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3: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自先秦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就形成了看似对立、却又相辅相成两条主线――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人治”。即利用制度法规和弘扬礼仪教化限制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而这种二元杂糅的教育模式,笔者定义为“二元制”模式,它不仅存在于政治思想领域,也一直存在于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关键词:二元制 法治 人治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了。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撑。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央政府都不遗余力的利用国家宣传机器向民众灌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笔者试图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角度,跨学科分析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制”模式。
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域最主体的实施方。一直受到当时国家政治思维的影响。教育实际就是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投影。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它作为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文化统治方法,却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只不过其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功能与今天有所不同而已。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上的献祭和规范开始,礼法就开始它的发展。经历了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衍变,“法治”已经褪去血亲复仇的野蛮色彩,“人治”也突破了西周以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礼法;经历了先秦诸子对理论的系统化和汉初的儒家强化,基本形成了看似为儒家礼法为主体,法家制服为辅助;实则以礼法教化为表面,以强制规范为实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即所谓的“人治”和“法治”。《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外儒内法、心照不宣的政治思想经历了宋明理学的进一步掩盖,进一步淡化了“法治”的色彩,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这种政治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呈现的是外儒家内法家,“人治”、“法治”并举的特点。笔者将其称为“二元制”思政教育模式。
中国自诩为“礼仪之邦”。“由于‘礼’的形式是规范,它具有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制和约束的功能,是社会生活秩序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礼教一直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可见从一开始,“礼”就包含了强制和劝化两层属性。以往思政领域的研究者往往注重于儒家“人治”思想主导下的中国古代文化对我们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却忽略了法家“法治”带来的另一股内动力。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的有识之士大都善于利用“二元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推行官方认可的主流思想,也是各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的反映。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会引起动荡:萧梁末期的侯景之乱和赵宋面对外族时的知识分子的末世悲鸣都是“人治”思想过于理想化酿成的苦果;而“三武灭佛”和唐末五代的斯文扫地则是“法治”思想极端化的例子。因此无论哪个时期,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都不仅左右着当时国家高级知识分子的命运,也影响着当时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历来就十分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治政治”思想下,儒家强调对民众的“自省”、“克制”,即自我反省,自我克制,强调把自身修养和社会规范相融合。曾有学者将“人治”政治思想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思政教育分为五个方面:“第一,学思并重是指学习道德知识,掌握道德理论。在孔子那里有这样的阐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也指对行为的思考。学必须与思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二,省察克治。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即自我纠正,自我改过。第三,因人施教。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第四,身体力行。这既包括与言行相对的行,也包含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实行。第五,改过迁善。这是古人修养德行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对于儒家的“人治”思想影响下的古代思政教育偏向于“内省”和“认知”,由法家沿袭下来的“法治”思想更注重于约束和限定。如同我国政治思想中“外儒内法”、“外礼内法”的理论模式,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外人治,内法治”。我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在努力利用儒教的影响力来塑造文化一统的国家向心力的同时,也很注重利用规则和框架来约束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对于违反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异端”思想实施严厉的文化压制政策。早在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就提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汉代开始在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中设立经籍博士,以考察人品声誉为基础的“察举”模式取士;宋明以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和科举考试的放开,封建统治者表面上仍旧大力鼓吹儒家思想的正统性,孔子可以配享太庙,实际上进一步降低了知识分子的上升渠道和政治地位;明清针对高级知识分子和官僚的廷杖制度和捕风捉影的文字狱就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法治”层面的又一例证。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我国古代的政治史一样,始终贯穿着儒家的“人治”教化和法家的“法治”两条主线。而外“人治”内“法治”的倾向一直存在,而且逐步强化。二元制模式下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产生到逐步僵化,它始终是为封建统治者钳制思想、巩固统治服务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延续和传承,其中的合理因子已经渗透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这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笔者在龙泉市文化馆从事工会工作多年,在亲身实践中领悟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借鉴相关的心理科学原理与手段,针对思想政治心态扭曲、个性心理品质变异等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和谐心理、增强社会主义心理调适能力、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和谐心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疏通心理郁结、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对此,笔者深有感触。
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在最大程度上帮助社会主体内心和谐,及时疏导人们的心理症结,消除不满情绪,实现心理和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政治现象。文化性与政治性的兼具,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人类政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主要运行规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在纠治以文化性否定或掩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之偏的同时,也努力纠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之偏,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
在人类教育史上,德育、智育等的分化与细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入细致地探寻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成效的思维方式与实践形式,但并未也不可能改变人的素质整体性提升的规律与教育活动的整体性存在方式。智能无法仅通过智育而得以理想开发与提升,德性同样无法仅通过德育而得以理想开发与提升。中国古代思想家“自明诚”、“自诚明”、“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等丰富思想,所深刻说明的,无疑也是德、智之间的这种内在交融性与共生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兼具政治性与文化性,要求我们既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也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看到其政治价值实现与文化价值实现之间的互动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人的正确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列宁曾特别强调:“应当不断宣传这样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提高文化水平。”(《列宁选集》第4卷)。这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临时性要求,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性与规律的深刻把握。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质,多年来,学术界从“实践性”、“政治性”、“社会性”、“阶段性”、“科学性”等角度作过丰富且极具价值的探讨。然而,在众多的探讨中,我们恰恰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性质,即“文化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从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基本载体,以个体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的发展为基本取向,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先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的豪迈情怀中便包含着对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感悟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政治现象,它以政治取向来汲取文化资源,以政治需要来规导育人规格,以文化教化来实现政治目的。
