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8-09 17:32: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代,这种社会转型给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多可能性,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

一、目前城市社区对于思想与政治教育方面的现况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1.内容单一

可以说目前阶段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方向就是提高居民素质,使居民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从而利用每个人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通常来说仅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社区思想政治的教育任务唯有依据社会的需求及进步来充实和拓展,才可真实展现社区工作的功能。

2.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从现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在此教育过程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典型的事或人来作为案例。不仅不能针对社区层次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而且对于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无法解决,不能从根本上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尊重与支持。

3.教育工作投入不足

就现如今的状况来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群一般都是社区干部以及退休党员等,他们具有经验丰富,能力全面的特点,但是普遍年龄较大,工作方法陈旧。同时,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经费紧张的问题,长久以来,这方面的来源就比较单一,基本是由政府进行规划和拨款,然后由居民委员会进行代管,用于开展活动经费也较少,如果有需求,也一般是由下面拟出条款,上级再进行拨付。由于社区没有自己的经费来源,这就造成很多事情想办确有心无力。

二、加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Σ

1.与时俱进对社区管理作出创新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从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特点分析,敢于推动此工作的创新,使其内容、形式、方法以及机制等更加符合规定的要求,做到与实际、生活、群众相贴合,从而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情况下收到更好的效果。

2.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这是维系其居民情感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他们相互沟通思想提供帮助,在这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情感的交流与加深。如:组织面向社区所有人员的健身活动,这既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方式,同时以促进集体意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合作、交流。此外,举办一些“文明家庭”、“和谐邻里”等评比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社区是大家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强化其团队荣誉感,争做文明家庭,还有利于环境的建设,进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3.关注细节,提升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人民百姓由于改革的深入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对社区工作也有自己的看法。不但要能够反映现在的要求、还需按照不同群众的实际生活与思想活动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细致地区分,有的放矢地确定。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干部,首先细分其岗位职能和责任,对其应当负责的区域范围、家庭数量及名称、重点人员等进行明确规定并予以公布;其次是流程与考核标准,每一项是由谁负责、如何操作、程序是什么等等都要分类,同时要定期对其履行职责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考核,要尽可能的量化,从而让整个循环过程更加的完美。

4.强化社区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与基础设施建设

专业队伍包括社区党支部、以及居委会的人员,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或者民主选举等多种方式来选聘,也可从下岗职工中甄选出政治素质比较好、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众,这样会使这支队伍更加壮大。

5.加大社区经费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可以说稳定而又充足的经费是确保社区应有自己长期独立的、高效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主要由这几种方式:

(1)由政府部门专门拨款,要知道社区建是目前我国基层活动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必须强化立法,规定某一部分税收直接用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2)是通过收取物业管理费。我们每个月都会交部分资金,这主要是用于社区的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日常支出。

(3)利用社区内的设施和活动场地等自筹资金。这是必不可少的方式,最佳的就是要使其得到独立自主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目前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比如:可以将社区向当地的经济组织开放,活动的设置必须要求健康,而且具有意义。

三、结语

都市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们建设社会协调的关键内容之一,相关工作人员要使以往单一的内容、创新方式变得丰富多样,提升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从而推动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第2篇

笔者报在社区医院现有职工136名,其中在编职工74人,合同制职工62人。负责6.2平方公里12万常住人口的医疗、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工作。

(一)社区医院职工思想状况分析

市场经济对医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完全有必要的。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市场经济也有两面性。一切向钱看,钱成为衡量一切的重要标准,是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医务人员的观念以及行为都受到了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医务人员将市场经济的一些原则不恰当地带到医疗工作中来。

周围环境对医务人员带来很大影响。近几年政府非常重视社区医院的发展,在政策上,提高社区医院就诊的报销比例;在硬件设施化投入上,为社区医院进行了标准化装修改造;在宣传上,鼓励百姓到社区医院就诊。社区医院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大发展的环境下,社区医院关注的重点是提高医疗收入和社会效益。在这样的发展方针下,社区医院就很容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很多职工出现思想涣散、重视收入、轻视服务、不钻研业务、不具有长远的发展思想意识等问题。

新职工的入职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近几年,医院引进了很多新职工,他们具有学历高、有朝气、思想活跃等优点,但也存在认识问题偏激、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弱等不足。另外,作为年轻人,他们的辨别是非对错能力不强,信息化时代的一些不良信息或错误言论都能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些都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

医务人员出现心理问题。社会期望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医疗工作的高风险,医患关系和医患之间出现的过激事件,这些使得不少医务人员从心理上到生理上产生了一种压力。另外,社区医院因为是最基层的医疗单位,医务人员收入低,特别是家在外地的医务人员,每月工资交完房租所剩无几。医务人员感到压力很大,工作心情不愉快,甚至个别医务人员出现了焦虑、抑郁等问题。

(二)社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状况分析

人力不足。社区医院党支部支部委员一般都是三至五人,其中设专职书记一人,副书记一人由院长兼任,其他支部委员由职工兼任。从兼职的委员看,医院院长业务繁忙,其他支部委员也是从业务出色的党员中选出,其本身也是业务骨干,自身工作任务重,所以党务工作主要还是由书记一人承担。

专业化程度低。社区医院缺少思想政治专业人才,同时,医院对现有的思想政治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多,医院的投入和保障力度也不够,这些都是社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和问题。目前社区医院的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在基层业务干部中产生,这种形成方式导致了政工干部缺乏政工专业知识,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即使任命后加强了相关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成长过程也需要一段时间。

政工人才受冷遇。社区医院是一个专业化非常高的机构,它的主营业务性质决定了医务人员最受重视,再加上社区医院的现实环境,如:政工专业技术职称不予承认、薪酬待遇不高等,这些都造成了社区医院思想政治专业从业人员少、人才少、留人难的现状。

(三)社区医院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状况分析

社区医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重视度不高是目前社区医院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重视度不高表现的形式很多,如:有些社区医院工作者认为社区医院是医疗阵地,做不做思想政治工作无所谓。还有的认为仅做好医疗工作就可以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医院的价值性不高。[3]换句话说,医院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区医院的重心工作。因此,医院必然会出现对思想政治工作抓的不严、落实也不到位的状况。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社区医院的实际运用

