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

时间:2023-08-09 17:3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课程设置;问卷调查

1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开设需求量表的设计

以我国医学影像学专业为基础,结合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川北医学院等院校的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参考欧美一些国家的课程体系,制订出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开设需求量表初稿,并咨询多位从事医学影像学的专家,经过两轮咨询,确定调查量表,表中列出医学影像学专业培养准备开设的课程,并应用该量表对部队和地方从事影像专业医师中进行调查。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对部队和地方从事影像专业的医师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量表128份,其中高级职称医师9份,回收有效问卷9份;中级职称医师53份,回收有效问卷53份;初级职称医师66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

2.2调查与统计方法

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给出重要性(重要性采用Lik-ert五级评分,5分非常重要,1分非常不重要),数据采用Excel录入,SPSS21.0统计分析,使用统计方法为Kruskal-Wallis检验(H);各类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的意见重要性按高级职称0.4、中级职称0.4、初级职称0.2的权重计算,该权重计算方法在制订量表时同时经过专家咨询确定,各类调查的意见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1]。

3结果

在45门课程中,平均得分4.5分以上6门,占13.33%;4.0~4.5分的23门,占51.11%;3.5~4.0分的12门,占26.67%;3.5分以下的4门,占8.89%。排在前10位的课程为: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临床医学、介入治疗学、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症状学与鉴别诊断学、放射治疗学、野战外科学、野战内科学、战场救治。三类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级职称医师与中级职称医师意见的相关系数为0.813,高级职称医师与初级职称医师相关系数为0.685,中级职称医师与初级职称医师相关系数为0.897。认识不一致的有:初级职称医师和中级职称医师低于高级职称医师的有:野战内科学、物理诊断学、军队卫生装备、生物武器医学防护、军队卫生学、军队卫生勤务学、卫生信息管理、中医学基础、卫生经济学;初级职称医师低于高级职称医师的有:野战外科学、战场救治。

4讨论

45门课程中有29门得分在4.0分以上,这些课程与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关系紧密,既涵盖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又体现军事基础特点,应当设置为主干课程,突出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和军事能力的结合。排在后10名的课程多是在医学影像学本科能力阶段需求较少的课程,不一定作为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但经过专家研讨,考虑到医学影像学学习工作中,对临床各专科知识的需求,建议将传染病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口腔科学的基础知识部分也作为必修课程学习。

4.1完善课程体系

坚持以专业需求为牵引,突出体现专业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强化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课程,充实引领前沿的新兴课程,坚持专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实际需要什么就练什么,推动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课堂与诊断现场精准对接。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需要密切结合临床专业知识的学科,在专业课程安排及内容选择中,尽量减少不同课程中重复的教学内容,整合类似课程和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将临床和影像知识相结合并互相转换,从宏观微观等不同角度思考理解问题[2]。

4.2优化学科布局

深入分析院校自身特点,把准学科建设主攻方向,抓紧改造传统学科,积极培育新兴专业,推动学科专业集优整合、升级换代。作为部队院校,培养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将承担部队和地方的多种任务,因此不仅必须具备高水平科研和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过硬的军事能力素质。所以在建设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专业知识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军人基本能力素质的养成。除此之外对不同学年的课程安排,要在兼顾学生学习强度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和顺序,以达到知识结构的正确和完整性[3-4]。

4.3创新教学方法

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大力推行启发式、开放式和模拟化教学,促使学生理论向实践转化、知识向能力转变。在设置课程体系尤其对于专业课,要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传统注重理论教学转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5]。

第2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教学设计;兴趣培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事物或者某种活动的积极心理倾向。对于接触新鲜事物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校大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培养对自身专业的兴趣,也要培养相关专业课程的兴趣。只有对自身专业和相关课程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习主动性。

一、课程性质

医学影像物理是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影像与物理学的融合。这门课程讲授的是用于医学成像或诊断的各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学基础、成像特点以及图像质量控制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医学影像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相关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医学影像物理在医学教育特别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学以及人体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学习医学影像物理,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医学成像设备学及其他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要学好医学影像物理这门专业基础课程,除了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外,也对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课程面临的问题

医学影像物理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大学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里最为基础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广泛适用性。物理学是高等院校各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将物理学作为大部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来开设。

无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教育工作者都有同样的感受: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一些艺术院校和医学院校的学生,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还有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的物理基础较薄弱,上了大学即使有心学学物理,学习效率也比较低。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反映物理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认为自己又不是物理学专业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理论与一些公式、原理都十分难懂,从而对物理失去了兴趣。

医学影像物理是医学影像与物理学高度融合的一门课程,其主要涉及的X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成像和超声成像都离不开相关物理辐射波的产生、辐射波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图像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物理原理。因此,这门课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物理学基础。如前所述,由于大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对物理学这门课的兴趣不大,就导致这门课的要求与实际学生的接受情况有差距。

笔者的授课专业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第1次课与学生交流时发现该专业大一时没有开设物理学基础课。医学院校普遍学生的物理学基础较差、缺乏兴趣这一客观事实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大学物理学基础更对这门课的顺利开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和医学影像物理的兴趣是笔者要探讨的问题。

三、医学影像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程需要具备较好的物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授各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和过程,而本专业学生的物理学基础较薄弱,因此课堂上有必要给学生灌输物理学的重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物理学兴趣。

机械地给学生灌输物理的重要性显得枯燥,笔者将一些物理问题与医学实际问题相结合来解释,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假设学生毕业以后在医院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其中一项具体工作是为截肢病人安装假肢,那么从假肢的设计、安装到调试都离不开力学的支撑。这个案例没有直接强调物理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但很自然地将物理学和医学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意识到物理学在医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笔者还借助医学上一些有趣的现象来间接阐述物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医生给小孩打针时,小孩通常会哭闹坐不住,这时医生或者家长通常会抱怨小孩不听话;而比较有趣的解释是:量子力学不允许物体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因此小孩本身就不可能坐得住,所以就不能抱怨小孩不听话了。通过这个案例,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

2.明确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学时的限制,教材内容不能完全涉及,因此给学生明确了主要教学内容,特别强调了本课程将会涉及X射线物理、磁共振物理、核医学物理以及超声物理这四个核心物理问题。这样使学生有针对地去学习相关物理学知识,而不至于感到困惑、无趣。

