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

时间:2023-08-09 17:3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

第1篇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形势 网络监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01-03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通常是指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和宽带技术的逐渐成熟,而出现的数量繁多的新媒介,主要有博客、微博、搜索引擎等。新媒体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本课题组以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研究案例,以烟台大学师生为调查主体,通过抽样调查的手段,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利用科学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并以此分析结果为依据得出烟台大学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状况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程度。本文在这些分析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其它高校新媒体的利用状况,以当前新媒体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大学生中运用的普遍程度为背景,针对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和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现状

(一)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的用途和目的

当今,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正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深受具有“新思想、新思维”大学生的青睐。在调查分析新媒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时,我们发现近半数大学生将新媒体作为与人交流的主要平台,30%的学生用于娱乐休闲,21%的学生用于获取资讯或者学习。具体数据如下图:

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平台,同时,也为大学生上网学习、获取资讯及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利。

(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看法

新媒体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它给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调查如何看待新媒体今后发展趋势中,44%的学生认为新媒体仅仅是传统媒体的辅助工具;有24%的学生认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新媒体会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具体情况如下:

总之,新媒体传播信息便捷,教育者利用它可以将最具有个性化的、最前沿的信息,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准确、快速地传递给受教育者,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新媒体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难题。

二、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

(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发生变化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早、最直接的群体,新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北京理工大学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李林英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社会的虚拟化倾向日趋明显,虚拟的生存空间,是新媒体带来的客观存在。”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交往虚拟化、信息无障碍化、信息面的宽广化、快捷化等特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时代的各种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他们的观念呈现多元化,生活方式时尚化,理想信念飘渺化,为人处世务实化,道德观念淡化;他们追求个性,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自主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又缺乏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意志。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者要正视新媒体对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所引起的变化,对大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

(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出现新变化

高校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宣传栏、宣传板是其主要宣传阵地。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化,信息面更加宽泛。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新媒体这一网络宣传阵地,使其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有利补充。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单向灌输,教育者占有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掌握着大量的前沿信息,学生处于被动受教育状态。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教育者享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借助新媒体可以便捷、迅速地获得各类信息。这种局面的产生,向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出严峻的挑战。“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李林英说。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在庞杂的信息流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紧跟时展的步伐,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三、利用新媒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强化阵地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从调研结果来看,新媒体已经成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探索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重视新媒体网络宣传的阵地建设,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有阵地意识,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高校教育者应使用腾讯新浪微博、人人网、学院网等新媒体手段,建立新媒体宣传阵地,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正确引导学生。教育者要在大学生网络集中的地方,要有自己的身影,要发出声音,要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引领大学生思想,传播正能量。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校园网站的吸引力,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浏览自己学校的网站。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网站内容单一呆板,教学气息太重、信息量不够、更新速度慢,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不密切。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校园网站的吸引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选择应集思想性、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要尽量使网站的运行能做到快捷、海量和互动,尽量使之能贴近校园,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

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快捷、图文并茂和声像俱佳等特点,设法提升校园网络阵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新媒体应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新媒体能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新媒体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新媒体的能力。教育者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广泛使用的通讯和交流手段,将弘扬主旋律的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去,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例如:烟台大学和移动公司合作,开通了手机移动平台,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手机短信的互动的交流方式,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烟台大学90%以上的学生,在人人网上发表状态,抒发感情,网络平台成了大学生表达心声的重要平台。因此,广大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建设起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也应关注网上的信息和言论,及时进行评论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注意在网络集中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相关舆情的调研;同时,运用新兴的传播媒介,有效地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此外,教育者还应紧跟潮流,了解新媒体别用网络上学生所喜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及时地填充进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的方式,以使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喜欢教师在课后运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建议教师加强课后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力度,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教育者增强运用媒体的能力,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建立高校网络监管制度,合理、规范新媒体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平民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现象。新媒体的发展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辟广阔发展前景,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因此,加强新媒体网络监管,势在必行。

(一)加强新媒体网络监管,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

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传播内容、价值、影响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互联网等多种新媒体使大学生可以共享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学习和休闲娱乐及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为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间。但网络传播的高度开放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大学生接触到许多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网络监管应运而生。

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媒体发展存在问题上,有32%的学生认为在新媒体发展进程中法律法规不太完善;29%的学生认为管理缺乏协调统一;有26%的学生认为网络拥塞与信息庞杂。同时,有62%的学生认为网络监管非常必要,是对传统舆论监督的有力补充。

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监管是社会民主的体现,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网络监管,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大学生在网上参加虚假应聘、被骗取钱财等类似事件的发生,又能曝光不良现象,改善社会风气。同时,大学生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立法、规范网络监管,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使网站管理者加强监管和调控。

(二)构建高校网络监管机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

在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监管方面,大学生们提出了建议,有53.3%的学生认为可以加强立法,规范网络监管;有30%的学生认为可以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有25%的学生认为可以让网络管理者加强监管和调控。同时,应加大网络监管的宣传力度,使学生们自觉遵守网络监管制度,正确使用新媒体;呼吁社会大众加强网络使用的道德心,倡导健康使用新媒体,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监管机制,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信息潮流,开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控和管理,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信息行业主管部门要提高新媒体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新媒体特征和文化的特点,有效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探究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切实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内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高校要充分发挥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同时,也要认识到新媒体的弊端,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减少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慕课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传播的切实举措

