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

时间:2023-08-09 17:3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医学影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8-02

吉林省计划近期将20所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通过调整招生计划、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实施差异化拨款等政策,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或专业转型,支持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吸引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结合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实际,就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医学影像专门人才做如下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人才与学术型医学人才不同,应用型医学人才是指具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并能把发明、创造转化成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和创造实际价值任务的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以“实用”为限;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调搭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强调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具体为接受医学影像学本科层次教育,具有较为宽广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医学影像专业知识,素质全面,能将现有医学技术转化成实践,并有一定创新和发展的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基本需要,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以及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的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人才业务培养要求

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必须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综合知识,这不仅是应用型人才提升医学专业水平的必备因素,也是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强调复合能力,即对医学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一定技术创新的科研能力,需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应当具有适于创业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体如下。

1.素质方面。①政治坚定,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努力奋斗;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基本人文素质,将预防疾病、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③技术优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紧跟医学发展潮流,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认识到持续完善自身医疗技术的重要性;④重视医学的伦理问题,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⑤尊重患者的人格、及民族习惯,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⑥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分析批判和不断创新,实事求是,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观念;⑦注意发挥医学影像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应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进行准确诊断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

2.知识方面。①理解并掌握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并能用于指导自身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医学实践;②熟练掌握人体各时期的正常结构及其功能;③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④能够分析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⑤掌握基本的药理学知识及影像对比剂使用原则;⑥掌握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⑦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分类,防治方法、影像表现及诊断原则;⑧掌握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

3.能力方面。①应用医学影像诊断(放射诊断、CT诊断、MRI诊断)、超声诊断、核素诊断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②应用各种射线进行放射治疗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③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各种仪器设备的结构和一般维修方法;④具有从事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治疗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⑤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写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医学影像学核心课程的设计突出医学影像学与医学生物工程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的设计要求并兼顾医学影像学专业要求,重点加强基础医学、医用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C语言等课程,课程设计强化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2.核心课程。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肿瘤放射治疗学。

3.主要专业实验。系统解剖学实验、断面解剖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课程的设置要增强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基础课程突出应用性,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必须、适用”,专业课程突出针对性,以强化“实用”为重点,强调“基本、常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1.必修课(含限定选修课)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通识课程包括以下内容:①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②体育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安排在前两学年,第一学年体育基础教学,第二学年体育选项教学。③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安排在前两学年,实行分层次教学。④计算机教学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VB程序设计和C语言课程。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专业课程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肿瘤放射治疗学、影像核医学等。

2.非限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必需修满学分。其中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和专业基础与专业类。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课程:军事训练2.5周。劳动: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0.5周。社会实践(调查):前四学年每学年安排劳动1.5周。临床见习:共8周,第五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第六学期安排临床见习4周,第七学期安排临床见习2周。影像见习:共6周,第七学期安排影像见习2周,第八学期安排影像见习4周。毕业实习:共48周,其中X线科12周,CT科12周,MR科12周,超声科12周。

六、创新医学影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与普通医学本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医学影像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医学影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减少了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的比例,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购进了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增强了影像实验室的功能,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计划,增强学生设计、实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加强影像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加大了对医学影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巩固现有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致力于与省内外大型知名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建立了一些高层次的影像实习培训基地,空间跨度基本涵盖南到浙江省、北至黑龙江省的广大区域,并按照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了专业实习手册。课程改革,适当增加了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并实现以实习促进就业的目的。

七、优化医学影像教学手段、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方法改革在应用型医学影像课程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鼓励医学影像学教师采用CBL、PBL、双语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发挥学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典型影像病例讨论、录像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谐调发展,从事影像教学的教师应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此外,聘请省内外医学影像学知名专家任兼职教师,以指导实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将行业内最新成果、技术带入课堂。鼓励医学影像学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在岗培训,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教学、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

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做好各门课程负责人的遴选和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工作,选择高职称、高学历的资深骨干教师担任主干课程负责人,结合影像课程特点和实际,科学、客观地分析影像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抓住制约医学影像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确保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第2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影响物理;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4【文献标识码】A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78-02

1引言

人体成像包括对健康人的成像和对病人的成像,对于前者的成像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后者主要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人体成像。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模态按照成像时使用的物质波不同,分为X射线成像、γ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2对目前各种医学成像模态现状的分析

2.1X射线成像

X射线成像模态分为平面X射线成像和断层成像。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可以用组织密度进行表征,因此,可以利用平面x射线、x射线照相术对人体内脏器官和骨骼的损伤和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同时也把胶片带进了医学领域。随着x射线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x射线的血管造影术和其他脏器的专用x线机相继诞生,扩大了x射线成像的应用范围。平面x射线成像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数字化的x光机技术其中,x线机是全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其价格使得大多数用户望而怯步。

作为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的x射线断层成像,其速度对于心脏动态成像完全没有问题,加上显像增强剂,还可以对用于血管病变及其血脑屏障是否被病灶破坏进行检查,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当前,三维控件x射线断层成像的实验室样机已经问世,将会为x射线成像带来新的生命力。

2.2核磁共振成像

目前,各种各样的核磁共振设备产品已经大量进入市场。核磁共振成像集中体现了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成像设备中的应用。目前核磁共振主要应用包括人脑认知功能成像,用于揭示大脑工具机制的认知心理实验测量。

2.3核医学成像

核医学成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种方式。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正电子断层成像为主,为动物正电子断层成像主要是用于基础研究,而平面的γ相机已经处于被淘汰的水平。

核医学成像设备可以定量地检测到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大分子运动紊乱继而引起的脏器功能变化,例如代谢紊乱、血流变化等。这是其他设备如超声波检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临床医学上所说的早期诊断,核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快速发展归功于此。但是核医学成像存在空间分辨率差、病理和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很难准确定位的确定,因此,还需要医学物理工作的不懈努力。

2.4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是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成像的功能为主,也包括平面和断层成像两类产品。超声波成像由于其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多以在诊断、介入治疗和预后影像检测中得到发展。目前,超声波设备已有超过x射线成像的势头。同样,超声波成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等。

3关于医学软件问题

3.1基本情况分析

成像的硬件设备要完成功能离不开医学软件的支持,对于这些医学软件按照和硬件设备的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工作和硬件紧密结合的软件。主要功能是负责成像设备的运动控制,对数据的采集,图像预处理和重建,完成数据分析。

第二层,主要负责对医疗器械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软件。这种软件的应用需要来自医学物理人员,软件编程人员和医生三方的合作,目前,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这种三方合作机制,这类软件应用情况明显滞后。

第三层,主要功能是完成医学信息的整合的软件,用于医疗过程中医疗信息,医学工作的管理。例如PACS。这种软件也需要医生的参与,但是并没有依赖性。

3.2PACS

PACS是医疗发展信息化的体现,是医学影像技术集成管理和开拓影像资源应用范围的重要技术手段。PACS将医学影像中的各种软件和图像工作站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局域网中的节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完成对病人的信息收集和诊断后可以完成信息的录入。还可以利用商业设备上采集的数据运用于病人的诊疗中,结合数据和医学影像,对诊断信息综合处理,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4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学科今后的发展