(一)重视个性价值,做到以人为本

积极心理学重视个性,注重个体积极感受,这种观念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思政工作者关注人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另外还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个人积极感受,如:希望、快乐和幸福等个体主观情绪体验和精神享受,这些要成为社区医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此外,积极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对希望、快乐、幸福的追求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离开了个人的希望、快乐、幸福,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能不说是一种奢谈。“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积极心理学中那些体现人文关怀理念的观点与方式方法很有必要走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逐步走向成熟。针对社区医院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笔者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这种价值取向给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抱有积极的人性观,对受教育者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毅力。

(二)重视正面教育为主,加强人文关怀

积极(positive)一词现在一般理解为“建设性的”或“正向的”,它的原意是“实际的”或“潜在的”[4]。因此,积极从其本义上说既包括了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了人内部潜在的积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4]针对社区医院政治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应提倡正面教育为主的观念,用积极人性论,践行快乐、幸福的教育理念,切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社区医院是窗口单位,接触的人群以病人、老年人为主,长期接触这样的人群会给医务人员带来消极、低沉、压抑的心理影响,医务人员缺少的是人文关怀而不是批评教育,因此要采用理解、接纳、说理、赞美等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当受教育者身上存在严重的不良品行时,仍要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态度,相信他们有改善自我的积极愿望和潜在能量,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重视积极心理学工作方法的应用,提升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讲究以理服人和情感相结合。在工作过程中,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强调人的心理、情感因素与情感需要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各种压力情景的分析来把握主观幸福感、快乐等情感,在沟通上更能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社区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风险大、环境差、压力大,巧妙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可使受教育者在表扬中体会到幸福,完成教育工作,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造力。

(四)重视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提升政工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第3篇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03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人类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网络环境。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社会上接触网络人数最多、运用网络程度较高的群体,网络活动是他们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也成为思想的塑造者和被塑造者。因此,网络的兴起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既改变了传统舆论的导向模式和思想文化阵地的占领方式,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面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把握网络环境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增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必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努力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新局面。

一、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新特点,

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1.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网络看成是一种载体、工具或手段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运用网络丰富和完善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构建问题;另一种看法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网络环境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机制、队伍等方面如何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第一种观点是把网络作为工具或载体,第二种观点是把网络作为一种教育环境。这两种观点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视角,但也同时内在关联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际上,作为教育环境的网络是作为教育工具的网络的推广应用达到普遍化、日常化的结果,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很多方面又都与网络紧密相连,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等,因此,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网络作为教育环境来对待,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针对性,也才会产生实际效果。

2.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特别是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在数字空间的延伸。每一个网络终端的屏幕后面,都不是虚拟世界中的电子信息,而是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虚拟性和现实性是网络兼有的双重特点,网络环境实际上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影响的一个系统体系。网络空间中出现的现象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依据和根源,虚拟的符号是现实的载体,网络心态也正是网络使用者的心态。虚拟空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实世界的折射,网上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要到现实社会中去寻找解决途径。但网络世界不是现实社会的原封不动的复制,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照搬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无视网络民意存在,就会闭目塞听;但过于相信网络民意,则可能会偏听偏信。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必须把握好网络信息传播交流技术的作用机制,处理好网络虚拟和网络现实的关系,注重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加强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结合,构筑网上网下全覆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同时,要依据网络环境新特点,寻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网络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增强自主能力、树立主体意识。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兴利除弊,是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增强自主能力、树立主体意识是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的一个根本性的突破点。网络环境与其他教育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里,现实社会的人、事、物和诸多社会现象经过网络的数字化虚拟,呈现出虚拟主体和虚拟实践的特性。网络主体身份的匿名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多元性、丰富性、复杂性、开放性,目前网络立法、网络监管的滞后性以及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性,使得各种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得以方便快捷地进入网民视野,对人的发展造成了利弊共生的处境。这有可能使大学生不加辨别地去接受错误思想,从而被引入歧途。面对这一网络环境的特点,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增强作为主体的人对环境的自主支配意识和支配能力。一是要适应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转换观念,适应环境新变化。二是要基于兴利除弊的视角,主动优化环境、改造环境。马克思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时也改变着环境。三是要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有了教育信息选择的自主性,但要增强他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引导他们提高正确、自主分辨和选择网络信息以及自主支配和控制虚拟情境的能力,有效抑制不良观念对青年的侵蚀。

二、正确把握网络空间中的教育关系,

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1.正确把握网络空间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领域拓展到网络领域,仍具有目标规定性和价值导向性,这种属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仍存在着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变成了同在一个虚拟平台的主体间关系。因此,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加强了教育的互动性,使教育活动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但同时,双方毕竟是教育与受教育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教育的目标性和导向性产生的,由此导致教育双方在信息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引导的一方和被动追随的一方,表现出教育活动中具有的主体间性的主客体关系。但这种主客体关系建立在虚拟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因而这种主客体关系又表现出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特征。一是具体情境性。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而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体现在教育活动中,由于网络平等的交流对话取代了身份差异的鸿沟,民主的探讨取代了单方面的灌输,所以,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确定已经不再受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份的影响和制约,而是取决于网络教育活动具体情境的精心安排和设置,取决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中能否成为信息的引领者。二是不确定性。网络环境下,网络主体可以自主地获取网络信息,选择网络行为,这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冲击。因而当教育者主动与受教育者建立联系,并且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内容能够适合对方需要并得到积极回应或响应时,教育主客体关系才实际上确定下来;当教育者的教育内容不能被网络受众吸纳,主客体关系就无法实现。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始终处于竞争与协同交织的自组织状态,因此,主客体关系的确立具有不确定性,呈现出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趋势。

2.充分发挥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行单向灌输,进行空洞说教,教育者可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材料对受教育者集中地、持续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发生转变。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重新理解“教育者主导”的内在含义,这是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突破口。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建构的双向主体性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认识和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合理组织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就要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坚持“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教育理念,走出“权威”与“服从”的误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大学生建立起双方彼此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避免居高临下。要经常换位思考,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共同进步。二是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明确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高质量的能够引起大学生兴趣并产生共鸣的教育内容,形成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树立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三是要不断学习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传播交流的新技术、新手段,在网络教育活动中,经常性地创设大学生们喜爱的场景,具有时代气息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彼此平等的交流中因势利导,在良好的氛围中造势引导。只有采取民主、平等、互动的教育模式,尊重和关心青年学生,才能利用好网络聚拢人气,形成富有亲和力的话语主导权,搭建起一个双方思想和情感顺畅交流的平台,增强网络教育的感染力,真正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三、主动深入虚拟社区,紧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

