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

时间:2023-08-09 17:3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

第1篇

关键词 图书馆 知识管理 图书馆管理 理论 模式 办法

知识管理是在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知识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用以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创新型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将图书馆内部员工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更加具有效力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将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类、信息与活动进行高效的结合,实现知识更大程度上的共享。图书馆是实现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图书馆的管理中,对于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对知识本身所进行的各项管理,主要包括了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加工、存储以及应用和广播等过程中的管理;广义上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了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了对与知识相关的多种资源以及无形资产所进行的管理,这其中涉及到了知识组织、知识资产、知识设施、知识活动以及相关的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全过程化的管理工作。图书馆知识管理更大程度上是广义上的知识管理,包括了对工作内容进行的知识管理,也包含组织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对工作内容的知识管理属于科学的知识管理的范畴之内,目的是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对组织管理工作的知识管理是在组织的知识管理范畴之内,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以及具体措施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以及措施

图书馆管理具体是指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科学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合与使用,发挥图书馆以及内部藏书的最佳效率,是达成图书馆的建馆目标和图书馆任务的具体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科学的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图书馆及内部藏书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及使用,提升现代化的图书馆所具有的各项功能,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功用。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表现在理论基础、管理对象以及管理侧重点等方面,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管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而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是以现代化的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以工作人员、图书资料、文献信息等为主要的管理对象,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除了以上内容,还包括了组织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等,相关管理工作的落实也要从图书馆知识管理涉及到的所有内容入手。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及措施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按照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以及各项工作之间的依赖程度等,将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进行事物模式、集成模式、专家模式以及协作模式四大类创新管理模式的划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事物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的规范化,强调图书馆管理人员要通过对核心业务知识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来确保与核心业务有关的运营活动的持续稳定的开展。知识管理的集成化管理模式强调整体上的最优,通过跨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采用业务集成方式形成图书馆管理中的运行规则以及行动标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专家模式重视从专业化的各项工作中获得核心业务的发展动力,强调图书馆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来吸引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才,鼓励专业性的知识人才广泛的开展价值增值以及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附加值的管理活动,通过图书馆所具有的知识资本的内部高效运营,来培养更加适合于落实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协作模式,要求图书馆各项管理工作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的考量多种知识领域,充分的调动各个方面储备的知识,来解决图书馆管理工作开展中的各种错综负责的问题,强调管理工作开展中学习型组织模式的建立,以及共同超越理念的培养,重视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个人以及集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办法的创新以及措施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办法的创新首先是对传统的目标管理的摒弃,虽然在图书馆管理采用的传统的目标管理中,使得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有了总目标,但各个部门之间的分目标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得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对目标管理的相关弊端进行改进或扬弃,有利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图书馆管理之前所采用的传统的目标管理办法,提倡管理工作开展中高效的应用和落实授权理论、激励理论以及自我控制理论等,鼓励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所有人员主动的参与到评价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等全过程中,但员工的主观性、能动性、自觉性等并没有得到最佳的体现,给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的贡献并不明显。

引入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以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科学的开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将信息用户、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等进行高效结合,针对图书馆服务群体的用户结构、群体数量以及比例、阅读倾向、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和频率等,进行广泛的调研和科学的分析;对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层次、满意程度以及发展变化等用户信息进行准确的获取和充分的利用,建立起科学有序的用户信息的反馈渠道,以及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以此来客观准确的进行图书馆运行服务工作的状态和效率的分析评价,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改进确立明确的方向,扩大图书馆知识服务及信息服务的范畴。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办法的创新还要求,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从服务的内容上强调知识性。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在践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就服务内容的深度要注意知识内涵的扩充,广泛的开展知识的发现与知识的挖掘,使图书馆以及管理人员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和信息得到系统化、深入化以及综合化的提升和发展,形成自身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再生知识,实现图书馆整体性知识资本的更新整合以及增值化发展;在运用图书馆知识管理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服务内容广度上的扩充,管理人员要扩充相关问题以及管理知识的涵盖面,强调对图书馆现有的多种实体资源以及网上的虚拟资源、知识导航系统等的高效利用,依托现代化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为图书馆的使用者提供知识面更为广阔的知识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等。

三、总结

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图书馆相关工作者要借鉴企业管理中的管理经验以及应变对策,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有效的提高管理工作者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和效益,最大程度的发挥图书馆所具有的信息价值和知识价值,这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以及图书馆各项管理工作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洪敏.知识信息化管理在图书馆创新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 2012(01)

[2]张艾白.试论如何运用知识管理创新图书馆工作[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3)

[3]王红.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5)

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绩效

2014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围绕主题“知识管理实施的路径与动力”展开了广泛的讨论,2015年深入探讨了知识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为加深对知识管理研究的认识进而推动创新事业的发展,本文旨在厘清目前我国知识管理研究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整理与归纳,国内知识管理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管理能力和知识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同时笔者分析了现有知识管理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探索路径,希望为知识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

1.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存在多种,管理学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国内著名学者乌家培[1]指出:“信息转化为知识是信息的深化,相对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提高了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复旦大学郁义鸿教授[2]则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管理者通过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的利用为创造组织价值实现组织效益的过程。”国内认同度较高的是邱均平教授提出的狭义知识管理和广义知识管理:狭义知识管理主要围绕知识产生、存储、转化、共享与应用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广义知识管理除对知识本身管理外,还对知识相关资源进行管理[3]。

1.2知识的分类

知识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据此可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知识的表现难易程度可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显性知识易于表达、识别,而隐形知识则难以观察,具有高度抽象化;根据知识的共享程度可将知识划分为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个人知识主要是由个人的学识和社会经验构成,为个人所有并具有高度个性化;组织知识则是组织为了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知识体系,组织知识可被组织中的个体所共同拥有。

1.3知识管理过程

知识管理过程是组织为创造价值而形成的一系列动态过程,主要包括知识的挖据、转化、共享、应用。(1)知识是数据、信息增值的过程。知识是经过加工的信息,具备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再生能力,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能够产生新的信息;二是知识个性化,不同的人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不同角度知识的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差异。(2)知识的转化。知识转化大致经历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与认知化四个阶段,完成知识隐形向显性的转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部化。(3)知识的共享。显性知识和和隐性知识通过互联网等媒介的传播,扩展知识的交流,进而为个体所有,转化为个体知识;抑或转化为组织知识的一部分。(4)知识的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运用积累的隐性与显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创新,产生新的知识。上述分析从知识视角详细阐述了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内容,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对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知识分类和知识管理过程等展开研究。在知识创造、转化、共享和应用的过程中,研究知识从个人到组织中,知识隐性与显性的相互转化问题,研究内容有机整合于对知识的管理过程中。

