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危机概念

经济危机概念

时间:2023-08-09 17:33: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危机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危机概念

第1篇

习惯了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企业,在经历了这次经济危机之后,可能又开始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并渐渐忘记前两年的短期阵痛。如果是这样,那真是中国企业的悲哀。

在历史上,经济危机在破坏经济体的同时,常常还会留下一些有益的遗产。从市场营销的视角看,营销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是经济危机之后的副产品。为促进中国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提高,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该如何寻求营销创新?

经济危机与营销理论创新

现代市场营销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对危机的思考及反应。市场营销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当时的美国为了解决农产品的运输问题,逐渐发展起营销这一扩大消费市场的知识体系。之后,由于供给与需求之间产生的巨大矛盾,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企业不得不前所未有地积极推销产品,这种做法促成了销售策略与部门的发展。到了二战后的50年代,由于战争创伤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无论内需还是国际市场都受到重创,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崭新的现代营销观念。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则推进了国际营销和社会营销的大发展。

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新的营销创新机遇。随着企业的供应能力越来越强,而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期跟进,所以,当代企业需要研究如何寻求更有价值和更为准确的营销机会。

经济危机的本质从宏观层面来讲是有效需求的不足,比如投资需求受到抑制、消费需求出现疲软,以及出口需求严重受阻。从微观层面看则是投资和消费信心的不足,比如,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投资信心,收入预期不稳定影响消费信心。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危机影响的是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而不是消费能力,所以,如何在危机之后让消费者重拾信心是取得营销成功的关键。

经济危机正在消退,但也许新的危机还在孕育。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中国企业应当如何重新寻找新的总体营销机会,如何寻求新的营销突破之道?一言以蔽之,应当把重点放到顾客价值创新和重构价值定位方面。具体途径有三条:一是推进战略创新,谋求市场转换;二是探索模式创新,突破成长极限;三是策划技巧创新,实行精益营销。

顾客价值创新

古语有云:“吹尽黄沙始见金。”沃伦・巴菲特也曾说过:“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在我们看来,中国企业之前获得的收益增长常常只是一种表象,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掩盖了很多企业的战略缺陷。如果企业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其市场营销就必须引入顾客价值创新的观念。

当中国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几乎每一个企业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企业很少会去思考到底我这个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在哪里?另外,中国市场竞争不充分,常常给不少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不劳而获的机遇,得到了所谓的战略利益。这些企业很可能只是在营销策略上做了一点表面文章,并以此为它的战略收益赋予了社会伦理的光环。中国电信业和航空服务业就是这样的情况。同时,中国消费社会的来临,让任何庸俗的营销战略都可能取得不俗的业绩(如电视直销等),看看脑白金的成功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以上所讲的三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企业对市场、产业机会的看法,从而导致很多企业以为在营销战略上不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能力储备,只要有机会就行。

经历经济危机后,我们的企业最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自己能够给予客户什么样的价值。我们认为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企业营销必须坚持顾客价值导向,对这一观点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顾客导向不等于顾客价值导向。很多企业把顾客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但其对顾客关于价值的理解却是有偏差的。比如,自从CDMA被中国电信接手之后,不少顾客明显感觉到的变化就是备受短信骚扰,每天都收到不少于4条的垃圾短信。这种做法貌似从客户需求出发,却没意识到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需要分别对待。对某人有价值的信息,对其他人而言可能就是垃圾。

顾客价值不等于概念价值。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我国不少企业把顾客价值通过概念价值表达出来,而这个概念价值的背后或多或少装的是企业的利益。我们知道蒙牛是概念营销的成功实践者之一,它推出了“草原奶”概念,创造了常温奶销量超过鲜奶的销售神话。不过它也遇到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困境,这就是“OMP事件”。前两年蒙牛号称自行研发了OMP优质牛奶蛋白成长因子,并以此导入了高端牛奶品牌――特仑苏。但一些专家发现,根据蒙牛对OMP成分的描述,这种成长因子可能含有致癌成分。于是,蒙牛辩解说特仑苏中并不含有OMP,而是另外一种从新西兰进口的成分。蒙牛管理层给出的最新说法是,这个的确是管理上出现的漏洞。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企业营销的一个突出问题,即企业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通过概念价值把顾客给绑架了。

价值创造不等于价值传递。这就是说企业创造的价值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传递给客户。上海有一位经理人推出了一种“阳光助老服务”,可以在紧急状况下帮助老年人。这一业务通过短信和电话等手段进行运营,顾客每个月交很少一点钱,很方便。但是,到目前为止用户规模根本不够维持运营开支。虽然他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寻求政府的支持,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他没有为其服务找到一个合适的价值传递手段,也许整合性、捆绑型的营销方法比较适合这一项目。

价值传递不等于价值感知。这也是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的一些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因为农村消费者对于汽车、电视的品质要求跟城市消费者可能存在不同,所以常常出现企业提供的好产品不受欢迎,而企业认为不太合适的产品反而受追捧的局面。

所以,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需要思考怎样做好价值创新的工作,包括价值重塑与价值回归,我们认为其中一个手段就是要解决好所谓弹性营销的问题。在经济危机时代首先被压缩掉的产品价值常常是需求弹性比较大的那部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企业需要研究他们不同的弹性需求,从而给出相应的价值组合,这样才能适应经历经济危机之后的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为此,企业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的平衡或取舍:是强调质量为本还是营销为本?是追求核心价值还是延伸价值?是注重功能价值还是情感价值?从总体上来看,危机时代,应该多去掉泡沫、弹性的成分,回归到以产品质量为本的核心价值层面,尤其不能以营销手法掩盖质量问题。在后危机时代,企业要考虑多样化营销,注意大众市场与小众市场的区别,即在面对大众市场的时候需要偏向质量为本、核心价值和功能价值,在面对小众市场的时候则更需注重

营销手法、延伸价值和情感价值。

总之,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营销必须坚持精益营销的观点,套用古语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精益营销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精准营销,寻求更适当的顾客;二是精耕营销,寻求更深度的顾客互动;三是精心营销,寻求更细致的管理,这是一种强调人性化的营销管理模式;四是精益营销,寻求更卓越的效率。

营销实践创新

我们认为,营销创新可以分为营销战略创新(Strategic innovation)、营销模式创新(Schemainnovation)和营销技巧创新(Skill innovation)三种途径(统称为“3s创新”),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营销正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的创新着手。

营销战略创新

在我们看来,营销战略创新是指发现市场价值缺口,并通过创造和传递价值以弥补这一缺口的创意及其行动。

在经历过这次经济危机之后,我国企业应当尝试发现市场价值缺口的重要方向:一是在逆境中寻求机会,重点是分析和挖掘市场潜在的刚性需求。即使在最为困难的危机时刻,市场也存在相当大的刚性需求,比如对基本消费品、工业品的质量需求,这是企业营销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为此,企业应当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组合,从满足顾客的次级需求过渡为满足顾客的初级需求。另外,由于市场的有效需求总是不平衡的,因此会出现危机中孕育机会的可能。比如,休闲娱乐产业常常在经济低迷时出现反周期的增长现象。例如,美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麦当劳餐厅的数量应声激增,服务业指数也随之提升。

二是要学会通过价值链的重组创造价值增长机会。经济危机常常带来价值链的重组或变化,因此,通过产业链纵向上下游的移动可以开发企业新的业务战略或竞争优势。比如,宝钢、中铝在经济危机时期的后向一体化战略表明了这一机会的存在。另外,经济危机也告诉中国企业,当前我国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升级也迫在眉睫。如何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通过制造业向服务转型来实现价值提升,是这些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路径。

营销模式创新

当前,市场营销学界已经形成了对未来营销逻辑走势的总体判断,那就是传统的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逻辑日渐式微,而现代的以服务为导向的营销模式日益兴盛;以有形资产、价值嵌入为方式的交换将被以无形资产、价值互动创造为方式的新型交换所替代。总的来说一句话:产品营销的时代即将过去,服务营销的时代已经到来。

