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电一体化研究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应用,并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进行了分析。
0 引言
作为全国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到贵州主政不到一年的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指出,工业强省战略是贵州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十二五”时期贵州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名教师,深感机电一体化专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但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如何,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这些问题成了很多家长和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问题。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1.1 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靠企业规模、生产批量、产品结构和重复性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低成本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率,其生产盈利是靠机器取代人力,靠复杂的专业加工取代人的技能来获取的。先进的机械制造业是以信息为主导,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形式的全新的机械制造业,其特征是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现代制造业集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制造技术提高到新的高度。近年来,制造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相继诞生,如计算机数字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
1.2 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食品、饮料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使整条包装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使其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机械控制的同类设备。可以大大改善食品饮料包装生产设备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国内、国际竞争能力。
1.3 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
2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
有关研究报告显示“机电一体化”一词最早是日本提出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名古屋大学最早设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含电力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属高新技术,也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推动了当前制造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是产品向高、精、快迅速迈进,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由于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加上传统企业面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国内急需大量先进制造技术专业人才。而“十二五”时期贵州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因此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立足贵州,放眼全国,就业前景很好,而且往届毕业生普遍反应待遇较好。毕业生主要在各行政、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机械、电气工程、常用电器的维修、安装与调试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体就业方向有:
2.1 机电一体化专业
从事机电一体化液体灌装生产线及商品包装自动化机械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在大型啤酒、饮料、食品及商品包装生产企业从事现代化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的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生产厂家或设计部门、营销单位从事技术工作。
2.2 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
从事机电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并熟练使用和维修数控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设计及制造、机械加工、塑料、五金、电子产品、计算机生产等企业从事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设计编程,数控机床的调试、维护及加工操作,从事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国内外数控设备的营销工作。
2.3 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CAD/CAM方向)
从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制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机械、五金、塑料、家电等生产企业从事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经营、管理工作。
2.4 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CAD技术方向)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设计、制造、维修、管理、技术改造与服务过程中专门从事用电脑绘图设计、信息处理和资料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行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市场调研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我校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维修电工,PLC程序设计师,CAD制图员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必须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后才能取得毕业证,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历届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金工实训 分层教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各地全面启动了中高职深度衔接试点工作。我院先后与汨罗职业中专、临湘职业中专、湖南湘北职业中专等学校合作,在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中开展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金工实训》是我院航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中高职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中高职共建课程。通过研究并深入探讨《金工实训》教学课程的内在规律,以有效合理的中高职衔接为基础,系统设计中高职《金工实训》课程教学,厘清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专业的知识技术的特点要求,提倡分层教育,实现中高职《金工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合理衔接,提高金工实训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中职学校培养“一般”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顺畅沟通。
笔者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进行了分析,将它们大致归为三种: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经专门补习实现学力达标的衔接模式;以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通过一体化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笔者发现,尽管这些衔接模式的实现过程和方式各不相同,但其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比如英国创立了单元衔接法,澳大利亚开发了培训包,法国创立了课程分类衔接法,德国采用学制的螺旋式上升和课程实行阶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的方式这些不同形式的课程衔接方式才是真正连接中高职教育的载体和落脚点。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还很薄弱, 成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由课程决定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 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 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 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没有课程衔接,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必然流于表面,只有课程的衔接才是最深入和最灵活的。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而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金工实训课程分层教学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课题与新方向,如何高效衔接,合理课程分层使学生持续提升自己,掌握技能,既是教学研究的机遇也是挑战。
在金工实训课程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列出了以下五项主要的研究内容:
一、中、高职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和阶段性规律研究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身心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顺序的,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个体的身心发展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通过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知能结构和认知特点,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的相对独立性和任务的差异性,为科学合理确定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二、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金工实训》课程培养目标分层研究
培养目标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难点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充分体现中职课程教学内容与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层次性、衔接性、有序性,这成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设计的重点。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金工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分层研究
通过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四、依据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专业基本能力(金工实训课程方面)的相关要求,在完成相关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提高。对中高职衔接班金工实训课程分模块设计内容
(一)对中职教学中已完成课程的内容避免重复,同时进一步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
(二)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三)调查了解中职教育中普车普铣实训开设情况,合理调整高职实训课程安排。
五、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金工实训》课程考核和评价分层研究
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中、高职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中级培训,将课程考核与车工、钳工等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相结合,合格后可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中职阶段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课程考核参考高级工标准,合格后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聘请企业相关专家对中高职衔接《金工实训》课程分层研究进行审核评价,并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做到课程结合实践教学,教学衔接市场需求,将学校、企业、市场有机结合贯通起来。
我院在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金工实训》课程分层教学研究上重大胆创新,体现自己的特色:
(一)系统设计中、高职《金工实训》课程教学。注重厘清中高职教学目标,处理好中高职阶段课程知识点、技能点的层次递进。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金工实训》课程,注重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金工的基本技能培养和基础素质教育,掌握扎实基础;高职阶段注重综合技能培养,注重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注重中高职阶段学情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知能结构和认知特点,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的相对独立性和任务的差异性,为科学合理确定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奠定基础。建立中高职《金工实训》课程教学信息互通机制,双方及时掌握课程教学的动态,进一步推动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分层教学研究与改革。
(三)中职、高职,企业共同合作,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中职、高职共同组建团队,开展金工实训课程建设和研究,并聘用企业专家、客座教授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金工实训》课程进行优化设计。
在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同时,要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走访学习摸底,了解他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相关的企业进行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大量检索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资源;同时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应模块课程中高职重叠部分不是单纯的重复,高职课程是在中职基础上的深入和拓展;提交中、高职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和阶段性规律研究报告,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调查;明确中高职阶段金工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案分层设计,为顺利开展中高职阶段金工实训课程分层教学,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该部分工程质量的水平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和使用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及人民大众对于建筑物服务需求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机电工程施工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都有很大提高,对于机电工程系统的施工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建筑物安全度、舒适度,更好的满足各种建筑工程的需求功能,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必须重视机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机电工程施工的要求和标准做好机电工程的合同、材料、技术、质量以及竣工验收管理工作。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简要介绍一下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
一、机电施工质量管理的问题
1、在施工前存在对图纸审核不够严格的问题。就目前而言, 施工图纸的设计深度不够、 可用性差的现象相当普遍, 设计文件可实施性方面的缺陷, 将直接导致施工安装困难或错误, 也可能导致可用性的欠缺。
2、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对质量检查力度不够的问题。机电的安装工艺复杂, 专业性较强, 要求安装人员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注意细节。质量检查工作更应该全面细致, 做到实时检查。
3、 我国机电行业的现状是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 一些机电安装企业不够正规, 安装人员不够专业。因此更需要质量管理人员对其工作进行实时监督, 指派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检测。
4、安装过程中的电气安装不符合要求; 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 支架固定不牢、 间距过大; 插接箱的安装不符合要求; 导线的接线、 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二、建筑机电工程施工管理
1、施工合同管理
在建筑机电工程施工之前,建筑单位或者是总包单位一般都要提前与施工单位(也叫承包商)签订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承包合同(以下简称施工合同),施工合同是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一种协议,其内容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规模和范围、工期、价格、质量等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均进行明确。合同管理即是对履行施工合同的一种监督和约束,是为了确保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以施工合同中所规定的内容为依据,完全达成施工合同中明确规定的各项内容以及要求。合同管理成功与否,体现为施工合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对于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施工合同签订以后,合同管理人员要求合同双方分别以合同明确规定的内容合理安排好各自的工作,共同完成施工合同的目标。如办理施工工程的开工手续,提供施工所需的动力来源,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卫生的休息和就餐场所,签订安全防火协议、保障施工场所安全,保障施工地点道路畅通,合理安排工程开工和竣工时间以及工程施工进度,还有与施工技术人员沟通,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做好施工区域的安全保卫工作等等诸多的工作,均要一一进行周详、细致的安排,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施工材料管理
施工材料管理对于工程施工来说至关重要,包括对施工材料生产单位的资质审查、材料质量的审查、材料的采购、运输等等多个方面,材料供应能否及时到位决定着工程施工能否按期进行,材料的质量水平决定着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因此,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不容疏忽。在工程施工前,对于材料管理的各项工作均要一一进行详细安排,才能确保机电工程的顺利实施。
3、施工技术管理
机电工程施工必须提前制定好施工方案,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就会提高施工进度和质量,避免出现各种突发事件,从而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工程施工方案必须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由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会审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一般都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即工程施工方法、采用的施工器具、施工进度及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确定以后,施工工期、施工费用和施工的进度等都会确定。不同的施工方案产生的施工成本也会不同,因此,必须严格审查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包括合理的施工成本、合理的施工工期等等,选择采取最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4、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与整个施工工程的各个方面都紧密相关,从施工合同的签订,施工材料的选择、供应,到施工工艺和方法,以及工程涉及到的所有人员的素质均与工程施工质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任何一个方面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质量控制小组,对工程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策划和控制,确保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
三、机电安装工程的验收及管理
建筑施工单位在严格按照工程施工合同和国家规定的标准文件将所有工程内容都完成以后,就可以提出验收申请,由工程施工单位、工程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项目进行共同验收,分别确保各分项工程都能够达到相关要求,工程建设质量能够达到规定水平,并能够满足生产或生活系统的需要,经过验收并且确认合格以后才可以办理移交手续。
1、工程验收依据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首先要达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合同和施工图纸等与项目有关的各种合同性文件的要求,此外还必须严格遵照国家关于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各种规范和标准文件要求,在项目竣工以后进入验收的阶段,还要按照施工项目验收的规定编制项目验收报告,所有对项目施工及验收具有约束性的文件规范,均是机电安装工程验收的依据。
2、机电安装工程验收标准
机电安装工程验收的依据中的诸多文件,对机电安装工程均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而机电安装工程验收的标准则是要达到验收依据的所有文件的要求和标准。例如,机电安装工程首先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规范的要求,不能出现违反国家规定的情况;必须达到施工合同的规定,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等都要达到顺利投入使用的质量需求,安全环保、消防设施等均已达到合格要求,只有所有的事项均已完成并达到了验收依据的标准,才能够继续进行竣工验收工作。
3、工程竣工结算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的竣工结算要在机电安装工程在项目完工并经过验收以后,将所有的结算材料进行汇总,然后与发包方进行最终的工程价款结算。所有的交工材料都要整理汇总并交由有关责任方签字认可,如编制施工图预算以及由于施工图调整而造成的工程造价调整,而设计变更等技术核定单据要由设计单位签字确认,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单位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设备闲置、人员窝工等索赔要经过建设单位的认可等等。发包方与承包方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竣工决算要以双方事先签订的施工合同或者协议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为依据,而且要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和标准。建筑单位要编写竣工结算报告以供项目验收使用。编写项目竣工结算报告的时要以实物数量和货币指标为计量单位,综合反映竣工项目的全部建设费、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最后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依据资料填写竣工结算报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工程作为工程建筑施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各种建筑的舒适度、安全系数和高效系数都是非常重要的,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和国家建筑事业的发展都紧密相关。而机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对于机电工程施工来说,其意义则更为重大,工程管理的每个方面都决定着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决定着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只有在工程施工合同的基础上,工程委托方、施工方和管理方均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互帮互助,才能够做好机电工程的施工工作,才能够提高工程施工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新民.机电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外企业家》,2013,(36).
