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的启示

金融危机的启示

时间:2023-08-09 17:3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的启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危机的启示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市场失灵;政策失灵

[中图分类号] 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64-05

一、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2008年3月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跳楼价”收购;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有着 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另一家面临破产清算危局的证券业巨头美林证券公司,则以约500亿美元的“甩卖价”被美国银行收购 (500亿美元相当于美林2007年初价值的一半)。在短短的6个月内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华尔街是美国金融业的基础,两大金融巨头同时轰然倒塌,震惊了世界。世界各主要股指应声跳水。然而,坏消息远不止如此,2008年9月16号美国政府提供850亿美元接管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2008年9月25号摩根大通公司以19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华互银行)的部分资产。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华尔街风起云涌,成为继去年次债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的最严重的动荡。“这是一个世纪才会发生一次的危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如此评价[1]。无论从规模、影响程度还是持续时间上,格林斯潘的评价都显得不过分。“华尔街 9・11”不仅戳破了一个硕大的金融泡沫,更将美国金融业的荣光与傲慢一扫殆尽。目前金融危机仍然在全球蔓延,并开始对实体经济进行伤害。

要探讨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还要从其前身――美国次债危机谈起。在美国房屋抵押贷款过程中,根据借款人不同等级的信用水平,制定不同的贷款条件。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等条件,美国房屋贷款分为三级:①优级(prime loan)、②近似优级(ALT-A)、③次级(sub-prime loan)。优质抵押贷款指借款人的FICO信用积分 达到620以上、DTI比例低于55%、LTV按揭成数比例在85%以下的贷款;低于此标准的抵押贷款则称为次级抵押贷款。

2001年,布什政府为替代网络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刺激经济发展,将房地产业作为主要的支柱产业发展,其中,把主要满足占人口多数比重的低收入阶层(特别是西班牙裔和非洲裔阶层)的住房需求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同时,美联储从2001年初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1月5.98%降低到2004年中期1%。30年期固定利率房屋抵押贷款(不含次级贷款)的合约利率也从2000年5月的8.52%下降到2004年3月的5.45%[2]。宽松的政策和较低的利率水平吸引那些无法获得优级贷款的低收入群体或信用等级不高的购房者大量通过次级贷款购买住房,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和信用等级较高的购房者也利用次级贷款融资。首先,房价上涨预期增强了购房者借款买房的动机,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美国房屋价格强劲上升。美国房屋价格从1995年开始逐年提高,上涨速度也逐步加快,自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中期,上涨速度急剧提高,同比增长最高曾超过15%。其次,上述政策直接导致房屋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至2005年,增长格外迅速。2003年达到4000亿美元,到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2006年起,增长放缓。次级贷款在房屋抵押贷款中的比重从1999年2%左右增加到2004年近12%,至2006年四季度,该比例达到近15%。最后,由于次级贷款发放机构通常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获得资金,为了获得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或避税等因素,这些机构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信用衍生产品(MBS、CDO、CDS等),即次级贷款证券化。2001年以后,美国的次级贷款证券化的飞速发展[2]。

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随后一年内维持不变。与此对应,房屋贷款利率也有所上升,至2007年7月达到 6.7%。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债能力形成压力。2007年,不能按时偿还按揭的人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到2007年的3月,房价的泡沫也达到了顶点,随后明显下跌。从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房价在旧金山下跌了17%。在洛杉矶下跌了l9%,在菲尼克斯下跌了 2l%,在迈阿密下跌了22%在拉斯韦加斯下跌了 23%。结果是,10.3%的房屋拥有者欠的债务比他们房屋的价值还要高[3]。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则爆发了次债危机。

次级贷款危机引起次级贷款发放机构以及相关信用衍生产品(MBS、CDO、CDS等)投资者的损失,这些信息反映在这些机构的股价上,且引发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对股市造成冲击,而且这些机构可能是遍布全球,使得恐慌蔓延到全球市场,加上各国股市之间的联动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冲击波及到其他国家的股市。同样,公司债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及各类相关衍生品市场等也与之产生联动。因此,次级贷款本身的风险使得危机]变为全球性的系统性风险。

二、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探析

这次次债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还在不断蔓延中。此次金融危机表面上表现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造成泡沫经济,最终泡沫破灭而造成的危机,实际上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失灵,导致过多的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崩盘,并进一步导致整个市场的配置无效率。那么造成这次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事实上正是市场配置失灵以及政策制度设置的偏差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

微观经济理论阐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下,可以使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虽然,1945年~1973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全世界,管制的资本主义都占支配地位。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于危机中的滞涨问题束手无策,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有:①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②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 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③社会福利急剧减少。④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 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⑤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⑥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4]不管是管制的资本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都笃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但是,事实上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设条件并不是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真实写照,因此,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定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市场失灵的状况时有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一次。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此外市场调节往往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容易造成经济运行失衡。市场调节也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难以解决公平竞争和实现公共的收入分配,事实上这些社会问题对经济系统有反作用。其中,市场调节造成分配不均、不完全信息以及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工人和工会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缺乏为工人提供援助的相应政策和计划,导致工资不升反降,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据有关研究统计,西方国家GDP增长的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少数富有阶层的口袋。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l%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l‰的人口只有30万.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的人口的总收入是相当的.而最穷的50%的人口有1.5亿。从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份额翻了番[4]。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资本收入不断下降,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有效消费需求。

其次,西方经济学早已论证随着竞争的程度不断提高,虽然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厂商的利润却不断下降,并趋向于零。而马克思早就提出,资本家活动的动力是获取利润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使得每一单个资本家不得不在两个方面进行搏斗:一是在劳动过程中,为生产剩余价值而同工人进行斗争;二是在流通过程中,为以利润形式实现剩余价值而同其它资本家进行斗争。不管是何种斗争,最终都迫使资本家采取先进生产技术,促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上升,利润率不断下降。此外,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也会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失业和贫困在劳动者一方积累,促使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减少,导致厂商的产品积压,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厂商的利润率。对发达工业经济体所做的研究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末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平均利润率出现了很大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至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反复出现了突发的复苏。但直至2000年,利润率仍未升回到在“二战”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现在经常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维持着资本主义最长的一次繁荣的那个水平。利润率在美国的最高点是在1997年左右达到的,但这个最高点仅仅比1973年~1974年的战后首次大衰退开始之时的利润率水平稍高一点[4]。正是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极大制约了厂商对生产进行投资,进而投资需求不断减少。

马克思很早就曾指出过,只有生产出来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卖出去,资本主义经济才能正常运转。这只有在人们支出商品的所有收入――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用于购买这些商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5]。但是在当今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下,由于利润率不断下降,资本家没有对利润进行生产性投资;而劳动者的工资却相对于资本不断下降,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总和――社会的总的有效需求实际上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社会的总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而西方国家的社会总有效需求不断下降,因而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源[6]。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期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政府进行干预,鼓励资本家支出他们的储蓄――途径是改变税率和利率,这使得投资对于企业而言更为有利可图;或者是政府借钱自己进行投资;再或者是向消费者发钱,鼓励他们进行消费。这些方法在短期内偶尔起到了作用[4]。但是,这些措施的长期效果具有内在的限度。政府借的钱最终必须要偿还。否则币值会下降,通胀随之而来。如果以向利润征税来偿还支出,这会削弱对投资的激励;如果向消费者征税来偿还,这会降低他们的购买力[7]。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措施没有从社会根本制度方面从社会关系方面去铲除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只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再次积累爆发,再加上政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滥用,引发了通货膨胀。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滞涨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产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针对劳动者消费不足的问题,他们进一步鼓励消费者采取借贷的方式来消费,让劳动者用未来的收入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而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不适应这种消费模型,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先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拿股票质押;而后是本世纪的前五年,拿房产质押。特别是美国,利用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地位,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美元,来变相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借款,为其超额消费买单。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私人部门债务占GDP之比急剧上升,2008年达到创记录的354%,家庭债务与资产之比从2001年起也急剧上升,在过去7年家庭债务与收入之比超过之前的39年的水平[2]。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从1995 年占GDP的1.5%猛然升至2006年的6%。2006年第三季度,赤字按年计算的规模达到8440亿美元的顶峰,美国每个交易日要从海外引入34亿美元的资本,方能补足国内储蓄的巨大差额[8]。针对资本主义世界利润率不断下降趋势,资本家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通过两个渠道: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通过不平等的国际市场秩序,在全世界范围内猎取利润,通过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利用金融化向全世界转嫁这一利润率危机。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并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本质原因。②从产业领域拓展新的投资领域。所以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鼓励竞争,鼓励各种创新。在消费需求不足,需要借贷消费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加以支撑的状况下,在投资需求不足,大量资本需要寻求新的利润点的状况下,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重要资源等资产投资市场无疑成为最佳的解决工具。拥有大量资本的银行机构无疑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利润增长,所以银行具有了制造各种资产市场泡沫的内在动机。所以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了低利息的货币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鼓励金融创新,放任市场的自由竞争。

