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9 17:32: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初探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4-01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为:模块与专题相结合,同时也把中国史与外国史相联系,采取必修和选修相协调的课程结构。其特点为:模块相对独立,但教学内容总体整合。所以,面对这一全新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对教材的适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课改精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专题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之一,它的教学内容和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有所不同,给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所以,专题史教学设计的探讨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困惑提供帮助。

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哪些情况呢?

一、要对学生学习专题史的状况进行调查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专题史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在学生中间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对高中历史新教材不适应的原因如下: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新的教材中,由于过高地估量了学生在初中时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在编写教材时,打破了传统的题材体例,不再采用通史体例,而是把历史知识分成了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模块。由于专题史的跨度大,教学内容跳跃性大,分割性也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一时不能适应这种教材模式,无法把初中历史知识和高中知识点进行连贯,就好像是运动员在攀崖时没有工具一样,运动员无法爬上去。可想而知,高中生在学习专题时对知识体系难以进行储备。

2.在传统的教材中,它的编写是以时间为体系的,新教材没有系统的思路。教师在授课后,学生对这么复杂的专题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理清头绪,头脑中一片混杂。在旧知识还没理清之际,教师又朝着下一个专题史迈进了,这样的学习,学生无法在时间上完成复杂的专题知识整理,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及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了好几倍,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就增大了。

面对这样的调查情况,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特把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初探策略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1.在设计时要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历史一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他们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时,根本不会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进行专题归纳,事件与事件之间不会进行联系。可是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已经完全打破了以时间为顺序的编写,只是编写专题史,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深化知识点,要具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克服初高中历史教材不能衔接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适应能力的问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问题,要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特点,让这两种教材取长补短,在设计时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是以专题史为编写基础,但是在每个专题编写时,却是以时间顺序为体系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把教学设计写好。例如,在中,就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先探讨“”,然后再探讨“”等。在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教材中就需要学生从夏到清朝各朝代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因此,在上每一节新课时,为了使学生适应专题史的学习,我都尽可能地把时间顺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高中历史专题史的学习兴趣不减,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课第一小节《土地制度的演变》中,编者在文中只是简单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等的土地制度,而对于我国封建制度全盛的唐宋明时期的土地制度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我在教学中,广泛引用资源,把唐宋明等朝代的土地制度一一列出来,使学生明确这些朝代中的土地制度都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而这种适当的穿插教学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也应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2.在教学设计时要活用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是“死”的,人的教学活动是“活”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务必确立由“教”教材向“活用”教材此理念出发。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而并不是唯一资源,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时要把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充分利用并发掘其特点。这正好符合新教材的使用理念:“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历史现象进行探讨时要由表象入手,最后落实到对事物属性及本质的探究,理解事物本质含义。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当然,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未雨绸缪”,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备课,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娜娜.强化高中历史专题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09(9).35-36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11

课标的实施已将近十年,在这些年里,各学科在新课改上面都有着不同层次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从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还是从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师来说,正确把握教材和历史教学的脉络,科学地设计历史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采用恰当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跟进和实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下面,笔者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进行详细分析。

1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1 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高中的历史学习而言,需要学生能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历史教材具有抽象性,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因为课程的枯燥出现厌学的现象。比如,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战争、或者王朝的建立,往往通过几个数字、几段文字来进行描述,但是几个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很好的连贯和贯穿,学生听起来很模糊,对其兴味索然,使学生很快地出现厌学心理,老师的传授解惑并没有影响和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教师只是单纯的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这就失去了新课标的目的和改革的意义了。

1.2 教师对历史教学讲解不够系统化

由于高中的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课和教学设计时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于历史事件安排比较分散,同时受历史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修养的局限和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能合理运用教材,不能清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分析历史现象的共性与个性,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觉得没有逻辑性,分不清具体事件和现象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无法认识到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就没法正确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2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

2.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理念提出,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秦始皇大一统时,根据大一统实现的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虽然形式上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实际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并没有达到充分吸收和熟练运用。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解秦一统天下的背景、时间,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的措施,并结合秦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由学生挖掘出实现大一统的条件。这样,不仅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建立的条件,对日后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2 合理安排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理解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引导下,高中的历史教师更应当合理安排历史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脉络的把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比如,高三的老师在讲科举制时,可以联系时下的高考,讲述古代的科举制。其教学设计没必要采用一个朝代一个朝代那样硬性模式的讲解,而是可以采用“穿线”的模式,列出科举制从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样一个历史脉络,介绍科举制建立、发展、成熟到取消的过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每个朝代在科举制的实施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和影响有哪些。这种“穿线”的方法,就是运用单元间的联系与共性总结出来的方法。看得出来,总体的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一知识的要领。利用单元和事件间的联系去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安排,可以突破了教学上出现的壁垒和障碍,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历史兴趣,对其进行有效性学习提供不少帮助。

