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间:2023-08-09 17:3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第1篇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具体表现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在很早之前就曾出现过,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重,这一问题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具体表现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数量出现严重的不均衡,金融经济部门的数量的增长数明显更高,且规模也远远高于实体经济部门,不少金融机构都在不断的扩大兼并行为。随着分离的不断加大,实体经济慢慢丧失了原有的主导地位,金融经济的地位则快速上升。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发生于金融领域,大量的资金开始涌入金融领域,实体经济的活跃度逐渐下降,导致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另外,反映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指标包括金融资产比率以及金融交易量比率,当这些指标上升幅度越高时,表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越明显。

二、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诱因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主要在于金融经济的规模、数量以及地位都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随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将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所以,对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原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致上来看,两者分离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下点:

(一)金融资产的快速增加

从产生时间来看,实体经济在金融经济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因此,实体经济一直推动着金融经济的发展。换言之,只有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金融经济才能逐渐发展,商业贸易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当产品的数量增加时,商品交易才会产生。而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更慢,金融的资产比率也在慢慢提升,这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金融管制较为自由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分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金融的相关制度逐渐呈现出自由化趋势。金融管制自由化的具体表现为:第一,大部分的国家都先后解除了针对金融经济的限制,导致国际之间的资金交流越来越频繁。另外,随着金融资本的大量涌入,让国内、国际的贸易数量日益增加,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与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金,促使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我国对于金融的管制越来越宽松,使得国内的金融部门得到快速扩张,不少金融企业为获取市场份额而大打价格战,不少金融企业纷纷出售优惠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促使金融的贸易量得到大量的提升。第三,关于汇率的相关要求也先后被解除,汇率并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可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浮动,这也促使商品交易的数量不断攀升。

(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升,金融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就逐渐摆脱了对实体经济的依赖,从而使得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技术创新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的金融经济的类型日益增加,促使金融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展,金融经济得到大力发展,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导致金融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

三、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有效对策

就目前情况而言,不管哪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必须确保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发展。世界的发展与金融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离不开实体经济。换句话说,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两者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一方都无法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当前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看似只发生于金融领域,但究其本质可发现与实体经济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表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经济的发展过快,占据了实体经济原本的主导地位,失去了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经济造就了当前的经济泡沫,随时都面临着瓦解的风险。

所以,要让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那么必须对金融经济进行正确的定位,同时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的带动之下,才能实现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府部门还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将金融经济的服务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2篇

一、二者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依法行政是手段,是保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措施和武器;同时,经济发展又能为依法行政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依法行政不到位,或盲目执法或曲解法律或有法不依,违背立法的原意与初衷,搞执法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又会减缓甚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的夙愿,恨不得一夜之间奇迹就在身边发生。但是,不可否认“焦点访谈”中问题的大量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执法和监管中,执法违法,乱查、乱扣、乱罚等,不仅破坏了经济发展的环境,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及执法机关的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1、行政机关官本位思想严重。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行政权力就可包容一切,这种观念造就某些行政机关官老爷习气泛滥,特权思想严重,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尊重,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甚至故意压制、剥夺其正当权力。

2、行政机关执法人员素质底下。具体表现在: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唯上是从,唯利是从;二是“重实体,轻程序”,不告知、不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甚至对相对人争辩,认为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其三,业务知识欠缺,赶不上时代步伐。

3、部分行政机关执法动机不纯、目的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受部门利益驱动,单纯为本部门创收,用行政权力攫取不正当经济利益。二是单纯为本部门人员出气,用行政权力报复他人。三是单纯为某单位或某个人的利益,用行政权力为其助威开道。四是部分行政机关明知自己执法行为违法,故意不给相对人留下把柄或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

4、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执法手段简单、粗暴,为民服务思想淡薄。有些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执法。有的随意扩张权利,越位执法,执法不公,滥用查封扣押权、强制执行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些执法人员不是本着管理、服务的目的,而是抱着挑毛病、耍特权、多罚款的心态,把法律赋予的权利,变成了罚款、谋私的工具。

三、几点对策

1、克服官本位思想,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加强“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端正执法观念,简化办事程序,把“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注重社会效果。

2、各级党委、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想法设法为行政机关正常的执法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做好后盾,并自觉规范好政府行为,坚决杜绝为一己之利向行政机关下命令、递条子、打招呼、开后门等干扰具体执法活动的现象发生。

3、实行政务公开。各执法部门可于办公地点设立公告栏,将办公程序、收费、处罚依据等内容以书面方式公之于众。一方面便于公众查阅,另一方面亦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第3篇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超越国界的世界经济活动。世界经济活动具体是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它是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和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发展生产。在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化程度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的提高,进入到了世界的舞台中。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客观规律,有力地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90年代,现代技术革命在更深的层次推动着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演进。世界经济活动主要由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所组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源泉。

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首先是生产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这种分工方式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构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这种现代的分工方式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其次是产品国际化,也就是出口生产所占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形式是现本文由收集整理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几乎所有国家的众多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国际商品交换。最后是投资金融国际化,随着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不断发展,使国际间资金的流动日益频繁,从而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了适应于国际化的大浪潮,各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还提出许多鼓励措施,促进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流观点。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经济来说,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快。但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全球背景的巨大压力,甚至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三、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不断的会有问题发生,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如下:

(1)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职能在经过很多次的转变之后还是不完善,尚未完全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

(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法适应行政法制建设。长久以来,对管理经济的手段主要是运用于行政手段,这就容易使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

(3)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地方行政部门的层级过多,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协调能力差。对于行政机构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解决对策

健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就是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中,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以转变地方各级政府职能为重点,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1)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社会和经济的有序运行,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地调控经济,做好市场监督,做到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2)设置适当的规模,明确责任,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各级职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宗旨,建立适度规模的政府。

第4篇

一、农村税费改革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

农村税费改革是促进农村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税收机制的重大改革,能够体现出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此外,农村税费改革作为我国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一环,对于试点地区政府的财政会产生较大影响,将明显降低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这一改革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具体影响如何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论述。

1. 从结构上免除了传统农业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了我国很多土地的闲置。对于我国的现状来说,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拥有十几亿的人口,所以土地的闲置无疑是对农业发展的抑制。所以我国在2007年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所以对农业的促进是必要的政策,而免除传统农业税也是必要的促进措施。农业税的免除让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方面的确缺少了极大的收入板块。但是,政府可以从市场经济的刺激方面进行一定的弥补和开发。

