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

时间:2023-08-09 17:3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

第1篇

为了报告近阶段个人主要工作内容,使公司领导了解个人工作的基本状况,为领导进一步指导工作,纠正不足,改善和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业绩作了充分的准备和为指明公司质量管理行动的方向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建议。

二、主要内容和指导思想:

本人自2月10日进入公司以来,在公司领导正确指引和工作的妥善安排下,担任公司质量部主管,主要负责公司有关质量管理体系前期策划工作。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收获:对于建立公司有关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工作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针对公司现状,充分利用和配置资源,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架构的完整以及对公司有关质量管理系统运行指明了方向和未来工作的重点,同时结合外部审核结果积极开展公司内部质量管理的改进工作,为公司取得客户信任,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整体质量意识和广大中层干部的质量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现就将第一季度(自进厂以来)本人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1.顺利完成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以及质量记录的编制工作(见任务清单02);

2.对于3月10日第三方sgs公司的外部审核结果作进一步内部管理体系的识别工作,为公司改进需求指明方向(见任务清单03);

3.策划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初始阶段的准备工作,确定实施项目、改进方案和步骤,并设立实时跟踪检查办法,设置追踪频率和时限,为有效监督各部门具体工作作了充分保障(见任务清单04);

4.提炼一些基本的程序文件作为导入系统的开始,确保理解领悟,同时也例举了一些尝试应用的案例,如针对“职责、权限与沟通”设置“质量专职人员岗位职责说明书”;针对“内部事务联络控制程序”设置“内部联络单:关于公司印章制作的申请”以及“管理策划控制程序”和“改善建议书执行控制程序”的应用,分别为“质量策划实施情况检查表”和“改善建议书:关于公司大门口宣传栏利用的建议”(见任务清单05、06、07、08、09、12、16、17);

5.针对公司缺乏质量检验人员系统控制内部质量不完善的现状,设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架构,设立质量专职人员并规定工作职责和内容,设置权限,以明文规定的方式使公司顺利组织起质量控制系统,对支持客户验厂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完善补充,同时为实现公司未来真正质量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见任务清单12);

6.为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架构的完整,满足文件完善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了“管理者代表”,“体系策划专员”,“质量辅导专员”等职位,补充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实施需要配置资源的不足和设置的质量专职人员缺乏必要任职技能和相关知识经验不足等缺陷,通过未来质量控制基础知识的导入和培训,从真正意义上保障了公司产品质量的提高(见任务清单13、14、15);

7.重点需要补充说明的一件事是公司必须设立印章使用机制,使流程操作合法化,颁布和下发的文件具有权威性,同时也体现机构部门职权的唯一性(见任务清单16);

8.以两份国标作为参考,使实施的依据符合规定要求,依法办事,有据可循,具有公正性、客观性、法规性(见任务清单10、11)。

三、未来计划:

总结第一季度的工作,本人在公司领导的有力支持和广大中层干部的积极配合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和为公司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但仍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巨的任务:

1.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工作开展与基层辅导,并跟踪检查和报告;

2.组织公司内部的质量策划以及产品实现的策划工作;

3.策划管理评审工作;

4.策划主导内部审核工作。

四、改进建议:

根据本人质量管理方面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外部环境发展态势的研究,认为当今形势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大势所趋,而且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也渐渐为各大企业应用并全面推广,注重过程控制,走过程管理趋向模式是必由之路。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也希望公司领导慎重考虑,以iso推广为契机,以实现质量管理体系为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作为工作的重心,辨明方向,以充分调动广大中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避免内部矛盾,一致团结奋斗,努力进取,设立激励制度为根本目的,发挥个人潜能为前提,领导公司进行内部管理改革,使公司现有资源被充分利用,顺应外部市场的发展需求,提高综合竞争力,为赢得客户更好的信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

当前针对国内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保证的研究,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显得略为滞后,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相对于已经小有规模的实验室检测市场,研究成果不够,体系不够系统。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并非在此,要想实现实验室质量体系的稳步运行,不流于形式,就需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的控制工作。其目的就是监视检测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测试技术和活动,并排除质量环各阶段产生不满的因素,预防质量问题的产生;其作用是要在测试技术和活动当中去发现、掌握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2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只有建立和完善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确保实验室提供科学、可靠的检测结果,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来不断推动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2.1环境检测实验室规范化

实现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规范化,就是要实验室内的各种设备配置与人员的操作都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建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内应该做到每一项操作,每一个分析方法,每一个设备在使用中都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实现实验室的科学管理。通过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操作人员,规范监督人员,管理制度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要落到实处,深入到工作人员的心里,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实验室检测中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影响。

2.2实验室人员建设及其评价

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并已经取得岗位所需要的资格证书,并接受实验室设备使用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操作。针对影响实验室质量的因素,要持续地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和业务学习,通过不同渠道来提高检验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检验水平。首先,应让每一个实验人员了解和认识到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目的及其重要性。其次,对操作人员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应持续地改进和提高,并对各检验人员定期做出评价。

2.3实验室检验方法、仪器和试剂

实验室检测应严格采用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如果出现争议,可以先按照规范要求的仲裁方法和手段进行检测。检测实验中,所有的仪器和设备都应当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相应的检验和校准,保证所使用仪器设备及其配件应在规范要求的精度范围之内。

2.4实施标准化操作规程

实验室具体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往往较为薄弱。而为具体检测项目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可以使检测结果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检测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是实验室的工作活动的操作规范说明,目的是将与检测工作有关活动过程中的差错控制在最小限度内,以保证检测报告的质量。

2.5实验室设备的维修与校准

实验室中的设备必须定期进行维修与校准,并制定设备维修与校准的制度。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基础,是获得准确可靠依据的重要资源之一。实验室在严格执行仪器设备的检定、维护、期间核查等程序的同时,也要加大投入力度,有选择的购置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尤其是一些能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的仪器设备,适应标准及检测市场的变化需求,增强检测能力。

2.6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文件管理

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技术文件和记录支持。实验室进行操作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或相关技术文件执行,对过程中的原始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记录,建立现场采样规程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文件的可操作性。质量体系都是要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持续地改进,因为实验室内外部环境在随时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用户与检测业务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调整,相关的管理体系及文件也必须要不断改进以适应各种变化。实验室体系及文件都应当具备动态的适应能力,不断结合日常质量监督和内外审发现的问题,总结各方汇集的需决策信息,对需要改进的文件由专人负责整理,并组织质量管理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文件的修订,保证工作中的流程与操作能够与文件体系所规定的一致,具有绝对的可执行性。

