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8 17:1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

[2]刘雪梅,祝成林.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第2篇

一、用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它往往凝聚了教师的心血和智慧。教师在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和摸清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尝试:

(一)独辟蹊径,创设新情境

情境教学是音乐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旨在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从而真切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健康的情感体验,同时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过很多次的内容,似乎已经很难再挖掘出新意了。其实如果在情境设计上独辟蹊径,旧的内容照样可以教出新的境界。

课例1:《自新大陆交响曲》

在《念故乡》音乐的衬托下,师生共同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在淡淡的充满忧伤的旋律衬托下,感受诗中怅然思乡的伤感情怀。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更增添了浓烈的乡愁之情,为本课的情感基调作了较好的铺垫。

师:古今中外,思念故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由此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诗篇和动人的旋律……捷克有位作曲家叫德沃夏克,1892 年,他受朋友之邀,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担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下面先请大家在这张地图上找到捷克和美国这两个国家。

(师出示地图,学生上前指出这两个国家,随后师分别在捷克处贴上月亮,在美国贴上一颗红心,并用一条红线将两地连接起来。)

师: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两地相隔非常遥远,德沃夏克备受思乡之苦,他只能将这种情感深深地写在他的作品中,由此,一部举世闻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就诞生了……

初中学生从未离家独居过,这种因地域遥远、文化差异和亲人分离而带来的强烈思乡情感,是他们所最为缺乏的。而上面这位教师,只是通过一个小小的互动,却一下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同身受,一下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产生了情感共鸣。所以,动用智慧,创设出新颖而独特的情境时,不仅仅只是堂课的一个“亮点”,更会在学生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由此可见,创意永远是教学设计的魅力所在。

(二)独具慧眼,另辟切入点

一个作品或一个乐段该从什么地方切入或如何切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切入点选得准、设计得巧,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更可以使音乐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例如广东音乐《雨打芭蕉》,这首乐曲旋律流畅明快,所表现的意境极富南国特色,但由于其情感的朦胧多义,对初中生来说理解上较难以把握。笔者在教这一内容时,开始的教学设计遵循“完整聆听———介绍———分段赏析———总结”这一过程,但效果不像事先想象的那样好。经过课后反思,笔者重新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另辟切入点,效果就大为改观。下面是笔者教这一课时的部分教学设计片段:

课例2:《雨打芭蕉》

片段一:完整聆听,并给乐曲选择标题“赛龙夺锦”、“雨打芭蕉”、“平湖秋月”。(学生首先会对这三个标题的意境展开想象,并通过聆听比较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聆听思考的过程中,对这一作品的旋律与内容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从这一小小的口子切入,激起学生对整个作品的好奇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片段二:赏析第一部分。出示主题旋律,教师引导学生先用优美婉转的声音慢速来哼唱旋律,接着又用轻快跳跃的声音稍快速哼唱,然后思考刚才的演唱会表现出雨中芭蕉怎样的姿态呢?(有学生说:“芭蕉叶在风中左右摇摆。”;有学生说:“芭蕉叶在雨中上下起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哼唱,来感受“雨中芭蕉”那鲜绿欲滴,摇曳多姿的形象以及人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片段三:赏析第二部分。师出示一段文字,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根据文字所描述的意境,思考该用怎样的音乐来表现它?(可从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来思考)“……在清池畔,石丛间,植数株芭蕉,就给小院投下一片绿情。而在潺潺的雨天,淅淅沥沥,雨点打在叶上,一滴滴,一声声,珠圆玉润,悦耳清心……”(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意识地去感受、体味文字中展示的景象变化、流露的情感变化。

接着,根据文字内容引导学生猜想这一段音乐旋律大概会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旋律有时跳跃,有时会比较抒情。”;有的说:“乐器可以采用高胡和扬琴来演奏。”……这一活动方式的设计,满足了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融文字承载的画面美感以及音乐美于一体,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都得以显现、丰富与发展。当学生再亲耳聆听乐曲时,也是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时,各种不同的心情就溢于言表:或喜悦、或失望、或惊叹……但对音乐都会格外的关注。之后的配乐朗读融音乐、语言、画面、情感于一体,学生全心置身于此情、此景、此境之中。)

(三)独运匠心,布设拓展内容

拓展内容是一堂课的延续和升华,因而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十分普遍。我们可以看到,若拓展内容精选得当,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可以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并能将课堂气氛推向。而若选用不当,则就会显得“画蛇添足”,让人顿生“鱼刺在喉”之感。下面是两个课例的比较:

课例3:《命运交响曲》

(这是全市一次优质课比赛中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这次优质课比赛,规定内容为人音版第17 册第五单元《经典交响》,而两位教师都选择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教师1 在课的最后补充赏析了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将贝多芬的精神进一步升华,使学生们对这位音乐巨匠更加产生由衷的敬意。最后全体师生高唱《欢乐颂》,在歌声中,贝多芬那不曲不挠的精神似乎弥漫于整个教室,圆满地结束了全课。

