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3-08-09 17:32: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

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CO2,排放,物流,对策

 

近年来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要从根本上降低C02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必须实现节能减排,其途径在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本文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物流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和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1 低碳经济概念

1.1 低碳经济的由来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人们日益认识到,要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全人类共同携手,改变高碳经济模式。。。由此,低碳经济模式被提上日程,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2 低碳经济的发展展望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21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革命,将比以往的工业革命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从企业到国家将在新的标准下重新洗牌;低碳经济将催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技术将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金融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这是一个转型的契机,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向低碳高增长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

2 物流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2.1 物流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

在高油价背景下,物流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因而铁路这种低能耗、低排放的运输方式无疑将大比例的替代航空和公路客货运。建国以来我国铁路里程数发生了巨大进步,从建国初的2.2万公里到2009年的8万公里,铁路里程世界第二。到202O年铁路营业里程将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成为世界上一铁路运输是最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最符合当下节能减排的全球趋势。据统计交通运输部门排放的C02约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21.8%。在欧盟27国,公路运输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部交通方式的72%; 而铁路以1.7%的排放量,完成了10%的运输量。同时,航运也被认为是最具碳效率的一种运输方式。据了解,国际海运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7%,集装箱船排放的二氧化碳仅占海运业排放量的25%,但却承担了全球52%货值的货物运输。

2.2 通过优化运输体系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据预测,在全球越来越强调低碳环保的形势下,铁路以及航运的低碳优势将得到凸显,各国将不断加大铁路建设,以及推行加船减速政策,以替代公路、航空运输。甚至,现有交通运输体系也有望在低碳经济的刺激下得到改善。。我国将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准确把握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现状,研究提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总体框架。我国物流目前在运输、管理、配送等方面的成本约占15%一20%, 远远高于国外的7%一8%,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物流迫在眉睫,铁路在运输行业碳减排潜力巨大。

3 以物流设备链的调整和运输方式的变革为契机发展低碳经济

物流运输工具都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为燃料,污染也相当高。因此要实现低碳经济,首先就要以改善运输设备作为突破口。据了解,实现我国汽车减排目标的可行途径就有这样5条:利用传统汽车和内燃机减排技术;推广柴油轿车、柴电混合动力;替代能源的使用;汽车的小型化、轻量化、电子化;电动汽车技术。目前,以发展柴油机等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动力系统(包括柴电混合动力系统)正在大力试行。同时,电动汽车产业链也正在悄然兴起,诸多举措无不在显示着运输工具将有重大改革的信号。这样可以减少排放,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并提高作业效率。低碳经济下物流托盘原材料也在得到进一步更新,铁路专用托盘制品已成为铁路装卸运送和存储物资的周转设备。

4 结语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从长期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CO2排放的完全脱钩。从中期看,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0年努力实现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 ~45%的目标。从短期看,应该在“十二五”规划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实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1]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第二章 物流网络配置 大卫·辛奇—利维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冯之浚.、周荣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0年第20卷第4期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低碳技术

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

一、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可见,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而产生的。

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低碳产业和相关技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将同时并进,这就必然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而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对化工能源的持续消费,必然会带来碳排放物的相应增加,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冲突的。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并开发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清洁能源,但在短期内依然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我国以煤炭等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业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高碳经济特征。总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

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难以改变,那么要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就只能通过提高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

来实现。比如通过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高效生产设备;制定严格的能效标识制度和能效准入制度,鼓励和规范家电、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高效利用;以价格为杠杆,逐步推行阶梯能源定价,从消费者一方入手做到节约能源;加快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并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低碳生产。

3.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我国低碳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可以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提高能效的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鼓励支持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使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全球环境使然,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面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改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低碳技术等逐步提高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竞争力,从而健康快速的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2).

[2]夏光.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济[j].绿叶,2009(05).

第3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开发清洁能源、降低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实质,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都开始倡导低碳经济模式,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能够精准的把握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切实提高工作的水平,才能够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1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和特点构建

低碳经济是一场全球性质的革命,低碳经济的主要支撑是各种低碳技术,而它的主要的行动方针是低碳观念,低碳技术并不知的是一种单一技术,它涉包括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干净高效应用、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埋存等等新的技术,涉及到冶金、化工、电力、交通等各个行业,建筑节能、循环经济、节能材料、火电减排等都属于减碳经济体系中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

2低碳经济对环境监测的要求探讨

2.1环保的要求更高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改善北京、天津、成都等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希望能够遏制当前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势。“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十三五”期间,环境监测及保护部门必须建立起一个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对我国的土壤环境、水环境及大气环境进行污染防治,到2020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显著减少,PM2.5超标30%以内城市浓度达标,土壤、空气、水环境总体改善,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到2030年,全国所有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都基本达到相关标准,土壤环境明显改善。低碳经济模式之下,环境监测及保护的要求更高。

2.2环保措施力度更大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之下,环境保护已经纳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之中,全国各省市及地区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都在增加,正在积极开展环保工作,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也在逐渐的健全,环保措施的力度必然会更大。

2.3低碳约束下要求企业要大力进行节能减排

实行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是实现低碳生产的重要途径,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低碳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工作在电力、化工、钢铁等行业中已经开始执行,想要切实实现并推广低碳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工业生产过程中必须积极开发引用环境保护技术,各地区环境保护部门也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本区域内的企业进行监控,确保所有的企业使用的生产工艺、原材料都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都满足相关标准。

3低碳经济下如何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保护思路构架

3.1低碳经济下如何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低碳经济背景之下,要想全方位的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根据污染减排的实际需求不断的调整完善环境监测的项目及频次,创新监测模式,抓好重点监测及专项监测,对于钢铁、石油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应加大监测的力度,一些能耗较高、污染排放量较大的小炼钢、小水泥等类似企业应予以淘汰,促进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准确真实的反应实际的污染情况,实施遥感及远程监测,对流域、大气环流、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客观快速地监测区域环境状况。

3.2低碳经济下环境保护思路构架

3.2.1正视环境监督与保护工作,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

各级各部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站在全局、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认识到良好的资源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环境监督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摒弃以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杜绝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工业生产的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

3.2.2完善环境保护体制以及环境管理机制,提升环境保护监测能力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保护体制以及环境管理机制都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环保监测工作的效率,基于此,环境保护部门必须要根据当前国家及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体制和管理机制,建立一个优秀的工作队伍,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专业技能学习等方式提高监测队伍的技术水平,提升环境保护监测能力,为环境监测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约束下国家对于环境监测及保护工作的要求更高,环保措施的力度更大,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工作的力度,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视节能减排问题,为稳定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生态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远辉.探索低碳约束下的环境监测与保护[J].北方环境,2013(03).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 启示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化石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

(二)低碳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低碳经济出现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既包括生产活动,又包括日常生活活动,主要是生产、生活时,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等主要温室气体,造成大气组成改变,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危机,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战略。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国家纷纷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的低碳发展战略。

二、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一)英国—制定激励措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①立法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6月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碳排放立法的国家。法案为英国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评估政府减排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②推出“气候变化税”。英国于2001年4月1日开始针对不同的能源品种进行征税。如果重工业能源企业能够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则不需要支付全税,最高可免税80%。政府再将所得气候税收入通过“强化节能环保投资补贴”等办法再返还给企业。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英国降碳的重心从发展核能扩大到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多个领域,并为一些有竞争力、能尽快实现出口的技术领域提供资金、政策、财税的支持。④设立碳信托基金。碳基金负责提供碳管理、能源审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安装智能计量表,建立建筑证书制度。