高校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话语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慕课作为一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其传递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其背后是无形的价值观的构建。因此,如何有效运用这一阵地,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的切实举措。

(二)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慕课的出现与流行,向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全球传播模式,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将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为研究起点,探索“慕课”与大学教学管理的融合,积极参与并融入这场变革,才能以自身鲜活的时代形象,树立中国高等教育品牌,赢得青年,走向未来。

(三)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发展变化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针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的发展变化,优化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面对此时的“慕课来袭”,唯有顺势而为,在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的前提下,通过路径创新,将之变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二、基于“慕课”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着力点

当前,“慕课”逐渐从欧美传递到中国,截止2013年7月,我国已有四所高校加入国际知名慕客平台。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全国已有数百所高校参与组建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也已分13批上线了266门大学课程。“慕课”这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将对传统学习形态带来根本改变,其大规模、无边界、开放性、低成本、易获取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慕课使得大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也促进了个体受教育方式的重大变迁,表现在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构建要紧密围绕“慕课”的特点。

(一)着力于教学课堂的流动性

“慕课”使传统的大学课堂从固定走向流动。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教育对象从有限向无限不断扩张;凡是想学习的,不分国籍,只需要注册参与即可参加学习,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任何信息空间不可能是真空正如面对慕课来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慕课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为更多人所开放和享用。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等可以不在针对固定的教学课堂授课,可以运用“慕课”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政治、思想等方面问题专题讲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提升教育效果。

(二)着力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主体针对于同一课程主题的教学样本,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哪个教师,哪种授课方式是他们最为喜欢的;而教育样本的提供者不仅仅是大学,未来也许会有大学之外的更多教育机构,甚至是个人来参与教学内容的提供,这会使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也应着力于学生思想观点多样化,由灌输转变为引导、沟通和凝聚,“用满足学习者视听接收习惯和心理欣赏习惯的方式”,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实现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引导。

(三)着力于教学时空的互动性

青年学生作为“微时代”的受众,传统的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于他们已经不再适用。“慕课”能够通过网络完成在线答疑和即时交流,将单一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互动。针对慕课更强调互动,而不是单纯教化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更加注重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型感受、主体性表达和参与性共享,通过话语转变、教学方法转变等多种改革,将大学生的兴趣、情感、思想观念吸引到所讲述的内容中,形成双向交流和平等探讨的良好氛围,提升思想政治话语的影响力。这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势,也是慕课带来的启示。

三、围绕着力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面对席卷全球教育界的“慕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迅速融入其中,无论是其有效地传播教育信息,便捷地储备知识,深入地互动交流的功能,还是教育环节的自由性、教育内容的及时性、教育方式的互动性,都决定了“慕课”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势所趋。

(一)着力研究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关注特征,增强基于慕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时代结合非常紧密的课题,理论的前瞻性意味着不能走在时代前面的理论终究是不能得到发展的;教育的实效性意味着脱离学生的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教育方式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教学课堂的流动性意味着不能用强制的方式要求某一部分人必须接受某种课程教育。在慕课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必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仅要从较深的层面把握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行为规律和特征,对于慕课时代大学生的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也要有较好的把握。

思想与行为方式变化与价值观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一种新的知识传播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价值观。慕课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入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另一类是在专业技术及相关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论是哪种,实现教育效果的要点是吸引学生的有效关注,讲授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关注特征,要使他们在“看过来”的基础上实现“听进去”。有效的方式是对慕课平台上最受学生喜欢的课程进行案例分析,探索其共性的基本特点,掌握学生潜在和内在的需求。从其兴趣点入手,用讲故事等方式引入。讲授主体也要统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优秀教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更要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强,讲授学生能够听进去,这样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有效传播。

(二)着力实现与大学生的“知识同构”,增强基于慕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实现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与学生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针对于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大学生在慕课时代关注点和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探索可以运用于“慕课”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构建,包含可以融入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教育内容。

相对于基于慕课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灌输论”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只有与学生成长有密切交集,能够实现“知识同构”的体系化内容,才能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多元化,不仅单纯来自于教育机构,也可以来自于个人,甚至是学生本身,源自于学生个体的教育样本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有效的教育内容一定是“接地气”的内容,是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信息点,而这些信息点需要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体系化的建构。要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着力于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从一线调研的生动案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实现名师、制作团队和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使慕课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作用机理,增强基于慕课平台的有效沟通交流

第3篇

一、大众化思想的内涵及其特征

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党提出了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要求,把大众化的研究和宣传引向深入。意义在于大众化能够奠定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其次,推进大众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在于大众化是一个优秀的平台。对大学生来说,把基本原理从抽象的、理论化的话语体系,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系,使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并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青年大学生是大众化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推动其发展,则无法避免地使理论变成“空谈”,也无法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要求。高校必须通过大众化,统一和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凝聚大学生的力量,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指明方向。