中国古代文献中“德者,政之始也”(《孔子家语・入官》),“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教者,政之本也”(《春秋繁露》)等之论,揭明了文化的政治功能,也表达着“教化”,即我们今天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兼具的文化性与政治性。
文化性与政治性的兼具,内在地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人类政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重要运行规则,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同时兼负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同时兼用文化资源与政治资源,兼遁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性较之文化性,是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本质规定性。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则将与智育、美育等无异,并无以在众多的教育形态中以其独特性而存在。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兼具,内在地要求我们应该在政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的基点上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之路;政治性较之文化性的更为根本性,内在地要求我们将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张扬始终奠立在对其政治性的恪守之上。
关键词: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78-02
人际关系在社会学上被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通过人际间的信息沟通达到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协调人际关系,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沟通,从而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
1、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受教育对象进行人际交往时,受教育者是接受者和被解惑的客体,使得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依附状态,其主体地位难以确认,主体性受到压抑。[1]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式交往。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用命令的形式,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做法使得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同时也违背了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3、受教育者太过被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防御抵制心理,不能够完全信任教育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被推祟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中国古代教育主张教师权威,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荀子.礼记》中指出:“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记.学记》中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知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受教育者则是接受道的传授和被解惑的客体。这种师道尊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分立,实质是突出教育者的神圣性与不可违背性,规定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性。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这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态度、个人品质、学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要自信,教育时要以理服人,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同时要尊重受教育者。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修养,注意自身的仪表仪容,发挥个人自身魅力,同时对受教育者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者要熟悉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同时还有伦理道德,处事待人等知识。
3、受教育者自身的原因。生活在市场经济下,看多了勾心斗角的社会行为,多少对别人都存在一些不信任,防御抵制心理不可避免。
二、人际关系和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种人际交往行为,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各种交往和互动中完成的。人际关系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质上就是促进人际和谐。
(一)人际关系和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在双方交往的基础上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双方的心理距离[2]。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交往的过程中与大学生在思想上是贴近的、在情感上是融洽的、在心理上是融合的,则双方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这个时候,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互信任、相互配合,他们会主动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吐露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1、有助于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和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人际关系和谐,交往双方是彼此信任与依靠的,比较容易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透视教育对象的内心,从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质,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3]。
2、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教育对象改变不良态度。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通过畅通的心理渠道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够及时发现及解决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相互信任,谈得拢,无芥蒂,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改变原来的不良观点及态度。
3、有助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治产生心理疾病。幸福感研究表明,结婚的人或有朋友的人,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些,原因可能是他们所获得的人际关系发生了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也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高层次的需要,诸如归属感、幸福感以及爱的获得,必须经过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真正体味得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常用方法
学校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计划,培育有有理想、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大学生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研究的重要使命。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求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主要表现为坚持学校教育自我加压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注重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创造性开展好高校思想教育。 [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渐发展,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模式也不断在探索中改革,以“人文为本”的理念也影响着高校教育各个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平等有效的互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做到“以学生为本”。针对于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以讲授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在坚持学校教育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这样便可以避免教学内容仅仅停留表层,且教育模式较为简单化和形式化的弊端,实现老师讲授的思想道德观点被学生自然地内化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从而达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
首先要学生做到“学思结合”,其次要做到“克己自律”。“学”与“思”是一对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提升自己的认识,有效提高自己思想修养的有效途径。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生通过“学”与“思”“思”与“学”的往复训练,逐渐更新了自己的思想,反思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提升了理论修养。“学”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了,主题是教学,主角是教师。“思”主要是在课堂之外进行了,主题是知识,主角是学生。“思”与“学”的辩证统一即是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做到了“思”与“学”的结合就是做到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克己自律”一方面是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扎实开展好主要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就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行为修养方法限制自己的内心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自制的。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著名的思想都是说明,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之间,最重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让自己的言与行合乎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才能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2]