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医学影像模态,但是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更好的进行医学研究诊断,随着物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会随之提高。为了更好的为医疗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医学影响物理和技术学科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用于成像的物质波产生装置还需要不断进行提升,为更好的满足成像需求,在提高波源产生物质波的同时,还需要改变物质波的束流品质;

第二,将物质波和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模型化,为减少误诊率和定位误差,把模型参数的最佳化,改善从影像中提取信息的质量和速度。同时努力消除探测中的噪声和伪影;

第三,把探测的信号收集,放大、成形实现数字化;

第四,为满足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监督需要,高质量的实现图像重建和显示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展医学影像在脑功能成像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有利于拓宽医学影像的市场。

5结语

本文介绍了当今主流的几种医学成像技术,对各种成像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对日后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那些为医疗服务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随着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行业的科学化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医院、基层、放射科、线、影像、发展、设备

自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射线开始,在1896年射线便应用到医学上来,至今放射技术的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众多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研究下,如今在放射领域已出现了各种先进的检查技术手段,如ct、mri、超声波等,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我们国家基层卫生院中的放射诊断技术,在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疾病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还没有赶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医疗设备和放射技术人员方面的分布都不均匀,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院放射科的器械设备和工作人员缺乏是普遍现象。笔者自大学毕业以后,便在一家乡镇医院从事放射工作,在通过我平时的调查和总结,再联系自己的亲身感触,想就我生活的周围基层卫生院放射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要分析。

基层医院的发展现状

1.1工作环境不理想

目前,在我们这样一个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虽然国家在近几年里对基层医院的建设也做了大量的投入,建起了新的住院大楼,但是基本上都只是供临床科室使用,而且多数基层医院的放射科都是处在比较偏僻的角落,这样虽然像是考虑到了射线的危害性,但是却没有去考虑它对工作人员真正的危害性,即使个别医院的放射科是设置在新建的房子内,但是在装修质量上却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多数只能勉强达到国家安全标准。这样对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医生来说是有很大潜在危害性的,从而也就会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

现在在我们周围的基层医院中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生大部分为非专业学校毕业,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专业改行而从事放射专业工作的。而低学历是普遍存在现象,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中专学历,同时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者更是在少数。当然,我在这里提到的,并不是指非专业人员不能从事放射方面的工作,而是笔者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像学的发展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影像工作者,我们不单是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自己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影像学的发展趋势,并能不断的努力自学,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单是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更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每一种技术操作不但要做好而且也要做的规范,出现问题要能及时恰当地处理,提高我们放射科的工作质量。

1.3放射设备落后

目前,随着世界医学影像学在数字化方面的发展,全国各大医院放射数字化的建设亦早已兴起,而在占全国75%左右的基层医院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随着现代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在医学和医院中的应用亦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医疗服务亦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而怎样合理使用各种医疗资源,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作为从事影像工作的我们来说,正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已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偏远山区,在二级乙等以下医院的放射科中,普遍存在设备陈旧、简陋、档次低下等现象,一般仅有1台200~500ma常规线机,很少有自动洗片机,而用这种常规的普通线机摄影时,摄片的清晰度、对比度、黑化度、灰质度等都比较差,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的病例较多,而且这种机器的维修率也比较高;大量胶片的储存也需要很大的空间,不便于我们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学习,在给病人去不同医院就诊时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基层医院,很少有cr,dr,mr,dsa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也基本上都是应用常规线检查,这些问题就表现的更加明显。

1.4放射技术水平与临床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

这是由于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不便于外出进修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便不能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物质等个方面的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好,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甚至低于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与他们心目中的期望相差甚远,因此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下,不能更好的努力学习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就不能与临床科室配合开展新的技术合作。

1.5部分医院对影像科室发展的重视不够

自1972年起,以ct问世为标志,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医学影像学科室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段深入,医疗影像的数字化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而在基层医院中,因为平时的病人数量有限,同时考虑到医院的效益情况,辅检科室在医院领导的重视上相对不及临床科室,所以在建设发展方面有时候容易被领导忽视。而我们现在在医学上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进入了数字信息化时代,只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医院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的明朗。笔者曾经实习的医院是一家国家二甲私立医院,但是谁能想到,这家医院所配备的影像设备中有2.0t的mri、64排的双源ct、四维彩色超声诊断仪、新一代陀螺刀肿瘤治疗仪等等,这些却是国家许多三级医院至今还没有配备上的呢!因此它的综合业务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它的综合效益也非常好,年收益近两亿元。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这些医院都像它来学习,但是它肯定有我们值得来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2基层放射科的发展趋势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发现基层放射科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工作,安于现状。但是放射学的发展一刻也没有停歇,如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能及时得到提高,将不利于医院在放射学方面的发展。我们现在都能看到,辅检科室就犹如临床科室的一双眼睛,可见其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它们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加快基层放射科建设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2.1争取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争取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就是希 望首先能帮助基层医院解决在硬件设施和工作人员上所存在的困难。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在此之际,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室只要能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就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如今,大部分基层医院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医院也专门为放射科室建设了新的线机房,从而进一步保障了医患的身体健康安全;各种影像设备也得到更新换代,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为了满足对各种疾病诊断的需求,我们希望在对影像设备更新的时候,也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人才,上级卫生系统也要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照顾。而这些在基层医院都基本上得到了一定的证实,比如说我们市今年就直接招聘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医院工作并将其纳入国家在编人员,所以我们相信以后各方面的发展会更好。

2.2加强学习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素质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在精神物质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在医疗质量及服务上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所以我们首先应加强自身修养,养成热心为患者服务的习惯,并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自学及技术交流在实践中获得实用的技术。同时我们要积极参加短训班,因为短训班要求的时间短,针对性强,是一种实用的教育方式,能够短时间内解决临床中一些问题,也便于记忆和掌握。另外,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应定期到上级医院专业进修,这是每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继续教育方式,可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2.3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会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界经常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会是我们走出校门以后接受再继续教育的重要机会。因为许多学术交流会上所讨论的问题,都是我们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病症以及当今社会医学界发展的前沿技术,特别是在影像学领域的发展,更是十分的迅速,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去关注和学习。及时掌握新的专业基本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医院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加强与当地上级医院的联系,并得到上级医院在业务上对基层医院的支持。搞好与当地上级医院的业务联系,有利于我们基层医院在遇到疑难病例时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能很好地帮助基层医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技术水平。

2.4提高科室经济效益保障工作人员经济收入

只有尽力去更多地开展各项业务,很好地为病人服务,才能提高科室的经济效益。而在利益分配上偏向工作劳累风险大的人员,使其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在科室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对科室及医院作出贡献者进行奖励。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入临床实用阶段,时下医学影像技术已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以影像学的发展速度,对提升医院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对一个医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5影像学设备要跟上医院发展的需要

影像学设备要跟上医院发展的需要,这是基层医院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基层医院不断发展的新的动力。虽然近年来基层医院的影像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更新,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医学影像学是高新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点,二十一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首先依赖于以计算机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进步。由于计算机的性能以几何级数升级,必将带动多种医学影像学设备向小型化、专门化、高分辨率和超快速化方向发展,医学影像学检查亦将由大体水平逐渐深入至细胞、受体、分子和基因水平。

