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标准》强调,中学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
标准要求,中学教师要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并根据其形成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并要求教师要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该标准强调,中学教师要以师德为先,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标准要求,中学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标准要求,中学教师要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标准还要求教师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
标准鼓励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
实施建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开展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中学要将《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中学教师要将《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 教师;基本素质;社会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01
执教者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能力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1],根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实施办法》的规定,教师应该具备六种基本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教师素质是在一般生理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而形成的[2]。由于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教师的基本素质也呈现出地域空间上的不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不同时期教师基本能力及素质比较
2001年―2004年,笔者就读于某西部地区初级中学,教师学历大多为专科及少数本科,教师专业知识存在结构缺陷,身兼数职的现象大量存在,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淡薄。人文关怀只存在于个别教师及个别学生身上。2010年3月―5月,笔者于西部地区某初级中学教育实习,教师学历普遍提升,大多数为本科生且有部分研究生,教师专业分工明确,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责任感,教师群体普遍呈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由于高等院校扩招政策并未大规模展开,城乡人口向上层教育社会流动能力较弱,大多数高中学生并未参加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而普遍接受中专、大专教育或直接进入当地不同门类的公司,企业工作。而那些参加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的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受到正规教育的又大都不愿屈就于初级中学教师这一职业。各种教学研究所需的各类条件如人力条件、硬件设施、教育理念、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等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经过十年发展,初级中学教育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初级中学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普遍为大学本科,甚至出现少数高校研究生从教于初级中学教育课堂的现象。人才流动性强的特点已不再是东部地区的独家优势。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给予了基础教育应有的重视。各种服务于教学研究的条件如人力资源条件、硬件设施条件、教育理念与教育科研立项等均有很大程度的突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育手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课程结构趋向合理,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各地区教育人才招聘市场出现人满为患、校方择优录取的现象。经过十年长足的发展,我国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已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中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是始终向前的。
二、十年前后教师队伍基本素质分析
2001年,由于教师队伍普遍未接受正规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体素质呈现出专业知识薄弱、职业道德现责任感不强、人文关怀欠缺等特点。
首先,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精,业务能力不娴熟。
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精,体现在没能把握中学教学的时效性与教育改革前沿性问题,教案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等等。这些无疑都严重影响了中学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给中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小的障碍。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的缺乏。
教师作为一项伟大的职业,素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誉。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也无疑最应该具备的就是职业操守。“为人师表”就是教师优秀职业道德的最好体现。由于这一时期的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水准也是良莠不齐。在教师队伍中存在未能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未能为人师表这一普遍性问题。
再次,教师对本学科及学生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教师与学生在正常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没有任何联系,使得教师不了解学生特点,学生亦不知教师风格,教学信息无法通达,班级凝聚力不强,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教育,学生没能具备自主学习的素养,对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反观2010年,在专业知识上有种种缺陷的教师已然被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专业人才所替代。教学活动得以有序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呈现出时代性与高效性等特点,教学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产生了良好效果。
三、差异成因分析
1.现阶段巨大的就业压力驱使更多的劳动力在对待即得工作的态度上产生相应的变化。由于奖励制度的完善和岗位竞争的加剧,劳动者不得不考虑怎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以求社会的认同,从而体现其社会价值。这就在客观上为从事教育行业的劳动者给予受教育者更加充分的人文关怀提供了可能性。
2.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呼唤对于教育品质的改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已不仅仅停留在解决财富的问题上,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新颖,越来越多样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加深入的挑战,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立场发生了顺应时代要求的重大变化。
通过以上对于教师素质转变的过程和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型。一方面是社会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需要更加高效的教育模式,以满足各阶层对于文化产品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更加稳定的社会认同体系的逐渐形成;经过改革的阵痛,经济增长已然步入正轨,高速发展产生问题的同时,社会也趋于稳定化,各阶层开始在即得工作岗位上稳定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力求在自身岗位上取得社会认同;部分阶层产生各种问题的同时,一部分阶层却因为其即得利益而趋于稳定,在这种不稳定与稳定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不稳定阶层变成即得利益阶层,促成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摘 要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协调性、灵活性等身体素质都比较好,接受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客观事物认识尚不够,因此对于较艰苦的篮球运动心存害怕,加之平时学习紧张,对体育锻炼重视不够,因而难免要影响篮球技术的学习。篮球运动对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吸引力较大的一种运动,在这个阶段初中生可以通过篮球运动增强团队精神和个人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同学们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和感情。
关键词 初中体育 篮球教学
中学篮球运动的教学工作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掌握技术动作的过程,它融教育与教学,智力发展与技能掌握、身心全面发展与意志品质培养为一体。依照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结合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篮球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应是:通过体育课上的篮球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用之才。
一、中学篮球教学内容的特点
