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分类

健康教育的分类

时间:2023-08-08 17:11:15

健康教育的分类

第1篇

摘要:该文提出了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决策树方法挖掘出有价值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对挖掘出的规则进行了解释说明,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体的分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数据挖掘;决策树;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458-03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才能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提升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导致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新的变化。通过数据统计与挖掘内在关系,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测试和人格测试,分析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只能得到基本的结论。为了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潜在的规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模型,并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客观评价,就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选择合适的挖掘方法,在已经得到的数据基础上针对性挖掘,因此本文尝试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中引入数据挖掘分类技术,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鼓励学生。通过真实的数据,让学生能够正视心理健康问题。

2)数据的说服力。它能够帮助班主任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利于班主任整体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模式的发现。通过分类技术准确分析学生的心理测试数据,挖掘出隐含在问题数据中学生各属性之间的信息和平常难以发现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说服班主任采取有效措施,配合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

1 数据准备

1.1 数据选择

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某中职学校2011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得到的数据,发出问卷413份,其中有效问卷377份,有效率为91.3%。存放心理健康测试数据的主要结构如表所示:

第2篇

1.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工科类中职学校指的是以机械、电子等工业职业技能学习为主的职业学校,这类职业学校以培养“蓝领”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极为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所涉及,但多以德育教育的形式开展,并不成体系,在师资力量配备和教育方法选用方面也不具备结构性。

2.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

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明显的特点,因此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为男生,而根据以往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职男生在人格发展、性格特点和心理稳定性、抗挫折能力、自我满意度等方面都较女生优秀,除了学习成绩落后于女生外,男生的心理问题更少,但其中一个重要的缺失需要我们注意,就是无论是综合性中职学校还是工科类中职学校,针对职业心理健康的教育都是“短板”,因此,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3.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工科类中职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成体系,更不能在职业获得方面给学生足够的心理指导,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职业道路上发展的不顺利,多数与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完善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能够有效解决由于职业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入职困难和职业发展问题。

二有效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无论从哪个角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基础,以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因此,在工科类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建立以“学生、班主任—心理教师、德育主任—专业机构、分管校长”为主线,快速高效联动的“三级预警系统”,这个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从基础上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另外,工科类中职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分析,以学校教育的特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年级、专业特点为基础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认知自己、认识职业处理人际关系”;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

2.以职业教育为主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多种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不足;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方式促进学生思考与职业选择有关的道德、心理活动的问题;通过其他心理健康和职业相关的大型活动,如模拟招聘会等,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因此,职业心理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线。

三开展工科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在工科类中职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应以能力发展为主,建立团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工科类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发展。

2.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并行

性格特点会影响学生职业心理的发展,而学生的性格特点又与家庭教育方式有极大的相关性。教师可以“短信周报”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醒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交流的方式介入家庭教育之中,使用教师的专业思维和专业方法,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模式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始终处于平和、健康的环境之中。

3.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

第3篇

关键词:农林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91-02

一、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飞速发展,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高等农业院校多达83所,在校生多达100万人,每年为社会输送26.8万余人[1]。笔者通过对西部某农林类高校在校生发放问卷,梳理出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状况以及心理状况:有20.6%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感兴趣,33.6%的大学生欠缺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15.7%的大学生家境贫寒,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感到自卑;45.3%的大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对自身未来就业前景表示担忧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对农林类大学生的培养来说,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在探讨如何在农林类院校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十分有必要对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加以描述,这不仅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有利于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二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首先,就二者的相同之处来看,主要体现在:(1)二者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前者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而后者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二者都包括对人的思维机制和行为方式的探索,都弘扬积极的信念和价值观,都传递健康乐观、奋发向上的动力和情感。(2)二者的目标定位具有相似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面向人的教育,它们同属于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注重培养人的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科学信念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等[2]。前者侧重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是直接且正面的;而后者更关注人的潜意识,侧重心理疏导与启发,是间接且侧面的。

其次,就二者的不同之处来看,主要体现在:(1)从教学方法上看,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灌输与渗透,注重教师的施教,通过政策解读、榜样示范、理论说服等进行宣传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着重沟通和疏导;强调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情感沟通、辅导咨询、团体活动等方式来帮助指导学生。(2)从学科分类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文史哲类学科,其主要从总体上、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主要侧重研究分析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培养健全人格、就业指导等。(4)从教学效果的评价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为评价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应行为的改进为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评价法、他人评价法以及洽谈法等[3]。

因此,在把握农林类高校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似处和相异处的基础上,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自特点,结合二者的内在的一致性,就为二者在农林类院校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可能性。在实践过程中,要以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实事求是等一系列原则为指导,以期使农林类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更加科学化、具体化。

首先,“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二者结合的归宿处。农林类高校应立足于学生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探索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作为顶层设计者的高校教育管理层面可以反思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查看其中有无改进空间,彻底铲除当前教育缺乏人性关爱的病灶。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体差异,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努力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发挥农林类院校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度[4]。在教学评价环节,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把思想认识的更新、心理素质的发展、价值观的改变作为评价学生的重点。

其次,农林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思想领先,不但要“防患于未然”,也要“防微杜渐”。因为一旦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发一系列不可挽回的事故,到那时再去亡羊补牢,追查责任,必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最后,农林类院校在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随着我国社会迈入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变化发生着转变。然而,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依旧保守,一时难以接受多元化的大学生活;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产生了自卑心理;部分学生裹挟于冷门专业与严峻就业形势之间迷失了方向,以上等等,不一而足。农林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这些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新形势,正确看待本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及心理需求,因势利导,对这一受教育群体进行积极的引导。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既要求教育者不照搬书本理论、不回避大学生心理问题,又要求教育者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准许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反复思考和认识的过程[5]。同时,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既要抓住带倾向性的思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普遍教育,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问题,因地制宜,做好个别教育。

三、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途径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在农林类院校深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思政教学融入