具体来看,到底如何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反思关于顾客价值主张的定位。其次,要寻求盈利模式的创新,包括价值转型。比如,用服务替代产品,变一次易为多次、分期的付款,或通过价值分拆、价值再造来提升原有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等。再次,要对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比如,在经济危机之后,上海东方商厦经过分析毅然决定由传统零售转向关系零售,主要依赖会员制等顾客忠诚计划带动营销业绩的增长,取得了很大成效。为什么?因为传统零售很难保证顾客的持续光顾。于是,东方商厦根据自身业务结构的特征,即50%以上的收益来自于固定的几千个人的现状,成立了大客户管理部门,并持续开发专门针对大客户的营销活动。这种有针对性的营销模式可以减少营销成本以让利消费者,提高产品价值,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营销技巧的创新

关于营销技巧的创新,我们向大家推荐奎尔奇和约兹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衰退时期的营销之变》一文。该文洞察了经济危机导致的衰退心理,并指出与家庭有关的营销理念是今天最值得推崇的,因为当下人们所需要的正是家庭所给予的温馨和安全感。文章指出要管理企业的营销投资,准则是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可以节约的钱则一定要捂紧钱袋。其中,该花的钱就是与营销直接相关的部分以及必要的广告投入。在奎尔奇看来,广告费用是绝对不能省的,因为它是连接产品与客户的重要纽带。他们指出了经济衰退时期可以采用的三大营销策略,即精简产品组合、改进产品定价以及加强信任,其中加强信任是客户关系的核心。

我们认为,营销技巧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产品、市场、品牌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常常遇到的问题是产品与服务不能两全齐美的矛盾。究竟是卖“阳春面”还是“盖浇面”,是追求经济型还是奢华型,是鼓励客户DIY还是提供集成化方案?也许经济危机之后,企业就需要给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价值组合,这是营销技巧创新的总体方向。

关于市场创新,中远置业(博鳌)公司的实践很有启示价值。该公司经营的酒店本来主要是依靠如“博鳌论坛”等会议来生存与发展的,是典型的B2B营销模式。但在经济危机时期,很多公司都尽力压缩会议开支,把普通会议改成电话会议、网络会议等。同时,也恰恰因为经济危机,很多顾客赋闲在家,需要通过旅游舒缓心情。因此,中远置业公司及时决定从B2B的市场转向B2C市场,并积极与旅行社联系,实现市场转化,尽力减少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收益的稳定增长。

第2篇

经济危机下创新品牌营销模式的典型即是快速时尚品牌,它们也是逆时代成长的企业范例。人们在经济情况不容乐观的时候,如果能做出具时尚功能且价格低廉的物品,这样肯定会受到大众追捧。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衣服才是快速时尚品牌真正的参考目标。这使得快速时尚品牌拥有了发展契机,大规模的企业实力提供了足够的能力紧紧跟随时尚变化。

本文将针对世界三大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历程及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总结出快速时尚品牌的品牌特点,以此展望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经济危机;快速时尚品牌;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 (B)-0000-00

引言:服饰流行是时代的镜像。它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经济因素又是影响服饰流行的主导方面。每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极大地改变着服饰流行的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服饰品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向。本文以经济危机这一全球性事件为背景,研究服饰品牌的发展能体现出当今社会服装流行品牌千变万化的发展现状。

1 经济危机对服装的影响

1.1 经济危机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整个世界逐渐联系在一起,地球村的概念逐渐显现出来,贸易交流的频繁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影响愈加强烈,经济对国家的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而逐渐蔓延到全球。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产生在1825年英国的货币经济危机,其次是1929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直至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又称次贷危机(或信贷危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危机呈周期性发生且周期越来越短,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人类社会影响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复杂。

尽管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带给社会的影响大致一样,即:“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于混乱和瘫痪状态”。经济危机可以带给企业、品牌以巨大打击,例如,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已经创立近一个多世纪身居世界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经济危机的影响可见一般。

1.2 经济危机对服装行业的影响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经济范围,而是通过经济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文明的延伸品上,例如服饰文化与服饰品牌。一般情况下,服装业的业内人士会总结出一系列受经济危机影响给服装销售带来的打击与挫折,例如销售渠道萎缩、客户数量和交易率下降、顾客群消费率降低等等。理论与实践上都证明服装市场肯定会受到消极影响,这是不争事实。但经济危机对服装业除了消极影响之外也能为服装新兴品牌产生提供机遇。例如老牌传统服饰品牌的下滑使服装市场得到重新分配,给新兴的服装企业带来可供发展的空间。

从消费者的观念、消费动机、消费倾向考虑,保守型的消费在经济危机下会使人们更加崇尚理性消费,消费者会用他们认为适量的资金购买适合且值得的产品,“物美价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我们可以说,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时候,消顾客对服装品牌产品的定价是否合理考虑的并不多,而当消费模式转变为保守型消费时,这种考虑成为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这样就促进了一些价格偏低的新兴服饰品牌有机会进行资金积累,吸引其他品牌的顾客,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内使市场生产资源提供分配,并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自身实力和传统品牌平齐甚至超越,这也就使得经济危机下一些品牌反而能在不甚活跃的市场中扶摇而上。

从品牌的角度考虑,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当传统品牌开始削减预算、减少开支、简化运营流程时,在市场上的宣传力度也会降低,这样就造成了在顾客方面的影响度会逐渐下降,会带给消费者以品牌下滑、运营不善等种种印象。此时,新兴的品牌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来消融对手的经济实力,扩大自己的市场占领比例。对比之下可以看出,经常持续性出现在市场的蒸蒸日上的新兴品牌肯定比阶段性季度性出现的传统品牌在消费者之中影响更大,这就造就了品牌发展的逆转。

简单的用价格来衡量新兴品牌在经济危机下的发展筹码是单一的,新兴品牌的崛起虽借助于经济危机,但在经济危机过后的时间里依旧能飞速发展,这归根于新兴品牌的新型营销模式。

2 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发展的快速时尚品牌

服装企业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品牌,例如Chanel、LV、范思哲等,这些品牌具有品牌价值,企业的发展核心也是其品牌价值,这就要求必须具备最高质量的设计团队和前瞻性的流行导向,企业产品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在经济情况较好的时段,人们普遍会降低对服饰功能性的需要。服饰更多情况是心理需求的体现。奢侈类的产品就是这种心理的至高追求产品。

另一类,我们可以称之为快速消费品牌,它们是建立在价廉、量大的基础上以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成长起来的。因为价格便宜,人们对其只会产生最基础的功能性需求,大众买的起,且对产品质量要求也不高,一旦产品损坏,就可重新购买。这类服装的对流行的敏锐度很小,基础产品居多,经营重点放在大规模生产上,产品设计要求较少。

《营销三维论―低成本打造强势品牌之路》中认为创新是一个品牌生存和发展的根源,而在今天只有创新才能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上立足,也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保留住顾客的忠实度和偏爱度。那些逆流而上的服饰品牌正是借助经济危机产生巨大的能量从而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品牌营销模式,用创新品牌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品牌影响以致席卷全球。每次经济危机的到来都会产生一些理念:例如“裙边理念”到后来的“口红效应”。尤其是“口红效应”,这个和快速时尚品牌借经济危机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在经济情况不容乐观的时候,如果能做出具时尚功能且价格低廉的物品,即“看上去很美”就好,这样肯定会受到大众追捧。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衣服才是快速时尚品牌真正的参考目标。

和上述两类服装企业做比较可以看出:快速时尚品牌打破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品牌模式。经济危机下创新品牌营销模式的典型即是当下流行的快速时尚品牌,它们也是逆时代成长的企业范例。快速时尚是这些品牌的理念定义,其实另一方面看也可以称之为平价时尚。我们称他们为快速时尚品牌的原因是它们如同快餐一样的时装消费模式,速度与价格结合的方式使得这类品牌的优越性应运而生。由经济危机而引起的市场消费者的反应直接体现在消费心理上,这种消费心理即称为:"平价时尚"。