2.3 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该单元的特点后,才能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之后才是整个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课程具体设计。教师需要细致地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思路,进行三个维度的把握,分析出教学目标,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

3 总结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近十年来,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总体来讲,可取之处还是大于其弊端的。作为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当前时代和教学的背景下,切实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设计。转变教学中师生以往的角色,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自身对知识的挖掘创新,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克服历史学习中的障碍;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借鉴成功教学经验,探索和创新教学设计,结合自身教学的情况寻找到适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通行.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党史文苑,2010,(6).

[2]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2006,(6).

第3篇

关键词: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绩效的支点,如何进行有效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直是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所在。然而现实中当前关于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大多倾向于从教师的“教”入手,致力于高中历史教师的“有效的教”,无暇或无视学生的“有效的学”。事实上,高中历史教师“有效的教”虽然重要,但高中历史教师“有效的教”必须基于学生“有效的学”。倘若学生难以“有效的学”的话,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再“有效的教”也徒劳。毕竟高中历史教师“有效的教”基于学生“有效的学”。鉴于此,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设计理应、也必须基于学生“有效的学”,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所采取的一切举措与策略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本文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这一基于人类认知结构与外界信息结构交互作用而决定教学设计的认知理论,探究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设计,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此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以期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设计有所裨益。

一、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对有效教学设计的若干启示

1.认知负荷理论的内涵及结构

认知负荷意指认知主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需心理资源的总和。认知负荷这一概念由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John Sweller于1988年首次提出。该概念的提出引发了认知负荷研究热,研究发现认知任务所引发的认知负荷量主要取决于该认知任务的组织、呈现方式,内在本质特性以及认知者的专长水平这三个因素,缘此也就产生外在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以及相关认知负荷这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具体来说,在外在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以及相关认知负荷这三种认知负荷中,其中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由认知任务设计与呈现得不科学所引起的,这些与实质性认知加工过程无关的活动会额外引发工作记忆的认知操作,从而挤占一定的认知资源,因此,外在认知负荷也常常被称为无效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是工作记忆在加工处理认知任务本身所蕴含的信息内容及其交互性时所产生的负荷。内在认知负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认知任务本身及认知者固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背景。一般来说,内在认知负荷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认知任务的复杂性或难易度,因为认知任务越复杂、难度越高,工作记忆所需承受的负荷就越大。然而如若学习者具有与认知任务相关的图式,那么在加工处理相同的认知任务时,即使认知任务包含大量元素且元素间交互性强,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是一个组块,从而会比其他认知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识负荷。相关认知负荷通常是由认知加工过程中用于建构图式或图式自动化的操作活动所引发的,它可以促使认知主体把剩余的认知资源投入到实质性认知加工活动中去。与外在认知负荷阻碍认知加工明显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非但不会阻滞认知加工,反而能促进有效的认知加工,因此相关认知负荷也常常被称为有效认知负荷。

2.认知负荷理论对有效教学设计的若干启示

认知过程是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外在信息结构两者交互作用的过程。我们知道,人类的认知结构主要是由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系统以及容量无限的长时记忆系统所构成。一方面,我们说,对于某一具体的认知任务来说,认知主体容量有限的工作系统是固定的、难以再扩充的。这是认知活动的一大瓶颈,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设法确保个体加工处理的认知任务其所需的认知资源总量不能超过工作记忆系统所能承受的总量。内在认知负荷是学习任务本身所固有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种认知负荷是不可改变的。然而现实中,我们仍可通过降低学习任务本身所包含的元素数量以及元素间的交互性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我们知道,外在认知负荷是无效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设法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总之,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尽量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和内在认知负荷,以确保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系统能够、并且有效地加工处理学习者所面对的学习任务。有效教学设计必须优化学习任务的信息结构模式,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和内在认知负荷。此外我们也知道在长时记忆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大多以图式的形式散乱地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这些图式的存在将大大助益于工作记忆系统加工处理外界信息,同时也非常有助于驱动学习者的行为。鉴于以上的分析阐述,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设法增强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

