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政治理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意义;特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74-0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竞争力。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式灵活、针对性强、学生参与程度高的优势符合独立学院学生重实践、重应用、动手能力强、参与意识浓的学习特点,在现有基础上,切实推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于独立学院人才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符合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有助于探索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品牌优势,扩大社会影响;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能够为进一步探索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规律,形成富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提供契机。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凸显的主要特点
1.尊重学生主体性。独立学院学生有个性、善于表现、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尊重培养对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施教者的导向作用只有凭借培养对象这一主体转化为认知变化的主观动机时,才可能在其上建立更高级别的认知结构。在施教过程中,注重内部力量的引导和调动,充分考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动机等因素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理论和方法的思考家和实际问题的积极解决者。学生必须亲自参与、体验和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和过程,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内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则主要发挥规划、指导、管理和评价的作用,做学生的“引路人”。因此,这样的实践教学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
2.教学方式多样性。从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说教和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机械的教化和启蒙,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固化、单一,学习效率低,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现在的实践教学则能实现书本理论思维和实践感性经验的结合,从而让学生真正获益。今天的世界瞬息万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而且速度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效的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应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教学内容恰当选取教学资源,灵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践教学可运用演讲、辩论、讨论、研讨、视频资料赏析、读原著、校内专题活动、校外调查、撰写实践报告和论文等多种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灵活性。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只在教室中进行,而当前提倡的实践教学开展的范围就宽泛的多了,既可以是课堂上又可以是课外,而课外的实践教学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校外实践教学还可以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在这种方式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环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课堂、班级、校园、团队、家庭、组织、家乡、国家以及社会中都可以进行教学活动。广泛的实践教学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感受事物的多样、变化和联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
4.教学效果持久性。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更多地体现在为学生学习创造结构性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具有反馈性质,这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行改正,此过程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比外在的奖励具有的价值要大得多。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材料的记忆也更长久、更牢固,因此这种教学效果更具有持久性。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目前教育界、学术界尚无成型探索。而部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教学效果良好,获得领导、教学专家、学生的认可和较好评价,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亟待从理论上加以梳理、总结和研究,力求通过改革与创新获得更大水平的提高。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密切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立足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际,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以大胆创新的精神、锐意进取的勇气,积极推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为提高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教学境界、形成教学品牌、扩大社会影响而进行积极地探索与钻研。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深化理论研究,加深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规律的理解,以科研促实践,为独立学院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贡献力量。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解决的关键问题。①在改革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各教学环节间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形成整体合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②在深入研究、广泛借鉴、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富有创新价值、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形式,不断地提高实践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与实效性。③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新机制,力图解决如何在学生间更加合理地分配实践教学资源的问题,既要使全体学生普遍受益,又能够充分调动起先进分子的学习积极性。④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⑤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明确教师的职责定位,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⑥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探索提高实践教学成果质量的新路径,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实践教学成果,对个别优秀地实践教学成果要充分挖掘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及时推广,扩大其社会影响。⑦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学生成绩考评机制,将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及平时课堂表现成绩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科学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全面考查,同时也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有效激励。⑧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开拓新的境界,坚持走特色化建设道路,及时总结经验,发表科研成果,抓牢宣传阵地,扩大社会影响,力求形成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品牌。
2.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应制订的计划。①对独立学院已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②结合独立学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际对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规律加以理论研究。③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实施方案。④在实践中落实并不断调整整改方案,切实推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步伐,最终完成既定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作用;内容;注意事项
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作用
1.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随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也进入了新的层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列为教学目标。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理论为主,实际教学效果不佳。思想政治课是学生在校园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途径,但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机制,理论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要以实践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迎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充分保障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像喜欢专业课一样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内容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而且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第一,确立目标体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有素质、有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得以运行的前提。第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不仅在每个学期开始时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前期准备工作,而且在学期结束时要积极进行后期总结,为机制的运行提供保障,找出存在的亮点和不足,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不断补充和完善。第三,完善运行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以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为主,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第四,建立保障机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运行过程中,不仅要统一指挥,统一领导,还要求具有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来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运行。第五,构建考核评估机制,它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估,能有效提高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注意事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过程中,要联系理论与实践,防止实践与理论脱节,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育,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才”。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成“人”,只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内在要求,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良性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 评价主体 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首先要明确由谁来评价的问题,它涉及到的相关主体也是多方面的,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出全面、科学的评价。为此,笔者简要分析四种教师评价主体评价的得失利弊,以有效整合评价力量,不断提高教师评价的质量与效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主体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评价主体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基点,居于支配地位,掌控着主动权,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社会这四个内容。
一、 教师评价
教师既是课程的教学主体,又是课程的评价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既有同行评价,又包括教师自我评价。
如果按照评价主体必须要根据评价结果,为达到改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的目的而采取相应措施这一要求,教师无疑是对自己工作评价最直接、最现实的主体之一。教师自评是指教师作为课程评价主体对自己开展的课程实践的总结和评价。教师自评一方面可以帮助课程教学实施者就课程教学实施的各个方面作出系统的梳理,得出合乎科学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课程实施者就课程实践的实际效果、操作措施和理论发现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和总结,以便为其他评价者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同时也可为经验的推广提供基础。教师自评要求充分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使教师的评价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教师的自我客观评价,可以对课程的建设起到诊断作用,从而促进课程的改进,也可为其他评价者或课程建设者指明努力的方向。另外要指出的是教师自评要基于这样的信念:教学行为可以通过不断的检讨得以不断地改进。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任何时候都有可改进之处,这种信念才能促使教师置于不断的自我评价之中。没有这种信念,有意义的自我评价不可能存在。
