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化学教学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学案指导下,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当学生拿到“学案”后,他们就能对课堂学习有所准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了主动权和参与权。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讲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及问题的排除者;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被动听课的人,而是学习的展示者与参与者,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对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思考
1.思考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目的
首先,实现师生平等。“学案教学”在实践中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了,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学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这样他们亲自加入到课堂学习中,确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做到了教学中师生平等。
其次,教会学生学习。每课学案中都有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自我测评等内容,所以,有了学案学生在学习时就有了计划和目标。尤其在自主探究中,更启发学生学习时要实现的目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学习和创造。
再次,转化教师角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面对新课改,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与启发者。而“学案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把教师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移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进了教师角色转换,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编者、导者与拨者。
2.思考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意义
首先,“学案教学”方式使教学双方都获益。在“学案教学”的要求和指导下,教师在课下必须精心准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只有做好充足准备,才能应对学生随时而来的“问题”,才能充分调控和驾驭化学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做题的机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进入良性学习轨道,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化学素养。
其次,“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但是“学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沟通模式,在这种模式指引下,课堂交流的信息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展现了学生知识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在“学案教学”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效益将再上升一个台阶。
再次,“学案教学”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了学生。在这样学习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自己学习、自己探索,同时学会了创造。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位置,这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和扬长避短。
二、对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探索
1.编写学案
编写学案是“学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学案的编写要在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准备工作做完就是编写学案了。编写学案时,应把以下内容纳入: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自我测评三大方面内容。其中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自主探究应包含探究的知识点、探究的过程、探究的现象、探究的结论及对探究问题的思考与交流。自我测评主要是教师在编写学案时编写的一些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试题,这些题目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下面展示一部分学案的内容:
金属的化学性质(1)――自主探究部分
探究内容:金属与酸的反应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以下题目:
完成下表
小结:(1)比较上表反应现象,可以说明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面反应方程式的特点:他们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反应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思考与交流
为了探究金属镁、锌、铁与酸反应的快慢,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浓度相同的稀盐酸;
②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足量的、质量相等的镁、锌、铁,立即把三个相同的气球分别套在各个试管口上。
观察与分析
(1)写出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球膨胀最快的是放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的试管。
(3)通过该实验分析,实验室一般用锌而不用镁、铁制取氢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组织展示
当学生把学案中的内容学习完了以后,就是展示环节了,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选择一名代表把学案中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汇报,做汇报的目的就是展示自学成果。接下来,针对展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把学案中的问题及学生的疑难问题一一解决。在展示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启发和指导,以推动课堂讨论进程。
3.解答问题
学生在展示环节及讨论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以适当方法给予讲解,尤其要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关于问题的讲解不在多而在精。讲解完重难点内容后,教师还应对本章节内容进行针对性精讲、归纳和总结,提出学习要求与注意事项等。
4.布置作业
上面已论述过,学案中已经设计了一部分基础训练题与能力训练题,所以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留白,数量太多会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中,太少又起不到巩固的作用,所以,教师要精选作业题,让学生按照既定标准完成。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且课上学生掌握得都很好,则可以不布置书面作业。总之,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教师要按照具体教学实践安排,做到合理、适度、恰当就可以。
参考文献:
[1]林杰.浅谈“学案导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2(08).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课堂
引言
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相对应其他学科较为新颖,我国的教育一般在初中才开展化学课堂,由于其自身的性质,也吸引了们较多的注意力。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从对化学教学方式上就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也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就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制定出适应学生自身学习的科学教学计划,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仍然有许多学生还是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对学习仍然抱着消极的态度,对学习的兴趣缺乏,这种现象极大地导致了教师的课堂效率低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所考虑的问题。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适应课改教学,能更好的提升化学课堂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应加强理论知识,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贯彻落实新课改基本要求。要对课改的新型理念进行学习与掌握,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将新课改的理念引入课堂,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观念,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例如在研究钠与水的反应时,教师就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只是给予一定的辅导,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钠与水反应会出现的具体现象以及反应步骤与反应原理。这样就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时,还应注意多用创新理念教学,让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改变,在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就可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实验结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获得创新意识
在教师课堂授课过程当中,要为学生适当的制定一些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制定,不单单是教师问,学生答,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例如,教师在让学生判断铁、钠、铜三种金属的氧化性与还原性,这种题目就属于实验验证的题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给出框架,只是一个问题,这就会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采用的方式不一样,要证明金属物的还原性与氧化性方法众多,能与其反应的物质也众多,因此,学生就会采取自己认为较好的方法来解出题目的答案。之后答案是唯一的,但是解题方法确实多种多样,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之间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对于化学课来讲,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多去实验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对实验题目以及步骤就会牢记于心,并且能更好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认真观察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实验学科,在生活当中,许多事物的变化都与化学相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应将知识面都概括在书本之上,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思维,走出书本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举例生活当中的化学反应给学生讲解,让其对知识加深印象。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即课外实验活动——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并且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兴趣.让学生自我组合建立兴趣小组,并且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和验证,并且通过小组成员的能力收集资料,最后共同完成有关实验的小论文;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师们也要让学生多对周围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例如早胃酸时医生给病人服用的胃药所用的原理以及在洗碗时利用洗洁精的原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化学现象,学生们在观察时就能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
四、权衡教材、考试、实现新课标
新课改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实现了教学创新,另一方面也跟传统教学理念存在些许差异。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在对教学教材进行讲解时,一定要注意讲解知识深浅的掌握,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往往要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对其进行化学基础知识巩固之后,就可以培养其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就应该注重其基本知识的巩固,帮助这类学生将基本知识落实扎实,从基础知识出发,从而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普及。在试卷出题时,出卷教师也应兼顾每个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的深度来进行拟定试卷题目,基础性的题目应该占较大的比例,探究实验类的题目应该占一小部分,这样容易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还有利于实现化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状况,这也是新课标最终的要求。结束语总的来看,在新课改理念的大背景之下,初中化学教学在逐步的发展与完善,教师要带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新课程,让学生从思想本质上接受新课程所带来的知识性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知识传授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需结合实验。实践得出的原理,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的了解化学,并将化学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义务教育的目的,也是新课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金火.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197-197.
