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2: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管理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2、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分析项目教学法;管理学;分组;协调;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47-02收稿日期:2016-08-15
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管理学基础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一课程需要进一步突出其知识的应用性,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其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例如,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等若运用通常的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管理学基础课程的相关原理和方法以及具体的应用。分析项目教学法属于应用性的教学方法,进一步突出知识的应用,从一个企业管理的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其蕴含的相关管理学基础原理和一般方法,这种具有实践应用性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性,可以有效提升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分析项目教学法对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意义1化解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
抽象知识的掌握难点就是在于这些内容难以被学生理解,因为一些相对抽象的问题已经超出了高职学生的理解范围。这一类抽象知识在管理学基础课堂中相对较多,多个章节中的知识点都具有这一特点,例如,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七个学派就是典型的抽象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分析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中蕴含了抽象的管理学知识点,可以实现这些抽象知识点的有效应用,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管理学知识。
2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等应用能力
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将成为今后一些单位基础的管理人员,他们需要在对单位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突出自己的管理能力,这种能力就需要在学校历练。管理学基础课程就是现代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门,相关的理念和方法都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应用的知识,这些知识和内容的灵活掌握就需要学生进一步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项目教学法多元化的教学案例为学生分析管理问题、探讨管理思想、提出管理方法等给出了直接的机会,在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运用管理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实施分析项目教学法的时候,在分析管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组队开展案例的分析,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工作,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分享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个项目案例的有效解决,这种团队意识也是今后在工作岗位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因为在任何企业或者单位里,一项工作或者任务都需要员工进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二、分析项目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具体的实施措施1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组建项目研究小组
学生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上是存在差异性的。教师需要进一步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将学生根据其学习能力进行分层,主要可以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类;在学习能力分层确定好之后,可以进一步实施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小组的组建工作,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机组合成一个项目研究小组,这样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共同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这种分层式学习小组的组建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在管理学基础知识上共同进步。
2布置项目任务
在开展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的整体性掌握,再布置相关的项目案例,设置相关的问题分析,给定学生探讨分析的时间。这些项目任务的确定需要进一步突出对已学过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只有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和认知,学生才能进一步开展相关问题的分析探讨工作。可安排一个企业让学生进行调研,在对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可以布置学生相关的管理学项目任务。例如:该企业在进行自我管理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智能,企业领导层是怎样开展管理日常工作的,根据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最终提出一个调研报告。在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有的学生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咨询企业,有的学生需要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和理论依据等,还有的学生需要进行最终调研报告的起草工作,学生在分工协作之后,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经过多次修订,最终形成他们的调研报告。还可以假设学生自己经营一个小型的餐饮企业,让他们思考一下怎样开展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首先需要进行企业内部员工的分工,有人负责买菜,有人负责后厨,有人负责前台服务,有人服务收银,等等。对这些员工的管理需要怎样做到制度化和人性化的兼容,如何使员工工作积极性持续激发等都是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在项目问题布置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制订完成任务的计划,这也是今后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素养。管理某项企业具体工作之后,领导需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具体实施内容,就需要他们起草相关的企划案等。在进行调研和学生组织报告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提醒,不断调整学生的调查方向及报告撰写方向。
3项目成果汇报及点评工作
学生在分组提交相关的项目完成的报告之后,教师首先需要仔细阅读他们的报告,组织一场项目成果汇报会,模拟企业管理层听取基础管理者的汇报,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使学生适应今后岗位需要,不断构建他们成熟的心理。在汇报会上,不同研究小组汇报各自的报告,在完成汇报之后,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汇报小组需要给予相关的回答,最终教师再根据事前阅读过的报告内容,结合管理学基础知识理论,进行引导式的点评,给报告小组更多的启示。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运用管理学知识的意识,提升他们在管理能力上的水平,同时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可能对学生是一个更好的启发,因为多人的思考更加全面、系统。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为主,因为学生组织出这样一份报告,是经过多个合作、多次讨论而最终形成的,是值得肯定的。毕竟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没有经验,需要多多磨炼,这就需要教师在最终点评的时候给予更多的鼓励,在鼓励的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问题分析,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分析项目教学法属于现代职业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可以实现学生在管理学基础知识上的具体应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有助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企业基层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冯伟明项目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5).
[2]董常亮,周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3,(11).
