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返乡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我们结合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突出了创业文化的培育,深入开展返乡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无形的思想观念融入到推动创业的有形载体之中,催生创业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强力引擎,实现以发展保稳定、促和谐。2008年沭阳有7400余名农民工返乡从事高效农业综合开发,返乡创办企业784家,占新增民营企业总数的22.7%,投资总额达4.17亿元,带动就业1.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了14.7%。
一、全力营造返乡创业的浓厚氛围
我们组织开展“青春在创业中闪光”大型宣教活动、“返乡创业之星”评选活动,组织创业事迹报告会,并通过开设《全民创业村村行》电视专栏、在网站设立创业专区等形式,积极倡导创业精神,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精选了26名返乡创业者的事迹在省级以上媒体进行宣传,花农周洪亮的事迹还被央视摄制专题片播出;进一步提高返乡创业人员的地位,积极选拔返乡创业者担任村两委职务,有效提高了返乡创业者的带动示范作用。
二、努力提高返乡创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设立了40个创业培训基地,组建创业讲师团,因时、因地、因人实施“创业素质提升工程”。抓住农民工返乡过年时机,集中开展“全民创业培训月”活动,三年来共组织574场创业专题培训,受训群众超过40万人次;针对农民工素质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的实际,举办“补差”、“提高”和“拓展”三个不同层面的培训班,已累计开设700个班次;结合不同地域产业特点,定期聘请扬州大学等高校专家开设“村民创业讲坛”,使培训更贴近本地经济特质,农民创业者也获得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三、为返乡创业提供科学高效的指导服务
构建了以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创业指导服务站为支撑的创业指导网络,每年年初举办创业咨询会,年中举行创业指导服务周,累计开展创业咨询活动415次。定期免费编发《民营经济信息》,并通过《致富金桥》等电视栏目和手机短信平台,截至目前已项目信息192条,41名返乡人员根据信息创办了致富项目。开展“创业1+1义工服务”活动,组织机关干部与返乡创业者结对,提供帮办服务。在各乡镇建立返乡创业园。鼓励返乡农民工进园创办各类企业。成立了全省首家村镇银行和两家小额贷款公司,组建了48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开展“金融助推创业”行动,推动银行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产品,构筑宽松的农民创业信贷体系;将银企洽谈会会场设到乡镇,现场推介金融产品,现场交流、洽谈签约。设立了全民创业发展基金,对初创、微小企业的贷款给予贴息补助;对申办企业所需规费全额补贴;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返乡创业者实行“以奖代补”,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成本。
面临新的形势,进一步做好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应立足当前实际,以返乡农民工为重点、以培育创业文化为抓手,努力做到贴近农村工作、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
一是围绕“保增长、促发展”大局,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针对当前经济危机影响,国家提出“保增长、促发展”,对于农村而言就是不断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大局,着力加强农村创业文化建设,培育农村创业主体,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壮大农村经济发展主体,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态。
二是立足改善农村民生根本,充分满足广大群众的致富需求。改善民生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最大的民生工程,致富也是当前农民最强烈的愿望。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更好地满足农民致富需求为立足点,为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拓宽创业门路,引导他们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实现从外出打工赚钱向本土创业发展转变,切实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使宣传思想工作与农民生产生活有机融合。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创业过程;政策理论框架;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150—06
一、引言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农民工将发达地区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技能融合到农村优势资源中去,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农民工返乡创业并非新生事物,但真正引起各方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却是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了农民工自身和其他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子,甚至是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的一种特定和符合经济规律的模式。因此,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及其支持体系的构建不仅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权宜之计,而且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拉动农村消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长远之计。
由于各方关注的时间比较短,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缺乏政策制定的系统性;创业政策缺乏阶段细分;政策缺乏对农民工这一特殊创业主体的考察等等。笔者在梳理创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考查创业政策法律法规落实时发现,在创业政策制定这个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机构缺失、政策不连续等等,但根源上还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上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从而导致政策制定的零散、片面和短期性。因此,根据创业过程理论构建农民工创业政策理论框架并建立创业支持体系,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科学、合理、系统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能够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不仅能够推动更多的农民工返乡自己走向创业的道路,而且能够为农民工做稳做大做强企业,提高创业成功率,提升农村自身吸附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理论综述
(一)国外研究
创业过程是新组织的创建过程,因此,创业过程包括商业计划成为现实企业组织过程中的所有事件。从过程角度概括,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过程,这种行为过程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与领导相平衡,或者说创业过程是围绕机会识别、开发与利用的一系列过程。从企业生命周期出发,创业过程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创业前阶段(pre—startup stage)、创业阶段(startup stage)、早期成长阶段(early growth stage)及晚期成长阶段(1ater growth)。
创业政策理论框架较早由瑞典学者Anders Lund—stre和Lois Stevenson提出,其核心观点是,政策框架应围绕创业机会、创业技能和创业意愿三个创业核心要素,并涵盖了从创业种子期至创业后42个月的整个创业阶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近期比较有影响的研究创业政策的学者是荷兰创业经济学家Roy Thurik基于对创业供给(创业者)和创业需求(创业机会)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指出了政府扶持创业的六条政策渠道。GEM(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提出的创业环境体系包括九大方面: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
西方创业理论,由于缺乏研究的现实土壤,对农民工返乡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研究鲜有涉及,但农民工返乡创业也遵循一般的创业规律,创业管理理论中的创业政策理论框架,尤其是GEM的创业环境体系构建,能够为本文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考方向。
(二)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农民工返乡文献集中于最近两年,且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对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意义、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阻碍因素分析以及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建议。夏清华、易朝辉从不确定环境对创业成败的影响分析出发,指出创业支持政策的必要性,通过研究国外创业政策的工具种类及其有效性,针对中国现实的创业环境,提出了完善我国创业政策的对策和建议;张建伟提出需要从营造创业氛围、整合创业扶持资源、创业环境、创业培训等多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王环分析了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意义、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主张;张明林等从金融危机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出发,阐述了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意义、推进农民工创业可行性、促动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建议等。王胜远,张平等依据SWOT分析理论和QSPM矩阵决策分析工具,分别对农民工返乡的创业战略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认为农民工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有选择地开展农业相关产业经营或延伸服务进行创业。陈浩、曹亚在分析后危机时代返乡农民创业行为的基础上,指出,后危机时代由于政府已经出台了为数众多的优惠措施,是创业的重要契机,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当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诸多困境,并且就如何解决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如申晓梅、刘涛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进行了典型调研,得出了一些具有学术和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
上述研究较深入地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意义,并围绕“如何服务返乡农民创业”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有些研究还借助了相关管理工具,有针对性分析了农民工创业的特点和政策的着力点。但促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赖政府政策措施,而且这些政策措施又缺乏一个系统理论的支持,从而导致政策措施的局部性和短期性。因此,王琇等提出“政府、金融机构、社会机构三者结合的创业机制”,李翔提出,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作多维分析,推动创业需要从体系完善路径来分析,刘晨之更是直接提出“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应该说,上述观点已经触及了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支持体系这一本质问题,为我们架构完善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提供了思路。但是,利用系统的观点,尤其是应用创业过程理论,在大量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者调研的基础上,架构科学、合理、完善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体系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因此迫切需要学界建言、献策、立说。
三、基于创业过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理论框架
结合其他研究人员和作者分析的结果,本文将创业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动机阶段、机会阶段和初创阶段。创业政策理论应该围绕这三个阶段来搭建(如图1)。它包含如下三个层面:其一,在个人层次上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其二,使创业者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三,为潜在创业者提供资源和环境的支持。
动机阶段是潜在创业者产生创业意愿或创业目标阶段。在制定政策时,我们要考虑农民工返乡创业动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和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最主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自我效能和创业环境。创业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其特征决定了选择创业的人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很高的信心,即高的自我效能。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创业行为以及创业绩效有密切关系。创业环境是指那些与创业活动相关联的因素的集合,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微观环境。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又分别是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农民工返乡创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是指那些造成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和法律等因素。农民工返乡创业时要全面分析其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包括欲从事行业的生命周期阶段、行业的进入与退出障碍、行业的需求及竞争状况、行业主导技术的发展趋势及行业的发展前景等等。
因此对政府而言,制定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时,在动机阶段,既要关注创业环境建设又要关注创业者个人因素的作用。要通过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水平来提升创业活动的质量。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应该从创业环境和创业者自我效能两方面突破,着力点是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
机会阶段包括机会识别和开发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阶段。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机会的影响因素,以及识别机会和开发机会的影响因素。创业机会是通过把资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创造价值的一种可能性。在这一阶段,创业者面临着误受风险、误拒风险和盲从风险。根据Kirzner的观点,创业机会是一系列的市场不完全,即市场信息不完整产生创业机会,而信息优势人群将获得创业机会或优先获得创业机会。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要从信息方面着手,帮助他们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提高识别机会的能力。另外,从开发机会的角度,政府要为这些识别机会的返乡农民工提供资金等物质条件开发机会,并实行对口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机会阶段,政策的着力点是提供信息和资金等物质条件,提高农民工识别机会和开发机会的能力。
创立阶段是创业过程中的风险聚集阶段。新创企业建立起来以后,也就是企业的成长初期。这时候的企业,产品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往往资金流脆弱。企业这时候的主要目的是生存。贷款难、销售市场打不开、管理薄弱等都是返乡农民工初创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在此阶段要实行资金信贷扶持、管理指导等一系列的措施,其创业政策的着力点是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必要资源和宽容的环境。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建设
依照上文提到的创业政策理论框架,我们制定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框定了五大子系统: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法规体系;农民工返乡创业技能服务体系;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保险体系;农民工返乡创业文化子体系。
(一)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首先,将创新、独立、自信、冒险等精神教育引入到中小学教育系统,因为它们与创业意识和动机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都不高,初中毕业者居多。所以要在有限的受教育年限里将这些精神贯彻下去,以让他们较早地接触和学习到创业的基本思想。其中创业者个体的自我效能、风险倾向、自信心等与创业动机之间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要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则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其次,政府可以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协会或者创业者社团组织,组织成员彼此学习,共同交流思想。已创业成功的创业者可以向那些想要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传授自己的经验,而潜在的创业者也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许多的创业信息。再次,设立创新性的创业培训机制。政府可以定期开设创业培训课,通过创业分析、政策解读、项目分析、案例分析等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同时在创业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
另外,定期地对创业者的领导、管理、营销等各项技能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推动已开创企业的健康发展。农民工返乡创立的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其产品在市场上已趋于饱和状态,市场开拓困难,抵御风险能力弱是这类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管理局要广开信息渠道帮助返乡农民工开拓市场,建立各种机构和平台,为产品销售提供信息,寻找市场。此外,政府要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各个问题对创业者广泛地开展创业技能服务,以促进它们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要制定并完善各项创业政策法规,形成切实能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法规系统。例如,在税收方面,要全面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可以实行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的地方所得部分先征后返的优惠,从而减轻企业创立时期现金流的压力;其次,征管机制应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投资回报期而设置,分类征收各种税收,原则上,对没有产生盈利、没有走向自主发展之路的企业不予征税。在厂房修建或租赁、企业用工、推进员工技能提升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在厂房土地流转问题上,要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开发荒山、荒坡、荒地、荒滩、水面用于发展农、林、牧、渔业的投资企业,政府应免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政府采购和项目应向返乡农民工创设的企业倾斜政策,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拓宽它们的生存空间。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推动创业或促进中小企业,通过了《中小企业法》,其中规定政府物资的25%以上要向中小企业采购,政府的很多中小项目也向中小企业倾斜。我国各市、县地方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府采购和项目,向返乡农民工创立的企业倾斜的政策。
