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时间:2023-08-09 17:33: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第1篇

【关键词】培训;实践;理论;教学;医学影像技术;图像;教育

医学影像学涉及内容包括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对影像学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较高[1-2],如要求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发展需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而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影像人才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3-5]。文章纳入贵州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18级江津班学生共30名,遵义班30名,比较加强实操培训与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文章纳入贵州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18级江津班学生共30名,遵义班3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1名、女19名,年龄范围在20~26岁,平均为(21.2±0.5)岁;对照组中男13名、女17名,年龄范围在20~23岁,平均为(21.0±0.4)岁;研究已上报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学生均自愿接受新教学模式及服从教学点管理;排除因个人原因要求退出者或违纪遣退者。

1.2方法

观察组采取理论教学+临床实操强化培训:(1)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增加更多的临床病例与图片,保证理论教学中图文并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分组、分部位、分系统进行每周一次临床实践操作。知识点回顾:每次实训课前复习任务,指导学生自行回顾过往学习的知识点,在实训课前抽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6]。示教片分析:教师选择标准的示教片,课堂上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示教片显示内容,强调不同影像学检查目的,解释检查步骤、如何达到检查目的?怎样保证摄片质量?等。示范操作: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教师在一边操作时一边讲解。学生实操体验:指导学生分组操作,2人一组,互相充当模特进行操作,按照检查要求,模拟影像学检查的全过程,包括呼叫患者—检查前沟通—指导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准备设备—设计检查—选择适宜参数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操训练[7-8]。(2)经验交流:实训课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人人发言,内容不可重复。经验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训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复盘,教师分享曾经遇到的特殊情况及处理方案,总结经验教训[9-10]。实训课后教师布置下一堂课影像学技术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查找资料;每阶段进行考核,总结技术经验。对照组采取传统理论教学方式,教师以理论教学结合校内实训为主,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安排实训课。

1.3观察指标

对比考核医院教学点与学校学生同试卷理论成绩,实习前统一技能项目操作考核对比,实习基地考核评价;按照影像技术专业实习规范化培训考核评分办法,满分100分,观察项目包括实操技能(15分)、图像质量(20分)、理论知识(60分)、问题答辩能力(5分)。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观察项目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满分100分,非常满意:90~100分;一般:70~89分;不满意:<7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价两组培训考核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操技能、图像质量、理论知识、问题答辩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评价两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见表2。

3讨论

第2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方法;流程

针对医学影像,利用全网服务器向患者提供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有效解决了大规模数据网络传递等重难点技术问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便捷。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会诊中心、手术室、内外科中广泛应用,使得医学影像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诊疗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

1 医学影像的简介

医学影像技术是当代医学主要的构成部分,而且是当前医学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其主要由医学影像分析处理技术、医学成像显示技术和医学图像压缩传输技术构 成[1]。传统医学成像技术是以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物理学技术为理论指导,以成像机理将其划分为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射线成像、放射性核素、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红外线成像及放射性核素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三息摄影为基础的三维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诊断技术的准确度和清晰度。

2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方法及流程介绍

在临床疾病诊断过程中,不管是采用功能影像技术还是结构影像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医学影像后怎样开展后处理,这是医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工作人员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

2.1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方法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在影像学检查结束后,为了对患者病情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分析,应该对影像进行后续处理与加工的技术。后处理技术主要是全面分析、识别、分割、分类及解释医学影像技术呈现出的结果。该技术的额目的在于更好地分析患者病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准确的影像识别。

医学影像后续处理方法主要分为两类,①直接处理技术,这一技术在患者影像学检查完成后,在影像设备上采用软件技术直接进行处理,例如在MRI和CT设备上直接生成血管成像等。但是这一处理方法的缺点在于无法改变影像,只有检查人员基于自身多年处理经验对病理学进行处理。②脱机应用工作站处理,该处理方法是在工作站或把胶片通过扫描仪对已经生成的医学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再对其进行影像后处理。例如多维影像(以MRI/PET/CT,SPECT)进行融合,同时采用专门软件自动识别、分割影像图。这种影像后处理方法的优势在于处理后的结果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可靠性、准确性较高。

2.2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 对于医学影像技术而言,其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医学图像分析处理和图像压缩传递环节中,这一关系表现得更加密切。医学图像分析处理的流程示意图,见图1。

图1 医学图像分析处理的基本流程

3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具体介绍

善于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医学影像,其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加精确、可靠的判断依据,从而才能更加深入分析患者病情。按照医学影像特点和后处理的目的,医学影像的常见方法包括影像增强、影像分割、影像配准与融合、影像可视化、影像数据压缩等。

3.1医学影像增强 通过相关设备获取的医学影像主要分为CT片、X线片、MRI、B超等,然而这些医学影像成像普遍都是灰度图像。对于临床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专家而言,便能够从图像中总结分析出患者准确的病情情况。然而,由于成像设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影像质量的降低;即便是获得了高品质医学影像资料,但是对于临床技能和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而言,便难以从中分析出患者具体病情。所以,应该利用t学影像增强技术。医学影像增强主要是开展信噪比增强操作,对感兴趣对象区域或边缘予以突出,从而为患者病情分析和相关计算提供依据。

3.2医学影像分割 在医学临床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为了获取患者组织的功能或病理相关信息,一般需要准确测量人体某一种器官和组织的截面面积、边界、形状及体积等方面。医学影像分割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体解剖结构不同,且采用设备获得的医学影像具有不均匀和模糊特征。基于此,采取分割技术重点突出医学影像中能够体现出患者病理的重要信息,从而有助于医护人员按照医学影像分析患者病理状况。