如今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必然发展的趋势,同时在客观上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必须计算机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换句话说:数字化是放射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将现在放射科的常规线模拟成像水平转变为pacs是基层医院放射影像科室发展的方向。因为在应用pacs以后,通过存储影像可以明显减少以往胶片所需的大面积储存空间,避免以往胶片存储影像资料而引起的影像毁损等,并可节约大量的胶片,显、定影液、洗片机、胶片打印机等所需的成本;应用pacs,可以提高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通过pacs的使用,可使放射科的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也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疑难病例的学习和总结;通过pacs可及时了解整个放射科的工作状况:包括工作量及完成情况、积压项统计数据及每个员工的工作状况。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便于跟踪管理。数字化放射系统包括数字成像设备以及放射科数字化网络与his的整合,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pacs。基层医院放射科多用于微型、小型的pacs。pacs能够将长期保存病人影像检查的信息检索调出,传输到各工作站,便于医生将治疗、诊断完善,可使医疗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进一步优化医院和放射科的工作流程,提升医院和科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医疗品质和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病人的诊治更为便捷,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特别是pacs的建设,将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然而基层医院的放射科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基层医院一定要更新观念,根据自身特点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建设有基层医院特色的数字化放射学,同时加强对使用和维护人员的培养,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

第4篇

2013年度中国医疗信息化

优秀解决方案奖

米索创立于2013年1月,注册资本2000万元,位于天津市高新区软件园,是一家以研发、生产医疗信息化相关产品为主的高端软件企业,被天津市科委评定为“天津市中小型科技企业”。

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通过计算机科学、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并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机构的诊疗工作越来越多依赖医学影像的检查,如X线、CT、MR等。传统的医学影像管理方法如胶片、图片、资料的事情等已无法适应现代医院中对如此大量和大范围医学影像的管理要求,丢失影片和资料时有发生。采用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公认。

自创立以来,天津米索软件有限公司(简称米索)以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传输与教学系统(MISOL PACS)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为中心,推出了包括医疗数据云存储、特设远程诊断工作站、自动异地备份以及相关的一系列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技术沉淀创新,米索还将提供智能人性化的操作体验和高可靠性的安全保障、无限的设备连接,以及多厂商的设备兼容能力。

MISOL PACS是由来自于美国硅谷技术团队和国内首批PACS研发团队共同打造的具有本地特色又有国际前瞻性的软件系统。本系统旨在实现医院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同时还可以协助其他医院提高诊断水平。MISOL PACS不仅实现常规的RIS/PACS功能及院内信息共享,还提供教学和远程会诊等功能,采用纯网络编程技术及最新的云计算技术,包括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络存储、负载平衡、网络传输及安全算法等高效安全的技术,帮助医院真正的实现医疗信息化,实现在家办公和移动办公。

目前大多数PACS系统都采用C/S架构,在网络传输方面受到相当大的限制,MISOL PACS采用纯B/S架构,将公司产品整合在统一的、高度模块化的平台上,保证不同模块间界面的一致性。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并降低学习成本。

米索以Java为主题,主要开发实现平板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可靠、安全、可移植、高性能、多线程、动态性等特点。其中平台无关、分布式、多线程和安全可靠是米索结合当前医疗软件行业现状选择Java的理由。平台无关使程序可在任何终端(PC、手机、平板电脑)上运行;分布式使程序可不受地域限制的访问,同时也使软件升级改造变得简单;多线程可使程序高效运行;安全可靠是医疗软件主要的特性,这使客户可以放心使用米索的产品。

此外,公司还完成了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电子健康信息系统、显微镜图像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为区域医疗、医院信息化的扩容和并蓄提供了可持续提升的广阔平台,标志着公司在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为做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战略化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司以“科技引领健康,新思路、心服务”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为指导原则,坚持以服务为导向,积极拓展目标区域市场,稳定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以医疗信息系统软件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的“四位一体”式经营格局。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客户的满意度,米索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价值。

第5篇

关键词:中间件技术;医疗信息系统;三层架构

一、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大部分均已经部署实施了相应的医疗信息化系统如HIS(医院信息系统),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等。其中,HIS系统主要负责管理病人的诊疗信息,也包括医院的行政管理等内容。HIS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医院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医学科研、教学,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改善经营管理,堵塞漏洞,保证了病人和医院的经济利益。

PACS系统包括系统管理软件、影像处理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数据备份系统等。由于其连接影像设备,并且传输数据量大,因此依赖高速传输的宽带网络。PACS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医学影像的信息化存储管理,现了“无片化”,具有影响质量高、存储传输无失真、传输迅速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EMR电子病历系统方便了病例信息的采集,加强了工作流程的管理和监控,便于信息检索查询,提高了临床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医疗质量。

医院的各个信息系统由于来自不同开发商,不同的开发平台,大都独立运行,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调用大多数通过接口来完成,而这种方式势必会对应用软件的运行速度以及数据安全性造成影响,并且随着功能要求的变化,接口的维护、修改可能要多方协商才能完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阻碍着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来共享资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异构数据源的连接互通等信息共享技术的应用等研究也成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与此同时,传统的C/S系统架构在实际应用中其局限性也越发明显,其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适应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的软、硬件的环境和应用需求不断变化,信息系统作为医院管理的基础设施,急需感知适应变化。

可管理性:各个应用系统领域问题越来越复杂,各个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增多,管理维护困难。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协议、数据库系统以及开发工具种类繁多,需考虑数据表示、调用接口、处理方式等诸多问题

可移植性:对于基础数据难以近一步分析整理,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共享困难。

上述问题成为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同时也限制了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阻碍了区域化医疗的推进。

二、三层体系结构分析研究

(一)三层结构的基本概述

由于传统的两层C/S架构存在上述局限性,提出了三层体系结构。即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中间层”,也叫组件层。

三层结构把数据处理的过程分解成客户端(处理显示层)、处理(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三部分3个层次中,系统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客户端不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首先,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透明的进行操作,即不必考虑逻辑上要求,只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其次,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系统应用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对数据业务进行逻辑处理,这一层级不需要考虑显示层限制,即无论显示层如何定义或更改对其逻辑处理均无影响。再次,处理显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其他常用方式,直接与用户进行交互,为用户提供显示服务。

(二)三层体系结构的优势分析

三层结构基本上克服了两层结构的缺点,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提高了系统效率,便于不同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增强了系统的可伸缩性,最重要的是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三、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Middleware)是一种软件,处于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与应用软件之间,使得在应用层可以实现分布式处理。按照IDC的分类方法,中间件分为事务处理中间件,过程调用中间件、消息中间件、分布式对象中间件等。

(一)中间件的分类及其特点

1.事务处理中间件(Transaction Processing Middleware)。事务处理中间件其主要应用为联机交易的事物处理,需要处理大量的分布式事物,需要涉及多个数据库,且允许这些数据库异构,需要处理大量的并发进程,涉及到操作系统、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等。通过事务处理中间件简化应用开发。主要负责处理联机交易过程中分布式交易的完整性、并发控制、负载均衡以及出错恢复等。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投资增加。和医院和制药公司,更充足的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发展模式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医疗系统各企业的重要目标。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已在医疗服务、医卫管理、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等领域全面展开。

