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设计的要点

教学设计的要点

时间:2023-08-09 17:32: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设计的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设计的要点

第1篇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对物理实验引起相应的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将物理实验教学的观点进行转变,逐渐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由于新观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保障实验课程的安排,作为教师,要摆脱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学生为主体,并以此发展高中物理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增强物理实验教学,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只有不断的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多方面要求,才能保证高中物理教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需要。 

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需关注的几个要点 

1.采用开放式设计策略,强调以理解为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所谓的满堂灌的模式,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教学方式并不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设计教学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分析,结合实际的教学要求,进行的不同的物理教学设计。一般来说,这种方式跟家注重学生的自身特征,并根据高中得知识教学体系,进行相应的变化,最终实现高中物理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从基础做起,并针对不同的策略进行开放式的设计,最终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2.采取结构式设计方式,强调知识架构为重点 

对于高中物理来说,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很多的,而且需要根据高中的物理要求不断的构件相应的知识理论体系。在进行设计高中物理教学的时候,需要将知识的框架进行总结性的设计,并对结构中恶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时候,不断掌握各个知识点,并最终形成高中物理知识框架的自我构建。对于高中教学中的物理实验,也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通过实际的实验,加深学生的认识,并将物理和生活之间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物理本质的掌握,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采取探究式设计方法,强调学法分析为关键 

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和练习题,应该通过高中物理培养学生自身分析物理的能力。通过设计高中物理教学,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想要实现这种方式,就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融入物理分析的内容,并将目光从传统的知识点教学中移开,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高目标。通过学生对相关物理情况的分析,实现学生的自主思维,并提升自身的物理分析能力。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多思考,并以试验带动理论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指导了,多引导,进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对物理的整体思维能力。 

三、对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1.演示实验课课有,学生实验细细做 

在对高中物理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秉承的就是实验优先的思想。虽然我国属于应试教育,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高校和教育部都认识到了高中物理需要以试验为基础,并全面提高各方面的实验水平。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实验远远没有得到要求,而且学生进行的实验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知识体系与实验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另外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如果没有实验为基础,就会导致学生对其中的物理现象等无法理解。 

2.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手段多样化 

高中物理教学不但要传统相应的教学知识,还要传授相应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时候,需要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并将抽象的高中物理知识具体化。想要达到这种目标,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通过工具将这种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物理实验就是最有用的方法之一。于此同时还可以将物理知识与平常的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进而实现物理知识的形象化。在物理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网络技术等。 

3.学生情况多了解,因材施教效果好 

由于高中的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进行高中物理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学习好的学生自然理解能力较强,不能针对学习好或者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制定一刀切的教学方案。应该从全体出发,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合适的调整。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为了全面保证教学的最高水平,需要对教学的物理知识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高学习的难度。另外对于高中的物理知识,如果比较抽象,需要对其进行具象化的结合,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四、结束语 

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高中物理教学属于难度很大的教学学科。在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全面提升设计的全面性,真正做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无死角,为全面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水平提供帮助。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红蕊.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第2篇

一、教学设计的丰富多样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学设计应当更为丰富多样,这一点对于实际教学过程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会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节奏以及教学侧重点,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教学要点的理解与掌握,影响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好的教学设计应当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要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更为积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元素,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了“问题牵引、启发探究”的教学.首先,我出示了两个函数y=x2和y=|x|的图象,让学生观察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自变量的函数值有何规律?

(3)规律是否对定义域内任意的自变量都成立?

在此环节,我将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的源动力,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使其学习目的性更强,即自然引出偶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也向学生渗透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为知识教学提供了良好铺垫,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这些都能够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另一个要点

在于教学工具的选择上,这一点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也非常直接.随着各种高科技含量的教学工具的不断产生,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发生转变.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慢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且更为便捷的教学模式,其中很多教学转变都来自于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的良好辅助.因此,教师要善于合理地利用教学辅助工具,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够让很多知识点的呈现更为清晰与直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多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都被引入高中数学课堂,很多工具都能够发挥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效用.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可创设丰富的情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搭建互动平台,尤其是新教材中设计的有些内容,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解决.如教材中的“勾股定理的探索”、“平移与旋转”、“数据的分析”等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地将这些内容展示给学生,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只有科学的整合,才能够实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新突破,进而从整体层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总结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上积极革新.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更加合理,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下才能够有效展开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元素,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也能够让很多知识点的呈现更为清晰与直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洪璐璐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3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知识可视化工具;PPT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10072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淑立(1989-),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牛晋丽(1989-),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苏亚玲(1989-),女,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

0 引言

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几乎无所不在,它以直观形象见长,可作为语言文字的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图、表”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数理化等学科解题,经常是要借助图来进行分析、计算。思维导图也是一种图,又称心智图、脑图、概念地图等,是一种图像式的思维工具,通常呈树状结构。思维导图在国外的教学中应用已较为普遍,而在国内教学中的应用恰恰很少且不够系统化。因此,本文试图探究思维导图在教师制作课程PPT中的应用,以便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使用思维导图来促进教学,达到教学最优化。

1 思维导图内涵

思维导图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笔记方法[1]。它是指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是语义网络化的表示方法,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2]。思维导图是为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较好地表征知识[3]。

思维导图一般以主题为中心有层次地向四周延伸,内容由抽象向具体过度,呈发散形式。如果将中心主题比为圆心,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比作半径,那么次主题及由其延伸的细节则可看作以主题为圆心的同心圆,类似打靶时的靶子,一环套一环。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让人的左、右半脑同时运作思维,最终将思维线索用图画和线条表示,呈现一个容易记忆的顺应大脑发散性思维的自然表达过程[4]。

2 思维导图与教学设计

(1)传统教学设计与导图式教学设计的比较。传统教学设计,通常是指教师使用纸笔酝酿思路,灵感一现随即记录于纸上完成教学设计。其弊端是,教师在记录思路时,往往经典的灵感昙花一现。此外,传统教学设计采用纯文字叙述,中规中矩,逻辑性表现形式不够直观,导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落实。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设计而言,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即教师借助Mindmanager等软件制作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呈现一个内隐的思维过程。教师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理清思维脉络, 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5]。教师依据教学对象的一般特征、起始能力、学习风格等,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教学事件、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反思,并将其呈现在思维导图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设计与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的效果比较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教学设计与思维导图教学设计比较

由图1可知:传统的教学设计只是一味的文字陈述,结构刻板、思路不够鲜明;而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则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依次罗列开来,主次可辨,思路清晰明朗。

