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报告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报告

时间:2023-08-09 17:3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 综合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并在第十六条具体规定了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要求:“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面向社会应用,突出实践教学,培养行业急需的综合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共同努力的方向。理工科教学已经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模式、订单模式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在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了许多尝试与突破。然而,像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这样的纯理论型专业,实践教学如何实施,在教学中又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实践能力,却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难点所在。考察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大多数学校流于表面化、分散化,缺乏体系化的整合、切实的实践教学载体和有效的质量考核机制。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模糊不清,它既不能寻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现批量实习,又不能完全停留在技能培养,下降到职业训练的层次。就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言,从文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点出发,我认为,综合创新能力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综合创新能力,一方面联结着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学、文化交流的基本技能,一方面联结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策略。将实用技能与综合创新能力融为一体,才能准确定位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它成为纯文科人才面向社会应用转型的关键。

一、目前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方向错位,缺乏科学性。

与理工科的实践教学有明确的技能目标、相关实体企业的实训支撑相比,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对本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认识不清,导致内容空泛、形式单调。具体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放羊式”的分散实习。由于一家企事业单位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只能是一两个,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社会实践难以批量组织,缺乏统一的指导,与课内学习脱节,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形式上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化采风等,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打通行业实践与专业研究,“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从谈起。一种是就业导向的技能教学。盲目引入职业资格认证,如北京印刷学院、金陵科技学院以岗位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将获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秘书资格证书、驾驶证书等作为实践能力的标志,显然是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能力简单化为操作技能,使人才的发展潜力严重不足。上述两种教学实践将专业本位与岗位本位对立起来,缺乏立足专业本身,以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能力定位。

(二)实践教学的层次与模块混乱,缺乏系统性。

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全局性、可持续的建设思路和发展规划。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设计,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任课老师各自为战,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校内专业实践与校外社会实践缺乏贯穿性,实习单位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社会实践内容的安排随机性强,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较差。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缺乏一个从课内教学、校内外实践课程全面整合的分阶段、分模块的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僵化,缺乏有效监控。

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通常与理论课教学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无法到位。

二、定位于综合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我们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综合创新能力,围绕着综合创新能力建构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并没有与行业直接挂钩的专业技能,因而我们在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培养方向上,面向社会应用,提出综合创新这一实践能力的基础平台。综合创新这一能力平台向下可以涵盖教育、文化行业所需的各类技能,向上可以拓展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使纯理论的文科专业与社会应用相对接。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写作、设计、制作与解读作品中体现的创造力;二是在教育行业、出版社、媒体、文化企业等实务经营中的管理能力,以综合涵盖管理能力,以创新涵盖创造能力,两者紧密联系。学生缺乏创作经验与文学感悟能力,无法组织管理好教育、文化产业实务;缺乏组织能力,无法将个人创造融入产业的整体发展。因此,我们以综合创新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依托实务,通过“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全面整合理论课、实验课与实践课,构建一个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教育培训、办刊物、报纸、网站与广告业务经营中参与实际工作,训练实用技能,并进一步转化、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一)改革思路。

1.实践教学“学科化”、“课程化”。

使实践教学本身成为一个有具体目标、有完整规范要求的学科。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将认识实习、专业竞赛、技能训练、社会调查、课程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所有实践教学环节以实践课程的形式统一落实,使专业实践教学成为内容具体、要求明确、管理规范、效果显著的本科生的必修课。

2.实践教学“阶段化”、“系统化”。

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打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连接学校与社会资源,从改革基础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到技能实训、校内实践、上岗实习,分阶段实施,融实用技能于文化与传播实务中,突出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综合性”、“创新性”。

依托实务的实践教学倡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系,不断与社会对接,在专业创造与实务经营中落实创造力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方案。

我们以综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为指导,依托“文化与传播实务”平台,建构一个目标明确、内容充实、评价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研究性学习贯穿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教学、打通校内外实践平台,完成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综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方案如上图。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实践教学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包含以下内容。