从初中各年级的篮球教学内容分布及各年级相互之间的教学内容安排来看,初中篮球教学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时数少,基础内容多
初中阶段处于基础教育这一阶段,所安排基础教育内容多,就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而言,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处于基础教育过程,因而必然造成了教学内容广而分散各项教学内容偏少的现实状况,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中所安排的篮球教学内容都是篮球运动中最基础、最简单、最常用的实用型和应用型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系统、全面、精练
作教学内容的安排紧扣篮球运动的各个重要环节、技术动作的选择力求系统、全面、具有连贯性,所选内容也较精炼,它能在教学时数受极大限制的情况下,保持教育的完整性。突出重点内容,强化基础练习,为学生不断提高篮球运动水平,打下良好基础,提供了保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具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从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都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并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以及求知欲望和感兴趣程度,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强调教学内容的教育性和锻炼效果
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仅反映了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团结协作,集体意识观念等品德行为的修炼过程,也培养锻炼了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敢于面对竞争,勇于战胜困难,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同时通过篮球运动技术,战术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并不断应用篮球这一锻炼手段,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锻炼效果。人的能力是篮球运动的重要一方面,它是在智力的基础上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实践表现。依赖于个体的不同因素,但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靠实践培育的结果。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篮球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篮球运动的教学特点,将传播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奠定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鉴定职业目标,实现“一专多能”的体育示范人才培养方向。
二、中学篮球教学内容的注意事项
(一)强化篮球基本技能与简单配合的学练,并能在游戏中灵活运用。
(二)重视游戏和竞赛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突出竞争、对抗与方法教学。
(三)提高游戏和竞赛中运用基本技能与简单配合的能力;注重基本技能的运用效果与简单配合的应用方式。
(四)强调集体行为和规则意识,重视动作运用过程中实用性和健身价值的自我互价。
(五)重视在游戏中学练小篮球基本技能,突出学生控制球、支配球能力教学。
(六)重视运用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注重游戏方法教学。
(七)培养游戏中综合运用运、传、投等基本技能的能力。
(八)提倡学生参与自评互评,进行基本技能的评价和动作优劣的甄别。
初中的篮球教学要将篮球技战术进行游戏化处理,对已有活动性游戏进行必要的选择和改编,并一定要进行相应的分层配套开发。同时也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创生性,凝聚教师和学生的智慧,进一步创编出适合本地本校特点和学生学情的篮球游戏。选择和创编篮球活动性游戏,要体现其层次性、简易性、趣味性、竞赛性、娱乐性和健身性;要尽量采用小场地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并简化其规则和要求。既重视篮球运动的自身特性,又要改变活动规则、练习方法,将其简化加工与变形,增强其环境适应性和教学适用性,并与其它活动形式相融合,让篮球成为学生生活化的实用健身活动,斗智斗勇的简单游戏,妙趣横生的趣味竞赛。
三、结论
篮球运动有其浓厚的竞技文化背景和社会生长环境,我们应该使篮球以其趣味的内容、游戏的形式、快乐的活动等特质扎根于学生的心田。把篮球基本技能教学游戏化,简单配合教学趣味化,竞争与合作教育通识化,行为与规则教育宽泛化,让篮球运动更适合、更方便初中学生学练,让学生更喜爱他们心目中钟爱的篮球,从而激发运动兴趣,提高学练水平和健身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刘清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全国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体育与健康》教材(水平四课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毛振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初中各年级课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载体,在现代化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走进教室的今天,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应该关注信息技术本身及其应用,更多的是应该关注信息化条件下学生的成长和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与技能的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教育软件应运而生,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ppt课件、word文档、影视软件等作为课堂的辅助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多媒体辅助学习,使学习内容更有针对性,更自主化,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物理教学有了很大创新,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是教师根据课本一直在讲,学生作为接受者也是听得一知半解,并没有通过形象、直接的方式加深印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物理课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通过课本和多媒体的结合,在讲授中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和练习使学生对所学课程能够很好地理解。有时候视觉的冲击更会使人印象深刻,比如在讲解杠杆定理时,教师在讲完基本定义后,可以借助多媒体影视软件给学生播放画面,从而更轻松简单地让学生理解。
二、中学物理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及失衡原因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在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备的信息知识与信息技术相关技能。教师既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接受者,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者,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具备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技能,特别要学会选择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有效整合技术,最基本的是一些办公软件还有影视软件的使用。
(二)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有的信息素养
中学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转折点上,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加强对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的意识。中学物理教师首先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属于知识层面,即教师过硬的基本理论知识,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有传统的读算写的能力,还要掌握信息检索及计算机常用软件、网络的基本知识等,这些都是形成和发展信息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另外随着英语的国际化,教师还应掌握英文信息检索能力;第二,技能素养。技能素养是操作运用层面的素养,是指教师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信息资源并综合利用和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研究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进行合作、交流的能力。中学物理教师应该能根据学科教学和新课程的需求,准确、高效地解读、获取和评价信息,并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分析、归纳和提炼,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综合活动进行及时评价。第三,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指在信息获取、运用和传递过程中应该遵循道德行为规范,形成高尚的伦理道德观。教师作为教育的传播者,一言一行都备受学生关注。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懂得与信息相关的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甄别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在课余时间能为学生示范、传授同信息使用有关的法律和道德习惯,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资源,尊重知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坚守网络道德等。
(三)中学物理教师信息素养的失衡原因
中学物理教师信息素养的失衡原因有以下几条:第一,硬件设施不到位。教育的步伐不断前进,然而学校里的硬件设施情况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学校里仅有桌子和凳子,这样的教学环境导致教学中的各种不便,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很难得到提升;第二,教师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认为教给学生知识就足够了,但是教师作为传播教育的示范者,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关注。所以教师应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做好表率。