2. 取消政府性基金和集资对政府财政的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许多城镇在发展的时候采取政府名义融资建设的方法。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然后借助城建投资而发行政府债券,导致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极大,且控制极难。地方政府的融资建设本质是求发展的道路,然而融资的时期应该是政府发展最好的时候融资,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融资平台以及债务清算。所以取消政府性基金和集资对政府的发展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债务,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合作银行对政府的依赖性。

3.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农村经济及政府税收的影响。营业税改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是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国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生产及消费行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营改增实施之后,我国生产及消费的平衡得到改变。在刺激生产消费行业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基础下,营改增对我国消费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的增长。这也是我国十后简政放权、以市场经济发展为核心战略的具体体现,也说明了营业税改增值税是符合国情的税制改革,为营改增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利支撑。虽然,在实施营改增之后,在降低企业税负的同时,必然减少政府税收收入,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很大影响,但是,事实上试点行业税收减少并不能立即体现出来,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存在一定缓冲期,税收减少的趋势较慢。

4. 改革现行村提留征收的办法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具体影响。村提留主要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三项,这三项费用的收取主要是由村集体年初进行编制预算,经过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向农民征收。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的村提留款和乡统筹款所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少,这不仅是我国农民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具体表现,这些具体表现说明了地方财政收入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

二、缓解乡镇财政困境的具体措施与分析

经济学杠杆原理是集不同原理于一身的发展原理。通俗来说,就是利用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行经济宏观调控。下面笔者就财务杠杆对经济的调控进行如下分析与论述

1. 巧用经济杠杆对农村经济进行具体调控,通过市场发展缓解乡镇财政困境。经济杠杆的使用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现实状况。在分析当前国家经济问题之后,国家调控实施机关对宏观经济条件进行把控,针对经济发展问题通过制定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河南省的是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三农”问题较为突出,政府通过收入补助机制,很好地促进了河南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农村消费。其次,河南省发达城市不多,存在大量的中小贫困城镇,因此,国家做出了扶持小型轻工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举措,对中小贫困城镇的消费进行了刺激。再次,河南省市场上存在大量散户,这些散户的技术实力及资产实力都不足,省内也不具备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基于这一现状,国家对个别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小型企业进行了扶持,通过提高这部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当地农民的就业率,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刺激了农民的消费。

2. 开发乡镇科技化经营,利用科技扩大政府财政的收入途径。农村税费改革能够降低农民负担,使农民集中精力投入到新型经济发展中来。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国家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产业引入农村经济,比如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现代社会信息高科技的产物,在电商的发展过程中,多数电商都已经具备了自己的金融投资市场,促进了国家金融业的发展,社会信息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这种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让农村发展得到了具体的保障,也让乡镇财政收入和发展得到有力的促进。

三、利用金融与经济措施改善农村发展传统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不少的民间金融组织,这对农村金融供给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利用金融和经济措施改善农村发展的传统模式对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1. 通过金融行业调控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水平,从而提升政府财政收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有了显著提升,市场经济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步放开了对市场经济的管控,提高了市场的公平性及竞争性。基于城镇经济发展的视角,国有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涉足越来越广泛,银行对借贷进行控制以提高自身风险规避能力。然而,正是由于风险规避思想,降低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量,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中极为显著的经济现象。因此,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调控,使金融机构能够积极主动提高农村市场的金融供给量,降低借贷利息,让金融业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

2. 利用金融行业调节农村经济发展。金融行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帮助很大,但是农村合作银行对三农问题解决的作用发挥还不够显著。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合作银行最早出现在经济发达区域,这类区域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三农问题不够突出,不少的农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为工业、手工业等现代生产,农村合作银行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无法与企业经济相比,农村合作银行对农业的支持明显不够。因此,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合作银行应该提高自身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抓住改革契机,让农村合作银行切实投身到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中,推动农业现代化步伐,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刺激农村经济发展。

第5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现阶段的物价水平会发生一定的波动,虽然这种波动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太大的波动会造成现阶段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困难,如果出现过于大的波动,无疑是会给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的加大难度,由于现阶段的会计核算基本采用的是历史计量的成本,如果对于较大的物价波动,势必会使得整个会计核算体系出现加大的偏差,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就从物价的变动对于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来为企业如何成功应对物价的影响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现阶段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新时期的发展环境实现企业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

物价变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物价的变动是现阶段我国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对于企业会计人员来说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由于采用原始的成本来计量已有的资产和负债,这将会对物价的波动冲击带来巨大的杠杆效应,当市场出现通胀时,企业会由于货币数量的不断上升,导致对于资产进行高估、成本进行不合理的低估,这就直接造成了虚增了原有的利润,给投资者一种利好的假象;当出现紧缩的时候,就会导致整个企业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出现一种资产过分地低估,相反对于债务和成本来说明显过高,这就使得企业的利润发生了较大的下滑,这就会给投资者传递一种企业经营状况有问题的不利信息,这不仅会使得投资者无法正确的对企业价值进行衡量,影响其基本的投资策略选择,也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就重点解决物价变动对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影响应该如何有效化解进行分析和研究,期望能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一、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物件变动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当前经济活动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由于物价的波动基本是通过货币的数量增减来进行表现的,而企业的会计人员就是对于这些货币的数量问题来进行企业的价值的衡量,因此就会出现下面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首先,由于原有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建立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的,现阶段的物价波动,必然会使得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有一定的偏差性,这种偏差性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接着,对于企业会计部门来说,由于物价的波动将直接对会计的实务操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性,这种影响基本是通过在进行编制财务报表时表现出现的,由于物价的波动,导致年初和年末的各项目有较大的货币差异,使得企业在进行价值衡量时难以得到有用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二、物价变动影响会计核算

物价的变动将会影响会计的基本假设,由于传统计量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对会计的核算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影响会计基本原则

首先会对会计计量的基本载体货币发生比较大的影响,由于货币是现阶段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物质载体,当货币的数量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就会对企业在基本的会计假设产生一定的偏差,使得传统的会计计量假设在物价变动下失去原有的意义;接着,由于企业基本多采用历史成本进行成本的计量,但是由于物价的较大波动,就使得企业在进行资产成本衡量时出现较大的问题,使得在进行财务报表编制时产生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会计信息在失真的情况下,将不利于发挥会计信息对于企业运营的支持作用。

