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工实训实习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技工学校维修电工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现状与需求
1.从教学对象来看
当前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呈低龄化特点,他们文化基础、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职业学校教学的需求,也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从学科特点来看
本专业要求学习者必须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必须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使操作技能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3.从教材来看
目前各职业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均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从整个教材体系来说是很科学的,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教学对象的起点低,教材对教学对象来说门槛过高,理论性过强。要想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是大势所趋。
二、维修电工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是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所在,而维修电工专业是一个以理论为指导、以实际应用为主体的实用性专业,要想学好本专业,就必须要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就必须以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以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实现操作技能水平迅速提高的目标。例如,在电力拖动课程“双重连锁正反转”一节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进行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训的课时比例为1:3。在进行教学前教师根据学情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把实训教学环节以导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以本次课的导学案为蓝本,重点讲解电路的工作原理,所需元器件的名称、符号、型号、参数,电路安装的工艺知识,绘制接线图的方法等,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次课题进行小结,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撰写实习报告是实训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通过回顾整个实训过程,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对本次课的实际掌握情况,也是实训教师对实训教学过程、环节、效果进行有效评估的重要依据。
2.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真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能否有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能否完成的关键因素。而维修电工专业作为一门以实训教学为主的技能科目,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后是否能掌握教学要求的实训技能,教师是否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最终的实训技能鉴定是检验这一切的试金石。2009年春季学期,笔者针对这一教学课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所任教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了实验。通过近一年的实验,任课教师惊喜地发现,实行一体化教学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精神状态与常规班有了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在课堂的主动参与教学情况、完成课题实习报告的上交率、优秀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常规班,而最终在参加由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中级工职业资格鉴定中,实验班的及格率比常规班高出12.36个百分点。
下图是常规班、实验班的成绩对比。
常规班、实验班的成绩对比图
三、维修电工专业实行一体化教学任重而道远
专业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控制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等四十余门课程。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数目多,面比较广,不深入、难度大等缺陷。学生进入大二之后,常常要在一周面临着上28课时至32课时的情况,这对一本学生无可厚非。而独立院校的学生由于普遍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从而造成了学生的负担过重,教学效果不好,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互相埋怨。仔细一想,很多理论课程都是有调整的空间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些课程的设置就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完全可以取消。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为例,这门课程多是介绍性的内容,没有任何公式推导以及分析计算,学生在工作遇到相应的传感器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即可。但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减少课程,要有保有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核心课程,进行大量的训练。例如,单片机这门课程,就需要大大增强,很多高新企业招聘学生的过程中,常常要考查单片机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很多独立院校中,单片机的课时得到不断的压缩,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2改善实践教学
2.1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
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验证性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物理定律和物理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没有任何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按照老师所给的图纸进行接线、通电,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教学的缺陷在于结论已知,没有任何神秘感。很多学生在没有做出实验结果的情况下,编造或者抄袭数据,造成老师无法判断学生成绩的混乱境地。在教学过程应该逐步用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取代简单验证性实验。这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由于实验结果未知,会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2用仿真实验来代替
现实实验使用教学仿真软件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在一台电脑中做多个仿真实验,减少由于实际实验过程中造成的元件损耗,大幅度降低教学成本。另外一方面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很分析,并根据实际需要自动绘制出系统的特性曲线,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工作量,例如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组态王仿真软件就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工控组态的实验教学。
2.3严抓实训教学
考核实训和实验不同,实验通常是验证某一存在的物理定律和物理现象,而实训通常是完成某一任务,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实训成绩的考核是摆在我们面前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针对学生普通反映出的实训教学的打分随意,弹性大的缺点,通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把一个实训教学课程分成若个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分成若干个子子项目,每个子子项目都有相应的权重。每完成某个子项目就打相应的分数,最大程度上保证实训教学考核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2.4取消课程设计环节
以相应的实训环节来代替以笔者个人的求学经历和教学经历来说,绝大部分的学科的课程设计环节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传统的课程设计,是在该门课程结束后,根据课程要求,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出一些设计题目,让学生自己完成。例如在学习完单片机课程后,通过安排学生两周的时间内,按照要求,设计出一种用单片机控制的实际电路,并把它制作出来,通电调试、运行,写出规范的设计报告交老师。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变味了,具体的做法是把学生圈禁在一个带有电脑的大教室里面,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学生在这个教师里面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即可,其中没有任何学生实际动手的内容,这样的课程设计对学生的锻炼是极其有限的。学生通常互相抄袭课程设计报告是常事,老师也没有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来制止这种行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取消课程设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与课程对应的实训环节。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课程设计对他们来说不现实,在以后的工作中,企业也很难有机会让独立学院的学生做设计,给他们安排的工作往往是实际操作。与其效果不好,还不如让学生多做实训练练手。比如在完成了电子电路设计理论课程之后,安排学生做相应课程的实训环节,在规定的时间按照图纸安装、调试出一个万能充电器,写出实训报告即可。
2.5取消毕业论文环节
以顶岗实习报告来代替我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环节一直被教育专家所诟病,关于毕业论文的存废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一定程度上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通常来说,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按照工作量计算10个学时,一般的教师带10~15个学生,这就是100~150学时,而老师一学期的基本教学任务就在200学时左右。如果取消了毕业论文,老师的利益会受到影响,高校老师肯定会反对。而且,毕业设计不仅仅对老师有利益瓜葛,而且对学校中的打印社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按照一个学生打印的费用为100元计算(包括初稿和终稿),按学校有3000学生来计算,这就有30万元的经济利益,由学校的几家打印社瓜分。所以,作为利益共同体,学校的打印社也不希望取消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到底对学生多大好处呢?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通常在大四上学期期末给学生布置毕业论文题目之后,学生就去企业顶岗实习了,根本没有时间写所谓的毕业论文。到了来年的4月底5月初的时候,学校会通知学生返校交论文,并且安排五月中旬答辩。大部分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在五月初,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都在1~2周。这样的毕业论文到底有什么意义?大家心知肚明。除了浪费纸张扩大内需以外,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笔者建议在一本以下的学校都取消毕业设计,取而代之的是顶岗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报告主要让学生写一下在企业中实习内容以及感想,同样也可以安排答辩。笔者经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均可以接受顶岗实习报告,它具有可操作性。