[2]唐明伟.关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6):127-127.
[关键词]课题探究 教学实践 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需要给学生树立系统性知识理念,以引导学生明晰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引领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一个居高临下的整体意识,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培养。不过,传统的化学教学却将追求化学教学系统性与教学材料系统性混为一谈,使得教师常常将精细讲解后的知识点一一硬塞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是零散的而非系统性的,局部的而非全局性的,课题探究教学则能够助推教师解开这一困扰。课题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在有明确目标的指导下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其基本程序如下:(1)提出学习课题;(2)引出假设猜想;(3)实验探究验证;(4)归纳结论应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由于教育理念上的陈旧和方法上的欠妥,使得课题探究教学宛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为了从源头上促进教师的课题探究教学的深化,有必要打通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探究
课题探究教学的立足点主要是通过提出某一问题与解决某一问题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具体步骤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探究课题需要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建立起认知间的实际联系。因此,教师在课题探究中可采用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引出所要探究的课题的方法。例如,在《爱护水资源》教学中,我借助通州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契机,加入到了社区创建行列,设计了《我是社区环保卫士》这一课题。该课题从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活动方案、结果呈现等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亲眼目睹了社区中各种不良现象,了解了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这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对此,我趁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发“倡议书”、树“警示牌”、知识竞赛、小品表演、问卷调查、“亲近自然”征文演讲等。同时,组建了环保教育义务宣讲队,先后多次深入周围社区、附近学校进行广泛的宣讲,让听众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了解环保知识,认识环保的意义,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课题的推出,为实现化学生活化架设了桥梁,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社会沟通能力,加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对促进学生养成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综合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专长需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由此,在进行课题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课题时不能随意,要让课题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突破点,这些突破点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跨入化学门槛的航标灯,由教师的“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促成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最终实现教学“以诱达思”的高度。
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真正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想落到实处,因为经过前面环节的实施,此时学生的心态会发生微妙变化,感觉到自己也能和教师一样进行课题探究,不再认为课题探究只有教师才能担当,从而会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题探究教学活动中去。通过长期的积极探究,学生的思维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发展。例如,在学习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性质时,我将“旺旺雪饼”的干燥剂变质问题作为探究课题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对该课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感悟探究方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首先准备了十袋“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故意将其中的五袋敞口放置一两天,有些白色粉末结成了硬块。我将十袋干燥剂分发给各学习小组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1)这袋干燥剂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能作干燥剂?
(2)观察后如何推断干燥剂是否变质?
(3)变质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4)变质前后,其质量有没有变化?
(5)如果变质了,变成了什么物质?
(6)你将通过什么方法证明干燥剂已经变质?
