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时间:2023-08-09 17:33: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血栓形成分析;护理总结

资料和方法:2002年起,收集静脉血栓病人资料21例,其中有外科大手术史3例,有剖腹产手术史5例,化疗输液后静脉炎上肢静脉血栓3例,不明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方法:对各类血栓形成病人病史症状询问,查阅各种检查报告护理病历护理记录做记录。21例病人中8例有胸部腹部大手术史,1例术后10天肺动脉栓塞死亡,1例因治疗期间变更抗凝剂量没有监测凝血时间导致出血时间延长超过9分钟,2例为无意间超声检查发现下腔静脉血栓,5例有剖腹产史。调查资料显示,静脉血栓预防性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健康性知识教育宣传不够,总结经验,积极有效护理对策,对降低静脉血栓的形成预防因静脉血栓带来的发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深静脉血栓血栓形成cdeep vein thvombosic,DVT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DVT是妇产科外科大术后可见到的并发症,以剖腹产术后最为常见,其次为肿瘤大手术后。

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性疾病。原因包括影响血流因素(如血流凝滞血流速度减慢,静脉回心流动依赖肌肉收缩),影响血液成分因素(如高凝状态),影响血管壁因素(如手术对血管壁的破坏,大量组织细胞的破坏等)。很多研究表明剖腹产术后、妇科肿瘤术后、外科大手术后风险评估为DVT的高位人群。原因有多个方面:1、女性盆腔静脉解剖特点为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女性盆腔静脉管壁薄容量大,无静脉瓣,盆腔内压力变化,麻醉后导致平滑肌松弛,盆腔静脉扩张回流障碍,以及手术后卧床,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减少都会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2、肿瘤因素 :恶性肿瘤细胞分泌的凝血活酶导致血液的凝固性发生变化。3、输血止血:库存血的细胞碎片、止血剂对血液凝固性的影响以及手术中创面出血会激活全身及局部凝血系统[1]。

1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1.1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手术病人作手术后的DVT预防知识性宣传,让病人了解自我预防的各种防范措施,踝关节伸屈运动的临床意义。

1.2术后观察 :手术后要密切住意观察病人的体温及腓肠肌压痛情况,观察病人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机制情况,观察病人的双下肢有无水肿,观察病人的尿量情况。

1.3手术一周后查看下肢静脉回流情况及下腔静脉检查情况,及时将异常告知临床。

1.4切实做好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注意一旦血栓形成12小时到48小时制动,禁止按摩。使用弹力袜时,要注意告知病人各种注意事项。

1.5使用化疗药物输液时对血管的保护性护理:5.1、合理使用静脉,掌握输液技巧,化疗药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洗,防止静脉炎发生。5.2、局部预防性用药减轻化疗药刺激:如硫酸镁湿敷,输液时沿血管方向涂抹喜疗妥,化疗前使用冰敷或芦荟外敷,自莫非氏管滴入维生素C和地塞米松等。5.3、患者局部放疗和外渗过的血管处避免在此输液。

1.6静脉血栓临床抗凝治疗期间告知病人使用抗凝剂和变更抗凝剂剂量时如何监测出凝血时间。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宫外孕术后;护理问题;原因;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71-02

宫外孕手术后,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机体的康复情况,宫外孕手术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系列如疼痛、腹胀等护理问题,还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如肺不张、下肢静脉血栓等潜在护理问题,加强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21例宫外孕手术病人,就其术后常见护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宫外孕手术治疗的21例的病人的病历资料。其中年龄25-46岁,平均345岁,宫外孕达休克3例,剧烈腹痛但神志清楚,血压80-70/60-50mmhg者15例,保守治疗失败后手术治疗者3例。

12 常见护理原因分析

121 疼痛 疼痛在宫外孕术后症状中较为常见,其主要原因:①多因在麻醉作用消失后,会感到切口疼痛,通常手术后24小时内由于切口处感觉神经末梢在此时间内对外部刺激感觉最灵敏,而引起疼痛。②由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使机体疼痛阈降低,使机体在焦虑情况下疼痛随之加重。

122 腹胀 宫外孕术后腹胀最为常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病人在宫外孕发病后,腹痛剧烈,势必造成病人疼痛性、憋气,致使大量易被肠黏膜吸收的气体进入肠道,由于肠道内,在术后因麻醉、卧床、禁食等原因使病人活动受限肠蠕动减弱,肠内气体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引起腹胀。

123 肺不张 手术后因剂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加之术后卧床,切口疼痛等原因,不利于痰液咳出,易造成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

124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因麻醉、卧床等原因,使腿部活动受限,静脉回流减慢易形成静脉血栓。

2 护 理

21 疼痛的护理干预 病人因物的作用在术后2h内通常情况下疼痛不明显,通常2h后疼痛症状出现,为达到持续镇痛目的,可及时给予止痛剂,或止痛泵。输入止痛药速度可根据对药物敏感性来调节,并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必要时与病人交流,使之情绪放松,消除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疼痛有更好的缓解作用。

22 腹胀的护理干预 腹胀多发生在术后48小时内,一经排气,腹胀即可缓冲。因肠道功能尚未恢复,科加强术后护理,术后2小时翻身一次,用热毛巾热敷下腹部,处进肠蠕动,注意不要打湿敷料,防止切口感染;用开塞露40-60ml打入,也可用生理盐水低位灌肠,足三里穿刺等方式均有效解除腹胀症状。

23 肺不张、肺炎的护理干预 肺不张、肺炎为潜在护理问题通过恰当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其发生,术后2小时翻身、咳嗽、作深呼吸一次,有利于改善循环,促进良好的呼吸功能。术后次日晨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助于腹部肌肉松弛,降低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从而有利于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减少肺不张,鼓励病人咳嗽,指导病人有效咳嗽把痰液咳出。在病人咳嗽过程中轻拍背部,如病人有干痰,不易咳出者可用雾化汽吸入法稀化痰液,利于痰液咳出防止肺炎。