(二)影响会计实务

由于物价的波动导致实际过程中的资产衡量会偏离财务报表的数据,给企业的评估带来麻烦,最终将导致资产的虚估,利润的虚高或者虚低,严重影响在实务过程中会计的作用。由于物价的波动性会使得货币的衡量价值受到影响,因此,会使得资本的投资者出现比较严重的资产无法保全的问题,这样,会使得企业会计在日常的实务中对于资产的评估产生不正确的评估,给企业的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也使得会计实务的现实意义大打折扣。

三、物价变动影响财务管理

物价的上涨和下降会使得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会无法进行正确测算和预算。

(一)资金的供需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物价的波动,导致了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更多的关注于报酬的多少,由于现阶段企业所关心的利润回报远低于进行各种证券投资的回报,因此,许多企业多将资金用于证券投资,使得虚拟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实体经济严重缺乏资金,这就给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带来无流动资金进行运转的问题。

(二)资本成本问题突出

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必然要考虑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而投资回报率就是资产的成本,由于物价的波动导致利率的波动,因此,企业在进行筹资的过程中无法正确进行资产融资的选择,提升企业经营风险,最终将不利于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合理进行资本的财务管理。

(三)企业在生产能力方面受影响

物价的波动会影响到资产的时间价值,给企业的资产时间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由于过度的虚估资产的价值等,会使得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给企业的继续再生产带来较大的误导性,会使得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发生错误的生产状况,最终将不利于企业进一步的扩大再生产,进而使得企业规模得不到有效的过大。

四、应对物价变动的基本策略

首先可以采用局部调整法,也就是说对于一些资产受物价波动影响较大的,我们可以采用改变原有的计价方式,使得尽可能的采用与现有物价水平一致的价格进行衡量,这将有效的降低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接着,对于企业整体会计计量受物价波动影响比较大的而言,我们需要采用全面的调整法,使得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能够有一种良好的互动,使得在合理的成本价格下进行会计核算。

五、总结

对于现阶段的物价变动,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尽可能的降低物价波动对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影响,保证会计在进行企业生产指挥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发挥财务部门的核心作用,不断提升会计核算体系在应对冲击时的内在解决属性,通过自身的属性来有效的解决问题,最终使得会计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文斌.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务与审计,2014,12:148~149

第6篇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结合发展的产物,是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创新。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

(一)发展目标一致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结构形式,其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目标一致,具体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可优化配置资源,增强资金活动的透明度,将金融服务范围拓展到中小微企业,甚至是个人借贷,进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充足资本。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立足点,一方面推动实体经济升级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对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这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二)以实体?济为基础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是实体经济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创新活动。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引起各方投资者对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这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开拓了空间,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同时,实体经济发展又进一步增加了社会闲散资金,为互联网金融整合利用社会资金提供了物质来源。所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发展态势是否稳定决定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

(三)相互促进与推动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运营模式带来了冲击,促使传统金融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下必须拓展服务职能、优化运作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引入先进互联网技术,从而增强传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以网络为平台的借贷业务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难以实现的金融职能,对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潜在发展矛盾

互联网金融具备经济虚拟性的特点,在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发展埋下隐患。如若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出现严重的虚拟经济膨胀问题,则会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稳健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此外,互联网金融无节制地过度发展,会吸收更多的人才、资金和社会资源,这势必动摇实体经济的根基,导致实体经济步入衰退期。

二、互联网金融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战略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发展现状,为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具体如下:首先,严把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关,通过制定牌照发放标准、设置最低注册资本金、落实风险准备金制度,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抵抗能力,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事前控制。其次,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产业政策,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行秩序进行严格监管,增强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从而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向市场化的方向变革。

(二)加快互联网金融资金流动

为有效缓解实体经济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融资渠道单一闭塞的现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驱动互联网金融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加大政策引导。政府可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优化配置互联网金融为企业提供的信贷资源,使信贷资源能够服务于满足政策扶持要求的中小微企业。政府要明确政策补贴对象的企业类型、交易规模、交易增长率、注册资本、信用等级等方面的要求,保障符合要求的中小微企业能够获得互联网金融资金的支持。其次,建立资金评价机制。政府应构建起完善的资金评价机制,在全面收集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将其作为改进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促进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共赢

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因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时遇到了资金供给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引导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首先,银行可将吸纳的资金流向互联网金融企业,扩大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储备,促使互联网金融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小额贷款服务。其次,互联网金融要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数据库,建立客户信用评级机制,促使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信用信息与银行的客户信用信息实现对接,降低信贷风险。再次,银行要引入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发“线上+线下”的业务渠道,提供线上支付、交易和业务处理等服务,逐步实现自助服务智能化,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方式。

(四)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应健全和落实相关监管体系,避免互联网金融出现泡沫经济,从而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根基稳固。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要采取分级监管的方式,综合发展以行业自律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主体的三级监管机制,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同时,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起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披露项目资金运作、预期收益、投资期限等相关信息,并且及时重大风险事项以及可能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信息,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互联网企业财务状况提供有力依据。

第7篇

从人民币目前在进出口贸易的应用状况分析,其并没有发挥出自身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货币性作用,人民币跨境结算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失衡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失衡是当前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对外贸易支付大于收入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结算经常会出现进口企业用人民币进行货款支付,但出口企业所获得的支付货款则是美元,这种交易行为上的货币差异,使我国进出口方面的人民币支出极为不对称,虽然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人民币交易绝对差额在逐渐缩小,但其仍以“亿元”为计算单位,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发展。

1.1.2收付失衡带来的外汇储备过多

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上的收复失衡,为我国带来了庞大的外汇储备。目前我国实行出口结汇制和进口用汇审批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内企业可以在不用去外汇管理去申请进口用汇的情况下,利用人民币进行对外支付,导致我国外汇管理当局手中的外汇无法流出。

1.2人民币跨境结算流通性差

人民币跨境结算流通渠道不通畅,使得人民币的跨境流通性过差,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限制人民币资本性流通和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化汇率和利率。其中前者是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管制较为严格,人民币的流出途径只能依靠对外贸易,这使得人民币未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展现其影响力。