……
针对上述问题,我把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各组根据自行选定的一个问题先共同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包括提出的问题、假设、实验的设计(含实验原理、操作以及实验预期的现象或结果),然后我把设计收集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顺利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由于此类课题探究的内容和方式,教师没有给予太多的限定,学生自由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就多了,学生处于积极奋进的动力之中,因而能够针对问题,主动地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独立观察、分析、联想、辨析、总结等,极大地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得到了肯定,学习心态得到调整,促使学生由“学习者”上升到“研究者”,这让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质的提升。
三、通过师生的相互促进,促成学生反思感悟
这个环节立足于师生的相互促进,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因为通过以上环节的实践,部分学生仍然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困惑,此时,教师需要静心思考,努力从学生对课题探究的表现中获得反馈信息,再及时帮助学生反思、感悟,最终促进学生新的认识与观念的升华。例如,在酸碱指示剂的教学中,我布置了“用石灰水、食用醋试验花瓣或果皮中的植物色素”的家庭实验。不过,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石灰水或食用醋滴入花瓣或果皮中,颜色变化不大,难以区别,实验效果也大打折扣。我便与学生一起探讨该实验的改进方法,在了解了不同植物的色素性质后,共同采集植物,成功提取了色素。可见,尽管家庭实验是一组不可多得的探究课题,但家庭实验毕竟有别于课堂实验,尤其在仪器的选用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学会自制仪器,合理使用替代品,凸显了探究的魅力。又如,“粗盐的提纯”家庭实验,其过滤器的制作是实验的关键,如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则会使该家庭实验失去意义,于是我鼓励学生认真反思,结果却使我大开眼界:有根据毛细现象设计出的棉线过滤器;有根据渗透原理设计出的玻璃纸过滤器;有根据净水原理设计出的纱布过滤器;等等,效果相当不错。在此反思探究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激发了创新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也从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显然,“反思”其实是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融合,这既是课题探究教学后的必要延伸,更是一个主动认知的提升过程,能够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适时作出调整、改进、完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另外,以下几个关键点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1.教师的综合素养。课题探究教学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部分教师对其本质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习惯用“新瓶旧装”的老套方式进行,于是便出现了“形象而神不似”的肤浅教学模式。对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2.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因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由此,课题探究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宗旨,教师不必为学生设计一个完美的课题探究方案,但要避免将课题探究的内容当作纯粹的知识点来传授。
3.课题探究的基点。科学才是探究的本质,即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初中学生一般不可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课题探究的基点重在过程的参与,应把探究的着眼点放在引领学生发现化学规律和应用化学规律上。
4.模拟精度的掌握。课题探究教学其实是模拟了科学的探究,二者虽然有些相似但绝非等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探究课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水平适当调节模拟精度。一般来说,精度与目标成反比关系。精度高了,容易偏离教育目标;精度低了,可能背离探究实质。
以上探讨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题探究教学环节中的几个问题,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课题探究最终能否取得成效,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能否进行主动建构,否则只能是机械式记忆而无法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5.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
阅读是学生获取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化学课本,因为课本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只有学生读懂、读好化学课本,才能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化学课外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化学名词、术语,尽快掌握化学用语,强调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指出化学概念反映了化学现象的本质属性.是学习的关键。指导学生尽可能在观察自然或化学实验现象的感知基础上阅读课文,通过分析、对比、综合形成概念。对容易混淆的要领用对比方法找出差别,同时要给学生拟定启发性、指导性的具体化的阅读提纲,可以是问题式或纲要式。这样可以不断帮助学生消除阅读中的困难,提高阅读速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听课和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听课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完善课本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加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课本知识、结论准确地灌输给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重要学习方法。这种单一接受性学习方法阻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因此,教师必须摒弃“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做到层层设疑,巧妙地引导、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要求学生听课时尤其要听清楚老师对每节课内容的学法交待,以及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和补充,听清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以及对一些问题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分析方法及解题技巧。例如,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的学习.这是初中学习物质的开篇,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清楚这种课型的学习方法和目标,然后通过设疑、实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若能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听课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和记忆,注意听思结合,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否则怎样?”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问题的发现及思考,可使问题成为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并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必然会积极地投人到学习中,久而久之便会大大提高其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初中生开始接触化学是在初三年级。第一次上课时,笔者引入了很多有趣的试验,比如在一张纸上先滴加一种无色溶液,然后滴加另外一种无色溶液.纸突然变成了红色。笔者顺势又做了几个试验,取来四支试管,先往试管里放人3毫升的无色溶液,然后向里面滴加3种不同的溶液,实验现象分别为蓝色絮状沉淀、红褐色絮状沉淀、白色沉淀。这时学生又很惊讶地说:“变魔术啦!”看到学生的兴趣很浓,笔者又演示了一个实验,向试管里面放入两种无色溶液,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学生们用好奇和惊讶的目光看着我,很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其实奥秘就在我们手中的化学书里。”这样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进入了良好的开端。 因此,在观察中教师要使学生养成多种器官并用多角度进行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验时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特别要告诉学生各类实验的观察重点和方法。
例如:在讲授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燃烧前物质颜色、状态,燃烧时出现的光、火焰、烟雾、能量,以及物质的态、质量的转化,燃烧后物质的颜色、状态,等等,从得到的信息中抓住最本质的现象。
[摘 要]化学与生物在初中课程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传统的分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各学科之间通常存在着很多联系,这一点在新课标教学建议中也有明确指出,教学工作应该突破传统分科教学的束缚,增加学科间相互关联。
[关键词]初中化学;初中生物;教学交融
一、初中化学与生物教学交融的可能性
科学作为一个整体,虽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学习,但作为科学学科教师,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容易凸显出分科教学在跨学科问题处理方面的局限性。化学与生物同属于科学学科的一部分,教师可在教授学生知识方法的时候利用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弥补分科教学方面的不足。也就是说,化学与生物这两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融与促进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两门学科教学内容的角度看,无论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是从理论知识上,都存在一定的交叉与渗透,初中化学与生物课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学习酸碱理论时,生物教材中对酸碱理论的阐述大致为:任何溶液都具有pH值,在25℃条件下,溶液pH值在0~14的范围之间,pH值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值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值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正常雨水的pH值大约是5.6,而酸雨的pH值小于5.6。反观化学教材中对酸碱理论的阐述大致为: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溶液pH值的范围一般在0~14之间,碱性溶液pH>7,酸性溶液pH