三、我国中学物理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的提升策略
一、快乐体育的内涵与特点
1.快乐体育的内涵
所谓“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教育和个性发展需求出发,从情感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全面终身体育视为自身目标。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情感、体育理论知识、锻炼方法以及运动能力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快乐体育教学,寓健体于快乐之中,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享受学之乐、练之乐、玩之乐、苦中乐。以此达到学生热爱体育,自觉学习体育,主动锻炼身体的目的,使学生体验到从事、理解、创造体育运动的乐趣,即快乐体育。
2.快乐体育教学的特点
一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倡导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从情感教学出发,强调要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与锻炼,从而体验到从事体育运动的各种乐趣。
二是快乐体育十分重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两者的结合。主张体育教学应强调的是知识、情感和身体的全面发展的三维结构。与此同时,快乐体育还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同学一起制定计划、互相讨论、互相评价、互相鼓励、互教互学。创设既有竞争又有协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体验到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满足与温暖。
三是在教法上,提倡启发式的创造教学,不断地创新、丰富体育教学的教法,贯彻体育教学学法的实效性。
四是在教学组织上,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二、我国中学现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落后
中国目前的体育教育一直沿袭着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体制与机制,把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全部放在体育运动的技能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作用,而且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和陈旧,没有创新。
2.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单一
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虽然抓住了体育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过于刻意地追求单方向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忽视了体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样的片面的目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手段不科学
目前,有些中学对学生的体育考核评价采用统一项目、统一标准的评价体系。不在乎学生自身的体质和素质如何,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体育素质。这样对于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这种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不再适合当代中学体育教学考核。
三、中学实施快乐体育的必要性
针对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引进快乐体育,使快乐体育的思想能够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探索一条属于中学体育教学的道路。
1.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完成体育教学大纲和达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体育课的内容。这样不但解决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的盲目性,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了解,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好的针对性。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既解决了老师的难题,也让学生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更有利于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中学教学改革有推动作用。
2.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当学生在自己享受体育运动的同时,也会使他们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意识到身体锻炼的方法和身体锻炼的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使体育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生活内容,从而养成了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进行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改善师生关系
快乐的学习情绪是教学论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我们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仅在体育教学中,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快乐的学习,不但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而给老师带来了一种欢快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因此,快乐体育教学,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是极有好处的,而且是当代解决师生关系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生存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学地理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加快转型的背景下,以教育为基本依托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新型人才队伍是我国教育在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写入了课标,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将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于是,教育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有机结合给中学地理生存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中学地理生存教育的研究也显得具有现实意义。
一、 对中学地理生存教育的认识
(一)何为地理生存教育
什么是生存教育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生存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应对灾难和危机的能力;第二种观点认为生存教育就是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第三种观点认为生存教育既是个人生存问题,同时也是世界乃至整个地球的生存问题。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所谓的地理生存教育实际上就是结合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对受教育者在生存知识、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生存观念等方面实施的特定教育。
(二)加强地理生存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生存教育是中学地理课程教学标准的内在要求。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写入了课标。开展地理生存教育是课标要求的体现。
其次,中学地理学科内容本身含有丰富的生存知识和技能。虽然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材根据地区和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有多种版本,但是教材中都普遍含有许多生存知识和技能的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其必修一教材就有“地震防震知识”、“台风寒潮减灾”等基本的地理生存知识。
再次,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是开展生存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实践活动环节是开展生存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参加消防、防震防灾演练、野外调查等就是对学生课堂学习到的生存知识的实践锻炼,同时也是地理生存教育的有效第二课堂。
二、 中学地理生存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制度限制了生存教育的全面展开
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目前还是应试教育,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采取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考试”成了一切教学和教育活动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学校便教什么”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地理更是被当作是“副科”对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生存教育的系统性较强,在各级学校实现全面展开的难度高