1.3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不健全

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主要途径,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有:

(1)操作行为上有缺陷

例如各商业银行对人民币跨境流通所采取的清算系统不一致;

(2)安全隐患

例如人民币清算需要SWIFT系统来实现,但此过程必须要通过美国、荷兰所建立起的数据运行中心完成,这使得我国跨境人民币数据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外国,这给我国金融信息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2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水平的对策

想要改变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做好对人民币流通性的拓宽,改善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为此我们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改善人民币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

改善人民币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的途径主要有以下3方面。

2.1.1扩大货币互换规模

增加人民币的海外存量为此我国需与贸易国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建立相应制度,为人民币进出口贸易流通提供条件。

2.1.2进一步加速汇率市场改革

将一篮子模式更为深入、透彻地应用到进出口贸易当中,提升人民币在市场当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还要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上下浮动范围,以便将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出来。

2.2拓宽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渠道

在拓宽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渠道策略方面,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内容实现。

2.2.1扩大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扩大

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是实现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的重要途径。为此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开放“国际板”,以人民币为计价方式,为境内企业、股民提供持有外国股票的机会,增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发挥。

2.2.2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想要提升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效果,就必须要先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将国内市场产品价格关系理清,从而解决金融产品价格扭曲情况。

2.3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

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可以在模式上借鉴美元、欧元的跨境清算系统经验,设置专门的独立机构来负责跨境清算工作,同时要确立跨境资金清算的独立性,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隔离。并实现境外资金的清算境内化,建立起以我国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跨境清算体系,为我国金融业提供更多收益。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对跨境清算系统功能性的进一步提升,加大跨境清算的信息监督与安全保障,建立起以人民币为核心的跨境清算运营模式,提升人民币在进出口当中的地位,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打好基础。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途径。①在中央大力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摇篮,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二十

多年的历程中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一些状况,具体表现为:

(一)人生价值观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社会在急剧的转型变革,各种思潮波澜起伏,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他们由以前的“精神至上”原则逐步发展为“精神与物质兼重”的价值观念,如: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由以前信奉的“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转变为“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在奉献与回报问题上,由以前遵行的“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转变为“多奉献多回报,少奉献少回报,不奉献不回报”。

(二)多元文化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发展,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与结合已渗透到各个领域,高校更成为了中外文化之间交流与碰撞的前沿阵地,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了多元文化观。很多大学生既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善良、勤俭、励志的观念,也接受外来文化中竞争、创新、自由、现实的思想,同时亦有部分大学生滋生了拜金享乐的物质至上思想。

(三)择业就业观

在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传统的大学生工作分配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被打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完善,“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②而当前仍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就业问题上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1、艰苦创业的少,想一劳永逸的多。不少大学生以毕业后能进公务员单位为荣,形成多年来考公务员热的不正常局面。而打算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大学生却很少。2、见异思迁的多,持之以恒的少。不少大学生没有成熟的择业就业观,属于迷茫困顿状态。他们心情浮躁,态度不端,频繁跳槽,很容易陷入一事无成的境地。

二、制约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发展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和现行教育制度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诸多因素制约着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传统教育体制的制约

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期间被纳入到无数的考试之中,形成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③而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的社会就业市场要求的是有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矛盾对用人单位和高校都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尤其使社会对高校教育制度产生了怀疑。

(二)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制约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从确立到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不断扬弃的过程。④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急需完善的体制。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在就业竞争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使得部分大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的效果看不到希望,失去了信心。

(三)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从幼儿园到高校开展的系统教育工程,而不同层级的教育单位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不尽相同,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单就高校层面来看,不少学校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就是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也有的学校理解为就是搞些学生素拓活动。他们都没有真正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

三、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方法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笔者针对目前制约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发展的因素,提出以下加强和完善的方法: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每个学校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把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工作改革方案,并把素质教育工作效果作为职能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业绩考核项目之一,真正把素质教育工作改革落实到位。

(二)加深对素质教育认识

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它的意义和内涵,改变当前对素质教育工作的理解误区,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做到不仅对学生传道授业,更要做到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们的思想觉悟,做到与时俱进。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制度改革的新时期里,每一位教职工应明确自己肩负的改革重任,意识到加强素质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努力把素质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取得良好效果。

(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工作的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丰富他们的实践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他们的德智体综合方面在素质教育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早日成为社会实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工作的潜在规律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融汇贯通于该系统工程中。打造大学生素质教育品牌,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孔繁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工作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4

[2]刘新生.大学文化建设[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413

[3]姜鹏.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8

[4]武 康星华.现代市场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37

第9篇

在实践中,公共财政表现为一种收支关系。人们对于财政支出过于关注而忽视财政收人,因此,对财政收人的深入研究,不仅对建构公共财政收支体系起到巩固作用,也对推动解决财政收人困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政收入与GDP、CPI相关分析

GDP与CPI两项指标历年变动情况无疑对财政收人产生巨大影响。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经济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跨时代的新阶段。本文采用1992一2009年数据对财政收人与GDP、CPI进行相关分析。

(一)财政收入与GDP增速分析

发展中国家财政的目标或目的就是整个经济政策的目标,即经济增长、对内与对外稳定,以及实现收入和财富的适当分配121。财政收人的高低受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政策等影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又称为国民经济的财政负担率,它综合反映出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占有和支配界界、、一又又~一万/、、班班戒~一一’~叹‘、户卜才...一/.{_手、、,,,’,,、州卜味护一冲一月月尸~令一~.”””........…111...