2.6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
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以申请实验室的契机,在校内开展一些诸如电工实训技能大赛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另外,挑选那些对专业有兴趣的学生,组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和挑战杯等等。总之,通过这些比赛,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探讨通过所学职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造成一种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创新思想火花的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3结语
关键词: 实习实训 评价体系 电类专业 职业人
科学有效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对中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评测和监控,是培养中职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抓手,是中职教育把握教学实际、获得反馈信息、进行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也是把中职生培养成职业人的必经之路。
一、实习实训内容设计的评价
实习实训内容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的全面性,以实现教学目标。实习实训内容的设计要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前提下,既要综合课程学习顺序性、时效性,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在电类专业实习实训内容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就业的需要,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对实习实训内容进行提炼、归纳、计划和组织。总之,实习和实训的内容设计要有实效性、针对性和目的性,就是要让学生把每一次的实习实训当做检验已学理论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调动学生主动练习技能的积极性。
二、实习实训教学过程组织的评价
注重训练过程,注重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整个训练过程中,对每个技能练习分解,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老师充当“导演、顾问、教练”三重角色,正确处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的主体,通过丰富多样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领悟、推理、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电工实习的过程中,按照电工考证的项目,把学生分为几个实习组,指导老师充当教官和考官,分别讲解各项内容和要求,按操作规程作出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并对学生逐个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同学们相互协作和相互考核,逐项通过,而且是百分之百通过。对于学生还没弄懂的问题,指导老师就充当顾问;对于学生不懂操作的,指导老师就充当同伴,与学生一起动手操作,整个实习过程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在电子技术和数字电路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先动员、布置实习任务和提出要求,而后让学生熟悉实习内容,查找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购买元器件,进行电路的设计与电路板的蚀板、焊接制作,最后总装与调试。整个实习过程,学生就在按图施工中进行,指导老师担任学生的顾问和教练。再如房间空调器移机操作实训课,课前老师一定要制定实验实训指导书,规范操作过程,设计实验实训报告书,要求学生课前学生预先实训内容,熟悉有关操作步骤和规范,并做好提问的实训的相关准备。实训时,要求学生直接进入状态,指导老师从旁进行指导和解答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答辩,实训完毕,学生要书写实训报告,作为考核评价的资料。
三、实习实训成绩评定
实习实训成绩评定要采用过程性评价,考核成绩主要从实习、实训的态度和表现、实习成果、实习或实训报告、答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全面真实地进行总体评价。评价的资料要坚持多渠道地收集,如评价一个学生的实习、实训态度和表现,除了指导老师的评价外,还有实习、实训小组同学的评价。而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水平,除了对其实习成果(一般是电子设备或电子装置制作)或实训结果评价外,还要结合其在整个实习、实训过程中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答辩过程中解答问题的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实习报告和实训报告。这些都是学生评价中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能够勾画出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发展变化的轨迹,对于改进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综合各方面,最后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级评定。
在电类专业实习实训的教学评价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而且要重视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即重视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确立学习目标和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富有同情心、责任感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诚实可信、办事公正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单春晓.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3]查吉德,王晓敏.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初探[J].职教论坛,2004(17).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黄华,赵淑同.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刘素梅.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05(3).
[7]朱雄才,陈丽能.高职学生毕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
[8]王秀梅,孙萍茹,安连锁.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顶岗实习指的是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生到对口合作企业中进行的实岗操作带薪实习形式。”目前,各高职院校所采取的顶岗实习模式不一,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的是“多学期、分阶段”的顶岗实习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分散时间模块,分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输送相关信息。根据笔者近几年带毕业生顶岗实习的体验,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自我感觉学习能力还算比较强,虽然也接收了许多关于就业服务指导的信息内容,但到了毕业季节,还是有点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也有些学生走上了就业岗位后反馈他们的“发现”:在学校所学的某一门课程让他在自己工作中得心应手,然而也有些学生抱怨说,自己在校所学知识用不上,要干好现在的工作还得被“继续教育”,其实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一个学生电话向我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觉得《电工电子技术》很受用,自己的工作离不开电工电子知识,只可惜当时没有好好把这门课程学精通。”很显然,这位学生找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是对口的,但他们在读书时,也许不知道所学的课程与以后的工作的关系,或者他们早就说过“不知道这门课能在哪些企业什么性质的工作上应用。”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输实际就业中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具体的“多学期、分阶段”顶岗实习模式分为:第一学期的专业岗位认知实习;第三到第五学期的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第六学期的就业前的顶岗实习。
(一)专业岗位认知实习
大学第一学期,刚刚踏入学校大门的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好奇与疑惑。大家都想了解一下自己的专业到底是学习什么的,毕业以后自己都可以干些什么。针对这些疑问,需要我们的专业老师给予解答和指导。由专业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专业的相关知识。毕业以后该专业都可以从事哪些岗位,相应的岗位又需要哪几门相应的专业课程。指导老师安排时间和同学们座谈,专门解决同学对本专业的疑惑。另外,大一初期安排学生到工厂或是实习车间进行一次见习,让同学们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
第三到第五学期,学生已经了解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一阶段要进行相应的实训,我们称之为“专业岗位技术性实习”,机械工程类专业要开设相应的实训项目,如金工实训,钳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车床实训,数控铣床实训,普通车实训,PLC技能实训等,根据具体专业开设相应的实训内容。通过实训,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各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理论基础、较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必需的多种技能。反之亦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就业前的顶岗实习
第六学期,学生基本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略有一种“学有所成、想小试牛刀”的感觉。在就业前安排一次顶岗实习,对学校、学生的检验和企业的需求来说,意义显而易见。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作为主体在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联合指导下,主动融入企业的生产氛围,以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根据企业所需,返补专业知识所缺;学校总结企业的前沿生产力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修正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做到教研与社会生产相适应。
二、顶岗实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未是真正毕业走向社会的企业员工,现时身份仍然是在校的学生,但人身却又实实在在离开了校园进入了企业,脱离了校园管理的视线。对学校或企业来说,在对学生的管理上都存在着些难度或矛盾。所以,学校作为“顶岗实习”中第一责任管理者,要协调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利益,注重细节,规范管理,才能使“顶岗实习”可持续地顺利进行,使各方在当中收到实际的效益。
