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兼职思政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更是东方精神的深厚底蕴和强大依托。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重要使命。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的原则,不断加深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想性、时代性、知识性和应用性认识,从而达到“以知所用”、“以践所学”的目的。这是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东方学院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心理品质放在首要位置,作为构建人才培养规格的首要目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尺度,在实践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将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行修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为载体,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和教育厅文件精神,引导大学生对其不断认同、接受并自我践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的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良性机制,主要有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环节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演讲和知识竞赛、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观察考察、调查报告、社会服务等。其目的和宗旨就是以学生为对象和中心,教师围绕思政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理论、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最终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和道理,提升他们最基本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素养,满足他们在基层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岗位上的需要和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和校团委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大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采取学生组成团队参与社会实践并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明辨是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品行修养、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成效
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体验,内化践行,学以致用。如: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把学生组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选择一项实践调研主题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学生根据选题要求,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题目,撰写调查提纲,制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资料、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负责评阅调查报告和选优环节给予指导。该实践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单纯听课的学习方式, 深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大学生“能吃苦、讲奉献”的良好作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内,由学生依据教师指导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观看记录片、收听收看各种报告会、开展课堂辩论和讨论等形式。另一类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外,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分为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观学习、考察实习、社会调查、行为训练、社会服务等。校内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义务劳动,社团活动,读书征文活动,科技文化比赛,一帮一责任区、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了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模式。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服务型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参与各类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使其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公民责任感。虚拟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原来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和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创设主题教学实践情境、实施情境主题实践教学,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与理论的有效融合。“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以此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贯彻德育为先的方针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导机构,成立了思政课实践教研室,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职责,为学校思政课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二)制度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教研部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先后制订了《关于推进思政课建设改革的若干意见》《思政课专周实训管理办法》和《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等文件。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并列入教学计划,共设18学时,1学分,使其享有与理论课相同的地位。进行了全面部署,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实施与落实,良好的制度也更好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三)人员保障。黑龙江东方学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师德建设、队伍建设,逐步培育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由思政教研部统一部署,由团委、教务处和各学部共同组织,由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各级团干部和年级主任、班主任共同参与,明晰职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张丁杰,曾贤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3]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探索[N].光明日报.2012-04-17(4).
[4]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针对性,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小组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开展了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围绕《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专业,深入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村情、校情和社情调查。学生在社会调查活动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评选出获奖作品,进行表彰。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会对社会调查进行总结,不断找出不足,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调查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内涵、意义和构成因素
“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组织大学生以深入社会实际,参与社会调查,让大学生们了解校情、民情、社情,一方面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促进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第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洞察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提升了教学、科研以及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包括五个关键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1](P.36)其中,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操作程序包括:调查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和调查总结阶段。实现条件是指能使社会调查活动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水平,调查的方案、内容和方法,调查的体制保障等等。目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需要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大纲、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大赛三方面入手。
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所谓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是指大学生正确、全面使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在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下,选择调查题目,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分析资料,获得理性认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目前,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1.调查准备阶段,有些学生的选题过大或过小,过大的题目学生难以把握,有的过小的题目而又没有实际意义。2.调查实施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不能熟练应用,表现在很多学生不能掌握访谈的技巧,无法深入展开访谈;观察不够细致,不能准确把握观察点;不能正确设计问卷,难以把所要考察的问题转化为问卷中的调研指标。3.调查研究阶段: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对调查资料进行有效地审核、分类、汇总;多数学生不会使用 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甚至有些学生使用最为机械的笔算方法进行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调查总结阶段:部分学生对调查报告的撰写缺乏清晰地认识,他们不知道如何规范地撰写调查报告。对报告的结构、报告的语言、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在学生方面。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使学生对社会调查的内涵、类型、程序、方法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应该明确社会调查工作的具体程序:(1)确定调查课题;(2)设计调查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分析资料;(5)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对每一项程序的工作方法要有明确的认识,比如: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调查方法:(1)问卷法;(2)访谈法;(3)观察法。[2](P.67)在选择课题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研究能力的高低和兴趣爱好,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课题。选题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选取现实生活中那些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二是可行性原则,所选主题能有可操作性,学生也有发挥的余地和自由度。三是社会调查的内容既要紧扣教学重点,又要贴近客观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忌选题过于宽泛,大而无当。要“小题目做大文章”,专谈一、二个问题,便于剖析。
在师资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聘请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专家和学者担任兼职培训教师,并在课时与经费上给予保证。并使这一做法制度化、常规化。
在学校方面。高校各部门应相互协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为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证。在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可能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这时,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为这一举措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 “05方案”中规定,要从本科《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实践教学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大纲作了调整,制定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实施方案。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从社会调查的内容、时间,调查报告的要求、题目、评分标准、会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可以说方案为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加报告会提供了有效指导。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发现,在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和任务、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及计划安排、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式及过程要求、考核方式方法与评分要求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为了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务处、学工部、思政部、教学小组以及任课教师应该相互协调,统筹规划,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以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新的实践教学大纲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调查的目的;2.社会调查的计划安排;3.社会调查基本要求;4.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原则;5.社会调查活动成绩考核标准;6.社会调查理论知识学习提纲;7.社会调查报告完成的基本程序;8.社会调查活动选题指导;9.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结构;10.社会调查报告格式要求等等,一个较为丰富和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将使《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社会调查更加有序进行,并产生积极效果和有效作用。