图11992一2009年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率比较图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年度数据,GDP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笔者据之计算得到比例的社会资源的关系l3]。过高则会加重国民和社会的负担,影响国民收人初次分配,挫伤国民生产、消费的积极性,抑制经济的良性运行;反之,不利于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再分配更加公平”的需要;因此,财政收人与GDP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图l可以看出,一是在1992一2009年间,GDP总体增长保持在适度范围。全国GDP增长率平均速度为9.81%(可比价格计算),其中,最高GDP年增长率为1992年的14.2%,最低为1999年的7.1%;二是财政收入逐年快速增长。2009年财政收人是1992年的19.66倍,年平均增长铭.76%,特别是1993年以来增速加快且均高于GDP平均增速水平,两者差距最大的是在2007年21个百分点;三是财政收人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趋势。从1992年的13.ro%提高到2009年的20.42%,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国家财政收人占GDP比重逐年增长,国民财富加速向政府集中;四是从1995一2001年间,财政收人占GDP比重越大,GDP增长率越低。1995年财政收人占GDP比重10.7%,此后逐年增长,2001年达到16.8%,但GDP增长率却由1995年的10.2%下降到2001年的7.3%。

在此期间,GDP增长率最高值为1995年的10.2%,最低值为1999年的7.1%。

中国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GDP增长缓慢、公共财政“高收入、高福利”、国民个人收入逐年增长相比,呈GDP高速增长、公共财政“高收人、低福利”、国民个人收人增长缓慢。因此,需要降低财政收人(主要是减税),发挥税收乘数效应,即增加政府税收可以压缩总需求,减少国民收人,相反,减少政府税收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人141。在现实中的反映为降低1元财政收人,则增加5元国民收人;反之,增加1元财政收人,则减少5元的国民收人。

(二)财政收入与CPI增速分析

一般来说,CPI是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体现消费价格走势,最终反映国民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它受市场价格、货币政策与国际传导等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率攀升,则次年财政收入则相应提升,结果是国家受益,个人受损。具体表现如图2所不。

从图2可以看出,从1998年起,中国消费价格指数(CPI)各年度波动较小,呈逐年下降的总趋势。一是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CPI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最高为1994年的24.1,最低为1999年的一1.4;二是财政收人增速过快对通货膨胀率上涨起到间接推动。从CPI超过3%(为通货膨胀,大于5%则为严重通货膨胀)的年份为1992一1996、2004、2007和2008来看,这往往也是财政收人增长较快的年份,特别是2007年达到了32.4%(其中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收人1749亿元,增收731.83亿元,同比增长38.4%);三是财政收人增长对CPI上涨的滞后性。财政收入增长率过快,则次年CPI则会相应上涨,如1993年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24.8%,1994年CPI上涨为24.1,同比增长9.4%。再如2007年财政收人比上年增长32.4%,2008年CPI上涨为5.9,同比增长1.1%。简言之,我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收人到达90%以上,由于资本利得中因通货膨胀而带来的部分要纳税,所以,实际税收负担取决于通货膨胀率阎。因此必须对由通货膨胀率所造成的税负进行减税。

二、财政收入困境分析

2009年我国国家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三位,如今,超越日本经济发展指日可待。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继续位居世界第一。财政收入由于分税制、企业利润、对外贸易发展和资源环境与土地价值提高等因素逐年增长l6],带来了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

(一)价值取向困境:“国富民富”与“民富国富”国家财政收人增速高于GDP增速逐年增长,由1992年3483.4亿元增长到2009年68477亿元。我国经济发展历年强调GDP指标,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自然以“国富民富”为价值取向。然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人在世界纳人排名的209个国家中排名132位,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而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居于第四位次。概而言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中国的GDP维持在9%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08年数据显示,国企员工仅占全国就业人口的8%,但他们拿走了全国工资福利的50%。国家财政收人过高和国企人员收人过高导致“国富民未富”。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国家手中的财力是必要的,但国家不能把老百姓应得的财富集聚到自己手中阴。因此,树立“民富国富”的价值取向,即只有民富优先,国富才能真正实现。具体表现为“以民为本”的经济发展标准,以有利于公共利益、长远利益为价值导向。最终在“民富”的前提上加快国家经济建设,实现国家富强。

(二)现实选择困境:“增加财政收入”与“贫富差距扩大”

一般而言,许多财政政策在现实转化为增加税收,税收的缴纳时为非自愿的,税收和政府服务之间也没有一般的交换关系l8]。虽然稳健的财政收人增加保障了公共需要,满足了国民基本需求和利益。但财政收入“蛋糕越做越大”而主要职能却未能实现,即贫富差距却相对没有减小。本文主要从财政收人“源头”分析其困境,用财政收人增长速度(F)与GDP增长速度(GDP)之比等于财政收人弹性系数来分析其内在关系。其中,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有利财政收人增长速度快;反之相反;等于1,则表示同步增长的均衡状态。

从图3可以看出,在1992一2009年间,中国财政收入整体发展不平衡,总体大致呈“上升一下降一再上升”趋势。在此18年间,最高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为1999年的3.35,最低为1992年的0.45。从1996年后,财政收人年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当年价格),总体呈平缓上升趋势。由于经济增长和国家财政调控增强等原因,从1996年起,除2004、2008年之外,其余年份财政收人弹性系数均大于1,即全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这表明财政政策利于财政收人的增长。2009年财政收入是1992年的19.66倍,所以财政收人从2001年后有下降趋势,并逐步缩小财政收人增速与GDP增速的差距,但前者增速适度高于后者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财政收人增速过高,它加剧了国家财富的聚集。

在国民财富既定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个人财富相对减少,同时贫富差距过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具体表现为:首先,群体收人差距,2010年据九三学社中央统计,我国收人最低群体与收人最高群体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扩大到2007年的23倍;其次,城乡收人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为18858元,是1992年2026.6元的9.3倍;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为5153元,是1992年784元的6.58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人增长缓慢,而城镇和乡村之间本身的差距也在拉大。据农业部的数据表明,2009年城乡居民收人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中国社科院4月的一份报告中预测,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将进一步扩大至3.35:1。农村内部收人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仍有4007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这还不包括城镇之间,乡村之间本身的巨大差距;再次,区域收人差异,2009年《中国经济周刊》计算得出了全国各省区市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即GDP“含金量”,上海排名第一,内蒙古最后。排名靠前的多为东部省份,排名最后的多为中西部省份。这一困境直接导致“公平、正义”目标难以实现,造成低收人者社会意识上的“仇富现象”。这必然降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形成收人分配格局的“断层”结构。

总之,随着财政支出逐年不断提高,其在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财政支出过大导致长期赤字,最终仍要通过税收等方式来偿还[9I。所以,财政支出攀升客观要求更大的财政收入,并陷入“膨胀—膨胀—再膨胀”的怪圈,这一膨胀的趋势不容忽视。可以预见的是,财政收人的上升趋势,将会涉及到一系列诸如财政收入纳人公共预算将受到更加严格的审查、更为广泛的公开与接受公民监督等问题。与此同时,对财政收人的额度标准、规模大小、收人方式与财政支出的均衡关系(既不是收人过于大于支出,也不是支出过于大于收人,而是“以支定收”)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性方案,从而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将是解决当代财政收人困境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l]贾康、刘微.注重民生、优化结构、创新制度、促进发展—中国公共财政的转型之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0):7.