2.1 日本优衣库发展模式与商品特点

UNIQLO是日本的服饰休闲品牌。坚持将现代、简约自然、高品质且易于搭配的商品提供给全世界的消费者。“衣服是配角,穿衣服的人才是主角”突出了其以人为本的穿衣理念。 2009年日本福布斯富豪榜上,UNIQLO的品牌创始人柳井正登上了首富宝座,柳井正的名言:“经济危机是我的好朋友。”优衣库是借经济危机发展的完美典型。

从美国大学内仓储式CD销售的模式中收到启发,认为服装也可以采取自助购物大卖场的方式销售。优衣库采用的是服装大卖场的销售方式,减少的租金压力,且提供了数量多、款式多的服装展现方式,使服装的目标消费者争取最大化,优衣库的产品可以卖给所有人,并且可以与其他品牌随意搭配,这种消费模式带给优衣库巨大的经济利润。优衣库所属为速售集团“FAST RETAILING”。这个单词简单明了的说明了这一企业的经营理念。快餐文化这样一种类似麦当劳和肯德基的饮食快餐先驱的成功范例被用于服饰上也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也更加坚定了优衣库的品牌信念。

2.2 瑞典H&M营销模式和产品特点

海恩斯莫里斯(Hennes&MauritzAB,简称H&M)于1947年由Erling Persson在瑞典Vsters市创立。海恩斯莫里斯拥有遍及世界各地的专门营销店,大量工作人员的储备支持是其优越的法宝。与众不同的是,海恩斯莫里斯没有自己的工厂。H&M买最便宜的布料,所有代工加工点都选在劳动力最便宜的地区,比如中国、土耳其等。1997年H&M承诺,所有商品全部标注生产地。就H&M看来,最迅速的策划时间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做好时间、价格、质量三方面的平衡。H&M的品牌经营模式认为,产品再好,没有人购买的话就只是废品,而且还占用库房容量,压滞资金流通,这样的话不如进行尽快处理,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撇清多余,且回笼的资金可以促进二次生产。

2.3 西班牙ZARA营销理念与商品特点

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零售品牌,成立于1975年。ZARA拥有庞大的设计师群;公司本身拥有9家成衣厂,从新款策划到生产出厂,最快可在一周内完成;ZARA的送货速度快;采取多样少量的经营方式,每隔3周其服装店内所有商品一定要全部换新。 ZARA深受全球时尚青年的喜爱,品牌设计师以其独有的年轻人激情与动力设计最为流行的新品,这与其设计团队常年集聚一线流行前沿是分不开的。ZARA的设计团队可以根据流行前沿的趋向、销售情况,包括饰品搭配等方面的收集与分析形成时尚前沿的最新数据,作为ZARA不断快速品牌推出的动力。

3 快速时尚品牌的特点

综上三个快速时尚品牌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快速时尚品牌建立了服装行业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简单概括快速时尚品牌的特点:

1、一流的形象、二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

2、快速、时尚、平民化

3、强大的实力提供超强的信息与物流支持

4、超高薪水聘请奢侈品设计师、国际巨星加盟

5、选址于奢侈品为邻,不惜工本

6、买手制,不是制造时尚,而是紧跟时尚

4 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前景

得益于经济危机的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我们可以笼统的概括为:因为它廉价,所以穷人可以购买;又因为它时尚,所以富人也乐于购买。

快速时尚品牌崛起于二战后的经济危机,发展于20时间80年代,成熟于21世纪,在多元化企业发展模式下,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次贷危机的阴影之时,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庞大的生产规模使之有更好的应变与创新能力来面对未来挑战。

参 考 文 献

[1]兰泽明.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 天府新论[J].天府新论编辑部.1996年1月版

[2]张丽.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企业营销渠道优化.山东纺织经济[J].山东防止经济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3]李光斗. 经济危机让谁成为日本首富.中国机电工业[J].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6月版

[4]无. 唐. 舒尔茨论述中国转型大趋势.电子商务[J].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5]孙参运. 洞悉顾客的购买过程洞悉顾客的购买过程.商场现代化[J].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年2版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23-01

进入20世纪之前,各国的会计准则都没有形成政策性文件性的正式规则。20世纪之初,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和业务复杂化,会计行业感到了会计规范化的必要性,人们开始产生使用统一会计规范的需求。1917年,美国公众会计师协会发表《统一会计》,这是现代会计第一份权威性的指南,拉开了人类通过会计政策性规范对会计行为进行管制的序幕。

1 美国经济危机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股票大跌,一月之内所有股票下跌了50%,大约260亿美元化为乌有,工厂倒闭、农产品滞销、流通手段被冻结,到处一片残骸。

全球经济专家从各个角度分析这次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最后,无序的会计规章被认定为市场崩溃的罪魁祸首。纽约证交所最先提出,要求在经济危机过后尽快恢复证券市场的公允性,并及时恢复公众和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于是美国国会成立了SEC,它有权规定财务报告编制中会计处理方法,这一机构的成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尽快规范会计准则的急切心情。

2 亚洲金融危机

上世纪末,亚洲发生席卷大部分国家的金融风暴。这次经济危机最初引发于东南亚: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这一宣布随机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随后,马来西亚放弃了对林吉特保卫的努力,就连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贬值对饿冲击。当年年底,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历史最低点,也引发了全国金融风暴。至此,东南亚金融风暴迅速演变为全亚洲的经济危机。

同上世纪30年代引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一样,亚洲金融风暴刚刚袭来,会计界便总结危机中凸显出来的会计准则的缺陷并作出相应反应:1998年12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成员向该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会计披露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吸取的教训》的研究报告,分析了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和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本土区域内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倒是被隐瞒的信息无法及时公开、披露不明确的信息被报表使用者误解作出错误的判断,这些都严重降低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也使得财务报告的应有作用大打折扣;二是审计准则不规范审计质量较差,导致不合规报表频繁出现而且常人无法判断其真假对错。同时,也提出会计规范在经济危机预警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了各种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透明度的意见。

3 透过全球经济危机理性分析会计规范发展方向

3.1 理性分析会计准则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投资机构、债权人等的判断和决策往往取决于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但是政府、投资机构、债权人的这些判断和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的经济利益,可见严格的会计准则和公允的会计信息与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会计准则不会直接导致经济危机,但结合经济发展的现状逐步去完善会计准则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事实上,理论界无法编制全无偏完全公允的会计准则,但是理性分析会计准则与经济危机、会计准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规范意识和预警意识,是完全可以延缓危机避免损失的。

3.2 透过经济危机及时总结会计准则的缺陷

每一个时代制定的会计准则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并符合当时的经济现状,而经济危机过后,人们会从危机残局中重新认识现有会计准则的缺陷和局限。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发现历史成本的缺陷,于是提出公允价值概念,认为公允价值能更真实更迅速地反映核算主体的财务状况。而在新一轮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的缺陷又暴露无疑,金融机构的损益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条件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利润被高估,夸大了预期;在经济形势不尽如人意时,核算主体的资产价值往往会被低估,报表会显示亏损。可见,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受经济环境影响过大,这便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使他们或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这也意味着公允价值属性反映出来的价值也只是相对公允。

3.3 提高认识,严格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框架

会计准则实质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客观反映核算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利益,但是在经济危机中,准则制定机构很可能要屈从于政治需要而偏离实际制定准则。所以需要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相对严格的会计框架,并作为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使具体的准则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更有助于维护公众利益。

认清经济形势,客观看待经济危机,逐步完善科学的会计准则构建体系,并使现有的会计理论研究更加系统化,这样才会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公信性,帮助会计准则赢得广泛的信任和权威。