关键词:基层消防 后勤保障 后勤管理
消防部队担负着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抢险救灾、灭火救人的重要职责,因此,其在后勤建设内部控制的是否科学有序、各项管理的是否清晰明确直接关系到部队建设、每一位人民、消防官兵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消防部队日常训练高效有序、各项消防事业经费支出健康运转的重要因素。目前许多企事业单位为了营造良好的内部发展秩序环境、促进自身的全面持续发展均开始广泛关注科学内部控制的问题,一些大型企业不息花费巨额资金用于设计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消防部队建立一套细化科学的管理制度显是尤为迫切。
1.强化信息建设,明确救灾职责
随着发展和谐社会的需要,消防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工作范围的宽泛,职责任务的繁重不是单单靠消防部队的单打独斗就能独立完成的,各部门之间得整合、协调、沟通就愈发的重要。所以,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强化外部关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把“分忧解愁,为民送福”的政务品牌推得出、叫得响、立得住。救灾工作如带兵打仗,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的救灾队伍,是推动工作落实、抓好创新发展的基础,是保证“关键时刻冲得上、救得出”的基础。
1.1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好灾情的报送工作。
针对当前灾情报送工作中存在的不及时、不准确、不完备等突出问题,消防后勤部门更应该开展后勤方面的培训教育,切实增强培训效果,着力提升灾情报送水平前期的服务工作。要将灾害信息员日常业务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的硬件设施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培训基地、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建议申请部队领导邀请专家讲课等途径,以集中培训或远程教育的形式,开展灾害基础知识、灾害信息管理、职业安全基础知识、相关法律与法规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1.2明确救灾安置抢险队伍职责,充分发挥其在救灾抢险中的应急作用。
救灾安置队伍的主要职责:安置灾民,解决灾民吃饭、穿衣、居住、医疗、生活等问题;保障灾区不出现冻死人、饿死人、大规模外流乞讨等现象;随时做好抢险安置准备,确保能拉的出、展的开、抢的成,充分发挥应急作用。
2.引入现代管理观念、加强业务培训,良好开展预见性教育管理
现代化的消防部队需要现代管理观念的强化支持,因此在实践管理中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内外行业的管理经验,提升执行效率与管理水平,强化消防设备采购与管理环节、引进先进的开发管理系统,提升库存控制水平,并构建完善的部队开支与采购管理模式,以节约资源为目标,利用集成的财务管理模块增强部队内部工作的流动效能,以后勤保障为基点有效提升我国消防部队的反应与战斗能力。另外部队各级党委应严把财务工作人员的选拔关,合理编制专职财务岗位,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令他们充分熟悉我国现行的部队财务管理制度,熟练掌握基础会计管理知识,从而切实保障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还应具有充分的预见性,紧密结合当前国家管理形式,分析基层官兵在思想中可能存在的偏差意识问题,抓好事前教育,引导他们澄清各项模糊认识,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为部队管好每一项财务事务。培养和造就一支愿管、会管、敢管的会计人员队伍,做到任人唯贤,坚持业务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真正把品质优秀、政治合格、文化水平高、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人选拔到会计工作岗位上,并多渠道培养会计人员,通过岗位练兵、业务培训、后续教育、鼓励参加地方会计职称考试等多种方式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3.加强和完善救灾物质储备制度可以取得以下优势
3.1救灾所需物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第一线。
灾害发生后,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救灾物资的速度决定着救灾的效果。
3.2救灾物资储备可以减少救灾活动带来的混乱。
在救灾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在灾后乱抓资源。当然,在要解决燃眉之急的紧要关头,这种权宜之计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如果仅靠这种做法救灾,势必会给当地的社会秩序带来混乱,而救灾物资储备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3.3救灾物资储备可以提高救灾物资使用效率
储备的救灾物资对质量及数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于更好地开展救灾活动,而临时筹集的救灾物资就很难保证上述几点。
4.救灾物资储备可以降低救灾的成本
由于储备的救灾物资是在灾难发生前所生产,因而具有价格相对低廉和数量稳定等优点,随着我国消防建设的深入转型,消防空间在不断扩大,消防方式在的不断更新等,使得我国消防后勤建设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随之凸显,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在新形势下的后勤管理人员已跟不上后勤建设的发展,工作单一,素质偏低,专业知识日显落后等已经有碍于军队的整体建设。军队后勤的管理中只能通过计划管理为中心和通过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加强调控,而不能像市场经济那样采用利率、价格、货币投放等调控方法进行调控,要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军队建设的后勤管理人才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课题,军队后勤建设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实行后勤宏观调控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秩序至关重要。
知识工作者与其他工作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知识特长”,往往特别“注重实力”,且“对自身前途的关心和对公平的感知”远比其他工作者强烈。
“知识型员工”一词在管理中被越来越广泛地提到,并且会被作为课题来研究,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F.德鲁克发明了这个词汇,并在其著作《变动世界的经营者》一书中这样描述:在经济发达国家中,直接的生产工人,如机械工、泥瓦工和农民等在劳动力中所占比例正在持续下降。而会计师、工程师、社会工作者、护士、计算机专家、教师和研究人员等“知识工作者”则迅速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是管理人员。在今天的美国劳动力大军中,靠知识而不是体力谋生的劳动者是最大的群体,也是工资最高的群体。
如何激发知识工作者的潜能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且深入探索的课题。记得沃顿的管理学教授曾经说过:“50岁的律师完全可以坐下来沉迷于他所拥有的基础知识,但管理者却不能享受这样的奢侈。50岁的管理者也可以回顾、沉湎于过去的知识,但如果这样做的话,他会很快发现,他将失去工作。”当时还算年轻,听了这话还没什么,人到中年之后,渐渐觉出这话的分量。
20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它们的生产设备。21世纪,最宝贵的资产将是它们的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管理”在20世纪中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了将近50倍。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在各种组织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不得不研究知识工作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区别是什么?决定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是哪些因素?知识工作者与其他工作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知识特长”,往往特别“注重实力”,且“对自身前途的关心和对公平的感知”远比其他工作者强烈。知识可能是最昂贵的一种资源,知识工作者的实际价值也远远高于他们的工资。从什么地方开始着手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在我看来,德鲁克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以他90岁高龄献给读者的又一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字里行间载满了“帮助企业迈向21世纪的金玉良言”。德鲁克在这本书里对关于知识工作者的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也阐述了作为知识工作者的企业管理者所面对的挑战。企业职场中人人都会成功只是幻想。“开创人生的第二领域”,可以抓住机会,使自己成为一个领导者、受到他人尊敬、成为成功人士。正如他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也说:“当一名管理者,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因为管理者与其他千千万万人一样,都是做他自己应做的工作。即使已成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们仍然还有更高的人生境界。”
德鲁克在去世之前,写下的这本《21世纪管理挑战》中,只有问题没有全部的答案(我个人甚至认为,问题也仅仅是大师所能预见到的部分问题)。要想找到答案,还需要管理者在新的时代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实践。我想,这才是管理的魅力所在! “50岁的律师完全可以坐下来沉迷于他所拥有的基础知识,但管理者却不能享受这样的奢侈”,如何激发知识工作者的潜能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且深入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策略