24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下肢静脉血栓也属于潜在护理问题,在病人术后,应前瞻性采取护理措施,防止血栓形成。病人术后15分钟进行一次腿部被动运动,当病人麻药作用恢复知觉后,鼓励病人活动肢体,必要时给予腿部按血流走向按摩,一日2次,可有效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 小 结

宫外孕手术治疗是治疗异位妊娠的重要措施,术后护理是否恰当是确保病人尽快恢复健康的关键环节,应掌握术后护理程序及方法,提高术后护理质量,针对常见护理问题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疼痛、腹胀,预防肺不张、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病人生命质量。

第3篇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以中、小动脉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和动脉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引起患肢远侧段缺血性病变。病人大多为男性,好发于青壮年,绝大多数有吸烟史,常伴有患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和雷诺综合征。临床表现视血管受累、病变程度、局部缺血情况以及侧支循环是否建立而定。常见症状为疼痛、肢体发凉、感觉异常、皮肤色泽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溃疡和坏疽。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病情才逐步加重。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发凉和感觉异常(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皮肤色泽改变、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营养障碍性病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坏疽或溃疡。

        【手术治疗 】

        目的是增加肢体血供和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

        1.动脉重建术  有两种方法:旁路转流术,适用于主干动脉闭塞,但在闭塞动脉的近侧和远侧仍有通畅的动脉通道者;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动脉阻塞者。

        2.静脉动脉化手术  在下肢建立人为的动-静脉瘘,通过静脉逆向灌注,向远端肢体提供动脉血。适用于动脉广泛闭塞并且无流出道者,因疗效欠佳,应用渐少。

        3.骨髓干细胞移植术  对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搭桥,或者由于年老体弱和伴发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搭桥的病人。

        4.截肢术  肢体远端已坏死、界限明确者,需作截肢(指、趾)术。

        5.其他  如腰交感神经切除术,近期效果尚满意,但远期疗效不理想;游离血管蒂大网膜移植术,近10年来很少见文献报道。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由于肢端疼痛和组织缺血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鼓励安慰病人,调动其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戒烟  在该病的治疗中,戒烟是所有治疗方法的基础,因此,应向病人详细讲述吸烟的危害性,告知病人绝对禁烟。

        3.疼痛护理  运动疗法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的建立,对减轻疼痛有一定的疗效。疼痛剧烈时,可酌情暂时使用适当的镇痛剂,但应当避免药物成瘾。同时给予心理护理,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

第4篇

【摘要】目的 探讨妇科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血栓(DVT)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妇科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DVT)的临床特点。结果 发生DVT的高危因素有年老体弱、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术前脱水、术中输血、手术时间长、手术范围大、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等。结论 对有DVT高发因素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应加强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

【关键词】宫颈癌根治术;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宫颈癌的发病率占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手段,下肢深静血栓(DVT)的形成是宫颈癌根治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因栓子突然脱落而导致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和猝死。本文回顾分析了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现就其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行妇科手术1800例,其中宫颈癌根治手术200例,术后并发DVT10例,发病年龄为48~70岁,体质量48~66,手术时间140~300分钟,术中输血2例,术后均给以止血敏2.0静脉应用一次,6小时后翻身,3天后给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qd,连用5~7天。病人手术后4~7天出现下肢疼痛,肿胀,小腿深部压痛,活动后加重。急请我院血管外科会诊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DVT转血管外科治疗。其中一例并发急性肺动脉血栓转我院呼吸科抢救后转回血管外科,10例均痊愈出院。

2 讨 论

2.1 宫颈癌根治术后DVT形成的原因及高危因素19世纪中期Virchow首先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3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缓慢和血管壁损伤,这个理论至今仍被医学界公认[1]。宫颈恶性肿瘤常累及盆壁及盆腔脏器,与周围组织粘连,术中为了避免伤及肠道及便于操作,术前常需服用番泻叶或20%甘露醇250ml稀释后口服导泻及清洁灌肠。术前禁食水、腹泻、灌肠及补液量不足,均使血液浓缩,呈高凝状态。宫颈癌根治手术范围大,出血多,术中需输红细胞,库存血中颗粒,细胞碎片较多,粘稠度高,促进了DVT形成[2]。恶性肿瘤分泌的癌性促凝活性物质及纤溶活性抑制物以及恶性肿瘤病人高代谢产物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都促进了DVT的形成[3]。手术时由于麻醉、创伤、应激、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且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C减少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宫颈癌根治术由于手术范围广、难度大、常需全麻,而且手术时间长、全麻时肌肉松驰,术中长时间仰卧、制动,术后腹胀,长期卧床等使静脉血流减慢。手术不可避免的造成血管壁损伤,激活了内源性凝血系统。宫颈癌根治术术中对盆腔淋巴结清扫可导致淋巴液回流障碍。术后留置导尿7~14天,给病人下床活动造成不变,影响了病人活动的积极性,以上种种因素都大大增加了DVT的形成.

2.2 预防及护理(1)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定,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对术前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特别是年老肥胖者,应穿弹力袜,手术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体液,纠正因禁食,灌肠,腹泻等引起的脱水。(2)术中:术中动作要轻盈,尽量减少组织损伤,操作熟练并与手术器械护士配合默契,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定时活动被制动的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可在术中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酣。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和输液,可在足关节下垫3~4cm厚的沙袋,防止小腿肌肉长时间受压。(3)术后[4] :病人回病房后去枕平卧6小时,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保暖,在麻醉未醒之前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者足关节,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并做踝关节屈伸运动,术后6小时鼓励督促患者2小时翻身一次,做主动及被动踝关节屈伸运动,窝处避免垫枕,以免影响静脉回流,禁食水期间给予足够的静脉补液,术后若无特殊情况第一天早上可给流食,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鼓励督促病人床上多活动,术后第3天可协助病人下床活动,留置尿管期间指导病人下床活动时妥善放置引流袋,避免尿管引起的不适影响病人下床活动的积极性。加强营养,增强病人的体质。耐心、详细地向病人讲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病人主动积极配合。术后24小时若无明显出血现象,可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qd,连用5~7天。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如有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DVT形成的可能。立即嘱病人卧床休息,下肢抬高并制动,禁忌按摩,立即通知医生。

3 结 论

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DVT的形成过程与多因素有关,而且发展的后果极为严重,即使能治愈也可不同程度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延误下一步的治疗,因此,对于宫颈癌根治术病人,我们要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实施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尽可能避免术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2):637-638 .