市场体制不够完善,再加上现代金融市场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管理层对此监管缺位,则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说,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较为宽松甚至低下,是造成次级贷款危机的制度性因素之一[9]。另外,由于对次级贷款借款人缺乏统一的界定,无论联邦还是各州至今没有明确针对次级贷款的法律,只在“掠夺式贷款”(predatorylending)的名义下监管,成为次级贷款市场的另一制度缺陷。此外,金融衍生产品一般流动性差,缺乏连续交易的透明市场为此定价,只好在一定假设下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的参数设定来确定其合理价值[10]。事实上,标准普尔等信用评级机构对次级贷款及其债券的评级出现了严重缺陷,使得其评级结果大大偏离了贷款人的实际信用状况。总体说来,当前金融市场定价主要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收益,但是预期收益的惟一成本就是不确定风险,由于市场体制的缺陷,未能对不确定风险成本进行内化,导致预期收益与风险成本不匹配,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导致市场的失灵。

总而言之,此次金融危机正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以及一些制度偏差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由市场竞争导致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进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再加上激烈的竞争,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进一步引起厂商利润率不断下将,制约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动力。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一是鼓励消费者采取借贷的方式来消费,让劳动者用未来的收入来为今天的消费买单,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策略予以支撑;二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②从产业领域拓展新的投资领域。因此,采取了低利息等政策,通过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来实现。最终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再加上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缺失,进而导致预期收益与风险成本不匹配,全球风险偏好上升,过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各种金融市场,造成泡沫,并进一步]化成金融危机。具体的发生路线的直观解析见图1。

三、金融危机的启示

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关于利润率下降,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途径有三个:①在地域上拓展新的投资领域,也就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这一点本身是没有错误,不过,在全球化过程中,要重新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国际市场秩序和国际金融体系,以避免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利润危机;②从产业角度拓展新的投资领域,这一点本身也是没有错误,但不可能依赖独立于生产性行业之外的投机的市场,而应该更多地在生产性领域或者服务于生产性领域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③要切实增加劳动者收入,扩大需求,以增加厂商利润。

2.关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劳动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并不是鼓励借贷消费并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加以支撑。而应该是增加劳动者可支配收入,从社会根本制度层次,从社会关系角度来解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要以市场分配为主,政府政策为辅,来调整劳动者收入,增加劳动者收入,进而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3.关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失灵的问题。在一些新兴的市场工具创新下,要特别注重新兴行业市场的体系完善,特别要注意风险等成本的内化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特约报告员.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J].时事报告,2008,(10):8-20.

[2]曹红辉.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EB/OL].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学科导航网:.2008-12-22.

[3]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32-34.

[4]克里斯・哈曼,嵇飞译.次债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J]. 国外理论动态,2008,(7):17-23.

[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35-141.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83-485.

[7]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嵇飞译.次债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新特征――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8,(7):10-17.

[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53.

[9]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00七年第三季度 [R/OL]. pbc.省略/huobizhengce/huobizhengce/ 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huobizhengcezhixingbaogao/.2007-11-08.

[10]赵江波.解析“次贷危机”中的CDO[J].决策&信息,2008,(4):13.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ang Ying1,Chen Xu2

(1.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350007,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1804, China)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改革

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逐步演化而成的。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很大的破坏,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制度的重新审视,并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旧的监管制度。例如在2009年6月美国出台了针对其金融市场的监管改革方案,并于2010年7月21日正是成为法律。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来发现自身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来完善我国的监管制度,从而科学引导金融创新,并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一、美国监管层对金融自由化的纵容

由于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监管当局极力推崇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当局的自由化理念是:要使金融产业在公开竞争中获益,并且政府干预降到最小限度。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先生明确地说“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政府监管更为有效”。他认为,“政府干预往往会带来一些问题,而不能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但是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金融创新产品愈来愈多,衍生产品数不胜数,而监管方面的漏洞却日益突出,最终过度创新导致危机爆发,暴露了监管方面的不足,从而促使政府对监管体制的变革。

二、美国金融监管改革

自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挽救经济的衰退,并推动相应监管体制方面的改革。例如在2008年3月美国正式公布了《监管改革蓝图》,提出监管改革建议,接着举行G7金融稳定论坛会议,提出多项加强措施。最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正式生成。鉴于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尤其是经济方面,很多人都在关注他的改革方案。虽然对于这次改革方案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对于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中国来说,还是很有必要从中吸取一定经验的。

三、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我国金融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现在主要有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三大监管机构。由于三大监管机构的目标和手段存在差异,并且分业监管模式比较容易出现监管重复和监管盲区,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并进入金融行业,这也给监管体制带来的严峻的挑战。还有我国监管体制的缺陷,使得一些非法的经济活动非常严重。另外,我国监管体系架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政府职能,出发点是处理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者之间的外部关系,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忽视了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控制机制的作用与地位。

四、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措施

(一)注重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二者协调发展。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历来都是对立的,一些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规避某些监管政策,一些监管政策的制定也恰恰是针对金融创新。因为金融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关系着国家经济的稳定,所以在积极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要有审慎有效的监管政策。

(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十分火爆,房地产市场也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之美国次贷危机房地产而引起,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吸取其中的教训,引以为戒。当房地产行业出现问题时,连锁反应会危及银行业甚至是整个经济体系。因此监管机构要特别注意内部控制及信用评级。

(三)实现从责任规制主导到直接规制主导的转化。

相比而言,直接规制是市场失灵后政府的直接介入,属于事后矫治。由于金融系统引发的问题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所以更应该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若等到已经产生的损害那就可能会辐射到其他领域,这也是危机给我们的教训。

(四)加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事关他的平稳、健康运行。透明度的增强,会减少暗箱操作、私下交易等事件的发生。要做到这些,就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这样可以可以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

(五)加强监管的国际协调。

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面对这种趋势,我们需要做的是不仅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大好机遇,更要要时刻提防各种涌入的风险。国际监管合作的实现,首先要求两国之间,甚至是多国之间的监管机构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和很多因素有关(资源、能力、主动性以及制度安排),一旦建成,起到的作用将是很大的。随着我国金融行业逐步开放,应主动去适应监管的国际化趋势。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发挥各类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在的协调作用,在国内全面推行金融监管国际化标准。

五、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大形势下,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将会面临愈来愈严峻的考验,而金融业本身又是一个存在较高风险的行业,所以对它的监管将会是必要的。然而监管体制的有效性,并能完全消除金融业所存在的固有风险。因此,监管机构的首要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快速发展阶段,金融体系逐渐走向成熟,潜在危机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各方面的的风险。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完善金融行业的运作机制、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健全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

相比于其他国家而言,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破坏力要小,但是我们不能轻视它,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警惕。我们要通过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传导的机制和发达国家的应对危机的措施,结合我国国情,根据我国当今监管体制的特点以及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合理的方案,增强我国金融市场应对各种危机和加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样才能保障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星.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动因、挑战与问题―基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8,24(3)。

[2] 廖袁.浅议我国金融体制及其完善[N].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3,第2期,总第128期。

[3] 王寅.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第3期,总第141期。

[4] 朱志强,杨红员,尹恕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华北金融,2008,(8)。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 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第4篇

[关键词] 宁波民营企业 应对 金融危机 成败关键因素 启示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同于上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上次是局部的、冲击力有限、影响面小、且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几乎没受到影响,这次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冲击力强、影响面大。这次危机也使我们加深了对危机管理的认识,提高了防范危机的意识,使人们不得不探讨如何应对危机、健康发展。危机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二是危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三是危机事件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四是危机的双重性。危机是危险加机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处理不当,则危在旦夕,然而处理得法,又会成为未来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罗森塔尔和皮内泊格认为,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危机感的情境。狼来了,一方面对羊群是件坏事,他威胁羊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羊群体质,胜者为王,危机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民营经济占宁波经济总量的八成,宁波民营企业的特点是外贸、出口加工业比例大,与深圳相比规模相对较小、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小,因此这次危机对宁波经济冲击是严重的,以2009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宁波GDP为例,第一季度GDP仅增长1%,在浙江11个地市中排名靠后,远低于全国6.1%的增长水平,第二季度4.6%虽有止跌回稳的趋势,但影响仍严重。根据我们2008年12月和2009年7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困难时有些民营企业倒闭、有些停产、有些减产和裁员,销售收入减少50%为数不少,多数减少在30%左右,但又有些企业逆势而上,销售收入不但不减,反而增加。那么究竟为什么有些企业倒下了,有些企业影响严重,而有些企业几乎不受任何影响?虽然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目前经济平稳回升,总体形势向好。但是一方面经济周期总是存在的,十年、八年就会有周期性波动,各式各样的危机还是会出现的,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会对企业以后健康发展有利。另一方面,这些成功应对危机经验在没有危机时期仍然有用,在危机时期可以保持不受影响、甚至是快速增长,那么没有危机影响增长速度会更快,竞争力会更强,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与教训。有关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论述不少、策略也很多,那么到底那些是关键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策略,那些是关键失败的应对金融危机策略这一问题事关民营企业的成败,因此有必要在研究、探讨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与教训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关键成败因素。