3.3医学影像配准与融合 医学影像成像模式较多,不同成像模式的影响包含了不同的病理、生理、解剖学或功能等方面的信息[2]。为了增强诊断可行性和效率,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对包括不同信息的医学影像进行人工综合方法,这就是医学影像配准和融合。

将具有不同信息来源的影像通过配准后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多模式图像,便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为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治疗方案设计、外科手术和疗效评价方面更加准确、全面。例如,把密度分辨率最高、显示钙化和骨质结构最佳的CT同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最高的MRI,或者把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的CT或MRI与显示功能和代谢改变的SPECT或PET影像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图像,增加了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更加准确定位了病灶,或者更加直观地显示了形态结构,使得医务人员能够从代谢功能和心态学两方面全面判断患者的病灶。

3.4医学影像可视化及压缩 对于医学影像处理技术而言,医学影像可视化是一种价值较大的模块[3]。医学影像可视化的过程便是把CT、MRI等数字化成像技术获得人体信息在计算机上以三维模式呈现出来,利用三维模拟表现出传统手段难以获取的结构信息是该技术的最终目的。医学影像可视化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能够有效弥补影像成像设备在成像方面的缺陷,在辅助医务人员诊断、引导治疗和手术仿真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价值。

当前,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CT/MRI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在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在三维世界中实现可视化的影像成为可能。为了适应CT/MRI技术的改革浪潮,作为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并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医学影像有效的补充,将其同传统影像诊断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宁春玉.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其在X线影像优化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

第3篇

1医学影像学技术

1.1肺结核的X射线诊断。对肺结核患者进行X射线诊断是当前我国医院最常见的诊断方法,是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重要组成。使用X射线诊断肺结核需要对肺部其它病症进行区分,这其中主要包括肺部肿瘤、肺炎、肺部寄生虫、支气管炎症以及其它特发类疾病等。虽然X射线在肺结核诊断中是最为常用的诊断技术,具有经济实惠、速度较快、辐射较低等有点,但是其对一些较小的病灶不能清晰的显示,对于早期的肺结核病变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和误诊率。1.2肺结核的CT诊断。对肺结核患者进行CT诊断是X射线诊断后的重要影像学技术,CT技术具有极高的影像分辨率,与X射线相比,能够清晰地判断更为细小的病灶和早期病变,对X射线的缺陷有很好的弥补作用。在使用CT技术进行肺结核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是对肺部弥漫性病症的区别和诊断,例如淋巴管癌变、肌瘤和支气管疾病等;第二是对间质性症状活动做准确判断,尤其是其中的纤维性肺泡炎;第三是在进行CT操作时要注意对结节性病灶做清晰化处理,为诊断提供良好的技术依据;第四是在进行穿刺或病理手术时,要积极通过CT影像进行辅助。除此之外,在使用CT进行肺部扫描时,一些患者也需要增强型操作,主要有血管性肺部病症、判断独立病变以及区分结核和癌症等。1.3肺结核的核磁共振(MRI)诊断。MRI在诊断肺结核中的应用较少,这是因为人体肺部的质子密度达不到MRI技术的要求,并且在诊断中容易受到气体、呼吸和心跳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从MRI技术的特点来说,其对肺部软组织的辨别能力远超过CT和X射线的水平,其各种影像的成像能够对病症的判断起到帮助作用,区别肺癌和不张区等。从当前我国医学水平发展的具体实际来看,MRI技术的发展对于肺结核的诊断仍然不够完善,其诊断的经济性较差。

2肺结核影像学技术诊断

在对肺结核影像学图像进行科学合理的观察后,对病灶进行辨认和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发生肺部病变的部位和扩散程度,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特征,肺结核疾病常见于患者的肺部上叶;第二是要注意病灶的形态和边缘情况,肺部病灶显示较为规整光滑则常见于良性症状,而病灶不规则、结节较多则常见于恶性症状;第三是要注意病灶的数量和直径,较少或较小者常见为肺结核或尘肺等,病灶较大则常为肿瘤;第四是对病灶的密度、回声、结构等进行辨别;第五是要注意判断病灶附近组织的变化。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还要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区域、病史和从事职业等。

3讨论

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专业名。我国之所以在2006年出台政策,把同一专业分成两种不同的学年制去施教,目的是想与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接轨。培养四年制的学生,为的就是这种学生将来可以专门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的,而培养五年制的就是将来从事诊断治疗工作的。我们不能否定国家这个做法,因为时代的趋势确实是需要把各方面的人才分开,而去专攻某个专业,社会才能不断进步。采取医学影像学技术进行肺结核诊断有较长的发展时间,从X射线技术应用于肺结核检查后,CT和MRI等技术也出现在平民百姓的身边,上述医学影像学技术在对肺结核的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至今也是各大医院用于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技术。在肺结核患者的整个诊断治疗过程中,包括其初步诊断、治疗到康复都需要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支持,可以说,保证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正确应用,提高医生对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掌握和阅读已经成为了当前医学界的关注热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要加强对医学影像学技术的理解,增强肺结核影像学技术诊断的同质化情况,对前来就诊的肺结核患者要优先进行医学影像学技术确诊。面对当前肺结核病症的不断扩散,广大医务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影像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应用影像学技术,促进肺结核诊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佑民.正确发挥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6):549-551.

[2]周新华.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从形态分析到分子影像诊断[J].中国防痨杂志,2014,36(8):296-300.