(二)德国—倡导低碳技术,助推低碳经济繁荣

①制定气候保护技术战略。2006年8月,德国在世界上首个推出政策全覆盖的《德国高技术战略》。2007年,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技术战略,成为国家技术创新领域纲领性文件。②投入大额资金发展低碳技术。德国教研部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亿欧元用于气候保护技术的研发。德国科学界、经济界将筹集到的30多亿欧元私人资本全部用于企业低碳环保技术攻关。政府计划每年拨款7亿欧元对现有民用建筑的节能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造。③建立低碳财政税收政策。德国从1999年起对国内油、气、电的使用征收生态税,并与工业界签订协议,规定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与节能挂钩,德国联邦经济部与复兴信贷银行建立起节能专项基金,促进国内中小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日本—树立低碳理念,全面构建低碳型社会

①确立“低碳社会行动计划”。2004年日本环境省推出“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 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建设低碳社会的中长期目标和措施,重点发展太阳能和核能等低碳能源,对住宅、工业、交通等部门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②实施“六大低碳政策”。日本政府详细制定了六大推动政策,即:低碳能源、环境税收、低碳技术、绿色投融资、低碳产业及绿色消费政策。③创建低碳示范城市。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选定了横滨、九州、带广、富山、水俣、下川町六座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这六市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推广环保的交通体系,实施更严格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努力建设低碳型城市,促进日本社会低碳化发展。

三、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提供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

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家采取了法律先行的手段,分别推出了各类低碳经济法案,奠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理依据,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有章可循。我国政府要继续加大从国家宏观角度给予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政策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政府要尽快在征收碳税和推行碳排放交易方面形成共识,调整税收政策,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

(二)增强科研力度与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低碳技术。《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清洁发展机制,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实践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所进行技术转让都有所保留。在自主创新方面,我国政府要采取有效手段,支持技术创新,给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及项目展示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资金支持,促进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技术交易等方式迅速推广和应用先进低碳技术。

(三)加快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英国《斯特恩报告》指出,及早开展相关行动在经济上是占优势的,行动越及时,经济损失越少。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及环境约束,要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产业升级,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含量高,环境危害小、利润回报高的低碳产业发展,促进生产的低碳化,带动低碳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看,我国要努力把低碳产业打造成经济领域新的增长点。

(四)创建低碳试点与实践区域

日本以低碳示范城市作为切入点,希望以点带面最终实现低碳型社会。我国可以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选择几个试点。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首批“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中国上海和保定,在这两个城市实践区内,可以建立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大力建设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及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域,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低碳经济发展,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规律,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对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第5篇

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应对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基本要求,而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以大规模、高速度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当前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的能源消耗有着极其重大的深远影响。从长远来看,低碳减排模式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把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政策导向上转移各级政府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工作重点放到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上来,加快建设节能减排新模式的工业体系已摆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议程上来。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社会发展新模式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鼓励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新技术、培育绿色产业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其历史性的里程碑作用不可估量,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开创性选择。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就是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找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模式,构建新的经济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次新的产业革命将带来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历史性变革,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保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要想保证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环保事业的发展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当务之急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首先在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因素,在总体规划上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其次,在国家已颁布的有关能效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各级政府的用能等级划分、节能管理制度,规定和完善主要耗能产品、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和各类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定额。再者,深入研究和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全面衡量各级政府的低碳经济绩效水平。

(二)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

加大调整三大产业格局的步伐,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各地区经济中的比重,鼓励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和效益水平,实现碳排放的减排目标。二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指导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新型洁净能源,降低对石油、煤炭等枯竭性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引导企业和社会向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再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迈进。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力求达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提高之间的充分结合,深入挖掘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包装工艺、运输设施设备、仓促管理、消费环节的改进措施,努力提高现有生产与消费中能源的整体使用效率。

(三)学习和研发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掌握先进的低碳技术。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和基础。虽然世界各国在低碳领域和低碳技术中仍处于摸索和研究中,但也有部分低碳技术已经在社会和企业中使用,并取得一定的突破,带来了较为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光伏产业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同步研发,初步创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工业体系,在产能与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科研成果已经在企业中得到推广使用,并实现了出口。另外,积极加强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及产品在我国的推广使用。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低碳技术及产品,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获得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支持社会组织和团体及科研院所与国外的合作,注重先进的低碳技术引进推广的成本和效益关系。

(四)加强社会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观念的引导与宣传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结构调整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我们首先要勇敢、积极的承担因之前的发展造成的经济问题,致力于现有环境的保护,努力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完成降低消耗的目标;另外我们还要积极的进行“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新兴工业等发展方式,共同建立生态的持续文明。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2]满足当代人需要和满足后代人需要不是相互对立的,是在保证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大气、森林、土地等自然环境不被污染,即让子孙后代还可以顺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全部等同,只能说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存在,而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核心是“发展”二字,是要完成发展的同时,保证可持续性,即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资源永久使用的前提下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可持续性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要求就是可持续性,即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定保持在其可保持生产力的条件下,资源的持续或者循环利用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而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按照环境的某些限定适当调整个人生活方式,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适当调整自己的需求与消耗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持适当的人口数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和谐性与公平性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目标是保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而且只要我们努力遵从和谐原则,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利互惠、共生长存,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可持续发展还是对自然、对人类的一种平等要求,首先是几代人之间的平等,保证几代人的发展延续性;其次是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就是说同时代的人能得到共同发展的权利;再次是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间的公平原则。

3.高效性与跳跃性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性原则再也不是片面的追求经济生产率的快速增长,而不顾及负面影响。而是根据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进度来衡量,是一种人类整体发展水平的高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线性上升,而是呈现跳跃性特点,这样更要求我们在追求自己欲望的同时要思考下社会影响与代价。

三、低碳经济的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倡导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那如何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民众低碳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需要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要自觉以实际行动去努力。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就是人是否有足够的思想觉悟、是否对节能减排的认识科学、合理,如果人们对其认识不足,那么这可能仅仅成为一个口号,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培养我国公民的低碳意识。我国也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非常明确地提到了要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如果要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了解温室效应对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和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严重威胁。因此,学校、媒体、政府或者其他组织都要积极在转变公众和社会观念上下功夫,并积极组织低碳经济的教育培训,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促使全民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二)更新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

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期为粗放式发展模式,呈现为“高投入、低回报,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低治理”的特点,虽然现在经济增长方式在部分转型,但是整体上还是存在极大问题。比如三大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不合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环境的日益恶化仍存在正比例关系。这些都忠告我们一定要及时更新经济的增长方式,早日走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来。

为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第二产业的发展中也要遏制高消耗产业的发展,努力发展一批高、新、尖产业。第二,提高第三产业的知识含量,加大推进电子商务、旅游等产业发展,努力把握地域优势,发展新兴行业,从而整体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达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改变能源结构体系,寻找新能源

以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低碳经济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它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长远困扰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而能源的耗费也非常迅速,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而现今能源的生产多为煤炭、石油等,这种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用后一般短时间内无法再度生成,而且这种能源的燃放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这既不利于环境保护、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四)创新制度体系,设立低碳法案

低碳经济的运行因为会涉及到部分企业甚至个人的利益,且对某些高耗能企业造成严重打击,那么如果单纯通过政策调控或者道德约束,是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也开征国家碳税。[4]我国的当前的法律、法规对这方面的限制相对较少,且作用不是很大。

四、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再也不能不顾一切的单纯发展经济,而需要去考虑自己的生活环境,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可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低碳经济通过“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所展现的发展模式很好地证明了其有效地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要努力寻找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积极应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在全国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必然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低碳经济时代.baike.省略/view/3195681.htm.

