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课教学

文化课教学

时间:2022-05-25 18:4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课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课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文化课;现状;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99-02

在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和文化课程对学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其中文化课对学生的专业发展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面临困惑,如何改善文化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是每一位中职学校文化教师应认真考虑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中职学生文化底子薄弱,很多学生的学业未能达到初中合格水平,甚至有些只有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他们对文化学习兴趣不大,提不起精神来,同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信心不足,目的性不明确,因此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上课聊天、睡觉或者偷偷躲在下面看小说、玩手机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以“混”的方式来打发学习生活。

2.教师方面。文化课在中职学校的地位很尴尬,文化课教师也是人微言轻,对自身教学地位有点无奈。大多数文化教师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程度远远超过对文化课的兴趣程度,并且由于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教师教学方法欠佳等原因,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提问而学生没有回应的现象。因此,文化课教师会感到无奈、尴尬,无法正常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显得被动低效。同时中职文化教师还普遍存在教学任务较重的现象,教师上课就更苦更累了。

3.教材方面。大多数中职文化教材多年一个样,老格式,老模样,一味强调系统周全性,较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切近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学习脱节,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实用性差,学生一看就不喜欢,没兴趣。同时教材内容繁杂,可读性不强,加上中职学校每周实际文化授课时数少,使得文化课的教学出现“教”与“学”的不适应问题。

4.学校方面。各个中职学校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一,缺乏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都缺乏必要的压力。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特别是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要求在不同的学校,甚至是同一所学校里,都有不同的观点。这种观念上的混乱,给中职学校的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

二、分析中职文化课现状的原因

1.学生方面。中职学校的生源历来就是普高择优招收结束之后,才由中职学校招生,甚至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初中还没毕业就来上中职学校,这种招生程序决定了中职学校出现普遍存在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并且许多学生也没有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同时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复杂,有很多学生认为到职业学校来学专业课,是为日后就业做准备的,他们认为文化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无所谓,就对文化课缺乏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到中职学校求学,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成为文化和专业的双困生。

2.教师方面。首先,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大学毕业生,刚走上讲台,既缺乏经验,在大学里接受的又是普通中学的教材教法的学习和训练,其二来源于初中,其三来源于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意识相对较弱,较早从事中职文化课教学的教师或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或跳槽到普通中学,导致长期从事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教师较少,整体的职教意识和改革意识不够强。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往往只是教材上的知识点,缺乏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同时中职学校里的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普遍较少,缺乏对专业方面知识的认知。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导致中职学校师资非常紧缺,包括文化课教师。很多文化教师每周的教学任务达到了18节以上,教案也在3个以上,教学工作非常辛苦。同时大部分文化教师还兼了班主任工作,除了上课还要处理班级事务,因此会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知识更新和教学改革,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教材方面。各学校的学生水平有差异,开设专业不尽相同,很难以找到统一合适的教材。因此文化基础课教材的内容很少与专业课程相联系,教材内容和专业课知识缺乏联系使得文化课教学显得更加抽象、枯燥,学生对文化课学习就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难、厌、怕、弃”的现象。其次,文化课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学校专业课课程安排也存在矛盾,各专业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难度和深度的要求也不太一致,这使得文化课知识的教与学滞后于其在专业中的应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专业提供服务。

4.学校方面。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没有哪一位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学质量的,许多中职学校强调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文化课切合学生实际,务实而又灵活地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但是,在现实中有两种偏颇,一是把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狭隘地定为专业技能考核和专业理论考核,置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于不顾;另一种是过分扩大了文化教学质量的权重,对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不够热心,把抓文化课教学质量当作首要任务。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强化中职文化课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中职学校有必要把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培养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业务考核,督促树立并强化执教意识。从目前来讲,中职文化课教师急需树立两种意识:首先是文化课教学的职业素质观,把文化课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角度来认识,只有价值取向正确,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其二是发展的激励的全面的学生观,要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职高学生,挖掘亮点,激励特长,保护个性,绝不能只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

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使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符合“必需”、“够用”的原则,激发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的原动力。中职学校的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文化教师必须认清文化课的基础与工具作用,注意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促使下,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理论对中职文化基础课进行定位,精选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课素养,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内容为必学知识,挑选与专业相关,能同学生的职业能力联系得上的内容为选修知识,以能拓展学生视野,启动学生思维和感受能力的文化课内容为任选知识。对教材进行精心筛选,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以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达到学有所长,教有所用,从而切实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3.教学模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行之有效。这是文化课改革的关键。一套教材再好,教改组织再完善,老师的教改热情再高,如果学生厌学,不学,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废蜡。所以,好的教学模式和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一定要摸清中职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想法找出他们学习的兴趣点,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因为学生的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学习行为和习惯也不可能一下子得以改进,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过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修改相应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要“浅”一点,讲授的步子要“小”一点。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实现预期目标,从而增强自信,不断进步。教师对各种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法都要充分利用,同时要加强学习研究,借鉴他人优秀做法,在教学过程上多运用互动式、问答式、启发式等全员参与的形式,在检测上多使用客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大胆地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试验,创新求异。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让我们中职学校的文化课堂气氛活起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取决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的大多数错误都是由于对概念理解不清,所以我们教师要注重最基本概念的讲授,向学生系统传授基本可行的解题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做题中理解概念,避免片面追求“灵活技巧”的解法。杜威说过:对手段的不考虑就是对目的的不严肃。只要手段对了,方法得当了,中职生一样学得津津有味。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如校园里的名人名言、励志格言等都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保持情绪饱满的状态,要充满对学生的信任,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行为和成果要给予充分的鼓励,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兴趣。在课堂上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并建立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课外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如读书活动、学术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其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让他们在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用自己的情感体会来接受学习。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错误、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多用鼓励的言语和动作。当学生有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当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更要耐心地进行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即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教师也要尽可能肯定其合理的方面,并恰如其分地进行肯定、赞许和鼓励,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教学持续有效地进行,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的现状警示我们在加强专业技能教授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本人相信,尽管目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情况不容乐观,但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育教学的现状一定会大有改善,最终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季红.浅谈中职文化课的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0,(9).