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展开,对于心理健康的内容涉及不多,因此,高校可以适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并引入价值辨析、心理剧、行为训练等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思政课堂往往侧重理论灌输,学生接受度不高,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偏重运用与渗透,因此要加大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与大学生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影响因素;最后,针对部分学生群体存在的专业偏见问题,农林类院校可以在课堂中加入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解读国家的农业政策,了解农业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感受本校农林名师的风采,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以及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整合,构建思政―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农林类院校普遍存在专职心理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问题,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知识丰富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加强两支队伍对彼此学科的业务掌握程度,经常组织两支队伍成员的沟通交流会。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

健康教育整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部分农林类院校在育人理念上出现重治轻德、重应用轻基础、重技术轻素质的现象,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部分农林院校单纯地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是学生课余社团活动,或者仅仅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喊口号、管学生的层面上,未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体性与自我性有机结合的特点;部分农林类院校受地域限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课外活动趋于单一化,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农林类院校应该打破故步自封的传统状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依托独特的专业优势以及地理优势,传播独具特色的校园声音。

综上所述,在当代新形势下,农林类院校要积极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探索,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农林类高校可以通过牢牢抓住网络平台这一新战场,努力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结合,积极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等途径,最大程度地激发引导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情感共鸣,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活动符合时代的要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1.

[2]王福臣,翟媛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 教育整合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3,(1).

[3]刘志芬.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思考[J]:职业 圈,2007,(10).

第4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网络资源 健康网站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6-0011-04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online health education

WANG Xiu-ping REN Xin-yi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City, Shanxi Province, 030001)

ABSTRACT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the internet, people getting the health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have become a convenient and fast way. Networ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people to access the health information. By analyzing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health web site and the public acquiring to health informa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a better reference for conducting online health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online health education problems existing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resource; health education web site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精神财富极为的丰富的今天,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及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维护和促进自身的健康,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而健康信息是人们维护和促进健康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健康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社会进入了信息网络化时代,信息的网络化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健康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借助网络媒介进行传播也成为必然趋势。网络健康教育是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信息传播平台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它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健康教育传播方式[1]。欧洲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约1/3的互联网用户上网查询健康信息,而几乎一半的互联网用户称,他们已经利用互联网来决定他们是否需要去看医生[2]。健康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为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施展空间,也给健康信息用户提供了一个广大的求知空间。

1 我国网络健康教育现状

1.1 健康网站的现状调查

健康类网站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理念创新,借鉴国外发展模式等多方面的努力,目前很多网站融合了在线访问、实时解答等同步互动平台的功能,成为医患之间沟通的一个无空间时间限制的良好互动平台[3]。笔者了解了2010年度《中国健康网站市场份额统计报告》[4]健康类网站排名前50的健康类网站,并通过在线浏览查询健康类网站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网站的板块划分、服务对象、个性化服务以及健康教育功能等。

1.1.1 网络健康教育内容和板块划分

我国现有网站健康信息形式多样,包括图文、视频、电子期刊、电子报刊等形式。涵盖的健康信息范围广泛,有疾病、药品、大众健康、最新的健康新闻、健康卫生政策等。对于调查中公众最希望获得的养生保健、急救知识、慢性病防治等健康知识都可免费获得。很多网站还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会员(付费)服务,综合性健康类网站的板块划分一般包括疾病、药品、大众健康、新闻、互动等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健康类网站在这几块内容的健康服务提供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专题性健康网站的板块划分也相类似,但是其网站会围绕专题内容所展开,更具有专一性。医疗网站更专注于提供医疗诊疗导医服务,在线咨询功能也比较强大。医学教育网站则侧重于为医学专业人士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信息资源;健康电子商务网站功能则更侧重于提供健康产品的电子购物服务。

1.1.2 网站的健康教育形式

网络健康教育形式分为在线查询与互动,健康类网站多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大都设有提供健康保健信息的大众健康板块,一半的网站具有互动功能的在线咨询,提供了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的交流空间,通过网络将医生与患者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医难的问题。如健康博客、微博、健康论坛等。

第5篇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摘要:为了全面、及时地了解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量表对2012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旨在为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职新生;UPI;心理健康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3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可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也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心理问题也在逐年增多。笔者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拟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入手,探讨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

调查概述

本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对象为2012级高职新生,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有2 563人,收回有效问卷2 507份。采用目前国内高校通用的《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和专业测量软件进行统计。

测试工具及方法

测试工具简介 UPI 是“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简称,1966年由日本大学心理咨询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1993年樊富珉等人对UPI的相关条目、筛选标准、实施过程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订。当前,UPI已经成为高校了解学生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的有效工具。

UPI的构成 UPI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作为问卷分析时的参考,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入学动机等。第二部分是具体问卷,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4个项目属于测伪尺度(lie scale),其余56个是反映学生身体、精神等症状的项目。第三部分是附加题,旨在了解被试者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了解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

UPI的特点及作用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手段和工具,UPI具有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筛选有效性高、测量过程不易引起心理抵抗、对施测人员无特殊要求等特点。通过测试能全面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学校制定有关教育管理政策提供参考资料。能早期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作用。

UPI实施要求 调查时间定在新生正式上课后的第3周进行。调查人员测试前先要了解UPI的有关内容和实施过程,在调查中要向学生讲明调查的目的,测试问卷直接发给学生本人,以免增加学生的压力和负担,测试各环节应遵循保密原则。

UPI的筛选规则 UPI的筛选标准可视研究需要和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筛选标准如下:第一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至少同时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筛选标准: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第三类筛选标准: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应归为第三类。

结果评价与分类 第一类学生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应尽快约请进行咨询,需要进行进一步诊断。(1)通过进一步诊断被认为确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A类学生,该类学生需要进行持续的心理咨询。A类学生的特征:有各类神经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神经衰弱等),有精神分裂症倾向、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学习者,这类学生可立即预约下次心理咨询时间。(2)没有严重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称为B类学生,该类学生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B类学生的特征: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新环境不适应等。这类学生有种种烦恼,但仍然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在对他们提供帮助的同时可请他们在有问题时随时咨询。(3)其余为C类学生。C类学生的特征:对他们通过面谈可以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他们的症状暂时不明显或已经解决,以后出现症状时,指导学习咨询中心可以提供帮助。A、B、C分类的目的是筛选出需要重点帮助和关心的对象,使那些有明显心理症状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症状减轻,问题缓解。A类学生并不是肯定有神经症或精神病,而只是有某些症状,需要继续提供帮助和指导。为了对A类学生诊断更为准确,可以借助其他测验手段,如SCL-90、16PF、MMPI等。有心理问题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并积极解决,这样才能给自己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幸福的人生。