同行评价法即由任课教师的同行对其教学进行评价。同行评价不仅在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它在创造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专业发展气氛上,也有很大的潜在价值。由于教师同行之间相互比较了解,对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师生的背景情况较为熟悉,因此,同行之间的评价应该能够作出准确的、恰如其分的判断,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同行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使多种评价信息互相补充,以提高同行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是,同行评价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同行之间由于平常较为密切的联系和接触,因此评价时往往出现因碍于情面而相互吹捧、言过其实的现象,或者因为平常的矛盾与成见而相互贬抑、吹毛求疵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评价的结果产生变异和失真,这是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管理主体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管理主体,主要指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专业评价人员等。他们能够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管理来进行综合的、总体的评价,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指导,从而可以保证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实践,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管理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领导评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因其具有评价的行政权威,评价的结果影响力自然比较大。二是专家及教学督导评价,专家评价法就是借助相关专家学者的知识、经验与判断能力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方法。专家及教学督导人员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样有利于对教师作出更全面、客观的评价。此外,专家评价应是随机性的,由专家组自主决定听课时间和内容,以便了解教师平常的教学情况和真实水平。专家评价法除了采用听课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和教师的教案、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体而言,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方法简单,运用方便,可以全面考察评价对象,但缺点是评价结果可能缺少数据支持和定量分析,并且评价质量的稳定依赖于专家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三是高校辅导员,他们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了解的最为详细直接,因此辅导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比较大的发言权。
三、学生评价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57-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两种形式:课堂理论性灌输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我们学校在近两年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把“突出思想性与专业性的统一,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机制”作为我们新课程方案下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积极探索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逐渐形成一个比较适合自身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及效果现状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方式单调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导致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单调,同时由于教学对象多为90后年轻人,传统的实践教学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他们的精神信仰,更不用说外化为他们的行为。
2.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喜欢教师用形式丰富多样、有目的性的、切合现实的多种形式来开展和实施实践教学[1]。
3.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敏锐性,自身平时也不注重自身在学历学识和能力上的提高和学术研究,学术水平相对其他类型专科学校及本科院校显得比较低,难以将热点问题融入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去。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流于形式
在目前开展的实践教学中,主题讨论成了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睡大觉;参观、考察革命圣地成了纯粹拍照留影;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很多学生自己不撰写而是在网上抄袭;实践教学的实施缺乏有效的设计及监督考核,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大班教学模式”不利于师生之间互动、沟通、交流的深入,更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在组织课外实践教学中,由于人数众多,即使分组,任课教师也难以做到对每个组都投入相同的精力进行指导与关注。
二、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提出的对策分析
(一)注重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二)强调实践教学形式的灵活性
1.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必须因事、因时、因地选择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
2.各高职高专院校应将实践教学与自己学校的特点、专业性质相融合,采取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制订合乎本校实际情况的相关制度。
(三)通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和监督来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规范及监督。教师在实施实践教学之前进行集体教研讨论,并撰写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提交思政教研部门备案审核。在实践教学组织实施前一周围绕活动主题、目的要求、计划安排、方式方法等组织学生进行培训。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结束后,要进行及时总结和分析,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纳入平时考核的一部分,同时对活动的效果也要进行评价总结,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积累经验[2]。
三、拓宽实践教学类型,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基地化
基地化是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域一个新鲜的模式。为将整个实践教学引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配合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拓宽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类型,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基地化。例如,“双基地”形式就是我们刚刚开始的一种新探索。
所谓“双基地”,就是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来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各专业院系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并与各专业院系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共同完成。 “双基地”的建立,就是要充分整合我们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有益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定期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贴近学生实际的第一手调研资料,从而实现“知”与“行”的合一。
一个体系模式的确立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完成的。对此而言,我们目前的探索还是非常有限,尤其是“双基地”的建设,我们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宏观性会给我们实践教学的实际操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也尚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课堂互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特别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调整相对滞后于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不足。为了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课题组随机对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8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同时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据问卷调查的统计和访谈材料,考察研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互动方式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改革。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学生对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满意,其中3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非常有必要,而2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有一定必要。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不合理,授课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在于教学方式。在图3中,4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实现授课形式的多样化,2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环节。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完全建立在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不恰当不合理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相应的受到影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课堂互动的原因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学生配合度以及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的束缚等各种制约因素的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互动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不恰当的互动方式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互动效果。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课堂互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单纯强调教师的作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课堂上,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教条、单向、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囫囵吞枣,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居高临下,不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和反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有些教师甚至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强迫学生接受既定的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阻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单一的教学内容影响课堂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部分内容滞后,时代感不强,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的只是许多与时代脱节的产物,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不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都是文字叙述,枯燥且抽象的理论阐述较多,缺乏生动幽默的图片,学生很难去喜欢并且通过自学而达到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相脱离,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与现实差距太远,对自己解决现实问题指导作用不明显。
(三)落后的教学手段影响课堂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黑板、粉笔,很少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会使学生产生听课疲劳,难以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枯燥,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学校缺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的活动场所、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场所和学生群体活动的场所,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和图书资料,也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互动方式探索