[2]孙秀琴.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思考[J].教育界,2012,(4).

[3]许崇善.中职文化课教学改革探索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第2篇

一、德育渗透的含义及重要性

关于道德、道德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教育家赫尔巴特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普遍的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的目的,因此教育是最高目的。”“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无教育的教学”和“无教学的教育”都是不存在的,七述阐述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道德教育是人类最高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二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每一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样看来,教学过程也就是道德教育过程,所以教师应“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

二、文化课教学中的德育原则

1.渗透原则。在文化课的德育渗透中,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找准科学知识、文化思想、教学方法与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点。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文化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防止出现“穿靴带帽”的情况。

2.针对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基础和心理特征,要讲解不同的德育内容,注意画龙点晴,使学生思想升华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要注意适度性原则。突出教学重点,不宜过多,以免出现物极必反。从教材实际出发,使人感到合情合理。在教法上,使知识性、文化性、思想性水融,使学生乐于学,防止矫揉造作、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

4.要坚持情感性原则。德育渗透要寓理于情,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期达到“寓德于教”,“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要坚持持久性原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及高尚的道德,丰富的个性及健全良好的思想品质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反复孕育,逐渐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思想结构得到不断启蒙、孕育、规范、优化,以达到最终的育人目的。

三、德育渗透的关键是教师

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育人先育己。只有这样才能以自身行为去熏陶感染学生,因而教师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治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1.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文化课是学校课程中最基础最根本的课程,在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决定了文化课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

2.全面领会文化课的教育功能

由重视较低层次知识技术功能向同时重视较高层次技术功能、文化功能、人格教育功能转化。

语文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思想及审美情趣的陶冶。

数学教育蕴含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体育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同德育有着密切联系。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等好品质。

美育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美的欣赏、美的追求、情操的陶冶的作用无可比拟。

3.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思想政治学习。要加强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各学科基本史实的学习,在文化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先学一步。要研究马列主义的哪些观点与文化课教学内容结合最贴切、最紧密,还要研究各学科的内史与外史,并通过比较与文化课哪些内容相联系,才能选出最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振作民族精神教育的史料。没有这两方面的学习和选择,在文化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教学,只能是空谈。

(2)业务素质学习。要注意现代各学科发展动向,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使教学过程现代化,为全方位的寓德于教创造条件。文化课,发展动向,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寓发于教。

(3)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师如果仅有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掌握现代教学教育理论艺术水平,强化德育教育仍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数学教师只有富于教学机智,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景,选好进行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潜移默化不断渗透,适时点明德育思想观点,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越浓,师生感情就越密切,这样进行德育教育就会情动而理入,教师的教化才能富有成效。最终促使学生在形成功能较强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当下,我们应当改变教育的现状,努力使德育与教学融合。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学应当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算的学习并不是技能的获得,而是从此参与精神生活”。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没有达到把“教学视为道德事业”这个境界,但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德育与教学的融合,当然不意味着德育不能有专门的时间、专门的课程。但对一门课程、一次专门活动,要实事求是地抱有合理的期望。我们更注重、更希望德育与整体的教育相融合,与学生的学校全部生活相融合。这样,德育就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足的时间,并且真的有可能做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当下,我们指出德育与教学分设两处,也并非意味着立即合并两处,关键是“管德育的”教师与“管教学的”教师的关系,每个教师都应视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和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处理好“德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教学、智育、德育走向融合是目标,也是过程,它有赖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有赖于德育思想的转变,有赖于对德育的真正理解,也有赖于实验、实践、探索,寻求合理的处理问题的方案。

四、做自觉的教育者,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1.应当自觉地从“伦理上考虑”教学,自觉地“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坚持道德是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教学应当为其服务。如杜威所说,“应当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也如诺丁斯所说:“学校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

为其服务。”

2.应当能深刻地理解德育原理,理解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是把“道德”教授、传递、给予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进行道德学习,其中包括外显的学习和内隐的学习;应当在教学中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通过学生自己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去感受、理解、领悟道德。自觉的教育者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3.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也是师生共同的道德生活过程。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多层面的,有心理关系、教育关系,也有道德关系。教学活动、道德教育、道德生活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为实现教学的道德目的,教师应首先遵循“教学道德”,以保证教学的道德性。道德性是教学的一种品性,是符合教学道德的教学品性。这样的教学是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关怀学生道德成长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学道德性的主要表现。对学生的关怀是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缺少关爱的教育是无效的或无力的。

4.应当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点从教书转向育人,是教育人性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教育教学发展潮流。世界教育史专家康纳尔说,在20世纪课堂内,出现了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运动,即教学过程转到教育过程,学校从教学过程到教育过程的转变,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人性化的最重要表现,应当是全面关怀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发展。道德学习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德性的发展是其精神成长的根本。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5.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明智地意识到教育者是教育成的,意识到自己的道德与学问不是必然比学生高。自觉的教育者应当看到自己的不足,教育者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而且是终身的道德学习者,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第3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基础文化课 教学策略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中职教育教学目标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教学目标引导社会、学校、教师在重视中职学校技术教育、技能培训的同时,相对忽略中职文化教育。中职文化课教学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文化课教研教改推行艰难。

结合中职特点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是当前中职教学工作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要有针对性地从多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文化课普遍没有兴趣。