(2)传统教学设计与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的互补关系。传统教学设计以文字为主,逻辑性差,易使教师认知缺失;学情分析片面,目标设计混乱,过程设计呆板,使学习设计显得刻板;再者,它对视觉信息挖掘不充分,又以语言互动为主,使教学互动迷失,难以实现灵活的教学效果。而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所表现出的优点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它从发挥想像力、节省时间、建构教学框架三方面来促进教师认知,达到知识结构化;可以进行学习全景的设计,使教学环节互为系统、逻辑结构显得非常清晰;另外,思维导图在对话方式和有效互动方面也使得对话直观有效。因此,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构成了互补关系,前者对后者的优势互补如图2所示。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不仅仅于教师的教学有利,可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帮助学生合理做笔记,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且保持时间相对长久,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可更好地内化吸收。

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所呈互补趋势相当明显,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发挥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的优点,避免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扬长避短,使得教学最优化。

3 思维导图指导下的课程PPT制作

如何使PPT更好地为现代化的教学服务呢?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牢记课件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思想,所有形式都是为中心主题服务的;确定课件主题之后,要做好结构层次的整体规划,将所教内容合理地设计到PPT中,是关键之处;直观信息传递是课件真正价值之所在,根本之所在。

思维导图可以促成师生形成整体的观念和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和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和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7]。思维导图式教学设计的优势不言而喻,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以制作出优质的课程PPT。

图2 导图式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互补关系[6]

由于思维导图用到的是发散性思维,而对PPT的制作和讲演则是顺序性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制作课程PPT时要随思维导图的制作步骤[8]而行,其步骤如下:

(1)将中心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展开。中心主题是对所要解决问题的高度概括,主要以关键字的形式呈现,以帮助回忆。在此,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即课程PPT的制作主题。

(2)考虑“次主题”,也就是上一层主题的延伸。围绕中心主题展开想象,及时记录中心主题包括的各方面内容并标记于图中。“次主题”即相应的课程PPT的主要部分,也是教师进行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前期分析(教学对象的一般特征、起始能力、学习风格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事件、教学评价与反思。通常会设置超链接,以便使学生更快联想到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3)在“次主题”后,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此时更要发挥想象力,将主要细节要点罗列于次主题之后,且要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这里所罗列的更为细节的要点是教师所讲课程具体内容的简要概括,在课程PPT中要依次做出相应的幻灯片。

(4)整理思维过程。该过程是把握大局的最后一步,教师要整理各个次主题及相应的具体细节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完整的可视化思维全景设计图。图中可巧妙运用线条、颜色、图形等加以辅助,使中心主题—次主题—具体细节内容得以联系,使之清晰且富有条理性。对应课程PPT制作中,教师要添加超链接,适当插入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加以修饰。最后教师对课件进一步完善修改,将设计好的课件系统演示并融会贯通即可。

4 思维导图在制作PPT《沁园春·雪》中的应用

MindManager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软件,其展现的思维导图可将《沁园春·雪》中零散的知识内容罗列图中,也将教师零散的知识信息在思维导图中一一呈现出来,形成体系,使思路豁然开朗。由此,教师在制作《沁园春·雪》的课程PPT时思路便清晰明了。利用思维导图制作的《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全景,如图3所示。

图3 导图式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全景

制作过程如下:

(1)将整个课程以《沁园春·雪》为中心主题展开。

(2)图中罗列了课程的次主题即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的事件以及教学反思,清晰可辨。

(3)对次主题进行必要的详细知识点阐述,如教学对象分析包括一般特征、起始能力、学习风格;教学目标分析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学事件涉及到了导入新课、题解与背景、初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品读课文并赏析意境、名家朗诵并畅谈思想、最后布置作业。

(4)教师在备课之时,以该图框架为准,进行准备,思路就颇具条理性。

当《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的全景图呈现在眼前之后,

教师制作课程PPT就易如反掌了。按照主题—次主题—具体细节的思路,利用PowerPoint逐张制作幻灯片,巧妙利用超链接,适当添加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一个完整的利用思维导图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就顺利完成了。

5 结语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9]。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制作的课程PPT逻辑结构清晰,教师在授课时顺着自己的思路,不仅不会迷航,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将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制作的课程PPT所展现的可视化思维记录下来,通过课下的巩固学习,同化顺应为自己的认知,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同样是逻辑性很强的。因此,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思维导图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现了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BUZAN B, BUZAN T.The mind map book: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M].New York:Dutton,1994.

[2] 江永南,张健泓,王林.思维导图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1).

[3] 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5).

[4] 向冬梅,孙冲武.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生成学习的探讨[J].网络科技时代,2007(8).

[5] 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

[6] 王锐.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功能的再开发[J].浙江教育科学,2011(8).

[7] 高丽,孟素红.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6).

第4篇

1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的要点

1.1物理教学应该以理解为基础

如今的物理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授之以鱼,而更多的要授之以渔,从物理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对于物理现象与方法的掌握,从而使学生能够结合问题思考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无论在课堂还是相关的考试,根据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与教育思考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因此,单纯关心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要求,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能够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塑造物理模型与思维,实现对物理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1.2注重学生对知识架构的塑造过程

高中物理在知识层面上是一个整体性的知识网,知识点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际授课过程中结合高中物理知识点的特点能够将各个部分逐个分解,层层深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形成清晰的脉络,结合课堂练习与课后习题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熟悉,在各个知识点分析完成后再进行知识点的整合,从而把高中物理知识脉络通过系统的安排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总结和分析,形成自己对知识点间的关联的理解,进而结合实验等环节完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

1.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分析问题的角度进行物理学习

不同于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方式,当前的教育要求学生不但要理解知识还要学会使用,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待物理问题时不是等待教师揭晓答案然后分类型分情况的进行记忆,而是结合问题的原因、过程进行分析和探索,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或与学生进行相关的物理问题的交流时能够多提问、多引导,进而加深学生对思考方式的记忆的同时促进和培养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最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能够形成自己的完善的物理思维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2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思考

针对以上要点,需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完善与关于物理学习对于物理现象的解决方法的加强,因此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做出如下的改良和完善。

2.1实验优先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发现近年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使教师采取“看图说话”的教育教学方法来节省实物实验所“耽误”的时间,而从当前的教育要求来讲,这是极其不利于学生物理学习的,一方面物理实验的现象均来自于对教材讲解的记忆,忽视了对学生对于物理现象观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于物理学习增加了更多的“假设”,这种物理现象靠想象来完成的物理学习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反而使相关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形成了困难,也容易造成学生凭空想象的学习误区,所以需要在教学设计上着重对实验的安排,以实验为引导,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得出结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2教学内容形象化,方法多样化