然后是做到“自省”与“慎独”。我国传统文化是内敛型文化,讲求“中正平和”,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和孟子都讲求平衡自己的内心,时时在内心自省,每一件事都要进行自我反省,在思想深处进行的自律修养。“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且在自省过程中,要做到见贤思齐” 。儒家观点认为,自省过程就是完善人格的过程。“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在独处时,自己约束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开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单有丰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不够的,其实,最重要的是实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是其意义所在。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中,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反思、内心反省,产生一种对积极的道德理论的高度认同感,只有对一种思想但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才能在行为上有一种自觉的约束感,从而上升到日常生活中通过道德认知,慢慢上升为道德实践,并具体细化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行为和细节。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便提出了很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言论,也自然成为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如“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巧言令色,鲜仁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在日常生活中,孔孟等圣贤之人都在道德教育上身体力行,十分重视道德践行,他们对于不善辞令但是对于道德实践都身体力行的人十分推崇,对那些言过其实的人则十分鄙夷、不齿。[3]
目前,各大高校都存在一个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教师在传授古今中外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时候,存在单纯给学生灌输道德思想和德育事例,而缺乏教会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结合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充分吸收优秀的德育因子,将可行的实践成果运用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达到学校和个人,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充分让学生内化思想道德涵养,硬化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念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法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03)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话题已经在借用德育生活化的视角来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是学科之间的借鉴,也是追随西方生活世界的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与发展。胡塞尔的《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说》表明工业社会的那种重视效率、过程的机器化的操作模式,对人的束缚已经超出人自身的所应当承受的压力,人被“异化”了,需要在生活中重振人的价值。
思考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几点辨析
1.生活化是不是消极生活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但他们没有解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就是消极生活,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好的”、“坏的”因素,我们怎样去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坏的”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思考。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自为的属性,而生活则具有自发的属性,在两者的关系中需要用教育的自为属性来限制与超越生活的自发属性,这个从源头上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不是就是消极生活,不能彻底的理解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消极生活,既然是消极生活则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结合”失败的片面理解。我们需要给与这样的解释,很多学者在理解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不追究这样的问题,只顾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好,给不出好在哪里,要么就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能结合,因为生活的“不好”、“坏的”因素在。
2.生活化是不是就不需要学校教育
生活化是不是就不需要学校教育,西方的伊凡·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教育社会》认为学校是强制性的结构,主张撤销学校教育,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就是“鸟笼”的教育,因为它违反了人性的自由的特点。纵观学者给出的解释,是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不能否认学校教育在正规化、规范化给曾经在古代教育只能是贵族特权的一次革命,不但使得很多的学生有了专门受教育的地方,而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学校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因为它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规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得以传承的有力机构,现在问题出来了,但学校教育的价值需要给予肯定,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看到没有学校的教育,或者说在生活中所进行的教育,没有专门老师的指导只能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自发性,教育效果不是很好,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需要结合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去完善生活教育,这个是需要更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摆在眼前的课题,不能顾此失彼,肯定一方而去否定另一方。
3.生活化是不是就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本质属性,是什么?孙其昂教授所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关系体现和价值取向,是它的本质属性”,因为一件事物只有搞清楚它是什么,就需要知道它的本质属性,这是一事物区分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政治属性为什么说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产物,“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等的论断都表明我党在宣传政治性的同时注重与生活的密切结合,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是从实践的层面论述;另一方面,从理论层面,生活化的属性与政治性的属性不是全然相反,而是有其理论根据的,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思考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促进学科发展
新时代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体现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目前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下,表现为目标的理想化、价值的工具化、评价的单一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解决上面的几个问题,一方面体现时代性,另一方面也体现科学性。学科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体现生命力,才能够发挥它自身时代的精华。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多年,时代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理论已经在外国兴起多年,相信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进入21世纪学术之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将是一个理论体系完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面貌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强调,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政治体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就是生长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中,离开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滋养,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教育方法、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等三个方面作以下浅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在推动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同时,还为其提供了现成的教材资源。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此来培养大学生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及集体的利益冲突,进而赋予其正确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感。[1]
2.追求理想人格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中,往往以理想的人格为出发点,在形成中注重自我完善,坚持以苦为乐的生活态度,以此来实现自我精神的超越。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其充分融入其中,在深化大学生人格认识的同时,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
3.道德实践的修身精神,《大学》一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即可看出受教育者思想感情的熏陶与道德修养见的关系。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相应的引导、纠正外,还能培养其理性的思考能力,这些,都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天人合一”的和谐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境界是以追求真、善、美相统一为目标的,倡导以“和合”为准则的统一发展观,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教育方法
祖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启迪。