而教师2 则让学生赏析了一个Flash 的《命运》以及在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命运》伴奏下一段现代舞的演绎,使原本庄严肃穆的气氛一下变成了诙谐搞笑,前面课堂中所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在学生的嘻笑声中荡然无存。当然,这堂课也因没有了一个有效的总结,显得有点“虎头蛇尾”了。

二、用智慧驾驭音乐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动而又与众不同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即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师生情感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的复杂多变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它的动态生成又可以创造出许多精彩的瞬间。

(一)随机巧妙评价

课堂随机评价在它的即时性、针对性和鼓励性上,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捷的反应能力。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听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恰如其份的赞赏和评价。比如“你唱得真好,把我们都感动了。”“你回答得真精彩,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老师看出你在欣赏的时候,已把自己溶入到了音乐中,所以才会有这么深刻的感觉。”可以说,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是师生思维的碰撞,也是对学生迈向更高层次的智慧引领。

(二)顺势把握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而“生成”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

课例4:《春之声》

笔者在上这一单元时,计划是第一课时欣赏高胡古筝三重奏《春天来了》,第二课时欣赏陈怡的无伴奏合唱《春晓》。在第一课时导入时,笔者竭力想通过描述以及与学生共同所能想到的诗词中,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春意融融的美景。然而学生的反应却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他们不喜欢“春雨绵绵”,不喜欢“春天的冷热无常”,也不感叹于古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落寞和伤感……整个课堂氛围似乎完全走向了预设中的反面。这时,笔者突然灵机一动,及时对教学设计作了调整。笔者对学生说:“你们的发言让我明白了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会因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甚至心情的不同而不同,有人会因为春天孕育着万物而觉得她充满生机、充满阳光;有人会因为春天而想到逝去的盛景而感叹,还有人会因春雨催落鲜花而感到惋惜与伤感。但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奋是美,感伤也是一种美。所以,音乐家也与你们一样,他们对于同一种事物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两首乐曲,听听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描绘他们心目中的‘春天’的。”

笔者通过对比欣赏的方法,将《春天来了》与《春晓》摆在了一起,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春天两种不同意境的“美”。要驾驭好动态生成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心智艺术,也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修炼出来的。

(三)从容应对“意外”

课堂中的“意外”时有发生,而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能够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神奇,从而奏出和谐的课堂旋律。如一次笔者在给学生欣赏《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当欣赏慢板部分时,笔者介绍道:“这段音乐好像在叙述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充满冥想、憧憬的意境之中。”不料有位学生却说:“我听这音乐,觉得非常凄凉,听后使人十分伤感。”笔者为之一怔,因为受教参的禁锢,聆听多遍也从没有别样的感受,但笔者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的惊讶,仍微笑地对这位学生说:“你听得很仔细,已经把自己完全融入到音乐中,并在音乐中找到了某种共鸣,这很好!我们知道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每个同学听后感受都会不一样。也许这悠长而动人的旋律仿佛在向我们诉说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故事,也许这故事中带有一些哀怨和伤感,就像我们中国‘嫦娥奔月’的神话,美丽而又有些淡谈的忧伤,当然还带有主人公对未来的冥想和憧憬……刚才这位同学能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觉得非常好,请你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好吗?同时,也请我们其他同学像他一样,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好吗?”

第3篇

摘 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课改的精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智慧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学应体现体验性,体育教学应体现生成性,体育教学应体现创新性,体育教学应体现道德性。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97-0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课改的精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智慧课堂教学理念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能够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突出学生学习智慧的发展,突出学生对生命智慧的关注。那么,在智慧课堂教学理念影响下,究竟如何开展体育教学呢?

一、智慧课堂教学的内涵

吴晓静、傅岩在《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智慧课堂教学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等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根本条件,促进学生智慧成长的教学过程。智慧课堂教学主要具有体验性、生成性、创新性、道德性等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智慧课堂教学倡导的主要理念。

二、基于智慧n堂教学的体育教学策略

(1)体育教学应体现体验性。体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体育技能传授过程,在体育教学中为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体验体育学习的美好。例如,执教“篮球”一课时,在师生交谈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对NBA球星非常崇拜,希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找来几张白纸,在纸上写上乔丹、姚明、麦蒂、奥尼尔、科比等NBA球星的名字,并将其贴在学生们的后背上。看到体育教师的这一举动,同学们纷纷表示不解,但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同学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表情,让体育教师忍俊不禁,说道:“接下来,我们要组织一场篮球比赛。在比赛中你们就是NBA球星,希望你们今天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篮球水平。”听到体育教师这样说,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同学们通过这样的一次体验,篮球学习兴趣更浓了。体验的过程是一个极为美好的过程,在智慧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体育体验。