四、进一步丰富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作为一个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一个平台,可以使大学生在总结自身社会调查经历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而在这个平台上,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彼此得到新的灵感、新的视角,能够使大学生得到多维度的社会经验,增强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自身的潜力得以发掘!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组织比赛的经验。在比赛中,教师和学生分工协作,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有非任课教师组成的专家和评委,有知识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形式,有对获奖学生的表彰和鼓励,最重要的是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每一次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都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但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希望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在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中,评委人选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思政部,可以打开视野,聘请其他院系的专家、教师、辅导员,这样一方面充实了评委队伍,另一方面又扩大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模式的影响力,重要的是在不同部门的支持下、参与下也可以使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逐步完善。
政治理论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当然,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还有很多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长期实施,进一步完善其具体环节,加大对其实施的支持力度,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以此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毕业生的增长幅度远大于用人单位需求的增长幅度。据统计,2000年至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而近几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并没有随毕业生人数同步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推助工作模式,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已成为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完善体系,提高服务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就业服务内容,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打造具有特色的就业推助工作新格局。
1.创建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就业工作机制
当前,诸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管理”色彩过浓,“教育服务”不到位。在心理指导和咨询、个性化咨询以及就业知识结构等方面,还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高效的服务与指导。就业指导中心不能仅仅满足于政策介绍、信息和技巧指导,不宜延续“守株待兔”式的工作方式,而应真抓实干,加大指导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创建集指导、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全程化、专家化,专职与兼职、集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2.构建“一体多翼”、校院两级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方式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校性、全程性、全局性的工作,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1]当前大多数高校只有一个就业职能部门――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办公室,应付一般的事务管理尚可,但如果要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高校应完善以校级就业部门为主体,各二级学院积极配合参与的工作体系。[2]设立专门教研室,开设有关就业指导必修课、选修课。在二级学院成立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提供就业信息,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架构互通桥梁,做到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职业化、指导工作社会化、服务途径信息化,形成校院两级齐抓共管、全员共同参与的“一体多翼”式就业指导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力量,成立学生就业工作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就业工作,进行服务他人和自我教育。
二、分段教育,全程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的始终。应以年级管理为纵向体系、能力培养为横向体系,纵横结合、分段实施。[3]从大一到大四,应分阶段地开展启蒙教育、发展教育、成长教育、毕业教育,从而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个性化、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指导。
1.启蒙教育
大一是人生的新起点,能否在起点上向自己的目标快速出发完全取决于启蒙教育。而启蒙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新生中开展专业教育,如专业思想教育会、新老生交流会、理想信念教育等,正确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同时让他们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及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从而稳定新生专业思想。另一方面对新生个人发展计划进行调研,让他们全面认识自我,挖掘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准自己努力方向,从而明确奋斗目标。
2.发展教育
大二是储备知识、提高素质的好时机,是为将来成功就业积蓄能量的关键阶段,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第一,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准自己的理想中的“目标靶”。第二,在校园文化专业品牌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抢抓机遇,全面成才”,鼓励他们参加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科技文化、社会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成长教育
大三进入就业的准备期,这个阶段应开展就业指导的成长教育,让学生对就业形势、招聘流程、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所了解,并进行模拟实战演习,提前接触职场,体验就业,为以后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4]高校应多开展形式多样化,指导多元化的职业导航活动或就业实训计划,校企联动,联合指导。如举办个人简历制作培训、考研和考公务员讲座、职业素养培训、模拟招聘、成功学长访谈会、走近名人/名企等活动,在长期合作的企业或单位建立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预就业,提早体验就业全过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得到自我提升,从而使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身体条件能够适应职业结构和外界环境,从上课到求职,都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都能善于推销自己、表现自己。
4.毕业教育
大四是就业的繁忙期,学校应注重毕业生就业价值观以及就业心理指导,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实现成功就业。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的意识。
三、联动机制,推助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有没有较好的内涵和素养,二是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口味”。只有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联动机制,才能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内涵好、素养高的毕业生。
1.实习与就业结合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将实习安排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一是在安排实习单位时,将毕业生安排到他们向往的就业地,这样既不影响学生实习,又便于他们求职就业;二是实习基地建设与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尽量选择有毕业生需求单位;三是对给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单位,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安排毕业生前去实习。
2.专业与需求挂钩
高校应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地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动态、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信息,以及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招生与就业、专业设置与就业结合起来,培养素质全面、社会需要、单位满意的毕业生。从而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有力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
3.专职与兼职配合
高校专职辅导员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思政或管理专业,对于学生思政教育可能十分在行,但对于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就相对比较薄弱。而专业教师在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5]其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能够将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前景以及就业方向作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并就如何学好相关专业、如何在相关专业领域成功就业等问题进行悉心引导。其二,聘用专业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或兼职就业指导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将专业教学与求职就业很好地融于一体,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性和有效性。
4.学校与企业联动
在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毕业生时,高校应主动出击,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共同为毕业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指导工作。一方面,通过请校友做报告、聘请社会人士做学生就业指导师、邀请用人单位开展正式招聘和仿真模拟招聘相结合的招聘会,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受职场锻炼,拓宽就业渠道,使他们和用人单位建立更快捷、更顺畅的沟通方式,创造更多就业、预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开拓校外就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内引外联,充分发挥高校师资、科研等优势,同企业共建学习、实训、就业于一体联动模式。[6]
参考文献:
[1]徐锋.关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2).
[2]周培松,邹小荣.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四化”运行模型设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4).
[3]王绍华.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6,(10).
[4]王伟.高校院系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关键词 高校 暑期 实践 社会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nets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Organizational
Model Innovation in Summer
MENG Xiangping
(Guangdong Mechanical & Electr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5)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ercise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enter the society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but also a bridge to connect classroom theory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nowballs, must be requested at the same college with deep expertise, but also have a certain overall quality. In the new era,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build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novative mechanis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ways and means to broaden the social practice, rich forms of activities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e activities, the need for in-depth research. Combin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or social practice problems raised in line with the school social practice innovative mechanisms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ummer; practice; society; moral education
0 引言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积极的与社会接触,了解并最终融入社会的良好形式,是树立、提升服务社会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在校大学生吸收新的知识,从而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
1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组织工作存在盲区
当前,学校把社会实践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文艺表演、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组织这类活动的时候还带较强的政治任务色彩,导致学生不积极参与,甚至有时还是被迫参加的。比如:各学院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严格重视安全,加强联系。按照学校相关要求,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与组队和分散开展活动的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健全保障措施。各学院团委要及时与校团委联系,及时上报个人分散社会实践进展情况,开学后将本学院的社会实践总结报校团委。学校组织工作的凌乱必然造成社会实践组织工作的漏洞,导致这类活动实质上没有很好地同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与择业就业、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没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2 专业指导力度不够
1.2.1 学校重视不够
尽管教育部门制定了很多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要求和规范,很多高校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但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还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严重影响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进行,其最直接后果是重形式、轻效果。
1.2.2 缺乏专业的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指导
从每年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寒暑假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力军是各高校的在校优秀生和学生党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另外,部分高校老师也没有从根本上对大学生实践活动加以重视,他们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他们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教学,从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缺乏专业的老师指导。
