化器与紫外线消毒相比, 具有动态、连续消毒的作用, 其广谱特性优于紫外线消毒,并能除去空气中的尘埃和异味;与建筑层流净化相比, 具有费用低、能耗小、结构简单等优点,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医院ICU房间的大小, 正确选用空气消毒洁净器、定期更换活性炭过滤器,这将是ICU空气净化消毒器达到净化和消毒作用的基本保证[20],以有效防止发生院内感染。调查中仍有43.5%的ICU采用自然通风及紫外线消毒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3.4 辅助用房和辅助人员的配备需进一步完善

62个ICU中,79%的ICU有设立医生办公室,37.1%设有工作人员休息室,82.3%和71.0%的ICU设立了专门的更衣室和值班室。另外有2个ICU(3.2%)设有实验室,18个ICU(29.0%)设有家属接待室,40个ICU(64.5%)设有配药室, 10个ICU(16.1%)设有配膳室,还有2个ICU分别设有图书室和示教室。

在辅助人员配备方面,62个ICU中,有6个ICU配备了呼吸治疗师,共8名;仅有1个ICU配备了1名物理治疗师、1个ICU配备了1名营养师、1个ICU配备了2名临床药剂师、1个ICU配备了1名康复治疗师。

虽然我国目前并未对辅助用房(如家属休息室、图书室等)和辅助人员(如呼吸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的配备做出硬性规定,但此方面的配备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开展,人们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和需求不断提高,除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外,患者家属的良好心理支持对患者身心康复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李玲[21]建议在ICU病室附近设立家属休息室,同时也应准备书、报、杂志等,定时播放音乐、小品、卫生常识及最新医疗成果,使家属放松,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和感染患者。另外,张振伟[22]提出为提高危重病人抢救快捷程度,如条件允许,ICU可设立(或与检验科共建)临床实验室,应有工作人员休息室、办公室、患者家属接待室、会议室等;朱晓玲[23]认为ICU内有多种高精尖监护医疗设备,应配有一定数量的专科治疗师,如呼吸治疗师、营养师、理疗师、专业维修人员等,定期调试维修设备,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调整治疗计划,以防止ICU护士承担非护理性工作而影响临床护理工作时间,确保在编在岗。可见设立辅助用房及辅助人员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人性化的层面,扩展到了在不断追求高质量的抢救水平的同时,重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医患关系建立的层面上。提示在今后的ICU建设中应更多地将医疗技术和人文有效结合,使人员和设备成为提高医疗技术、创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

3.5 ICU的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ICU管理模式分为开放式(无专职ICU医生)、半开放式(ICU医生与原专科医生共管)和封闭式(ICU专职医生专管)等三种模式[2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的管理模式以半开放式为主(占43.5%),患者的医疗措施由ICU医师和原专科医师共同管理; 其次是开放式ICU(占35.5%),它只有一支护理队伍,患者由各专科医生管理;最后是封闭式ICU(占21.0%),患者的医疗活动完全由ICU医师负责,专科问题由ICU医师邀请专科医师查房或会诊,进行协调解决。等级不同的医院ICU管理模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6.270,P<0.05)。

何种管理模式较适合ICU的发展目前尚无统一结论。现阶段国内外倾向于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认为封闭式管理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医疗责任明确,ICU能够充分发挥其监测和治疗优势,而开放式管理存在医师顾此失彼,与专科病人相冲突的现象,半开放式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间协调不一致,出现学术上的矛盾等问题[25-26];另有国内学者提出选用何种管理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条件具备的医院,应选封闭式管理模式,基于现有人力资源及国内医学整体水平,参考广东的实际经验,半封闭式管理不失为一种合宜的选择,尤其对于人力资源较紧缺的医院,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均为可选管理模式[17]。因此,ICU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形成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