不难看出,化学教材和生物教材中对酸碱理论的阐述如出一辙,诸如此类在教学内容上重合的部分还有很多,这些说明两门学科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为初中化学与生物教学交融的促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初中化学与生物教学交融方法的探讨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对新的教学观点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化学与生物的教学要想做到交融互补,就必须从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入手。
首先,在生物的教授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化学知识作为辅助工具。如在为学生讲述酸雨形成原因的时候,初中生物教材中对酸雨形成的表述是:酸雨主要是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酸性物质导致的,导致我国出现酸雨主要是过度燃烧含硫量较高的煤引起的,同时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导致酸雨的关键因素。很明显,这些内容深入概括了导致酸雨形成的原因,但是在化学教材中却明确指出导致酸雨的污染物以及酸雨形成的化学原理。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讲完本学科方面的知识后,启发学生思考酸雨形成的化学式,从而做到使学生自主地将生物与化学两门学科结合起来。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观念。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接受生物知识,也巩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特别是两学科相关联的看问题的方法,从而启发学生建立用全面的科学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化学教学过程中也不能缺少生物知识的相辅相成。初中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自然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生物科学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往往对动植物甚至是人类生活都能够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虽然是初中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但用生物知识来解答就简单得多。如甲醇这种化学物质对人的危害,可以让学生从生物常识的角度出发,了解到“假酒使人失明”后,自然过渡到“假酒中含有大量的甲醇”,这样应用生物知识来辅助化学教学的手段,不仅做到了初中化学与生物教学的交融,而且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学科知识,加深他们的印象。
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化学与生物是两门重要的课程,二者之间既存在着差别,也存在着联系,教师必须从化学与生物两门学科下手,做到两门学科的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突破传统分科教学的束缚,帮助学生们理解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有效且普遍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保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保障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保障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在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规律进行充分的研究,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探究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一)站在现实的角度设置问题
在实际开展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来设置相关的问题,并且充分保障所设置的问题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保障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确保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在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还没有很好的化学知识接受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保障学生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设置的问题应当具备探索性
在开展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之所以设置问题就是为了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引导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意义与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促使学生能够重新思考化学知识,并且提出一些新的问题[1]。例如:在进行“CH4的燃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CH4是通过无水醋酸钠以及碱石灰发生反应而得来的,但是在CH4燃烧的过程中,其火焰却是黄色的,这与教科书理论知识中所讲的蓝色火焰相悖。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在发生反应的过程中没有均匀地受热,甚至局部的温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为了使实验出现与课本描述一致的结果,我们应当充分保障在无水状态下进行碱石灰以及醋酸钠试剂的实验,还要准备足量的碱石灰,这样在CH4的整个燃烧过程中才能够出现书本上所说的蓝色火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首先,学生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策略的顺利实施。初中是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很多学生对于化学的概念化知识不能吃透[2]。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化学探究性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会有这种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避免直接将问题告诉学生,以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化学知识的错误学习习惯,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反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关问题,用自由结合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随后将讨论的结果与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促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以及习惯得到充分的培养。例如,在镁和铝与稀硫酸进行反应的过程中,相较于镁的反应速度而言,铝的反应速度较快,但是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铝在稀硫酸中无法出现气泡的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对照课本知识进行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组织学生深入地讨论和研究整个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于课本内容的情况。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在稀硫酸与铝进行反应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量的盐,而这些盐则会对两者的反应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在实际实验的过程中出现镁的反应速度比铝快的情况。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能够得到充分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强化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要求相符。接着,谈谈若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疑点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的应对方式。在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实验结果,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不能强硬地将之与课本知识相联系,避免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不信任的想法。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明确能够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更加科学化的手段重复地进行实验操作,以保证实验结果能够与课本的相关知识相对应。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保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进而充分实现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基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
在设计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及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才能够更加主动与积极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才能够带着目的去进行学习,进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设计课程内容的过程中,科学地设计化学实验能够有效迎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提升其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化学实验中,对化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首先,教师应当事先准备一个天气瓶,并且提出问题,提问学生天气瓶是怎样实现温度变化的。其次,教师应当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制作一个天气瓶,并且为天气瓶附加正确的使用说明书,其中必须包括天气图示。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问学生:为了要制作一个符合标准的天气瓶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最后,教师对学生开展针对性辅导,学生结合资料展开探究,了解到需要四个步骤:学习与绘画天气图示、设计实验步骤、完成作品、交流探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对天气图示进行了解,并进行合作学习,在纸上画出常见的天气状况,进行交流;随后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如何制作天气图示;而后提问学生,制作天气瓶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学生通过讨论会说出需要氯化铵、水、酒精、天然樟脑、硝酸钾等材料;最后教师借机对相关化学知识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步骤,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化学知识,同时实现知识体系的跨学科拓展,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总而言之,在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策略来保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保障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夏蕊.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2):66.