调查情况与原因分析

(一)调查情况

心理健康状况及关键题的选择情况如表1所示。UPI条目选择率排在前10位的情况如表2所示。对不同性别的比较如表3所示。对不同生源地的比较如表4所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根据筛选标准选出的第一类学生人数占测试人数的百分比为9.3%,即从理论上讲,新生中有9.3%的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然而通过心理咨询和跟踪随访表明,第一类学生中有些人并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真正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划入A类的比例远远低于9.3%。

不同群体间UPI的结果比较显示:男女生之间在总分上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男生的UPI分数明显低于女生,说明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来自城镇和农村不同生源地的学生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城镇学生的UPI分数明显低于农村学生,说明城镇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学生。

(二)原因分析

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因素 由于农村经济状况较差、许多学生曾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因素,导致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缺少亲情和关爱,心理、心智发育不健全,看到他人能力强、水平高,内心感到不公平,易产生嫉妒、自卑心理。而部分城市独生子女学生,从小在溺爱中长大,自我意识强、自理能力差、缺乏忍耐力和抗挫折力,易产生孤僻、任性、自负心理。

学校教育因素 我国的教育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和学生本人更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忙于学习,与其他同学交往少,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差;“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规范式教学使学生创新能力较差。

学生个体因素 许多学生由于没考上本科院校和理想专业引发自责和不自信。来到学校后发现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差距很大,引起内心的失落进而导致产生郁闷情绪。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热情低、主动性差,以至于产生烦恼、厌学、退学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不适应启发与引导的教学模式,由此引起焦虑和烦躁情绪。

环境因素 中学里面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同学之间忙于学习,交往较少。来到陌生的新学校,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同学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寝室同学的家庭贫富差距较大,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逆反心理。这些情绪得不到合理调控,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建议及对策

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晚、资源配置不足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问题出现——被动解决”式的初级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停留在对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认识上。为实现向“预期问题——早期干预”阶段的发展,还需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上,要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新生入学后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全面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工作,也有利于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建立切实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系统 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潜能开发,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前提和保证。应由班级学生心理委员、各系专职辅导员、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构建起“三位一体”心理防护网络,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切实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橱窗、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可利用每年10月份“新生心理健康宣传月”和每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学生实际的专题活动,促使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提高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加强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 心理咨询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切实可行的手段。在全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可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网站、心理沟通信箱等形式,对部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抑郁、焦虑、挫折、冲突等问题而产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协助他们自我成长,解决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

总之,全面了解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泽玲.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赵慧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3]张威.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07级新生为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

[4]曲苒,王洪飞.460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5]张小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3).

第6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高职体育 新体系

[作者简介]黄海波(1977- ),男,湖南望城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刘铭良(1955- ),男,湖南醴陵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部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与管理。(湖南 株洲 412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构建”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J125YB04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2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近几年来,虽然体育工作者为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我国高职体育课程在其指导思想、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等方面还是存在着种种不足与弊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专时期传统思想的影响。比如,即使高职体育教育中抛开旧项目授新项目,但还是存在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重体育技术传授、轻健康知识传授等现象。如今,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给现在的高职体育带来了冲击。高职体育作为增强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近期效益,又要着眼于学生健康教育的理念的培养。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确立目标,探索最合适的教育模式。那么,高职体育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围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体育素质,如何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使得健康教育与高职体育相互渗透、互为促进,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本研究正是立意于此,对高职体育相关领域进行研究,以促进高职体育更好地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①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活动;健康教育所关注的对象是人;健康教育的中心点是促进健康知识与个人行为的结合,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和谐平衡;健康教育重视个人行为的改变。

2.高职体育。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的毕业生要求能够做到“手脑并用”,高技能人才优势有别于研究生、本科生,从而决定了高职体育与其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具体体现在高职体育教育目标是全面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为先决条件、提高职业体能胜任力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基础、努力倡导“终身体育”为高技能人才的今后发展提供驱动力,能够为大学生调适就业压力,改善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以及影响大学生的个性与意志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和抗挫折能力等方面。

三、构建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自从1800年美国教育家霍列斯曼提出了学校健康教育概念以来,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被全世界各国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到20世纪中叶世界卫生组织对这一“健康教育”的主题进行了有效诠释,继而形成了全球“健康教育”的共识局面。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实践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即1989年9月原国家教委选择了天津和湛江两市作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点。随后,1991年国务院批准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2年《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问世。至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首次有了工作的行政法规和教材大纲。这一改革的举措,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和施教的指导性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使学校体育步入了从强调知识学习到强调行为培养的历史性转变。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了“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的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型”②,继而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产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③这些权威的文件与宏观的指导,及时地为我国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进入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由“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的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四、构建的策略