三、信仰状况分析调研报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共有40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为南财在校大学生。调查问卷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的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问题,您了解吗。有35%的同学选择基本不了解,有15%的学生市完全不了解。“”不包括哪些理论思想这一题,60%的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是科学发展观,可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于的理论部分掌握较好。但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了解不透彻。大学生对的学习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高于实际生活。书本知识太过哲理化、权威化;其次,中国的“考试”国情促使大学生靠记、背为主,缺乏自己的思辨与批判。较低年级中开展此课程,在潜意识中加深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思想学习的厌恶。

针对您认为“理论”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62%的绝大本分在校大学生认为“”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不清楚。超过一半的在校大学生认为中国化理论不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部分在校大学生被迫学习理论知识。原因则为多方面: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在老师的教授中又失去其兴趣导致放弃。其二,对于教材教法,他们也厌倦了老师的“经典人物+经典示例”教学模式,导致其厌学情绪。其三,课程的评价以考试为主,生搬硬套答题模式,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仰,推进大众化,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1,在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课堂的教学只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在大学生课外阅读和业余生活中,加强的兴趣与关注。而我们现在的图书资源中,相关读物所占的比例不大。其中很大部分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实例。

2,当代大学生更重视实践能力,更喜欢参与到实际操作得并享受出理论的过程。传播者大费周章地空讲理论,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回应。所以传播者应有更加开放的视野,改进现代的教育理念,帮助大学生将理论的“认知”与“践行”结合起来。

第4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跟进体系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71-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学生只有学会如何主动地去学习,如何掌握一项过硬的技能;如何正直做人,如何展现真实的个人魅力,如何积极生活,如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全面发展,向上成长。

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表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随着世迁、万物更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科技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当代大学生受到国外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因特网的全球化使用也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潜移暗化的影响;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莘莘学子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大胆提出了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跟进体系。

大学生思想教育跟进体系分为4个阶段:预防、诊断、干预、反馈;并且“诊断―干预―反馈”形成一个循环,让大学生在不断地“诊断―干预―反馈”过程中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政治思想。

1 预防阶段

此阶段旨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面向对象的是所有大学生。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以下3种。

1.1 建立稳健的理论基础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承担教育的责任,还应肩负教化、培养、塑造的重要使命,建立起强大健全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与教育现状因材施教,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几个突出的性格特点(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课堂教学方式。

1.2 社会实践是提升思想政治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包括以下几类:调查报告、理论讲解、志愿者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有所帮助,而且对社会相对脱节的大学生来说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3 开展网络道德宣传和法制教育

在科学技术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加强对网络道德的监管和法制教育的宣讲。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班会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监管和法制教育的宣讲。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客观地对待虚拟网络世界,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

2 诊断阶段

在此阶段,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诊断,筛选出思想方面出现偏差的一部分学生,以便及时发现预防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防止简单问题变复杂、变严重。此阶段面向的对象是所有大学生。

固定诊断时间为每年3月、6月、9月、12月中旬。另外,每月辅导员还应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简单的思想状况诊断,做到“无遗漏、无偏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诊断方式可参考量表编制、测试方法、统计方法。对诊断结果,可进行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力求诊断的准确性、真实性。在诊断阶段,一旦发现有思想出现问题的学生,要采用正确恰当的手段进行及时干预。

3 干预阶段

对大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一定要及早发现,尽早处理。对于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问题,相对容易处理,并且处理所付出成本和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然而有些思想问题,一开始可能是微不足道、不易察觉的,一旦疏忽大意、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酿成大错,更甚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键是要对这些问题未雨绸缪。具体干预方法可参考以下4种,各种方法可自由组合使用,不同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3.1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如何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那势必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做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心、耐心,熟悉并善于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知识,并且在学生中拥有较高的威望,或者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3.2 带入感情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论理,更要带入感情,这样才能让被教育者放下心理防备,逐渐消除教育主客体心理上的距离感。当代大学生性格外向张扬,积极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有明确的个体目标,有独立的主观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让大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这个意义上讲,动之以情比晓之以理更为重要。所以,带入感情的教育方式是走进其思想世界、做好其思想工作的基础。

3.3 及时分析并记录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

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准确地建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态信息跟踪数据库,包括学习状态、思想行为表现、生活状况、课余兴趣爱好等方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详细记录在案,并进行动态更新,及时监测,建立预警机制,便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有选择地重点跟踪需要帮助的学生。

3.4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情况,把对其选拔、培养、发展的过程中当作是进行更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并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把党支部建到每个班上,使其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同时,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表现出到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提高其发奋学习的自觉性。

4 反馈阶段

学院思政教育科设立学生思政信息总站,设立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定期参与学院思政信息站的活动并对学院开展活动进行指导服务,处理与协调学生反馈的问题。大学生思想动态情况上报流程如下。

4.1 收集学生思想动态

通过同学交流、师生座谈、调查走访、网络监测等形式对学生思想动态情况进行关注。

4.2 整理学生思想动态情况

信息员每月15日、30日分2次撰写学生思想动态情况报告上交至学院思政信息站,思政信息站每半月整理一次该学院学生思想动态情况,并形成综合性学生思想动态情况报告。

4.3 上报学生思想动态

学院每月15日、30日前分2次向学生工作部上报学生思想动态情况,如遇学生突况随时上报。

反馈阶段并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结束,反馈结果出来后,应根据结果是否理想,斟酌是否再次进入“诊断―干预―反馈”的循环;该循环可反复进行,直到诊断结果为理想状态或正常情况。

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纵向思维习惯作为首要任务,使其能够用理性的思维去追溯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发展眼光的潜力股,把民族、国家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从根本上破除历史残留的禁锢和偏见。

参考文献

[1] 张中伟.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D].合肥工业大学,2009.