2知识管理能力研究

2.1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目前,国内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研究,主要针对老师和高校学生的能力构成和特征。易凌峰与吴艳梅[4]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知识的取得能力、转化能力、应用能力和保护能力;郑春厚[5]认为高校学生为实现从获取的信息有效转化为知识,丰富知识量,应具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分析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表达能力;刘晓敏[6]研究了知识型人才在知识管理中的发展趋势,认为未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将由以往主要对教师与高校学生延伸到对企业内部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2.2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企业作为重要的组织形式,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构建组织知识体系,提升竞争力。程刚与李敏[7]简述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形成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彭七四等[8]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各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赵英等[9]从知识获取、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社交媒体、社会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示了社交媒体作用于社会资本,进而影响知识管理能力,以及积累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来提高其知识管理能力。

2.3知识网络能力

在社会网络中,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常常难以满足其创新的需要,组织之间在知识结构、文化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连接广阔的组织网络,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网络能力可理解为企业整合外部环境中知识及相关资源而形成的能力体系[10],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构建强大的网络关系,实现知识资源在不同主体间共享,有助于企业实时动态调整网络中知识的战略选择[11]。王海花与谢富纪[12]研究了影响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参数、组织间情境与企业主体,主要对其产生直接效应、中介效应、调节效应。通过对知识管理能力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知识管理能力研究更注重研究不同类型管理主体在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知识的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等能力,进一步探究了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具备的知识管理能力,拓展了研究的广度。

3知识管理绩效研究

国内对知识管理绩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影响因素、知识管理能力与绩效关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等方面。张公一等[13]实证分析了知识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刘海运与游达明[14]对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周瑾与闫晓军[15]实证研究了知识管理能力、管理决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决策在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罗洪云等[16]提出云评价模型,从知识、行为和技术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胡宏[17]构建了民办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张瑞红[18]构建了知识价值链模型,运用模糊层次方法从顾客、流程、学习和财务四个方面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通过上述分析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归纳,知识管理绩效研究更加侧重研究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绩效的内部与外部影响因素,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而后运用评价模型评估组织的知识管理绩效水平,尽可能量化知识管理绩效并作进一步的改进。

4知识管理研究评述

本文通过对知识管理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了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国内学者大致从知识、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具有多层次的特点,且更加侧重于探究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不同主体利用有限资源整合知识的管理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强调利用知识提高组织绩效。但研究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目前,管理学界对并未对知识管理形成统一的认识,究其主要原因有:(1)知识管理是在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涉及面甚广;(2)不同的学者研究的角度存在差异。第二,知识管理能力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难以定量研究,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关联度难以作定量的分析,进而难以对组织绩效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知识管理的后续研究可从以下两方面作进一步探索:第一,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可深入挖据海量数据使其转化为知识,最大化实现其价值;第二,在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可进一步探究知识创新能力建设机制,提升组织的创新绩效水平。

作者:田昶 朱勇 赵清俊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乌家培.正确认识信息与知识及其相关问题的关系[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01).

[2]郁义鸿.论知识管理的内涵[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1).

[3]邱均平,段宇锋.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J].图书情报工作,2000(04).

[4]易凌峰,吴艳梅.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维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24).

[5]郑春厚,王娜娜.高校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究,2011(8).

[6]刘晓敏.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J].知识经济,2014(22).

[7]程刚,李敏.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形成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3(04).

[8]彭七四,彭桐睿.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山西科技,2013(05).

[9]赵英,朱群,兰建龙.论社会资本对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J].出版广角,2015(16).

[10]李贞,张体勤.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理论架构和提升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10(10).

[11]李贞,张体勤.企业知识网络能力与开放式创新网络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01).

[12]王海花,谢富纪.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扎根方法的探索性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5(01).

[13]张公一,卢雅艳,徐爽.知识联盟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2).

[14]刘海运,游达明.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

[15]周瑾,闫晓军.知识管理能力、管理决策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

[16]罗洪云,张庆普,林向义.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测度及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2).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创新研究

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来说并不是选择性问题,而是一个企业应对当今社会所需的必要对象。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秉着适者生存的规则。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是一个企业立足的重要筹码。本文浅析它对企业创新的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研究知识时代下为我国企业创业实践提出了建议,结合它和企业创新的现状,对提高企业创新提出有效的方法。

一、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的概念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我国对于知识管理方面概念最早是在1998年之后,从相关文献以及资料来看,大部分是从事以及研究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领域上的学作者。像吴晓波等对它的模型做出了全面性的研究,创建了模型框架图;王老师则是从系统工程的领域对它进行研究等。这些分析都是为了能让它得到更好的发展。总结了知识管理概念应该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它的对象不单单是知识本身,也包含与知识有关的一系列活动,比如知识相关的人和物。它的目标是知识创新,企业就要做到鼓舞每一个员工学习,取得知识,开展创造力。它必须通过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开展,信息基础是为知识管理做好铺垫。(二)企业创新的概念创新这个理论是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的,把它的定义总结成创新是一个经济的范围,而不属于技术领域,不是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却是把已经研究的科学技术带入到企业中,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力。到了20世纪,信息化的时代降临,企业积极走向创新领域中,由此,它的概念也相继被深化,主要内容主要是体现在制度的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乃至全世界,早就开始对创新进行研究,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却比它晚了很长时间。因此,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就较晚。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秉着适者生存的规则。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是一个企业立足的重要筹码。研究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来说并不是选择性问题,而是一个企业应对当今社会所需的必要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浅析,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它是企业和创新的根本从企业创新的根源来说,一部分人把企业创新看成一种特殊的知识,同意企业创新和知识创新是同步进行的,因此,知识管理是企业创新的根源。有相关定义是说知识包含技术,通过检测知识的发展能力,来进一步理解技术进步的方向。突出了隐性知识作为创造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二)它和企业创新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者两者的关系都是对企业外部环境的一直积极适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企业的管理对外部因素的问题要有相应的建议和方法。马赫特拉博士认为的知识管理定义是针对企业发生一系列难以控制的情况时,可以有计划性有效的做出相应的对策。(三)两者存在的联系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杨文明老师在两者经典概念的基础上,开展了新的理论说明,指出技术创新过程不一定是以知识创新直接发展的,但是必然是由知识创新间接引起的,因此,不论是制度上的创新还是管理上的创新,其实都是知识创新。谢洪明等以分类模型上研究了技术创新类型和知识管理类型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用新产品的开发为例作为基础衡量其绩效。