3.医学影像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主要讨论的对象是各种医学影像,即图像;而讨论这些医学影像的核心是形成影像的物理原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认知:从信息量的角度来看,一幅图像所包含的信息远比几个数据或几条曲线(如心率、血压、体温等)的信息量丰富得多;医生能否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疾病做出正确的评价或诊断取决于医生获取生物信息的科学程度及信息量大小;医学图像是对人体内部情况的可视化表达,它不仅可以向医生展示人体内部某一特定部位或层面的解剖结构,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体脏器的功能,所以医学图像是医生能准确获取患者生物信息的主要途径。从医学图像出发引出相关物理学原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就提升了。

学生有了图像认知后,接着通过一张真实的医学图像来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张人体锁骨骨折的X射线图像,并提问:要准确、全面地理解这幅X射线图像,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需要准确解读这幅图像,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具备了解剖学的知识就可以知道图像反映的是哪个部位,同时只要具备诊断学的知识就可以知道出现了什么病变,而其他知识都不重要了。这时需要引导学生:人体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为什么这张照片只能看到清晰的骨骼?这个问题就把医学影像物理这门课的重要性引出来了:X射线对骨骼这种高密度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因此图像中的骨骼清晰可见;这门课程会讨论X射线的产生原理、作用的物理机制以及成像特点,学习之后学生就会对这幅X射线图像的形成机理有深入的理解。然后继续向学生引导:随着课程的深入,会发现每种成像方式会得出不同的图像特征,所反映的生物信息和脏器功能也不同,它们各有所长、互相补充。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意识到了在各种医学影像中准确把握图像信息和特征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为患者诊断,从中将医学影像物理在本专业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学生意识到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地位,学习兴趣就提升了。

4.结语与展望

医学影像物理作为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开展。笔者认为,培养学习兴趣是获得最佳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培养了对本课程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多样与灵活的,除了传统的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法(LBL,Lecture-based Learning),还应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法在课堂上的应用,如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Team-based Learning)以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等。相信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能够获得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毕业实习 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81-01

医学影像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起的学科,近十年来发展迅速。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进行影像的机器设备不断更新,对即将从事这门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就尤为重要了。毕业之前的实习成为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夯实所学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医学影像学专业毕业实习的质量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究其原因,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来自外界的因素。

某医学影像学专业对“影响各种实习教学的负面因素”进行了调查,主要包括“实习教师的相关问题”“实习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各种社会活动和医患关系”“与教学无关的集体活动”“找工作”“谈恋爱”“考研相关影响”等。要求学生根据亲身体验,填写这种因素是否对自身实习造成负面效应。结果显示以上影响毕业实习的负面因素排序如下:“考研相关影响”(95.12%)、“找工作”(75.56%)、“实习教师的相关问题”(58.97%)、“实习教学资源相对紧张”(46.48%)。从该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影响医学影像学专业毕业实习质量的诸多因素。

一、考研因素的影响

近些年,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增高,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选择考研之路来规避就业的风险。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这种大的趋势下,也顺应其潮流,纷纷走上了考研之路。而考研的准备最后阶段正好是学生处于毕业实习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考研当中,把毕业实习当成负担,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而那些带实习的教师,也处于同情的态度,对考研学生的实习不加以管理,试图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

二、找工作因素的影响

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同学都想在第一时间找到理想的工作。“早下手”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当实习开始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去找工作。用人单位往往采取“试工”方法。少则一个星期,多则几个月,让学生们“义务劳动”。学生们为了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敢于尝试各种“试工”。由于忙于试工,就对毕业之前的实习忽略了。一部分带教老师认为:“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不要耽误了学生的工作”,对学生的“试工”采取默许的态度,从而忽略了毕业实习,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的质量。

三、实习资源紧张的影响

学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都是走到各个医院,由真正的医生带领学生学习。对于大而好的医院,患者非常多,带教医生忙于工作,对于在一旁实习的学生,无暇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对于小而差的医院,进行影像的机器设备不够先进,很难发挥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由于医院的条件有限,进行直接实践的机会就会受到限制。

由于种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实习无用”,对毕业之前的实习采取漠视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从思想上解决源头问题。对于考研和着急找工作的学生,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毕业实习绝对不是走过场。对于考研中专业课的复习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现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有部分考题是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学到,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不仅对学生的考研有利,对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也是很有利的。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水平高低,是通过实践检验的。所以,无论是考研的试题,还是各种“试工”,都离不开这个重要的实习期的过渡。这样让学生对实习有了明确的认识。

其次,加强对带教教师或者医生的管理。让带教教师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为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做好指导。要求带教教师对摄片技术要手把手一个位置一个位置地教,报告一张一张地改,每项技术要领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做到放手不放眼,放手不放心,放手不放任。坚决避免教会学生几个重要的观察点,就甩手不管的情况发生。

再次,扩大实习资源,为学生的实习提供足够的资源。客观环境的限制,已经成为学生漠视实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和实习单位做好工作。对于患者多的医院,在患者多时,让学生做好帮手工作,在患者少时,可以让带教教师做好指导工作。还可以让学生实行晚上跟班、值班制度,晚上的急诊报告由学生先写,老师把关,一方面可以利用晚上安静的时间带教,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书写急诊报告的能力,以增加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孙梯业,朱锡光,颜伟等.医学本科生毕业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3):308-310.

第4篇

关键词:PACS-RIS教学系统;医学影像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09-02

随着影像学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医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医疗机构对影像医学人才的需求亦进一步增加。如何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成为高校教育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医学影像学内容抽象,涉及学科广泛,检查方法多,疾病表现多种多样,学生理解和记忆困难。因此,探索出适应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尤为重要了。潍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于2004年筹建了专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PACS实验室,2011年改造升级成PACS-RIS实验室,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强化学生在校期间临床工作环境模拟与技能水平的训练,形成了PACS数字化影像教学模式。

一、构建PACS-RIS教学系统的意义

影像存储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和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RIS)主要应用在医院的影像科,它以计算机设备存储式硬盘为基础,保存医院影像资料,通过DICOM、网络等多种接口将影像设备连接起来,以高速网络传输并显示影像设备产生的数字化图像[1]。传统的影像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讲解基本病变的原理、概念,通过附加图片、图像、文字说明等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有效的学习。但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图像存在分辨率低、窗宽/窗位不可调、单个病例图像数量少、图像畸变和无图像后处理功能等缺点,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我院医学影像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等方面工作,具备临床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使本科毕业生在毕业时具备良好的医学影像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在就业以后很快能适应临床工作,潍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构建了PACS-RIS教学系统,并在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PACS-RIS进行影像学教学的优势