一、部分宁波民营企业成功的应对措施

1.太平鸟集团成功的应对措施

太平鸟集团是以时尚休闲服饰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营销为主业,兼营投资拓展、进出口贸易、医疗保健、印务包装、物流、二手车交易市场等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创业开始于1989年,太平鸟品牌创立于1995年。集团目前总资产12亿元人民币,员工2800名左右,其中生产工人1700人左右,管理、业务、营销、行政服务人员1100人左右。公司从1996年至今一直位列全国服装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双百强单位,2000年起荣登宁波市百家重点企业、宁波市百强企业、浙江省百强私营企业、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列。2008年,集团销售收入32.省略,预计2009年销售规模将过亿。),实施“陆海空”战略,陆是指国内连锁店,海是指海外市场,空是指B2C。品牌定位是“买得起(价位200元~300元)、快速、时尚和小批量”。

太平鸟的正确战略不仅危机时期适用,非危机时期也同样适用,1999年销售额由1997年危机时的10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2004年10亿元以上,2006年23亿元,2008年达到32.59亿元。2008年1月~5月销售额9.96亿元,2009年1月~5月销售额13.95亿元,增长40%。2008年9月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纺织服装业同样遭受冲击,一部分沿海服装加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在悲观气氛愈现蔓延之际,宁波太平鸟集团却逆势而动,全年销售额预计超越30亿元,到2010年突破50亿元的目标毫不动摇。

2.狮丹努集团成功的应对措施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原名宁波东方宏业制衣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5月,是一家股份制集团型企业,现有员工3810余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公司已发展为织造、染色、制衣、国际贸易为一体的集团型针织服装企业,公司装备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产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该集团销售额达13亿元,2007年销售总额达15.6亿元。2008年销售总额达到17.56亿元。宁波狮丹努集团是一家拥有2家进出口公司、3家成衣生产分公司,月生产针织品400万件,每月平均出口1200万美元的中型服装制造和贸易企业,是一个以外销为主的外贸企业(产品90%以上出口)。

金融危机对该集团的影响是2008年几乎没有影响,2009年第一季度有影响,第二季度止跌回升。该集团应对危机措施分别是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出口,降低成本

狮丹努管理层大幅度提高了“出访”频率,到世界各地参展,以增加贸易量。公司认为只有走中上层路线,才能突围。所谓中上层路线:第一,生产品牌中的中上层;第二,品种结构的中上层。2007年1月~7月公司出口6561万美元,2008年1月~7月出口8613万美元,同比增长31%。狮丹努抓住机会,主动进攻,专做其中上层产品取得了一些成绩。2007年1月~7月公司接单出口1022万美元,2008年1月~7月接单出口1952万美元,同比增长90%。公司在巩固大客户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型客户,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服装展览会,寻找新客户新商机。

狮丹努将把生产企业搬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地方,如苏北、安徽等地,浙江本部主要负责研发、拓展进出口贸易等。公司徐建昌介绍说“这样,成本降低5%~8%,而我们企业拥有不少管理、技术上的人才,可以对那边的公司进行指导。”,“这条路将在明年下半年走远,后年走宽。”

为了减少商品的流通环节,减少费用,狮丹努积极寻找直接客源,服装产品不通过第三者中转,而直接到达品牌商。据介绍,目前,直接客源占狮丹努客源的40%左右,一些世界著名品牌都授权其为供货商。

(2)修炼内功,提高服务

该公司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打破国际贸易壁垒,配全技术装备、检测手段、社会责任、劳动保护、消防安全等一系列软硬件并通过国际认证机构认证验收[8]。注重节能减排,整个企业的照明已经全部换成了节能灯,将缝纫机器的交流电改成直流电,这样一来,电费还不到以前的一半。接下来,要将锅炉的燃料由油换成天然气,初步估算费用又可以下降三四成。此外,他们还开始了设备更新,从国外引进了自动剪裁机,既省了资源,又提高了剪裁质量。此外公司还改进企业内部生产工序;实施“星级服务”计划,增强客户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借鉴香港管理模式,接单后设定时间目标,从样品开始到面料管理,做好配套检测,把交货期和品质控制在设定的目标内,做到同样的价格生产质量最优,服务最满意。

(3)采用多种手段,减少汇率损失

2008年,人民币不断升值,速度是2007年的一倍。从接单后到收汇的三四个月时间内,一美元汇率损失0.33元人民币,占整个利润的50%。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狮丹努运用有效的金融手段,如远期外汇买卖、买断外汇等,把汇率锁定在正常范围以内,然后出运、提单、贴现,大幅减少汇率损失。加强内部管理,公司每周开会调节解决,使贴现率达到100%,在金融上采取国际多种货币之间的汇率进行远期交易,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公司还向客户收预付款,减少汇率损失,说服客人用欧元和澳元结算等措施来减少损失。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使该公司较好的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该公司监事会主席、投资部经理孙玉杰预测2009年是公司利润最好的一年。

此外,宁波沁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占领技术制高点,以内销为主,走微笑曲线战略;宁波富田集团的扩大外销,以自己的品牌在国外市场销售,以及富田老总提出“不死、慢死和好死”,即不死意味着坚持活下去,等待取胜和发展机会,慢死等待救援,好死是从新组合新的企业或被兼并。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坚持“立足浙江、发展全国”,“大营销、中生产、中研发”策略,使得该公司得到迅速发展,2003年公司销售额3000万元(医药),利润300万(医药),2008年销售额1.2亿元(医药),利润2000万元(医药),总利润3000万元,公司不但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以年均40%速度发展(行业平均发展速度为20%),2009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40%,预计总收入4.5亿元~5亿元总利润4500万元(2008年总收入3.5亿元)。雅戈尔纺织业购买外资企业扩大销售渠道和积极开展IE工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均是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因篇幅所限这里不一一列举,只是把他们成功经验归纳如下:

①立足国内市场

②中低档产品

③高新技术

④多渠道

⑤虚拟经营

⑥收购

⑦特殊商品与营销模式

⑧符合政策导向

⑨良好的营销渠道

⑩较好的企业管理水平

具有较好的危机管理水平

降低经营成本

二、部分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失败的教训

宁波某金属制品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出口,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又属于高能耗企业,这次危机使得该企业在2009年3月以前严重亏损,销售额锐减50%左右,企业采取的措施是裁员、减产和等待。另一家电器公司虽然号称高新技术企业,但技术含量不高,比例也不大,没有该产品核心技术,没有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采取的措施也是裁员(裁员一半以上),也没有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单一,且以外销为主,企业管理水平一般,也没有开展IE工程等降低成本措施,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以静制动,苦苦的等待,危机冲击严重。还有几家停业和倒闭就不一一列举。总体措施归纳如下:

1.只立足国外市场

2.产品非生活必需品

3.产品技术含量低

4.渠道单一

5.中间大、两头小,生产环节过大

6.不符合政策导向

7.企业管理水平一般

8.企业竞争力不强

9.危机管理水平不高

三、民营企业成功与失败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

根据笔者提出的成败关键因素分析理论[9] ,即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和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所没有采取措施的交集,我们得出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所没有采取的措施和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措施的交集,我们得出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他们分别如下:

1.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

(1)销售渠道宽

(2)具有危机管理意识

(3)积极应对

(4)占领行业竞争制高点、走微笑曲线发展之路

(5)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

2.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

(1)销售渠道单一

(2)缺乏危机管理意识

(3)被动等待

(4)企业管理水平一般

(5)技术含量低、受制于人

(6)战略管理水平低

四、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启示

企业要想基业常青、健康发展就应具有良好发展战略,具有危机管理意识,防患于未然。军事上的竞争以往是占领高地和交通要塞及战略制高点,今天是占领空中制空权,未来也可能是宇宙、太空制空权。企业竞争也有制高点问题,设计、研发,品牌和销售就是一流企业竞争的制高点,而超一流企业争夺行业标准和游戏规则制定权即制空权。谁拥有制高点和制空权,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两头大,中间小,走微笑曲线之路是应对金融危机的良策,也是平时发展的良策。销售渠道宽风险相对就小,东面不亮,西面亮,以免受制于人。中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不应放弃这个大市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国内收款困难而放弃这一市场。应内外结合,共同发展。“用创新延续基业,用和谐铸就辉煌,用品牌开拓市场,用诚信赢得用户”,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制高点,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持续改进是成功的黄金定律,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应不断改进,不断流程再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钥匙;诚信是立业之本。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孙子兵法是我们的国粹,“不死、慢死和好死”,也是孙子兵法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很好运用,“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我们要分析危机下人们需求特点,收缩奢侈品战线,扩大物美价廉、必需品战线,国外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国内需求影响有限,应扩大内需,加重内销比例。“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应不断创新、出奇制胜。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良策,多数也是平时竞争的良策。