(1)一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专业竞赛(学期中)、认识实习(短学期)。专业竞赛以大量的专业阅读为基础,在研读、理解文学经典(包括传播学经典案例、作品)的基础上,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动手改编或模仿原创,通过经典作品的剧本改编、舞台演出等活动呈现,从而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能力、初步的创作能力,以及在活动组织中的团队合作、协调管理能力。认识实习引导学生进入社会文化产业实体,初步认识行业现状,鼓励一定程度的社会问题调研。

评价方法:专业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评价,将创作内容与创作水平、后台技术与经营组织能力均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认识实习以实习报告为评价依据,着重考察学生对行业的认识程度。

(2)二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文化主题活动(学期中)、课程实践(学期中)、社会调查(短学期)。文化主题活动由学生自选文化专题,检索资料,研究问题,以展板、演出、报告等多样形式呈现。课程实践主要体现在写作呈现上,重在出成果。其中,汉语言专业以创作为主,创办内刊,优秀者向外投稿;对外汉语专业以留学生课外辅导为主,培养实际教学能力。课程实践与摄影摄像、平面设计等实验课程,以及教学法、采访写作等实务性课程相结合,使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化、整体化。社会调查是前一阶段认识实习的深入,一面在行业中运用实务技能,一面以专业理论分析行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交研究报告。

评价方法:文化主题活动、课程实践以实际的组织形式展开小组或单人评价,实务技能是基本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更着重考察其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社会调查以实习日志、研究报告为评价依据,考察学生的问题研究能力。

(3)三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采编实务(学期中)、学年论文(学期中)。采编实务以创办校内报纸、网站为依托,全部内容由学生采访、撰写、编辑,贯穿一年的实践课程将充分培育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采编能力与实用业务技能;以实务形式的产业经营模拟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报纸、网站的内容采编、广告创作与经营打通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可有效培育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其中优秀人才将与电视台、报纸、专业网站等媒体对接,由行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学习计划与考核目标,实现学校―行业的合作。学年论文则是基于实务的理论总结,应以专业理论知识进入行业实践,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作准备。

评价方法:采编实务按学生的实际工作分为采写组、编辑组、广告部、运营部,并按周期轮换,使学生熟悉文化行业实务的全过程,成绩评价立足部门的实际功能,教师分类指导、按组评价。学年论文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

(4)四年级

实践课程组织形式:毕业综合实习(学期中)、毕业论文(学期中)。毕业综合实习全面进入行业实践,在前期与行业合作基础上,以实习基地为依托,以“师徒相授”的全程跟踪式指导实现个性化培养。毕业论文是四年实践教学的全面总结,学生在实务活动中发现问题,以专业理论分析问题,以综合创新能力解决问题。从实践中来的研究将大大改变毕业论文选题陈旧、从文本到文本的资料堆砌状况,代之以鲜活的当下性、明确的指向性和独立的批判性。文学类选题结合文学规律,研究历史文本与当代文本的产业化运用;传播类选题紧密联系社会,思考文化内容生产与产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选题或将对社会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起积极的推进作用,或将有助于解决文化产业实务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方法:毕业综合实习以实习日志、实结为评价依据,由导师综合全部表现,进行个别评价。毕业论文鼓励实用对策型选题。

2.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

与行业实践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创新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专业理论学习从理解作品、分析案例出发,研究社会问题,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实验教学以实用操作技能训练为抓手,突破纯就业导向的岗位技能培训,结合专业竞赛、课程实践,落脚点仍在文化传播实务的内容创作,要求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实践教学伴随专业学习的始终,分阶段、分模块实现,依托刊物、报纸、网站等文化传播实务,以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切入行业实体,采编实务的行业技能,采编内容则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这是文学传播类专业综合创新人才的核心要义。这样,一个以课堂理论学习为基础、技能实验教学为手段、综合实践教学为载体,始终导向实践的研究性学习体系得以构建,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面向实践、面向应用的全方位转向。

第2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 教学 困境 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72-02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切实解决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水平,成为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境