目前应试教育制度下“升学率”成为了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这给生存教育的全面开展造成不小的阻碍。而且,地理生存教育的系统性较强,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各级学校要想全面开展也存在难度,一方面,开展地理生存教育的效果远远没有“抓升学率”“抓成绩”来得直接和明显。同时中学的教学任务时间安排非常紧,要想拿出时间来进行地理生存教育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并无制定有关地理生存教育的实施标准,如何开展和评价地理生存教育没有客观标准。各级学校存在的具体差异造成无法以一个客观标准为依据展开地理生存教育。
(三)部分教师素质难以胜任生存教育
在地理生存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需要扮演多重角色,既要做示范者、传授者、同时还要做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管理者,这无疑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显然从素质上并不能完全胜任地理生存教育的要求。有调查显示,许多中学地理教师对生存教育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无法有效开展生存教育。
三、 改进中学地理生存教育的措施
(一)强化课程改革,构建生存教育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和完善生存教育规章制度,为生存教育提供依据。生存教育与学生终身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我国的司法和行政部门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生存教育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得到完全贯彻实施,因此,国家司法和行政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生存教育的开展,让中学地理生存教育有法可依。
其次,增加考试中生存教育知识试题的比例。短时间内考试制度在我国是难以被取消的,应试制度虽然会阻碍生存教育的开展,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考试”这一方法加强地理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增加地里生存教育知识在考试题目中的比例来加强生存教育,利用考试这一指挥棒来强化地理生存教育。
再次,普及地里生存教育的国家标准课程。目前中学生存教育主要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语文、数学、历史和地理等学科中,并没有设置国家层面的生存教育国家课程,如果能够在中学阶段设置生存教育的国家专门课程,无疑将会大大有利于中学生存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转变观念,重视地理生存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技能和方法的讲解。而地理生存教育正是要求向学生传授生存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在地理生存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生存教育,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地理生存教育。
其次,大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通过专题培训、选派进修、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地理生存教育的开展奠定师资基础。
(三)抓好课堂教育,开展生存教育专题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做好地理生存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地理生存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平台,教师应该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教学,提高生存教育的实效。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生存知识的特点,收集生存教育相关的信息资料,将其备入教案,在依据教案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育。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小节的教学中,就是一个关于“温室效应”的绝好案例,学生可以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分析,了解温室效应及其形成、危害,教师在此还可以引入太平洋岛国的生存危机等资料进一步阐述温室效应的影响,并且倡导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低碳生活的环保观念。
其次,开展地理生存教育专题活动。地理生存教育虽然主要依靠课堂教育,但是必要的课下活动也是必须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开展一些生存教育专题活动,例如,生存教育主体班会、生存教育主题视频资料、生存教育野外体验活动等。通过专题生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生存观念、丰富其生存知识。
四、 结语
地理生存教育是中学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依托地理学科特点,开展中学生生存教育是地理课程标注难得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客观需要。教师层面的操作时开展中学地理生存教育并提高其实实效的重要保障,地理教师要从转变观念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保证中学地理生存教育在教师专业化的指导下有效开展,取得实效。(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中学思政课 中学思政教学 特点 规律
一、中学思政课概述
中学思政课全称为中学思政课程,是中学课程中的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它对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学思政课教师自然要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相当的了解。但是,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中学思政教师对这门课有正确而深入的认识。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对这门课的认识仍然存在偏颇。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工作了很多年,但是对这门课的了解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中学中一些老师认为教这门课最容易,只要给学生读一读课本,让学生把知识点背一背就可以了。更有甚者认为中学思政课什么老师都可以教。
不正确的认识自然会对中学思政课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学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做深入探究,让更多教师对这门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获得更大进步。
二、中学思政课教学特点及规律
(一)把握中学思政课的教学特点
中学思政课教学的特点主要通过中学思政课程的特点表现出来。中学思政课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一方面,除了具备其他课程的一般特征外,还独具特点。
1.生活化的特点
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为例。首先,我们可以从课程的命名中看出,每本教材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即使是必修4的哲学部分也在名称上体现了生活化这一特点。《生活与哲学》把哲学与生活相联系,把哲学融入生活中,使哲学更加生活化、通俗化。其次,教材正文中的探究活动也体现生活化的特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大多选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例。这样不但可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和掌握教材要传达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决,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
2.实践性的特点
这是中学思政课最突出的特点。思政老师不只是单纯向学生讲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更重要的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学思政课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等方面教育。这些理论和思想都是从实践中来并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得出正确认识。教师讲授这些知识时,要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反复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真切地体会这些思想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最终提高实践能力。
3.人性化的特点
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的人性化是指教师的教学要和学生的学习相协调,即让教师的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而展开。中学生充满青春朝气。他们积极向上,热情奔放,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但是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时期。因此,中学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学,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展开。
(二)运用中学思政课教学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学思政课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中学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规律
从的认识论中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并且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学思政课本上的内容都是一些理论性知识,要想让这些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投入现实生活中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思政老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实践意识,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意识。此外,思政老师应尽一切努力,利用身边可利用的一切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