去年圣诞节当天,谷歌公司再次称在美国制造其备受赞誉的 Nexus 7平板电脑。这是美国制造业回潮之肇始,“美国制造”在110年间长盛不衰后迈步重振路。
从上世纪初起,德国师从英国,用系统性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制造业产品的品质,才有逾百年的“德国制造”一枝独秀史。二战后的日本,重塑精益求精的制造工艺灵魂,经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振路,使“日本制造”风靡世界。
历史是一面明镜,看昨天有多深,未来就能走多远。美国、德国、日本制造业强国均经历过制造业升级重振之路,何种独门秘笈使其制造业成为民族软实力的标志?
中国经济已向纵深推进,中国制造业在重振路上需要借鉴他山之石。
美国:“再工业化”一举多得
在日不落帝国辉煌了一百年之后,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第二个“世界工厂”。
到了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相当于英国的两倍。随后110余年间,美国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无人撼动。
“现代美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就业岗位减少,原因是国内生产自动化和劳动成本过高,迫使美国大公司将产业转移到国外。”中国美国商会副总裁王晓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
2009年起,一股制造业回流的浪潮在西方发达国家蔓延开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重振“美国制造”,包括调整、提升传统制造业结构及竞争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两条主线。不少专家认为,以高科技为主的技术才是制造业回归美国的真实因素。
时光回溯。自上世纪初起,美国开始实现工业化,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完成现代化进程。但也是从这时起,由于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宏观监管,美国虚拟经济恶性膨胀,进而导致了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
经此一劫,美国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2009年12月,美国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美国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 和《 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再工业化”。
现在看来,美国“再工业化”一举多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茂荣分析说,短期刺激经济复苏、缓解严重失业、缓和社会矛盾;中期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促进经济再平衡;长期目标是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之机,谋划战略主导权,重塑国家竞争优势。
目前,美国制造业回归已初见成效。去年底,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一份研究报告说,低廉的能源价格和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让“美国制造”竞争力上升,美国在未来6年内每年将从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出口大国夺取700亿到1150亿美元的制造业出口额。
不过,美国公司能否回归美国制造?乔布斯生前曾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些工作不会回来。”
在苹果公司高层看来,移回美国生产,问题不在于成本高低,而是美国在这一领域断层太久,缺乏最新制造技术。电子消费品制造业从未真正在美国建立,因而关键问题不是如何把生产线带回美国,而是如何建构。
王晓平认为,美国“再工业化”主要目标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比如被称为“累积制造”的3D打印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十大增长最快的工业”之一。
德国:欲做实业先攻教育
1887年8月23日是“德国制造”的诞生日。不为人知的是,这个诞生日却是德国制造业的侮辱日。
当年的这一天,为了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
随后长达100多年间,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任何一件“德国制造”,“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受到各国欢迎。
西门子、宝马等一批世界级品牌问世,“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这成为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密码,还让德国在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其制胜之道是质量、技术和服务,被称为“德国制造”的三驾马车。
事实上,驱动这三驾马车的前提是人才。只有持续的人才供应,才能确保质量和技术的全球领先优势。
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主席廖宇对本刊记者表示,德国有比较清晰的职业教育路线,与高等教育分开,但质量并不差。上大学不是年轻人唯一的选择,成为保时捷汽车转配线上的高级工人与做一名教授一样会受人尊重,生活质量与收入水平都相差不多。
对很多考察过德国的人来说,德式教育的奥秘在于:承认学生是不同的,有的聪明、有的跑得快、有的眼睛好,教育最大的目的是把各自的优势都发挥出来,而不是把他们变成一样的人。
如果说“德国制造”是德国产品高质量的代名词,那么,德国职业教育则是德国产品高质量的保障。
“小到门把手,大到推土机,都有很深的技术底蕴和生产工艺。德国人之所以能在生产制造上精益求精,与其国民从小受的教育、良好的蓝领保障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强大的流程管理分不开。”廖宇如是称。
与“美国制造”、“日本制造”不同的是,“德国制造”最重要的内涵就是:美感处处可见质感。
“德国制造”百年不衰,人们大都认为这得益于其严谨的民族文化。但廖宇认为,德国人的严谨态度是误传。在与他接触过的德国年轻人中,不少人常常丢三落四。但要看到,日耳曼文化里最深刻的内涵是:不怕承认自己害怕出错,所以要多麻烦一下,不管有多复杂。一个系统已预估处处可能是错误,由此才能变得严谨。
美国《新闻周刊》曾撰文感叹:“‘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世界,是因为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
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产业升级时选择的主流路径是将制造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自己更注重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而德国为何对制造业情有独钟呢?
“也许是因为德国人大智若愚,玩不来虚拟经济那一套,只能脚踏实地走实业路线。”廖宇说:“德国人眼中的成功,是在一家公司工作40年甚至50年,到六七十岁退休,赚的钱比老板还多。”
日本:“再拧一把干毛巾”
日本经济腾飞,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黄金期”,始于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是日本现代经济史上的里程碑。
到了1968年,日本的GDP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强国,而这一时期提出的贸易立国战略,本质上还是工业立国或制造业立国。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日本并未停滞制造业发展脚步,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1974年起的十年间,正是因为“日本制造”在调结构中持续升华,才有了80年代初节能家电风靡世界的盛况。1985年至1991年间,“日本制造”加快走出去步伐,从而与“德国制造”齐名。
回顾历史,日本作为后起追赶型国家,其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过程。战后日本制造业结构实现了三次转换,即以轻工业为中心向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转换,由重化学工业、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机械工业的转换,由一般机械工业向高级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电子工业的转换。
正是经过上述“三部曲”,日本擦亮了“日本制造”品牌,使其攀上世界之巅。其中“日本制造”完成高级机电一体化的重振过程,使大部分企业领悟到“日本制造”的灵魂就是对精艺技术的无比崇尚。
从1980年至1990年,日本制造业产能过剩,停滞不前。此时,能源危机、日元汇率飙升等挑战,倒逼日本制造业寻求突围。
危机孕育良机,日本制造业开始重振。十年间,日本公司以质量至上和及时生产的理念引领全球制造业变革,其中包括通过加大投资保证技术优势,但更重要的是类似丰田TPS那样在生产方式上精益求精的劲头。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日本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快全球扩张步伐,特别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如金属制品、纺织机械等,加速向海外转移生产。
【论文关键词】科技开发;信息传播;实施建议
(一)科技开发概况
1.科技开发的实质
什么是科技开发,至今仍无公认的定义,根据国内以科技开发为主导职能的机构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试将它概括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成果转让,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的综合类科技研发活动。与其他类别传统的开发研究工作相比较,科技开发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2.科技开发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直属国家政府的机构——中国科技开发院。该院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经国家批准成立的科技开发机构,与有关省、市政府合作设立分院(办事处)和创业中心,现已设立十二个分院(基地)。所属机构(企业)从事涉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交通、能源等领域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发业务。
3.科技开发前景
(1)科技开发工作的功能与服务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科技开发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事业型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事业型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在转制或改制过程中,需要更新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科研单位则正在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填补着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空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渴望早口脱贫致富,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这一切与科技开发信息有效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科技开发信息的传播成为科技开发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化使信息的来源空前广泛,大众媒介的传播作用在科技开发工作中显得尤其的突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曾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于你的周围,能够被人的自身直接感受和验证的环境;然而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人的很多经验是通过他人获得的,这就是“虚拟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科技开发“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的构成正是传播媒介。
(二)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现状
1.科技开发传播信息化
新闻传播为科技开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科技开发可以通过新闻传播进行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全球性技术的传播信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科技开发的新途径。大众传播有利于迅速而有效的将创新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接受者,能带来知识的觉醒。传播手段的发展动力演绎了科技开发方式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前进过程,“传播是社会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状态,并使属于这些状态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
2.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结合之不足
(1)科技开发结合新闻传播现实研究不够紧密。对新闻传播在科技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经营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既缺少对科技开发研发项目中导入新闻传播经营个案、科技开发媒介传播信息资源共享等微观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又缺少为现实服务、影响决策的战略性研究报告。
(2)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研究不够系统,科技开发传播自身建设缺乏规划。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信息的研究显得零散、滞后,缺少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去解剖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科技开发传播基本上停留在方法操练或对策咨询层次,从而在总体上无助于新闻传播对科技开发最大效益的的发挥。
(3)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交流合作。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横向联合、科技开发实体联合,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开发新闻传播条件,克服因经费、人员、方法等限制而难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项目的弊端,科技开发机构应有侧重的成立能广泛利用新闻传播整合有效资源的信息业务部门。
3.建设科技开发信息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市场经济下的科技开发需要信息支持。科技开发主体和科技开发服务客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基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作出决策、提出对策的依据。
(2)信息时代我国科技开发工作对传播信息化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对国内外市场的认识与把握还很肤浅,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信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这除了与我们自身一些科技开发管理观念与手段都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之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信息体系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准备的不充分。这就更需要科技开发职能部门在市场传播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以完备的信息服务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必要的信息支持来减少科技开发服务过程的大幅波动与市场风险。
(三)积极主动构建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体系
1.建立科技开发传播体系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数是科技开发服务质量的核心。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并考虑投入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科技开发信息数据库的规划建设。
2.培育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机构。
3.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势必要融入长期的构筑企业文化模式之中,建立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将其触角深入到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分支机构以及服务对象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通过传播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综合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蒋春容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对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均有重要作用。以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为目的,介绍了构建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改变教学模式、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以及完善激励政策以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具体实践。