互动式教学意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学参与者以主体的身份遵循一定的规则、规范――这些规则、规范是参与者双方共同接受、共同认可而达成的同意、一致和普遍性,进行的教学领域中的物质的、精神的交换和传导的活动。换言之,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讨论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包括自由讨论和分组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拟定一个讨论的话题,为引入讨论主题准备充足、生动、形式多样的背景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能够环环相扣,使讨论逐步深入。教师在讨论课上灵活巧妙地引导讨论的方向,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当学生的讨论涉及到课程的重点时,可以提出一些提问使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讨论更深入,当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可以采用简短的总结和继承性的提问将讨论拉回轨道,适当掌控讨论的时间,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评。
(二)辩论
辩论可以让学生在正反论述中得到锻炼。教师事先准备并公布与课程相关的辩论话题,学生在课外充分查找和准备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模拟辩论赛。由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并对各种观点加以梳理、引导和深化,并对学生在探索学习中的疑问进行必要的讲解。辩论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某个社会事件、社会思潮、史实、人物等,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辩论中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增强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和信服,从而主动接受课程的知识。
(三)启发式教学
通过对课程的一些要点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回顾,提出一些问题,引入新的要讲解的内容,是有经验的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开始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最终找出答案。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目的性,在一开始就明确本次课程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的问题。
(四)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将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穿插分组讨论和辩论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将典型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一系列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
【关 键 词】质的研究 研究方法 应用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大多是通过量的研究。量的研究首先是基于某一种假设,将这一现象数量化,由此得出较为客观的、科学的研究结果;质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研究者亲身的体验式感受,了解研究对象思维方式,收集最真实的资料,形成一定的描述性解释。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可就同一研究对象,得出不同角度的研究结论,进而更加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境遇中的质的研究方法
就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上来讲,学者们习惯性使用哲学的思辨的方法研究问题。他们更多的通过结合社会的时弊问题,发表一些评论性的个人观点或就此社会问题阐发个人感受,进而提出相关建议或改进措施。后随着实证主义引进,教育研究方法也跟着发展,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们渐渐使用量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学者们一致认可,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注意到仅仅使用量的研究方法,不能够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需求,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在此背景下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领域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实际参与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互动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也课堂教学本身性质要求。因此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研究者应深入研究对象,即课堂,实际参与课堂之中,在作为课堂参与者的同时身兼研究者的身份,同时,自己本身作为研究的工具,能够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一切原始信息。
(二)自然情景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若要取得最真实的成果,必须做到在最自然的情景下获得最原始的资料。研究者若要研究有实际意义,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深入到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研究的意义。
(三)资料多样性。对于课堂而言,研究其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资料作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亦是如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进行详尽的课堂观察记录、相关文件资料、与教师或学生的访谈、照片等资料的准备,以在保持事物原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进而全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四)分析归纳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了解在实际状况下观察和发现事物间的发展和影响关系。这种分析和归纳不需要设定某种假设进行论证,也不需通过量化的数据,生硬的分析相关性。
由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特点可见,量的研究方法过于生硬的将一切研究对象数量化,对于研究对象为社会关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恰可弥补量的研究方法的不足。
陈向明教授认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
因此质的研究方法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所要求的,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实际参与研究,收集多样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符合其研究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特点与该研究方法结合的实际可操作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引入质的的研究方法有其现实的意义:
第一,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随着全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也应遵循这一理念。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活动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个性。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深入教学现场,细致观察同时在保持课堂原有状态下以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考虑问题,正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
第二,是人与人沟通、互动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教师、和课堂,而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这过程中的变化是而非用数量化的标准明确规定和区分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理论式的描述可以记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而这也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
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际需要催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虽然量化的研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其发展方向,但基于其学科研究的性质,微观上对研究对象细致、深入的把握,更能符合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也更能真正意义上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第二,研究环境允许。质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较长时间内融入研究对象的环境中去,在自然状态下了解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其研究所需要的原始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常设学科,研究者可长期跟随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自然状态,在环境上无需特别创设。
第三,研究者专业度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大多是高校教师、专业学者或有专业学者指导的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质的研究方法需研究者将本人作为研究工具,也就要求其对该专业有很强的敏感性,能够抓住研究重点和对研究有重要作用的细小影响因素。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原则
一般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问题时的步骤通常为: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研究框架、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建立理论、体验效度、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也是按照一般研究方法的一般步骤实施。
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质的研究首先需确定一个大的研究背景,而要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不是非常明确。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收集与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的所有可能影响研究问题的资料,不仅包括文字、图片、甚至包括动作、录音等。在完成资料收集之后,研究者通过对资料的分析,通过对资料自然状态的描述和解释,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构建。同时,相对于量的研究可以大范围的进行调查和选取资料来说,质的研究适于较小范围内的调查,较多的倾向于个案研究。其原因在于,质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长期亲自参与研究,以自身为研究工具,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的本质。若选取大范围的调查,研究者将无法长期深入研究,更无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结合在其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其他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在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时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对象处于原始状态。质的研究是对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原始状态的研究,是对实际发生的事实进行记录,并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总结。因此原始性是质的研究应首要把握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环境时,应尽量不破坏原课堂的原始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原始状态的体验和资料的收集,是研究者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的关键。
二是质的研究重视研究者融入研究环境。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即融入研究环境。这样研究者既要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又要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本身研究工具的身份。研究者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份子时,能够从研究对象的思维出发,理解研究对象的意识世界,进而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也就易于了解研究对象是怎样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当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时,其能够将自己体验作为研究对象的感受描述出来,从而了解最真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状况。
三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应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性考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应当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研究的全局出发,把握研究的这一宗旨才能真正从整体上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滤和影响因素,研究才有实际意义上的价值。这要求研究者在考虑研究对象的特征、发展规律以及提出相关建议的时候,能够全面的考虑问题,将研究的过程看做一个整体。具体来说,研究者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把研究的各个变量分离开来,而应把研究对象中存在的现象、人、事物看作一个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者应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态性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把思政课教学研究活动分解成各个不相关的片段。
从总体上看,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是相当薄弱的。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发展还是就研究本身而言,都应不断尝试各种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也应不断加强,进而提出真正适用于我国国情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耕.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4-36.23.