参考文献:

[1]薛 澜 张 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2]畅铁民:企业危机管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

[3]陈 华 刘 荣:企业危机管理之路:如何将危机演变成商机[J].管理现代化,2008,4,22-25

[4]陈春磊 沈伏佳 孔丽玲:浙江中小企业危机管理调查与思考[J].经济纵横,2005,5,108-110

[5]张 晓:中小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中求生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41-42

[6]赵西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企业活力,2009,3,10-13

[7]朱 宇 邓少华:两翼齐飞天地宽――太平鸟集团“微笑曲线”发展之路[N].宁波日报,2009,8,13

第5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安全 实体经济 金融体系

各种经济现象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在蔓延并持续恶化。那么我国应该从一下六个方面加以应对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一、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

格林斯潘曾经在2002年称赞复杂衍生工具能够使风险得以分散。但这场危机证明,当金融衍生品成为逐利的手段时,它非但难以分散局部风险,反而会产生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风险。高收益率、高杠杆率从来都是和高风险相伴而生。但不能就此因噎废食,不能把金融创新作为导致危机爆发的“替罪羊”。要看到,和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创新尚处于较低层次,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体系运作效率较低,运营体制和监管模式落后,还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巨大而多样化的需求。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以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为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创新,在创新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对表外资产的监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警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金融必须根植和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服务,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金融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其价值创造必须源于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次危机已经证明,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这个元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拟的金融资产就会迅速膨胀,最终在肥皂泡破灭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要着眼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振兴,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当前形势下,要着力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真正能够创造财富的行业,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长价值的企业,配置到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领域,立足于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实体基础”。

三、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实行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政策,2008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4860亿美元,贸易赤字连续三年超过7000亿美元。新兴市场国家则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进行资金回流,来弥补美国巨大的“双赤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巨额双赤字、新兴市场国家巨额双顺差所导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调整。随着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逐渐开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当前,要抓住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调契机,加快进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国的战略要素储备体系;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技术、人才从发达国家大量溢出的机遇,加快引进我国亟须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四、宏观调控必须加强国际协调,重建国际金融体系

经济金融全球化在带给人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扩散迅速超越国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面对危机的肆虐,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国必须联起手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稳定国际金融市场。这次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世界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形成的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把美元发行置于国际监管之下,促进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向多极化发展。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动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五、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集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明显加大。为此,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和救助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保持银行体系充裕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六、加快中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经济体系中积累的问题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得到反映,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趋严重,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导致的内部失衡与国际收支盈余过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导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国经济宏观失衡的基本特征,这种失衡和美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方向相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要素边际收益的下降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经济的抗波动性。

参考文献:

[1]李 成 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4

第6篇

1.货币政策实施不当 从越南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来看, 在应对高通胀时, 货币政策的实施不当, 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一是期望通过快速的本币升值来冲抵高通胀的压力。事实表明, 在越南当前的经济实力下, 企图以“浮动区间扩大促本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高通胀是错误的, 因为在国际热钱已大举进入并获得本币升值的巨大利益前提下, 利用本币加速升值的办法抑制通胀,其结果必然会促使国际资本的套利投机, 并最终导致本币贬值。二是在危机发生之初, 在本国银行系统中采取大幅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即运用大幅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巨额发行票据等货币工具来对冲抑制通货膨胀, 造成本土金融系统资金链的极度紧张和加速对本国货币的预期性恐慌。

2. 过多过快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多年来, 越南实行比较宽松的金融政策, 对国有企业的大量贷款形成部分呆坏账, 金融体系本身并不健全; 同时, 也缺乏抗御金融风险的稳健实力。如, 越南的外汇储备总量偏低, 不到国家外债的50%, 但为了促成经济的快速发展, 制定了比较激进的吸引外资政策。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 虽然可以直接拉动GDP 总量的快速增长, 但也对通货膨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一旦出现外资大规模撤出, 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货币层面的巨大波动和经济层面的较大动荡。

3.货币流动性泛滥, 资本投资过度 由于越南的政府投资过多,前期贷款过度, 导致国内长期处于货币流动性过多甚至泛滥, 加之去年以来的国际粮食、成品油等日常消费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以及过度的进口等, 两种效应叠加在一起, 输入性通胀压力剧增。同时, 银行业的快速扩张是流动性泛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越南上市银行, 为争抢市场份额, 甚至放弃应有的风险原则, 实施大规模放贷, 如, 2006 年M2 增长34%, 2007 年又增长46%, 而同期国内发放贷款余额则从2006 年上升29%到2007 年的上升54%。这些高企的数字均表明越南国内流动性已呈泛滥之势。另外, 为了防止越南盾对美元的贬值, 越南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买美元, 卖出越南盾, 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货币流动性问题。

4.过早放开资本项目 2006 年加入世贸组织后, 越南就开始放开资本项目下的外商直接投资。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也放宽到49%。外资的大量涌入, 特别是国际游资大量涌入, 直接推高了越南国内的资产价格, 形成了经济泡沫。当美联储释放停止降息甚至加息的信号时, 国际资本开始回流, 从而使得国际游资不断卖出越南资产, 撤出越南市场, 导致了股市和房价的暴跌, 资产价格泡沫的快速破灭,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5.基础经济结构失衡 越南原本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总体经济规模较小, 工业和服务业基础相当薄弱, 近10 年来, 急于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 一直推行较激进的经济改革, 在金融市场化和自由化方面改革力度加大, 大力引入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还引进了大量的工业项目, 以直接投资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 这些工业项目的国内零部件等配套能力又较弱, 实体基础经济薄弱, 经济结构存在失衡的问题。因此, 需要大量从国外引进和进口,造成了连年的外贸逆差, 相对减少了外汇储备。 二、越南与我国金融环境的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

1. 均面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困扰。次贷危机后, 美元不断贬值,一方面, 促进国际游资转向石油、原材料、粮食等大宗商品投机, 推动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 形成了世界范围的输入型通货 膨胀; 另一方面, 国际游资重点进入经济高增长国家进行投机。这些外来资本在越南和我国国内不断寻找各种机会, 收购骨干产业以及其他各类资产, 致使国内资产价格以及基本生活资料价格呈全面上涨态势。

2.国际热钱不断流入, 对国家金融安全造成威胁。越南和我国都是国际热钱首选的投机地。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仅今年3 月份的热钱规模就为123.6 亿美元, 4 月份更高达501.6 亿美元, 说明热钱在4 月份有加速流入的趋势。这些热钱投机于股市、楼市和汇市中,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同样, 越南近期股市和楼市的异常暴涨暴跌, 也是国际热钱投机引起的, 对金融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 3.股市持续暴跌, 楼价大幅缩水, 使民众对市场经济信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随着美联储对通货膨胀的关注, 美元降息周期的即将结束, 美元贬值有望见底, 很可能进入加息周期, 全球性投机资本可能撤回。全球性资本的非正常流动必然带来金融的较大波动。这些波动呈现给民众的可能是股市持续暴跌和楼价大幅缩水等, 可能会导致民众对市场经济信心不足。这也是越南和我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不同点是: 1.我国外汇储备充足, 而越南外汇储备较少。我国对外贸易多年顺差, 外汇储备充足, 外汇储备相当于GDP 的50%还多; 同时, 外债很少, 为3736 亿美元, 仅占GDP总量的11.1%, 即使外国投资者全部撤走, 人民币汇率稳定还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保证。而越南多年存在贸易逆差, 外汇储备较少, 仅150亿美元, 而外债多达305 亿美元;同时, 越南中央银行人为地把汇率规定在比较高的范围。外国投资者一旦把热钱撤走, 越南货币贬值就在所难免。 2.经济规模不同。我国人口达13.3 亿, 越南为8440 万; 越南GDP年增长7%, 已被认为超高速增长;而我国近年来GDP 年增9%~10%是常态, 最高时达到13%。

我国的GDP 总量在2007 年为3.36 万亿美元, 而越南仅为712 亿美元, 我国的GDP 是越南的46.5 倍。我国对其出口119.01 亿美元, 仅占2007 年出口总额的0.98%。由于经济规模的差异, 越南的金融风险比较容易被放大, 但越南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投资联系, 直接传递给我国并造成较大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3. 我国资本项目实行稳健的开放, 而越南资本项目实行快速的开放。我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 外资还无法自由直接进出我国市场; 同时, 外汇进入渠道受到较严格监控。因此, 热钱操控我国股市和楼市的潜在风险不大, 热钱的撤出, 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冲击不会造成金融危机。越南由于资本项目的快速开放, 外资能自由进出, 一旦有大量的热钱涌入和进出, 就会虚抬或打击其股市和楼市价格, 给金融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

三、越南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第2页)