一、IS建设的重点由HMIS转向CIS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单机系统、局部网络系统到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多个阶段。特别是随着国家金卫工程的展开,已经有许多医院相继建立起医院范围的信息系统,一些公司相继开发了商品化的整套医院信息系统并在医院推广应用。在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上,客户/服务器结构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大型信息系统的主流,使用Windows环境和图形化的用户界面是目前医院信息系统主要采用的客户端环境,基于SQL语言访问的大型数据库在医院信息系统中也已普遍使用。

电子病历、医学影象为HIS的最亮点。目前我国有许多医院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与电子病历的发展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通信设施,迅速增加的成本性能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发展电子医疗记录和医学图像系统奠定了基础。目前CPR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研究适合电子病历多种内容、媒体的数据结构;恰当可靠的安全机制;高效经济的存储方案;实用方便的数据输入和阅读手段;标准规范的数据交换方法。建立PACS的一个目标是方便图象的存取,另一个目标是建立无胶片化的医院,提高经济效益。标准化技术、PACS与其它系统的信息交换问题、图象预取技术和图象压缩技术是当前 PACS应用的主要技术。设备上,PACS不仅要建立1-2个可以显示图象的工作站,还需要高质量的图像采集设备(如专用的胶片激光扫描仪)、大量的图象显示设备、十几个TB的在线存贮容量和高速度的网络通讯设备。

远程医疗正在迅猛发展。远程医疗在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设立了一个远程咨询中心。国内远程医疗趋向于应用服务,传输方式多采用电话拨号,部分采用ISDN、FR、VSAT、 INTERNET方式。虽然很多公司投入开发研究应用于远程医疗系统,但是对远程医疗技术高层次的应用研究还处在无人尝试阶段。

二、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趋势

1、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已经进入整合阶段,未来会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

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将主要是整合HIS系统和CIS系统,通过HIS的升级推动HIS向临床信息化发展,如电子病历、在线临床医疗信息共享等。同时PACS系统、预算管理系统、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等也会快速发展。

2、社区医疗信息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社区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功能是记录所有医学界过程,完成计费,药物和医疗用品管理,为每个社区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可以做到在医疗文档共享,支持药物输送。系统升级后,还能支持包括全科医生团队管理、家庭病床管理、慢病管理和慢病随访等新功能,甚至实现支持患者“上传”和“远程预约挂号”。目前,上海、北京等地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快,已经开始逐步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系统。

3、以大医院为中心的系统

基本模式是依托某个大医院或地区的中心医院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上一类系统相比,它的特点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直接享受到某个大医院(或中心医院)的医疗资源,如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上传下送”等服务。

4、区域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基本模式是在一个区域内建立一个医学影像中心,供区域内成员共享。除了提供医学影像共享资料之外,系统具备“基层拍片、高层阅片”功能,对一些拥有检查设备但诊断水平偏低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帮助。

5、区域医疗协同系统

本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医疗系统,系统基本目标是:大范围实现医疗文档共享,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到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医疗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性,从而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

总之,通过对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信息化的调查研究,赛迪顾问认为在我国HIS建设由HMIS向CIS转变过程中,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象系统和远程医疗发展潜力很大,这必将带动医药卫生系统对IT市场产品、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增长。特别要指出,这些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的行业特色突出,需要IT业人士和医药人士的共同努力。国家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投资增加,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医药贸易电子商务的开展,将拉动医疗卫生行业对网络通讯设备的需求。生产管理模式和资金实力决定了制药企业成为ERP管理软件的潜在用户。

参考文献

[1]何雨生.2003年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进展.上海: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04既第二届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2004年5卷

[2]王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流程重组.上海: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04既第二届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2004年

第7篇

关键词: 便携式移动PACS;现状;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020010-02

1 介绍

现代医学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医学影像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携式移动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

ication System,图像归档与传输系统)的应用,在保证安全性与稳定的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为病人提供更加快捷舒适的就诊环境。

便携式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像设备的便携移动。例如病重患者需要做影像检查时,传统的PACS拍片程序需要将病人送到放射科拍片,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特别护理,而且有可能加重患者病情。而采用移动式的检查设备直接在病床旁完成拍片,可以随拍随看,拍得不清楚或者病情有变化能当场重拍以及时获得有助于诊断的证据,这对于救死扶伤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1];二是影像系统的便携移动。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上部署PACS系统,医生携带它们查房时,每到一个病人身边,可以随时在病房中直接通过无线网络调阅病人的影像数据或诊断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实时对照患者当前的病情,及时发现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结合图像为患者介绍详细病情。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传统的PACS工作站只能工作在台式机上面,无法在移动设备上面使用。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医院和公司对移动PACS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较典型的医院如上海市某医院,该院2011年完成了临床移动PACS项目,包括每个楼层配置移动CR,住院楼每个楼层的护士站区域覆盖54Mbps的802.1la标准的无线网络,实施该项目后,医院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至了一个新的层次;而目前国内见诸报道的移动PACS公司较少,其中,该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MedicPad是全国第一套安装在iPad上的PACS系统。医师可直接通过iPad连上无线网络接收医疗影像,即时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提供快捷的医疗服务。而在医疗信息化发展较快的欧美国家,移动PACS系统应用在大型医院已经普及,并且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允许医疗工作者远程传输数据,并由在城市地区的医疗专业人员(通常是专家)分析。这些医疗专业人员可以诊断患者病情并提供治疗建议,从而节省了患者-临床就诊之间的成本,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支出。

但是,由于以下原因,基于移动终端的PACS系统在国内医院仍鲜有应用。首先,受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的限制,现有PACS系统大多无法进行移植;其次,DICOM图像文件较大,数目较多,尤其是CT图像,动辄几百M,普通无线网络传输速度往往难以满足实时传输需求;第三,移动设备上的DICOM图像的查阅、处理等操作受系统限制,需要重新设计、开发。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后述部分将在分析便携式移动PACS系统结构的基本上详细讨论实现便携式移动PACS系统的关键技术。

3 便携式移动PACS系统结构

基于便捷式移动设备的无线医生工作站整体上服从原有PACS系统框架,采用分布式结构。整个系统分为应用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三部分,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如示。其中服务器执行业务逻辑,包括数据库查询、检索、归档、图像压缩等;客户端包含台式PC与便携式移动设置,移动设备只负责用户交互,医生在办公室时可将移动设备直接连接到PC上进行数据同步,这样可以减轻无线网络压力。

4 关键技术

4.1 无线传输

数字化医院以无纸化、无胶片化以及无线化为主要特点。无线网络无需使用有线网络必须依赖的网线,有效地克服了有线网络的弊端,对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推动医院数字化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线局域网的最大缺陷在于其信号覆盖范围有限且会随距离增加而明显减弱。室外开放环境下,目前无线产品的传输距离最远能达到300m;室内环境下,最远可达100m。而由于墙壁、玻璃、门窗等障碍物影响,线信号在传输时衰减很快,再加上外界及自身的各种干扰,因此无线传输的距离近、范围小[2]。如果要扩大无线覆盖范围,只有通过增加无线接入设备的办法来延伸距离、拓宽无线传输范围。