1.缩小学生在学校学习和临床工作之间的差距。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都是学习教科书和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病例缺少系统的影像资料,学生很难具备系统知识,很多的知识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而现在的二级以上医院一般都具有局域网或各种类型的PACS系统,影像学诊断都是通过PACS系统阅读分析图像、书写报告,这就造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之间具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开始实习或毕业工作之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临床工作方式,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2,3]。PACS-RIS系统恰恰就是模拟临床工作模式,学生在实验课学习中就学习在系统中调取图像,可以进行图像的窗宽窗位的调节,可以进行病灶的测量和图像的后处理;学生能在电脑上模拟书写诊断报告,其程序和模式与临床工作一致,这样就可以体现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的目的,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通过模拟临床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他们开始实习或者毕业工作之后,很快就可以熟悉临床工作程序,尽快融入临床实际工作中,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的顺利转变。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一般是教师提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从某种疾病的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等方面去讲述,再附上疾病的几幅典型影像表现,内容都是这种疾病最典型、最普遍的东西,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很难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共性的认识。实验课一般是教师提前准备典型病例的胶片,学生分组轮换使用观片灯读片。这样的实验课,一是教师要反复讲解费时;二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片量少;三是环境差,学生容易相互干扰,影响实验课的质量。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其在校期间阅读分析病例的数量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要培养具有较高临床能力的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阅读大量、系统的医学影像学图像,这样他们才能积累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工作后很快适应临床工作。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课堂上学生只能看到为数不多的图像,课后为了避免胶片污损或丢失,一般都要求胶片入库,这样学生实际接触胶片的时间很少,很难把疾病的图像读懂读透。PACS-RIS系统的建立,所有的影像资料都储存于服务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多阅读图像,遇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带教教师,课后利用课余时间访问服务器,调阅图像反复阅读,更好的消化教师所授的知识,还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有关的解剖、病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某种疾病从临床表现到影像诊断有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概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4,5]。

3.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由于某些疾病表现复杂,且存在“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现象,单纯使用一种影像检查方法很难做出较为明确的诊断,这就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互相验证,提高影像诊断的正确率。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检查图像上表现各异,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幻片灯教学,先由教师逐一讲解,学生再轮换读片,分组讨论,由于课时和胶片数量的限制,学生实际读片数少,且由于读片环境影响,使很多人不能看清图像,不能认识和完全理解图片,造成学生一知半解或糊涂,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学习质量不高,效率低下[6]。应用PACS-RIS系统之后,教师把提前准备好的病例发给学生,教师只需对典型病例稍加讲解,学生就可以在各自的终端电脑前进行阅片,还可以利用PACS系统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进行图像的处理,如调节窗宽/窗位、分辨率与对比度、缩放、旋转、测量、二维及三维重建等,学生可将图像调整至最佳状态,还可以分屏显示,亲自感受并书写诊断报告[7],并且输入一次检查号,该患者所做的所有影像学检查图像都可以显示出来。学生一方面可以比较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检查方法图像上的特点,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优劣,从而有助于学生了解比较影像学。如果对图像理解不充分,可以查阅高年资医师审核后的诊断报告,包括图像描述和诊断结果,与自己书写的报告相对比,不仅能够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熟悉诊断报告的书写规律,提高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8]。利用PACS-RIS系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疾病的异同点,也可以观察某种疾病的影像学动态变化,还可以了解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变化,这样就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良好资源。在PACS-RIS系统建立之前,教师在讲课中所需要的图像资源都是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及时的积累所获得的,所以记录、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漫长而烦琐。而在应用PACS-RIS系统之后,教师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轻松检索到相关的病例资料,而且包括相关的病史、病理、各种影像检查的结果等。PACS-RIS系统图片存储量大、种类全且及时更新,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不但可以在PACS-RIS系统中直接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演示影像图像,还可以把典型的图像进行编辑,输出到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中,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制作成优美的多媒体课件,供学生拷贝,让他们随时随地学习。

总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影像专业的学生需要反复大量的阅读相关的病例图像,才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PACS-RIS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有助于构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梅.PACS系统及构建医院PACS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271.

[2]田芳,祝乐群,鲍虹,等.基于RIS/PACS的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85-86.

[3]张松,张镭,丁毅,等.PACS/RI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病案,2011,12(6):65-66.

[4]中宝忠,王可铮,赵东亮,等.PACS辅助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523-525.

[5]李浩,李睿,袁远.PACS系统在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4):697-698.

[6]龙金凤,蹇兆成,董鹏,等.基于PACS的PBL自主学习模式对影像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促进作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130-131.

第5篇

[关键词]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实践;教学体会;医学影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 R3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166-03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将断面标本及其影像的内容进行整合,将实体断面解剖及其相对应的断层影像表现相结合,完成实物向影像过渡的一门学科[1],是介于医学影像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课程,也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和核心课程。随着影像诊断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不仅使医学影像学迈入崭新的时期,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应临床需要而产生的,并发展成为现代先进影像技术赖以诊断和治疗的形态学基础,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开设此门课程是现代影像医学发展的需要,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2012年新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并于2013年开设了此门课程。为使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设置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趋完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笔者在借鉴国内文献其他医学院校已有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室建设等基础上[2-4],结合本校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总结,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分析如下。

1科学设计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5-7]。教学中应密切联系临床影像及相关前沿技术,密切结合现代临床影像的新进展新技术去组织和实施教学。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时,笔者邀请本校附属医院的影像科医生,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共同探讨、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校院结合”模式,能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断面解剖学知识思考和解决临床影像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教学与临床影像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易掌握扎实的人体断面和影像解剖学知识。