(2)体育教学应体现生成性。在体育教学之前,体育教师通常会进行教学设计,进而依据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开展课堂教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依据体育教师的思路开展。在体育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动态生成。对于这些动态生成,体育教师不应忽视,而应积极利用动态生成更好地展开教学。例如,在一次长跑课上,体育教师本打算让学生围着田径场一圈圈地展开长跑练习。没想到任务刚下达,很快就有学生口中嘟囔道:“难道我们就不能换一种练习方式吗?每次长跑练习都是围着操场跑,太没劲了。”声音虽小,却仍然传进了体育教师的耳中。体育教师略做思考,立即改变教学策略,决定带领大家围绕校园跑。在跑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还让大家说出看到的景色。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使长跑教学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同学们参与长跑练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体育教学体现生成性是智慧课堂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体育教师应积极把握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3)体育教学应体现创新性。智慧课堂教学理念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体现创新性,这样的要求符合时展的需要,值得大力提倡。例如,体育教师有一段时间经常在课堂中带领大家做篮球操。篮球操的重要道具便是篮球,每天抱着篮球做篮球操让很多同学感到乏味。针对学生的这种表现,体育教师这样提议道:“同学们,今天放学之后,请大家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篮球,下次做篮球操的时候大家就可以用自己制作的篮球做篮球操了。”任务下达后,同学们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篮球。有的学生用硬纸板做篮球,有的学生用废布做篮球,有的学生用塑料胶布和纸片做篮球……第二天上课的时候,看到同学们带着五花八门、形式多样的篮球做篮球操,体育教师笑了,同学们也都笑了。体育教师的做法体现出了创新性,而要求同学们动手制作篮球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性。

(4)体育教学应体现道德性。在智慧课堂教学理念影响下,体育教学除了要体现出上述特性之外,还应有效地体现出道德性。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做到团结友爱,学习好的同学应积极帮助学习稍差的同学,大家共同取得进步。又如,体育教师可以针对体育道德进行专门的讲述,要通过体育道德知识的讲述,让更多学生了解在体育运动中遵守体育道德的重要性。尤为重要的是,在讲述相关知识的时候,还应适当举出一些违反体育道德的运动员的相关案例,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体育道德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慧课堂教学理念是一种极好的教学理念,智慧课堂教学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学习智慧发展,突出学生对生命智慧的关注。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积极秉持和践行智慧课堂教学理念,让体育教学体现出更多的生成性、道德性、创新性及体验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蔡士凯,种静萍.体育新课程带来学习方式的新变化[J].体育教学,2005(05).

第4篇

随着智慧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应用和发展,很多学校和教师将智慧教育理念作为教学方针来教育学生,以网络学习为基础的小W数学智慧课堂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优点,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一、智慧课堂教学

智慧课堂以教育智慧的理念,培养学生学习智慧,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科学技术和网络的优势创造出智慧学习的环境。智慧课堂具备创造性、自主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智慧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为目标,结合科学技术的教学方式,创造出智慧的学习环境,达到教学课堂的最佳效果。

二、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学设计不合理

目前,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网络学习空间,但是只是单纯地将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让学生自己下载学习。当前,我国网络学习空间还尚未普及,很多教师仍然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这样就会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时间。

(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施中,网络学习空间过于形式化,如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学习中,有些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习题复制到网络空间,这样就会让网络学习空间与传统教学没有很大区别,另外,网络学习空间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活动也没有结合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教师不善于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教学功能,对网络空间的使用率低,导致资源浪费。

(三)反思和评价工作存在不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该有教学反馈和评价工作,但是一些教师虽然会对自己的教学有相应的评价和反思,但是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深入的分析、理解,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在五年级数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习中,老师首先会将练习题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在下节课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在上次课的基础上增加学习资料,但是没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其他功能。另外,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记录不够关注,不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方案

教育改革提出小学教育应加强与信息技术的交流与结合,而网络学习空间正是信息技术和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案:

(一)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1.建立以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要目标

智慧型学习人才的要求是可以创造性学习,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网络学习空间为培养智慧型人才提供了有利平台,网络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师生之间不受到时间和地域限制,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五年级《圆柱和圆锥》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讲解相应知识点,介绍计算方法,学生最后根据这些知识点计算出圆柱和圆锥的相关面积。但是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再让学生向里面倒入液体,更好的理解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2.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学习

采用问题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智慧课堂的优势,但是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该注意问题难度应该适宜,不宜过难,不然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简单的话,则会使学生骄傲自满,失去学习动力。教师应根绝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问题。设置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具有开放性,不应该太单一和死板,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关注学生情感

小学生虽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但是心思敏感,情感丰富,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外,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从而使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1.合理使用网络空间实施教学方案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和教育的一种方式,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但是教师不能盲目跟风,要将网络空间学习内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章节中,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首先通过网络学习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了解,然后教师再将网络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课前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图片,加入容易混淆的梯形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平行四边形特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网络学习空间技术故障

网络教学经常会出现网页打不开或是其他技术故障,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应对,先把网络学习放一边,先讲解其他学习内容,等待网络恢复时在进行。这也提醒小学数学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况合理灵活应对。

(三)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多注意观察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网络学习档案,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要对自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在课后,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客观地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第5篇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五课教研;语文教学智慧