第4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数字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5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领域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广泛应用医学检查领域,可以说数字化信息资源和影像资料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医学领域广泛使用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有助于医生在医学诊断和教育中的辅助教育,鉴于医学影像的独特作用,本文在分析医学影像数字化与存储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医学影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影像质量的方法。

1 影像数字化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科技和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影像数字化是影像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数字化影像信息在信息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影像数字化信息已逐步应用于医疗、气象、影戏、科研、银行、城市规划、公安等众多领域。

目前人类对充满影像的现实物质世界总是不断尝试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综合改造和利用,可以这样说数字化的影像信息给人类的生存空间带给无限的想象和财富。

2 影像数字化广泛应用医学发展的实践意义

医学作为一门和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的形态科学,对于科技的应用总是处在风口浪尖,尤其是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影像学和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与临床教学,而且目前医学影像涉及的门类和种类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特点,者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要求医学对于疾病研究和医学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通常说来医学数字化影像包括:图形、标本、显微图像、内镜影像、超声影像(B超、彩超)、X线影像(传统X线影像、X线数字影像)、CT影像、核磁影像、造影影像等几大部分。

目前,在医学领域对于影响数字化的重视程度都无比高涨,包括医院系统、医学教学系统以及相关的附属科研机构都十分重视医学影像数字化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无论是医院系统还是教学系统,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均存在很大问题: (1)查找相关的影像信息不方便。教学中老师需要依赖医学影像,但教师寻找相关的影像信息却十分困难。即便是找到也存在清晰度差和影像质量不高等特点而用不成。(2)课堂使用的数字影像资料不方便。即便是找到相关的影像资料,因为其存储的载体不同导致使用不方便,无法在课堂正常使用。 (3)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医学影像资料学生很难占有并时常复习。(4)另外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3 优化医学影像数字化采集相关方法探究

目前,在数字化医学影像采集方面,人们的重视程度和意识不够,从而造成医学影像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不高。根本的问题在于影像采集的质量和后期存储的格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医学领域影像采集的渠道众多,医学诊断影像从用途上大致可以分为X线影像,CT影像,核磁共振影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内窥镜、B超影像,显微影像等和非医学诊断影像等。很多医学影像即可以用扫描仪扫描,也可以用数字相机拍摄,有的还可以视频捕捉或者直接从相应的成像设备中获取。医学影像数字化采集可选择的途径有多种,不同途径获得影像的质量也有差别,本着方便使用和快捷获取的原则合理有效地选择影像资料的获取途径和手段,优化医学影像的数字化采集。另外,如果医学影像采集后以最佳的影像质量存储,那么医学影像的数据量就会极大,虽然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医学影像的色彩和清晰度的问题,能够使得影像的丰富和细腻程度达到教学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影像文件占用的空间太大导致影像的处理比较困难。有些同志认为在采集医学图像的时候使用压缩格式可以保证医学图像的处理速度问题,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经过压缩过的图像普遍存影像信息减少,影像清晰度减低和层次和细节受到降低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集的医学影像资料的利用价值就大打折扣。采集的数字化医学影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为目的,现在通常情况下总是以应用为最主要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比如医生的快速诊断和医学影像的安全管理、方便的传输、快捷地检索等,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应用同时还可以满足打印输出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转换成视频在视频中播放。同时在现有技术水平基础上,采集医学影像信息的应用模式不同对影像采集的质量影响也不太一样。总之做到具体应用场合最大化保证医学影像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保证医学影像采集质量就是为了实现数字影像的存贮、传输、再现、利用的最优化,实现影像在不同情况和条件下的影像质量和用途的最佳化,满足个性化需要和特殊需要,弄清楚影像存储的色彩模式、文件存储的格式和影像质量、用途的关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恰当的色彩模式和文件存储格式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自身的质量以及应用时的合理性、经济性问题。选择合适的色彩模式影像色彩能否逼真地还原直接影响到医学影像的真实性和影像的质量。

4 结束语

在数字化处理传统医学影像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处理后影像质量不好降低影像的实用价值,有鉴于此,必须结合医学影像本身所具有特殊性,同时结合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广泛用途,提高优化医学影像的质量。

目前国内医学成像领域存在着传统设备与现代高端数字设备并存使用的情况,而且就实际情况而言,传统医疗成像设备仍占主要,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内还要继续使用,因此在现有基础之上优化医学影像的采集和存储质量,在现有条件下结合能够使用各种设备将传统医学影像数字化,在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影像的质量并且进行改善,并且伴随着国际关于医学成像设备不断完善的浪潮下,完善和规范我国的医学影响的存储数据格式,并逐渐进行统一和标准化,使目前医学影像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以及后续传输和使用更加规范,更加直接和简单,而且保证医学影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云熙.迎接图像信息社会的来临[J].通讯产品世界,1999

[2] 朱学芳,智文广.计算机图像处理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 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4] 容观澳.计算机图像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 崔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6] 王新成.多媒体实用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

关键词:重视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研究

近年来,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革新以及相关技术的升级,影像设备的功能也较以往强大很多。纵观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沿革,总体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从事医疗影像技术工作的相关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与影像技术知识、技能,跟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1 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概述

1.1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及其研究背景 从技术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有一定的实践价值,能够帮助相关的影像技术操作的医疗工作者更熟悉该技术应用的机理,从而依据影像技术得出更加精准的诊断结论。近几年来,我国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体系当中已经涌现出很多种类,包括X射线、超声、CT以及核磁共振等影像检查技术手段,为医疗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从总体情况来看不同的影像技术在成像原理及其方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因此,将其应用到不同医疗诊断科室之中,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作为从事医疗机构影像诊断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需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各种类疾病在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中的异常表现及其诊断要点,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比较不同成像技术的应用优势,明确将各类型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作为诊疗依据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得出更精准的医疗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检查服务。这样一来,便极大地突显出现代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实践价值与社会意义。