档案管理记录了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及建立、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全过程, 是反映和维护学校历史面貌的重要工作, 是评估和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也是高校教育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高校已进入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时期,如何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建设的内容、途径、模式等都是高校档案工作者思考和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及发展滞后。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实体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档案管理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约着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进程。建立一整套长效的管理体制以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现代化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档案管理的政策法规以及业务规范等全面的档案管理知识。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工作。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一)规范的制度建设。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原则,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本校的管理办法与制度, 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高质量的基础保障。首先, 要切实加强对国家级和所属省级的各类标准规范的贯彻落实, 尤其是所属省的各类技术标准和规范, 以保证校档案信息化与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在同一个平台上发展, 最大范围地实现档案信息共享。其次,校档案部门要以国家和省档案局颁布的相关文件、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制定出完善、符合实际需要的一系列电子档案工作的标准与规范。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做到事事有依据, 人人有责任, 与技术标准和规范相互配合, 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保障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有序地开展, 确保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扎实的基础建设。硬件环境是整个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校园网的成熟运用, 为档案信息化提供了极好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档案信息服务环境。要充分利用这个环境, 档案部门应加速内部局域网的建设, 加速对档案设备、管理技术的更新, 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档案室虽然收藏有一所学校文献资源, 但是仍然难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要将纸质、电子、网络型档案资源共存互补, 形成本校的馆藏特色, 以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采集用户所需的档案资源, 并对档案文献资源不断地进行优化、组织、集成, 使其规范化、有序化, 及时、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三)良好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创新管理人才。档案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和网络信息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有计划地开展岗位培训, 对管理人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把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管理人员的知识不断拓宽和更新。
特别要注意学习和提高计算机管理和网络管理技术和技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邀请有关专家与学者进行档案管理知识的讲座。脱产学习与在职学习相结合, 单位组织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三、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一)管理方式创新。档案馆管理的好坏往往要通过对管理水平的评价来确定, 传统的对档案馆管理的评价是对馆舍的面积、管理设备现代化、档案立卷的多少等为指标的, 这些管理的硬指标通常是由所在单位领导对档案的重视程度和财力所决定的。
对档案馆管理水平的评价不能单纯地看场所、设备和馆藏, 主要应看档案室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服务效果。档案的管理工作重心要从对馆舍设备、档案资料的管理转向对用户和档案管理员的管理。档案管理要面向用户, 走向用户。
(二)管理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就是确立现代管理意识, 特别是档案管理知识化、网络化、社会化, 把知识和创新作为档案的管理目标。本着“ 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 把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档案管理的中心环节和价值走向, 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来加强档案管理, 开辟档案管理发展的新途径。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各类相关知识知识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能力, 把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结合起来, 把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化管理手段结合起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三)管理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档案馆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岗位责任制、分工协作制、档案分类方案, 做到有章可循。对目标任务、行为准则、工作流程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做到职责分明, 把档案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四)管理服务创新。管理服务范围从本部门到社会, 服务对象从本校用户到校外用户, 服务内容从文献型到网络型, 服务手段从手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 服务方式从常规阶段进入创新阶段
档案服务面向社会,为社会各种服务对象提供高效优质增值服务。在高校档案室之间建立信息网络和协作网,突破地域之间的限制,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信息服务。
作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 一方面要要学习档案管理基础理论和有关政策条例, 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学习相关的现代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人员要以服务学生为核心,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这一资源为社会及用人单位提供快速、全面的档案信息。
参考文献:
[1]刘立宁.如何提高高校档案工作者的素质[J].档案管理, 2005(6).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指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即管理人才知识现代化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它不仅包括软硬件建设的具体内容,还包括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整体规划。现代化文件管理相比于传统文件管理具有如下优势:首先,传统的文件管理更多地分散在规划、目标设置和人员配置中。而现代化文件管理加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系统协调实现共同目标;其次,档案现代化代表了数字形式的档案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信息,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文件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的效率,通过强调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二、现代化建设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确保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档案资源。文件管理基础结构包括两大类软件和硬件。软件设施基于计算机网络,具有操作系统的现代管理应用软件、数据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提供科学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型;后者主要是更新和替换文件管理所需的工具和设备,也因此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与现代社会保持同步。硬件设施的核心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结构,包括数据输入和存储设备,如扫描仪和移动硬盘。通过构建软硬件基础设施,可以减少文件管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障碍。最重要的是确保以通用的标准化形式收集、组织和存储档案资源,并且它能被有效和广泛地使用以实现最大价值。2.通过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存在价值。文件管理的存在价值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所有管理工作都基于此。例如以传统形式对管理单元的档案资源和人工记录进行数字化转换,以网络数据形式收集、接受和管理它们,并依靠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数字信息进行全面组织、编辑和分类,从而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数据库[2]。3.通过建立标准规范防范档案管理的安全风险。由于文件管理工作的所有设备载体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因此通过网络有效地保护核心信息资源,营造一个高度连接的环境。从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角度来看,唯一可能给文件管理工作带来安全风险的只是人为错误和制度缺陷。例如,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使他们能够以程序化的方式完成档案管理,从而有效地减少人为错误;标准规范的建立是一系列制度规范,包括管理规范,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3],以确保档案管理的快速有序发展。因此,又降低了由于系统缺陷导致的管理失败等风险因素。