此外,各项政策法规要真正落实下去。各部门之间要形成合力,提高办事效率。这样才能切实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政策支持,创立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技能服务体系
各省、市应建立创业指导中心,健全创业专家志愿团和专项指导小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同时建立起覆盖市、县、镇(街道)三级的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搭建电子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健全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和创业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度,免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确保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有求必应”。
首先,政府应设立基础性创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县一级政府可以专门设立一个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管理局,主要负责为政府创业政策的制定搜集相关信息,并协调督促各部门制定落实创业政策和措施,为创业者提供项目论证、可行性分析等服务,引好路,定好创业项目。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管理局的设立可以很好地解决创业过程第二阶段即一机会阶段一存在的问题。其次,应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工受益”原则,在当地范围内整合劳动保障、建设、科技、农业、工青妇等部门的培训资源,认定并建立若干家返乡农民工培训基地,积极实施“阳光培训”、“雨露计划”、“星火培训”等一系列农民工创业培训活动,大力推行“定向培训、联合培训”,增强农民工创业技能。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不断调整就业专项补助资金的支出结构,在一些重点行业,实施培训活动,鼓励企业在农村劳动力中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并按照“多培训多补贴”的原则,不断加大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资金、培训补贴的支出规模。再次,应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开通农民工返乡创业网,设立创业动态、创业政策、专家指导、项目推介、创业案例和创业故事六个版块,为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牵线搭桥。由于农村地区距市场前沿比较远,且网络不发达,大部分农民还不会上网查找筛选信息,在获取市场信息的速度、准确性方面落后于其他创业者,因而其发掘机会的能力弱。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的打工经历密切相关,其所能选择的从业范围有局限,机会不足。农民工在外打工所从事的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利润微薄。政府开通农民工返乡创业网,在网络平台上各种创业信息,创业点子,从而提高他们发现市场、挖掘机会的能力。
(四)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支撑体系
农民工返乡创业创立初期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贷款难等问题。根据2006年中国创业观察报告的研究,创业融资主要依靠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其次才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政府资金扶持。初创企业融资除了受到“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还要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因而他们从金融机构贷款更加困难。因此,应当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支撑体系,帮助其解决创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并为其创业资金担保,提供创业保险。
首先,建立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能够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如加快村镇银行组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等,从而构建一个大中小金融机构并存、种类各异、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难的问题。拓展政策性银行的支农金融业务,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要积极进一步拓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业务范围,特别是要注重其在农民创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针对新创企业或潜在创业者没有资产抵押而产生的贷款难问题,可以设计一种多方参与、多层次、动态的创业信用担保机制。所谓多方,是指政府、民间组织(创业协会)、金融企业、金融管理机构和返乡创业农民工本身;所谓多层次,是指中央、省或自治区、县或区及乡镇甚至工业园区等;所谓动态,是指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在信用担保体系所担负义务和享受的权力是不完全对等的,但动态地来看,应该是对等的。在体系建立初期,政府财政支持起主要作用,政府需要首先投入资金作为担保启动资金;民间组织,主要指创业协会,主要做好项目筛选和信用评价工作,金融管理机构要配合政府出台灵活的贷款利率和抵押条例,如降低抵押比率、灵活抵押物、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利率等。金融企业也要转变以往只贷款给国有企业和公用事业项目的观念。由于创业者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能力,在初期,他们可能只有创意和创业的激情,一旦这种激情和创意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影响逐步扩大,就能获得现金流入甚至创造巨大的财富和税收。因此,这种动态的创业信用担保机制,跨越了不同阶段,综合考量权利和义务、投入与回报的对等关系(见图2)。
注:a.创业初期,政府财政提供启动资金,为担保基金提供担保母资金;b.提供基金运作的财务收支状况报告,接受监督;c.提供创业政策相关信息及申请创业基金援助;d.了解担保基金管理和运转状况;e.指导;f.汇报和被指导;g.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和融资计划;h.提供贷款、指导和服务;i.提供基金运作状况信息几个方面的信息;j.指导、监督和管理基金运作;k.提供创业贷款项目初审、贷款担保和项目跟踪;l.提供融资详细计划、项目盈利预测和要求提供担保申请报告;m.创业项目商业计划和贷款申请报告;n.审核贷款项目、发放贷款;o.提供项目可行性初步分析报告和贷款担保;p.核实项目信息。再次,要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刚刚起步,一些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险种一般局限于巨灾险,绝大部分创业活动都在保险范围之外,缺乏针对农民创业的风险保障体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积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如果发展不足,农民创业过程中农业生产的风险就得不到有效转移,一旦遭受各种“灾害”时就没有抵御能力,甚至于破产,这样会使农民产生畏惧心理,大大挫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同时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应根据各区域特点建立适合各个地方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第二,由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投资比较大,虽然有农业保险的需求,但是没有转化为有效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助资金。第三,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有利于迅速推动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五)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文化体系
大学生社区宣传推广商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社区宣传推广商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时光荏苒,青春的脚步从不停歇,转眼间,我们从懵懂变得成熟,从高中生成长为大学生,开始了一段段成长的未知旅程。这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二个学年,今年暑假,一如既往,学院展开了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红色青春献祖国,志愿服务迎校庆,躬身实践长才干”为主题,我选取了其中的“感恩父母恩,回报家乡”大学生返乡调研实践活动为方向,进行了为期九天的暑期实践,开始了拼搏之旅……
学院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给了我们九个主要的实践方向,我今年选择的方向是大学生返乡实践活动,学院鼓励暑期返乡大学生关注、关心家乡发展,主动参与家乡扶贫开发建设,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支持返乡学生利用假期走进工厂、社区和农村,实地调查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现状,为家乡各项建设事业出谋划策,努力改善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以此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饮水思源,反哺故土,尽一份造福桑梓的义务,回报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
当今社会,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发展建设并回报家乡,同时也应该不做只会书本上知识的书呆子,而是关注时事,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技术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所学知识和现实实践相结合,立足当下发展现实,做到科学理性地规划安排,拼搏奋斗。返乡调研实践活动,是很有效的锻炼我们自身能力的一项活动,只有亲身实践并且认真总结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真正学有所用。
这次的暑期实践活动,我在河北海奥斯商贸有限公司的“进社区推广宣传活动中”进行了为期九天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时间是20xx年7月23号至7月31号,从上午8点到晚上8点,每两天去一个不同的社区进行宣传推广。主要目的是通过宣传推广德佰斯牌橄榄油,并以进社区的方式,了解现在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他们对价格相对较高食品的态度,
大学生社区宣传推广商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刚开始知道要宣传的产品是橄榄油的时候,还是比较迷茫,只知道橄榄油可以炒菜用,是比较昂贵的物品,相对价格较高,我家也没有用过,所以了解不多,为了在给消费者介绍的时候避免词穷,也同时自己多了解一些知识,我上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而且区域经理也给予我们一些宣传册提前了解一下德佰斯特级初榨橄榄油的知识。准备了两天,终于是了解的比较全面了,知道德佰斯橄榄油不仅可以炒菜用,还可以直接食用,可以护肤,瘦身,预防心血管疾病,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人群等等。有种受益匪浅的感觉。同时,我也准备好了如何应对消费者的各种问题,因为我们推广的是四种规格的,又要尽量促销,所以记住各种规格产品的价格,和它们在超市的价格是很有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差不多了,我们正式开始实践活动。
每天我们都要坐车去目的地,然后进行搭棚子,摆放橄榄油,吹气球等准备,接下来就是拿着宣传册,各人有自己的分工,给社区里进进出出的人群分发宣传册,同时介绍德佰斯牌橄榄油的相关知识以及它的特点和优势。我们的原则基本上是见人就发,主要为了宣传推广,同时,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介绍橄榄油不同的优势特点,我们去过河北广电宿舍楼,卓达玫瑰园,卓达卓东小区等地方,基本上都是上午和中午人流量相对较少,下午五点以后,到活动结束的时候这段期间人流量较大,也是我们活动的主要时间。有时候看到小朋友,我们就送给他们气球,同时给他们的家长介绍我们的产品,有的小朋友也会很调皮的要宣传册看。
现在说一下我们在实践期间的一些情况。记得7月23号,那是我实践的第一天,略微紧张,开始发宣传册的时候,给一个50来岁的奶奶发了一张,说:“您好!了解一下德佰斯橄榄油吧,我们现在进行社区宣传推广。”她疑惑的看了我一眼,说:“橄榄油是什么?干吗用的?”我赶紧带她到宣传区,跟她说:“橄榄油,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来炒菜,拌凉菜,还可以涂抹在手上护肤,尤其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我们现在社区推广,您可以了解一下。”她说:“这个油,还能直接喝,不喝坏了呀!”呃……我赶紧补充:“我们这是希腊原装进口的特级初榨橄榄油,营养含量丰富,跟家里普通的食用油是不一样的。”当问完价格以后,她一直摆手,觉得太贵了,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来好几个消费者都是对价格有异议,觉得不如食用油实惠,也不愿意轻易尝试新品,有的人是基于“达芬奇家具事件”对国外进口的商品存质疑态度,认为它们还不如国内产品等等。针对他们的疑问和意见,我们都给出了一些解释,总体上说,效果还是不错的,主动来询问的消费者较少,主要的还是我们自己宣传推广,通过对不同消费人群的了解和交流,我知道了他们不同的需求。购买橄榄油的主要是妈妈级人群和一些爱美人士,购买人群范围比较固定局限,我们后来在宣传的过程中变为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介绍,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
大部分消费者都是抱着疑惑的态度询问,但是没有下定决心购买,愿意对产品进行进一步了解的,还是有一定比例的。还有的小区人流量很小,开车的居多,我们还采取移动式宣传方法,扩大推广范围。
在实践活动期间,还碰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记得有一天,好像是在河北广电宿舍楼社区宣传的时候,一个40岁左右的人骑车子冲过来,急匆匆地说:“热死了,给我来瓶饮料!”当时我就崩溃了,说:“不好意思,我们现在宣传的是橄榄油,你可以了解一下。”后来,他不好意思地拿了一张宣传单就走了,临走还来一句:“我看上面写的是:您喝了吗?哎,还以为是饮料呢!”经理后来说:“看来这广告牌有待修改呀!人们下意识的觉得喝得促销的是饮料。”对呀,好多人一听说是橄榄油,要不就是问问就走,要不就头也不回,更有甚者,可能是对类似促销的活动不屑一顾,连理都不理我们,看来消费者对于橄榄油之类产品的了解还是不够呀!可能平时广告的宣传力度不大,加上有些消费者对于国外的或者没使用过的产品持保留态度,造成我们的阻碍。
一、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社会活动的经验和不足基础上,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各要素,运用管理学知识建立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
1.以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有:1)老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把社会实践仅当作丰富大学生暑期生活的活动,学生大多是被动应付。2)学生、老师、学校(学院、班级)、实践地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混乱。3)实践活动内容单调。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学生主要通过暑期返乡的机会,凭着学校的介绍信到当地政府抄写一些统计数据,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来完成社会实践。4)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一套质量监控系统。学校仅凭实践单位证明和学生的体会来给学生打分,大有评价失真的可能。5)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好,特别是学生返乡分散实践效果较差。6)学生长才干与做贡献脱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调查为主,忽视了为社会服务,即使强调服务,也不知道群众需求什么或服务水平根本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2.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法的辨析和扬弃,经深入研究,我校构建了由“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总结反馈”六个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
方案设计是各学生班在学院团委和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和文化特长,自行设计暑期社会实践方案,要求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计划安排、目标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策划。校团委则结合地方实际需要,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推出若干组团项目,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标,各学生组织或临时学生组合可根据项目进行方案策划和投标,经公平、公正、公开评审,中标者获得项目实施权和经费支持。
指导阅读就是利用学生从完成方案设计到实施方案这段较长的时间,组织学生在专业老师、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尽量使学生快速掌握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在这方面,专业老师主要偏向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学习的指导,而学生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则偏向于组织动员和学生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集中培训就是由学校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对学生队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专业技能、调查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开展实践活动的技巧等。培训方式有公开授课和专门辅导两种。公开授课主要是讲解参加社会实践的常识和技巧,所有团队队员均需参加培训;专门辅导则是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针对某一经济作物,组织学生技术骨干进行培训,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的强化培训。此环节主要是针对重点组队的实践队员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放暑假后的几天。
实践活动就是以分散实践和组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文化下乡、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分散实践方式是指在班主任和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暑期返乡的学生单独或以相近县(市)、地区为单位,组成实践小组,深入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队实践方式是指校团委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公开招标组织的重点团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到贫困地区和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考核评价就是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有效控制的环节。由学生自我评价、实践单位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组成。首先由学生本人和实践单位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计划实施、工作态度、活动成效、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其次是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自评进行审查后,结合实践单位评价和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评价;最后由各学院根据指导老师的评价和完成论文(调查报告)的质量评定成绩。参加重点组队的学生,还要在指导老师评价前进行队员间互评。