1.构建“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高职体育新理念。教学行为的方向和质量主要取决于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而其思想是否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决定了理念的创新程度。但是,目前“工具性”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氛围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主要是指把人培养成工具,以社会需求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把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只顾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无谈及个体的个性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学科本位,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师傅授徒弟式的教学方法和运动员式的训练内容与方式占主导地位④。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的氛围中,高职体育教学最深层次的就是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性的研究,其本质与核心是研究“健康育人”,即做到既育体又育人的人文新理念。由此,它是高职体育改革创新、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的“思想平台”。以往高职体育教学注重的是一个技术动作怎么教、怎么学,就如师傅传徒弟式的教学,教师却不太重视一个“人”应如何培养,或“人”应通过怎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如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从而忽视了体育教育是对人性的探索。然而,我国近代著名的体育家方万明先生认为:“体育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所以,构建高职体育新理念必须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对学科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使得通过高职体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构建健康教育、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21世纪的高职体育应要构建健康教育、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扩充体育教育内涵,使得高职体育从单纯生物性身体教育向生理、心理、社会与道德四维教育转变。不仅要强调增进身体健康的教育功能,而且要求人们具有卫生科学知识,实行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健康观,使其步入社会能够提高生产能力,享受美满幸福生活。构建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时以“健康第一、终身学习”为指导思想,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关注健康,注重能力,提高素质,服务专业”为宗旨,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课程体系开发:首先根据高职院校现有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特征开设公共体育课,通过对各类职业岗位群职业特点的分析,分别按照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整合成对应的选项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健身计划和爱好自行选取选项课程。具体来说,我院现有的机电类、电气类、轨道类、人文类、经管类、信息类等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体态特征基本可分为伏案型、站立型、交往型、运动型四种类型。对其所有的专业均按需求开设田径、体操、球类等公共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除了公共体育课外,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职业体育素养的要求不同,详细分析了上述四类体态特征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特点,总结出其对应的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之上,科学规划了各类职业岗位群所对应体育选修项目的开设。如以伏案型职业岗位群为例,他们的职业体态特点多为长时间采取坐姿,面对电脑或机器进行文字编辑、数据处理、软硬件设计与维护等,由此我们分析得出该类职业岗位群特别需要具备肩、颈、腰背、手腕、手指、下肢等部位的灵活性、协调性、肌肉耐力等相应职业体能的训练;而且这类岗位群还非常需要乐观向上的心态、团队协作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职业素养。为较好地发展伏案型岗位群的职业体能和素养,我们开设有瑜伽、排球、篮球、足球、体育保健、体育舞蹈等与其岗位体育素养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3.构建“多元化、综合化、发展与目的性”的学生评价新体系。评价的本质主要体现于价值判断,对价值判断需要收集反映事物或事件本质特征的数据或信息,这样需要制定合理的程序和方法,利用评价结果,恰如其分地发挥评价功能。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旨在更好地完成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主体,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高职体育评价主体应拓宽,改变以往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主要由老师说了算的现状,应具有企业评价氛围,由教师、同学、学生自己三方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其次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内容,体现了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高职体育评价应从技术动作、行为表现、意志品质、心理状况等方面对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对技术动作要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的行为表现情况;既要考核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又要考核学生的职业体能胜任力;既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表现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意志表现力。从而突出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再次是丰富高职体育评价功能,功能应体现发展性、目的性。学校的体育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发展,让学生在过程性、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如在每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身体素质、技术技能测试和评价,得出基数,然后在期中、期末再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与测试,以发展的程度水平进行评价。另外,对学生的体育评价还要以学生是否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而不是单纯地看运动指标,比如,伏案型的专业和站立型的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岗位所需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其评价内容、标准显然应该有所差别。

[注释]

①郝利玲,曾小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融合性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90.

②王峰.高校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8(2):5l-52.

第7篇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在爱国卫生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显得重要。健康教育是传播保健知识与技术,影响个体与群体行为、强化健康意识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核心是树立人们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 健康教育在爱国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极阶段,解决人民的保健问题和一系列的卫生问题,当务之急是改变人民群众卫生知识贫乏的现状。健康教育在整个爱国卫生工作中,担负着思想建设,确立卫生观念、卫生道德,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建立科学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因此,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仅仅依靠扩大医疗服务并不能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只能导致医疗费用的激增。实行健康教育是最廉价、最有效的保健对策。

2 爱国卫生工作中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2.1 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

首先要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成立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和一些健康教育协会等相关组织。其次,要筹备足够的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这包括各级财政经费(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0.1元/人、年),社会募捐、企业赞助以及有偿服务等形式。

2.2 以健康教育为先导,着力抓好不同类型的创卫活动

大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创建活动,包括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市级卫生城市和县城、卫生村镇、卫生单位和社区等。当然,这就需要每一位健康教育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要广泛宣传发动,通过新闻媒体,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健康知识讲座。通过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五进”活动,使社会方方面面的群体都能了解健康知识,掌握健康知识,运用健康知识,从而形成“人人讲健康,人人爱健康,人人为城市做贡献”的良好局面。

通过创建平台,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群众的健康意识,提升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爱国卫生工作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2.3 加强健康教育,减少病媒生物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谈到预防,首先要有预防的知识,这就要求健康教育工作者把健康知识、卫生知识,宣传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健康教育、落实预防措施,使各类疾病不发生或少发生。尤其是对病媒生物所导致的疾病,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在做好健康教育宣传的同时,要动员全民开展灭鼠、灭蚊、灭蝇、灭蟑活动,减少其危害,杜绝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发生和流行。因此,做为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电视、报刊、印发小册子、图文并茂的版面在社会上集中宣传,也可通过制作幻灯片、多媒体课件以及生动形象的事例,到社区、单位、公共场所进行宣传。二是举办不同类型的除四害防病培训班。由专业人士将除四害的意义、方法和知识传播给群众,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人人动手,做到突击性与经常性相结合,到达除害防病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2007级新生;UPI ;心理健康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发育趋于成熟时期。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正在成为退学、休学的重要原因。[1]据统计,自杀已成为我国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2]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大学新生刚刚脱离高中环境,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适应过程。新生在适应过程中常出现许多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如果不及时解决易导致心理问题产生。但是新生的可塑性也较强,心理健康教育从新生入手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帮助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时的心理健康调查并建立心理档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咨询,帮助、引导新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2007年10月对2007级入学新生进行UPI抽样测试。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工具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是从日本引进、并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的、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调查精神卫生状况的工具而使用。它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16个身体症状的项目,40个精神状态的项目和4个测伪尺度,几乎覆盖了大学生中所有的烦恼,特别适用于大学入学新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经过国内许多大学的实践证明,UPI能够较科学地评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筛选出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关注的对象,因此正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成为高校心理咨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辅助工具。

评分及筛选标准:UPI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第二部分是UPI问卷本身,共60题。其中4道测谎题,不计入总分。其余56题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的项目,做肯定选择的每选择一题计1分,满分为56分。得分越高,说明该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了解被试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根据测量数据对测试对象进行分类。第一类筛选人群属于可能有心理问题者,需尽快约请前来咨询。其筛选标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2.第25题作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由于此条选择人数较多,有时不用);第二类筛选人群属于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者,但不严重,应该引起关注。其筛选标准:1.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2.第8,16,26 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不属于第一、第二类人群的为第三类筛选人群,即暂时无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印制足够的UPI问卷及答题纸,被调查的学生人手一份,进行集体施测。为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问卷署名与否自便。