[3]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2-0069-04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得到内化,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当前,应用型高校成为部分高校转型的方向。转型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将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元,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主客体的因素,又有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的因素。为了解影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基于学生的视角,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教材、课堂、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机制等基本要素设计了问卷,并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了文理艺术管理语言等多个专业,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1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
从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来看,有83.7%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见,大部分学生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对于“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选修课,你是否会选修?”的调查,有52.9%的学生选择“会”,46.6%的学生选择“不会”。近一半学生在掌握选课主动权时不会选修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就说明学生虽然在理性上认识到学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强。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因来看,有78%的学生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48.3%的学生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必须学习才有学分;16.9%的学生是被教师授课内容所吸引;16.5%的学生是为考研作准备。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目的是吻合的,都是为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也不排除仍有相当部分学生出于功利性价值而学习。被教师授课内容吸引的学生占比非常低,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教学设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67.8%的学生觉得自己是理科生,对文科不感兴趣;42.6%的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9.57%的学生不喜欢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4.1%的学生不喜欢授课教师;3.5%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如多数内容听过、讨厌字多的东西、内容枯燥难懂等。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原因即课程特性使然,如学科属性、课程内容等;另一类是主观原因即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原因,如学生兴趣、教师授课风格、授课教师人格魅力等。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身的关联度认识来看,有73.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他们的学习生活关联性很大,能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有25.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他们的学习生活关联性不大,对今后找工作没什么作用。可见,能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身关系的学生占大多数,但仍有两成以上的学生持功利心态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接受度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适用性来看,有60.1%的学生认为教材不太适用,可读性不强,理论抽象,文字晦涩,不容易理解;有39.9%的学生认为教材很适用,内容丰富。显而易见,多数学生认为教材不太适用。另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网络上的鸡汤文相比,你更愿意读哪类书?”的调查中发现,有66.2%的学生选择“鸡汤文”,仅有33.8%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两组数据都在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应用型大学的接受度差强人意,对学生的吸引力太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均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版本的教材,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了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客观上造成应用型大学学生对教材的不适应。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适用性被弱化之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网络传播的热兴、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广泛应用、网络终端不断推陈出新等,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扩大了学生阅读的选择范围。总的来说,无论是教材本身的原因,还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应用型大学的接受度比较低。
(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评价
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评价来看,在“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教学内容贴合教材内容吗?”的调查中发现,约有90%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是贴合教材内容的。在“你认为授课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如增加的案例、材料等)能否帮助你理解课程内容”的调查中,有56.6%的学生认为“能够”;37.5%的学生选择“有些能够,有些需要加强”;5.91%的学生选择“不能”。绝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到了以教材为基本遵循,教学内容能够贴合教材。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方面有待加强。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期望来看,76.4%的学生非常渴望教师在课堂上拓展一些教材以外但又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这就进一步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但要融会贯通,还要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
(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评价
从学生λ枷胝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评价来看,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是观看视频,在8种课堂教学方法中排名第一,选择人数占31.4%;其次是小组课堂讨论,选择人数占19.1%;再次为案例分析,选择人数占12.4%;其后的是教师讲授、情景模拟、分小组制作PPT进行课堂陈述、主题演讲和课堂提问,选择人数分别为11.6%、10.6%、7.5%、3.5%、2.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喜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对象性特征。首先,移动微视频空前火爆,视频传播方式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这种方式反映到课堂上就表现为学生喜欢以视频方式接受教学内容。其次,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表现欲望大,多数时候希望有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小组课堂讨论这种形式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因此,小组课堂讨论颇受其欢迎。从调查数据还可看到,传统的课堂提问被排到了最后。同时,针对“教师在课堂上设问时,你是否会对问题进行思考”作出的调查显示,仅有37.3%的学生选择会思考。可见,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正受到巨大的冲击。
(五)授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
从授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来看,授课教师的情绪、语言、与学生的交流以及课后提供的资源往往也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据调查,约有70%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情绪对其接受授课内容有影响,他们不喜欢教师板着脸上课,这正好契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性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讲求疏通引导艺术,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教师话语体系来看,90%以上的学生喜欢授课教师使用网络语言,感觉教师使用网络语言很接地气。可见,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话语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理解也有较大影响。从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来看,52.1%的学生很期待课后能和教师有进一步的交流。不难看出,课后的师生交流能够从情感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认可度。从教师课后提供的资源来看,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后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根据调查,28.9%的学生希望教师提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26.7%的学生希望教师提供深化课堂内容的拓展知识;22.9%的学生希望教师提供学科的最新资讯;21.5%的学生希望教师推荐相关书籍。
(六)影响学生出勤的因素
从影响学生出勤的因素来看,在影响学生出勤的众多因素中,课程内容重要程度位居首位,平均综合值为4.1;其次是完成学分要求,平均综合值为3.75;再次为自我学习需要、授课教师点名和授课教师人格魅力,平均综合值在3.2~3.4之间波动,所占比重不相上下;最后是其他因素,如身体不适、社团活动较多等,平均综合值仅占1.8。由此可见,影响学生出勤的最重要因素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即课程内容。当然强制性的外在因素,如完成学分要求和授课教师点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及主观能动因素(自我学习需要)和外在客观因素(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样重要地影响着学生的出勤率,身体不适或社团活动反而占比最低,影响不大。另外,学生希望用一些制度性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出勤行为。根据调查,有77.2%的学生支持教师上课用点名的方式考勤,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进一步约束自己准时上课。
(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态度
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态度来看,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采取“期末试卷考试+平时成绩”这种方式是合理的。具体来说,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中最应注重的是“课堂表现”,选择人数为83.2%;其次是“日常思想行为表现”,选择人数为73.3%;再次为“平时作业”和“社会实践”,选择人数分别为62.4%和61.4%;最后为“试卷考试”,选择人数为53.5%。可出看出,学生对目前这种考核方式是接受的,那么这种考核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影响就会是正向的。
二、结论及建议
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出勤率、考核方式等因素都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其中,尤其以教学内容方法因素、教师主体因素和学生主体因素影响为主。就教学内容方法而言,教材内容在应用型大学的适应性较差,相对来说理论性稍强,教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学生期待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时代性;就教师主体而言,教师上课过程中的情绪、话语体系、与学生的交流以及课后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就学生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以课程内容重要程度来权衡是否参与课程学习,强制性的外在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同时影响其课程参与度。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应当根据的重点论,以主要影响因素为主,兼顾次要影响因素,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过程、结果着手。
