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据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要获得融资十分困难。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超过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流动资金部分或者全部不能满足需要,超过60.5%的企业认为自身得不到中长期贷款,融资困难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1]。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学术界及实业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对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稳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生态[2]。由于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延长至供应链上中下游,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资金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淡化了企业因自身规模而带来的融资瓶颈,加速企业财务周转,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客户群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但供应链金融作为银行新型的盈利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立场,对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供应链金融实践模式
最早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是荷兰一家开办质押融资的银行。国外,马士基、UPS都是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参与者,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成为其主营业务。国内,深发展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先驱,中信银行以及工农中建也相继涉及供应链金融业务。
由于供应链金融活动参与者背景各异,这里笔者举简化例子:假设存在原料供应商R,制造商M,批发商W,M为核心企业。
出于生产需要,M向RMS购买原料。由于M实力强大,遂要求RMS赊销,即M暂不付款,形成RMS的应收帐款。由于RMS在备货过程中就需要垫付,财务很难周转,遂寻求保理商帮助,让其通过购买债权对方式向RMS支付现金,解决RMS流动性问题。这一过程中最关键就在于M的信用,M守信与否都将直接关系到坏账率。W向M购买产成品,由于M实力强大遂不准备向W赊销。W只能通过直接付款、承兑汇票、向银行贷款等方式。而除了直接付款方式,其他方式需要W有足够都授信,而我们都知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授信是十分珍贵的。银行此时的作用便被放大,对于M,银行了解M作为是核心企业,信用充足。银行便通过占用M的授信方式,向W发放买放融资用于支付M的货款。
不难看出,M的存在,加速了M和W的现金流转速度。对于银行而言,在保证核心企业的风险可承受的前提下,自身资金成本也得到降低。
二、供应链金融运行中银行承担的风险及产生原因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量化工具匮乏带来的内生风险。由于融资行为是单向的,因此银行在供应链金融实际操作上往往处于被动局面。银行作为特殊企业,需要控制风险,保证收益。出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贷长不贷短,贷大不贷小”,“银行追着大企业跑,中小企业追着银行跑”等现象层出不穷。在这些现象背后,折射了我国银行偏好短期利益的浮躁心态及借贷原则的扭曲。
而这都会造成供应链金融的操作环节过于繁琐复杂,让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垫付时间成本。因为涉及到供应链各级企业,银行需要正确度量企业授信额度以控制风险敞口。同时银行还需根据供应链自身特征,实时管控资金流量;此外对银行自身来说,还需要考虑到自身股权结构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对于国有控股的银行而言,存在国家的隐形担保,风险承受能力强;而对于股份制银行,股东存在风险厌恶,会降低风险承受力。
虽然供应链金融历史十分悠久,但在我国仍不存在普适方法量化银行的成本收益,也没有精确的计量模型能让银行进行风险识别与核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主观方面决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无法按部就班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建立了模型用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确定准入条件等模型,但由于模型测度的数据多来自上市公司或知名企业,对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供应链金融而言,缺乏代表性。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带来的法律风险与道德风险。由于我国尚不存在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法律,虽有《担保法》、《合同法》、《公司法》和《动产抵押登记办法》等法律进行规范,但就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因为只有适用主体类似,无法覆盖供应链金融的方方面面,所以存在诸多法律漏洞,如《担保法》未明确规定原材料、半成品和应收账款等可以质押;《物权法》则规定质权人不限于金融机构等等。此外由于合同形式多样,鉴别十分困难,甚至企业间没有真实的贸易行为,但通过伪造合同或者伪造财务报表也能够获得银行授信的现象。长期以往,银行坏账会积累到直接危害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地步。企业单方面违反与银行签订的借贷合同,将所获得的流动性用于它用,严重影响企业的还贷;企业获得贷款并取得收益后却有意谎报亏本,并伪造财务报表,影响银行的判断;企业贷款后对资金利用不充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对银行与企业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等都是其可能的表现形式。
(三)不确定性引发的质押物贬值风险。当出现因利/汇率变动等原因使企业无法顺利销售完存货时,企业资金无法回笼,无法按时还贷,银行可处置企业的质押物。由于质押物多样,若质押物变现成本很高或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敞口余额时,商业银行便不会将其变现,因此持有此类质押物对于银行而言反而无法遏制风险敞口。
(四)企业协同发展弱化致使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失效风险。企业协同主要指企业间通过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空间与效率上的有序结构。由于供应链金融是银行通过给核心企业资金支持,再使核心企业支持配套企业从而达到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的方法,其高效运作的前提是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必须存在协同关系。实际上,由于核心企业实力强大,在合作过程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对上游可以要求赊销,对下游不允许其赊销,给上下游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供应链金融无法抬升中小企业信用,名存实亡。
(五)企业间动态投机导致银行经营困难。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实践中,由于企业间合作关系是随着合同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业务的完成而结束。因此,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均可选择下次合作或不合作。由于供应链金融没有强硬的控制机制,当企业面临多条供应链时,会自主选择利益可获得性最大的;在供应链条有限的条件下,会自动退出盈利空间小的。这种动态的投机风险给银行、企业间合作与供应链融资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增大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难度。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一)实时监控企业间资金流动。由于供应链金融风险在整个供应链条中传递需要一定时间,这就为遏制风险提供了有利条件。银行可以通过成立独立于自身以及核心企业的第三方监控机构,允许第三方机构使用自身信息渠道,分享自身在企业间资金往来的实时信息优势。
银行也可与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制定好保密协议,允许第三方机构获取企业财务数据以监测可疑交易行为,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危机处理效率,更加稳定的帮助商业银行发展相关业务。银行也需要对核心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测量,一旦出险或者风险有增大可能,立即告知相关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
(二)建立健全征信与法律体系。征信当局首先要能保证信用信息大体真实、完整,提供多样化的信用信息使用渠道,并及时更新信用数据库,辅助银行做好客户信息管理以及贷款后的动态信息分析,使银行能够综合使用信息,优化自身操作方法,提高自身前期的风险鉴别能力,降低风险。但以上这些措施是针对客观的外部企业信息而言,银行只能根据信息来规避风险,银行出于被动地位。下面介绍一种主动性的风险控制方式。
为了改变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施时所处的弱势地位,银行自身应该建立企业动态信用评价门槛,严格对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价,通过提高门槛来甄别出风险隐患大的企业。银行还应该加强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整合,帮助形成企业间良性互动沟通机制,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
从监管当局的角度看,监管当局要对恶意规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 维护商业银行债权,建立公正法制化的商业环境, 尽可能让商业银行在维护自身权益上去行政化, 减少银行风险损失。
(三)进行抵押品的契约设计。黄金是资产保值的有效工具,能够较好地规避通货膨胀给资产带来的风险。当供应链金融过程中出现了质押物品,银行可黄金保有当局建立合作并将质押物按恒定的转换价格转为代表黄金的凭证,以黄金的保值性避开抵押物贬值的风险,到期再将黄金凭证转为抵押物退还给企业。由于这一过程完全可以电子化,因而不会增添任何管理成本。银行还需要时刻关注抵押品市场价格,一旦抵押品价格下降至警戒线,银行需要通知融资企业补充保证金。
(四)企业协同发展弱化致使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失效风险解决。协同问题的产生与否在于核心企业的配合程度。商业银行理应构建一个交流平台,定期与核心企业,中小企业沟通,主动去发现企业的难处。银行还应该制定统一规范和完善的业务流程,使运作条款与系统内部协调步调一致。银行要在融资过程中,和所有供应链主体进行紧密的合作,提升供应链企业的运作水平。规范准入与退出机制,对违约违规企业要有经济与信用上的惩罚措施,经济上可以收取罚款或违约赔偿金,信用上银行可以提高违规企业的二次准入门槛或降低授信额度。
(五)银行进行供应链利益分配。追逐利益是企业天性,供应链金融投机风险的产生实际上是企业天性和企业家精神匮乏的体现。在供应链条上,企业想要实现利益最大化,都需要以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和企业间互利共赢为基础。为此银行要引入激励机制,注重转变企业理念和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合理分配既得利益,以公共人的身份进行利益分配。
(六)引入供应链金融专门人才。由于供应链金融的复杂性,需要熟悉金融、国贸、法律、计算机编程和财务知识的复合性人才,而我国目前尚不存在对供应链金融的普及教育,唯一与之相近的是物流管理,而目前物流管理人才显然不能满足供应链金融的需要。
所以银行应当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抓好全员经营理念,实际技能以及实际业务操作上的培训,尤其要尽快提高信贷人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以顺应供应链金融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金融展―会议实录[R].2010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金融内容
1、供应链金融的涵义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相当于在网站中购买商品的流程,之间有资金运转、物流传递、信息转换等环节,这些都在一定情况下得到控制。在网络中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里,是一个整体的网上商务服务流程。在不断的风险中,发掘到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出现的风险得到控制。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对金融业务中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与控制。
2、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中发现需要融资的对象。这个企业能在供应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又有很高的地位,那么就可以成为融资的对象。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等级是作为次要评判标准。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与传统的资产抵押相比,供应链金融主要突出的特点,授信活动会在融资过程中是停止的。资金也不能随便挪用。利用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征,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信用等级,通过一定的评判标准才能获得银行的帮助。在整个融资流程中所得销售收入,用于授信还款。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分析
1、交易成本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不同的情况,发现费用,通知交易者,谈判时的费用,一切与交易相关的费用都必须做到了解。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将企业的信用等级与能力作为供应链的评判标准。
2、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有两种,在事前的选择并没有直接选择,在方向上是相反的,还有就是事后所要承担的道德风险。就逆向选择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定的评级标准,审查中确保真实性。而第二种风险的控制是需要通过监管来控制的。在银行的内部建立一定的信息共享机制。
3、委托
在供应链金融中,有委托这一项。银行与各企业之间,在信贷业务上必须更加的谨慎,在业务交易中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物流相关企业负责货物的运输,对于仓储等做好一定的监管。在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避免出现委托问题。在两者相互进行交易时,进行监督并做好信息交流。在各大合作中,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
三、风险管理的类型
银行业务中,风险时涉及到信用,市场以及内外部操作的。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市场和信用风险上。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在投资中向多元化发展,贷款的出售也在其中等。最常用的是要进行信用等级的测定,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对出现的损失提供一定的保险。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
1、信用互换
信用互换在信用衍生品中是非常广泛使用的。可以将金融工具分离,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在市场中的流通性也会增强。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在不同的供应链中,各大企业可以进行信贷业务。银行可以贷款给不同的企业。在企业,银行之间存在着第三者,那么就是中介机构。中介机构通过银行给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服务获得收益。银行会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给予相关需要帮助的企业。在贷款过程中可以实行等价额度的业务,从中可以进行比例互换。获得利益的同时,在形式上有一定程度的互换。中介机构从中所获得的相当于服务费。签订相关的协议,一切建立在合理的信用基础上来实施,信用互换也是风险管理中出现很频繁的类型。
2、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期权在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信用期权在成熟的金融市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发行债券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它需要满足一定的信用评估。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两者相比,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
四、信用风险管理
1、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市场越来越开放,相关法律法规的波动和创新产品的产生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保障整个流程的安全实施。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信用风险的及时关注,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