1.教材方面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均采用以公文写作为主体的应用文写作教材,而且这些教材入选的例文缺乏时代气息,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基本脱节,诸如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申论等在教材中使用较少,教材没有新意,缺乏实际意义的指导作用,也缺乏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产生距离感。

2.教学方式方面

由于应用文写作具有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写作方式相对固定、规范,所以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讲授法,讲文体的种类、特点和概念,将文种的写作手法和写作内容完全按照:定义——作用——分类——格式——写法——举例的模式对写作知识进行灌输,没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宰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互动,致使课堂内容乏味、气氛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方面

近年来,报考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考分数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比较低。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薄弱,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写作能力偏低。对于要求具有大学语文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写好应用文的课程教学而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难度。

4.教师方面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从事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虽然他们具有很强的写作基础,但未接受过专门的应用文写作教育,更缺乏应有的应用文写作实践经验,教学乏味无力。

二 教改对策

1.优化选用、编写教材,建立特色课程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及社会发展对写作能力的需求,在选择和编排教材时首先要考虑教材的实用性,要多设计和安排实践练习的模块,加强知识点的掌握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力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学会写作、学会办文、学会做事”。如果情况允许,高职院校最好是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自编教材。在内容上强调知识要点必须够用,重点突出案例和训练,在内容上应多加入符合时代特点的最新信息,拉近学生与应用文写作之间的距离。各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应用写作例文分析》、《应用写作范文选》等辅助教材,与主体教材配套使用,以进一步加大教育力度。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格式+例文”简单固定、枯燥无味,没有任何新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第一,情境教学法。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似的人为环境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中撰写应用文,真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如讲授《求职文书》一节时,就可以利用角色模拟情境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实训教学法。实训教学法以具体活动为中心,把理论知识融入实例中,突出“活学活用”。如:《条据》、《讲演稿》、《实习报告》、《自荐书》等,宜用此法。

第三,比较教学法。应用文文种繁多,文种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极易混淆。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明确不同文种间的区别,能加强学生的记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进行例文的演示,使教学内容表现手法形象、具体、多样,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如在教学“请示”概念时,笔者在课前运用Authorware软件将“请示”的适用范围以活泼可爱的图像、文字展现出来,设置了一个写作“请示”时的具体场景,把抽象、枯燥的概念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故事导入法、互动教学法等。

3.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应用文写作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扎实的应用文写作理论,而且还要有熟练的写作技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要潜心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满足不同专业对应用文写作的需求。

(上接第72页)

因此,这就需要每一位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师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利用多种机会进行“充电”。

总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专业要求,灵活地选用教材、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文秘 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综合素养、从业资格、职业能力等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秘书作为以全面处理信息和事物的方式直接辅助领导者(或雇主)实施管理的人员,其职业具有辅和综合性等特点,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秘书职业能力的定位与培养是任何一所拥有文秘专业的职业学校都不容忽视的。

一、现代秘书职业的新趋势

科技的进步、体制的变革、专业领域的拓展与深化等因素促使秘书工作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趋势。这里着重谈以下三点:

1、工作手段智能化

我国政府、企业、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进程都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以WPS Microsoft Office等为代表的个人办公工具软件阶段,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二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采用C/S体系结构的阶段,实现了部门级的数据处理、公文处理等的自动化;三是基于Lotus Domino/Notes等群件系统,通过邮件控制、文档管理来实现公文的自动化处理。目前国内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单位办公自动化项目,应该是完全基于浏览器(B/S)的应用,通过专业的工作流产品,将单位各类业务统一地通过工作流平台进行设计、整合,注入大量的知识管理,使办公自动化真正成为单位办公必不可少的工具。

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秘书工作手段也由手工式向操作智能化转变。秘书工作人员在“办文”“办会”“办事”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因此,秘书应熟练地掌握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技巧与维护常识,熟悉与本职本岗相关联的智能办公流程。