1.2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医学影像技术也可以称其为医学影像学,它指的是专业的内科或外科医生用来诊断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身体部位的技术,从而提升临床医疗诊断的精准度。通常我们所熟悉的影像技术为X光、超声等,这些技术的成像方法及其原理有所不同。在进行X-射线成像时,实际应用到的成像方法是"平面"和"断层",其基本技术模式为"模拟"与"数字",而核医学成像方法还需要用到"正电子湮灭成像"模式,超声成像的原理为"杜普勒成像",往往通过黑白以及彩色两种方式来成像的。就以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来看,当该类型射线穿过某一具象化的物质时,部分光子被吸收,其强度呈指数趋势衰减,此时,未经吸收的光子穿过物体后被检测设备所接收,这样便形成了图像[2]。

在以往,菲林影像技术是利用感光材料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是基于以往的技术手段之上升级而来的,尤其是数字化成像设备的出现,使得基于先进技术方法的放射科室无需在暗室之中进行影像操作。实质上,普通的X线的摄影经历了诸多借鉴的演变,最开始的影像成像技术方法是"屏-胶"体系,并在技术升级后,转换为暗室技术,后来,直至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数字化摄影技术以及激光打印胶片技术等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为现代医学注入了活力[3]。医学成像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极佳的医疗辅助手段用于诊疗以及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相关技术方法也可以被应用于生命科学项目的研究过程之中,促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2 不同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实践特征及其优势研究

在医疗诊断临床过程中了解到,针对不同的人体系统以及解剖部位,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实际上,由于各种类型的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图像特征较为不同,所以在利用其给出医疗诊断结果的依据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根据所要诊断的医疗项目,来选择诊断价值较高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来辅以临床医疗决策。

2.1深入了解各类型影像检查技术成像方法的特点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不同的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较为关键,因为往往一种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并不能精准地判断出患者的疾病种类及其病变的特征,所以,需要凭借临床经验以及技术诊疗方法来进一步确定医疗结论。多项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升临床诊断的效率及其质量。事实上,选择科学的影像检查方法是在了解各类型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而来的,就比如,呼吸系统疾病检查最恰当的医疗检查方法则是X线胸部摄影结合CT扫描,选择最佳的影像检查技术,不仅能够节约检查时间,还能够降低患者疾病医疗检查的经济成本。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需要医疗机构当中相关技术人员的助力,技术人员不仅要不断吸收新的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等,还要深入研究成像技术的成像方法,进而提升医疗诊断的精度,使其诊断结果更具价值。

2.2关键影像技术的成像方法及其实践效能分析 从临床诊疗以及影像技术操作的工作经验来看,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所得出的诊疗结果更为精准,因为这种技术是应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是一种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医学诊断技术。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手段的应用过程中,融合了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从而提升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率,使得"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手段更广泛地应用在医疗临床诊断以及类似项目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中,促进我国医疗科学诊断方面的快速发展。此外,以"CT成像"方法的原理来分析,该技术手段的检查较为快捷,将其应用在CE结肠成像诊断等项目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因其不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较为精准地显示出患者肠管病变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及时进行病患诊疗处理。

总之,通过针对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深入了解,能够明确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对于医疗领域而言,某一疾病的临床检查处理,需要确定所应使用的成像技术后,在进一步选用恰当的检查方法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的准确度要高很多,这样能够保证所给出的医疗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我国医疗健康服务质量的提升。另外,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要不断补充自身的临床知识以及影像诊断知识,掌握必要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不同类型的技术方法,从而更好地驾驭影像技术手段来为现代医疗领域服务。

参考文献:

[1]武林会,赵会娟,易茜,等.用于提高成像灵敏度的区域DOT/FMT混合成像方法[J].光学学报,2013,10(10):109-113.

第6篇

【关键词】放射科;影像技师;综合素质

1医学影像技师的现状

谈及提高医学影像技师的综合素质,首先需要了解影像技师队伍现在的状况。大部分影像技师在临床工作中以操作为主,给患者摄X线、CT、磁共振检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操作。大部分的放射科都是主任医师管理,医师在放射科有绝对话语权,技师只负责患者检查流程。影像技师大都专科毕业而医师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出身学历偏低和在科室的地位不高,加重了自卑感。认为自己处于医院基层且在一个辅助科室,做的再好也难得到领导的认可,工作中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不出医疗事故就心满意足了。由于抱有这样的心态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必需提高影像技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改进。

2树立岗位敬业精神和专业自豪感

作为一名放射技师,虽然处于医院的基层,但其作用和地位是不能小觑的。现在大部分的临床科室都需要影像检查来协助他们对疾病的诊治。一张清晰明了的图像对患者的诊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随着设备技术的发展,放射技师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磁共振引导下穿刺靶向治疗需要放射技师精准的病灶定位,引领手术医师的操作。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技师的协助医师将寸步难行。传统的观念已经在发生改变,放射科不是以往那个简单的辅助科室,而是慢慢向临床科室转型。放射技师也不是仅仅提供简片的操作员,而是一个诊疗过程不可或缺的一员。没有我们的一线努力,患者的疾患将被耽搁,临床的误诊率将会提高,现代医学将回到望闻问切的年代。

3加强业务水平,扩大学科知识体系

这里说的业务水平,不仅指的是能拍好一张甲级片。医学影像学发展至今所涉及的学科很广,包括影像工程学、影像物理学、影像生物学、分子影像学、信息影像学、网络影像学、计算机科学等[1]。一名优秀的放射技师不仅要懂医,而且也要懂得与学科交叉的其他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从继续医学教育着手,也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计算机短训班、国家及省级卫生部门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阅读网络文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或通俗刊物等。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了解科技的最新发展。人类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会尝试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医学领域中,因为生命是发展的本源。