鉴于高中物理的知识内容相对抽象,而为了完善教学的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相应的物理学习能力,需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将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实际生活现象与对应物理现象相关联的手段来形象化物理对应知识点,除此之外也可以结合网络技术与手机的一些模拟应用软件来实现对现象的模拟和实验,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更清晰的构建知识脉络,形成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正确方法和态度,进而具备物理学习的思维和能力。

2.3教学设计的人性化

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并具备解决物理问题的分析能力,而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不同学生的差异,高中物理教学不是几个人的科研小组,所以由于学生个体在物理学习的思维理解及其他方面有高有低,在教学设计方面需要对学生整体对于物理教学的接受程度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保证学生整体对物理学习的进步程度能够取得协调。

3结束语

第5篇

(一)知识学习水平目标

知识学习水平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的首要的标的设计,它是关于教师确定和把握该教学的学能重点和技能难点的操作。下表是以苏教版必修二课文《想北平》为蓝本的“知识要点和学习水平双向细目表”,按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五级学习水平层次中的“√”提示了相对应知识要点的达标教学行为方向,它对于明了学习类型和选择教学策略较为有用,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双向细目表略)

(二)学生的行为目标

从上表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教学设计还仅止于反映教材和教师的要求,还未能确定学生行为的相应反应及反应的具体的可观察可检测的结果,因而,这时的教学设计虽然已有教学目标的显示,但还不是它的全部,这就需要进入到下一设计阶段:行为目标的陈述。行为目标是用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行为动词)进行陈述的教学目标,有时也被称为作业目标。陈述教学行为目标,就是通过表示行为的动词来表现可以观察的行为。关于行为目标的陈述,我们仍以《想北平》为例,承接其“知识要点和学习水平”部分,作为一个行为目标的陈述与非行为目标的传统表述的比较:

很显然,行为目标的陈述要比传统方法对学习目标的表述来得具体明确,并可以操作、观察和检测。

行为目标的陈述包含下列四个要素:

第一,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

第二,行为动词。行为动词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应避免使用诸如“理解”“领会”“鉴赏”“玩味”“把握”“欣赏”“了解”“热爱”等含糊不清的用语。

第三,条件或情境。这是影响学生发生学习行为、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如“借助工具书”“不看课文”“根据某材料”“在讨论时……”等,共四种类型:使用工具书等辅助材料或不允许使用;提供信息和提示;应用特别工具、媒体或不用;完成行为的情景。

第四,表现水平或标准。这是指学生达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标准或水平的说明,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以二者兼而有之,一般分三类: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准确性(背、默、读正确率);成功的特征(语言流畅、无语病、复述有条理、答问解题有观点有理由)。

(三)分解的课题目标

从学生的行为目标(作业目标)陈述我们又发现,它对言语信息这类较低层的教学是完全适用的,但对于智慧技能等一些高层次的教学,对需要高级心理活动参与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那些外化的描述就难以切近它们了。达成这类教学目标更需借助内在能力、情感的变化。如何在设计教学时把握住这些内部行为,使外显行为与内部过程二者得到同步的相应的描述呢?这又牵涉到教学目标叙写的另一方法,这就是课题目标陈述。

首先,陈述本课题(知识点)的一般学习成果(任务),作为上位目标。

其次,通过对与之相关的下位目标的结构分析,确认学生达到上位目标的认知生发和技能习得的具体环节,即把握认知结构、能力结构的变化形成过程。

最后,以“行为样品”的方式陈述主要的下位目标,这种陈述类似于行为目标陈述。

为了讨论方便,仍以《想北平》为例,看看该文阅读能力教学设计部分的两个较高层次(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四)“ABCD“目标陈述法

当前,欧美国家较多用“ABCD”法来陈述教学目标,拟写简单且便于施行,语文教学设计中似可移用。其具体内容是:

A(Audience):对象,即教师期望达到此目标的具体学生及其数目,例如:“每个学生都要……”,“第二小组要……”。

B(Behaviour):行为,即学生所学会和掌握了内容的项目指标,这种行为要以可被观察到的表示动作的术语来表示,例如:“……描述……的特征”,“……比较……的异同”。

C(Condition):条件,即期望学生行为发生的条件。例如,“……在多项选择测验中……”,“……在五分钟的默读中……”。

D(Degree):程度,即学生行为所要求达到的程度,例如:“……在30个选择题中至少做对25个”,“准确地写出……”。

把以上四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可得到完整的教学目标的陈述。在表述时,上述四个方面内容没有一定的顺序规定,次序可以颠倒,但必须都包括在内。例如:

每个学生都 必须在五分钟的默读中

A C

正确地说出 本篇课文的记叙顺序及大部分的 语言特点

B D

每个学生都要 能用三种以上不同的开头结尾法

A D

根据提供的一则材料 写记叙文

C B

教学设计的这个步骤看似复杂,实际上并非如此。关键还是要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了解,也就是老话所说“备教材”“备学生”,叙写陈述目标的操作只不过是“备教材”“备学生”的结果,“备教材”“备学生”的行为外化。当然,对这一步骤意义的观念理解是前提。上述的种种方法、模型是为方便理解问题而作的介绍,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中可有种种变通、简化和形式创意。

二、教学策略:语文学科的基本体系和策略优选

教学策略没有既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但作为对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组合方略,以及应用时对功能强调优化的观念和技巧。它又是有自己的规律和相对优势的。我们把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作一个构架式的描述,是为了突出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意义,同时也为教师教学设计及教学研究提供一个普遍通用的表述体系。语文学科的教学策略可以看作是它的变式。

(一)呈现教材的策略

教材(教学内容)的显示、活现,是每一专题的教学初步,是学生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基础,是与学生EQ关系密切的条件。呈现教材的策略有助于提高教材的可懂度、教师讲课的可懂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先行组织者”策略

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教学中的以下场合适宜采用:

其一,学生不熟悉课文,学习该课文的背景知识少。学生背景知识少的课文分为这几类:时代距离远;作者文风特别,如鲁迅的文章;体裁特殊,如视听课文、现代诗课文;“冰点”课文;古代复杂的议论文、记叙文等。用对照性、对比性、信息补充性、评价性的“先行组织者”,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