第4篇

目前的这场看起来由金融、石油能源的各种资源配置失调引发的次贷危机,只是一种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停滞并得不到推动而产生的危机,其它都不过是现代社会在旧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积累起的巨大社会生产力面临着崩塌的表象。所以,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一旦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未来生产力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的时候,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才算真正结束,届时呈现给世界及世人的是新的社会价值体系。

1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几乎同时也开始为我国企业所接纳。尽管企业文化从术语上看仍有一些歧见,但对其内容所揭示的本质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所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企业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甚至在同一民族条件下,企业文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在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企业文化,本质和形式基本是统一的、一致的。“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是企业的基本管理理念,“多、快、好、省”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当作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手段。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这改革开放公有制形式在我国企业中比例越来越小,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全方位的运用,使原有的“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弱化了。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引进外资、技术和接受新的管理理念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成为企业彰显个性、代表企业利益的旗帜。而真正把企业文化作为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沟通外部环境及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还是在市场经济在我国确立以后。这时,企业已不满足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形象工程,简单模仿国外及在我国的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中于搞所谓的CI形象设计等,而是把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本质联系起来,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手段、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沟通的工具、更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中、西方企业文化比较

中国与西方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渊源都有所不同。不论是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文化,还是早期古希腊、罗马西方文化都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征服和改变,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摆脱自然状态的束缚,同时也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彼此的尊重,形成了如今的以注重自我权利为特征的人本位型伦理的价值观,并以此通过鼓励个人奋斗、创新竞争的核心价值概念,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而中国的文化、文明的形成与发生是在原始社会,以家族、联系为基础的宗法文化及政治并没有随以后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出现而削弱或消失,反而成为以后两千年来中国“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核心政治的基础,自然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求仁”、“内省式人论”的基础。这种以家为基础,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基础建立和谐又绵绵不绝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从而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不难看出,东方文化走的是悟性发展道路,其非逻辑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学科化和学校化的传播方式,因而在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时代呈现出逐步衰落的状态。西方文化走的是理性发展道路,其逻辑特性决定了适合学科化和学校化的传播方式,因而主导了世界几百年的发展过程。

但不可否认,中西方都以几千年的各自特色传统文化贡献与世界文明,但也有其不好的糟粕及思维方式,阻碍着彼此间进一步交流与融合,阻止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为企业的治理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更是国际化、市场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背景下的产物。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中西方企业文化之间在法制上、道德上、权力关系上、信用上、人事关系上、环境上方面的差异。

3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

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冲击,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将进一步显现。面对工业领域的部分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不断面临各种困境,我国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并也取得了出色效果。但我国的企业文化仍需要有一较长时间的适应与变革时期。一方面是这次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深刻程度则显得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文化发育度还不够;还有就是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冲击力度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显现。

3.1本土文化影响力日益弱化,外来文化乘虚而入一般而言,当经济危机冲击实体经济时,相对文化及文化产业却是个机会。而我国的经济文化、企业文化却相反。去年年底中外两部电影《阿凡达》、《孔子》的先后放映所产生的直接对垒,票房比拼的巨大差距足以让人深思。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署名文章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最近中国发生几条令人很不自在甚至啼笑皆非的新闻,张家界乾坤柱改名哈利路亚山;湖北蕲春宣布韩国女星张娜拉为李时珍形象大使;山东发行孔子为主题的福利彩票。这些都说明在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在经济依然保持一定强劲发展势头,但一些企业和国民接受排山倒海而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文化上显示出茫然无措。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从本质上遭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正从内容或形式上日益成为经济文化的符号;这也说明国人与企业对追求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的社会文化需求的迫切性。这些都会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3.2各种不同背景文化特别是不同层次文化的矛盾这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莫过于丰田召回门事件。丰田召回门初看上去和我国企业文化没有关系,但仔细分析,却有相当大的关系。其反映的更深刻国际背景是:与经济危机相伴相生的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日本经济的衰弱;另一方面,这次丰田门其实也是亚洲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冲突,更是亚洲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在法制、诚信及信誉善于西方文化的冲突。引起丰田门的这些内部外部的文化因素,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

已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设法改变完善。我国企业管理者及公司员工从中应汲取的经验教训是:重视企业产品的市场反馈;重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任何时候,绝不能忽视消费者的利益,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3.3“沙滩文化”难以抵御金融海啸的冲击尽管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及社会各整体行业面临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及新企业管理模式探索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我国的一些企业都会面临生存与发展问题,企业员工也会为企业的前景及自身的生存前途担心。但这些并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在于改革开放而重组、合资发展起来的我国众多企业以及日益大量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现代经济的基础,而恰恰是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根基浅薄、企业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不成熟甚至淡漠。有这些企业构成的企业文化,无疑是一种“沙滩文化”。

4经济危机下构筑新世纪的我国现代企业文化

4.1坚持科学理念,明确社会责任和坚定发展信心,客观应对困难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谁能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谁就能竞争中脱颖而出,勇立潮头。经济危机,企业文化的试金石。企业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危机中发展起来的,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而这次经济危机更给了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以重塑现代企业文化的良机

4.2抓住机遇,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企业总是要先有战略然后才有企业文化。对于先有战略还是先有文化的问题,就有些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不好回答,但中国联想集团柳传志先生就通过自己的实践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他总结的这三个基本工作是这个顺序: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实际上,搭班子的工作就是组织、建设和形成有共识的团队。团队的确立就是战略的开始,只有通过战略,才能使企业的理念与使命得以实现。而战略的成功是以全体成员及整个队伍的成功为前提,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抓住机遇、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的基础。因此,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就是企业文化传播、影响、共享、内化的过程,是企业文化才真的形成和实现过程。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当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创新本企业的优秀文化、借鉴社会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才会力克当前困难,化解经济危机与矛盾。并通过培训、沟通等多种推广方式来支撑公司经营管理举措的实施以克服当前遇到的困难,化解经济危机;对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予以及时修正,形成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消除公司推行经营管理措施的思想和文化障碍。因此,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与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密不可分。只有这样,培育出得到社会市场认可的企业强势自主品牌,现代企业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

4.3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这次金融经济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绝好时机。它不但可以促进我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以及促进总体经济运行更加有效合理。而且,可以一扫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颓废气,重塑民族道德新理念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转变经营观念、增强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与开展企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紧密相连。只有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基础上进行企业品牌和形象建设成功了,现代企业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引导和培育创中小企业的先进企业文化的形成,来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准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在经济危机中,把握好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机遇,为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和一个切实有效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新型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

4.4向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是新企业文化的起点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的较量。那些有强有力企业文化支撑的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营养,公司的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财富世界顶级企业中没有哪家公司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第5篇

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引发的各种劳动关系纠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和由劳动关系问题所引发的大量增多。而在当前,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劳动关系问题开始爆发,直接挑战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发展。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

经济危机下因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而采取的裁员、减薪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企业内部和谐,劳动争议案件不断攀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于是裁员、减薪等手段成为企业应对危机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

二、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多样化

经济危机下,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过去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因用人单位除名、辞退而发生的争议,现在主要有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的劳动争议,而其中又以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居多。在劳动报酬的争议中,有关加班工资的争议最多,占到6O%左右。

三、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缺陷显露无遗

现阶段,伴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逐年上升,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暴露出程序繁琐、环节多、消耗时间长,劳动监察不力,从事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仲裁与审判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等问题,甚至出现强制仲裁和仲裁前置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带来重重困难。

四、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和职能密切相关的纠纷越来越凸显

招聘管理中的公平就业、各种歧视(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来源地歧视、户籍歧视等)、劳动合同不规范;薪酬管理中的工资、加班工资、保险福利等、人力资源离职中相关的培训费、薪酬等之争。

经济危机下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分析

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当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过程中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更与我国长期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劳动关系的问题一直“潜伏在水下”,但是当经济危机时,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原本就存在的劳动关系矛盾开始“冲出水面”凸显出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制定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比例仅为12.9%,建立并按照制度执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9%,建立并执行员工申诉制度及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的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在已建立起相应制度的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不按照公司的规定执行考核制度及员工培训制度。