总结反馈是为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和扩大活动影响而设计的环节。主要内容有表彰先进、编印专辑、主题班会、成绩反馈等。其中表彰先进是学校根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体和个人表现情况,评选一批先进团队、优秀指导老师、学生积极分子、优秀论文(调查报告);编印专辑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收获;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或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指导下,以“实践回来话收获”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
这种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机统一,使大学生按“了解、学习、提高、实践、思考”的过程参加实践活动,符合由初级到高级的梯次发展规律;同时,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还综合考虑了学校及有关部门、教师、学生、实践地单位等主体,实现了学生自愿参加与学校要求、学生服务和社会需求、组队实践与分散实践、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学校、社会共同教育与学生自我成才“三位一体”的育人思想。为了便于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施,我校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目的要求、内容方法、计划安排、考核评价、评优评奖五部分组成。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该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案的应用已七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教师、学生及实践地单位都较为满意。
1.整合了多方资源,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参加的人数多,地点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社会实践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让校团委等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实施,整合了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资源;学生实践活动前的方案设计、指导阅读、集中培训有班主任、学生政治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等广泛参与;对返乡参加分散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远程指导,既保证了实践的效果,又能减轻学校经费投入的压力。
2.极大调动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可增加他们对该门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而自己实施方案还可增强他们勇于解决困难的决心;重点组团实行项目化运作,鼓励专业互补,学生自由组团,自主申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效果控制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争先创优氛围。这些措施激发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增强了实践效果
针对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实践前指导大学生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农民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由于实践前思想引导到位,学生能真正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团队合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实现了“做贡献”与“长才干”的结合。
4.对大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
在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强调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他们了解本专业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是他们感受农业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增强学农信心的过程,是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的过程,是学生检阅自己专业水平,增强钻研专业知识紧迫感的过程。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深刻的。
5.活跃大学生学术活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行动之一:创业促就业扶持行动
针对问题:
劳动者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资金不足,创业政策了解不够等。
行动目标:
使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数量有一个大的增加,新增创业人数及其带动就业人员数有一个大的增加,创办新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且企业存活率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当地创业环境和创业工作的满意程序不断提高。全年开展创业培训4000人,扶持4500人创业,带动就业18000人。
行动内容:
(一)推进三千创业培训计划
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开展千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圆梦行动;依托三峡大学等在宜高校高职开展千名大学生青春创业行动;与市工商局联合开展千名小老板创业富民培训工程。
(二)实施千名创业者资金扶贷计划
完善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投入,扩大发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加快贷款发放。扶持千名小老板做大做强,实现市场主体由个体向微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转变。
(三)开展百名创业典型宣传引导工作
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展示百名创业者的创业风采,在全市弘扬创业精神,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具体措施:
1、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拓展创业培训对象,面向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转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免费举办“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简称siyb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探索适合不同对象需求的培训模式,丰富创业培训的内容和手段,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三峡大学等院校,注重困难群体、青年、妇女和大学生各自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创业培训。
2、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免费给予接受不少于3个月的后续服务;加大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扩大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理程序。2009年,市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新增1500万元,县、市、区担保基金新增100万元。全面开展小额信用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额度提高到200万元,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突破1亿元。
3、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依据国家有关创业优惠政策,协调工商、税务、城建、卫生、文化、公安等部门按照创业者所办企业的类型或自谋职业以及企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4、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建立覆盖市、县(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联动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一切便利。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增设创业服务窗口,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就业效果好的创业项目,向社会积极推介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认定30个创业孵化基地,报请市政府授予“××市创业孵化基地”匾牌;建立创业专家指导组,为创业者提供持续有效的专业化、针对。
5、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相关创业政策、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组织开展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行动之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行动
针对问题: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沿海等一些出口外向型企业停产或倒闭,导致我市部分农民工返乡。自去年9月份以来,全市共有15.55万农民工返乡,其中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近7万人,目前仍有2万返乡农民工尚未就业。
行动目标:
为返乡农民工提供3万个用工岗位;帮助2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对1万名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扶持1000名返乡农民工创业。健全农村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劳动力无缝隙创业就业服务,确保每一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或成功创业。
行动内容:
1、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主动上门开展返乡农民工登记,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愿望和要求。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着重引导他们进入我市工业园区企业就业。
2、开展“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专项活动。组织就业服务小分队、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送岗位到集镇、到村头、到农户。
3、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每月采取集中送岗位进社区、进乡村等多种方式,举办返乡农民工就业专项招聘活动。
4、开展促进创业活动。每月开展一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积极推荐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完善创业服务,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扎实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
5、开展“一对一”重点援助活动。各县市区选择50-100名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6、开展送信息活动。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扶持政策、培训就业信息,编印“春风卡”等宣传册,通过新闻媒体、通讯、广播和现场咨询等方式,为返乡农民工送信息上门。
7、开展送信心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各级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的工作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举措和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先进典型的表彰活动,激发返乡农民工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热情。
具体措施:
1、建立农民工返乡情况监测统计机制。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立返乡农民工台账,密切关注农民工返乡变化情况,及时对本地返乡农民工人数、返乡原因及发展趋势做出统计分析。
2、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开展本市城镇就业岗位信息专项调查活动,抓住我市扩大内需、加强基础项目建设的机遇,鼓励本地企业使用当地农民工,实现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对接。进一步加强与输入地及用工单位沟通联系,开展劳务协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促进返乡农民工重新实现转移就业。
3、扶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加快农民工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等服务,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集中经营、聚集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4、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鼓励各类企业招用返乡农民工。鼓励进入停产或半停产的市内企业,在不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前提下,组织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享受培训补贴。
5、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用工监控,落实企业裁员提前申报制度,严格控制随意裁员。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监察活动,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
行动之三:扶企稳岗促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部分行业企业在招聘用工方面,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现象突出。
行动目标:
建立企业用工快速通道,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使我市企业用人需求得到及时满足,保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到影响,同时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行动内容:
通过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为企业用工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及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具体措施: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推出为企业招用工搭建立体服务平台,提供无缝隙服务的措施:
一是完善客户经理服务。职业介绍工作人员对用人单位实行一企一策的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对企业招聘用人、办理录用备案手续、职工档案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及时响应,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用人单位进行定期回访,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直至满意为止。
二是开展个性化职介服务。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职介方式。在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现场招聘、委托招聘、专场招聘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试行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服务形式,为企业招聘用人提供方便。每个季度组织不少于一次主题招聘会,如二季度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三季度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等。近期(4月中旬),拟组织一批用人单位在部分乡镇开展与农民工面对面招聘洽谈活动。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结合企业对员工的技能需要,组织部分职业培训学校为企业提供定点、定向培训,选择部分企业作为实习见习基地。采取合作培训、定向分配的方式,使企业得到合适的技术劳动力。
四是企业推介服务。市场信息区设立专门的宣传展示栏,以《企业园地》、重点企业展示等形式,免费对企业进行推介;
五是强化用工指导。针对目前部分企业“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等问题,结合就业形势和工资指导价位的宣传,帮助企业进行分析,做好用人策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是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渠道,每季度开展一次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每季度一次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分析预测报告。在电台、电视台、市内各大报纸等媒体上开辟固定栏目,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等多种渠道职业需求信息;
七是实行会员制服务。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联合会的作用,定期开展企业座谈、联谊或评选诚信用人单位等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企业服务,如对××全通涂镀板厂等我市2009年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实行专人专班一揽子服务。
八是拓展劳动保障服务服务。丰富和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的内容,在搞好档案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聘用人、工资、社保代缴等全方位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行动之四: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受自身条件和岗位供给的限制,较多地在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和岗位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建筑行业,工伤事故易发,农民工遇到工伤事故,工伤保险权益得不到保障,医疗待遇难以得到落实,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创伤,同时也对工伤后的就业造成严重影响。
行动目标:
80%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使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医疗有保障,伤残有补助。维护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稳定就业局势。
行动内容:
1、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将建筑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推动农民工工伤保险的首要任务,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及时办理农民工工伤保险。
2、确保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在医疗期内医疗有保障,医疗期终结后伤残有补助,解决农民工工伤的后顾之忧。
3、为参加工伤保险农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简化流程,规范服务,设置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窗口,专门配置农民工工伤保险咨询及报案电话,简化业务流程。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市医保处三天内送问候到医院、送关心到床头、送政策到手上。