1.虚拟社区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影响。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通过网上社会互动,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虚拟社区是网络社会的构成单位,是一个具体的、有限的网域社会共同体。虚拟社区的产生及特点,使它成为网络环境研究的重点。网络虚拟社区具有同现实社区不同的特点:一是开放性。虚拟社区受众多、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每个上网者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制造者,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不受任何身份和地位的限制。二是超时空性。社区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展开互动交流,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三是群聚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群体互动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和应用,通过虚拟社区,社区成员之间能够彼此平等地交流,快速地传递与交换信息。这一切,对参与社区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很多学生积极进入虚拟社区,消息,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和建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走进网络虚拟社区,积极探索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成为其中的信息提供者,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有效引导。如果不能意识到并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信息交流载体或放弃这个载体,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就有可能占据这个空间,就可能抵消已开展工作所产生的效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走进网络虚拟社区的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进,虚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研究逐步深化,积累的成功经验愈益增多,这些已经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体现。

2.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贴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握时代特征,贴近学生发展实际,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网络环境下,在深入网络社区和建设网络社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一定要紧贴大学生发展的实际。一是要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实际需要。网络社区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大学生关心的诸如学习、生活、健康、交往、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建设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成才的社区共享资源,满足大学生各方面的现实需求,这样才能把中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意见落到实处。二是要增强高校虚拟社区的内在凝聚力。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成才愿望非常强烈,针对这一情况,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在满足大学生成才的需求上下工夫。还要掌握高校网络社区的特点、功能、内在机制及发展趋势,使社区在体现其他一般网络社区组织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社区成员同质性强的优越条件,推进网上网下集体的同构,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使社区成员形成对社区相对稳定的归属感,增强网络社区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遵循网络社区所具有的共性的交往方式的前提下,高校网络社区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网络社区建设既要创设思想教育活动的“师生情境”,发挥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作用,也要建立自教自律的“朋辈情境”,注重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师生的平等沟通,使社区的育人环境充满人文关怀,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四是要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动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把高校网络空间作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准确地了解发现大学生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为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通过教育疏导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把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丁宏.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3,(6):37―38.

[2]苏振芳.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l,(1):36―37.

[3]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3―340.

[4]汤跃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7.

[5]田维义.加强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1):17―19.

[6]王栓.微博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91―93.

[7]王勇,蔡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前沿,2003,(2):52―54.

第4篇

一、借鉴社会工作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1.助人自助。社会工作把助人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工具性目标,认为助人的关键是帮助满足受助人之所需。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不是机械地看待助人,而是把助人当作一个互动系统,既帮助受助者解决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困难,也注重增强他们现实生存环境中自我生活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功能。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以人为本”的助人关系的孕育,强调以平等、尊重、互信、接纳的价值为取向,主张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以理解、轻松、温馨、安全、平等为特征的专业助人关系。二是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及自决,强调社会工作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助人自助,强调帮助服务对象建立适当的人格、情感与行为模式要比提供物质帮助更为重要。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主宰者,而是帮助与资源的提供者、协调者,问题的分担者与支持者,对于选择何种方式做出改变,则由服务对象自己做出决定。

相比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灌输对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为了便于学校的教育管理,简单地强调正面引导与统一思想,忽视了以人为本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达不到内化环节的效果,这种不平等的教育关系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我决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接纳每一个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均有其自身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运用与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协助学生达成受损功能的恢复,实现其自我成长与发展。通过这种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

2.人在情境中。“人在情境中”作为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认为在引起人的问题方面,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一样重要。这里的环境通常是指人所处的外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游乐场所、社区等。利用“人在情境中”的理念,社会工作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其一,关注个人并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其二,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与机会连接起来;其三,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要想全面准确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与问题,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其个人特质,包括内在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同时又要深入了解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理论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但在实际思想教育工作中往往采用空洞的教化方式,使内化的内容被悬空、内化的途径抽象化,仅仅从理论与思想上试图改变学生,形成了只重视对学生个体说教而忽视改变环境因素的教育现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单一归因与单一教化的方式通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日趋式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大学生思想与行为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一方面,应尽量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发展他们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从预防大学生思想与行为问题角度入手筑起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问题的归因上要既注重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又要把握好家庭、校园、朋辈等社会环境对其思想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将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情境因素联合起来,通过改变其生活环境进而促成大学生的改变,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3.优势视角。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Salleebey提出,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服务对象问题的全新角度,即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特点、知识、能力和资源,无论这个人有怎样的问题与缺陷,处于怎样的困境之中,均能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而不仅仅是对需求的满足与问题的解决。在优势视角看来,社会工作者要通过赋权――和抛弃歧视性标签――为服务对象提供资源与机会,让其远离“弱势与无能”这种思维定势,使其在逆境中激发出面对磨难与抗争的能力,并在抗争过程中看到自身的优势、改变的可能与生活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过多地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更多地从满足需求与解决问题介入,忽视了大学生潜力的发挥。优势视角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总是暧昧模糊的,一方面是大学生个体的缺陷与困境的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则是其中潜藏的优势也无所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教育过程中尽力创设能使大学生发挥潜能的资源、情境和机遇,肯定他们的价值,让他们看到“自我实现”的意义。

二、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经过长期的积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不同的方法与艺术,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我们要继承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又不能把优良传统当成僵化的教条,生搬硬套,要把优良传统和新的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运用个案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个案工作是指“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它所注重的不是社会问题本身,而是“个案”,即为社会问题所困扰或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个人或家庭。个案工作以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为理论基础,强调特定的沟通、会谈与评估技巧,如同感、尊重、主动倾听、支持、澄清、自我披露等,形成了通用的个案工作过程模式:接案与建立关系、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制定工作计划、介入、结案与评估。这些使得个案工作集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以一对一的方式更深入地了解服务对象的内心深层问题,了解不同服务对象的独特困难,有针对性地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所遇到的难处,保证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班级或群体为对象进行理论上的灌输。虽然时常也采用“一对一”的谈话方式,原则上也讲究贴近大学生生活、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但在总体观念的影响下,“一对一”的工作方式大多只是被视为一种单独“训导”。戈登认为社会工作的重要价值之一即是“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每个人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高校每一位大学生都独具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可强化个案工作“一对一”的个性化工作方式,运用个案工作独特的会谈与沟通技巧,以个案工作系统的工作过程为借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在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过程中,可以化个别为原则,从每个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独特性、问题与需求的多样性出发,发掘与整合学生的内外资源,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介入方案,以达到净化思想、修正行为、免于越轨的目的,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2.运用小组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小组工作是一种运用小组帮助个人的方法,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通过彼此之间的支持、分享、分担带来组员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小组活动的设计与领导技巧的运用是小组工作的关键动力之一。经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引导成员降低自我防御,引发成员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讨论,其中经常运用澄清、积极倾听、自我流露、对质等小组工作技巧,以使小组互动更有效、有序地进行。小组成员是小组的核心,工作员则是协调者、促进者等角色。