3.6 ICU护士处于缺编状态,不利于ICU护理质量的提高

本次调查的ICU护士固定编制人数为862人,编制床位数542张,床护比为1:1.6;现有护士数1012人,ICU实际床位数565张,床护比为1:1.8。

人员编设是否正确、合理,会直接影响护理岗位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流动及流失率,继而影响到工作效率、护理质量[27]。根据《指南》的要求: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而通过本次调查得出:护士与床位数之比为1.6:1,可见现有的ICU护士人力配备严重不足,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的状态,而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法规、岗位设置、护理标准等。目前部分医院的管理者认为先进的仪器是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临床上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精通业务、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来监视仪器并护理病人,所以对重症监护病房性质误解为仪器多了可以节省人手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28]。如果ICU护士编制过紧,往往会出现以下弊端:①不得不空床,重点处理抢救病人;②不得不降低收治病人的危重程度,而收治一些不够住ICU标准的轻症病人;③降低治疗护理质量,甚至发生差错事故;④护士因工作量大,长期紧张,积劳成疾[15]。在调查中发现实际床护比高于编制床护比,原因可能与各医院往往会根据工作量的实际需要等另外聘请相应数量的编制外护士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关。

3.7 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可持续发展力量不足

ICU护士中男性32名(3.2%),女性980名(96.8%);年龄方面,45岁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84.0%,其中25-34岁年龄段人员最多,占总人数的51.6%;其次为25岁以下年龄段,占32.4%,说明我省ICU护理人员整体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方面,以大专学历的护士所占比例最大(46.2%),其次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9.4%),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护士所占比例最小(14.3%)。由表2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ICU护士的学历构成不同,三级医院以大专学历为主,而二级医院则以中专学历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 Whitney Test,z=16.870,P<0.05)

本次调查中以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大(占85.8%),其次为中级职称者119人,占11.8%;副高及以上职称24人,占2.4%。由表3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的职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Test,z=2.220,P<0.05)

从表4中可见,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其次为工作59年者(19.6%)。

福建省ICU护士45岁以下的比例达84.0%,从经验、能力、体力等方面综合评定,中青年(即25~40岁)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发挥作用的最佳年龄段[ 29] ;学历方面,大专学历所占比例最大(46.2%),从年轻护士精力及体力充沛,反应灵活,接受能力强,适应ICU病房工作量大、病情变化快的角度来看,总体而言此次调查中,年龄及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也表明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我省大量本科、大专毕业护士开始不断进入临床工作,同时可见相当一部分临床护士在承受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同时,坚持自学,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但二级医院高学历人才缺乏的现象较突出,仍以中专学历为主。

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省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护理博士教育项目也已开展。但本次调查显示,ICU护士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缺乏,可能与我省培养的高层次护理人才目前数量较少, 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研究生较少等原因有关。

另一方面,技术职称普遍偏低,以初级职称为主(占85.8%),高级职称的护士仅占2.4%,中高级职称者偏少,表明我省ICU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护理人才结构;与此同时,护士临床经验缺乏的现象显著,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CU临床教学和护理学术水平的提高。可见我省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本学科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环节,而如何解决高学历护士年轻化导致的工龄短、技术职称低和临床经验缺乏的问题是今后护理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发展趋势与思路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在护理管理、护理技术、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护理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总的趋势是:以人为本、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以教育为阶梯、以医学发展为导向,以人文护理为着眼点,向逐步完善的护理专科发展。未来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开展危重症护理相关课题研究工作;二是要从国内外循证护理的角度来看,更加侧重于实用性研究,目的是切实高效地服务于患者。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进一步完善ICU专科护士培训和资格认证

推动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二是需要一批先驱者的开拓以及后继人才的发展。然而,提高护理专业人员的学术素质是危重症护理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危重症专科继续教育体制,已呈现“高技术装备和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矛盾局面,而ICU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成立相应机制承担起省内ICU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结合当前急需和北京等城市的实践,总结国内的经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建立ICU专科护士及护理专家的准入标准,尽快将ICU高级护理人才培养与使用列入我省护理人才资源研究范畴。可以分步走,首先在省内建立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实施ICU专科护士培训准入制度;再进一步论证在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建立CNS教育培训项目,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以培养高素质的ICU护理人才。