二、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设计的三大策略

1.降低内在认知负荷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阐述,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内在认知负荷主要取决于认知任务本身。也就是说对特定的学习者来说内在认知负荷主要取决于认知任务本身,认知任务所包含的元素数量及其交互性。鉴于此,历史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时,理应也必须设法降低内在认知负荷。为此,历史教师可以采取相关策略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具体来说,历史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设计时,将学习任务分割成若干学习片段逐步呈现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降低内在认知负荷。具体来说,先呈现学习片段可以降低学习的认知负担,而逐步呈现不会减弱学习者认知图式作用效用,但这样做却有效降低了学习者所面对学习任务的元素数量及其交互性。

2.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阐述,我们知道,外在认知负荷一般来自认知任务设计与呈现的不当。鉴于此,如果想要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话,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是有必要改进与优化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呈现方式的。这里面主要涉及自由目标效应和分散注意效应两个问题。笔者根据这两个问题设计了以下两大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策略。(1)自由目标对策。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倘若学习者面临的是单个较为明确的学习任务时,学习者一般会采取“手段―目的”的分析方式来进行分析与解决。而采用手段目的模式的分析策略首先需要学习者分析问题的原始状态以及其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继而在寻求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摸索解决路径。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复杂的解体程序将会大大耗费学习者的认知资源,从而形成较为繁杂的外在认知负荷,从而不利于学习者将认知资源投入到图式的建构与获得上去。因此,根据自有目标效应,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最好不要呈现较为明确的目标。(2)相关信息捆绑策略。在分散效应看来,倘若学习者面临的学习任务含有多个分散的信息,学习者在加工处理时容易将其注意力分散,从而产生较大的外在认知负荷。因此鉴于分散效应,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最好将相关信息捆绑在一起呈现出来。

3.增加相关认知负荷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阐述,我们知道,相关认知负荷是有效认知负荷,它可以促使学习者把剩余的认知资源投入到实质性的认知加工活动中去。心理学相关研究发现,对于那些较为复杂、需要时间较长的学习任务来说,即使在内在认知负荷以及外在认知负荷都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后,学习者的学习绩效仍旧难以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与改进。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研究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学习者在主观上不愿意或客观上不能将富余的认知资源有效地投入到认知任务的加工中去所致。鉴于此,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为了有效增强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在教学设计采取必要措施以唤醒抑或引发学习者的认知投入,使其主观上愿意投入、客观上能够投入。因此,为了促使学习者将富余的认知资源投入到图式建构和自动化活动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有效增强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如,改装任务策略,所谓的改装任务策略主要是指历史教师在设计历史学习任务时,对历史学习任务本身及其呈现方式予以适宜的改装。具体来说,改装任务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改装任务表面内容和深层结构两种类型。改装任务策略之所以能够有效增强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机制在于其可以有效唤醒、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从而引发其投入更多的心理努力去学习、去加工处理学习任务。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历史教师在使用改装任务策略时要把握火候,这种策略也不是万灵药,对所有学生都有效的。它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一般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那么使用改装任务策略可以有效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然而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好的话,历史教学仍对其使用改装任务策略,非但无益反而有阻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改装任务策略之前一定要对学情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此策略。

参考文献:

[1]刘连娣.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02).

[2]常欣,王沛.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5(05).

[3]辛自强,林崇德.认知负荷与认知技能和图式获得的关系及其教学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

第4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也迎来了新的改革浪潮,新的课程改革对老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更加的高,这就意味着高中历史老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进一步的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创新改革,让教学方法更适合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让由来已久的素质教育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得到展示。本文就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以及特征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中国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在这个时期,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迎来了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岔路口,这条路上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这就要求现在的一线高中历史老师主动抓住机遇,不惧挑战,充分考虑到当下学生的历史学系现状,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今大部分的历史老师紧紧跟随我国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极大的推进了我国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了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效率。然而,从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来看,高中历史老师还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更好的对自身的教学思维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从而学生与老师都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只教考试涉及到的内容,只学习考试涉及到的内容,谁都不会跳出固定的思维圈子,去寻找新的知识海洋,全面发展历史素养。在学生才升入高中的时候,学生在以往的历史中学习情况较为浅薄,涉及到的内容老师并未深入的进行探讨,所以基础的薄弱导致学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高中历史的学习,给高中生本就瘦弱的肩膀再次增加了沉重的担子。另外,把学生作为切入点,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考试是什么,不会去对考试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知识浅薄的认为历史是高考的一部分,不利于高中历史课教学效率的提升,降低了他们的知识转化率。以老师作为切入点,现在一部分老师的历史素养不够高,高中历史储备量不足以应付教学实践,严重缺乏对社会历史的相关研究,未及时把储备的知识进行更新升级,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在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跟不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妨碍到学生对高中历史兴趣的培养过程。

