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二建考的实务是《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二建考的科目分别为《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和《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三个科目。专业分为: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矿业工程和机电工程六个专业。
2、考试时间分为三场,其中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考试时长是两个小时,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和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是三个小时。
(来源:文章屋网 )
考试科目不同:一级建造师四科:《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经济》、《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二级建造师三科:《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一建实务科目分10个专业:建筑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民航机场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通信与广电工程、矿业工程、机电工程。
二建实务科目分6个专业:建筑工程、公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机电工程、市政公用工程。
(来源:文章屋网 )
(1)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大一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就是《工程管理概论》。《工程管理概论》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作为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势必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引导完全外行的学生认识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清楚地了解工程管理的专业特点、专业内容,培养其专业兴趣,明确专业学习目的,为今后的大学学习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考虑,甚至对将来的就业和执业也会形成初步的思考。
(2)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由于"工程管理"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知识,而《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该课程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归纳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各相关知识,课程涵盖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包括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力学等工程技术知识,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经济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此外还包括学习方法建议、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就业领域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很强,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3)团队教学模式。正是由于《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的特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等知识的更新,在《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改变了如其他专业课程中只有一位教师单独授课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由工程管理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几位专任教师合上该门课程的团队教学模式,即《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不同章节按照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分别由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授课,让更多专业教师及早介人培养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提前熟悉和了解本专业教师的专业领域和教学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团队中的各任课教师对自己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将涉及的专业知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对讲授知识的合理安排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后续专业课程的重复。
(4)课时安排少。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管理概论》教学总学时只有16学时,时间很短,而内容较多,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课程知识结构,并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构建《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总学时由以前的32学时减少到16学时,因此教学计划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根据《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特点,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1)导论,包括工程和管理两大内容。其中工程的基本概念包括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定义、分类、工程系统结构、工程相关学科专业的结构和工程相关企业和建筑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定义及基本职能。重点知识是工程的定义、分类和系统结构,管理的基本职能,同时了解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宜安排2个学时。
(2)工程管理概述,内容包括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工程管理的历史沿革和主要发展趋势、工程管理的行业特点和参与主体、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和建设程序。将"工程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古代、近代、现代的工程管理发展放在一起,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整个发展及特点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形成对比,加深认识,同时对将来的专业研究有个初步的思考,激发专业学习兴趣。重点知识是工程管理的定义、内涵、特点,工程管理的职能和主要任务,工程管理的建设程序和生命周期,同时了解并熟悉其他内容。宜安排2个学时。
(3)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内容包括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沿革、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与教学安排、主要课程课程设置以及学习方法建议。在讲解这一章的内容时,尤其要注意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教育部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工程管理"的专业代码、专业方向和学士授予类型做了相应的调整:专业代码改为120103;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从工程管理专业中分离出来,这样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就缩小了;工程管理专业依据各学校的情况可选择授予管理学或者工学学士学位,因此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与主要课程应结合新的专业目录以及学校制订的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讲解。同时在这一章中还应介绍工程管理"四个平台"体系结构及其构建的必要性,避免下一章各个专业教师分别讲授各平台知识的孤立、零散,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专业课程体系。此外,"学习方法建议"这一部分知识也是必需的,首先学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注重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各方面知识的融合,同时增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遵循学习规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宜安排2个学时。
(4)工程管理的四大支撑平台,分为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和法律平台,具体包括技术平台涉及的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等知识;计划、协调、组织、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和适用性;我国工程相关法律体系,如与工程相关的重要法律、重要法规和规章、规范,工程管理体制和制度等。重点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和法律平台体系结构及各自发挥的作用,即必要性。对后续会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如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等,只强调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宜安排8个学时,每个平台2个学时。
(5)工程管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与择业导向,内容包括工程管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工程管理行业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行业择业导向。重点了解和把握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资格的类别及资格认证的主要程序,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要求等。通过了解工程管理的人才需求和执业资质制度,有助于加强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人才要求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把握就业的主动性,以提高将来毕业后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宜安排2个学时。