一、搞好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
高质量的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着重考虑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还要全面考虑教师上课时所扮演的角色、采用的教学方法等,尤其要准确掌握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方式。坚持集体备课,即以备课、说课、授课、评课为主线开展常规教研活动,做到定内容、定中心、定备课人、定时间、定地点,对每次备课活动进行记录,汇聚集体智慧,从备课抓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提高学生成绩,就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绝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而应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结构,充分利用每分每秒,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落实教学内容,不能“只管讲,不管会”,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在课堂教学达标的基础上,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复习。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实验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学科教学质量一大关键。
1.充分理解新课标内涵,提高认识,落实要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适当降低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强化实验探究,增加实验数量,注重形式多样化、贴近生活和富有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新课标的内涵,首先要在观念上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并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同时,让化学实验贴近生活和富有趣味性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作出一定努力,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通过创设情境、自编实验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化学实验的完成、化学知识的习得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演示实验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课下,布置家庭小实验,要求学生无论成功与否,都将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和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放手让学生根据课堂制订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并进行课堂展示交流。这样,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课堂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先示范规范的实验仪器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提醒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强调实验安全问题,要求学生按正确的方法操作,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并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在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养成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长期坚持,就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做好习题的分类与筛选,提高训练的实效
习题训练是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为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要做好习题的分类与筛选,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不要搞漫无边际的题海战术,更不要盲目追求题目的难度。练习题要做到分量适当,难度适中,题目典型,一题多变,使学生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做一题通一类。同时要注意对探究题、信息题等不同类型试题的研究,特别要加强简答题的专项训练。教师还要筛选出典型试题,从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给出完整答案。要改变过去教师只口头叙述不板书、学生只听不记的现象,将习题讲授落到实处。
五、“培优补弱”,因材施教,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引导
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其既有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意识地采用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培优补弱”,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部分学校已经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法,成效显著,值得推广。
六、加强备考复习,提高化学成绩
备考复习,是在最后阶段提高化学成绩的关键环节。在复习中要合理分散教材的难点,强化知识的重点,立足课标,依据教材而高于教材,力求抓住五点。
第一,知识点。充分利用教材,落实每一个知识点,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网络,让知识系统化。鉴于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因为化学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而失分,复习中要特别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性要求,对学生书写、表达中的错误予以及时纠正。
第二,考试点。教师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与检测”,紧紧围绕其中所列的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每位教师都要认真研究近三年中招试题,分析每一个考点在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及考查形式。如“浓硫酸的稀释操作”这一考点近三年每年都考过,教师发现后可以作为复习重点予以强调提示。
第三,能力点。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考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特别是实验探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四,德育点。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史及我国科学家对化学学科发展的贡献。
第五,实际点。要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环保等方面的实际,时刻关注时事中的化学事件,实践“化学走进生活,生活走进化学”的理念,对“低碳生活”等热门话题予以关注。
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化学教师不断学习、认真实践,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轻负高质”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扎实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探究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武鹏.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7).
[2]吕雪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3,(2).