三、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

简单的来说,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提高创新的基础,以及有效地推动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效果等。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并且以管理系统对企业创新的进步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我国企业创新的发展做出贡献。首先是要完善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企业的信息技术和文化水平、结构机制等都和知识管理有着较为显著的关系,他们的结果也正是检测了企业的知识管理效果。在完善企业知识系统一方面是要提高信息系统,它对企业的建设来说,不单单是只技术工程,也是一种管理变革。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型企业文化,它对企业管理效果的作用仅仅在信息技术之后。有效的知识管理不单单是企业良好的发展,而且还是企业的运营者把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与其他企业竞争的筹码。其次是要根据知识管理系统来促进企业联合创新,单独的创新对企业创新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联合创新却能合理的预测企业创新效果,并能对企业创新有明显的作用。因此,提高企业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鼓励企业联合创新。一方面我们要先从产学研联合开始发展,不仅要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学习体系,有效的发挥出联合创新的优点。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方法进行实现,比如可以通过科技中介机构、企业自寻相关高校和项目、高效通过网站进行相关研究结果等。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关系进行联合创新。供应链是指产品与产品相连接的过程,供应链企业直接的联合创新因为具有双方共同盈利的点,作为处于中间的企业,合理的利用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提高企业创新做准备。在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上,对企业创新提出了有效的方法,根据完善的企业信息体统,建立合适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来对效果进行发展,根据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来促进联合,从而实现企业创新效果。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是一个企业立足的重要筹码。

四、结束语

本文初步对知识管理以及对企业创新作用的研究,提出通过完善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能提高创新企业的最终效果,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企业的创新和知识管理相互结合起来,用知识管理来推动企业的创新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本文以企业管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说明了我国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根源。

参考文献:

[1]赵会霞.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2]阳银娟.知识伙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5

[3]刘璐.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

[4]许远超.知识型企业个人知识管理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

第4篇

论文摘要:通过知识管理和积极学习,优势企业可以获得竞争力和报酬。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和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显示出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的影响,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进行了假设性检验。

0引言

在过去的12年中,科学技术、贸易企业管理生产出巨大的知识与财富。土地与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减弱。国家与企业都必须在持续与巨大的变化中谋求生存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素就是知识。既然企业的输人与输出都是知识,知识的获取、更新、存储与共享就成为企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我们发现过去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如资金、原材料、土地等,逐渐变得不再重要。知识管理收集企业的所有信息流,并系统地再组织、数据与信息分析,知识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知识管理在生产企业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而且,知识管理包括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不再是个人知识的集合,而是协同丰富的隐性知识。增强知识管理与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长期战略。企业基础设施也需要发生变化,以利于评价各种知识领域,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知识利用等,目标则在于创造财富。

本文的目的是验证组织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的影响能通过理论模型测定。换言之,知识管理能力不仅仅是获取信息与知识,而是一种保证信息能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

1研究现状

关于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有很多。You(1997)提出了一种衡量研发活动与市场有效对接的绩效评价方法,用一种绩效函数曲线描述不同的预期竞争力价值。Chen(1997)指出当台湾企业由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转移时,通过一种经济政策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水平。这两篇文章的目标都集中于竞争力,还有另外一些文章研究了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的关系。Lin(1999a)建议,建立知识管理数据库能引导数据共享与知识创造的价值生产。Liueta1.(2001)指出,发挥知识管理优势能激发员工潜力和加速员工知识积累。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竞争环境中生存的必要条件。DavenportandPrusak(1998)在<TheDigitalNervousSys.tem》一书中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定义,认为知识管理包括收集、组织和转移信息三部分。Matsushita莫基者指出:“当今市场是集成化与竞争化的”。每一名员工的智能是企业持续管理的关键,即“对于每种组织类型,向信息导向型转变都是最有利的”。Polanyi(1958)按照知识表示方式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andTakeuchi(1995)将隐性知识定义为一种过于抽象以至于难以转移和表述的员工特征。Howells(1996)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难以编辑的专门艺术。这种知识只能通过信息学习行为和一系列过程获得。Leonard—Barton(1995)将知识定义为核心持续能力。包括四个因素:硬系统、管理系统、员工技巧与知识、价值观与规范。依据专业水平,Quinneta1.(1996)将知识总结为Know—what知识、Know—how知识、Know—why知识和Care—why知识。GrantandGordey—Hayes(1996)进一步指出综合知识依赖于普通知识,从而将普通知识分解为语言、符号交流、常识技术、共享手段与识别个人领域知识的能力五部分。

Chang(1999)将知识管理工具分为四种,分别为知识获取的信息技术、知识创造的信息技术、知识积累的信息技术和知识扩散与转移的信息技术。Tsai(2000)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1999b)注意到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的现象,指出企业赢得竞争的唯一方式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将其发挥其强大作用J。Porter(1990)在《TheN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一书中提出国家竞争力培育的钻石模型[t6]。Chi(1999)构建了如下竞争力指标:a.预测能力:组织适应环境变化和战略调整的能力;b.创新能力:强大的研发能力、业务管理和产品流程的持续提升;e.营销能力:开拓市场、提高销售额和创造利润;d.产品与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能力;e.企业愿景与责任: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构建完美蓝图;f.才能培育的能力:最大程度开发员工潜力以完成企业目标;g.信息技术利用的能力:企业高效利用信息技术以提升效率;h.资金使用能力:企业高效利用资金以提高效率;i.国际业务管理能力:通过管理全球资源和国际业务最大化获取利润的能力。

2方法与模型

本研究集中于知识管理能力的四个主要功能。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是其测量因子(自变量),企业特征、技术优势和企业规模是因变量。研究框架与理论结构。

2.1假设本文有如下假设:

2.1.1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系。

HI:不同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差异将导致竞争力的重大差距;

HI—1:知识获取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HI—2:知识更新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H1—3:知识存储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H1—4:知识共享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2.1.2企业状况与竞争力关系。

H2:不同的企业状况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la:不同的企业特征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lb:在不同的企业特征下,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2a:不同的技术优势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2b:在不同的技术优势下,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3a:不同的企业规模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3b:在不同的企业规模下,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2.2研究变量与测量因子定义a.企业状况:必须考虑三种与竞争力有关的基本条件,即企业特征、技术优势与企业规模。b.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生产流程中产品设计、组装与生产的技术与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本文将其分为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并讨论其与竞争力的关系。C.竞争力测量因子:本文的竞争力测量指标包括企业预测能力、创新能力、销售能力、产品与服务质量、企业愿景、培训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资金使用能力、国际化管理能力等。