(二)现阶段历史教学的特征

我国的历史教学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起来,有着传统历史教学所不具备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这些各方面:首先,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与高中之前的历史的教学目标比起来不尽相同。高中之前所进行的历史的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初步的、简单的认识;但是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老师更加关注的是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可以为高校所接受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进入自己想去的大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其次,历史和传统历史所选择的教育对象不一样,高中之前历史教学仅仅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在有了高中之前历史教育的铺垫之后,对历史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简单的认识与感悟,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活跃的思考,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中历史老师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使之适应逐渐改革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历史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过去的老师中心论已不再适合当下的历史教学过程,要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人公的历史课堂,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充足的个人空间,进行相关的思维活动,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他们对某个历史问题的独特见解,并将出自己的感悟,对他们的见解进行一个评估。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于讨论,习惯于把历史问题进行必要的联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历史作为一门和英语、语文相同的人文类学科,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体上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所以,在历史老师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所有的教材与讲解,积极灵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历史的教学,诸如多媒体技术。不但让历史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直观性,具有更好的欣赏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的教学效率,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设定的目标。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现阶段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用历史知识为社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社会作为基础,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有地方进行运用,充分展现出高中历史课堂的开放性与延展性,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等,通过实践,学生充分感悟到了历史的魅力所在。在此过程中,不但激发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还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为提高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步伐不断迈进的背景下,历史老师必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

作者:许小姣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 要:就目前来看,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推广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这给教学过程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并且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水平

在我们平时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历史老师主要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但是,就目前这个社会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对于人才又有了一种新的定义。不再仅仅是通过文凭来评价一个人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更加注重关心人才的综合能力,现在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社会更加需要一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全能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转变。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各个学校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以更加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的成长,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对于高中生学习的所有科目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让这些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经历了哪些曲折、哪些困难,又是怎么战胜这些困难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曾经屈辱的历史,并正确地认识这些屈辱,以激励学生的爱国思想,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对他们的个人品德、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努力做到这些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全面健康,并且,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对一个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一个好的教师的教育对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甚至将来求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加强高中历史老师团队的建设,解决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来促进高中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要想提高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水平,不仅要提高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对他们的个人品德、人文素质进行培养,从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丁建英,黄烟波,赵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学习和认识历史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历史,才能感知历史的荣辱,明确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内心中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怀。新课程改革给推广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探究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一、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缺乏有效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在教师自身素养方面,许多教师没有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致使不能通过不同的角度讲解历史问题,导致学生不能深层次的理解历史问题。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这一历史知识点时,如果历史教师不能明晰的掌握我国古代所用的工具,也就无法将此处的历史知识与所讲述的古代不同农业政策相连接,只能将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点讲给学生,而且不能深入的挖掘一些潜在的知识点,致使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如果教师没有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不仅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无趣,还会将学生带到一种“不知所云”的教学环境中,这样对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教师的教学仍采用板书教学,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单一的板书教学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时,需要给学生讲解许多的事件,而不同的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间不同,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采用表格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及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对不同事件做好分类和总结,课堂上做出详细的讲解。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可以节省很多的教学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上。

二、 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培养自身教学素养,为此,教师应针对所要讲授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积累。教师可以通过翻阅文献及网络搜索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点,也可以旁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与优秀教师的对比,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应要认真的分析课程标准,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记忆的;然后根据课程的标准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做到有规律的讲解历史性问题。例如,在讲解“在中国如何传播”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目标、历史性问题、教学方法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述中国思想解放的阶段及出现的关键性人物,让学生自主探究各阶段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选用有效地教学手段教学

与初中历史知识相比,高中历史具有较深层次的理论性,根据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应选用新型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针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性问题,可选用一些教学手段,将理论性问题转变成形象性问题,方便学生的理解。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导入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我国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选用一些热播的明清古装剧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电视剧的讨论中对“君主专制”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这种现象分析其中的本质性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将一些理论性问题形象化,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性问题。

三、 总结

高中历史是学生整个历史学习重要重要部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明确当前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的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讲述的历史知识,进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薛振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阅读