[2] 闫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D].继续教育研究,2008.

[3] 周恒,h家政.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

[4] 熊湘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J].常德师范大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8-99.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隐形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77-0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单一,仅仅依靠学生工作部门和人员方面的力量来解决十分困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效果比较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形成合力。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种双重转型所引起的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的重大变化,社会体制的重大转变和社会变革的急剧发展,往往引起人们的价值错位、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和社会发展一定程度的混乱无序状态,且影响人们对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社会成员包括大学生可能会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

2.高校连续扩招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严峻的形势

1999年,出于拉动内需、扩大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的考虑,中央政府推动改变了中国十几年来的高校招生规模,史称“高校扩招”。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2009年至2013年的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11万人,630万人,660万人,680万人,699万人;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但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我国毕业即待业的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往年更甚。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当前占到77.5%的大学生最烦恼的问题。

3.面对竞争压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较严重

在当前严峻的竞争压力下,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从现实来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犯罪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断出现,自私、个人主义严重、不尊重他人、不会交际与合作、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现象更是普遍,这一切都表明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疏导,提出通过调整就业期望值,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树立自信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方法加以调节。

4.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乏部门协同配合

图书馆是广大学生经常汇集的场所,相比于课堂,这里更多了些民主、自由的气氛,而思想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实现。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组织协调和周密的计划安排,教育实践中出现理论建设与实践教育的脱节,就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下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减弱。大学生的成长要求趋于多样化,涉及思想、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诸多方面.而必须通过包括图书馆在内的高校不同部门、不同院(系)的所有教职工的共同协作来加以解决。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无论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还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来看,图书馆都有独特的优势作用,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

1.图书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隐性教育作用

隐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载体之中,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让受教育者去自我体会、自我领悟、自我提升,在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特别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他们的政治道德教育却隐藏在学校教学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往往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思想实际,发挥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单纯依靠课程教学很难收到好的效果,除了开设内容丰富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外,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逐步从显性课程转向隐性课程,高校图书馆可以巧妙地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提供思想政治提供丰富的文献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空谈抽象的理论,需要有丰富、充实的内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干部开展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图书馆可以有针对性地采购、收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的资料,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帮助。图书馆采编人员可以利用平时工作,对大学生读者编制读书推荐目录,采用手机图书馆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与大学生的互动,开展个性化、互动式的网络思想教育导读服务。

3.图书馆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标志性建筑之一,有物质环境建设的优势,包括馆容馆貌、建筑设施、环境布置等已成为图书馆典雅的外在标志。理想的物质环境是图书馆文明的载体,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精神面貌。对学生起着潜在的陶冶作用。这种环境熏陶所体现的感染性,往往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难以达到的。二是人文环境优势,主要指人际环境,体现在图书馆员的精神风貌上。是图书馆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化。图书馆员的人格、形象、作风、语言、仪表、行为等都对学生思想产生着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影响。大学图书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三、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加强对图书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全方位、全面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只有多方面配合协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共同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而目前,对于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校相关领导对与大学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认识有待提升,图书馆馆员对于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和任务同样认识不足。

2.加强大学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馆员通过自己的热情服务和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首先应该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这也正是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其次,图书馆馆员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特别是要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要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迅速获取信息,拓展获取信息的空间并筛选搜集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资源,进而开发、优化和整合,及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高层次。第三,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这就要求馆员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3.促进大学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传输符合一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并使其具备我国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网络作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当今的大学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技术特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和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计算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起来,会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进展。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宣传,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新途径。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4.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优势作用

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文献资源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馆员将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图书资料集中在一起,开辟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引导学生采用阅读疗法,在心理方面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服务,同时,还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员,开展专业化心理咨询服务。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大学生身心得到了放松,通过互相交流,同学们可以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知识,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增强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2013-01-29)[2014-09-25].http:///ku

ai_xun_4343/20130129/t20130129_898345.shtml.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40.

[3]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90-110.

[4]谢丽斌.高校图书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3):51-53.

[5]段书蓉,李新堂.论高校图书馆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186-188.

[6]魏治国,冯振威.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图书馆学刊,2006(2):106-107.