一、新高考改革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积极应对

(一)语文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的必要性

教学智慧不是僵死的、现成的,而是生动的、生成的,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1]新高考改革引发的语文学科地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需要语文教师更智慧地把握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当前高考命题正在进行变革。例如,阅读量有变化,以前卷面大概是7000字,现在大约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考生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2016年增加了5%~8%;阅读内容更具思辨性和扩展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站在新高考改革的高度上形成对课程系统的新认识。教师应创造性地借鉴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开发不同的课程内容。另外,语文新高考改革需要语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重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部编本”教材“写作自成体系”的要求,以“国学”“文学”“写作”三条主线为核心,形成“三维一体”的课程结构模式,破解新高考改革实践层面的坚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做到这一切都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

(二)语文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的可行性

实践性是智慧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师仅仅靠理论是无法将教学智慧转换为教学效果的,必须根植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行。新高考改革为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突破教书匠的桎梏,灵活运用课程理论,站在课程系统的宏观角度看待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根据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编出更适合学情的校本教材。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可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每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从纵向去追寻它的来龙去脉,从横向去进行比较分析,以取长补短。新高考改革为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提供了实践场。

(三)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能提升自我境界

教师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时,其教学行为也会跟着变化。有智慧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活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陈梦稀所言,“教师劳动有着独特的创造性,创造性主要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是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2]。培养生动活泼的人是师生生命活动和教学智慧发展的归宿。尽管新高考改革下语文教师教学智慧指向的依然是高考,但是其背后是以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为支撑的,它以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为目标。悬思—苦索—顿悟是治学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生智慧的三个境界,也应是教学智慧的三个境界。教师进行智慧创新的时候往往处于顿悟阶段,这是灵感变为智慧的质变期。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生成教学智慧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升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人的价值和意义,即关注教师及其实践本身的境界。

二、“五课教研”是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实践场

(一)“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历练场

“五课”是指教学常规中的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五个环节,这是教研的基础性工作。“五课教研”与一般的“五课”工作有所不同,它是将“五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包含着认知性、文化性以及存在性的实践活动。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追求教学的真、善、美,不断生成新的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从而达到自由和谐、开放创造、共同成长的语文教学境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五课教研”提供了教师进行实践的教学现场,提供了教师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多层面历练场,能促进教师多种能力的整合和提升,是教师语文教学智慧生成的助推器。

(二)“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交流切磋的合作场

“五课教研”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师徒结对、观摩课、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帮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模仿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提升教师的语文教学智慧水平。不同的教师进行切磋交流与思想碰撞,不仅有利于教师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同仁的教学经验,实现在评判、借鉴基础上的群体语文教学智慧的共同提高。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交流切磋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与辨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取舍。

(三)“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动力场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具有较强专业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忙于教学实践,而忽略了自身研究意识的增强与专业能力的发展。“五课教研”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研究日常教学常规中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与研究的领域里探寻教育真理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五课教研”能切实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并以此为内生动力来改进自己的教学。简言之,“五课教研”是连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教师学习和探究的有机结合路径,是加速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依托“五课教研”促进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策略

(一)对于备课,教学设计是抓手

教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确定教学设计、写教案等一系列的工作。教学设计是备课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过程中所有成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监控与反馈等,做具体的策划和安排,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首先,教师必须把握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明确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其次,语文教师要熟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认识到知识的连续性与扩展性,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最后,教师要熟悉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备课,教师应形成新的正确的课程观与教学观,认识到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注重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整合与利用。教材内容不是封闭的,教师备课时要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与其他课程资源的结合,教师不能仅仅做“传声筒”“搬运工”。做到这些,备课过程就是对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生长的过程。

(二)对于上课和听课,细致观察是重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检验的过程,也是教师展现教学经验与教学智慧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产生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事实上,在动态的课堂中教师很难完全控制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别、智慧差异得以凸显。教师不仅要注意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更要注意少数学生的细微变化;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学科思想方法、发展完善的人格,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品格教育。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听课则更是教师对同行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智慧的全面、综合的观察与判断。听课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反思与评判,可以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改善,也可以引发教师对课堂现象的讨论和交流与对现象背后的课程观、教学观的研究,还可以引发教师寻求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课堂变革突破的路径。听课不仅是教师学习他人的重要途径,也是自我检验和自我反思的有效方法,能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第6篇

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65年建校,现一校两址,有教师128人,学生1710人。学校的办学思路是:运用数字技术孕育学生明天的智慧。育人目标是:为培养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有智慧的中国人奠定基础。学校以继承、发展、融合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融合为手段;全面打造学校的智慧数字空间,努力创造学生的数字思维品质。在对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互动反馈技术和iPad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智慧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之后,学校在诸多优势之中,首先彰显的就是数字化课堂和现代化教学。