1.适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当前, 我国股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波动明显, 石油、原材料、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增大, 紧缩性货币政策, 一方面, 可以挤压经济泡沫, 缓解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也对国内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从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来考虑, 应在坚持既定货币调控方针的同时, 适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应对金融市场潜在的各种风险与危机。对于国内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可通过发行定向债券和特别国债等扶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 如, 农业、能源等领域里的大型企业。人民币汇率改革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 减缓升值速度, 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同时, 对热钱要采取措施进行严格监控, 及时发现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和潜在风险, 积极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2. 继续坚持资本项目的稳步适度开放 继续坚持资本 项目开放的慎重性和适时性。采取分阶段、有步聚的方式, 有选择地逐步开放我国资本项目, 并采取各种措施对国际热钱进行监控, 有效地防范热钱投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利冲击。

3. 加快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 当前, 我国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双重挑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来自于国际收支双顺差。这也是经济结构失衡的反映。因此, 要进一步采取完善外汇管理、调整外贸政策、强化节能降耗、促进扩大消费等综合措施调整结构。

第7篇

一、后金融危机关于研究金融业FDI的文献综述

世界经济已经由以实物经济为主转向以非实物经济为主,大量的非实物性质的交易使得金融业出现了广泛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业的FDI突飞猛进,对于金融业的FDI理论与经验研究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业造成了重创。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首当其冲,显现出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下的金融业的FDI的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和金融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1.金融业的FDI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公开对金融业FDI产生积极作用。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下,金融业通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有些学者提出,信息公开化,使得信息成本下降,是驱动金融业不断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信息公开化程度和系统的有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Joel F. Houston(2010)通过对69个国家的2400家银行的研究发现,信息公开程度越高,银行利润就越高,风险相对低,同时还能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有效的监管系统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金融业FDI。Sheng-Hung Chen ,Chien-Chang Liao(2011)对母国和东道国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东道国的银行体系竞争力相对弱时,进入跨国银行的利润水平更高。而且,东道国的有效的监管系统,使得外资银行不断进入。

2.金融业的FDI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研究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业的FDI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金融业的FDI是否对金融危机的爆发有推动作用,这是金融业FDI研究中关注较多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此类研究大多是以跨国银行为主要考察对象的经验研究。

跨国银行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推动作用。很多研究学者认为,跨国银行近些年的发展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Shin(2011)通过研究欧洲银行,认为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跨国金融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金融危机对跨国银行的影响。Stefanie Kleimeier(2012)根据跨国银行的存款与贷款的数据研究认为,不同的金融危机形势产生不同的影响。分别对跨国银行的存贷款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系统性的银行危机中,国内的银行存户会把资金撤回,并存入到安全的国外银行。但有些学者提出,金融危机对于新兴市场的冲击相对小,而且并未对金融业进入新兴市场产生严重的影响。Anet Hryckiewicz(2010)认为,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因素对于跨国银行的扩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2008-2009年,全球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动荡。伴随着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和贸易崩溃,在经历了2007年源自先进国家市场的严重金融危机后,在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金融、贸易等各个渠道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从发达国家扩散至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传播到实体经济。2009年全球经济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衰退最严重的局面。2008年9月,先进经济体的状况迅速恶化,全球资本总流量收缩,资本倾向于流入那些市场更具流动性、更安全的国家。金融市场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新的特点。

1.危机后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2009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直接外资数额下降了65%,而来自主权财富基金的直接外资则增加了15%。这两种基金共占全球直接外资流量的十分之一以上,这一比例高于2000年的不到7%,但却低于2007高峰年的22%。私募股权投资活动在2010年显示出复苏迹象,但是欧洲联盟(欧盟)提议的管制可能会限制将来的交易。2009年,主权财富基金的筹资也由于初级商品价格的下降和贸易顺差的减少而遭受挫折。但是其直接外资活动并未下降,反映出拥有这些基金的新兴经济体较高的增长率。新投资调整了投资方向,其资金逐步投向初级部门、较不易受金融动荡影响的行业以及发展中区域。

2.国际金融业并购规模扩张

2008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一级资本额为4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9.7%,是200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一级资本2.4倍,是199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一级资本4.3倍,表明国际金融业的一级资本在不断增加。2008年,全球千家大银行资产总额为9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8%,是200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资产的2.5倍,是1990年全球千家大银行总资产的4.2倍,国际金融业的资产规模有了一定提高,显示了跨国银行资产规模具有集中化趋势。

3.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向新兴发展中国家

在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的新兴市场国家,如墨西哥、韩国等针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了相关的投资战略调整、健全监管系统和促进产业升级,吸引了以发达国家为主的金融业的FDI。如:美国开始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利润再投资为主、多样性投资方式并存的格局。

4.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金融业FDI呈上升趋势

2007年,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只有16.7亿美元,而到2008年和2009年,则分别达到140.5和87.3亿美元。其中以海外并购为主。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金融业海外并购从2006年开始就明显上升,当年海外并购金额达到12.6亿美元,而2007年则更是达到了历史性的149.54亿美元。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金融业FDI呈现发展趋势。

三、对中国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

1.合理制定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

中国金融业应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合理制定与调整中国金融业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应注重外延式的发展战略,审慎发展海外业务,准确把握国际金融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积极扩大消费信贷业务增长,发展零售业务与中间业务,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注重服务管理精细化与专业化,通过创新思维和服务质量,尤其是打造银行品牌和发挥其竞争优势,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2.鼓励中国金融企业积极拓展海外投资

政府应当为金融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的指引与保护、提供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评测及建立境外投资风险的预警机制。在实施“走出去”国家发展战略过程中,政府还要规划和细化金融企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由此来促使金融企业的海外投资能健康、有序发展。

3.采取更为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方式

要对各大金融机构的聘任制度和任期进行改革,以适应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和竞争的需要。金融企业在实施海外投资战略过程中,还需苦练内功,这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引进与培养人才等方面。由此,为金融企业拓展海外投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应对策略;启示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灾难,也严重危害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平稳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亚洲经济体系,也在世界经济份额中争得一席之地。此次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多个方面,尤其是对外的贸易出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体系的特殊架构,在政府调控下,我国很快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重回稳步前进态势,但金融危机给我过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熄灭。这也敦促我们,尽快就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做出合理的调整。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虽不是灾难性的,但也凸显出中国经济存在的重大隐患。

(一)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上。众所周知,由于人力资源的充沛,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销售到欧盟、日本、美国等城市。对资源能源的输出也以这些工业发达国家为主。我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度高达60%。而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的沉重打击,致使其刚性需求下降,对我们制造的产品进口大量减少,而且,在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背景下,还对我国进行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诉讼。致使我国制造出的大量产品囤积。出口大幅下降。因此,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贸易顺差的减少、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是其对我国经济的最大影响。

(二)对我国就业方面的影响

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建厂,很多大型的跨国集团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国外企业的大量倒闭或是面临资金问题,都会影响到其在我国产业线上的员工。导致大批人员失业,或企业出现资金链条断裂的困境。同时。对外出口的下降也导致我国一些中小企业难易维持正常的经营。给当地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对中国对外投资及招商引资的影响

我国持有大量国外证卷国债,还在许多发达国家进行了许多的投资。国外的金融危机给那些国家的经济带来重创的同时,许多中国的投资也随之化为泡影。外汇储备中,中国持有大量的外国国债,这些也无一例外的会被牵涉。而另一方面,经历这场金融危机,世界看好中国市场,大量外资涌入中国。虽然这样可以拉动投资,但由于中国国民收入的局限,大量的外资可能抛掷中国的地产业、农业、能源等关乎民生的领域,借助我国人之手,在中国制造经济泡沫,扰乱市场的稳定。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策略分析

对我国而言,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危机之所以对我的没能造成致命的危害,应主要归功于如下几点:

(一)政府宏观调控效果显著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对外出口的紧缩,外资企业的干扰,国际经济环境的萎靡无不牵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国家及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实行财政拨款,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最大限度弥补了我国其他经济体给国民总产值带来的影响。也给萎靡不振的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希望。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信心有增无减。这说明,一如美国那样的自由经济市场是不牢固的,而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近年来,加快市场经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不仅仅只是个口号。顺应这样的大趋势,金融危机的出现,更令我们坚定决心。必须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创建自己的核心品牌,增加品牌的竞争力。中国虽为世界的加工工厂,这样的头衔并不能有效的实现利益最大化。我们赚取的只是企业工人的辛苦钱,这与我国自身招商引资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发展国内经济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地方经济发展起来后,更应多加考虑自身的企业建设和品牌推广。关键是技术的创新。我们也应当看到,巨大的国内市场,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有利保障。全球经济的衰退,影响了对外贸易,但这段时间以来,政府不断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激活国内市场,拉动内需,在曲折中前进,营造出现在国内内需的不断增大。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财富的再分配,扩大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刺激了民营等小企业的发展。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一方面来是对中国经济的肯定,但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变成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现有的经济模式及产业构造依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隐患。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