2.灌输与疏导相统一的规律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词语,是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吸收借鉴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等人的理论而提出的。在中学思政教学中灌输则是指“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理论的基本观点,以达到影响人们思想和支配人们行为的目的”。疏导是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引导,使他们可以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中学思政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基本观点,还要对学生进行疏导式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3.书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的规律
在中学教学中,思政教师所承受的压力比其他学科教师承受的压力和挑战大很多。思政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能够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关注时政热点并把这些时政热点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对教材进行再分析和再理解,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思政教师要明白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而且是思想政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不可有丝毫松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这一结合。时刻关注时政热点,从热点中挖掘知识和理论,并把这些热点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
本论文首先分析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相关的问题,强烈的感受到影视教育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论文界定了相关影视教育的内涵,介绍了其相关的特点。作者分析了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文章最后阐述了影视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结合实际构建影视教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影视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绪论…………………………………………………………………4
1.1引言………………………………………………………………………4
1.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4
1.3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5
1.4本论文的组织结构………………………………………………………5
第二章影视教育的基本内涵………………………………………………6
2.1影视教育的定义…………………………………………………………6
2.2影视教育的特点…………………………………………………………6
第三章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8
3.1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学语文教育与影视教育关系……………………………………………10
4.2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11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13
5.1总结………………………………………………………………………13
5.2展望………………………………………………………………………13
参考文献…………………………………………………………………………14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1]陈宇锴,王志敏.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黄海昀.高等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显.审美教育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12]李燕.简论巴拉兹视觉文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视:让语文教学从平面到立体[J];中小学电教;2005第7期
[14]施燕华.信息技术课堂情境设计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4期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对文本内容过多地拔高分析和条分缕析地讲解,为了应付频繁的月考、抽考、统考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练习和考试,学生挤占了对语文教学内容学习的空间和大部分思考时间,忽视了培养最基本的语文实用能力。在走入社会的很多初高中毕业生中,很多人在语文能力的应用方面捉襟见肘:普遍存在着汉字书写错别字连篇,讲起话来不是辞不达意,就是嗦重复,写起文章来不是不知要写什么、无话可说,就是空洞无物。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各种类型的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应用到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语文实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用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的工具性特点,充分认识并尽快纠正上述偏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和社会效益。教师要结合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为实现上述目标选择科学的教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基础学科。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学语文的“文道”之争历来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中国历来有把语文教学作为”文以载道”的思道德教育工具的传统,而最近不少老师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语文应用能力。
初中阶段是我们国家九年制全民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功夫。所以教师既要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又要针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上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心理特点,在促进学生独立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扶上马”,并为学生牵蹬引缰,为他们放开思维自主学习“送一程”。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教学基本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分项集中训练,努力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口语、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语文能力基本过关,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布鲁纳也说:“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他们的创新能力才得以发挥。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探究教材,抓住教材的特点及精彩片断;其次,要通过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的。无论是选用的文言文课文,还是现代白话文课文,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文言文毕竟在现实的交流、交际中不再广泛使用,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还必须以现代文为主。以白话文为基本工具的现当代文学使学生在阅读接受起来没有像面对文言文那样的语言障碍,当代文学作品更是和当前的汉语同步,而且所选的课文都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些课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现代汉语语汇,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而且不同体裁的课文对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帮助。教师在讲授现代文时,要注意采取与文言文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上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要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着重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运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使学生明显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写字训练使学生养成静心、专注、一丝不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说话训练发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应用文写作训练则增强学生参与生活的意识和为社会服务的才干。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章里,将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深入的体会,这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诗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意境,就是附着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感受诗人的情感。古今人类的情感是想通的,要想理解诗人的情怀,就要做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正是所谓的有我阅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成了一种科学的艺术,是一种教育的境界。因此,我们应该确切的估价,语文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初中学生的成长,上好每一堂语文课,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劳动者。