3《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1)教学内容的讲解中,首先要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初步树立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建立热爱工程管理专业的感情和对工程管理行业的责任心,为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程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思想基础。在课程的讲解中,对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尽量以科普教育的言简意赅的教育方式进行讲解,对概念进行形象化的讲解。其次注重专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讲解。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主要课程以及四大平台涉及的后续专业课程,比如技术平台涉及的工程施工、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专业知识进行介绍时,一般仅限于对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加以介绍,不涉及这些课程的具体内容,注重与这些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避免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再次就是注重四大平台结构的介绍和融合。工程管理专业理论及技术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知识体系是由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个平台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构筑而成。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分别由四位专业教师讲解,分别孤立地讲解,必然会造成学生知识的零散和孤立,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这一部分知识讲解中,应同时介绍这四大平台结构、四大平台体系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四大平台分别介绍完之后,根据课堂安排,进一步介绍四大平台体系的相互融合关系,使学生了解其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加强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最后是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工程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介绍。专业知识更新迅速,作为专业引导课程,需及时将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提醒学生通过网络等其他方式进一步了解工程管理的现状发展,探索专业未知领域,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2)加强团队教师的交流。由于团队的专业教师中,最少的教师只负责2学时的教学,而最多的也只讲解4学时。各专业教师分别讲授各自部分内容,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和平时成绩的考核不统一或不连贯,也不利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熟悉,因此应加强团队教师的相互交流。可利用专业教研活动或其他方式,召开《工程管理概论》任课教师交流会,共同交流确定教学计划的安排,相互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管理情况和考核情况,相互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引用典型案例或身边案例教学时,应分别从不同知识角度加以分析,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注意可操作性及先进性。《工程管理概论》教学中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如案例教学、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既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也可以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案例教学;既可以采用工程录像、幻灯片、图片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也可以课后对学生进行总结、辅导和答疑,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自学,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
摘要:
文章分析了建筑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任务,论述了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以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为例,提出了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并重点讨论了“六结合”的改革策略和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54-05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任务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以来,目前国内已有300多所高校设置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规模发展十分迅速,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他们已逐步成为各类建筑业企业的中坚力量,为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在一段时期内中国工程建设的步伐不会放缓,工程建设规模仍然巨大,这对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必然会需要更多受过正规教育的高水平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各高校积极推进工程管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仍然任重而道远。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原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明确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1]。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可以概括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技术、管理、经济、法律4个平台课程的相关知识。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土木工程技术放在了第一位,可以看出,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管理人员只有懂技术,才能更好地从事管理工程。
建筑施工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原理、方法,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了解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具备科学、合理地组织和管理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能力,具备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优选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基本能力,以及有效组织、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基本能力。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类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课程理论部分涉及三大力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砌体工程、地基基础和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跨越技术和管理两大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内容本身来自于工程实践,又用之于工程实践,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各工序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工程在技术与组织管理两方面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因此,教学内容与方法也需要不断发展与更新。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之前“粉笔+黑板”的呆板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给广大施工类课程的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和展示授课技巧的机会和平台,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建筑施工类课程上述特点,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师的讲课难度更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更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1.学生对施工技术类课程重视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容易受专业名称的误导,重视管理类课程而轻视施工技术类课程,意识不到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施工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往往在潜意识中放松了对课程学习的要求,学习不够认真主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授课教师工程经验欠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筑施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授课教师除需要具备宽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许多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虽然具备高学历,但较少参与工程实践,甚至没有参与过工程实践,讲课时只能照本宣科,局限于书本内容,无法与工程实际相联系,也无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发挥,缺乏感染力,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近年来出版的施工类教材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但许多内容仍旧是传统的建筑材料、施工机具、施工工艺和工程案例,而许多已经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却未能得到体现。另外教材中的许多插图内容也非常陈旧,有的仍旧是使用多年的示意图,与当前的工程实际差别较大。