从我校学生生源来看,90%以上的学生是因为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高才来读中职学校,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年龄小,想外出打工家长不同意,迫于家长的要求才到职校读书。

由于以上原因,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业水平没有达到一名合格中学生应有的水平,有的学生连复杂一点的加减法都计算不清楚,学习普通话时,常用的汉字有大半不认识,拼音不会拼,不会写。他们对文化基础课听不懂、听不进,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学生一上文化课就睡倒一大片,要不就偷偷玩手机、讲话,等等。

(二)课堂教学无效,教师对教学丧失信心。

我校文化课教师均是本科以上学历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有90%是来自普教系列的中学,在原学校承担语、数、英等文化课程,教学多年,经验丰富。来到职业学校后,对浅显易懂的中职文化教材,教师还是很容易驾驭的。但对于文化基础差的中职生,教师仍沿用普教时的教学方法就会起到反作用。不少曾经的中学骨干教师反映,来到职业学校后感觉自己不会教书了。辛辛苦苦地备一堂课,结果上课时学生根本不听,教学无法互动。学习要求严格了,学生就逃学,有的还流失。教师慢慢丧失了对教学的信心,教学态度开始松懈,课堂质量放松了要求。

(三)校园内外对文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教学内部环境来看,中职学校在校训和办校理念上都是以培养技能为目标,重视的是专业技能课程,各类评比竞赛也以技能为主。这种导向必然让学校及教师重技能而轻文化。

从教学外部环境看,社会评价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是以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作为重要评判依据。为了提高声誉,扩大社会影响力,学校自然要向专业技能课程倾斜。家长对文化课不重视,有的家长只要求学生学一技之长,不在乎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有的家长只要求学校约束住学生,等成年后就任其发展。有的用工企业招收员工时只片面追求技术等级证书而不重视文化素养。这样的外部环境更导致基础文化课教育举步维艰。

二、中职学校开展基础文化课教学的策略

中职基础文化课教学呈现出的种种尴尬现状,正是我们在中职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又急需解决的问题。推动中职基础文化课教学改革,改变文化课教学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社会各界对中职教育的认识,重新审视文化课在中职教育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中职学校的国家课程体系中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文化课是学习、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是从事岗位工作、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课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相得益彰。

我校就有服装专业学生因为数学基础差,平面绘图能力弱,学习专业知识服装打版制图时感觉吃力。尽管老师加班教,学生努力学,但最后还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的辨析鉴赏能力,让学生走上幼教工作岗位后,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组织幼儿学习,开展生动丰富的教学活动;汽修专业学生同样需要借助语文提高理解力与应用能力,才能自如地处理专业业务。

必要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没有比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做铺垫,是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岗位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

(二)改革文化课课堂教育模式,重塑文化课教师的教学信心。

教育部针对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提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顺利完成选定的课程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要更注重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必要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的要求。

文化课教学应在内容上联系职业岗位的实际,按照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改进教学内容,结合职业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感受或体验职业工作领域问题,提高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我们在服装班语文课上组织《项链》一课教学时,就结合专业实际,让学生品读课文后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设计借项链前、舞会中和十年后成为一个劳动妇女时的服装。通过学生喜欢的服装设计,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正确解读作品的现实意义。

采用讨论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有效的方法模式,教学过程多与学生互动,有效问答,多层次启发,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分小组进行教学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小组成员在活动中承担不同角色,同样以《项链》一文教学为例,我们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小组成员是中心发言人,有的小组成员是文字编辑,有的小组成员是服装设计者,在任务分配上要兼顾到学生的特长,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解决上课睡倒一大片,老师自说自话的问题,确保教学取得令人比较满意的成果。

(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引导,为基础文化课教师提供钻研及展示教学的平台。

在我校2014年参加的贵阳市各类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的143人次中,参加基础文化课教研活动或教师培训的仅为12人次,专业技能课教师培训或教研活动为78人次,中职学校管理类培训为53人次。从数据上看,基础文化课教师能够走出学校,开展教学交流,参加培训拓宽视野的机会比专业技能教学的老师机会要少。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为基础文化课教师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有交流、学习、评比、获奖的机会。

2016年贵阳市中职技能大赛中非服务类专业也可报名参加相应的英语技能比赛,极大地鼓舞了英语教学老师,让他们感觉到有获奖、评优、为职称评聘准备条件的机会。

第4篇

摘要: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中外合作”这一特性决定了该校在对学生进行涉及国史、国学的国情教育和有关国民品格、公民精神的政治

>> 东盟旅游人才培训的中国文化课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对医学类来华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现代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课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的重要性 浅析中国文化课课程设置意义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调查研究 面向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部分的改革对高校如何增设中国文化课的启示 大学英语“中国文化”课程实例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导入中国文化的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导入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研究 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与研究 大学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相关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缺失及对策研究 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入中国文化的实例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引入的方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3.

[2]李洪君,李丹宇,曾庆伟.发达地区地方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6).