关键词:农村初中 “学困生” 成因 对策研究
在西部农村初中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在会遇到令人头疼的“学困生”现象。 “学困生”现象的存在即是学生低效学习的直接反映,更是制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教育进步提高的瓶颈。农村初中“学困生”现象不仅是整个农村教学中的重灾区,也是关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不避讳当前西部农村教育实际问题的前提下,聚焦西部农村初中“学困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与价值意义。
一、研究范围及对象
1.研究范围
文章选取甘肃省陇南A县一所初中学校作为调查、研究范围。该学校地处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下。A县教育网刊载了对于该县农村学校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学校管理不够精细,基层完小和教学点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上缺乏有效的指导,学校管理缺乏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二是师资队伍整体战斗力有待加强,师德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教研督导工作水平不高;四是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和各类教育发展不均衡上;五是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不浓。①由于该县有初中学校24所,其中3所城区初中学校,其余21所农村初中学校,所以,该县农村学校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基本上也是反映了农村初中教育的主要问题。
2.研究对象
“学困生”也叫“后进生”或“学习慢生”(Slow Learner)。最明显的特征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偏弱、知识认知较慢、学习中会表现出持续的无助感和焦虑感。由于该校652名农村初中学生全部自于附近划片基层“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学校,因此基本能够代表该县普通农村初中学校的生源情况和实际教学水平。而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初中“学困生”的问题也愈加突出。
二、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分析
1.基本学习习惯养成和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农村初中“学困生”在基本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思维能力方面表现较欠缺。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初中“学困生”们在课前几乎很少去预习,听课的针对性不强;课堂上也是被动听课,在教师的提问、互动等活动中,表现也欠积极;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也是不尽人意,出现了“老师上课一讲就会,自己做题一写就错”的怪象,课后作业会经常出现抄袭他人的作业。因此,这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忆上面,不会灵活运用,没有真正理解基本知识和框架,一味生搬硬套的去记忆,作业和考试只能是“云里雾去”,不知所云。
2.小学阶段基础知识不牢固
在调查的农村初中学校里,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如数学科目中,初一部分“学困生”对于乘法口诀的记忆还很模糊,在运算方面只会一些整数的运算,对于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运算掌握就很成问题;语文科目中,部分“学困生”对于基本的汉字笔顺都没掌握,甚至有极端的连自己名字笔顺写不对的现象。英语科目中字母的基本书写也极不规范等。当问及他们基本知识的学习时,大部分“学困生”反映在小学时候“老师没教过”、“老师教的少”或“老师没要求过”等措辞。涉及农村小学师资队伍低下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农村小学教师学历程度整体偏低,教师年龄偏大,教法陈旧。由于条件的限制,年轻的小学教师仅仅把在农村教学当作入职的跳板,没过几年便流向条件较好的城区学校,在边远山区的教学点上只有“不想动”的老教师在坚守着。其二,农村小学没有了初中升学考试指标后,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松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降低,只注重对学生安全问题的看管,弱化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有“学校保姆”的低层次认识。
3.小学知识与初中知识衔接断层
A县农村初中学校98%的生源来自于周边的村学、教学点学校,刚进校的初一学生比较集中反映初中的学习内容难,和以前所学知识在诸多方面有不适感。初一没衔接好,久而久之,学生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有压力,直至完全放弃。比如初中教材知识的学习是章节“模块化”,与小学阶段教材知识整体“系统化”学习不同,学生学习的“老办法”不适应“新问题”时,只会陷入无助的迷茫。当碰到与小学教师完全不一样教学风格和方法时,有些学生会“怀念”、“留念”以前状态。在新环境学习中“消极”、“失落”,小学的中等学生也会慢慢成为初中“学困生”。
4.农村初中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偏难
在该县使用的现行版本教材中,农村初中教材的基础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较大,而应用性知识所占比例小,内容且多而杂,多有重复。由于农村初中教学内容完全跟随县城初中教学内容一样,相比较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所使用的教材起点较高、内容较难、信息量大,同等水平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时难度较大。没有适合于农村初中学生使用的同等水平程度的教材,导致农村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到“低分数、高要求”的学习怪圈中。大部分“学困生”在经历一两次考试“无情”的摧残打击和“高深”的知识灌输之后,逐渐失去对初中知识“再学习”的基本兴趣和“再学习”的学习愿望了。
5.不良家庭及周边环境对学生干扰较大
A县农村大部分地区处于条件落后的山区,可利用耕地少,常住人口大部分出外打工,导致农村中80% 以上的学生成为“留守儿童”。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困生”均是有着留守儿童的背景。农村家长对儿童教育很不重视,曾有家长说:“我的孩子送到学校就是为了混年龄,等初中毕业就可以打工了。”学生从小接收家长潜移默化“混”的思想。另外,他们接触到有些初中毕业生就打工、挣“大钱”的同伴影响,通过对手机、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接触,使涉世不深的农村初中学生倾向于“挣钱至上”的诱导,也滋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三、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解决办法
通过以上对该县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学生基本学习技能的欠缺,农村小学师资质量低下,小学和初中教学的断层现象严重,农村初中教材偏难和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鉴于此,文章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供参考。
1.提升农村初中教师“教书育人”本领
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特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②。因此,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对初中所教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态度,在教学中将“育人”和“教书”相结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充满情感的师生互动过程。农村初中教师既要对职业饱含感情,对所教育的学生更是要有爱的倾注。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就是赢得学生最好的情感认同,也是贯彻“育人”要求最真实的写照。如教师在进行讲授时,教会学生聆听、思考;教师进行课堂演示时,让学生自己会观察、分析。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创造学生自己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在严慈相济的原则下,提升教师“教书”和“育人”的综合本领。
2.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小学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实现小学教学的均衡化发展,关键还是小学师资的均衡配置问题。第一,提升对现有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除了最低学历要求、业务能力的提升之外,建立同区域内农村小学教师的定期交流机制,通过“同课异构”、“互相观摩”等手段促进小学数学教师间整体素养的提升。第二,通过“农村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农村支教等项目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让高素质的大学生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加入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去,从而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省级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此尽可能多的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待遇等问题的后顾之忧,真正形成能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安心教”的良好发展氛围。
3.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机制
虽然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但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学两段式分离的思维依然存在,如何衔接农村中小学教学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于农村刚升入初一学习的学生,教师进行基础知识的衔接巩固与新知识的方法思维训练。具体教学中,教师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训练学生对新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第二,建立农村小学毕业班的教师和农村初一教师建立互访机制。教师们互相尝试进行跨级听课、讲课、评课活动,不在拘泥于自己教学的“一亩三分地”,更多去接触其他年级的课程与教学情况。通过教师间的有效交流,实现小学与初中教学的有效衔接,从而为针对性解决“学困生”问题提供交流平台。