二、企业的人 资源管理实践更多的是停留存理念上

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盛行。曾湘泉曾撰文指出:“中国人的概念之先进可以与美国人相媲美,美国今天登出的东西,一周后绝对在中国的报纸上能看到。多年来概念是满天飞,行动是地上爬。”“中国人不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而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进程较慢

很多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存在拖欠工资、超时加班、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行为,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没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仍然沿用原来一些不规范的做法。

抓住机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经济危机对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提出,经济危机是一次灾难,更是一次机遇,经济调整必然导致资金的重新配置,甚至是国际性的重新配置,其中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配置。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创新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奠定基础。

一、重视并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贯彻以人为本,就应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了,员工的利益得到保障了,员工的满意度就提高了,企业的目标也实现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落到实处了。要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入手。

二、企业应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为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经济危机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招聘活动普遍低迷,有很多企业冻结招聘,或大面积裁员。我国的企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但是,我们也看到经济危机给我国企业吸收高素质人才和紧缺人才带来了机遇。企业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人才储备。因此,经济危机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机遇。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素质,改进服务质量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生存与发展,在国际竞争中于不败之地,一个极其重要和关键的因素,就是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一大批优秀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者号称是“管人的人”,,只有提高他们的素质,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真正为企业选才、育才、用才、聚才。

四、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劳动关系

企业工会是广大员工的“娘家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同时工会组织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是员工利益的代表,也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实现良好沟通的桥梁和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工会组织,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困难,了解企业的问题,传达企业的战略,让员工理解企业的困难,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因此企业应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工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作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五、切实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规范企业用工,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

一是企业要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是建立稳定协调劳动关系的基础,也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依据。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就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与员工签订合法有效的规范的劳动合同。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在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下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样既使员工的合法权益有了保障,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又能够使企业广纳贤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二是要依法办事。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管理员工,以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由于违法侵权而产生的成本。三是要加强员工法律的培训,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帮助员工了解法律,提高法律意识,合理使用法律。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的使用者之间建立相互沟通、全面协调、依法治理、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本着互惠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公平、平等的建立劳动关系,并解决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当前经济危机下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 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

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紧张冲突表现的比较突出。18世纪产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大量手工业者失业,恶劣的工作条件、原始的剥削方式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劳资矛盾不断激化。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引发的各种劳动关系纠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和由劳动关系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而在当前,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劳动关系问题开始爆发,直接挑战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发展。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1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

经济危机下因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而采取的裁员、减薪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企业内部和谐,劳动争议案件不断攀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于是裁员、减薪等手段成为企业应对危机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不仅一些中小型企业如此,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采取同样的措施。企业裁员、减薪的措施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1.2 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多样化

经济危机下,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过去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因用人单位除名、辞退而发生的争议,现在主要有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的劳动争议,而其中又以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居多。在劳动报酬的争议中,有关加班工资的争议最多,占到60%左右。

1.3 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缺陷显露无遗

现阶段,伴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逐年上升,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暴露出程序繁琐、环节多、消耗时间长,劳动监察不力,从事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仲裁与审判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等问题,甚至出现强制仲裁和仲裁前置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带来重重困难。

1.4 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和职能密切相关的纠纷越来越凸显

招聘管理中的公平就业、各种歧视(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来源地歧视、户籍歧视等)、劳动合同不规范;薪酬管理中的工资、加班工资、保险福利等、人力资源离职中相关的培训费、薪酬等之争。

2 经济危机下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分析

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当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过程中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更与我国长期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劳动关系的问题一直“潜伏在水下”,但是当经济危机时,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原本就存在的劳动关系矛盾开始“冲出水面”,凸显出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是停留在口头上和口号上。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制定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比例仅为12.9%,建立并按照制度执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9%,建立并执行员工申诉制度及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的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在已建立起相应制度的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不按照公司的规定执行考核制度及员工培训制度。曾湘泉做过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调查后发现90%的企业不知道什么叫工作分析、工作评价。

经济危机发生后,企业的应对方案除了解决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上的问题之外,主要解决的是管理的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很多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感受到由于没有解决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迫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感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2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多的是停留在理念上

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盛行。曾湘泉曾撰文指出:“中国人的概念之先进可以与美国人相媲美,美国今天登出的东西,一周后绝对在中国的报纸上能看到。多年来概念是满天飞, 行动是地上爬。”“中国人不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而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所以我们掌握着世界非常先进的理念,但是实践操作上却远远落后。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很好的工作分析技术,没有职位说明书,没有基础工具,我国企业的招聘、考核、薪酬、晋升、培训缺乏依据。正是由于实践操作上的薄弱,使得企业在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只能靠裁员来应对,而裁员时不分良莠,不管有用无用,一刀切。这种“冲动式裁员”带来的是经济一旦好转,企业将无才可用。现在经济开始逐渐回暖,很多企业又出现招人难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当前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问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力变得尤为重要。

第7篇

故事都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主要方式,历史则是故事取材的重要来源。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多数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历史故事教学的原则和内涵及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历史放事 历史教学 运用策略

引言

在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十三四岁的少年正处于对一切知识允满求知欲望的阶段,在学习方式上,形象思维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在快速发展中。初中生对于生动的故事天生就有强烈的兴趣,而生动有趣的故事也能对初中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力。事实上,中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是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可能不喜欢某一门功课,不喜欢某一个老师,但没有几个不喜欢听老师讲故事的。讲故事可以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本文分析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我国大多数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概述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借鉴历史、联系当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等。这就凸显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历史学致就是由历史课程的筋骨历史线索,历史课程的灵魂历史规律,历史课程的血与肉历史史实,历史课程的细胞历史概念,历史过程的还原都是靠这些过程规律统一结合的。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做到联系这些过程规律,让学生做到有效记忆学习。可是,这些规律很多时候都是由一些繁杂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构成。大量的信息让学生的学习非常吃力,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会逐渐出现厌学情绪。很多老师的教学模式都是传统的强行记忆教学,这就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很多烦躁情绪,加上历史中考的分值较低,很多学生和家长根本就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些不良现象,给我们历史课堂的有效展开增加了很多障碍。

二、历史故事教学的原则和内涵

历史故事就是以历史图籍和历史文献为素材,借助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对曾经的历史通过历史书籍和故事给予重现。这样,就可以将原本枯燥的历史事件和时间,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更加直观的教给学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历史故事通常都有跌宕起伏的情感和悬疑的故事情节,能调动人们的热情,如果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必然会很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整个课堂都保持高度专注,学习效果也会出人意料。教师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三、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通过对新课引入历史故事,情境创设,激发学习情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标志着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部分准备得好,一定能够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行激发,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授课教师所讲的历史。为此,在新课引入部分,授课老师可以抽出上课时间的一少部分给学生们讲一个有关的历史故事,当做本节历史课开始的“小热身”,使学生通过倾听故事进入到历史学习的最佳状态,根据一定的步骤将历史故事的相关史实进行研究。学生在认识相关的史实过程中精力是集中而且充沛的,能够将引导中听到的故事和教学内容相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史实的印象,从而提高听讲的效率。授课教师所讲的历史故事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历史故事,还可以是古代诗词中提及的历史典故等。比如,在讲授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会提到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唐玄宗在后期的统治是腐败的,由于沉迷酒色,还涉及到了杨玉环这个人物。然后,就可以将杨玉环的故事引入新课。古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便是杨玉环非常喜欢吃荔枝,于是唐玄宗就派人将荔枝不断的运到宫中,可以看出唐玄宗对于杨玉环是非常宠爱的。利用这个故事来引出主题,使学生在听故事中的状态进入“安史之乱”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2.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将历史内容由抽象化转具体化