关键词 科研能力;本科生;人才培养
0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可见,培养本科生的初步科研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对学生知识灌输较多,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充分激活,创新能力欠缺,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有差距[1]。我国的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实施了《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这些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2]。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促进本科生的学习
参加科研活动、锻炼科研能力,与本科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而且可以给本科学习提供更大的兴趣、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广阔的视野,而学习则是科研思想产生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锻炼科研能力,既是实现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过渡,又是消极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独立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掌握科研方法、熟悉科研程序,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3)有利于提高院校的整体水平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没有教学,高校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科研,高校将失去竞争的资本。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2]。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教师的科研得以有效推进,而教师的科学研究恰又是高校整体水平得以提高的助推器。
1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具体实践
1.1构建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
坚持改善条件、提升实力,建设有利于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和教学实验室等硬件环境,逐步实现教学实验中心和实践中心在时间和内容上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并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旋律,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学生探索与研究性学习以及教师科学研究的主场所。在自主建设的同时,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在校外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校内建立校企共建实验室,为本科生广泛开展科研训练、提升科研能力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平台。如我校整合了机电综合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自动化技术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先进数控技术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先后与19家企业合作共建了30个实验室、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如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建了GE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Siemens全集成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共建了BoschRexroth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与德国海德汉公司共建了海德汉数控测量实验室,与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共建了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与培训中心,与香港飞兆国际公司共建了电子与自动化实习基地等等。通过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合作共建,进一步充实了实验室的装备条件,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建设水平,创新了示范实验中心的建设模式,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1.2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转变
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进研究性教学,着力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在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与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中,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实行小班授课,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强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思维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3]。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以专题研究、阅读报告、综合设计和开放式大作业等为手段,使学生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机械、按部就班地照着教师和课本的步骤做。另外,在实验环节,以综合性实验为手段,由实验指导变为实验引导,精心策划实验课题。实验课题的设置不仅仅只是验证性的,更应该是探索性的。在实验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将一个课题细分成几个模块,每个同学负责完成特定的模块,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课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能力,符合科研项目完成过程的特点,即每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都是由科研团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完成的。如我校本科生的一项综合实验,指导教师经过题目构思、难度比对,最终给出“循迹小车”这一实验课题。课题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仅给出了该实验课题的目标、期限,以及完成该实验课题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点,但并不给出开展该课题的详细方案,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与验证。学生按照三人一组组成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分析课题的组成模块,例如:小车循迹模块、电机驱动模块、逻辑判断模块等。小组成员需在三天内完成各模块的方案构思、软件仿真,然后进行答辩。通过答辩这一过程,指导教师可以评估各小组所提出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指导意见。各小组答辩通过后再按照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各个模块电路的软、硬件设计与调试,在设计与调试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摸索掌握示波器、信号源、万用表等调试设备的使用,以及构思一些常用的调试方法来解决调试中碰到的问题。在整个实验课题的实现过程中,探索式的实验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这一探索性的综合实验,学生得以将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
1.3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使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科研、参与科研、到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科研项目,有的学校采取的是教师立项学生参与,有的学校采取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立项,有的学校是二者兼而有之[1]。无论哪种模式,其结果都使学生参与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学生在选题、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都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除了采用学生自主提出科研项目立项的方式外,也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尤其是教师的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项目的研究,促进师生之间科研交流,给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他们接触学科前沿,明晰学科发展动态,对培养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邀请站在科技前沿的专家教授作学术报告、定期组织校内外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1.4完善激励政策
为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需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对本科生的奖励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科研实践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等。通过这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主动性,保障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
2结语
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体现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学校层面的积极重视和教师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多种措施并举才能真正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长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52-154.
[2]彭蕾,孙波.加强理工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70-71,79.
关键词:新常态;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under the New Normal
Abstract: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pla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under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local governments,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gradually adapted to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quickened up their step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ampaign under the new normal, briefly sums up the problems currently faced by thes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oints out that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s in a healthy and orderly way will help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 from big to strong.
Key words: new normal;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在中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棉纺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顺应了棉纺织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到目前为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共同授牌的棉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共有18个,这些集群在我国棉纺织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近年各集群所在地的政府加大对纺织行业的引导和支持,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一、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棉纺织业在整个纺织行业中占有基础地位。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纱3 538万t,布703亿m。其中,棉纺织行业产纱1 843万t,占全国纱线总产量的50.33%,布585亿m,占全国布总产量的83.20%,色织布年产36.5亿m,牛仔布年产27亿m。我国棉纺纱锭达1.2亿锭,其中,紧密纺达2 107万锭,喷气涡流纺达13.5万头;自动穿经机330台,织布机118万台,高速无梭织机38万台。
棉纺织产业集群在我国棉纺织行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底,棉纺织产业集群各类纱产量总计达到615.32万t,占全国棉纱线产量的33.39%,布产量总计113.41亿m,占全国布产量的19.39%。
棉纺织产业集群通常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特有的区域品牌。集群产品主要分为纱线和梭织布:纱线以纯棉纱为主;梭织布以色织布和牛仔布为主。我国18家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各具特色。其中,山东邹平县、高青县、广饶县、临清市,张家港塘桥镇主要生产大众棉纱线;马口镇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缝纫线坯纱生产基地;江苏湖塘镇、先锋街道以色织布为主;江苏黄桥镇、浙江兰溪市以牛仔布为主。18家集群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有12、5和 1 家,且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和湖北 3 省。
二、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在全球经济普遍下行的背景下,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步入新常态,规模增速趋缓,但整体运行更加平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如图 1 所示,2013 ― 2015年,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工业总产值、纺纱锭数及织布机数量增速趋缓,但不论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规模以下企业,人均利润率却逐年提高,且增幅明显。
1.产品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体现在各集群特色产品差异化比例提高、代表先进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占比增幅显著、棉纱主导产品逐渐从低支纱向高支纱转变以及产品种类多样、档次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等方面。其中,山东广饶逐步由以棉纱、坯布为主向以家纺、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变,将资源性产品优势转化为终端消费品。同时,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如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过滤分离用纺织品、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等。作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每年自行设计开发各类高技术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4 000多个,其自主研发的抗菌防病毒功能性面料和永久免烫整理面料填补了国内空白(数据来源:《山东邹平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在提升产品差异化率方面,河南新野由原来以21S纯棉纱线为主发展到现在纱线产品涵盖 5S ~ 120S纱,研发了赛络纺、紧密纺等新型品种;山东郓城开发生产的60S、80S等高支纱,已占全县生产能力的10%左右,32S、40S等中档纱占全县产能的85%左右(数据来源:《河南新野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此外,代表先进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占比更趋合理(图 2)。如图 2 所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棉纺织产品无卷化率占65%,无结头纱占85%,精梳纱占比28.5%,无梭布占比86%。