1.3 实践体系亟需完善
1.3.1 一是协调机制不顺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到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以高校校园为依托,以社会为平台,以实现服务社会和增强才干相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党政领导部门、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但在实际中,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间由于缺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漏洞的出现,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对问题进行有效灵活的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最终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效顺利开展的严重障碍。
1.3.2 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一些高校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安排和评价体系之中,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的成绩档案,对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参与者的现实表现、取得的实践成果等都没有在评比三好学生、表彰先进集体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体现出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有的高校只注重宣传发动,但缺乏对活动过程的管理和后期总结影响了社会实践作用的发挥。
2 大学生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高校组织大学生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直接关系到能否切实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改革,提交实效”的有关精神,以及能否有效落实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和内容,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本文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石化学子帮好人万里行——2012卓越计划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活动”为案例,分析其社会实践组织工作。
2.1 活动概况
2012年5月19日,在中国好人网成立4周年庆典大会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宣布将中国好人网建设成为大学生校外德育基地,并且为中国好人网授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德育基地”牌。这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国好人网合作的首个项目,该校于近期正式启动了“石化学子帮好人万里行——2012卓越计划暑期社会实践专题活动”。
2.2 组织工作架构
(1)领导管理机构。成立了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刘仲仁、副校长韩占生任正副领导组长,校办、教务处等处室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管理机构。
(2)教务处拨出专款设立专项,从资金上大力支持。
(3)教务处、学生工作部配合。教务处、学生工作部部长、团委、思政中心联合发文,制定了学生活动参与证明放入学生档案,学生参与情况纳入评优、入党、就业、助困等学生评价体系等规定,并为所有参与学生购买了保险,还制定了学生活动经费报销标准,统一定做了志愿者服装。
(4)专业指导和讲解。从先后召开了项目情况说明会和志愿者培训会,该校思政教育中心主任陈运辉等老师两次亲自上台讲解,并耐心回答了学生的提问。承办单位机械工程学院还精心制作了涵盖通讯录、安全注意事项、写作模版、宜携带物品等内容的活动手册。
(5)实践成果。该校上下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得到了有关学生的积极反应。尽管临近期末,通知发出后同学们踊跃报名,甚至有的学生为此辞退了已找好的兼职、放弃了家人安排好的旅游计划,最终经过选拔和考查,胡斌、湛小翠等来自南方相关省份的38位同学成为“帮好人万里行”志愿者,赴湖南、贵州等9个省份开展志愿服务。
3 大学生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模式创新方法
假期社会实践工作不仅仅是大学生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优秀平台,也是团总支开展团学工作,深化团的职能建设,树立团的形象的重要平台。通过创新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可以使一大批同学用自己的经历教育自己,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培养一批有能力的优秀学生。
3.1 推进“三化一体”建设
3.1.1 “机制化”保障
(1)思想上加强重视。校领导必须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实践队队长及队员的培训,从中评选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给予表彰,鼓励各实践队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联系专业,并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各小队的整体表现给予评价和总结。(2)充分准备,完善政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进一步注意活动形式和载体的多样性,力求让广大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同时,为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从组织指导到考核认定等方面的一套适应活动开展的量化体系。但要使各项制度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许多配套制度仍需不断完善。
3.1.2 “项目化”运作
(1)注重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和实效性。项目必须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要注重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既可以是社会服务类项目、社会调研类项目,也可以是素质拓展类项目。鼓励将各种类型的实践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2)调查研究,按需组队。在组队参与社会实践之前,院领导要求今年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另一方面加强与实践合作单位的联系,进一步确保实践活动的具体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1.3 “基地化”建设
在大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大力发掘和整合这类资源,同优秀校友、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当地社区街道、挂钩县市联系起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和巩固好社会实践基地。
为了保证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展,在各实践小分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与各实践接收地方和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决同学们在实践中碰到的各类问题。在实践结束后,与各实践接收单位通气,及时了解同学们的表现,以便在总结表彰时增强针对性。在实践过程中也应当加强与分团委、宣传部门、媒体的联系,通过这样的院地合作、及时沟通,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极大方便,以便确保了实践成果。
3.2 实现“三个转变”
3.2.1 实践形式转变
(1)大力宣传,激发热情。学生会负责同学在我院领导的要求下对本次暑假社会实践进行大力的宣传,鼓励各班级、各团支部、各学生会部门积极参与,鼓励各实践小队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勇于创新。通过设立项目,使得各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的活动更加具体务实。(2)深入基层,扩大范围。实践需更加务实、深入,深入基层的程度也需不断提高,不仅关注周围社区,还可深入到周边县、乡,展开深层调研和服务,保证社会实践充分接触社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中可锻炼队员们高度的积极性和团结一致、不怕吃苦的精神。
3.2.2 运行模式转变
要求各实践小队由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担任队长,以确保各实践活动项目的学术性和安全系数。此外,在出发前,团总支要专门召集所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37页)学组织培训会,通过培训,一方面提高同学们对于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保证活动质量。
3.2.3 实践成果转变
联系专业,提高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注重与专业相结合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内容及就业方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为追求短期效益而做表面文章,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主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与国家政策及社会影响的有机结合,较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从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坤.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4):43.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基本思路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要遵循党的要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立标准、建机制、提质量、促发展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从科学的理念、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着手来考虑和设计。
(一)进一步确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科学的理念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第一要素。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理念应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其中,以人为本是目的,德育为先是要求,立德树人是根本。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理念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是时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把握五个基本规律,即知行合一的规律、言传身教的规律、朋辈影响的规律、因材施教的规律和按需施教的规律。
(二)进一步确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一步思考构建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需要从宏观上选择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体系,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清晰、要求明确、阶段任务细化、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这些都是考量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需要关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需要重点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制度、队伍建设制度、综合保障制度、科学评价制度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的科学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关键。
(三)进一步探索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科学的方法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传统的方法加以改良也能成为科学的方法。这是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性来讲的。科学的方法不排斥传统的有效的方式方法,如报告会、座谈会、宣讲会、主题班(团)日建设等等。二是基于现实条件提出的新方法。这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要求来讲的。当前,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思考和关注三个因素。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变化和新特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二、要有效使用现代技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需要关注和运用大学生喜欢、接受的新技术,如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的视频传播等等,让特定的技术发挥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功能。三、要切实关注学生的需求。需要决定供给,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科学的大学生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起点。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实施路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当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要以创新思维统筹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五对关系”。
(一)统筹好专业育人与德育育人的关系
专业是大学生学业的基础。专业育人是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德育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和根本。专业育人与德育育人的有效融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诉求。高校可以通过专业课教师任班主任的形式把专业育人与德育育人结合起来。既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育人中的作用,又把德育育人的要求通过专业教师任班主任的这一渠道贯彻下去。
(二)统筹好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关系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需要统筹好辅导员队伍和专业教师的关系,发挥好两个队伍的积极性。只要政策完备,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潜能也能得到很好的挖掘。统筹好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推出制度吸引专业教师兼职担任班主任,从而在体系上构建辅导员、班主任一体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另外一个方面是在高校的院系层面建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定期沟通、交流学生思想状况的机制,打通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信息沟通不通畅的壁垒,目前我校已经建立起了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QQ交流群,随时交流学习,思想等等方面的问题。
(三)统筹好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要求统筹考虑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关系,特别是把更多的育人要求融入第二、第三课堂,摆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说教、轻实践”的现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从第一课堂进一步向第二、第三课堂延伸。把更多“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第二、第三课堂,形成第一、第二、第三等三个课堂有效互动的教育格局。在高校建立统筹三个课堂的机构,把教务、学工、学院等多个部门整合起来。形成推动三个课堂联动发展的有效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求,避免在学生教育中各自为战,发挥集群效应。
(四)统筹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体。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校教育体系非常完备,下一步重点要开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潜力。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高校建立学生家长联谊会让家长直接参与学生育人的做法也值得关注和推广。从国际范围来看,西方国家的高校大多建立了学生家长联谊会组织来参与育人。
(五)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