2、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最终根据信息的搜集与整合来决定最终给企业的融资是多少。事后风险的处理就是,在遇到意外情况时,银行必须与企业共同来面对问题,将风险控制到最小。这样才能达到信用风险的管理目标。信用风险管理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银行必须对企业进行前期的了解,才决定是否进行融资,以及融资的标准。事前事后的双结合,可以让整个信用风险管理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加强信息流整合帮助控制风险
加强信息流的整合能够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必须从信息的控制入手,信息要适时的更新并充分做到共享。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也要适应当下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
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进了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合作的发展。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同时各大企业也可以相互监督,可以有效的减少信用风险行为的产生。避免风险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2、发挥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信用中的地位
关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做到深入的了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商业银行在信贷抵押资产实现证券化,合理的运用衍生产品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
3、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风险降低到最低,转被动为主动是非常重要的。供应链的管理运用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参与者也是非常的多,所以承担的风险也多。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适时对系统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的同时不断的改进。对于突发事件要给予非常完善的处理方案。将供应链金融风险中出现的危险最小化,避免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评估部门的不专业,商业银行的专业评估也不达标,这样会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信用质量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一起着手,两者结合更能作为非常有利的保障。供应链中的参与者都是有相关契约的,通过模型对信用进行评估从而规避较大的信用风险。在各大合作中,它们是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六、结论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本文是根据以往的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使用中如何规避风险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结合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于风险监管的处理与突发风险的产生都做了相应的分析,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基础。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佑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析[J].2013.
[2] 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
[3] 曹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J].2011.
关键词 供应链融资 融资模式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但由于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稳定性差,资信水平不高,缺乏抵押担保等原因。中小企业难于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且融资成本过高,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而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锁定较高信用等级的单位作为应收账款及订单融资的核心企业,或者以价值稳定、流通性好的商品作为物权担保,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1 供应链融资研究进展
与在实务界的受关注程度和红火发展相比,关于供应链融资的理论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而国内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角度切入。由于供应链融资是供应链管理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财务供应链的研究,第二阶段为供应链融资的研究。
第一阶段:财务供应链的研究。供应链管理以构成供应链的商品流、信息流、财务流的最优化为理念。Profldeta1.(2003)将金融资源流看成是介于物流和金融之间的金融供应链,并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将净流动资产的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田中禾等(2007)提出财务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具备的动态财务平台和五个功能模块。为企业优化财务流程,提升动态财务能力,构建企业动态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二阶段: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为洞悉供应链融资提供了概念上的铺垫。国内学者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始于2007年。邹武平(2009)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三种基本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作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熊熊等(2009)研究了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提出了考虑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减少了目前对供应链融资业务评价大多依靠专家评价的局限。侯丽霞(2012)主要研究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通过对风险评价体系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构建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评价综合模型,并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和监控提出参考和建议。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财务供应链和供应链融资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降低资本成本率提升公司价值的研究依然空白,而这正是供应链融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2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概念及现状
2.1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概念的引入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在审查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基于供应链上的某一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状况,从生产周期中的采购原材料开始,再将原材料制成半成品、成品,最后将产品通过销售网络送到最终用户手中,对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的一种融资服务。
2.2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
目前,根据抵质押物的不同,以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为质押物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融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三种模式使得处在任何一个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都可以根据企业的上下游交易关系以及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
2.2.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中小企业)、债务企业(核心大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一般运用于企业售出货物至货款收回的阶段,操作流程简单,能加快中小企业资金回笼, 提升资金周转速度。
2.2.2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上游核心大企业预付账款。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则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短期的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是指在作为产业链核心大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
2.2.3 融通仓融资模式
融通仓融资模式,又叫存货模式,是指受信人以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该模式适合处于任何时期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中小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融资业务时,需将合法拥有的货物(如原料、 存货、商品等可流动货物) ,交付银行认定的专业物流仓储公司保管,只转移货权不转移所有权,由银行、中小企业和专业仓储物流公司三方共同签订协议,银行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在企业发货后,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为其融资。当提货人向银行支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交给提货人。
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及风险测度
3.1 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客户由于违约导致银行损失的可能。因此,要明确供应链融资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就需要供应链融资服务提供银行在流程和制度上从信用风险的识别、到信用风险的度量、到信用风险的评估、到信用风险的控制予以规范。
3.1.1信用风险的识别
信用风险的识别就是要发现企业违约的主要原因。首先,在大类上可以将信用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次,基于供应链融资授信的支持性资产主要涉及:存货、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最后,授信企业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也是信用风险中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
3.1.2信用风险的度量
现阶段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较为困难,主观判断的依赖比较强。因此,如何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成为当务之急,一个可行的方式是银行在进行风险度量时采用结构化的评估方式。
3.1.3信用风险的评估
信用风险的评估主要是需要银行综合分析授信的违约率及违约成本,考虑放贷的信用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若放贷的收益不足以弥补风险,银行就应要求授信企业提供更多的信用支持,来匹配相应的风险,以此来规避风险。
3.1.4信用风险的控制
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有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补偿、损失控制等。
3.2操作风险管理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3.2.1操作风险的识别
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雇用合同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
3.2.2操作风险的评估
对于操作风险进行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供应链融资中操作风险的量度和管理结合起来。
3.2.3操作风险的控制
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控制,首先注意的是操作风险控制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与收益相匹配,还有就是明确每个操作风险环节上的责任人。
3.3其他风险管理
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供应链融资中普遍采用授信资产支持作为信贷基础,各类授信支持资产能否做到与授信主体信用的隔离,其中涉及相关法律问题。因此,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也是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中所必需考虑的。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商品价格以及汇率变动,或替代商品的出现,造成企业资金链紧张,无法还贷的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动,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或使得供应链所在行业的经营现状发生改变,造成企业形成无法还款的风险。
4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措施
4.1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是由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要参与主体决定的,因此供应链融资中的信用风险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有必要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建立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管理。
(2)选择与信用良好、实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3)监控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动态控制信用风险。
4.2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由于供应链融资的融资模式各不相同,参与主体也比较多,业务流程也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操作风险在所难免。针对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完善合同、协议和操作流程设计,规范操作行为。
(2)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队伍。
(3)完善内控体系,构建分层次监督体系。
4.3市场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市场风险对于是银行来说是不可控风险,因此,针对市场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选择价格相对稳定的质押物。
(2)建立灵活快速的商品市场价格监控体系。
(3)与商品价格相对稳定的行业合作。
4.4其他风险管理方法
4.4.1法律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
首先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前,商业银行应确保拟定相关的合同、协议和业务流程不存在漏洞,从源头上杜绝法律风险的产生。其次,在授信调查阶段,银行工作人员应审核作为质押物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所有权、合法性和可转让性,防止发生法律纠纷。此外,政府应当完善供应链融资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培育良好的法制环境。
4.4.2政策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
政策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国家宏观政策,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对于银行来说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商业银行在管理政策风险时,只能对国家宏观政策进行预测,一旦政策风险发生,银行可以及时采取风险应急处理措施,避免风险大规模爆发。同时银行也应进一步加强对供应链行业和融资企业运营状况的监控。
参考文献
[1] 田中禾,王斌,颜宏亮.基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研究[J].软科学,2007(2).