1.示范教育法,在整个示范教育中,最具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最先提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至今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人师表,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身教言行,只有言行一致,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因材施教法,作为孔子教育理念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材施教”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孔子的认识观中,将人的智力、理解能力、性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由此得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其情感、性格、个性等也不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结合着学生的实际状况,因人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情感教育法,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其核心标志在于重情感。且这一标志突出表现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法,同时在努力的过程中,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奋斗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大学生在情感方面产生相应的共鸣,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还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陶冶教育法,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不难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我国古代教育中,陶冶教育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集体精神面貌、校风、班风等环境如何,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学生情感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及班风,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同时,还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2]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中国教育方针提出培养人才应坚持“四有”目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且与我们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共同的契合点。
1.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心态的培养,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在求职中,必须具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并通过不断的完善自我,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今天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设备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学生在学习时,还应承担艰苦的学习任务,以便在以后能够树立积极的求职心态,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几千年前的凝聚、积累、沉淀后传承下来的,并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休戚与共的内在凝聚力,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利于社会前进和个人发展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当前物质社会的迅速发展,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的进行奋斗。 [3]
3.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周易?杂卦传》明确提出了“革故鼎新”的改革变通思想:“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周易?系辞传》也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康有为、梁启超的“能变则存,不变则亡”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直强调改革变通。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有没有创新精神,能不能以变应变、处变不惊,已成为一个民族有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创新精神对于个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创新精神已成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借鉴,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的提升,使其在面对激烈竞争时,能够凭借自身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罗双凤、罗平西、冷树青:《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11,(05)
【关键词】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我们要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继承原有途径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涵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改革和转变。
1.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来看
创新包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发展的过程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深化发展的过程。
2.从创新的模式上看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分为移植型创新发展模式和自主型创新发展模式两种类型。移植型创新发展模式主要指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成果和文明,在继承中发展。注入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自主型创新发展模式,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完整、独立的内在结构和功能特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源发展。
二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转型的、开放的、伟大的、复兴的社会变革。社会坏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目前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现实需求与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如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且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从小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多关心促成了他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只注意自我的感受与效果。
三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举措
1.以解决问题办实事为抓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
(1)建立和完善能够保证优秀大学毕业生优先就业和就好业的新型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现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固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但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无法杜绝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不公平竞争行为,没有完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就业领域的社会公平、公正。
(2)针对现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歧视现象,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就业过程中的歧视虽说带有普遍性,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性别歧视、经验歧视等,但对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还遭遇一些“中国特色”的歧视,如身高相貌歧视、健康歧视、学历学校歧视、户籍地域歧视甚至还有姓氏歧视、血型歧视。
(3)完善大学生创业制度,不仅要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落实政策。一个好的政策,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也会使政策成为摆设,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2.实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从不合适宜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去,随着不同情况的变化,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强化“学生发展”意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加重要,更加直接;其次要加强与学生沟通,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思想;第三是要有提倡多样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理念。
(2)要有把学生的成才需要作为自己工作切入点的意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激起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以,在大学生成才的愿望与迫切性日益强烈的情况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人成才需要的结合点上找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童静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2]王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
[3]刘道玉.21 世纪中国教育之展望[J].高教理论与实践,1998(4)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从本质上讲,人们所受的教育,主要指的是文化的教育。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社会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在提炼。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丰富而视角深邃的传统文化背景相联系,通过汲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标是塑造人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人们理解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的能力。所有这些都符合今天我们所大力倡导和追求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与今天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目标的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的活水源泉。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价值信仰,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衡量指标。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题材广泛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源泉。