多年来,学校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确定为“实施素质教育基地”,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认定为“北京教科研网台实验基地”;先后获得“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3年6月,由教育部主办的丰师附小“数字校园 智慧课堂”办学思想研讨会成功召开;2013年7月,学校主持召开了“北京市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课例观摩研讨会;2013年9月,召开了亚太地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国际开放日”活动。近年来,学校的办学经验以及数字校园建设成果被多家媒体报道。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学校实现素质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一切新媒体、新技术都为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丰师附小的研究特点是全员参与。田昆升校长把握研究方向,他将二十年来引领学校走信息化发展道路所取得的经验结合学校十二五课题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智能终端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研究》《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学生数字化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高素质的教师培养绑定,来诠释研究中的数字化教育的三大战略,即技术战略、时间战略、人才培养战略。

这些都是丰师附小的研究亮点和数字校园建设特点,是在田昆升校长带领下总结的经验向实践转化的成果,也是为什么丰师附小会选择智能终端应用于课堂教学、建设学校智慧文化的原因。这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需要,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必然,是时展、工具进步的必然,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有相关的设备稳定因素在内。

从开始项目研究方案的制定到设备采买、安装调试,再到对师生应用培训,学校在严格落实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在应用层面经历了四个阶段:培训、实践、检测、总结。周而复始、智慧地进行项目推进,效果突出。完备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以及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智慧课堂与文化的打造,成就了今天的丰师附小。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作为北京市首批数字校园实验校,丰师附小始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学校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记录、评价和管理,打造智慧课堂、智慧文化,建设数字校园。

2012年3月,丰师附小在三年级进行iPad智能终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验,实验过程涉及三、四、五年级,24个教学班860名学生和9个学科的61位老师。iPad进入课堂后,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我们看到了课堂中所呈现的变化,包括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阅读积累方式、学生计算方式、学生作业方式、学生协作学习方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和教学反馈与评价方式等。会用信息化设备学习是今天丰师附小学生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丰师附小逐步形成了以iPad为智能学习终端的网状、交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它以iPad系统软件为支撑,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建立学生的知识框架,以及与这个框架相匹配的树状思维方式。它把教师、教材、学生、工具以及围绕这些点所形成的资源全部融合在一起,使知识结构与人的思维结构重叠,使思维的方向与知识、科技的最前沿发展形成同向状态,把学生和教师推到了创造的边缘,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呈现出网状的、联想式的、放射性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建立提供可能。智能终端上面所承载的所有内容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从表面上看,是人机交互的一种表象,事实上达到了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互,那是教师在智能终端上面设计了教材。学生与方法的交互,那是教师设计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工具。学生与拓展知识的交互,那是教师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的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那是教师们为学生进行共同研究所设计的对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那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答疑解惑的空间。学生与作业的交互,是学生形成能力再现思维的空间。如果学生完成作品,那是他创造的空间。智能终端是教师为学生拓展思维、形成能力,学习知识所设计的园地。学生思维是学习所得,是形成思维过程和能力的建构过程。在这种模式中,是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思维与知识间的联系,联系的核心是交互,通过交互能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同智商的学生都能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基于智能终端的交互式学习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了学生思维建构的过程以及学生对于自己学习效果的理解过程的诸多特点。

同时,我们在原有互动反馈技术应用平台基础上,根据现在课堂教学需求研发了iTeach和iExam两个教学用平台,用于课堂教学及时有效评价以及利用后台反馈数据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科学严谨地进行教学设计。丰师附小的数字校园建设还体现在对于智慧文化的创建上。我们的数字德育是数字课堂的延续,是以校园网为载体的数字德育与数字校园文化的建构。我校为学生构建的智慧文化环境和进行德育的媒介是通过30台多媒体投影和1套监控信号分配、投影控制模组的智控终端组成的。通过现代化设备对育人环境的打造,把育人思想变成可见的影像呈现在眼前,再将学生视觉看到的、感受到的转变为行为。由视像转化为思维,最终形成行为,让学生在思维的成长中形成智慧。

我校智慧文化的整体架构为:一个顶层理念、四个领域、三大主题、六个维度和十个时间段。在“智慧文化”的理念之下,我们将智慧文化划分为四大领域,即“世界经典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地域文化”“丰台家乡文化”。

智慧课堂、数字校园是丰师附小的发展特色。在未来的数字化管理中,我们将突出使用的简约性、检索的智能性、归档评价的科学性。

学校在几年来的数字校园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认定为苹果杰出项目学校。

数字校园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后续思考

后续研究中,在数字化现代学习管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发展评价等方面,我们还将不断完善和深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运用科技手段,以新媒体、新设备作为优化教学方法的载体,以对学生的整体规格的设计所达到的目标作为办学方向,逐步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智慧校园。

第一,进一步深化智慧课堂实践研究。我们将在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教学评价方面,通过后台数据的生成、使用,更加科学、严谨地指导课堂教学,实现个性化教与学。第二,进一步深化协助互助学法研究。我们将充分挖掘信息化教育特色,发挥数字校园优势,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数字空间、学生与资源空间的探索,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学习方法。