若仅依靠教材内容授课而不及时更新,会使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丧失兴趣和信心,从而降低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4.课程之间缺乏交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施工类课程授课教师若在授课过程中只讲授施工技术和组织的相关知识,不能适时穿插一些管理、经济和法规类课程的相关知识,学生很难意识到施工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密切关系,容易造成知识孤立,不能融会贯通,达不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5.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由于建筑施工课程具有知识点较多、实践性强、逻辑关系差等特点,若授课教师不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和网络资源,只是用语言描述和教材中少量的图片讲解有关施工机具、材料、工艺、工序的具体问题,学生就无法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另外,由于课程内容多,学时有限,教师往往很少安排讨论课,以致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查阅资料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6.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许多高校考虑到实践教学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少安排甚至不安排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实践教学,只有
寒暑假在工地进行相对集中的实习性质的实践教学,这样使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中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纯粹理论知识的讲授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在学习时就一知半解,再等到集中实习时理论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实习如走马观花,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两者的学习效果均不理想。
三、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介绍
(一)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前身是1999年在土木工程专业下设置的工程管理专业方向,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正式成立工程管理专业,下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投资与造价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取得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8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于2011年5月以全票顺利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评估。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介绍
1.建筑施工类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开设施工类课程的高校有的称之为土木工程施工,有的则以建筑施工、施工技术与组织等命名。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开设建筑施工课程的同一学期还开设了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道桥工程设计与施工两门课程,分别讲述不同施工领域的技术知识。为了更好地对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区别,学校从04版培养方案开始将施工类课程名称由03版培养方案中的土木工程施工更名为建筑施工,开课学期从第6学期提前到第5学期,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专业主干课,并在第5学期末开设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开课时间提前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诸如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工程造价与投资控制等后续课程。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2.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情况
中国矿业大学承担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归属于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研究所,授课教师均具有广泛参与工程建设的经历,在教学之余一直从事工程代建、监理和咨询等业务,拥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他们也承担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和成果奖;但是,由于建筑施工类课程内容逻辑性较差,无法通过推理、演算来掌握,这也导致了建筑施工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很多,学习难度较大[2]。另外,随着国内建设步伐的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形势对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紧迫。
四、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充分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紧紧围绕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能从事建设项目决策、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相关研究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该课程以满足毕业生能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和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等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以及在政府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为宗旨,立足于本专业08版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建筑施工课程的重要地位,不断积累授课教师的工程经验,精心挑选授课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效促进各类课程之间的交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认真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和具体改革措施
为了进一步做好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工作,笔者借鉴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经验,结合自身的授课体会,提出通过实施“六结合”策略来推进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六结合”策略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改革措施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
1.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相结合
授课教师在开课伊始就应结合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和管理类、经济类、法规类课程学习需要,重点强调施工课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应有计划地将施工技术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有机结合讲解,穿插一些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合同管理的知识或案例,将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技术知识在工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掌握各类知识的能力。
2.教材内容与工程前沿相结合
针对施工类课程许多教材内容陈旧,授课内容未及时更新的情况,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认真对比分析各类教材,慎重选择,最好从获奖教材和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中进行选择。另外,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建筑领域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和推广情况,了解工程前沿的知识和动向,在讲课过程中适当进行补充和介绍,注重教材内容与工程前沿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方便学生学习传统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知识,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会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第5学期末进行的课程设计和第6学期末进行的暑期生产实习,由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的不同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果均大打折扣。为了解决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穿行。首先,由于第5学期结束后的