2精选教材

教材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8]。选用的教材应具有适用性、前瞻性、启发性和科学性,应紧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结合专业发展特点,以满足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级人才的要求。符合这些特点的教材有许多,均能满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校采用的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振宇、徐文坚主编,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的《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第3版)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前瞻性、启发性等特点,并配套有教学光盘,内容除断面解剖以外,每个断面解剖图均配有相应的带有标注的CT或MRI图像对照,这样不仅便于多媒体教学使用,还可为学生下一步学习临床影像诊断打下基础。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共有82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34学时。授课学期为第三学期。教学内容是在系统解剖和局部解剖基础上,重点介绍头、胸、腹、盆部与会阴、颈等各个部位的重要脏器结构在连续横断面、矢状断面和冠状断面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在最佳显示断面中的典型特征,并将局部解剖相关知识融入断面解剖教学中,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此外,也注重断面解剖实物标本教学,通过对标本的仔观察细,将断面标本的平面结构特征与系统解剖、局部解剖脏器的立体形态结构、特征联系起来,建立“整体-断层-整体”的断面解剖思维;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临床,要求学生比较同一断面下人体断面标本与活体CT、MRI图像的异同,进行标本与影像相对照,建立断面解剖向影像解剖转换的思维模式,完成从尸体向活体的过渡。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样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也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在断面与影像解剖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利用投影仪、电脑、电视等教学设施,将教学课件、教学录像、CT和MRI等影像图片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班上课,理论与实验并重,讲习结合;实施过程中,先简要回顾相关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知识要点,逐渐过渡到断面解剖结构,然后进一步学习并观察连续横断面、矢状断面和冠状断面上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讲授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助教学录像、实物标本与CT、MRI等影像图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讲授法、直观教学法、板图法、歌诀归纳法、解剖操作法、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法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使枯燥乏味和抽象的解剖结构变得生动起来,有利于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及断层解剖向影像解剖过渡,并由影像解剖向影像诊断等临床应用过渡,达到相互促进、融会贯通、全面掌握断面解剖和影像解剖相关知识的目的。

5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室建设是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的基本硬件,是衡量“基地”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室建设的水平也是课程建设评估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9]。我校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实验室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培训实验技术人员;制作或购买不同性别的连续横断面、冠状断面和矢状断面解剖标本、模型以及与断面解剖标本相对应的CT、MBI等影像图片,并有标注说明,便于学生的对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购买原卫生部的医学视听教材和不同性别的连续横断面塑化标本;制作幻灯片、投影片和摄制教学录相片;购买数字人体软件并联网,以便开展多媒体软件实验教学。

断面解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断层影像学做好知识的沉淀,完善从实物向影像的转化过渡。在学习观察断面解剖标本时,要做到观其物,思其影,在阅读断层影像图片时,同样要做到观其影忆其物,以更好地为临床服务[1]。故观察断面解剖标本和阅读断层影像图片是断面解剖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断面解剖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而断面解剖学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将客观地落实在形态识图上。因此必须强调加强断面解剖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做法是: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比为1∶1.5,利用局部解剖尸体标本、连续断面解剖标本和模型、连续横断面塑化标本、医学视听教材、投影仪、多媒体数码互动设备、幻灯机及配套的投影片、幻灯片、观片灯及CT、MRI影像图片等做为实践教学的基础,让学生从观察局部解剖、断面解剖标本开始,逐步掌握人体各层面的关键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教师先行示教,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答疑。另外,笔者还制定实验室开放计划,提供与断面解剖学有关的局部解剖标本和系统化的断面解剖瓶装标本、连续横断面塑化标本和模型,以及临床正常的CT、MRI影像图片供学生开放性实验学习。在督促学生重视实践观察、强调“眼见为实”的同时,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机会,如积极参与局部解剖、断面解剖操作,阅读CT、MRI影像图片,绘制断面解剖图等,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6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其侧重点在于不同断面上各器官位置、形态结构以及相互关系的辨认[10-12],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考核不能客观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提问、让学生徒手绘制断面简图外,每讲完一个章节,随机抽查部分学生辨认该章节的不同断面标本上主要结构;在学期中间,用事先准备好的人体断面解剖图片、CT或MRI影像图片进行小测试。测试时随机调出几张断面解剖或影像图片,让全体学生指出该图片上的主要结构及各主要结构的配布关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例,结合临床影像,在学生当中分组开展无标准化答案阅片技能技巧讨论,培养学生的阅片兴趣,提高学生对断层影像的诊断能力。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教材和课件上的图与实物之间有一定差距,故课程结束后进行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技能考核,主要是让学生在一定数量的断面实物标本、CT和MRI影像上辨认器官、结构等,其考核成绩单列,有学分,并作为一门独立实验课程纳入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期末理论考核以闭卷形式让学生笔答,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等。最后总评成绩计算是形成性评价占40%,终结性评价占60%。这样教学考核方式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授课进度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不断掌握断层基本理论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断面标本及影像图上的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强化断面解剖学基本知识,促使其重视实践。

7问题与思考

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断面标本制作过程中的正常磨损,影像学扫描时的和扫描平面的差异都会造成图谱、断面标本、CT和MRI影像图上各器官、结构存在形态结构及其位置的差异,为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人体解剖学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还应具有较强的应用解剖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影像问题的能力,能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等有关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与临床紧密结合的教学特色[13-15],完成从实物到影像的过渡。我校的断面解剖学发展历史较短,实验室条件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迫切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不断创新和总结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使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更加完善,从而更加符合临床实践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力争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断面标本与影像图像相结合的原则。但该课程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会更加努力建设,从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各方面不断完善它,使其能更好地服务我校广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徐文坚.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赵云,刘爱华,任华,等.影像解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651-653.

[3]黄秀峰.人体断面解剖学与临床结合科教新动向[J].右江医学,2004,32(6):614-615.

[4]邱明国,刘光久,李七渝,等.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教学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3):194.

[5]李友坪.医学高职影像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9(8):151-153.

[6]周山,黄文亮,杨勇政.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4(16):240-241.

[7]陈巧格.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6):743-744.

[8]汪华侨,徐杰,陈增保,等.提高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水平的实践[J].解剖学研究,2001,23(2):119-120.

[9]田永让,倪振贤,刘淑声,等.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加快断层解剖学课程建设[J].农垦医学,2001,23(3):193-195.

[10]黄俊,李艳伟,刘冬强,等.高职高专影像专业人体断层解剖学实践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6):215-216.

[11]潘学兵,林小珊,王桂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9):75,90.

[12]王德广,陈幽婷,刘志安,等.非影像医学专业开设断层解剖教学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4):57-58.

[13]卢慧,陆环,吴江东,等.影像本科方向班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方法探索[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1):59-60.

[14]易西南,罗刚.医学影像学专业“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解剖学杂志,2007,30(3):272,282.