总之,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健康发展。否则,丢掉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当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法绕开的“结”,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优秀的文化成果对我们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作用,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不竭的资源,人们通过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会使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概括来说,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等方面。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去继承传统,承认历史和传统对人类的作用,从而根据民族传统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向下一代提供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型和参照系。”现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社会不断发展,结合时代要求变化而来的,没有传统文化这一历史文化基础,现代文化发展必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的教育功能,必须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和基点,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价值。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这些内容优秀而题材广泛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激发了我们的民族白尊心、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积淀成我们民族的共同心理。”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高尚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标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节等等。这些最优秀、最可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及其宝贵的教育内容。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原则和方法。一般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如下几种教育原则和方法:一是教育注重言传身教的原则。如孔子主张以道德示范为特点的教育方式。“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说明了以身试教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我们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二是道德教育与内心自省相统一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心理教化的积极作用,“内省”“慎独”的人身修养以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道德修养方式,为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心里教化方面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三是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方法。中国古代教育家大多认为德育要高于智育,一个人首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知识只有用于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三、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实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表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切实的效果,能否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性与发展性,必须充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和功能。新形势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切实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积极利用各种传媒,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众传媒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通过各种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载体具体而形象的向广大群众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二,构建全国性的文化网站,使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到广大青年朋友。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的新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全国性的文化宣传网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让广大青年朋友远离媚俗,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的心中扎根,从而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美国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 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在古代和国外都不曾使用这个称呼,但它却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普遍社会现象,都是“无名有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就是最为典型的成功范例。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美国是一个以欧洲移民为主建立的国家,其许多理论都源于欧洲,这些外来理论与美国本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以此为基础继而形成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理论流派。
(一)政治社会化理论流派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占统治的阶级通过传播政治文化,对公民进行教育的过程亦即思想政治教育。该理论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个体成员如何接受政治文化,并形成特有政治观念;二是政治共同体如何进行政治文化传播。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政治社会化的本质要求,即塑造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政治人”。“从个人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学习政治文化,发展政治自我的过程”。从社会角度研究政治社会化,就是研究社会如何改变、维护及创造政治文化。
(二)人本主义理论流派
人本主义理论把侧重点放在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人个性的关注,强调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兴趣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以人性为本位”。人本主义提倡的教育就是将人的发展完全彻底地置于人性的充分养成之上;置于个体内在潜能在后天的充分发挥之上。因此,这种教育是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人本主义以此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求给受教育者更多的关爱和重视,这对于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使命有启发价值。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美国道德教育有注重现实、兼容并蓄的特色。所以美国的德育除了传授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外,还把各个时代和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作为其内容。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第一,公民教育。美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公民学”课程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参与和了解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必备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确立“我们是美国公民”的思想,教育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好公民。
第二,历史教育。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美国人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任何政党或政府都是变换的、暂存的,所以公共场所大多悬挂着国旗。
第三,经济教育。经济利益是吸引和调动普通劳动者的根源,是社会最好的黏合剂,进行经济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对于经济问题时能够做出合理的理解、判断和决策。
第四,法制教育。美国是一个标榜自由的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有诸多制约且非常有序的社会,处处都得遵守法律和规矩。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遵守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
第五,宗教教育。美国的宗教是维系社会、人心的重要精神形式,美国人用上帝的震慑力量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而美国的教堂则是实现这种精神形式和人们互相交往的重要场所。
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
第一,课程设置方法。美国政府对学校政治科目的设置作了许多硬性规定并有十分明确的教育目标。美国学校政治课程的教育内容是建立在不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上的,教育内容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和连续性。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非常重视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
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在学校课堂上,教育者更加注重采用无形的或全方位间接渗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多采用问题讨论式和启发式,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鼓励他们敢想、敢提问题。
第三,隐蔽课程的教育方法。区别于与正式课程,隐蔽课程指的是学校的生活环境。美国教育界特别强调学校生活环境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学校和课堂气氛、教师形象、学校规章制度、校内舆论导向等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
第四,实践的教育方法。在学校里,有着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种社团活动,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一些庆典活动。这些活动渗透着德育意识和政治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 全面化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美国的政府、学校、家庭和各种社会机构已日益普遍结成了一个互相协调、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第一,各级政府不惜巨资,在各地建有众多的服务优良的教育场所,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第二,学校重视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学生的情况和教育计划。第三,充分发挥宗教教育对国民思想的影响。第四,利用政党本身的政治活动和形象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五,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教育作用。