4.实现农村学校教材选择科学化
我国西部农村中学教材的选择与使用一直是薄弱环节。学校对于教材的使用没有话语权和主动权,造成了使用教材内容整体偏难于当地学生基本学情的情况。我国现行的若干不同版本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均以城市较高水平的小学毕业生为参照对象,西部初中农村学生的学生水平有别于城市学生水平。所以,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基于西部农村初中学生为特点的教材编写也应引起广大教育专管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当务之急是,将教材选择权利下放给农村初中学校,通过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交流与论证,选择比较贴切的教学教材。一方面,坚持国家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达标;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地域特色,落实农村初中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内容。一线教师可以参与到教材选择的过程中,通过认真分析、比照不同版本教材特点,最终选择比较贴切的农村初中教材。从而促使教师自觉根据学生发展实际水平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教研风貌,带动农村初中学生教材的选择科学化局面。
5.建立基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
教育客观环境的形成,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为纽带的良好育人环境的构建。只有三种教育合力的同向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力才会显现,避免学校教育中出现“5+2
结语
西部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维护西部农村地区“两基”④成果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发展农村小学教育和为高中学校输送较高质量学生的重要保证。西部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既有学校教育现存体制的问题,也有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和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抵消等问题。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习习惯养成较差和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等方面。由于西部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对“学困生”的转化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过程,需要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持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综合理论基础指导;对于西部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关注不应该局限在“矫正”与“转化”上,而应着眼于“预防”与“改善”上;农村初中“学困生”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因此,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研究将继续在学生个体状况与教育教学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注解
① 摘自该县2013年全县教育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OL].
② 李秉德著, 教学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81.
摘要: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是客观存在的,但因地制宜选编好教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重要原则应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实用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材,改革原则
学校体育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职业学校体育的任务,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基本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职业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对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自觉锻炼的积极性,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十分重要。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可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却还停留在原地“踏方步”学生没有学习用书、简陋的场地和器材,更谈不上适合专业需要等。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定地改革体育教材成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突出问题。本文就体育教材改革的基本问题结合在职业学校执教几年的经历浅淡几点体会。
改革教材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即以国家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和《职业高级中学体育教材(试用本)》为依据,以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目的,着眼于体育锻炼的基础教育,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出能适应将来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才;这就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正是我们改革体育教材的指导思想。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第一,加强基础性不动摇。职业学校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为主,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当然也是要以基础素质教育为主。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即体育“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教育,是由体育教育任务所决定,也是由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所决定,更是目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设备条件所决定。职业学校学生与一般中学学生相同,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但职业学校因资金等原因,其体育教学设施又大大逊色于一般中学,因此加强基础性教育,就是一种变劣势为优势的战略,把学生的求知向上积极性,引到走、跑、跳、投和队列、队形等基本素质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和锻炼上来,以较多的精力,以较多的时间,来夯实基础这一课。为运动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标志。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平地当然是指夯实基础的平地。但是目前有部分学生,急于求成,不爱学基础课,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引导。因些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还是要围绕《体育教学大纲》和《职业高级中学体育教材(试用本)》所规定的要求去教学,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
第二,遵循科学性原则。在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中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注意与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现状和要求相适应。一般地说,随着年龄增高,学生能逐渐理解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锻炼与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对体育锻炼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希望自己在体育上有所特长。因此,在教材的改革选择与安排上应科学合理地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各项指标。例如:男生更喜爱表现力量性的(健美)、灵敏的(篮球、排球)、速度性和勇敢性的(足球)活动,而女生一般更喜爱姿势优美、韵律性强,显示柔韧和协调的健美操等活动。二是教材选择与安排注意自身的系统性,具体地说处理好教材纵、横联系,即要注意到某项教材安排的连贯性,也应注意到该项教材与本专业的联系,处理好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如:对绝大部分学生仍应坚持基础性教育,全面发展方针。对个别学生则可采用单项突破的办法。使选择的各项教材在安排的时间上、层次上、专业要求上都纳入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中,科学地排列,合理地组合。
第三,突出实用性。一是目前职业学校的基础体育教学条件尚有不足,体育场地、器材有限。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可供教学能利用的时空条件,充分地利用场地器材,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选择教材。二是还要考虑选择教材上与该专业特点相结合,如国防保安专业可以在教材选择上,多安排些与国防和保安有关的武术、耐力、体操等方面教材;幼教专业可安排些舞蹈、健身运动;安排些适合幼儿体育课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理论教材,体操和游戏等方面教材;电子电工专业可安排些爬杆、登高、登山等方面教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价值,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职业学校学生在完成一般身体发展的同时,还适应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职业所必须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训练,提高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达到职业教育岗前培训的目的。当然实用性是统一于大纲的基础上,在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的前提下而言的。