[2]彼得·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MI.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221.

[3]刘俊珍.财政收人与GDP关系的统计研究[J].北方经济,2(X)8,(2):72.

[4]陈建先.政府经济学〔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59.

[5][美]哈维·5.罗森.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87.

[6]曾五一、刘小二.中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38一39.

[7]梁辉.让利于民不仅仅是句口号!N].文摘周报,2010一3-26(23)·

第10篇

同志们: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地区年初召开的纠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行风监督,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推进“两个争创”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年行风评估大会,主要目的就是对我们的工作再评估,再检查,再促进,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进一步提高对行风评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今年以来,全县各部门、单位都认真开展了行风评议工作,各单位分别成立了纠风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纠风及“双创”动员大会,制定了实施方案,层层签定了纠风责任书,并聘请了行风评议员和义务监督员,进行了社会调查和民意测评,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水平,行风评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行风评议就是对我们工作的一次考验,就是我们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部门、单位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行风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行风评议是我们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需要。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行风是党风政风的具体表现。行风不正,形象不好,必然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长此下去,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让人民群众参与行风评估,就是要把评议行风好坏的尺子交给群众,让群众和服务对象行使参与权、监督权和评判权,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评头论足,只有这样,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其次要充分认识行风评议是队伍建设的需要。队伍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无论是执法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还是社会服务部门,如果没有一支政治、思想、作风、技术过硬的队伍,就不可能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不可能让群众满意。我们这次行风评议,就是要把被评单位干部职工的作风表现亮出来,把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置于人民群众和服务对象的监督之下,让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来进行评议,通过找差距、找问题、抓整改,达到行风建设评、纠、建的目的。第三要充分认识行风评议是当前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实现我县今年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必须以好的环境、好的作风、好的服务水平作保证。我们这次评议,就是为了正行风、创环境、促发展。

二、精心组织,整体联动,确保行风评议工作收到实效行风评议要以服务经济建设、树立行业新风、优化发展环境为核心,以加强行风建设,改善执法水平,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办事质量为着力点,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整体进步。要注重实效,切实将行风评议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在评议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搞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行风评估促进工作规范化、高效化。目前,我县一些单位和行业,仍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业之风,如管理不善,纪律涣散,办事拖拉、有令不止等。在这次评估中,我们要对各部门单位的整改措施和办法进行审查,对整改的效果进行评议,进一步规范行业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项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对评议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随时整改。行风评议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切实解决突出问题作为我们这次评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自查出的问题,群众评议提出的问题,明察暗访发现的问题,都要逐条整改。问题不落实的要分清责任,追究责任。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做到条条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三是把行风评议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行风评议是为了促进工作开展,不是和谁过不去。因此,开展行风评议一定要与各部门的日常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不能出现行风评议和日常工作两张皮现象,不能因为日常工作忙而不理会行风评议,也不能因为抓行风评议而延误日常工作。四是把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贯穿到行风评议的始终,确保行风评议工作的严肃性,真正把评委的权力交给群众,让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我们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三、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行风评议的重中之重开展民主行风评议活动是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维护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今年的行风评议工作,要结合我县发展实际,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出发点,在着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今年以及今后的行风评议工作,要突出作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公开承诺。建诚信政府,首先要增加政务服务的透明度。公开才能保证公正,公开才能使不正之风无藏身之地。政府部门承担的经济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包括办事条件、工作程序、时效要求等,都应该向服务对象公开。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这次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将整改措施公开向社会承诺。特别是执纪执法的、管钱管物管证的部门,办什么事需要什么条件,哪个部门哪个人负责,收什么费用,多长时间保证办结等,要清清楚楚向群众明示。二要与深化改革结合。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消减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办事程序。三要纠建并举。行业不正之风,有体制因素,也有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和职业道德建设滞后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行风评议中要坚持“纠建并举”的原则,做到边“评”边“纠”边“建”,确保问题整改到位,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对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认真分析原因,注重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四要抓好典型。通过这次活动,要选树一批承诺践诺好、服务好的典型,以他们为榜样,加大宣传力度,在群众中树立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五要以开展行风评议促进经济发展,要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制定的“十五”战略目标,抢抓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以扎实的作风、高效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推动县域经济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干好每一天,拼搏每一年,建设石化城,再创新辉煌”。同志们,这次行风评议工作意义重大,希望大家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我相信,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一定能够圆满完成这项任务,为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11篇

中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维度,一个带有哲学深思议题的诘问,本文将在意义空间追问其发生的时代背景条件及为系列行动提供正当性理由。

1.发展意义的本质

发展意义的本质动因伴随着工业时代或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得到加强与实现。以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萌芽,得益于工业革命,或欧洲国家的社会工业化。它不仅引发了远距离经济和技术交换,而且深刻改变了欧洲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政治体系、居住模式及环境。紧跟工业革命,人力资源生产体系在所有欧洲都经历了根本性重构。但欧洲的工业化过程并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职业教育模式。与此相反,它或多或少破坏了那个类似的、初级的、基于手工行业的职业培训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于20世纪70年现西方经济发展中潜伏的教育危机,随后坚持推行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使人口不足2000万的澳大利亚经济发展迅速,达到发达国家第13位的发展水平。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工业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特别是70年代后期,内地改革开放,给香港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遇,使香港经济进入了综合性的多元化并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新时期,为密切配合本土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香港开始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人力需求。日本职业教育的兴盛期在20世纪50、60年代,原因在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内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职业人才的需求大增。凡此种种,证言全球工业化发展需要是促进技能性人力资源增长的源头,具有意义的本质特征。

2.发展意义的变移

继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使世界迎来了电气时代,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技术要求的升级颠覆了传统人才标准体系,直接诱发其意义本质的变移并向高级形态推衍。