第7篇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功能认识存在不足,有一些走向了极端,一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技术扰乱课堂,教学容量过大,学生不易吸收,另一些教师则觉得多媒体技术是万能的,与国家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明确规定相左。其次,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形式过分讲求,而忽略口头语言、书面语和体语言所起的作用,课件制作五花八门,虽然有极强的冲击力,但流于形式、生搬硬套、喧宾夺主,颠倒了教学内容与课件的主次关系,使学生容易被一些与教材不相关的内容所吸引。再次,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比较固定,对多媒体技术对历史知识展现的直观性过分强调,忽略了历史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此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当前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正在呈现滥用趋势。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巧

(一)高中历史教师应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措施

高中历史老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前首先应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多媒体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使枯燥的历史理论变得生动、直观,促进学生理解力的提高,同时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除了好的一面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还应看到其不足之处,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果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很容易给学生带来眼花缭乱之感,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等。另外,高中历史教学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扬长避短,对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提高多媒体辅助和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

(二)对多媒体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科学处理

高中历史教学还处于知识的传授阶段,在对多媒体辅助手段运用时必须围绕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即对多媒体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进行科学处理。首先,应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细节对多媒体技术加以使用。比如各种历史图表、历史地图、历史影片等一些相对直观和形象性的历史知识教学中可以对多媒体工具选择性使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具有话题需要师生之间交流和讨论的历史教学活动,则可以对一般的教学方法加以采用。其次,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还应与高中历史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对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教材是其教与学的载体,历史教材中包含丰富的资料与素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能脱离教材,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材深入研究和探索,根据教材对课件的内容和资料加以选择,在此基础上制作出与高中历史教材同步的多媒体课件。再次,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处理好与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情况等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必须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符合,在制作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单纯的图片、文字堆砌,不能超过学生的接受限度,以免扰乱其思维过程,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选择课件软件时一般使用PowerPoint和Flash软件。PowerPoint在进行课件制作时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学生通过有限的时间制作出优秀的课件。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分很多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很详细的讲解,包括图片、视频和文字等。课件内容生动有趣,动静有序,非常适合需要逐步讲解的教学,并且此软件中还有难点和疑点的辅助教学功能。Flash制作出的课件也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一个优点就是动态交互式课件。这种交互式课件主要运用的是制作内容的导入和控制,比如录像带、矢量和声频等。Flash制作的课件效果比较明显,能够方便的控制跳转的节奏,并且制作课件的体积比较小,传输快。两者都具有很好的制作效果,PowerPoint和Flash两者之间的有很大的互补性,互补使用效果更好。

(三)将多媒体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

多媒体技术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情境,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更加直观的掌握,但从整个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来看,多媒体技术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历史教学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辅,在对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应立足历史学科和历史专题的特点,将其与传统历史教学手段有机整合起来,以求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各自发挥所长,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此外,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还应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必须具备课件的主导控制权,能够把握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对课件中的内容正确理解和掌握。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应用

新课程改革推动着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发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结合历史看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历史问题。”因此,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积极性、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1、“主题式”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需求。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且忽视了其社会功能。为了能够让历史课堂教学得以科学进步,新课程改革便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被分成了三个组成部分:知识与能力、方式和过程、情感表达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后强调高中历史教学摒弃单纯的背诵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得以最大化发挥。然而,“主题式”教师便符合新课改的需求,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强化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建设[1]。2、“主题式”符合当代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论要点。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他人之间不断的相互帮助和协作中获得的,唯有人们通过合理的协作研究,将彼此之间的知识相互分享才能够丰富的总体储备量。这一重要思想正式当前我国历史教学的理论要点,即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及相互学习经验的共享。“主题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了解到课本中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加之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性,便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此时,“主题式”便能够让学生们通过相互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意义的实现。

二、主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1、创设历史情境,把握课堂主题。在课堂教学前期,部分教师可能会对课程主题的设计不够精准,而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向偏离教材的核心。例如,在必修二中《新航路开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以提问题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同学们,现在假设你们是欧洲的一个普通家庭,而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会给你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和影响呢?”在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思想不过于偏离主题,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来转变学生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航路开辟》的纪录片,让学生先对故事的发生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历史。最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分组分层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历史课本主题的领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2]。2、突出课本重点,激发学习积极性。高中历史课本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关联性较强,完全打破了初中历史那种章节的独立性,使得许多学生在背诵学习时感到杂乱无章,并将诸多历史事件和时间混淆。究其原因,鉴于高中历史课本中各个章节的关联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便难以把握课本知识的主题,尽而导致在学习时缺乏明晰的学习思路。然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主题式教学思想便能够良好的打破这一现象,不仅能够让学生明晰学习思路,掌握各个章节的主题内容,亦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将历史知识进行明确梳理。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一个主题,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使学生们进行积极讨论并分析中央、地方的演变过程。此外,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些其他的知识点进行讨论,通过这种主题式教学法的推进,学生不仅能够沿着主题方向对历史课本知识进行学习,还能打破传统“背景概括意义”的单一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完善主题关系,强化教学重点。完善主题关系是主题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有效融入的重点。首先,教师要明确主题式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将各个存在一定历史关系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而是将统一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能够根据某一个知识点延伸学习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之后,教师要对教材中讲述的内容以及相对性的任务进行精确划分。最后,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对内容能够熟练记忆,并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便需将整个事件归类为一个主题,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例如,教师在对《的崛起》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其成几个“小主题”,即重大会议、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等。通过将主题进行整体贯穿的形式进行教学,便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系统的认识[3]。