2.3调查问卷收集与数据分析本文以我国高技术生产商为实证研究对象。生产商都是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成员厂商,但不包括精密仪器制造商和生物技术生产商。因为这两种制造商在员工规模与产品产量上都比较小,不进入本文研究范围。集成电路、信息技术软件、计算机及其配件商、电信商都是本文研究范围。本文抽样调查的对象的员工数都在5O人以上。因为高技术企业经常遇到数据收集难题,我们决定对所有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标度法设计,以测量每个企业对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测量标度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数据与信息分析如下:a.Chi—Square检验;b.方差分析;e.关系分析。从2002年9月开始,我们对300家企业发放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在2002年11月共收回调查问卷111份,其中102份有效,其余的9份不全或不清晰,被我们清除。从调查中,我们得到的实施状况如下:

调查问卷中的竞争力指标是建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上的。相关研究的测量范围和项目也被引入以支持我们的研究。学者与专家的注解也包括其中。对于完整的调查问卷,在对每个回答者的分数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对每个因子进行Cronbach系数检验。根据Nunnally(1978)的观点,基础研究的可靠性等级在0.8以上就被认为是可接受的,而探索性研究的可靠性等级只需要0.7以上[1引。在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中,每个对象的竞争力绩效的可靠性系数都大于0.7,因此认为本研究达到检验要求,系数值。

3检验结果

3.1企业状况与竞争力关系Chi—square检验被用来识别企业状况与竞争力之间的差异。表2显示了Chi—square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的指标项目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3.2企业状况与知识管理能力关系与不同的企业特征与企业规模相对应,我们对他们对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进行定位。表3中的结果显示,企业特征与企业规模对知识管理能力影响不显著。

3.3知识管理能力变量分析对于每个回答企业的区别体现在资本、规模和员工数量,本文使用变量单因素分析方法(AN0VA)进行测量,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在资本项目中知识更新能力具有明显差异(P:0.092)。一般知识更新只涉及到一个项目,但如果它多少与企业的资本项目相联系时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输入更多的资金,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能迅速积累,整合企业的能力。而且知识共享能力不具有显著的差异(P=0.230),但其他的项目具有显著差异。即,在员工数量项目上,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存在显著差异,只有知识共享不存在显著差异。

3.4竞争力变量分析对不同资本、销售额与员工数量的企业的不同竞争力因子的差异也进行了检测,结果如表5所示。在表中,企业竞争力对资本和销售额不具有明显差异,其P值分别为0.378和0.136,这与拥有大量资金的企业能够在业务流程能力和产品质量上投人更多有一定关系。这对于提高销售额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员工数量没有显示出对业务绩效提升的显著影响。

3.5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系表6显示了四种管理能力因子与竞争力关联矩阵的Chi—square检验结果。即,这四种管理能力因子与竞争力强相关,由此验证了假设H1,不同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差异将导致竞争力的显著差异。

3.6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联关系分析对每个知识管理能力因子以及其与竞争力关联进行Pearson’S关联分析,对于所有知识管理能力因子的关联系数,得到一个强关联矩阵。对于每种知识管理能力因子与竞争力,检验结果显示其关联关系达到显著水平。表7显示了各种因子之间的高度正相关关系。超级秘书网

4结论

知识管理包括四种功能: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知识共享。本文讨论了我国工业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的影响。通过相关研究理论中的企业状况中间变量与问卷调查,开发了一种关联模型以分析高技术企业,如电子信息技术企业、软件和硬件企业等。结果显示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存在巨大影响。假设“知识管理能力越强,竞争力越强”被检验成立,企业特征、技术优势与企业规模三个变量被证明与知识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并且对产品竞争力具有多重积极影响。相反的,企业规模对知识管理的影响是一个有价值的命题,本文证明了企业规模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对每一个知识管理能力因子赋予相同的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每一个厂商都认为这些因子具有不同的重要等级。当企业决定增强其竞争力时,首先就有必要提升其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优势能够促使企业完成目标。技术知识获取、更新、存储和共享能够增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越强,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我们建议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和逐渐提升其国际化知识管理能力来增强其知识管理能力。在短期内企业很难提升知识管理能力,必须依靠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完成。

第5篇

关键词:竞争强度 市场动态性 知识管理能力 公司业绩

跨国公司通过将战略能力转移到各地子公司的方式来发挥杠杆作用,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建立起竞争地位(Kogut and Zander ,1993)。由于跨国公司-子公司间的关系对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贡献,通过跨国公司-子公司关系来发挥特定能力的杠杆作用(如知识管理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跨国公司通过将知识管理能力转移到子公司或支持子公司的发展(如能力支持),跨国公司就可以将其核心能力在不同的地方市场发挥杠杆作用(Martinez and Jarillo, 1989)。企业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转移将直接影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能力(如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利用)根源于公司的运作,并通过组织结构和文化演化发展。然而由于这些组织要素的发展,对跨国公司来说,问题就在于各子公司都是在各自独特的环境下运营的,让所有子公司都建立标准化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否恰当,是否有必要让各子公司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建立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法和能力。海外子公司正成为跨国公司知识网络体系中重要的学习者和知识贡献者,公司专有优势的产生与维持正由原来单一母公司导向转变成为整个公司网络的集体责任。

由于跨国公司各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通常在地理距离与文化距离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特别容易形成国别性专有知识。这种基于当地市场、管理实践与经营环境而积累起来的企业知识,有助于企业提高当地承诺、减少运作不确定性及增强经济效率。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评估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得出,竞争强度和市场动态性都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正相关的影响。此外,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与它的业绩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笔者认为,了解当地市场条件并相应地发展恰当的战略组合,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一)竞争强度、市场动态性和公司业绩

竞争强度,是指一行业市场的竞争水平。根据Grewal、Tansuhaj (2001)和Jaworski、 Kohli (1993)的研究成果,可通过四方面来评估竞争程度:一般竞争、促销战、价格战、新的竞争方法。

市场动态性包括市场环境需求和商业运作的多维度结构,可通过两方面来衡量其程度:市场环境需求变化的经常程度,该行业中商业运作方式变化的经常程度。

公司业绩,要结合内部自身业绩及竞争者的业绩相比较来看,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评估:公司上一年总体业绩比预期的好;过去的一年里公司比其主要竞争者有更好的业绩。

(二)知识管理能力

知识管理能力是指公司开发和使用知识的组织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能力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知识获取,知识转移和知识利用。