第6篇

关键词:医学图像重建 实验教学 基础仿真实验 应用实践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7

1 引言

医学图像重建课程主要讲解医学成像与分析系统中的现代图像重建技术,内容包括图像重建解析算法和迭代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在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及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医学影像中的应用,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掌握现有的医学图像重建技术,并基于此研究速度快精度高的新型医学图像重建技术将大大促进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医学图像重建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物理、数学、线性系统、电子电路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成像理论以及应用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涉及多个领域的学科。对于本科生来讲,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仅需要获得坚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从实验实践中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更加先进有用的科研技术。医学图像重建课程专业性强,综合性高,并且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目前大多院校主要开设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医学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而医学图像重建属于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利用算法处理医学影像设备采集的原始数据从而得到医学图像,针对本科生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不多。而开展该课程教学工作的院校主要限于理论教学,并且由于基础实验设备缺乏,实验条件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极少涉及实验教学,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不十分理想。目前,公开文献主要针对医学影像成像课程的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尚没有针对医学图像重建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论文公开。笔者结合本校该课程的教学情况,展开一些该课程基础仿真实验与应用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研究,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2 基础仿真实验设计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程设计的成像理论以及成像算法,基础仿真实验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X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SPE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和MRI图像重建仿真实验,重点为X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基础仿真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采集数据,并选取合适的重建算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重建。以XCT图像重建仿真实验为例,学生2人1组,首先利用Matlab软件产生平行束XCT的360度投影数据;再编写解析重建算法――滤波反投影算法和迭代重建算法――代数迭代重建算法函数程序代码;并将仿真的投影数据作为编写号的函数的输入参数,进行重建,输出重建后的断层图像;最后将重建后的断层图像与理论图像相比较,分析重建算法的性能。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自主选择课本上的其他算法进行图像重建与结果分析。通过基础仿真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医学成像系统的成像原理与成像过程,掌握图像重建算法,并学会分析比较不同算法的重建性能,真正掌握课程中的医学图像重建理论。

3 应用实践实验设计

医学图像重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在掌握各种重建方法的同时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图像重建是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标。在课程理论教学以及基础仿真实验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应用实践实验的设计,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搭建了适用于小动物成像的微型XCT硬件系统,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图像采集与图像重建软件平台。该微型XCT硬件系统中的X光管和X探测器固定,将成像对象固定在转台上,通过电动控制旋转转台,进行多角度投影数据采集。笔者基于课题组的科研背景以及学院软硬件条件,设计了小鼠XCT成像以及基于XCT图像的小鼠主要器官分割应用实践实验。实验时,学生4人1组,首先准备好实验材料,即麻醉小鼠并尾静脉注射CT造影剂,熟悉微型XCT硬件系统的构成以及性能指标并开启成像软件和硬件系统;采用由8个钢珠构成的仿体对微型XCT系统进行几何校正,消除转台的转动误差以保证成像精度;几何校正完成后,将小鼠固定在转台上,以1度为间隔,旋转360度,采集360幅投影图像;利用软件平台在服务器上对投影图像进行重建,得到小鼠的断层图像和三维结构;基于小鼠的断层图像,利用Amira软件,采用人机交互方法进行小鼠主要器官分割。通过应用实践实验,学生亲自操作微型XCT成像系统,并对采集的投影数据进行重建。经过该实验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微型XCT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数据处理流程,对微型XCT成像及其应用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4 结论

本文结合笔者教学与科研经验,基于学院科研条件,以提高医学图像重建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针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本课程以有代表性的重建理论和有典型性的应用实践作为实验内容,结合“课堂理论指导、计算机仿真巩固以及真实实验提高”三个层次的教学手段,巩固学生的图像重建理论基础,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为以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曾更生.医学图像重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黄文亮,吴淑芬,周山.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成像理论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整合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7).

第7篇

一、影像信息学课程的特点和难点

影像信息学是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将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结合起来,主要内容涉及医学影像图像存储、图像压缩、图像传输以及图像检索等方面。该课程是医学影像理论与实践的一门桥梁学科,其教学质量和以后就业的实践能力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该课程覆盖范围广、应用性强,而且还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给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影像信息学课程的难点可以概括为图像处理相关的一些技术,而且要要求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由于图像处理相关的这些技术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开展这门课程,而且效果也不佳。为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提出了采用PBL教学模式来替换以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PBL应用于影像信息学教学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以“问题”“学生”和“教师”为主要要素,通过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一种教学模式。

1.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在实施PBL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提前跟学生介绍PBL教学模式整个的流程以及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同时学生要明白自己在PBL教学模式中所处的地位,要认识到在影像信息学这门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实施PBL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实施环节主要如下:

第一步,教师确定问题。首先由一位或多位该课程的教师通过商量、讨论确定各章节所要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深思熟虑、仔细推敲,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要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学生分组讨论。确定问题后,学生首先可以自己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对该问题以前的解决方案以及目前自己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后,确定该小组解决该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三步,各小组进行总结。各小组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分组进行阐述总结,阐述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的重难点等。阐述人员可以采取轮换的方式,争取在整个的课程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阐述总结自己小组方案的机会。

第四步,教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总结和阐述,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时,还可以对各小组的态度、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评述,同时将这些项目纳入到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中。

2.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对学生而言,PBL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取PBL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其主要的优点如下:

(1)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和文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以及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进行总结,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PBL教学模式采用分小组进行讨论,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4)PBL教学模式需要分小组进行阐述,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教师而言,PBL教学模式尽管突破了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对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其主要的优点如下:

(1)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该学科的能力以及指导的技能,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提高专业技能。

(2)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第8篇

The Value of PACS System Combined with Group Discussion Method in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ree of the Students”/ZHANG Gao-feng,LIU He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8):069-071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ACS network combined with panel discussion method in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ree of the students”.Method:The students of grade 2010 from Zunyi Medical College School of medicine and Scie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In the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 group adopted the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After teaching,the teaching was evaluated by questionnaire test and students’ way.Result:Average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82.3±8.6),average score of control group was (72.6±7.3),92.3% of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 new teaching mode was very interesting.Conclusion:PACS system combined with group discussion method is suitable for the three students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 PACS; Discussion method; “Three of the students”; Medical imaging

First-author’s address: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unyi 56300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8.025