“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运用,是当前我国历史教学中一次大胆创新,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此方法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发现其中所隐藏的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进而保证“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意义得以充分实现。值得强调的是,历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其课堂教学与主题式授课模式相结合亦要循序渐进。

作者:张东梅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乔仪晴: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J],学周刊,2012,02(06):45.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历史教学 自主教学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0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蓬勃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已经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等方式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高中历史的传统教学模式,引领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新领域,并为高中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利的教学平台,对构建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转变以往陈旧的高中教学理念与方式,努力适应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并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日常的历史教学实践之中。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大大培养了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打造高中历史自主高效教学模式起着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历史教学理念。

一 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在新课改下,历史教师已经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上进行了大力推广,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共享着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资源,这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它是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的新特点,也是多媒体技术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并为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提高高中历史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方面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人们众所周知的。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领域方面的应用,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媒体的应用相比较来说,使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发生的变革更为深刻。从某种意义来说,高中历史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深化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和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教师应研究如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来提高高中历史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怎样加强多媒体技术来重新整合高中历史课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是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编写的,教学内容采用中外历史相结合的形式,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很大,同时内容的跳跃性也很大,这是前所未有的。教学内容比以前有所增加,而且有些内容显得更加专业化。在高中历史教学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专题式的高中模块教学增加了教学和学习的难度,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教材内容对构建历史知识、创设历史情境起着重要作用。新课改的高中历史课程所呈现的特点有利于多媒体技术整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它采用了专题方式构建历史教学体系。在内容的编排上讲究饱满,这有助于改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促进教师努力去探寻新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与途径,有利于学生采取自主学习方式,也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可以设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目标,这构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新课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又成为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另一个特点。再次,学生接受性学习、探究性、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开放课堂,这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开放性的特点。

新课程提倡高中教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模式,它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样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得传统教学方式得到巨大的转变。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所呈现的特点,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这也反映出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此外,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为学生创设历史的情境,

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气氛,并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历史材料的平台,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使得师生之间容易形成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彰显出了新课改的新气息,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信息平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信息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在自主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在教学前为学生提供必备的教学信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信息环境,改变以往学生单靠教科书信息进行学习的模式。这样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拓展历史的视野,并深入思考,找出一条解决历史问题的途径。由此看来,良好的信息环境是构建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的有力保障。但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所以高中教师要使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合达到完美结合,这是一个十分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采取措施,改变陈旧、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打造新型的高中历史自主高效的教学模式,从而来促进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健康发展。

二 多媒体技术构建高中历史自主高效教学的新模式

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推理、解决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学习方法,它也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取得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的教学方式。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内容,要把书本内容进行延伸,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书本内容其重新进行编排组织。这样,它可以改变以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和机械的记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获取新知识,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教学方式是多样化和科学化的,并明确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的内容,多角度地探究和具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材料。这样,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来构建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此外,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的能力,由此看来,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使用上起着重要作用,并构建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高中历史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媒体软件交流学习的体会,通过讨论和交流,不断丰富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并在任务的驱动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以及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组内学生分工协作查找所需的学习资料,然后通过讨论取得一致意见,解决问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率,提高了学习的竞争力,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总之,它可以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并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为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学习方式。

高中历史课程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只有在使高中学生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等综合能力,才能使其教育功能得到全面的实现,从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多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这方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把多媒体和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重新进行整合,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并在培养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发挥出应有的功效,这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也是多媒体技术构建高中历史自主教学的模式的重要步骤。