2.7加强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是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实验室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需要通过质量控制来保证,而质量控制的执行主要靠质量监督员来完成。所以,环境检测实验室应配置专门的质量监督负责人,并负责监督检验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中是否按照规范要求,同时对检测工作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监督,对未按照规范要求的流程或人员及时予以纠正,避免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检测结果流出实验室。实验室质量监督员监督的内容主要有:检验活动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检验依据是否有误;检测环境条件是否达标;检测仪器设备是否异常;检验用样品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检验数据的记录、换算、校核、修约及结论的判定是否有缺陷;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是否有缺陷;检测过程中各项目检测相互之间是否有影响。

3结束语

第3篇

生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有工作单位的,大都具有中专或相当于中专水平的人员,这部分人员,大多数从初中、高中或中专毕业,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一般都比较差。二是一些高中毕业生,由于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扩招,再加上各成人高校扩招,生源竟争日趋激烈,从而使成人高校的生源文化素质有所降低,学生进校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三是专升本生源,他们已有专科文凭,从事相关工作已很久,需要提高知识层次,补充新的知识。还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大专、专科升本科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来源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专业基础好,理解能力强,好学上进;有的工作经验丰富,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有的则是只为获得一张文凭。教材及实践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临床医学成人教育专业的教材基本使用的是国家普通高校编写的教材,虽然出版了一些优秀的专用教材,但没有系统性和规范的成人专用教材,更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成人专用教材体系。特别是成人专升本教材,系统性和衔接性较差。有的专科知识的重复,有的程度偏深,与专科知识不能紧密衔接。由于教师所带的成教课程未列入本人的工作计划内,很少有人认真钻研备课,授课时往往不能根据教学大纲把握专升本教材的适度要求。另外,由于近年来普通高校扩招,使本来就薄弱的实践环节不堪重负,由于实验室及实习单位的偏见,对成人学生进入实践场所“设置障碍”,许多实验把大动物换成了小动物,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场所简单、试验材料和原件极少,把实践换成了看录像、参观等形式,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减少,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员的整体素质培养。

完善成教管理体制,保证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非义务性的临床医学成人教育,政府管理职能要转向对临床医学成人教育事业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调控。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临床医学成人教育必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普通高校的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应将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纳入工作范畴,统一规化、统一管理,并在教学条件、政策制定等方面给予支持,把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真正看作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普通高校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的管理要综合协作协调、宏观调控,制定出适合成教特点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指导、协调、监督临床医学成人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的落实以及发展规划的实施。成教学院要从内部完善管理体制,增强活力,努力促进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建立一个严格而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完善组织机构,分配和落实质量管理职能,为各层次的职能范围和各工作岗位上的质量责任和权限提供具体规定,使各级各类人员都能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通过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确保每一过程满足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从教育培训活动的特点来说,质量保证包括学科专业、培训项目建设质量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学习质量保证;管理质量保证;师资质量保证等。因此,在组织机构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上述特点,设置各种专门的机构,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中各层次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树立管理者代表和质量管理部门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权威,这样,才能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如计划的制定与评审办法,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信息规定,教学过程管理办法,教学事故的处理办法,考试、考核和发证办法,任课教师聘任实施办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设计规范,班主任的聘任及工作规范及教室、教学设备使用办法,学生手册,学生考试成绩登记表,学生学籍卡,教学日历,课程教学情况总结表,教学质量评价表等。强化过程管理,规范过程流程,确保继续教育质量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匹配。教学内容可以由若干模块或若干门课程组成,应确保模块与模块之间内容编排合理,逻辑层次清晰,每一个模块支持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编排由浅入深。教学方法应适用于目标群体,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规律;教学策略多样化,反映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学习者有机会积极参与,与教师、学习材料及学习者之间充分交互。加强招生过程管理。招生过程包含招生信息,招生宣传与咨询,招生录取与报到入学流程。在招生信息和招生宣传与咨询过程中,首先应遵循的原则是如实宣传,其次是对学生尽事先告知义务。如实宣传、事先告知,意味着学习者在学习前对课程的质量、效果有一个正确的期望,有利于学习者对最终满意度的提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继续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继续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师队伍不应仅由专职教师构成,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队伍是国际上公认的成功的作法。办学机构应通过大量聘任质量合格、品质优秀的教师,组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继续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

通过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充分了解培养对象的文化基础;其次,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再组织专业人员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积极配合和管理人员的督导把关,尤其是新计划、新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优化时,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相互配合更为重要,双方积极配合方可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量化评价教学效果非常必要,而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不能完全满足新的课程设置的要求,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另外,通过该教学实践可以看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成人“专升本”是在专科的基础上接受本科再教育,他们有专科的教育基础,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新知识和新技能较差,人文知识欠缺。因此,在该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这些特点,立足体现“专升本”教育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先进性,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为“专升本”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刘洁 王昌利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体制逐步深化改革,许多电力企业纷纷转变自身职能,积极优化电力营销服务,全心全意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电力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针对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服务内容,提出几点关于有效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1引言

电力营销服务是指供电企业通过劳务形式向用电客户提供一系列具有价值的电力业务活动,此时供电企业除了要确保向用户提供安全合格的电能资源,还要向用户提供与电能相关的服务,就目前而言,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有:

1.1电力营销售前服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供电企业纷纷建立并迅速占领电力市场,电力行业的竞争日渐激烈。供电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客户的注意力,就必须做好电力营销的售前服务工作。电力营销售前服务是指发生在用户购买供电企业电力产品之前的服务,即指供电企业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如广告、网络、报刊杂志等,来加强对电力产品的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对于一些有电力需求的用户,积极解答用户的疑惑,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力营销售前服务。

1.2电力营销售中服务

电力营销售中服务是指用户在购买电力产品时,供电企业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流程、温馨舒适的营销环境,同时贴心解答用户心中疑惑,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帮助服务,从而在用户心中建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强化用户的电力营销服务感受,增强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3电力营销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电力营销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用户在供电公司购买电能后,电能使用过程中出现维修、养护、投诉等都是售后服务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为用户的用电情况提供良好的跟着管理服务。为做好电力营销的售后服务工作,供电企业应设置专门的电力营销售后服务网点,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定期调查,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切实改善电力营销服务质量。

2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强化管理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供电企业要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立足客户所需,切实做好全方位、全人员、全过程的服务质量强化管理,逐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供电企业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包括:

2.1转变电力营销理念,逐步提升服务水平

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供电企业管理者应积极转变电力营销服务理念,强化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的管理,将电力营销优质服务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供电企业管理者要向电力营销人员灌输“情感营销”的理念,提高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鼓励营销人员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要求营销人员与客户建立友好和谐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长期大客户。其次,供电企业管理者要做好电力营销的信息化整体规划,提高电力营销工作效率,真正实现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此外,供电企业管理者应立足于企业生产管理现状,建立明确的电力营销目标,不断完善电力营销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逐步提升电力营销服务水平。