三、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不高。基层文件管理单位的许多老员工一直使用传统的方法来工作。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工作非常熟练。他们认为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非常先进,不需要改进。对于高科技的使用,他们缺乏相关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对于文件管理单元,文件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培训,这使得他们对文件管理的现代化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文件管理的现代化还没有落实到位。2.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系统复杂,但管理方法却非常松散。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文件管理单元基本上负责文件管理,不同文件管理单元的管理级别也大不相同。而且,文件管理单元之间的管理软件标准还不一致,这使得文件管理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存储的数据并不完美和准确,最重要的一点是数据资源无法真正共享。这对于实现文件管理的现代化非常不利,阻碍了文件管理水平的提高。3.档案管理现代化人才缺失。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对现代管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对现代设备操作技术的掌握不够。此外,当前的文件管理人员非常灵活,其中许多人作为兼职员工进行管理,还有一些文件管理人员年龄偏大。4.档案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区域经济提供前提和基础。在这个阶段,中国许多地方的文件管理领域的收集文件种类太多,但专业文件的构建非常稀缺。例如,政治档案太多,科研档案太少。电子文件(如图片和视频)的集合被忽略。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单元的档案将存在诸如类别不完整、单一资源和信息存储太少等问题。
四、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举措
1.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数据库的建设上。组织档案资源并将其输入数据库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档案资源的数量很大和复杂性很高,而且也是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因此,有必要根据原始文件管理进行层次分类:对于具有单个内容和低使用价值的文件,请提交案例文件,对于相同内容,记录组合级别;对于涉及重要或大型复杂内容的文件卷,将实施文档级描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描述,提高数据库构建的速度,并节省大量的财务、人力和物力[4]。2.加大对现代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在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整体素质。通过各种培训方法,档案工作者可以不断吸收和消化各种有用和相关的知识,并获得更多有用的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综合性、高水平的档案管理人才。
五、实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1.大幅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在现代化的帮助下,档案资源以信息和数据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共享、数据检索、数据查询等,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多次利用[6]。此外,由于计算机等现代设备的便利性和速度,文件管理减少了人工参与。由于其强大的可记录性和可追溯性,文件管理工作提高了容错率。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顺畅。文件管理的对象是信息资源,通过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自身价值。通过现代手段,信息资源的存在已经从传统的文字和图表转变为电子数据,实现了内容的丰富和存储空间的扩展。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因其兼容性和易操作性而加速。3.显著提升档案管理的服务质量。文件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各行各业提供信息资源,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现代化建设下的文件管理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各种信息资源,这允许快速调用和引用数据,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便于使用和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杨丽娜.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与工程质量的关系及管理要点[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1):20+23.
[2]朱峰.关于档案管理现代化若干问题研究与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3(17).
[3]吴后琼.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对策探讨[J].学理论,2011(4).
[4]陈伟艳.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6(1).
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将成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面广,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农业企业或乡镇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业企业、村级、乡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微观经济管理和服务的中、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二、对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
通过近年来我们所作的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敬业精神、诚信、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意识、职业道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身体素质。其中最强调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
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学生要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农企业要求现在的很多岗位都必须是持证上岗,比如:搞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搞营销的要有营销资格证书,搞农村收购的农村经纪人员也要有经纪员资格证,从事企业管理的可考职业经理人资格等等。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了资格证书,为今后从事某专业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三、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需充分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公共任选课三大部分构成(见图示1-1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政课、语数外、计算机、体育、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与健康、安全消防、形势与政策等。公共任选课开设素质类课程,意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部分构成。
四、高职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重视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逐渐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以往偏重于政府需要的经济理论分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符合社会需求。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增加管理类课程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可设置的专业方向有:会计电算化 、农(畜)产品营销。专业核心能力为:农业经济调查分析及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课可开设:农业经济基础、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加工概论、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业经济调查、会计核算模拟训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鼓励教师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五、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软件外包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软件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日软件外包又是其中的主要业务之一。中国的对日软件出口以每年近60%的速度增长,为软件外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持续成为中国软件出口的重中之重。尽管对日软件外包业务前景十分可观,但目前对日软件人才的匮乏,极大地制约了对日软件产业的发展。真正适合国际市场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短缺正困扰着对日软件外包企业,日语软件人才的稀缺已成为软件外包行业发展的瓶颈。很多人都因为语言上的障碍而对对日软件外包望而却步。这时一本好的工具书――《软件工程师日语》应运而生。只需要初级基础,就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软件日语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成功原理
世界被思想推动,人被信念推动。世界是永恒的,我们的生命却是短暂的,如果把世界看成是夜空,我们的生命就是划过夜空的流星,企盼我们这个流星更长久一些,更明亮一点。传统教育让我们服从父母,听从安排,我们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这种思维惯性导致我们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的行为支配权掌握在别人手中,我们不能对自己的潜能进行开发,在随波逐流中播下的是茫然,收获的是悔恨。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结论就是心态决定命运。成功的心态获得成功的人生,如果你定义自己是幸运儿,你会找到足够的事实证明你是幸运儿;如果你定义自己是个倒霉蛋儿,你会找到足够的事实证明你绝对是个倒霉蛋儿。
管理的实践
《管理的实践》一书是由有关管理性质、原则和企业管理理论的框架性著作。此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而衡量一个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其实也是美国制度的核心和基石。这本著作奠定了德鲁克先生在现代管理学学术史上的奠基人地位。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人比任何概念都来的有趣多了”,可以说“人”是《管理的实践》这本书的中心。
管理等于MBA?