在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的当今时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考虑国内的资源条件,更要放在世界范围用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在国际交流日益广泛的条件下,大学生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我校加快推进国际化工程建设的条件下,我校通过积极推动大学生赴比利时Thomas More 大学学习,不仅促进了我校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我校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传播了中华文化,还在国际交流中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收到了国内教育很难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校友资源 研究生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5-0061-02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人类社会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则成为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根本推动力。研究生作为我国最高的知识群体,承担着建设祖国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担。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都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的实现,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中国梦的实现。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对经济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研究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研究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也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这些变化都给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具有鲜明独立、自主自强的思想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是也难免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而这些都会给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带来挑战,具体表现在:
1.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1]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柱。研究生应有远大的志向,要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要在现实社会中学会辨析各种涉及到理想信念的社会思潮。当代研究生大多是在安逸的生活条件下成长的,没有经历过坎坷和磨难。他们受到各种中西思潮的冲击,可能会被不良思潮蒙蔽双眼,因而失去了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能正确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在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方面以及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信念方面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困惑。他们不能以正确、坚定的立场来关心国家大事。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根本无视国家大事,缺乏起码的政治觉悟与修养。
2.心理健康问题
当代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承受挫折能力差,难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一是人际交往问题。研究生渴望友情、理解和尊重。但是有些人不能很好地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而在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忧虑,郁郁寡欢,畏惧与人交往等心理疾病。二是感情问题。研究生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给纯洁的校园爱情笼上了一层阴影,一些情侣迫于现实无奈分手。而失恋研究生患上心理疾病,甚至萌生轻生念头的事例不可枚举。三是贫困问题。部分贫困研究生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而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流。
3.就业压力大,导致急功近利
就业压力是研究生的难以承受之重。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致社会上的高学历人才供大于求,此外研究生的素质和培养质量的下降和就业期望值偏高,使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研究生易在高压下急功近利,甚至误入歧途。
4.学习与发展问题
部分研究生并不是为了专业深造而考取研究生,有的是为了暂缓就业压力,把研究生阶段作为“避风港”;有的只是为了获得硕士学历,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有的是仅是随波逐流,跟紧“考研风”。当他们入学以后,才发现自己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不感兴趣,因而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非常迷茫。而有些研究生的人生设计欲望极强,但是他们缺乏成熟的思想和丰富的阅历,而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会高估或者低估自己,以致在人生发展道路上走了弯路。
二、校友资源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和谐导学”已然成为了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风尚,我们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研究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故事和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面旗帜。我们将充分发挥校友的榜样力量,以校友为依托,拓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1.校友资源的概念
校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友是指曾经在学校学习过的学生,以及在学校工作过的教授、兼职教授和教职员工等人员;狭义的校友仅指曾经在同一所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本文所述的是指广义的校友,且主要是指已毕业的校友[2]。
校友们在母校留下了数不清的回忆,在母校留下了成长的足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正是这种母校意识的存在和传承,使蕴藏在校友中的那份感情成为了回馈母校的动力。
校友资源就是指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包括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等。校友资源相较于其他资源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
2.校友资源的特点
校友进入社会以后,逐渐拓宽了人际交流的渠道,锤炼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这些都是激励和引导学生成长最真实可信动力。
首先,校友资源是丰富的。任何一所大学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数量庞大的校友,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具有显著的层次性、分散性和多变性。这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群体,遍及党、政、军、农、工、商、以及文化和教育等社会各界[3]。这种丰富性,使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选择校友成为可能。
其次,校友资源是具有认同性的。广大校友是在校研究生的师兄,他们了解在校研究生的心里状态和学习生活状况。他们同师同源,双方有着密切的同空间成长关系,能够带来更多的情感和心理认同。同为母校的莘莘学子,对母校的亲情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感情上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学长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因而,校友走向社会的奋斗精神、成长之路、成功心得对在校研究生来讲是极为贴切、乐于接受、易受感染的教育内容。
3.校友资源的教育意义
校友们在母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为母校增添光彩。校友资源的教育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3.1 物质资源及其教育性
校友经过在社会上的打拼,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纷纷在母校进行捐赠以及设立奖、助学金。校友捐赠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在校研究生的母校意识,也为母校的建设和对学生的教育面临的资金瓶颈贡献了力量。而奖、助学金的设立,很好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同时也增强了研究生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意识。
3.2 精神资源及其教育性
精神资源主要是指校友的工作得到了单位、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即校友的人生价值。校友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可以分为基层工作型校友、支援边远地区型校友,创业型校友、领导型校友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奉献着,他们的先进事迹、人生阅历和无私精神都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
3.3 信息资源及其教育性
校友通过工作而掌握了社会的许多信息,因而架起了研究生和社会的桥梁。
包括为研究生分析专业和就业的前景以及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等。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不仅消除了他们对专业前景的疑虑,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4.校友资源的开发的形式
校友资源的开发绝不是校友反哺母校的单一形式,而是要建成以校友回馈母校和母校继续培养校友为方式,以母校、校友和研究生为基点的三维一体的开发模式。努力实现校友育人资源的教育价值。
4.1创办优秀校友访谈节目
它是以高校学生为主要传播对象,以校友的成长和奋斗历史为主线,以主持人与校友对话互动为主要形式,结合画面、音频等多种表现元素节目形态。
4.2 以讲座的形式增加互动和交流
邀请各界有代表性的校友回到母校举办讲座,包括基层工作校友、支援西部的校友、创业型校友和领导型校友等。以他们的实际经验为依据和出发点,以增长在校研究生的见闻和解答在校研究生的疑虑为目标和落脚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报告形式,为校友和在校研究生搭建互动和交流的桥梁。
4.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必将成为加强校友和在校研究生之间交流的不可或缺的载体。校友微博、QQ群等是网络交流的主要形式。校友和研究生不仅可以在线进行交流,也可不断刷新问题和答案。此外,校友微博也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有助于校友资源的开发。
校友和母校的命运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母校理应为校友的深造和继续培养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可促进校友母校意识的传承和母校精神的发扬。
三、小结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研究生自身的特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面临挑战。本文提出一条思政教育新思路,即依托校友的榜样力量,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展“以人为本”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平,为实现“中国梦”而培养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英.浅谈新时期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3(4):35-36.
[2]杨韶昆.高校校友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96-400
[3]康新荣.浅论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3):69-73.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承担着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本科生的教学培养任务,己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支新的生力军。由于独立学院起步晚,办学时间不长,无论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办学理念等软件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独立学院担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但目前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更严峻的困境。如何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青年大学生的主体特性及原因分析
(一)主体特性
1、渴望知识思维敏捷,但学习基础薄弱。独立学院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满足当代青年上大学,渴望求得新知识的需要。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敏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一些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钻研精神等问题。
2、个性表现强烈,但合作意识较差。独立学院学生个性表现强烈,追求个性,突出个性,重视个人荣誉,,但虚荣心更强。活动能力较强,追求个人利益,在生活中忽视他人,忽视集体,团队合作意识较差,集体观念弱化,缺乏团队组织的忠诚感和责任意识。
3、自信心较强,但缺少理想信念。独立学院学生一般表现在自信心较强,认为在同龄人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起码也是个本科生,比高职高专要强吧。有自信心值得肯定,但有些却不是建立在自身实力基础之上。有些青年学子在理想信念、职业规划等方面显得迷茫,糊里糊涂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连钟不想去撞。
4、获取网络信息能力强,但内心精神空虚。现代学生善于使用网络,他们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强,这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启迪了心智。但是,网络是一种虚拟世界,信息混杂,加之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实践生活与网络文化往往存在反差,部分学生因为内心精神荒芜、空虚,,易沉迷网络,致使他们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与朋友、与家人的交往、交流与沟通。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的主体分析,形成这种特性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有:
1、社会层面,主要是受市场经济功利性的负面影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取得巨大的成绩,但也一同带来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其对大学生腐蚀性影响不可小觑,导致部分大学生削弱了我国主流政治信仰,在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往往只注重自身利益,无视集体主义的优良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滋生的不讲诚信,不讲道德规范,功利主义思想,使得部分大学生信念异化,理想价值追求被追逐现实利益所取代,从而表现出对理想信念的冷漠弱化,因而陷入困惑、迷茫,导致诚信缺失,道德滑波,甚至于个别大学生中途退学,有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教学层面,主要是注重共性而忽视了个性。
大学是传承和创造文化的主要场所和主要阵地。大学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然而,独立学院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实践活动忽视个性,是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
部分独立学院,特别是办学规模较小的独立学院,教育形式单一,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完全简单照搬一些一本或二本学校的做法,注重共性而忽视了独立学院个性,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认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特别在教学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独创性和个性。有的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造成了对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缺失,引发了大学生精神空虚,理想信念弱化。社会实践教育方面很少开展,有的仅仅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讲形式、走过场。有的虽然实施了大学生社会文化实践活动,但没有得到持续、有效的开展。