[3]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周莹.日本青年道德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5]杜学锋.中美两国德育比较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6]李玲芬.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微[J].研究与实践,2006,(2).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课题研究成果“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研究”(SCG119)

第5篇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愉快教学法的前提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动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因此,培养教师对学生的爱,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如课堂上教师温和的微笑、机智幽默的语言、关爱的眼神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愿意亲近教师,自然会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课后更是教师展示人格魅力的时机,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轻松地聊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所知所想,建立良好的“情绪场”,使学生在教学中产生积极的反馈,从而营造出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因此,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愉快教学法的前提。

二、创新教学方法是愉快教学法的关键

传统的“我讲你听”、“说教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厌学,自然就达不到教学目的。改进与创新教法,尊重“愉快教育法”的学生主体性原则,根据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自主活动、情境教学、教师讲授等多种方法,把更多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从而寓教于乐,体验愉快教学。

1.自主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教师则成为一个“旁观者”,有针对性地作最后总结。并且,这类自主活动,可在室内室外进行。如,在草坪下、树荫下同学们可以很投入地一起分析,一起背诵。又如,在阅读《汉堡港的变奏》《都江堰》这样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抛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联系对比:你崇拜这样的人吗?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请你搜寻几个当代企业家从业创业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吗?通过讨论学生不难领悟到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忠诚奉献的人格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努力培养自己职业素质的热情,也就实现了职业学校文化课为专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的目的。

2.情境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如图片、录像、案例、多媒体、听音乐和朗诵等,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这犹如一面镜子,在教师有意无意的提示下,愉快地掌握知识。学习应用文,我们可以模拟一个现场招聘会,设置接听电话、推销商品、接待顾客等场景。编演课本剧也是很好的方式。因为通过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塑造形象,学生就像亲身经历了优秀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人物与自我融为一体,人物优秀的品质和职业素质会在学生心里刻上永久的烙印,灵魂也会受到巨大的洗礼。

3.教师讲授。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听课45分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讲授时教师的语言要机智幽默;善于提问,注意提问的时间、内容、方式;避免家长式的唠叨与说教,讲授时穿插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

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过于程式化,也会停滞、缺乏活力,唯有教师创新地教才会有学生创造性地学,愉快地学。

三、让学生感受成功是愉快教学法的核心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课教学;项目教学法;混合式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49―02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的现状

1.考证式的应试教育。不少学校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教师围绕考证开展教学工作,长期以往形成计算机文化的学习就是学习不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计算机基础就是学习Windows、office的误区。怎样把对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培养从教条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2.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层次不齐一锅煮。计算机文化教育包含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等的普及,有些高职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就接触到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到高职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基础,这就出现了高职计算机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内容重复的局面。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操作能力, 有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的运用还比较熟练,但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因此,如何将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培养从深度和广度上与学生个体需求相结合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二。

3.教学开展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感到盲从和厌倦。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只讲操作,不讲为什么或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等,学生们很难理解知识的实际功能。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会了“照葫芦画瓢”式的盲从,遇到软件环境发生变化和实际应用时便不知所措,心理上难免出现对这门课的厌倦感。

4.课程内容时效性不强,与岗位需求脱节。一方面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多年一成不变,甚至教学的软件环境也还是老版本,与实际岗位使用情况的偏差越来越大,学生从课堂学习的计算机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就业岗位需要。另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没有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在一起,都使用同样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明确。

5.评价环节单一。很多学校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仍然在沿用“纸考”或“机考”的“一考定终身”形式,不能区分学生的“盲从”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瓢”画对了就得分,这显然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能力素质本位思想。

二、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的教学探讨和建议

1.对计算机文化课程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缺乏对实际岗位的全覆盖,教师的“应试”教学,学生“照葫芦画瓢”式的学习,产生的问题已经显现。因此,需要从岗位实际需要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出发,以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为抓手,以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用平台为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等能力。

2.对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梳理和遴选

(1)计算机常识。计算机常识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入门,教学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容组成大致可分为:

(2)计算机应用基础。在这个层次以面向应用为主线,教学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应当紧跟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水平。内容大致为:

(3)计算机技术基础。这一层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内容可组织如右侧表:

3.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解决学生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依据课程模块设置难易不同的项目,教师尽可能将现实岗位需求还原于项目,并将各知识点隐含在项目中,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完成一个个项目,实现师生在项目中“思学做”。

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学习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面对面讲授或学生在线学习等形式。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同时也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体现,教师可将课程内容打包放在网络上,供学生随时、自主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便于起点不同的学生进行自修跟进。

4.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完善考试和评价体系

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完成项目情况,让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或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的方式对项目学习成绩进行量化。在课程性评价上,宜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考核包含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动手操作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总结性评价主要看最后的理论和操作考试的情况。

三、结束语

如何根据计算机学科发展现状和新时期岗位能力发展需要,对五年制高职现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是每个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崔晓红,谢斌.加快高职教改 彰显高职特色[J].职业技术,2007(06).

[2]张鹏.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实用化[J].今日科苑,2010(02).

[3]郑丹青.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01).

第7篇

1.缺乏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设置粗放随意,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

由于重“艺”轻“文”,不少艺校的文化教育课程没有按要求执行国家的相关教学大纲或按相关的课程要求来指导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活动。有的艺校强调本校的特殊性,以国家的教学大纲要求太高,难以实施为由,甚至放弃了文化课教学大纲或要求,文化课的设置随意性很强,文化课的学习时间没有得到保证,学习时间安排也不合理。艺校英语教学的另一大不足之处是缺乏一套既结合专业特点,又适应学生年龄层次和认知理解能力的、有效的、学生想学、老师想教的学习材料。艺校目前普遍套用的是普通中学的英语教材。这样的教材内容对许多文化水平只有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天书”,根本就不适合艺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就是艺校的(英语)文化课教学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只要学生的专业课能过得去,专业技能尚可,能完成各种所谓的任务演出,学校领导就心满意足了。没有强调和重视对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的管理和考核,这样也反过来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在艺校,文化课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不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此种谬误一传再传,恶性循环,严重地干扰和影响了艺校的发展。

2.英语文化课教学设备落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效

随着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向立体化、自主化方向发展。然而,不少艺校把大量的资金用于专业课设备器械的购置,而很少用于购置现代化的文化课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不少艺校的文化课教学还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粉笔的落后阶段,导致教师教学方法缺乏新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极大地影响了教学实效的提高。