为防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再次侵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经济还没能到达财富经济时代。现阶段,我们还处于投资经济到创新经济过度的阶段。只是我们的过度是立竿见影,效果显著的。但也必须踏踏实实的完成这个转变。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经济曾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与资源换来的高速飞跃。中国城乡差距大,贫富差距大,贫困地区很多还无法解决温饱。如何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关键在产业模式上。我们一直在强调转变产业模式,而遭遇金融危机,就给我们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我们在这场危机中率先挣脱出来,迅速回复,更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外国对我们施加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虽是不道德的,但过于竞争低技术含量的市场也是我们企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无论如何,自主创新都将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二)加快对我国金融环境安全体系的建设

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一直有自身的重复性,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剧,金融环境的安全性更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严肃问题。正是由于美国金融行业的风险性,才导致顷刻间的全球危机。我国更应当从这次危机中认真反思我国内金融市场的现有状况。而对国际见间的资本运转更应抱以谨慎的态度。国内市场自由化是必然要实行的,这样才能保障市场的活跃。但应留心过多海外热钱的大量涌入。我国对外投资也应谨慎。据此,国家应当就经济政策,监控体系等做进步的完善和梳理。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的秩序。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危机中往往存在着机遇。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运用一切措施刺激经济,不仅成功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复苏,也为稳定世界经济的动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经济的恢复使出了全力。在稳定金融局势、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等多方面,西方国家都竭力要求中国发挥作用。而对我国来说,牺牲只是暂时的,我们应看到长远的发展。现如今,我们不仅在政治上对世界的稳定作出贡献,在经济上也竭尽所能的发挥这自己的作用。当然,危机中也存在着机遇,而这个机遇便是顺应市场,由外需依赖转变为迎接自有市场的挑战。一方面,现实告诉我们,低成本竞争并不能作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面临着许多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对手,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创新品牌;一方面,我们必须正视国民的消费转变。我们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关键是看如何来调动,看政策,看经济,看民生。这就像一个循环系统一样,慢慢的稳步发展下去。在现阶段的国际经济环境之下,是我们“走出去”的最佳时机。

四、结束语

总之,中国的经济根基并没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本质性的重创。这得益于我国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但我们也应正视这个严峻的事实:我们的农业等基础产业稳固,但工业并不发达,而新兴产业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我们依靠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人力资源的低成本运作。我们虽有效抵御了危机,但同样收到了它的严重影响。因此,我们要时刻加以防范。要深入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要积极拉动内需,尽早实现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谨慎对待投资,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防范市场经济泡沫。要鼓励发展自主创新品牌,掌握核心竞争力,重视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从危机中把我机遇,在机遇中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2]张建华,张春雪.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制度重构[J].金融研究,2008,(12).

第9篇

【关键词】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金融危机;趋同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又一次得到了印证。由美国次贷危机肇始并于2008年演化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为全球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成立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研究了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措施后,倡议建立一套全球统一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希望G20各成员国及地区加快会计准则趋同步伐。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肩负了这一重要任务,并不断致力于其制定的IFRS的完善。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等国家纷纷表示,支持趋同大势,并将逐步舍弃本国的会计准则,而采用全球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尽管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困难的过程,但是各国的会计准则的确会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以欧盟和美国两个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趋同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以便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所启示。

一、采用IFRS的代表性国家介绍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区域经济合作最为紧密的国家间联盟,也是世界上最早积极表态支持与IFRS接轨的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欧盟对IFRS采用了一种“审议选择”制度。首先,由欧盟成员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报表编制和使用者、会计职业组织代表组成的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EFRAG)对IASB新或修订的IFRS进行分析,提出欧盟是否采用该准则的建议。其次,由高层次独立专家组成的准则咨询审议组(SARG)对EFRAG的建议进行审议并提出意见。最后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欧洲会计监管委员会(ARC)根据EFRAG和SARG的意见,向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建议是否采用该准则。欧盟委员会就此作出决定并报欧洲议会批准。履行这些程序后,该准则即成为欧盟所采用的IFRS的一部分。欧盟对IFRS采用的这种“审议选择”制度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方面避免了高额的准则制定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此维护欧盟自身利益,争取主动权。

欧盟还坚持以积极的态度处理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一方面敦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采用IFRS替代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另一方面对与IFRS等效的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予以认可。2008年11月,欧盟决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年底前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即不需要根据欧盟境内市场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财务报表。中欧会计等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认可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有效实施的事实,降低了我国企业赴欧盟上市成本;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起到了促进和示范作用。

二、拟采用IFRS或与之逐步趋同的代表性国家介绍

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三个阶段,由CAP的“会计研究公报”、APB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以及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共同形成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主体。2002年10月29日,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IASB的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双方正式达成了《诺沃克协议》,表明了相互趋同的立场。2006年2月, FASB和IASB联合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名为“IFRS与美国GAAP在2006—2008年的趋同路线图”。在这份备忘录里FASB与IASB重申了为世界资本市场建立高质量和通用会计准则的共同目标,进一步细化了《诺沃克协议》中首次提出的目标和原则。

2010年6月,FASB与IASB共同了《关于承诺会计准则趋同和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进展报告》。该报告回顾了双方在趋同工作方面的进展,并针对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调整了双方拟在2011年6月前完成的重要项目议程。由此可见,美国希望通过FASB与IASB开展合作来消除差异,推动两者会计准则的趋同。2010年12月23日,奥巴马政府任命莱斯丽·赛德曼为FASB主席。赛德曼在就职声明中称将力求与IASB协调,大举修改美国企业财务报告标准,消除美国企业目前遵循的会计准则与世界其他多数企业遵循的IFRS之间的分歧,计划在2011年6月前完成与全球会计准则之间的“趋同计划”。此举将为SEC拟在2011年提交的《美国企业全部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议案打下基础。

三、我国与IFRS趋同的政策建议

基于欧盟和美国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作出的努力和成就,财政部于2010年4月2日正式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提出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持续趋同的目标。但是,由于会计准则与IFRS协调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又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我国会计准则与IFRS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我国应积极借鉴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兼顾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为此,我国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构建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是会计准则趋同的必要前提条件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中最实用的部分,不包括会计思想、会计思想史、不同的会计观点和学派等等(葛家澍,2005)。由于概念框架是制定和评价会计准则的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关联的会计基本概念体系,可以引导前后一贯、内在一致的会计准则的产生,因此,要使各国会计准则趋同,作为制定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或原则体系的趋同是十分重要的(汪祥耀,2006)。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陆续制定出了概念框架:FASB了系列《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是以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形成的;英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是参考IASC的概念框架制定出来的。我国也于1992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会计准则,虽有巨大进步但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2006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下称“基本准则”)作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尽管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的确比原来的基本准则更加完善也更符合国际惯例,但是两者不管在性质定位上还是结构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基本准则无法替代概念框架,在条件成熟时我国还是要构建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二)促使会计计量模式的趋同,是会计准则趋同的核心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伊尻雄治(Yuri Iriji)曾经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活动的核心职能。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也认为,传统地看,初步地看,和会计这个名词最贴切的性质,或者说,会计的本质属性,首先在于会计计量。因为同一种会计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将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会计结果,进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当今国际会计界在计量模式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了公允价值,并且普遍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和驾驭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会计准则体系发达和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深化,在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协调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我国应该继续密切关注国际相关方面的动态,加强与IASB的沟通,积极开展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研究,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提供借鉴。

(三)追求与IFRS形式上的趋同,是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要求

实质与形式相比较,我国似乎一直都倾向“实质重于形式”的观点,甚至曾有一段时间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陷于停顿并恢复采用企业会计制度,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只要采用与IFRS相同或类似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会计准则还是会计制度的形式并不重要。然而,随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会计准则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将面向国外使用者,若我国不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表达方式,而一味符合所谓的“中国特色”,那么将很可能极大影响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认可度。

(四)改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借鉴IASB的“应循程序”

2002年5月IASB公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前言》阐述了IFRS制定的应循程序(Due Process):首先,工作人员结合《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确定与审核相关问题,接下来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交换看法,准则咨询委员会(SAC)建议是否可列入议程;其次成立咨询委员会就该项目向IASB提供建议;再次公布讨论稿征求意见(其中IASB至少8票同意),公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包括结论基础),考虑收到的意见(有必要的话举行听证会、实地试验),接下来IASB投票(至少8票同意);最后正式公布准则。可见IASB制定IFRS的应循程序具有很强的透明性和可操作性。由于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趋同是会计准则趋同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我国应该充分借鉴IASB的“应循程序”,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

(五)及时关注IFRS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参与IFRS的制定过程,争取更多的发言权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国对IFRS的进展关注很不及时,对IASB制定准则的参与度也不够,这导致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客观上失去了主动权。欧盟和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它们都不是被动地接受IFRS,而是主动争取IASB的控制权。在实现全球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中,我国也要随时关注IASB的工作进度,跟上IFRS制定工作的节拍,积极参与IFRS 的制定与修订过程,充分反映我国各利益团体的呼声,扩大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影响力,尽量保持与IFRS时间上的趋同,在国际会计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认真贯彻路线图的实施,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向纵深发展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会计趋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顺应各国国际趋同趋势,明确我国趋同立场,财政部于2010年4月2日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简称“路线图”)。路线图的一方面是为了响应二十国集团(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倡议,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也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部署下一阶段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工作的需要。路线图,积极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是我国紧紧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切实维护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稳定的具体表现,其意义显而易见(刘玉廷,2010)。所以我国要积极做好路线图的宣传工作,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为新一轮会计准则建设工作做好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汪祥耀.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 汪祥耀.美国会计准则研究——从经济大萧条到全球金融危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4] 财政部会计司.化危机为机遇,以星火成燎原——当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的采用情况(上)[J].商业会计,2010(17).