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加速、推进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2013年9月中山市开展数字探究实验室应用于教学实验的探究试点,溪角中学成为首批试点学校之一。数字实验以传感器和计算机为基础,结合传统的实验仪器,将实验数据采集之后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数据图表展示现象、揭示规律[1]。这一年多笔者经历了从疑虑到接受再到信任最后到离不开的转变,通过实践深刻地体会了数字仪器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出色效果。
二、应用数字实验优劣势分析
(一)案例一:KNO3、NaCl和NaOH溶解吸放热现象《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传统实验原理是:先用温度计测定溶解前的水温并记录,然后再分别加入KNO3、NaCl和NaOH充分搅拌溶解,再分别测出溶解后的溶液温度并记录,对比溶解前后温度变化。该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只是让学生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由于溶解热引起了温度变化,至于是如何变化?变化的趋势如何?学生却全然不知。2.实验过程不清晰,展示也不直观,学生知道温度上升还是下降但不知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具体变化情况。3.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用普通温度计演示,其读数只能由实验参与者看清,不方便其他同学远距离观察,从而使其他同学缺乏参与感。用传感器参与本实验,实验原理基本不变,只是用温度传感器替代了普通的温度计,将演示结果直接输入电脑。对此实验引入数字实验仪器进行改进后主要优点如下:1.该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由于溶解吸、放热引起温度变化,并且了解是变化的过程与趋势,电脑的图像演示使变化过程一目了然。2.温度探测仪等数字化仪器有灵敏度高,误差小,结果精确,可信度高等突出优点。3.该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由点转变为线性并直接由电脑屏幕输出,突破了学生只能通过前后温度差得出吸热或放热结论,而不知其温度有溶解过程的实时变化过程的局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感器的介入提升了实验数据分析的层次。图像的展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让教师无须过多的赘述,学生就能通过观察图像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快速得出物质溶解热量变化规律,使学生认知水平得到提升,使教学更为严谨、科学。
(二)案例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是学生刚接触初中化学时的一个重要启蒙实验,对学生化学探究思维和兴趣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实验原理是:先分别收集空气和呼出气体样品,然后用燃着木条比较氧含量多少,用澄清石灰水比较CO2含量多少,用玻璃片呼气检测水蒸汽多少。该传统实验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只是让学生知道气体成份在呼吸前后含量发生了变化,学生无法清楚地了解CO2、O2、H2O含量变化的趋势。2.由于实验中观察到:呼出气体样品中烧着木条熄灭和石灰水变浑浊,容易造成学生错误地认为呼出的气体只有CO2和H2O,得出呼吸过程中氧气全部转化成CO2的错误结论。用传感器参与本实验,实验原理基本不变,只是用O2和CO2传感器替代了普通的燃着的木条和澄清石灰水,结果直接由电脑输出到屏幕。对此实验引入数字化实验仪器进行改进后主要优点如下:1.实验结果被量化和图表化,更方便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呼吸过程中O2及CO2含量的变化趋势便于得出呼吸过程中氧气含量不断减少,CO2含量不断增大的结论。2.通过对数据分析,学生不难发现实验结束后O2含量并不为零,这一数据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呼吸中吸入的O2无法全部转化成CO2这一经常被忽略的事实,从而避免答题过程中轻易下呼吸作用吸进去的是空气呼出来的全部是CO2的武断结论,传感器的介入提升了实验数据分析的层次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更能帮助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这一点对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数字实验进入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整合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优势互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化学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重要规律都是建立在化学实验基础之上的[3]。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受实验仪器、实验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实验只能停留在定性层面,也是学生观察现象,并在教师启发下对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形成相应结论的层面上。推理虽然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但有时缺乏过程化的呈现和实际的数据支撑,比较缺乏说服力,也不利于学生严谨科学思维的培养。数字实验的介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了一些传统实验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传统实验无法将实验过程完整呈现、无法实现定量等问题。如《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这一实验中,传统实验方法无法将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的趋势呈现给学生,但传感器的介入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再如:《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中传统实验无法将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定量检测,但数字实验帮助实现了数据的量化,更有利于避免学生认为呼吸作用吸进去的是空气呼出来的全部是CO2的错误认知。因此,数字实验设备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大大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数字实验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协作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引入传感器会使一些传统实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引入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课本资源的二次开发,变课本习题、学生疑问等为创新实验,也可以改进原来做不出或效果不佳的实验。这样又为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新的活力。
(二)深化探究意识,着眼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素养教育,提倡多元化学习方式”。传感器的引入更强化了数学分析化学问题的意识,实验数据的数字化让化学实验更具真实性、科学性。化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学好初中化学更离不开数学。爱因斯坦认为,数学给予精密的自然科学以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没有数学,那些学科是达不到那么高的可靠性的。表格和图像的充分利用是强化数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溶解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这一实验中,温度是人们亲身体验的冷热程度,而传感器在实验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感知事物的方式,那就是真实的数据,这种感知方式对学生而言更具说服力。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养成通过“现象──实验──数据──分析──结论”的研究问题的科学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凡事讲证据”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唤醒问题意识,教会发散思维,提升过程实效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索、研究化学规律为出发点,以实验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强调“猜想—验证—归纳”的科学探究过程。传统实验的定性分析和引入传感器的数字化定量实验相结合,通过对比及数据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测,唤起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问题求知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传感器引入化学教学,更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教师教会学生处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和归纳的过程中感性地理解化学变化及其规律,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的现象,而且可以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假设和严谨探索实验的科学精神。一幅图摆在学生面前,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只要看出相关的问题,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同学们对解决问题的讨论中切磋,懂得互助,学会合作。如《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教学中学生可能对结果图中氧气含量变化图提出为什么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不为零的疑问,教师可以就呼吸作用的原理与实质做出解释是因为肺一分钟呼吸60多次,氧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全吸收并转化。
(四)传统与数字化优势互补,重在合理整合数字实验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能替代传统实验方式,两者不存在绝对的谁优谁劣之分,两者是优势互补的关系。新技术丰富了传统的实验,使传统实验有了新的发展,并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他们的思路[4]。新技术的使用也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接受新仪器、新手段。学会对传统实验进行“再开发”,努力开发数字化设备的潜在的教育教学功能及价值,合理地将其与传统实验教学整合起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使其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结束语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它学科学生已经适应了相应的教法和学法,而化学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有科目特点要求知识记忆更多、更杂,只有适应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法,才能进入角色,提高学习效益。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探索;思考