3.英语文化课教学的落后现状产生的后果

英语是重要的国际语言,在国际事务和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国际交往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更是通过这门语言来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和先进的科技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手段之一。由于艺校的英语文化课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对专业作品的学习、创作和提高。难以进行日益增多的国际文化(演出)交流,影响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和学习国际先进文化和技术。同时,更直接影响到中等艺术学校的学生能进入到高一级的艺术院校进行深造发展,学生的系统性文化教育就此终止,无论在专业上和文化基础知识方面都成为一个半成品,学生难以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机会继续发展自己,社会各界也不愿接受这样的半成品,中等艺校的学生毕业后,社会地位十分尴尬,学校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也不满意。

二、中等艺术学校英语文化课教育必须深化改革

中等艺术文化学校的文化课教育,尤其是英语文化课的教育已严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家长、学生的要求,更不能实现培养合格的“又文又专”学生的教育目标。中等艺术学校英语文化课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像重视义务教育一样重视艺校的英语文化教育,同时对艺校的英语文化课要有严格的监管和考核制度

在学校的管理策略上,教育主管部门要采用不同的手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艺校的英语文化课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要建立必要的考核制度。学校领导也要重视英语课的教育教学,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师的英语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要根据英语教育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考核教师的教学行为。

2.学校要健全科学的英语文化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大力开发有行业特征、特点的英语学习材料

艺校要根据艺校专业的特点,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开发有行业特征的英语学习材料。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就业性质以及考取高一级学校所需的专业英语知识,适当补充一些听力与口语、语法及阅读内容的材料进行教学。甚至可以自编适合本校专业特色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学校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英语,就必须健全科学的英语文化课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英语教师也要针对时代对艺术英语的需要确定明确的英语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英语训练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能力。

3.艺校要加大对英语文化课教育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

艺校的很多学生英语底子薄弱,因此要想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解,单凭教师的口头传授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艺校要加大对英语文化课教育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要让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降低了学习英语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营养。

4.加强英语文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爱岗敬业的英语教师

艺校要加强英语文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让本校的英语教研走在学校各科的前列。艺校要从听评课入手,严把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关。艺校只有培养了爱岗敬业的教师,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艺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和学生英语口语大赛,全面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促使师生的英语水平全面提高。

5.教师要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第8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文化课 忧思 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生产应用型人才。而职业学校学生有文凭,但缺乏相应的技能训练,动手能力不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双证”毕业在全国各地省级,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开始执行,为的是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在规定及需求之下,大多数职业学校出现了学生考证热潮,而为了顺利让学生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学校根据专业设置砍去已开设的文化课或者对文化课进行相应删减,因为课程设置变化,职业学校又出现了文化课教师闲置,专业课教师紧缺现象。因对职业技能证书的重视,文化课逐渐被边缘化,大多数文化课教师对教学工作失去了积极性和热情。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近年来我一直在思索文化课教师如何根据要求既能做好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又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一问题。对中职学校文化课产生了以下几种忧思与相应对策。

忧思一:忧教材

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中考文化课考试的失败者,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文化底子较差,如果文化课教师再按教学大纲要求,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那无疑是失败的中职文化课教学,教师的课堂也将是学生睡倒一片,教师一人和尚念经的课堂。教师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教书,一是学生底子差,二是无专门为专业课配套的文化教材,如果职业学校能够编写出配套的专业课文化用书,我相信中职学校的课堂会是一个有问有答、优质高效的课堂。文化课教师会因为自己对专业课的不足积极去充电,学生因为教师的文化底蕴“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重视文化课学习。

忧思二:忧教师

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均是具有大专或者本科以上学历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教师对课堂教学掌控较好,对本身基础较差的中职生,浅显易懂的中职文化教材,文化课教师只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能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但文化课教师如果只是为了上完一节课,那只能算是一名教师,如果文化课教师能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本着为学生服务,不因为课本的局限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和拓展学生文化知识底蕴的内容贯穿课堂教学,那这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教育者。例如,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等专业课程中就涉及了许多专业单词,而这些单词在文化课教学中常会出现,(mouse)鼠标,(screen)屏幕,(command)命令等,文化课教师如能与专业课教师随时沟通,及时掌握与专业课相关的信息知识,巧妙地将专业知识融入文化课教学,这对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充实。

对策一:选编校本教材

职业学校无统一文化课教材,更无相关配套专业课的文化教材,学校可根据专业开设情况,组织相关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为专业课为学生编写适用的校本教材。

对策二:转型与改变思想

随着文化课为专业课让道被一减再减,甚至于可以不开设的盲目趋势,建议学校部分年青教师可根据学校总体部署及长远规划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重新选择一门专业课学习,走双师型教师之路。

文化课教学的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考试形式上,还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性格,兴趣,做人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需要文化课教师思想的转变。

对策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有不少教师还是以灌输知识为主,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了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方式应多样化,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对每位学生充满爱心教学。课堂中突出与技能对应的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教会学生学会技能和运用知识,突出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方法与形式,充分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和活动式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比如运用激将法、发现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导学式教学法、合作探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行为引导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

第9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6-0018-01

当前,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推广,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专长、有文化又有技术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为卫生系统培养、输送优秀医学人才的卫生学校也在大力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力争为祖国的医学界培养出有技术专长、有文化素养,德才兼备型人才。本文就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文化课程如何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進行探索性研究,提出几点看法,希求引起从事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文化课教学工作者的共鸣。

一、提高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文化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文化课程与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性延伸之间的关系,使文化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产生一定的关联性,并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和将来的技术应用服务