总之,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历史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从某种程度来说,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高中教学新理念,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途径,让多媒体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发挥出更广泛的作用。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插入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方式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它可以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来表达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无疑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抽象的历史知识,更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另外,历史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去网上查找与教学有关的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水平得到发展,拓宽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作为动力来推动社会进步和高中教育现代化,从而不断更新高中历史知识的新信息。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着如何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如何提高高中教学效率的挑战。此外,历史教师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探索出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探究新的自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辩证地分析它的局限性,并提出科学的对策,最大限度地彰显出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魅力,使多媒体技术成为构建高中自主教学模式有利的工具。这样,多媒体在高中历史自主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可以着力改变历史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自主高效的学习模式,对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J].历史教学,2003(9):59

[2]徐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J].历史教学,2005(1):39、40

[3]韩清林.论自主学习的地位及作用[J].河北教育,2000(Z2):26

第10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观念是行动的指挥棒和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使历史课真正地“活起来”。课堂教学应积极挖掘现实生活与历史的联系,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启发学生从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影子,培养学生自主设问的能力。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借鉴历史,寻找古今契合点,对现实起指导作用。近些年,史学研究者也多以现实关怀为出发点,找准研究课题,以期为现实服务。比如2000年台湾上台,史学专家便将目光投向台湾史;2008年中国南方发生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学者们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灾害历史研究等。高中历史教学同样如此,能用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审视历史,同时引入当今国家生活的重大热点问题,做到“通史识今”“学以致用”,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起桥梁。

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历史具有了时代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学生也才会有学习历史、学好历史的动力。因此,把历史课从尘封已久的故纸堆中解放出来,与现实进行巧妙的结合,是高中一线历史教师所应努力的方向。

二、以现实为切入点,巧构教学设计

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巧妙构思教学设计,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发生心灵碰撞,产生思想共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促使教师讲究教学艺术,不断变化教育模式,创设、优化具有现实感的教学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适时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形成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让历史教学与现实衔接,如何巧妙构思教学设计,现从以下三个角度为例逐一讲解。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相结合

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版必修1)为例:首先提问学生今年的清明节干什么去了,有学生就提到为亲人扫墓。接着问学生是否知道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先是谁,这样就引出了轩辕黄帝。然后用幻灯片展示新闻视点“辛卯年(2011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同时解说2011年有1万多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特别强调台湾中国名誉主席吴伯雄首次参加黄帝陵祭祖大典活动。接着再从学生所熟知的网络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有“公祭轩辕黄帝网”。最后提问为什么会有祭祖现象的出现,从而导出宗法制。学生由于对该制度不熟悉,带着想解决问题的好奇心进入课堂教学探究。

2.以电视栏目或新闻为切入点,打破教材体系,让现实与历史教学紧密连接

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人民版必修1)为例:在导入新课时,先介绍中央电视台唯一的涉台时事新闻评论栏目――《海峡两岸》,节目宗旨是“跟踪海峡热点,反映两岸民意”。节目分为两个版块,第一个是“热点扫描”,主要报道当日和近期台湾岛内的热点新闻;第二个是“热点透视”,为当日或近期涉台热点深度报道及两岸专家对此事的评论,并对两岸各个层面的交流交往进行跟踪报道。首先提问的由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以及如何解决,由此引出“一国两制”,接着针对该制度的含义、形成过程以及意义逐一进行探究。然后提问为台湾量身打造的制度在什么地方得以成功运用,这样就引出港澳问题的由来,以及港澳回归的过程、原因及意义,同时播放视频,让学生体验历史。接着提到为何至今还未解决,其影响因素有哪些,从而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设计一个“为解决献计献策”的课外拓展活动。

3.以地方发展为切入点,使历史教学与现实巧妙衔接

以《向“距离”挑战》(人民版必修3)为例:由本课第一目“立体交通的诞生”想到我们重庆于2008年7月20日提出“五个重庆”,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首次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定为重庆的战略决策。其中的“畅通重庆”就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于是由播放“畅通重庆宣传片”导入新课,引出第一目知识点;再从播放“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无线城市宣传片”引出“穿越大洋的电波”;最后由“重庆武隆沧沟微博卖瓜”导出“改变世界的网络”。其中可设计关于交通、通讯和网络的利弊探究,由于这些都贴近学生生活,踊跃发言者较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真正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本身,更应该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史学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做到以史为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多观察,关注时事,留心身边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历史教学与现实相衔接,真正开展新课改。

参考文献

[1]汪兴涛.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活动课程开展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1(3).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整合;对策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未来历史教学中重要研究的方向之一,信息技术的科学化、拓展性等优势为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宜条件,同时使得更多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产生青睐。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目前仍处于起步状态,因此它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有待提高,这也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不断的尝试实践,总结经验,最后形成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有效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效结合的问题