另一方面,无线信号作为一种发散型的网络本身就是不安全的[3],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对于网络的安全性要求更高。为了提高安全,可以通过采用以下三种措施:1)Mac地址过滤:只将获得授权的便携式移动设备的无线适配器的MAC地址加入到无线路由器的MAC地址过滤表中,这样只有指定的移动终端才能访问无线医疗网络;2)设置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并禁用SSID网络:无线网络使用SSID来区分不同网络,只有设置为名称相同SSID的终端才能互相通信。而禁用SSID广播之后,无线网络就不会被非指定的无线设备搜索到;3)无线加密:指定访问无线路由的密钥,增加网络的安全性。

第三方面,在PACS系统中传输的DICOM图像文件较大,数目较多,尤其是CT图像,动辄几百M,这对无线网络的传输速度是个极大的考验。无线网络的传输速率仍受限制。目前的IEEE802.11g速率可达54M,而在实际情况中很难达到这个速度,需要针对医院无线使用特点设计智能交换技术和整个网络的通道路径,以提高网络的吞吐量[4]。

4.2 图像压缩

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的PACS工作站主要应用于移动查房,以实现在病床前快速获取病人信息,因此快速、准确是移动工作站的首要需求。要达到这个要求,一方面需要尽量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降低图像所占用的带宽,这就是要对DICOM图像进行压缩。

图像压缩方案分为无损压缩(可逆)和有损压缩(不可逆)两大类。采用无损压缩可从压缩数据精确的恢复出原始图像。有损图像仅提供原始图像的一个近似,无法完全恢复到原始图像,但可以达到更高的压缩比,高压缩比往往是以降低图像质量为代价的。由于DICOM图像是用作诊断的主要依据,即使是局部的细节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对DICOM图像通常采用无损压缩的方式。

典型的无损图像压缩的包括两个步骤:去相关性和编码。图像去相关性是为了降低图像冗余数据,常用方法包括分层插值(HINT),位平面编码(BPE),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

和乘法自回归(MAR)等。去相关性后的剩余信号可以通过熵编码达到进一步压缩,DICOM图像无损压缩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算术编码和游程编码(RLE)、Huffm如编码等。典型的无损压缩技术有:CCITT Group 3、CCITT Group 4Lempel-Ziv、Welch等算法[5、6]。

4.3 图像查看

便携式移动设备不同于普通PC,它没有鼠标、键盘等设备,而是直接通过触摸屏来完成操作,这样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功能。常用的DICOM图像操作包括:察看、调色、测量三大类。

察看操作包括缩放、放大镜、平移、镜像、旋转等,这些操作通过仿射变换、算术插值等算法可以实现[7],并且不改变原图像属性,同时在触摸设备上需要设计合理的手势以方便医生操作。

调色也就是调整DICOM图像的色彩。医生在诊断病理过程中对图像的颜色纹理非常关心,有时图像的某些区域看似颜色一致,但却隐藏着细微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恰好能反应病理情况,这时就需要对图像进行色彩操作,来加强这些差别的显示;有时设备采集到的图像在色彩上存在失真,则可以在不重新采集的情况下,利用色彩调整操作可以进行校正。对于DICOM图像具体为调节窗宽窗位,并将其灰阶映射到0-255之间,以显示在移动设备屏幕上。

测量操作对于医生观察图像是必不可少的,测量工具应既实用又方便。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距离测量、矩形面积、角度测量、灰度值探针、椭圆面积、十字标记、添加指针和注释等。这些工具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需要得到所测结果的实际值,即要以毫米或英寸等为单位,可以根据图像的分辨率等参数计算得到[8]。与前面两类操作所不同的是,这类操作需要保存,方便下次打开的时候查看。

5 结语

本文介绍了便捷式移动PACS系统的现状及其系统结构,详细地讨论了该系统的关键技术,以期推动便捷式移动PACS系统在国内的普及,为医生提供更方便的工具,给患者带来更快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明,移动PACS系统建设启示录,上海信息化,2010(10):51-54.

[2]穆晓霞、范海菊、牛振齐,无线局域网络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154-157.

[3]赵伟艇、史玉珍,基于802.11i的无线局域网安全加密技术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4):760-762,902.

[4]葛伦跃、吴其林、田一鸣等,IEEE 802.11e无线局域网中VoIP容量分析及改进,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18):73-75.

[5]李绿洲、张巍、唐昌建等,基于存储服务的JPEG2000医学DICOM图像压缩的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26(2):225-229.

[6]王华、赖声礼、江悦华,小波变换医学DICOM图像压缩的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8):827-829.

第8篇

[论文摘要]数字化医院这一概念已日渐发展和成熟,国内许多医院在数字化建设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尝试,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发人深思,尤其体现在开发模式上。本文对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分类和建设方法进行详细比较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数字化在医院建设中的作用。并认真回顾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概念、类别和现状,深刻剖析了中国医院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策略。

现代数字技术和电脑信息处理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帮助人们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工作着。在医疗卫生领域,它也逐渐扮演起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对医院通_过数字化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为了进一步明确数字化在医院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将认真回顾了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概念、类别和现状,以阐明该项工作在医院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

1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上个世纪末,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概念首先在IT行业被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数字化医院(Di#tMHospital)的雏形。由于起步时间还不长,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化医院的理解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一些专家用广义和狭义来定义“数字化医院”。

1、狭义概念:指利用网络及数字技术有机整合医院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实现医院所有信息最大限度的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共享,并且实现医院内部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和业务流程最大限度的优化的高度完善的医院信息体系。

2、广义概念:指由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社区间连接构成的区域性的数字化医院服务体系。即在狭义数字化医院的基础上,加上了与之配套的多层次网络连接,从而实现在一定区域内的零距离医疗卫生服务。

随着“数字化医院”这一概念的日渐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由数字化管理(DigitalSupervisal)、数字化医疗(DigitalTreatment)和数字化服务(DigitalService)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和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医院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不仅需要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而且还需要利用其它学科的成果。作为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科学,包含了大型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模数转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同时,由于涉及卫生领域,因此还需要运用临床医学、药理学、检验学等知识和成果;除此之外,数字化建设还必需依赖管理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如运筹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数字化医院建设将整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为内容”、“以管理为抓手”的理念。它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高效整合和聚集能为病人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因此,医院数字化的建设和发展将对卫生服务有质的飞跃产生重大影响。

2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之现状

在世界上,数字化医院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已建成了无纸化、数字化医院~马来西亚中央医院(Se-layang医院)。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罕市,全球最大的医疗保健供应商HealthSouth公司与Oracle公司合作,投资1.25亿美元,筹建一所完全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医院。

近年来,随着国内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医院开展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和力度也提高很快。许多医院数字化建设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尝试。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病人可通过网络挂号或预约医生、在做完检查后,诊治医生会通过网络调出检查结果,患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向医生进行健康咨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药库、药房、病区、门诊收费、住院以及门诊医生站系统以及检验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在小范围尝试应用PACS系统。新山子石油化工总厂职工医院用4年时间建设了医院计算机综合集成系统,包括医疗信息管理、数字化影像、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等8个子系统。福州总医院自1998年推广应用“军字一号“高级版,1999年实施了检验联机管理、手术管理、血库管理、膳食管理和临床医生工作站等系统。2000年又投入建设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实现全院性医学影像网络并实现院内无片化管理。2001年开发了门诊诊问医生工作站。除此之外,在北京、广东、大连等省市的多家医院在开展数字化建设方面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常见的医院数字化系统包括:

1、医院信息系统(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

HIS就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对医院内大量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现代信息系统,它能提供全院的经济运行状态、医疗质量状态、工作质量状态等等,以及获取各部门的信息反馈,从而使各部门的管理者进行计划决策、组织实施、协调控制。HIs是整个应用系统的主干,也是数字化医院的数据中心,起到了整合其它辅助系统的作用。

2、临床信息系统(CIS,ClinicalInformationSystem)

CIS主要目的是实现医院电子病历的全程管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及技术标准;全程实现电子病历的业务流程标准;表格化医学文档标准格式;建立医学字典库集;国际系统医学术语(sNOMED)的改造和汉化:医学术语汉字输入法研究。临床信息系统(CIS)主要包括:门诊和病房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ERP)、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危重病员监护系统(CCIS)等。

3、其它系统

(1)医院财务系统(FIS,FinancialInformationSystem)

它导入HIS中采集的诊疗收入和成本支出数据。集成标准化财务分析系统,正确评估医院的资金运作状况。

(2)医院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

IDSS由定量分析为主的决策支持系统和定性分析为主的专家系统结合组成。IDSS以模型库系统为主体,其模型库中包括数学模型、数据处理模型、图形模型等多种形式。涵盖医院的管理、医疗、科研等多种内容。IDSS将多个广义模型有机组合起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使其辅助决策能力从运筹学、管理科学的单模型辅助决策发展到多模型综合决策。通过IDSS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客观、详尽的决策帮助。

4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中的若干思考

回首中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与其他医院一样的共性问题,发人深思。从TT行业中流行的开发组织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委托开发、二是联合开发,三是自主开发。目前。我国大多数三级甲等综合性大医院采用的HIS开发组织模式都是提需求、出资金,委托软件开发商进行开发。实践证明在一些大型医疗机构中采用这一做法是相当不成功的。

随着卫生改革的逐年深入,医院对HIS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断增加新的需求,包括医教研工作职能结构的变化、医保政策的变化、医教研数据统计分析的变化等等。各个医院中运行的HIs基本上还是处于手工管理计算机模拟化的方式,尽管有些分析统计的数据,但还是只限于局部的、事后的分析。HIS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应付每月向医保局上报AB报表,应用水平不高,与HIS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没有充分发挥HIS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究其原因,HIS是MIS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不同于其它行业的MIS开发,HIS有着强烈的医疗卫生行业自身特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需求不确定性:由于医疗卫生行业正处于改革、调整期,由此导致需求不断的变化是HIS开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2)医院内各部门间协调困难:HIS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要求各部门之间要有高度统一、严格规范和大协作的精神。

第9篇

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起源于中等医学教学教育,长期以来中专卫校受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很深,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课时安排等方面都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压缩饼干”或称为“速成班”,无办学特色可言。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已独树一帜。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卫生人才多样性的需求,深化课程改革,创建品牌专业、特色学校,成为摆在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认真考虑、认真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旨在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目标性原则――与行业结合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是培养医学相关的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在各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必须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行业第一线调查,研究行业的特点、现状、发展趋势,使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和行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制定出符合专业发展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让实施的专业培养目标更具有时代性和行业的前瞻性,并把这些要求分解、落实和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使教学人员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避免以往以学科为系统的教学,过多地强调理论教学。同时在实践性教学、考查考核中都也应体现这一要求,重能力培养、重专业素质、重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等,避免一张试卷定终身,这样,培养的学生也就必然会体现出特色。同时,我们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用人环境,使得在就业、晋升、晋级等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从而激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围绕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改革,使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更具有生命力和持久性,更加贴近行业,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群众。

二、发展性原则――与企业结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奔小康的大道上对卫生技术服务有了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这既是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工作的挑战,也是我们应紧紧抓住的重要发展机遇。目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所开设的护理、药学、康复技术、美容技术、影像技术、检验技术等专业都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地深化,外资医院、私人医院、医护人员劳务输出、医药分开等新情况不断出现,同时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仪器设备,新的诊疗手段不断问世,医学技术发展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从事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与时俱进。课程改革必须紧紧瞄准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前沿,不断充实、提高、拓展教学思路,拓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反映在课堂上、实践教学中。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性原则不仅要体现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上下大功夫,既要建设与第一线服务相应的模拟实训中心、模拟病房、模拟工厂,同时还必须要迈出校门,主动与企业结合,在培养人才方面,实现学校、企业、医院的一体化,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适应岗位发展的职业和执业能力。

三、复合性原则――实行校校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立体性的,因此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是跨学科、泛学科、能力强的拓展性人才,高等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同样如此。以往我们的培养模式非常陈旧,常常是学校学习――医院实习――医院工作。为了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当某些新专业开设后,如医疗器械维修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等,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必须在工科类学校完成,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培养模式是行不通的,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大资源,实行校校联合,学校之间学分互认,学校之间的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共享,这样虽然对教学安排带来一定困难,但有利于不同类别、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知识、能力交叉和渗透,这是培养卫生职业技术类的复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四、和谐性原则――与社会结合

职业教育是我国开发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升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除了在专业课程、专业技术、专业实践、创新精神等方面要做出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使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工作认真,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为此,德育工作要充分与社会结合:诸如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宣传员,并定期组织学生为社会、为行业、为基层群众服务,把所学知识、技能在服务中展示,巩固专业思想,发挥专业特长。同时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特别是对问题学生要进行教育,力争不让一个问题学生流向社会。营造和谐校园,营造和谐环境。

第10篇

医学信息学医疗信息化PBL教学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是目前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各医院现代化建设的热点和趋势,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有提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规范医院管理流程,降低医疗成本,增强管理效率,提升医院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医院资源最优配置,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可见,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医学科学发展和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早期主要从事的是狭义数字化医院建设,即医院的“无纸化、无胶片化”建设,实现了医院事务的处理与应用。近10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开展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构建、集成,业务范围从费用管理向临床、医技等方面扩展,EMR(电子病历系统)、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RIS(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纷纷进入医院。通过IT手段的引入,传统医学模式被打破,使得我国在疾病预防、保健、诊治、护理等方面实现了“全网络(多系统全面高性能网络化)、全方位(医教研诸方面)、全关联(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全面关联)”为主要特征的广义数字化医院建设,实现了病人信息采集、编码、存储与传输以及医学图像处理和远程医疗等诸多方面的数字化运作。纵观医院数字化建设进程,可以发现医疗卫生信息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不断改进和再开发的。在信息化医疗建设中涉及的学科较多,要求的知识面广,专业技术性强,若由医务人员直接从事信息系统构建,因自身不具备从事信息工