寒假不便安排实习,可以将课堂教学安排在第5学期后半学期进行,这样课程结束后紧接着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实际工程开展有关施工组织方面的实践训练,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模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其次,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设置观摩教学课,根据理论课的授课进度安排若干次工地现场观摩课,可以安排在周末进行,时间较为充足,学生可以根据施工图纸和现场施工情况或存在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开展观摩教学前教师需认真编制详细的观摩教学计划和内容,提前确定好工地和现场讲解人员,并重点强调安全和纪律,学生人数太多时,可分组安排,为便于管理和保证学习效果,每组最好不超过20人。再次,在第6学期末进行的暑期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实习施工知识,还包括各类管理知识,所以实习指导教师应做好实习组织工作,继续引导学生回顾和掌握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和组织方面的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4.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高层次工程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各种施工工艺的实施方法,还要明白实施的原因,实施会出现的问题。因此,要求授课教师从力学、材料学、建筑学、组织行为学、美学等角度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深入分析施工技术所涉及的各种原理,并且需要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甚至是工程事故进行实证,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引起学生的重视。授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学科各类理论知识,还应在参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参观考察过程中注意收集和梳理工程资料,比如收集某些典型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机械的照片和录像、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招投标文件、合同,工程当中遇到的问题等资料。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工程新闻、工程图片或工程事故照片,不断丰富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在讲解施工原理和方法时,适时进行运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5.教师主讲与团队讨论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主体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不仅要确保教师讲课的主导地位,还要兼顾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对于授课教师,开课前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编写教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内容、讲课思路和方法,明确重点讲解内容。另外,要制作出精美的教学课件,将收集到的各类相关工程资料进行链接,营造一个图、文、声并茂的教学环境,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他们的兴趣。授课过程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入教学内容,从建筑材料到施工机具,从施工工艺到施工规范,从基本原理到例题分析,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确保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对于听课学生,授课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参加讨论、提出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在融洽、开放、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展开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授课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和思考题,提前布置团队讨论题目,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讨论,教师适时进行团队辅导,加强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传统考核与创新考核相结合
许多高校施工类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采取传统的“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所占比例可适当调整)”方式。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和课堂表现综合打分,学生提高卷面成绩的手段主要根据考试范围死记硬背,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埋没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和优势。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必须对考核方式加以改进,要从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为主转变为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在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尝试如下创新考核方式:适当降低客观题所占分值,增加案例分析题,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理论情况和动手实践能力,将卷面成绩所占比例降低至50%,将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在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考查的基础上,增加课堂发言、观摩课表现、团队讨论、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考核,赋予一定分值加以量化。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进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打破应试教育的弊端。
五、结语
建筑施工类课程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尽快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受课程特点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改善教学效果仍然十分必要,建议尝试采取上述“六结合”的策略,采取多种措施来系统提升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国,许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2]刘艳军.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44-47.
[3]汤小凝.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J].河南建材,2008(3):77-78.
Teaching reform of construction course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NI Guo-dong, YAN Xiao-fei, NING De-chun
(School of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P. R. China)
Abstract:
一个建设项目可以看做是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所有经济活动都在核算和监督的范围。在项目决策阶段,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对项目进行估算,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通过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测算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分析项目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项目实施阶段相对较复杂,应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合理安排资金,使资金的筹资和投资达到最佳。筹资方式不同所要付出的成本也不用,对筹资方式进行分析,既筹到所需资金,不会因筹资不到位而影响工程,又使用资金的成本最低。投资方式不同,获得收益不同,应分析论证选择相同收益风险小的方案去投资,也不会因筹资太多而未投资出去造成资金闲置[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就业的岗位相对较广,既可以在政府部门又可以在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或咨询单位等等。这就要求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胜任工作。另外,在我国执行的是职业资格制度,在工作以后自我提升的工程中,面临的各种执业考试中都需要用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例如,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建设工程经济》中有一部分为工程财务,里面的内容完全是会计与财务管理中讲的内容,这样考试时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
工程管理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与工程相关的管理工作,开设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会计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在授课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只是要求了解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和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有些内容,例如会计报表,在工程管理中是比较重要的,但会计报表的编制需要一定的会计基础,就工程管理的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来说,做一张会计报表相对很难。但工程管理的学生不是专业会计人员,不需要具有独立做好会计报表的能力,只需要能看懂会计报表就可以。
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难一些,因为在学这门课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理论,不象其他课程在高中就有基础了[3],例如高中阶段学习数学、语文、政治等等,进入大学后继续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语文也就很顺利,因为有以前的基础。会计与财务管理对学生来说全是新名词,象什么是会计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簿、会计分录等等过去从来没听说过,对这些新概念就会感觉陌生和茫然,不知所措[4]。
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和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有些不一样,例如,借贷记账法中的借贷二字,在课程中这二字只是记账符号而已,没有实际意义。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用自己已经形成借贷的思维来想问题,在短时间内对新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障碍,这就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惑。学生只是从书本上了解相应的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一遍,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更容易学会,记忆更深。在教学中多用案例,案例的选取要紧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便于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学生理解,提高学习兴趣[5]。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建设项目,使学生明白会计与财务管理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根据专业要求,使学生了解在学习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时,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清主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管理人才奠定技术基础。