(1)多媒体利用情况不好。多媒体素材是信息技术运用的关键,当下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不错,但是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第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缺乏对教学内容全面结合,只是将课程提纲大体罗列出来,或者粘贴大量的图片来作为欣赏内容,这样教学虽然从教学模式上有所改进,但是对教学效果的实际作用十分有限,大多时候学生都是在多媒体素材展示后,仍然不甚理解,掌握的内容寥寥无几。第二,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素材的趣味性,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最后多媒体课件只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对教学没有太大帮助。第三,部分教师频繁利用多媒体,进而取代板书,造成学生混淆难点和重点知识,而且多媒体播放的节奏不一,学生掌握不好思考时间。

(2)在线教学情况不佳。在线教学是目前创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在课堂上,在线教学要求教师提前为学生布置任务,然后学生在学校教学机房中,独立运用网络展开探究。但是很多教师在线上教学时,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为学生设置了任务和要求后,就不再继续跟踪指导。另外,在线教学还包括学生课后的独立复习和预习,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的拓展学习,学生运用网络独立探究,于是很多教师都没能为学生创建一个合作互动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产生失去学习目标的指导。

(3)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结合度不高。教师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太大,信息技术的认可程度和信息处理能力相对较低,这些教师在教学时因为你不能理解和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因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产生轻视或排斥。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

(1)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关系。未来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求能够将书本知识中和方法精确的传授给学生,还需要能够整合前沿的信息技术,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扭转传统的教学局面。特尤其在信息化的今天,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将其优化整合到教学中[2]。在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时需要注意合理性,不能无限度运用多媒体,教师的板书不可偏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比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学生认为本课理论性太强,历史教师完全可以上网检索相关记录片在教学时播放,让学生对遥远的上古时期产生感性化的认知,继而再针对影片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课本内容,将“分封制”、“井田法”等要点列于黑板之上。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制作动画,以古人之间的对话辅助同学们记忆和理解先秦三朝的政治制度。

(2)提高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教师也要合理利用庞大信息资源,快速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例如,历史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班级创建历史学科的群组或者微信平台,向学生发放账号,在群组或微信中交流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常常历史知识的资源共享给学生,然后启发学生对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同时学生也可以独立发表自己对感兴趣的历史知识的看法,带领大家集体讨论。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更强,同时也能够增进师生和生生间的感情。

(3)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根据当下历史教学的情况来看,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十分必要。第一,学科带头人要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并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的整合提供经验和指导。第二,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使教师乐于迅速的参与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教学中。最后,学校要注重与全国各地区学校的交流,通过教学经验的互通有无,来不断加强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中各科教学提供了改革的契机,历史学科教学正在其列,通过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12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网络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材料的搜集过于注重,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太少,并没有真正把网络资源同历史教材内容有效整合起来,网络资源的利用大都停留在搜索历史资料、呈现大量史料图片、设计较多的思考题上,结果是一节历史课的课堂容量非常大,教学效果却很差。

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或网页时过于追求“花哨”,制作的课件和界面外表华丽,大量视频、音频、图片被引进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却偏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重点难点的突破,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教学必然使得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不但会让学生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无法生成精彩的思维“碰撞”,完不成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

很多老师带着自己辛苦制作的课件走进课堂,用一张张幻灯片代替了传统的板书,课后用“微博”、QQ、邮箱取代了传统的作业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讨论,网络资源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唯一。诚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陷很多,但是也有灵活互动、教与学同步等优势。无论教学条件如何变化,网络资源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形式。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网络应用应采用的对策

网络已经成为多媒体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地位是不可能改变的,更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对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

1.不能脱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教师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历史教师的备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体现课标理念的前提下细致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

2.对网络材料做好过滤筛选

在利用网上的有关教学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做好筛选。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选择相关题材和开展教学活动,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资源充足和优质高效。有的老师很注意把握学习重点,在教学课件上很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学习资源,尤其是通过醒目的颜色将需要重点学习和把握的内容标示出来,从而确保学生的浏览效率。

3.处理好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网络技术与历史新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要注意避免教学中网络技术的使用误区。第一,要努力避免新技术、老理念的花哨课。课堂教学的内容关键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实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第二,要把握好网络技术使用节奏和频率,尤其不能把网络技术作为尚方宝剑,认为网络技术可以代替一切。因此,处理好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很重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教师时刻明确网络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而且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要求教师要有整合意识,多进行“问题探究型”教学,避免传统的“满堂灌”,一讲到底。

4.加强应用指导,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