[2]王军.可持续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1997.

[3]金涌,王,胡山鹰.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施工技术;施工要点;质量与管理;注意的问题

一、 当前低碳经济的环境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定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达到可持续发展显得益发地重要。应对着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就此应运而生。暖通工程作为现代现代工程体系,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中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在当前低碳经济的环境中,暖通工程的施工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暖通工程是建筑设计中的一向基础工作,意指工程实施当中所需要的“空气调节系统”。它涉及很多的方面,是便民利民的一向基础性的工程。城镇建筑抑或工矿企业等等,都需要实施这种涉及供暖、通风的工程,对现代居民的生活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

随着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07年中国便把低碳经济提到议程上来。低碳经济要求的是减少碳排放等,以便达到环保、改善环境的目的。这便与暖通工程相接轨。怎么样在低碳经济的大潮流中,提高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怎么样在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提高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以满足现代建筑高质量的要求就成了迫切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之一。

现代社会暖通工程包涵了通风、采暖等多项系统项目,施工程序非常复杂。复杂的施工程序与施工环节则会直接导致许许多多的施工问题。因此,在当前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规范的施工计划,以及施工全过程的专业监管调控对暖通工程而言是异常重要的。

二、 暖通工程的施工

现代建筑中所采用的采暖通风等基本条件,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工作的环境。对于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通常按照规范的施工计划进行暖通工程的施工作业,偶尔情况下仍然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在暖通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层出不穷,而我国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已占了4成。因而,暖通工程的施工人员必须结合创新知识,全方面地应用工艺标准,提高自身的施工技术,用以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实践分析解决问题,

三、 暖通工程的几个施工要点

在暖通工程的施工中,由于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也越发提高。在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规定进行施工的同时,专业的技术型的人员需要在现场进行监控用以保障暖通工程施工的质量。现阶段,针对较高实用性能的暖通工程的施工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为防止扩散到四周以及楼下住户的现象,必要严格做好地热管其下地板的铺设作业,保障室内供热效果。

(二)冬季在暖通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在做好低温供暖系统试验供暖管道承压能力后,需要检查好管道内的水流是否顺利排泄,以保证供暖系统在冬季正常适用。

(三)卫生间一定要保证良好的防水层施工效果,恰当避免渗水测漏影响地热层对防水层造成损伤。

(四)为避免混凝土膨胀断裂造成盘管氧化,应在盘管和分水器连接部分套上外套波纹管。

(五)对地面供暖砂浆的处理是供暖蓄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所以,在沙粒的规格材料的选集上要严格把控,并且应注意避免对蓄热性能造成影响,有效提高供暖作业的质量。

四、 如何有效控制暖通工程的质量与管理

(一)对供暖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

对供暖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主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向来进行控制管理。

1. 在施工前期,熟悉施工图纸,明确设计意图和各项施工的基本要求。并且了解管道的安装位置,对风口位置进行良好的把控。检查管道等的空间位置是否满足施工过程的有效布置,检查阀门安装方向是否与水流方向保持一致性,并且进行独立施工安装。采用全空气的系统装置安装造型复杂的建筑空间空调系统。

2. 在施工的中期,要注意风管制安、支架制安、顶留孔洞、竖井内管道安装、设备安装、风口安装以及保温。这几个是施工过程中的部分重点,也是对暖通施工工作者的施工技术的要求。

对于风管制安,从选材上,便要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的要求规范的使用,避免使用的过程中因刚度不够,产生噪音,造成声音的污染环境的污染和降低使用寿命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支架制安,除了选材之外,主要考虑的是支架的承压力度是否在暖通工程中适用最大荷载量;在暖通工程施工完之后,对于顶孔留洞应及时做好封堵,杜绝漏风现象的发生;同时竖井管道的安装应上下统一将卡架安装在预定的位置,并且进行支模预埋;设备的安装亦需要准确安装在指定位置,满足机组的安装要求;风口的安装以及保温效果的调节也是一个重点之一,风口封堵时要注意风口的尺寸与裂缝。在完全以上环节之后,就是保温环节。保温环节所选择的保温材料必须满足耐火性能的基本指标,粘合剂必须严格匹配,对于风管系统的基本部件不能影响暖通工程的使用功能。适时的管道清洗影响了暖通工程的长久持续,为供暖功能发挥了很大程度上的作用。

3.在暖通工程施工完毕后,通常会有一个验收阶段。不仅要对暖通工程进行外观检查,而且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地进行风管与水压的测试,所以要准备好各项要求文件材料,确保满足验收的要求与出发点一致。

(二)加强暖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暖通工程的施工工序保证了施工过程中,从材料的选购,到结构的设计,到设备的安装,到合作施工的规范,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对施工技术的要求进行施工。所以按设立严格的技术监管部门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监管,才能完整把握施工的方向尽量不出现差错。对于暖通工程施工的过程,这一点尤为重要。

五、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暖通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以下简单罗列并且相应地突出几点措施:

(一)在材料的采购上,往往会出现各种缺陷,影响暖通工程进度的进行。因此,在选购暖通工程的原材料时,首先要注意的是严格检查三证以及规格、性能、材质等等是否能满足国家标准并且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对于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设计图纸要求的材料,一律不准投入工程中使用。

(二)设计人员接到设计图纸后,不能立刻展开作业。各种工程的设计图纸往往会出现遗漏或者矛盾问题,所以要先进行图纸审核工作,对于不明白之处,应及时提出并且在暖通工程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要马上建立交流机制,防止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才发现问题,难以修改,进而保证工作质量并且避免了工期的延误。

(三)暖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虽然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清楚施工要求安装位置材料尺寸等,但并未能使施工人员完全清楚,所以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在大范围内影响工期的进行。因而,有效的加强各个工种之间的配合对于完成一个质量达标的暖通工程来说至关重要。

(四)按照施工要求执行施工工序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许多问题,所以在暖通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有效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各道工序的验收程序,避免虚设监管机构,影响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

总而言之,对于暖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以良好的工作道德全面地去解决各个问题,争取暖通工程提交时质量能尽可能地达到验收标准或者与设计图纸无异。那么暖通工程才能真正起到便利居民生活的作用。

小结:

时代在飞速地发展,连带着经济在稳步中快速地提高,这就要求人类尽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工业化的过程往往会对地球环境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破坏,制造出许许多多难以言复的问题,温室效应、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人类的生活已经造成了莫大的影响,并且同时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部分生物物种的灭绝。所以,各个国家才迫切地提出低碳经济,力求在问题发生之后,努力地解决产生的不良后果。暖通工程也是如此。在适应人生的生活要求的同时,必须快速地进行研发工作,改善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用以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更好更快更便捷地为人类生活服务,同步达到在暖通行业的环保、节能、低碳。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生存下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苟-民用建筑中的暖通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现代商业工贸-NO.09.2012-187