(一)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对学生的管控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务必加强对学生的管控力度和保证管控的不间断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具体管理和指导者分为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两者有着共同的管理对象不同的责任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工作动态的管控。可以借助电话、网络等通讯手段加强保持和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要求学生填写实习手册、撰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等方式来控制“顶岗实习”的质量;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变动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在对学生的管控上一定要作出清晰明了的制度化文件(如《顶岗实习手册》、《实习鉴定表》等),对具体的联系频率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是每周一次还是有必要每天一次。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顶岗员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安全教育工作。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至上的。大多数机械工程类学生的工作环境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机械行业企业,常说“空中有吊车,地面有钉子,面前有飞屑”,对安全意识一时疏忽,可能就造成对身体的伤害。所以企业指导教师务必给学生进行入厂前的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时时刻刻牢记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再者,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实践环节的考核,注重纪律的重要性。在业务指导的同时还应提醒学生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维护学校、企业甚至是个人的形象和声誉三方共同努力,为“顶岗实习”的可持续性尽力。
(二)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自我要求
由于环境的变化,从校园到未来憧憬的企业环境;身份的变化,从“学生”到可能拿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份薪水的“企业职员”,学生难免很兴奋,甚至是得意忘形。此时,尤其要注意自我的纪律性和谦虚的个人修养。保持平常心,不卑不亢,从基层做起,虚心请教前辈,按时完成自己企业的工作和实习报告。这些都是学生高质量完成成顶岗实习的关键。
(三)校企合作,符合三方利益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可见校企合作是政策方向,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符合各方利益。校方应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走“顶岗实习”可持续之路。如校企在顶岗实习中的协议,应重点保护好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应有的劳动权益。由于顶岗实习时间短,校企共同为学生制定顶岗阶段性计划,有利于避免近几年新闻常出现的“使用学生廉价劳工”现象。当然,学校也应该维护好企业的运营利益,强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纪律性,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企业成本。校企双方可以探讨顶岗员工的人才备案,制定就业优先双选机制;产研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开展项目课题,推动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总之,只有三方利益均得到保护,才能让“顶岗实习”可持续下去。
三、本校在顶岗实习中的收效
关键词:项目课程内涵;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01—0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常采用学科体系、任务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毕业后能做什么,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现谈谈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存在学生厌学,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教师厌教,上课自说自话(不关注学生)的现象。
究其原因,学生厌倦以升学为目的的理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差;多数开设的课程与职业能力“关联度不大,学生不感兴趣或课程本身没问题,但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所有的老师都想把自身所学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针对性不强。
我们深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学不好的学生一定存在,但具有“权威”的教师,加上有吸引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会使厌学的学生减少。为此我们探讨变以”教“为主的模式为“做中学”的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项目课程的理解与辨析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需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开设单独的学科课程;需要以任务为中心学习知识与技能,开设任务课程;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具有非常娴熟的技能,开设单独的技能训练课程;对需要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开设项目化课程。所以课程模式多样化,其中项目课程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
(二)项目课程既包括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又包括一门具体的课程。对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据明确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对一门具体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目的,以典型岗位工作过程为项目,将知识作为完成项目的支撑条件进行合理组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教学。
(三)项目课程的特征:完整合理的教学设计;模拟真实工作工程的配套实训项目;配套的项目化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水利行业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培养在建设第一线和基层单位从事建设工程施工和管理技术工作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员、监理员、测量员、造价员、资料员、工程管理员,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任务训练为途径,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四部分组成。
专业基本素质:主要完成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采用学科体系模式。
专业单项能力:主要进行识图与绘图、施工技术、测量技能、试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掌握施工技术、检测技术、测量技术,并且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坝施工技术、水闸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仿真训练,使学生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本阶段结束后,学生能够适应施工企业的工程施工、工程试验、工程测量等岗位群的工作需要。采用任务+技能训练课程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实施完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以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工程项目校内实训,将水利行业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相关工种(灌排工、泵站运行工、渠道、河道修防工等)和施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并按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实现“双证书”制度,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拓宽上升空间。采用项目课程模式。
职业岗位能力: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富凯龙集团、内蒙古环地勘查测绘公司、内蒙古黄河、辽河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等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形成高技能人才“成品”。
四、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设计
(一)专业单项能力课程设计
1、项目的选取原则。针对性:广泛调研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并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的情况,特别针对新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和保障体系要求以及内蒙古水利厅“水利人才规划”具体要求;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中实际应用较多的水利工程基本知识和工作中必备专业核心能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确定教学内容。
适用性:适用水利专业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基层水工管理单位的一线技术操作和管理岗位。既要考虑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又要兼顾其未来发展方向执业资格证书要求。
2、项目的选取。重力坝、土石坝、水闸的设计、施工与管理。
3、教学载体。(1)重力坝、土石坝、水闸图集;(2)重力坝、土石坝、水闸设计资料、成果。
4、课程工作任务的选取。整个课程体系围绕以“实施完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展开,即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作为专业单项能力训练中每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突出“水利工程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兼顾知识的宽泛性。专业单项能力课程工作任务选取见表1:
表1 专业单项能力课程任务选取表
(二)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设计
表2 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
1、项目设计。实施工程项目建设完整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即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水泵与水泵站、典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水利工程概预算(招投标、成本控制)、水利工程测量(施工放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种实训、施工组织管理、工程资料整编)、水利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见表2:
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课程在教学实施中注重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边学边练,融“教,学,练”三位一体,采用工程实例练习与理论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工程实例教学法;“教,学,练”三位一体教学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技术;模型展示;学习报告。
3、整体教学设计表见表3:
表3 整体教学设计表
(三)职业岗位能力
1、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分三个层次见表4:
表4 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层次表
2、顶岗实习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见表5:
表5 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
3、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见表6:
表6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
校内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企业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力
4、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引入三元机制,即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评价比例为:自我评价占25%,校内指导教师评价占35%,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占40%。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见表7:
表7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
实习日志
的填写 每天认真记录当天工作情况,心得体会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报告或技术文档,记录在工作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协作时专业学识方面的收获与提高,不少于150字 10
实习报告
的撰写 按照实纲的要求,对参加生产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习报告。图文并茂,总字数应不少于6000字 10
五、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条件)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把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引进;聘任有工程经验与教学能力的企业企业员工为兼职教师;注重已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通过兴办校内企业,让教师参与设计、监理等实际项目,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通过下企业兼职,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
(二)实训条件配套建设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进行项目课程实施;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训练学生岗位技能。
(三)项目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开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国家规范、企业真实案例。
教材结构体例任务化、项目化,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编排教材内容;体现“做中学”,即先呈现项目,指导学生尝试性完成项目,然后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实现从阐述式到对话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不断提供真实项目来源,保证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专、兼职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开发,保证教材先进性。
(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学校与施工、设计、监理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项目课程综合实训(岗位技能训练)场所。为项目课程提供真实教学项目来源,提高项目课程质量。为教师提供双师素质培养机会,提高项目课程教学质量。
六、结语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革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同时,通过将知识融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的方式,即“做中学”的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项目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考验教师的真实双师素质;项目不真实,无法体现真实工作过程;实训基地内容与课程项目不匹配,影响课程实施。
项目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提高课程吸引力,为此提高自身双师素质,建立”能力威信“;善于将复杂专业问题简单化和通俗化;与时俱进,关注当前实事中发生的与课程相关事件,创新作业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点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一、顶岗实习新型教育模式的特点
1.对学生来说,顶岗实习可以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不断累积实践经验,在学习和工作两种环境下生长,有利于培养专业技能、团队意识、责任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对学校来说,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这些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标准等起到了很好的反馈,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度发展。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为学校提供技术、资金、场地方面的支持,节约了学校的办学成本。通过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兴趣,毕业后就能找到合适的岗位,解决了就业问题。
3.对企业来说,把自己的需求告诉学校,学校就能提供合适的毕业生,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顶岗实习新型教育模式的组织形式
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的运行模式为例:
第1学期,除开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外,还到实验室、工厂进行为期2周的专业认知实践;第2学期,通过8周的工学结合,掌握钳工基本技能操作和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基本技能;第3学期,通过5周的校内实习,掌握电工的基本技能操作和电机、PLC等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第4学期,通过6周校内专业实训,掌握变频器、电力电子、供电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知识,并具备高级维修电工的专业技能;第5学期,上半学期,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半学期和第6学期,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老师辅助管理,采用校企共同考核的制度,使学生达到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顶岗实习新型教育模式的不足
1.顶岗实习与学校管理的矛盾
顶岗实习是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的,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这些基础教育是比较完善的。但是,顶岗实习学生被分散在各个单位,以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为例,省内外各大中型钢铁企业、电子企业、电厂、轮胎厂、玻璃建材厂、新能源公司、矿业集团公司、食品厂、医药公司、汽车配件公司、房地产公司、造纸厂等都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学校有针对性的派遣指导老师上前指导和管理,是很难进行的。企业以经营为主,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工作,忽视了心里方面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生看重眼前利益,缺乏在基层艰苦创业的精神
每年顶岗实习开始之前,学校都会联系与学校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把学生推荐到那些单位去。近年来,发现有一部分同学不愿意去这些单位,有的去干不了几天就换了单位。究其原因,是学生受到金钱物质观念的影响,只看重眼前劳动报酬的多少,甚至把报酬的高低看作为单位的好坏。另外,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相对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在基层艰苦创业的精神,长此下去,失去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顶岗实习环节的最初目的。
3.缺乏自信,自卑心理较强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是因为高考成绩差,无法进入本科院校,他们在同龄人中感觉抬不起头,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顶岗实习后,一方面,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在这样的状态下,一旦出错,便会怀疑自己,自信心遭到打击,对眼前的工作开始厌恶,甚至失去能够做好的信心。
四、顶岗实习新型教育模式的措施
1.实行学分替换,保证学生顺利毕业
由于参加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前的一部分课程可能无法按时完成。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根据情况制定了学分替换政策,学生只要能够修够学分,即可按时毕业。也就是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获得的学分可以替换由于参加顶岗实习而无法完成的课程的学分。
2.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学生顶岗实习离校前,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让学生轻松的融入到顶岗实习中去。顶岗实习期间,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实习指导老师和顶岗实习单位之间密切配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3.建立严密的实习监管制度
在顶岗实习之前,实习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讲明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往年实习的问题等。在顶岗实习离校之前,学校和学生签订一系列的实习保证协议(包括顶岗实单位的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安全保证书、顶岗实习离校申请书等约束文件,同时学生与实习指导教师双方之间要互留联系方式。对于那些去非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要让其单位出示盖有单位公章、附有单位联系人及电话的证明。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实习指导教师双方之间应通过多种方式保持联系,汇报实习情况。教师应不定期地与学生所在单位、家长联系,从企业角度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以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问能够按时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为此,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并配套印制了《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包括学校保存和学生保存两本,上面明确说明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什么时间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实习期届满学生返校时,学生要将《顶岗实习手册》(包括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由实习单位签署实习鉴定意见的顶岗实习鉴定表)上交,并参加由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答辩,以此作为顶岗实习阶段的结束。另外,在学院的校园网上有专门的论坛,以方便学校指导老师、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趋势,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完善顶岗实习新型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王争,苗晋峰,王丽.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9).