[2] 姜云霞,王本英,邢那芹.子宫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4例临床分析.中华外科杂志,1999,33(1):46.

第5篇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thromboangiitisobliterance,TAO)亦称Buerger病,是一种进行缓慢的累及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病变,多发生在下肢血管,我国北方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好发于青壮年。

1.血管重建手术的术后护理

(1)对行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和自体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旁路移植等血管重建手术后病人,患肢应平置并制动2周,此间仍应坚持作足背伸屈运动,以促进小腿部静脉的血液回流。

(2)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皮肤温度、色泽、动脉搏动。若出现肢端疼痛、麻木、苍白、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时,应考虑血管重建手术部位可能发生血管痉挛或继发血栓形成,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注意切口有无渗血和全身出血倾向。

(3)怀疑移植血管痉挛时,遵医嘱应用血管扩张药,如罂粟碱或妥拉苏林,以及行腰交感神经阻滞,以解除血管痉挛。

(4)继续应用抗生素5-7天。

(5)抗凝与祛聚治疗:动脉内膜剥除术、静脉动脉化及游离网膜移植术后宜行抗凝治疗2周。动脉旁路手术,一般不用抗凝治疗,仅用祛聚治疗;带蒂网膜移植手术后一般毋需进行抗凝治疗。

(6)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1)吻合口出血:术后早期需注意观察伤口渗血和引流情况,如发现明显出血征象,应报告医生尽早进行血管吻合口探查。

2)吻合口栓塞:常见,主要原因为吻合口内膜粗糙、吻合口过紧、缩窄和血栓形成。通常术后早期肢体远端血液供应良好,随着吻合口血栓闭塞程度的增加,远端肢体出现缺血表现,经抗血管痉挛治疗无效者,应再次手术,切除内膜粗糙的原吻合口,取出血栓,重新进行吻合。

3)移植血管的阻塞:根据阻塞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阻塞。早期阻塞常见于缝合不正确、吻合口斑状脱出、移植血管皮下隧道发生扭曲,隧道周围肌肉压迫、牵拉致血管扭曲或狭窄等;中期阻塞多为移植血管及吻合口发生继发性变性所致;后期阻塞多为病变的发展,影响了近、远端的吻合口。早期阻塞可用Fogart导管取栓,或再次手术;中、晚期阻塞,应根据肢体抽血的程度及阻塞情况,可重新建立旁路或行其他手术。

2.截肢病人的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措施

1)床旁放置止血带备用。

2)术后取平卧位,适当抬高残肢并以夹板或石膏固定于功能位。

3)密切观察病情,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至平稳,每4小时测体温1次。

4)注意伤口渗血,如血液渗湿敷料,应用无菌棉垫进行加压包扎,及时更换垫子,保持床铺干燥,术后48小时拔除引流。

5)截肢后残肢发生屈曲畸形者,可用皮肤牵引法纠正。

6)术后2周拆线,如伤口愈合好,可开始进行残端功能锻炼,给予局部按摩、拍打,残端蹬踩或用弹力绷带每天数次包扎,增加残端皮肤的抵抗力,并协助病人扶拐行走。

(2)心理护理

1)时刻关注病人的言行、举止和要求,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2)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要求取得其配合,表现为比过去对病人更亲切、更关心和照顾,以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恢复自信心。

3)举同类病人“身残志坚”的成功事例,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帮助病人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障碍,增强病人的自我价值感,鼓励病人最大限度的进行生活自理。

5)幻肢痛的护理:截肢后若出现幻觉疼痛,可给予针灸、神经阻滞止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以疏导病人分散注意力。

参 考 文 献

[1]汪静,吴言涛.高血压病人腹部手术531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80-282.

第6篇

护士长: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肿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不多见.它是由于卧床时间长,下肢活动过少至下血流缓流.栓子阻塞了大隐静脉而使下肢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出现了下肢肿胀疼痛,急性期甚至有血栓蔓延的倾向,甚至造成肺梗死可能.今天我们对46床进行护理查房, 旨在共同学习本病症的有关知识,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首先请责任护士报告病史.

责任护士:病人,女.64岁.因宫颈癌放疗后1年7个月,并放射直肠炎与2007年5月27日入院.人院时体查T36.6度,P8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70mmHg,精神差,贫血藐,便血.人院后给化疗,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与6月12日突起左下肢浮肿胀痛,左足背动脉搏减弱皮温正常,彩色B超示:左侧股静脉至掴静脉内血栓形成。

护士长:病历已介绍,下面请的大家谈谈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1 李主管护师

我认为患者左下肢肿胀疼痛及活动障碍与左下肢静脉内血栓形成有关.

1.1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1~2周,这样使血栓紧粘附于静脉内膜,可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应消退.抬高患肢20~30度,患肢制动,禁止按摩挤压或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

1.2 注意患肢保暖,用硫酸镁纱布湿敷患处,每日2次.

1.3 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疼痛程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 许主管护士

我认为病人营养失调,便血与放射想肠炎有关.

措施:

2.1给予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优质蛋白,低脂肪易消化饮食.避免过 过热和粗糙的刺激性食物.

2.2应用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时动作应轻柔.深度适宜.建议用20毫升注射器抽取药液后一次性肛管,螺旋式插人.推药时注意用力不可过大.