4主动的自我教育,努力提升学历层次

不得不承认目前放射技师队伍存在普遍学历偏低,即便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放射技师大部分也只有大专毕业,本科也只是业余毕业。而影像医师基本都是硕士、博士毕业,他们在科室医、教、研方面起着主要作用[2]。但是技师和医师是影像科一条链上的两股绳子,只有彼此缠绕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影像中心有一只技术专家组成的支援小组,他们有QA高级技师、医学物理师、既懂得计算机知识,又善于分子影像学实验和研究的生物医学工程师[3]。这正是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方向。我院影像科至今已有61位影像技师,几乎所有的技师都已完成业余本科毕业、1位全日制本科、1位生物医学硕士、1位博士。我们不断努力向着国际目标发展,深信有朝一日我们也会站上国际舞台。可喜的是,目前在上海有三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相关的专业,分别是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了配合发展三所院校今年合并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它是一所本科院校,它为影像技师这支队伍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这支队伍的学历水平。不久的将来这支队伍将会出现硕士、博士。它为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与国际接轨,为影像技术的医教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5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

随着先进医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推波助澜。人们的观念意识也逐步改变。从拍摄效果到绿色医疗,从开胸探查到精准定位靶向治疗。这期间离不开影像专业人员的摸索探求。现代医学影像技术要求技师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不仅能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临床,而且也能在以往的技术上不断创新,推动本学科水平的提高。医疗是本质,教学是源泉,科研是发展。对于一所医学院附属的三甲医院更应担当教学、科研的责任。随着教育体制结构的改变,影像技术高学历人才将会越来越多。这势必为影像技术的创新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带来新的局面。随着高等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每年扩招,放射技师的队伍日益扩大。面对影像技术的未来发展,我们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满。关键在于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学习好外语,多参加继续教育、国际会议讲座实时掌握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4-5]。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年轻的技师业务才能提高;只有这样我国的放射技术才能蒸蒸日上。随着祖国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神经外科借助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以及新设备,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向前迈进。而神经外科的专科护理质量能否跟上其临床诊疗及科研发展进步的相应需要,也将是相应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继续前进的一大决定因素[1]。1神经外科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医疗系统的任何一个科室都缺少不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存在,而目前大部分从事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马雪华,李春平,雍那.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谈影像技师的技能培养[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6):629-631.

[2]巫北海.关于医学影像学技术系列人才培养的一点思索[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8):569.

[3]卞读军,胡冬煦,肖恩华,等.高层次医学影像技师培养与临床水平的提高[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5):3-6.

[4]曾样阶,彭振军.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影像技师的基本素质[J].放射学实践,1999,14(1):42.

第7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1教学现状

1.1课时少,内容多

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较以前涉及的知识面、信息量增广,内容增多,而教学课时数却在锐减[1],使得实践教学出现了“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感到抓不住重点”等问题。传统的X线、CT、MRI等方面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影像专业的教学学习。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制定难以达成一致性,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间冲突时有发生。医学影像学既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同样也是联系解剖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科目。培养学生根据患者病情建立一套自己的实用、灵活的影像检查手段,逐步建立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逐渐达到医学影像学专业素质教育的目标[2]。

1.2教学方法老化,重点难以突出

医学影像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图像相结合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结合大量阅片才能对知识点进行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观片灯方法是最初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采取的主要带教方式,即带教老师从众多的胶片中整理出典型的教学片,使用观片灯向学员解读疾病的表现。教学片的质量和数量由于使用过程的损坏及数量的限制,难以达到教学要求;授课老师在众多储存片中查阅出具有教学价值的教学片非常费时费力;最初的感光胶片需要显、定影进行冲洗,其中含有重金属的定影液会对污染环境。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带教的学生受到限制,无法详细解惑学生的疑问,使得学生掌握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变得非常困难。

2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

2.1创新教育内容

如今医学设备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开发而显得更智能化、自动化,医学影像学亦需要与时俱进、技术创新。目前,临床实际经验与医学影像理论知识存在不一致,故需要教学内容改革。将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依据大纲要求进行整改,结合具体病例的临床症状与理论相结合来进一步阐释,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不断扩充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进展,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做到理论最大程度联系临床工作。

2.2教学方法革新

医学影像的检查方法之多、原理之复杂,学生难以掌握。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就需要在理论课上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各种影像的检查原理、检查方法及实践技能。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医学影像的授课及学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仍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未得到根本的改革,学生仍旧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的节奏,按照教师提供的PPT课件进行走马观花的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少,一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得不到充分的解答,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问题依然是问题,教学效果便无法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方式,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大胆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配合讲义、课件、图片,再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临床经验融入问题解答中,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掌握,将在影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临床实践经验表现出来,更深入的去思考、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能力。

2.3教学工具改革

以下三方面是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的特点:第一,内容丰富的影像学资料。不同疾病有着不同的影像学特点,目前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全面了解病理状态下的影像学改变。第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如今大部分医院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并结合影像实物片,让学生认识到荧光屏上的影像和实物片的影像是有差异性的。第三,学生医学影像检查的操作、原理的培养。目前,随着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的出现,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教学水平和诊疗水平亦明显改善。PACS是通过各种接口把平时扫描的不同医学影像资料以数字化的方式全部储存起来,以后需要出具医学报告或拷贝相关典型图片时,在一定的授权下能够准确、迅速调出使用,并伴有辅助诊断管理的一些功能。PACS应用于影像学的实践教学之后,激光胶片的使用率明显下降,影像资料完整性和丰富性明显增高,影像学资料的解读工作更加容易掌握。PACS具有以下优点:(1)病例资料的收集较便利,课程质量和数量得到了提高[3-5]。(2)患者的隐私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医疗官司明显下降。(3)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4)影像学实践的考试不需要传统的胶片及试卷,既减轻环境的污染又保证教学质量。医学影像的实践教学方法随着影像学教育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目前利用电子信息学技术构建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平台的医学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既简便了带教老师的教学工作,也灵活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在临床的技能。为培养应用型影像人才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多媒体教学 优势