\[3\]陈年友,胡亚学.高职顶岗实习质量校企合作评估机制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24).
\[4\]吴文群.探索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9).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评价方法 任务驱动和项目结合法
由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产业、企业、学生等的变化,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以上变化,必须探索出以彰显“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并适合现代中职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电气控制与运行专业在教学模式选择上应根据教学模式要适合教学对象的原则
依据这一原则结合电气控制与运行专业的专业特色以及中职校学生的特点,可以选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和项目结合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等。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都比较适合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特色和教学对象特点。比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本专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更能实现三个转变,即把传统的实训室向生产车间转变、教师向师傅转变、学生向学徒转变。这三个转变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实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接轨”、例如在任务驱动和项目结合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使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合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等。同时电气控制与运行专业在教学模式的目标上要有利于就业的导向、有利于企业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授课。根据本人近几年在电气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先进的教学模式下展开教学活动能有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
二、电气与运行专业教学模式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选择基础性、应用性、先进性并科学地选用教学内容并有机组合,不但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课程当中应增加变频器(VVVF)、软启动器、触摸屏(GOT)等新知识、新技术等。
2.电气控制与运行专业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不断改革,应重视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将自主探究式教学、四步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不同教学形式灵活运用,比如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搭建了交互平台,同时也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媒体手段,为评价改革铺设了新的路径,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促进了项目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能够让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力。例如在《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课程中对机床故障排除训练项目中,可通过计算机出题,通过计算机上已经安装好的考核软件来进行排除故障,计算机自动记录你的故障排除情况,对你的误判、误排计算机会自动计算你的得分。
总之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搭建了交互平台,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媒体手段,同时为教学模式的创新铺设了新的路劲。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促进了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教学课改,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还具有操作简便、生动形象,人机互动、达成评价的优点。
三、电气控制与运行专业在实训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电气与运行控制专业实训课中要以动态教学模式为职业教育的基本为出发点,老师与学生以项目、任务活动在实习教学场所以各种形式和方法等展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例如,在电工电子综合实训中不再讲实训步骤,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要求包括电气图纸的绘制、电气安装的规范、导线连接工艺要求等,让学生根据任务书自主完成,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模仿式的训练局面,让学生边做边思考,自主排除遇到的故障。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习中理解理论,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总之,职业学校实训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是“手”、“脑”并用,体现出一个“动”字,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体现出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这样才能适合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要求。
四、电气控制与运行专业要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
以前本专业学生实训评价主要依据实训最后结果和实训报告,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习成绩,为使学生了解项目任务完成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掌握电路安装调试基本方法将评价融入到整个实训过程。例如在本专业电子项目综合实训中成绩应由六部分组成:即用软件仿真(Multisim、DXP、Proteus+Keil51等软件)设计部分(20%)、电路(万能实验板)调试部分(20%)、设计PCB板部分(10%)、焊接部分(10%)、组装联调部分(25%)、实习报告部分(15%)。分项考核,逐项打分,使实训项目的评分不仅全面可操作,而且也促进学生重视实习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实习质量。
五、电气运行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电气控制与运行专业通过改进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达到了如下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实训期间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对自己实习成果感到非常自豪,提高了学生实习后的成就感。
关键词: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自动化课程 职业学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与传统的教学观念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没有完全改变,教学方式仍然是传授式的,因此,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另外,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学习方法欠缺,在学习本专业课程上出现了消极的情绪,学习效果削弱。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想法和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现代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针对多家大中型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统计,企业对下列两类人才需求很大:一是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的专业人才;二是应用型、技能型、技术推广型的专业人才。尤其对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同时随着大规模和集成化的现代企业来说,对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要求
任何一所开设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校都需要坚持专业教学计划,必须针对职业岗位,从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出发,完善构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三个基本能力要素,即电工电测基本能力、电子技术基本能力及电气控制基本能力,其中电气控制基本能力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目标和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的课程内容,所以在课程教学中重要的不是讲授,而是操作训练。
三、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整过教学过程由选教材、备课、课堂讲授、实验、答疑、批改作业及考试几个环节构成。其中,课堂讲授及实训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两个主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黑板――教材为主线,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采用的是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每做一个实习项目,老师要演示步骤和操作方法,甚至一般用的器材都要实习指导老师准备好。学生一直观看,结果实习报告一个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师生感觉都比较省事,但是新时期学生在信息时期接受的信息量大,这种教学模式为刻板的章节式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被抑制,课堂上学生容易走神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没有好处,这种状况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四、自动化课程内容的改革基本要求
首先,需要进行课程整合。专业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对专业素质课,以岗位需求为原则进行整合,基础理论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其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加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可直接上岗,缩短磨合期。最后,需要完善教学计划。逐渐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主要专业课的实际现场教学实习等。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且较前沿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社会就业能力,为学生能够毕业后就上岗提供坚实的保障。