3 郑护师

我认为有肺栓塞的可能与血栓脱落有关。

措施:

3.1血栓形成的1~2周及治疗过程中应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制动,禁止按摩。床头床尾抬高15~25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多饮水。

3.2告诉患者如突发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我们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

4 邓护士

我认为病人存在继续性便血的问题与溶栓治疗有关。

措施:

第7篇

磐石市烟筒山镇中心卫生院 吉林省磐石市 132302

【摘 要】目的:探究在脑血栓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4 年01 月到2015 年0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中,随机选取220 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0 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的患者采取优质的神经内科护理手段。结果:实验组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精神和活动能力都强于观察组的患者。(P<0.05)结论:为脑血栓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能力,缩短治疗时间,提振病患信心,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脑血栓;护理手段;恢复速度;效果

脑血栓,又称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原因是患者的血流速度减慢,血压低于平均值的情况下,血管因为血液有形成分堵塞而引起对应的供血区域脑组织坏死的病症。一般发生年龄段为五十岁以上,且男性患者较多[1]。患者即使出院,也依然存在后遗症。脑血栓对患者的精神损伤和生活情况有较大影响。因此,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护理是十分必要的,促进病人的治疗和恢复。护理人员通过护理手段,使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康复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4 年01 月至2015 年01月的220 例脑血栓患者, 根据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观察组110 例中有男性患者66 例,女性患者44 例。年龄44 至82 岁, 平均(58.81±9.44) 岁。对照组110 例中,男性患者70 例,女型患者40 例。年龄47 至74 岁, 平均年龄(62.34±8.13)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作脑血栓,无其他严重病史,病人有清醒的意识,实验得到其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了同意书,并于发病24 小时之内入院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病患常规的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优质护理手段,包含常规护理、心理干预护理、临床症状护理、恢复期护理等。

具体如下:(1)急性护理,病人送入医院时一般情况比较危急。护理人员应区别对待,将病人平卧在病床上,稍稍垫高头部。如果病人情况紧急,则应注意其基本生命体征,监测患者心率,安抚病人及家属情绪,初次发病的患者可能比较紧张,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情况。(2)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密切关注监测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做好日常记录,增加脑血栓患者病房巡视的次数和时间,做好病房的清洁整理工作,保证患者的需求得以满足[2]。(3)心理干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走向,要及时为患者排解不安情绪。在日常治疗中,多向患者灌输脑血栓的治疗手段,取得患者信任,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尽量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与理解。(4)临床症状护理。脑血栓患者大部分存在运动障碍,经常久卧在床导致肢体麻木,因此,医护人员应注意调整患者的,帮助患者运动。建议每两个小时改变一次偏瘫病人的,定时对病人的身体进行清洁。对于恢复较好,情绪稳定的患者,要鼓励和帮助其活动。使得病人能够早日恢复基本功能。在食物摄入这块也应加强护理,采用鼻饲法护理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必须保证鼻饲管道的卫生,食物的清洁和大小,关注病人的吞咽情况。(5)恢复期护理。增强病人的自主恢复意识,如患者的恢复能力较好,建议其尝试一些轻度的锻炼。如病人恢复较差,必要时可专门安排护理人员一对一进行恢复[3]。

1.3 观测指标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恢复情况表共十个选项,每个选项十分,高于六十分即为恢复良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我国四分之三的神经死亡的病人中,有过半的病人病情十分严重,其中以脑血栓为典型。此类疾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脑血栓发病率高,治愈效果不佳,且病人常常留有后遗症[4]。本院在110 例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试验中,采用了优质的护理模式,对于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恢复病人的治疗信心有很大作用。本组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恢复情况良好,对护理人员的评价提高。因此可见,对于脑血栓患者采用优质的护理模式,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提振病患信心,增强自我恢复的能力,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贞爱. 脑血栓患者心理特征及治疗干预[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1401-1402.

[2] 徐家喜, 顾伟萍, 王忠玲等. 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52-53.

第8篇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DVT;高危因素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容易发生DVT,而其潜在的多系统病变经常会掩盖DVT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诊断可能,严重时可并发肺栓塞,成为患者致死或致残【1】的突出原因。我们针对引发DVT的原因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减低了病人DVT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观察组2011年6月—2012年6月352例患者,发生DVT27例占7.67%,其脑卒中8例,骨关节术后5例,严重创伤6例,脊髓损伤3例,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3例,心肺复苏后2例。都有下肢疼痛、麻木、肿胀、浅静脉怒张、皮温升高、皮肤色泽改变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出现苍白、发绀【2】,静脉性肢体坏死。对照组2012年7月-2013年7月389例,性别年龄病情与观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而DVT发生数3例占0.77%。DVT发病率明显降低。

1.2高危原因分析统计见表1:

表1:观察组352例ICU病人DVT发生情况

2 对照组防治方法:分析表1发现引发DVT形成的高危因素是年龄、卧床天数、静脉采血次数、基础疾病等,故我们重点采取了对应的预防措施。

2.1预防先行:

2.1.1全面评估重点护理:对高龄入住ICU时间>1周行机械通气,昏迷或使用镇静剂、肌松剂等者应纳入重点预防对象。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每班重点观察下肢皮温、色泽及有无肿胀,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无禁忌症患者常规抬高下肢20°-25°,膝下垫一长软枕,下肢充分保暖,室温控制在22℃,每2小时翻身侧卧一次,减轻对下腔静脉和髂静脉的压迫【3】。

2.1.2加强下肢锻炼保护静脉血管: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予翻身、拍背排痰,鼓励早期活动及深呼吸,加强下肢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如膝踝关节的伸曲、举腿等。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勿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应用,有炎症反应时应重新建立静脉通道。留置深静脉导管时以颈内或锁骨下静脉为主,禁止在下肢进行深浅静脉的穿刺置管或采血。静脉采血应尽量集中,采血次数多的血管处用50%的硫酸镁湿敷。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DVT,以外部的压力抵消各种原因所致的静脉压力增高,防止深静脉血栓经交通支逆流入浅静脉,抗血栓弹力袜应每隔8-12小时取下,皮肤无异常30分钟内重新穿上。

2.1.3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袖带式血压计缠绕于患者肢体,接通电源。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2.治疗性护理

2.2.1急性期管理:卧床休息1-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在溶栓期间应减少直立性活动,其间抬高患肢20-30°或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曲15°,加强保暖促进静脉回流,严密观察患者皮温变化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2.2生命体征的观察:定时观察其体温、皮温、脉搏、呼吸并记录。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bid与健肢的比较,患肢周径明显增大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等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警惕肺栓塞的发生:突然的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为肺栓塞可能立即配合抢救。