具体措施:
1、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建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委、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相关问题,齐抓共管,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2、加强宣传,引导参保。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建筑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统一印制《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指南》及《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服务卡》等,深入到农民工密集的项目工地上,深入到建筑企业单位上门宣传。与建委部门联合举办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促使建筑单位和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保。
3、严格把关,强制参保。争取建委部门的支持,对于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企业,建委部门不得允许其参加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对于中标的建筑总承包单位不缴纳项目工伤保险费的,不办理工程合同备案,不得办理《施工许可证》。
4、部门联动,督促参保。与市建委、市安监局等部门配合,将农民工工伤保险纳入施工企业专项检查考核内容,督促各建筑企业参保。与劳动监察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建筑项目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检查,督促建筑用人单位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
行动之五:社保窗口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1、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排队时间长,缴纳社保费往往要跑几个部门和窗口,浪费过多的时间,以致用于就业创业方面的时间不够。
2、广大群众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就业创业信息的方式较少,获知信息的渠道较窄。
3、基层社区在为辖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险服务、就业创业信息方面还有很多空白,其贴近基层群众的服务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行动目标:
逐步将部分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前移到区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社区,简化参保人员的办事程序,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就业创业;将社保政策、就业信息、创业宣传等资料放在社区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和区级劳动保障部门,使广大的群众更迅速更方便掌握就业服务信息,增加创业就业机会。从而使政策宣传更到位,参保缴费更便捷,工作流程更高效,人民群众更满意。
行动内容:
1、“送政策”:编印社会保险政策宣传资料、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通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社区和银行网点向市民发放,把政策送到老百姓身边。
2、“送服务”:开通三峡农行各网点代征代核社会保险费业务,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家门口参保缴费。
3、“送信息”:将就业创业信息,及时通过报纸等媒体,传递到千家万户。
采取措施:
1、加大对基层社区和劳动保障服务站的投入和指导力度,提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加强信息系统的研发,提高基层社区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畅通。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优势,让广大群众了解行动的内容和意义。
行动之六:减负解困保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对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私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企业生存面临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社平工资基数的逐年上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压力增大。
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五缓四降一不变”措施,帮助创业就业群体顺利渡过金融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稳定不受影响,社保基金支撑水平不降低。
行动内容:
1、在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允许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限为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2、对2009年度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四项险种中企业承担的缴费费率作相应调整,以减轻企业负担。医疗保险费率由7%下调为6%,失业保险费率由2%下调为1.5%,生育保险费率由0.8%下调为0.6%,工伤保险中二、三类行业的缴费费率分别由1%下调为0.8%、2%下调为1.8%(一类行业费率0.5%暂时不变)。
3、对缴费确有困难的灵活就业参保人员,2009年允许按照不低于所在市州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100%,作为本人当年缴费基数。
具体措施:
1、摸清企业参保及经营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缓缴社保费的困难企业的认定工作,由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书面申请,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经委、市地方税务局联合审查后,报市政府、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3、及时为符合条件的缓缴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与经核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签订缓缴及补缴社会保险费协议,明确还款期限,缓缴期内,不加收滞纳金。如逾期则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4、对经核准的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继续划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发生人员转移、退休等业务时,按照“减一补一”的原则缴纳社会保险费。
5、对缓缴期满后,能够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无力补缴其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或企业仍不能正常缴费及补缴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转入正常欠费单位管理。同时,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行动之七:和谐用工示范街创建行动
针对问题:
超市、餐馆、歌厅、茶楼等第三产业员工流动性大,劳动用工管理难度大,有的用人单位不重视劳动用工管理,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导致这些企业中劳资纠纷频发,员工不稳定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行动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促进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和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引导用人单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的新型用工管理机制和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推动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鼓励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应对困境,共渡难关。通过创建活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参保覆盖面。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单位参保覆盖面达98%以上,引导更多的用人单位规范用人行为,全面促进我市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行动内容:
根据市政府“三产兴城”发展战略,选择就业岗位多、人员流动性大、用工管理乱、投诉概率高的餐饮娱乐行业以及小商铺小公司密集的街道(路段)为创建对象。一是有针对性宣传法律法规,为创业、就业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支撑,引导用人单位正确解读《劳动合同法》等法规,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责任,帮助规范用工行为,增强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鼓励和督促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不减薪,签订《共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权益履责承诺》,引导企业与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三是为创业就业者免费发放和提供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劳动合同等文书范本、劳动保障监察办事指南。
具体措施:
一是在创建活动过程中认真贯彻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理念,把努力为创业、就业者服务放在首位,实现企业、劳动者、政府三赢;二是做到四个结合。即创建活动与推行网格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对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工作。创建活动与年检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年检单位的覆盖范围。创建活动与开展守法诚信评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创建活动与劳动用工专项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劳动监察的效率;三是举办1-2期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培训班,帮助企业建立法律监督和协调劳资纠纷基层组织。
行动之八: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东部沿海等企业停产、限产、裁员、减薪,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失去工作,造成生活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技能水平低下,不利于顺利就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
行动目标:
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促进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组织全市各技校及相关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对700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3个月以上培训,努力促进95%以上的受训返乡农民工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一定技能,促进技能就业,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储备大量的技能人才。
行动内容:
省、市、学校及培训机构三级协调统一,配合联动,共同搞好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项目。
在××市工业技校、市第一技校、市第二技校、市第三技校、市商业学校、市机电技校、市纺织技校、秭归技校及市劳动培训教育中心等9家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
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机制。为顺利完成省厅下达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任务,市局召开“××市技工学校特别职业培训管理工作会”。各技校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先后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的专班工作机制,加强对整个培训工作的管理,使培训有序、规范地进行。
二是营造氛围。充分利用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及县市区的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特别职业培训,营造“人人了解培训、个个参加培训”的社会氛围。主动承办夷陵广场举行的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的“四送”活动。在三峡日报劳动保障专栏整版刊登各技校特别职业培训的招生简章。深入乡镇、街道、社区,进村入户上门宣传特别职业培训政策。
三是规范管理。出台实施细则,详细规定特别职业培训的对象与时间、开班申请、系统录入、开班检查、日常抽查、结业考核以及补贴审核等内容。组建专班,不定期分批对培训机构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是创新模式。开展“送教上门,驻地培训”活动,对长期学习班学生和短训班返乡农民工实施昼夜和周末交替培训,减少学生教学和农民工培训的冲突,确保学生教学和培训农民工学员两不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设备,学校、企业合作采取由学校派老师教授理论知识、企业出专家传授技术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行动之九: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街道、社区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农民工享受到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不充分,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不高,影响他们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行动目标:
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用好2009年度政府安排的30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为2000名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
行动内容: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能鉴定强培训、素质就业促民生”为主题,认真贯彻省政府创业促就业文件精神,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依托街道、社区为2000名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行动措施:
一是深入摸底调查。依托街道、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分辖区对进城农民工人数、就业状况、从业工种、技能培训情况、鉴定取证意愿等进行摸底,并建立台账。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会同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直播××等主要媒体和栏目,采取新闻、公告等形式将行动内容、步骤、免费鉴定对象条件等公之于众,同时适时在城区主要街道社区集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政策现场咨询报名活动,免费发放《政策宣传单》、《办事指南》等资料,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为活动造势,营造氛围。
三是免费开展技能鉴定。选择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就近就地分片分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活动,让技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的农民工顺利取得就业的绿色通行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典型宣传扩大影响。努力培养、挖掘、发现一批在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中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农民工典型,通过媒体对个案典型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巩固活动效果。
行动之十:农民工维权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劳动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行动目标: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得到进一步遏制和有效解决全面促进我市农民工平等就业、劳动和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工资支付等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通过法律渠道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行动内容:
落实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切实发挥源头治理拖欠工资违法行为的保障作用;强力推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月支付、季结算”制度,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欠薪应急资金制度,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健全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合力;完善诚信评价制度和激励引导机制,落实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披露制度;大力推广农民工维权夜校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完善劳动监察与法律援助合作机制,开辟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快速通道。
行动之一:创业促就业扶持行动
针对问题:
劳动者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资金不足,创业政策了解不够等。
行动目标:
使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数量有一个大的增加,新增创业人数及其带动就业人员数有一个大的增加,创办新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且企业存活率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当地创业环境和创业工作的满意程序不断提高。全年开展创业培训4000人,扶持4500人创业,带动就业18000人。
行动内容:
(一)推进三千创业培训计划
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开展千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圆梦行动;依托三峡大学等在宜高校高职开展千名大学生青春创业行动;与市工商局联合开展千名小老板创业富民培训工程。
(二)实施千名创业者资金扶贷计划
完善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投入,扩大发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加快贷款发放。扶持千名小老板做大做强,实现市场主体由个体向微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转变。
(三)开展百名创业典型宣传引导工作
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展示百名创业者的创业风采,在全市弘扬创业精神,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具体措施:
1、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拓展创业培训对象,面向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转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免费举办“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简称siyb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探索适合不同对象需求的培训模式,丰富创业培训的内容和手段,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三峡大学等院校,注重困难群体、青年、妇女和大学生各自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创业培训。
2、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免费给予接受不少于3个月的后续服务;加大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扩大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理程序。2009年,市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新增1500万元,县、市、区担保基金新增100万元。全面开展小额信用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额度提高到200万元,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突破1亿元。
3、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依据国家有关创业优惠政策,协调工商、税务、城建、卫生、文化、公安等部门按照创业者所办企业的类型或自谋职业以及企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4、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建立覆盖市、县(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联动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一切便利。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增设创业服务窗口,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就业效果好的创业项目,向社会积极推介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认定30个创业孵化基地,报请市政府授予“*市创业孵化基地”匾牌;建立创业专家指导组,为创业者提供持续有效的专业化、针对。
5、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相关创业政策、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组织开展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行动之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行动
针对问题: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沿海等一些出口外向型企业停产或倒闭,导致我市部分农民工返乡。自去年9月份以来,全市共有15.55万农民工返乡,其中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近7万人,目前仍有2万返乡农民工尚未就业。
行动目标:
为返乡农民工提供3万个用工岗位;帮助2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对1万名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扶持1000名返乡农民工创业。健全农村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劳动力无缝隙创业就业服务,确保每一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或成功创业。
行动内容:
1、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主动上门开展返乡农民工登记,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愿望和要求。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着重引导他们进入我市工业园区企业就业。
2、开展“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专项活动。组织就业服务小分队、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送岗位到集镇、到村头、到农户。
3、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每月采取集中送岗位进社区、进乡村等多种方式,举办返乡农民工就业专项招聘活动。
4、开展促进创业活动。每月开展一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积极推荐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完善创业服务,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扎实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
5、开展“一对一”重点援助活动。各县市区选择50-100名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6、开展送信息活动。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扶持政策、培训就业信息,编印“春风卡”等宣传册,通过新闻媒体、通讯、广播和现场咨询等方式,为返乡农民工送信息上门。
7、开展送信心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各级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的工作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举措和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先进典型的表彰活动,激发返乡农民工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热情。
具体措施:
1、建立农民工返乡情况监测统计机制。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立返乡农民工台账,密切关注农民工返乡变化情况,及时对本地返乡农民工人数、返乡原因及发展趋势做出统计分析。
2、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开展本市城镇就业岗位信息专项调查活动,抓住我市扩大内需、加强基础项目建设的机遇,鼓励本地企业使用当地农民工,实现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对接。进一步加强与输入地及用工单位沟通联系,开展劳务协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促进返乡农民工重新实现转移就业。
3、扶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加快农民工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等服务,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集中经营、聚集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4、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鼓励各类企业招用返乡农民工。鼓励进入停产或半停产的市内企业,在不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前提下,组织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享受培训补贴。
5、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用工监控,落实企业裁员提前申报制度,严格控制随意裁员。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监察活动,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
行动之三:扶企稳岗促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部分行业企业在招聘用工方面,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现象突出。
行动目标:
建立企业用工快速通道,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使我市企业用人需求得到及时满足,保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到影响,同时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行动内容:
通过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为企业用工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及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具体措施: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推出为企业招用工搭建立体服务平台,提供无缝隙服务的措施:
一是完善客户经理服务。职业介绍工作人员对用人单位实行一企一策的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对企业招聘用人、办理录用备案手续、职工档案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及时响应,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用人单位进行定期回访,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直至满意为止。
二是开展个性化职介服务。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职介方式。在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现场招聘、委托招聘、专场招聘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试行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服务形式,为企业招聘用人提供方便。每个季度组织不少于一次主题招聘会,如二季度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三季度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等。近期(4月中旬),拟组织一批用人单位在部分乡镇开展与农民工面对面招聘洽谈活动。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结合企业对员工的技能需要,组织部分职业培训学校为企业提供定点、定向培训,选择部分企业作为实习见习基地。采取合作培训、定向分配的方式,使企业得到合适的技术劳动力。
四是企业推介服务。市场信息区设立专门的宣传展示栏,以《企业园地》、重点企业展示等形式,免费对企业进行推介;
五是强化用工指导。针对目前部分企业“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等问题,结合就业形势和工资指导价位的宣传,帮助企业进行分析,做好用人策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是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渠道,每季度开展一次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每季度一次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分析预测报告。在电台、电视台、市内各大报纸等媒体上开辟固定栏目,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等多种渠道职业需求信息;
七是实行会员制服务。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联合会的作用,定期开展企业座谈、联谊或评选诚信用人单位等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企业服务,如对*全通涂镀板厂等我市2009年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实行专人专班一揽子服务。
八是拓展劳动保障服务服务。丰富和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的内容,在搞好档案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聘用人、工资、社保代缴等全方位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行动之四: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受自身条件和岗位供给的限制,较多地在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和岗位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建筑行业,工伤事故易发,农民工遇到工伤事故,工伤保险权益得不到保障,医疗待遇难以得到落实,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创伤,同时也对工伤后的就业造成严重影响。
行动目标:
80%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使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医疗有保障,伤残有补助。维护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稳定就业局势。
行动内容:
1、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将建筑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推动农民工工伤保险的首要任务,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及时办理农民工工伤保险。
2、确保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在医疗期内医疗有保障,医疗期终结后伤残有补助,解决农民工工伤的后顾之忧。
3、为参加工伤保险农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简化流程,规范服务,设置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窗口,专门配置农民工工伤保险咨询及报案电话,简化业务流程。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市医保处三天内送问候到医院、送关心到床头、送政策到手上。
具体措施:
1、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建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委、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相关问题,齐抓共管,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2、加强宣传,引导参保。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建筑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统一印制《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指南》及《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服务卡》等,深入到农民工密集的项目工地上,深入到建筑企业单位上门宣传。与建委部门联合举办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促使建筑单位和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保。
3、严格把关,强制参保。争取建委部门的支持,对于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企业,建委部门不得允许其参加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对于中标的建筑总承包单位不缴纳项目工伤保险费的,不办理工程合同备案,不得办理《施工许可证》。
4、部门联动,督促参保。与市建委、市安监局等部门配合,将农民工工伤保险纳入施工企业专项检查考核内容,督促各建筑企业参保。与劳动监察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建筑项目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检查,督促建筑用人单位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
行动之五:社保窗口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1、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排队时间长,缴纳社保费往往要跑几个部门和窗口,浪费过多的时间,以致用于就业创业方面的时间不够。
2、广大群众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就业创业信息的方式较少,获知信息的渠道较窄。
3、基层社区在为辖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险服务、就业创业信息方面还有很多空白,其贴近基层群众的服务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行动目标:
逐步将部分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前移到区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社区,简化参保人员的办事程序,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就业创业;将社保政策、就业信息、创业宣传等资料放在社区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和区级劳动保障部门,使广大的群众更迅速更方便掌握就业服务信息,增加创业就业机会。从而使政策宣传更到位,参保缴费更便捷,工作流程更高效,人民群众更满意。
行动内容:
1、“送政策”:编印社会保险政策宣传资料、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通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社区和银行网点向市民发放,把政策送到老百姓身边。
2、“送服务”:开通三峡农行各网点代征代核社会保险费业务,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家门口参保缴费。
3、“送信息”:将就业创业信息,及时通过报纸等媒体,传递到千家万户。
采取措施:
1、加大对基层社区和劳动保障服务站的投入和指导力度,提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加强信息系统的研发,提高基层社区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畅通。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优势,让广大群众了解行动的内容和意义。
行动之六:减负解困保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对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私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企业生存面临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社平工资基数的逐年上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压力增大。
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五缓四降一不变”措施,帮助创业就业群体顺利渡过金融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稳定不受影响,社保基金支撑水平不降低。
行动内容:
1、在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允许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限为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2、对2009年度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四项险种中企业承担的缴费费率作相应调整,以减轻企业负担。医疗保险费率由7%下调为6%,失业保险费率由2%下调为1.5%,生育保险费率由0.8%下调为0.6%,工伤保险中二、三类行业的缴费费率分别由1%下调为0.8%、2%下调为1.8%(一类行业费率0.5%暂时不变)。
3、对缴费确有困难的灵活就业参保人员,2009年允许按照不低于所在市州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100%,作为本人当年缴费基数。
具体措施:
1、摸清企业参保及经营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缓缴社保费的困难企业的认定工作,由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书面申请,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经委、市地方税务局联合审查后,报市政府、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3、及时为符合条件的缓缴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与经核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签订缓缴及补缴社会保险费协议,明确还款期限,缓缴期内,不加收滞纳金。如逾期则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4、对经核准的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继续划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发生人员转移、退休等业务时,按照“减一补一”的原则缴纳社会保险费。