2、服务领域多元化

依据2003年3月国家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重新修订的《秘书国家职业标准》,秘书被定义为“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与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随着每一门社会行业的诞生,都会产生一门新的行业秘书,如政府中有机关秘书,学校有教学秘书,律师事务所有法律秘书,实业界有管理秘书,商业界有经理秘书等,可谓秘书的服务领域多元化。

3、从业要求“资格化”

许多发达国家对秘书从业人员都有严格要求,我国目前也推行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定凡在企事业单位、涉外机构中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接受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1998年6月,原国家劳动部了《秘书职业资格培训方案》,在北京、上海等10个省区实施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的试点工作,这意味着我国秘书职业化进程迈出了第一步;2000年3月,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招用各种从业人员规定》明确指出,凡规定中涉及的各行业的技术种类和有关人员,上岗必须持有该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秘书被正式列入其中;2003年起,秘书职业全国统一鉴定试点正式启用新的国家职业标准,新标准共分为四个等级。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分布全国各地的秘书职业资格培训机构越来越多,持有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人越来越多,重视秘书职业资格的用人单位也越来越多。

二、注重秘书职业能力的专业培养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即人们运用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按规定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的要求,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由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两大模块组成。与所从事行业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则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职业能力发展与提高的最有效途径是接受教育与培训,如职业教育等。我校拥有文秘专业、秘书职业资格培训等教育形式,在秘书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职业能力”意识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传统的文秘专业教学一直存在着如下弊端: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死板等,如此培养出的学生显然已经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秘书人才的要求。虽然每种弊端均有各自的解决途径,但统领于各种问题之首的应是转变教育理念,构立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培养教学双方“职业能力”意识。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在知识结构上的“中文型”,在业务方向上的“党政型”秘书,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现代秘书必须向“管理型”“商务型”转变。现代秘书教育任务是使受教育者了解现代管理理论,熟悉现代管理过程,明确自己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辅助管理所必须具有的方法和技能。我校文秘专业将教育目标定位于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中级、初级等多层次的秘书人才,通过专业学习,掌握秘书职业所必须具有的理论知识,具备秘书职业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与工作素质,满足从业工作的需要。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秘书专业教育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意识,需要从教师、学生的教育主客体双方入手。教师具有明确的职业能力意识会时刻提醒自己在特定的教学环节、某些知识点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设置合适的教学场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加强练习,增强学生的执行能力与工作品格;学生拥有强烈的职业能力意识,会利用一切机会练习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从坐立行表、待人接物、沟通协调、智能化设备的维护与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意识的练习。如刚给新生上课时,学生们像在中职课堂一样,只在教室坐等授课教师来上课,课堂上教师让做什么才做什么,主动意识不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后,学生们不再“循规蹈矩”了,上课前会把多媒体设备调试好,课间休息时讨论如何利用电话、投影仪、电脑等现代科技成果做好秘书工作,主动设想出各种办公情景进行探讨。

2、整合教学团队,夯实“职业能力”基础

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传统的秘书教育多是以中文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教师也多以中文教师为主。他们文史知识丰富,但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秘书专业训练,对秘书专业理论研究不深,缺乏管理学、经济学以及软件科学知识,缺乏秘书专业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学只停留在理论上,难以在实际操作方面给学生以切实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还有部分教师由机关行政人员改行,他们虽具有丰富的秘书业务知识和行政管理经验,但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在培养高层次的“管理型”秘书上力不从心。教师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因素,自身是否既具有坚实的秘书学科理论,又具有熟练的秘书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人才,是秘书专业培养工作的关键。

为此,专业教师应不断认真学习和钻研秘书学科理论知识,掌握学科专业技能;找机会深入秘书岗位,熟悉秘书工作环节,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真正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我校文秘专业的师资匹配融合了管理学、汉语言文学、电子政务、心理学等多种专业,授课遵循整合资源、扬长避短原则进行,对部分技术性突出的课程,如摄影摄像、演讲、汽车驾驶等课程,聘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辅导。与此同时,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师资的培养、更新和补充,以保障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整体水平。