由此可见,美国拥有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美国国民性的塑造起了重大的作用。虽然有别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实质都是对道德、思想、政治的塑造,所以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不过,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和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仔细研究、加以甄别,吸收正确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去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郑永廷.美国学校的政治观及价值观教育[M].思想教育研究,1990.
[3]王锐.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及其借鉴[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6).
[4]蓝楠,陈燕,彭泥泥.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借鉴[J].理论月刊,2010(06).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域问题;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影响,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标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有着决定性意义。针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研究是针对高校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关系衍生出的内容,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从论域、论域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确保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使我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量,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项要求的“三观”。
1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传统茶文化传承与两者内在联系三大论域。
1.1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品茶作为文人雅士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礼仪、谦让)等优秀品质,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大量交叉的。传统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理论内涵,使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要求,全面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1.2传统茶文化的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教条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传统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有礼,茶艺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针对地从中汲取养分。
1.3两者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以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有的礼仪环节和操作技艺,蕴含着我国传统君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与人相处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与教育,这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贤故事的引导侧面激励学生自发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谦谦君子等传统观念对当代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域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没有明确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网络信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独立包装的快销饮品受到校园欢迎,品种多样的饮料选择使学生忽视茶叶,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传统文化的环境,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认识普遍不足。青少年是发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预备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即使少数喜欢茶饮品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茶包。对传统饮茶风俗不够了解,是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认为两者结合就是单纯地把茶文化学习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一线教师不相信茶文化理论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面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大多老师持怀疑态度。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传统茶文化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长期以来采取相对刻板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应试考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学生大多通过背诵方式记忆知识点获得好成绩,对测试之外的知识缺乏学习动力。授课教师对常规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主要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没有了解过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学生对教学新元素的引入比较排斥。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如何应付考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3研究方法存在误区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过程存在着一些方法误区。首先,传统茶文化涉及范围广阔,单纯以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会存在偏差,一些学者将传统茶文化割裂对应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无法触及传统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其次,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单纯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忽视传统茶文化所处时代背景,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受错误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传统茶文化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口径不一的研究结果无法很好融入常规教学中,为研究理论的实践造成很大难度。
3解决论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3.1明确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法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化的碰撞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两者结合需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内化,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现阶段,针对高校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关注度不够,应当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考虑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稳步展开,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充分参与到学科改革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传统意义上比较“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发挥出最大效果,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3.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传统茶文化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加传统茶文化元素,以课后课题活动、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基本茶文化常识,逐渐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传统茶文化理论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再学习,定期组织茶艺工作者在校展开讲座及实践教学,帮助在校师生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所了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实施开展教学实践必须的经费和活动场所,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
3.3针对研究方法误区不断修正
意识到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就要带着问题不断纠正调整方法,开拓学术事业全面看待传统茶文化。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已有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其本身依然具有学习价值,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研究发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实证,避免单一逻辑推断可能带来的谬误,从实证入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茶文化中更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4结束语
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及对策,可以在帮助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丰富。这种结合利用传统茶文化涉及的多种知识,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为弘扬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提供全面的帮助和可行性平台。
参考文献
[1]康韻,刘毅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80-82.