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而IT人员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在构建信息化系统时需要熟悉医疗卫生的业务流程,其在系统分析上存在较长的医学适应期,由此可见,具备单一知识背景的人员是无法胜任的,所以复合型的医学信息人才对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试想如果在医学环境中培养信息人才,不但可以使其熟悉医学环境、医院业务,深入理解医学信息的意义,而且还能具备可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技能,能从事医学信息系统的研究、分析及开发,能够利用信息科学的知识来解决医学问题、服务于医学,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为此,我校积极准备于200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面向全国招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方向)本科专业,现有两届毕业生,全日制在校生100多人。经过几年医学信息学专业课的教学和摸索,我们发现培养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加强与医学知识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医院的信息量多而杂,形式多种多样,要求医院的信息人员必须具备特殊的知识结构,既掌握信息技术,又具备医学知识背景、熟悉医院业务,能在海量的医学信息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存储和传输,并能挖掘出可利用的医学信息。其次,医学院校开设信息专业教育没有医学特色是一大垢病;而丧失了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专业毕业生,不仅与工科院校或综合院校信息专业毕业生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毕业证上的“医学院校”印记反而会成为学生就业找工作时的重大不利因素。

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授课教师专业限制情况,所设计的实践开发项目基本不涉及医学内容,多数是与非医疗卫生行业有关的开发,难以使学生明确在信息化管理中医学信息的规律和特点,更没有紧密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创新精神。可想而知,如若这般要想设计、开发医疗软件或将来就业医疗信息行业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国医学信息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宝芬教授曾经说过“医学信息学不是简单的‘医学+计算机’,而是用计算机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医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并在不同结合点上进行创新和重建。”综上所述,如何行之有效的将信息学知识和医学内容整合,是医学信息学人才教育中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医学是信息学要处理的对象,如若想将两者有效的整合,应该在学生学习信息学相关课程前进行必要的医学背景知识教育,这样在实践教学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尽量在信息课程中体现医学特色,例如在PACS系统中就涉及医学影像学,甚至是解剖学等有关医学知识,如果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进行过相应知识的学习,那么在讲解时就更容易理解。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践与医学知识的融合,或者说该如何在实践中强化我校医学信息方向学生的医学能力培养,就成为我们在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在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倡导下,各大高校都在压缩本科生的总学时数,为了保证信息方向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的授课时数,学生接受的医学教育就相对匮乏,医学课程的课时减少导致理论讲解多于实践,学生几乎没有医学领域的经历,接受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背景知识认识不足。基于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特点,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医学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维护,并不是去医院接诊病人,所以在医学知识的接触层面上,要求广度而非深度。在教学中为了能拓展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广度可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将学习与医学问题挂钩,培养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医学信息系统所涉及各子模块的需求分析、业务流程作为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于未知、混乱和复杂的医学情境中,成为主体自己去查询信息、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医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探索,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问题。亦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发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其消化吸收后以汇报的形式进行讲解、讨论。学生能有充分的自由各抒己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轻松获取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

二、采用社会流合作,实现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

学生在进行医院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时由于缺乏对医学的感性认识或体验,无法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在实际业务需求的沟通上存在障碍,不了解医院信息流的底层结构,不熟悉医院部门之间的密切关联,容易出现需求分析与实际业务脱节现象,无法实现医院最优化的业务处理。有的甚至连医院的基本业务流程都不清楚,对医院各部门相互协作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不知道如何下手分析需求,又何谈深入理解,而这些内容对于医学信息系统开发至关重要。解决的办法可以采用社会性合作,比如增加医院调研、见习和医院信息科或医药软件公司实习等环节使学生熟悉医院工作环境,并接触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争取医院信息系统实际操作的机会,提供医院相关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弥补缺乏与医院相关的支持系统课程的脱节衔接、进行整合和融合,提高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竞争力。通过医院调研完成相关业务调研报告;通过见习了解就诊程序、科室的业务流程和相互关联以及医院的管理;通过毕业实习熟悉医院等卫生机构的日常工作,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等,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我国卫生部已经初步确定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简称“3521工程”,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实践能力、提高素质结构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人才市场需要,成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从根本上解决用人单位既懂医学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EB/OL].[2002-11-05].

[2]袁静,刘国伟.军队医院数字化建设目标体系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2):109-110.

[3]程艳敏,刘岩,杨凤丽等.医学信息专业在校生专业认知现状与问题调查[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4):40-43.

[4]刘秋鸽.论走向对话的高校师生关系[J].文教资料,2009(10):198-199.

第11篇

【关键词】质量控制;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

伴随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医务工作分工细化以及临床服务要求的提高,医疗卫生行业临床相关岗位进一步分化,因此加强对医学相关类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便提上了日程。然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为了尽量缩小人才培养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即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从定义角度来说,质量控制即为达到规范或规定的质量要求,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行为和活动。[1]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则可以视为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是质量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对象或实体,即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生产、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的全过程中,设置若干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质量控制的主体则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社会、学校也包括培养对象本身。

一、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的必然即质量控制模式提出的使然

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岗位需求的呼吁加大了对医学相关类人才的需求,培养高质量的医学相关类人才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然而为了缩小人才培养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加强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便成为使然。

(一)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

伴随经济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多发疾病病种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卫计委2014年公布的卫生统计提要[2]中关于卫生部门市医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比例可以看出,以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代表的爆发性流行病的构成比例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以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比例提升,同时以损伤、中毒为代表的意外伤害类疾病也有较大的上升。这一疾病谱的改变,必然会引起现代医学理念的改变,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以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增强,使得从主要依托临床治疗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预防医学理念,与此相应各类健康相关职业者,医务社工、营养指导师、康复治疗师、呼吸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等应运而生,且都成为现代医疗保健事业不可或缺的关键人才。

(二)社会岗位需求的呼吁

伴随医疗卫生行业的增多以及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医院医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管理、信息管理、医学教育管理等出现专业化的趋势,新兴的医技岗位需求日益增多,岗位设置更加清晰明确。以护士工作职责分类为例,目前其分工更加的清晰和明确,分为护士长、办公室护士、护理小组组长、治疗护士以及普通护士等。与此同时,医疗设备快速发展、医院信息化水平提升、医院服务质量提高等都新增了很多岗位。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新兴的岗位存在严重的人员空缺,部分医院从临床调用,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不能胜任的问题。因为这些岗位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关的医学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精通其所学的专业岗位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鉴于此为了满足新时代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适应医院岗位设置的需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加强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并且提升培养质量成为高等院校不得不面临的紧迫任务。

在医学理念的转变和社会岗位需求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都应积极探索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发展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健康教育类、康复医学类等医学相关专业,以利于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更新与实践。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达到质量控制点和岗位需求点的一致,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则是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点向岗位需求点的回归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满足岗位的需求,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点的时候必须紧紧围绕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本研究依据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研中岗位需求数据来探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

(一)专业体系对接岗位需求

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是具有特定职业岗位群和职业素质结构的人才,对于他们的培养应立足应用型、技术型,注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形成特色。

1.专业设置适应横向动态需求:在关于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中,数据显示以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行业在未来招聘人数较多的前三位专业分别为“护理”(66.7%)、“医学影像技术”(36.7%)、“医学检验技术”(23.8%),未来招聘人数较少的三个专业为“药学”(31.3%),“制药设备维修”(31.3%),“医药卫生财会”(28.1%),从以上对比不难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实行动态管理,优进劣汰。同时我们还应适时发展新型专业和紧缺人才,为卫生职业教育注入永恒的活力。[3]例如在已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但上海尚未开设的专业中,46.0%的医药卫生行业认为上海应该开设“医学文秘”。