3.研究对象

对我校2007级新生3000人进行施测,其中有效问卷2632份,男生1822人(占69.22%),女生810人(占21.88%)。

4.研究结果与分析

(1)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与本科生相比较低

从表1和表2统计结果得知,我校2007级新生66.65%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在被抽样调查的2632份有效问卷中,第一类(具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252人,占9.57%;第二类(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626人,23.78%。根据"全国UPI应用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本科生"UPI"测试中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占4% ,轻度心理障碍占20%。桂林航专对该校2003级新生的"UPI"调查结果表明第一类(具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占5.66%;第二类(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占33.94%[3]。以上数据对比说明专科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本科新生。研究者认为,加强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2)新生典型心理问题分析

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学生选择频率较高项的分析,来了解新生的较为集中的心理问题。表3反映的即是此次测试抽样中学生选择频率最高的5道题。研究者可由此更进一步地观察到新生的典型心理问题。从表3中看,5、35这两题有将近半数的学生选择,它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心理还是比较健康的;但52、7、9这三道题却有超过或接近1/3的学生做出了肯定的选择,表现出新生缺乏自信心、情绪消沉不稳定的心理状况。"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选择率高达41.17%,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学生的"专科意识"较强,对自我评价较低由此产生的不自信所致;"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选择率高达39.17%,说明学生对专科学校能否学到真才实学持怀疑态度;"父母期望过高"选择率高达40.83%,说明自社会、家庭、就业给大学新生带来的压力较大。当然有些新生还未能从高中过于紧张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找不到上大学的感觉也会导致情绪消沉不稳定。新生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如不能及时调整心态,缓解不良情绪,长时间沉浸在遗憾失落的忧郁状态中,将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三、研究对策

UPI量表编制的初衷即是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对200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为我们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在此就如何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逐步完善机构功能,全面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其中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即是一个较为有效的举措。即建立起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一级网络,系(部)级即以系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为二级网络,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各班心理委员为三级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要具体负责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要配备专职人员,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与测试、师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活动周以及新生入学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工作与活动,并指导和配合各系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在全校就形成了一个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格局,确保工作能落到实处。

2.开展多层次的心理课程教学

心理课程教学可以专题讲座、选修课、专业课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来开设。心理专题讲座可邀请校内外的心理专家、心理医生、心理热线的主持人来进行讲授。专题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如《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恋爱观漫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人生发展》、《大学生良好形象塑造》、《性心理教育》、《珍爱生命》等专题讲座将会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作为新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生入学时可举办《大学生心理适应讲座》,也可把新生入学心理教育与《思想品德修养》的心理内容合二为一,将其纳入常规教学工作中。甚至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列为全校选修课并按学分制管理条例计算学分,以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系统地了解心理卫生与保健的基础知识,掌握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

3.加强新生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预防性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心理适应教育。即帮助新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学会自我调适和排除情感困惑,缩短学生的大学心理适应期,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产生,为大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其基本模式是:大学生心理适应讲座――心理健康或人格测试(SCL-90或UPI)。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增强新生工作的针对性。如对UPI测试结果属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及时给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4.开展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表发展和完善个人的生活。[4]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师生们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一方面可以通过报纸、墙报、网络、讲座等各种形式,向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康概念,消除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使得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途径,在需要时能主动及时地寻求专业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一系列内容健康向上、形式活泼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5.让团体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团体辅导属于发展性的咨询,既有心理咨询的深度又有心理教育的广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如"成长小组"、"自我认识小组"、"人际沟通小组"等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得到成长,当小组结束时,学生将可变得更自信、更快乐、更健康,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心理健康个别辅导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可通过"QQ"对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与心理咨询员个别面谈,甚至心理健康辅导员还要主动"出击"。如对UPI测试结果属第一类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要将他们列为"高危"学生,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提到他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知道他们用自己的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克服心理问题,注意防患于未然;对第二类学生进行适应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知道那些心理基本健康,但生活和学习时有烦恼或心理矛盾的新生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尽快他们从委屈遗憾、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心理咨询员尊重、真诚地对待前来咨询的同学,协助学生认识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寻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对于咨询中发现的危机学生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学生进行初步评估与干预后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疗机构治疗。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但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需要师生和社会的一起努力。从新生入手,做好心理普查和心理健康预防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唤起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关注新生,帮助老生,提升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这样心理健康才能相伴于我们。

【参考文献】

[1] 沈蕴华.大学生因精神疾病所致辍学情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3):116

[2] 王登峰.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51

[3] 黄鑫、刘莉湘君、徐洁玉.桂林航专2003级新生UPI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5

[4] 陈安福.中学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1

第9篇

关键词:健康体育;教育模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其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由于近几年来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极为重要。健康体育教育模式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助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研究对象

选取该校2014级600名大学生,其中男300例,女300例,分为12个教学班,以教学班为单位作为研究对象。

2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分别对600名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模式前后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90项症状清单(SymptomChecklist),因此,也被称为SCL—90量表。

2.2文献法

参照该次研究目的,对国内外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查阅,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

2.3访谈法

访谈一些体育和心理专家,咨询其意见以及最近研究成果。为该次实验的方法和手段提供有效依据。

2.4实验教学法

两个学期均进行健康体育教育模式,第一学期完成跆拳道教学和选项课教学,分别为男6个班和女6个班。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每节课45min,9~11周完成跆拳道教学。课堂前期进行跆拳道教学,其余时间作为学生足球、篮球、兵乓球、健美操和太极拳等选项课学习,让学生发现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可在7~9周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完成选课,完成选课教学并对其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剩余时间让学生完成心理健康学习。提高选项课教学设置在第二学期。依据学生自行兴趣和爱好的选课结果,重新排班,每班人数为40~50人。排球、太极拳、篮球和乒乓球课程中乒乓球课程均男女各2个班,剩余课程均为男女各1个班,共计10个班。足球1个班均为男生,健美操1个班均为女生。技能教学时间为14周,心理健康理论教学2周,考试测评2周。实验前要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完成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能够有自主选择权进行体育项目课程选择。每学期课堂评价结束后,要对学期的课堂评价和意见进行总结和反馈,并对教学方法及时修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5数据统计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技术资料用%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分析