[2]白莹,李永勤,喜超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1.
[3]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5]王红.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8.
[6]王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8-91+97.
[7]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46-51.
[8]赵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J].华夏教师,2016(5):80-8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治社会化问题逐渐受到中外学者广泛关注,政治社会化研究不断深入,作为一个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能否传承和影响社会政治关系稳定的大问题,当代世界各国都普遍开始关注政治社会化问题。其中,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由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机制所决定的。正确分析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职能,有助于中国政治社会化的更好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内在一致性
由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目的都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二者的控制力量具有一致性
政治社会化虽然包括社会教化和个体学习两个互动过程,但实际上社会教化并不是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意志,其控制力主要存在于统治阶级,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统治阶级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治力量。
2.二者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在政治社会化中,社会教育和个体学习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都是体现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行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而理想信念无非也是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因此,二者在内容上都包含了“政治观点”,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
3.二者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一致性逻辑地表明二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教化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合格的“政治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内在一致性表明了二者的共存性。一方面,政治社会化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自身职能的同时,客观上具有了政治社会化的功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育人职能,有助于培养政治社会化中的合格“政治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是统治阶级教化其社会成员形成符合其利益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可见,对其社会成员政治观点的灌输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公民个体提供相应的政治信息,在其育人职能发挥同时,客观上向公民传授政治知识,从而为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奠定了理论素养。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政治人”,而其核心是政治价值观念,因为公民个体政治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其政治社会化的内在标志,它影响着个体的政治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可见,政治价值观念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所在。而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就在于,通过其自身内在的机制和方法,运用多种途径培养社会成员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准则,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思维以指导实践。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培养个体的政治价值观,同时还可以提高个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兴趣。作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了解、认同和掌握了社会所通行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质,从而为个体政治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保证职能,有助于保证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主义方向
无论是就单个个体而言,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的作用不是抽象的,而有其具体的政治内涵。在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固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政治思想观点,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教个体认同社会所有的政治价值观念,它必然促使个体认同能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价值观念,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要保证的指导地位,宣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也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能保证个体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确保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主义方向,从而也就解决了公民政治社会化特定的政治方向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延续性,有助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载体,政治文化是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有机统一体。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在同一统治阶级统治下的社会中,其社会生活也是变化发展的,因而社会的政治文化也要得到改善和创新。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具有延续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延续性的过程中,并不是对前后反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简单地堆砌,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古、西之糟粕,去今、中之精华,不断糅合,为我所用。诸如在当今的政治思想观念中,有古代的“仁”、“礼”;有当今的“科学”;有西方的“效率”;有中国“勤奋”。当然,对于“私欲”、“拜金主义”、“等级”等封建和资本主义的糟粕,我们必须摒弃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一代代延续的过程,势必会将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反应到意识形态中来,也必然有助于为政治文化输送“新鲜的血液”。
4.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激励的作用,有助于扩大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能够产生一种意识和情感上归属感。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会依据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态度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对于一定阶级、政党的政治主张,或拥护,或反对,从而自觉付诸某种政治行为。当然,这其中必然也会存在一个政治行为正确与否的问题。在我国,一切拥护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行为都是得到肯定的;相反,任何有悖于人民的政治态度和行为都会受到谴责甚至是责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个体不断积累政治信息,并最终整合形成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念,这也表明社会成员在政治上达到了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励手段,对有贡献的个体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对敌对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即使那些没有得到惩罚但也没有得到鼓励的成员来说,“碌碌无为”就成了对其的负激励,从而使得社会成员不断对主流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产生认同,具有把社会成员个体组织在一起实现政治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凝聚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随着现实社会生活地不断丰富,政治社会化的道路也日趋复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现实来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起到促进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以下谈谈几点思考:
1.思想政治教育在占据学校和社会两个主要阵地的同时,应更关注于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因此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是关键因素。但家庭方面往往被思想政治教育所遗忘,我们总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抬得过高过大,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社会这两个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架空了,毕竟家庭才是个体的开始和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善于做细微工作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家庭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家庭结构的不同,无论是对政治社会化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夫妻子女两代型家庭、祖孙三代型家庭、夫妻政治态度一致与否、双亲不全或失去双亲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等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对家庭方面的渗透力度。