2.2改善服务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优质产品是保证供电企业能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电力营销市场的竞争说到底始终是电力产品质量的竞争。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电力行业竞争中站稳阵脚,提高电力营销效率,就必须重视电力产品质量的提升。因此,供电企业应改善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模式,树立“发电、配电、输电、供电”的全过程管理理念,确保电力资源能安全传输。另外,供电企业也要重视技术研发,鼓励技术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全面改善电力产品质量。最后,电力营销人员要及时与客户取得联系,了解客户真正的电力内心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营销服务。

2.3加强营销人员培训,优化电力营销服务

电力营销人员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电力营销服务质量,因此,供电企业必须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电力营销人员,同时加强对电力营销人员的技能培训,培养营销人员的营销服务质量管理意识,定期对营销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营销人员的电力基础知识和营销技能,向其灌输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进行技能培训时,应突出重点内容,对于售后人员,要注重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和服务意识培养,确保营销人员能及时解决客户用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于电力营销人员,要重视对其进行电力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其的答疑解惑能力,有效提升电力营销售中服务工作效率。通过加大对企业人才的培训,积极提升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切实提升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质量。

2.4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为激励供电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逐步健全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监督激励体制,落实工作责任,做到奖惩分明。同时,将电力营销服务质量和电力营销效率一同纳入到年度业绩考核内容,对于客户普遍反映服务质量好、工作认真负责、业绩好的营销人员,要对其予以物质和职位晋升等鼓励,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为其他员工树立榜样。对于企业中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员工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作鼓励;对于一些服务态度较差、工作效率低的员工严厉惩处,绝不容忍,以示警戒。通过这样的监督激励机制,不仅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供电企业内部逐步形成一种争优创新的合作竞争工作氛围。

3结束语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电力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供电企业必须积极转变职能,针对用户的真实需求逐步完善电力营销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力营销策略,同时加大对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的管理力度,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增强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供电企业能朝着可持续方向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斌.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策略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4(05):234+236.

第5篇

关键词:QHSE体系整合一体化内审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the quality, 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 four systems of necessity of integration and system integration in enterprise's concrete practice. System integration after the significan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QHSE体系整合的概念以及整合的可行性、必要性

QHSE整合管理体系就是将企业的质量(Quality)、 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进行整合,是在ISO 9001标准、ISO 14001标准、GB/T28000族标准和SY/T 6276 《石油天然气工业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共性兼容、个性互补的原则整合而成的管理体系。

就公司实际看来,之前公司同时具有质量管理体系与HSE管理体系两体系,始终存在着两个体系不能协调运行的矛盾,致使效果不佳。且实际中会出现两本手册、两套程序文件、重复内审、重复管理评审的现象。导致管理效率降低,相同的工作重复,并且难以控制和实施。若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可以认识和掌握管理的规律性,建立一致性的管理基础;科学的调配人力资源,优化组织的管理结构;统筹开展管理性要求一致的活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费用。这些为体系整合提供了条件或可能。QHSE管理体系就是ISO9000、ISO14000和OHSAS18000和HSE四个管理体系的整合,使组织形成包括产品及服务的管理体系一体化模式。加入WTO后,已打破了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中,各国应遵从相同的技术标准,能否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决定了组织能否进入国际贸易的大循环,已成为加入国际竞争的通行证。

体系整合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系统识别与分析质量、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现状

通过对各体系的运行现状进行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同一部门在工作中执行两套体系,造成职责不一致,行动不统一。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进行的,都设计到质量、安全、健康与环境的整个过程,所以不能单一的明确某一部门在某一项工作中的职责,而应明确在质量、安全、健康与环境的整体活动中的职责。

认为地将质量管理工作和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相分离。事实上,这两项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在开展质量管理的同时开展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

重复性开展工作,浪费物力、人力和财力。一是同一工作程序在两套体系中均有要求时,重复两次记录,增加了成本;二是内部审核时,两套体系分开独立进行,造成同一记录,同一工作重复审核;三是管理评审时,两套体系单独进行,形成统一内容由相同的人员在不同的时间评审,浪费时间,增加了会议次数;四是把简单有序的工作变得复杂、繁琐。

(二)寻找标准的共性和个性

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理解标准,充分讨论,形成了对ISO2008,ISO14001-2004,OHSMS18001-2001和QSHS001-2001标准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在个性方面,四个标准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分别设立了各自管理重点的专业管理要素,这些专业管理要素不冲突,可以很好地互为补充、完善,形成统一的控制要素。

在共性方面,4个标准的基本思维和要求、体系文件的编写要求、体系运行管理要求、体系的要素设置和按要素开发的程序文件基本相同或相近,具备整合的条件。

根据上述理念,公司策划出一体化的基本结构和文件体系,它由QHSE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构成。

体系整合的步骤

1、认真组建一体化的组织机构

体系整合是一个增值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四个体系的简单叠加。没有管理者的全力支持和主动参与,体系整合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必须任命管理者代表,责成责任部门负责,成立一体化工作组。

2、慎重挑选咨询机构

即使我们企业已经具备了质量与HSE体系的认证,但是还是有必要聘请咨询公司介入,好的咨询机构,不仅会对体系的结构、组成模式、流程的设置等提出良好的配套方案,保证体系的适宜性、协调性,同时咨询过程中,也会为企业培养出一支专业过硬的贯标队伍,保障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突出重点、强化培训。

具体培训工作中,可以把培训对象分为四档:第一档为管理者代表、体系部门的负责人,管理者代表是体系运行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物,体系部门负责人是体系运行的核心人物。第二档为企业其他岗位的所有中高层干部,他们是体系运行成败的重要任务,他们必须全部取得几大体系的内审员资格证;第三档为基层干部和重要岗位工作人员,他们是体系运行成败的主要任务,他们必须以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运行记录为重点,通过统考取得上岗资格证;第四档位普通员工,他们是体系运行的基石,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岗位作业文件为重点。第一档对象采取外派培训,第二档采取请有培训自制的机构进行公司培训,第三、第四档可以聘请前一档的人员担任;培训要动真格,不能走过场,考试成绩要与员工个人利益挂钩。

精心设计体系,认真编制文件

优化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在体系文件编写前阶段,公司要召开QHSE管理体系整合研讨会,重点就整合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吸收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精华,既突出HSE管理,又增加了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基本实现了体系的融合。二是细分文件编写任务,开展编写培训工作。公司文件编写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先编写管理手册,在逐步编写程序文件与作业文件。在程序文件编写前,按照体系要素要求,将程序文件的编写任务按专业职能分配到几个职能部门,挑选抓也较娴熟、文字功底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文件编写,并举办了体系基础知识与文件编写培训班,从源头上确保了文件编写的科学合理性。三是在各管理层次、相关职能的横向与纵向间开展大规模的文件讨论,确保文件编写的充分性与适宜性。补充 作业文件,进一步增强文件的可操控性,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体系意识。