香港经济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突飞猛进,工业化发展日益多元化。迫切要求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再一次整合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使两者在共同发展目标中达到和谐,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范畴与加大投入力度,具体表现在扩大相关学院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新设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行工业教育、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建立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等方面。澳大利亚随着工业化多元发展的需要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促使其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4%,远远超过经合组织成员国2%的年均增长率,澳大利亚企业的“效能水平(Efficiency levels)”在1997-2002年的5年间增长14%,成为世界重要的发达国家,教育也成为澳大利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三大创汇产业之一,它归功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的迅速发展。韩国经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负增长,政府针对社会发展变革,改变了重化工主导型经济发展政策,提出“技术立国”的口号,制定了以高科技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必然。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系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产生变革,促使英国政府出台大量旨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法案,Ryan描述了改革动机与目标:英国的学徒制正处于急剧变化中。在经历了长期下滑后,一个重大的复兴计划,即现代学徒制在1994年出台了。凡此种种,证言全球工业化的第二次大发展需要是促进高级技能性人力资源增长的重要因素,具有意义本质的变移并向高级形态推衍的特征。

3.发展意义的超越

以蒸汽机动力为特征的产业革命造就了瓦特,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造就了爱迪生,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第三次技术革命造就了比尔・盖茨。信息化时代必然引起社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并直接孕育出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文化,而在这一时代进程的主体有责任、有能力影响、改变、发展时代进程中的规律性。

20世纪80年代后期,香港信息业异军突起,高新科技产业群系开始形成,产业面临新的转型升级,从而对人才以及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升相关职业教育学院规格与兴建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高职研究生教育,以及在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行动,包括学校设置由低到高排列,各司其职,工业学院培养高级技工与技术员,科技学院培养中、高级技术员、理工大学培养高级技术员和工程师,科技大学培养研究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澳大利亚后现代工业转型进一步促进其职业教育业理念变革,表征为“2004-2010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战略统计项目”的出台,提出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数据统计工作的三大目标,以此形成新兴的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韩国致力于科技立国、创意发展未来战略的提出,进一步促进韩国后工业化或信息时代前进的号角,促使其向高技术、信息化职业教育转型。后现代工业的德国社会普遍认为应当创造一种“高技能、高工资的魔术经济”来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认为仅仅在价格上竞争,而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经济是不可能获得广泛增长的。劳动者需要高水平的教育,以持续地适应新的、有着更多要求的工作机会。公司只有备有一支受过较高教育水平的“知识工人”才能生存,作为全球工业巨头或后工业化信息时代巨头的美国自1955年后,美国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提高,而工、农业部门就业人数的比重则迅速下降,至1983年,美国信息业劳动力已占社会总劳动力的56%。凡此种种,证言信息时代人力资源需求进一步促使全球职业教育需要变移,并将其发展的意义维度实现向高技术、信息化方向超越。

(作者单位:1.廊坊职业技术学院;2.河北理工大学)

第12篇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影响;经济增长贡献;研究设计

一、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对比研究设计

(一)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度指标针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度指标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优化系数。基于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这种贡献度指标有着特定的衡量范围,即显示流通业对其所作的贡献(赵宪敏,2015)。这种贡献指标的具体表现可以采用比例的形式,即流通业的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其中,产业结构优化系数的计算公式是:二是开放度贡献率。它的衡量范围是流通业对地区开放度的大小。在具体的表示方面,同样采取比例的形式,即流通业和区域进出口总额之间的比例。开放度贡献率的计算公式是:三是城市化贡献率。就这种贡献指标来讲,它的衡量范围是流通业对一个区域城市化所做出的贡献。城市化贡献率的具体表现形式用一定的比例来进行衡量的话,具体表现为以城镇就业总人数为参照,可用流通业吸纳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其中,城市化贡献率的计算公式是:

(二)相关数据及变量的阐释流通业的外延界定。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角度来看,流通业涉及到很多行业,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并没有就此形成一致的观点。但是大多数人比较倾向的观点是:魏冬梅贾月伟(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A商贸流通业的范畴要将物流和商流涵盖在内。对此,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本文对流通业进行基本分类沿用的是《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纲要》,这部纲要是由我国商务部制定的。与此同时,也相应地对《中国统计年鉴》进行了参考,这部文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制定的。在参考具体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就流通产业的范围界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将其具体分为三大类,即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邮政、仓储、交通运输业(孙锦等,2015)。此外,以上所述的三种产业的结合与每个指标流通业的数据相对应。合理划分研究区域。在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对比研究中,需要划分研究区域,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是经济区域的划分方式。具体的划分内容如下:一是北部沿海区。这个区域包含的省市有山东、河北、天津、北京。二是东部沿海区。这个区域主要涵盖了三个省市,即上海、江苏、浙江。三是南部沿海区。其中,有三个省被划分到这个区域内,即广东、福建、海南。四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内有四个省,即江西、安徽、湖北、湖南。五是黄河中游地区,这个区域包含四个省,即河南、陕西、内蒙古、山西。六是西南地区,西南区域中有五个省市,即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七是西北地区,其中,有五个省区被涵盖在这个区域内,即、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八是东北地区,这个区域内有三个省,即黑龙江、吉林、辽宁。但是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并没有港澳台等地区(张莉,2015)。

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GDP贡献。在具体的GDP贡献研究中,本文将以具体的数据为例来进行分析。其中,由表1可以看到,从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角度来讲,对GDP的绝对贡献最大的是三大沿海区域,即北部沿海、南部沿海、东部沿海。此外,如果从各个区域在年均值方面的价值来看,三个区域分别达到:18.06%、17.54%、17.16%。相对的,在这三个区域之后,对GDP的绝对贡献较大的地区主要有四个,即黄河中下游、东北、西南、长江中下游,这个可以从具体的年均值数据上看出来,即16.87%、16.36%、15.61%、15.19%。其中,结合各个区域的发展情况来看,每个地区对GDP绝对值贡献率的大小不同,而西北地区是贡献率最低的区域,其贡献的年均值为14.05%。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拥有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商贸流通业自然也比较发达,所以对GDP绝对值的贡献率也就相应的会高一些(范天宇等,2015)。与之相反,西北地区相对闭塞,经济发展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其区域内的商贸流通业不太发达,因此对区域GDP的贡献就不高。在各区域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研究中,结合整体的发展来看,对GDP边际贡献最大的三个区域依然是北部、东部、南部。从具体的数据来看,这三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GDP边际贡献的年均值分别为:20.03%、19.61%、17.05%。但是,各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边际贡献率与绝对贡献率是不同的,以黄河中游、西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来讲,它们对GDP的边际贡献水平偏低,且贡献率呈现趋近趋势,数据表现较为明显,即13.93%、13.24%、13.14%。此外,从收集的数据可以看出,2005-2012年,对GDP边际贡献率较大的三个区域呈现出了相似的变化趋向(范天宇等,2015)。其变化趋势为2005-2007年下滑,2008年回升,2011年后又有所下降。而其它的区域,如东北、西北、西南、长江中游等,总体来看,其贡献值相对比较平稳,期间除了2009年指标数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但是“稳中有增”是其中一个最明显也是最普遍的态势。就业贡献。就一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务对区域的就业绝对贡献来讲,从表2中可以看出南部、北部、东部沿海地区对当地的就业绝对贡献较大,这三个地区对当地就业绝对贡献的年均值为11.91%、10.64%、9.39%。