通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善于以班级、群体、组织为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行为教化,统一化、模式化、作报告式的“填鸭”教育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接受意愿,内化效果令人堪忧。林万亿称人的问题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与人之间互动障碍,因而问题的解决也应立足于群体,且群体改变的效果更为持久。小组工作正是借助于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经验的分享实现教化与改变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小组工作的活动设计与分享技巧充分融合于自身的教育体系,对新生的适应性与发展性教育、大四学生的就业分享与支持等教育,采用学生更愿意接受的小组互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提升思想教育与行为改变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工作

社会中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的情况下,政治教育还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还是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没能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且观念比较落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偏理论,学校方面片面看重课堂教育、缺乏实践,师资方面专业性不足、素质欠缺。这些缺陷大都是指向一个问题,就是教育过于单调、重理论,但是没有实践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可能导致恶劣的社会问题。所以要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和方法,社会工作有实践方面的专业性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有很大作用。

一、社会工作介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介入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工作理论有自成体系,它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门学科之间有其互通性。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是“助人自助”,简单地说,就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在帮助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不是简单地觉得问题,而是帮助他们在过程中挖掘内在潜能,并且自行弥补自己的缺陷。“平等和尊重”概念的融入,着眼于学生个人的价值,把学生当做是社会的价值个体,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立场看待问题,高校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重视人文关怀。“个别化”理念,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单一的个体,有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不应该用统一工厂化的教育方式来压抑每一个学生。重视、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培养各异的兴趣爱好。“服务”概念的融合,社会工作的工作性质是服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印象,把服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行为准则。

(二)优势视角介入思想政治教育

优势视角有对病态模式反思的功能,是社会功能的新模式,还没有运用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优势视角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面。利用优势视角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挖掘学生潜力。学生的潜力和优势是必然因素,每个学生都具备面对弱势时具有抗压能力和反击能力,面对打击过后的自我完善修复能力。优势视角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把资源充分利用,协助陷于困境的大学生摆脱现状,找到自身优点、找回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的就是在挖掘优势提供学生需要的有利资源,提倡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和问题的根源,着眼根源解决现有问题。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融合到大学文化中,明确成员资格、培养归属感和荣誉感。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历程中应重视学生成员资格的界定,尤其是对弱势或行为偏差的成员寻找问题根源的时候,应特别注意问题当事人是否在成员资格范围内。

(三)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工作的方法体系中,主要有三种方法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社会个案工作是工作者通过直接的沟通或间接的多方面干预,运用人与社会的相关专业知识,对陷入困境的个人、家庭进行心理调整或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当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中行为偏差的学生加以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找出其行为偏差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个案工作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加强教育效果。同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多在事件发生后才采取措施,并没有建立危机预防的干预机制。所以,这说明个案工作方法危机模式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组工作,指在小组中开展以满足现实和情感需要、完成特定任务为目标、为导向的活动,这类活动通常在一个社会服务系统中完成的,针对个别成员和整体小组开展。小组工作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作用,也是教育者需要熟知的教育规范条件。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可以成为一个社区。学校借鉴社区工作方法,有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参与社区的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二、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方式设想

(一)增强辅导员社会工作意识

高校内建立完善辅导员制度,配备一定的辅导员,可以为初步的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起步提供了空间。辅导员上岗培训中加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让辅导员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具体的学生教育课程中运用这些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增强辅导员和学生的沟通效果,以及提升辅导员的学生服务意识。安排社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两者相结合搭配工作,取长补短,发挥两者的优势和效果。让这些有志之士参加专业的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并获得社会工作的从业资格证书。

(二)高校建立社会工作站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兼职辅导工作

高校设立社会工作站,直接对副书记或副校长领导和汇报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运用知识和已有资源帮助陷入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还可以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管理学生的事务,有计划的、定期的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进行调査,发现出现偏差的学生,并主动发动工作、服务于学生、发挥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

三、结语

现代大学生在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下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与新挑战,要创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社会工作拥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应,专业助人理念和方法符合我国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把社会工作介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时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开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没有时空界限,没有形态差别,已经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可能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素及条件的总和。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点

1.客观性与不平衡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客观性。无论是校内高大宏伟的建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还是校外的社会大环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了它们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无论它们是否被开发利用以及开发利用到何种程度,它们都客观地存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虽然客观存在着,但它的分布却很不平衡。各个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形成的文化底蕴不同,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等都会引起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各地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充分发挥资源正面积极的影响。

2.丰富性与系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大到江河山川,名胜古迹,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既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又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既存在于校内,又存在于校外。不仅能以物质、活动、管理为载体,而且能以人为载体,并能经过主体的开发,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资源,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而广泛,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它们共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生影响,是作为整体而发生作用的。所以,在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以达到最佳组合。

3.继承性与动态性

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丰富起来的,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不能脱离我国传统的资源发展而成为空中楼阁。我国丰富的德育思想和优良传统为现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上升,高校物质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资源、隐性资源将逐渐得到重视,开发和利用力度会不断得到加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1.挖掘培植校内资源

首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促进动态资源的生成。所谓教材二次开发,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大胆质疑,学生的思考、困惑以及学生的经验、见解,甚至学生的错误等,都是教学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延伸的生长点。

其次,开发人力资源。一要开发利用教师资源。改革评价制度,稳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现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其他教师及工作人员要在各科教学和日常工作中对大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二要充分利用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一般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干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开发校园文化资源。一是开发校史校情资源。可以通过编史成册;可以利用本校的名人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校史校情教育环境。二是开发物质资源特别是图书馆资源。要注重购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生喜欢的书籍;注重引导学生的阅读流向;开拓新的服务领域,进行读书指导。