第四,巧用多样性和趣味性教材。职业学校学生需要多种多样的体育教材来锻炼身体和满足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这与他们这一阶段身心特点是一致的。教材过于单调,不利于全面发展身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会影响教学的全过程,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选择好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例如:举办一些班级内的小型篮球比赛、小型排球比赛,小型田径比赛,还有就是留心观察电视上“健身百法”、“快乐大本营”、“时尚俱乐部”等节目,选择一些可行项目,作为我们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小型比赛会,达到以赛代教的目的。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具体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选好教材,通过体育教学,还要教会学生部分体育文化娱乐的运动项目;启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及扩大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都有重大意义。
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学内容是否改革的科学合理、切合实际,某种程度上说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面,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是否切实可行地完成教学、教育任务,有效地增进学生健康与增强体质;培养优良的思想品质和发展个性。影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遵循体育教育规律,选择好教材通过教师主观努力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本文仅是笔者的浅见,供在职业学校从事体育教学的同行参考,愿起抛砖引玉之作用,为发展职业学校体育教育事业而努力。
新教师入职个人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刚毕业且走入教师岗位的新教师,需要做好角色的转变工作。这种转变包括多方面,如思维、想法、言行等,而这一切需要有一个标准,我利用培训期间的自学时间阅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及«地理课程标准»,收获颇多。
有这样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师范专业毕业生应明白的,具体内容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教师掌握这些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其是否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是否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教育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让学生能做更好的自己;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教育史人类薪火相传的过程,使人类文明生生不息。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教育工作的原动力。要从一名初职教师逐渐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和持久的教育动机,积极深沉的工作热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不仅是为学生和社会做奉献,其实也是赋予自己生命以意义,我们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成就我们自己。
当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时,我们就会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这专业知识不仅指学科知识,还包括教育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对该项内容有详细的基本要求,其中教育知识包括: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学科知识包括: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识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通识性知识包括: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放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地理学科,该如何丰富专业知识呢?首先要明确地理学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地理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而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中国目前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地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地理的价值也相应得到了拓展。地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有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和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向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的应用研究,地理学所做出巨大成绩,正是地理学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次要明确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培养现代公民的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并重的结合。
当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时,才能在教学工作上创造成绩。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是其专业能力的彰显。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其中教学设计包括: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教学实施包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注重节和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德育活动,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住址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理想、心里、学业等多方面的发展,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妥善应对突发事件。教育教学评价包括: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沟通与合作包括:了解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协助学校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反思与发展包括: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现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在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二者同样重要,教师不应该认为自己是领导者而高高在上,而是应该与学生平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才会为学生学习地理培养兴趣创造条件。而调动学习兴趣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应用挂图、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地理事物。其实作为地理教师还应该具备地理专业技能,在教学中的板画也同样可以调动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法中,无论是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还是归纳法等,具体采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而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由于遗传物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社会经历的的不同,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方面各有侧重、各不相同。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是有重大差异的。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愿意学习,知道如何学习,懂得在遇到难题时从何处寻求帮助,并能够合理评估学习的成效,以规划下一步的学习。在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的生活难题最终都要靠自己去努力解决,因此学生要在学校里就开始培养知难而进的意志、自强自立的品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明确自己的目的,了解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会正确引导学生成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判断,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见解,并允许学生提出与他人迥异的观点。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激励学生勇于质疑。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指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观点的更新,师生关系的转变,都在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相信在这样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及我们新教师领受的教育,适于当今的教育工作。我们会发挥自己所长,努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林东一中的辉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