[2] 邹武平.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商业会计,2009(1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资金约束;信用融资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131-04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ree main research respects in supply chain financing: operating decisions,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It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financing; capital constrains; trade credit
1引言
供应链金融 (Supply Chain Financing) 是近年供应链管理和金融理论发展的新方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降低供应链中资金成本、减少供应链风险等的一个有效手段。21世纪以来,供应链金融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各种融资模式、方法和产品大量涌现,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到供应链融资实践中。但供应链金融在实践和理论上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预示着供应链金融中运营与风险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活跃的理论研究前沿。
从理论研究背景来看,以往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多注重于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的管理,而忽视了供应链中资金流的管理。供应链金融则强调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管理来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供应链系统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获取能力与成本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甚至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9月,全国仅有23.9万户中小企业取得银行授信意向,中小型企业的银行信贷覆盖率不足1%。因此,在供应链中对资金流进行整合管理、引入金融机构或供应链管理企业的融资方案,能够大大地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绩效。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Albert关于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的分析[1]。而直到21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大量供应链金融的管理实践的出现,供应链金融中的运营决策与风险管理等理论研究才真正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人们认识到在供应链中考虑资金流能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营利能力和绩效,而提供融资服务的企业也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如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利用物流融资来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产品而获得更多的收益[2]。
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通过总结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的管理实践,分析了实践中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与风险管理方法[3]。国内学者李毅学等概括了物流金融的内涵和基本结构,构建了物流金融学科的理论研究框架,从资金约束下企业的物流运营决策、物流金融中银行和物流企业的风险控制决策等三个方面就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归纳[4]。
结合最新的研究,本文将从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运营决策研究、协调管理研究和风险管理研究三个方面对供应链金融的最新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2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运营决策研究
在运营决策过程中考虑企业的资金约束或加入融资决策因素是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
2.1资金约束下的企业运营决策研究
一些学者对于单个企业同时考虑生产与融资决策问题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从国际学术文献来看,研究者从企业的库存策略、生产决策、支付策略、融资策略等方面研究了资金约束下企业的运营决策问题。Buzacott和Zhang将基于资产的融资方法引入生产决策中,分析了确定型和随机型的两个模型,论证了综合考虑生产和融资决策对成长型企业的重要意义[5];Chao等研究了一个有资金约束的动态库存控制模型,分析了模型的特征并提出一个求解模型的方法[6];Chen和Chen研究了多产品情况下有资金约束的报童决策模型,提出一个MCR算法来分析这个模型[7];Ding等从风险管理角度考虑运营和资金决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8]。
近年,国内一些学者使用报童模型或EOQ模型来研究资金约束企业的订货决策问题。陈祥锋和朱道立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金约束供应链运营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分析了传统结构、结构和控制结构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金融和运营决策问题[9];陈祥锋等研究了由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金融和运营的综合决策问题及影响[10];鲁其辉等采用报童模型分析了在多阶段运营的情况下,应收账款融资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情况[11];李梦等研究了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企业违约后银行高效率、低成本清算质押存货的最优清算策略[12];徐鹏和王勇考虑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下的EOQ订货模型,并从质押物价格不变和变动两个角度,研究模型的最佳订货周期和订货量[13]。
2.2含资金约束博弈中的最优对策研究
在研究资金约束的供应链中,一些学者采用了博弈论的研究框架。Buzacott和Zhang用Strackelberg博弈研究了零售商的订购决策与银行贷款策略之间的关系[5];Kouvelis和Zhao研究了资金约束的零售商有高额的破产成本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给出了供应商的批发价格和零售商的订货量的均衡解[14];Caldentey和Haugh考虑了在一个完美的金融市场中,企业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套期操作策略的供应链契约,分析了资金约束下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Stackelberg对策[15];晏妮娜和孙宝文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三方Nash博弈[16]。
2.3供应链融资与以往融资策略的比较研究
还有一些研究者分析了资金约束企业在融资时对于融资途径的选择问题。Caldentey和Chen比较了供应商融资 (Internal Financing) 和外部融资 (External Financing) 途径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指出供应商和零售商都会偏好于供应商融资[17];Babich等在单周期模型中,分析了资金约束下贸易融资与银行融资对供应商选择、供应链绩效的影响[18];钟远光等研究了零售商在面对初始资金不足时大多数情形下借助供应链核心制造商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优于金融机构等提供的外部融资[19]。
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对资金约束情况下的运营和融资综合决策有了较多研究,但主要考虑存货或资产的质押融资,而缺乏对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新型的组合融资等模式的研究,融资渠道主要考虑上下游渠道和银行渠道,而较少考虑第三方平台的融资渠道。
3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协调管理研究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协调管理主要指:借助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信用或供应链外部环节,即第三方企业(如3PL、金融机构等),提供融资服务来协调供应链的业务协作,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以达到供应链环境中所有参与企业“共赢”的目标。在金融领域,很早就有学者关注贸易信用对于企业运作价值的影响[20]。而在近年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文献中,基于上下游企业的贸易信用(Trade Credit)的供应链协调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国外学者聚焦于贸易信用能否作为一个供应链协调策略来提高供应链绩效的研究。Chaharsooghi和Heydari分析了贸易信用融资情况下订货量和订货点联合决策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的存在条件[21];Lee和Byong-Duk指出如果零售商采用外部的直接融资则供应商的回购补贴不能完全协调供应链,而供应商同时使用回购补贴和贸易信用能够完全协调整个供应链,并且供应商能获得系统利润增长中的大部分[22];Chen和Wang的研究了有资金约束的供应链中贸易信用对供应链的价值,指出贸易信用能部分协调资金约束供应链[23];Kouvelis和Zhao研究一个有资金约束的两层供应链,指出最优的供应商贸易信用决策能够提高供应商的利润和整个供应链的利润,零售商的收益也会比银行融资情况的收益更高[24];Gupt和Wang研究指出供应商会自愿选择信用条款来协调供应链以至于在回购惩罚中自己损失最小[25]。一些研究指出第三方企业(3PL、银行)的融资服务也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Chen和Cai指出由3PL给出贸易信用能协调资金约束的供应链[26];Chen和Wan分析了资金约束零售商的运营和融资联合决策问题,指出外部金融市场能为供应链所有成员带来利益增长[27]。
国内一些学者也从供应链协调的角度研究贸易信用或第三方企业(3PL、银行)融资方式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陈祥锋等研究了当零售商存在资金限制时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服务以实现自身的最优采购策略,并探讨了融资服务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28];王勇和徐鹏在融通仓物流融资模式中考虑含“公平偏好”因素的委托模型,指出银行可以根据3PL“公平偏好”的强弱,合理设计报酬机制以协调物流融资供应链[29]。
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供应链协调管理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者主要考虑基于上下游企业的贸易信用或银行融资能否协调供应链,而对于其他融资模式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较少。
4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固定资产融资或担保融资的创新融资模式,融资企业或金融机构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如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等,风险控制直接影响业务开展的规模与水平。在物流金融业务的事先风险控制环节,一些研究者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问题[29],为金融机构提出了不同于现有信用评价体系的风险评价方法。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管理有了一定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库存质押融资模式和供应链中贸易信用方式中,风险的防范机制以及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近年,国外学者主要是从风险共享的角度研究质押融资方法能否提高供应链的绩效。Lai等研究了资金约束下的存货质押融资对供应链风险的共享作用,分别研究了预定模式、委托模式和混合模式下的供应链效率问题,指出资金约束下供应商更偏好预定模式,但混合模式才能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最优效率[30];Birge通过期权定价的方法将风险合并到生产能力计划中[31]。
在基于库存的质押融资中,融资中风险控制的指标有很多,如利率、质押率、收益分配率、贷款额度、平仓线和警戒线等,但最重要的是利率(Interest) 和质押率(Loan-to-value Ratios)。由于我国利率的确定受到许多管制,使得能够自由设定的质押率成为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核心指标。近年,国内学者研究了对不同的实践背景下以质押率为风险管控手段的融资决策问题。何娟等研究了收益率自相关特征的存货质押动态质押率设定问题,提出长期风险VaR计算解析式,得出与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相一致的质押率[32];李毅学等研究了统一授信模式下存货质押融资质押率问题,指出下侧风险规避的物流企业必须针对不同借款企业的再订购决策反应设定相应质押率才能使决策最优[33]。
由于质押物本身价格波动会带来风险,存货的价格受市场需求和企业物流运营决策的共同影响,如果担保物价格随机波动,则融资风险将主要来源于市场因素的变动。李毅学等研究了价格随机波动下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质押率决策模型。此外,商品市场的流动性也会带来风险[34],研究者还从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角度研究质押融资中的风险问题[35]。
5整体评述
总体来说,关于供应链融资的运营与风险管理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深度和广度都显不够,以往的研究重视管理实践背景下的理论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仓单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和贸易信用方面,较少考虑基于核心企业信用或基于网络平台信用的供应链信用融资模式的研究。但从大量的供应链金融实践看,考虑各种交易对象、信用依托、交易模式、融资途径、风险特征和供应链结构等因素,进行深入的供应链金融的运营决策和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管理实践。
(2)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现有理论很少关注包含供应链融资的供应链网络的研究,如关于网络中协作风险的研究、供应链网络形成和演化理论、风险传递与影响机理、关于供应链网络变化下的风险管理方法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各种包含供应链融资的典型供应链网络结构,深入研究网络中的运营决策和风险管理问题,这样能为新型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未来研究需要有效地弥补上述不足,研究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运营决策、协调与风险管理问题,希望能解决有关供应链金融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提出更多创新性的供应链金融运作与风险管理理论,旨在为供应链金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管理启示。
参考文献:
[1]Albert R K. Economic Aspects of Inventory and Receivable Financing [J].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948, 13 (4): 566-578.