[7]田赞明.高校图书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探[J].图书馆,2008(6):118-120.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方面的内容。个性包括由气质、性格、能力等组成的个性心理和由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组成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心理学的内容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其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品质的过程。

一、运用心理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上具有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个体的认识、立场和思想品德,这与心理学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人的思维来改变人的认识、世界观、价值观和并以此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2、教育目的上具有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其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质;心理学的教育目的是处理好心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其思想品德素质。因此,在教育目的上他们也具有相关性。

3、内容上具有相关性

思想是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高尚的思想是认识情感、意识、需要、动机、性格和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只有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同样具有相关性。

(二)以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1、积极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问题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从微观意义上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二者的主体性有机整合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缺失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首要障碍,而以心理学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对症下药的作用,它有关需要、动机、角色等的研究理论对培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人的心理规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人的所有有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因需要而发出的,心理学家们用动机行为的图示来说明人的行为的产生过程。在这个图示中,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起点,紧张是需要在未得到满足时的一种不安状态,动机是需要和紧张驱导产生行为的内部直接原因,而需要、紧张、动机都属于人的心理要素。

(三)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当今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生存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迷茫、压抑和焦虑严重影响着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渴望正确的人生引领,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法很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学就能够加强对大学生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心理健康,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与学生产生心理共鸣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因势利导,实现其思想的转化过程,其实质是人的心理内容和行为的转化。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依据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引导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心理学的规范研究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同时表现在人的行为中。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前期就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及规律对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掌握其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三)心理学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才能客观公正地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学生沟通才能掌握其思想动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运用心理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对策

(一)尊重当代大学生心理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依赖于社会环境,同时也依赖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重心理活动的正确引导,充分掌握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把握好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分析与把握。只有尊重大学生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二)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正确认识与对待学生的某些需要,并且要学会平衡调节,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要善于把学生的求学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形成群体性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上升并发挥到为国家、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学习上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实效性。

(三)明确大学生自身定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构建学生的自我教育模式,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有益的活动,并把教育目标寓于其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长。

新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遵循客观规律,建立长效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把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更高更新的台阶。(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2]唐小杰1 需求、结构、功能、效应)))现代学校教育功能的探究[ D]1 博士学位论文,1993.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

[4]季丹丹,郝乐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1).

第7篇

一、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从大学生方面来看,有效的大学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并从中吸取精华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理想。从高校方面来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纠正以往教育教学中的偏差,及时掌握思政工作未来的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校方的指引作用,提供较多的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不断地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使其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实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背诵并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并没有与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日常的思政活动一般都要求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例如,一些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文化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需要与理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则应积极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思想实践活动作为衡量指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活动中。

(二)创新学生的党建工作,让党建工作更具有实践意义。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学生党校的作用,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党员的带动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党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创新党建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党支部对学生活动的指引作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性。当前,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显示,大学生大多喜欢面对面的心灵沟通,因此,校方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合理的心灵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投资建立心理咨询室,指导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四)扩大实践活动的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是一个关键的项目。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所以,社会实践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将学生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使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对实践基地做好考察,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从中得到最深刻的启迪教育,从而使社会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日常的思政教学工作。

(五)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最后成果。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高校要严格选拔,重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辅导员任职期间,校方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设立考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其更好地辅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高校和学生两个方面。为此,我们要认识到高校和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从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党建工作、心理沟通、社会实践和师资素养各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高校和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范艳春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第8篇

石颖(1988-)女,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重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离异家庭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问题产生原因,提供了新时期做好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离异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离婚率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以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当年有196.1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 [1],粗离婚率达到2‰ [2],离婚已经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离婚率会保持较高的水平,因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自离异家庭。所以,必须要对这一特殊群体展开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策略,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和自身健康成长,以促使其成为社会发展中身心健康的综合型人才。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现状问卷调查统计

本研究以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语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各200名涉及文、理、工科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其中涉及法学、语言学、会计学、水利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及工程、自然地理学等文、理、工科专业,调查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并根据调研的数据结果进行成因分析,提出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策略的几点看法,以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10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9%,属于离异家庭的大学生63人,占调查人群的6%。

(一)心理方面调查概况

心理上存在自卑、自责、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叛逆心理强,情绪低落、忧郁,自尊心、自信心下降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明显感到离异家庭大学生负面情绪的比例是67.21%,感觉其思想与非离异家庭大学生无异的比例是31.05%,属于离异家庭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思想问题的比例是89.17%。

理想信念迷茫,缺乏活力和兴趣,易于随波逐流或自甘堕落。调查结果显示,感到离异家庭大学生甘于现状的比例为76.12%,感到其自强不息的比例是6.35%,属于离异家庭大学生认为自己必须奋发图强的比例为46.57%。

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易被扭曲。调查结果显示,感到离异家庭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功利的比例是92.24%,而离异家庭大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平静面对得失的比例是31.96%。

(二)言行方面调查概况

远离集体,过于沉湎自我世界,孤僻冷漠,不爱交际。94.38%调查对象认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存在这些情形,24.67%的调查对象认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可以正常交往,90.61%的离异家庭大学生认为甘愿一个人呆着。

96.24%的调查对象认为离异家庭大学生非常敏感和封闭,而离异家庭大学生86.52%认为在交往过程中存在敏感和猜忌的倾向。

行为存在叛逆或偏激的倾向,情感淡泊,玩世不恭,恶语伤人,易发生自暴自弃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86.73%的调查对象认为离异家庭大学生言行过激或不当,21.57%的调查对象认为离异家庭大学生言行友好和善,78.59%的离异家庭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与他人无关。