[中图分类号]TP3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54-01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有丰富内涵的学科,包括超声、放射、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这门学科在医学诊断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有很多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医学影像学》因其复杂性、深奥性令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扭转了学生的为难情绪。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把相关的内容、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进行学习,改变了枯燥的局面。使整个教学活动在生动、灵活、形象中进行,这样就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例如:在讲述《骨肿瘤的影像》时,可以用多媒体先展示出诊断要求,然后讲述良性、恶性肿瘤的鉴别方法,最后展示患者已经拍的片子,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看到实物的片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下一步的诊断提供依据,可以直接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另外,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大量的信息简易化,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可以做到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并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创造立体的教学空间,增强教学感染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接受,也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到《消化系统》时,涉及到的知识非常的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列出来。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正常腹部的X摄像片”,然后再展示“腹部基本病变――胃肠金属异物”情况下的片子。这样的实物展示,可以节省很多的文字表达,让学生学习时,一目了然。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展示《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

医学影像学的特点就是图像多,学这个学科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面对的也是复杂的图像片子,而且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多学科的内容。图像多、内涵大的特点,在传统教学中有很大的压力,而对图像的显示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所以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部分医学影像学所显像属功能性成像技术,它不仅能获得脏器的基本信息,还可以获得和脏器相关的组织功能、血流、代谢等变化的功能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在显像过程中,可将上述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应用多种媒体软件进行处理,用动态的、立体的媒体形式把血液的流经方向以及相关的病变情况显示出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杂糅各种软件,例如photoshop中的色阶功能,可以反映功能性影像中某些量化。这样高质量的多媒体演示,可以更接近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以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中。

《医学影像学》中的教学内容有很多都晦涩难懂,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学生听课会很枯燥无味,老师讲解也会很费力。而通过多媒体的动画制作及采用视频、声音插入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充满生动、活力的教学氛围,使《医学影像学》教学达到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泌尿生殖系统》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肾径线的测量”,用非常直观的图像,告诉学生什么是“肾脊”“肾脊角”等等。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师的讲解将会很困难。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对《医学影像学》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补充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基础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而迅猛发展,在《医学影像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更新和补充。例如:在成像技术方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主要讲述的是透视学的相关原理,进入二十一世纪,超声技术已经占据了主要的位置,透视学的成像技术要删减或者少讲。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动态信息。儿科专业医学影像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总论》中由原来的“X线、CT线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调整为“各种放射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进展及临床适应症状”。通过相关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学生可以学到最新的动态知识,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及时调整、补充、更新,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戴芙蓉,李艳萍,张怡.多媒体教学环境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

[2]曾艳,赵瑞刚,刘智敏,蔡锋雷.关于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3]张中伟,李子平等.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及其制作[J].临床放射学杂志.

[4]任若梅.医学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J].现代医院.

第9篇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医学影像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医学成像方法越来越多,成像设备也在不断改善。人们还发明了很多新的技术,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 ,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超声成像和先进的成像技术等⑴。这些新的成像技术给人们观察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和结构提供了各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们也因此成为重要的医疗诊断工具。传统医学成像技术是通过X射线或者其他手段获得人体的一个断面的图像数据,通过屏幕或胶片进行显示并观察和诊断的。但不管是通过屏幕或胶片来显示,医生都只能够观察到二维的图像,并只能在固定的图像上观察。通过二维图像,医生只能对病情作定性分析,因此诊断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医生的读片经验和对医学影像的主观理解,不同医生诊断相同的疾病有时却会得出不同的诊断结果。显然,这种诊断技术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处理技术迅速发展,日渐成熟的图形图像处理分析技术开始逐步渗透到医疗领域。

人们幵始利用计算机对二维切片进行分析和处理,比如分割提取,三维重建,显示等。这种技术便于医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体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对人体的病变部位或感兴趣区域做出定性甚至准确的定量分析,这大大提高了医疗诊断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这些变化大大的提高了影像数据的应用价值,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随着传统的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融合,逐渐产生了专门研究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的新学科。所谓的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2],是指使用一系列通过二维图像重建成三维模型同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从二维图像得到三维的结构信息,为医生提供更逼真的显示和定量分析工具和手段,能够弥补成像设备在成像方面的不足,为医生提供了一个更有真实感的三维医学影像,而且可以使医生可以直接参与到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便于医生从多个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分析。

这种技术在模拟手术,引导治疗中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重建出医学影像的三维模型并不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人们不仅仅要“看”到三维模型,还需要能够和三维模型进行交互,如旋转,缩放和平移等,使得医生们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角,以便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医学影像的三维重建和交互应用是当前的两个研究热点,它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够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率和医院的效率。因为将二维数据重建成三维模型,能够方便医生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使医生获得感兴趣的器官的定量描述,比如大小,形状和空间位置等,这将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第二,由于现在大多数医院仍使用传统形式的胶片来帮助医生诊断,这些胶片不仅有存储的问题,而且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实现数字化医院,可以将这些胶片保存成电子文档,这将大大的节省医院的支出。因此,展开医学影像的三维重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医学影像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