2.关键设备升级、技术装备进步
各棉纺织产业集群生产装备升级,技术水平整体提高。如图 3 所示,2005 ― 2015年,我国细纱带自落长车、自动穿经机实现从无到有,到2015年,细纱带自落长车、自动穿经机分别达到2 486万锭和330台。此外,2015年实现紧密纺2 107万锭,喷气涡流纺13.5万头,自动络筒机占比73.2%,无梭织机占比68.2%。关键设备升级为集群企业的新工艺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例如,石河子多数棉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涉及紧密纺49.6万锭,占石市纺锭总数的25.6%;自落长车1 027台,折环锭纺113万锭,占石市纺锭总数的58.5%(数据来源:《新疆石河子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湖南华容政府提高项目准入“门槛”,要求纺纱类项目必须是纱锭规模在 8 万锭或3 200头以上的紧密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项目,织造类项目必须是机电一体化剑杆或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浙江兰溪纺纱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每万锭纱用工不到20人,另外市政府每年将60%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安排给纺织企业,使当地纺织企业的设备更新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来源:《浙江兰溪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3.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结合
针对纺织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老龄化等问题,各集群所在地政府通过引导校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专业人才提供补贴等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速了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的深度结合。
例如,石河子政府引导校企合作,促成纺织园区与18家职业院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据统计,近 3 年,新疆各大中专院校共向纺织园区输送3 200余名毕业生(数据来源:《新疆石河子集群复评自评报告》)。到2015年底,江苏塘桥有超过50家纺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P系,15家纺织企业建成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该集群 3 年共完成产学研合作意向50项,实施14项,涉及金额550余万元,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1项,专利申报5 098件,获得授权3 120件(数据来源:《江苏湖塘集群复评自评报告》)。山东广饶制定人才引进奖励办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生活补贴,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充分调动了技术工人的科研积极性。
4.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近几年,我国各棉纺织产业集群坚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如:山东夏津政府推广细纱风机节能改造、节能灯具应用等,全县230多万纱锭规模的企业陆续完成改造后,年均节电超过2 300万kW・h,折合标煤超过2 800万t(数据来源:《山东夏津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江苏黄桥镇政府实行企业污水集中处理,统一排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 2 万t,经检测,排放的生产污水均符合排放标准(数据来源:《江苏黄桥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湖北樊城政府对纺织行业实施用电补电政策,为企业出台电力直接交易政策,引导和督促企业进行技术升级、节能减排; 2013 ― 2015年期间,山东临清的纺织企业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了16%和22%(数据来源:《山东临清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效应微弱
目前,在部分棉纺织产业集群中,企业数量多,但以中小规模为主,缺乏龙头型企业。事实证明,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可有效激发整个集群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进而形成紧密合作、创新发展的生产机制。
2.产业链不完整
有的集群纺纱生产能力突出,但下游配套产业发展薄弱,仅有少量针织、家纺、服装企业。由于产品在区内自用比重较小,造成销售压力加大,同质化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下游服装生产企业缺乏,使得处于产业链中游的生产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与之相反,有的集群上游纺纱厂缺乏,生产高支高密产品的纺纱厂尤其少,导致中游生产企业成本增加。
3.自主品牌建设不足
集群产品大多属于中间产品,品牌建设是提升其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一环。部分集群企业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专卖店,也注册了商标,申请了品牌,但成效并不显著。
4.用工矛盾显现
随着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集群地区用工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企业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用工人数,另一方面对劳动者技能要求提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埠劳动力返乡创业浪潮的推进,企业用工难、用工贵、工人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显现。
四、结论
面对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发展增速趋缓压力,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了产品结构优化、关键设备升级、技术装备进步,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虽然在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尚存不足,但总体而言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只要坚持集约型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交流;伺服系统;设计
1.前言
网络化的控制体系、微处理器技术、高性能半导体加工技术以及新型伺服电机制造工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交流伺服控制系统已经成为自动控制行业中的主流技术,并代表着以后的行业发展方向。该种控制体系是当今工业领域实现自动化的技术基础和前提。交流伺服控制系统能够对各工业产品的加工过程、加工工艺进行综合化的改造和优化。在机电一体化设备上,交流伺服系统也得以广泛的应用。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以其优异的性能,被广发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几乎所有领域,例如加工机械,FA机械,医疗机械,机器人,自动组装线,纺织机械等领域中。
高性能的伺服电动机是实现交流伺服控制系统其动作完成组建精确运动的关键硬件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控制指令能否被精确的完成。对于那些用于复杂型面加工的数控机床而言,其伺服控制系统将会高频率的处于启动和制动过程中。这就要求其伺服电机有较大的输出力矩和转动惯量比值以产生足够大的加速力矩和制动力矩,并在低速时有足够大的输出力矩,对系统运行的平稳性也有很高的要求。伺服控制的核心是靠偏差的逐渐缩小来实现的。区别于其它类型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是,交流伺服系统在运行的任何时刻其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偏差都不会是零,否则系统将停止运行,只有输入、输出信号的无限的逼近。其工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输入和输出信号之间偏差逐渐缩小的一个递进过程。
传统的自动控制结构中,在主控计算机和伺服驱动器之间有一个使得控制结构变的复杂并提高成本的运动控制卡,其存在也使得系统的可靠性降低。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相关体系的发展进步,自动化控制领域也经历了一场技术变革,比如动作系统有液压到电气的演变。网络化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是工业现场总线技术和全数字化交流伺服机构的深层次组合。数字化的交流伺服控制体系允许使用者更方便的根据负载大小来调节控制参数,一些模拟回路产生的信号漂移等不稳定因素得以消除。
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对网络化的交流伺服控制技术起步早、基础好而且发展应用也更广泛。国内起步晚,基础差,目前尚无系统的研究报告和高质量产品问世。本文尝试对基于网络环境的交流伺服控制技术进行了机理性研究,并基于研究结果设计了基于工业控制总线等技术的交流伺服控制体系平台以期促进国内行业发展。
2.基于网络环境的伺服系统的软、硬件结构设计
本文将采用基于工业化现场总线的网络化控制体系,将处理器和现场总线接口植入数字型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控制系统内,构成智能化的全数字伺服控制单元,并将其连接到工业现场总线上,这样既省去了主控计算机和伺服动作器之间的运动控制卡,简化了硬件体系,使得各单元独立出来,同时,也加强了系统与外界的数据共享率,并易于拓展。
在此以三轴精密定位平台为基础,以外型模仿数控机床为例,设计的伺服系统将主要用于定位控制和轨迹控制。根据所涉及的机械对象特点,本伺服控制系统使用Ethernet/IP、Control Net和SERCOS三种网络系统和Control Lclgix系统控制平台,三组伺服驱动器和交流伺服控制电动机组成网络环境下的多轴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系统的硬件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带有CAN总线接口的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器是该控制体系的核心。该驱动器采用了DSP+FPGA+ASIPM结构,对于提高运算速度、优化控制电路和减小系统体积有很大帮助。并且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体系的精度和响应速度以及运行的平稳性都具有较高水准。
2.1 控制系统选用的网络
该控制系统选用Ethemet/IP网络,在运动控制器与计算机之间建立通讯连接。将其作为运动控制程序上传和下载的路径,并使控制计算机成为HMI(Human Machine Inter
-face)人机接口,而不再是单一的指令控制单元,以便于对整个系统进行监视与控制。为方便在运动控制器与操作员终端之间建立通讯连接,该系统选用ControlNet网络,来实现操作员终端对伺服系统实时监控;运动控制器与三个伺服驱动器之间的通讯是通过SERCOS网络实现的,并具备网络型伺服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下面将分别详述各选用系统的独特的要点:
(1)以太网工业协议(Ethemet Industrial Protocol or Ethernet/IP)是一种开放的工业联网标准,其支持实时FO控制和消息传递的功能是该系统选择它的依据。
(2)Control Logix网络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系统中所有单元模块化,这与传统的可编程控制系统是不同的。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系统之间的结合紧密;模块安装无空间限制,可在不断电的情况下插拔;信息传输速度高;系统体积相对较小且抗干扰能力强。
2.2 系统的人机监控界面及操作终端
控制系统与操作人员之间的完整操控接口由操作员站提供,通过它来实现操作人员对器械的各种控制调节和管理功能。运动控制系统也可以通过操作员站与企业信息网络连接。
本伺服控制系统选用的硬件配置较高:所采用专用的工业控制计算机提高了监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采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并配合组态软件,设计出了易于操控和优化的人机操控界面。
2.3 设计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及控制软件的开发
设计过程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被控对象的机械对象特性,合理的选择网络和硬件设备,以合理的建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本文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解决了以下关键问题:
(1)运动控制网络的选择。根据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现有的主流运动控制网络的特点和使用现状,该控制系统选用唯一具有国际标准的SERCOS网络作为本体系结构的运动控制网络。
(2)交流伺服驱动器和交流伺服电动机的选择。依据被控制对象的机械特性和市场现有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动机特性,选用美国罗克韦尔公司的Ultra3000系列伺服驱动器和Y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其包含相应的用来保护该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制动模块。
(3)交流伺服系统控制平台的选择。根据系统中所使用的控制网络和执行机构特性,选用罗克韦尔公司开发的ControlLogix控制系统。并包含运动控制器和所使用的三种网络适配器模块,这使得伺服系统的实时监控非常方便。
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工作之一是选用PanelBuilder32系统对运动控制系统中操控终端编程进行开发,并使用RSView32系统对运动控制系统中监控界面程序进行开发。
3.运动控制器的体系结构设计
伺服控制单元与其它控制设备之间的互联沟通能力由系统中指令接口的设置而得以加强。控制信号生成模块是运动控制器的最关键部分,且该模块需要经常改进和升级。硬件可重构技术的使用,把有待升级的子模块从系统中分离出来,然后对它进行单独的在线重构以完成模块升级,这大大的简化了系统的更新和升级过程。
运动控制器可划分为网络通信模块和运动控制模块两个组成部分。网络通信模块被设计为直接与Internet连接,并按照预先确定的通信协议从控制台那里获取控制指令,之后再传递给相应的动作执行组件。运动控制模块与伺服电动机驱动器直接相连,在对命令进行分析和判断之后,产生与指令相对应的电动机动作控制信号如转速大小和输出扭矩等。组后命令执行的结果将会被反馈给网络通信模块,由它再通过网络返回给控制台,并有控制台判断指令执行是否到位,如到位则停止动作,如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存在偏差,则继续动作以修正改偏差,直到指令偏差为零时为止。
为实现控制系统各单元之间有效、可靠的通信反馈,位置编码器也被连接到控制总线上。采用这种高速网络技术设计的分布式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系统应用性更为灵活,系统的整合控制效果也更佳。目前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很好的解决如下几个技术难题:首先是电机起动问题,也就是如何解决启动时产生的电气噪声问题。控制运动的指令通信通道须非常可靠以保证器械运行的安全和可靠性。信号的传输速率也会对系统执行指令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显然,该速率越高越好。
4.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
在所设计伺服控制系统运行之前,为保证所设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减小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非正常状态的可能性十分有利。
常规的仿真测试主要是借助于一些行业仿真软件,如MATLMB等软件。但为了提高本系统仿真的可靠性,选用的是罗克韦尔公司的专门用于运动控制的仿真软件MotionAna
-lyzer4.1,该仿真软件能够非常准确地对自动化产品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备良好的可行性和较高的执行效率。
将本文所设计的伺服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器械刻画正弦曲线图线时所得到的结果对比如题2所示。测量结果表明,误差仅为0.0082cm,该精度在大部分工业生产工艺中都是可以接受的。
5.结论
网络化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应用广泛,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伺服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进行了网络化交流伺服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综合的分析了各个组件的设计选材依据,并对所设计的控制体系进行了模拟仿真和精度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体系的可行性和实验精度都十分良好,对运动控制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洪涛.全数字鲁棒自适应交流伺服系统[D].兰州:甘肃工业大学,2005.
[2]舒志兵,周玮,李运华,等.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5-130.
[3]刘敬猛,魏洪兴,柏建军.网络化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16):1454-1457.
[4]高扬,杨明,于泳,等.基于扰动观测器的PMSM交流伺服系统低速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125-128.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的中后期,开发深度和难度与日俱增,油田供液能力明显不足,虽然对采油设备采取了多种技术措施,但机械采油设备仍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我国目前机械采油井的数量占油井总数的90%以上,其中由抽油机组成的抽油设备的抽油井占80%左右,采油量占总产量的75%以上.