3、优化课程结构,提供“职业能力”保障

传统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尤其重视学生的文学素养、写作能力、理论水平,课程体系由以现代汉语、中外文学史、文艺理论、写作、秘书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文书学、公共关系学、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课程等组成,培养对象为典型的“中文型”“党政型”秘书。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我校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推出的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大纲要求,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先后四次修订了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对有些课程的学时进行了调整,增设了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秘书实训、法律与法规、速记、电子档案实训、摄影与摄像、广告实务、商务谈判、秘书礼仪、办公室工作规范、专业英语等课程;与此同时,减少了各门课程的理论学时,增加了相应的实践学时,将培养对象定位于“管理型”“商务型”秘书。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外语水平、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并通过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等环节切实保障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4、改革教学模式,加强“职业能力”实践

教学过程是形成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实践环节,我校力求做到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实践。

(1)在教学内容上,把国家职业技能要求和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显性化

每一门课程都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进行构思和设计,扩广度、挖深度,结合具体章节或专题指出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先引导、再学习、后检验。以秘书商务活动中的“签字仪式”为例:知识目标为了解签字仪式的概念、类型、作用,掌握签字仪式的准备工作和程序;能力目标为能够为各种签字仪式做好准备,正确引导签字仪式成功举行;提前3—7天给出学习提纲,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堂讲解时尽可能详细、全面,然后设定具体情形组织学生进行模拟。

(2)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的“满堂灌”形式,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课内外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具体的做法是:每门课程40%以上学时数必须是实践教学,采取组织活动模拟、实训室实践、实习基地实操等形式强化所学知识;即使是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知工作场景,训练工作能力,学中做、做中学,达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学与用三者有机结合。

(3)在教学手段上,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尽快掌握适应时代的秘书必备专业技能

未来的秘书职业技能要求秘书既要懂得知识经济和科技知识,又要善于处理以计算机为特征的现代电子信息,还要具有运用通信、摄影、摄像等现代办公手段的能力;既要具有中外语言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又要具有交际公关、组织、协调有关活动的社交能力,还要善于分析宏观调控,具有评估、预测等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我校多数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建立了秘书设备操作一体化训练室和现场办公模拟实训室。秘书设备操作一体化训练有计算机、电话、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一体机、扫描仪、速录机、装订机、冷裱机、碎纸机、摄像机、照相机、投影机、录放机等设备;现场办公模拟实训室由接待区、工作区、会议区、会客区、档案管理区等组成,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知到秘书工作的实际场景,尽快意识并掌握知识经济时代秘书的必备专业技能。

(4)在教学方法上,以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为主导开展教学

文秘专业的实践性尤其要重视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专业学习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问题)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分析与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情景模拟法运用仿真的情景再现,为学生创设工作中可能预见的各种具体问题,让学生以“某公司秘书”的身份参与学习和训练,训练中学习,在情景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富有成效地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实践化,并转变为专业性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此,要求教师在授课前或者生活中要不断地积累典型案例,尤其重视专业著作、专业杂志与专业网站上的资料收集与发掘,建立文秘专业案例库,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5、综合考核形式,校验“职业能力”水平

考核作为检验与督促学习的必要手段,在专业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以考知识记忆的闭卷试卷与学习实践作业的开卷试卷的考核形式已不能满足既重视通用能力又重视专业能力的时代需要,我校综合各种考核形式来校验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具体做法有:专业学习的课程结业考试、专业实习的实习评估与实习报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形式,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只有上述各种考核都过关才允许毕业,否则拿不到毕业证书。

三、实效分析

我校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每年都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参加由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局组织的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四级秘书初次通过率为83%,学生毕业时持证率为100%。我校每年都定期对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就业率为98%以上,其中有7l%在本专业相应岗位上工作。通过对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进行回访,我校文秘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各单位比较满意。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就业率统计、专业回访等反馈信息分析可以看出,我校文秘专业注重职业能力的专业培养与现时代的市场人才需求相适应,培养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岳凯华 秘书学概论[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范立荣 廖金泽 国家秘书考试指南[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