3.1高校学生心理状况测评结果分析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学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改变。存在一些学生不能立即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和社会生活经验不足,使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障碍。高校学生的生理发育相对成熟,会产生性冲动和望,但受到法律、自身理智、社会道德和纪律的制约,把冲动和欲望压抑在心里。学生缺少正确的性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够对性做出科学的评价及认识,造成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和困惑。恋爱、经济情况、个性发展、生活习惯、个性发展和家庭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

3.2高校学生第一学期教学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第一学期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通过对第一学期教学完成后的结果分析,与学习前相比,学生学习跆拳道后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跆拳道注重的精神和意志上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存在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释放出来,让学生变得更加沉着冷静,长时间学习,促进学生自我行为调控力和注意力的提升,还可改善学生躯体化症状。教学实验结束后,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0个因子值均有所改善。

3.3高校学生第二学期教学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分别对第二学期教学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10个因子值都有所改变,一些因子间的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依据学生选项课内容,可分为技能主导同场类项目、技能主导表现难易类项目和技能主导隔网类项目。对三类不同项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分析结果表明,技能主导同场类项目能够降低学生的强迫、敌对、抑郁和焦虑等心理,与教学前相比,各项因子的总均分具有显著性差异。技能主导难易类项目可改善学生的抑郁、焦虑、躯体化和人际关系等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技能主导隔网类项目可调节学生的敌对、躯体化和人际关系因子,各类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思维灵敏性和文化素养等都有所提升。

4结语

将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实际应用于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信心、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意志等均有所提升,充分证明,健康教育体育模式能够提高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储建新.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3,27(3):76-80.

[2]傅君芳,林建君.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34(2):91-94.

[3]李茂盛.浅谈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16):148-149.

[4]贡晨.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运动,2013,(19):68-69.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健康教育 课程变革

[作者简介]陆秋(1979— ),女,广西荔浦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卢锦珍(197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和教育学原理;高钺(1975— ),男,辽宁阜新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44—02

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挑战

21世纪以来,健康、健康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考虑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及体育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2003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关于培养目标部分明确提到,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然而,学者许健美等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仅有几所高等院校开办了体育保健康复和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还是以运动技术为主,与健康生活、体育运动相关的健康教育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极少,学校在健康教育课程上投入的资源有限,重视程度不够。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和体育师范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并未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步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以下以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体专”)为例,说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开设的门类。我国学校体育课是借鉴日本模式改革而来的,学者林陶通过研究日本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现状后指出,日本开设了卫生学、学校保健等学科,形成了集健康、保健、康复、营养、精神等于一体的保健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借鉴日本的课程设置模式,我们可以把与卫生习惯、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这类课程称为健康教育课程。一直以来,广西体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参照《课程方案》设置,1996~1999年开设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三门健康教育课程,1999~2010年增设了“体育康复”“健康教育学”“推拿按摩”“身体素质锻炼方法”“体质测评方法与评定”“运动安全防护与急救”“游泳与救护”“亚健康”课程。目前,课程达到十门左右,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开设的课程门类呈现不断丰富、多元化的趋势,整体发展与国家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基本相适应。

2.课程开设的时数。体育教育专业在健康教育课程设置门类方面,积极适应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但除“体育保健学”课从28学时增加到32学时外,近十年来以上列举的课程开课时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2004年前开设的“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两门主干课程学时数总和最高时曾达136学时,从2006年开始此两门课程合并为“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逐步从80学时减到64学时。“健康教育学”是典型例子,1998~2004年是24学时,2006~2010年被削减至8学时,其学时削减的结果是令人感觉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

3.课程教学的方式。目前,广西体专开设的健康教育课程门类较丰富,但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并没有依据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要求开展有效的沟通,未能形成协调统一整体,导致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在知识点及学习掌握程度方面出现重复。此外,各技术课任课教师只是从运动项目的特点出发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没有摆脱“技术中心”的教学模式,未能结合项目技术教学特点开展健康的理念与知识教学活动,使师范生缺乏将健康知识融入体育技术教学的直观感受,造成学生在“健康教育学”课学习涉及此类知识时理解难度增加,无法深刻理解体育课改的精髓,不具备实践能力。

三、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

1.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一是围绕“健康第一”思想,贯彻学校体育课改精神。学校体育课提出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术和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两手都要硬”的改革理念,作为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体系必然要在课程设置上贯彻课改精神,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的体育教师后备力量。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体育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身体健康的机理、健康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实践学生体育技术和健康同时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符合岗位工作要求,因此设置与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改善等身体运动以外的凸显健康教育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二是科目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应与时俱进。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者,其知识与能力素质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科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科交叉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调整,以引领师范生了解和掌握具备时代特点的健康理念与知识。三是推行主辅修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目的之一是改善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缺乏的局面。推行主(必修)辅修课程制,可以在全体师范生掌握的基本健康教育知识与方法达到普遍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特点,参加不同的健康教育辅修(选修)课程,拓宽体育教育培训口径,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四是重视培养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的教学过程。其实践能力有自身的知识要求、操作经验和实践方法,也需要有计划、有内容、有知识、有课程、有实习,真正培养师范生的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在构建健康教育课程时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健康教育学”,除在各科目增加实践环节外,还可以联合“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及各运动项目技术课,为师范生提供实践的学习环节,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帮助师范生学以致用。