[2] 刘长在-浅谈暖通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J]-现代装饰理论-227

[3] 徐泽洋-浅析暖通工程施工管理[J]-建筑施工-160~161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人力资源;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7-0071-04

一、低碳经济及其特征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该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1]。该白皮书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界定。此后,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定义,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2]。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中将低碳经济概括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3]国家循环经济立法小组组长冯之浚教授将低碳经济概括为“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基本要求是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尽管上述概念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相近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① 战略性[5]。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低碳经济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也是低碳经济的实施主体,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对其经营管理进行战略性调整。

② 可持续性。低碳经济则强调更高的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GDP或附加值更高。同时,社会福利水平不因此而降低,不为了减排,抑制经济发展,降低生活质量。这种经济模式通过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③ 创新性。低碳经济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必须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转变员工思想观念。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要求企业调整经营结构,提高能源和材料利用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我国的经济支柱不少属于高能耗产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随着中国逐渐承担温室气体控排减排的国际责任,减少能耗和碳排放,采取低碳发展模式将逐渐成为企业面临的约束性条件,而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高的企业将会面临显著的合规风险[6]。特别是对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品牌,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从事简单加工而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来说,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压力将会更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会迫使这些没品牌、没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生产企业进行经营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要求企业产品符合低碳标准

首先,面对全球低碳环保的大趋势,各国纷纷提出产品低碳环保指标要求,竞相推出更加严格的环境管制标准。碳排放受到限制,碳税和碳关税越来越高,这对出口企业的产品提出了严格的碳排放要求。因此,产品低碳化是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无法逃避的问题。其次,随着低碳消费理念的不断渗透,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低碳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提出了低碳化要求。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要求企业在产品上标注“碳足迹”,那些无法给产品标注碳标识的企业将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此外,为保证产品符合消费者的环保要求,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产品也提出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并要求提供“碳足迹”数据。当前已有很多企业如沃尔玛、宜家、百安居、富士康等从供应链着手,将温室气体管理纳入公司的采购标准和供应商考核标准[7]。

(三)低碳经济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低碳化

随着低碳产品需求的日益旺盛,消费者青睐低碳产品的行为选择最终必然会传导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会被市场拒之门外。低碳经济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节能、降耗、减排、增效,这就要求企业改变其产品导向、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以及废物的排放与处理等,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低碳化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使得企业包括能源在内的原材料投入、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企业所面临的要素市场环境和产品市场环境,并且影响到企业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在内的运营状况,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市场、业绩及其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限制含碳原料使用的政策也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如对碳排放征收高额的碳税,无形之中会加大企业运营成本;由于政府对“碳”能源的限制,会导致企业所需能源价格的上涨,从而冲击企业成本结构。因此,企业成本降低压力迫使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要厉行节约,削减开支,如通过降低照明及供热能耗、重新设计配送系统、进行远程办公与电话会议、削减差旅开支以及废弃物的减少与再生利用等内部挖潜措施使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低碳化。

三、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经营向低碳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推动企业经营低碳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对员工思想和行为的新要求

首先,企业低碳化经营要求人力资源调整经营与生产理念,形成“低碳”意识。要求员工了解全球、全国以及地方法规中关于碳排放问题的规定,了解企业的商业伙伴和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让员工意识到由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价值链的环保问题给企业所带来的现实压力、风险与机遇,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低碳化经营理念得到员工的心理认同。

其次,企业低碳化经营要求员工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行为上做到低碳化。比如尽量少开私车多坐公交和公司班车,打印时尽量多使用双面,用纸时尽量多使用环保纸,存储文件时尽量多用电子文件和推行无纸化办公,用餐时要量需而取、减少浪费,上班时不打私人电话和节约公话时间,随手关灯、关水,使用空调温控在26摄式度并随手关门关窗,下班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等等。

(二)对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

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经济导致企业经营结构调整,必然会淘汰部分岗位,催生一些新的岗位,这些新增长起来的就业岗位需要由具有低碳环保意识、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才能胜任,这就需要企业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低碳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此外,企业的产品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也会对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使人力资源素质和能力满足企业低碳化经营的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

(三)对人力资源结构的新要求

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产业创新、技术创新、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而创新就需要人才,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低碳专业人才作保障。对企业而言,低碳专业人才主要是指与低碳相关的产业或行业中具体从事低碳研究、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从事减排机制的碳交易人才。由于在高碳发展模式下社会没有专门培养上述低碳专业人才,企业也没有储备相关人才,这就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挑战,需要调整现有人力资源专业结构,提高低碳专业人才在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中的比重,以满足企业低碳化经营的要求。

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

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不同于高碳经济下的要求,更多的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人才上,这种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在招聘、培训、绩效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适应新型的人力资源配置。因此,企业低碳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必须结合低碳经济思想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力效益。但是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到企业战略位置来考虑,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与企业其他方面相结合的统筹全面管理,对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探索不够深入,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传统管理模式上,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

(二)企业低碳型人才供需不平衡

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企业急需的低碳人才主要有节能减排、新能源、垃圾处理、废水处理和空气处置等相关领域[8]。但由于我国低碳人才的教育起步较晚,这类人才数量不多,而目前这部分岗位市场需求较大,基本属于“僧少粥多”,很多低碳企业招不来“低碳人才”,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的供需结构不平衡。

(三)企业对低碳型人才的培养不够

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企业必须增加更多的“低碳岗位”,以及需要更多的“低碳员工”,这些岗位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等。要使人力资源胜任企业低碳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对人力资本有所投入,但是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意识缺乏,只是关心[前的利益,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很少作长期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开发。这些造成了企业对低碳型人才的培养不足。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

企业低碳经营对人力资源的思想和行为、素质和能力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低碳经营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必须靠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作保障。而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招聘、培训开发、激励等环节都不能很好的达到调动员工投身企业低碳经营积极性的效果,必须结合企业低碳发展要求,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机制上进行创新和完善。

五、低碳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水平无法适应企业低碳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必须赋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新的内容与使命,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塑造企业人力资源低碳理念

企业核心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引领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方向标。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仅仅局限于资本实力、技术领先、业务规模等,节能减排能力、单位产值碳排放、产品低碳标准等也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这些新型竞争力的实现需要有低碳文化理念作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教育培训每位员工都具有低碳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要体现绿色、低碳原则。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将节能减排、单位产值碳排放等方面作为重点KPI进行考评。通过制度、考核来唤醒每个人的低碳意识,激发低碳行为,创建低碳产品和品牌的企业经营新模式。

(二)培养、选用适合企业低碳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

为企业低碳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低碳发展要依赖高产出、高效率、低能耗,这取决于低碳型人力资源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保证满足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此,企业一方面应尽力引进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必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低碳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个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