2.挖掘培植校外资源

第一,开发利用家庭资源。帮助家庭树立良好家风、行为习惯,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

第二,积极开发利用社区人力资源,使他们不仅仅作为资源,而且成为社区资源的开发主体,这样,其它的资源才会变成活的东西。还应重视开发社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充分挖掘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改变社区的精神风貌,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

第三,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大量阅读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挖掘其中的有益成分,如外国的无意识教育等,将挖掘出的有益成分进行整理,结合本校情况和学生具体情况加以利用。

3.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首先,要对师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和法制教育,认识清楚越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越是要坚定立场,尤其是学生,要增强政治辨别力和对有害信息的抵抗力,筑好自身思想的“防火墙”。

其次,要对师生进行网络知识技能培训,增强师生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可以把课堂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学生日常生活和美丽的大自然以网络的形式展现,建立讨论区,使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

再次,挖掘利用其它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新闻网站有着明显的“官方”背景,在内容的选择上比较严格,要积极引导学生加以关注。

第四,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把好“过滤”关。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会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要积极进行科技研发,开发出更为高级的杀毒软件和过滤器,使有害信息被拒之门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要合理开发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必须打破人们的传统观念,把有可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人员都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范围之内;要合理而充分地开发利用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尽可能培植新的资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涌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71-73.

[2]吴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6,(01):23-24.

[3]孙永玉.校史校情:高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J].中国高教研究,2006,(01):45-47.

[4]付淼,黄莹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4,(08):45-47.

[5]江立成,朱克平.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刍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2004,(01):54-55.

第7篇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整合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2-0021-0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主要反映了国家、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态度非常明确,为了充分调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辐射全社会、全方位、目标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利用法律手段强制和保障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为使各种力量都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是从法律上加以强制和保障。如法国1989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对学校、社会团体、家庭在青少年公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规定。美国政府认为,凡是一切具有道德教育职能的组织或部门,如国会、州府、政党、教会、传媒、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以及学生管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等,都与学校一样,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1990年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不但对学校提出了要求,而且还要求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比如社区,该法就要求其把校长、教师、学生、企业界、官员、新闻界、医务界与社会服务机构、公民与宗教团体、执法机关、成年监护人和友好邻居组织起来,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除了制定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上的法律以外,还针对每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制定了具体的运作法规。如为了督促家长更好地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西方国家大都通过了相关的法律。美国早在1994年制定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案》中就将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列为8项国家教育目标之一;同年修订公布的《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法案》明确规定,接受联邦Title补助的贫穷学校所在的学区必须推行家庭参与教育伙伴计划,鼓励有关学校与家庭拟订学校家长公约。与此同时,各州也制定了相关法律及行政措施,规定家长若未能协助学校管教自己的孩子,将会触犯法律而被移送法庭,遭到高额罚金的严厉处罚。再如,为了发挥宗教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是通过立法,使宗教教育获得在教育体系中合法宣传教义的制度性地位。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德国。德国对宗教教育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联邦层面的《基本法》,一个是各州的州宪法及其具体的教育法规。前者规定的是德国保障宗教教育权利的宪法原则,后者则主要依据各州的实际情况,制订成文法律来具体落实。如:德国基本法第141条规定,“教会为军队、医院、刑罚场所和其他公共机构提供礼拜和其他牧灵服务,宗教组织可自由履行宗教职责。”为了保障青年学生参加志愿者团体,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了“国家社区信托服务法”,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中学生不但不能毕业,而且难以进入著名高等学府。欧洲青年事务部长会议1993年维也纳会议也作出决定,在促进青年的志愿服务时,“要明确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应法律地位”,等等。

二、利用财政支持与税收等社会政策引导各种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力量,由于其工作性质的限制,其经费对外界支持的依赖性相当大,因而财政支持,就成为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政府通过有选择的、针对性比较强的具有倾向性的财力支持,对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调控,使其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如美国,教育的分权体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都是学校自主,政府不加以直接干涉。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对其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财政投入资助比较有权威性的专业协会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并根据研究成果,经常公布对学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建议或者样本。由于建议和样本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多数都能被采纳,从而使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充分地体现了国家意志。财政支持的积极引导作用,使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手段的运用越来越重视,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法国政府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为例,1996年,科研中心人文与社会科学部的科研经费为9.5026亿法郎;1999年提高到12.1089亿法郎,增幅为27.4%;2000年又提高到16.636亿法郎,比1996年增加了75.07%。在德国,马普学会是德国的四大科研组织之一,在社会科学人文的研究方面居全国之首,学会科研经费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政府对非营利部门的资助比例最高,在非营利部门的总收入中政府投入高达70%。除了财政支持这一经济手段以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进行鼓励和引导,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免税政策,主要是企业或个人向非营利性组织捐款或捐物,经核准可以抵扣交税税基;非营利性组织开展有偿服务所得的收入不需上税,该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时所购买的商品,也不需交价外的消费税。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具体政策,如西方国家志愿者服务团体是社团中影响较大的一个,参与这个项目的青年人可以得到各种政策方面的优惠。在美国,志愿者服务期间,会得到一定的生活补助;之后上大学期间,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完成学业;在税收方面,还可以用志愿服务的时间来抵税。

三、建立社会合作机制,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

为了保证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等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一致,防止互相抵触,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合作机制来加以保证。

首先是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各种教育力量的指导与协调。如法国在1989年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后,根据这一法案成立了“教育高级委员会”,协调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统一领导社会力量对公民教育的参与。德国在联邦内政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各州设有分支机构,指导和协调各个机构的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建立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以外,还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某一具体组织或具体活动建立了协调机构,如在美国,为了加强对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建立一些大学或跨地区的全国联盟以指导、协调本校或全国的社会服务活动。

其次,是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对社会力量的合作加以保证。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近年进行教改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家长、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机制,创建学校、社区与家庭伙伴关系模式。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是较早提出建立这种模式的国家,在政府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支持下,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已在实践中形成了六种学校协助家庭和社区参与关怀学生的途径与框架模式:一是加强亲职教育。学校支持和帮助家庭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帮助布置家庭环境。家庭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和对孩子的期望。二是拓展沟通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就学校的课程计划及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三是组织家长自愿服务。改善学校培训与活动计划,吸收更多家庭作为志愿者或观众参与到学校或其他地方的活动,还包括为学校教育及其组织活动筹集资金,提供道义方面的支持。四是协助家庭辅导。学校为家长提供在家里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信息建议,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或组织其他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五是参与学校决策。通过各种学校委员会和家长教师组织等,使家长作为参与者关心学校的决定、管理和倡导各种活动。六是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协调社区内的各种企业、机构、文化的和民间组织、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社区群体,为家庭、学生和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和资源,让学生、家长与教师能够为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作出贡献。