西南科技大学在育人过程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长期的探索,初步构建了“三统筹、三渠道、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模式为:
一、三统筹:是指整合校内资源,统筹资金、人力和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大学生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主要工作由政治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同时又需要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协调其他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形成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长效运行机制,才可能很好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任务,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三统筹的实践教学机制。
1.统筹资金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教学活动。学校每年有6000余人参加社会实践,必然会给组织单位带来极大的财政负担。为此政治学院与校内各学院和部门合作,采取组织学生参加各单位的实践活动和将政治学院的实践活动全校化的方式,将其他单位学生活动或社会实践资金同时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出支出少,见效大,一次支出,多方收益的实践教学模式。如组织学生加入到在各学院、团委、学工部组织的科技下乡、社会实践、假期红色旅游等活动中,采用费用分摊,由其他单位开支车费,政治学院开支门票等方式,减轻了政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财政负担。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学院结合重大节日、突发事件、重大理论学习等开展红歌会、诗歌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并将类式活动全校化,既扩大了上述活动的影响力,,费用方面实现又由政治学院、校团委、宣传部、各学院共同分担,从而加强了与各单位的合作,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各相关部门的社会资源,节省了资金,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统筹人力
每年6000余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仅仅靠几十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本满足不了指导工作的需要,为此政治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派往各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指导所指派单位学生的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重大节日庆祝和纪念等活动。教师与各单位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领导组成该单位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与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社会活动,组建了一支由政治学院牵头,全校学生工作系统全员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统筹实践基地
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团委、学生工作部等职能部门与众多的单位协作,建立了开展各种学生实践活动的实习或实践基地,各学院也根据学院设置的专业为学生建立了专业实验、实习基地。政治学院通过与校内各单位合作,将各单位的实习或实践基地登记汇总,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择优选择出既适合专业实习又适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单位,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如国防学院在九院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政治学院通过与国防学院合作,同时将其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而政治学院已经建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可以提供给其他单位作为专业实习基地。如政治学院在绵阳市江油建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农村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合作提供给生命科学学院农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其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多方位合作,使一个实践基地发挥了多种用途,既节省了财力、人力,又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三渠道:是指通过学校勤工助学、实习基地实习体验和社会带职带薪实践三个渠道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拓展实践活动领域,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力
在学校内部,通过各部门提供工作岗位,在定职定责的前提下,给予学生一定报酬,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使学生得到了应有的锻炼,又给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经济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各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专业实习,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同时,同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了解社会,了解实践,感受方针政策制定的社会实践依据及执行情况,掌握所在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流程,熟悉相关行业规则,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如国防学院的学生在“九院”在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仅对所学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提高核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科学家们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为祖国繁荣发展不屈奋斗的精神境界。信息专业的学生在长虹进行专业实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历程,通过对长虹的成长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为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此外,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为各生产、经营、服务等机构和单位提供专门的人才。如经济、营销专业的学生,通过培训,成为长虹、九州等单位新产品试销人员,在假期、毕业实习及节假日期间成为各大商场和生产单位的营销和促销人员。
三、三结合:是指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活动与新生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学术研究工作结合,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基金项目:2011 年教育部委托课题(11JDSZK024)、南京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江苏特色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全国高校课程改革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开发地方资源以发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优势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课程模式的创新,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资源”的分类标准及内涵外延的多种认识
随着全国地方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开发本地特色教育资源以支持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然而,由于对所属概念的界定不清、理解不透,地方课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针对性及实效性不强、特色课程改革实施混乱等问题,影响着地方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与利用。因此,厘清地方课程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区别,并从本质属性、特点及分类等角度对其进行正确的概念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地方课程资源,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在国内,经过近些年的研究探索,对于地方课程资源的界定逐渐清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谭娟晖的定义:地方课程资源是指国家内部的各地方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组织等各方面的独特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强调地方特色和差异,主要是指用于地方课程开发的那部分资源。[1]这一概念比较正确地阐明了地方课程资源的本质属性及特点,但在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定上还存有不足。在此基础上,更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路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了再界定。其中王建虎、潘伟民在一文中充分利用属差法,以“资源———地方课程———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的清晰思路,在归纳分析其他学者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基础上对地方课程资源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再定义:“地方课程资源就是由地方开发,具有地方教育价值的,能进入和形成地方课程的构成要素以及支持和服务于地方课程实施的动力因素的总称。”[2]
同时,也有学者从类别的角度进一步明晰地方课程资源的定义。譬如有学者从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角度分为德育资源、科学教育资源、审美教育资源等;有学者从地方课程资源的来源分为地方人文资源、专业职能部门和机构的资源、文献资源、社区文化机构资源、科普教育职能机构的资源、大众视听传媒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等;也有学者从课程资源本身性质角度将其分为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三类。[3]而对应于广义与狭义的课程资源,曹石珠教授也将地方课程资源划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地方课程资源泛指在地方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助于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国家课程地方化实施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地方课程资源是指直接成为地方课程的“地域性素材”。[“4] 这里的地域性素材主要是指课程内容层面上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5] 众学者对这一定义的不断完善解析使得各地高校在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以推动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改革中更准确地把握方向与规律,为更好地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应用地方资源存在问题的多维研究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成长颇为有益,是不可不修的一门课程。但各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却总与理想中相差甚远,课程形式乏味单一,课堂氛围不高,学生自我理解、接受能力较差。这类课程被很多学生称为“假大空”,甚至引起一些学生的反感、排斥,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最终成为学生逃课最严重的课程之一。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受到学生重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对于这一现象及其缘由,学术界也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现实依据。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过程中,开发应用地方资源意识薄弱导致其闲置浪费
要将地方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资源意识”要到位。只有树立起地方资源开发应用意识,认识到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能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提供动力。对此,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反思探索。其中,陈清认为,由于当前思想文化呈现多样性,有些人的观念处于迷乱状态,不善于或不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再加上有些高校对地方资源的认识不清,相当一部分人对“地方”的认识存有偏见而赋予其“封闭、自足、肤浅”等负面的标签,[6]这些问题使得地方资源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最终导致其闲置、浪费现象普遍。
