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安全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时间:2023-08-09 17:3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工程毕业实习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全工程毕业实习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25-02

实践性教学是安全工程专业整个教学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三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各大高校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的第四、第六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实习时间一般均为三周左右,旨在通过不同阶段相对应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专业认识从感性到理性,最终达到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1,2]。因此,实践性教学是从书本到实践、从理论知识分析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应用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安全工程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加深学生知识理解、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增强独立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3]。本文对安全工程系认识实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认识实习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认识实习现状分析

传统的认识实习模式一般是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工程现场、科研机构大型试验场所、救援指挥中心或安全类展馆等场所参观实习,每个班级由1~2名指导教师带队,以现场讲解-学生参观的模式进行,最后由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教师评定认识实习成绩的模式进行。然而这种走马观花式集中实习的模式,在现如今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培养上,显露出许多弊端,导致实习教学质量及效果急剧下滑。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习中学习环节较少,目的性不强。由于实习都是在学期末开始,学生已经完成这个学期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且实习考核方式以提交实习报告为最终成绩,学生学习的压力不大。同时实习期间现场参观比较连续,一般很少或不安排学生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在参观之前对所要了解的企业的工艺流程、相关安全知识等了解不充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知道重点问题在哪里,学习缺乏目的性。

2.被动参观导致主观学习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认识实习一般设置在本科生未学习专业课之前,学生本身对相关专业工艺及安全知识不了解,导致学生参观时比较盲目、被动,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该看该学什么,不知道和自己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到底在哪里。另一方面在参观工矿企业等现场过程中,学生人数众多,且现场噪声比较大,导致现场工作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听不到工作人员对工艺流程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再加上本身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参观速度又比较快,这种快速的看-听-记流水模式,导致学生对现场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无法理解和切身体会整个工艺运行的流程,更无从发现在工艺以及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最终导致参观后仅仅是去过某企业或某现场的模糊印象,增长对企业的宏观认识,而未真正深入学习到专业知识。

3.学习成绩评定方法难以评判学生实习中收获。实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尺,也是学生最关心的部分,它的评定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成绩考核方式单一,缺乏明确评分标准,将难以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容易导致学生在实习中表现松懈、敷衍了事,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认识实习改革模式探讨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认识实习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达不到实践教学预期目的。而实际上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实习效果,对认识实习改革模式探讨如下;

1.评分机制规范化。传统的实习考核方式为认识实习过程中的总体表现和撰写的实习报告。平时的表现为实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认真性及出勤率等方面,具体分数实际取决于在带队老师心中的印象,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撰写的实习报告主要分概述、具体实习场地情况、实习收获和体会几大部分,模式固定。由于实习是集中实习,所以这几部分内容相似度太高,在实习报告中很难体现出个人具体的收获,也难以评定分数的高低,而且学生在撰写报告时有互相抄袭现象。因此探索和规范认识实习的考评机制非常重要,既应该能公平、公证反应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成绩,又能对实习过程起到监督和积极促进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认为认识实习报告的构成机构和成绩评定应该包括如下几部分。

2.小组知识竞赛。为了增强实习中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实习中单一的参观讲解模式,在实习中安排小组知识竞赛,通过分组知识竞赛的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活泼的比赛形式相结合,集知识、教育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大家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3.专题汇报。实习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场有关安全专题汇报,内容可以是危险因素辨识,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安全措施等。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在实习单位中发现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4.及时讨论。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习到现场知识,了解现场具体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现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问题的处置方式,应当在参观后及时组织学生和现场讲解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当堂授课和现身说法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在实习场所的工艺流程、现场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危险源、安全措施及安全管理等内容。增加学生和现场工作人员讨论与互动环节,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加深对现场工艺以及相关安全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5.充分做好实习准备。提前编制实习指导书,并与实习前5周向学生下发实纲和实习教材,并指出参考书目。一方面让学生对实习单位、实习的要点和重点以及实习中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有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具体每次实习之前,要开实习动员大会,内容包括实习计划,实习安全纪律,实习单位介绍,各实习场所实习目标,成绩评定方法,实习注意事项。

6.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我国高校实习的安排一般都比较集中,分别在第二、第四、第六学期末,在学期中间没有实习。国外高校的实习安排非常频繁,几乎是一个月就要到现场去一次,暑假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实习,甚至有的课程只在学校上课一到两年,剩下一到两年便是到现场实习。实践经验对专业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指导实践,才具有理论和工程意义,才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加对专业的兴趣,并在理论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建议实践性教学活动应该分时间分批次多次安排,保证集中实习与课程中的分散实习相结合。

三、结语

认识实习是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拓眼界、加深对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其在大学生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4]。但现阶段由于教学方式、考评方式、引导方式等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实习效果往往不佳。因此,鉴于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不仅要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给予足够的重视,还必需全力确保实习效果,不断探索实习改革创新模式,以期实践性教学在专业培养教育中达到应有的预期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具有更高创新精神和更高专业素质的安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第,吴景华,靖向党,潘殿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平台,2015,(04):54-56.