3、家庭教育层面,主要是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
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具有不可忽视的教化功能。正如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言:“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但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消极面,特别是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家庭,影响着家长,使得有些家长直接把这种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传导”给孩子,导致大学生功利思想严重、利己主义泛滥。
4、大学生自身层面,主要是心理素质不成熟。
“90后”已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他们爱国心较强、性格开朗、充满自信、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心理素质不成熟,其表现为对家长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集体观念淡薄,遇到困难和挫折易信心不足,有文化自卑的倾向。同时受非主流文化影响较大,甚至盲目地追捧非主流文化。短信文化、课桌文化、寝室文化、厕所文化等,在大学校园普遍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狂热追求。一些非主流文化内容平庸化、粗俗化、恶俗化,包含有消极颓废的人生信条,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如政协委员魏明伦所说:“年轻人的欣赏观正在由‘审美’变为‘逐臭’,由‘蝴蝶化’变为‘苍蝇化’,对于高雅、优美、正义的东西排斥抗拒,对于恶俗的、浮躁浮浅的东西趋之若鹜。”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思考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协同创新(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即是指不同创新主体(国家、区域、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要素有机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同效应的过程。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协同创新,必须要认识其重要性。
1、整合独立学院资源,激发协同创新的凝聚力。整合独立学院各方资源是协同创新的基本前提,也是协同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一般来说,独立学院资源十分丰富,既有本校母体资源,又有校企合作资源;既有公办学校中的优势资源借鉴,又有民间学校资源灵活运用特点;既有来自高校退休的并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一线的老教授,又有来自企业退休的并长期从事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既有来自高校退休的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又有来自高校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等等。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把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协同发展,就能创新,就能激发协同创新的凝聚力,形成合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2、推进独立学院改革创新,增强协同创新的鲜活力。改革创新是协同创新的关键所在,也是协同创新的鲜明特征。中国30多的巨大变化,力量来自改革创新,活力同样来自改革创新。独立学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为引领,以创新管理为抓手,破除内外部体制机制束缚,激发创新要素的鲜活力,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出相互协作的具有共同目标、共同意愿的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个班级等各个协同主体,真正实现各个协同主体的优势叠加和优势互补。早就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校长要管,青年团要管,教师要管,那时虽然没有协同创新的提法,其内涵是多个主体都应抓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党委组织宣传部门、教务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青年团、学生会,等等,切实建立起协同创新多个主体之间的人、财、物的有序流动、协同运行的新机制,要善于协调、及时沟通内部矛盾、利益诉求、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在现实中真正产生“1+1>2”的示范效果,形成齐抓共管,各方主体有责敢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系,增强协同创新的鲜活力。
3、健全独立学院规章制度,提升协同创新的执行力。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推进协同创新工作的重心,也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要根据协同创新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要在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制度、教师考核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党员发展制度、思想政治教育规则等,构建管理科学,规则有序,切合实际的创新管理制度体系。好的制度在实践中要充发挥各自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及时执行,有效执行,提升协同创新的执行力。只有健全独立学院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不断提升协同创新的执行力,才能使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真正落到实处。
(二)独立学院如何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在提高协同创新认识的基础上,如何具体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是提升协同创新执行力的关键。
1、在体制机制上协同创新。
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科方向,专业特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新机制。校企双方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参与全过程,了解全过程,育人全过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新机制。校方和企业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由企业、学校负责人,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主管部门共同组成。校方对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的业务能力、思想表现、实习规则等要全面了解;企业对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的学习能力、思想表现、校规校纪遵守等要全面了解,以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做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之中,不会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各管一头,互不相干。通过协同创新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有利于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有利于学生跟班实习,顶岗实习,及时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有得于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赢得企业支持,家长和学生都满意。
2、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协同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在学校学理论,再到工厂搞实践,导致理论和实践分离。独立学院要在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新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直接同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空对空,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求大学生放下学生架子,甘当小学生,遵守劳动纪律,爱护车间仪器设备,与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相互尊重,和谐相处,虚心求教,既学到了工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又体验劳动艰辛,劳动光荣的人生价值。这样才可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共需”与“共赢”同步推进。
3、在师资力量上协同创新。
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双方互聘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为双方互聘的教师颁发证书,对在教书育人认真负责,
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校方和企业应给予双重奖励,让那些愿意从事教育,优秀人才终生从事教育的人得到应有的鼓励和报酬。这样做,在师资力量上通过协同创新,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以企业兼职教师为辅的专兼结合的“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起来,对那些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学生辅导员应给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资助。这样的师资接地气了,才能培养出接地气的学生、接地气的人才。
总之,独立学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正被协同创新的新观念所代替,作为独立学院的大学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现状和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融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地帮助他们释惑解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人生梦想而不断追梦圆梦。
[参考文献]
[1],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
[2]耿静超,潘伟洪,张涛,《协同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 年第9 期,81―88.
[3]田芳芳,《辽宁独立学院协同创新条件和机制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年4 月,144―145.
[4]蒋强军,王华兵,《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3 年5月,109―111.
1.目前高校的辅导员的专业大部分是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等,他们在管理学生日常事务和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而且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层次都较年轻,与学生交流没有代沟,能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群体,能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和指导,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然而,目前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辅导员人数远达不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1:200配备的要求。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琐碎、繁重,除了完成所在二级院系交给的工作任务外,还要完成学校、校党委、学工处、教务处、财务处等各部门分派的与学生相关的一切事务。对于应对日常事务已经相当繁重的专职辅导员,还要评职称、写论文,进行学生思政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因此,细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的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的专职辅导员所学的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管理专业,与医学专业完全不同,这些辅导员在学生学业指导以及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提供学科专业上的帮助和意见,此外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2.兼职班主任岗位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专职辅导员的部分工作压力,兼职班主任通常管理1个班级。
配合辅导员做好所管班级的学生工作,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家庭困难学生和后进生。兼职班主任可以是学生的课任老师,也可以是在学校里从事其他行政工作的人员。由于兼职班主任有自己的专职工作,班主任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事务,因此对学生工作的完成效率和用心程度参差不齐。用心的老师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也有老师只把当班主任作为职称评定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应付了事。
3.当今社会经济多元化,网络无处不在,在这种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有着这个时代的特点。
他们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创新意识强,敢于挑战新鲜事物;但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优越,从小到大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没有受到大的挫折,缺乏独立性,抗压受挫能力差。一些学生离开父母在大学里过集体生活,面对一些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上的小问题,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少部分学生甚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等。其次,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做事不细心。而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医务工作,需要的正是用责任心和细心完成每一次的检验工作,确保检验报告准确无误。第三,喜欢以个人为中心,功力心强,做事情只考虑个人得失,不顾他人的利益,缺乏奉献精神,凡事付出要求有相应的回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容易使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挥霍父母辛苦挣来供他们读书的钱。第四,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对于在校大学生,网络也给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现在的学生对网络过于依赖性强,遇到问题不爱思考,习惯在网上“百度”。部分学生自制力差,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单一的由辅导员或班主任管理的工作模式都存在缺陷,还有待完善。因此尝试建立一种以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的学生管理模式,从各种不同的角色入手,三者既独立分工又相互合作,把教学和育人相结合。
二、9A导师制的建立及具体实施
与以往的科研导师制不同的一种新的导师制———9A导师制。它是通过围绕导师对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就业力等9个方面的针对性培养,最终使学生达到“3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自信(较高的综合素质)、就业自信(就业力强)。选聘的9A导师来自医学检验学院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或附属医院检验科从事临床检验的老师及在检验学院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部分导师是该行业的专家,这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不仅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检验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9A导师制实行四年一贯、利用课余时间、师带徒式导师制。根据学生潜力和个性,有针对性选择“9A”中的2项及以上给予强化培养。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在1:2—8左右,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完成后,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同时,对所带学生获得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这样也能一定程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保证9A导师制的顺利开展。9A导师制与传统导师制的优势在于,导师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与学生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更容易了解所带学生的学习、性格、爱好等特点,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进行学习。