(二)多数高校思政课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实践不足等问题,地方资源应用困难
谢春梅曾明确指出,一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教学理论性较强,教材内容枯燥,形式编排死板,更无法将各地地方课程资源特色融入其中,从而失去了针对性和有趣性。这种单纯依托理论灌输的课程设计,过于严肃、沉重,不符合高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而另一方面,侯慧艳在研究中也总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公共必修课,涉及人数较多,因此以大班授课为主,集体行动十分不便,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很难展开,尤其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更难以想象。即使是在课堂上,现有条件下,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课、交流课、辩论课、讲演课等也是非常难的。[8]这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地方资源无法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得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单纯授课形式的理论讲解必然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进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脱轨,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经费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应用进程缓慢
尽管近些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专项经费分配比例不协调,很多课程得不到足够的财力支持,其中便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侯慧艳也就这一问题做过阐述,指出虽然教育部每年也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划拨一定经费,但由于数量有限,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项分支需求,而且大多数经费用于教学科研的研究创新,最终真正落实到开发应用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上的也就少之又少了。[9]这也反映出某些高校在对开发应用地方资源方面重视不够,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进程。
当然,地方资源开发应用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相对与一系列的实然性问题,学术界也对高校开发应用地方资源采取的应然性措施进行了研究总结,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科研成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理应用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策略的多维成果
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特色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充分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特色优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为当下各高校所应努力的方向。而鉴于这一关系,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就各地高校在开发应用本地特色资源,推进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创新策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讨出一些适用于解决与各高校自身存在问题相适用的应然性举措。通过整理总结各学者研究成果的相通之处,为各高校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策略提供有益借鉴。
(一)端正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地方资源开发应用意识
作为地方资源得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的基础前提,首先树立开发观念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文可义早在研究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就明确分析了,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建设地方课程的前提,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10]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进一步将这一观点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方资源开发思路中,其中,曹丽萍在《思想政治课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不够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上存在不足,很多学校都没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如果人们不去能动地开发这些课程资源,一些有用的资源就会被埋没,不能被人们开发利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明确开发与利用的目的。[11]当然,单单树立开发应用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有效整合各类地方特色资源。在这方面,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曹丽萍也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教师要掌握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应用方法,强化一切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能够对各种资源进行正确的分辨和有效筛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政治地方课程资源利用好。[12]
(二)推进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
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地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受到高校课程改革的青睐,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地方文化资源应用策略的研究比较多,而且大多是结合某一高校所处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如杜长冲在分析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时便是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为例进行的,也提出了一系列发挥地方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策略。他指出,开放的办学需要吸收和利用社会的有效资源,在育人的过程中要求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中的教育资源;要弘扬张家港精神,树立竞先意识,保护好其历史文化遗址,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应当在历史文化遗址处修建德育教育基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观与学习,开展自律意识教育、逆境挫折教育和恒心毅力教育,引导学生做重信用、守承诺有责任感的人。同时,要充分弘扬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把理想信念落实到实践,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13]还有张智,王芝华、郭华生等人也都结合某一高校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从而为其他高校因地制宜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提供了理论借鉴。
(三)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这门课程之所以变得枯燥、上课效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省去实践活动,将学生困在了教室中,这也导致地方资源很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鉴于这一问题的普遍存在,很多学者在探讨过程中都涉及到解决这一现状的相关策略。吴萍提出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教学观,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课程资源。[14]刘光华,袁学涌在《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指出,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科技展览馆等作为地方特色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各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依托这些特色场所建立一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特色实践教育让大学生接受直观的近距离的体验和熏陶,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15]娄刚则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专门分析了依托地方资源,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基地的建设。根据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特殊环境优势,娄刚提出了推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党建工作教育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的构想,[16]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指导,也为其他高校依托本地资源建立教育基地提供了启示性作用。
(四)积极合理开发高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
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特色的校本资源,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校本资源对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阳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就在于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不足,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直观性、参与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17]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性与实用性,但纵观学术界,对于校本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却不是很多,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策略。譬如李茂平、阮东彪在研究校本资源的开发时结合湖南一师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有效途径。首先,挖掘湖南一师的文化积淀和史料,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和内容;其次,加强湖南一师社团管理与评估,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和平台;最后,弘扬湖南一师独特的校园文化,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渠道和手段。[18]
虽然每所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但可以借鉴这一思路积极自主开发本校特色资源构建适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课程。同时,高校教职人员也应积极探索校本资源开发理论,为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开展特色教学课程提供指导。
综上,虽然近些年学术界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依旧存有一些不足:对地方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总体相对较少,而且研究偏重于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而对于其他方面资源的利用情况如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的阐述较少,研究缺乏全面性;对于概括性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较多,而以某个学校为例进行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对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更为稀缺,缺乏独创性专题研究;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应用具体方法研究比较多,但也比较混乱,不利于高校对此进行借鉴,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归纳整合,制定出比较有普遍适用性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娟晖.关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4(12):12.