[2]Hofmann E. Inventory Financing in Supply Chains A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approa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9, 39 (9): 716-740.
[3]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 新经济下的新金融 [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4]李毅学, 汪寿阳, 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 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 30 (1): 1-13.
[5]Buzacott J A, Zhang R Q.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24): 1274-1292.
[6]Chao X L, Chen J, Wang S Y. Dynamic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Cash Flow Constraints [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08(55): 758-768.
[7]Chen L-H , Chen Y-C. A Multiple-item Budget-constraint Newsboy Problem with a Reservation Policy [J]. Omega, 2010,(38): 431-439.
[8]Ding Q, Dong L, Kouvelis P.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Financial Hedging Decisions in Global Markets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4, 55 (3): 470-489.
[9]陈祥锋, 朱道立. 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物流提供商的系统价值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08, 23 (6): 666-673.
[10]陈祥锋, 朱道立,应雯珺. 资金约束与供应链中的融资和运营综合决策研究 [J]. 管理科学学报, 2008, 11 (3): 70-105.
[11]鲁其辉, 曾利飞, 周伟华. 供应链应收帐款融资的决策分析与价值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12(5): 10-18.
[12]李梦, 冯耕中, 李毅学, 汪寿阳.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最优清算策略[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 30 (9): 1579-1585.
[13]徐鹏, 王勇.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下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31 (11): 2077-2087.
[14]Kouvelis P, Zhao W H. The Newsvendor Problem and Price-Only Contract When Bankruptcy Costs Exist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1, 20 (6): 921-936.
[15]Caldentey R, Haugh M. Supply Contracts with Financial Hedging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9(57): 47-65.
[16]晏妮娜, 孙宝文. 考虑信用额度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最优策略[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31(9): 1674-1679.
[17]Caldentey R, Chen X F. The Role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Procurement Contracts[A]. Kouvelis P, Dong L, Boyabatli O, Li R. Handbook of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 Global Supply Chains[C]. U S A: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2. 289-326.
[18]Babich V,Aydin G, Brunet, P-Y Keppo, J Saigal. R Risk, Financing and the Optimal Number of Suppliers [M]. London: Springer-Verlag London Ltd, 2012. 195-240.
[19]钟远光, 周永务, 李柏勋, 等.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零售商的订货与定价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6): 57-67.
[20]Petersen M A, Rajan R G. Trade Credit: Theories and Evidence [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 661-691.
[21]Chaharsooghi K S, Heydari J.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for the Joint Determination of Order Quantity and rReorder Point Using Credit Op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204): 86-95.
[22]Lee C H, Byong-Duk R. Trade Credit for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204): 136-146.
[23]Chen X F, Wang A Y. Trade Credit Contract with Limited Liability in the Supply Chain with Budget Constraints [J]. Ann Oper Res, 2012(196): 153–165.
[24]Kouvelis P, Zhao W H. Financing the Newsvendor: Supplier vs. Bank, and the Structure of Optimal Trade Credit Contracts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12, 60(3): 566-580.
[25]Gupt D, Wang L. A Stochastic Inventory Model with Trade-credit [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sperations Management, 2009, 11(1): 4-18.
[26]Chen X F, Cai G S. Joint Logistic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by a 3PL Firm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 214 (3): 579-587.
[27]Chen X F, Wan G H. The Effect of Financing on a Budget-constrained Supply Chain under Wholesale Price Contract [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 28 (4): 457-485.
[28]王勇, 徐鹏. 考虑公平偏好的委托模式融通仓银行对3PL激励 [J]. 管理工程学报, 2010, 24 (1): 95-100.
[29]熊熊, 马佳, 赵文杰.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 [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 12(4): 92-98.
[30]Lai G M, Laurens G, Deboa K S. Sharing Inventory Risk in Supply Chain: The Implication of Financial Constraint [J]. Omega, 2009(37): 811-825.
[31]Birdge J R. Option Methods for Incorporating Risk into Linear Capacity Planning Models [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0, 2(1): 19-31.
[32]何娟, 蒋祥林, 朱道立. 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钢材质押贷款动态质押率设定的VaR方法 [J]. 管理工程学报,2012, 26(3): 129-135.
[33]李毅学, 汪寿阳, 冯耕中. 物流金融中季节性存货质押融资质押率决策[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 (11): 19-32.
1.1课题背景和意义
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了《巴塞尔协议III》,随;t银监会了《巾国银监会关于中P1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银行全面风险能力。违约风险作为第一支柱内的重要内容,建立违约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初级的还是高级的内部评级法,都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独立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概率作为量化违约风险的关键参数之一,其有效度决定了商业银行控制违约风险的能力。能有效估算违约概率的方法和模型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抓住时机脱颖而出、做大做强。
在传统业务上,巾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自有资本较少,因而不易获得贷款。并且商业银行多采取“信贷配给”的信贷模式,信贷人为了减少坏账隐患,便严格控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大^融资困难。但是近年来为了寻求业务的增长,供应链金融被我国众多商业银行人力发展。作为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型金融产品,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银行以及学术界重视。银行为了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会利用自身资源为核心企业挑选合适的中小企业,或者为部分中小企业配对强势的核心企业,这样既有利于双方企业经营发展,又增加了银行的业务。但是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还并不成熟,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其中中小企业违约风险更是银行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而违约概率测算是商业银行进行违约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银行在挑选中小企业时需要合理的评估其违约风险。
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往往变成一种博弃行为。尽管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传统的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的需要,违约风险评估的模型不完善,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观念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等。这对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评估并控制违约风险、提高利润成为许多银行的迫在眉睫的难题。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其违约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际研究还比较欠缺,这增加了违约风险管理的难度。木文的选题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形成的,分析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特征,研究评估违约率风险的模型和风险防范方法。这对于有效解决我P1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将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进行总结和综述,丰富了国内对供应链金融内涵及其风险的理解。
第二,分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并构建供应链金融下违约风险的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分析选取适合我国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这对银行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第三,研究期权契约在预付款模式中对风险防范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在实践方面,通过选取现实中的汽车行业销售商的巾小企业数据,评估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违约风险,这有助于银行开展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木文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论述了国内外有关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最后论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阐明了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理论依据及评估指标的构建,并比较分析违约风险度量模型。
第三章针对供应链金融基木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挖掘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违约风险的相关信息,分析其生成机理,构建适合本文研究的风险评估指标。
第四章为实证部分,根据上文选择的分析方法,利用构建的评估模型,对汽车供应链金融中违约风险进行分析。
第五章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模式融资模式,研究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下是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分析方法。
1、文献归纳法
收集当前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和相关文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2、因子分析法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量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使得指标降维,简化指标结构,对后续的模型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模型建立法
在被因子分析已处理指标数据的基础上,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价模型。
4、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比融入期权契约前后的预付款融资模式,探讨期权契约对供应链金融的影响,分析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供应链金融理论方面的应用演绎,力求从理论上对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违约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力求客观、定量、科学地揭示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内涵。
1.4创新与不足
1.4.1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国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也逐渐收获成果,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是紧密联系实际的产物,在以下方面做了探索性工作:第一: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建立主体评价和债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尝试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违约风险评估模型。在样本选取方面,本文和其他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所有的研究都是选取我国中小版的企业数据,没有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寻找合适的核心企业,并且企业间上下游关系不明确。本文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汽车品牌企业,而各个经销商却是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根据各企业与经销商的供应链关系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违约风险,对不易获得的数据采用打分方法,力求科学、合理的分析中小企业违约情况。
第二:根据供应链金融各融资模式中风险点,研究相应的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融资模式特点,考虑期权契约对控制违约风险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并扩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1.4.2不足和需要改进
第一,本文的指标体系是根据各银行现有的中小企业评价系统结合各参考文献分析得出的,这只能是一般性研究,在实践中需要各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重点调整和改进。
第二,本文违约风险的评估还存在一定误差,需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研究改进,提高违约风险评估准确性。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现状 问题 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发猛进的发展,GDP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是,我国各类企业之间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我国,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却存在着融资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加上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加不容乐观。供应链融资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新型业务,可能会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供应链融资概述
所谓供应链融资,指的是商业银行对某个产业供应链中单个或者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稳定和流畅的“产供销”链条,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的相互协调和作用,实现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供应链融资与传统的贸易融资相比,有着突出的特点。第一,供应链融资需要在产业中寻找一个大的核心企业,并以这一核心企业为支点,为整个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这是供应链融资的最大特点。第二,通过供应链融资,商业银行对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的关系进行了整合,在该模式下,同一家商业银行同时为这三者提供资金,统一的融资渠道和成本更加便利了资金流通,由此,供应商和分销商作为回馈,能够使核心企业获得更长的账期和更好的销售业绩。