就像乐队需要指挥一样,任何组织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有人对其实行有效的管理。现在管理已经被曲解为科学―― 一种通过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就很容易能够掌握的科学。对管理最典型的曲解莫过于MBA教育了。MBA的教育重点应该是“管理”,但现在已经异化为“工商”教育。尽管目前的MBA教育实际上并不一定能够培养出真正的管理者,但MBA课程也并非一无是处,只不过没有许多人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而已。通过接受MBA教育,一是能够掌握一些商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是能够为一系列的人际交往奠定比较好的基础。管理无原理, MBA们只有在尊重企业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用活了这些商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在企业管理方面取得预期的成效。
上大学为了什么?
在大学里,很多年轻人过着穿牛仔裤、打篮球、每天只上三个小时课的悠闲生活,可当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刚刚跨出大学校门踏入社会时,他们面对的是跟以前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蛮横刁难的上司、明哲保身的同事、明枪暗箭的争斗、堆积如山的任务、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上大学为了什么》一书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完整的任职流程图,从最初的面试、报到、适应新环境到具体工作中的细节,到获得晋升之后的工作要点,再到最后跳槽或离职时的方式方法。相信这一本“职场全程陪护手册”将在飞沙走石的职场险途中照亮新人们蹒跚前行的道路。即使你已经踏上坦途,本书的建议和指导也同样值得珍惜及重视。
21世纪的管理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以他90岁高龄献给读者的这本著作,高瞻远瞩地分析了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者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充分体现了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德鲁克曾说过:“当一名管理者,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因为管理者与其他千千万万人一样,都是做他自己应做的工作。”德鲁克在研究管理的时候,把人、企业和组织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研究。因此,他能够高瞻远瞩,他的管理思想,不局限于企业,也不受某一个具体组织的局限。《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讨论的问题,影响所及,远远超过管理的范围,也远远超出个人和他的事业生涯。德鲁克说:“这本书真正关注的是:我们社会的未来。”
我不是IT精英
这是第一本关于IT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生活的小说。IT人,拿着令人艳羡的薪水,每天与高科技打交道,被称为“精英”。IT人,以项目为时间表,以电脑为伴侣,工作在举目皆是男人的世界里,搏杀于职场的明枪暗箭之中,换所在爱情、欲望与孤独之间。本书以一个IT人,一个IT女性的身份精彩地描述了普通IT人员的工作经历和情感波澜,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心来描述IT人的内心以及外部环境――工作的波折、生活的紊乱、感情的激荡。作者的笔法泼辣幽默,又透着女性的善感,这是一部贴近人的心灵的作品。相信每个IT人看过这本书后,都会在激情与理性的忙碌中用感性重新活一把。IT以外的人看后,也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IT中不只是“精英”,还有“人”。
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跨校修读学分教学过程,是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以教学课件共享型、教学资料共享型、学习经验共享型和主讲教师讲课视频共享型为主要系统的基本框架,创建精品资源开放课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综合测验试题库、作业练习题库、案例分析资料库为优质资源,逐步打造和建设满足学生发现式学习、反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库系统、答疑系统、同(异)步学习交流、素材资源库、情景模拟实践、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和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来设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其教学考评体系,使之成为指导高等学校利用精品资源开放课资源完成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开放课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充分依靠管理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创新性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精品资源开放课的教学过程与特点
(一)突出专业特色,实现育人模式创新
构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效果、改革培养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管理创新能力。进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体现到培养方案之中,为有效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奠定制度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确定学生能力结构
将管理学科全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优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关系,将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为基础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块、综合创新知识模块,建立以管理理念熏陶、管理技术运用与综合管理能力养成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
(三)完善教学资源条件,满足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由于管理学科实践性很强,且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实务实训中心(ERP实训平台、情景模拟平台、沙盘模拟实训平台)、会计综合实训中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中心、现代管理与电子商务实训中心;建立教师资格+注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学生考取注册职业资格机制。由此,强化实践操作技术培养,实现管理实践领域相关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效结合。
(四)根据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根据管理学科学生综合管理能力构成,使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设计更加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际,通过管理实务仿真教学,丰富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指导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同时,要构建科技创新教学模块,包括创业和创新讲座、商业计划书和创业方案设计、营销方案策划、企业管理沙盘模拟、ERP模拟实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等等。由此,来启发学生创新灵感和创业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方案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和协作能力,实现团队学习。
三、精品资源开放课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利用开放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性学习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来设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均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起以教学课件共享型、教学资料共享型、学习经验共享型和主讲教师讲课视频共享型为主要子系统的基本框架,创建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综合测验试题库、作业练习题库、案例分析资料库为优质资源,逐步建设满足学生发现式学习、反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库系统、答疑系统、同(异)步学习交流、素材资源库、情景模拟实践、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站。
(二)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从教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在讲解现代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过程中将采用案例引路、用案例佐证,以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启迪和开阔学生管理思维和管理理念,使深奥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通俗化、简单化,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使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知识集成,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综合实验、专业成组课、课程设计、创新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积累式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即针对企业实际和管理过程,由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方和使用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方案。在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机制下,本方法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师科研实践、企业实践、综合实训、科技创新竞赛过程,将专业知识集成升华为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四)倡导亲验性学习,应用现场研究教学方法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包括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危机管理等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将广泛运用现场研究的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通过亲验性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根据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进入管理者角色,参与到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缩短课堂教学与管理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协作能力,应用团队学习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培养合作精神和协同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运行机制,吸纳年级专业排名前20%的学生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结成创新团队,打造更高级的创新性学习平台,开展团队学习教学方法。以创新实验计划或者创新项目研究为载体,由本科生及硕士生组成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项目或实验方法设计与论证,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平台设计开发、撰写研究报告的工作过程。学生跟随导师进行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尽快进入实验室或者企业感受科技创新和企业实践氛围,通过完成导师科研项目、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积累科学研究和企业管理经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改革考试方法,突出指挥棒的杠杆作用