5、对缓缴期满后,能够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无力补缴其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或企业仍不能正常缴费及补缴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转入正常欠费单位管理。同时,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行动之七:和谐用工示范街创建行动
针对问题:
超市、餐馆、歌厅、茶楼等第三产业员工流动性大,劳动用工管理难度大,有的用人单位不重视劳动用工管理,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导致这些企业中劳资纠纷频发,员工不稳定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行动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促进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和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引导用人单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的新型用工管理机制和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推动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鼓励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应对困境,共渡难关。通过创建活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参保覆盖面。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单位参保覆盖面达98%以上,引导更多的用人单位规范用人行为,全面促进我市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行动内容:
根据市政府“三产兴城”发展战略,选择就业岗位多、人员流动性大、用工管理乱、投诉概率高的餐饮娱乐行业以及小商铺小公司密集的街道(路段)为创建对象。一是有针对性宣传法律法规,为创业、就业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支撑,引导用人单位正确解读《劳动合同法》等法规,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责任,帮助规范用工行为,增强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鼓励和督促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不减薪,签订《共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权益履责承诺》,引导企业与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三是为创业就业者免费发放和提供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劳动合同等文书范本、劳动保障监察办事指南。
具体措施:
一是在创建活动过程中认真贯彻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理念,把努力为创业、就业者服务放在首位,实现企业、劳动者、政府三赢;二是做到四个结合。即创建活动与推行网格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对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工作。创建活动与年检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年检单位的覆盖范围。创建活动与开展守法诚信评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创建活动与劳动用工专项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劳动监察的效率;三是举办1-2期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培训班,帮助企业建立法律监督和协调劳资纠纷基层组织。
行动之八: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东部沿海等企业停产、限产、裁员、减薪,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失去工作,造成生活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技能水平低下,不利于顺利就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
行动目标:
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促进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组织全市各技校及相关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对700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3个月以上培训,努力促进95%以上的受训返乡农民工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一定技能,促进技能就业,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储备大量的技能人才。
行动内容:
省、市、学校及培训机构三级协调统一,配合联动,共同搞好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项目。
在*市工业技校、市第一技校、市第二技校、市第三技校、市商业学校、市机电技校、市纺织技校、秭归技校及市劳动培训教育中心等9家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
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机制。为顺利完成省厅下达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任务,市局召开“*市技工学校特别职业培训管理工作会”。各技校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先后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的专班工作机制,加强对整个培训工作的管理,使培训有序、规范地进行。
二是营造氛围。充分利用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及县市区的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特别职业培训,营造“人人了解培训、个个参加培训”的社会氛围。主动承办夷陵广场举行的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的“四送”活动。在三峡日报劳动保障专栏整版刊登各技校特别职业培训的招生简章。深入乡镇、街道、社区,进村入户上门宣传特别职业培训政策。
三是规范管理。出台实施细则,详细规定特别职业培训的对象与时间、开班申请、系统录入、开班检查、日常抽查、结业考核以及补贴审核等内容。组建专班,不定期分批对培训机构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是创新模式。开展“送教上门,驻地培训”活动,对长期学习班学生和短训班返乡农民工实施昼夜和周末交替培训,减少学生教学和农民工培训的冲突,确保学生教学和培训农民工学员两不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设备,学校、企业合作采取由学校派老师教授理论知识、企业出专家传授技术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行动之九: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街道、社区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农民工享受到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不充分,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不高,影响他们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行动目标:
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用好2009年度政府安排的30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为2000名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
行动内容: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能鉴定强培训、素质就业促民生”为主题,认真贯彻省政府创业促就业文件精神,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依托街道、社区为2000名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行动措施:
一是深入摸底调查。依托街道、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分辖区对进城农民工人数、就业状况、从业工种、技能培训情况、鉴定取证意愿等进行摸底,并建立台账。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会同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直播*等主要媒体和栏目,采取新闻、公告等形式将行动内容、步骤、免费鉴定对象条件等公之于众,同时适时在城区主要街道社区集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政策现场咨询报名活动,免费发放《政策宣传单》、《办事指南》等资料,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为活动造势,营造氛围。
三是免费开展技能鉴定。选择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就近就地分片分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活动,让技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的农民工顺利取得就业的绿色通行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典型宣传扩大影响。努力培养、挖掘、发现一批在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中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农民工典型,通过媒体对个案典型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巩固活动效果。
行动之十:农民工维权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劳动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行动目标: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得到进一步遏制和有效解决全面促进我市农民工平等就业、劳动和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工资支付等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通过法律渠道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行动内容:
落实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切实发挥源头治理拖欠工资违法行为的保障作用;强力推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月支付、季结算”制度,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欠薪应急资金制度,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健全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合力;完善诚信评价制度和激励引导机制,落实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披露制度;大力推广农民工维权夜校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完善劳动监察与法律援助合作机制,开辟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快速通道。
2.科学防控疫情,文明实践随行。
3.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勤洗手,多通风,少揉眼。
4.面对疫情,除了战胜它,我们别无选择!
5.只送祝福,不传谣言,别让错误帮倒忙
6.我们坚信,春天一定会如约而至。我们彼此相遇于,熙熙攘攘的人海里。
7.提倡就地过年,避免流动感染;
8.预防千万条,口罩第一条。
9.勤奋好学不停步,防控备考两不误。
10.用过口罩不乱扔,扎紧收进垃圾箱!
11.若发热、应隔离,早治疗、快就医。
12.没有人生来勇敢,正因为被需要,他们才选择了逆风前行,坚定地履行职责。疫情的阴霾之下,他们远离家人,奔赴战“疫”前线!
13.疫区返乡回到家、居家观察天、出现症状要报告。
14.不管日子穷富,身体好,比啥都强;不管生活好坏,有健康,比啥都贵。
15.志愿服务当为先,疫情防控做贡献。
16.等肺炎疫情过去了,再结婚登记恩爱活到老
17.用流动的水勤洗手,室内勤通风、勤换气,劳逸结合,切勿过度劳累!
18.相信国家权威专家解读判断,不信不传网络不实。
劳动者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资金不足,创业政策了解不够等。
行动目标:
使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数量有一个大的增加,新增创业人数及其带动就业人员数有一个大的增加,创办新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且企业存活率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当地创业环境和创业工作的满意程序不断提高。全年开展创业培训4000人,扶持4500人创业,带动就业18000人。
行动内容:
(一)推进三千创业培训计划
依托××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开展千名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圆梦行动;依托三峡大学等在宜高校高职开展千名大学生青春创业行动;与市工商局联合开展千名小老板创业富民培训工程。
(二)实施千名创业者资金扶贷计划
完善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投入,扩大发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加快贷款发放。扶持千名小老板做大做强,实现市场主体由个体向微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转变。
(三)开展百名创业典型宣传引导工作
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展示百名创业者的创业风采,在全市弘扬创业精神,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具体措施:
1、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拓展创业培训对象,面向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转退伍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免费举办“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简称siyb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探索适合不同对象需求的培训模式,丰富创业培训的内容和手段,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三峡大学等院校,注重困难群体、青年、妇女和大学生各自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创业培训。
2、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免费给予接受不少于3个月的后续服务;加大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扩大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理程序。2009年,市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新增1500万元,县、市、区担保基金新增100万元。全面开展小额信用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额度提高到200万元,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突破1亿元。
3、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依据国家有关创业优惠政策,协调工商、税务、城建、卫生、文化、公安等部门按照创业者所办企业的类型或自谋职业以及企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实际情况,落实相关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4、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建立覆盖市、县(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联动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创业提供一切便利。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增设创业服务窗口,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就业效果好的创业项目,向社会积极推介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认定30个创业孵化基地,报请市政府授予“××市创业孵化基地”匾牌;建立创业专家指导组,为创业者提供持续有效的专业化、针对。
5、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相关创业政策、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组织开展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行动之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行动
针对问题: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沿海等一些出口外向型企业停产或倒闭,导致我市部分农民工返乡。自去年9月份以来,全市共有15.55万农民工返乡,其中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近7万人,目前仍有2万返乡农民工尚未就业。
行动目标:
为返乡农民工提供3万个用工岗位;帮助2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对1万名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扶持1000名返乡农民工创业。健全农村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劳动力无缝隙创业就业服务,确保每一位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或成功创业。
行动内容:
1、设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主动上门开展返乡农民工登记,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愿望和要求。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着重引导他们进入我市工业园区企业就业。
2、开展“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专项活动。组织就业服务小分队、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送岗位到集镇、到村头、到农户。
3、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每月采取集中送岗位进社区、进乡村等多种方式,举办返乡农民工就业专项招聘活动。
4、开展促进创业活动。每月开展一期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积极推荐创业项目、提供小额贷款、完善创业服务,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扎实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
5、开展“一对一”重点援助活动。各县市区选择50-100名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6、开展送信息活动。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扶持政策、培训就业信息,编印“春风卡”等宣传册,通过新闻媒体、通讯、广播和现场咨询等方式,为返乡农民工送信息上门。
7、开展送信心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各级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的工作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举措和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开展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先进典型的表彰活动,激发返乡农民工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热情。
具体措施:
1、建立农民工返乡情况监测统计机制。依托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立返乡农民工台账,密切关注农民工返乡变化情况,及时对本地返乡农民工人数、返乡原因及发展趋势做出统计分析。
2、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开展本市城镇就业岗位信息专项调查活动,抓住我市扩大内需、加强基础项目建设的机遇,鼓励本地企业使用当地农民工,实现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对接。进一步加强与输入地及用工单位沟通联系,开展劳务协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促进返乡农民工重新实现转移就业。