目前,我国中职医学专业的招生现状是大多数初中时期各科学习成绩好、文化课程好的学生,选择了升高中,继续深造,向大学进军。而一部分不喜欢学习,文化课程不好,继续升学无望的学生,选择了读取中职专业类学校,争取在这样的学校学得一技之长,准备将来就业。可见,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文化课程的基础水平是相对较低的。要知道,文化基础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意志力等方面,单纯地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同样是需要一定的文化课基础的,如果学生的文化程度低到影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的程度,那么一定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活动。作为一名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其文化课水平与其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领悟能力、继续学习、自我学习等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定水平的文化课基础,是很难学会像中职医学检验这一类学科的。所以,要帮助学生摆正学习中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与学习文化课程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安排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课时比例、课程内容,提高授课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大效能地完成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打好文化课方面的基础,为将来所要从事中职医学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做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努力使学生成为适合未来医学发展需要的既懂技术又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二、在完成正常文化课程的同时,适当安排与中职医学检验这一专业相关性较大的特色性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其对相关医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实现文化课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完美融合,使文化课的开始更有效用

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开设文化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为其个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文化课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课程的开设必须具有一定的目标定位性。对不适应中职医学专业的文化课程内容可以适当地对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完成正常文化课程的同时,适当安排与中职医学检验这一专业相关性较大的特色性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了更好地增进学生对中外相关医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中外医学检验文化史类的东西,给学生讲解关于我国古代医学大家为患者治病的逸闻趣事,也可以谈谈国外医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实践故事,还可以通过把相关的实验课程实现文化课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完美融合,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文化课的开始更有效用。

三、建立科学的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文化课教学工作规划和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注重对教学效果的科学合理性进行评估

在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文化课内容方面,一般表现为内容量较大,但给予文化课的课时分配量又是较少的,所以,文化课教师的授课负担还是较重的,在这样时间紧任务重的背景下,要想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又耗时量最少,非常考验文化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因此,文化课教师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价值,抓住重点,纲举目张地完成每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反馈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内容的实时信息情况,做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动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校方面也要对文化课教学评价机制不断进行完善。对文化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进行跟踪评价,适当抽查,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评估教学效果,对文化课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文化课的有效性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合理安排,科学布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使文化课更好地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者:郝岩等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文化课 地位

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的现象。在“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以专业课教学为中心,随心所欲地压缩、削减文化课课时,使文化课变成了“补丁课”“点缀课”。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文化课不被重视的原因

⒈社会的原因

随着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也带来许多负面效应: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喧嚣浮躁等等。这些势必会对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造成很大影响。在“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的口号引领下,从学校、老师到家长、学生,无不把进入职业学校就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找一份工作当做唯一的也是最终的目的。看似与技术、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文化课,不被重视也就顺理成章了。

⒉课程自身的原因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无论是在课程开发还是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均普遍带有较浓厚的普教色彩。加之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对普教规律相对熟悉,而对职教特点比较陌生。这就致使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感兴趣、愿意学的学生少)、慢(教学成果见效慢)、差(教学效果差)、费(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现象。

二、文化课开设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特点,决定了其教育、教学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职业素质)为己任。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德素质,包括一般的道德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二是知识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专业知识;三是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四是审美素质,包括美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五是技能、技巧素质,包括一般的心智技能、技巧和职业劳动所需的专门技能、技巧;六是能力素质,包括一般能力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等。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强调以专业为主导、以专业课教学为重心的同时,绝不可忽视文化课。动辄对文化课课时进行削减、甚至全面砍掉的做法,都是短视的、急功近利的行为,其结果势必会导致所培养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甚至是“畸形”。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不想把职业学校办成职业技术培训所,就理所应当地要将文化基础教育视为职业教育中必不可缺少的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确立、提高文化课的地位

笔者认为要确立和提高文化课的地位,当务之急是文化课必须充分正视并尽快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凭借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精神面貌良性转化、相关素质和能力的切实提高,来赢得自身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换句话说就是:拯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1.发挥育人优势,催化学生成长

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以及各方面素质偏低。面对这样的学生现状,绝不可抱怨甚至轻视、厌弃学生,而是应将他们视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满怀同情。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不是教书,它是一份救人的工作。”文化课一般都是安排在第一学期,教师要抓住新生刚入学的大好时机,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因为每一堂课都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自信心的树立。笔者在教学中,首先用真诚的微笑、热忱的话语,缓解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因饱尝失败而导致的或焦虑不安、或自暴自弃的心态,然后设身处地地帮他们分析过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走入困境的原因,并根据学科的特点,授之以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初步树立他们获取成功的信心。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要格外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创设安全、信任、接纳的教学环境,让其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

第11篇

关键词 赏识教育 体校学生 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83

The Role of Appreciation Education for the Sports School Students

LU Qin

(Linfen Sports School, Linfen, Shanxi 041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quires schools to train students in its master shall ensure that the expertis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a high-quality compound talents countries. Therefor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not only to learn to lear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shoul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comprehensiv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Sports School students present in class students weariness 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phenomenon will affect the sports school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ir training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ports students weariness among proposed sports school teaching methods in appreciation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education for this situation to ensure that sports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bett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Key words appreciation education; sports school students; role

赏识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激励的一种教学方式。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教学效果差距甚远,两种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但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好的进行学习。体校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较大,在运动场上的激情远远高于课堂上文化课学习。大部分的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时,学习兴趣不高,这种现象使教师在文化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同时体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效率也十分低。所以,赏识教育的教学方式在体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1 体校学生文化课厌学现象分析

体校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基础较差,所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得到更多的是家长与教师的批评与责骂,而认同感却十分稀少。体校学生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学习与成长,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与肯定,使其逐渐失去了文化课学习的信心,变得无助与郁闷,对文化课的学习失去兴趣,并出现厌学现象,导致其中途放弃。

2 赏识教育对体校学生的作用

体校学生在进行专业训练时,教练员会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给予其相应的鼓励与肯定。教练员的鼓励性语言就是对学生刻苦训练的最大动力,是赏识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赏识教育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加,激发训练激情,使学生展现自身潜在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训练效果是一种积极的推进动力。