其二,抽象的、认知策略水平层面的学习,学生理解课文意旨或理解原理、解决问题有较高难度。如蕴藉深厚、涵义多元、主题易生歧义的课文,如迁移要求高的提问。“先行组织者”可为学生提供具体翔实、有示范性的辅助。

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另外,书面资料参考、教师讲述等都是常用的方式。

2.符号标识策略

符号策略是在学习材料中加入未增加实际内容的点线符号标志或词语、序号等,一般以板书设计的形态体现。符号标识策略用以指承内容要点、强调材料组织结构及信息层次,揭示认知路向,能促进对教材的选择性保持与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在联系的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符号标识策略的应用范围较广,使用价值很高:着眼文本整体,可以增强解构程度;梳理知识脉络和认知脉络,可以凸显重难点要素;注重文字功能,可以强化“语文”色彩;应用点浅方式,可以展示认读原理。

3.认知性提问策略

认知性提问策略是一种设计认读教学材料的附加问题的方法。所谓“附加问题”,是指非课题问题、非迁移问题的,属于认知水平层面的言语信息类的问题。这类问题有时像是无疑而问,其提问的教学意义在于管控学生对教材的注意,加强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聚合力。研究表明,如果认知性提问在阅读文本前进行,如预习布置、读前改问,则可以影响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使他们更加关注问题中提到的信息在文本的地位、作用、诠释及与该教学的关系――这是认知性提问策略造成的对阅读认知的正向影响;如果认知是在阅读文本后进行,则让学生回头重新知觉问题中提到的信息与刚才阅读接收到的信息的联系,影响学生对文本信息的保持注意量――这是认知性提问策略造成的对阅读认识的逆向影响。

(二)培养智慧技能的策略

智慧技能的培养是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培养智慧技能几乎是每一例教学设计都必须考虑的。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智慧技能主要涉及字、词、句、语境义、题旨文意、语法修辞概念、阅读原理、规则等的掌握和运用。遵循教学的心理学所提示的智慧技能习得的一般规律,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成功教例经验,教学设计时可参考如下对策:

1.探究策略(发现策略)

本策略是布鲁纳发现教学法原理的推衍。探究即为学生在假设的条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及求证的根据和理由,最终获得解决的技能。发现或探究策略并非是放松学生自学的权宜性策略,而应该被视作是较高层次的教学对策,因为这一类策略的实施效果在更高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设计水平和临场察觉、指导能力,探究策略确切地说即“指导探究”的策略。

2.接受策略

接受策略旨在优化常规教学中讲解的功能,寻求促进学生同化知识、迁移能力的最佳教学信息传输接收途径的对策。本策略力图变学生被动接受讲解为主动接受讲解,变机械贮存知识为自动编码知识,变直接听取结论为间接推知结论。对语文文本的分析设计,除了安排教学信息的内容,还应采取相关的接受策略,考虑教学信息的作用和教学信息的传播,如言语的效力、语言点的组织度、分化度、信息的启发性,挑战性等。在接受策略得当并实施习用后,学生对以讲解为基本教法的课堂学习本身的接受程度,将大幅度提高,这也是检验和证明本策略功用的最好途径。很多语文教学场合未能反映这一正性效果,原因之一是施教者轻视以至放弃接受策略,而偏向别的策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下策。

3.专题策略(单元策略)

专题的涵义有多种,此处是指语文学科中的某部分教材为一单位,这部分教材有一个中心课题,一个主要教学任务,通常是由几篇课文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段落。教材专题策略,其依据不仅止于教材的规定性,还可归因于知识结构体系及经验结构体系的分析。语文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对学生生活经验结构体系的凭借、相生关系,更是规定制约着语文教学设计对专题的“战略思考”。专题策略是将每篇课文置于本专题的宏观背景上,将课文教学目标看作是专题目标的组成部分或专题达标的行为目标,将设计课文教学作为设计专题教学的阶段,从而形成一种从风格、样式到目标、行为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学生动用和获得的是相对完整的经验,习得和应用的是相对系统的智慧技能。专题策略在语文教学中一般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专题课文之间的倚重、对比、映衬等关系;专题内总知识与专题达标的配合;语文特色、重点在专题中的地位;专题总教学与课文分教学的层次安排等。

(三)情感陶冶策略

语言课程目标的亚类――情感陶冶,直接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人格化特征,同时也强调了人文学科发展学生EQ的教养性任务。教学设计的情感陶冶策略,针对课业与生活悖反、直奔主题、观念呼告、情感戴帽、以理代情、以文抑情等语文教学积弊,探求改造语文教学理性化、公式化的方法。

1.社会化策略

社会化策略是以团组活动的方式推导学生实施课内外结合和作业延伸学习的策略。本策略既服务于教学的知识目标,又服务于教学的情意目标。教学设计中对本策略的应用在方法择别上侧重于分组讨论、分组作业及访问观摩、表演、演说等教学方式。在功能开发上侧重于学生的合作复习、学习兴趣、社会认知、情感交流与体验和创造批判实验等方面,以此达到情感陶冶的远迁移――看似未作情感点化、思想教育,实际具有自我教育的情感激发、释放、认同功效。在现行语文学科教学课时偏紧的情势下,社会化策略的实际运作是有难度的,如何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及空间里组织起有效的社会化活动,确实成本策略构思的重点。

2.情境策略

“情境”在本文指语文教学符合教学内容艺术性向、境界意向的群体心境和教学情绪构成的课堂氛围。情境策略在讲解及多媒体、艺术性处理等教学行为方式中最为需要。语文教学设计的情境策略要着重把握和应对的有这样几个要素:辅资讯――适切性、经验性;教学方法――情感性、审美性;情境生发――具体性、兴趣性;情境统觉――个体性、自发性。情境策略特别需要教学设计者对教学媒介的审美理解和对教学场景的想象力,前者有助于确立情境的教学依据,掌握情境的实施内容,后者有助于创设情境的技术处境,唤起渲染情境的情绪。

3.欣赏策略

这是一种指导学生观照、体验、鉴赏对象真善美,从而获得情感提升和丰富的策略。作为情意学习的策略,它是教学设计者如何处理教材、呈现教材、设置怎样的目标、强化哪些学习行为的观念和方针。它对教学方案及教学过程的教学个性倾向和效应具有直接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策略。“欣赏”指向两类对象:一类是教材,包括所有教学媒介;一类是教学者和学习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外部教与学行为、态度、情感及学生的内部习得体悟。本策略在具体的设计中应着重在引起欣赏兴趣、激发欣赏动机、教习欣赏方法和回馈欣赏结果上作出方法、程序和材料的预设和说明。