5、营造体系贯标认证的分为,提高员工意识

只有员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才干,公司的体系推进才会获得真正的成效。因此公司利用局域网、发放体系问答试卷等方式大力加强员工学习,并要求各单位组织开展培训,营造了公司上下学体系的氛围,全面提高了全员的贯标认证意识,提高全员的基本素质,强化了有关质量、安全、环境、健康知识。

精心组织有效运行

一体化体系文件的实施使贯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开展自查活动。一体化体系文件贯彻执行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各部门是否有效开展自查。因此,各部门在实施一体化文件中,不许严格按照“检查-纠正-验证”方式滚动自查体系文件在本部门的运行情况,通过自查不断发现薄弱环节,报告给体系归口管理部门,采取整改措施。其次进行内部审核。对照一体化体系的要求,对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和区域进行严格的内部审核,对查出的不合格项,逐一整改落实。第三,进行管理评审。一体化管理评审要由公司总经理来亲自主持。针对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及时整改。

体系整合对企业的意义

公司目前已经取得了四标一体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一年来,一体化管理体系通过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注重体系建立后的实施进程,严格控制推进的每一个关键点,在理顺智能接口关系、规范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全流程的管理,构筑了一个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获得的大平台,全面提高了全员一时与综合素质。通过日常管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手段,是体系的运行不断深入、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于现场操作中,基本实现了基础管理的整体优化,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逐步实现企业的发展规划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GB/T 24001-2004/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

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GB/T 19001-2008/ISO 9000:2005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理解要点》

第6篇

关键词:测量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测量设备;体系审核

中图分类号:TP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0-0109-02

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很多企业继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之后,又着手进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该体系在企业中对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资源、降低排放、安全生产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测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是《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9022-2003/ISO10012:2003),此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12月16日,2004年3月1日实施。2005年初,国内开始依据该标准对各行各业的企业开展相应的审核工作,审核机构为中启计量体系认证中心,由该中心在全国的各分支机构负责现场审核工作,中心则负责对审核资料进行审查并颁发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分为AAA、AA、A三种级别,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标准要求建立体系,取得相应的证书。

标准《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的内容包括:总要求、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施、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的定义是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测量设备应经确认。

企业在初次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时,因缺少相关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无从入手、难以有为。本文主要介绍测量管理体系建立中需要做的重点工作,包括组织管理架构、体系文件编制、人员培训、测量设备分类管理、关键测量过程识别、体系的审核和监视等六个方面,以期对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冶金、医药等各类企业在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时有所帮助。

一、组织管理的架构

测量管理体系组织管理的架构是建立、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企业应建立内部的测量管理网络,测量管理工作从上至下应层次清晰、职责分明。体系推进人员应包括最高领导层、管理者代表、各部门负责人、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关键测量过程操作人员、产品检验人员等。对于原来测量管理工作薄弱的企业尤其重要,要求各级人员在思想意识上加以重视,明确要求,履行职责,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起积极的作用。

二、体系文件的编制

体系文件是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的体现,是测量管理体系实施的依据。根据企业的管理工作现状,应依据标准和有关规程、规范,编制《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关键测量过程控制规范,大型或精密测量设备操作规程、测量设备校准方法等。在各层次文件编制过程中,应注意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体系的结合度和相容性,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纠正和预防措施、检验规范等,均可按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要求执行。

三、人员培训

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人员包括测量管理人员和测量操作人员(包括测量设备检定/校准/验证人员、原材料检验人员、半成品检验人员、成品出厂检验人员、生产过程工艺监测人员、其它分析测试人员等),培训内容应包括《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ISO10012:2003)、企业正式颁布的《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与测量过程有关的各类标准、规程、规范等技术文件、关键测量过程操作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知识、法定计量单位、计量专业基础知识等内容。

培训形式可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培训方式可以是课堂理论讲授、现场实际操作演示等,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到“实打实战”。

要明确培训考核要求,切实做好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工作,做到“应知应会”,提高各层次人员的计量意识和测量能力。

四、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

企业内部的测量设备种类繁杂、数量繁多,如果按照一种统一的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势必需要消耗极大的人力、物力,效果也不一定好,难以有效发挥出测量设备管理的相应作用。由于每一测量设备的应用场合、测量参数等均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对测量设备实施分类管理。

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工作是每个企业在体系实施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管理难度最大同时又是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测量设备使用的场所、测量参数的技术要求、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等进行A类、B类、C类的分类管理,分类原则为:

1.A类测量设备:包括国家强制性检定的测量设备,主要为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并列入强制管理计量器具目录的测量设备;产品出厂检验使用的主要测量设备;用于关键测量过程的测量设备。

2.B类测量设备:包括用于生产工艺控制过程的测量设备;用于公司内部能源、物料核算、车间定额管理的测量设备。

3.C类测量设备:包括用于生产工艺上仅起一般指示作用的测量设备;仅做工具使用的测量设备。

企业应建立详细的测量设备管理目录、测量设备管理台帐、测量设备周期确认计划和测量设备周期确认计划实施的统计表。

标准中强调了“计量确认”的概念。所谓计量确认是指“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测量设备的校准/检定、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返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测量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的计量性能验证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企业所有测量设备均应经过计量确认,计量确认的部门可以是外部计量技术机构,也可以是内部计量主管部门。

为了避免测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错用或误用,防止测量设备的非预期使用而造成产品和过程失控,测量设备在确认后应按管理类别、检定/校准状态对所有测量设备粘贴牢固耐久的确认标识,确保测量设备的确认标识能正确地反映其校准、检定状态。测量设备使用人员负责标识的日常管理,计量管理人员负责监督、跟踪。

五、关键测量过程识别

为确保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除对测量设备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测量过程的控制中,首先要识别关键测量过程。重要原材料进货检验、贸易结算、半成品关键控制点、成品检验、环境检测、安全控制、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等均为关键测量过程。通过识别,将这些过程制定成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明确技术指标项目、要求,提高操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满足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

针对已识别的关键测量过程应建立《关键测量过程一览表》、《检定/校准项目一览表》、《测量过程控制检查表》、《检定、校准项目的计量确认检查表》,并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在关键测量过程识别中应注重如何将顾客提出的产品要求转换为计量要求。例如:顾客对产品厚度要求允许误差控制在±1mm以内,按“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应为被测指标的1/3~1/10”的配备原则,选取的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应为±0.03mm,为此可以选取测量范围为(0~150)mm的带表游标卡尺,其最大允许误差为±0.01mm,以保证测量设备的配备满足测量过程的要求,确保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每个企业涉及的关键测量过程各有不同,应结合产品的技术要求配备适宜的测量设备,确保测量过程和数据准确、可靠。