[2]朱慧琴,王婷.本科化工专业认识实习模式初探[J].广东化工,2015,42(16):240-241.

第2篇

关键词:卓越安全工程师;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06-02

国家安监局公布的《中国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未来10年,是我国安全生产人才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职业素质优良、专业技术精湛、实际操作技能高强的实用型安全生产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安全生产人才总量将达到860万人,而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始建于1984年,是山东省首批设置该专业的高校。该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培养以面向矿业安全工程为主要应用领域的高级人才。专业“厚基础”的同时,就业方向也比较分散,因此,充分认识毕业生近年来在实践、创新等方面明显弱化等问题,提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并在实践中应用及推广,对于提升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安全工程专业涉及的行业较多,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广泛,因此会存在专业方向特色不突出、核心专业课知识体系重叠、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这就造成课程体系设置的“重基础、轻专业”问题,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出现知识结构单一、片面的现象。

2.缺乏完善的卓越安全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是附属于理论课程的,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量化比例很难合理分配,且部分领导及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知性不够深入,没能充分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验证性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工程实践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3.与学生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体系及平台尚未建立。由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深度校企合作等实践环节的深入开展,使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动性,且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及平台没有建立,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训练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4.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卓越安全工程师培养进行改革,与其配套的评价机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学生在各类实习、实践环节,鲜有不及格或不能毕业的情况出现,且无法对学生的整个培养效果进行审核,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造成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卓越计划实施效果不明显,无法有效衡量人才培养成效。

二、卓越安全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要求与设计

卓越安全工程师培养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旨在培养集创新与实践能力一体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质工程人才。针对目前我校安全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着重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要求校企深度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以通用标准为基础,结合煤矿行业标准培养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与订单式培养相结合,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依托专业已有的学科平台,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之中,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卓越安全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教学体系是核心,主要包含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创新体系,以目标需求为导向,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

三、卓越安全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1.优化各个环节,构建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安全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改革旨在将教育从专业课灌输转变为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环节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本专业在保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架构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突出工程创新和知识应用,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方式相适应的“通识+学科基础+专业+现场实践”的课程体系。该体系首先强调层次性、实践性,其次,增大使用校企合作研发教材、讲义的比例,并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定部分核心专业教材。在此基础上对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进行系统化整合,强化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研与工程应用及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通识内容厚实,学科基础宽宏,专业核心精细,实践基础扎实”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2.强化渗透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卓越安全工程师实践培养模式。卓越安全工程师实践模式以学生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较好的沟通、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及优势,通过深度校企合作等措施将工程技能、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充实到实际教学中,推进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为了更好地强化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着系统性原则,遵循认知及教育规律,坚持实验、实习、科技创新相结合,构建“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的循序渐进实践模式。首先,注重深度校企合作,外聘企业专家做兼职教师,派教师现场挂职锻炼,我校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了人才培养全面合作协议,为教师锻炼提供了良好的基地;其次,强化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考虑专业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各种实习、设计环节,结合企业工程实际,搭建各类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多种实践硬件条件;再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提供基础。

3.利用学科平台,建立完善的学生创新体系及创新平台。发挥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学科平台及科研优势,扩展传统实践教学体系,把开放实验、创新实验纳入培养计划,实施科研反哺教学,构建以科研为途径,支撑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以学术交流为途径,支撑创新意识教育培养新模式;以综合竞赛为途径,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课堂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等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矿井通风与安全、危险源辨识与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主要实践任务的综合实训基地平台;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平台;通过学校、学院各类社团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平台等一系列开放式、多元化的学生层面创新平台支撑创新体系实施。

4.注重培养结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为了探究卓越安全工程师培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保培养出能够系统全面掌握安全科学理论、技能的专业人才。需要构建评价机制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完善。该机制中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课程评价拟包括所有教学环节,并通过对不同环节分别赋权,对课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由校督导、学生、授课教师参与,以督导组在一个学期内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为依据。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依据:学生作业、课程实验(实习、设计)、实习报告、课程考试等,以这些内容对授课目标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课程评价结果,结合毕业要求的具体指标,在学院教学委员会领导下,由系教学小组,对相关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具体指标进行分类、赋权,根据课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判断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四、结束语