2.2.3溶栓治疗:根据医嘱应用低剂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尿激酶抗凝溶栓等。出血是共同副作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牙龈鼻黏膜出血等;定期进行凝血时间检测,颈部穿刺处用沙袋压迫6小时并限制其动度。观察局部有无肿胀、渗血、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便于及时处理。

3讨论: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和产生的多种抗血栓的生物活性物质对凝血纤溶系统进行调节可防止血栓的形成。在病理因素下其平衡及稳定性遭到破坏致血栓的形成。在血液高凝状态时抗凝物质的缺乏AT-Ⅲ以及恶性肿瘤、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等的刺激。再因长期卧床,肿瘤等压迫因素引起血流缓慢而触发。故在血管壁、血液成分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引发DVT形成的三个高危原因。临床上采取对应防治措施后才能有效减低了病人DVT发病率。

3结论 引发DVT形成的高危因素与年龄、卧床天数、静脉采血次数、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针对引发DVT的原因采取对应的防治方法可有效减低病人DVT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等.血栓病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4.

第9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rading nursing care applied to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Methods 60 cases hospitalized in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Joint underwent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thrombosis in both groups on the day before surgery, 1d and 1 week after surgery. Based on the postoperative level of nursing divi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rading of risk of thrombosis, the nurses gave the patients the corresponding grading nursing care for the prevention of DVT. The incidence of DVT,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s of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scores of grasp of health knowledge about venous thromb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surgery, 1 case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had muscular venous thrombosis, while no patients had that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The evaluations of Autar DVT Risk Assessment Scale of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at 24h, 1 week after the surgery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respectively. Leg circumference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the swelling of the affected lower limb was more severe than that of the uninjured side 4-7 days after the surgery. An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grasp of health knowledge about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grading nursing car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Dividing the level of nurs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rading of risk of thrombosis is of good guida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DVT, which also fully reflects that the level of nursing corresponds to the nurse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the availability of nursing resource is improved thereby patients can be provided with high-quality, safe and efficient nursing service.

[Key words] Grading nursing care; Majo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Prevention; Venous thrombosis

与其他科疾病相比,骨科大手术易诱发血栓。《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指出: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关节骨折手术DVT发生率是43.2%。但是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因此,预防VTE是减少上述后果的最重要的措施。静脉血栓的预防在护理工作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是针对不同病情的病人依据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照顾的制度。分级护理工作模式在我国从1956年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伴随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临床实践中也表现出了很多不足之处。

探讨护士应用静脉血栓风险级别以此确定护理级别,实施分级护理措施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在静脉血栓健康知识掌握、术后Autar评分、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在该院行下肢大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分级护理组。常规护理组30例,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61.10±11.41)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4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2例,双膝同期置换1例;分级护理组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59.50±13.40)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双髋同期置换1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11例,双膝同期置换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一般护理方法 按照骨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术前给予患者皮肤、肠道准备、疼痛管理等健康宣教;术后遵医嘱实施级别护理,给予饮食、、功能锻练等康复指导。

1.2.2 Autar量表评价标准 Autar量表对于手术科室较适宜。主要包括年龄、活动受限度、体重指数、手术、特殊危险因素、外伤、高危疾病这7个评估项目[1]。其中“外伤”只是在手术前评估,“手术”是手术后评估项目。评估计分时取患者各个项目的最高分,总分不超过10分是低度危险,DVT发生率为10%,总分在11~14分是中度危险,DVT发生率为11%~40%,总分不低于15分是高度危险,DVT发生率高于41%[2]。

1.2.3 护士培训 首先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培训。内容主要有静脉血栓栓塞(VTE)基础知识,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Autar量表应用评估方法、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流程、围手术期血栓风险评估表填写等。教育培训能增强临床护士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能力。其次,对全体护士进行分级护理方法的培训,使每一名护士了解护理级别与护士层级相对应的划分方法。

1.2.4 Autar量表评估方法 于术前24 h、手术结束后24 h、术后1周分别进行评估。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既往疾病及手术史、活动能力,得到BMI(体质指数),根据Autar量表逐一对项目评分,然后累计各项分数得到首次评估结果。

1.2.5 术后分级护理方法

1.3 分级护理干预措施

1.3.1 术前护理 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利用自行设计印制的静脉血栓防治手册,向患者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后果及常见症状,以增加患者疾病知识及提高防范意识。根据首次评估的分数,对≥10分的中、高度危险患者,嘱其忌烟酒,防止摄入高胆固醇食物,进行低脂富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告知其术后早期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然后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1.3.2 术后护理 ≤10分的低度危险患者,护士应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施基本预防护理。①术后患肢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②将患肢抬高:置于心脏水平位置20~30cm,切记不要将膝下?N窝处单独垫高,防止小腿出现静脉回流,防止静脉回流障碍。③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患者在术后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改变情况。以及对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观察。④早期锻炼:指导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双下肢踝泵锻炼,以及做深呼吸运动,以利血液循环。⑤保护血管:为保护血管尽量避免患侧下肢输液选取上肢静脉,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防止重复穿刺及抽血对血管壁造成损伤。⑥疼痛护理:疼痛属于一种应激反应,应激状态会引发免疫功能下降、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形成或肌张力升高,对患者的功能锻炼造成影响。将患者疼痛减轻能够落实护理计划,实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根据疼痛评分,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常规术后使用外周静脉止痛泵。通过音乐、读报、聊天将患者注意力分散。如果有剧烈疼痛者,可遵医嘱使用镇痛剂。11~14分为中度危险。护士除完成基本预防外,增加物理预防方法实施护理。①通过测量大腿周径来判断肢体肿胀程度。测量方法:由同一位护士每日同时、同部位测量患者左右两侧大腿周径,测量位置为髌骨上方10~15 cm处结合患者的症状,如患者自觉患肢有肿胀、疼痛感且活动后更甚,皮肤有发绀,潮红、表温上升,提示有发生DVT的可能。②遵医嘱给予A-V血液循环驱动器治疗每日1~2次。③建议改变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控制血糖、控制血脂。≥15分为高度危险。除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外增加药物预防方法。研究显示,大约50%的DVT在术后第1天出现,30%在术后第2天出现,这就提示早期预防的重要性。①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等肺栓塞情况;注意是否在注射部位皮下出血。②术后复查X光片,最好采取床头拍片。③手术后立即给予A-V血液循环驱动器持续治疗12 h,次日改为2次/d。④对抗血栓药物预防性使用,通常在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d(从手术后直到下床活动)。并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d。