五、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首先,严格执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将企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使专业教学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融合,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形成学校主动、行业驱动、校企互动的良性人才培养格局。其次,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广泛采用“互动式”、“项目驱动式”、“案例式”、“模拟式”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配置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教学模型、投影仪、教学录像带和多媒体教材等,将传统的黑板教学变为使用先进的投影仪和视频展示台,使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这样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稳步提高多媒体制作和演示的水平,实现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以适应时代要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书面考试、观察、问答、现场操作、提交实习报告、工件制作等,进行整体性、过程性和情境性评价。
总之,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含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利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其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
精心设置专业课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机械的柔性化和智能化。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应包括3方面的课程。
机械方面课程
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工程力学、计算机绘图、液压传动技术。
电气方面课程
机电传动控制、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变频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技术、安全用电、电机与变压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实习实践课程
金工实习、机械零件拆装与绘图实习、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实习、电机拆装与修理、PLC应用实习、单片机应用实习、机械课程设计、电气控制课程设计。
加强教学组织与安排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来说,理论教学的组织与安排要使学生毕业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为专业课提供理论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原理内容要简化,注重增强应用性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性环节训练是技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技能操作的重要途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该环节训练实行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机械技术模块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它对系统的结构、重量、体积、刚性与耐用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机械结构的合理性与控制的复杂程度有直接关系,从而也影响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他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少重量、减少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性、改善性能的要求。
电气控制技术模块
主要介绍机械制造过程及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电气控制线路及设计等有关方面的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员掌握常用控制和保护电器的结构、原理、用途、型号及选用方法,掌握电动机起动、反转、制动控制的基本环节,熟悉一般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方法,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原理,使学员对电气控制设备具有一定的应用、维护、改造与设计能力。
微机接口技术与可编程控制器模块
系统技术就是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有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或成为功能更单一、更具体的子功能单元。这些子功能单元同样可以继续逐层分解,直到能够找出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方案。
在系统技术中,接口技术是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接口包括:电气接口——实现系统间电气信号连接;机械接口——完成机械间的连接;人机接口——提供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间的交互界面等。
传感与检测技术
传感与检测装置与信息系统输入端相联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输送到信息处理部分。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的关键环节,它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在传感与检测技术中,要求传感器及其放大处理电路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各种工作中的严酷环境的考验。传感与检测技术不仅是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关键,而且对现有技术的改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模块
伺服传动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由微型计算机通过接口与这些传动装置相连接,控制它的运动,并带动工作机械做回转、直线或其他各种复杂的运动。因此,伺服传动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转换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伺服传动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小型号、大功率、高精度、使用简便的操作执行部件,极大地推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规范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需要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较好途径。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能力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得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顶岗实习要作为正式的教学安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企业的用工要求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工学交替模式的顶岗实习,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二是采取传统的“2+1”模式的顶岗实习,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两种模式的教学计划不同,时间安排不同,实习岗位和实习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顶岗实习要本着整体协调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认真选择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实习地点;按实纲的要求,结合实习现场条件拟定实习程序。结合实习单位的实习条件,同实习单位的主管人员,拟订出具体的实习进度计划。认真组织学生学纲和具体的实习计划,讲明时间安排和步骤,提出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要求,介绍实习单位情况和实习应注意的事项,宣布实习纪律。与企业指导实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共同制订出进一步培育学生对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实习指导计划。实习计划应包括: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及人员安排、实习程序安排、考核等。
相关链接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该专业旨在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睢雪亮.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探讨[J].湖南农机,2011(3):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机与电器;实践教学体系;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周惠芳(1970-),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工程师;陈意军(1958-),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教授。(湖南 湘潭 411101)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19-03
随着世界电机产业的转移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国内电机产能不断提升,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事业单位对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增长率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如何培养出适应岗位的新型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迫待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深刻地认识和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学结合”是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结合,学习的同时交叉进行企业实践。其核心是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提升,也包括师资实践水平的提高。构建一套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1]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由湘电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机械行管办协办的高职院校,电机与电器专业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精心提炼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形成了项目驱动、能力提升、分层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电机与电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作用,为培养电机制造行业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方面分析我院电机与电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构建正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1.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2]