四、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加强对各种教育力量的管理和监督

第8篇

【关键词】微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体之一,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也可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网页、手机短信、即时通讯软件等均可对这些信息进行传送,访问则可通过个人电脑、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据统计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之多。CNNIC数据显示,与其他传统传播媒介不同微博具有如下特征:

(一)内容微型、简明。微博内容由140 字左右文字组成,用于记录生活、交流互动,对用户的写作能力要求不高。

(二)传播时效强、内容丰富。微博信息的编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用户随时随地都可抒发感想、接受信息、评论事物。

(三)传播方式、途径多样。微博传播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互传播,它融合网络、手机以及IM软件等多样化的信息途径。

(四)传播主体平民化。微博消除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界限,让大众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用户自由构建个人的社交网络和社区,表达想要表达的观点,选择感兴趣的关注对象,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编辑微博内容。

二、微博平台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微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重大的挑战,表现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以往多采用课堂教学、召开会议、个别谈话、学术报告讲座等方式,在新媒体时代,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再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他们逐渐不适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为微博的互动性、简短性、群组性和即时性等促进了大学生对快餐文化的习惯,随时随地可进行的虚拟交流使得他们对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越来越缺乏耐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巨大冲击。

(二)大学生的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度不深,可能还无法准确辨别出信息的真伪、好坏。对于热门信息,他们热衷于不加判断盲目转发。而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各种错误思想、负面的不良示范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冲击,价值观念被混淆、削弱其道德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微博的便捷性、即时性使大学生极易沉迷,热衷于其所营造的虚拟环境。学生对微博的关注几乎无时无刻,过分依赖和迷恋,影响了正常的专业学习。同时,对网络交流的得心应手让大学生更不愿花时间在现实的人际交往,造成其人际关系冷漠,甚至跟家长、老师、朋友无法有效沟通,也无法跟陌生人顺利沟通。

三、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积极面对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带来的挑战,同时抓住其所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大学生喜爱的这一新兴媒体,用与时俱进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微博更深层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微博的正面引导作用,邀请学生认可度高的教师、校友、学生骨干分类别组件微博社区。最大化利用校内资源。知名教育者、行业专家、优秀校友个人形象较好,对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一般也都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综合素质较高,在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他们可以给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和模范。

(二)以年级或学生组织为基础,建立微博。辅导员及学生组织指导老师在此类微博的建设中要起到指导作用,把握好社会和学校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关注学生们关心的事物,引导学生讨论积极健康向上的问题。以特定学生群体为基础建立微博社区,其成员的对事物的认知、具备的各种观念相对一致,讨论的话题比较统一,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相对容易引导。教育者在引导的过程要注意网络空间交流的规则和技巧,充分发挥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完善网络信息反馈渠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保持主导地位,发挥指导作用,首先要充当好网络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和调节者,最重要是对信息能够及时了解、随时掌握,把控好舆论的方向。建立一支至上而下的信息跟进、反馈队伍,能够更好地对微博中传递的信息加以筛选,屏蔽不良信息,将讨论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从而在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微博媒介素养教育。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体,发展迅猛,监管机制的建设远未能跟上其发展步伐,尚待健全。垃圾微博泛滥,使得大学生中的“微博控”极其容易受到其消极影响。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看待微博教育的理性度,提高大学生正确运用微博服务自身和社会等方面的媒介素养。同时,促使大学生在网络表达中运用健康有益的方式,让其明白在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表达的责任,自觉担负净化网络环境的公共责任,共同营造文明理性的微博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燕林,李卢一.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29-32.

[2] 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2010(2):48-52.

第9篇

一、通过社区服务教育让学生明白责任与奉献

责任、承担和奉献是医学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奉献精神。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的优势。医学院学生虽然有的生活在农村,有的生活在城市,但是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当中,社区中的家长里短折射出很多人生道理和生活感悟。如让医学院学生去社区孤儿院和养老院去做义工,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就会有很多的感触。看到那些孤苦伶仃无父无母的孩子,学生就会滋生同情心,从内心深处萌生帮助弱势群体的意愿,这就是责任与承担;通过了解孤儿的酸甜苦辣,他们就会珍惜当下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会庆幸自己家庭和睦,那么一定程度上就会转变青春期逆反的心理,学会理解和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活动或多或少都会折射出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设计。再如,让学生分小组调查本社区的一些实际问题;社区卫生、医疗和人口等,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要分工协作,讲究团队精神。为了获得相关的调查数据,他们还需要登门拜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与社区人员打交道,就要做到文明礼貌,与人为善,这些品行的培养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利用中华传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要教书育人,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条件,以助其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才是学校管理的主旋律。医学院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开展三观教育。高校都会巧妙运用重大纪念节日或者传统节日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每一次节日活动都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实践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缅怀革命烈士;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和亿万同袍的尊严,他们不畏牺牲。这种爱国热情、勇往直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定会叩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受到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也会激励他们奋斗拼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再如,劳动节,学校可以安排一些社会劳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此外,通过体会劳动的辛苦,学生也会从内心深处向劳动人民致敬,并深刻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劳动者最光荣”的内含。在最为隆重的春节,学校可以安排学生给长辈和老师拜年,让他们学会尊重与感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实践活动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绝对比课堂讲授效果好得多。

三、走进自然与社会,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有品性修养、意志品德、高尚操守、社会公德等。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医学院的教育更多的还是理论化的医学专业知识教学,学生的生活范围和学习范围多数还是在校园中,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随处可见的。其实,医学院学生是非常渴望亲近自然的,他们很希望能拥抱绿色,呼吸新鲜的空气,所以在搞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学校就可以组织一些“拥抱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自然的魅力,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比如春游活动,在春游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教师就可以巧妙渗透遵规守纪、团结协作、爱护自然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春游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让学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但是当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较为严重,甚至危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此,人类也遭到了一定的惩罚。这就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人与自然之间也需要尊重,教师可以此来引导学生产生并树立环保意识。在象牙塔里面,受到校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一般表现较好,但是走出校园,很多同学就变得有些自我,一些坏习惯和不良品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重质量。社会是复杂的,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才表现得更加真实,如果能利用真实的社会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如让学生走上街头,在十字路口充当文明交通督导员,通过劝导交通陋习者感受其中的困难,了解交通陋习带来的损失与伤亡,从而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等不文明的行为。