三本院校是本科的第三批次也称独立院校,是民办或应用技术类本科,是我国市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增加,现有国家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不能满足需求,政府增加巨额经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导致公共教育财政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给予政策、技术支持,鼓励社会自发办学,近十年三本院校规模迅速扩大,在为社会提供大批急需人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大多数三本院校是在其母体高校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建校时间较短,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多沿袭一、二本院校[1]。本校三层次学生医学影像学课程采用二本教学模式授课,学生普遍感到影像学既枯燥、又繁琐、抽象,不能真正理解影像变化的实质,教学效果明显不如二本学生。二本院校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三本学生的教育。应探讨适合三本学生教学模式,针对临床三本学生的医学影像学实验课程,本系采用PACS网络与小组讨论法结合教学方法,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遵义医学院科技学院(三本)2012级临床专业两个班级本科生共计106人,高考录取分为同一个层次,年龄18~20岁,男:女为57:49,106位同学随机分为试验组56人和对照组50人。两组的医学影像学理论课教学完全相同,实验教学由同一位教师担任,采用同一教材和同一教学大纲。试验组教学方法:56人每4人1组分为16个小组,对照组不分组。两组学生在相同多媒体影像学实验室,实验器材包括:计算机、PACS网络系统。

1.2 实验方法 试验组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方法:根据课堂内容,从影像科PACS系统选取4个典型病例(有完整影像资料),每个病例设5~7个问题,分配给试验组每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PACS系统观察图像资料并相互讨论解决问题,中间有疑难问题或者讨论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可以请教试验老师,下课前10 min每个小组讨论结果由小组长交给老师,最后老师对病例问题正确答案进行讲评,并对每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排名。

对照组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方法: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课开始20 min老师把实验课件(重点、难点影像征象)简单讲解一遍,并给1~2个病例图像让学生书写实验报告,不安排讨论内容,大部分时间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学习实验课件,有问题请教老师,下课前10 min上交实验报告,老师点评。

1.3 考核办法 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考试成绩和问卷评价。试卷考试评价:由另一位不知情高年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命题,采用相同试卷、相同评分标准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内容进行考核。问卷评价:只针对试验组学生,内容包括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合作能力,新教学模式是否优于传统模式。考试成绩及问卷评价均采用百分制。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教学效果:试验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烈,学习热情大,学生、师生互动交流多,新教学模式锻炼了自学能力,又培养了综合影像学基本病理学征象对某一疾病进行诊断的能力。对照组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之间的缺乏互动交流,有少数学生打瞌睡,授课效果不佳。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和问卷评价:试验组考试成绩为(82.3±14.7)分,对照组为(72.6±16.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P

3 讨论

3.1 传统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模式不适合三本学生学习 三本学生的特点:(1)缺乏学习积极性和自控能力较差,多数三本学生经济环境优越,且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长宠爱、娇惯下长大,从小养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进入大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2)理解能力较一、二本学生差,三本学生考入院校普遍分数偏低,基础知识较差,进入大学后接受、理解新知识的能力较一、二本高校学生差,且大多数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思考能力不强[2],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只求领会肤浅内容,而不能耐心的集中精力思考深层次问题。(3)缺乏专业兴趣,医学影像学是以图像为主课程,征象表现复杂,内容繁多,三本学生基础较差和对医学影像学认知不够以及对教学方法不满是导致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有56.4%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或厌恶,有71.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没有吸引力和启发性[3]。(4)三本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能力,善于言谈,喜欢交际,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4]。在活动中、同学交往中有展示自己的强烈意愿。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合三本学生培养,我国三本院校多是依托一、二本大学建立起来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与母体学校共享,教师忽视了三本学生自身特征,采用与一、二本学生无差别的授课模式,让三本学生感到更大的学习压力,学习过程中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于专业的学习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最终丧失学习积极性[5]。教学中发现三本学生成绩明显低于一、二本院校的学生,教师也抱怨、鄙视三本学生,对其失去信心。其次独立的“三本”院校师资队伍多数呈一老一少的“哑铃”形状,老教师因为年龄关系,思维几成定势,年轻教师因为教学经验的不足,圉于书本讲解,都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6]。总之,拷贝一、二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三本学生,忽视三本学生个性,不能激发三本,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情感厌倦,医学影像学教学中三本学生普遍反映影像学实验课累,看不懂病变影像学表现,搞不懂影像检查方法,久而久之,就会放之任之,抵触上实验课,学生厌烦情绪会影像辅导老师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造成教师不会,学生不懂或不愿学的尴尬局面。

3.2 医学三本院校教学改革必要性 三本院校产生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体现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培养向大众化教育转转变,办校的目的满足社会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三本院校是在一、二本母校基础建立起来的,由于惯性,教师会把精英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带到大众化教育中来,甚至用它来指导大众化教育,一、二本院校教师以教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高度浓缩和概括,目的是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缺忽视了三本学生与一、二本学生之间在理解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这必然对三本学生培养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我校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发现二本教学模式不能保持三本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三本院校应进行教学改革,建立适合自己学生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继承抄袭[7]。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深入了解三本学生学习的缺点和优点特点,努力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出适合三本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多的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采取一切有效、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既能保证学到知识,又能保持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 PACS网络与小组讨论法结合适合三本学生影像学教