卓越安全工程师教学体系的建设对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卓越安全工程师培养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使其与普通教育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更科学、合理,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创新及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常聚才(1979-),男,山东临沂人,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理工大学优秀创新学术团队基金(项目编号:20091801)、安徽理工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06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28-02

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和提升的核心。[1]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煤炭特色背景,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注重学生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精神的培养,突出教学为生产服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培养了数千名采矿优秀技术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反映良好。但近几年根据煤矿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弱化现象。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要求的基础和保障。为此,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学时不足

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改变办学思路,以“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使得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越来越少。课堂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各占总课堂教学学时的1/2;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实践教学占集中性实践环节的2/5以上;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在专业总教学学分中占15%左右。[2]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工程实践性教学所占学时严重不足,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实验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增多,采矿工程实验室规模小,使实验教学成为了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实验室硬软件已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3]采矿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矿山安全方向)本科与研究生在岩石力学、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采矿学、井巷工程、矿压测试技术、采矿CAD、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等课程的实验课,正常实验教学周期长、任务重,实验课时总数每年在400学时左右。因为学生多,加之场地和设备有限,必须分组实验,导致总实验次数和实际学时数增多,基本上每天均有实验教学任务,甚至晚上和周末也会进行实验教学。而采矿工程实验室仅有专职实验教师2名,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为科研做大量基础实验和研究工作。实验课出现了少数学生干,多数学生看,抄写实验报告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实验教学质量不高,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实践教学效果差

安徽理工大学采矿专业教学计划上安排了认识、生产和毕业实习,实习次数较多,实习基地每个矿井每年需频繁接受学生实习,且矿山企业限于安全管理考虑,对学生去矿山井下现场实习持有抵触心理。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真刀真枪”的实习很少,有的采矿专业大学生大学期间到矿山井下次数累计不超过10次,更何况下井只是走马观花式参观,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实习经费严重缺乏,不能合理地选择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致使现场实习时间被大大压缩,导致实习效果差。同时传统的实习方式是完全由教师包办,这种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制约,从实习准备到进行,直至结束,都由教师组织安排和指导,势必会限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而使学生的依赖性增大。

二、卓越采矿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培养依据“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煤矿行业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4]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卓越采矿人才培养体系时应重点体现三个方面:一是要求煤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二是按照煤矿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制定了卓越采矿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以“工程实践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为主线,适当增加了工程技术知识的课堂教学内容、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了矿山工程实践的时间和实践内容,使实践教学学时增加到40周。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工程实践及创新实践。课程实践的目的是使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应用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及应用能力,采矿专业“煤矿开采学”、“地下工程施工”等每门主干课程都设置8个课时在煤矿井下现场教学,使学生能较快地接受课程内容,并能与现场实践应用结合。工程实践共设32学分,通过一系列实习、设计与实训培养学生的现场应用及创新能力,同时在企业现场环境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煤矿工作的职业素质。

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由学校和煤矿企业共同制订,同时建立卓越采矿工程师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习、设计、实训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使煤矿企业深度参与整个培养过程。安徽理工大学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把2个生产矿井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训基地,与安徽省4大煤矿企业共同建立了28个实习实践基地(煤矿)。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导师,使学生能“真刀实枪”的进行实习与设计。

3.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根据实验教学定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验教学的内涵充实为改革重点,以实验教学内容为核心点、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关键点,实现地面模拟矿井实景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和常规实验室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创新改革,实现实验教学多方位开放。建设校内“生产矿井”、设计制作可拆装的“积木”采矿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引进优秀教师,优化师资队伍

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同时加强教师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并通过聘请现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建立校外教师聘用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达到校外教师和校内教师业务交叉、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优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一方面聘任煤矿企业高职称、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及煤矿现场锻炼的制度,有步骤、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厂矿顶岗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重任。

5.改革实践考核方式,建立严格考核制度

摒弃过去单凭实习报告或设计图纸评定成绩的方式,实行过程控制及答辩的综合考核方法。聘任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还要深度参与实践考核。实习将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方式综合起来,由指导教师及生产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制定了卓越采矿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家臣,钱鸣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科学采矿人才培养[J].煤矿高等教育,2011,29(5):1-4.

[2]华心祝,杨科,涂敏,等.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