知识获取能力是指获得和积累知识的过程。衡量知识获取能力的主要方面:使用客户和业务伙伴的反馈来提高今后的产品和服务的程度,是否有获得关于客户知识的流程,是否有获得关于业务伙伴知识的流程,是否有与业务伙伴交流知识的流程。

知识转移能力是指使现有知识更有用的过程,包括公司组织、整合、协调以及传播知识的能力。知识转移能力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评价:是否有把知识转化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方法,是否有组织知识的流程,是否有将竞争能力转化为行动计划的流程。

知识利用能力是指使用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识的存储、恢复、应用、贡献和共享能力(Almeida 1996;Appleyard 1996)。知识利用能力可通过公司是否有以下流程来评估:应用从错误中学习到的知识的流程,利用新知识的流程,应用过去经历中学到的知识的流程,使用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流程。

基于环境―战略―业绩理论的跨国公司子公司知识管理能力

(一)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概述

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认为,环境形成了业务开展的背景,公司管理层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和实施战略决定了公司的业绩(Luo和Park ,2001)。该理论框架的基础是战略匹配理论和战略选择理论。

战略匹配理论主要讨论公司整体战略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具体来说,战略匹配理论认为,战略对市场条件的适应可以促成经营业绩的最大化。Bourgeois认为,公司所运营的环境对公司来说是风险和机遇并存,公司的运营效率是由所选择的战略与环境条件的契合度决定。据此观点,经营业绩取决于环境与战略因素的匹配程度;环境因素和公司战略不协调会造成公司运作障碍,进而影响公司业绩。

战略选择是战略匹配理论的核心问题。战略选择理论认为,公司是环境的主动参与者,并且战略能够对环境做出响应。具体来说,战略选择是指为执行所进行的方案选择的过程;方案选择是一系列战略决策,其中包括能力发展。

战略理论中有一系列的文献证明,环境对公司战略主动性的直接影响以及它对公司业绩的启示。在战略理论中,实证研究均支持公司调整其战略以适应所运作的环境。

(二)对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

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指出,环境因素是公司需着重考虑的,因为它决定公司的战略。如Luo and Park (2001)检验了当地市场条件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定位的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证实:跨国公司子公司一般战略的选择是基于子公司对当地市场环境条件的反应,一般战略进行特定的适应性调整会提高子公司的业绩。因此可认为,跨国公司的成功依赖于子公司如何进行适应当地环境市场条件的运作。

以前的研究中尽管环境-战略相匹配在跨国公司总体战略定位层面被认为是很重要的,知识管理能力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的流程而较少关注市场环境的影响。在考虑市场环境的影响时,如市场导向理论则认为,环境市场是知识管理和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缓和剂,但其并未考虑管理层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所运营的环境条件的主动反应,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这个领域的理解。

根据环境―战略―业绩理论框架,为了使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当地市场有效,必须建立适应当地市场条件的战略。因为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战略灵活性允许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主动的战略(相对于跨国公司子公司简单地执行标准化的跨国公司总体战略),因此战略灵活性是影响跨国公司子公司业绩的核心因素。

决定跨国公司子公司业绩最重要的因素是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特别是关于客户、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等直接市场信息的市场知识,以及内部知识(如技术或运营的专业技能)是公司的重要战略资源,并且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

实证研究显示:首先,市场环境的竞争强度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正相关的影响;其次,市场环境的市场动态性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正相关的影响;最后,知识管理能力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业绩正相关。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当地回应压力的增大,使得跨国公司不得不修正其传统的管理模式,如通过授权和分散化不断扩大子公司的经营自,有效提高其创造和利用当地知识的潜力,使得子公司更有可能产生出不同于母公司的差异化知识,这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学习和企业知识的增加。

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角色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海外子公司正由母公司战略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由母公司知识与技术的转移者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的贡献者。子公司创造性地吸收和利用当地知识,已成为跨国公司提高当地回应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学习的重要部分。概言之,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正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知识管理和全球学习的重要承担者。

参考文献:

1.Kogut, Bruce and Udo Zander 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3.24 (4)

2.Grant, Robert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9 (Special Issue)

3.Grewal,Rajdeep and Patriya Tansuhaj (2001).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for Managing Economic Crisis: The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1.65 (April)

第6篇

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而知识管理是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环境下提出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的管理,是通过利用内外的知识资产,开展一系列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知识活动,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搭建了一个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的桥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以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把知识管理融入到图书馆管理的体系里必将给图书馆理带来新的变革和创新。本文试从基本理论、管理内容、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基本理论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两者有以下不同:①理论基础不同。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管理注重对馆藏文献资源管理,体现出单元化特征,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载体及资源结构的多样化,从而使管理呈多元化特征。②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对象是图书馆员、馆藏文献、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③虽然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少有图书馆能彻底地贯彻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而只是忙于一般的事务性管理;而图书馆知识管理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④侧重点不同。图书馆管理往往只注重对显性知识管理的研究,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却重视不足。而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注重显性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使显形知识实现共享,使隐性知识得以激活,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融合起来,使之产生知识资本,以达到创新增值的管理目标。⑤图书馆管理中对知识组织的管理,只是图书馆员单纯地对文献的单元整理与排序,这种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管理仅仅是对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数序排列进行管理,而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组织管理是以知识单元为加工单位,它不仅注重对文献的学科、内容的揭示,而且更注重对文献所载的知识单元的管理。

二、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的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①知识创新管理。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以实现信息为基础的创新的目标。②知识应用管理。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③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图书馆知识管理运用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的多种现代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例如知识捕获的管理、知识共享的管理等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传播效率。④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⑤人力资本管理。对人力资本的有效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把人力资源作为图书馆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服务已不仅仅限于对馆藏文献的借还服务上,它已由静态、单一、被动,转向动态、灵活、主动多方位的服务。这就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合格的馆员必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图书馆员的知识技能,加强人力资本管理,重视馆员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释放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使馆员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潜能,合理安排职位,积极培养能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已成为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⑥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新策略和新办法。以尽量避免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三、管理职能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管理开发知识信息,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充分满足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不断提升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图书馆知识管理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对象,图书馆知识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作用和发展,重视知识创新和知识集成管理,重视效益模式转变。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①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例如镜像系统和数据库。通过搜索工具和文件管理系统,对存储的知识进行分类,找出图书馆知识库中各信息源之间的内在联系。②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存储设备里提取知识,并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进行重新布局,通过筛选、过滤去发现与知识需求者相关的知识。内化能帮助需求者或科研人员就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观点进行沟通,并澄清那些与以往通过外化得到的相抵触的知识、问题或观点。③中介。就是把明确、固定的知识进行传送,它将知识需求者和最佳知识源相匹配。通过追溯个人经历和兴趣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例如某科学研究人员,在研究某一课题时产生了疑问,而在图书馆的知识库中却找不到相关资料,这时中介技术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联机检索等方法来提供另一国家有关研究人员的资料和最新研究动向。④共享。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能促进知识共享,也能帮助科研人员或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⑤学习。知识管理能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到知识收集、整理、积累、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知识更新,使之变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⑥认知(创新)。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既可以帮助各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新的有用的信息,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也可以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①开放共享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②激励性原则。图书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激励系统,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使每一个馆员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③协作性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图书馆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④发掘性原则。我们要认识到知识在图书馆产品及其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图书馆员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⑤增值层次性原则。由于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图书馆员工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分享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团队的学习时间,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与功能放大。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用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管理。⑥创新性原则。图书馆要用知识创新的观点来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并加强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图书馆)