2.课程体系的构建建议。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不重视健康教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尽管开设了几门健康教育课程,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融为一体。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健康教育课程模块,结合当前教育实际,将体育教育专业(三年制)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作大致的规划:第一学期开设必修课2门,即“运动人体科学基础”(64学时)“游泳与救护”(32学时),主要是有关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第二学期设置必修课3门,即“体育保健学”(48学时)“身体素质锻炼方法”(16学时)“体质测评方法与评定”(16学时),选修课4门,即“推按按摩”(16学时)“推拿与按摩”(32学时)“运动营养与恢复”(16学时)“亚健康”(16课时)。这阶段是师范生在掌握了人体承受运动负荷相关规律的科学知识后,深入学习与普通人群日常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跨学科的健康课程,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第三学期将“健康教育学”(24学时)“性健康教育”(16学时)设为必修课,“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16学时)“锻炼心理学”(16学时)“心理健康与咨询”(16学时)设为选修课。这阶段基于学习各类健康知识后,通过“健康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初步懂得将健康知识贯穿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并结合“教育学”课的实践教学部分,以感官体验引导师范生理解在学校体育,在体育技术教学中落实、体现健康理念的方式和手段。第四学期主要是联合“学校体育学”课试讲试教环节,让师范生在自己创设的真实情景中实践学校体育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3.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完善。第一,增设相关课程。尽管从1999年开始广西体专体育教育专业增设了部分健康教育课程科目,但仍有部分重要科目被遗漏,应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增设。首先,应在健康教育课程中增设“心理健康与咨询”“锻炼心理学”2门选修课,弥补人才培养方案中忽视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知识的不足,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三维健康观。其次,应设立“性健康教育”课,帮助师范生正确认识两性科学知识,在今后工作中引导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青少年学生树立健康的性意识和性心理。最后,应将体育与医学结合的“运动营养与恢复”课纳入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师范生系统了解合理的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有机结合对于人体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针对大众群体的日常社会体育活动进行实用指导。

第二,整合原有相关课程。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除增设科目外,还要对已经开设的课程有机整合,使课程相互支持、互为补充。首先,将“健康教育学”课与其他健康教育课有重复的知识点略讲或删除。当前不同版本的《健康教育学》教材包含健康、健康行为与保健生长发育等知识,而这些知识已包含在其他健康教育课程中,所以课程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师范生结合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其他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知识作为师范生理解课程知识点的支持,帮助师范生建立健康知识综合运用与体育技术教学相结合的理性认识,统一协调整个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其次,除增设部分科目外,可将一些学科知识有重叠、会产生重复教学情况的相关课程重新整合,以减轻师范生学习负担,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如“体育保健学”包含“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急救处理知识与技能的章节,与“运动安全防护与急救”课存在学科知识重叠的现象,建议这两门课程合并,只开设“体育保健学”,并将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形成统一整体,避免重复和浪费,把省下的课时用于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

第三,变革课程教学方式。缺少实践机会是当前师范生学习健康课程存在的最大不足,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应是构建健康教育课程的焦点之一。首先,可在“体育保健学”“体质测评方法与评定”“身体素质锻炼方法”等课程中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课时,帮助师范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其次,在部分普修性质的技术类课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增加健康教育环节,帮助师范生形成健康知识融入体育技术课堂教学的直观感受。如田径课上,学生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中长跑活动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联系“重力性休克”运动生理原理,即跑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或坐着不动,为师范生建立模仿、学习的榜样,指引他们初步建立技术知识与对应健康知识相联系的感性认识。最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让师范生在入职前了解、掌握健康各方面的知识,还要使其懂得把健康知识在体育课上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授给教育对象。可将“健康教育学”“学校体育学”课试讲试教环节结合,利用实践机会引导师范生在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综合各类健康知识,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贯彻健康观。

世界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都把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以开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效应,促进人才培养。我国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吹响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号角,要利用构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契机,深入探索适应改革形势的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林陶,张美江,赵丽萍.中日体育教师专业化课程标准比较[J].体育学刊,2007(7).

第12篇

陈鹤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科学化实践,主张课程要以自然、社会为中心,采用“整个教学法”,“因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也必定要整个的……不能四分五裂”。〔1〕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为代表的幼教专家开始了综合课程的探索。21世纪以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相继颁布,领域课程及其整合成为重要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思路。 

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课程整合具有理论和实践可行性,其整合的基础在于,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纲要》也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2〕儿童需要的不是学科科学,而是生活科学(王春燕,2009)。杜威也早已指出,“课程整合的唯一路径是生活化”。〔3〕 

二、整合的可能存在方式 

(一)目标耦合 

耦合是物理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目标耦合,是指以单一的健康领域教育目标为生发点,在与科学领域教育目标渗透整合过程中生长出来的促进幼儿健康行为养成、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具有实践操作性的目标或目标群。耦合与整合只有一字之差,但更形象地体现了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相互作用乃至有机整合的过程。 

以健康活动“长长的海带”①为例,如不考虑两个领域目标的耦合,一般会将目标表述为:知道海带是有营养的食物、对身体有好处,养成愿意吃海带的习惯。如考虑两个领域目标的耦合,其目标可以表述为:a.知道海带是一种海产品,含有丰富的营养;b.能主动查阅关于海带的资料,获取新经验;c.尝试制作海带食品,愿意与大家共享。目标b、c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纲要》《指南》有关科学教育的精神,即“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查阅关于海带的资料,是幼儿用多种途径探究生活中的事物的过程,制作海带食品则是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通过科学探究,幼儿可以丰富对海带的认识,知道海带对于身体生长是“有好处的”,从而养成“愿意(喜欢)吃海带”的健康行为。相较于苦口婆心地劝说幼儿吃海带,这种引导方式的促进效果更佳。 

(二)内容整合 

1.创设支持多领域经验获得的活动环境 

幼儿的学习是其在与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学习是作为学习者的幼儿“与引起他的反应的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的发生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4〕这个环境要能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刺激,要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要创设丰富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只是供幼儿感知、观察或角色扮演所用,更应是幼儿可实际操作探索的实物。 

以健康活动“春游装备大集结”为例。教师和幼儿商议去春游应该带哪些物品,讨论后发现,要带的物品种类很多,包括梨子、苹果、面包、水、饮料、毛巾、太阳镜、运动鞋、野餐布、风筝、玩具汽车,等等,有些物品不宜直接和另一类物品放在一起。幼儿讨论后提出,应该对物品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和同伴互相帮助,搞清楚了分类的依据,并将物品分门别类地收纳进了旅行袋。这样的活动,既让幼儿了解了外出旅游要注意的饮食健康、服饰穿着、身体保护方面的知识,又让幼儿初步学会了分类,感受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既克服了“重健康知识学习,轻健康行为养成”的弊端,也让幼儿的科学学习回归了生活。 