4.2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我省基层医院如何进行合理的ICU护理人力资源建设是今后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各级医院应该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要求,根据本医院的级别、ICU实际工作量合理配备人员,重视ICU在医院危重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大力支持,建立规范的ICU病房,配备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形成合理的医疗护理人员梯队。核心能力是帮助护理专业发展的工具,可指导护士如何在临床持续有效地发挥专业功能,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30]。省级综合性医院可成立多个监护小组,如:心脏监护组、器官移植监护组、呼吸机管道管理小组等,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队伍,提高全省的监护水平和管理质量,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经验,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ICU发展道路。

4.3 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全国危重症学科建设指南,以循证护理为根本,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首先,结合各医院的实际,进一步规范我省的危重症护理实践标准、各级人员岗位说明书、绩效考核标准、重症专科护理管理制度等。其次,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护理流程,重视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满足病人重症期的基本生理需求。第三,专科护理和院内感染预防工作与护理科研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以数据为根本的质量管理。第四,加强多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医疗、护理、医技、后勤为一体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第五,以病人安全为核心,建立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完善各项紧急预案。

4.4 开展护理科研,加强危重症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

明确学科定位和归属,将理论体系系统化和条理化,改变目前学科研究“大而散”的现象,规范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着眼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护理科研工作。重点领域有:重症护理评估、病人舒适、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同时,加强现有ICU护理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分析成果应用的可行性,为避免重复研究及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4.5 规范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高校护理专业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参差不齐,因此从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教育入手,撰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危重症护理学教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很有必要。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是我省一所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如何以此为依托建立我省CNS教育项目,也是今后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必将为促进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科与国内、国际的早日接轨、提高ICU护士的整体素质,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4.6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护理学要从“描述性”到“解释性”,提高科技含量,与国际接轨,否则临床资料将失去可比性,不利于国际交流。因此,不断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并广为传授,实属重要之举。引进不是单纯模仿,而是一种革新,必须结合我省的实际,探索前进的道路,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可以使本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争取能够联合有关单位和个人,为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信息的交流等发挥枢纽作用。由此可见,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既要走中国的道路,又要与国际的进展相接轨。通过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缩短摸索周期,另一方面充实我国、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理论方法体系;在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危重症护理学。与此同时,还应致力于开辟国际间人才培训交流渠道,争取在未来的5~10年或是更长一段时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造就出一批在危重症护理学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骨干人才。

参考文献:

[1] Kathleen McCauley,Richard S. Irwin. Chang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ICUs to Achieve Patient-Focused Care: The Time Has Come. Chest, Nov 2006; 130: 1571 - 1578.

[2] . 危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测与护理实用全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60-265.

[3] Mary Thiers.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 in ICU[J]. Crit Care Nurse 2006 Apr; 26(2): 16-17

[4] 张倩.ICU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 57-58.

[5] 郭欣颖,郭爱敏,李艳梅.ICU新护士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 371-372.

[6] BROSCHE T .Death, dying, and the ICU nurse [J].Dimens Crit Care Nurs,2003,22(4):173.

[7] 林筱莹,许晓洁.规范工作流程有效缓解ICU护士心理压力[J].现代医院,2008,8(1): 126-127.

[8] 袁卫红,张莉,李满华,等.ICU护士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6):636-637.

[9]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Care Nurses and AACN Certification Corporation. Safe guarding the patient and the profession: The value of critical care nurse certification[EB/OL].省略.com.

[10] 周枫.过渡监护病房的收治标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2):78-80.

[11] 郭燕红.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水平[J].现代护理,2004,10(9): 785-786.

[12] 马继红.香港医院ICU的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2,2(3): 35-36.

[13] Guccione A, Morena A, Pezzi A,et al.The assessment of nursing workload. Anestesiologica,2004,70(5):411-416.

[14] Anel J,Florian B,Bernd H,et al. Automatic calculation of the 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NEMS),using a patient data man agement system. Intensive Care Med,2004(30):1487-1490.

[15] 蒋冬梅,唐春炫. ICU护士必读[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6] SUAREZ J I, ZA IDAT O O, SUR IM F, et al. Length of stay and mortality in neuro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act of a specialized neurocritical care team . Crit Care Med, 2004, 32: 2311 - 2317.

[17] 肖正伦. 广东综合ICU现状与未来及危重病救治网建设[J]. 现代医院,2007, 7(10): 5-6.

[18] 周恒瑾. ICU建设的创新设想[J]. 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1): 62-63.