作者:李秀丽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关键词]新工科;BIM;工程管理;课程改革
一、基于BIM教学发展现状
在BIM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中,高校充当着重要角色。BIM作为创新技术加入到教学中,最先于美国发展起来,据统计,美国101所大学的教学计划,工程管理类的院系占26%,其中60%的工程管理院系提供了BIM的课程或教学内容[3]。在国内,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传统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某些学科偏重理论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等问题。但由于缺乏BIM课程的专业人员,目前仅少数高校开设了与BIM相关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大部分高校在此方面的教学改革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导致BIM技术在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开展,不利于工程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基于BIM教改方向探讨
(一)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加快BIM技术在理论课程中的改革。将BIM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BIM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其主要介绍BIM发展背景及行业需求;高级BIM课程,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其主要讲授BIM各类软件操作及应用。BIM技术融入工程管理教学,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在已开设的课程中植入BIM相关知识或新增BIM课程。笔者认为应主要采取第一种方式,在部分相关课程中适量植入BIM教学。总体教学思路以原有专业知识为主,BIM培养能力为辅,实现“BIM+某一课程”的形式,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熟悉BIM,形成一个综合性、创新性的理论教学体系。工程管理专业中可植入BIM的技术类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等。例如,在CAD教学完成之后,用1到2个课时对BIM进行简单的介绍,使同学初步了解BIM,同时可以对比CAD的二维设计与BIM的三维设计,加强对BIM应用必要性的直观体验。此外,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二维平面教学,直观性较差,对于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如能基于BIM技术采用三维演示的方法,可增强学生的空间感性认识,有效提高部分理论课程抽象内容的教学效果。如建筑工程识图课中通过BIM模型三维展示,更便于学生观察建筑实体构造、理解平法标注中的数字、符号;建筑结构、房屋建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借助BIM技术中的结构设计和VR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学生的空间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专业知识[4]。
(二)实践与创新课程体系改革
“新工科”工程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1.增加案例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BIM教学应尽量结合工程案例开展,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案例场景中,了解项目全过程,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BIM技术以实际工程为驱动,通过虚拟施工和漫游检查,解决实习过程中由于安全隐患不能到达施工现场,实习时间较短等问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教师除了讲授手算方法外,可留一定学时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运用BIM相关软件,将案例的施工图纸、施工技术要求、工程造价信息等相结合,独立构建模型,完成造价计算。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工程实际案例结合,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可视化的的施工流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实践能力。2.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高校可基于现有的毕业设计模式,新增BIM研究项目,将BIM软件运用于毕业设计中,以案例为背景、团队为载体鼓励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学生可通过应用BIM系列软件,与其它专业学生结合,组成跨专业联合设计小组。从案例选取、方案设计到毕业答辩共同参与。以重庆大学为例,重庆大学建筑学部自2013年开始启动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联合教学控制体系,联合毕业设计所取得的成果也得到教师及学生的认可。这种跨越式的教学改革,打破原有学科间的壁垒,改变传统毕业设计中只重视本专业知识的训练,忽视相关专业知识拓展性学习的情况。以学科交叉及专业协同为目标,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效减少专业间的冲突和设计反复,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思维和全局观念。3.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建立“创意”-“创新“-“创业”相融合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如在传统课程讲授过程中,将BIM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学科发展动态带入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知识,采用科教融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高校还可先将BIM技术作为选修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中,如BIM技术发展课程、BIM软件应用课程等,通过多样化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此外,培养学生创业能力,BIM技术作为多专业集合、共享平台,其应用不仅局限于工程管理专业,鼓励学生探索BIM技术在其他学科领域的价值。形成以创意驱动创新,创新带动创业的培养模式。4.教学与竞赛结合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将竞赛与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BIM大赛,如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设计大赛等。一方面推动基于BIM的课程改革,另一方面,改变模仿与被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BIM知识和各类软件,提高自学能力。并且竞赛往往涉及多个专业且战线较长,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跨专业知识整合能力。此外通过参加比赛,教师可以以最快捷的方式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带进课堂,反哺教学[5]。
(三)提高师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教师间要进行适当的教学对接,及时探讨BIM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学科交叉处的知识重复传授。教师还应确保知识的时效性,经常参加前沿的学术探讨会,把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一方面积极学习BIM的相关知识及软件操作,理清软件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搭建教学框架,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另一方面加强实践经验,亲身参与基于BIM建设的案例。
(四)完善相关教材
由于我国BIM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熟练操作人员,缺乏相应的科研能力,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教材短缺现象。对于高校而言,应重视工程管理专业BIM相关教材的搜集,及时关注行业中新出版的BIM教材。也可结合学校学科背景积极参与相关教材的编制,弥补教学需求的空缺,提高学校学术影响力。
(五)优化实训室
学校要实现BIM技术的应用型教学,必须重视BIM实训室的优化建设与使用。首先完善实训室基本硬件设施建设。由于BIM技术数据和信息量较大,对计算机及其他相关硬件条件要求较高,需提供高配置电脑才能满足软件正常运行。并且,实训室应安装BIM主流软件供学生使用,提高实训室使用率,开设上机操作课程,对学生及教师定期进行培训。
(六)加强校企合作
“新工科”建设特别强调要重视“产教结合”理念。因此学校应积极与BIM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依据行业发展需求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广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利用企业优势资源,积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工程创新实践中心,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实践,了解专业最新发展需求,实现校企双赢。
三、基于BIM的教学目标
基于BIM视角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基本目标。首先,使该专业学生了解建筑业BIM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途径,掌握BIM基本知识及主流软件的使用。其次,通过竞赛、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实践及协同工作能力,提升专业竞争力[6]。
四、结论
“新工科”建设对于传统工科专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工程管理专业与BIM技术紧密相连,应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提升BIM师资力量,将BIM技术嵌入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逐步将BIM教学成熟化,标准化。高校应积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从而培养出符合“新工科”建设目标要求,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勇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2017(1):1-8.