2.整合关键经验,促进幼儿知行统一 

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之间有诸多关键经验的交集点。例如,在身体生长方面,健康教育重在通过引导幼儿探索人体奥秘,培养其保护身体、爱惜生命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科学教育重在引导幼儿了解人作为生命体的特征,以及与动植物等其他生命体的异同等。又如,在饮食营养方面,健康教育重在引导幼儿了解营养知识,知道营养均衡的重要性,使其乐于吃各种有营养的食物;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探究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有何特征之类的兴趣,使其乐于探索。可以发现,健康教育更强调让幼儿知道怎么做,科学教育更强调让幼儿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虽然着眼点不一样,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幼儿如能知行统一,其保持健康行为的动机会更强烈,持续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亦会更浓厚。 

然而,笔者观察发现,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依然存在大量“说教”现象。应该说,能认识到健康教育中的“说教”已是一种进步,很多教师仍视科学教育中的“说教”为理所当然。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内容的整合,提供给了幼儿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探索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知行统一,使其通过探索获得经验并将之运用于生活,而不是只做一个只说不做的“知者”。 

以健康活动“神奇的大口袋”为例,教师扮演大口袋妈妈——胃,幼儿扮演食物宝宝,以各种动作从食道进入胃,胃因“吃”了过多过杂的食物,发出了“哎哟,疼死我了”的声音,让幼儿意识到这样吃饭不健康,胃会难受。之后,教师引导幼儿了解食物消化的原理,并按早中晚三餐将幼儿分成三组食物宝宝,让幼儿继续演绎有关健康饮食的情节。这个活动巧妙地帮助幼儿领悟到了饮食搭配的重要性,它同时也成了一个让幼儿学习分类排序的科学活动。从健康教育角度看,知行统一对幼儿健康行为养成有直接助益;从科学教育角度看,知行统一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神奇的大口袋”活动中,幼儿通过为三餐分类,感知了关于分类排序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也容易被迁移到之后的其他活动中。 (三)实施整合 

1.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日常行为、饮食营养、身体生长、安全教育、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六大类内容。低效或无效的健康教育往往是通过呵斥、劝说、灌输、代劳等方式,让幼儿做出被动反应——记住知识或是记住如何做。力戒此类做法,让幼儿自己探究、主动做、愿意做,是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应有之义。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源头上寻找活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教学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仍以健康活动“神奇的大口袋”为例。要让幼儿认识胃、大肠等内脏器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在这方面他们难以有直接相关的经验。于是教师用一大一小两只凳子摆出了上细下粗的类似“胃”的形状,凳子后面接上类似“肠道”的弯曲的塑料管。幼儿对这个“胃”非常感兴趣,以旋转、蜷缩、趴伏等动作模仿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得到初步消化,再经肠道消化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饶有兴趣且很专注。 

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反复、长期的过程,激发幼儿探索自己及周围世界的兴趣,将自己的行为与相关的意义联结起来,有助于幼儿在生活中养成健康行为。这也是科学教育之于幼儿的价值。正如《纲要》《指南》指出的那样,“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情境加深幼儿体验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要注意引导幼儿真实体验,以促使幼儿对健康行为产生情感认同。不能使幼儿产生情感认同的健康教育,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以健康活动“想喝水就去喝”为例,针对幼儿不爱喝白开水的情况,教师和幼儿做了一项小实验。在植物角选两盆相同品种的花,一盆隔天适量浇水,另一盆不浇水,两周后,幼儿发现不浇水的那盆花已经接近枯萎,而浇水的那盆生机勃勃。借由这个实验,幼儿真切体会到了水对维持机体生命的重要性,愿意去喝水了。这个小实验也让幼儿对植物生长产生了兴趣,开展了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整合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一)材料支持下经验的不断拓展 

幼儿是通过感知觉来学习的。面对丰富材料的刺激,幼儿要调动各种感官通道,把外界刺激传入大脑,使大脑神经元突触与这些刺激建立连接,从而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复杂化。“环境越丰富,神经元之间联结的数量越多,儿童学习的速度就越快”。〔5〕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能给幼儿以各种感官的刺激,从而成为其“学习资源”。例如,在健康教育活动“蔬菜王国”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常见的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大白菜、辣椒、土豆、冬瓜,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获得了直接感性经验,这是幼儿进一步探究、体验、发现科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真实情境中探究兴趣的激发 

健康教育活动通常是结合真实自然的情境来实施的,幼儿对这样的情境有经验准备,容易理解。让了解情境中这些似曾相识的常见事物的过程变得更有趣的一条途径是,与科学探究活动或小实验结合起来。例如“神奇的大口袋”“想喝水就去喝”活动,都是采用这样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杜威在《教育中的浪费》中说,“探究精神不是仅仅通过探究的态度就可以形成的”,要借助一定的情境,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三)亲身体验后学习品质的提升 

学习品质是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主要包括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鄢超云,2009)。学习品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健康教育本身就蕴含了有关学习品质的内容,通过与科学教育整合,可以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反思、体验、发现,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品质。例如,在“一拳一尺一寸”活动中,教师不是通过说教叮嘱幼儿在阅读书写时保持正确的姿势,而是引导幼儿用身边的材料做“一拳一尺一寸”的标尺(如,在铅笔一端贴长为一寸的彩纸、用纸板做长为一尺的标记)。通过制作、比较,幼儿感受了长度及长度单位,也有了保持正确阅读书写姿势的可参照的标准。 

总之,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领域课程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拓宽两者的外延与内涵,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幼儿健康教育和科学教育认识的全面性。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健康教育不只局限于关注幼儿的“吃喝拉撒睡”,还对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需要等有重要价值;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的关注。另一方面,整合有利于贯彻“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减少和避免健康教育中说教、形式单一等的缺憾,有利于弥补科学教育重认知轻探究的不足。 

当然,仅靠健康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是不够的,各个领域都应该有机整合。事实上,很多幼儿园已在进行各种探索。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领域课程、综合课程或是其他课程,都应从幼儿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课程整合应是有机的,而不是牵强的,否则,并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4. 

〔3〕DEWEY.The school and society and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