2.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更有效地促进政治社会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给人以简单说教、枯燥乏味的印象,这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长久如此,必定会使人们厌倦思想政治教育,这无疑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通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局限于座谈、会议、访谈等简单通俗的谈话方式,其实不然,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开拓新的载体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首先,活动载体。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这也就是一种“隐蔽教育”。“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等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活动载体。其次,大众传媒载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信息传递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此会对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双重效应,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众媒介的积极效应,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化解其消极效应。再次,网络载体。网络载体的开放性、快捷性、平等性、虚拟性等优势可以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但同样,网络始终被称为潘多拉魔盒,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摒弃“黄色”、“黑色”等不良信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最后,人际关系载体。运用人际关系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还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营造一种健康向上、潜移默化的氛围来使个体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从而为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奠定素质基础。
3.重视并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环境
个体的政治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传统上我们往往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物质条件、现实生活等大环境或者说是硬环境方面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殊不知,家庭、工作单位、社区、网络等软环境对个体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各种有利环境的整合作用,使大环境与小环境相结合,逐步加强环境建设,从外部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提供有利氛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3] 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 R.Dawson&K.Prewitt.Political.Socialization[M].LittleBrownandCompanyBoston,1969.
[5] 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胡杰.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人文教育可以加强人文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人的精神思想教育,两者的结合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通过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中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思想规范,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观念,让大学生接触到从思想教育中认识社会,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解放。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人文教育,以人文精神教育为基础,人文精神教育将人文知识作为基础,同时人文知识,让大学生关注生命,尊重人的生存价值,清楚地认识社会和世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促进自我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向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相互融合,互不分离的关系,均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属于高校教育中的德育。但是两者的性质和体制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人文教育是为大学生提供文学、艺术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全方面、多视角的人文知识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大学生提供马克思哲学、理论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为基础构建的一门学科,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目的。虽然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实现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
首先,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以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教育,进而导致大学生进入社会或者在学校中出现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受到了关注,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加入到教学目的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对当前大学生的知识教育现状进行改善,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个性、品德、素质、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的产物。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同时也适应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部分领域,所以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意识,从教学育人的角度出发,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最后,在大学生教育中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学发挥更好的时效性。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人文教育增加色彩,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色彩,使其不再教条化和书面化,让大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学校的教育活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文教育,在我国古代具有影响力的儒家思想,就是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文教育的出发点,重点对人的品格、人性、道德、修养进行培养,当代的人文教育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我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精神进行弘扬。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思想精神的教育,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下的产物,促进高校教育时效性的发挥,推动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因此需要将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
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教学方法的互补性以及教学功能的相通性,是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虽然如此,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在教学内容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强弱上还是有不同之处,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启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有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的启示。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中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的主要体现有:
(一)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教育的基础
人文教育可以促进责任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依靠人文教育长时间积累的人文知识、人文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在社会道德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责任感、使命感以及道德感。不管是学习何种专业的大学生,都要认真学习自己祖国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学习了解和体会祖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博大精深,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将道德主义精神植入大学生的内心,使其将个人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
(二)人文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操、人格等的形成和锻炼
人是世界上情感最复杂的动物,在其情感中有个性也有共性,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年轻一代,他们的情感非常充沛,有旺盛的精力,但是大学生的阅历少,他们的情感过于稚嫩,对其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将大学生的情感调节能力进行提高,在人文知识人体系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健康的价值体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样,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在其进入社会之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教育,让大学生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可以理性对待,避免进入社会出现一个极端的行为和情感。让大学生学习国家发展的历史,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