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考核过程在学习方法运用、专业知识掌握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将对本课程进行考试方式改革。考试方法改革具体形式可以考虑采用:笔试+课程论文(商业策划书写作)方式、口试+笔试的方式。使学生把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死记硬背转移到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操作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考试指挥棒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进而实现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七)注重知识集成,实现管理方案设计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知识集成能力的学习过程,综合性地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实际工作和管理需要的角度启发生学寻找解决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布置组织结构设计、企业家素质测试方案、管理人员配备方案、经营战略制定、企业文化结构设计、人才激励机制设计、企业筹资方案设计、企业管理流程设计、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市场营销策略设计、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设计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根据企业背景和素材运用所学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设计出相应方案,并通过答辩方式来解释和说明方案设计的依据及其实施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是按着每个学生做出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设计方案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设计依据、实施过程的可行性、资源配置优化程度、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等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每个环节的完善程度进行分项打分,并依此给出课程设计和管理模拟实训课程的成绩。
四、精品资源开放课的实施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重在应用能力培养
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作为课程重点和对学生进行考查的重点,确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据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选定和编写教材,更新教学方法,以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从老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企业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从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发展成为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训教学和课程设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实现强理论、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育人方式。
(三)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增设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
注意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先进成果,并不断创新,部分章节融入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这种教学过程可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感悟西方人的管理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践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要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和写作。学生通过广泛收集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资料来增加知识面度,提高学生科技论文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五)全面利用课程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程团队制定了现代企业管理资源共享课程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试题库系统和答疑系统来强化教学重点,运用同(异)步学习交流和素材资源库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运用在线学习、团队学习、网络答疑等方式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课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六)调动积极因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运用师生互动式教学过程,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在资源共享平台上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点、试题库、案例库、扩展性学习、资源下载、课程实践,特别是教师讲课视频将会更加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和提高学生将管理理论运用于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建设开放平台,实现模块化教学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内容构成,构思和创建主讲教师视频讲授模块、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教学模块、课程论坛和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模块、管理技能实训与管理实训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教学要求,编写出相应教学课件。
(八)依托精品资源系统,提升学习工作效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10603
收稿日期:2012-10-20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2012HSJY03)
作者简介:周 峰(1969-),男,安徽合肥人,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教学及研究。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为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其教学改革对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的一门系统研究管理全过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管理技巧,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培养管理素质,提高学习与实践的综合能力,为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和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也有较大差别。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根据专业的性质和课程的作用,区别对待讲授的理论深度和侧重点,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要有所区别[1],使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一致,突出不同专业对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此外,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又要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更加重视整个管理课程体系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因此要对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选择性删除,对内容进行优化。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发展很快、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案例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实践,增加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管理实践,将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沿革、经验教训和重大的管理创新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教材内容的每一章中都需要增加与章节内容相关的管理案例,和学生研讨一些相关现实热点问题(比如近期欧洲陷入经济危机,美国经济衰退) 等。选择典型案例,以使学生可以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进行分析[2]。
三、教学基本原则
(一) 注重实践
管理学理论性虽强,但最终还需回归应用,强调实践。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在重视概念、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强调必须结合丰富的管理实践活动进行讲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解激励理论时,可以与学生讨论一下家长是如何激励他们学习的,哪些激励对他们有用,哪些激励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从而引出有效激励的要素和必经的过程[3]。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企业、社会参观、调研;设计管理场景,由学生自主设计、讨论并形成管理方案;让学生参与教师研究课题,参与企业实际经营问题的诊断与分析等,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养成从管理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基本的管理技能。比如用激励理论分析学校奖学金的设置、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大学校园中的逃课现象及解决途径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二) 以学生为中心