1.4 评价指标

本研究方案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批准,并征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对两组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术后Autar评分进行评价。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与体重指数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Autar评分比较

术后24 h、术后1周Autar评分比较分级护理组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分级护理组术后健侧与患侧腿围比较

分级护理组患者术后4~7 d患侧下肢比健侧肿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及静脉血栓健康知识评分比较

分级护理组患者的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DVT的预防被认为仅仅是临床医生的责任和护理人员无关,因而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缺乏对深静脉血栓知识了解,以及其重要性的认识[3]。术前的骨科病人由于创伤骨折、卧床制动、被动等其下肢静脉呈现血流滞缓、高凝状态[4],发生DVT很容易。但是DVT的发生有一定隐匿性,所以对DVT的危险性的评估有利于预防该病。

通过Autar量表能够筛选出中、高危风险患者,有利于尽早采取预见性护理及治疗措施。赖丽英等[5]经Autar量表评估、干预后,显著降低脑出血后DVT的发生率,干预组发生DVT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级护理制度作为医院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6],日本分级护理主要从病人的生活自由度、需要观察程度将其分成四级三度,这两方面合并共12级,如A1、B2……人为分级护理中病情观察与生活护理属于不同的两个方面,有的患者需要完全的生活帮助,对于病情则不需要密切观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护士越来越多,护士也相对拥有一定下“护嘱”的能力[7]。

表2显示,术后24 h及术后1周Autar评分比较,分级护理组均低于常规护理组。

表3显示,分级护理组患者术后4~7 d患侧下肢比健侧肿胀明显。对每例下肢大手术患者静脉血栓的个体风险性进行连续客观评价,按照风险程度不同采取干预措施。术后48~72 h对高危风险患者进行重点标示、床边交接、重点观察。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护士风险评估能力。

表4中,根据患者术后Autar评分确定护理级别包括护士的参与,相比单纯由医师下医嘱的护理级别,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及静脉血栓健康知识得分都优于对照组。次评分方法对护士评定病人护理需求更有意义,也能帮助护士长有效管理病区人力资源,为实行弹性排班奠定了基础。按照DVT风险等级进行分级护理,避免了护理工作中的漏洞。它能让相同能级的护士按照风险级别的护理干预措施来管理相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充分体现了护士层级管理的意义。为科室护理人员梯队建设、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在确保基础护理规范化落实的同时,完成对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的病情监测、对治疗与康复效果的观察、对机体状况和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并发症的预防,让患者得到与护士接触的更多时间,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改变,采取合理科学的防范措施对机体状况评估,以降低危重、长期卧床、大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达到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

第10篇

【摘要】: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方法:对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并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加强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和预防宣教。结果:40例患者中39例于治疗后1周,下肢肿胀、疼痛明显改善,症状无改善1例,占0.25%。本组患者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抗凝治疗,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抬高患肢休息和精心护理,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下腔静脉过滤器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内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腘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1〕。

本文主要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和预防措施。现将40例下肢DVT患者的护理体会,做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29~79岁,平均44岁(±2.5岁)。均经血管彩色超声或静脉造影证实,病变位于左下肢34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4例为双侧,病程3h~9d,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皮温升高、疼痛及行走活动障碍。其中15例安放下腔静脉过滤器。发病原因:手术及外伤后8例,妊娠及产后5例,原因不明27例。

2 治疗方法:

2.1 非手术治疗:用药前抽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率(INR)和血小板及肝肾功能。

2.1.1 常用抗凝药物: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钠和华法林。

2.1.2 用药方法:前3天给予肝素钠2500IU+o.9%NS至50ml静脉泵入2ml/h,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日1次,第2天开始服用华法林2.5mg,第3天则根据前1天服用华法林16 h后的INR结果决定当天华法林的用量,第4天为维持量,之后服用华法林3~6个月,维持INR在2.0~3.0之间。

2.2 手术治疗:在局麻DSA下安放下腔静脉过滤器,预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1~2周,抬高患肢,并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同时膝关节呈微曲位,膝下垫一枕。卧床期间嘱患者活动踝部及足趾,每2小时帮助变换1次。早期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3〕。

3.2 心理护理:DVT患者突发的下肢肿胀、疼痛易使患者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燥、易怒等情绪,护士应该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减轻其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前要对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病情和将要采取的治疗方法,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监测INR:华法林的治疗窗窄,即使华法林很小剂量的变化也可导致抗凝的过量而致出血或抗凝不足导致血栓。因而需严密监测INR值,INR的监测一般第1周,1次/d,第2周,3次/d,第3周后改为每周1次,直到第4周,INR控制在2.0~3.0,并稳定后可每月监测1次,如以后环境改变、身体情况发生变化可根据情况临时监测。

3.4 病情观察:

3.4.1 给病人一安静、舒适的环境,严格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天测量患肢及健肢周径,以膑骨正中为中心,膝上20 cm,膝下15 cm的患肢及健肢周径,并与以前的记录和健侧的周径相比较。

3.4.2 密切观察有无出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淤斑、黑便、血尿、女性则应观察月经量的变化等症状,告诉患者及家属要注意观察这些出血并发症的先兆。

3.4.3 对于置入尽下腔静脉滤器者,尽管可使肺栓塞的发生率下降至0.2%~5%〔3〕,但仍需密切观察有无突发的咳嗽、咯血、胸痛、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焦虑等症状,采用常规心电监护以观测血氧饱和度是否进行性降低,心电图有无心肌缺血的表现〔4〕。及时掌握血气分析的变化,当PO27.32kPa,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4.4 及伤口的观察:病人取头低足高卧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绷带不宜过紧。观察皮温、颜色、感觉,触摸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并做记录。