根据电机与电器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定位了电机与电器专业“两主体、三融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指校、企两方共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兼顾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素质拓展证书要求,在教学、生产、科研、培训、参赛五个环节中训练学生)。
2.定位实践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后,在职业素质养成、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上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3]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应当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实践教学应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办学、工学结合的优势,将国家职业标准、技能抽考标准引入实践教学。
通过对湘电集团、中国南车等大中型电机生产企业及相关设备制造厂家进行调研,确定了以电机定子嵌线、电机装配、电机试验、电机生产工艺、电机质检、成套设备维修工程师等职业岗位为本专业的核心岗位,以培养电机生产制造、运行与维护等领域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岗位创新能力为实践教学目标。
3.定位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着力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和职业岗位氛围。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办学的有利条件,以企业的技术人员为主要研发力量,以直接将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搬入实训室为思路,以人才培养可以胜任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使校企需求有机地融为一体。
电机与电器专业以湘电为依托,以订单培养为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与湘电集团电机事业部、微特电机分公司建立了稳定依托型校外实训基地,打造符合工学结合,融教学、生产、科研、考证、竞赛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具有真实的岗位,反映当代电机制造行业新生产、新工艺、新技术。
二、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精心提炼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3]
1.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根据电机与电器专业定位的“两主体、三融通、五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湘电集团电机事业部六个车间、湘电微特电机分公司等电机生产企业,针对各职业岗位进行广泛调研,引入电机装配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以订单培养模式进行校企合作,采用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电机的生产制造、运行与维护为主线的“基于典型产品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实现教程与流程结合、评价与标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生产与教学结合,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
2.精心提炼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打破了原有传统教学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完全分隔开来的局面,理论与实践教学穿插在整个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
实践教学内容由分散在课程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集中周单独开设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半年以上集中进行的毕业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综合能力实践四大模块组成。在实践教学安排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按照电机生产制造、运行与维护职业技术领域和相关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遵循由基本技能到专项能力再到职业能力,最后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程序,用分阶段的方式强化实训效果,做到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构建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分段式、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见图2)。
三、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服从于教学内容体系,涉及教师队伍、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等诸多方面。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建设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共识。[4]
学校依托湘电,采取“校企互兼、双岗交替”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建立双师型教师成长的保障机制,通过下企业培养和从企业中选拔相结合方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实施专任教师业务培训、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四项工程。
2.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在于着力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和职业岗位氛围。[5]电机与电器专业依托已有的中央财政支持的风电专业实训基地,多途径、多形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做到核心技能训练项目都有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的就业岗位都有对口岗位顶岗实习,以保证学生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生产性实习实训(就业顶岗实外)占实践教学课时的50%。
校内实训基地本着理实一体、讲练结合、学习和工作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于一体,打造符合工学结合,融教学、生产、科研、考证、竞赛五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改建扩建和新建,目前我院电机与电器专业拥有各类学训室16间,能够满足本专业校内实训环节的教学、技能培训任务。承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考证工作;承接各类市级、省级技能竞赛。
校外实训基地借助于广泛的校企合作,重点建设稳定高效依托型、稳定合作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为教学、培训、实习和科研竞赛提供了有效保障;有选择地建设动态遴选型实训基地以满足就业和职业拓展需求。目前我院电机与电器专业本着校企双赢、齐抓共管的原则与湘电的电机事业部、微特电机分公司建立了高效依托关系。与湘电风能、深圳唯真电机等多家单位以签订订单班的模式建立了稳定的紧密合作关系。
3.加强实训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工作的重点,实践教学管理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训场地的有效利用,都离不开严谨、规范的实训管理制度的建立。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协议》、《订单培养协议》、《实习教学管理规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教学安全规定》、《实习指导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等。引入湘电力道文化,将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用于实践教学和实习场所的管理中,在实训基地推行6S管理制度,制订了《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室任课教师须知》、《实训室学生守则》、《实训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实训室6S管理规范》等。
四、健全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反馈体系
学院和企业共同建立和完善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构建由企业、学院、学生三个主体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学生校外生产实习由校企共同进行质量管理和教学评价,由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校内实践教学管理实现院、系、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院领导、教务处、督导办成员组成院级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系正副主任、总支书记、教学干事、专业教学团队主任、学生辅导员等组成系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由系学生会秘书处和学习部成员、各班学习委员(或信息员)组成学生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包括院级、教务处、系部主任在内的领导听课制度,巡视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教师评学制度等,对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职责范围、检查依据(质量标准)、教学要求、教学纪律等均作出明确的规定。
各实训项目均要建立科学完整的试题库和评分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的实训项目,直接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作为该实训项目的评价标准。将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形成以学生作品为主,辅以课程实训报告、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报告等内容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采取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以能力考核为主线,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逐步推行教考分离。
五、结语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构建项目驱动、能力提升、分层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电机制造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在促进本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专业师资培训、技能竞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爱芳.工学结合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38-41.
[2]武峰.高职模具专业-五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62-64.
[3]朱敏红,刘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研究[J].职教论坛,
2011,(6):17-19.