突破“教师主导”型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树立起自主式、探究性的学习理念。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最大限度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效果如何,主体的作用很关键。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是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除以学习内容吸引外,还应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实现自主学习与自我控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使学习从令学生们痛苦的“负担”转化为使学生们感兴趣的“追求”,构建一种“目标激励+兴趣体验+必要的规范管理”的“快乐学习”体系[4-5]。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尽可能“精讲”,学生“多思”、“多讲”,构建生动活泼的互动式课堂。以教学手段的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学习的根本性变革,努力建设“教师精讲-举例与案例-学生发言-师生讨论”的节奏化、生动活泼的现代课堂。经过实践比较,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很适用于《管理学》的教学。
(一)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能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企业运营实际,提高和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管理教学的实务性、应用性。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地方化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选取规模较大的地方性企业,组织或安排学生深入企业管理第一现场参观、调研,指导学生自己收集、编写案例,对企业实际经营问题进行诊断与分析,锻炼和提高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概括、分工合作、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竞争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而与一些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选派学生实习锻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实现高校与企业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3,6]。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极大地促进了管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习者的体验与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课外搜集素材,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运用角色扮演、即席发言、现场会议等情景模拟形式,让学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从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艺术,在体验中学会管理,掌握技能,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员工的招聘:有学生扮演招聘主管,有学生扮演应聘者。扮演招聘主管的学生,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应聘者,就不能采取统一的应对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增强自信心[7]。
(三) PBL法
PBL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师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育,把教学内容设计在问题中,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参考书,进行探讨,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改变了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进了教学效果。
五、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全面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取消传统的期末单一卷面考试考核形式,采用综合考核方法,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学习态度、平时学习表现[8]。
(一)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分值50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课堂纪律,包括考勤、课堂表现等,分值10分;第二,课后作业及随堂阶段性的考核,分值20分;第三,实践报告及案例分析,分值20分。第一次课就让学生明确考核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习。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考核,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动态调整,促进教学过程管理。
(二)考试内容的改革
期末考试分值50分。期末考试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命题,试卷既要体现课程的特点,又能符合教学要求。命题时注重将基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试卷中增加一定比例的综合素质题目,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查教学效果。成绩评定后,任课教师要对试卷进行全面分析,分析试题难易程度是否适中,是否符合大纲要求,全面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查找教学薄弱环节,以便于整改。
六、教学效果
教改对象:淮南师范学院2010级市场营销专业1班为教改实验班,专业2班为普通班。考试科目为《管理学》,考试试卷共124份。
方法:考试试卷内容按照考试大纲规定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同时对教改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考核。根据评卷标准和标准答案,主观题由任课教师采用流水方式进行阅卷,客观题采用计算机阅卷,两次核查,专人统计分数。
结果分析:将教改实验班和普通班每名学生的学号姓名、每题得分、总分录入计算机,采用Excel 2002 和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表1。
两班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P
七、 结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永恒主题。《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区别对待,尤其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来说,应深化教学改革,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思想,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10):7-9.
[2]楚金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2009(8):167-168.
[3]许华.《管理学》案例教学改革思路[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7):38-40.
[4]单凤儒.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改革[M].北京: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8:350-351.
[5]王 涵.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世纪桥,2011(13):103-104.
[6]马俊苹.管理学案例地方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7(4):36-37.
【关键词】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会计基础;课程体系
1分析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会计基础课程体系的背景
随着全世界经济的发展联系,我国物流行业从传统的服务发展成先进的信息化综合物流服务,物流系统涉及到生产、流通及消费过程,是当下经济最新发展的重大产业。在现代物流业与会计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同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会计人才。然而,我国物流行业是个新兴行业,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又是个新建专业,培养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也是如今我国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所需,要求物流工作人员既要掌握物流基本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会计方面的知识。
2浅析中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2.1浅析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面向基层和生产、服务在管理第一线、实用技能型的具备各方面知识能力的初级物流专业人才是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职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物流专业招收的学生参差不齐,学校教材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学生实践不足,考评体系不完善等众多原因,导致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并不能在毕业之后顺利就业并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近几年来,企业“招人难”和毕业“找活难”现象尤为明显。经过多方面分析,我们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较好的政治道德修养,三观正确,社会职业道德、心理和身体素质较好,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物流管理专业技能较好,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重要环节的根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如财务类管理的技能很熟练掌握,为企业提供所需求的物流人才。
2.2分析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情况
物流管理专业是个宽口径专业,综合性、应用性和交错性的涵盖内容较广:①根据对应岗位,分仓储岗位群、运输岗位群等。②根据就业范畴来看,分生产制造业、贸易、物流业等。本专业学生将来能够在有关物流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其工作岗位有仓储配送管理、运输采购管理、商品包装、流通加工、国际货运、物流作业信息管理和物流设施设备管理等。这些岗亭须要学生会操作,会管理,还要懂经营,还要具备有财务管理方面能力,看得懂财务报表,对经济成本实行分析与核算,控制物流各环节的经济信息,成本管理及控制才能做得好。
2.3浅析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岗位需要的《会计基础》课程知识与能力
根据上面分析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知道,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熟悉管账方面内容。在我国国家职业资格中具体要求仓储物流员岗亭人员的技术和素质.