3.5 应用溶栓药物注意事项

3.5.1 剧烈的振荡和室温下超过8h均可使配制好的尿激酶活性降低,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5〕。

3.5.2 加强巡视,防止药液渗入皮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时,应在患者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进行,注射针垂直进入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处,直至注射完毕,用干棉签按压5min,可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

3.5.3 对于患肢肿胀明显者,泵入尿激酶时在患肢大腿上方5-10cm处加以止血带,以利于药液进入深静脉。

3.6 做好心理护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3.7 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尽可能避免创伤和出血,勿与硬物碰撞或使皮肤损伤,衣裤应柔软、宽松,避免进粗硬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应用柔软的牙刷刷牙,避免损伤牙龈。保持大便通畅,戒除烟酒。避免长时间站立及从事重体力劳动。减少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含纤维素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

3.8 预防宣教:1856年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3〕,预防必须针对以上三大因素采取措施。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协助定时翻身。对手术、产后妇女应鼓励其早期床上活动,鼓励此类患者尽早离床活动。对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华法林治疗窗窄,用药不足可引发栓塞,而抗凝过度将导致出血,对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应加强宣教,指导患者正确用药。DVT发病率愈来愈高,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对存在导致DVT高危因素的人群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4. 结果

40例患者中36例于治疗后1周,患肢肿胀、疼痛明显改善,症状无改善1例,占0.25%。本组患者未发生肺栓塞。

5. 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住院后主要针对心理反应、及伤口的观察、手术并发症的观察、监测心电图与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有无肺栓塞的发生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及时提供病情动态变化,使病人顺利平稳度过围术期。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为近年发展起来的有效拦截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麟荪,贺能树.介入放射学-基础与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0.

[2]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32(12):99.

[3] 吴在德,张伯根.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9.

第11篇

1 资料

85例中,男性49例,女性36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6岁,平均年龄37.5岁。完全性瘫痪60例,不完全性瘫痪25例,颈椎损伤29例,胸椎损伤15例,腰椎损伤23例,四肢瘫痪10例,截瘫8例。

2 脊髓损伤病人康复期常见的危险因素

2.1 心理障碍:焦虑与恐惧

病人对突如其来的身体残疾认识不足,毫无准备,出现严重的恐惧、焦虑和行为倒退,甚至有自杀的倾向等。

2.2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病人由于有不同程度瘫痪,而需要长期被迫卧床,生活自理能力急速下降。

2.3 清理呼吸道无效

病人由于长期卧床、呼吸肌麻痹等因素,均可导致呼吸不畅,大生堕积性肺炎,甚至呼吸衰竭。

2.4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病人由于长期卧床,皮肤感觉丧失,皮肤压在骨突起与床褥之间,长时间压迫可导致局部神经营养障碍,供血不足,皮肤坏死形成压疮。

2.5 有感染的危险:与长期留置尿管有关

病人由于膀胱括约肌功能丧失,需要长期留置尿管,容易造成泌尿系统感染和形成结石。

2.6 排便异常的危险

病人因长期卧床,肠胃功能受到抑制,出现消化功能和肠胃活动减弱,而形成腹胀和便秘。

2.7 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病人因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8 有肌肉萎缩的危险

病人因长期卧床,四肢由于缺乏主动和被动运动,则容易形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足下垂等。

3 相关护理措施

3.1 应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或消除其恐惧心理。主动关心病人,了解其精神心里状况,帮助病人建立自尊心和自我独立意识,同时极力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使病人面对现实伤情,及早积极投入到康复训练中,促进其早日康复。85例病人中,无1例因精神心理状况异常而发生自杀行为。

3.2 加强生活护理,鼓励病人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应照顾到病人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尽量满足病人生活需要,使其感觉舒适、满意。坚持做好基础、皮肤和口腔护理,每天做晨、晚间护理各1次,每天上、下午床上擦浴各1次,每周洗头1次,每天上、下午做口腔护理各1次。同时鼓励病人逐渐进行康复功能锻炼。85例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3 做好预防、采取各种措施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减少对坠积性肺炎、呼吸衰竭的发生。应注意保暖,避免因着凉而诱发呼吸道感染。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鼓励并协助病人咳嗽、咳痰及深呼吸,定时翻身拍背以助排痰。同时,可雾化吸入抗生素、地塞米松及糜蛋白酶,以稀释痰液,有利于排出,必要时吸痰。如发生窒息时,可行气管切开护理。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加强气管切开护理。如发生肺部感染,宜采用健侧卧位,以利于引流。85例病人中,发生肺部感染8例,发生堕积性肺炎15例,发生呼吸衰竭5例。

3.4 压疮预防的关键是间歇性解除压迫。应建立翻身卡,每1-2小时翻身1次,24小时不间断,并做好记录及交接班。为防止骨突起部位受压,可用棉垫分置减压法或应用充气床垫减压法,为保持皮肤清洁,早晚各用温水擦浴1次,慎用热水袋,以防烫伤皮肤。并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床单应平整、无褶皱及渣屑。对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应及时做好会及肛周皮肤护理,指导病人摄入高蛋白饮食,以加强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85例病人中,无1例发生压疮。

3.5 进行导尿、尿道口及尿管护理操作时,应按无菌操作规程,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的形成。导尿并留置尿管者,早期尿管持续引流,2-3周后定时开放,每1-2小时开放1次,平时夹闭,以使膀胱充盈,防止膀胱萎缩和感染,并训练自律性膀胱。为保持尿道口清洁,每天上、下午清洁尿道口1次。每周按无菌操作规程给病人更换导尿管及消毒尿袋各1次。鼓励病人多饮水,每天饮水达到2000-3000ml,达到生理性膀胱冲洗,可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形成结石。85例病人中,发生泌尿系统感染7例,形成泌尿系统结石3例。