[2]王建虎,潘伟民.地方课程资源概念的厘清[J].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120.
[3]张海生.试谈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J].新课程研究,2010(191):15.
[4]曹石珠.论地方课程资源的涵义及特性[J].湖南学院学报,2008,29(3):101.
[5]李定仁.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5.
[6]陈清.本土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之基[J].中国高等教育,2008(9):39.
[7]谢春梅.加强红色资源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3):152.
[8][9]侯慧艳.盐城地方资源在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0(23):144.
[10]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4.
[11][12]曹丽萍.思想政治课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3(9):83.
[13]杜长冲.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1,8(3):72.
[14]吴萍.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4):6.
[15]刘光华,袁学涌.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教育(管理版),2010(28):25.
[16]娄刚.依托地方资源,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基地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3):66.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 评价主体; 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44-01
2010年6月15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与2010年第3、4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强调,要加大督查力度,开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测评体系》试测工作,并组织督查指导组,教学效果要以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为标准,要在提高教师地位和提高教师素质两方面下功夫,建立科学的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和评价标准。
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首先就要明确由谁来评价的问题,它涉及到的相关主体也是多方面的,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评价主体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基点,居于支配地位,掌控着主动权,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社会这四个内容。
一、管理者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管理主体,主要指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专业评价人员等。他们能够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管理来进行综合的、总体的评价,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指导,从而可以保证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实践,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管理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领导评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因其具有评价的行政权威,评价的结果影响力自然比较大。二是专家及教学督导评价,专家评价法就是借助相关专家学者的知识、经验与判断能力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方法。专家及教学督导人员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样有利于对教师作出更全面、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方法简单,运用方便,可以全面考察评价对象,但缺点是评价结果可能缺少数据支持和定量分析,并且评价质量的稳定依赖于专家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三是高校辅导员,他们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了解的最为详细直接,因此辅导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比较大的发言权。
二、教师评价
教师既是课程的教学主体,又是课程的评价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既有同行评价,又包括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评是指教师作为课程评价主体对自己开展的课程实践的总结和评价。教师自评一方面可以帮助课程教学实施者就课程教学实施的各个方面作出系统的梳理,得出合乎科学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课程实施者就课程实践的实际效果、操作措施和理论发现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和总结,以便为其他评价者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同时也可为经验的推广提供基础。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只有教师本人才能更具体地了解自己在每项工作中努力的程度。卡罗尔指出:“使教师本人能够洞察、理解和解释来自其它方面的材料。”通过教师的自我客观评价,可以对课程的建设起到诊断作用,从而促进课程的改进,也可为其他评价者或课程建设者指明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师自我评价是更加符合人性化的一种评价方法。
同行评价法即由思政课教师的同行对其教学进行评价。由于教师同行之间相互比较了解,对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师生的背景情况较为熟悉,因此,同行之间的评价应该能够作出准确的、恰如其分的判断,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同行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使多种评价信息互相补充,以提高同行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是,同行评价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同行之间由于平常较为密切的联系和接触,因此评价时往往出现因碍于情面而相互吹捧、言过其实的现象,或者因为平常的矛盾与成见而相互贬抑、吹毛求疵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评价的结果产生变异和失真,这是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学生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学习主体――学生,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的直接参与者,既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受教育者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上,其课程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评价必须以是否有效满足学生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形成、发展的需求为中心,而最能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否真正有效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人应该是学生自身。正是基于这一理由,随着教学民主化的推进,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随着学生评教活动的规范化,学生评价教学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
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和受益者,因此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他们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第二,学生不象专家和同事那样,只听一二次课,他们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系统评价和“全程监控”,选择学生评价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教师的平常状态。第三,教师通过学生评教,可以看出教学活动对学生影响的程度,找出差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评教工作直接架起了教与学双方沟通的桥梁,减少了教学反馈的繁琐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促使教学管理部门寻求有效的方法对教学进行控制,强化教学工作,突出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四、社会评价
目前很多高校在评价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个很重要的评价主体,即来自社会的评价,可以说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仍处于可有可无,甚至缺失的状态。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用人单位作为高校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对教育产品的真实性能和实际使用价值最有发言权,理应成为高校评估的主体。尤其是用人单位的信息收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质量评价,掌握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从而为学校修改教学目标、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决策依据。其次,社会评价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各部门的综合要求,从而使高校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各界作为评价主体能够对高校的发展发挥良好的监督、导向作用。
总之,建立管理主体,教育主体、学习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互动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和评价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丁雪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主体[J].思想理论教育,2007(04).
[2] 欧本谷,刘俊菊.多元教师评价主体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02).
[3] 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1(3).