为了提高稠油井的产量和油藏的开采效率,需要采用"小泵探抽"和"大泵提液"采油工艺,这样就要求采油设备必须具有长冲程和大载荷的特点.实践表明,游梁式抽油机尽管是使用制造经验较为成熟的机型,是现有有杆抽油设备的主力,但是把其发展成为长冲程大载荷抽油机的困难较大,而无游梁抽油机在这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在无游梁式抽油机中,液压抽油机具有传能密集可使整机结构紧凑,重量轻,适应井况范围广,冲程长度和冲程次数的调节方便等特点.因此,液压抽油机在我国可望会得到较快发展,并会在今后几年内出现几种不同形式的液压抽油机用于油田的采油作业.针对我国海洋油田及陆地油田的开发实际,尤其针对我国西部油田开发前景,液压抽油机的开发与应用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资源现状,问题与需求分析
1,国际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前,石油钻采装备制造业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是全球经济增长刺激能源的巨大需求,高油价的到来促使石油设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通过贸易销售和施工队伍带到国外的石油石化设备逐年增加,"中国制造"有了一定信誉.
世界上生产原油的国家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大多数不具有石油装备的制造能力.如中东,南美等一些产油国,一直从国际市场采购.同时,尽管美国一直是石油装备国际市场的主要占有者,但西方国家的石油装备价格很高,一些发展中的产油国在寻找替代的货源,一些西方的石油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也在寻找替代的货源.在总体质量,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基本相当的情况下,我国的石油装备则在价格上具有优势,一些用量较大的设备如井口装置,抽油机,石油管材等,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①现状
A,产品
抽油机至今是采油设备中最常用的设备,在世界上约占机械采油的80%以上.美国Lufkin公司是最有名的抽油机制造公司,世界上最大载荷的抽油机是该公司生产的A系列前置式气平衡抽油机,最大载荷为194kN.抽油机一般寿命在15年以上.Lufkin公司早期曾生产过一台配有2(1/2)〃涡轮涡杆减速器的小型抽油机,自从1921年安装使用直到1996年已经连续运转75年之久,累计运转时间为470000小时,目前还可使用,是世界上最长寿命的抽油机.法国Mape公司生产的H系列液压驱动长冲程抽油机最大载荷为199kN.
B,生产工艺
在国外,抽油机的生产已经基本上被几家大的机械制造公司所垄断,如美国最早,最大的抽油机制造公司拉夫金(Lufkin)公司,原苏联最大的抽油机生产基地阿塞拜疆石油机械制造集团.这些企业生产规模大,采用先进的部件优化技术,将抽油机系统按功能分解成若干模块,按照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方式组织生产,企业的设计,制造及管理水平较高.以较少的生产模块,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多种类型,规格抽油机的需要,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根据美国拉夫金公司的产品样本,他们所生产的79种型号的抽油机由十类近100种模块组合而成,其生产的零部件具有高度的通用性,也较彻底地解决了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既满足了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又解决了企业规模化问题,产品质量也有了保证.
②发展趋势
近年国外采油(气)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向大排量,大功率,耐高温,耐高压方向发展;向自动化,智能化和遥控监测方向发展;向具有保护,报警,优化记录及显示功能方向发展;向采油工艺多适应性发展,即能适应含水,含气,含沙,含石腊,稠油和低渗透油藏的采油需要,又能满足定向井,水平井和深井采油工艺的需要.
陆地的机械采油系统,将着重发展游梁式抽油机,以适应长冲程,低冲次,低成本,节约能源,维修次数少,占地面积小,长寿命等的需要.无游梁式抽油机,储能型液压抽油机将得到发展.适应采稠油的,深油井的螺杆式抽油机,数控,自动化,智能型抽油机也将得到发展.
2,国内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分布情况
液压传动是现代工业必不可少的能量密集型传动方式,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设备体积和重量,以液压传动技术为特征的液压抽油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油井产能和延长地面及井下设备的使用寿命,具有很好的采油经济性,尤其是针对稠油开采和油田的后期开发液压抽油机则更具魅力.目前,在国外液压抽油机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技术水平,形成一系列性能优良的抽油机产品,并得到了油田生产的广泛应用;在国内由于液压元件制造水平的制约,液压抽油机的发展比较迟缓,但随着我国液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相信在今后一个时期以机电液一体化技术为特征的液压抽油机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我国尽管液压抽油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却是非常迅速的,至目前不仅出现了一些结构性能均具特色的液压抽油机结构方案,而且也出现了少量液压抽油机产品样机.针对我国液压抽油机的发展状况.
①吉林工业大学研制的YCJ-II型液压抽油机.YCJ-II型液压抽油机是典型的"液压泵—液压缸"结构方案,它主要由提升装置,传力装置,导向装置,换向装置及机架组成它的提升装置主要由一个主油缸和两个平衡油缸所组成;它的传力装置主要由传力板,调节轮及悬绳器所组成;它的导向装置主要由导轨和导向轮所组成;它的换向装置主要由无触点行程开关和电液换向阀等组成该机工作参数为:悬点载荷157KN,最大冲程长度5m,总程次数3—5/min,配备电机功率45KW.该机在1987年11月完成了厂内台架试验,1989年12月末开始在辽河油田进行了油田应性试验;试验表明,该机的液压和电气了系统是可行的,在北方冬季野外可连续运行,与常规抽油机相比可节能25%—33%,并具有结构简单等特点,但是该机在工业性试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还有待作进一步的改进同时,与国外抽油机相比,还具有以下不足之处:首先该机所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还有欠缺,达不到油田对抽油机高可靠性的要求;其次先进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还很不够等等.
②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研制的YCJ12—10—250(I型液压抽油机),YCJ12—10—2500型滚筒式液压抽油机是典型的"液压泵—液压马达"结构方案.该机采有组块拼装式结构,全机分成液压组块,绞车组块和支架组块.整机工用效能参数为:悬点载荷1200KN,最大冲程长度10m,额定扭矩2500N·m,最大扭矩4000N·m,最高冲次5min-1,整机重量26t.该机于1993年通过部级鉴定验收,它的液压系统由主油路,辅助油路和安全保护油路三部分组成它的主油路采用了效率较高的液压闭式回路.为了避免主泵零排量(即换向)时的发热和保护,其溢流部分全部经主泵回流至油箱.该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利用主泵提供的流量和流向均变化的压力油驱动液马达实现正反转,然后通过液马达驱动滚筒的正反转;在滚筒上有正反向缠绕的两根钢丝绳,这两根钢丝绳的其中一端分别固定在滋筒上,另一端分别与抽油杆和平衡重相连,通过滚筒的正反转带动实现抽油机悬点的上下往复运动,该机采用了机械平衡方式.
此外,在该机制液压系统中设置了安全保护装置可以保证不出大的事故.试验表明,该机具有冲程长,重量轻,冲程长度和速度可无级调节,井口占地面积很小,整机运行平稳,节能和换向冲击小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机型.
③功率回收型液压抽油机,该液压抽油机是针对遭受抽油机中下冲程作业动力机付出的能量,抽油杆下落及换向制动的释放能不能全部回收和平衡效果不完善等缺点而设计的,该液压抽油机中利用了"变量泵—马达"这—关键性元件,它既可作泵也可作为马达,它的设计原理是将平衡问题归人功率回收问题来考虑,通过能量的储存与转换使功率回收最完全,平衡最完美.该机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少,成本低,可实现长冲程,低冲次,大载荷的特点;此外该机还具有安全保护功能.
此外,近几年我国石油科技工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很具特点的新型液压抽油机结构方案,如齿轮齿条长冲程液压抽油机等等.
3,存在问题分析
(1)减速器的质量和寿命问题
由于钢材价格上涨,为了降低成本,抽油机用的减速器材质由铸钢变为铸铁,质量严重下降,易出现打齿,减速器故障造成采油停止的经济损失巨大.
(2)传统抽油机采用重量平衡,天长日久,无用耗能巨大.
4,需求分析
随着油田抽油设备研究水平的提高,抽油机采油井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介绍,全国目前有7.5万多口机械采油井,年耗电量高达105亿千瓦时,同时全国每年新增机械采油井大约5000口以上,每年需新增和更换抽油机7000—8000台,需新增和补充抽油杆几百万米和抽油泵上万台套.
据不完全统计,大庆油田有约3万台传统抽油机工作,辽河油田大约有7000—8000台传统抽油机工作,大港油田有5000—7000台传统抽油机在工作,这些抽油机每年需要按一定比例进行更新.
中国制造的传统型抽油机在世界具有良好的声誉,每年有上万台抽油机出口需求.
辽河油田总机厂抽油机2005年产量为800台,2006年预计1000台.大港油田总机厂抽油机2005年产量为1000台,2006年预计1200台,并且供不应求.
无论是自产液压抽油机,还是为石油机械企业配套液压驱动部分,都有广阔的市场.
5,工作基础和共建部门的资源优势
(1)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是国家一级博士点学科,涵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3个二级博士点学科,车辆工程和工业设计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领域硕士点,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工业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国家工科机械基础教学基地;教育部先进陶瓷及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也设在本学科.学科现有一个教学中心和七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所.本学科现有国家杰出青年1名,长江学者2名,教授19名,副教授和讲师64名,工程技术人员80余名.近五年来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以及国家,部委和企业委托课题百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以及各种部委科技和人才奖励多项.
数控与液压技术研究所隶属于机械电子工程二级学科,主要从事机,电,液一体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所内拥有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5人(硕士生导师3人).在校博士及硕士研究生30余人.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机器人动力学,数控技术,传感器技术,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工控机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高技术(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各大企业科研项目.4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成果介绍
①并联构型装备
完成人:黄田等人.
1997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并联构型装备(ParallelKinematicMachines)设计理论,关键技术和样机建造工作.承担国际合作,国家,部委和横向课题多项,研制成功多种机床和机器人,并实现小批试制.在并联机构创新设计,工作空间分析与综合,精度设计与运动学标定,静,动态分析与设计,轨迹规划,开放式数控系统建造,以及装备的可重构布局等方面取得一批成果.获部委科技奖励2项,在ASME,IEEE,CIRP,MMT等学术刊物上100余篇,被SCI/EI收录60余篇次,申请或授权国际和国家专利11项,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学术声誉.
nA,三自由度并联机床
3-HSS是在天津市科技攻关和天津大学211工程项目资助下研制成功的我国首台商品化三自由度并联机床,后得到天津市重点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开发出卧式5坐标加工中心.
n
nB,Diamond机构
Diamond机构是天津大学发明的2平动自由度并联机构,得到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皇家学会英中国际合作项目资助.该机构是著名的Delta机构的一种2维形式,适于电子,轻工,食品和医药行业中的高速抓取操作.开发样机出口英国,创我国机器人整机出口首例,并在工业界得到应用.