二、我国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现状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首次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纷纷推出各种供应链融资产品。供应链金融虽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却比较迅速。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8年,该行首次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次年正式投产,2010年9月10日,该线上供应链融资用户就突破1000家,同时该行还协助40多家核心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协同战略。2011年8月10日该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直联对接上线,首批78家企业在线成功办理了业务。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主要存在着三种模式,即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与采购环节;动产质押融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运用于经营环节;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运用于销售环节。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再加上我国金融市场先天不成熟,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融资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随着外资银行的纷纷进入,其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的竞争优势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压力。相对于外资银行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产品过于单一。我国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主要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缺乏特色,过于单一,不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多样性的融资需求。
2.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存在着较大风险
与其他金融产品一样,供应链融资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并且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供应链融资所面临的风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供应链融资所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债项风险
供应链融资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供应链中的物流、现金流等作为还款支付的手段。因此,保证供应链物流和现金流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能够有效地防范和降低供应链存在的风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难以有效保证供应链物流和现金流的稳定性,这就容易引起供应链融资的债项风险。
(2)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因此无数单个企业的信用风险就构成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信用风险。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实力的不足,存在着较大的信用风险,这也造成了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相对较大。
(3)操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流程环节众多,决策链条太长。商业银行既要对授信企业的整体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同时也需要协调各授信企业。这种复杂的业务环节和操作流程要求商业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深入了解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生产特点、经营规模和商业模式等。一旦某个环节中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操作风险。
3.供应链融资品牌建设不到位
现在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品牌建设不到位,银行没有对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进行系统整合,很多银行仅仅提出供应链融资总体品牌形象,而缺乏相应的子品牌和产品内容,并且品牌宣传渠道十分有限,品牌宣传策略欠佳,难以形成持久有效的影响。
4.供应链融资组织管理不健全
在国内,商业银行的融资业务的营销和管理等分散在多个部门,各部门权责不明确,难以有效协调,形成统一的整体。很多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规范化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处理流程,决策链条过长,环节过多,并且没有专业化的团队,效率太低。
四、完善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管理的相关对策
1.突出特色,加快产品的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产品没有特色,过于单一,针对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金融需要和风险特点,大力进行产品创新,力研发给予存货即应收账款的融资产品,尤其要积极关注汇款结算的融资需求,以突出特色。
2.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系统的工作,要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首先必须完善风险评估方法,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评估应树立全局观念,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而不能过分倚重单个企业的财务指标;其次,要努力探索更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机制,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支包括专业的产品经理、审贷员和贷后管理员的专业化风险管理队伍,这样才能做到在授信前后各个环节实现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最后,要使用统一的融资管理模式,我国商业银行融资管理的分散,既降低了资金管理的效率,也增大的融资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融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整合,形成相对统一的业务管理模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加强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整体把握。
3.加强供应链融资品牌的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形象差,为此必须实施新的品牌策略,商业银行要坚持“多品一牌”的策略,不断强化品牌统一的形象。当然,仅仅进行品牌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缺乏支撑。更为关键的,是要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开拓新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述及。
4.加强供应链融资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管理混乱的情形,商业银行应当设立专门的供应链融资主管部门,明确划分其权力和责任,对供应链融资业务进行统一管理,为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总之,中小企业面临着异常突出的担保难、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使得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就是供应链融资模式。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尽快的转变服务及管理理念,积极的解决供应链融资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推动企业与银行国家化进程有序、稳妥及长期的发展,实现实业经济与金融资本协作共赢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谭敏.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初探[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8,24(3)
[2]李寒珺.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问题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0)
[3]郑婧,杜连勇.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问题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0,(9)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一方面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则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波动性,使金融机构面临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银行业要在新世纪中获得稳定发展,必须从20世纪末及本世纪初的一系列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必须重视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尤其是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处置。公司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商业银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的运营,是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控制要求不断提升。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提供方,实际上是为企业提供贷款。商业银行在提供贷款时,面临着以下八个风险:(一)信用风险。在我国目前的信贷实践操作中,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成为各大商业银行融资业务中的重大难题之一。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内部管理不够规范、资产规模较小同时缺乏对自身资信水平的管理机制和意识,因此在中小企业中信用问题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这也是各大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并不看好的原因之一。(二)市场风险。一般来说,所谓的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市场行情发生了没有预料到的波动,使得质押物没有及时地转换成现金,造成的违约现象。这类风险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对未来市场价格走势预测有误;第二,市场供求状况由于出现新的替代品等因素发生改变。(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的发生大多是由人为因素造成,无论是银行业务员,授信企业相关负责人还是协作监管方的管理者,在三方协议框架下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因大意或者疏忽导致的操作风险。(四)政策风险。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经济政策的变动,都会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产生相应的影响,在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受到经济政策影响的情况下,供应链上融资业务的风险也随之改变。(五)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和战争或经济制裁等国家因素所造成的企业产品的意外受损。这些因素如果对供应链上的某个关键企业或环节造成了沉重打击,继而对整条供应链的有效运转造成影响,就会导致银行风险的增加。(六)法律风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其调整、修订的过程中,难免可能出现对于供应链运作不利的规定,一旦法律环境发生相应变化,供应链的稳定性将受到很大影响。(七)信息传递风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合作实质上是一种相对松散的企业同盟,随着供应链上企业的逐渐增多,信息在不同企业之间的传递过程将会越来越长,可能会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充分,对市场行情的认知因此会不尽相同,由此产生对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影响。(八)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供应链上企业构成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些企业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员工培养等方面必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不同的企业对相同问题的看法不一致,并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从而造成供应链条的混乱。
二、风险控制措施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分工社会化的趋势不断深化,企业也逐渐从之前的内部纵向一体化发展,转而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供应链金融服务由此产生。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企业资质的评级不够完善,以及风险的控制手段不够严密,导致了部分供应链金融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商业银行怎样控制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风险,成为其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在分析商业银行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一)加强贷中动态风险监控。多数情况下,银行只有在与企业发生融资业务往来后,才能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然而,这时银行资金已经发放给客户,银行失去了对于融资资金的主动控制权,因而在该项融资业务过程中陷入相对被动的地位;同时,授信企业和银行之间对于供应链上信息的掌握是不同步和不对称的,这些都加大了银行贷后管理的难度。从信贷业务运行周期的角度来看,贷前的分析和决策时间相对较短,而融资业务开始后直至所有款项按量按时回收之前的时间却非常长,这期间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比贷前更多更复杂,因此,如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处理早期出现的风险信号,将会对银行资金的安全回流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赋予贷后管理部门更多的管理和监督权限,加深对于贷中风险监控的认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已经发放的融资产品的持续关注和监督上来。(二)完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应急预案的设置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通过对风险预警信号的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地从供应链上的各个角度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测,极大地加强了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提高了风险搜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了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水平。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仍然在实践中摸索和进步,还有待进一步对预警机制进行标准化改进。目前来看,预警机制在以下几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1、财务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不够规范,因此大范围地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报告掺假,财务数据真实性低的问题,这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监控的难度。2、产品问题。供应链金融的产品相对于传统授信业务更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银行方与授信企业之间存在对于产品品质,产品市场历史价格波动,季节性因素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上的缺失可能会导致银行对于将要发生的危险没有足够的警惕。3、第三方监管企业作用的发挥问题。第三方监管企业在货物的存入、取出以及保管期间扮演了银行的风险管理人的角色,因此第三方监管企业的现场监管和早期预警功能不可忽视。如何把与第三方监管企业的合同更加细化,更好地理清双方的权利义务,如何更有效率地制定出第三方监管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更好地发挥第三方监管企业作为现场预警器的功能,仍然需要银行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和尝试。(三)完善操作风险的管理。1、完善内控体系。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审贷分离等基本的内控原则与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没有太大的差别,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对于授信资产的前期审核与后期管理上。然而,一般的审贷分离操作并不能完全隔离这个环节内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因此,银行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资产授信管理部,通过业务线的客户经理和资产授信管理部专员的双重审查,来达到降低人员操作风险的目的。对于一些循环贷款类产品,例如基于存货和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还需要设立定期审核制度,定期审查存货和应收账款是否符合授信合同的规定。2、改进业务流程。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一项新兴业务,运行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银行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不断改进对于产品监督和管理的业务流程,更好地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变化。3、加快信息中心建设。信息中心的建设能够把所有的操作流程集成到中心的系统中来,所有业务操作人员必须根据要求进行企业信息的收集、汇总,并接受对于业务操作人员的预警监督。这个过程不但将操作过程制度化和信息化,也使得所有步骤更加透明,降低了对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信息中心的操作指引功能,错误纠正功能以及风险预警功能,能够有效降低操作员人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的几率。4、合理运用操作风险转移手段。目前已知的转移操作风险的手段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风险保险,二是操作环节外包。在国外的供应链金融实践中,很多操作风险可以通过保险方式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然而国内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风险保险的基础。但是,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第三方物流监管环节,部分操作风险可以通过相应的保险产品转移出去。
作者:朱诗诗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辉.中国金融风险指标体系构建与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
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通过融资,将供应链上相关企业作为整体提供相关的服务。它立足于供应链上的所有权的特性及交易关系,将资金注入到供应链上的关联企业,促进了供应链的顺畅流转及供应链上“产、供、销”的稳固。
供应链金融可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并使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得到提升。由于供应链的增长空间极其广阔,同时风险报酬率极高,因此而成为商业银行竞相竞争的新领域。随着供应链竞争时代的到来,大力扶持供应链金融,战略意义极其重大。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供应链上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指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因为各种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因素,而导致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出现了偏差,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损失。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将新的融资渠道提供给中小企业。