第6篇

一、拨开思维导图工具的内涵――百“闻”不如一“见”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进行过调查,中国小孩的计算能力(主要由左脑负责)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主要由右脑负责)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而这些和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习惯不无关系。特别是在技工学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对一些专业理论课程的处理依然没有良好的对策。所以如何有效地用一种方法或组织形式,将理论课堂唤醒,笔者认为思维导图不失是一种尝试。

首先,分析思维导图的主要特征及对应的优势。它能有效地将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赫然在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发射,要点主次分明;分支出一个关键的图像或者写在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字,将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的分支上,层次分明;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各部分连接紧密、有机统一。

其次,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笔记方法,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它是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是用一种模拟思维网络系统进行的记忆、归纳和创造的工具。它是以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Pavio)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为基础,利用人类总是试图以左右脑同时对同一事物进行认知加工的特点,充分运用符号、颜色、图像、精简的文字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加以有主次、有层次地组,进而展示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因此它打破了原来以听和讲为主的授课方式,替之以听和看相结合,以知识可视化程度较高的方式展现课堂,以达到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理解课堂内容的目的,可谓百“闻”不如一“见”。

二、以一节园林专业理论课果实的分类为例,解析思维导图教学设计优势

就园林专业理论课而言,植物基础部分有相当多的内容是偏向理论的,园林植物的果实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典型代表。按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是以课本内容为蓝本,以黑板、纸、笔等为工具,经过教师的构思,在纸上完成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通常被课本原有知识框架和呈现顺序所束缚。主要通过讲解完成的教学设计内容呈现形式单一,学生有效参与的时间也较少,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有效达成。

而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正是综合利用头脑风暴等发散思维和联想,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都列在图上,在头脑中整合形成全景图后再全面构建知识体系,然后设计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方式。它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创设各种情境,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各种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难点进行突破,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科学,课堂效果更加突出。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利用思维导图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质量,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思维导图并不能保证教师一定能做出最好的教学设计,它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学设计本身。下面笔者就以中职园林学科园林植物果实的分类教学设计为例,来论述思维导图教学设计的一些优势。

1.阶梯式呈现全景,教师课堂构建的完美蓝图

利用思维导图制作的教学设计包含隐性的教学设计和显性的教学设计两部分。隐性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准备、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教学反思等内容,一般不在课堂直接呈现。而显性的教学设计部分则主要包括:教学活动阶梯式的呈现顺序、呈现内容、学生参与课堂的环节、节点内容的设计等,是课堂中直接呈现出来的内容。教师一般要在隐性设计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流程,设计所要呈现的知识节点,安排学生参与课堂环节,落实教学目标。所以在思维导图上阶梯式地呈现了教学设计的全景图。

思维导图和传统教学设计相比,逻辑性表达较清晰,结构简洁,语言精练,并带有直观的提示图标。教师在进行思维导图设计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果实的分类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以课程的中心任务――植物的果实类型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既可以以复习、导入、讲授新课、总结、拓新的方式进行设计,也可以就植物果实的类型直接构建重要节点,展开课堂内容,中间辅以学生的讨论互动等环节,这样可以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

此外,在思维导图设计中,将各个关于教与学的活动与关于学生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相关节点用连线联系起来,通常情况下后面的子节点是前面节点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构建起了教学设计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相互之间就能产生有机连接。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各节点层次分明,前后连接紧密,整个课程要点了然于“图”。

再者,以思维导图呈现的教学设计比传统的教案形式更有优势的是逻辑和结构的呈现方面。用导图作为载体,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的意图。教师随时在过程中增加或删除节点,或者调整各个节点之间的逻辑结构,使方案设计更加趋于完善。

2.图文并茂的节点展示,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消化剂

以思维导图呈现的教学设计在表征具体事物及具体事物特性方面,比传统的教案形式更具优势。它以“图”作为沟通媒介,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学习互动也会由此展开。

实践表明,在果实的分类课堂中,由于图片引发的学生思维碰撞和讨论达10余次。因为知识的可视化程度显著提高,使得学生对课堂知识信息的加工、理解、记忆、再忆提取等效率大为提升,这是传统教学设计的课堂无法比拟的。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要求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和控制他们集中注意力,紧紧围绕主题内容展开思维讨论。通过发散讨论并有效归纳,学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拓展和丰富,集思广益,形成新的由学生共同参与内化的课堂知识结晶。在互相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加强了课堂的互动,避免了理论课“一言堂”的现象。

3.教学设计模式直观通用,教师类似教学设计的范例模板

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个中心节点,即围绕课堂中心主题逐步展开。对于任何一张思维导图,假设将中心节点抓在手上向上提起,则其他节点将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垂,倒置后的思维导图就形成一棵“树”,即“树状拓扑结构”。

思维导图的结构特点使得教师在进行类似中心主题突出、知识呈现具有一定结构和层次的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可以重复参看这一模板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形式基本可以复制,只要改变里面的授课内容即可。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效率,同时软件的使用也使得教学设计的修改更加便利,即便在课堂中发现问题也都可以随时进行修改。

4.学生课堂有效参与,课堂组织效率提升的催化剂

清华大学教授范钦珊谈教学和思维能力培养时,说“老师要引导思维,不要代替思维,更不要窒息思维;学生要积极思维,不要被动思维,更不要拒绝思维”。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互动,在平等、自由、愉快的氛围中针对讨论主题交换看法,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发表观点,实现思维碰撞,最终达到实现课堂目标,教师往往少有有效策略。

在果实的分类一课中,笔者将各种鲜艳诱人的果实图片引入课堂,激发学生讨论和思维参与。然后利用MindManager软件设计的园林果实大家庭结构树建构课堂主要知识体系,利用清晰的结构呈现,辅以每个节点的图片展示和多次的提问讨论,完成学生知识的第一次构建。接着笔者在下一个结构层(练一练环节)设计了一个PPT动画连接,可以让最少9名、最多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果实连连看”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对课堂知识进行一次主动的查漏补缺和回顾巩固,完成课堂知识的二次构建。教师在把握这一课堂时,知识点已经完整地在软件上展现,课堂就像是一次旅行,在每一个设定好的节点停留,看完“图文并茂”的风景后,再完成观后的评论或讨论,接着奔赴下一个节点的“风景”。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讨论和总结,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有效增强,这使得课堂组织效率大大提升。