关键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是测量管理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引起企业技术、生产、质量检验、计量部门的高度重视。

六、体系的审核和监视

体系的审核和监视是体系运行中发现不符合、进行改进的有效途径,它主要包括内部审核、日常监督检查、管理评审三种形式。

内部审核目的是验证企业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与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相符合的程度,评价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识别体系运行中的不符合,期望通过内部审核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

日常监督检查包括对体系运行、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检查,可采用现场巡查、人员提问、抽查有关记录、查证测量设备状态、对数据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实施日常监督检查时应做好相应记录,监督过程中发现不符合时应立即责令有关部门或人员进行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通过定期组织对测量管理体系方针及质量目标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实施测量管理体系活动资源的充分性以及企业内外部反馈、生产情况的改变等进行评价,识别需要持续改进的因素,并采取相关措施,以确保管理体系和测量技术能力的持续改进。

七、结语

企业通过开展以上的工作,在建立实施测量管理体系过程中(三个月以上)应脚踏实地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体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将顾客对产品的要求转换为计量要求,使企业的测量管理水平有明显地提高,有效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等活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ISO10012:20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第7篇

本文就锦州市中心血站自施行无偿献血以来,在采供血过程中强化血液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探讨及总结。

1血站开展血液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

血站的工作是一项关乎公民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血站树立质量管理的理念奠定了基础,《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标志着血站血液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体系化管理轨道。血站血液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血液安全,确保临床所使用的血液为合格血液,因此,保证采供血安全及血液质量是血站的根本职责,血站血液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血站开展血液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2.1领导重视,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

(1)成立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由站长、业务副站长、质量控制科主任、业务科主任等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在血液质量管理上具有监督和决策权力,负责监督检查采供血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各用血单位的意见,及时将各用血单位提出的有关血液质量的问题进行汇总,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设立血液质量控制科。血液质量控制科在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工作,实施血液质量管理目标岗位责任制,对采供血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通过采取自查、互查、抽查、内部审核、质量评审、外部审核等多种形式的监控机制,实现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持续运行。

(3)聘请专业社会监督员。从本市的主要用血单位中聘请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等专业人员为血液质量社会监督员,定期召集社会监督员举行血液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对血液质量进行分析讨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及方案。

2.2夯实质量管理基础,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1)开展血液质量管理教育,促进全员质量意识的提高。我站积极开展血液质量管理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的提高,将质量教育纳入单位继续教育之中,并从质量教育入手,同医德医风教育、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员工对血液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对待每袋血液的质量要像对待用血患者生命的高度负责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强化专业人员培训工作。血站每年均制定专业人员业务学习培训计划,定期对全体专业人员进行采供血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聘请专家讲解采供血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各相关业务科室根据本科室工作性质,每月由科室主任组织本科室职工进行2次业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训;血站根据长远发展规划,选派有发展前途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深造,积极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其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创造条件。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我站将已经建立起来的血液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落实到采供血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岗位,使每个部门、每位员工明确制度规定、明确工作质量标准、明确自己的职责,切实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

(4)加强重点岗位上的质量控制。我站在实际工作中强化了重点岗位上的血液质量控制环节,提高了全站的工作效率,保证了血液的质量。在血液采集方面,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注意献血者病史询问、体检及采血核对,建立起完整的献血者档案,各种采血记录保存10年;按规定对采血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采血环境符合清洁区标准;采血前按规定清洗献血者手臂,严格消毒采血部位,确保穿刺部位消毒面积达10cm×10cm;采血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每月至少做1次手的无菌培养实验;血液采集后按规定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和血型的全项检查,合格后方可贮存。在成分血制备方面,建立无菌净化室,装备血细胞分离机、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血小板震荡仪等,创造良好的成分血制备条件;确保机采室及成分制备间的整体环境整洁、舒适、安全,应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无菌用物均经过高压灭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工作人员进入净化间均更换隔离衣、工作鞋,戴无菌手套和一次性口罩、帽子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成分制品的安全。在储血和供血方面,血库使用储血专用冰箱并连接温控系统,由电脑监控,使用血小板震荡仪保存血小板,确保血液质量;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发血前做好血液质量检测;运输过程中防止血液剧烈震荡,保持血液及其制品所要求的温度,保证血液成分的有效性并抑制细菌生长,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2.3强化管理,充分行使血液质量控制科的职能

(1)坚持实行血液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血液质量控制科开展经常性的血液质量监督与定期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交站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管理血液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血液质量控制科严格执行国家采供血的有关规定和ISO9001、ISO/IEC17025等质量标准,一是对成品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的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坚决制止不合格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进入用血单位;二是对采供血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监控和校验,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严把试剂及原辅材料的进货、验收、质检、确认等关口,杜绝不合格试剂及原辅材料应用于采供血工作中;四是对采供血过程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进行监控和检测,避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血液质量。

3体会

第8篇

【关键词】 质量管理;质量体系;体会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血站质量体系建立并且已经运行了将近 6年 , 但时不时的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质量问题 ,这从侧面反映了血站建立和实施了质量体系 , 并不意味着质量管理工作可以高枕无忧。在实际工作中 , 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 , 对差错的处理 , 各个单位有着异曲同工的方法——处罚 , 这就造成了工作人员对差错的恐惧、以及对差错的掩盖等情绪 , 从而导致有令不行 , 有禁不止的现象时有发生 , 使质量管理工作陷入恶性循环。于是 , 质量管理体系和实际操作就成了“两张皮”,出现质量事件也就在所难免了。

“质量关乎生命 , 责任重于泰山”。那么 , 究竟如何才能搞好质量管理 , 保证血液质量呢?下面浅谈一下作者工作中的体会。 1 领导重视,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

血液质量是血站工作永恒的主题 , 是评价血站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 是对全站施行血液质量管理与监督结果的体现 , 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环节。领导高度重视是质量管理的关键 , 首先要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 实施质量管理目标岗位责任制 , 建立以站长为核心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 形成了由站领导、质量主管、质量管理小组组成的自上而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全站采供血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 , 通过自查、互查、抽查 , 内部审核 , 管理评审、外部审核等多种形式的监控机制, 来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 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