第三,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体系。在数字校园体系中,我们要做到学校管理科学严谨、教师队伍优质超前、课堂教学智慧高效、校本课程特色创新、学生评价个性发展、校园环境网状融合,进一步提升数字校园智慧课堂与智慧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专家点评

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运用数字技术孕育学生明天的智慧”的办学思路指导下,以继承、发展、融合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融合为手段,全面打造学校的智慧数字空间,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品质,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高度。

第7篇

摘要: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催生了智慧教育,为传统的外语教学向智慧型外语教学方向变革提供了可能。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教学环境-智慧教室。智慧教室是信息技术在智慧教育中的一种高端媒介,给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变革带来了诸多好处,是外语教学界的热点之一。而项目式教学模式是被许多教学改革验证了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探讨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的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设计研究。

关键词:智慧教室;大学英语教学;项目式教学

信息技术是教育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能够推动教育理念革新和教育体系变革。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催生了教与学的智慧环境—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全新智能载体,能为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供智慧支持。这就为推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向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当前,智慧教室已经走进很多高校,为大学英语教学与信息化相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教学环境和技术支持。然而,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有强有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支持,还要配合有效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设计模式在国内外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得到教学效果,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施行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将会一定程度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智慧教室

关于智慧教室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在随着时代和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发生变化。“智慧教室”最早源起于1988年,罗纳德雷西尼奥提出的“Smart-Classroom”。他认为“Smart-Classroom”,就是在传统教室嵌入个人电脑、交互式光盘视频节目、闭路电视、VHS程序、卫星链接、本地区域网络和电话调制解调器的教室[1]。从其定义来看,当时的“智慧教室”并不突出强调“智慧性”。2008年,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国内对于智慧教育的核心阵地-智慧教室的探索和实践开始大量涌现。很多关于智慧教室的定义也开始发生变化,突出体现“智慧性”。2012年黄荣怀等认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体现在内容呈现、教学管理、资源获取、实时互动、情境感知五个维度,由此提出了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2]。智慧教室功能丰富,包括人性化的物理环境、多样化的内容呈现、丰富的资源获取路径、智能的交互性和学习支持等。“智慧教室”发展以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案例,例如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的节能“智慧教室”和有清华大学的“智能教室”研究项目等。实践证明,“智慧教室”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较优的效果。

二、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个独立的学习项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及完成评价,都由学生相互协作完成。该教学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理念。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项目式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项完整的项目来实施,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人翁角色,在教师指导下团结协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教师角色就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承担着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该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便是通过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方式,让学生在项目运行中学习和内化并且应用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思辨思维等能力。项目式教学法从其运行的角度来看,不再只是完全关注学习结果,而是更多地也关注到学习过程,这也有利于调动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每个人在项目式学习模式中也都要承担项目运行的相应角色。项目式教学法在各种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颇受亲睐。而智慧教室能为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因此将其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切实可行。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设计

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然走过了不少年头,但是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许多教师还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展示课件、进行简单地互动问答、讲解;互动多数情况仅限于课堂之上。有的课堂甚至是“一言堂”,教师完全掌握着“话语霸权”。此外,许多教师以教材为依托,给学生输入的文本类型相对较单一。文本类型单一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营养不均”,也不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3]。然而,上述这些问题,在智慧教育的新时代下,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智慧教室的强大的智能化功能为教师的教,学习者的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PBL转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使其成为了学习的主角,同时也更强调过程性学习和交互性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发展了一定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PBL与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实验教学相结合将会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系统的技术和知识支撑与介入[4]。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1(综合版)第4单元TextAHeroesamongUs为例,探讨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设计。项目立项为:你心目中的英雄。教学设计思路简表如下:本课项目式教学法的设计理念是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项目立项,把学习者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都完全纳入教学计划。利用智慧教室资源优势,把项目教学的教师讲解和英语语言知识输入迁移到课前学习部分,课堂时间用于在同伴合作和教师指导下进行语言知识的内化和项目的实施,使最终项目作品的输出既有语言保障,又有实际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5]。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改革相结合,使得外语教学改革向前迈进一大步成为可能。智慧教室功能强大,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可以更加智能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及灵活多样的测试形式,课堂教学互动及时且可记录。此外,平台的大数据功能记录分析学习数据,为教师因材施教、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结果方面真正做到“学到知识”“会用知识”。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践行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教学效果。

第8篇

关键词数学 高效 教学 设计

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那么,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

数学是以课堂思维为主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进行的是有意义的思维训练。在设计问题时不要出现下列情况:教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问题,学生顺着教师解题思路解答;有的还是一问一答,还有的是教师说上句,学生说下句……这些设计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那么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入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情景中。

二、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确保学习知识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三、重视课前备课和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之

三。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应注意以下两点:

关注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既要关注教师怎样教,也要关注学生怎样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除了知道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方法外,还应提醒自己有时候关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策略方面的认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注意修正。

2、抓准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确定。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抓准教学难点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前提,这既要靠钻研教材,又要靠教学经验的积累。但单纯的教学经验还不足以抓准教学难点,基于实践并引入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相互结合才能抓准难点,进而设计出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教学过程。