学好化学,关键是课堂几十分钟,学生只要专心认真,已经取得了十分之一的成功。为了提高学生听课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相应的地方"标、增、注"。"标":用各种自己常用的符号表示知识掌握的程度。把重要内容,比较重要内容,关键词、字,重要段落,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如催化剂概念中"质量""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中的"化学"两字。"增":对书中难以理解的字词给予简要的文字说明,如原子相对质中的"标准",课本中没有,需补在教材上的一定要补上,"注":在课本对应位置注明哪部分是重点、难点,要求层次,便于复习时按目标进行。
问题是化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具有价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识上的矛盾,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只有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的目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后所产生的新的困惑,在教学难点与关键处,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索,并适度地启示和点拨。如教学酸碱反应时,要鼓励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大胆提出问题。总之,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敢问",教会学生会问。
"探索是化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教学中面对新知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看书探索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及知识的发展过程等,其次小组交流,展示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一个认识过程,最后由教师引导、点拨、拓展思维。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体会到一些成功的愉快,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实验,既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又能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人生态度。指导观察。重点观察结合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实验现象;指导设计,由实验原理设计合理安全的实验过程;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操作,只有按正确步骤进行合理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总结反思,学生通过实验后的总结反思,既有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还能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特别是对失败的实验结果处理,寻找原因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指导学生积极完成家庭小实验和力所能及的实验,通过自制器具,自己设计实验,能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积极性。
化学学习的一大特点是化学知识零碎繁多,杂乱无章,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知识点不会或遗忘,就会牵涉甚广。学生对单个知识点可能已经掌握,但缺乏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要指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收集起来,从不同角度总结归纳,将知识的内在联系概括,形成知识网络;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形成规律后,就会在应用时有针对性的随心所欲地从大脑中索取,将知识作最优化的组合,形成清晰的思维通路,达到条件反射效应。化学推断、实验设计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思维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够深刻、准确,或者新旧知识不能建立联系,就会造成认识上的不足和理解上的偏差,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出现思维不够严密或者不够灵活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优化思维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联想对比、归纳推理的方法。逆向思维法,就是利用原有的知识,从知识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现象推理得出原因,是化学解答问题常用的方法;联想对比法,就是通过已学知识,通过联系和区别来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应用经常利用该方法:归纳推理法,就是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根据逻辑推理去提出相似,类似或相反问题。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在解题中提高了抽象思维和分析概括能力。
做好化学笔记记忆是学习化学的和重要方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习的重要途径。有些学生不做笔记或不会做笔记,极大影响学习效果,内容往往是重点和难点,是解决问题的依据。
对于做笔记,是认为书上有,懒得做;想做笔记,但由于上课听讲,速度跟不上;厌学,这样给学习带来不便,学习成绩也往往很差。做笔记是有一定技巧性的活动,记笔记要求学生有书写、绘图及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记笔记也需要师生配合,化学理解思维是上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处理好听课、思考、笔记的关系,听课思考第一位,笔记第二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告诉学生笔记内容,每节课留适量时间整理笔记,也可简单记为记号,课后补上,当然安排学生预习,也能减少学生上课时听课压力,记笔记时更有针对性。方法众多,各有特点。化学学科的绝大多数知识都需要记忆。特别是理解记忆,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理解含义,并同时进行记忆,在课后加强阅读,强化记忆。记忆是学生自觉主动地过程,理解记忆又建立在比较、分类、归纳等基础上。比较法是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这样的训练以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化学概念往往成对出现,如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与化合物。这就需要进行对比,区别是相反关系还是相对关系,如酸和碱的性质要进行对比归纳记忆。而氢气、碳的单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又需进行类比归纳记忆,在记忆中指导记忆方法,能加深理解内涵和外延的作用,形成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创设学习情景;情感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8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三个特点充分表明,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结合自己过去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 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二、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物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
二、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展示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室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二、 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比如“在学习天然气”这一课题时,我市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的内容,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了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像这种例子有很多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牌教学测设情景的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人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三、 调查与实践,设置情境,培并探究能力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黄河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学习“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据报道,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
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是化学概念、化学理论,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都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创设各种情境,一切从实验所提供的化学事实和数据出发,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我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与各位同仁做以交流。
一、重视实验的趣味性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育,初见试管、烧杯、漏斗、铁架台、酒精灯,学生感到的只是新奇,待把它们一气呵成组装成实验装置,学生再来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着实被实验装置的造型美所打动。实验中还有镁带的燃烧、宝石般的胆矾、奇异的铜树这样的千娇百媚,更有氢气爆炸的惊心动魄。有谁能忘记这奇妙的美的感受呢?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了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 等。这些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重视实验的习惯和方法培养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过滤时,要“一贴,二低,三靠”。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①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②了解实验仪器、装置;③学会正确操作方法;④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氧气实验室制法,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究,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