三、小结

第7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材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范应用使现代教育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便是这场变革中的生力军。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多媒体教材的教学应用,而多媒体教材的教学应用,不仅依赖于教材制作人员的素质、硬件环境的支持和教员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基本功,更要依赖于多媒体教材的教学应用设计。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学设计成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便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无法施展。深入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把多媒体教学应用纳入教学工作设计的轨道,是推动多媒休工作深入开展,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的理论和实践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一门学科是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从教育技术学中派生出来,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电教领域的。

教学设计是运用教育技术去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这样一种系统的计划过程。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设计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和“学习者”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认真对该系统各要素进行分析,才能搞好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应用优秀方法和决策技术对各级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价,选择出教学设计的最佳策略,使其符合教学的需要;利用反馈信息将系统的反应输出状态与预期目标相比较,对输入进行修正,使系统输出状态与目标要求相一致,这四点便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即目标控制原理;要素分析原理;优选决策原理;反馈评价原理。

教学设计是在选择、确定了多媒体教材的课题内容和教学总目标之后所进行的工作。包括:把课题教学内容细化为知识要点、把知识要点的知识内容科学归类为各知识要点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确定教学模式,设计组织知识结构,选择、确定、优化组合媒体信息;划分教学环节,结构教学程序;分析、确定诊断评价的内容,选择诊断评价的方法,具体做好诊断,评价中提问、回答、反馈等部分的设计。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多媒体教材整体质量的保证,能够使多媒体教材具有鲜明和严谨的科学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媒体的选择、媒体配套、媒体的功能设计和媒体的应用设计,使多媒体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能正确处理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精制多媒体教材和优化多媒体教学过程的目的。在精制多媒体教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最为重要,下面就这一项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要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课题和教学目标呢?首先,要分析学习需要,这里包括分析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学习者的现状;其次,要分析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材的必要性;再次,从资源与条件分析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材的可能性;然后,选定课题;最后,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同时,确定课题要遵循教学需要,扬长避短,技术可行,经济效益等原则。

二、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

分析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布鲁姆的三领域目标分类法:

a.认知领域的目标

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的目标。

b.情感领域的目标

划分为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组织化、价值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五个等级。

c.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划分为模仿、操作、精确和联想等四个等级。

(2)分析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常见的教学内容五分法

依据加涅、奥苏伯尔、布鲁姆等人对教学内容分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特点,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下面五类:

a.事实的学习

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能记忆并在需要时能将其表述出来的。诸如名称、符号、地点、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

b.概念的学习

是指将具有同样特征的事物进行归类,用来表征其属性用名称的名词。

c.技能的学习

一系列动作的链锁化,如:语言+智力+手工+机械动作+综合等。

d.原理的学习

把若干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用来陈述事物因果关系的规则和规律,如数学中的两个三角形例行全等的条件,需要多少个边相等?需要多少个角相等?

e.解决问题的学习

运用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解决问题的程序与方法,如实验方法,数学方法等。

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方法

将选定的课题(或学科)内容分解为单元(或部分或章节)内容,再将再将分解为知识点或直接分解为知识点。1

将划分出来的各知识点的知识内容按事实学习、概念学习、技能学习、原理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类别科学归类。

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分解出来的单元内容和各个知识点的知识内容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根据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下面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二维层次模型供参照。(其中横轴代表学科内容分类,纵轴代表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层次。)

三、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要进行教学模式和媒体信息的选择

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进行选择,可利用整体采用一种模式或主式与他式相结合的方法。在多媒体教学中,媒体可提供感性材料,加大感知深度,提供具体经验,促进记忆理解,克服时空障碍,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媒体信息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媒体选择的方法步骤有很多:

要熟悉媒体的使用目标。这里包括:呈现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解释原理,探究发现等。

要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比如说:文本具有抽象层次较高,阅读灵活、方便的特点;图形具有抽象承载信息量少,但数据量不易失真等特点;图象具有逼真、生动、有趣、有利于描述事物运动、变化过程,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等特点;音频具有保真度好,在处理传输过程中,原声信号基本不丢失,可生动地再现、表现事物,但占据存储量大等特点。所以在上述媒体中,文本、图形、图像适合传递静态信息;动画、音频、视频适合传递过程性信息。

要按照学习(经过科学归类并规定了知识水平的)知识点的需要,确定媒体的使用目标。

依据媒体特点,为确定媒体使用目标的知识点选择媒体类型。

四、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中选择与使用媒体信息遵循的规律

图像和言语有互补性。媒体选择与使用得好,一般会使学习者产生视听联觉、即在心理上引起相关言语或表象。

图形多配有言语内容。

在呈现需长间注意的学习内容时,常常使用语言、图像、甚至加上文字来呈现。

4、颜色、音乐、音响是重要的媒体信息。

五、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要进行知识结构和教学程序的设计

知识结构要依据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来设计,知识结构的设计类型包括直线结构(结构内知识点是直线有序展开的);并列结构(结构内知识点之间是并列的、同级的关系);层次结构(知识点之间可以是递进、因果、条件等不同级的关系,但后一层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前一层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复合结构(直线,并列的层次结构的结合体,知识之间形成一种网络的复合结构)。设计知识结构还必须遵循体现知识内容的关系,体现学科教学规律,体现知识结构的功能三方面的原则。

多媒体教材是一种教学程序,程序结构的设计是多媒体教材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类型不同,其程序结构也有差异,教学程序设计包括导入、补充指导、练习三部分。导入部分要给出本单元学习的基本目标、主要学习项目以及注意事项,还要进行预备性测试,若发现学习者有补充学习的必要,学习流程将转向辅助学。指导部分又分为主指导成分和补充指导成分两部分,主指导成分是用于概念、法则、理论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者遇到困难时,可启发或说明,出现错误时可开治疗处方,但不以任何形式直接提供标准答案。补充指导成分是指对主指导人的学习进行某种补充,学习者可按测试结果不同,从基础、标准和提高三个分支内容中进行选择性学习。练习部分也分为主练习成分和补充练习成分。主练习成分的是掌握和调整所学内容,或提高某方面的技能,对错误应答可提示,可更正,流程多为直线型; 补充练习成分是指若学习者对主练习未掌握好或练习量不足,可进入该练习予以补充。

六、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要进行诊断评价的设计

多媒体教材诊断评价,是通过一定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对其进行判断诊治的一种教学程序。

诊断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及时纠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增强学习者继续学习的信念,在智能化CAI软件中建立学习模型的基础。

诊断评价的内容包括:测量学习者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本情况;测量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