3、扶持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加快农民工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提供政策咨询、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等服务,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集中经营、聚集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4、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大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鼓励各类企业招用返乡农民工。鼓励进入停产或半停产的市内企业,在不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前提下,组织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享受培训补贴。
5、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用工监控,落实企业裁员提前申报制度,严格控制随意裁员。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监察活动,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依法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
行动之三:扶企稳岗促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部分行业企业在招聘用工方面,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现象突出。
行动目标:
建立企业用工快速通道,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使我市企业用人需求得到及时满足,保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到影响,同时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行动内容:
通过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为企业用工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及时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具体措施: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推出为企业招用工搭建立体服务平台,提供无缝隙服务的措施:
一是完善客户经理服务。职业介绍工作人员对用人单位实行一企一策的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对企业招聘用人、办理录用备案手续、职工档案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及时响应,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用人单位进行定期回访,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直至满意为止。
二是开展个性化职介服务。根据用人单位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职介方式。在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现场招聘、委托招聘、专场招聘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试行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服务形式,为企业招聘用人提供方便。每个季度组织不少于一次主题招聘会,如二季度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三季度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等。近期(4月中旬),拟组织一批用人单位在部分乡镇开展与农民工面对面招聘洽谈活动。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结合企业对员工的技能需要,组织部分职业培训学校为企业提供定点、定向培训,选择部分企业作为实习见习基地。采取合作培训、定向分配的方式,使企业得到合适的技术劳动力。
四是企业推介服务。市场信息区设立专门的宣传展示栏,以《企业园地》、重点企业展示等形式,免费对企业进行推介;
五是强化用工指导。针对目前部分企业“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等问题,结合就业形势和工资指导价位的宣传,帮助企业进行分析,做好用人策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是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渠道,每季度开展一次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每季度一次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分析预测报告。在电台、电视台、市内各大报纸等媒体上开辟固定栏目,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等多种渠道职业需求信息;
七是实行会员制服务。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联合会的作用,定期开展企业座谈、联谊或评选诚信用人单位等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企业服务,如对××全通涂镀板厂等我市2009年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实行专人专班一揽子服务。
八是拓展劳动保障服务服务。丰富和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的内容,在搞好档案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聘用人、工资、社保代缴等全方位的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行动之四: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受自身条件和岗位供给的限制,较多地在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和岗位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建筑行业,工伤事故易发,农民工遇到工伤事故,工伤保险权益得不到保障,医疗待遇难以得到落实,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创伤,同时也对工伤后的就业造成严重影响。
行动目标:
80%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使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医疗有保障,伤残有补助。维护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稳定就业局势。
行动内容:
1、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将建筑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推动农民工工伤保险的首要任务,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及时办理农民工工伤保险。
2、确保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在医疗期内医疗有保障,医疗期终结后伤残有补助,解决农民工工伤的后顾之忧。
3、为参加工伤保险农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简化流程,规范服务,设置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窗口,专门配置农民工工伤保险咨询及报案电话,简化业务流程。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市医保处三天内送问候到医院、送关心到床头、送政策到手上。
具体措施:
1、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建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委、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相关问题,齐抓共管,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2、加强宣传,引导参保。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建筑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统一印制《农民工工伤保险服务指南》及《农民工工伤保险平安服务卡》等,深入到农民工密集的项目工地上,深入到建筑企业单位上门宣传。与建委部门联合举办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促使建筑单位和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保。
3、严格把关,强制参保。争取建委部门的支持,对于不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企业,建委部门不得允许其参加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对于中标的建筑总承包单位不缴纳项目工伤保险费的,不办理工程合同备案,不得办理《施工许可证》。
4、部门联动,督促参保。与市建委、市安监局等部门配合,将农民工工伤保险纳入施工企业专项检查考核内容,督促各建筑企业参保。与劳动监察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市建筑项目施工现场进行拉网式检查,督促建筑用人单位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
行动之五:社保窗口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1、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排队时间长,缴纳社保费往往要跑几个部门和窗口,浪费过多的时间,以致用于就业创业方面的时间不够。
2、广大群众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就业创业信息的方式较少,获知信息的渠道较窄。
3、基层社区在为辖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险服务、就业创业信息方面还有很多空白,其贴近基层群众的服务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行动目标:
逐步将部分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前移到区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社区,简化参保人员的办事程序,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就业创业;将社保政策、就业信息、创业宣传等资料放在社区社保经办业务窗口和区级劳动保障部门,使广大的群众更迅速更方便掌握就业服务信息,增加创业就业机会。从而使政策宣传更到位,参保缴费更便捷,工作流程更高效,人民群众更满意。
行动内容:
1、“送政策”:编印社会保险政策宣传资料、就业创业优惠政策,通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社区和银行网点向市民发放,把政策送到老百姓身边。
2、“送服务”:开通三峡农行各网点代征代核社会保险费业务,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家门口参保缴费。
3、“送信息”:将就业创业信息,及时通过报纸等媒体,传递到千家万户。
采取措施:
1、加大对基层社区和劳动保障服务站的投入和指导力度,提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社会保险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加强信息系统的研发,提高基层社区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畅通。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优势,让广大群众了解行动的内容和意义。
行动之六:减负解困保就业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对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私营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企业生存面临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社平工资基数的逐年上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压力增大。
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五缓四降一不变”措施,帮助创业就业群体顺利渡过金融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稳定不受影响,社保基金支撑水平不降低。
行动内容:
1、在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允许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缓缴执行期限为2009年之内,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2、对2009年度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四项险种中企业承担的缴费费率作相应调整,以减轻企业负担。医疗保险费率由7%下调为6%,失业保险费率由2%下调为1.5%,生育保险费率由0.8%下调为0.6%,工伤保险中二、三类行业的缴费费率分别由1%下调为0.8%、2%下调为1.8%(一类行业费率0.5%暂时不变)。
3、对缴费确有困难的灵活就业参保人员,2009年允许按照不低于所在市州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100%,作为本人当年缴费基数。
具体措施:
1、摸清企业参保及经营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缓缴社保费的困难企业的认定工作,由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书面申请,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经委、市地方税务局联合审查后,报市政府、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3、及时为符合条件的缓缴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与经核准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签订缓缴及补缴社会保险费协议,明确还款期限,缓缴期内,不加收滞纳金。如逾期则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4、对经核准的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继续划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对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困难企业在缓缴期间发生人员转移、退休等业务时,按照“减一补一”的原则缴纳社会保险费。
5、对缓缴期满后,能够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无力补缴其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或企业仍不能正常缴费及补缴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的,转入正常欠费单位管理。同时,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行动之七:和谐用工示范街创建行动
针对问题:
超市、餐馆、歌厅、茶楼等第三产业员工流动性大,劳动用工管理难度大,有的用人单位不重视劳动用工管理,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导致这些企业中劳资纠纷频发,员工不稳定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行动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促进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和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引导用人单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的新型用工管理机制和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推动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鼓励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应对困境,共渡难关。通过创建活动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参保覆盖面。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单位参保覆盖面达98%以上,引导更多的用人单位规范用人行为,全面促进我市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行动内容:
根据市政府“三产兴城”发展战略,选择就业岗位多、人员流动性大、用工管理乱、投诉概率高的餐饮娱乐行业以及小商铺小公司密集的街道(路段)为创建对象。一是有针对性宣传法律法规,为创业、就业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支撑,引导用人单位正确解读《劳动合同法》等法规,督促用人单位履行法律责任,帮助规范用工行为,增强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鼓励和督促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稳定职工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不减薪,签订《共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权益履责承诺》,引导企业与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三是为创业就业者免费发放和提供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劳动合同等文书范本、劳动保障监察办事指南。
具体措施:
一是在创建活动过程中认真贯彻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理念,把努力为创业、就业者服务放在首位,实现企业、劳动者、政府三赢;二是做到四个结合。即创建活动与推行网格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对用人单位的信息采集工作。创建活动与年检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年检单位的覆盖范围。创建活动与开展守法诚信评价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创建活动与劳动用工专项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劳动监察的效率;三是举办1-2期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培训班,帮助企业建立法律监督和协调劳资纠纷基层组织。
行动之八: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
针对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东部沿海等企业停产、限产、裁员、减薪,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失去工作,造成生活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技能水平低下,不利于顺利就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
行动目标:
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促进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组织全市各技校及相关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行动,对700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3个月以上培训,努力促进95%以上的受训返乡农民工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帮助返乡农民工掌握一定技能,促进技能就业,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储备大量的技能人才。
行动内容:
省、市、学校及培训机构三级协调统一,配合联动,共同搞好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项目。
在××市工业技校、市第一技校、市第二技校、市第三技校、市商业学校、市机电技校、市纺织技校、秭归技校及市劳动培训教育中心等9家培训机构认真开展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
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机制。为顺利完成省厅下达的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任务,市局召开“××市技工学校特别职业培训管理工作会”。各技校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特别职业培训,先后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落实的专班工作机制,加强对整个培训工作的管理,使培训有序、规范地进行。