第7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 知识管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 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 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 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 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 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 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 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 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医药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匮乏是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缺乏熟悉计算机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其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再次,企业尤其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推进企业知识管理是否成功、降低风险的关键;最后,鉴于医药企业的专业特性,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还应当具备医药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伯鹏.制造信息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8-81.

第8篇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王方华等.知识管理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6.江文年,杨建梅等.浅谈企业知识管理的体系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3增刊

第9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 知识管理 问题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第10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中小银行知识管理知识化升级

随着金融电子化的推进,银行档案管理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但档案管理系统单一化的保存功能极大地限制了银行知识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改变这一现状,大型银行利用其在资金与管理上的优势,不断推广知识管理,特别是直接引进成熟的知识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但中小银行在资金与管理上的劣势使其在知识管理推广及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方面仍处于落后局面。因此研究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问题对提升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对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研究的文献不仅数量少,而且研究方向局限在普通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面,并没有关于档案管理系统升级问题的研究,致使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缺乏理论支撑。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知识化升级”模式,知识化升级是指运用知识管理与系统集成原理对组织现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知识资源利用率的过程,一方面为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中小银行推行知识管理提供有效切入点。

一、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一)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必然性分析

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具有内部推力与外部拉力的双重动力。内部推力因档案管理系统对业务的支撑力不足而产生,分散于各业务部门的档案管理系统由于档案资源的封闭性,在开发利用上没有很好地开展横向协作交流,[1]仅仅发挥了档案保存的功能,没有为银行转向服务型组织提供有效支撑。外部拉力因知识管理系统对档案管理系统的比较优势产生。知识管理系统具有功能全面及互动性强等优点,可充分发掘档案资源的内在价值,而不仅仅是被动保存档案。

(二)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可行性分析

1.档案与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知识化升级的逻辑前提。一方面,档案具有知识属性,无论是实体档案还是电子档案均蕴含丰富知识;另一方面,知识具有多样性,档案是知识的重要子集,银行知识资源的日益增多,迫切需要功能更加全面的知识管理系统。

2.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是知识化升级的理论基础。档案管理正处于由“分布式”“实体化”向“集中式”“电子化”模式转变的阶段。“集中式”使各业务部门的档案有了横向交流的机会,“电子化”则为档案的知识挖掘提供了数据支撑,两者促使银行的档案管理模式开始转向“档案知识管理模式”。[2]档案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提升银行档案管理的知识化水平,还可以使银行逐渐形成简单的知识管理,从而在循环中不断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

3.档案管理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是知识化升级的技术依据。维娜?艾莉的知识“波粒二相性”理论认为知识既具有实体性,又具有过程性。传统的银行档案管理系统,侧重从实体视角管理知识,主要管理可编码化知识。但强调知识共享与创造的过程视角更加符合银行日益复杂化的业务需求,知识管理系统则为过程视角的产物。

二、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集成化的设计原则

银行的各项业务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档案,档案管理、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具有密切联系,为使三者紧密结合,“档案知识管理”系统应与企业各种业务系统有机融合、充分集成,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门的系统存在。[3]

(二)坚持以业务为驱动,以流程为依托

流程导向模式(BRK模型)认为档案资源对业务流程存在全过程的支持,[4]而中小银行的档案管理系统又内嵌于各个业务流程中,因此知识化升级必须坚持以业务为驱动,以流程为依托。

(三)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必须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做好需求分析,在集成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知识共享、知识推送等模块,并坚持在后期运行中不断进行系统优化。

(四)坚持以编码化为主,人性化为辅

银行业务具有高度标准化和稳定性等特点,积累了大量易于编码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因此以知识编码化为切入点,逐步推广人性化的知识管理理念是中小银行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蓝图。

(五)坚持自主集成为主,软件外包为辅

随着集成技术的日益成熟,软件的集成成本与难度不断降低。由于资金劣势,中小银行较为可行的方式是以坚持自主集成为主,在集成各类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添加一些简单的知识管理功能模块,特别复杂的模块则可外包给专业软件公司。

(六)坚持开放性与安全性并重

银行档案具有高度机密性,所以系统必须建立严格的权限制度规范档案开放,但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依赖于知识共享,只有充分共享各类知识资源,知识管理才会成为有源之水,因此系统升级必须坚持开放性与安全性并重。

三、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路线与关键技术

中小银行具有组织层级少、人员规模小、业务种类少等特点,所以现有档案管理系统基本能支撑其业务活动,高跨度或直接引进的升级模式并不适合中小银行,因此笔者提出了渐进式的升级路线,即首先运用集成技术对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化连接,然后根据需求分析添加相应的知识管理模块,同时逐渐推广知识管理理念,并结合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现有系统,最终建成高效益、多功能、人性化的知识管理系统。在升级过程中,技术选择至关重要,因此笔者根据知识化升级的实际要求,总结了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具体如下: (一)中间件技术。中间件技术是最成熟的集成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信息系统的集成领域。中间件介于应用系统和系统软件之间,可衔接网络上应用系统的各个部分,同时屏蔽了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程序设计的难度。[5]

(二)Web2.0相关技术。Web2.0相较于Web1.0的优势在于更加以人为本,体现了人人参与的互联网精神,这与知识管理的分享理念十分契合,Web2.0技术可极大提升组织的隐性知识管理水平。中小银行适合采用以下技术:

1.Blog技术。Blog是一种在网络上自由个人日志的网络交流方式,其他用户可以对相关日志进行评价,从而促进知识互动。

2.Wiki技术。Wiki是一种社会互动式编写形式,不同用户可以自由编写与完善相关类目,最终形成一个可不断更新的知识目录。

3.RSS技术。RSS可以聚合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并可自动过滤无用甚至有害信息,用户可通过RSS订阅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J2EE技术。J2EE是Sun公司为企业级应用推出的标准平台,它把各类不同的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的层次包含其中,使得依循各种J2EE架构的不同平台之间存在良好的移植性、兼容性。