四、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应用到教育中极为合适,教育工作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在老师那耳濡目染。所以教师的品行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组织、精心安排,活动的精彩与否、流畅与否,学生都有自己的评价,老师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会被学生拿来品头论足。其实,医学院学生极为崇拜和尊敬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的时候会品头论足,甚至会模仿。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如果不迟到、不早退、认真负责、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尊重学生,讲究教师的团队精神,并积极参与其中,那么学生也会积极向教师看齐,自觉遵守各项纪律,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医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自觉革新思政教育方法,及时给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只有这样,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才能遵守职业操守,做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

作者:张望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原理;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47-03

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我们会发现实效性总体上不强是一个急需破解的突出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导致该问题成为顽疾的关键原因是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将基本原理所阐发的一系列原则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全社会还未形成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本文试图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从基本原理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看。这个思想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从联系的、发展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从孤立、僵化的观念出发。恩格斯曾经讲过:“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1]由此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是由内在和外在的诸因素决定的,而非某个孤立因素使然。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内部与外部和谐一致,避免相互抵触,这样才能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正常地发挥功能。正如有人所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其工作系统内部,还是与外部的联系,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协调,才能使其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2]

二是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需要理论看。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里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3]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传输到受教育者那里并内化为其思想意识和品德,然后再转化为合乎一定要求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人,改善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必须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清楚,对大学生们的性格、心理、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爱好、家庭背景等情况做到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是保证我们在工作中既心中有数又有的放矢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生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本质理论告诉我们:受教育者的人格、道德的形成离不开其周围人的影响,其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处的社会体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所以构建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非如此则受教育者的良好人格无法形成。同时,认为,人只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其各种各样合理需要的满足。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们各方面需要的满足,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即基本生存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求知、娱乐、交友、获得认同等。只有大学生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整个教育过程才能顺利地完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看。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而恩格斯则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5]这些话提醒我们:由于现实经济和政治结构与人的思想意识是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所以任何教育工作者包括德育工作者,都应该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正如国内学者黄 森所言,“文化只有与经济和政治相适应,才能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6]。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文化上层建筑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而前者能否为后者提供有效的维护和保障功能则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后者的发展需要和能否反映后者的发展变化情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些教育者完全不考虑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已经发生的变化,极力回避现实、躲开矛盾、自说自话、孤芳自赏,不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工作部署,这是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招致学生反感的重要原因。

四是从历史合力理论看。恩格斯最早指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历史结局都是各种各样的历史合力造成的结果。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7]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社会各种各样积极力量共同施加作用于整个教育过程而出现的结果。事实上,社会各阶层、从政府到民间、从校外到校内,各个方面、各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一部分。所以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共识是很必要的,没有这种氛围和共识,仅仅依靠高校单一部门来搞德育,教育合力就无法形成。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

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原则,只有在充分理解该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使焕发勃勃生机,并以此证明此理论的科学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落实的基本原则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搞好这一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着力:

1.全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只有全面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实现功能互补,优化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法律和纪律教育、科学历史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否则就容易产生片面性。在这几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教育是主导,道德教育是基础,历史教育是保障,法纪教育是补充,心理教育是延伸。目前,历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薄弱环节,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如思潮的泛滥和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等,说明了这两方面的教育亟须加强。

2.全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这里的全员不仅是指单个部门、机关、院系这样一些小社会的所有成员,也是指整个国家的所有社会成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增强其实效性,所以要想取得这项工作的成功有赖于全社会形成一个教育联动机制,有赖于校外教育部门的配合。全社会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而不应该只是特定的人群,如大学生、干部等。这是因为每个受教育者都不是孤立的离群索居的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与周围其他社会成员构成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影响和被影响、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社区,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把教育对象扩大到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不能留下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死角;否则,大学生们在课堂里所受到的正面教育效果就有可能在其走出课堂之后很快被负面的社会影响所抵消。

3.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诸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它包括运行主体、教育目的、运行动力、运行环境、运行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和运行保障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每一部分都可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协调性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保持平等顺畅、双向互动的关系,前者应力避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后者则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我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不仅要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更要增强其主体性,把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取得最佳的效果。”[8]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过程中,须防止教育活动非正常中断这种情况的出现,好的教育信息须要反复刺激受教育者的头脑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意识。第三,多个教育者主体施教应保持一致性。承担不同课程的老师必须在工作中通力配合,不能各自为政,否则会让大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

4.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环境是人造成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人的整个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基于社会大环境和单位小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至关重要性,我们认为,除了党和政府层面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努力搞好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整个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之外,在高校层面,有关部门还须发动各个院系、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小环境。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应该首先将本单位的作风建设搞好,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应该承认,由于大学校园社会关系的相对简单和自身特殊的学习型社区这一属性,它比社会上其他地方,如厂矿企业、医院、政府机关等,更容易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有利条件,以增强工作的信心。大力发展校园文化,用整洁卫生、绿树成荫的校园面貌和富含教育意义的横幅、墙报、雕塑、画廊、展板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让广大师生员工切身体会到积极价值观的魅力和高校人文精神的感召力,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可或缺的条件。

5.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种类是很多的,除了传统的形式如报告会和演讲会、文艺活动、政工管理、志愿者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外,电影、广播、报纸杂志、校园网等大众传媒载体由于渗透力比较强而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信息载体。每一种载体都是各种思想必然要争夺的阵地,思想不去占领,非甚至反思想就会去占领。综合利用这些不同的载体,发挥每一个载体的最大效用,让思想占领这些领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分内之事。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和信息沟通工具,青年人对它的依赖程度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转轨而不断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在新兴媒体如互联网上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成败。电脑网络上的新闻栏目、BBS、论坛、博客、微博以及手机网络上的短信息、手机报等都既是舆论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新媒体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的管理,轻视和放任自流以至于随意让出这些阵地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2.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697.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现实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藏到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教育载体中,使教育对象在无意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无意识性:隐蔽课程往往使学生在愉悦、激奋、庄严、悲痛、愤怒等情感中,不知不觉的进入了教育意向的境地。