[5] 财政部会计司.化危机为机遇,以星火成燎原——当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的采用情况(下)[J].商业会计,2010(18).

[6] 吴中华.关于推进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几点认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

[7] 梁婷.世界经验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9(2).

[8] 王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7(3).

[9] 郑伟.全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主要路线模式评析[J].财务与会计,2010(9).

[10] 张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基本准则的国际趋同[J].财会通讯,2008(11).

[11] 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05(6).

第10篇

1.2009年,当时金融危机席卷而来的时候,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中,虽然中国所受的波及相比较而言是较小的,但是中国股市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跌幅达63%,损失人民币将近20万亿元,七成股民遭受了重大打击,损失惨重。

2.中小企业资金不充分,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根本坚持不了,纷纷面临破产倒闭,其中外贸出口型企业损失尤为惨重,在经济特区,出口业发达的地区无一不遭受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出口亏损严重。

3.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发达的一个,金融危机所受到的伤害也是首当其冲,在金融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国家的时候,美元走势成了一大问题。近阶段,美元贬值严重,国际油价按照国际惯例由美元计价导致全球油价飙升,这直接导致我国国内油价直线升高。有车的家庭本来用车是方便生活,现在有车反而成了累赘,出现了养车难,开不起的现象。

4.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毕业恰逢经济危机,很多企业裁员,倒闭,导致大学生找工作更加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

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与世界各国都建立了贸易往来,又于2000年加入WTO,经济上与外国联系更加紧密,因此这一经济结构决定了中国对此次金融危机不可幸免。我国进出口的结构:货物的出口量远大于进口量,而服务的进口量是大于出口量。这正说明了我国产业结构是制造业出口和服务业进口型。我国由于劳动力廉价,因此制造业发达,有世界工厂之称,但是西方国家从事的研发,设计,创意等附加值却很高,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国的货物出口存在顺差而服务类行业存在逆差的原因,西方发达国家不是做不了制造业,而是选择中国为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

其次,资本和金融项目也存在着较大的顺差,尤其是外商独资项目,众所周知,当西方国家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时候,中国经济依然稳步增长,这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美元持续贬值,因此人民币的升值空间越来越大,国际资本流入的动力增加,国内企业将境外资产调回境内转化为人民币资产的倾向增强。

2012年,金融危机再次爆发,通货膨胀加剧,物价飞涨,工资水平却没有提高,这在一些贫困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社会安定遭到了破坏。虽然国家三翻五次的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但效果也只是微乎其微。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近两年来大幅上涨,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就是由于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对于大宗商品需求不断上升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所造成的,明显不同于以往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在经济危机中,我们应该看到更深层的东西,全球贸易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享受他给我国经济作出的贡献,也要承担风险,但是奉献给我国造成的伤害,我们应该反思,受到经济危机冲击力度最大的产业,恰恰是我国需要整改的产业。在政策制定上一定要符合经济危机模式下的社会现状,即掌握所谓的度,将这个调整好是政策制定的关键。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人民币本币业务的开展规模和数量上,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小的,而且他们在中国都是盈利的。所以,银行投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等不会在短期内过多过块地全面停止或者收缩中国区的业务,因为在中国区是赚钱的,而目前在其它地区不赚钱。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经济地位在经历金融危机以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后的恢复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并且困难程度,需要解决的社会阶级矛盾问题要很繁琐,因此,我国在此阶段努力赶超,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上以经济实力站稳脚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国际地位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学东.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9,(35):1-4.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演变趋势;双重多头

中图分类号:F8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6-0082-03

美国作为一个金融市场最发达、金融监管制度最完备、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国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发展中国家效仿的对象。特别是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经济组织和本国精英的大力推崇下,美国的制度和方式,成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本国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典范。然而本世纪最大的一场金融危机,却恰恰在美国爆发,此情此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究竟在金融市场和产品复杂性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何提升监管能力,或者说,如何建立一个适应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风险状况的有效金融监管制度环境,成为重点思考的内容之一。

一、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框架及其缺陷

(一)美国“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框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采取的是“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所谓“多头”是指在一个国家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美国政府在联邦一级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联邦储备体系(FRS)、货币监理署(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联邦住房放款银行委员会、联邦储备贷款保险公司、全国保险监管者协会(NACI)、联邦储备监督署(OTS)和国民信贷联合会等,分别对各类金融机构实施专业的交叉监管。

尽管《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提出了所谓功能监管的概念,但实践中仍保持了由各监管机构对证券、期货、保险和银行业分别监管的格局。这样的格局无疑符合美国一直倡导的分权和制约的精神,正如格林斯潘在《动荡年代》(TheAgeofTurbulence)里写到的,“几个监管者比一个好”。可以说,美国实行的这种“双重多头”式金融监管体制既是美国联邦制度高度分权所要求的,也是在多次出现金融危机以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监管体制的结果。这种纵横交错的立体监管模式主要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发挥监管专业化分工优势。每个监管机构只负责相关监管事务,有利于细分每项监管工作,突出监管重点,监管的力度较强。二是有监管竞争优势。可避免监管机构权力过于集中,多重监管机构同时并存,相互制约,相互竞争,在竞争中可以提高监管效力。应该承认,美国的这套金融监管机制确实在历史上支持了美国金融业的繁荣。

(二)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

现行美国金融监管貌似涵盖了对金融机构方方面面的监管,但是,此次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原形毕露”,美国人引以为豪的发达的金融监管体系在金融危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过去曾经被人们推崇的美国分散制约式的功能型监管体系在危机面前漏洞百出。

1.多头监管。同时接受多家监管机构的监管是美国金融机构的常态。多头监管是指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实行分业监管。但实际上,金融机构已经进入了混业经营阶段,金融产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和被监管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叠和错配。美国设计署模拟了一种极端情况――一家经营所有金融业务的“全能金融控股公司”,结果发现,有权对这家控股公司进行直接监管的机构就有9家。实际上,根据该署对花旗、摩根大通的调查,对这两家集团有监管权的机构远远超过这一数字。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既有联邦的,也有州一级的,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设立了不同的监管机构。以花旗银行为例,它不但要受到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储蓄机构监管署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还要受到50个州的地方监管者的监管。这些机构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复监管的现象。没有任何单一金融监管机构拥有监控市场系统性风险所必备的信息与权威,现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在应对威胁金融市场稳定的重大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

由于监管目标和监管文化的不同,各监管机构在金融机构新设标准、信息报送格式和程序、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资本充足率标准、高级管理人员资格审查、金融机构兼并收购等各个方面几乎都存在不同的规定。大型金融集团每年仅在年报的准备和报送上就得花费至少2个月的时间。金融机构还常常因同一件事、在同一个部门(或子公司)不停地接受不同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近年来,一直有华尔街人士抱怨,美国监管体系不仅机构太多,而且权限互有重叠。在全球金融市场密切相连的情势下,这种过度监管正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日益丧失全球竞争力。其依据是美国在国际公开市场中筹集的证券份额近10年来不断下降。“美国需要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华尔街金融危机,2008年9月卸任花旗银行董事长的查尔斯・普林斯说,尽管“危机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像现在这样一个管你,一个管他,还有一个管其他人当然会出问题”。

2.监管疏漏。在监管重叠的同时,美国“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还存在监管疏漏。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突然濒临破产,如此大规模、如此广泛参与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竟然没有一个机构宣称对它实施过监管。在LTCM事件中,许多银行在对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细节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就把大量的资金贷与其从事高风险投资。直到美联储最终调查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这足以证明:金融监管机构在履行监管职责的过程中充满挑战,金融监管机构需要不断地创新方法以认定和处理对金融制度构成潜在威胁的风险。LTCM只是那些未受监管的上千家对冲基金中的一家。还有,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建立了衍生产品部,大力拓展结构化产品业务。这些结构化产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期权、期货或掉期产品,而是多种基础产品与多种基本的衍生产品的复杂混合体。10多年过去了,尽管结构化产品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至今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宣称对这些产品的运行、风险揭示、投资者保护和海运运作负有监管责任。监管权力的分散容易导致监管空白。