(三)提高人力资源的低碳技能、素质和责任感

企业低碳化经营对人力资源的思想和行为、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人力资源胜任低碳化经营工作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组织系统的培训,积极开展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低碳责任感和技能。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应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低碳化管理变革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与开发。如对于企业管理者,应了解国际上新颁布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我国已签署的国际低碳公约、国家、行业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和条例,提高驾驭低碳经济的管理能力;对于技术人员,应了解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向和最新信息,掌握低碳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对于营销人员,应了解企业产品低碳设计特点及环保性能,增强宣传企业低碳形象的责任意识,掌握将企业的低碳理念传递给顾客及捕捉顾客的方法和技能[9]。

(四)激励员工低碳节约行为,约束员工高碳浪费行为

企业应明确激励或约束的关键行为,让员工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行为上做到低碳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将员工的低碳行为绩效纳入考评体系。在制定企业低碳经济绩效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其逐层分解,并根据企业成本预算及低碳化目标,制定考核细则,最终形成员工低碳行为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方式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在考核的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建立起与低碳行为绩效考评指标相对应的薪酬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参与企业低碳经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企业低碳绩效有直接贡献的员工,可以根据成本降低程度或社会效益的高低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树立标杆形象,带动全体员工积极投身企业低碳发展之中。

(五)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的低碳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仅要促使员工行为低碳化,而且要做到管理活动自身低碳化。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各环节中,都要贯彻“低碳”理念。人力资源规划低碳化要求系统分析低碳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制定出企业低碳型人才的供求平衡策略,以支撑企业的低碳发展战略。招聘低碳化要求采用低碳化的过程和手段,以最低的招聘成本和最环保的方式完成招聘任务,如采用电子化招聘,极大地节省各种社会资源的消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培训低碳化要求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避免培训的铺张浪费;在培训过程中,灵活运用培训的手段和方式,适当应用计算机辅助培训、网络培训、多媒体远程培训等新兴技术培训手段;对低碳培训进行监控与管理,提高培训的效率与效果。绩效考核低碳化要求企业将低碳行为绩效纳入员工的绩效考评体系中,设计员工低碳行为KPI,据此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引导员工产生有利于企业提升环境绩效的低碳行为。薪酬管理低碳化要求企业设计与低碳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对员工行为进行激励与约束。

[参考文献]

[1] UK Government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2003.

[2]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低碳经济[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52.

[3] 张坤民,等. 低碳发展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4] 冯之浚. 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 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5]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6] 邓梁春. 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挑战与机遇[J].世界环境,2008(6):60-62.

[7] 祝福冬.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碳管理探析[J].企业经济,2010(7):51-54.

[8] 朱海滔. 培养低碳人才“烧”旺低碳经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45-47.

[9] 孙会,贝金兰. 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J]. 企业活力,2011(2):57-59.

A Stud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Effects of Low-carbon Economy

on Human Resources of Enterprises

Li Gang

(School of Managemment,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第9篇

一、延长产业链以促产业生态化的例说

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措施是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残余物的排放。其中当然包括二氧化碳,也就是所谓低碳。产业生态化,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完成。一是企业上下游之间互相联合,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态化环节,形成企业生产链条的生态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企业延长生产链条,促成企业内部生产的生态化。相关的案例分析可以说明。1、卡伦堡产业共生网络的成员构成和副产品交换。整个卡伦堡的产业共生模式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包括发电厂燃烧排放的、炼油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发电厂和炼油厂的冷却水、发电厂煤燃烧后的粉煤灰、发电厂产生的余热、制药厂所产生富含养份的淤泥。该产业生态系统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1)Asnaes火力发电厂;(2)Statoil炼油厂;(3)Gyproc石膏板工厂;(4)NovoNordisk制药厂;(5)卡伦堡市:供应地方一万九千居民热能,同时供水给家庭与产业用。在这个产业生态系统中,(1)来自NovoNordisk制药厂生产过程以及鱼池水处理工厂所产生的废弃污泥为临近农场提供了肥料;(2)Asnaes公司利用碳酸钙(CaCO3),将二氧化硫(SO2)置于烟囱中,同时4Megawatt(百万)瓦特瓦斯发生反应,产生出可以卖给Gyproc工厂的硫酸钙(石膏)(3)炼油厂利用去硫过程制造出纯液态硫,再把它卖给一个制造硫酸的公司Kemira。NovoNordisk生产胰岛素所剩下的酵母则给农夫作为养猪饲料。与此同时,随着新成员的加入,企业产业链条增加,产业生态化经济产值不断增加,而对环境扰动却在减少。2、企业内部生产链条的生态化。燃煤发电企业是传统的污染密集型产业。然而通过产业生产过程的重构,企业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行为的环境影响。以大唐湘潭电厂(陈若华,龚光明,2012)为例,尘渣是可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来源,并且严重污染环境。大唐发电厂通过研究,采取措施,延长产业链条,在除尘除渣的基础上,实现废渣的资源化利用,利用废渣建造建筑材料;在脱硫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使之成为生产化肥硫胺的原料;同时通过污水处理的引入,实现了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同时相关资料表明:湘电集团通过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每年降低煤炭使用量20万吨吨。同时延长产业链条的产品均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二、延长产业链中的低碳经济思考

在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中,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里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十七大报告中则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近年来,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经济发展模式。1、厘清碳排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及企业生态行为的激励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第一,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实,这种观点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一种推测、猜想,且不着边际。把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全球气候联系起来,与其说是一个科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从物候学的角度来分析,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既不是历史上最冷的时期,也不是历史上最热的时期,难道说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居然超过了今天,这显然不可思议!而地球物理学家、地理学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曲线图与全球气温关系变化图,也在很大层面上,否认了这种关系的存在。其实,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全球各地气候变化的、或各季气温变化的,首要的当然是太阳活动:如太阳黑子、日珥、耀斑等活动以及太阳高度的变化。地震、火山活动也会对地区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当然,从更长期的历史角度分析,大陆漂移也是影响气温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第二,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关系。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人们再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对人类生态系统危害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从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到日本的水俉事件、米糠油事件,我们均可以发现其中其主要作用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影子,可以发现硝化物、硫化物以及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影子。然而在这其中,就是不见或很少见二氧化碳的影子。当然我们并不是赞成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尤其是以人类工业为主的排放。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意味着传统的以煤炭、石油为主的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发现足够的替代能源之前,提高现有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当然是发展经济的不二选择。然而建设“两型”社会,仅提低碳,很显然是不够的。很容易发展模式由一种污染物的排放减少转移到另外一种排放物的增加。按照目前的惯例,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两条路径:一是提高能源效率,由每万元GDP的能耗,在这方面,我们存在不少差距,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④;二是降低传统能源的使用量,寻找替代能源。现阶段我们的做法很明显是应该存在改进余地的,强调碳排放的降低而相对忽视了其他排放物的影响。2、厘清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到底是从源头的角度入手,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是应该从产业生态化的角度入手,降低碳的排放量。从我国能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把这个问题厘清,是认识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也就是说低碳应该从哪一个环节入手,才不至于走上迷途?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各种能源储量中,煤炭的储量相对较为丰富,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相对较为丰富的国家。煤炭资源在我国现阶段和可以预见的将来,都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可避免。因此,从源头入手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只有两种措施,第一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提高单位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一点,大有可为。尤其是与发达国家单位GDP的能耗相比,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第二,降低煤炭资源的总使用量。这一点,出发点是好的,愿望也是好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可实施性。从提高煤炭资源的效率入手,在短时间内,也许是可行的,但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其可行性是很值得怀疑的?第一,经济的不断增长意味着能耗的增加。第二,煤炭作为一种资源的特点,有其独特性:作为一种能源,许多区域的煤炭资源,并不是埋在地下越久越好。在地底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许多煤炭资源是有可能自燃的。对于这些煤炭资源,我们不仅不能让它久埋地下,反而必须尽快、尽我们的能力,将其开采出来,消费使用。因此,在寻找到适合的替代能源以前,降低煤炭资源的使用总量,基本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同时,即使发现了适合的替代能源,就让煤炭在地下自燃,更是不合理的。这说明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可行的。但是联系现阶段经济的发展来进行分析,从源头降低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的使用量,是不现实的。这就意味着,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必须有新的思路:第一,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第二,在能源的总使用量不降低甚至增加的情况下,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延长产业链中的循环经济思考