(四)PHP技术。PHP是由Java语言和C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具有极强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可以实现系统的跨平台操作,具有开放的源代码,易于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级。

四、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具体策略

(一)普及知识管理理念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升级。因此在升级过程中,要不断宣传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

(二)盘点知识,评估现状

知识化升级的目的是帮助中小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在系统升级之前,必须要对包含档案资源在内的知识资源进行盘点并评估组织的知识管理现状,以便有效支撑知识化升级的持续推进。

(三)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中小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是需要各部门配合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建立相关领导小组负责知识化升级的统筹规划,并制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以推进知识化升级工作。

(四)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中小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坚持以档案管理为重点,形成良好的档案管理制度,实现组织知识的高度编码化,并以此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知识管理。

(五)增强系统柔性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必须树立长远观念,在知识化升级过程中合理增强系统柔性,提高系统兼容性,为今后档案管理系统的持续升级打好基础。

(六)选择适合的升级技术

技术选择是知识化升级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选择技术时,不能仅考虑技术的先进性,还要充分结合成本、功能需求以及系统兼容性等因素,坚持以最优成本完成知识化升级。

五、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化升级的发展趋势

档案管理系统的知识化升级与信息技术和档案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档案管理正经历由实体管理向电子管理、知识管理的转变,所以未来的档案管理系统必将融合更多的知识管理功能;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将不断融合最新的信息技术以提升其知识化水平,如可设计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对档案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6]在大批量电子文件的鉴定方面则可引入大数据技术以实现文件鉴定的智能化操作;通过云存储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异地存储等。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张玉芬.银行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07(7):63.

[2]徐拥军.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5):50-53.

[3]徐拥军.“档案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原则与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9(2):58-62.

[4]安小米,朝乐门,徐少同等.知识管理方法与技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7―112.

第11篇

1.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被认为是在一定环境下解决大量资讯信息所带来的创新、组织与扩散问题的方法[1]。在公司管理中,知识管理意在构建一个数据化的知识系统,让公司在获得知识和资讯后进行分享、整理、记录和创新,这些累积的知识将用来指导企业的决策。而在图书情报学中,知识管理有更广义的理解,其中不仅有对知识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相关的一切无形资产的管理,把知识当作资源开发,是知识管理的中心思想。

知识管理的内涵。知识管理包含三个要素:以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和途径。知识管理因知识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而产生,其出发点是把知识当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掌握和利用知识视作提高竞争力的关键[2]。尽管在研究领域对知识管理的本质有多种不同看法,但知识管理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之上,结合信息和资源管理而开创的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方式。

2.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关系

知识管理于上世纪末在国外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方面。当图书情报学的相关研究人员在接触到知识管理后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将知识管理运用到图书情报学的道路。在国外,多数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都已经把知识管理列入专业课程,以充实知识管理的理论,培养先进的图书情报管理人才;国外的许多图书情报机构也都设立了知识管理研究项目,坚持将新兴的管理模式引用到图书情报管理的实际应用当中。

在将知识管理用到图书情报学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知识管理被用在图书情报管理当中的首要原因是知识产业的发展,图书情报工作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作用下,更加看重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利用知识,因此从企业管理中借鉴知识管理的模式。其次是因为图书情报学自身发展和创新的需要,信息技术的革新给当今信息环境带来极大的变化,知识管理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新时期的信息管理有较大实用价值,图书情报学在面对信息环境巨变的时候,便顺其自然的融入知识管理理念。最后,知识管理还对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作为知识管理的组成部分,图书情报学在知识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知识,通过不同的知识传播途径,最终把信息转化为知识[3]。知识管理是图书情报学最具生命力的延展点,给图书情报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3.知识管理下的图书情报学改革

图书情报学以知识为研究对象

以往的图书情报学是将文献当作研究对象,但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增长下,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逐渐偏向于信息和知识。知识可以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图书情报工作属于客观知识研究,而主观知识的研究是知识管理理论拓展和实践深入的必然。因此,知识管理是主观知识研究和客观知识研究的结合。知识管理不仅使得图书情报学的知识重组,还为图书情报学在整个信息管理体系中找到了科学定位,从而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3.2图书情报学研究内容发生变化

研究对象。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力求通过实践的创新提高图书情报学的价值。而知识管理的本质也是创新,与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要求相契合。因此,对研究对象作有效调整,以知识管理为思想来整合图书情报信息,对知识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下的图书情报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理论和技术。图书情报学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同时引入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也紧密结合在其中,图书情报学以知识为中心的体系逐渐形成。知识内容的研究、数据的研究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等各方面都体现着知识管理的知识创新思想,图书情报学很好的继承了知识管理丰富的内涵。

核心思想。以知识管理为途径的图书情报学的核心思想是建立知识组织体系,强化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组织取代了过去的信息组织,成为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重点,包括知识结构、知识探究和知识存储等环节已经围绕其核心思想展开。将信息存储型的图书情报学转变为知识学习型管理模式,是知识管理带来的深刻改革。

3.3综合性图书情报学研究法产生

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被分为了三种方式,分别是哲学方法、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和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4]。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包含知识的传播和利用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是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不断趋向综合化发展。知识的科目繁多,需要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来参与其中。例如对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除了需要社会科学的理论,还要有自然科学的方法,像数学研究的运用和计算机的运用等,都是图书情报学新体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基石。

3.4图书情报学体系以知识为中心

作为生产知识和提高其应用效率的学科,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必然转变为知识,以知识为主要研究内容。改革后的图书情报学体系更像是经济体系,有着以知识为主体的生产及传播,所以,图书情报学体系需要将知识效益作为其科学体系建立的推动力。知识管理的模式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促进了图书情报学体系的改革,图书情报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横向学科。

3.5图书情报学教学改革

图书情报学的教育体系是图书情报学的重要分支,对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是推动图书情报学发展的持续力量,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在图书情报学的教学中开展。知识管理对知识的创新作用使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层次发生改变,其教学内容也必须作出重大调整。技术和方法的变革使图书情报学中传统的技术方法日渐落后,多学科的知识研究已经被提上图书情报的教学课程,形成了广泛而又紧密的教学知识体系。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预示着图书情报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扩展到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管理人才,需要充分掌握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式。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关系密切,两者间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水平正在逐渐提高。要使知识管理途径下的图书情报学有更好的发展状态,就必须把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相结合,以知识为研究中心,以技术方法指导实际应用,图书情报学的科学水平将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下日益提高。