(三)解决思想问题的情况

在对相关问题调查的同时,也对解决方式方法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离异家庭大学生(39.90%)倾向于向同学或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同时也有49.49%的离异家庭大学生选择自己独自承受心理的困扰,不向任何人倾诉。在调查面对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时,结果显示,持自信乐观态度的离异家庭大学生只占27.78%,而绝大多数离异家庭大学生(58.08%)都感觉到迷茫彷徨,还有10.61%的离异家庭大学生选择逃避各方面压力。

三.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现状原因分析

首先是离异家庭大学生家庭结构存在问题,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直接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对自己和家庭的正确认识,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其次是社会对离异家庭的学生存在排斥和歧视现象,没有给予正确的关注和同情 [3];其次是社会和高校对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没有及时予以关注,导致问题的积累;最后在离异家庭大学生自身方面也存在承受能力弱、思想情绪不稳定等现象,这些都会给离异家庭大学生带来深层次的挫折和伤害。

四.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离异家庭大学生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某些形式、手段向教育对象传导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 [4]。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离异家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实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当然,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号召力和感染力,坚决避免空洞的说教。同时,要在教育活动中加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另外,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样,要注重调动离异家庭大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升华。

(二)加强自我教育意识,坚强面对现实,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

在学习生活中,要积极主动的投入,加强人际交往,用微笑面对现实,从内心营造自尊、自信的理念,全面发展自我,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以便与他人产生更多层面的共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要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建立离异家庭学生的档案,了解和掌握各班离异学生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指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心。引导他们能与人相处,并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在与别人相处中通过别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也要坦诚地接受自己的短处,努力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建立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离异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十分必要。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予以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加强公共舆论环境建设,排除世俗偏见,为离异家庭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

基金项目: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途径探析(20130137)

参考文献:

[1] 朱丽娟.单亲家庭大学生行为倾向对比及归因分析――基于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个案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4):31-33.

[2] 数据来自《2011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第9篇

浙江省沿海地处在我国漫长海岸线的中部,岛屿密布,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最大的岛群――舟山群岛就有先民进行海洋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积淀。浙江海洋学院位于东海之滨的千岛名城――舟山,海洋办学特色是它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学校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打造特色海洋文化,凝炼校园文化底蕴,做大做强“蓝色”教育品牌,营造了“人文、科技、艺术、品德”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近半个世纪以来,学院扎根海岛,艰苦创业,以“海、渔、船”为办学重点,形成了理、工、农、文、医、管理、教育、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以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为重点的学科体系。在这样一个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大学中,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以完善学生行为机制为目的的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的整体性、集合性、目的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原理同样适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海洋特色大学来说,如何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海洋科学的最新技术,让海洋经济思想、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责任。

一 运用系统工程的整体性和集合性原理,谋求和谐、全面发展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由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包括许多内容,要由学校的许多部门齐抓共管。各部门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整体性是系统方法论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它要求以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的所谓“整体性悖论”出发去研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协调系统各部分、层次、环节之间的配合关系,以保证系统特定功能的发挥。把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就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能。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直接体现是行为。人的行为复杂而多变,大学生的思想异常活跃,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也常常与我们所传授的理念背道而驰。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加之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学生中政治理论课程成绩很高、而思想道德水准偏低的情况不占少数,甚至因种种原因走向犯罪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和谐一致,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了确保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浙江海洋学院在各二级学院成立了学生工作办公室,在校学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相互联系,建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紧密结合学校的海洋办学特色,针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系统工程制定了衡量成果、反馈信息的评价体系。人、行为、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谐共进,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创新模式。

二 运用系统工程的目的性原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目的性原理是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原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反,如果“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就丧失了存在依据,丢掉了立足之本,实际操作起来也就苍白无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功能、体现优势:

1 以理论课教学改革为主渠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国内外各领域的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新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根据当前全国高校进行新一轮“思政课”改革的需求,积极采取措施,确定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是确定总体目标,以目标作为前进动力。坚持目标管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确定“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将此目标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动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二是深化理论教学改革,以改革作为提高手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强调课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围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专题教育。

厚重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海洋特色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宝贵财富。学校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海洋特色的校本课程。挖掘与利用海洋文化,使学校教育基于地域特色、基于学生生活,如在学生中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会”、“海洋环保协会”等。

2 以深入广泛、生动贴切的社会实践为特色,促进“知”“行”结合

多年的实践表明,深入广泛、生动贴切的社会实践、是巩固和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形式,通过“知”、“行”结合,以“行”促“知”,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首先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比如积极参与地方社会进步、海洋科技开发、海洋产业发展等重大课题研究;其次要通过参观调研、参与实践、援助奉献等手段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体会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科学理论,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比如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年来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以服务社会主义渔农村建设、校区共建、环境及旅游规划协调发展等为内容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学生德育实践调研论文集《蓝色报告》等系列文化成果。

三 运用系统工程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原理,加强约束力,建立评价机制,使大学生知识能力与思想水平齐头并进

相关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说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关联,系统与系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只有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能存在与发展。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环境特性的变化往往引起系统特性的变化,而系统的作用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两