关键词:环境工程;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重要环境因素则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具体包括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烟的排放、噪音、液氨泄漏、意外火灾以及水能消耗等环境因素。制定重大环境因素的目标与指标对环境工程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环境工程管理工作开展实施规定
即在环境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环境因素并积极遵守相应的环境政策和方针。在管理重大环境因素时,应当制定相应的目标与评价指标。另外,还应当制定一个或多个管理方案,以便实现制定的目标与指标。但是,上述规定和要求只针对制定目标和指标可行的情况,在实际的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很难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出目标和指标的情况。因此,在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变通,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不用对某些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目标和指标。例如,某些重要环境因素虽然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但是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制定的目标与指标很难以符合现实情况的要求,甚至不利于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正确进行,那么,在管理中就应当适当地进行取舍。另一方面,在制定目标指标时,主要是针对那些控制性差或者还没有得到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对那些已经得到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可以不制定目标和指标。
二、环境工程管理的不足及对策
1、相关文件落实不到位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工程管理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相关的规章制度及规划指标等文件明明写得清清楚楚,但一些工程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走了样,比如“长高”“长胖”等。近年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环境工程管理问题逐渐重视起来,在开展工作的同时,积极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规划方案等。虽然我国在环境工程管理中对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制定了较为合理的目标和指标。在我国,环境工程管理起步较晚,还没有完善的环境工程管理制度和体系。
硬指标是指定量的指标,即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作出具体量化要求的指标,它有具体的数据要求,因此对工作的要求也就相对具体、可操作性较强,其作为工作考核的指标也就更加能够发挥其作用。而软指标则是指定性的指标,即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作出性质上的要求,只是规定了一定的数据范围或只是一种大体的描述。作为指标,它可以描述和表达工作的目的,但是其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这种不能明确指定数量的指标极易造成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质量不高的结果。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定性指标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就需要以定量指标为前提条件,只有定量指标作为前提保障定性指标才具有意义,否则定性指标会因为其可操作性差而失去其原有的价值,甚至沦为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我国在环境工程管理中,软指标多而硬指标少,在具体实施中很难把握尺度。而且,由于软指标多,也造成了有些工作人员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相关工作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给我国环境工程管理的实施和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和阻碍。
2、缺乏专业的环境工程管理人才
在我国,虽然公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公众对环境工程管理的认识仍然一知半解,即使各地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但运行效果依然成疑。公众看法尚且如此,整个社会的认识也好不到哪里去。以各大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为例,环境工程管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这对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缺乏优秀人才是环境工程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相关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而现有的相关技术人才在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中又很难发挥其作用。这种相互矛盾的状态使得相关人才纷纷转行,更加加剧了我国环境工程管理人才贫乏的现状。以我国的环保行业为例,我国的环保从业人员从数量上看并不少,但是其中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比例较低,甚至还远远达不到5%。技术人才短缺是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我国从长远的战略目标来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性的能源,这无疑又增加了我国对环境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
我国目前除了环境工程及管理专业的人才严重缺乏外,对其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较大,主要体现在五种专业人才缺乏上:第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众所周知,市场营销是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营销工作不到位,技术和产品再好也不能得到市场;没有畅通的产品销售,就会影响企业的收入与发展。环境工程管理与其他行业一样,都需要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如今,我国市场营销相关专业人才虽然不少,但是精通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环境工程管理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人才并不多,这对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对国内外市场的开辟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第二,环境咨询人才。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相对国外与其他行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其工作重点也刚刚从污染治理转向全面管理。因此,我们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我国相关的环境咨询人才匮乏,环境工程管理行业的很多问题无处咨询,给环境工作得来了很大的困难。第三,水处理专业人才。在环境工程管理中,对水污染的防治起步相对较早。但是水处理相关专业人才却仍然供不应求,如水环境工程师的相关职位急需专业人才。第四,运营管理师。运营管理师是环保产品建设运营的支柱人才,与环保行业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环保行业对运营管理师的需求较大,而我国的运营管理师又较少。第五,质量、安全、环境工程师。这类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相对较多,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要求较高,例如任职人员需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必须是环保或者化学相关专业毕业,并且要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则只能在施工管理等工作岗位上慢慢做起,且起薪较低。不少人选择转行,而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也越来越少。