临床医学应用是可视化技术应用得最早最成功的领域之一,过去医生主要根据CT图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图像对病人做出诊断。但这些图像都是2维的图像序列,只有经过培训的医生才能通过这些图像获得器官或组织的整体认知。所以可视化的任务是揭示物体内部的复杂结构,让人们可以看到通常看不到的内部结构。由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日渐成熟,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具体概括如下:

一、 在检测诊断中的应用

在对病人身体的检测过程中,CT图像、磁共振图像和超声波图像一直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医疗诊断手段。而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对图像进行处理,构造出三维的几何模型,而且对重建出的模型能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使得医生对感兴趣的部位的大小、形状和空间位置不仅有定性的认识,也能够得到定量的认识,这样可以极大的提局医生的诊断水平。

第二章医学图像和医学图像的预处理技术

在三维医学影像重建中,首先需要获得二维的医学图像即医学体数据,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重处理,本章将侧重于介绍各种医学体数据的采集方法和医学影像的预处理方法,及对比各方法的优缺点。

2.1医学体数据来源

医学体数据是一个数据场,人们通过医疗成像设备扫描器官和软组织得到断层图像后,将这些图像叠加在空间中的同一个方向,这样便构成一个立体的数据场,这个数据场就称为体数据。目前,医学影像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X射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U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其中两个最常用的医学影像来源是CT和MRI图像[5]。

2.1.1 CT (Computed Tomography)图像

第10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72-02

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医学影像物理和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以依靠功能成像为主,核心点即为人体心理生理成像和人体心理功能成像。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理成像也就是基础性参数成像,此项内容以生理参数形式在人体内部进行分布,上述分布形式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数据重建才能获得,之后在此基础上还要给予其数次分析和详细计算。心理成像技术的复杂性显而易见,由于多少会联系到实验设计的准确性,成像设备设定过程中要对其进行被试控制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心理成像临床精神疾病诊疗实验才会起突破最大的一个点,内生物法分析动态成像和反义核酸水动态成像是现下医学领域多次讨论和研究的科学问题之一,上述成像方法和成像技术会对医疗机构改革造成重大影响。

一、医学影像物理要点分析

1.X射线成像要点分析

1970年之后出现了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是较为传统的影像技术之一,以也是最为成熟的成像方法之一,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速度之快足可以完成对心脏进行动态成像,将显像增强剂XCT成像技术进行科学合理融入,可对血管病变进行检查,同时也可对血脑屏障病灶破坏与否进行适时检查,此项技术实质上归属于功能成像的基本范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体内剂量接收和病人片厚接收过程中,医生均应进行折中筛选,对比度因素提高和相关空间分辨率提高,二者会受到一定制约因素影响,但是多模态集成成像基本装置中,新型PET和MRI都相继问世,在某种程度上为用户提供质量方法选择权限,软件水平元素和硬件水平元素之上的医学影像集成有时呈多模态发展趋势,此类状况也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2.核磁共振成像要点分析

采集技术以成为操作主选,其发展态势偏于良性化,但是气体成像确是商业首选,肺部现象中的体现尤为突出,当下MRI基本功能成像设备应用范围内,主要分为人脑认知功能成像内容,此种内容旨在对人体大脑工具机制进行实时性的心理测量,并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为肿瘤疾病等提供相应可靠治疗信息,之后在此基础上为体内肿瘤发展阶段信息以及相关体内肿瘤扩散程度信息等且进行及时准确判断,一般情况下,其以人脑功能可视化工具形式产生。MRI设备通过不断更新与调整,其已然达到了10Tesla的高超操作水准,具体性结构系统发杂程度相对于设备维护因素和设备功能开发因素而言,其是及其重要的。单从数据采集角度而言,微电子技术会被适当应用到体素水平研究上,通过并行采集技术完成编码技术脱离,使得MRI成像速度得到稳步提升。

3.超声波成像要点分析

UI实质上以非电离辐射成像模态形式产生,主要分为平面成像产品和对应断层呈现产品两种,因为二维成像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还有就是血液流动彩色杜普勒成像仪器设备的合理接入,此项产品便难以流通,三维成像技术和相关三维技术产品普及程度不高,但是我们此处所谈及的三维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其主要是指将二维切片进行叠加,在叠加之后得到所需的准三维图像。需要注意的是,UI仪器设备发展过程中极有可能超过X射线成像,并会成为医学影像工作中的首选医学工具。应该了解到,超声波成像具备成像安全可靠和操作价格低廉等优异性,所以诊断治疗和介入治疗以及相关影像检测环节等都会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其数量基础性增长速度已然超乎人类想象。

二、医学影像技术要素分析

处于首位层次上的工作和与处于首要层次上的硬件相关的软件关系尤为密切,二者主要对成像装置操作部件控制内容进行承担,与此同时,数据采集内容和图像预处理内容以及相关图像重建内容等也被包含在内,并且也需要将临床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之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分析。依据长远角度而言,医学软件和医学硬件的结合是医学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以此种模式便可有效提高医学水平的竞争力度。次要层次软件核心针对环节是对机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需要医护人员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正规操作,现下我国没有形成三位一体合作机制,现有商业软件开发仍旧落后与他国。PACS技术的出现有力补漏了技术空缺,节点设置将成像设备作为主要内容,多模态形式之上的医学影像资料信息会被不同类型专业图像处理平台加以处理以有效满足基础性医院临床工作需求。上述软件与图像工作平台相互联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在于与PACS进行对接,以此种模式来完成局域网节点创建,适时通过与医院就医病人接诊过程进行病人具体信息录入,完成优良性质为主的图像站创建。此时需要在作出科学合理病情诊断的同时打印出相关病情报告,图像站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同意病人进行数据信息采集,然后与图像配准环节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对病人的治疗质量和诊断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物理和医学影像技术是当前物理学整体中的核心分支结构,需要对成像问题和图像处理问题以及相关医学图像临床应用问题等有所了解。与此同时,物理问题内容和算法内容以及对应软件设计内容也是其中重点,疾病诊断医学影像内容和疾病治疗医学影像内容以及疾病科研医学影像内容都是重要人体信息载体,合理分析影响物理和技术可促进行业内部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洁,白木.21世纪的医学影像[J]. 医疗保健器具. 2001(02)