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有可能使系统改变原有的功能,因而系统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功能,以便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恢复自身应有的功能,这就是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更新观念、保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门科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不断发展的必然性,因此需要创新。当前形势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增强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来丰富和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从实践来看,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陷也需要通过创新加以解决。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视角、新思路。我们既要继承过去好的传统、好的经验,更要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要在思想观念、方法机制、设备手段和队伍素质方面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思想组织工作的“现代化”程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情况,必须同教育管理紧密结合,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为健全评价体系,避免学生在理论上夸夸其谈,而实际行为却背道而驰,在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技能水平考核的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学生思想道德量化考核制度,将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工作业绩、课外活动、获奖情况以及受处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详细量化,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奖、人党的硬杠条件。通过综合量化考核,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形成制约和约束,确保在教育过程中所接受的先进观念变成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为,避免“学的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种思想教育和现实行为相脱节现象的发生。

为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拓展,学校将青年人对人生、社会、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思索作为基础,以“开放、创新、互动、合作”为宗旨,以“新海院、新思维、新发展”为口号,打造出良好的海洋特色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加快学校的改革发展。

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学生,应该了解海洋经济,认识海洋资源,懂得海洋保护。沿海地区的学校通过开发并利用海洋资源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一项重大的责任。学校教育应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海洋院校所具有的独特科技、人才和创新优势,使其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成为主要的资源中心。学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针对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以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地方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形成鲜明的海洋特色,从而实现了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1 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之所以强调“沟通”,就是要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客体之间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性。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总是以“一言堂”、“满堂灌”的单一方式为主,缺乏对受众需求的思考,内容仅限于书本,且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广大学生在缺乏积极性的前提下被动接受教育内容,以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收效甚微。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正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分析其思想倾向并认真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相应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调整和改革,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性。

在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该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研讨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实践为基础,使学生围绕一个拟定的教学主题,课前主动做好调研,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疑难问题;课中进行课堂讨论,通过学生之间彼此沟通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答疑解惑,科学引导,以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课后进一步深入思考,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逐渐内化,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2 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90后”大学生,网络已经成为其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校要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主动占领“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阵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时空的限制,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滞后性、被动性、枯燥性的缺点。教育者可以继续通过QQ、博客、飞信等方式,及时与广大学生沟通,将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在交谈中。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善于利用新的手段和途径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例如现今所流行的“微博”,即微型博客,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渠道。它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社交形式,同学们可以通过手机、QQ、MSN等途径,将所想所见及时到微博上与网友分享讨论。它突出的特点就是每条信息的字符较少,可以上传图片,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的表达自身观点和分享心情。它增大了焦点事件的传播力度,对关于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共问题展开热议,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上层人士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直接交流,这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表达个人见解的沟通平台,适应了现代社会自由言论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高校要利用好“微博”这种新型的媒介,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沟通的桥梁。具体来说,第一,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德育网站,创建微博平台,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旨在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灵,提高文化素养,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指导。第二,建立以手机为依托的微博平台,为广大学生尤其是没有电脑的同学提供点对点的信息互动交流。第三,高校可以依托院系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党员等群体,分类建立沟通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面对新媒介的产生,我们不仅要看到其优势,更要积极应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捷时,应主动帮助大学生鉴别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最终在沟通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蓬勃向上的学习风气,妥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理性对待各种矛盾和冲突,使大学生能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中成长成才。因此,科学利用互联网,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平台,是信息时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3 切实抓好两个学生群体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性,必须切实抓好两个学生群体,即学生干部和党员。

学生干部是高校党政机关及各院系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依靠的主要力量。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三感”,即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具体来说,就是在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干部的责任,培养学生干部的责任感;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奖惩制度,适时给予学生干部应有的荣誉,使其体验到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90后”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作用。

学生党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领头羊,他们是广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党员这个群体,掌握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生活状态、心理状况、精神面貌方面的情况,发挥其在广大学生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党员成为大学生中的一面旗帜,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落到实处。

4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

人类是环境之子,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它与周围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之间,总是进行着一定的信息交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环境必然需要优化。

学校环境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校园“硬环境”和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校园“软环境”。校园“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的工作、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教学楼的建筑风格、教室内的桌椅及墙壁挂饰的布置、校园内的名人雕塑等,它们都是高校教育理念的物化,渗透着一种精神,能使大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其积极向上,促进其全面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还有室外的文体活动设施,它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体现。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让“90后”大学生意识到团队的力量,更愿意融入集体,在张扬自我个性的同时,更顾及整体的共性,认识到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整合集体的力量才能创造无限奇迹。①校园“软环境”,是围绕于高校大学生的一种文化氛围以及精神氛围,包括高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的校纪、校规等。通过学术、科研、制度等载体,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优良传统渗透其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环境。这里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舆论环境,是大众对社会关注问题的言论。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汇聚着各种思想、观点、看法和主张,各中见解,褒贬不一,但它却是民意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心向背,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态度、行为及价值取向。反之,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相悖的舆论环境则会影响到沟通的顺利开展。因此,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好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为“90后”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新媒体的盛行的风潮下,微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需要新媒体手段的辅助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微信平台的出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生活和社交方式,微信公众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传递价值的“制高点”,在拓展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工具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为学生工作事务的管理、服务提供了新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的很多方面均可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提升和创新。