3.6 采取各种措施,消除病人便秘和腹胀。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其自行排便,不能自行排便者,病情允许时,协助其定时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或用缓泻剂,必要时可给予灌肠,及时解除便秘。如有腹胀可行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措施,消除腹胀。85例病人中,发生便秘10例,发生腹胀5例。

3.7 早期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协助病人及早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如按摩排肠肌,膝、踝、趾关节的伸曲、举腿活动,促进双下肢血液循环。同时为保护双下肢静脉,避免在双下肢静脉穿刺,进行输液、输血等治疗。并避免采集双下肢动、静脉血标本,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85例病人中,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3.8早期开展康复功能锻炼,有效减少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足下垂的发生。及早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肢体的主动及被动运动,帮助其行四肢关节、肌肉收缩及舒张活动,行向心方向肌肉按摩,加强电疗及磁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使瘫痪肢肌被动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有效防止关节强直、僵硬和肌肉萎缩的发生。为防止足下垂,将病人双下肢用软垫垫起,保持肢体足背90度功能位,侧卧时,双腿间置软枕,防止互相挤压。85例病人中,经过康复功能锻炼,达到满意的康复效果共75例。

4 小结

对脊髓损伤病人康复期存在或潜在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采取全面、系统、有计划、连续性、长期、有效的护理对策,预防和减少脊髓损伤病人脊髓功能进一步损害及并发症的发生,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使病人重新开始生活自理,直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

参考文献

第12篇

1 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

1.1 由于术前、术中禁饮食,体液量不足,致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

1.2 麻醉后小腿静脉丛壁处于松弛状态,静脉丛内淤血,加之手术时制动,静脉丛内血液较长时间的淤滞,易形成血栓。

1.3 手术时间长、范围广、创伤大,如行子宫全切加双侧附件切除,尤其是宫颈癌病人行子宫、附件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创伤致组织大量破坏分解,引起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具有抗凝作用的蛋白质C及S 减少,使血液形成高凝状态。

1.4 阴式手术由于两腿摆放位置不适,腿架未支好,窝未放软垫,均可使下肢静脉受压,发生静脉壁损伤。

1.5 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糖者,血液黏稠度大,更易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

2 主要临床表现:

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3 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

3.1 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

3.2 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

3.3 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制浅静脉曲张。

4 诊断

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

5 治疗:

抗凝治疗: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5~7天 ,但应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溶栓治疗:常采用尿激酶静脉滴注 7~10天。 祛聚治疗:可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 毫升 ,静脉滴注 10~14 天 ,它能防止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 ,改善微循环 ,阻止血栓继续增长。

卧床休息: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卧床休息时间一般为 1~2周。

抬高患肢:使用弹力袜 ,肢置高于心脏水平约20~30厘米 ,膝关节处于微屈曲状态。若开始起床活动 ,应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 ,以增加静脉的回流 ,防止下肢水肿的加重。

6 常规护理

6.1 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6.2 抬高患肢: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6.3 避免碰撞伤肢: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注意安全,严防再次碰撞伤。

6.4 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大量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6.5 预防并发症:高热患者应加强口腔护理,粘膜溃疡者含化西瓜霜片,口唇干裂者涂石蜡油,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更换,防止褥疮发生。

6.6 饮食护理: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

7 特殊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多发生于术后、产后及长期卧床、体质较差的患者。在护理中要注意患者大便不可过干,病情严重的患者不要过早下床活动,严格禁止局部推拿、按摩。

8 恢复期护理

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适当下床活动,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

9 预防

9.1 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教。做好术前健康教育,对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需妇科手术的病人,在进行术前宣教时,就让病人了解此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便术后积极做好自我防护。

9.2 术中术后慎用止血药物,补充液体量,减轻血液黏稠度。

9.3 术后早期活动:术后应早期采取主动或被动运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通畅。

9.4 减少对下肢血管的刺激和破坏:尽量避免下肢输液,禁止应用静脉留置针或输入高渗液体及刺激性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防止静脉内膜损伤;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9.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护士要勤巡视病房,询问病人,密切观察病人下肢的颜色,按压局部,感觉其紧张度及温度,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9.6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避免大便干燥、秘结。

9.7 药物预防:对血液黏稠度高的患者,术后可应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潘生丁等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和防止血小板聚集,避免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

9.8 出院后护理干预:叮嘱患者出院后持续使用长筒弹力袜,继续坚持主动和被动运动,避免久坐、久蹲、久站,多饮水,进食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10 健康指导

10.1 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低脂肪食物 ,忌食油腻、肥甘、辛辣之品,严格戒烟。

10.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10.3 已知血液高凝状态的病人 ,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降低血液黏度。高血脂者服降血脂的药物。

10.4 术后病人慎用止血药 ,卧床期间对下肢由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 ,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挤压静脉回流 ,术后尽早下床活动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10.5 对年迈和因慢性病长期卧床的病人 ,应鼓励病人做足背屈活动 ,也可给予小腿肌肉电刺激的方法以使小腿肌肉收缩。

10.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 (15 天内 ),应绝对卧床 ,患肢予以垫高 ,高出心脏平面 20厘米 ,膝关节微屈 10~ 20度 ,以利于静脉血的回流。避免行走 ,禁止按摩肢体 ,以防止静脉血回流压力增大 ,而使血栓脱落发生肺动脉栓塞。卧床后肠蠕动变慢 ,大便秘结时给予润肠通便的药物 ,排便困难时应给予灌肠排便。

10.7 急性期已过或后遗症期的病人下床活动时应穿弹力医疗袜 ,以压迫浅静脉 ,防止浅静脉扩张 ,并能促进浅静脉回流 ,弹力静脉医疗袜应坚持应用 ,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恢复期的锻炼应循序渐进 ,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盘腿及两腿叠压。休息时仍应垫高患肢。

11 心理护理:

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出现下肢肿胀、疼痛,会认为是手术失败,对治疗、手术产生疑问,心理压力重,护士要做好解释、安抚工作,与其分析所致的原因、治疗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消除其顾虑, 配合并接受治疗。

11.1 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