3浅析在培养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中会计基础的作用
3.1通过会计核算,能够培养学生严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方法
会计核算是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为经济管理供给会计信息;物流方面是核算物流成本管理。采取统计与会计联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式来核算制造企业的物流资源,通过在现阶段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增加物流成本辅助核算账户,使物流资源核算更为简单明白。学会计核算,培养核算能力,可以使学生养成严密的思维方法,给使用者供给完整信息。
3.2通过会计管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
对中职的学生现状的分析,中职院校的学生很多都是由于初中阶段的落后,很多学生都是基础较差,素质方面也差,他们会有一种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若是让学生用管理者或以创业者的身份去接触《会计基础》课程,会使学生心理感到满足轻松自信并且有成就感,还能让学生积极自觉去学习会计,进修自身的管理能力。由此,对《会计基础》课程的设计如下:如何从原始凭证上辨认以防止交易人员做假,如何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上辨别以预防会计人员工作不规范,如何预防会计人员记错账、做假账,虚报会计信息等等。
3.3通过会计控制,养成学生成本节制的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服务于管理第一线实用技能型的专业集成化、共同信息网络化等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而物流的成本核算是物流管理的根本,需要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因此,对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对物流成本控制的能力。掌握财务基本知识不仅可以养成学生成本节制的意识,还能掌握物流成本的方法,在素质上也能形成学生的自控意识。
4基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浅析探索会计基础课程
由以上几点分析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地培养目标和岗位分析,可知会计基础课程对其的应用能力及重要性。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不全同于会计专业,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开设会计基础课程内容,结合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特点,其知识和能力所需,还有企业的物流岗位需求授课,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的物流人才。对此,以下就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如何开设会计基础课程,谈谈本人的观点。
4.1按照教学的对象特点设定对应的会计课程教学目标
中职物流专业的学生学《会计基础》课程目标是联系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考虑提升学生将来就职技能,从物流专业角度去学习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懂得用会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头脑方式,学习会计核算,让学生增强核算能力,养成谨严的工作立场,为物流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物流相关操作和管理岗亭的一般性财务工作奠定专业根基。综上所述,定位教学目标:①知识的基础性。②知识的应用性。
4.2基于物流管理能力设计
《会计基础》课程实训的教学内容①中职学生总体文化知识较低,在授课时,结合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以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根据,以需要的会计知识为焦点,可以重在介绍物流成本会计的相关内容,会计报表的格式,以及经济业务的分析,注重应用性,加强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由浅入深掌握会计知识。②根据中职生的水平,对于《会计基础》课程,组合其内容,可以采用分四个项目式设计教学,即原始凭证发票、入库单、出库单等:a.认识;b.填写;c.鉴别外来原始凭证的真伪及规范性记账凭证:a.认知会计科目及账户;b.认知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c.记账凭证的填写;d.鉴别记账凭证的真伪及规范性账簿:a.认识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b.记账;b.查账;c.错账查找及更正会计报表:a.认识财务会计报告;b.资产负债表分析;c.利润表分析;d.现金流量表分析。
4.3联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会计基础》课程的对象是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专业化的会计知识理念,可是他们有其专业特点,也须要懂得会计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联系物流专业特点,组织相关的教学。教师可以将会计学基础知识及账务处理和企业的物流经营、管理等实践操作和案例相结合,讲授“物流市场”的知识内容。如此,物流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教学的方向就会越来越清晰,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4课程评价体系设置合理
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会计基础课程一定要联合开设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设置课后评价体系时,要与会计专业学生相区别,多看重实践操作,这可以看出会计课程对物流岗位应用的效果;加强考评学生的职业技能,着重考查学生应用会计基础知识来解决物流管理工作中遇到的财务问题的能力;评定学科成绩主要考查学生严谨的思维和良好的习惯,成本控制意识,全面分析,综合应用所学的会计基础课程知识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丽.中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时代金融,2017(08).
摘 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其创新性和应用性。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来说,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校企联合 产学研 双师型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在很多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比如,未开设数据挖掘及数据仓库技术、CRM的原理与实施等信息化技术课程,而这些课程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深刻体现着现代管理思想。正是这些课程的设立及相应的社会实践和上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产学研”脱节,联合教学能力弱
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这些学校并没有与相关企业充分地交流和沟通,进而没有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导致该专业教学培养的恶性循环:一方面,由于学校不能提供实习基地,致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增强,因此在就业时面临困境;另一方面,弱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了企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不信任。
3.教与学严重分离,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信管专业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严重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授课方式单一。教师教学很少或没有安排实验,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讲解,课程教学内容陈旧,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所学不能及时融合到实践中去。教与学的严重分离、单一的授课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并不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师资结构。首先,在很多院校,相当多的教师并不是来自于信息技术专业,因此可以想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想让教师对学生提供很好的指导是不可能的。其次,部分教师知识严重老化,而现代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致使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对学生指导不足。再次,有些专业教师基本上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难以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四大模块:背景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原理知识模块和技术知识模块。其中,技术知识模块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即要侧重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设置体现现代化管理思想的课程外,还要加强计算机课程设置,不仅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应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等方面的计算机课程。
2.加强校企联合,搞好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校内实训室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验内容只是模拟,并不能代表真实的企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学校应积极联系企业,并尽可能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地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向生产第一线,还可以使学生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打造“双师型”教师
高校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增强动手能力。所以,信管专业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兼具工程师和分析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4.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大力提倡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小结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借鉴经验很少的情况下建设一个新的学科专业需要艰苦的、长期的努力。广大教师应该认识到,信管专业有自己特有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如何使其课程体系与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相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延寿.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6(8).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