诊断评价的方法有前测、问答、练习与测验。

第8篇

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方式应有所改变,但受高考指挥棒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益还相对较低,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需要纵深窥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加快转变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教育者持何种理念,教学实践中必将具体实施何种理念。新课程的内容更加灵活多样,各种知识点的讲解更加新颖,教学评价也比较激动灵活,这就需要与之相映衬的教学理念来具体实施,否则新课程改革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实现不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学围绕教转,教学成了教师单方面的事情,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得不到有效体现。因此,我们要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应转变旧的以教为中心的理念为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刻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互动,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得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的渠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所得,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教学设计上,分类分层,因材施教

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好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教育引导学生的教学设计。一是教学目标清晰。从高中地理教育使命看,课前一定要做好精心的设计。一个好的地理教学设计,一定要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即本节课要讲什么,学生要掌握些什么,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要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从而达到点讲透、能提升的教学效果。二是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筛选,要有主次之分,对重要的地理要点要着重教学和把握,还可适当选择一些教材之外的具有示范性的知识点加以延伸,不仅让学生学的充实,而且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三是符合学生实际。以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现有教材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个体实际,使教师教的内容能被学生所接收、消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学方法上,结合实际,多措并举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教材设置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改变,要与学习方式相一致,确保教材内容传授到位、学生学习到位,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根据所讲授的知识点采取能够最容易将问题讲清楚、最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进行,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在此简单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一是范例教学法。范例教学是指在要点讲授时,根据要点内容,以典型地理事物为基点,以问题为导向,从个别地理事物特征去推算一般地理事物的特征。二是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以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方式,通过情境的创设,合理的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学习的效能、合作的意识。三是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四是多元组合法。同时,有研究表明,学生对同一问题以不同方式体验所学知识时,学习效果最佳。

四、在教学手段上,整合资源,效用凸显

教学手段是教学有效性的载体。在新课程下,教学手段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高中地理课程来说,要实现有效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呈现出不合时宜的态势。因此要探讨寻找新的教学手段,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从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来看,地理知识,抽象性强,图表多,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正好具备处理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地球公转、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地表地貌、山体形状等,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丰富和有趣,具有化难为易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和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第9篇

资讯

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五次研讨会纪实

日本的学校教育改革的动向:课题与综合学习时间

从教育经营学的视点探讨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与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

让儿童自由探究生活——关于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开展系统研究,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体系——长沙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与常态实施策略探讨

“长沙方言电视节目红火原因探究”汇报交流课

沪滇携手,共建边疆教育

西部发展教育先行

沪滇携手,共建边疆教育

面对贫困山区学生的教学策略

大山里的第一节多媒体英语课

爱心捐助托起明日希望

一名边疆教师的进步成长

山沟沟里的教师成长

因为有你

云南印象

刘电芝:让学习策略教学成为新课改的助推剂

系统思想与跨学科课程、通识教育、研究性学习——访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定一

《崔相录论学》之十一如何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实施探究教学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策略

敢立潮头唱大风——上海市大同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创新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

东莞“城市牛皮癣”问题调查研究

竹文化主题探究学习设计

“魂——走进鲁迅”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生态系统的成分

让思维如花绽放——发生在数学课上的几个小故事

《泰坦尼克号》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

《夜半歌声》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

电影《桃李劫》之《毕业歌》教学设计、反思

对高中“电影音乐鉴赏”三篇教学设计的评析

高三了,作文的构思立意怎么教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案例初探

初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管理及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下)

“研究性学习”活动纸笔测试设计示例(二)

对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分析与思考

《宠物:需要关爱与照顾》案例介绍与启示

组织一个有素质的讨论——学习社群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确立科研兴教观念加强学校科研工作——江苏省宝应县小官庄初级中学办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现状之我见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反思

在研学中思考在研学中前进

热点讨论之网友观点

以人为本,立足可持续发展——福州高级中学近年实施素质教育策略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四川富顺二中素质教育略谈

开发校本课程,推进研究性学习——山东省寿光一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还给我们一个蓝天碧水——对秀溪河的调查

八巧板

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探讨

应用博客平台开展的“读《三字经》”活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三

高中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篇教学设计评析要点

自由的考试

谨防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方式学科化——从“民间游戏”主题活动谈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护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健康评估,发热评估

1 前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该文件的核心是质量建设[1]。根据该文件精神,为培养21世纪应用型人才,我们以护士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护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对我学院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下面,我们以“症状评估” 项目中 “发热评估”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说明这一改革思路的实施情况。

2 教学内容及目标。“发热评估”教学内容有发热的概念、病因机制、分期、伴随症状、热型、评估要点及护理诊断。该内容学习的知识目标是:阐述发热的定义、常见病因、分度和临床表现;说出评估要点及护理诊断;知道发热的热型、发热机制。技能目标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全面、准确收集发热患者的主、客观资料并能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临床逻辑思维,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培养学生具备高度责任心与爱心,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重点内容是发热的定义、常见病因、分度、临床表现及评估要点和护理诊断;难点是发热的热型、发热机制。

3 教学组织

3.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授课内容,准备课件、教案、体温表、血压计、计时器(手机或手表)、医用棉签;将全班学生按学号或寝室或自愿组合等方式分6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准备:①复习《人体正常功能》中“能量代谢” 内容,熟悉正常体温范围及维持;②预习本次课内容,思考对发热的病人需要询问哪些病史?如何问诊?体检观察哪些方面?发热为何可能出现惊厥或意识障碍?

3.2实训室教学过程。

步骤一(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步骤二(30分钟)启发探究式基本理论讲解,具体过程如下:导入性提问(人体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体温如何维持)点学生回答或集体回答引入并讲解发热概念让学生思考机体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热,为什么会发热引入发热原因机制让学生思考发热会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发热分期、表现及比较热型。

步骤三(10分钟)病案分析:给出一大叶性肺炎患者病案,让学生诵读病案,从直观上了解发热病人的临床状态,让学生感从心生,形同身受,真切地感受到肩负着的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并针对该患者发热症状思考:哪些发热相关护理诊断适合该患者,为什么。每个小组负责回答一个护理诊断是否合适及原因,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借此机会给学生阐明评估要点与护理诊断之间关系,为后面问诊作铺垫。