初中历史教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世界历史,另一部分是中国历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可以有效的简化知识点,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更加方便,使历史的知识点得到有效的理解。例如,在讲授“经济危机”这一章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美国进行讲述,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当中的一些历史事实,来说明这场经济危机对美国人民的影响有严重。这是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其中讲述的是美国在大萧条时期的故事,同样也是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危机的时期,有一位年轻姑娘历尽艰辛终于得到了金店销售员这一职务,可以负担她和母亲在生活上的支出。然后,有一天,一名满脸憔悴的男人来到了金店,一枚一枚的看着戒指,随后就离开了,这位姑娘的服务态度特别好,心里想着好不容易来了一位顾客,但是这个男人什么都没买,就离开了;姑娘在下班后清点戒指时,忽然发现戒子缺了一枚,然后意识到男人趁机拿走了,但是如果找不回这枚戒旨,她就会失去这份工作,而且需要进行赔偿。姑娘后来进了男人的家门,和他说了一些话之后,男人抓着姑娘的手表示十分感谢,那枚戒旨就这样的失而复得了。听完这个故事,从中可以了解到工人失业的现象在经济危机中非常严重,工人消费水平低下,难以满足正常居民的生活。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进行相关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会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等;由于学生刚听完历史故事,都会很积极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回答问题就是进一步的认识“经济危机”这个概念的过程。通过故事可以将经济危机由抽象观念转化为具体事例,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授课老师需要精心的选择历史素材,并且掌握好讲故事的具体时间,在讲述时需要生情并茂,以便学生可以融入故事当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被激发,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和投资,市场的利率已经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理性人预计到利率在不久的将来会上升,而对应的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因此,人们纷纷抛售手中的债券,换成现金储存在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个经济主体,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是现金为王的坚定信奉者,都无一例外地把收到的现金储存起来,不进行任何消费或者投资。由于货币的基本特征是流动性,而人们对于货币现金的无限偏好,可以表述为流动性偏好。那么,流动性偏好对当时的政策制定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在流动性偏好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情况下,这种共识必将深刻地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如果政府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进一步降低利率,增加社会的流动性,从而改善经济状况,这种政策意愿很可能会落空。原因在于,当政府增发的货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流转到经济主体手中的时候,受流动性偏好的影响,经济主体会不约而同地把收到的货币储存起来,从而使这些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经济主体对货币的偏好以及储藏行为与政府发行货币促进交易,盘活经济的政策意图背道而驰,因此,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在当时是无效的,而财政政策则是非常有效。之所以说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原因在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摆脱流动性偏好陷阱。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发行公债以及减税,能够直接带来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这种总需求的增加又可以通过社会总供给的增加而得到满足,并且这种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以社会物价基本不变为基础的。因此,在流动性偏好存在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政策对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无能为力,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如果以上的经济逻辑成立,那么,政府必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承担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政府如何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就成为一门科学,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就是历史的必然。至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无非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极端情况而已。在“凯恩斯区域”,LM曲线呈水平状,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能带来利率的上升,而不能带来社会总产量的增加。相反,如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则可以实现在利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达到增加社会总产量的目的。因此,在“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有效。与之相反,“古典区域”对应的LM曲线是垂直线,这是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不仅能够降低利率水平,而且能够促进社会总产量的增加。如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造成利率的上升,物价的上涨,而对经济增长毫无帮助。因此,在“古典区域”,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这场危机认识的越深刻,对历史背景掌握的越充分,越能够正确地理解宏观经济学中凯恩斯提出的各种概念和政策主张,越能够高屋建瓴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作者:毕艳峰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生本理念高中政治教学

引言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生本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能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体会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享受教育的同时,充分理解教育的真谛。让教师明白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教学的引导者以及知识的传递者,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是教师真正目的,教师的职责不是教学生学习,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这一理念,通过帮助学生拜托依赖心理,教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才能让学生摒弃旧观念,接受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习质量。

1.生本理念的基本内容

生本理念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它是指为学生自主学习而创设的教育理念,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提出,人的情感和感悟是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理念。针对学生而言,感悟是人精神与生命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主要部分是学习感悟,而不是积累知识。生本教育提倡以实践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受生本理念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才是学生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去感受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学习的真正含义[1]。生本教育提倡减少频繁的考试,通过提高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期频繁的考试会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素质教育考核,通过积累生活中生动、自然的感悟的积累,以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生本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突显学习的自主性,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通过创新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2. 新课改本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

2.1新课改生本理念下对高中政治教学备课的实践

生本理念的要求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针对教学而言应该从备课环节开始,备课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在课程开始以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是优质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课程做到胸有成足的重要准备,所以生本理念下的高中教学的备课应该脱离教材本身,在原有教材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热点时事相结合,改变传统局限于教材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高中政治课堂不再乏味[2]。

例如,人教版高中政治中,针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危机全球化”这一章节时,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搜集相关资料,针对经济全球化这一理念的概念、产生原因主要体现进行阐述,然后对其经济危机的造成原因分析,将历史上重大的经济危机加以列举,对经济危机全球化这一理念进行多角度讲解,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经济危机全球化的严重后果,体会到只有发展经济才是发展国家的必由之路。

2.2新课改生本理念下对高中政治教学课堂的实践

课堂是贯彻新课改生本理念的重要环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高中政治课堂上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本,更不应局限于教师的讲解,而应该通过自主学习加以延伸,通过课堂学习真正理解相关知识的概念和深刻含义,学会用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课堂结合实际生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明确了解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又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3]。

例如,某高中政治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教材中“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单元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传统文化的实例,加以引申,让学生联想到传统文化中的古诗、书法、绘画、服饰等、再由教师进行引导,通过本土文化、民族特色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学习政治知识。

2.3新课改生本理念下对高中政治教学课后的实践

新课改下的生本理念以布置作业为主,帮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知识巩固,强化。通过改变传统高中政治作业的偏重偏难的问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理论,要做到既让学生脱离作业的苦海,又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以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这不管是对于学生当前的学习或者是日后看待问题的理念,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例如,某高中政治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教材中“生活中处处有哲学”这一章节时,在结束这节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生活中的哲学有哪些?”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将生活中的哲学进行分类,举例说明。通过将全本同学分为小组,让小组组员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进行回答,并在下节课对学生的搜集成果进行汇总,这样的作业趣味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积累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哲学这个理念。

3.结语

高中政治教学必须将新课改生本理念为主要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这个概念融入教学工作,改善以往政治教学枯燥乏味的形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政治知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主编.生成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第10篇

关键词:奥地利学派 经济周期 经济危机

一、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一般可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也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

根据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指的是一段时间内所有市场和产品的普遍性的繁荣与萧条。同时指出经济波动仅仅是指某些个别市场或产品的繁荣和萧条,这种繁荣和萧条是非普遍性的。所以,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有本质区别。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是货币因素引起的。在货币经济中,由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此外,在生产部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成为普遍的形式。由于在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二、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发展历程

1. 奥派经济周期理论的起源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门格尔的高级财货理论、庞巴维克的资本利息论和维克塞尔货币和利率的关系等。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定义了“财货”的概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就是需求品。门格尔进一步引出了归算思想,即高级财货的财货性质为低级财货所制约。再进一步,由高级财货的需求派生理论,是资本的迂回生产理论。庞巴维克吸收了门格尔的迂回生产理论,提出了资本与利息的理论。维克赛尔提出了两个利率概念,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当两种利率相一致时,经济达到一般均衡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积累过程理论”。

2. 米塞斯经济周期理论

米塞斯借鉴了货币学派、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威克塞尔关于自然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区别,同时结合企业家的精神,展开对繁荣一萧条经济周期的研究,并认为其是通货膨胀性信贷扩张的必然产物。这种扩张人为地压低利率,不仅导致在消费商品上投资不足,而且也引起在高级别资本品上不恰当的投资过度,也就是所谓的“不恰当投资”。对此,米塞斯认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不可避免,首先要停止货币扩张,但不必要急剧紧缩,不要人为控制工资、价格、消费或投资,让经济自动恢复正常状态。米塞斯进一步指出自由银行制度将会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3. 哈耶克经济周期理论