3.监管失控。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品如细胞分裂,疯狂繁衍。这就好像阿拉伯神话中描写的,“他呼唤出了魔鬼,却再也没有能力把它装回瓶子里”。在围绕次贷和次债进行的各种衍生过程中,监管是严重失控的。首先,从源头次贷发放来看,一些金融机构为更多更快地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贷款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甚至是“零首付”。因为他们只要把次贷转卖给“两房”后自己就是安全的。加之借贷人持续还款能力偏弱,这些作为次债基础资产的次贷在发放时就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其次,在次贷通过证券化转为次债的过程中,不仅存在担保过度的问题,而且信用增强的手段过于单一,主要是依靠“两房”背后的隐性国家担保。最后,围绕次贷和次债进行的一系列衍生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信用评估是相互脱节的。每个环节掌握的信用评级和有关信息都只是一个碎片,以至于一些人、机构甚至不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时,就把口袋里的钱交给了衣冠楚楚的金融精英们。如今,无论风险管理手段多么完善的金融机构,都难以避免因为机构内部原因或市场外部的变化而遭受风险事件的影响,这是由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高不对称性的特性所决定的,现代金融体系内的风险产生和传递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二、金融危机下美国监管体制的改革趋势

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向国会提交了《现代金融监管架构改革蓝图》,正式揭开了美国新一轮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序幕。这份改革蓝图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部分,最终目标是建立起以目标为导向并且适应金融发展现状的监管体系。

短期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加强监管合作,并解决当前美国住房抵押市场的监管缺失问题。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包括三点:(1)强化总统金融工作组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作用,以加强监管部门合作和信息沟通;(2)加强美联储在确保市场流动性方面的责任,并逐步加强美联储在综合监管方面的职能;(3)成立一个由总统任命的联邦抵押委员会,负责评估、评价、报告每个州的抵押金融业务进展、执照发放及监管情况,并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抵押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完善抵押信息披露制度。

中期改革的目标是解决美国金融监管中的监管重叠问题,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实现目标的途径主要包括五点:(1)计划在两年内废除储蓄章程,合并财政部下属的货币监察署和储贷会监管署;(2)计划将原来州银行监管职能纳邦监管体系;(3)建议由美联储负责构建一个高效的现代支付结算系统,并建立支付结算系统监管框架;(4)建议财政部下设国民保险办公室,对所有保险公司提供有效的、统一的监管规则和框架,增强保险市场的创新性和竞争力;(5)建议合并美国证监会(SEC)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对期货和证券行业提供统一的监管。

长期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最优的监管体系,提高美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实现目标的途径主要包括四点:(1)构建最优的金融监管架构。这个架构拥有三个支柱:金融市场稳定监管、审慎金融监管和商业行为监管;(2)以美联储为中心,构建负责整个金融市场稳定的超级监管机构。新的机构有权对对所有的金融机构实施必要的监管,负责监管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3)蓝图建议构建审慎金融监管机构,负责获得政府担保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并负责监管金融控股公司;(4)构建金融机构商业行为监管机构。为金融机构进入金融领域、出售其产品等实施相应的监管,达成控制金融风险和鼓励金融创新之间的平衡。

从这份改革蓝图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并不是单单针对这次金融危机而出台的改革计划,而是为了改变过去美国监管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而进行的改革,目的是增强美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在此基础上,奥巴马政府于今年6月中旬了名为《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白皮书。这份长达88页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被认为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涉及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对消费者与投资者的保护、创造政府管理危机的新工具以及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等五个方面,旨在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建立一个更加稳定、有效和富有弹性的监管机制。目前,该法案正在国会讨论,奥巴马政府希望今年年底之前颁布实行。针对在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和监管所暴露的问题,在这个法案中,奥巴马政府进行了极富针对性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来看,法案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新特征:(1)强化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2)对证券化和场外衍生品市场进行全面监管;(3)加强对金融产品监管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4)扩充或改革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及职权配置;(5)敦促国际监管标准同步提高防止监管套利。

三、我国加强金融监管的对策

(一)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当前,美国金融监管的最大特点是多头监管,即存在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金融监管机构。如何规避多头监管模式下的监管重叠和监管空白,已成为美国金融界普遍意识到的问题。如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至少存在三个独立的监管者,再加上以州为单位的保险体系,这使美国在国际保险领域或其他领域里无法用一个声音讲话,因为没有一个联邦层面的监管者可以代表美国保险监管体系发表意见。2004年6月28日,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正式公布《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以制度形式赋予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配合,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的使命。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作为重要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主体的中国人民银行被排除在外。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等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另外,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的成本意识。不仅要考虑到新增监管机构增加的直接费用及采取金融监管措施的必要费用,还应考虑这些措施可能导致的市场损失,这是政府监管替代市场调节的一种机会成本。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金融创新监管

金融创新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能够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往往会隐藏巨大的风险。所以,设计不好的金融创新产品往往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演变为金融危机。当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新型金融产品已经推出(如权证、抵押支持债券、公司债券),一些金融创新产品正在积极筹备(如股指期货),金融资产证券化也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与理论研究的热点。在认识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问题上,一定要理性对待,只有在各方条件完全具备时,才能稳步地推进金融创新。

(三)加强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

美国金融危机表明,要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纪律约束机制,加强市场化监管。新巴塞尔协议强调,监管不能够代替市场约束,加强市场化监管要求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必须根除金融领域“不破产、无风险”的传统观念,并充分认识到金融破产制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而加强市场约束的力量。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等法律已经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是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但我国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尚不完善。2006年制定的《企业破产法》第134条规定:“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国务院可以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已进入立法进程。一旦危机发生,它能为政府干预危机措施的效果提供威慑力,同时也有利于确定政府干预的合理界限,防止政府过度干预破坏市场约束机制。

(四)深化国际监管合作,推动货币体系重构

从次贷危机的波及范围和影响力来看,当一个集团受到影响时,其子公司决不会独善其身。设立法人机构并不能完全杜绝在境内的风险,因此,不仅要加强对境内法人机构的监管,还需要加强跨国协调与监管,这对于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法人机构的监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此外,由于美元作为本位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其逐渐向国际市场转移,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次贷危机使美欧发达国家陷入困境,而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力量在逐步增强,这种不平衡发展使得彼此金融经济实力此消彼涨,为新兴经济体脱离美元束缚,寻求货币体系的重构提供机会。我国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次贷危机动向,强化国际监管合作,特别是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监管当局的对话与协作,推动我国参与构建全球新货币体系的进程,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以改变全球金融市场被发达国家垄断的价格割据,促进中国金融市场自主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J].中国金融,2008,(20).

[2]周卫江.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计划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6).

[3]罗洋.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动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8,(6).

[4]廖岷.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现代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08,(7).

[5]赵静梅.美国金融监管结构的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2).

[6]尹继志.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评析[J].金融发展研究,2009,(2).

[7]廖岷.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现代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08,(4).

[8]王寅.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9]邓翔,李雪娇.“次贷危机”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8).

[10]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大变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11]treas.gov/offices/domestic-finance/regulatory-blueprint,March31,2008.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低收入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二、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1 风险管理战略的问题

风险管理战略要服从发展战略,要服从整体发展目标。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的现象分析,发现许多国际银行的选择不取苟同。种种迹象表明,国际银行金融行为短期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金融行为短期化就使这家银行的风险管理发生偏移,既然风险管理发生偏移,陷入危机,发生巨额损失就在所难免。

2 关于风险管理的体制问题

从整个这次危机所波及的银行,特别是被收购的银行来看,当决策者、当金融者出现金融非理性化的时候,不管从商业银行的治理架构来讲,还是外部来讲,约束很软,约束效力不佳,这主要是因为银行法人治理机制的问题。

3 关于交叉风险的管理问题

金融危机有许多人把它归结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我个人认为,金融产品创新本身没有罪,产品创新是一家银行发展的一个动力,也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关键是对这些创新性的产品如何来管理它的风险,这就有一个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1 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从上述的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随着外国商业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领域不断深入,尝试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都因投资了海外次级债券的投资失误而蒙受了损失,这给我国进军海外金融市场的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2 注重防范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

在我国,住房按揭贷款被认为是低风险的优质资产业务,成为了大力发展的主要业务。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像美国那样针对信用级别低的客户的次级贷款,从表面上看,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质量很有保障,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国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经启用,但目前存在的个人住房贷款大都在之前发放,此外,个人征信系统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地方还需要完善。其次,我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里涨幅显著,并非不存在泡沫。现在房价回调,不少地方就有断供事件发生。再次,美国从事按揭贷款的信贷公司的经营模式与我们大不相同。对它们来说,业务的扩张主要靠按揭证券化来支持,并不是靠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因此,到危机发生时,信贷公司实际上只持有它们发放贷款的一小部分。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不发放次级贷款,但是假按揭贷款却实实在在存在。假按揭由于根本没有抵押的房产,其可能的损失率与美国次级贷款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3 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体系

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监管体系的漏洞和缺陷,我国银监会为了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反思金融市场变化对欧美监管带来的经验教训。我国银行业有望利用这一机会审视监管体系,进一步研究探讨金融产品创新、综合经营监管、金融稳定等方面议题,借此机会提高完善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