本站每年年初制定职工业务学习计划 , 并全面落实。一是根据各相关科室的业务性质 , 每月两次由科室主任组织本科室的职工进行业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二是对质量意识的教育 , 生物安全防护的教育。三是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强化医德医风的教育。四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进行科学培训。选择有发展前途的专业技术人员 , 外出进修学习或入学深造。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 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提高职工的自身道德素养是质量管理工作出成效的支柱。如果职工把保证血液质量变为自觉行动力 , 那么站上所有的规程和程序也就成为一纸空文 , 职工也就不会感到压力。也就是说 , “修合无人见 , 存心又天知”。因此 , 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不是靠棍棒加皮鞭的方式来提高的 , 而是靠职工良好地业务素质、高度责任感和良好地自身素质来完成的。

3 提高领导的质量意识

提高领导的质量意识是血站质量管理工作的前提。在血站质量管理工作中 , 站长的作用非常重要 , 并且不可替代。站长作为血站的法人代表 , 是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 首先要以身作则 , 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 , 积极参加内外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 , 应始终紧绷质量这根弦 , 多听取质量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汇报 , 了解质量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 重视细节管理。其次 , 血站领导班子的其他领导也应具备质量监督意识。如分管业务工作的领导 , 当发现分管科室出现不合格数时 , 应主动督导科室进行整改 , 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并且要常到科室督促检查工作 , 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进。同时 , 领导班子要团结 , 共同协作。业务站长和质量站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剂。血站应有专人分管采供血业务和采供血质量 , 业务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 虽然职责和权限上分工不同 ,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分不开的 , 两人若沟通不够 , 往往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 , 领导班子是质量管理的核心 , 质量问题的处理要集思广益 , 最终形成统一的意见 , 而不是各抒己见 , 关键时刻 , 站长要有决断能力, 统一各方面的认识。 4 让质量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充分行使其职权

质量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充分行使其职权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我们按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的要求 ,结合本站实际工作情况认真做好采供血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部门在处理质量问题时 , 因为牵扯到责任 , 如果质量管理人员的处理意见不被领导重视或领导态度暧昧 ,往往会给当事者以错误信号 , 不利于从根源上查找原因 , 进而不能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若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可能会引发大的质量事故 ,因此强化质量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能 ,让质量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充分行使其职权是至关重要的。

5 管理者做好角色定位,提升执行力

管理者做好角色定位 , 提升执行力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保障。 一方面血站领导必须熟悉和掌握程序和规程 , 并且要带头严格执行 , 对规程或程序不熟悉或不清楚时 , 不要随意表态或采取不当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血站文化建设 , 专题讲述不执行规程所造成的质量事件 , 分享经验教训 , 使职工真正认识到质量是血站的生命线。同时 , 要提升执行力 , 建立一个不依赖能人的执行力系统。本站是依靠“六化”建设来打造高效执行力的 :一是组织灵活化、问题简单化 ,让职工知道如何分工与协作。二是岗位责任化、配置合理化 , 让职工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三是行为制度化、工作流程化 , 让职工知道如何做事, 简单重复产生高效。四是培训持续化、能力模型化 , 提高职工核心能力 , 构建核心能力模型。五是

考核绩效化、改进循环化 , 定期检查职工的执行情况。六是分配公平化、奖惩公开化 , 对职工进行论功行赏 , 奖优罚劣。通过“六化”建设 , 加强了执行力 , 做好了质量管理的保障工作。

总之 ,要想保证血液质量万无一失 ,需要全站上下一盘棋 ,人人重视 ,层层把关 ,打造独特地血站质量品牌 ,依法办事 ,依规工作。确保血液质量是血站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要保证血液质量, 就必须在各环节严格执行“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的质量要求 , 要加强职工业务培训 ,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责任制 ,形成环环相扣、相互监督、责任明确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从而全方面控制住影响血液质量的所有因素 ,保证临床用上安全、有效的血液及血液成分。

参考文献

[1]刘敬玉 .浅谈血站质量管理 .中国输血杂志 . 2012, S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2006年卫医发〔2006〕167号 .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 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 GB18469-2012

第9篇

【关键词】路桥工程;质量;管理;成本;控制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建筑行业在市场中获得的利润也是越来越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就需要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程质量达标的前提下,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路桥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它各个方面的有求都是很高的,尤其是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如何在保证路桥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获得做大的利润,成为了建筑企业做关注的重要问题。

1路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管理的混乱

现如今,在我国的路桥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管理还是相对混乱的,虽然国家了一些路桥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但是在施工现场可以看出,施工单位执行的力度还是很微弱的,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将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施工机械设备也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停放[1]。同时由于现在的施工队主要还是以承包制为主,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因此对施工人员以及资料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1.2施工材料的严重浪费

在路桥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施工单位为了一些经济与利益的问题,对成本控制进行忽略,造成施工的材料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浪费掉大量的材料。而路桥工程建设的核心是质量的保证,施工单位为了对质量提供保障,往往会购买较贵的新型材料,从而增加了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再加上施工工作人员没有对施工材料进行充分的使用,使得路桥工程材料和成本的浪费和损失。

1.3采购管理的落后

在路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路桥工程进行采购的管理是路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路桥工程的建设提供质量的保证,而且还是路桥工程顺利建设的基础。由于在对路桥工程进行采购时,其采购的物资技术性较强、品种较多以及工作任务量大,并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对其采购的过程是多样的性的。同时,因为市场材料价格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在采购的过程中,不容出现错误,稍有失误就会给施工的工期和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和成本。

2提高路桥工程质量的管理的具体措施

2.1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在路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想工程建设的各项质量达到要求以及施工中每个环节都能对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在如今的路桥工程项目中,由于许多的施工队伍都是以农民工为主,总体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较低,对工程的质量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因此,就需要施工单位,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单化,逐层的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意识的灌输,使他们能够很好的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将质量意识贯彻到全体员工的心中,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路桥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水平。

2.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在企业得到桥路工程建设的项目时,就必须根据桥路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项目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分层次的管理、落实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将工作项目负责人作为主要的责任人,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管理小分队,对项目的相关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以及各个环节工序的严格检查,并对检查的结果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存档。

2.3制定严密的质量管理计划

在桥路工程建设之前,施工单位就必须根据在施工过程中即将要出现的问题和注意的环节,制定出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控制措施。首先,整个项目的负责人必须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对工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必须要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其它的方面进行严格地审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其次,项目负责人还需要对工程项目的材料和机械设备进行严格地把关,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和设备都必须包含产品的技术证明、合格证以及质量检验报告等相关的凭证。最后,对施工场地的水文地质、气候特征、交通情况等进行严格的调查,对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项目负责人还要做好施工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和工程技术的交底[3]。

2.4加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在路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必须要对施工的操作质量进行严格地管理,对于违规违章的施工操作行为,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犯错严重的,进行严格地处罚;在对施工过程中各道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查时,必须要保证前一道工序合格之后,才能对下一道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查,尤其要注意细部环节和隐蔽工程质量的检查和验收,从而避免质量发生问题,给工程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就必须立马停工,并向上级上报,然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制定出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案,在经过领导的审批之后,才能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处理。