同时,由于受到多方面基础环境的影响,包括信息技术、法律和市场因素,进而导致各种潜在风险的存在,如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的调整的地方。通过分析以上的现状,可将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1]:
一是存贷利差仍旧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而在央行的利率管制下,这种业务模式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利率市场化出现。由于自身的动力不足,商业银行无法变革自身的业务模式。
二是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上下游真实交易及流动资产担保下背景下的业务。为了更好的与之相适应,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而我国目前的银行还处于原始的经营阶段,由固定资产抵押发放贷款,还没有深入的投入和研究供应链金融,这样对该业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是存在着“先圈地,后发展”的思维定势。尽管我们早就步入了WTO时代,但却不能真正实现由主营业务向零售银行的转型。国内商业银行中,具备可操作的业务规范,并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确是寥寥无几。
二、基于供应链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
1、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控制措施
分析成熟的金融市场,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的控制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在通过改革进入利率市场化前,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应主要采取缺口管理的方法。而在一般情况下,即期利率的敏感性缺口管理即银行的缺口管理,它通过对敏感性缺口的消除或缩小。而降低银行利率。通过利率波动的降低,而规避银行风险的发生[2]。
而作为的新兴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有着较多的参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断流转的抵押物所有权,而出现所有权归属的法律纠纷。但是目前在实际的工作落实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而修订和调整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过程是需要逐渐完善的[3]。
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因素,法律漏洞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一些领域,还有法律的空白存在。制定详细和严谨的合同条款和协议,并对各项流程中的职责归属和借贷双方的业务和权力进行明确,可对供应链金融法律风险进行有效的弥补。同时,依据法律法规程序对各类手续进行办理,能将银行的法律风险有效降低[4]。
2、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由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多为供应链金融中的受信企业,整个供应链信用大小,是由其营运状况所决定的。银行首先应对受信企业的整体信用状况进行考虑,并分析和度量融资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和整体实力。首先,企业进行风险对抗的直接保障,就是企业整体经营规模的大小,企业如果在市场上处于主动经营的状态,会积极参与竞争,进而将自己的整体信用水平提升[5]。反之的话,则不会获得银行的信用认可。
其次,企业的运营状态的良好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素质所决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使决策风险降低,同时可使企业决策的有效性提高,进而能够控制企业的整体发展。
企业信用状况是由企业的经营状况所决定的,企业经营状况的三大关键因素,包括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银行对企业考察的标准,是看企业能否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而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的关键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等。企业偿还债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的经营运营能力简称为应运能力,营业周期及存货周转率是企业应运能力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及经济资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揭示作用。企业的资金有着越高的流动性,则就会有越强的偿债能力,随之会有越快的获取利润的速度[6]。
除此之外,近几年有许多专家学者也都先后提出了基于VAR值的信用风险考量,作为银行方抵御信用风险的一种措施。银行方可将融资方式、产品还款方式以及其他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考量建立风险模型,利用足够的历史数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风险考量测试。又因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会将风险以乘数形式放大,因此加强对信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对动产的管理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操作风险,面向多个主体,组合多种金融产品,是供应链金融主要开展的业务。银行首先要评价授信企业,进而对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由于有众多的人力因素出现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操作风险。所以,银行必须大力培养一批有着丰富经验和过硬专业知识的专职人员来控制和评估风险。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规范和规则制度,对每一个业务流程严格控制,严格执行和设计各种契约,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对动产的管理,防范一些不必要的风险,确保动产的安全。
4、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一方面,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都是用未来变现的资金来完成支付,因此特别需要关注资金是否能够按期按量回收,如果资金不能按时偿还相应债务,此违约造成的影响会因乘数效应而被放大。为了保证资金能够按期按量回收,需要实时关注授信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需要关注是否有相关保证、担保等额外的代偿。
另外一个方面,针对作为保证金留存银行的这部分资金,银行要切实做好封闭式管理,确保这部分资金的安全且得到有效妥善的管理。
5、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也需要建立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该程序是基于银行风险暴露对银行整体资本充足性进行预估的行内流程。该程序需要有效精准识别、衡量和管理各种风险,需要衡量足够抵补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并且能够产生向金融监管机构要求的相关报表附件等信息。
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队伍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传统的信贷的全新理念有所不同,进而在风险的控制上也非常多变和复杂,要求商业银行所组建的供应链操作队伍必须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供应链金融业务因为和传统业务有所不同,因此,要求操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人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7]:
一是职业道德必须良好,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一定要自觉遵守相关工作的规定和要求,用高度的责任心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保持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是具有高超的控制风险的能力,业务技能一定要丰富且必须专业,同时工作经验必须丰富,还要不时的根据自己能力欠缺的方面,进行及时充电,确保自己的业务能力能够跟上且胜任其变化发展。
三是具有对关键岗位健全的补偿措施和忠诚度,由于银行工作人员比较熟悉供应链业务的运作模式,所以对于融资行为的风险所在,他们往往更清楚,这样就很难防范银行工作人员内部作案,所以要求从业人员的忠诚度是至关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有关的部分领导一定要注重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从思想和工作实处进行,进而提高人员的责任心与忠诚度。
银行工作人员在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的违法操作,既内外串谋和内部作案。而银行工作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同时处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中,往往会更多出现与企业勾结的情况。所以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的必要措施,除了要对专门的规则进行制定外,还应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8]。
关键词 线上供应链金融 优势 风险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推动下,201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超10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以达到约15亿万元。随着2016年初,人民银行在《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 ,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一大发展的新态势。
国内供应链金融业务最初源于1999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提供此服务,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项下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依托,以交易项下的未来现金回笼为还款保障,由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通过核心企业将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为其提供灵活金融产品的一种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相互渗透日益加深,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加快了线上化操作的步伐。
1线上供应链金融
胡跃飞(2007)根据业务实践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银行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供应链金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金融机构、融资企业、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中,还包括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等。
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性。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忽略了资金流这个关键因素,深圳发展银行最早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此业务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将企业间交易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上,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便捷高效、低运营成本的金融服务。
“上供应链金融”,将物化的资金流转化为在线数据,无缝嵌入核心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在线连接供应链核心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物流公司和银行,把供应链交易所引发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实时传输与展现在共同的数据平台上并可授权共享。银行提供电子银行服务,上下游企业在银行有多少授信额度、多少库存、销量流转如何等,一切都是实时可见的,且可授权共享。线上系统与核心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接之后,企业即可在线下订单、签合约、选择融资与否、在线出账、支付结算和还款。同时与物流公司对接,物流监管公司可以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实现全国各处分散监管驻点的统一管理。概括地讲,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对接嵌入,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得以完整实现“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所有功能在线提供、在线使用,这种将金融功能无缝嵌入供应链实体经济流转流程的安排,为供应链参与各方提供了一个多方协同共赢的平台。线上供应链协同模式如图1。
图1 供应链协同模型
2线上供应链金融分析
2.1线上供应链金融优势分析
(1)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了成本。线上供应链金融使得融资、赎货和还款等行为全部通过网银,线上实现。使得融资审批时间缩短到不到一小时,赎货(还款)审批时间缩短到几分钟,银行资金的获取从以工作日计变为以分钟计,大大提升了供应链效率。
(2)信息共享,风险降低。在供应链企业间,授信额度、库存、销量流转等数据在网络平台上清晰罗列,使得上下游企业能够更加合理、快速的安排采购、排产、销售等各项活动;在物流公司中,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物流公司对接,使得客户能在线办理业务,物流监管公司可通过线上系统实现全国分散监管驻点的统一管理;在银行中,通过此系统银行能够实时监控抵/质押品情况,以及供应链运作效率等;以上三方面的信息共享,大大降低银行的坏账风险与供应链风险。
(3)实现供应链线上协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核心企业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商务活动高度融合,包括企业内部“产\供\销”协同,以及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物流之间的协调工作。
2.2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瓶颈分析
(1)产品与业务易被模仿。在行业中,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内的银行融资产品有很强的易模仿性和同质性,基本不存在市场壁垒。所以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创新的差异化产品与服务。
(2)缺乏统一的商品编码,协作的操作平台。目前,除了深圳发展银行自主研发了一套标准商品编码,国内其他银行未有完善的相关体系。且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需要买卖双方的ERP系统和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但是,目前国内其他银行线上融资系统基本上是银行内部的独立操作系统,无法与供应链上多方实现对接和交互,主要提供线上数据录入功能,客户需线下提交纸质审批资料并加盖公章,审批过程仍在线下进行。
(3)信息的不确定性。由于供应链的共享信息都是由各节点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提取和集成的。各节点企业可能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和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或者为提高客户的购买欲,夸大一部分信息,使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安全漏洞和病毒、间谍软件等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因使用技术不当、信息转化标准体系不一致等问题,而带来信息失真的风险。
(4)银行内部操作风险增加。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全部平台化信息化,这对银行员工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对于参与的中小企业数据处理能力、操水平要求也更加严格。但是,目前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3完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对策建议
(1)加大产品研发与创新,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技术水平。只有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才能满足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投入研发力度创新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
(2)优化风险监测管理系统,加大硬件与软件支持。建立完善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监测管理系统是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实施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即通过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指标进行搜集整理,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为有效控制风险,商业银行需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及时做好硬件与软件的更新、维护工作,采用安全系数较高的信息管理技术手段,防范各种可能因素,维护银行与客户的信息安全。
(3)建立风险的防范协同机制。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效运作需要供应链各成员的协同合作,银行与各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发挥自己核心领导作用,主导下建立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防范协同机制,集合多方的力量共同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进行管理。核心企业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与商业银行沟通,减少外部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4总结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物流企业、商业银行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的特性更是增加了系统的整体风险,但是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线上平台建设程度的提升有利于链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信息的共享、提高电子化处理,这些都有效地填补了现存供应链金融的不足,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又一创新路径。线上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针对供应链交易的业务特点,以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真实交易为前提,以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为信用保证的一套创新融资方案,因此,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和与中小企业的交易关系成为商业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重点。供应链上参与的成员企业应该互相合作,建立风险的防范协同机制,共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 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38-39.