(作者单位:冀北电力科学研究院)

第1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意蕴;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82-02

收稿日期:2010-02-04

作者简介:孙永林(1983-),男,河北秦皇岛人,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从事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及其在企业生存发展实践中的作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术界开始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到与企业知识、学习等相关的战略管理理论方面,并形成一道风格迥异、姿态万千的知识管理战略观。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成败兴衰、实力强弱,已经不再单单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物质和资本,而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对知识的拥有程度和创新能力。以人本性、市场性和动变性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功能地位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内涵及战略意蕴

知识管理源自于信息时代背景的知识经济体系研究,其核心是对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和知识消费如何有效链接起来,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在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企业对知识的开发、利用、研究和共享。知识管理不仅继承了人本管理的精髓与本质,而且也结合了知识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征,由于知识管理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彰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而也成为诸多学者竞相研究的理论焦点。目前,关于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呈现多样化特点。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适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日本学者Hivoyuki认为,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如何使用不见的资产―知识。在Allee・Verna看来,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组织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取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尽管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内涵与本质的认识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知识资源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知识管理的内容体系,试图从影响知识管理过程的内外因素中概括出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及其实现技术。陈建军认为,知识管理的构架模式应该包括五个基础,即围绕系统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企业价值观和环境因素分析、实现知识整合和扩散的知识管理理论、灵活的流程管理、支持人员关系和任务管理的组织管理、应用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1] 。杨阳和张新民构建了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提出知识管理行为、知识处理行为、知识资源和知识管理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知识管理理论层面的结构平台与实践层面的评价框架[2]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知识管理既离不开企业员工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研究共享,也离不开企业对开放信任的内外环境的合理建构,可以用“四个恰当”来概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恰当的知识信息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之做出最恰当的决策。不同行业、性质和类别的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环境条件相差有别,知识管理对象不尽一致,其实施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也高低不一。所以,知识管理是企业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以校容巨大、无限多变的外部环境为着眼点,以知识信息的敏锐捕捉、系统分析、准确把握、合理应用和高效创新为突破点,不断实现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关系的动态调整与整合优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演进。

企业生存环境的动变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促使企业为增强动态适应能力而进行战略管理转向。在战略转向过程中,人们逐渐将研究焦点锁定于能够有效支持组织战略体系、切实提高竞争优势的知识管理方面。知识管理由此也被上升到战略管理高度,成为决定组织战略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3] 。知识管理战略研究最早是基于资源观的框架展开的,突出强调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对于组织创新的意义。在国外,有学者从动态过程角度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企业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策略和管理方法形成的有机整体,其目标指向在于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也有学者从实现手段角度提出组织成员的知识储存、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是知识战略管理实现其内在价值的根源所在[4]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构建、工作流程再造、管理制度完善以及员工素能训练等工作的合理规划。也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组织为了实现塑造核心竞争力和提升竞争优势的目标,而采取的知识管理规划与行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通过对组织内外部知识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的决策性规划,来实现知识的创造、扩散、应用和共享,最终达到竞争优势的塑造、获取和维持的目的。

二、知识管理实施的策略体系

知识管理基于知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系统整合,旨在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与创造能力。提高竞争优势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根本出发点,知识管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保持、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要正确树立知识管理实施的价值性。知识管理不仅是知识收集和知识整理的过程,更是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过程。充分挖掘知识潜能,有效利用知识资源,不断扩充知识库存,切实增加知识价值始终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对企业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关注提高也应该是知识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竞争优势开启着企业在所依存环境中地位优势保持的可能性,为企业参与竞争、获得发展提供意义标示和动力源泉。然而,竞争优势的塑造与提高既不能忽略企业动态适应能力的养成,也不能缺少企业内外知识信息的积累。否则,就不可能实现企业竞争优势、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化,竞争优势价值性的保持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企业从市场占有、产品性能、技术特色等方面来关注竞争优势的价值性无疑非常重要,但忽视源自竞争优势生命机体的内蕴性支撑――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就极易导致竞争优势的丧失。因而在提高竞争优势价值性过程中融入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

其次,要合理处理知识管理实施的层次性。知识管理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提高知识管理实施的绩效水平,需要我们合理处理知识管理内容的层次性。提升内容的层次性与整体性并不是矛盾关系,二者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忽视提升内容的层次性,就不能有效把握提升内容的整体性,进而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价值性。知识管理的实施内容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类型要素纵横交错形成的有机整体,要素之间彼此并不是简单叠加、机械联系,而是错落有致、联系紧密的整体。要促进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发展,需要在有机结合多种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管理实施内容的层次化处理。在知识管理实施内容体系中,实施主体对于知识管理内容层次性的把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实现实施主体与实施内容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实施主体主要指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对于多数企业而言,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改变知识管理实施主体不明确的状态,给实施主体以必要的地位和空间,同时要注重在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层次。

再次,要准确把握知识管理实施的趋向性。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忽略对知识管理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价值性就无从谈起,企业竞争力提高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管理实践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民主化、柔性化和细致化日渐成为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实施知识管理的模式。民主化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提升实际过程。柔性化是传统物本管理向现代人本管理发展转变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基于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相结合,具有智能化、人本化和虚拟化特征的知识管理特征。细致化是企业进行精确高效、持续有效和广泛深入的知识管理模式。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不同快速敏捷地完成不同提升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最后,要切实增强知识管理实施的系统性。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与知识管理相联系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对知识管理实施起着影响。知识管理实施及过程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许多环境因素的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及结果。作为一个复杂有序的有机系统,知识管理实施需要处理好“局部提升与整体提升”、“讲求速度与注重效度”、“快速递进与秩序稳定”之间的基本关系。(1)局部提升与整体提升的关系。知识管理内容的整体性要求必须注重知识管理实施的系统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提升可以全部代替局部提升和部分提升。只有将局部提升和整体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以局部带整体,以整体促局部,才能真正实施好知识管理。(2)讲求速度与注重效度的关系。速度是衡量知识管理实施水平的重要标志,速度的提高能够加快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之间的催化互动态势,促进知识管理实施方式的转变,提高知识管理实施的绩效水平。效度是判断知识管理实施效果的标尺。(3)快速递进与秩序稳定的关系。秩序稳定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实施过程越快,涉及的要素和层面越多,知识管理实施的稳定系数越低。要求把系统稳定提到整个提升知识管理实施战略高度来认识,以渐趋递进、科学发展来实施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128-132.

[2]杨阳,张新民.知识管理的四维分析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