3路桥建设过程中成本控制的相关措施

3.1对施工的工艺和工序进行成本的控制

路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的成本是由作业层的管理制度所决定的,所以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过程中工艺和工序的成本控制进行分析。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工艺和工序进行组织,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施工工序,从而对施工过程中的每道工序进行强化,让施工人员的经济收入和工作完成量相挂钩,从而调到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施工人员的合理组织,提出合理的优化方案,从而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控制。

3.2对施工的费用进行成本的控制

根据成本控制的概念可以得知,成本要想得到好的控制就需要对成本控制的标准进行制定,因此,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也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一般分为预算控制和定额控制,但不管是预算控制还是定额控制,都必须要根据费用的经济性质划分成施工材料、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等其它的费用控制。因此,在桥路建设的之前和建设中,施工单位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项目的费用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成本的浪费。

4结语

总而言之,路桥工程的建设以及成为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提高桥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我们就必须要采取全面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成本的控制手段,从而提高桥路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武英.试论路桥工程的质量管理及成本控制[J].房地产导刊,2014(23).

[2]李世文.论路桥工程的质量管理及成本控制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8).

第10篇

一、当前中小企业计量器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缺少专业培训多数企业只关心所使用的计量器具配发是否到位、使用是否顺手。由于缺少专业的计量知识培训,并且在岗位设置上缺少专职或兼职计量器具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不掌握计量器具是否合格有效的判断方法,出现强检设备到期未检测、计量器具配备不合理等问题时,无法及时发现处理。2.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保障计量器具作为有法律规范的专门工具,在多数企业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责任不明确,导致出现使用维修没有准确有效的记录、检定测试没有专门计划、维护费用得不到充足的资金保证等情况,导致计量器具管理不科学、不规范。3.忽视计量数据的应用企业对计量器具检测报告的应用局限于根据结论判断其技术状态,进而决定该器具是继续使用、维修还是报废。企业不了解检测数据的应用价值,缺少对检测数据所包含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的动力,对于改进计量管理与提高管理效益、产品质量的关系还缺少必要的认识。

二、改进建议

以A企业改进企业内部计量管理工作的案例数据为例,笔者提出一些可供中小企业参考以提高计量器具管理的实践方法。A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由于使用的检测设备和计量器具数量多,计量器具管理工作是A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初期,计量器具的信息处理主要以人工管理方式为主,统计周期长,信息更新速度慢;计量器具检测主要依据生产时间确定,随意性大,漏检、超期、未检现象普遍存在;计量器具的日常使用不规范,一线计量器具故障率较高,因送检不及时难以被发现。随着企业发展,要求产品向中高端领域升级,急需在质量管理方式上进行必要的改革。1.引入专业力量进行管理咨询A企业邀请一家咨询公司B对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咨询服务。其间,B公司针对A企业的计量器具管理工作,提出了包括岗位设置与管理职责、计量器具与实验室管理规范、人员培训要求与计划等9方面的管理建议,梳理需要建立健全的相关管理制度13项。2.组织计量基础知识培训对与计量工作相关业务部门的全体员工开展普及性的计量知识培训,包括计量管理体系设置、计量管理制度内容、计量器具管理基本要求等,提高员工的计量管理意识,并将计量管理知识作为基础内容纳入该部门入职培训范围。区分业务岗位,组织针对性业务培训:一线操作岗位人员熟悉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保管方法和要求;内部实验室工作人员熟悉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标准设备使用操作规范;工程技术人员掌握计量器具选用的经济性和技术性规则;管理人员了解质量管理体系与计量管理监督检查规范。实施培训后的一年,A企业一线岗位的计量器具故障率由原先的37%下降至21%,计量器具按时送检率由40%提升至78%。3.建立适应企业实际的计量器具管理方式(1)分类管理A企业参照咨询建议,在综合评估所使用计量器具的性能要求、工作环境以及使用频度等因素后,将器具划分为重点管理的A类、日常管理的B类和一般管理的C类三大类,在分管人员、送检方式、检测要求、替代品储备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待,并在相关法规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延长检定周期合理缩减计量工作量。分类管理实施后,因计量器具管理消耗的人、财、物等成本支出相比之前降低17%,因计量检测与生产安排冲突导致停产的时间消耗降低约20%。(2)信息化管理A企业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建立简明的计量器具管理台账,不同部门设置专人负责更新计量器具信息,从而得到最新的计量器具汇总信息;利用软件自带的数据筛选、排序、条件函数选择、数据透视表等统计工具,通过加入简单的VBA处理程序,生成供企业不同管理层级快速了解内部计量器具基本信息的台账版本,并实现计量器具类别查询、技术状态预报、周期送检提醒、所需备品数量与状态提示等功能,为计量器具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相比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信息汇总与处理时间缩短约70%。4.挖掘检测数据价值(1)合理确定计量器具检定周期A企业通过对同类计量器具历年的检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有关计量法规规定范围内,对企业内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进行重新规定。对需要强制检定、划为A类的计量器具,其检定周期不少于现行规程规定;约10%的关键计量器具,通过缩短检定周期以提高产品质量;约95%的B类延长检定周期至原周期的1.5倍,C类计量器具取消周期检定规定,采用临时抽查与一次性使用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其技术状态。检定周期重新修订后,企业一年内检定费用支出综合减少约23%。(2)为生产线工艺改进、供应链管理提供信息以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的电流表、电压表为例,A企业通过B公司的数据分析增值服务项目,对生产线仪表的历年检定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不合格压力表的位置与数量占比分布,以及合格压力表的测试数据偏差趋势预测,发现生产线中此类仪表出现故障率较高的部位。通过分析故障原因,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并改进相关的维护管理方法,使得仪表故障率下降17%,生产线停工时间缩短10%。此外,对仪表检测数据以供应商为分类条件进行横向比较,得到反映不同厂家产品在类似工作环境中的合格率比较数据,为采购部门的供应商选择提供了决策依据。

作者:魏群 单位: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第11篇

关键词:测量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 测量设备

一、重视企业计量检测体系

GB/19022-2003 IS0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以下简称“新标准”)对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和所授权的负有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计量检测体系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有了新的、明确的规定.这对于按照新标准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计量检测体系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为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计量检测体系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实施新标准的过程中,企业领导应十分重视计量工作,成立由公司、车间和各级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计量管理委员会,自上而下地加强了管理,加大了企业计量工作的统管力度。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始终参与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关键问题的决策,关心、布置、检查工作,经常与各部门共同协商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商各部门的横向关系,坚持抓宣贯、抓落实、抓整改,并在人、财、物上给予了保证。各部门的领导积极支持配合,严格按要求开展本部门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参与下,体系的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