哈耶克认为,通过信贷市场向经济体系中注入新货币会降低利率水平,从而导致资源的错误时际配置。因为利率降低后,投资者获得资金的成本下降了,这会使人们增加投资。在资本报酬率较高、生产周期较短的投资项目的资金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会把钱投入生产过程较长的新增项目,构成了一个繁荣的过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某些生产要素会供不应求,这些要素的价格就会上升,成本的上升会进一步增加信贷需求。如果此时投资者撤回投资,这样做的后果是,已经投入的成本很多是不可收回的,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与这些资源相配套的就业人员也将失业,经济将陷入萧条。

三、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危机的反思和对中国的启示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一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普遍性的繁荣与萧条,所以就必然能做出一些预测。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米塞斯和哈耶克都预测到了。在米塞斯和哈耶克他们看来,任何一个经济中判断经济是否过热,而主要应该看利率水平和信贷扩张。

当今的奥地利学派拥护者,如彼得席夫、威家、KrassmirPetrov等同样预测到了去年的金融危机,他们分析经济的理论框架来自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罗斯巴德认为美联储实行持续的低利率和信贷扩张政策,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产生了虚妄的繁荣假象,因为政府的管制和干预扭曲了市场的价格机制,人们疯狂地借钱买房和进行投资,由此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急剧膨胀。

在这次危机中,有人直指根源是按揭的住房消费信贷,把危机的矛头直指次级信用的住房抵押贷款。但是就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来看,贷款的对象无论是信用评级高的优质客户,还是评级低的次级客户,都发生了信用扩张,势必造成错误投资。投资银行又青睐房产项目,通过各种证券打包业务把风险分摊或者转移到其它保险公司及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当经济处于高涨时,高风险带来高利润。而当处于低落时,放贷居民还贷压力不断加强,最终导致房产市场不景气,造成巨大的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的资源浪费。

为了应对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中国政府采取了诸如数次降息,扩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额等措施来确保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从而引发了诸如固定资产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银行信贷资金投放量急速增加,但是并非全部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股市、房市等等问题。而一旦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调整金融政策收紧银根,我们就将面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链断裂,股市、房市泡沫破裂等等连锁反应(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在诸如多晶硅等某些固定资产投资上存在盲目建设的情况,从而出台各种行业准入政策来限制某些项目的盲目建设),从而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因此,政府在对经济采取调控措施时,应该多考虑经济周期方面的因素,力争调整经济周期的长度,尽量缩短经济衰退期的时间,而不是试图否定经济周期或消灭经济周期,从政策的短期和长期效应上力求达到平衡,才能真正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雷,中国的资本形成条件与货币政策效应[J].管理世界改革2003,(9):28-35.

第11篇

关键词:国家财政危机 社会资本 社会支出 社会投资 社会消费

国家财政危机理论是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1973年在《国家的财政危机》一书中提出这一理论。国家财政危机理论分析了在国家经济职能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领域的新变化,提出了国家财政危机这一经济危机新的表现形式。

国家财政危机理论是西方学者对上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理论成果。在国家经济职能依然十分突出的今天,这一理论在西方国家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探讨和借鉴国家财政危机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积累社会条件的变化,把握财政的地位和职能,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

传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并不把国家当作与经济危机的发生直接联系的因素。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西方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加强,西方者开始重视国家在经济危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但国家始终是传统中的上层建筑范畴,不可能是一个生产性的机构。美国学者巴兰和斯威齐在60年代所提出的经济剩余理论中,国家的作用也只是体现在经济剩余的吸收上,认为国家依然是纯粹消费性的。

奥康纳国家财政危机理论中,第一个创新是赋予国家在资本主义再生产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奥康纳从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中已经发生的重大变化来确立国家的生产性角色。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积累也表现出社会化的特征。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许多社会化了的条件,只能由国家而不是私人资本家来创造。例如耗资巨大的公共工程,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发挥重要的作用,而私人资本就不可能承担其投资、建设和维护,唯有国家才能担当此任。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是维持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由社会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显然比私人资本更有效率。通过国家开支的运用,国家在创造社会再生产条件的同时,形成了国家产业部门。这样,国家再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也不仅仅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者,而是社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是国家资本家。

国家作为社会资本家的功能,与国家作为一般社会管理者的功能发生矛盾和冲突。奥康纳用“合法性”(或译“义理性”)概念来描述国家与积累对立的一般社会管理功能,意指国家不能单纯站在资本积累的立场上,通过牺牲工人阶级的利益来维持积累,而应该凌驾于各个阶级之上,尽量协调、缓和阶级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公正,从另一方面创造资本积累的条件,即经济发展所必要的社会安定环境。

奥康纳对国家作用的分析,实际上是在国家作为一般社会管理者和一般国民经济管理者的基础上,加上了国家为维持私人资本能有利可图地积累这样一个条件。这样,国家就变成了生产性的,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国家只是间接地对剩余价值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奥康纳突破了传统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界限。

国家开支的构成

奥康纳国家财政危机理论中,第二个理论创新是使用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支的作用进行分析。显然,国家履行上述两重职能的活动,从而国家双重角色之间的矛盾,都通过国家开支表现出来。奥康纳第一次独创性地从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将国家开支划分为社会资本和社会支出。

社会资本就是国家开支中用来创造剩余价值生产条件、体现国家积累职能的部分。社会资本包括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社会投资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资本利润率那一部分国家支出,主要包括私人企业无法承担、必须由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和服务设施,例如通讯卫星、水坝、高速公路、输油管道等等。社会投资相当于不变资本,但它是由政府投入的、具有一定社会化性质的不变资本。在这里,不变资本的概念拓宽了。社会消费指为了降低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从而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的那一部分政府支出,例如社会保险、教育事业、公共医疗等。社会消费相当于可变资本,与社会投资一样具有一定社会化的性质。概言之,社会资本就是国家支出中的间接生产性支出。

社会支出是国家支出中的纯粹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维持阶级统治、保证社会安定和提高消费能力,体现了国家的合法性职能,也体现了社会为经济发展所支付的代价。例如,国家维持法制的开支,对失业者的津贴,对穷人的救济等。显然,这部分开支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起作用,应该排除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外,但是,从价值范畴出发给这一部分开支定性不太容易。笼统地说,它属于由社会扣除的、支付给非生产人口的社会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社会资本和社会支出之间并没有一刀切的区分标准。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政府开支中的社会资本和社会支出难以清晰划分。一项政府开支,可能同时具有多重性质。奥康纳以国家投资的高速公路为例,认为高速公路用作商业运输时,这种投资是社会投资,而用作工人上下班时,便是社会消费,而当高速公路被五角大楼使用时,则是社会支出。造成这种重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无论是社会资本还是社会支出,都有十分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另外,价值范畴本来就是高度抽象的概念,使用这些概念判断一项十分具体的政府开支对剩余价值生产和整个社会的作用,其结果必然是各种作用交叉重复。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难以区分并不妨碍奥康纳的立论。重要的是,奥康纳力图从纷繁复杂的国家开支项目中,从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区别出国家开支所体现的两种本质上相互矛盾的力量,再从这种矛盾中推导出国家的矛盾。

应该承认,上述这种统计可能发生的重叠还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资本和社会支出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国家的积累职能和合法化职能之间也并不矛盾。奥康纳关于积累职能和合法化职能之间互为矛盾并将国家推向危机的理论,是通过他的第三个理论创新引出来的。这就是在一个由三个部门组成的社会再生产模型中积累职能和合法化职能的矛盾分析。该分析也包含了垄断资本主义下市场结构的分析。

财政支出的分配

奥康纳将资本主义经济划分为三个部门:垄断部门、竞争部门和国家产业部门。垄断部门由资本密集型的大垄断企业组成,这里工会组织程度高,工人的工资也高。竞争部门劳动密集度高,工会组织程度低,工资也低。国家产业部门包括由联邦、州、地方政府提供的服务,如教育、服务、医疗、军队,也包括完全依赖于政府生存的私人企业,如军工等。奥康纳对垄断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的这种分析,是一种独特的宏观分析方法。可以说,在奥康纳的理论中,这三个部门互动的结果就是宏观经济长期发展的态势。