我国高职院校大都成立时间不长,但是数量和规模发展很快,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政治教学经验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大多数高职学生思想上健康积极,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和道德观,但也发现一部分高职学生的思想上还存在着一些困惑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目标,内心茫然、无聊现象较多
高职学生一般怕无聊、怕寂寞,所以整天用手机挂着QQ,却不知道和谁聊。登进自己空间,看看有什么最新动态,看别人每天的心情。打开最近访客,看看多少人还注视着自己,有时很希望有一个人能在自己空间里来看一下。想有个人注视着自己,怕被人遗忘,所以常更新心情。很多时候,不想聊天,不想被人打扰,夜晚来临,而自己却没有睡意,拿出手机,习惯性的登上QQ,看到很少人在线,然后,开始重复的打开每一个分组,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看看而已。这些现象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内心的茫然,缺乏明确的目标。
2、心理压力普遍大,自卑感较重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感觉自卑。一方面,社会和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误解和偏见,使同学感觉矮人一等。有些学生是来自农村,家中经济条件不好;有的学费交不起,一部分是贷款上学,每月生活费很少,勉强够生活,但是同班其它同学却使用高档手机和笔记本,使用高档化妆品,穿名牌衣服和鞋子,从而引起心态失衡。另外,高职院校大都刚刚新办,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学校在基础建设、硬件上投入少,与同学们的理想中的大学差距太大。
3、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录取分数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在入校的时候录取的分数就不高,这也与之前的学习习惯有着莫大的关系。高职学生中突出的不良学风现象有:上课经常迟到、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课堂纪律松散、沉溺于玩电脑游戏、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没有太大兴趣,当他们听不懂课程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到了期末考试,为了通过考试,部分学生就考试作弊,对旷课和补考也不重视。
4、个性张扬,主流信仰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追求个性,反对说教,有少数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进方法,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学生思想受到国际上西方国家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封建思想的遗留,导致学生对主流信仰的缺失。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搞好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
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辅导员息息相关,所以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工作。坚持按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学育人、热爱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从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了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鼓励各系部结合实际探索辅导员管理建设的模式,实行辅导员竞争上岗制度,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辅导员管理办法,同时定期开展辅导员的培训与再教育。
2、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职院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组织领导、师资队伍、教学研究条件及条件保障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部署,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院总体发展规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学院重点课程建设范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建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要点,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和落实。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3、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高职学院在注重提高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力求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机会组织教师到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园区、国有企业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单位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到延安、井冈山、烈士陵园等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考察,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每年举办的有关教学培训和教学改革的会议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外地的以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或各种学术研讨活动,积极与思政先进单位看齐,拓展学习交流平台,吸收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4、完善管理体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提供政策保证
高职院校要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提供政策保证。一是思想政治理课教学要由一个直属于学院的二级部门直接管理;二是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规定,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科研立项、学术交流和社察等活动;三是根据新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开设相关课程。四是在职称评定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同等条件下给予扶持,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评定难的问题,又能够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安心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
参考文献: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一)学生性格特点鲜明、文化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有待坚定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性格特点十分鲜明。他们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性格特点独特,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以自我为中心。文化基础薄弱,生源参差不齐。有的来自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有的来自职业高中,还有的来自中专毕业生,总体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一部分人学习能力偏低,学习困难,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受各种因素的不良影响,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功利性强,精神动力不足。很多学生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不学无所谓。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虚度光阴、心理空虚、理想丧失、信念动摇。
(二)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如何,关键在教师。目前,在教学中仍然是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加之部分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有限,教学手段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创新性、互动性和吸引力,不能及时答疑解惑造成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三)实践教学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从实践环节去寻找出路,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实践教学操作难度大、投入经费多,而有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又较少,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薄弱的局面。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也只是注重调查,忽视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缺乏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二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案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培养和渗透高职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的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高职高专学生学情的现实制约,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强调理论、轻视实践,强调灌输、轻视研讨着重接受、忽视发现,重视教师、忽视学生的倾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不强。从总体上看,课堂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不强,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因此,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诉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学生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探讨和研究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商业、管理和医学领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基于此,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贴近大学生的专业实际,能够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正是对当代认知心理学这些基本观点的一种应用。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案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才会乐意学习、自主学习,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得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组织设计、呈现介绍、分析点评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妥善的协调,及时的归纳总结。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相关信息,对教学案例有透彻的理解、精辟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促使教师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应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结合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意义,教师应该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同时也存在着案理分离、讨论实效性不高,设置问题不够合理等现象,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选择、充分利用。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精心选择编写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第一,教师要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要深刻领会“主体性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晓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要密切关注时事动态,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知识,把握时事的发展趋势,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第三,教师要具备熟练的教学本领。它表现在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理论水平等方面。案例教学法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必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四,教师要精心选择、编写典型案例。案例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教学团队、教学网络和音像等,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精心组织。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或学生口述有关事实,既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又不够直观生动,难以将案例描述清楚,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能够使案例教学具有趣味性,内容不单调、空洞,使理论课教学由简单片面走向丰富全面,由被动机械走向主动选择,由呆板抽象走向形象直观,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本节教学相关内容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它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也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尤其是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课前案例的收集、组织、编写、采用到课堂教师的展现、学生的阅读、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这些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样一个信息海量、信息对等的社会,教师掌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也是有限的。要想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教学案例,需要学生的动态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中和生活的亲历中提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社会热点案例素材。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走向社会的热情,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熟悉相关背景和知识,认真阅读、独立分析、做好课堂发言的准备。课堂中,可以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共识中得到启发。通过引经据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交流和讨论,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还是一个有待完善的过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的创新性。同时,教师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真正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学生愿意上、喜欢上、听得懂、听进去,真学、真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