三、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管理模式的优势
1.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在短期内解决了学生管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近5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我校检验学院的学生人数从原来的一个年级2个班扩大到最多一个年级7个班。虽然学校在不断地增加专职辅导员编制岗位,但要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要求,总有一定的滞后性。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的管理模式,使加入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数增加了两倍。在保障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还减轻了辅导员工作量大的压力。这样,辅导员就不仅仅只停留在完成各种日常管理工作上,能有充足的时间,更系统、更科学的来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水平。所以,三者协作的管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工作质量。
2.分工明确,提高学生指导的针对性。
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不断完善,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通力协作,在我校检验学院的学生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后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分工更为科学和明确,辅导员负责整个年级的学生管理,主要从宏观了解全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风气,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从班级学风建设、及学生个体入手,一方面协助辅导员从面上管理班级,另一方面又能细致入微为个别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9A导师则以导师组为单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开展知识小讲座,参与导师的科研研究,提前接触临床检验操作等。9A导师制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和推荐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目标管理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与考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94-02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生长期自我培养、自我积淀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和引导,核心在于学生的自觉意识。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我们在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创新性地开发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文素质的自我养成教育,实现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基于目标管理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考评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应把人文素质养成作为独立一门课程,列入各专业培养计划,纳入学籍管理指标,贯穿整个高职教育过程,在总学分中记为2个学分,并作为优秀毕业生的重要评价标准。同时,制定科学全面的人文素质养成目标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大学期间实现人文素质养成的总体目标,促进学生从“要我发展”转化为“我要发展”,实现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自我养成。
(一)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内容。人文素质养成课程贯穿学生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主修内容包括人文类必修课、人文类选修课、人文类讲座、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经典阅读等,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测试,包括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人文素质综合测试。
(二)课程管理。人文素质养成课程由各教学部门管理,各班学习委员协助辅导员进行汇总统计,并进行最终评分。
新生入学时给每位学生发放《人文素质养成手册》,手册包含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案例警示、人文素质养成目标、课程内容分项考核表、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与考核汇总表、相关证明材料粘贴页。由辅导员举办专题班会,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按照手册所列的学习任务在大学里进行人文素质自我养成。
人文素质养成课程涉及的内容由学校相关部门协同完成。例如,人文类必修课由学院公共基础部或思政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人文类选修课、人文类讲座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由学院团委和各教学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经典阅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由各教学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由各教学部门协同就业管理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人文素质综合测试由各教学部门配合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
(三)成绩管理。成绩管理需要明确各项分值、评分标准和成绩评定。
1.各项分值。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共计100分,完成课程所列相关学习任务即获得相应分数,由各班级学习委员协助辅导员进行汇总统计。其中,人文类必修课占10%,人文类选修课占10%,人文类讲座占10%,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占10%,社会实践活动占10%,经典阅读占10%,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占10%,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占10%,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占20% 。
2.评分标准。人文素质是科学知识、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内在稳定的特质的外化表现,难以进行精确的评分。因此本课程以引导学生加强人文素质自我养成意识为目的,具体考核中,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其中,人文类必修课、选修课按否决制计分,只要有一门课考试不合格,该项即计为0分。人文类讲座、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自主阅读则以参与次数和参与效果进行评分,完成规定的参与次数并按要求提交成果合格则获得相应分数,成果优秀者得分更高。此外,由学生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和辅导员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并组织学生参加人文素质综合测试,这三方面体现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综合评价。
3.成绩评定。学生毕业前,辅导员组织各班学习委员收集《人文素质养成手册》,进行汇总评分。总分7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并根据成绩颁发《人文素质养成证书》。
二、人文素质养成目标与考核办法
(一)人文类必修课。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通识性,注重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和方法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心理健康、卫生、安全教育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养成目标:完成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应用写作等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人文类课程,成绩合格。考核办法:人文类必修课学习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各门课程由相应的科任教师进行考核,课程全部合格者得10分,否则该项不得分。
(二)人文类选修课。由学院教务部门对人文类选修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增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方面。养成目标:选修3门人文类课程,成绩合格。考核办法:人文类必修课学习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学生完成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选修课学分,课程全部合格者得10分,否则该项不得分。
(三)人文类知识讲座。定期举办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人文知识开放性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听取5场人文讲座。考核办法:人文类知识讲座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由活动组织方进行考核。每听取1场讲座得2分。
(四)校内文化实践活动。每年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组织各种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包括各种社团活动、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评比、古典名画欣赏、影视评论、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对艺术的认识及对美的追求,在参与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参加6次校内文化实践活动,其中2次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考核办法:校内文化实践活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由活动组织方进行考核。其中参与分值满分6分,每参加1次得1分;相关作品获得校级三等奖以上奖项的,每项得2分,满分4分。
(五)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投身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科研活动和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学生个人参与的社会兼职活动等。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参加2次社会调查,并提交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质量优良;大学3年内至少进行3次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效果良好。毕业实习另行考核计分,不含在此项计分中。考核办法: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占5分,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占5分。完成1次社会调查并提交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得1.5分,调查报告被评定为良好以上或获奖的得2.5分,由各班辅导员组织考核。完成1次社会实践活动得1分,完成1次并获奖得2分。依托各社团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组织方进行考核确认;个人自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辅导员进行考核确认。
(六)经典阅读。列出指导阅读书目,鼓励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每学期举办读书主题班会,指导学生阅读。养成目标:大学3年期间至少阅读4部经典原著,每阅读1部原著提交2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和心得,读书报告质量优良。考核办法:经典阅读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每完成阅读1部经典原著并提交2000字以上读书报告或心得并合格的,得2分,读书心得被评为良好以上等级的得2.5分。
(七)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毕业实习不仅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从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在社会中练就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考验个人职业道德的一次真实社会经历。由学生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综合素质给予评价,包括实习中表现出的人际沟通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该项考核可与招生就业部门每年进行的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相关调查相结合,在调查中加入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考核评价内容。养成目标: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人文素质满意度良好。考核办法:该项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前4个等级分别得分9分、8分、7分、6分,评价为不合格的得0分。
(八)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辅导员在学生大学3年中,对学生生活、学习多方面进行管理,是对学生最为熟知的老师,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由辅导员根据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养成目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考核办法: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评价细则与实习单位评价办法相同。其中各班优秀等级的学生不得超过20%,良好等级学生不得超过30%,中等级的不得超过30%。
(九)人文素质综合测试。以定性为主的人文素质综合测试不是判定学生人文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但可从一定层面反映出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是重要的参考标准。可组织制定人文素质综合测试题库,于学生毕业前开展人文素质标准化考试。考核内容包括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精神两方面,分值比重各占50%。人文科学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最常见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时事等多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人文精神主要考查学生心理健康、日常行为、价值观、人生观、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养成目标:知识面广,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考核办法: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20分,根据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得分情况转化为20分制计分。
总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应提高大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其成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汉华.浅议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喻红丹,杨华山. 论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6)
【基金项目】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中青年课题
大学新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其面临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问题,需要完成大学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适应任务。所以,大学新生教育必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影响新生个人成长,而且关系到高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近年来,“9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特质上,都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这不仅给大学新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且更是成为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大学新生的教育,随着朋辈教育工作理念逐步被众多高校接受并付诸实践,朋辈教育工作模式成为服务大学新生成长的客观需要,探索并完善朋辈教育工作模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朋辈教育的概念界定