3、缺乏环境工程管理意识
我们应当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恶化存在很多的人为因素。我国人口基数大,数量增长十分迅速。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还不足以满足国民需求,国民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乱丢垃圾、随意倾倒污水,甚至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过度地砍伐森林树木、猎捕珍稀动物等。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国民素质落后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工程管理工作。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也使得大自然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我国频发的雾霾天气就是最好的例子。过快的人口增长、过多的人口数量,以及人们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索取与破坏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的现状,而环境的污染又使得自然资源急剧减少,更加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存在环境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有些政府管理人员不能够客观专业地对环境工程管理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甚至有些官员因为缺乏环境保护和管理意识而做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的错误决定。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来说,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过程。自然环境中蕴藏着巨大的能源与价值,只有将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破坏环境,就等于是阻断了经济发展的命脉,对我国长远的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国需要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法律体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强制性地保护环境。但是,我国还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水平不够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不足,而且我国还存在法律不健全等问题,环境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缺少具体和完善的条文和细则,对很多问题还不能切实地发挥法律法规的效用,更不能起到引导民众行为意识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环境工程的管理的相关问题,揭示了保护环境的复杂性与多种类性以及多方案性。因此,在加强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环境设计等基本技术工作的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朱少可.浅析环境非政府组织[J].大众商务.2010(02):112.
1、二建报名时间2018年12月份-2019年1月份,具体时间以当地考试网为准。
2、二建考试时间2019年5月25日,上午 09:00~12:00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下午 14:00~16:00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2019年5月26日,上午 09:00~12:00 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6个专业)。
3、应试人员必须同时持准考证和第二代身份证原件方可参加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建筑电气工程管理存在的通病
管理人员素质比较差。建筑电气工程的管理工作需要由专业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一名合理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电气工程知识,这样一来,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保证电气工程的质量。不过,在当前的管理队伍中,管理人员的素质还比较差,专业技能及相关知识方面还比较缺乏,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加强建筑工电气程管理的措施
1.加强材料管理。在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材料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电气工程的质量,就需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在材料采购环节,采购人员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材料采购工作,并保证采购完成的材料具有较高的质量,同时,在选择材料生产厂家时,需要进行现场考察工作,以保证电气设备的性能、参数等满足要求;在材料进场环节,要严格的执行进场制度,在进场之前,由专人对材料的质量进行验收,验收合格之后要做好入库、登记等管理工作。通过这两个环节的严格管理,就可以有效地保证电气工程材料的质量。
2.加强施工管理。在施工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管理。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时,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设计,并保证设计具有一定的深度;图纸审核要由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进行,以保证图纸中无任何问题;技术人员要对熟读图纸,保证严格的按照图纸设计规范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现场的管理。管理人员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要严格的按照管理流程来开展工作,同时,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与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进行沟通,以便于及时的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施工人员还要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施工完成之后,要注重工程的检查与验收。电气工程施工完成之后,要对工程进行验收,要严格的按照规范进行验收,以便于保证电气工程的质量。
3.加强安全管理。在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对人员安全及工程施工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在上岗之前,施工单位要对其进行安全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打好安全施工的基础,同时,根据电气工程实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有效的保证电气工程的安全施工。另外,还要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的培训,避免发生操作不当引发安全问题。
三、结论
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气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需要重视电气工程的管理工作,提升电气工程的质量,保证建筑物的高效运行。尽管当前在进行电气工程管理时,还存在着一些影响质量的通病,但是经过加强材料管理、施工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的措施,可以有效的解决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升电气工程管理的质量,进而增强建筑物的质量,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