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讲求生态效益是保障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许家林、王昌瑞,2008)。产业生态学的问世,即意味着人们已经意识到促使企业生产链条生态化的重要性。而从上一个世纪末,人们即已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完美结合的有效方式。日本政府在20世纪末即已提出走向“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口号,即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社会向以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循环型经济社会转变。从产品的提供角度分析,改传统的重厚长大型为轻薄短小型,节约资源的耗费,提升产品的质量。1、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区别:从本质上分析根本区别就是资源观的不同。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企业生产的残余物一般属于经济上无利用价值的物品,因此向地球生态系统一排了之,而由于地球生态系统承载量的局限性客观存在,废弃物的不断积累终于导致了水、土壤、空气等等生态圈生态质量的全面下降。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分析,传统产业的废弃物实际上属于浪费的资源,是可以持续地进行再利用的。因此从产业生态化的角度,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对产业布局进行重构,把经济活动重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对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污染、提高发展质量的目的(李超顺、王文中,2008)。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从产业布局的层次,首先强调企业布局遵循生态系统生物链和生物网的关系,形成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生态有机整合关系,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将各种有害排放物质再利用⑤,实现有害物质的大量减排,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第二,强调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评价产品、服务和行为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影响,以产品、行为、服务的生态友好为基本要求,从产品、服务、行为的各个阶段,全面评价产品、服务、行为的环境影响力和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比较:两者都强调减排,但循环经济强调减排是在资源再利用、再循环的基础上的减排,也就是说,在遵循生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减排。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发展循环经济强调产业布局的生态化;第三,发展循环经济,强调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产品和服务在不同阶段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以不破坏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持续改进为原则;其四,目标明确,不易引起歧义:强调整体有害物质的减排,不像低碳经济乍一听,使人觉得碳排放是万恶之源。3、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循环经济在发展中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技术的创新是关键。由于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关的制度安排。由于生态消费市场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以美国为例,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表现出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基本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政策,既强调以开发新技术,而不是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强调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样、创新性和灵活性⑥”。在我国,其实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实现产业生态化的事例还是较多的,如广西贵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山东鲁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均是成功的案例。他们的经验是,第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第二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第三,尤其重要的是,增加了企业的收益。

四、延长产业链以促产业生态化的要务

为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联合国ISO14000的颁布,各国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法规的出台,以及发达国家出台的对企业环境成本的规定等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往的措施偏重于成本的研究和惩罚的实施,正如阿兰.斯密德所陈述的那样:对某种行为的惩罚将会减少那种行为的发生。但是,惩罚仅仅是对那种行为进行频繁的压制,试验对象将会怨恨、误入歧途……。这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习惯于以经济绩效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由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正的外部性的存在,以中国为例,有人研究指出,如果在十年内为所有公民提供清洁用水的成本是400亿美元,其收益的折现值将为800亿美元(Hammer&Shitty,1995)。因此在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基础上,研究企业环境收益的内化实现机制,刻不容缓。当前,延长产业链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生态化的要务:一是政府出台相关环保措施和法规,进行引导,激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二是对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之中所存在的外部经济进行补贴或者进行制度创新,是企业的外部经济行为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充。以大唐湘电公司为例,国家的脱硫补贴对与大唐湘潭电厂二氧化硫产业链条的生态化延长,无疑具有主要作用;第三,对企业违反生态规律的行为、损害环境功能的行为进行重罚,这是激发污染密集型企业实现产业链条生态化的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落实企业生态经济受托责任的考核和计量,也就是说,开展企业生态收益计量(龚光明、陈若华,2012),从加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的角度入手,推动两个目标的实现:第一是实现经济的生态化,这一点,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第二,是生态经济化(龚光明、陈若华,2012),使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

作者:齐绍琼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低碳城市

推动生态文明建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联系社会主义建造大局的主要战略使命。“把生态文明建造放在杰出地位,融入经济建造、政治建造、文化建造、社会建造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造美丽中国,完成中华民族永续开展。”把生态文明建造融入经济建造,应该有两重内涵:一是融入“经济建造各方面”,建造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二是融入“经济建造全过程”,建造不一样期间或环节的生态文明。

一、生态城市内涵

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遵守以下几项的基本的准则。(1)优良的生态环境。包含城市功能高效、生态环境更优美、城市空气更加清洁及城市生活用水更加安全,这是生态城市的根本。(2)完善配套的生态城市设备。这包含快捷便利的城市交通,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交通工具可达性比强,交通工作运营良好,这是硬件配套。(3)城市的文化氛围要海纳百川。这包含文化秩序井然、文脉连续、居民道德风气良好等。(4)经济发展氛围高效良好。这包含产业的投入产出高效,产业的利润不断增加。(5)社会文明认识逐渐加强。这包含居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居民维护城市卫生的自觉性、同时还要不断树立居民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二、建设低碳城市必要性

1.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必定要建造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建造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就需要重视城市的各个方面,例如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的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方面,因为中国的人口密度比较大,所以节能减排的彻底实施仍是具有很大难度的。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的开展能够将生活环境的质量得到提高、城市空气得到有效净化、呼吸方面的疾病发生率得以下降,从而可以把一个舒服的生活环境提供给大家。

2.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为了让中国迅速发展与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需要为完成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城市规划的低碳节能减排则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一方面是由于需求增加低碳环境,从而减少化石燃料,为子孙后代提供足够的资源,促进开发新能源。

3.促进城市发展

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日益剧烈。跟随着人们对环保低碳认识的逐渐加强,生态文明环保城市的出现备受瞩目。如果某一个城市违反生态文明环保的相关认识,不遗余力的的开展重工业,就必然会致使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损坏,很多环境问题也会日益增多。通过对生态文明环保城市认识的进一步加强,不只有助于生态文明环保形象的树立,也会对推进生态文明环保的经济可持续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

1.城市产业设计

生态城市发展的计划,用于维修资金或非经常性资金的使用、控制和防止资金可再生过度浪费。使生态文明环保城市的各个出产环节更加科学合理,使人与生态文明环保城市呈现良性的展开状态,能够使得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联系生态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循环经济加以合理展开。与此同时,生态城市的重工业计划也要注重工业与生态的协调性,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需要与高科技一起展开,从而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城市环境的生态城市构建起来,推进城市居民医疗、居民旅游、居民教学和社区文明等各项基础性工作的迅速展开。同时还需要对现有工业进行改造和调整,做好重工业的生态文明转型,加速生态文明城市经济社会的开展。