朋辈教育理念古已有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朋辈”二字,《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同辈的友人和志同道合的友人。英文中的“朋辈”解释为peer,《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对peer的解释为: 官位、等级、地位或功绩同等的人;同龄人。可见,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朋辈”一词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强调了年龄的相似性,即具有相似的价值观、经验、生活方式等,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所表现的特点相似或相近。
朋辈教育的概念起源于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实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美国的薇兰德(Vriend)发表了她的研究报告,这是朋辈心理咨询领域的首篇论文。1981年,马歇尔夫人把朋辈心理咨询定义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之后朋辈辅导理念在教育界得到广泛应用,一般被称为导师制(Monitorial system),北美的许多大中小学都开展了朋辈辅导活动和研究,同时设有一种类似于朋辈帮助中心的组织。加拿大在1978年~1987年间,实施朋辈辅导计划的学校从10多所发展到2,000多所,超过50%的大学和学院实施了朋辈辅导计划。朋辈辅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助人者的个人发展;助人者为朋辈提供支持和照顾;对学校的心理氛围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国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多种定义,纵观国内的研究与运用,主要涉及心理咨询领域、英语教学领域以及高校德育领域。对其概念界定也存在多种说法,但大同小异。
本文中,朋辈教育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
朋辈教育工作模式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有效探索
1.新生班主任制度架构
新生的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新生教育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新生进入大学后,往往因环境适应因素引发学习缺乏自我约束力、生活习惯混乱、人际交往障碍、心理承受力弱等多方面问题;同时由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新生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到了大学对教师的说教往往抵触。为了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借鉴朋辈教育工作模式的特点,自2003年起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尝试从学生中选拔人选担任新生班主任,历经10年的工作实践,逐渐摸索形成了一套由学院党委领导,辅导员、班导师和新生班主任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协同配合的新生班主任工作管理模式。新生班主任制度的实施,对于发挥同龄人、身边人的影响优势,对于减少新生对学校教育的抵触情绪,对于新生缩短适应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生班主任工作职责
学院每年从高年级优秀学生(一般选择具备保研条件的学生)中选拔人选担任新生的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新生认识大学、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发展,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为更好地指导新生班主任开展工作,学院摸索形成了新生班主任工作流程,并印制《新生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手册涉及了新生班主任制度概述、基本制度、具体工作指导三章,其中重点介绍了班委选拔、班会组织、迎新准备、新生入学教育、班级学风建设、党建、团建、心理问题、班级文化建设、安全教育、宿舍建设、文体活动、校外活动管理和社会实践等涉及学生大学生活各方面的具体工作指导。在新生班主任制度上,手册中涉及了新生班主任选拔、培训、考核、总结、例会、听课、值班等制度。
3.新生班主任工作实践
新生班主任的工作主要包括对新生进行心理、环境、学习、经济、生活适应教育五个方面,帮助新生完成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平稳过渡。他们的工作开展主要通过进宿舍、进课堂、进班级,走进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里,当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崇拜偶像,利用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朋辈教育优势,消除新生刚入学时的生疏感及孤独感,让他们更快地了解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更快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及工作中来。
学院新生班主任制度实施8年来,共选拔新生班主任近200人,在新生教育和新生引导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这支队伍本身也得到了有益的锻炼,其中大部分人成为了学院专职或兼职辅导员,成为辅导员队伍的蓄水池和预备队。
朋辈教育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加强朋辈教育者的选拔与配备
在实践中,朋辈教育者的选拔要根据多重标准,不仅在学习、社团工作、学生干部经验等方面表现突出,而且更应该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以及情商的高低、是否具有大局观念,能够和新生建立和谐关系,做好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履行好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分职责。在实践中,每届不乏出现个别朋辈教育者责任心不强,没有大局观念,不能在学生和辅导员之间起到顺畅的传达作用,应在选拔中注意该方面的考察。
在配备上,应根据学生人数,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进行人员配备。此外,还应在教育者性别配备上进行规划,争取男女搭配工作,男生执行力强,女生认真细心,班级中男生、女生有了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2.加强朋辈教育者的培训与指导
实施朋辈教育的主体往往是高年级学生,他们不同于辅导员经过系统的岗位培训和工作指导,他们往往是凭着一腔热情开展工作,对于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够的,对于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不足的,这些短板必然会影响朋辈教育的效果,甚至产生反作用,因此对于选的朋辈教育者,学校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岗位职责的理解、思政工作的方法、心理健康知识和危机处理方法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使他们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好地引导新生。
3.加强朋辈教育者的管理与考核
第二学期,新生渐渐适应了大学环境,开始变得自主起来,新生班主任的作用渐渐变小。因此到了第二学期,新生班主任工作就没有第一学期那样严格,很多班主任开始松懈,慢慢退出学生工作,不再发挥作用。但新生教育问题并不是随着对大学适应程度的增加而随之减少,反而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有待朋辈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要加强对新生班主任的管理与考核,加强对各阶段工作开展情况的跟进与监督,及时听取朋辈教育者的自我总结与工作心得,随时进行工作跟进与指导。朋辈教育者都是志愿者,也可以采取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结合的方法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125-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航海类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比较研究”(交教研1402-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洁(1984―),女,江苏射阳人,硕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辅导员,中级,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调查内容和对象
为了全面了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本次调查选取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样本高职院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七个二级学院大一至大三各年级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9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94.8%,男生168人,女生106人,大一89人,大二84人,大三101人,样本分布较为合理。本次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抽样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调查结果可能难以完全反映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但是由于具有较高的问卷回收率,因此有很强的代表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还选择了8名负责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员和行政人员进行访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访谈得知,目前基本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并将这门课纳入公共课程的教学计划。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也就仅仅12~16个课时。通过这短短的几节课,只能在表面上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想要获取完整的知识体系,显然是很不现实的。通过调查,也可以很明显的发现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对于“你是否了解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心”,只有16人选择“了解,我去咨询过”,占58%,而其他学生不是很清楚学校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有的学生即使知道这个中心的存在,也不愿意去做咨询。
(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淡薄
现阶段,高职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不足,很多学生还不是很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也缺乏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设计。在回收的274份问卷中,只有71名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占25.9%,而剩余的74.1%的学生不了解或者是没有规划过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充分说明。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比较模糊。而对于“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否重要”,只有54名学生选择“重要”,仅占19.7%。说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什么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意义也不现实,上这个课就是在浪费时间。很多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毕业之后再去考虑的事情,在校期间还不需要去考虑这件事。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这容易导致学生在毕业时盲目择业,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上,很多高职学生反映课程内容不合理,对于“你觉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多数学生认为授课内容过于理论化,非常空洞,对于职业规划的技巧方面讲授内容较少,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授课内容是否针对你所学的专业”,201名学生选择“否,没有针对性”,占73.4%。通过访谈也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是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采用大班集中授课方式,时常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个教室听课,教师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个性化的辅导,学生参与性不强。而专题讲座的效果也很不理想,调查中发现,47.8%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相关讲座,教育效果较差。
(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够
教育部规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的比例应当为1∶500,但现在高职院校严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专职教师,跟国家的要求严重不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并应该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证书。然而实际工作中,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大多由辅导员、教授“两课”的思政教师或者行政人员兼任,这些兼任教师虽然熟悉学生的情况,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大多也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背景,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质量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改进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加大教育力度
当前,随着生源的紧缩,高职院校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问题。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高职院校把就业问题当作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各个高职院校只重视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并没有关注学生所选择的就业单位是否适合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往往导致学生就业满意度低,半年后离职率高这些现象的出现。因此,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应当提高对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三年的大学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行动计划以及工作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重视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它的重要性是很关键的。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为自己将来做出打算。高职院校要抓住校园这个主阵地,利用课堂、食堂、寝室等场所,以广播、展板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深植每一个学生心底。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分享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案例,纠正部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作用”的观点。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目标,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新生入学阶段就要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特长、爱好,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合理规划自己在校三年的生活、学习、工作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做好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余,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参观企业以及进企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了解岗位所对应的能力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对自己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推动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机会,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素质拓展训练、职场风云人物访谈会等,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夯实基础。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能够发现,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专业特色跟个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采取个人咨询和团队咨询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相应的帮助,坚持走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文化;德育工作模式;