关键词: 能力本位 《工程测量》 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测绘科学不断地分化和综合[1]。面对日益发展的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高速发展的测绘技术相适应。因此,加强测绘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与快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我校测绘工程教研室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对《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工程测量》教学比较复杂,它既有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学,必须克服困难、大胆创新、承前启后、勇于改革。因此,我们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对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对原来的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拓展,将其分为测量基本技能模块(包含普通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全站仪的使用)、控制测量模块(包含三四等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和GPS静态测量)、地形测量模块(包含纸质测图和数字化测图)、施工测量模块(传统方法作业测量和动态RTK测量、全站仪施工放样测量等)和变形测量模块(包含沉降监测、位移变形监测和倾斜监测等)五个模块。改革后的课程体系突出了能力本位,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2.1以能力为本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过去我校将《工程测量》作为专业基础课定位,往往由于时间仓促与安排粗略,使部分学生无法将课堂知识与技能联系起来(表1为改革前《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教学情况)。旧的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尽科学,造成学生虽然对测量理论熟悉,但对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相对较弱的情况。为此我们针对岗位技能的特点,根据测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改革后《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教学情况如表2所示。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测量形势,我们对教学计划每年讨论修改一次。
由表1和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后的工程测量课程横跨三年,使工程测量技能的培养达到“三年不断线”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课时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互相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2.2以能力为本位,对实验实习进行改革。
传统的测量实习,存在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弊端[3]。为保证《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成功,我校把测量实习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阶段,同时对工程测量实习基地进行改建,在2008年新建1个校外测量实习基地――周立波故居测量实习基地,实习场地面积增至近6平方公里,能实现各测量模块的一体化教学,同时承担200多人的测量实习。并在测量仪器室的基础上建立测绘实践教学中心,主要用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岗位零适应期”的目标提供硬件支持,并专门引进工程测量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壮大专业教师的力量。
通过对2011级、2012级和2013级测绘工程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改革后,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质的飞跃。特别是在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测量工鉴定考试中,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成绩显著(如表3所示)。表3反映出在使用新的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后,考试通过率有大幅度提高,理论成绩通过率与实习成绩通过率最高分别达到87.36%和98.28%;鉴定考试通过率有很大提高,特别是中级工,参加鉴定和通过鉴定的人数为历年之最,通过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值。这充分说明课程改革对操作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实习单位的反馈,2011级学生对测量岗位的适应时间比往届学生缩短,运用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在每两年一次的湖南省测绘技能竞赛中,2010年我校参赛选手获得了个人第二名和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在2012年湖南省举办的“拓普康杯”测绘技能竞赛中,我校参赛选手获得个人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从上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2.3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工程测量》教学方法的改革。
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测绘技术,特别是GPS、RS和GIS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测绘教育的要求[4]。为此,我们成立了多媒体课件开发小组,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展评和上网交流会,切实提高教师的软件应用能力和多媒体教学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在课堂获得的理性知识与实践获得感性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外,我们还根据测量实训的特点采用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就是设定几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工程测量的技能。教师根据各测量模块的要求,结合测量的仪器、场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对内容进行再加工,精心设计各种教学任务。同时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体现教学成就,引导学生对这些学习成果进行积极评价,从而达到实训的目的。
2.4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成绩考核方法。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都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为此我们把理论和闭卷答题为主要的考试形式改为以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5],以课业综合考核为主,以笔试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综合考核包括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施工放样、数字测图和变形监测等多种形式,通过书面测试和操作测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专业技术等级考试,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普海.水利水电工程测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吉星升.突出能力本位,强化教学改革――谈《土木工程测量》课教学改革[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3(1):104-105.
[3]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4]汪祖民.对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测绘通报,2002(8):59-60+65.
【关键词】中职 汽车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也得到高速发展,目前我国汽车年产销量已达到1800万辆,已经是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由此也就需要大量的汽车服务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学习汽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开设汽车专业的中职学校和技校也越来越多。但目前职业学校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学校还应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欠缺,动手能力较弱,就业后不能马上适应岗位,存在着二次培训的现象。职业学校如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服务于企业需求,为用人单位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那必须转变观念,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要认识到在人才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上与普通教育和传统教育有着本质区别。职业教育应当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真正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方针,结合我校教学改革实际,探索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采用各种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学生顺利就业并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遵守客观规律的原则
教学方法改革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按照中职教育课程理念,探索适合中职学生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满足汽车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创新性原则
教学方法改革要有创新性和针对性,要能反映当代教育教学方法新的理念,其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4、紧密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方法改革要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和企业实际,满足学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符合职业标准与职业规范,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应加强以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推行教学改革
根据专业要求和课程特点,针对中职生的现状,我们大胆进行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具体做法是:
1、选择合适的教材针要突出职业,强化技能的特点,在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
象《发动机构造与检修》等专业课,要选择教材内容偏重实践,突出技能的教材,最好是有校本教材或自编教材。象我校汽车专业主干课程《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和《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检修》等课程使用的就是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
2、把教室搬到实训车间以车间为教室,学生们在车间上课
学习某一系统和部件的构造时,可以直接看到实物,并通过老师对实物的解体了解部件的结构及在车上的位置和作用。在介绍系统和部件的原理时,一方面直接看到了系统和部件的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演示其内在的运动状态和工作原理,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
3、按照企业生产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把全部同学进行分组,每一组就是一个学习和实习团队,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对各个小组进行管理和工作安排
如每个团队有一个车间主任,负责团队的整体事务,像工作任务的安排以及纪律、卫生、安全等。每个团队有一名生产经理,负责生产任务具体的落实,如制订工作任务书,编排操纵流程和工艺等,每个团队还有若干名小组长,来安排本组人员具体的动手和操作。团队还有库管部、接待部及结算部等,负责各自范围内的工作。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现代企业的氛围,努力做到与企业的无缝接轨。
4、加大实训力度,规范操作程序在实践教学中,要比照现实汽修企业的操作技术规范,按照教材及项目要求,根据学生自己编写的经过修订或点评过的操作工艺,来严格实施
要加大实习、实训力度,规范学生操作程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学习进行新的评价模式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的操作技能,平时的作业和实习报告。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体会
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现代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应是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因此,应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建立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围绕专业方向为前提,专业课程要进一步充实调整电子控制技术原理、计算机应用原理、汽车电器设备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汽车诊断仪器设备的应用等内容。汽车构造原理应以能代表时代特征的轿车为典型,并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把汽车最新技术结构、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培养,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合理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钳工和电工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是维修人员必备的技能。
2、加速双师型(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群体上讲是专兼结合的队伍,应能完成理论教学环节,从个体上来说,专业课教师既有教学能力又有本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加速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
3、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和实训设施的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 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块式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工作时的内部运动关系及结构原理,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汽车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设施方面,专业教室、实习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完整、齐备、典型的汽车及零部件和总
成,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同学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同时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还应创造条件与先进的维修企业挂钩实习,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很快掌握汽车维修业技能。
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的领域,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开设汽车维修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更应通过教学改革,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更好地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所需实用复合型人才培训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马勇智.汽车维护与修理,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