2.城市系统能量方面低碳化

生态城市的低碳化与城市的能量活动适当亲近,城市体系中的能量呈单向活动的方式,动力的利用率假如较低则会对城市的低碳化开展发生负面影响。才能流的剖析可以对动力运用功率进行评价,从而对环境与经济体系中能量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剖析,并对能量进行核算,进而对动力的输入、变换和运用输出进行结算。在能力流化剖析中,主要对燃料、电力、动力产品进行剖析,并经过剖析,对城市体系中的能量活动方法进行跟踪,对城市体系的变化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对低碳与城市体系之间的效果进行剖析评估。

低碳化城市流可以为城市规划技术需求能量代谢机制和城市能源系统工作规则进行研究,而且对每个城市的系统性能和能量角度区分为可流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结构和生活方式来进行研究,在城市节能方案的关键环节,再从头在工业、商业、交通、天不是类型的单位功率为分析城市减排和节能政策和城市联系,负责镇电力运行功率、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降低城市产业结构、动力结构等研究与准备工作,然后完成所有城市的低碳化。

3.城市系统功能方面低碳化

由于存在很多很多历史因素,生态城市不得不收到这些方面带来的各种影响,也可能会由于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而改变。在经济社会高度展开的发展环境下,生态文明城市作为经济的调集基地,生态文明城市功用需向多元化方向展开,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中心是功用区划,也是规划编制生态文明城市空间类专项的一个重要依据。生态文明城市功用分区需求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城市中各种要素构成一个规划合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城市经济功用分区的合理性与否,不仅仅只对生态文明城市的低碳化转型产生影响,也和生态文明城市的持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之中,由于各个生态文明城市不一样的城市化、低碳化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城市主体功用定位,因而也应该有不一样的生态文明城市发展路径。比如对与主体功用区相配套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进行加强,城市规模的不断优化,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都是低碳城市方案中能够进一步研讨并打开的内容。

4.“常规能源+新能源”的生态能源利用

生态文明城市的能耗较低,从而需要保证较高的一次动力的使用效率。如今能如今能够广泛运用的能源还是常规能源,这就需将常规能源进行清洁,从而保证城市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而在新能源方面,太阳能与光伏发电的运用比较广泛。风能是最廉价和最可再生资源技术。生物能源是采用新的安全需求和清洗,并在城市电力汽车,汽车能源表现能力是无价的。而地热开发应用,我国也有了迅速展开,并常见用于发电、城市建设、旅游农业热量等方面。

四、结束语

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要联系当前城市的生态文明开展状况,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生态文明城市进行合理的计划,营建出越来越好的工作环境和寓居环境给居民,保证中国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低碳

收稿日期:2011-04-22

作者简介:张立艳(1975―),天津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战略环评、清洁生产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16-04

1 引言

我国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扩展到规划层面上,规定了特定的规划必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或规划审批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评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问题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英国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而且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将规划环评与低碳经济相结合作为整体考虑,势必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2 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站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条件、可能性及途径,并充分考虑各个环境要素累积效应的影响、能源及资源利用而产生的影响、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的间接环境影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针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制度建设、技术准备、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实施即是我国环境立法的重大进展,标志着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防止在经济发展中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损失和破坏及必将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对有关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仍旧不足[1],规划环评指标体系还有待完善和规范。只有做到充分考虑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环境各项因素,才能确保更好的预防区域和流域范围的环境质量恶化和生态破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贯彻实施的重要前提,有利于规划方案和替代方案的比选以及促进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它不但可以使决策者认识到规划实施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的环境因素,而且可使公众获取有关规划环境影响的有效信息。这对于发展和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逐步形成一套面向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评价对象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促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指标是用来反映环境变化过程和趋势的工具,具体包括表示和描述环境背景状况、可预测的规划环境效益、替代方案对比以及监测规划执行情况与规划目标的偏差等。在实际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体现出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评价范围较大、涉及评价因子较多,从而也决定了评价指标的复杂性,众多层次和众多类型的指标共同构成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需要在众多的原始数据或评价信息中筛选出灵敏、全面、且便于定量的主导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而且筛选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性、层次性、独立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绝对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原则。

规划环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评价方法,依托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适当的扩充、完善而形成其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自然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组成部分,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站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条件、可能性及途径,并应充分考虑各个环境要素累积效应的影响、能源及资源利用而产生的影响、项目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的间接环境影响等。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规划环评的评价指标还应包括资源指标、能源利用指标、社会经济指标3个方面的指标要素[5]。

我国的社会经济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规划环评作为重大经济决策链前端的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我国的规划环评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全球变暖大环境下我国即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规划环评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更加统一和成熟的指标体系尚有待形成,从而才能为我国制定更合理的战略安排提供重要依据,进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低碳指标纳入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应对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高碳经济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纵观世界上英、美、日、澳、意等主要发达国家,正在纷纷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分别通过征收碳税、开发碳减排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来形成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欲借此来抓住全球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争取在未来的经济、产业、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6]。谁在低碳道路上处于领先低位,谁就能占领历史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中国经济如今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能源结构中煤炭的主导低位仍比较明显,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大形势下若要谋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必须采取复合国际潮流的经济发展模式[4],反之,若我国继续走旧时的高碳经济发展道路,谋求一时的经济快速发展,则必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在未来困难重重,承受不可预知的更大的风险。

中国目前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2大国。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于2009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1排放大国。面对越来越大的国际舆论,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外部压力,中国的发展空间将受到制约。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学者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从概念上可以看出,规划环评的目标是在于确保规划目标能够实现的同时预防或减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实质也是在于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拥有相同的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实际操作中应当将二者作为整体同时考虑,以确保不会顾此失彼,甚至影响到规划环评的时效性。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主要难题。低碳之路无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目前在规划环评过程中融入循环经济理念已逐渐受到重视,而低碳经济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规划环评中还鲜有涉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将低碳理念融入到规划环评之中,使规划环评的发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在于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将低碳指标逐渐纳入到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则在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中包含尽可能多的低碳指标,这样将可以更好地指导规划的制定并且将更加具体、更加有效地指导经济、社会在良性的循环体系中发展。

4 低碳评价指标现状

综合分析目前已有对低碳评价指标的研究可以发现,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大多数是参照国际能源局2009年CO2报告或者国际上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种可能指标,包括人均碳排放水平、碳生产力水平、技术标准、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碳排放弹性以及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的指标,以此作为衡量低碳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虽然低碳如今已经成为热点问题,正受到许多国家和组织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尚缺乏一套系统的、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的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

通过对现有低碳评价指标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的总结[7],本文给出本文对低碳评价指标选取的一些结论。笔者发现虽然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低碳评价指标的分类和命名及其所应当包含的具体低层评价指标尚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各评价指标体系所囊括的评价指标基本均包含于能源与资源、消费、建筑、交通、产业、政策等几大方面。于是,本文在借鉴和扩展前期低碳评价指标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目前广泛被采用的低碳的高、低层指标(表1)。