作者:黄理林单位:广东圣辉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1、湖北一级建造师考试各科目合格标准为其总分的60%。
2、考试成绩实行2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办法,参加全部4个科目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符合免试条件,参加2个科目(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和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考试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应试科目为合格。
(来源:文章屋网 )
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各行各业都在与信息时代接轨,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也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虽然相较于发达国家运用的时间短,但经过不断地探究和研发,逐步提升了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水平。水利工程的价值不能仅用市场经济价值来体现,它们是保障民生、防洪减灾的重要工程。《水利工程管理》一书将实际应用作为教学的重点,从水库调度运用、土石坝的检查观测、土石坝的养护维修等多个方面讲解了水利工程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还对用水管理、混凝土与浆砌石坝的运用管理、水闸与溢洪道的运用管理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同时运用经典案例来强化学习,达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水利工程管理》一书中提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复杂繁多,需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在数据管理、建筑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上都不能出现差错,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庞大,一点点小错误,哪怕是计算时数值的小小偏差都有可能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而在信息化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蒸蒸日上的今天,计算机相关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记录数据,还可以更快捷、更方便、更准确地帮助人们进行数据计算、信息整理、信息合并等工作。当然,像水利工程这类信息庞大的工程项目,能够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一定的辅助管理,必然能够提高精准度,提升工作速度、管理效率,达到资源共享和科学化管理、决策的效果。想要探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了解水利工程的检查观测、养护维修、运行调度等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的管理办法是基础,还要较为全面地了解计算机技术,如此才能更好地甄别、选用适合水利工程管理的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工程管理方法相互结合,建立更有效的信息化水利工程管理方式。计算机相关技术有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中间技术等多个方面。网络技术又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的构建、网络化的构成以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应用。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系统运用多种形式的以太网结构、采用HP服务器配置磁盘阵列柜和双机热备份等,建立HP服务器与管理站及分支交换机之间的联系,保证数据的安全,防止他人的恶意攻击。
网络化构成就是运用水文预报子系统、大坝监测子系统、河道管理子系统等多种子系统建立集中的网络管理系统,方便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计算机技术还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数据收集的速度、计算的准确性、分析的科学性。数据库的应用是利用研发的软件进行数据管理,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进程模拟分析、概预算、材料、档案信息、质量监控等多方面管理都是数据库软件的应用范畴。通过对相关计算机技术的了解不难看出其应用为水利工程管理带来的益处,技术的应用和研发是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提升水利工程的价值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现在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信息系统软件落后,直接影响整体的工作进度;第二,管理体系不完备、建设准则不统一,现阶段的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会限制工作开展和数据处理的范围,而不相同的建设标准同样会影响资源的共享、数据的联动,进而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第三,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不牢固,往往一个项目的建设是分为不同的部门完成的,不同部门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不同,任意环节出现信息泄露都会影响整体。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一定要及时做好调控和管理,从计算机技术方面增强研发和更新,确保软件的先进性,提升对工程数据的保护,并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增强对工程整体的把控,做好监督和安排。
信息化管理系统早就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作为信息时代的特征,对实现水利工程资源共享优化、信息数据优化都是一种提升。计算机技术的灵活应用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为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防洪减灾等工作提供极大的助力。因此,一定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提高水利工程项目信息数据的收集、传输、保存、分析和运用水平,增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联动。相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水利工程管理带来更广阔的前景,为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提供强大动力,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更快更好更强发展。
研究生毕业2年考二建,具体详情如下:
1、凡遵纪守法具备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并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2年的人员,即可报名参加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
2、符合上述1的报名条件具有工程(工程经济类)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15年的人员,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免试部分科目:已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业企业一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可免试《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和《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科目,只参加《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1个科目的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