[2] 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手册[M].2010.
[3] 苏晓雯.基于协同论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度分析[J].财经论坛,2012(3):120-121.
[4] 史金召,杨云兰,亓晖.供应链金融概述及发展趋势[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4):14-18.
[5] 刘迎欢,史臣旭.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究[J].金融天地,2012(3).
[6] 孙爱丽,刘淑珍.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线上供应链金融[J].商业时代,2014(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融资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数量众多,约占企业总数的99%,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然而中小企业占有的金融资源却远远小于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它们不仅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而且更加难以向银行融资。因此, 积极发展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其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供应链金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银行业内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系统地对供应链中应收、预付和存货提出了结构性的解决方案。继深圳发展银行之后,目前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以及一些传统国有银行都已涉足该项业务。伴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出发,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防范与对策。
二、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国外学术和著名商业银行与之相关的研究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FSCM),而国内的研究也只是涉及到金融物和物流金融等概念.2006年6月,深圳发展银行首次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并随之推出多种多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国内这一研究领域得以迅速发展。
根据深发展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本文所要的研究问题,采用胡跃飞(2007)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电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既包括企业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网络和链条,也包括下游的分销商、商,即渠道链。
三、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动产质押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及应付账款模式。
(一)动产质押模式
动产质押模式是指借款人以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一种融资模式。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该模式下的质押物已由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商品合格证等发展成为动态动产质押物。
(二)应收账款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
(三)应付账款模式
应付账款融资模式指在处于上游的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来缓解预付货款压力,同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银行四方签署应付账款融资业务合作协议书,银行为融资企业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事后,融资企业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虽然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带来多方“共赢”的结果,然而,供应链金融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
(一)企业自身变化带来的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对象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分销商,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制度、财务制度不规范,企业营运资金运用效率低等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企业素质、履约情况、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往往较差,主体信用风险很高。一旦企业经营情况有变,都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
(二)政策风险
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 往往会对供应链上的企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 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对一些产业进行鼓励,为企业投资指明方向;或者对一些产业进行限制, 使供应链上企业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行业风险
由于供应链上企业所处行业自身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例如行业由于自身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因素,导致行业内的企业面临着需求紧缩的局面,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例如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作为经济社会基本细胞的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整体经济环境向不利方向发生变化很容易引发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五)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由于企业自身主观原因带来的银行贷款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涉及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借款企业,还可能包括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关联方。道德风险发生的情况可能有如下几种:借款企业可能不重视自身信誉,擅自改变所借款项的资金用途,从事对股市、房地产的投机性投资,一旦投资失败,企业资金链断裂,就直接影响到还款意愿和能力。
(六)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发生变化, 使企业无法按原定计划销售产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还款风险,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方面是预测失误,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上出现新的替代品从而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 资金链条断裂,企业还款困难。
(七)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由于供应链本身不完善或刚刚建立,抵抗风险能力差,造成的供应链上企业合作关系不牢固,容易引起供应链断裂,并由此引发的风险,对商业银行信贷可能带来相应的损失。
(八)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和各类交易中会受到各种商业准则和法律法规的约束。由于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履行合同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
法律纠纷时,商业银行就有可能会面临着法律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无效法律行为。主要指银行员工或机构发生的无效行为,无效可能导致物权得不到法律保护(b)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法律上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法律规定的不明确,甚至法律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经常存在。若关于动产物权的设定和担保方面出现法律规定模糊不清的现象,而供应链金融业务又经常会涉及到动产物权的问题,因此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也容易给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带来风险。
(九)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变动,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另一方面,对银行内部来说,要严防内部人员操作失误和作弊的发生。在对抵押品的估值和评价中,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估值和评价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
五、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鉴于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完善和加强风险管理就成了确保供应链融资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针对上面提到的风险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管理措施:
(一)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这是最基本也最保守的风险回避方法,即拒绝不合格企业的贷款申请。回避了风险意味着放弃了取得风险收益的机会,但是,某些企业的信用风险太大,一旦风险发生,银行将承受很大损失,对于这种企业,不与其合作是避免风险的最好办法。在实务中,商业银行一般是根据客户评级是否达到银行标准来确定是否给予提供融资的。在这方面,深发展已经开展了客户的评级工作,国内也有一些专门的机构来给企业做资信评级,例如远东征信等。
(二)提高对抵押物的要求
银行要提高对抵押物的要求。首先,应要求抵押物质量合格,并具有使用广泛、变现容易、价格透明、品质标准化等特点。其次,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的合法权属证明,例如购销合同、海关报关单、出厂证明、增值税发票、付款凭证等等,还需要保证抵押物不存在货款、税收等方面的争议和问题。另外,在实务中,银行还可以要求企业在提供存货抵质押的同时提供不动产抵押,多种抵质押物共同利用,以求将风险分散,并降低到最大限度。
(三)完善企业征信系统
培养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有效地减少风险的产生。为共同扶持信用良好企业的发展,联合制裁资质不良企业,孕育良好的信用环镜,我国人民银行开发建立了企业征信系统,各家银行通过该系统能及时查询企业以往履约记录及企业基本情况,但目前系统还处于不够全面,处理信息不够及时的阶段,所以,我们应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征信系统,使金融机构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情况,有效地维护商业银行授信资产安全。
(四)建立紧急预警机制
供应链是个错综复杂的网状松散团体联盟,在这种结构中,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发生将不可避免。基于供应链的网状结构,一旦发生风险事件,风险将沿着供应链条不断扩散和蔓延,若事后再进行控制与挽救,就难以操作。所以,我们要先行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提早预测各种风险的存在,并量化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将风险化解在真正爆发之前,将风险降低到金融机构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中国中小企业.2007;06
[2]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模式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模式
1、链状模式
(1)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链状模式中处于下游的企业, 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 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企业, 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 从而获得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 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1]。
(2)融通仓融资模式
当链状模式中的中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生产经营周期时,可以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中小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的行为。然而不同于简单动产质押,融通仓是指在动产质押中引进物流企业,将中小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等质押标的存入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由物流企业提供质物保管、价值评估、信用担保、去向监督等服务,由银行根据动产稳定性、评估价值、交易对象、风险共担体状况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融通仓的还款来源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中产生的分阶段还款。必要时,银行还会与中小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降低融通仓业务的风险[2]。融通仓业务将动产抵押品,动产质押品引入商业银行,给中小企业带去了融资的新途径。
2、联保模式
联保模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有几种,例如网络联保,团队联保等等。但是联保模式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共同点是,以一个团队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申请人。正是由于,这些借款人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质押品,抵押品等,却可以比较容易获得团队借款人的信息,并且在这个团队组织里面,出现信用风险的机会成本很高,一旦出现,可能在这个行业就经营不下去了。所以这样的一个团队制的借款人内部有一点的约束力,形成一定的内部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机理
风险共担可以充分发挥了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产业园区等各自的优势,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从整个产业集群角度,从对于整体置信的角度,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报表披露不真实,同时中小企业贷款的要求多为数额较小,要求时间很急等客观因素导致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像对大企业那样的置信调查显然是不客观的。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从对于单一的置信,转向对于整个风险共担的整体进行置信,充分发掘中小企业的有效信息。在整个风险共担体中,商业银行利用对整条产业链,供应链或者企业集群进行整体授信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增信;不限于传统的多元化质押品、抵押品,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建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共担下评价体系,使风险共担体可复制;不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风险共担体进行风险控制的创新,降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3]。