2.专业设置适应纵向层次需求:在纵向层面专业建设必须适应岗位对人才层次的需求,适时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在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中,大专层次的毕业生未来5年可胜任的医学相关类专业主要集中在护理、药学、医学影像专业中,而62.1%的用人单位认为未来5年中专层次毕业生均不能胜任医学相关类专业岗位需求。从这些对比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建设同样需要适应纵向人才层次的培养需要。

(二)课程建设对接能力需求

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的设置更重要的是对接能力的需求,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最为看重的。同时在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中,87.5%调研单位认为在录用毕业生时最为看重的是与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也体现了岗位能力的重要性。

医学相关类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避免课程门类回归学科本位的现象,课程建设可以主要通过工作任务分析会来选择课程的组织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增强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的对接程度,同时在进行课程结构分析设置课程时,要将所有的课程转化为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将任务而不是知识作为课程开设的载体。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严格依据卫生系统的执业资格考证,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

目前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建设对接能力需求层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学院在深入分析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在校内推进专业平台与(就业)方向模块、基础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以及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多维度上的整合,使整个课程体系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并且对接岗位的能力需求。

(三)教学模式对接个体需求

在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中,关于用人单位对录用的大专层次医学相关类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显示,47%的用人单位认为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一般。实现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关键是改变教学模式,对于医学相关类人才的培养应更多的通过实践性教学模式来进行,实践性教学模式是相对理论性教学模式而言的,实践性是实践性教学模式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上遵循建构主义理论,依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践资源,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实训逐渐递进的原则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模块,适应和满足个体的学习规律和需求。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可或缺的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应该注重将行业、企(事)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等纳入教学队伍行列,建立一支完备且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真正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开展专职教师职业能力实践以及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实现专任教师职业化,兼职教师教育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真正基于提高临床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4]

三、质量控制主体在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权与责

专业体系、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可以视为质量监控的平台,而社会、学校、个体则是质量监控的主体。

(一)社会层面:搭建人才发展的平台

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医学相关类专业毕业生的流动率是比较高的,在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调研中显示,流动较高的专业为“护理”(81.1%),而流动的原因除了与单位性质和经济效益相关的薪酬和工作强度外,主要表现为“对从事岗位认可度低”(34.0%),“职称晋升有政策瓶颈”(20.8%),或者“单位无生涯发展空间”(13.2%)。一方面有些岗位没有卫生系统对应的职称系列,导致晋升无通道,影响职业生涯发展,如:助产士、医疗文秘、医务社会工作者、美容技师等;另一方面临床技术人员管理不尽合理,职业生涯发展受限,如:我国护士岗位有独立的职称晋升通路,但明显受到学历学位的制约,绝大多数护士的职称停留在助理护士与护师之间,若无等级分类,则无法区分护士的年资高低、能力大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在社会层面为其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为每一个岗位制定清晰的职业准入制度,形成个体畅通发展与对接的职业通道。一方面有利于用人单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学校层面: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上海市医学相关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研中,关于用人单位在录用医学相关专业人才时更看重的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个体的敬业精神、道德素质等职业素养。然而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满意度调研的数据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更应注重强化个体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应该纳入整个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学校可以依托公共选修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以及各类通用能力的提高。依托专业选修课,促进专业素质拓展,提高专业能力。学校的第二课堂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技能大赛、社团等,促进职业素质拓展,锤炼职业能力。

(三)个体层面:形成职业认知的观念

除了从客观层面做好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外,个体本身最重要的则是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观念。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护师、药师与技师等而非医师,就业所面向是护理、药学、医技等。形成这样的专业思想之后,进而培养个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热爱所学的专业,认识到医学相关类专业同样是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认知观,进而形成正确的岗位认知和岗位认同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具有较高的职业幸福感,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建树。对用人单位来说才能做到培养好,用得上,留得住。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论证了医疗相关类人才在培养质量控制维度和控制主体,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从横向方面对应岗位需求细化控制标准,在纵向方面依托质量控制对照,开展医学相关类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曦,廖伟坚,朱扶蓉.基于工学结合的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0.

[2]http:///mohwsbwstjxxzx/s7967/201404/f3306223b40e4f18a43cb68797942d2d.shtml.

[3]夏修龙,欧阳蔚,樊小青,涂明华,杨耀防,熊旺鑫.医学相关类专业设置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

[4]韩扣兰,常唐喜,吴争鸣.医学相关类专业发展现状与教育改革实践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第12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信息安全问题

国家文件《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对“互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建设和运用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构建信息化医院时,医院相关人员要对医疗信息的安全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互联网+医疗模式下医疗信息现状

1.患者移动服务中的泄露风险

在信息化的医院和医疗中,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号、APP、网站等渠道进行预约挂号、缴费咨询等,而挂号、缴费、就诊卡都需要实名制。在这个过程中,网页弹窗、小广告、流氓网站、钓鱼网站层出不穷,患者操作时稍不注意就可能陷入网络陷阱,造成人身或者经济的损失。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医疗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患者通过网络平台向高级医院求助时,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信息泄漏,这很难追究问题的根源。再加上从业人员能力参差不齐,更有甚者为了利益贩卖患者的信息,这都对医疗信息的安全性造成了威胁。

2.远程医疗中的泄露风险

远程医疗是指远距离对患者进行医学诊疗,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不仅方便了患者及时就诊,还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但在进行远程医疗服务的同时,患者的病例和个人信息都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需要通过视频通话,这很容易造成通信信息被记录、篡改或者遭到拦截,患者的医学影像、病例、化验单等信息遭到拷贝,整个过程都存在泄漏信息安全的隐患。

3.移动医疗设备使用中的泄露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移动医疗设备随之产生,类似于健康手环、血糖仪、血压仪、慢性病监测设备等。其中,健康手环会对佩戴者进行实时监控,在整个过程中信息会通过网络传输到手机上。此时,如果遭到网络黑客的恶意篡改和监视,佩戴者的行程、位置、个人信息等信息就会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不法分子面前,严重危害人们的安全。

二、相关策略

1.增强信息系统安全性

首先,医院和相关医疗部门应加大资金和技术人员的投入,组建信息安全部门,及检查网络安全情况,对平台漏洞进行监控和修复,建立网络防火墙,阻止不法分子的网络攻击和病毒入侵;其次,医院要保护好自己的数据库,配备专业的数据库安全产品,设定安全访问的规则,限制非授权的访问;最后,客户端要安装专业的网络杀毒软件,并且定时扫描和更新终端设备,提高医疗信息的安全性,为信息化的医疗服务提供网络安全技术支持,为患者的个人信息保驾护航。

2.加强相应的管理

互联网医疗机构要遵守法律法规,按照《網络安全法》和行业标准进行发展和管理,因为医疗信息的安全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医院的管理。

第一,医院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信息保护意识,保护医院和患者的隐私。同时,医院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心。

第二,医院要向患者公开信息安全保护的相关规定,要求患者保护个人信息。医疗信息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患者只有妥善保管,才能保证信息免遭泄漏。

第三,医院要把握好公开信息和隐私信息之间的平衡,不能一概而论地公开信息,也不能毫无余地地保密信息。信息化的智能医院就是利用互联网互联互通和信息开放的特点,保护病患的信息安全,所以在保护医疗信息时,医院要避免绝对化,把握好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