C,
TriVariant机械手
TriVariant是天津大学发明的5坐标混联机械手,得到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天津市制造业现代化专项和工业界资助.该机械手突破了著名Tricept机械手的知识产权,可广泛用于汽车,航空,建筑等行业的焊接,切割,喷涂,高速加工和装配操作.
②基于网络和状态监控的嵌入式层次化开放结构数控系统与装备
完成人:王太勇等人
该项目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天津市重点攻关项目,天津市重点基金项目
核心技术成果:
嵌入式开放结构数控系统(具备网络功能,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层次化结构和二次开发平台)
网络化制造:远程数据传输,异地加工,车间群控网络,企业网络
嵌入式平台:32位MCU+DSP+实时操作系统=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性价比
层次化结构:经济型,中档型和高档型数控系统功能结构和系列化产品格局
智能化开放结构:第三方软硬件模块的兼容与广泛集成
引导型的二次开发平台:集成化的功能拓展和性能优化环境
智能化系统重构技术:从底层算法到上层交互的系统配置和功能自定义
在线功能仿真和性能校验评估,保证二次开发结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该项目已经在天津天大精益数控技术有限公司产业化
③智能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完成人:王树新
A,小型海洋监测与探测自航行器
在国家863计划资助下,研制成功具有原创性,可实现自主航行,注水下沉,座底长期监测,分离上浮形式的小型海洋监测与探测自航行器.
B,水下滑翔器
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温差能驱动水下滑翔器,具有工作时间长,工作深度深,噪声小等特点,该系统可实现水平滑翔与垂直升降运动,在海洋监测与军事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外科手术机器人,水下自航行器为典型对象,开展智能机器人设计理论,控制与导航技术研究,以及样机建造与工程应用等.承担完成国家863计划,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研制成功"妙手"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等多种样机和产品,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2项.
C,"妙手"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
"妙手"系统采用主从遥控操作方式,包括主操作手(左手和右手),从操作手(左手和右手),图象系统,控制系统,各种手术器械和其他辅助器械,从操作臂(从手)具有力检测功能,主操作臂(主手)具有力感觉功能.系统可完成切割,夹持,缝合与打结,特别是微细血管缝合等复杂手术操作.
④陶瓷精密加工
完成人:任成祖
以先进陶瓷,单晶硅,人工晶体为代表的硬脆材料在现代人类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陶瓷发动机研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15项,在硬脆材料加工理论,磨削理论,硬脆材料高效率加工技术,精密及超精密加工技术,硬脆材料制品开发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获部委级科技奖励4项,200余篇,被SCI/EI收录50余篇次.陶瓷球生产工艺已具备产业化能力.
(2)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技术力量简介
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始建于2002年11月份,座落于朝阳市友谊大街1段59号,注册资金50万元,总资产1000万元,占地面积4002㎡,建筑面积1700㎡.
公司现有高级职称人员3人,中级职称人员7人,初级职称人员5人,技师5人.其中:韩景宽高级工程师是从中国石油部招聘的,该同志70年代,80年代先后从事过322型军用雷达中的六种装置设计;数控机床,钻床,镗铣床,加工中心,千吨油压机的设计,90年代从事专利研发工作,曾设计出:农用五联机,农家六用机,微型烟尘净化四等产品,目前正在研发高节能节油设备和农用多联机等.该同志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充足实践经验,对我企业的技术工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项目内容
1,目标
(1)总目标
项目在2008年形成的年产2000台HY系列液压抽油机液压系统的生产能力.
(2)阶段目标
①在2006年8月31日前完成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和技术方案仿真.
②在2006年12月31日前完成3台样机试制.
③在2007年内完成500台HY系列液压抽油机液压系统的批量生产.
④在2008年形成2000台HY系列液压抽油机液压系统的生产能力.
2,主要工作任务分工和技术方案
(1)关键技术研发
项目的关键技术研发主要是委托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对HY系列液压抽油机液压部分进行研发设计.
进度安排
①2006年5月15日—2006年6月30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②2006年7月1日—2006年8月31日技术方案的仿真.
③2006年9月1日—2006年10月31日在样机设计与制造过程中提供对液压抽油机液压部分技术咨询服务.
④2006年1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样机现场试验过程中对液压抽油机液压部分进行技术咨询.
(2)新产品试制
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专家的指导下,于2006年9月—2006年12月进行HY系列液压抽油机液压系统3台样机试制.
(3)技术方案
①液压抽油机工作原理
液压抽油机主要由电动机,液压泵和蓄能器,液压缸和控制器等组成.液压抽油机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次开机或长时间停机后开机起动时,控制器发出指令液压泵启动.
系统的周性工作过程:
上冲程:电动机带动同轴的液压泵工作,输出的油液进入液压缸推动缸杆向下运动,拉动抽油杆上冲程.其运动速度可以通过液压泵的排量来实现.
下冲程:当液压缸向下运动碰到行程开关7时,液压缸在抽油杆和地下泵重力势能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使液压缸中的油液向油箱排出.下降过程中抽油杆的速度,能根据抽油杆上的负载和油液的粘度来调节优化,可以确保地下泵能在最佳工况下工作.速度调节是通过液压缸卸载的排量来实现.
②液压抽油机的工作特点
这种液压抽油机具有节能效果显著,生产效率高,安全性好的特点.在技术性能上与机械式抽油机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A,这种抽油机对下降势能(位能)可充分地进行功率回收.因此,电动机的驱动功率可大幅度减少,与同等机械式抽油机比较,电动机的功率是机械式抽油机电动机功率的一半.同时,抽油机电动机始终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
B,与机械式抽油机相比具有优良的工况适应性,使原油泵具有较高的填充率,避免井下原油泵出现吸空现象.
C,在井下发生卡泵现象时,能自动地对井上及井下采油设备给以安全保护.当液压缸未能在规定时间到达时,控制器发出讯号,停止泵的工作,使系统关闭.
D,本方案的抽油机可在-50—50℃环境温度下正常运行.
E,调节方便,过渡平滑.
③项目产品的先进性,成熟性,节能性,环保性
国内外对液压抽油机的研究和生产厂家很多,但我们可以看到液压抽油机在我国还没有广泛采用.原因是有的抽油机设计太复杂,油路太复杂,工作中,液压件易出故障,难维修,价格高.
提出的HY系列液压抽油机立足结构简单,实用耐用,成本低,易维修,节能性好等特点.
所采用的液压设计方法,制造工艺都是很成熟的工艺,该公司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正在做HY系列液压抽油机量产工艺研究.
由于替代传统抽油机中的驱动系统,节能是一定的,现在估计约节能40%.
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坏的影响.
④今后研发的液压抽油机除具有现有抽油机所具有的大部分优点外,还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A,高的可靠性.由于抽油机的工作环境条件相当严酷,而且在大多数时间是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工作的,这样就要求抽油机必须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其易损件要少,且便于维修,以降低采油成本,提高油井的采油时率和采油经济性.
B,高的适应性.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石油开采条件日益复杂化,这样就要求新型液压抽油机能够适应井况的不断变化,且具有较大的使用范围适应油田不同井况的采油要求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应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机电液一体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使抽油机能够自动监测井况,并能根据油井开采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其工作参数.
C,相当的先进性.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在进行新型液压抽油机的研发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现代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在保护设备可靠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扩展设备的功能,如冲程长度和冲程次数的自适应调整,平衡系统参数的自适应调整,修井时的让开井口甚至代替修井机或通井机进行油井的小修及检泵作业,自诊断和监测功能,安全保护等.
⑤产品工艺流程
A,缸体活塞半成品加工
B,系统装配
⑥主要设备选型
A,数控铣削加工中心
B,内圆磨床
C,外圆磨床
D,液压件测试设备
3,人才队伍建设方案
(1)项目负责人及参加项目主要人员情况
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和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组成产学合作技术联盟,组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广久
副组长: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秦旭达
成员: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吕广海
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韩景宽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杜玉红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李修仁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硕士生王金路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硕士生张剑刚
(2)凝聚,培养技术人才队伍方案
①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将从社会招聘液压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4名,数控机床操作人员9名,熟练的金属切削机床操作工人30名,钳工及装配钳工20名.
②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将对朝阳弘源公司新招聘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③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将有送往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进修机会
④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将对所有员工提供合理报酬,生产一线人员实行计件工资制,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工资与效益挂钩.
(四)保障措施
1,项目的组织方式及效益分配
(1)组织方式
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和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组成产学合格技术联盟,组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协调项目建设.
(2)效益分配
项目建设的风险由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承担.据测算,项目完成后,年产HY系列液压抽油机液压系统产品2000台,实现销售收入10000万元,年上缴增值税及附加400万元.根据合同双方将对HY系列液压抽油机液压系统产品的效益实行5:5分成(按年产2000台估算,双方将各得净利润300万元左右).
2,经费需求
(1)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2007年内按建成年产2000台HY系列液压抽油机液压系统项目,总投资4011.5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11.56万元,流动资金2000万元.
(2)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所需经费220万元,由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提供.
(3)朝阳弘源重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2006年3台样机试制经费284.55万元.其中新增关键设备数控铣削加工中心1台,外圆磨床1台,内圆磨床1台,计278万元;原辅材料费3.55万元,工艺研制费1万元,其它费用2万元,计6.55万元.
3,资金来源
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011.56万元,其中申请银行贷款700万元,申请辽宁省科技厅产学合作技术联盟专项资金50万元,自筹1261.56万元,流动资金200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1400万元,自筹600万元.