表1 现有低碳评价指标汇总

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关的低碳评价指标分布范围较广,包含内容较多,在实际选取和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客观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的低碳指标进行评价,而且随着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了解的不断深入,既要对低碳评价指标进行补充修正,又要剔除难于量化或者表征的低碳指标,从而逐步筛选得到最具有代表性的完善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5 规划环详指标体系实例分析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1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

2010年1月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分解专家论证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内首个生态城指标体系分解实施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生态城建设理念和建设模式的复制推广奠定了基础,而且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有可能成为国内第一个行业标准。中心天津生态城建设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涉及的低碳指标见表2。

表2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环评中的低碳指标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定位、规划设计、建设目标及其具有特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指标体系分别选取了表1中低碳能源和资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政策中所涉及的一系列低碳指标,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将低碳理念纳入到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中,以期更好地指导规划的制定并且更具体、更有效地指导经济、社会在良性的循环体系中发展。由表2可见,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低于150t,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绿色建筑达到100%,区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这些指标有的达到甚至超过先进国家水平。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中,无论是约束性指标还是引导性指标都涉及到低碳方面的指标,表明将低碳指标融入到规划环评体系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逐渐得以实践。该指标体系的制定是在参考中新两国的国家水平基础上,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取其高者,并同时在参考国际标准和天津当地条件下进行的。希望以此来满足生态城的未来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中新生态城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对其它生态城的建设起到引领和启发的作用,生态城指标体系的构建理念和选取方法也都会被作为未来生态城建设实践中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从而让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6 结语

深入认识规划环评在区域发展中重要性,认清评价指标体系在规划环评中的关键作用,充分了解当前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遵循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一套具体、有效、易于操作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应该紧跟时代脚步,明确低碳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清晰了解国际上低碳发展的现状及趋势,逐步把具体低碳指标纳入到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之中指导实践,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和完善我国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

客观实际上,虽然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而且其区域定位、区域特点和发展目标也都可能不同,但是为不同地区的规划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大致框架应该是一致的,而表1中所涉及的低碳指标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和敏感问性题进行参考性的筛选和取舍。其宗旨是进一步地完善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实践。

参考文献:

[1] 朱 坦,吴 靖.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遇到的问题和几点建议[J].环境保护,2005(4):50~54.

[2] 马铭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对策探讨[J].生态经济,2008(9):31~36.

[3] 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5):22~23.

[4]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2~17.

[5] 刘清慧.浅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79~81.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风景园林;自然资源;持久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逐渐加重,一种新的低碳环保理念应运而生。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发展以来,各行各业都在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工业污染产生废水、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不断破坏着自然环境,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在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经济的模式主要是减少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在保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低碳风景园林就是在满足人们生态景观需求的前提下,使绿色生态得到有效推广。

一、低碳风景园林的概念及意义

低碳园林景观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劣的背景下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低碳园林景观、“低碳技术”、“低碳社会”等都同属于低碳时代的基本理念。在社会经济大跨度发展时期,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社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破坏。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自然资源匮乏等情况的加剧,人们逐渐重视起节能环保等相关理念。风景园林工程作为保证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设施,通过结合低碳节能理念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使用低碳理念对传统风景园林艺术进行改造,可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低碳风景园林艺术的特点

现阶段,低碳风景园林的建设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还能够有效应对自然环境恶化和资源贫瘠等局面,上文也提到了这一作用。在人们逐渐重视低碳风景园林艺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将其与传统的风景园林进行对比。也正是经过这种对比,才能使各界充分认识到低碳风景园林具有的明显优势,这也是其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城市风景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树木、钢材、水泥等人工材料。在城市频繁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与城市面貌相匹配,传统风景园林景观必然会面临着拆除或重建的危机。而低碳风景园林所提倡的是低碳环保理念,要求对已经成型的建筑或使用过的材料进行重新的改造并加以创新,使风景园林建设材料能够做到循环再利用,这样便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二)减少能源消耗量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管是城市内建筑还是风景园林建设,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包括在工程实施、运行和后期维护等各个方面。低碳风景园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消耗过量的情况,尽量选择就地取材,这样便可以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使用“低碳”材料代替“高碳”材料,降低园林景观建设中的碳成本;在风景园林建设中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技术的应用,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如:可以使用太阳能发电照明路灯;对风景园林进行合理设计,尽量延长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拒绝为了达到圆领景观效果而使用大面积玻璃墙等高耗能的材料,尽量减少空间浪费的情况。

(三)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在城市中大力建设风景园林工程不仅要美化环境、扩大城市绿色覆盖率,更重要的是保证城市生活质量。园林景观中的绿色植被能够经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众所周知,绿色植被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公顷针叶林一年内能够吸收300吨的二氧化碳。所以,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扩大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加强吸收二氧化碳,提高城市居住的环境质量。

三、低碳风景园林的营造准则

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减少污染排放量,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营造低碳风景园林过程中,就需要始终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展开,科学合理地进行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在保证风景园林建设完成之后能有效吸收城市中二氧化碳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证风景园林的实际效果,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基本要求,在风景园林建设中应该保证以下几点要则:

(一)合理规划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方面,需要有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准确计算建设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风景园林规划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意见。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因素有很多,所以设计人员必须通过实际研究,制定合理方案,有效控制风景园林营造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满足园林建设的需要。

(二)选择优质节能材料

低碳风景园林不仅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要对材料选取方面进行足够的重视,即选择低碳环保的节能材料。若想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是低碳材料,需要计算出材料的碳成本,如果碳成本数值低,那么则符合低碳材料要求。需要加以注意的是,材料不等同于材质,所以在实际选材工作中,要从多方面因素考虑材料是否符合标准,包括材料的生产厂家、材料制作技术等等。

(三)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

在风景园林建设初期,通常会使用消耗大量能源的机械设备,对交通、造成和污染等方面都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且还会增添额外的存储空间。所以,现代风景园林施工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将会改善施工过程中碳排放过量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大型设备对植被的破坏。

(四)延长低碳风景园林的使用期限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说,在城市低碳风景园林营造过程中,风景园林频繁更换、拆卸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因为城市格局在不断变化,风景园林景观也就需要不断改善,但是这种现象不可避免会造成资金、能源的极大浪费。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尽量采取措施,延长风景园林的使用期限,尽量降低对风景园林的资金投入。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城市规划特点及城市发展趋势,使风景园林的设计更具有灵活性,这样才能延长风景园林的使用期限。即便是要进行拆除和改造,也要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低碳风景园林建立在传统的园林建设方法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自然生态位主要格调,重视绿色植被的建设,贯彻“低碳经济”的所有理念,建设满足社会发展的风景园林景观,将低碳理念渗透到社会发展中。

结语:

工业社会日渐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渴望日渐迫切,因此,“低碳经济”是顺应时展而演变出来的理念。总而言之,在建设城市低碳风景园林过程中,不能只顾风景园林的艺术性,而是需要从实际出发,保证风景园林的实际作用,确保城市生活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对资源能源的破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未来营造城市风景园林的过程中,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为建设低碳节约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杨一楠.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8).

[2]罗仕伦,张鹏.修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北京农业,2013(07).

[3]韩会军,候怀欣,李闪闪.低碳风景园林营造规则及其功能特点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1).

[4]杜泽阳,章兰珍,金新明.浅论低碳风景园林的功能特点及营造准则[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