二是营造氛围。充分利用三峡日报、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及县市区的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特别职业培训,营造“人人了解培训、个个参加培训”的社会氛围。主动承办夷陵广场举行的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的“四送”活动。在三峡日报劳动保障专栏整版刊登各技校特别职业培训的招生简章。深入乡镇、街道、社区,进村入户上门宣传特别职业培训政策。
三是规范管理。出台实施细则,详细规定特别职业培训的对象与时间、开班申请、系统录入、开班检查、日常抽查、结业考核以及补贴审核等内容。组建专班,不定期分批对培训机构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是创新模式。开展“送教上门,驻地培训”活动,对长期学习班学生和短训班返乡农民工实施昼夜和周末交替培训,减少学生教学和农民工培训的冲突,确保学生教学和培训农民工学员两不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设备,学校、企业合作采取由学校派老师教授理论知识、企业出专家传授技术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行动之九: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
针对问题:
街道、社区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农民工享受到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不充分,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不高,影响他们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行动目标:
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用好2009年度政府安排的30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资金,为2000名符合补贴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
行动内容: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能鉴定强培训、素质就业促民生”为主题,认真贯彻省政府创业促就业文件精神,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依托街道、社区为2000名进城务工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行动措施:
一是深入摸底调查。依托街道、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分辖区对进城农民工人数、就业状况、从业工种、技能培训情况、鉴定取证意愿等进行摸底,并建立台账。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会同三峡晚报、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直播××等主要媒体和栏目,采取新闻、公告等形式将行动内容、步骤、免费鉴定对象条件等公之于众,同时适时在城区主要街道社区集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政策现场咨询报名活动,免费发放《政策宣传单》、《办事指南》等资料,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为活动造势,营造氛围。
三是免费开展技能鉴定。选择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就近就地分片分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活动,让技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的农民工顺利取得就业的绿色通行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典型宣传扩大影响。努力培养、挖掘、发现一批在技能鉴定进社区行动中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农民工典型,通过媒体对个案典型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巩固活动效果。
行动之十:农民工维权行动
针对问题:
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劳动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行动目标: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得到进一步遏制和有效解决全面促进我市农民工平等就业、劳动和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工资支付等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法制意识,促进他们通过法律渠道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行动内容:
落实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切实发挥源头治理拖欠工资违法行为的保障作用;强力推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月支付、季结算”制度,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欠薪应急资金制度,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健全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合力;完善诚信评价制度和激励引导机制,落实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披露制度;大力推广农民工维权夜校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完善劳动监察与法律援助合作机制,开辟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快速通道。
创业意愿高,但付诸实践者少
这一调查历时两个月,内容包括山东省17地市已实现在农村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现状和全省涉农专业、商科类专业在校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意愿及认知。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相结合,发放问卷4943份,回收问卷4651份,有效问卷4543份,并对743人进行访谈,受访对象遍及50个涉农县。
在对2014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中,有农村创业打算的学生占67.12%,而已准备好并实施的学生仅占6.85%。对于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农村创业,47.21%的学生表示需要“发现明确新商机”。这意味着,大部分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的意愿还未真正付诸实践。而在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中,近70%的学生对农村创业有了解,但能做到非常了解的学生则仅占2.56%。除了对相关政策认知度不高,一些认知偏差明显阻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农村创业最主要障碍是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43.58%),其次是资金缺乏(29.57%)。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就业观念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的巨大差距,是导致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意愿低的主要原因。”申钊概括。从农村创业意愿强度看,越是生活贴近农村的学生越有返乡创业的意愿。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还受家庭所在地主要收入渠道影响,家乡以农产品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渠道的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更强烈。这从侧面反映出,越是从落后地区出来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越大。
资金是农村创业的障碍
与在校大学生对农村创业的想象图景不同,那些已挽起裤腿在地里热火朝天干起来的毕业大学生对农村创业有着更深的感悟。2004年,本科毕业的章丘大学生李少清和爱人由一家兽医门诊部起步创业,遭到家人极力反对,被斥为“阉牛骟猪的三教九流的活儿”。如今,夫妻二人办起了黑猪养殖场,年销售额千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养殖户。即便如此,李少清仍为筹资扩大养殖规模发愁:“我们用房子做抵押贷款200万元,两个月还没批下来。相比而言,我们已经做到一定规模,何况那些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
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有57.69%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农村创业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其次是经验不足(39.01%)。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他们面临的又一道难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1.65%)认为农村创业环境一般;对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服务,有55%的受访者仅是基本满意,有37%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非常满意人群仅占6%。申钊说:“针对农村创业大学生群体,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很多受访者反映,存在政策落地难的现象。”
此外,调查还显示,在大学毕业生中,有超过25%的创业者未接受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接受过政府政策支持的创业者中,有超过一半(56%)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认为效果不好和不了解政府政策的占33%。在李少清看来,目前农村创业大学生接受的培训与实践脱节,“我们更需要的融资业务、低成本宣传、权益保护等培训基本没有”。
多渠道实现农村创业
到农村创业的选择不应是盲目的决定,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充足心理准备,需要资金积累、家人支持以及体现个人优势的领域创业。调查显示,66.48%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最佳时间为毕业后2年至5年。大学生农村创业动机首先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27.91%),其次是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24.12%)。调查结果同时显示了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优势: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更善于发现商机。
如何让大学生农村创业之路走得更为顺畅?该调研报告建议,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回归,加强国家对农村发展、创业政策及创业典型的宣传,营造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农村创业热情的社会环境。而融资难、用地难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此,该报告建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立体式复合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落实完善各项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工商局的正确领导下,市工商局班子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服务经济发展、加强队伍建设,较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现报告如下:
一年来,市工商局领导班子紧紧围绕打造独具鹰潭特色经济“小巨人”的总体目标,努力做到创新机制“想在先、谋在前”,扶持创业“强措施、求实效”,优化环境“抓重点、促发展”,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市场引导、培育促进作用。
(一)创新机制增强信心谋发展
当前经济危机尚未见底,为帮助企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我局由局领导及科(室)负责人带队深入全市150余家企业走访座谈,召开负责人座谈会12次,深入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分析研究应对措施,帮助企业在危机中抢抓发展机遇。为应对停征“两费”后工作职能的调整,我局创新机制,努力实现由粗放监管的“收费”型工商向注重事前规范、事中指导、事后监管相结合的服务型工商转变,就企业注册、私营经济发展、消费维权等方面出台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15条措施。服务“旅游发展年”主题,我局出台了《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十二条服务措施》,为就近服务景区旅游业发展,在龙虎山工商分局开通了服务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五个便民通道”。
(二)强化措施排忧解难助发展
我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项目投资、工业园区建设,采取成立服务团,全程跟踪、零距离服务等方式,千方百计助发展。
一是围绕保民生,促进创业再就业。为申办个体营业执照提供申请、审批、发照“一站式”服务,在半个工作日内完成办照手续。按省局统一规定,从1月1日开始,我局两年内对所有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一律免收开业登记费及工本费。年初,针对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潮,我局出台了《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再就业16项措施》,积极开展农民工创业再就业指导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工728人次。一季度,我局帮助1800多农民工成功创业或在“家门口”再就业。
二是围绕保市场,推动商标带动战略。去年,我局指导“三川”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培育“塔桥”等12件商标继展并认定为江西省著名商标;依照《鹰潭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组织认定了“塘湾”、“小英”等10件“鹰潭市知名商标”,为产品提升市场占有量,争创品牌企业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市注册商标达520余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22件,驰名、著名商标占有比例在全省领先。
三是围绕保生存,搬除发展“绊脚石”。我局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519起,先后协助三川(集团)水表公司、鸽鸽食品公司等企业开展跨省、市(区)维权打假行动13次,有力的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去年底,针对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我局发挥职能作用,为企业办理动产抵押登记12件,帮助融资2640万元。年初,江西世茂铜业公司因工商营业执照未年检,客户拒绝签约。我局了解此情况后,立即备齐资料上门为企业服务,指导该公司于当日顺利通过年检,成功签署了合同。
2010年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陆续启动,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海啸波及中国。许多企业破产,大量农民工返乡,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
一直在象牙塔里读“圣贤书”的我们,是否应该感到前途危机重重呢?为了拓展同学们的国际视野,提高同学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院团委特在本年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由知行学社具体承办。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对社会热点的调研,让同学在度过一个有意义而充实的寒假的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让同学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同学们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能力,深刻了解某些社会现象的危害性及其积极的一面;提高大家对问题的探索能力,分析与认知能力,使大家能通过自身的体会,调查与实践,更好的接触社会,接触国家,深入理解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
3.通过对特定地区的社会调查,了解不同地区人民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看法,理解程度,满意程度和相关实际情况;
二、活动主题
开眼看世界
三、活动形式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以“开眼看社会”为主题,以社会各界人士为调研对象,由参与者在我们规定的调研课题中自选一个进行调研。参与者利用寒假的时间,针对社会上的特定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调研,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调研课题。
各团总支根据院团委《关于开展2010-2010学年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具体部署进行作品收集与初评,知行学社进行复评。
届时,知行学社将开展一次以“开眼看社会,路途在何方”为主题的调研交流会以及优秀调研报告成果展,对本次调研课题所提及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探讨和解读。
四、 “开眼看世界”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之供选调研课题
1.副职扎堆,百姓养得起吗?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春节消费
3.寒假文娱你我他
4.金融风暴下的中国进出口
5.就业寒冬,争度,怎度?
6.靠近多一些,温暖多一点
7.如何看待“山寨现象”
8.如何看待腾讯与xxx之间的“qq之战”
9.“金融风暴”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10.延迟退休时间的影响
3月31日下午,天津大学的十余位学生代表在校内举办了一场会,正式了今年寒假期间4千余名天大学子针对雾霾问题进行调查并撰写完成的《天津大学建设美丽中国·留住apec蓝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两成受访者每天关注指数
4千余名学生返乡调研的范围覆盖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又以天津、河北、山西、辽宁、河南、山东、北京等受雾霾影响较重的地区为主,学生们通过面对面的形式邀请受访者填写微信调研问卷,共收集问卷35980份,其中针对普通居民的问卷33372份,针对企业员工的问卷2608份。
在调研报告里,有一项全国居民对空气指数关注情况的统计,其中每天关注空气污染指数的人比例为22.8%,每周至少关注3次的人比例已达到51.8%,而在雾霾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民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要高于这一比例;对于民众采取防护雾霾侵害措施的统计,从未注意防护过的人比例只有16.1%,而八成以上的人开始注意偶尔或经常采取措施防护雾霾侵害。
近八成人认为,现阶段政府针对空气污染和雾霾的治理措施仍待进一步完善,44.5%的人认为政府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超过50%的人认为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加大对扬尘及排放工业废气的惩治力度、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宣传低碳出行方式、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能够有效治理雾霾。
政府企业个人应协同治霾
问卷中还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受访者将所在居住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与五年前做一个对比。统计结果显示仍有六成以上的人认为,空气质量与五年前相比并没有变差,或有好转但不明显。
指导学生们设计这一问题的是天津大学pm2.5控制研究中心刘庆岭教授,他说:“虽然雾霾问题是最近两年才凸显出来的,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一直是我们‘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将这一调研数据与十年间全国各省市空气质量的数据进行了对比,两个曲线是基本一致的。这反映出近几年政府对空气污染问题高度重视,虽然离民众的期待还有不少距离,但治理取得的实效还是能够看得见的。”
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对雾霾问题的治理,有64.7%的人不满意但是有信心。刘庆岭教授说,治理雾霾是一个综合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的协同努力。他以我国十几年前治理沙尘暴为例,“我们大概用了十年的时间使沙尘暴得到了有效治理,虽然治理雾霾与沙尘暴相比要解决更多的问题,但当我们社会上从政府到企业到公民个体形成合力,坚定信心与耐心,一定能实现蓝天青山与绿水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