第9篇

关键词:角色转变;自主探究;开发智慧;完善知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化, 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及课程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并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和运用。在新的课程目标的导向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引导着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目标之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精心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心情愉悦的学习知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用正确的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师生互教互学,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不只是遵循课程计划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探究过程。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课堂教学设计更多的体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在于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特别注重的是,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避免枯燥教条的知识学习。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服务于生活,改变生活与知识的脱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主动的、有目的的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紧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行数学习,探究其中的奥秘。

例如在学习“概率的含义”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某商场举行有奖销售活动,凡购买满100元的物品时,商场进行返活动,返的结果为购买价格的9折、7.5折、6折、5折四种境况。商场在不透明的箱子里,放上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乒乓球,上面分别写着打折情况。

教师提问:你最愿意抓到那种情况?学生回答:5折。教师接着提问:抓到5折的概率是多少?此种情况学生经常遇到,也有很大的诱惑力,学生的兴趣很高,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经过学生的分析探究得出:抓到5折的概率是四分之一。教师提问:四分之一是什么含义?学生答:抓四次有一次是5折。教师问:抓四次就一定有一次是5折吗?学生沉默、思考,小组开始探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所有情况的机会是均等的。探究的结果是:抓无数次的情况下,平均每四次有一次抓住5折。

该教学过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了概率的含义。既认识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又是学生对摇奖、彩票的获奖情况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健康、平和的心态。

例如我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学生动手在这两幅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香港、拉萨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这三座城市间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教师接着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自然导入,开始学习。该课堂教学借助了学生的地理知识,构建了相似三角形的模型。不仅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本课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开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线的教师更加意识到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改革更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变革,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提倡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例如“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充分考虑本节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出直观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

首先学生回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自然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如图所示:线段DE是 ABC一条中位线,有以上定理可知,中位线DE与第三边BC平行。学生很容易突破这一节的难点。进一步让学生区分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教师接着提问:中位线DE与第三边BC之间有数量关系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开始合作分析、探究,学生会再做一条中位线EF。探究得出中位线DE与第三边B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E等于BC的一半。

通过复习―导出―设疑―探求―论证―得出结论,使学生顺利得出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接着激励学生探究,是否有另外的方法证明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线段间的倍分问题,提醒学生用学过的“截长法”或“补短法”来添加辅助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定理的正确性,学生信心大增,记忆深刻。

第10篇

关键词:集体备课;个案;共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05-01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要想设计好一堂好的教学设计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

所有的教师都会写教案,但不一定都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它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要敢于创新,大胆设计。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理论,对不同课型进行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断探索。更多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教学设计要围绕着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技能训练要相互结合。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做出如何最有效的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正确方法、养成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设计要注重集体备课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堂好的历史教学设计,需要各个步骤都很完善,要想每堂课都这样设计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我县在进修学校的倡导下,举办了双备双上,集体备课活动。在县所属地几个区域性教研基地全面展开此项活动,我亲自参加了所在教研基地的教研活动。

1、形成自己思想的第一教案-----“个案”

基地的老师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集体备课前,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备好个人的第一教案,来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意义,对于个案的形成,每一位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弄清所备课的内容在本册,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重点,难点和关键,就此设计三维目标,设计突破重点、难点和方法,思考是不是设计了切合实际的、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创新点、是不是设计了合理的习题、板书、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形成了自己教学思想的个案。

然后指定一名教师讲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大家进行研课,反思对知识的准备和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

2、在交流碰撞中形成群体思想的集体教案----“共案”

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再进行第二次备课

在有融注思想的个案下,集体备课有了生命的根基。在集体备课时,讨论,商定后确定集体教案。形成具有集体智慧的达成共识的共享教案-----集体教案。集体备课是在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互动的气氛中,由集体成员的有效协作而产生的智慧交流碰撞的升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不忽视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教师集体备课是教学生命的载体,是教学质量的生命,集体备课实现了相互切磋、互相启迪、相互提升。从重点的确立,突破的方法,新课的导入,目标的达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制作等,每个环节都经过集体的反复讨论、修改、产生完整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集团效应”的作用。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在备课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更能使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相互倾注,在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观念。

三、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改实施中,需要我们从理性和指挥层面去研究课堂。让学生在合作、参与、对话、创新中得到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做到教材、教法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创新与创造。再好的教学设计也要针对学生在上课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调整。体现了以人(学生)为本的思想,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的课要渗透,“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的思想,要把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评价一堂课的好不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随学校、教师、学科、教材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叶澜教授提倡一堂好课应该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要想做好这“五实”,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更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第11篇

【关键词】PDA终端;中学“智慧课堂”;课堂模式建构

《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承担的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研究项目。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又是这一子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和实践的落脚点。通过对现有各种高效课堂(如生命课堂、未来课堂)建构策略的梳理,我们发现凡是成熟的课堂建构模式,都具备以下七个要素:理论基础、建模理念、模式目标、模式结构、实施策略、实施条件、评价设计。七个要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备的课堂建构体系。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在进行“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时,也主要围绕这七个要素展开,本文拟对其前四个要素进行简要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超越知识教育,走向智慧课堂――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8年,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教授就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二、互联互动,启迪智慧――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建模理念