合作研发HY系列液压抽油机液压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朝阳市工程咨询中心编制(2006)
研磨
热处理
磨削
精车
检验
粗车
下料
缸体,活塞
液压泵,阀
日本进口密封圈
电机
电控柜
液压系统组装
液压油
关键词: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生产制造;信息数字化;发展前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5-006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63
以往的机械加工生产比较重视设备的配合与组装能力,应用以往的物理机械基础理论完成加工操作。而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形势下,已经在机械加工生产中融合了数字化技术,也打破了以往的机械加工生产方式,其中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生产中的运用实现了机械加工制造的历史性改革。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机床的运动以及加工过程完成各个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应用数控设备和可编程设备等多个系统完成一系列系统化的操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机械加工生产精度,满足技术有关需求。
1 数控技术优势
因为输入信息数据、存储以及处理等相关功能可以通过编辑软件实现,先进的数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机械加工生产的灵活性,提升了装置生产效率。同时,数控加工技术还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普通机床无法对比较复杂的零部件进行加工,而通过改变数控有关技术工艺参数,就可以完成加工,因此比较便于实现换批加工与研发新产品。另外,数控技术还可以在一次装夹工作后,实现许多道工序加工,不仅确保了产品的质量以及加工精度,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运用模块化的规范工具,不但节省了换刀与安装时间,加强了工具自身的标准化强度以及工具整体管理水平,还比较利于完成计算机的辅助生产制造。
2 数控技术在机械加工生产中的运用
2.1 数控技术在机床中的运用
机械装置作为机械生产制造中的关键要素,具备良好控制能力的机床装置为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主要构成部分。而数控加工技术在机床装置中的运用主要是将计算机控制设备连接在机床中,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机床加工生产的实时控制,即数控机床。其主要是把加工生产时需求的所有操作以及工艺程序等利用数字代码进行表示,然后利用控制介质把有关数字信息录入到专用或是通用的计算机中,这时利用计算机对所录入的数据信息完成处理和计算,最后发出指令有效控制机床中的伺服系统或是其他相关执行元件,生产制造需求的零
部件。
2.2 数控技术在工业中的运用
工业机器人与以往的数控系统相同,都是由控制单元和驱动单元以及执行单元构成。其一般运用在生产线中,例如装配和焊接以及喷气等多个方面。或是应用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中,实现人类无法进行的工作,例如进行深水作业与太空作业等方面。其还能够模拟人类的手或是腕等相关动作利用程序实现部件的有效搬运与抓取等很多动作。数控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劳动条件,确保生产制造质量与人身安全,特别是汽车的大批量转配与喷气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在进行实践操作时,控制单元主要利用计算机系统,其就类似于人类的中枢神经,可以指挥机器人依据相关程序向对应的驱动单元输送指令,进行预想的操作,另外还可以进行同步检测,若是发生异常或是出现故障,可以通过传感系统与检测系统反映在控制单元中,从而发出报警信号,然后做出对应的有效保护动作。除此之外,执行机构主要由伺服系统以及机械部件构成。其中动力部分会向执行机构提供相应的动力,从而使执行机构可以在驱动元件的相应作用之下进行有关操作。
2.3 数控技术在采煤机生产制造中的运用
现阶段,采煤机的开发速度得到明显提升,且品种比较多,但都是小批量生产,所有的机壳毛坯生产制造主要利用焊件,以往的机械加工生产无法完成单件下料,利用数控气割取代传统的仿形法,利用龙骨板工艺程序对采煤机的叶片和滚筒等进行下料,是一项比较优化的方案。
运用此种方案充分发挥出了切割速度较快与质量较好等特点,部分零件焊接坡口能够直接割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加工生产效率。另外,数控气割机器设置了可以自动调控的切缝补偿设备,其可以对部件的现实轮廓完成程序控制,就如同在数控机床中对铣刀半径完成补偿一样,这时就能够利用调节切缝相关补偿数值准确地控制毛坯部件合理的加工余量。比如说,采煤机中摆线齿轮的销轨轮,该切槽相对比较深,而且加工的余量也比较大,一般铣床的加工余量都存在不均匀问题。但是数控铣床能够有效处理此种问题,还具备相对比较准确的控制特点。在气割过后完成安全退火,有效地改进的部件自身组织与韧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部件的整体质量,还减小了能源的消耗。另外在切削加工中运用,能够完成形状比较复杂与精度要求相对较高的零部件加工生产。只有压缩接触的面积不均匀,才可以满足相关密封功能要求,对此内外环的凸凹曲面在加工精度方面严重影响着密封性的可靠程度。但是利用数控机床中的编程系统进行加工,不仅可以确保曲面的精度,还能够满足浮动油封运用相关需求。
3 数控技术的发展前景
国内的数控加工技术发展已近五十年了,其中在经过规划之后已经确定了数控加工技术的相关发展基础,可以熟练掌握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比如说数控系统和伺服系统以及配套件技术等,而且其中许多技术可以向着商品化趋势发展,一些技术已实现了商品化和产业化,并且奠定了一定的数控产业基础,具备创建数控研究和开发等团队的资历。可是国内的数控加工技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技术水平方面,和世界上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也缺少高精尖的技术。另外,产业化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比较少,并未形成规模生产,可靠性比较低,同时我国的数控系统并未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效应。
基于上述状况,必须以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注重数控技术与产业问题。对社会安全角度而言,制造产业作为国内就业人口比较多的行业,其发展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还能够有效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对国防的安全角度而言,西方的发达国家已经将高精尖的数控技术归入到国家战略物资,并且针对我国实施了禁运与限制。对此,一定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国情作为实际出发点,将国家的战略有关需求与社会经济带来的市场需求作为导向,从而有效提升我国机械生产制造装备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以及产业化的总体水平,利用系统的方式选取可以在21世纪作为我国机械生产制造装备行业升级的重要技术,同时选择支持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选择多种配套技术当作数控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推动机械生产制造装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生产中的运用比较普遍,而且基本上已经可以满足精细化与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等相关需求。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生产制造行业的发展。可是,在数控加工技术需求量以及质量要求不断提升下,依然要面临许多严峻问题,同时在数控领域中还存在许多亟需处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玉成,程放,詹新生,范留芬,安源.数控木材加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木材工业,2011,(1).
[2] 王韧,孙松林,宋丽娜.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2,(5).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73-03
1 高等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里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会计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本科生、高职生和中职生共同构成了会计人才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本科生在就业时因长于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而受到市场欢迎,中职生则长于实践能力突出并且自身定位较低,因此也较为适应市场,只有高职生近些年因各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教学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就业时并不能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能力,而且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确,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过分要求高待遇等,导致就业时处境尴尬。
本人对江苏6所高职院的 200 名会计专业毕业生寄出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8份,其中已就业的人数达到 189 人,平均就业率为 94.5%,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从下表中可见会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还是会计类工作,就业去向是比较集中的。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对银行结算业务,特别是纳税申报业务的教育和训练是严重不足的,这必然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3 会计专业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重专业,轻基础能力拓展。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偏少。不能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
3.2 教学内容重复和教材陈旧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内容注重于准则、制度的讲解,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内容;教材内容陈旧老化、交叉重复、内容偏多、不全面、理论偏深,缺乏特色鲜明的高职会计实践教材。现有教材内容相互之间往往是分割的、不成体系的。如某一出版社出版的《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的内容和《财务分析模拟实训》教材的内容描述的是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不同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两本教材之间的内容没有相互连接。
3.3 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基地有两部分: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但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远未达到要求,部分院校根本没有建立专门的会计模拟实训室,而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教学,上课也与理论教学相差无异,老师讲,学生做。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把财务信息作为商业秘密,让这些流动性很强的学生做这些重要的工作是他们所不愿意的,这样学生就很难见到真实而全面的会计资料,更难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3.4 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虽然有的学校重新开设了德育课程,但均属公德方面的内容,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修养课程的学校很少。即使涉及,也多是一般性的政治说教和情理性的规劝,过于虚拟和笼统。而对于职业性问题的伦理道德因素的深层讨论较少,道德教育性的案例更少。因学生在学校期间,学校不重视给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当学生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无所适从。
4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对策
高职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人才,为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高职会计教学必须对现有的会计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训基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4.1 合理定位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目标
要真正做好高职教育工作,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要合理定位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高专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实际上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中小型企业,掌握会计核算、税务处理、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税务处理、财务控制和审计查证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数据库语言和微机系统维护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熟练处理会计业务的技能型人才。而且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具有前瞻性,需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
4.2 优化会计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的会计人才,如何实现高职会计教育与社会对高技能型会计人才需求的对接,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我认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制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必须从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抓起,将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需要的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教育内容,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适应人才市场日益变化的新要求。一是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实践课程体系应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积极整合、优化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4.3 择优选择会计教材,改革会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将一些比较流行的优秀教材作为学生们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比如在我国,一年一度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的教材就比较优秀,因而,某些课程可以直接将其作为学生使用的教材。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尽量鼓励教师采用一些全国知名的优秀教材。在课堂上进行面授时,要更广泛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方说以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乃至教育思想的变革,使过去单一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以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一般来说,电化教学媒体用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者运用电化教学媒体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时的知识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或者是为了增强思想教育的内涵。
4.4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
改革考试方式,可以将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化为实践技能考核,将考核内容趋于灵活性和实用性。如基础会计,可用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几种形式来替代简单的选择、判断和问答。同时,加强实训课程的考核,对于实训课程分别设计各种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往往都是流于形式。因此,本人认为,我们可以取消对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要求。与其要求其毕业论文,不如要求他们提交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案例研究报告或市场调查报告等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4.5 始终抓紧会计诚信教育
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首先,要在专业计划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通过在校阶段的教育,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除采用增加单独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法外,在教学中,应突出案例教学研究和分析道德冲突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观念,为他们毕业后进入会计职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其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学分比重,针对不同学生特殊需要,采用辅导教育方式,通过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加强引导,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诚信观念。再次,结合会计专业课程讲职业道德。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元素融合到日常教学中,根据会计职业工作的特点,就可能出现的问题提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让学生知道在哪些方面、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及出现什么问题,并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指出正确的应对策略,从开始即为他们建立起“拒惑防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最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将学校、教师、学生协调统一起来,坚持公平合理实事求是对同学们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做出正确评价。对于评价的结果,要建立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考评档案,将每年的考评情况计入个人档案,以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
4.6 加强就业指导力量,实行全过程跟踪
从整个就业趋势来看,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仍较为严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会计需求较少,中小型企业和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因此,要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长效互动联系。可用以下方式:一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培养,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或依托会计专业发展校办企业,走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路子,如成立校办记账公司等,促进高职会计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就业环境的对接,不但要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加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知识更新的能力,进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60-65.