间接性: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方式的间接性。方式泛指形式、手段、措施等[2]。

潜隐性:隐蔽课程不是直率地说教,裸地告诉学生种种道理、观点和要求,而是把教育意向、目的隐藏在与之相关的内容和形式中,这些表层的内容和形式又为学生所情愿接受。

非预期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没有特定的教育任务,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效果难以预料,即可能积极地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也可能产生与此相反的作用[3]。

二、大学教育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隐”而不丢原则

“隐”而不丢主要是指不能将隐性教育方法的目的抛之脑后。实施隐性教育方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促使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优化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显隐结合原则

显性教育方法和隐性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方法,二者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乏任何一方,都无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3)渗透性原则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渗透性原则,指的是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中,以及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对象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广阔空间。

(4)以人为本的原则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再确切地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尊重差异原则

首先,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一定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同时,还要注意尊重不同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差异性,把握它们各自实施的规律性,切合实际地能动组织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4]。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正确处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要坚持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通过专门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向大学生灌输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信息,凭借教育者在教育资源、信息上的优势,使得教育信息顺利的实现从教育者到教育对象的传递。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代替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潜隐性、随时性、灵活性等特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发挥辅助作用:一是强化和巩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二是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不能机械的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代替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起来,发挥二者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预想的教育效果[5]。

(2)积极开发利用校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开发利用社会实践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社会实践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其次,高校应重视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对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类整理,使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与相应课程有机结合。

加强社会实践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取适宜的社会实践形式。开发利用家庭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社区和学校为依托,举办家长学校,盘活家庭环境中的思想道德资源,在社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启动力的带动下,家长学校能起到合力教育的效应。

(3)建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体系

完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在总体目标上,应建立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利益和现实需要出发,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应完善监督机制,细化校园制度落实规程。

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高校领导层要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效,使其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其次,狠抓落实是关键,建立以党委为核心的领导系统,建立各教育主体责任分担机制,强化权责,层层落实,以防责任不清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再次,监督得力是保证。高校各级党政领导部门要定期做好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督导和检查工作。

(4)探索网络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利用校园网、校园BBS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搞好校园网的建设,积极创办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抢占网络阵地,不断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空间。

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制定必要的网络制度,规范网络行为,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隔离和过滤,净化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自律教育,加强宣传,提高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的抵触能力和政治辨别能力。

加强网络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德育工作,又掌握网络技术、熟悉校园文化特点的队伍,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虚拟空间开展在线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把道德信息的政治性与网络信息的娱乐性结合起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彭晓荣.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高永生.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李铭.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9]张晓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12篇

摘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特点: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而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之名;思想政治教育有良好的整体性;比较注重实效性;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总的作用突出。

关键词:古希腊生活教育化 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外日益受到重视。世界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本文探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以期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而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具体有两点体现:第一,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开设以思想政治教育或相似称呼为名称的课程;第二,这些国家在尽力避免这些名称出现的同时,却又加大力度进行政治宣传。比如在俄罗斯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没有开设明确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却大量开设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必修课程。可以说他们将本国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宣传融人到这种看似“无关”的课程中来。再如美国是比较注重爱国主义宣传的一个国家,美国的爱国主义宣传始终与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教育、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分不开。虽然美国是一个标榜民主与自由的国家,但可以看到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没有一项是不利于本国的政治体制的。而在英国的高校教育系统中有一点很值注意:有志于毕业后在政界有所发展的学生往往会热衷于参加大学学生会的领导工作。学生会的换届竞选通常搞得有声有色,很有一点议会选举的味道,这正是无形的政治宣传最实际的表现。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良好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不仅仅依托于教育系统,而是发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细节,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系统一个方面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能够发动其他部门与机构,如政府、家庭、社区、大众传媒的配合,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很多。另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是对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德国教育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还强调个体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于是德国的教学内容很多是涉及家乡的历史、地理等发展的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社会责任”等问题。希望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本国宣传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再者,媒体的宣传暗示作用力量巨大。以美国大众传媒影视业为例,在文化帝国主义的先锋-一一好莱坞电影产业下生产出来的商业大片《变形金刚》中,美国的军事力量被作品夸大,并且整部影片充斥着美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宣传,甚至不忘提到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名字,比如中国。美国广泛利用大众媒体阵地旗帜鲜明地宣传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优越性。最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最后一个表现为政党活动。这种政府、教育与社区结合的整体性特点使这些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合力,提高了效果,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政治理念的宣传上起着重要作用。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比较注重实效性。提到实效性首先应当介绍一下灌输的理论。灌输是指: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加以灌输,即一定的主体将特定的思想观念移人客体的教育过程。世界各国都在坚定不移地灌输本国的政治理念,但效果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注重灌输的实效性。

注重实效性首先表现在正面灌输的同时,注重将课堂灌输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延伸教育宣传的时间和空间,避免生硬说教。其次,在灌输的同时,也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倡导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目前西方国家在开展德育工作方面经常强调人是教育的着眼点,在师生关系、教育方法方面变革巨大。

(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个特点是宗教作用突出。首先,宗教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控制人们思想方面始终贡献着巨大的力量。各国政府也在想尽办法处理好与宗教的关系,利用宗教宣传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其次,宗教本身魅力所在及宗教信徒人数繁多决定其在思想控制,政治宣传上有极大的便利性。今天在俄罗斯总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处于东正教精神思想控制之下,教会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构。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教会活动,把民众的无声无息地转化为对政府的支持。在德国,没有国家教会,但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伙伴式的,政府与教廷之间签订协定和条约。在美国,根据1994年全美意见研究中心的调查,美国人口的92%有。正是由于宗教是资本主义在美国发展的催化剂,是影响美利坚民族精神和美国文化的重要因素,宗教的影响渗透到了各个方面。教会和国家关系密切,相互协调,并以“公民信仰”的形式体现出来。“公民信仰”使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神圣化。公民信仰是国家和宗教的混合物。国家吸收了某些宗教思想,而宗教则使某些政治原则神圣化。

由于各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尽相同,本文仅归纳了西方几个重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特点。从这些特点本身分析我们还不能轻易地将其分为优点与缺点,但我们希望通过了解研究这些特点,可以对我国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起到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