二、测量组织管理的架构

测量管理体系组织管理的架构是建立、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企业应建立内部的测量管理网络,测量管理工作从上至下应层次清晰、职责分明。体系推进人员应包括最高领导层、管理者代表、各部门负责人、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关键测量过程操作人员、产品检验人员等。对于原来测量管理工作薄弱的企业尤其重要,要求各级人员在思想意识上加以重视,明确要求,履行职责,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起积极的作用。

(一)、体系文件的编制

体系文件是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的体现,是测量管理体系实施的依据。根据企业的管理工作现状,应依据标准和有关规程、规范,编制《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关键测量过程控制规范,大型或精密测量设备操作规程、测量设备校准方法等。在各层次文件编制过程中,应注意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体系的结合度和相容性,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纠正和预防措施、检验规范等,均可按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要求执行。

(二)、人员培训

纳入测量管理体系的人员包括测量管理人员和测量操作人员(包括测量设备检定/校准/验证人员、原材料检验人员、半成品检验人员、成品出厂检验人员、生产过程工艺监测人员、其它分析测试人员等),培训内容应包括《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ISO10012:2003)、企业正式颁布的《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与测量过程有关的各类标准、规程、规范等技术文件、关键测量过程操作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知识、法定计量单位、计量专业基础知识等内容。培训形式可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培训方式可以是课堂理论讲授、现场实际操作演示等,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要明确培训考核要求,切实做好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工作,提高各层次人员的计量意识和测量能力。

二、宣传是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的基础

(一)、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的重要性

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生产操作控制对测量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而生产装置自动控制的实现,使人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装置的操作控制能力被弱化,因此对测量与控制设备的准确性、重复性要求更高了,对测量数据的要求也更高了。这也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管理和有效监控。而以数据管理为核心、以测量设备管理为基础、以测量过程控制为手段的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管理控制手段。因此,提高计控管理水平,是精益生产的前提,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技术水平的标准,是保证企业优质低耗、安全环保,取得良好效益与声誉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骨干培养

IS010012国际标准是IS09000族标准中唯一的技术标准,依据该标准并按国家质检总局所颁布的JJFlll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而建立起来的测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综合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技术管理体系,为加强对标准条文的理解,企业应派出骨干人员参加有关各种标准宣贯培训班,自上而下进行层次培训。要求管理层,特别是贯标认证工作班子必须吃透标准的内容、实质和具体的做法,对操作层进行必要的动员,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向专家咨询,向兄弟单位取经……通过这些学习和交流,逐步理解和领会标准的内涵,从而达到指导下一步工作的目的。

三、关键测量过程的识别必要性

测量过程的控制中,首先要识别关键测量过程。重要原材料进货检验、贸易结算、半成品关键控制点、成品检验、环境检测、安全控制、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等均为关键测量过程。通过识别,将这些过程制定成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明确技术指标项目、要求,提高操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满足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

针对已识别的关键测量过程应建立《关键测量过程一览表》、《检定/校准项目一览表》、《测量过程控制检查表》、《检定、校准项目的计量确认检查表》,并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在关键测量过程识别中应注重如何将顾客提出的产品要求转换为计量要求。例如:顾客对产品厚度要求允许误差控制在±1mm以内,按“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应为被测指标的1/3~1/10”的配备原则,选取的测量设备最大允许误差应为±0.03mm,为此可以选取测量范围为(0~150)mm的带表游标卡尺,其最大允许误差为±0.01mm,以保证测量设备的配备满足测量过程的要求,确保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每个企业涉及的关键测量过程各有不同,应结合产品的技术要求配备适宜的测量设备,确保测量过程和数据准确。

四、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制度的重要性

IS010012:2003中“管理职责”相对原标准是一条新增加的条款。在IS010012-1和IS010012-2中都没有专门把“管理职责”单独列为一条要求。可以看出国际标准对计量机构的建立,要求最高领导应对计量工作予以重视和支持,以及提高计量职能部门的作用和地位等特别关注。应结合企业实际,从计量工作的层次性和管理有效性考虑,寻求合理的管理模式。为此,企业应进一步强化了计量工作分级管理责任制度。首先应明确计控中心在贯彻IS010012:2003标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标准有关条款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各级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责,经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全公司计量工作按公司、车间(部室)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职责和权限通过计量职能分配表、计量人员岗位职责规定等形式作出规定,计量部门重点抓好公司级计量,生产、设备车间(部室)要管好、维护好厂区内各级物料、能源计量仪表,重点抓好装置计量;各单位按文件的要求,完善计量管理网络,并采取计量工作质量与经济考核责任制挂钩的管理办法,谁出计量事故谁负责,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使计控中心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划分科学,责、权、利统一,确保计量检测体系能顺利地实施。

五、结语

企业在建立实施测量管理体系过程中(三个月以上)应脚踏实地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体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将顾客对产品的要求转换为计量要求,使企业的测量管理水平有明显地提高,有效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等活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我县产品质量和质量效益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入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引导、协调和服务,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在龙头企业中,选择10家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企业,在争创国家、省、市、县质量奖上有新突破;

2.在规模以上企业中,选择10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企业,在争创省、市名牌产品及标准创新等方面有新业绩;

3.在中小型企业中,选择10家推行5S管理企业,在实施《省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基本要求》及改善现场管理等方面有新成效。

三、工作内容

1.开展质量教育。以“来立信杯”质量教育活动为抓手,推进企业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促进企业进一步降废减损、提质增效。

2.强化质量基础。帮助企业建立完善标准体系,收集制订原材料、外协件、半成品及产品质量、抽样和检验等方面的标准,积极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计量检测和技术保障能力;帮助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能源计量和检测技术,推动企业节能增效工作,充分发挥计量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方面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检测设备的投入,中小企业配备的计量检测设备达到《省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基本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和改进能力。

3.举办质量培训。组织开展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实施指南国家标准、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教育、“5S”管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标准计量知识等培训,以培训促提升。

4.召开质量会议。通过组织专家辅导报告会、推行先进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举办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论坛等会议形式,促进活动深入开展。

5.组织质量咨询。通过邀请标准化、计量、实施卓越绩效模式、“5S”管理等专家进企业,开展现场指导和诊断,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6.推进质量创新。帮助企业积极开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制修订工作,努力争创标准创新型企业;帮助企业积极开展专利、新产品、技术中心以及高新企业的申报创建工作,不断推进质量创新,以质量创新促质量提升。

四、工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为确保“三十”质量提升活动取得实效,局成立深入开展“三十”质量提升活动促进质量提升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所队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对“三十”质量提升活动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