学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是应用在医院影像科室工作的局域网络系统,主要的功能就是把日常工作产生的各种医学影像图像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在计算机中,需要的时候在一定的授权下能够很快的调回使用,同时具有一些疾病检索、诊断管理等辅助功能[8]。PACS系统病例图像清晰、影像资料齐全,内容丰富,适合小组讨论,PACS系统病例来源于临床病例,实践性更强,更具有挑战性,为以后在医院实习与工作打下基础[9]。PACS系统教学缩短教师备课时间,教师很便捷的在系统内检索、挑选典型病例,在平时工作中还可以添加典型教学病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图片库,极大缩减了教师备课时间。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阅片效率,学生们可以直接在与PACS网络联接的电脑上学习,通过查询功能,直接调取、阅读典型病例教学片,甚至直接阅读病例报告,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少教师工作量[10-11]。医学影像实验课以图像为主,内容形式客观,适合多人观察、讨论。小组讨论法迎合三本学生“爱说话”特性,把小组讨论法引进影像学实验课堂,学生以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学习中,让他们在交谈中、争论中轻松掌握影像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将医学影像学知识和自身掌握的临床医学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发现新问题,自主解决新问题,培养独立思维能力。总之三本学生特点及影像学实验图像形式均适合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学。PACS网络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医学影像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3.4 PACS网络与小组讨论法结合在影像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医学影像学是以影像图像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过分依赖以理论的形式教学,学生感觉影像学枯燥、乏味,对影像学的认识较为抽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以观察图像、结合图像阐述理论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人类认识新事物规律,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前者,所以要重视影像学实验教学,增加实验课学时。PACS网络系统为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平台,在方便老师收集病例、方便施教等同时,也利于学生识别影像征象、组织讨论,实验课学生以PACS系统提供病例为讨论内容,相互讨论中表达、校正自己观点和诊断思路,为以后临床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从中也能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保证。PACS网络与小组讨论法结合在影像实验中优点总结如下:(1)激发三本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教学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小组讨论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课老师围绕教学内容,以PACS系统为载体给学生提供典型图像、经典病例,学生小组结合病史进行影像分析,针对正常脏器和病变影像学表现同学之间相互提问、讨论,对有争论的影像征象运用PACS放大、对比、测量等功能解决,学生之间、小组间交流意见,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2-13],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让学生感觉学习影像很轻松、很有趣,渐渐对影像这门学科产生兴趣,针对教学主要内容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争论中为了个人自尊心、表现欲,他们会在乎发言的正确性,这种相互竞争促使他们自觉的去看书,认真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2)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牢固掌握影像知识。传统实验教学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记忆,小组讨论法刺激学生学习的热情,经过辩论,对影像知识认识加深、记忆更牢,讨论法还培养学生应用影像知识解决临床病变的能力,加深对疾病影像学知识理解深度,有利于培养临床三本学生的综合素质[14]。(3)培养学生乐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小组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感情,增加友谊,改变部分学生内心封闭的倾向,形成开放的胸襟和民主的态度,培养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PACS与小组讨论法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掌握影像学基础知识和疾病诊断分析能力[15]。

第9篇

1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总成绩、病例分析及基础知识成绩比较观察组总成绩病例分析及基础知识高于对照组,两组学生总成绩、病例分析及基础知识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新教学模式认可度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模式,认为这种模式增加了师生互动交流,促进了自主思考能力,对核医学实际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对一些问题有了新的看法;认识到核医学人才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并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能创新性解决临床问题,并注重自己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尤其对核医学揭示器官功能异常方面及肿瘤分子影像很有兴趣,部分学生有表达今后从事核医学工作的可能。

3讨论

核医学是在近代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涉及多学科领域,与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以及众多基础和临床学科高度交叉渗透,而且发展迅速。核医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以教师为主体,全程灌输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应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尤其是对于核医学这种注重应用的科学,寻找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案例教学法代表着当代医学教育中比较新颖、颇有前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案例为基本教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并被证明在核医学教学亦有其有效性。“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等首先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创设最恰当的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质疑”,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中,把学生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文献检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本研究结合两种行之有效经典医学教育教学方法,考虑到严格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实施所受到很多因素(诸如人力、财力等)的限制,并结合核医学教学实际,对病例教学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以“以影像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新教学模式。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核医学影像诊断部分理论教学中应用新教学模式,并在考核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客观题为主并保证每题分值分配合理,结果显示在总成绩方面采用新教学模式的学生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体现临床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病例分析题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较传统教学有一定的提高。对观察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自我能力的提高有强烈的渴望,对核医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兴趣。在临床专业教学中采用以影像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新教学方法为师生互动提供良好的机会,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知识,成为一名终身自我教育者,这也符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适于核医学影像理论教学,可以在核医学影像理论教学中应用推广。

作者:杜补林李雪娜尹雅芙李娜王颖李亚明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

第10篇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学生:上海某高职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学生(在校生200人,毕业生180人)。在校生为12级、13级高职学生,毕业生为11级高职毕业学生;

用人单位:上海市医疗机构用人单位35家中抽取35位医学超声、放射科与心电图室的科室负责人

(二)研究方法

1. 测量工具

根据高职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特性,结合文献研究,通过专家咨询和人员访谈等形式分别编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职业素质认知评价量表,该3个量表均为10个条目,4个维度,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整体感知,分别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校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和录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素质认知情况进行测量。量表赋值均LIKERT五分制。

2. 测评方法

测评职业素质认知评估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法:①设立职业素质认知评估要素集;②确定职业素质认知评估主要素集和子要素集中各要素的权重;③确定职业素质认知评估集;④确定各级指标评分值;⑤确定模糊综合评估值。

3. 调查程序

问卷调查:在某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在校学生中的三个班级中随机抽样200名;在毕业生中随机抽样180名,然后在180名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中随机抽取35个科室负责人,他们均来自被调查单位的超声医学科、放射科或心电图室。在填写前研究人员将研究目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本质介绍给被试,并获得他们的口头同意。每位被试填写每份问卷约需要2-3分钟。

4. 统计软件

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

二、结果

在校生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98.0%;毕业生共发放180份,回收有效167份,回收率92.8%。用人单位发放50份,回收35份,回收率70.0%。其中在校生中,女学生占多数(68.9%),生源地以外省市居多(60.7%),家庭年收入5万以下的占多数(59.7%);毕业生中,女性比例最高(58.7%),年龄在23-27岁最高(49.7%),单位类型以三级公立医院为主(48.2%),其次二级公立医院(33.1%),所在科室为放射科的居多(66.9%),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的占多数(42.4%)。在用人单位调查中,被试来自二级公立医院的最多(38.7%),其次为三级医院(29.0%),被试所在部门为放射科室的最多(67.74%)。

(一)三级指标得分

根据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数据分析,得出三者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评估的三级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如下表1。

(二)二级指标得分

根据表1各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各二级指标的得分,计算结果如下表2。

(三)一级指标得分

再根据表2各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计算出在校生、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认知(一级指标)自评总分和用人单位对其职业素质认知(一级指标)他评总分,计算公式为:

S职业素质认知=职业理想*0.063+职业能力*0.276+职业道德*0.214+整体感知*0.447

三、讨论与建议

(一)职业素质认知一级指标

根据以上模糊评价测评结果,按照上述确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评估集(优(4.00-5.00)、良(3.00-4.00)、中(2.00-3.00)、差(1.00-2.00)),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认知的测评结果均为良,三者对职业素质认知的评价基本一致。

但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的评价要低于学生职业素质认知评价。不管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过高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认知评价持乐观态度,尤其是毕业生。原因可能是高职毕业生初涉职场,普遍处于较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一般都感觉自己经过高职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职业兴奋心态高涨,职业素质认知处于常态乐观状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和工作,渐渐可能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形,现实与期望差距会越来越大,逐渐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导致用人单位对其职业素质认知评价过低。