首先,智慧课堂中的互联互动,要借助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电子书包”以及云平台等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主要包括教学部分和服务部分。其次,智慧课堂要以“教学应该启迪智慧”为根本出发点。课堂上要充满疑问,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引导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凸现探究,智慧往往生成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走向生活,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者,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最后,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应重视动态生成,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生的智慧成长。

三、系统完备,操作高效――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模式目标、模式结构

在对“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建模理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该模式的建构目标要包括以下要件:

(1)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平台建设。在无线网络环境下,投影仪、触控式白板、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个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教师端能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学生端实现互动、广播、控制,辅助以嵌入式录播设备实现录播、监控、巡课等功能。

(2)智慧教师――智慧课堂的基础。培养智慧教师,需要有以“爱和责任”为核心,以“主动学习、发现自己、智慧工作”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为目的,以“教师读书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工程。要认识到:文化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专业知R是教师成长的核心,教育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生活实践是教师风格形成的保障,人文素养是保持教育活力的重要支撑。

(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智慧教室”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化产物,在此背景下,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三四四一”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应用(即“三课型”、“三模块”、“课前四环节”、“课上四环节”、“课后一环节”)。

(4)智慧教育文化――课改推向深入的文化保障。学校文化层面,要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提炼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校训,着力建设学校厚重广博的文化内涵。

教师文化层面,要提倡教师成为“情趣高雅、言语文雅、行为儒雅”的富有智慧的人;结合“共识”和“分享”两个基本元素,以“共识”为核心建设教师的观念文化,以“分享”为核心建设教师的合作文化。

第12篇

一、预设“意外”问题创设情境,点燃教学智慧的生成

好的教学情境一般是由问题催生的。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讲,问题可以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从而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天性,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也可以寻找到类似的答案,譬如被称为新课程理论支柱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认为,学习有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学习情境,因为“学习是学习在情境当中的自主建构活动”,认为学习情境应当是因学生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呈现出动态特征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教学的预设上,还体现在对教学中的生成处理上。

二、紧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从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视角来看,笔者以为我们生物教师的教学智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上。有经验且经常反思自己教学的同行们都知道,不注重教学目标的老师在上课常常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目标实现与否也不太受到关注,甚至存在“货郎挑糖担——走到哪响到哪”的现象。而重视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老师则非常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这种把握正是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教学智慧会以缄默知识的形式指挥老师在课堂上实施恰当的教学行为。

例如,在前年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上课内容为“听觉的形成”,在听课的过程当中,笔者记录了这一教学内容的两个教学现场,至今想来犹有意味。

教学现场一:师播放当时某流行歌曲的一段,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位歌手演唱的吗?”学生非常兴奋地喊出该歌星的名字,然后笔者继续问:“同学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很多同学带有稍许不屑地口气回答道:“听出来的呗。”还有学生在下面嘀咕:“怎么问这么幼稚的问题?”

笔者课后在揣摩教师的教学意图与学生的反应时,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想通过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来引入课题,但却忽视了这种简单的刺激往往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非生物教学需要的方向,而这正是因为教学智慧的缺失导致的预设失当的现象。

教学现场二:教师分三个批次视、听一段视频。第一次,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只听声音;第二次将视频静音只看画面;第三次既看画面也听声音。然后让学生交流不同情形下的感觉。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当人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接受信息时,会更为完整,更为准确。

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有了前一个教学设计之后再看这个教学设计,笔者深感第二个老师设计得巧妙。他巧妙地对变量进行控制,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觉,在对感觉不同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人们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离不开听觉的参与,进而将课堂引向听觉的形成。笔者以为,这种将学生的主观体验引入课堂的策略选择,正是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

三、选择合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于教学智慧的生成

在现代课堂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追求课堂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课堂上大量教学手段的使用,尤其是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用多媒体解析教学过程的现象。对于这一事实,如果从教学智慧的角度审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是质的不同。例如,对于生物教学中需要展示一段较长时间内的生物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甚至用动画来模拟,这种设计我们认为是教学智慧的表现之一。

四、巧用生物学史创设情境,催生教学智慧的生成

不能不提的,我们的生物教学智慧常常可以来源于生物学的发展史——哲学家培根说的“读史可以明智”大抵就有这样的意思。例如,对于细菌的教学,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细菌的探究史:摘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科学家对细菌的认识——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食物中的细菌是自然形成的;向学生介绍一个理论被大多数人认同时,要想挑战这个结论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与艰辛;再向学生介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实验——置于鹅颈瓶中的食物能很长时间内不变质,因为其没有受到细菌的感染。从而得出肉汤中细菌是由细菌产生的结论;最后向学生介绍“巴氏消毒法”,赞扬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