1、授信方式
风险共担模式打破了原来金融机构孤立考察单一企业静态信用的思维模式,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整体的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模式中,将一个静态的模式调整成为一种动态的,对一条供应链,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上升到整条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高度,去评判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整体的稳定性和真实性成为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授信标准。这样更加合理的发现了中小企业的风险,给商业银行带了业务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担保方式
担保“人”由原来的基本上没有,到新模式里面,核心企业的间接担保,专业物流公司的间接担保、监管,整条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运营情况作为中小企业的担保“人”,大大减少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共生的环境,集群的效应为中小企业做了最好的担保“人”。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其他创新模式中,商业银行减少了对上述传统模式的担忧,加大了放款的意愿。链状模式中核心大企业的实力和信誉度很高,是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为这些中小企业做出了间接的担保,同样一些专业的物流公司的参与,减少了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性,可以协助商业银行对抵押品进行监管,从侧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担保,从而减少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在这个共生的环境里,无论是在供应链,产业链的还是在联保的商业银行新型模式中,中小企业要在行业中生存,要维护自己在同类行业中的信誉,这自然产生一种经典的“约束力”,逐步的形成了一条“信誉链”,在整条链上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3、还款源
在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中,中小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没有有效的抵押品和质押品。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时候,务必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抵押品等。无论是抵押贷款还是担保贷款,中小企业都难以找到合适的抵押品和担保人,即使找到了成本也很高。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模式中,担保“人”由中小企业本身转向“一条链,一个集群,一个良好的共生环境”。这个新模式中,还款源来自真实的贸易,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产生的现金流,这是第一还款源。第二还款源有所不同,仓单质押融资的抵押物是企业存货,保兑仓融资模式的抵押物是在银行指定仓库的仓单;联保机制中,是连带责任制,有团队内成员负责偿还。对于无实际抵押品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则是引入风险共担机制,信誉链,来制约借款人,增加违约的机会成本,一旦出现问题,也有共担的团队作为第二还款源,保证贷款质量。
总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新模式,将整个产业链,整个供应链,整个集群的业务联系起来,从一个链的高度,从一个风险共担的角度,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健全了一部分担保方式,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清马. 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4
[关键词] 港口、供应链、风险
1引言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驱动下,供应链管理己成为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改善客户服务水平的重要战略。作为货物集散地、物流节点的港口也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战略,但并非只要港口企业实施了供应链管理模式就能取得预期效果,供应链因其网络结构的错综复杂性、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供应链管理者过于追求精益化、忽视风险管理而造成的脆弱性等因素,越来越容易遭受各类风险的侵袭,因此港口企业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2港口企业供应链风险的特征
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属于服务型供应链,它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性程度要求较高
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协调一致的系统,它有装卸、加工、仓储、运输、报关、配送、金融、船公司等多个合作者,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参与者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协调动作、紧密配合。
(2)不确定性因素较大
由于供应链的生命运转周期存在不确定性,在当前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同港口间提供的物流服务也呈现日益趋同的现象,使得企业在选择港口的过程中存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运作也受到地区差异性带来的港口发展政策的影响。
(3)选择性和动态性较强
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企业是经过筛选而确定的合作伙伴,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服务目标、服务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4)具有复杂性和虚拟性
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操作需要目标的准确定、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高质量的服务,但由于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物流管理水平、基础设施、技术能力等存在差异,使得供应链呈现复杂性的特征;港口供应链是一个协作组织,是优势企业之间的连接,依靠信息网络的支撑和相互信任的关系协调运转,犹如一个虚拟的强势企业群体,在不断地优化组合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3港口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内容
港口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与传统供应链风险管理流程类似,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与处理,每一个部分下又可分为一些更具体的细步工作,如下图所示。三部分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只有先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识别了解后,才能对其分析和进行评估,进而对供应链风险的大小有正确的认识,最后才能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
4港口企业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分析
借鉴制造业供应链风险因素并结合港口企业供应链自身的特点,主要从供应链外部环境、供应链内部运作流程、供应链整体合作三个方面来分析港口企业供应链的风险因素。
4.1供应链外部环境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不能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努力加以消除,而只能利用完善的预警系统规避风险。自然灾害的发生,政策法律的调整与变革,经济大环境的变动都会对港口企业供应链造成影响,产生不可避免的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经济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社会环境风险、自然灾害风险。
4.2供应链内部运作流程风险
港口企业供应链围绕港口企业这一节点,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货物的供应开始,经由航运、靠泊、装卸船、堆场作业、搬运、口岸通关、海关监管及其相关物流增值服务等环节,并通过合理调用各种集疏运方式,最终及时将货物送到客户手中。在这一运作流程中,会面临物流服务需求变动风险、货物运输配送风险、港口内部物流运作风险以及物流信息设施因素造成的风险。
1)物流服务需求变动风险
由于港口企业不可控的其他因素导致物流需求方(供货商和客户)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动甚至整个物流服务项目的终止,致使港口企业供应链无法实现既定目标,或者寿命过短。由于物流服务是一种派生服务,是其他生产方式的辅助,如果不能获得正确的市场信息、港口企业供应链无法反映出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顾客偏好,那么,这条供应链也会由于不能根据新的需求改变产品和服务,而不能进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可能引起物流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上游供货商和下游收货方。
2)货物运输配送风险
港口是集运输生产、生活和企业多种经营为一体的经营实体。建立运输转换和集疏运服务体系,已成为现代港口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经济合理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通过“配”与“送”的有机结合,以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港口货物运输配送系统涉及到很多相关企业,如陆上运输企业、货运公司、拖车公司、支线船公司、干线船公司、港口、堆场等,空间范围大,货物流转过程复杂,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风险。在货物的集疏运过程中,由于没能保质、保时地将货物送到目的地而导致运输失败,会降低供应链绩效。
3)港口内部物流运作风险
港口企业供应链运行的好坏以及整条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口企业的影响力。港口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过程涉及到将各类服务供应商(包括装卸、加工、仓储、报关、甚至金融、商业服务等企业)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送到正确地点,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港口作为一个投资巨大的服务性行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运营能力,增加利润,成为了港口发展的关键,也成为港口企业供应链提高稳定性、降低风险的主要途径。
4)物流信息设施因素
港口是综合运输体系中重要的物流信息中心。港口是不同运输方式汇集的最大、最重要的节点。货主、货运行、船东、船舶行、商品批发部、零售商、包装公司、陆上运输公司、海关、商检机构及其他有关机构,以不同的方式自己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港口的辐射范围内汇集与传递。港口物流信息设施建设必须全盘掌控物流链上各个环节,服务于各级用户需求,根据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目标定位,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4. 3供应链整体合作风险
1)组织风险
组成港口企业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各自拥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和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这些差异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利润水平。在相互协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在管理和组织方面的冲突,这些冲突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使得组织协调失衡,管理失控,最后导致整个供应链运作的失败。同时港口企业供应链要求在迅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中节点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灵活的根据需要快速调整,如果节点企业的组织结构不能与港口企业供应链的要求相适应,也将会导致失败。如何将这些不同的企业整合起来为港口企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而运作,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港口企业供应链的成败。
2)流动性风险
港口企业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存在一定的流动性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这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港口企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退出和变更。核心成员不仅是运营的重要角色,同时也发挥着主导和监督的作用,因此核心成员退出和经常变更就可能会导致整个物流项目无法正常完成,甚至失败。
3)利益分配风险
港口企业供应链运作的好处在于双赢或多赢性,这是不同伙伴或不同利益团体能够相互结盟的物质前提,但如果在合作伙伴,尤其是核心伙伴之间不能公正地对待利益分配,就会导致伙伴工作积极性和合作紧密度的下降,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的局面。
4)成本分担风险
指链上各成员企业由于成本分担问题而引发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一般而言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从自身利益和目标的角度考虑,都希望把成本降下来,在批量―库存,库存―运输,提前期―运输,顾客服务―库存等一系列成本问题上权衡考虑。当节点企业都只考虑自身成本,而不顾上下游企业的成本时,难免会在成本上产生相互挤压现象,引起供应链的不稳定,产生成本分担的风险。
5)转换成本风险
供应链的成员企业,一旦选择合作伙伴以后,就很难再做出别的选择,这是因为转换成本的存在;同时,为了减少管理成本,企业一般会减少合作伙伴的数量,其结果就是企业本身会在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上受制于合作伙伴,增加成本和风险;此外,这种相对的“稳定”缺少相应的灵活性,不能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出快速的反应。
5结语
港口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战略,有利于港口扩大合作规模,把供货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一条链上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集成供应链,使得相关企业形成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只有在港口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形成风险意识,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恰当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才能够做到风险防范与控制,对市场进行快速反应,从根本上提高港口的服务水平,最终提高港口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玲.港口企业供应链的风险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