在体校学生的文化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的运用赏识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体校学生使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所以对家长与教师的批评与责骂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阴影与抵触。长时间的责备,使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越来越差,并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但体校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拥有其他学生不具备的优势,有着坚强不认输的精神与充沛的精力。若体校学生将其优势运用于文化课的学习上,并结合文化课教师的赏识教育,就会使其在文化课的学习中找到学习兴趣,并激发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赏识教育在体校学生文化课学习中的实施策略

3.1 体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

体校学生虽然在应试教育中地位低劣,但在他们身上仍存在自身的闪光点。教师在对其进行文化课的教学时,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目光与教学观念,不要一味的对其进行批评与责备。体校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方面更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肯定,需要教师的赏识。文化课教师对体校学生的赏识教育,使学生逐渐树立自信心,唤起学生潜在的能力,使其对文化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与学习的欲望。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转变位置进行换位思考,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思想的变化,主动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并通过交流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需要。同时,文化课教师也应在体校学生的身上搜寻其闪光点,对其进行赏识教育,进而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会通过对教师的喜爱与赏识,从而对其所教科目产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以计算机教学为例,体校学生大多对网络游戏感兴趣,喜欢玩游戏时的激烈竞争。所以,计算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其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充满竞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3.2 体校教师应学会因材施教,实施赏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文化课学习

大部分的体校学生都存在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问题,理解能力相对较低。所以对其文化课的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过度的教学欲望会造成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失去信心。体校学生在进行长期的体育训练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因为体育竞技并不是单纯运动技能的较量,而是技能与智能的综合比赛。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运动员,不仅要有成熟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文化课学习效果的提高,所以学生应加强文化课的学习。体校教师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及优势进行因材施教,使体校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体校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这对提高其运动训练水平来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体校教师应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与批评教育相结合对体校学生进行文化课教学

赏识教育作为激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兴趣,同时在体校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对体校学生的赏识教育使其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发挥自主能能动性,最终完成教学要求与教学任务。体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其进行硬性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学习方法不是对学生的强行知识灌输,而是在尊重学生特长爱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了解与学习,同时体校教师也应对学生充满信心,给予其充分的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不断产生主动学习的激情。但体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育时,不仅要学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而且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客观的认识,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与诉求。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就会对学生产生心理伤害,使其再次产生自卑与无奈的想法,从而失去学习信心,影响学生的文化科学习与专业训练。除此之外,体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鼓励与肯定。而且,除了赏识教育以外,教师也应将批评教育引入到教学中,将批评教育与赏识教育相结合,不仅要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适当的鼓励,也要对学生身上的缺点与不足进行相应的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训练与学习,使其在鼓励与批评的环境下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与训练技能。

4 结束语

赏识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新型教学方式,对体校学生的文化课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本文通过赏识教育在体校学生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出赏识教育对体校学生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具体的措施及策略完善赏识教育在体校学生文化课教学中的效果。除此之外,体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教学时,不仅要注重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应将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相结合,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的教学,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文化素质及体育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提升,使其成长为高素质的运动员,更好的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创造成功与做出贡献,也是实现学校对体校学生综合素质与文化素质全面培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卫萍.体校学生更需要赏识教育[J].才智,2012(25).

[2] 翟坤.浅谈如何激发体校学生的学习兴趣[J].搏击,2013.5(4).

[3] 方青.如何提高体校学生文化课学习兴趣[J].才智,2012(18).

第12篇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影视文化课程教育是淄博市教科所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根据新型文化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进行研究的。经过十几年的攻关研究,淄博市教科所构建起在中学进行影视文化课程教育的理论与操作方法。

一、中学影视文化课程的研究与价值评定

(一)“九五”对课程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影视文化是现代最有影响的文化形态之一,影视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文化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基础教育一直没有开展这项文化教育,使教育落后于文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个之际,淄博市教科所自1993年开始将基础教育中的影视文化教育问题列为重要研究对象,由此规划成“关于在中小学开设影视文化课及学科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1997年这项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组倾注十几年的心血进行攻关研究,着力进行课程、教材与教法的研究与实验。通过在省内外80多所实验学校开展教学实验,研究课程教育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质、进行智力开发的巨大价值,并根据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将中学影视文化课程定位为地方课程,由此解决课程空间问题。经过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辛勤努力,“九五”期间完成了课程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验工作。课题研究报告于2001年11月通过全国教科规办专家组的鉴定。鉴定意见认为“根据影视文化对青少年学生影响的新特点,创设一种新形态的课程这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创新性意义”。[1]

(二)“十五”期间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研究

“十五”期间,课题组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影视文化课程目标体系,研究影视文化课程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作用、性质和任务等,研究中学影视文化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

1.研究出台《课程标准》。课题组认真学习了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与理论信息,并参照教育部制订的有关课程标准,深入研究课程教育思想。经过将近一年的攻关研究,课题组先后五易其稿,撰写成《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讨论稿)》。对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教育目标、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进行了规范,从课程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从而使影视文化课程成为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审美素质的新型文化课程。并以地方课程的方式列入中学课程体系。经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央教科所有关专家的审定,《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以“实验稿”的形式作为现阶段课程实施的指导文件。[2]这是全国第一份影视文化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2.教材建设研究。2002年9月课题组“关于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列入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之中,对中学影视文化课程目标与教材建设、教学理论与教材教法等方面展开了新一轮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特别是《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为教材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教材体例在“九五”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文本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研究,努力使之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教学实验中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修订,由课题组研究的2册中学影视文化课教材已印出样书(正在编写第三册)。影视文化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报告(二万余字)也已发表。[3]教材研究成果已通过中国教育学会专家组鉴定,并在全国地方课程研讨会上作为重点成果展览和介绍。中学影视文化课程不仅在全国中学影视教育中独树一帜,而且在地方课程的研究中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思想