三个部门的相互联系中,竞争部门是依附于垄断部门的。竞争性部门与垄断企业共生,为垄断企业提供廉价的“输入”和销售渠道,发挥补充性作用。虽然奥康纳不像一些经济危机理论家一样,在分析垄断问题时完全抽象掉了竞争部门,但是,奥康纳认为,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边倒”的。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在政治上,垄断部门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部门的增长依赖于国有产业部门的增长。国有产业部门是国家发挥积累功能的产物,垄断部门是这种国家开支的最大受益者。垄断部门通过垄断价格把税收负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对社会资本支付最小代价,却使用了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中的绝大部分。垄断企业使用了更多的能源,占用了更多的交通、输油管和通讯设施、高技术研究,雇用了更高的教育水平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等。与此同时,垄断部门却制造出更多的社会问题,例如高度自动化的设备造成了更多的失业。垄断所带来的有害后果由国家来承担,因此,为了保证垄断企业的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求国家开支不断增加。

国家财政的困境

奥康纳的第四个理论创新是从剩余价值再分配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财政困境。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要求国家开支日益增大以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和社会支出,但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度实质是社会剩余不断被私人所占有。“财政危机的基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而生产资料私有化这一事实。”

由于社会剩余大部分落入私人资本家之手,由政府支配的社会资本和社会消费基金不能与垄断经济同步增长,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之间出现“结构性缺口”,由此导致了政府在双重角色之间的两难困境。政府支持垄断企业,将提高生产能力,增加剩余价值,同时也将加剧消费不足,以至于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地位。政府压制垄断企业,国有产业部门不能迅速增长,将伤害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使生产停滞。

这一过程的表现,首先不是经济崩溃,而是围绕政府财政预算上的斗争。垄断企业的代言人要求国家预算用于社会投资,组织起来的工人们却要求国家预算更多地用于社会消费,而失业者和经营破产者则要求扩大社会支出。随着垄断的不断发展,可以想象,收入有限的政府在越来越大的支出压力下,财政危机将日趋严重。

引入型财政危机的防范与规避

奥康纳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揭示了国家在兼顾积累和合法性能力上的局限。国家财政危机理论表明,国家开支的构成能够左右经济的兴衰。从这一点上说,奥康纳的理论具有凯恩斯主义的色彩。但是,奥康纳却用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剖析了国家财政的两难处境。政府承担提供积累社会条件的任务,必须以剩余价值的合理分配为前提。如果私人垄断资本攫取了大部分剩余价值,而资本积累的社会成本则由政府承担,有限的财力将使政府在积累和合法性之间顾此失彼、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国家预算的斗争,成为社会各个利益集团斗争的焦点,成为传统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斗争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第12篇

猎头机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大元表示,他对目前猎头行业发展的判断是:喜忧参半。一方面,经济危机影响更多的是金融领域和部分实体经济领域,而市场上还存在着的是大量行业的高速发展,因此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猎头公司,继续保有其“猎头”的价值;另一方面,猎头行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保持着高速的增长速度,这其中就有不少泡沫的成分,因此这次危机对猎头行业也是一次洗牌的过程,那些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浪潮中被泡沫冲起来而自身没有实质发展动力的猎头公司,面临着两条路:被淘汰和升级。

经济危机导致企业人才需求量减少,使得猎头公司的市场份额减少,这必然导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局面出现,潮水退去方显英雄。

权衡猎头公司的标准:人才的含金量

什么样的猎头公司会是2009 年大浪淘沙后的英雄?孙大元分析,通常人们会用猎头公司人才库的总量多少来权衡企业实力,其实不然,人力资源多不一定就是好,人才库中人才的质量才是决定性的。猎头公司所具有的人才的含金量越高、市场需求度越高、服务于企业的能力越强,猎头的水平才越高,因为企业看的是人才服务于企业的能力,而不是服务企业的人才数量。

在这样的经济危机下,猎头公司的大量人才都有贬值的趋势,数量再多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不再满足于有人为企业做事,而是更关注是否有人能为企业更好地做事。因此,好的猎头公司若想拥有主动权,就必须朝着人才资源高质量化、服务企业高效化两个方面发展。

职场泡沫破裂的博弈论

经济有泡沫,职场也有泡沫。孙大元认为,职场的泡沫表现在两方面:职位的泡沫和薪酬的泡沫。职位的泡沫使得不能胜任某一职位的人处于高位;薪酬的泡沫,就是“人超所值”。

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职场泡沫受其牵连是必然的,职位和薪酬的缩水都是必然,这是基本规律。泡沫的破裂对于职场人来说是“一家欢喜几家忧”:喜的人是市场稀缺的人,他们会继续被看好,继续坚挺,这部分是少数;更多的是那些存在泡沫的人才,他们面临的是裁员。

职场泡沫的破裂之于个人是“灾难”,然而之于那些求贤若渴的国企和民营企业来说,却是“天降智多星”。孙大元告诉记者,东方慧博在前一段时间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会借广大外企裁员之际增加招聘,他们的纳贤希望可弥补一直以来被人才“冷对”而造成的人力资源的短板,对于那些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来说,这次纳贤的意义重大。

2009’猎人的三大“香饽饽”:精益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

职场泡沫在破裂,这种破裂是去粗取精,是选对剔错,孙大元分析,未来职场,精益管理类人才、技术类人才和销售类人才依旧受欢迎。

精益管理类人才――精益企业的概念始创于丰田公司大野耐一实行的即时生产概念,其核心是在企业的生产环节及其他运营活动中彻底消灭浪费现象。精益管理可以让企业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加强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这对于由于通货膨胀而造成的企业成本大幅提高所带来的较大的压力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类人才――民营企业是这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他们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压力,技术类人才会帮助企业完成产品升级和研发。

销售型人才――他们是给企业创造直接价值的群体,企业需要这部分人来帮助企业增加销售量,缓解经济危机的压力。

跳槽与留守:识时务者为俊杰

职场的萧条,少了点儿猎头的攒动,多了几分职场人心头的躁动,是去是留,是个问题。孙大元认为,职场人现在大都有一些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渴望稳定,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他们心中会有期待,期待猎头带来更好的机会。

曾经疯狂跳槽的人,现在安居一隅。职场信心的受挫让职场人更觉安稳的宝贵。在市场好的时候,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人才流动性很大,大家觉得跳槽带来的是机会,而泡沫破裂后,跳槽带来的是风险。孙大元做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行业景气的时候,跳槽的人就像是在大雾天走独木桥,他看不到桥下的鳄鱼;行业萧条的时候,大雾散去,大家都发现了鳄鱼,就很难像之前那样从容了。

有职业经理人告诉记者,从前猎头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而现在猎头像消失了一样的沉寂,着实令人不解。对于这种状况,孙大元建议,此时的职业经理人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果所处的企业已经彻底陷入困境,那么不妨主动寻找猎头帮助,降低自身的期望值,寻求脱离困境的“小舢板”;如果所处的平台只是一时的困境,那么就用积极的心态去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这次危机也许就是一次升职的机会。

孙大元建议,职场泡沫让职场人有了心理的泡沫,心理落差是必然存在的,此时的职场人无论“跳”与“留”都一定要自信、成熟、沉稳,识时务者为俊杰。

6000 亿元铁路投资可创造600 万个就业岗位

今后3 年,我国铁路投资将达3.5 万亿元。未来3~5 年,我国几大客运专线将全线贯通,相关区域发展将迎来高速铁路经济时代。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表示,在当前形势下,加大铁路投资建设力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将对拉动国民经济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他说:“ 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明年计划完成的6000 亿元基建投资规模,可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需要钢材2000万吨,水泥1.2 亿吨,估计对GDP 的拉动可以达到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