[19] 孙晓春, 周连高.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4):288-289.

[20] 陈渝, 任波. ICU 空气消毒洁净器原理及应用问题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7, 14(2): 7-8.

[21] 李玲. ICU家属探视制度对病人及家属的影响[J]. 现代护理, 2008, 14(1): 44-47.

[22] 张振伟. 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相关内容解读[J]. 中国医院, 2006, 10(7): 6-10.

[23] 朱晓玲. 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2):99-100.

[24] 邱海波, 陈德昌, 陈俊豪. 论危重病医学及其学科建设[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1, 17(2): 83.

[25] TOPEL I A, LAGH I F, TOB IN M J. Effect of closed, unit policy and appointing an intensivis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rit Care Med, 2005, 32: 299 - 306.

[26] 孟祥忠. ICU病房建制现状与发展新模式的调查分析[J]. 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3): 260-261.

[27] 关永杰, 宫玉花. 护理管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101-118.

[28] 王一山. 实用重症监护治疗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8.

[29] 杨翔宇, 成翼娟.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0) : 16~18.

[30] 陈永强. ICU护士的核心才能[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12): 955.

课题组成员:

1.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李 红,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副主任护师。

3.许 乐,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4.方东萍,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第12篇

护士长及质控小组,经常深入病房检查、督促、考评。考评方式以现场考评护士及查看病人、查看记录、听取医生意见,增强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

1、加强护士长目标管理考核,促使各项护理质量达标,要求护士长每月一次夜班,一次周日值班,讲一次公开课和护理单元零差错。

2、坚持走动式管理,每天到病房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整改。

3、每月召开护理安全会议,全院安全大检查不少于12次。

4、强化护士长对科室硬件设施的常规检查意识,平时加强对性能及安全性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持设备的完好。

5、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标准,重点加强消毒隔离制度落实和医疗废物管理。

6、坚持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重点,继续进行每月一次护理综合质量检查,做到检查有小结,有分析,有反馈,有追踪,奖罚分明,简报公示。

7、开展护理安全质量月、基础护理质量月、专科护理质量月、健康教育质量月、病房管理质量月和护理病历质量月活动,切实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二、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

1、确保病人的治疗护理环境清洁、整齐、舒适、安全。

2、进一步规范护理服务用语,加强护患沟通。

3、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通过与病人交谈,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获取病人的需求及反馈信息。

4、加强服务意识教育,当班护士真诚接待病人,把病人送到床前,主动做好病人入院告知、健康教育指导。

5、继续进行立体式护理满意度调查,合格率达90%以上,被点名表扬者给予奖励。

6、弘扬团队精神,树立先进典型,展现护士风采,在“5.12”期间表彰“十佳护士”。

三、防范护理风险,保障护理安全

1、落实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如三查七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等,认真履行各班工作职责,做好五交接班:即床头交接、口头交接、书面交接、重点交接、各类物品的交接。

2、履行护理质量管理职能,认真执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每月对护理差错缺陷、护理投诉的原因进行分析,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进行讨论吸取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科室及个人,追究护士长及个人的有关责任,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强调二次核对的执行到位,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患者识别制度,规范床头卡安全标示。

4、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定期进行护理记录分析,减少安全隐患。

5、加强重点病人管理:如手术病人、危重病人、老年病人。对病人现存和潜在的风险作出评估,做为交接班时讨论的重点,引起各班的重视。

6、加强重点环节风险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合理排班,减少交接班的频次,减少工作中的漏洞,同时注意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

7、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8、加强安全管理:如危重病人交接、疑难病人、手术病人、新入院病人、压疮预防、特殊用药、病人管道管理以及病人现存和潜在风险的评估等。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1、组织护士分阶段学习《应急预案》、《操作技能》、《基护》、《疾病护理常规》以及《护士条例》、《分级护理》、《护理质量考评标准》等,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有评价。

2、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熟练掌握急救药品及仪器的使用。

3、重点加强对新入院护士、低年资护士培训与考核。

4、加强基本技能考核,不流于形式,定期抽考。

5、加强医院服务礼仪学习,强化护士文化意识。

6、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风险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