[2]蒋梅.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护[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10):77-81.
[3]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4(6):85-86.
[4]张艳秋.英国会计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4(1):71-72.
为了提高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效率和效果,深入探讨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美国、日本、韩国、芬兰四个国家为例,深入分析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程与现状,通过比较发现政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通过战略产业的制定与执行,带动科技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经济的发展为高额的R&D投入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形成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其中的国家政策,起到了催化剂与稳定剂的作用。
关键词:
国家建设;基础保障;经济发展;国家政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02503
清洁、高效、可持续,是全球发展态势,创新则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一般指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和创新产出高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芬兰、瑞典等二十几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共性特征主要包括:国家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甚至超过3%,如日本、芬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等等,而我国各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个经济、制度、组织、文化、战略等多方面协调运作的系统工程,深入研究成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经验,可以更好的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参考。
1 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世界上较具代表性的创新型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韩国和芬兰等,这些国家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创新投入产出
衡量创新投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就是R&D强度。以美国、日本、韩国和芬兰为例,其R&D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尤以芬兰最为突出,韩国次之,美国和日本相对稳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R&D强度均超过了2%,其中日本和芬兰在进入21世纪后已经超过3%。衡量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包括科技论文的数量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等。科技论文数量可以反映出一国(或地区)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前沿探索情况。若以总量衡量,美国遥遥领先,相比较而言,日本落后较多,韩国、芬兰数量相对较少。以人均数量衡量,每万人科技论文数量,芬兰近几年却占有绝对优势,甚至超过了美国。韩国增长速度很快,与日本日趋接近。能够衡量创新产出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即发明专利授权量,该指标同时也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科技实力及自主创新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等。从总量上看,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接近,韩国在进入21世纪后发展很快,尤其自2006年开始增长幅度更大,与美日差距逐步在缩小。芬兰在总量上与美国、日本及韩国的差距较大。从人均数量来考察,2004年之前,日本一直占有优势,然后依次是韩国、美国、芬兰,2004年之后,韩国的人均专利占有量迅速上升,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日本、美国、芬兰较为稳定。
综上,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创新投入产出,其共性特征即高额的R&D投入,大量的创新产出。其中美国在总量上基本占据绝对优势,日本次之。但人均数量方面,韩国、芬兰的地位不容忽视,甚至超过美国和日本,体现了其极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1.2 经济发展水平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即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自主创新,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经济基础关键是有利于或能够保证自主创新活动的进行及可持续发展。
目前来看,世界上主要的创新型国家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以人均GDP(GNI)衡量,大都在20000美元以上。这些国家每年R&D投入巨大,创新产出高,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造就了国家经济水平的持续快速提升。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或制约自主创新的投入水平及产出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前提。以美国、日本、韩国、芬兰为例,其人均GDP数量一直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的人均GDP数量最高,韩国较低,芬兰与日本接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额创新投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不过,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初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美国,20世纪40年代是其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分水岭。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年价格计算,人均GDP处于1000至2000美元之间,属于较低的水平。对于日本而言,80年代前一直坚持走以引进和消化欧美技术为主的模仿型“技术立国”之路。进入80年代后,开始向注重基础研究和独创性自主技术开发的“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在其正式确定“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的80年代,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相对较高,人均GDP数值已经达到并超过了10000美元。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制订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宏观政策,积极引导本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努力提升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成功实现了由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向位于世界前沿创新型国家的转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种后进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典范。从1962年到1997年,韩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都在8%以上,人均国民收入由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2000多美元,并以相当于我国4%的人口创造了40%于我国的经济总量,可谓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奇迹。芬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考虑放弃资源密集型经济发展战略并选择知识经济发展道路的时候,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整个70年代,芬兰的人均GDP从3344美元增加到7955美元,增长率超过了10%,平均值达到了5300美元左右。可见,当前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其起步阶段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1.3 产业结构特征
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相同。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当前的各创新型国家,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三、二、一”型特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产业结构有序转换的过程,即遵循配第――克拉克定律。产业结构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技术创新才能有效进行。
考察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特征我们会发现,其必然遵循着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变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或小幅降低。其中韩国的第二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另外,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初期,韩国、芬兰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比重迅速降低。而日本、美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初期,即具备了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可见,几个典型创新型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征在建设初期也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2 政府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由以上各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各国均实现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探究其根源,各国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其中各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及科技发展水平,在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基础上,从国家的高度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确立一定时期的战略产业并加以大力扶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战略产业是指对提高和保持国家竞争力有重要、长远意义,对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与推动力的产业,它对一国和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作用。战略产业的选择,必须具有前瞻性、高技术性、可持续性及较强的带动性(辐射性)。一国一定时期战略产业的选择,应该与其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相协调。战略产业的正确选择,会产生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技术成果,带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支撑经济长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反之,脱离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实际水平,或者与科技发展实际水平脱节的战略产业选择,都将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2.1 美国
在二战之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也卷入这场战争之中来,当时的美国式世界上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他的强大的科技实力让他赢得了这场战争,这也让美国政府格外重视了科技实力。中国有句话:“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这很好的解释,1945年,V・布什向美国政府提交了著名报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它对美国后来的科技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其后的历届美国政府加大了对R&D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科研的发展和科学人才的培养。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日本商品依仗其物美价廉的巨大优势大量替代了美国本土商品成为美国人心中的选择目标,这对美国市场形成了强烈冲击,一份美国国情研究报告《美国制造》由此发表。报告中在分析美国产品与日本产品比较缺乏竞争力时指出:美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下降,原因是美国重大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必须不断发展高技术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美国产业的国家竞争力,通过发展新兴行业来增加就业机会。为此,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政府科研机构与民间企业合作研究的法令,使美国企业在其后的30年间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和产业。新兴的电子工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产业不但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且使美国制造向着更高的技术和更新的产品迈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作为以数字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已经取代了汽车、建筑业等传统行业成为美国新的支柱产业。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资强度、还是在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美国均领先于世界。2000年初在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后,纳米技术在美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纳米科学技术也成为了布什政府关注和重点投资的领域。2001年,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总投资为0.65亿美元的计划,要在今后5年资助6个纳米科学与工程中心。2002年美国对国家纳米计划加大了投资力度并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要培养80万真正懂纳米科技的人才,纳米技术对美国GDP的贡献要达到1万亿美元。2003财年和2004财年政府对纳米技术计划的预算投入将进一步增加:从2002财年的6.79亿美元投入分别增加到2003财年的7.74亿和2004财年的8.47亿美元。
由此可见,美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经济、技术及产业情况,从国家的高度确定了一系列的战略产业,从而引领着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开辟了道路。
2.2 日本
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政府实施的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重点生产方式(也称倾斜生产方式)”,重点扶持煤炭和钢铁等产业,构成了一个煤炭和钢铁增产的良性循环机制。60年代,日本为迅速提高经济实力,实现赶超英美的目标,针对产业结构低级化现状,实行了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通过应用“筱原基准”对日本经济的实证分析筛选出当时的“筱原基准产业”为钢铁、炼油、石化和机械等,因此确立了重化学工业作为60年代的战略产业。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实施,使日本的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及家电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成就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进入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的世界性经济萧条,加上美元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也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期。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日本政府赋予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新的涵义:从“重化工业化”向“知识密集化”转化,“知识密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主要包括高科技产业、高级组装产业、时髦产业和知识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实现了从“知识密集化”向“技术立国”战略转变。该时期以自主开发尖端技术为中心的“创造性知识密集产业”为主导产业,提高了产品的“创造性科技”含量,不仅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而且也激活了整个经济。其中以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飞机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等战略产业为代表。
2.3 韩国
韩国在推进本国技术创新能力时,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选择若干个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投入,支持该领域的企业进行重点科技攻关,尽可能地在局部领域形成科技创新突破,进而带动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科技实力提升。如20世纪60年代,韩国在资源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重点扶持纤维、胶合板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7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起飞,此时韩国确定了钢铁、非铁金属、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化、水泥、陶瓷器及纤维工业等十大战略产业。80年代,韩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1982年,韩国实施“核心技术开发事业”,确定半导体、计算机、机械和化工等领域作为重点产业技术进行扶植。1991年,韩国政府又提出了长达10年的“先导技术开发事业”(既“G7”工程),确定17项高新科技研究项目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1997年12月,韩国制定并实施了《科技革新五年计划》,确定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境技术、能源技术、机电一体化和系统工程、新材料等六大领域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在2000年度的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的《2025年构想: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中,再次将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机械电子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等列为韩国未来的主要科技发展方向。
2.4 芬兰
提起芬兰我们大家想到的就是诺基亚,一个曾经代表着通讯行业的巨头,芬兰没有中国这样的地大物博,他只是北欧资源贫乏的一个小国,近几十年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所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找准了自己的目标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的信息高新产业道路。芬兰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选择发展通讯产业,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1990-1999年10年间,芬兰电子、信息和通讯业的产值增长了5倍。芬兰的手机比如诺基亚在21世纪90年代甚至是到2010年前都出现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时芬兰在转基因生物制药、生物医药、工业用酶以及环保用生物降解制品等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领域的发展都是芬兰依据本国特点,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起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通过战略产业的制定与执行,带动科技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经济的发展为高额的R&D投入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形成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其中的国家政策,起到了催化剂与稳定剂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快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调整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波动。关键是政策的制定、战略产业的选择,必须符合自身经济发展阶段特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态势,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并能持续有效的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贾根良,王晓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9):4650.
[2]黄苇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47.
[3]王敏旋.国外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十大经验[J].浦东开发,2007,(3):5962.
[4]于雯亦.美国创新型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机制特点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08,(5):37.
[5]秦嗣毅.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特点[J].东北亚论坛,2003,(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