三、重视实验的自主探究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开展“设计装置展示”活动,再由各组同学自愿作为推介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四、重视实验中多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因为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树立、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而多媒体无法代替,否则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总之,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摘 要】我国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长期受到升学率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被严重弱化,影响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态度的养成。新课程以人本教育为教学理念,对初中化学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主动性,还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提升其化学的实际运用能力。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一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并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这就造成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不强,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较弱。具体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对化学实验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
初中化学的实验是一门动手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对化学实验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然而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化学实验的认识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就老师而言,由于对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在化学教学中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突出化学知识的讲解,而淡化了实验教学,且忽视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学科特点,从而形成了一种“讲实验、画实验、验证实验”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使化学实验教学形成了一种机械的教学模式。此外,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被削弱。
2.就学生而言,一方面,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对化学的实验课抱着一种既新奇又恐惧的心理,既跃跃欲试又害怕接触到有腐蚀性、有毒、有害的化学实验品,这一心理造成学生“观望化学实验、独占实验或实验用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缺乏科学的认识就导致他们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不是预期现象的情况下,就会以自己的经验或所学的知识而盲目地下结论,并未抱着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其中原因,从而产生了一种对化学实验极不不负责任的态度与行为,长期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态度与方式。
(二)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不强
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对化学可谓是初次接触,化学基础相当缺乏,这就导致学生在化学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好奇与恐惧参半。然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缺乏了良好的指导,从而使部分学生在化学实验的学习过程中畏首畏尾,逃避化学实验,厌恶化学实验的现象屡屡发生,这就导致了学生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被削弱,化学的实际应用能力难以提高。
二、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的将课程目标主要划分为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以及过程与方法等三大目标,既注重化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注重学生的合作与情感体验。因此,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科学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化学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三中的《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为例,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这一实验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学习其用途,了解它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为: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实验进行分析与推理,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为让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并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并关注自然环境的意识。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老师要展开合理的化学实验设计。在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1.教学模式的选择。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与练习相结合的模式展开化学与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够运用这类化合物解释生活中与此相关的化学问题与现象。
2.学习方式的变化。老师可通过课堂合作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问题展开讨论,对其中的重难点可结合试验进行探究,并适当结合课堂训练,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具体方案可设计如下:
(1)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明确实验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将其与氧气等进行比较,使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
(3)多媒体或网络手段,让学生了解干冰与二氧化碳的用途,使学生突破重难点,实现师生的双边互动。
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还要重视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教学过程的展示,使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老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实验教学中要学会适时放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展学生的化学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增强。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为例,在本课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意识,让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老师可设置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同学们喜欢游泳吗?那到水里后是沉在水面下还是漂浮在水面上呢?”让学生实验的兴趣被充分激发,然后可让学生动手实验练习:在一烧杯中注入300ML水,并放入一个鸡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分析当不加食盐或加入不同食盐量时鸡蛋的沉浮状况,让学生对定量实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亲身的体验中了解质量分数的概念,并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质量分数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态度,而且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了规范使用实验仪器,并学会认真观察记录的良好的实验习惯。此外,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化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化学实验过程的展示
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的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注重化学实验的过程展示,开展真正的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例如,在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教学时,老师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以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化学反应如纸张燃烧、铁生锈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简单反应的探讨,判断物质质量的加、减。同时,老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猜想或假设可能的答案,并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例如,在硫酸铜与铁的反应的实验中,老师可要求学生亲自打磨铁,并让学生思考为何要使用清洁能源,将烟囱架高的方式对缓解工厂废气污染是否有效。老师要将这些生活情境有效地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增强化学学习结果的迁移,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这一实验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发现与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鼓励与加强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性学习,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化学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的实验教学要注重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情感激励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申冉.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陈利娟.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王智忠.对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3,(02):12-15.
[4]魏崧.新课程中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群文天地,2011,(14):141.
[5]大丰市刘庄中学葛卫红.浅议新课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N].学知报,2011-03-21G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