作者简介:莫华伟(1978-),男,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指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编号:2011C0232;主持人:莫华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5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因此,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企业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如能挖掘企业的德育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开展德育工作,将能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使高职生的德育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在分析企业德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尝试探析依托校企合作,发挥企业的德育资源优势,完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模式,以助于提高高职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企业的德育资源优势
(一)环境优势,解决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难题。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是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严重地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企业可以作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基地,为其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行业准则、员工的职业道德等能够感染学生;企业通过良好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对员工的严格管理以及通过利益导向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各种职业纪律,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在校内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学生意志品质、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服务意识的养成,只有通过企业实践的检验,通过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信息优势,解决德育工作缺乏企业知识难题。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行业准则以及优秀员工的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素材,丰富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企业可以依据自身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需求,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选择和设定提供参考意见,以助于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企业工作氛围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师资培养优势,解决德育工作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难题。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多数德育工作教师都毕业于不同级别的高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因而,他们不了解企业需要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使德育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企业可以作为德育工作教师培训或学习的基地,为其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解决其实践能力和企业经验不足的难题,提升德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企业政工干部、成功管理者或岗位能手也可以对德育工作教师开展培训。
(四)企业文化的特殊优势,解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提升的难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都与社会和企业脱节,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校园文化被简单地理解为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或是第二课堂。这种缺乏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的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的思想道德素养很难适合企业的需求。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优秀企业员工身上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够对他们产生形象、直观的影响,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纪律与自由、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奉献与索取等关系,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因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才能形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高职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模式构建途径
(一)依据企业需求,整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和择业观,帮助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依据学生专业实际,以企业职业要求或岗位规范为中心,选择并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1.以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等方面为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追求创新、公正公平、恪守诚信的品质,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精神,遵守纪律、文明生产、精益求精的思想觉悟等等。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二者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和未来工作岗位上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学生具备两种能力,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将企业文化列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
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保持凝聚力主要因素,将现代企业文化的良好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行业准则、规章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等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对增强其实效性和针对性起着重要作用。
(二)以学生实习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良好的职业氛围无疑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源于现实生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以高职生进入合作企业实习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德育工作力度,挖掘实习过程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参加劳动和参加管理,企业的各种条例、规章、准则直接规范和约束他们思想行为,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此,高职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联合规划和建立开放的德育管理体系,让思政课教师、实习带队教师、企业政工领导和技术师傅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无论是学生实习期间德育工作计划的制订、内容的选择、考评体系的建立,还是德育工作的开展,都由这些人员合作进行。在实习过程中,企业政工领导、技术师傅是学生德育的主要力量,主要加强学生的爱岗敬业和勇于创新的劳动态度教育、遵守劳动纪律和严格执行劳动规范的行为规范教育、团结合作和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教育、艰苦创业和建功立业的职业理想教育。思政课教师可以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指导,布置实习过程中的德育工作任务。实习带队教师则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相关考评。以学生实习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校内和校外、理论灌输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将能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依托校企合作,增强德育教师工作能力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提升德育工作教师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是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1.邀请企业政工干部、技术师傅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教师开展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思政课教师、职能部门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培训内容围绕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行业准则、员工职业道德等。通过培训,促使德育工作教师了解企业知识和企业文化。
2.组织德育工作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或挂职锻
炼。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德育工作教师利用寒暑假或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深入合作企业,在企业相关岗位(工会组织、人力资源部门等)学习或挂职锻炼,在协助专业教师做好学生实习工作的同时,体验企业生活,感受企业职业氛围,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思想素质要求,为德育工作的开展积累知识,积累企业实践经验。
3.聘请企业政工干部、优秀员工或成功管理者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兼职教师,让其利用自身的成功经验为学生提供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操作如下: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前,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或作讲座,对学生进行岗前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规章制度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可聘请企业中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优秀员工作为学生实习的德育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体会,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校企之间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立体式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背景下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1.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行业准则等,将其渗透到校风和学风建设,形成校园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文化节、专业技能大赛、素质拓展训练、模拟面试等,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加指导。通过这些职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职业意识;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来学校来做报告和讲座,利用他们先进的事迹和丰富的企业经验感染学生;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院系宣传栏等各种媒介,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强化校内实训场所的企业气息,按照企业标准对实训室进行包装,如张贴安全作业规程、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等,实训室的管理以及学生的实训也按照企业标准实施,使师生在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感受企业文化。
2.制定模拟的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实现学生管理企业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制定模拟的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使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逐渐贴近企业要求。如按照企业标准制定高职学生管理制度,以企业“准员工”的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体验企业的严格管理,感受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校内奖学金的设立、奖惩评价标准等可以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来制定和组织评定,使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奖惩制度。通过这些途径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建立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德育考评体系。
传统的德育考评都以课堂为中心,以几次理论或实践考核为评定依据,重点考察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评的主体都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这样的考评具有片面性,不够客观。要弥补这些不足,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德育考评体系。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的实习、实训多数在企业进行,企业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评价很重要。因而,高职院校要联合合作企业,实现德育考评主体多元化。具体操作如下:思想政治课程的考评由任课教师结合理论学习及学生参与实践的情况进行考评;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考评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师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等共同进行;学生在校期间日常行为表现由系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给予评定。
2.考评内容多样化。在以往的德育考评中,试卷考试是主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可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表现和感想、企业调查报告以及其他校内外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和心得体会、课堂答辩等内容纳入考评的范畴,这样的考评更全面,可以弥补传统德育考评方式的不足。
3.考评过程全程化。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德育评价应贯穿三年高职的学习和生活,实现“全程式”评价,这样的评价更为全面,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杨国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拓宽德育工作途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大学学报),2009(1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