步骤四(40分钟) 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教师强调问诊和体检注意事项,举例演示问诊和体检。然后六个小组组长随机各抽取一个护理诊断,让小组成员围绕抽得的护理诊断讨论该如何对发热患者进行分问诊和体检(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在临床问诊中克服 “没内容问”、“乱问”现象);对于分别获得“体温过高”、“体液不足” 、“营养失调” 、“口腔粘膜改变”护理诊断的四个小组,由教师扮演发热患者,教师随意点小组一组员,对教师患者进行问诊和体检,根据评估获得的资料判断该小组抽得的护理诊断是否成立。对于分别获得“惊厥”和“意识障碍”两个护理诊断的小组,教师随意点小组一组员,回答发热为何可能出现惊厥或意识障碍?每个小组代表在回答或问诊后,其他组员可以有两次补充机会。每一小组工作完毕,教师要进行纠偏、总结、评价;所有小组工作完后,小组间相互打分评价。

步骤五(3分钟)总结:总结知识点间的关系:发热概念发热病因及机制发热分期、表现、热型评估要点及护理诊断。让学生体会到疾病病因、机制与临床表现间的逻辑关系,培养临床逻辑思维,为后面临床护理课程学习打基础。

步骤六(2分钟)作业布置:(1)每个学生发一份病历中的体温单,请每个学生画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的曲线图。

(2)病例:10岁男孩,家住农村,2周前曾被蚊子叮咬发热、头痛4天,体温逐渐升高,呕吐数次,今日出现意识不清,反复抽搐,于8月10日急诊入院。查体:体温40℃,嗜睡,颈抵抗(+),四肢张力稍高,病理反射(-),血象血细胞14×10 9/L,中性粒细胞82%,脑脊液检查压力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180×106/L,中性粒细胞70%。该患者是乙型脑炎患儿,请写出与发热有关的护理诊断。

(3)按本次课的课前准备模式,准备下次课——腹痛的评估。

4 教学总结与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观察维度;知识建构;化学教学;学习方式;情境创设

崔允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改变了许多中小学教师的听评课观念和行为方式。崔教授提出的“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课堂观察框架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我们“中学化学课堂观察研究”课题组沿崔教授的课堂观察框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其中有综合观察,也有专项观察。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越发感觉简单地将“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用于化学学科教学课堂观察产生了许多弊端,首先是学科核心思想被淡化;第二是教师对观察点理解的差异导致不同观察者对相同点的观察结果量化差异过大;第三观察点过多导致结果破碎,总结往往不是偏于平淡就是失于牵强。为此我们经过反复实践论证,提出更易于让化学教师接受和操作的“教学目标下的中学化学课堂观察四

维度”。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中学化学各年级的课程及教材稳定,教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大同小异,因此关注教学目标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观察维度更切合实际。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主要取决于知识建构途径、学习情境创设、教学媒体应用和学习方式变换四个因素:

化学是从分子、原子和离子水平研究物质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知识有三方面的呈现形式:宏观现象、微观构变和化学用语,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合理地运用宏观现象、微观构变和化学用语,化学学科的三重表征交叉变换搭建化学建筑骨架,以达到化学知识有效建构的目的,因此“知识建构”应该成为中学化学课堂观察的一个维度。

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就是情境教学。中学阶段,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因此“情境创设”也应该是中学化学课堂观察的一个维度。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探究微观世界方面多媒体发挥着传统模型无法比拟的作用;视频、动画、图片等能高效辅助化学实验教学。因此“媒体应用”也应该是中学化学课堂观察的一个维度。

基于学生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以学生为本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愉悦学习。听讲、思考、讨论、练习、回答、实验、观察……巧妙编排学生学习方式,各学习形式时段有适当的长度才能避免出现学生生理疲惫和心理疲惫。因此“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中学化学课堂观察的一个维度。

中学化学教学目标之下的课堂观察维度与观察要点

“教学目标下的中学化学课堂观察四维度”在课题研究的后期应用于高中化学技能培训的效果显著,受训学员不仅能很快掌握课堂观察和评价的基本思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62-02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行,人们对如何科学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关注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笔者就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通过“课前对话”“课堂观察”“课后会诊” 三大步骤来改进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功在课前――课前采用对话策略,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课前进行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获得精彩的生成。因此,在课前,教师必须精心做好教学方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科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好教学活动。

1.与课程标准对话。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学科课程的基本纲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并将其物化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之中,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物理教学设计之初,与物理课程标准对话,旨在明确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

2.与教材对话。从以往的“教教材”发展到今天的“用教材教”,与教材对话已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设计物理教学方案,要认真钻研物理教科书,理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教学的关键,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目标。

3. 与课程资源对话。从一定的角度看,物理课程资源包括物理例题、习题,以及与物理教学有关的教育素材、媒体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设计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的内容。不仅要设计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例题、习题要紧扣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适合学生实际,要兼顾知识的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4.与学生对话。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观,摒弃了学科为本的传统观念。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切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使分层教学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5.与同事对话。在集体备课中,与同事交流经验,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通过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吸取对形成教学设计方案有益的建议。

此外,教师还应建立“与教师自己对话”“与社会对话” “与网络对话”的意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了解时事热点,博采众长。

通过课前对话,与时俱进,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其中,应该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学过程(包括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手段、教育因素的体现、教学小结等)、适当数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

二、成在课堂――课堂上采用课堂观察策略,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有了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按这个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地按“预设”操作的过程,还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近年来,我们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这也是我们改进教学设计的第二步,是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

如在九年级,按照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上了一节《动能和势能》探讨课,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概念教学”“科学探究”“迁移应用”“练习检测”和“归纳小结”六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课堂观察小组选取了四个观察视角,即“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参与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时间”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效果”,围绕课堂观察开展研讨活动。据统计,这一课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为24分51秒,教师提问、讲授、点拨、评价的时间为20分09秒。其中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为16分12秒,教师讲授的时间为13分26秒,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研讨的时间为18分08秒。这说明执教者注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想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科学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大家仍然觉得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还嫌少。究其原因还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还不敢大胆放手。这样的课堂观察分析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论证,其价值在于发现问题,修正方案,改进教学。

通过课堂观察活动,能使执教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方向,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更全面的预设,及时补充一些学生所缺乏的知识,从而更新、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三、善在课后――课后采用会诊策略,更新教学设计方案

把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方案再次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仍发现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在课后,必须对教学设计方案再进行反思和理性提升。我们采用课后会诊策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诊―断―治”),把教学活动作为会诊对象,对教学行为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总结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新规律,然后提升到理论高度去认识。

经过课后会诊,我们发现教师们平常的教学设计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安排欠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未能完全落到实处;二是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得太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三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到位。所以,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突出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