一、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的行为特征

调查显示,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特征表现为更倾向于阅读那些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具有实际操作和指导意义,图文并茂、标题引人的文章[1]。通过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图文、视频并茂的消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其接受教育。在基本的个人素养养成和紧跟时事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外,还可以进行优秀学子事迹介绍、好书推荐等内容推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传递正能量,开展信仰教育,激励学生成长。

二、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策略

(一)基于新媒体平台的舆论阵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重塑了社会的舆论生态,宣告了"微时代"的悄然到来。高校是社会舆情的聚焦点和热源地,舆情引导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中存在不少粗俗、消极、错误的内容,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善阶段。若疏于积极管理和引导,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很可能会无所适从。辅导员以及群团组织借助官方的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重要的网络阵地发声,可以有效实现网络舆情引导。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强化网络安全教育进而媒体素养教育,不仅帮助学生从接受者角度养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网络素养,还能促进大学生从传播学的角度自发的营造文明晴朗的网络环境。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学生管理服务体系构建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引介学生管理系统的服务模式,在平台中增设部分生活服务类功能[2]。实现学生通过微信查询校园信息、课表信息、考勤统计、信件查收等的方便实用的功能。利用“关键词自动回复”、“自定义菜单”等方式,设置奖助勤贷、请假流程等学生工作相关信息的自动解答,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及时、高效、畅通的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导员通过定时查阅进行反馈答疑,为交流沟通再增添一条渠道,促进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学术报告、评奖评优、文化活动等各类信息,也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表现多样、传播力强的特点消息。

(三)基于专业优势的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团队打造

打造一个专业化的运营团队是保证微信平台正常运转的基础。一个完整的微信运营团队需要图文编辑、开发、活动策划、平台推广等不同角色。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据专业特点担任不同的任务,例如:新闻传播、中文类专业可负责新闻采编、文案,广告、动画等专业可负责活动策划及平台推广。随着微信公众平台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微信运营专员的岗位应运而生,而维护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团队成员经过品牌活动策划推广、内容编辑、新闻采编等各项工作的训练,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基本技能,在企业商业化的运营培训的基础上,可以完全胜任此岗位工作,提升就业技能。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要求

(一)教育先行,注重引领

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引领学生思想那个、服务学生成长为目标,强化学生思想素质、网络媒介素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服务学生。

(二)内容主导,提升服务

当下,众多媒体用信息轰炸受众,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须在内容的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而不是成为信息的搬运工。因此,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需兼具原创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服务性。

(三)需求导航,调研反馈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及效果。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自身阅读量的统计、分析功能,同时开展专门的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形式和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改进信息侧重,调整工作内容。鉴于学生的需求会随年级、阅历的增长以及信息技术的更迭而发生改变,因而调研反馈也应周期性的展开,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

(四)责任为重,打造品牌。

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过程需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性,在创新内容、调研反馈的基础上,应确立微信公众平台的品牌,使其成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教育育人媒介,这也要求辅导员耐心细致、与时俱进,以责任为重,以恒心和耐心投入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

微信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中常用的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3]。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应时代步伐而动,建立专业的管理运营团队,正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紧密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利用好新媒体工具,使他们集中各家所长为思政教育服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许青,顾旭峰,李杨帆,司惠文:丁奇.提高高校微信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策略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5年02期

第12篇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高校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管是内容、方法还是手段都停留在以往,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需求。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无法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没有明显的针对性。最近几年,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教育内容较为呆板、传统,不能够按照现实情况加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无法紧密联系大学生自身发展,没有涉及职业教育、心理健康、网络道德等等层面的教育,因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教育方法上面并没有关注到大学生其实是整个活动的主体,而是过于关注可塑性,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以往的教学手段依靠一支笔和一张嘴,这样的教育手段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已经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大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大学生成为整个活动的最终受益者。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必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保持一致性,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发展进步,也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目前正是全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视野开阔,能够充分运用新技术,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并且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但是,大学生由于年龄特殊,各方面有所不足,不管是生活经历还是社会阅历明显不足,对整个国家的情况也不够了解,当判断事物过程中仅仅依据个人的思想来盲目判断,这样极易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互偏离,无法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整个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包括管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等等,加强学生事务管理,给予学生一定的就业指导。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最终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无论是素质还是业务水平都处于领头地位;其次,了解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困难和待遇,主要加强福利待遇,保障他们解决生活问题才能够消除他们烦恼,一心一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再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定期考核,让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了解自身的职责,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将工作直接与激励挂钩,提高思想教育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紧围绕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变化,有效确定整个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重点,不仅需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还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教育内容有所针对性,才能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充分了解大学生特殊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传统与创新加以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成长,并且能够成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大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从大学生最为在意的问题切入,找准方向,将各种问题融合在实际问题当中,帮助大学生化解矛盾,瓦解冲突,然后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内心的情感,这样大学生才能够精神境界更为丰富。

(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阶段为什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直接的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真正了解学生之所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情感,重点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人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和明显的目标,整个过程当中抓住重点,有所把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认识的能力。明确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能够将原来的外在内容进行转化,变化内在信息最终被学生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