课题组在中学影视文化课程教育理论的研究中,在高层专家的指导下,经历了从初创到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构建起相对完备的课程教育目标体系,对教材的编写与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一)课程教育的基本理念

1.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性质与课程位置的确定,是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研究中最为根本性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了影视文化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标准确定了中学以“课程教育的方式进行影视文化教育”,[4]通过实施影视文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审美素质,从而使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性、综合性、经典性、趣味性等特点。学习这样的课程会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是审美水平,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影视文化课确定为地方课程,使这门新课程进入中学课程体系有了恰当的空间,也使课题组能够以恰当的方式承担起课程教材研究与管理的职责。

2.课程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教育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构想和蓝图的性质。课题组依据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研究,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影视文化课程的审美特点和影视文化课程对中学生诸项素质的培养,构建影视文化课程教育的总目标:学习影视文化课程,通过对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审美体验,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和审美方法,对作品表现的各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物形象、人文和科学精神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养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追求高雅影视艺术的审美趣味,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培养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与全球意识,以及关注社会、改造社会、美化社会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科学生活素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要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二)教材体例与教学方法

中学影视文化课教材包括多种载体,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呈现方式与体例各不相同,教材的使用也不同。一是影像教材。根据课程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各类体裁与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构成影视文化课教学内容的主体。影像教材是学生学习影视文化课的根本教材。学习影像教材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集体观赏。只有在学生充分观赏原片之后,才能实施课堂教学。二是文本教材。文本教材是帮助学生学习影像教材编写的学习指导用书。是学生学习教材作品的辅导和进行课程训练的依据,文本教材的内容主要由课文、练习项目的设计、单元专题知识等三项内容组成。课文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形式新颖富有创意、图文并茂,活泼多样。三是剪辑片段。是将教材作品的重点情节剪辑出来所形成的教学课件或教学实例。一部故事片思想与艺术信息量很大,将影片的重要内容分段剪出,根据课堂教学审美的需要适时插播。根据教学实验,一节课所用剪辑片段的总长度一般不超过15分钟。四是教学参考资料。是为教师备课准备的具体教材作品的教学资料。对选作教材的影视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剪辑片断的内容作出详细说明,以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影视文化是以影像为载体的新形态文化,在中小学实施影视文化课程教育,没有现成的教学法。在“九五”至“十五”期间,课题组在省内外80多所学校中开展了广泛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教师培训会、听课督导、教学公开课、专题研讨会、优质课评选等教研活动,深入探索影视文化的课教学规律,一批优秀实验教师脱颖而出,先后在全国各种会议上出示教学公开课,并在2002年7月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出示两节教学公开课;通过创办《影视文化课教研通讯》及时反馈教学实验信息,进行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课题组在扎实深入的教学实验中逐步揭示了中学教学影视文化课的基本规律,构建起影视文化课教学特有的“四步教学程序”,以审美心理为基础的“导引—发现”式教学法,为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模式。

三、课程实施效果与影响

影视文化课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审美性和趣味性特征,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人格的重要途径。这门课程从实验阶段就深受学生的欢迎,上影视文化课成为学生的期盼。课题组从多年进行教学研究与实验的成效来看,影视文化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素质、智力素质等方面有着无可代替的优势。

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主要通过人类创造的文化精神陶冶人、教育人。以选取各种高尚的典型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影视文化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审美体验,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美感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高尚形象的道德精神价值,加深对人生真善美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积极、高尚的人文素质。而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教育过程,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先进的审美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在众多的媒体信息中选取优秀影视作品欣赏,自觉接受高雅影视作品的陶冶。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式思维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影视文化课以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系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多重智力潜能,尤其是右脑功能的智力潜能,这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积蕴新的潜质和能力。这使影视文化课教学成为中小学生发展智力素质的新的增长点。

课题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会议中展示。2001年课题研究成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并出示教学公开课。由于课题研究成果的广泛影响,2002年7月中小学影视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淄博召开,课题组负责人作了《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市教育局长与淄川区实验中学、张店区实验中学校长分别介绍了开展影视教育的经验,周村区实验中学孟涛老师现场出示教学公开课《逆风而行》。2003年4月课题研究成果被评为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由蓝天出版社出版。从而使中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形成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操作方法。

四、推进课程实施的新阶段

2013年10月《积极推进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研究》被列为山东省教育科学2013年度重点课题,有115所中小学学校开始进行教学实验。2014年5月由山东省教科所主办,淄博市教研室、教科所承办的“山东省‘积极推进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成果展示、研讨会”在张店一中召开。青岛、潍坊、莱芜等地的教研员、学校领导老师以及淄博市各区县教科室主任、实验学校领导老师等240余人参加了会议。课题负责人做了课题开题报告,简要解读了《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课程性质、课程教育目标体系,以及教材建设研究等内容,重点做了《影视文化课程教学基本理论》讲座,从“课程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导引—发现’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影视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任课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教学理论与操作方法。张店九中谢文斌、张店一中杨静老师分别执教了《被告山杠爷》、《唱诗班的男孩》。教学公开课较好地展示了影视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获得了参会教师的一致好评。与会老师认为淄博的影视文化课程教学理念先进,操作性强,能理解可掌握,教学影视文化课程,可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这次会议为中学实施影视文化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方法,为推进中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标志着影视文化课程实施进入一个新阶段。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积极推进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1]魏耕祥.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329.

[2]魏耕祥.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336-326。

[3]卓晴君,徐 岩.地方课程建设研究实录[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143-162.

[4]魏耕祥.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