[2]陈卫国,黄信华,张雪林,王晋豫.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构建策略和实施的初步体会[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10)

[3]威廉・亨达.21世纪的医学影像[J]. 医疗保健器具. 2003(06)

第11篇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比较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教学

影像诊断学目的在于让医学生了解影像诊断中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序列不断推出,但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多疾病诊断是通过多种影像手段协同完成的,这种多元化的影像诊断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教学方法——比较影像学(comparativeimageology,CI)。比较影像学是将同一疾病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相比较、将不同疾病间影像图像的异同之处相比较、将形态影像与功能影像相比较、将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时间-经济效价比相比较,同时,将疾病的影像表现与临床、解剖、病理相结合,进而综合比较,它是一种能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合理组合与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1]。笔者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理论授课及带教实习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通用的医学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学科型”、“问题型”、“器官系统型”三种模式[2]。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仍是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见习实习三个阶段。此类教学法优势在于兼顾了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系统性,方便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劣势在于各学科间缺乏横向对比、纵向联系,教与学易脱节,学生被动接收、被动记忆,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常常出现临床思维锻炼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在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及改革,以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等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部分院校实施了探索性的开展,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模式,以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能力能尽快跟上对临床医生要求日益增高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利于提高学生思考推断、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为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提供了方便条件。以数字信息对影像学图像进行保存、管理、传送、读取,同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联网为每位就诊患者建立了唯一的身份标识号码(ID号),患者的全部资料信息,包括影像学图像及报告、血液学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等,影像科医生可以随时调阅参考。PACS系统具有图像质量高、信息完整、传送迅捷、实时共享的优点,辅助实现了影像学各分支间的横向联系。

3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

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影像诊断从早期单一的X线成像发展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技术手段,放射诊断学也随之演变成为医学影像学[3]。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主要是按照各组织系统介绍成像方法、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讲授过程中辅以示教典型病例影像图像,但较少涉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表现,此类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影像手段进行系统了解。医学生是未来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各类检查方法的全面掌握关系到日后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并应用最有效合理的疾病诊断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利弊。比如在腹部消化系统疾病的授课中,对于肝脏疾病,超声检查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具有可重复性,是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肝脏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肝癌的诊断及鉴别中,多排螺旋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多方位重建模式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肝癌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MRI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信息的一种成像方式,对肝脏疾病也可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在超声、CT对疾病鉴别困难时,MRI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病变信息。又如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其不能反映心肌局部的血流灌注与心肌细胞的活性,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不仅可以诊断有无心肌缺血,而且还能判定缺血是否可逆以及冠状动脉的贮备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CAG结果正常,而心肌灌注显像却显示异常[4];冠状动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病变有无及程度,需要进一步确诊或治疗者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从而避免过度使用价格昂贵、有创性的冠脉造影检查。因此每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在教学中比较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及检查方法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掌握疾病诊断。

3.2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的情况,学生学习困难,往往对这种现象不知所措。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相似的不同疾病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异同点,同时介绍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性思维,系统认识图像所反映的疾病的病理改变,增加学生疾病诊断能力及鉴别能力。因此在医学影像教学中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学表现,归纳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相同及相异,从解剖、病理等基础医学角度,分析各影像出现的原理,此类教学法即满足了深度又兼顾了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3学生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相对枯燥、抽象,授课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行业领域中的地位及价值;相对容易掌握不同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及局限性;引导他们思考临床工作中对不同疾病首选和配伍的影像检查方法[5]。放射学前辈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针对特定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6],如骨关节外伤性病变首选普通X线平片,必要时行CT进一步检查;颅脑外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CT检查;脊柱脊髓病变首选MRI检查;胆管、尿路梗阻先考虑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而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在实质脏器病变、软组织、小器官病变、妇科病变、胎儿健康筛查方面诊断准确率高,是首选检查方式。各种影像检查价格、特点各异,X线、超声、CT价格相对低廉,特别是在进行疾病的初步筛查及急诊患者广泛应用,并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MRI序列齐全,可兼顾形态学及功能检查,但价格略显昂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可检查全身骨骼、软组织病变,尤其近年来PET/CT、PET/MRI一体化检查的推进,在神经系统病变等方面较传统影像检查手段优势更为明显,但价格昂贵且具有放射药物辐射风险。因此,比较影像学不仅是要学生们了解各类影像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不同价值,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为患者选择更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比较影像学方法会给从事影像学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影像医学授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全面的影像医学专业知识,包括X线、CT、MRI、超声、核医学,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临床及病理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进行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有计划地准备相关影像学资料,重点突出。受课时所限,对于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或已被证实不适用于当今诊断要求的技术内容,教师授课时只做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7]。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比较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根据疾病特点总结不同疾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综上所述,将比较影像学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中,利用其比较性、综合性等特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为临床医生后,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对各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医学生培养机制做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77-178.

[2]张传标,路学一.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3]关泓.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1-113.

[4]谭天秩.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4-452.

[5]倪雪君,成建萍,谢阳桂,等.比较影像学在超声诊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2,26(5):513-514.

[6]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