黄河中游地区和东北地区居于其次,他们对当地就业绝对贡献的年均值分别为8.92%、8.21%。与其它的一些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对当地就业的绝对贡献比较可观,因为有一些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对就业的绝对贡献并不大,例如长江中游、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对当地就业绝对贡献的年均值分别为:7.98%、7.90%、7.63%。如果从动态分析层面而言,连续五年,沿海三大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对当地就业的绝对贡献值都呈现出比较平稳的态势,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南部沿海区域:其就业绝对贡献逐年小幅稳定增长。但是2008-2012年,黄河中游、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等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当地就业的绝对贡献呈现出小振幅的波动趋势。并且在这个时间段,长江中游地区则是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现象,但是与此相反的是西北地区,这个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对当地就业的绝对贡献则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态势。纳税贡献。如果从绝对贡献的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贡献率较高,其贡献的年均值为23.48%。从数据上来看,在此之后的是西北地区,这个地区的贡献年均值为22.69%。另外,结合北部沿海、西南地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南部沿海、东部地区贡献的年均值来看,则是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从数据上来看依次是:18.16%、17.97%、13.9%、13.35%、11.9%、10.44%。并且基于变化的态势来讲,2008-2012年间,有一些地区的变化是比较平稳的,例如黄河中下游区域和三大沿海区域(费清等,2015)。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西北地区的宏观税负在经济区域中排名第一,其数值为25.44%。从实质上来看,西北地区的经济总量明显偏低,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是这个地区的税收负担仅次于东部沿海区域。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经济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公有制为主体是西北地区主要的经济发展形式,因此,西北地区难以有效享受到一些针对非公有制的优惠政策,所以其税负也就很重。资本贡献。这个过程中体现的就是资本利用效率。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层面上,基于平均水平的层面,经济区域中的很多地区(如西北、长江中游、西南地区等)对资本的利用率都是比较高的,但是,与此相对应的,也有一些地区对资本的利用率很低,这些区域是北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不过从动态的角度来观察,几年时间内,南部沿海区域没有太大的波动,并且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是逐年上升的。但是其它的区域有很大的波动,其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很稳定。

(二)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在判断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可以用比重的方式进行衡量,参与比例的双方有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增加值。在此,本文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利用到的两个对象是区域商贸流通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建立在这个衡量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本区经济结构优化所做的贡献进行衡量。每个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在经济结构方面的贡献率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不过从相关数据来看还是有一定的高低之分,其中,较高的区域是黄河中游、东北、北部沿海、长江中游,而这些区域在本区经济结构优化贡献中的年均值分别为:47%、43%、41%、40%。另外,有三个区域的贡献年均值是相同的,这三个区域是东部沿海、南部沿海、西南地区,它们的年均值是39%。其中,对地区经济结构优化贡献最小的区域是西北地区,这个地区贡献的年均值是37%。再结合不同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商贸流通业。因此,就一个区域的发展而言,要想很好地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用到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发展好本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并且基于动态的发展趋势来看,2004-2012年间,经济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在本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很明显的变化层次,不过北部沿海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其区域内第三产业的份额是有所上升的,而除此之外的其它区域则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

三、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并采取一定的方式,笔者对比研究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一个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地区经济越发达,本区商贸流通业对区域GDP的贡献也就会越大。相应的,如果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那么其商贸流通业对本区GDP的贡献也就偏低。二是立足于绝对份额的角度,以相关的就业贡献率指标为依据可以发现:在区域中,商贸流通业对本区就业贡献最大的是三大沿海地区。这三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本区就业贡献的态势比较平稳且呈现增长的趋势。此外,还有一些区域的商贸流通对本区就业的绝对贡献值偏低,例如西南、西北、长江中游地区。三是基于宏观税负的角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纳税贡献率指标可以看出,在这个方面贡献比较大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而紧随其后的区域则是西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与纳税贡献率高指标相对应的也有几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本区纳税的贡献率偏低,例如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南部沿海、东北地区。四是从资本贡献率的角度来看,经济区域各个方面的发展条件不同,并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地区对资本的利用率很高,例如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黄河中游、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当然,与此相对,很多区域对资本的利用率很低,例如北部、东部、南部沿海区域。若是基于动态发展的层面,南部沿海地区的资本利用率呈上升趋势,其它区域则是有很大的波动。五是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看,在这个层面,每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业所做的贡献没有太大的差异性,不过其中却有高低之分。一些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比较大,例如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北部沿海、东北地区。由具体的数据可得,西北地区是几个经济区域中贡献率最低的。就变化趋势而言,一些地区显示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例如西南地区和三大沿海区域,与此发展趋势相反的区域则有黄河中游、长江中游。

(二)启示通过这次研究,笔者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家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来促进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为对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来讲,良好的商贸流通业能够进一步增加自身对本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值,进而协调经济发展。这些本是理论化的东西,却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印证。二是根据以上分析,国家要适时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并实事求是,针对一些欠发达地区设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上述的分析中,西北、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但是,这些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对税收的贡献度偏高。形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流通业所有制结构的设置,当然,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原因,如我国当前的产业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赵宪敏.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体系发展的动态分析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2.孙锦,王宏斐,曹秀丽.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3.张莉.现代商贸流通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2)

4.范天宇,孙庆祥.商贸流通业对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