政策建议:首先,对于高职毕业学生来说,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掌握社会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开发自己独特的职业兴趣,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做好职业准备,降低就业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缓解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实现顺利就业。其次,对于学校职能部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多样化要求,了解和掌握变化中的职场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从而实现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职业素质需求对接。最后,对于学校教育部门,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和完善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完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思路和方法,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二)职业素质认知二级指标

第11篇

核医学是将核技术应用于生命和疾病转化规律研究,进行疾病诊治的一门综合叉学科。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核医学影像设备仅为扫描机、γ相机,严重制约了核医学的发展。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PET)在我国的逐渐开展,核医学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医学影像诊断从单一解剖成像发展为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的融合。2002年引进了首台PET/CT之后,我国的核医学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至2012年大陆地区共有162台PET/CT(PET),498台SPECT,加之各种新型放射性标记探针的出现,使核医学发展进入了分子影像学的新阶段,在肿瘤个体化治疗、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然而,在核医学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以国内已有的PET/CT为例,每台价值均在千万元以上,但利用率相差巨大。统计资料表明2008年PET/CT单机最高检查量是最低者的75倍,即使是同类医疗单位、同种机型、相似工作条件,检查例数也相差3倍以上。从年医疗收入这一量化指标来看,2009年所调查的599个进行核医学诊疗的科室中,占全院年医疗收入比例不足1%者达51.19%。这些数据提示,核医学大型设备的闲置情况严重,新的核医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疾病诊治中的优势,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医学专业人员和临床医生对核医学知识的认知度、接受度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反映出核医学教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核医学教育可分为两个部分,即高等医学院校中的《核医学》课程教学、核医学专业人员及临床医生的核医学继续教育。目前《核医学》课程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核医学》教材为主,而核医学继续教育多通过短期继教班培训的形式进行。然而,现阶段这两方面的核医学教育均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核医学教育中的各种不足:①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无法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②教师侧重于本专业知识讲授,而相关专业知识欠缺;③学科内容广泛、信息量巨大,但学时数严重不足等。其次,对于核医学专业人员和临床医生,由于时间和工作的关系,已很难再接受较为系统的核医学教育,对最新的发展成果知之甚少,即使专业人员所接受的继续教育体系也较为支离凌乱,并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更新。因此,如何加强核医学教育,使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能够自觉应用有关的核医学知识,已成为提高核医学技术应用,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命题。

二、耗散结构理论与教育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由俄国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Prigogine)在熵定律的基础上所提出,并因此荣获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最初这一理论主要是表述和解释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复杂现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后,耗散结构理论已成为一种复杂性科学,其理论核心与方法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谓耗散结构是指特定、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使内部因素突破一定阈值,进而产生涨落,导致系统内部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在于将宏观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按照系统所处的不同状态分为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其中孤立系统由于不与外界环境发生交换作用,在经过较长的时间后,系统内部的紊乱程度(熵)增加,从而使系统处于无序和混沌、并失去活力的平衡态。当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但程度不高时,内部要素的变化较为缓和,相互间呈线性作用,则不会产生新的系统,即为衡态。只有当系统高度开放,并且持续与外界环境进行相互交换,不断引进负熵,使内部要素或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和相干,突破一定的阈值,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则临界点附近的系统内部微小的扰动或偏离(涨落),可能被放大,形成巨涨落,从而引起整个系统宏观上的突变,导致原有无序结构被打破,产生有序的、富有活力的新结构。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为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复杂视野下的教育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进而分析和归纳出有效的对策,指导教育决策,进行各项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复杂性科学的一种,耗散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各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高等教育管理和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也被用于指导医学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三、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核医学教育

核医学为综合程度和复杂性极高的医学学科,其内容涉及核物理学、核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并且正如前述,近十年来核医学学科发展迅速,专业知识更新加快,这对核医学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核医学是核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学科范围具有完整性,另一方面其发展过程又是核技术与医学各学科不断交融的结果。十多年来,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的进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发出许多重要的靶向药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后作为分子探针用于核医学显像,产生了核医学分子影像学。另一方面,现阶段核医学发展也来源于临床各学科对疾病规律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认识程度变得更为真实和清晰,促进了核医学的技术进步。这要求核医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吸收和消化这些发展成果,因此,核医学教育本质是一种开放系统,需从外界持续引起负熵,使之达到远离平衡态,才能构成新的、稳定有序的教育结构。具体而言,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员不仅要求其掌握核医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必须及时了解核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新成果,不仅要求熟悉核医学的有关知识,也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临床学科对疾病认识过程中的新观点。近年来《核医学》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加快,继续教育得到一定的加强,但核医学教育的矛盾依然存在,技术应用不足的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2012年中华核医学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与2009年比较,由于PET/CT数目的增加(2010年为133台),检查病例总数提高了98.42%,但主要局限在肿瘤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77.4%,2010年为74.3%)和健康体检(2012年占总数的16.3%,2010年为18.1%)方面,在心血管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0.6%,2010年为0.9%)、神经系统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3.1%,2010年为3.7%)及其他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2.6%,2010年为3.0%)方面应用较少,SPECT的应用情况类似,而现代核医学影像几乎涵盖人体所有器官系统,这表明大型设备利用的局限性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当前核医学教育这一复杂系统仍然处于衡态,各要素之间为缓和的线性作用,未能实现有效的涨落突破,从而不能形成新的、有序的教育结构,反映到核医学学科这一更大的系统上,其构成未出现明显的改变和调整。

四、从耗散结构理论

寻找改善核医学教育的对策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要实现系统突破,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导致有序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其含义为:①系统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②只有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通过涨落突破进入新的有序结构;③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相互耦合形成整体效应,造成协同和放大,进而发生突变,达到新的有序结构;④开放系统的突变是形成新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临界点附近的涨落一旦超越特定阈值,系统就可能出现宏观上的有序结构。核医学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医学生、核医学专业人员以及临床医生)、教材和教学模式均为系统内部要素,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作为核医学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临床知识,对核医学和各主要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如计算机、网络、影像医学以及临床内、外科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授课,不要仅局限于核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应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

(二)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本科教学中,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或极少接触核医学知识,因此,应着重加强核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在课程安排上,《核医学》教学可考虑在《影像诊断学》课程之后,与《内科学》和《外科学》等临床学科同时开课;在讲授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临床知识和医学影像知识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疾病定义、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核医学技术在临床中的作用及优势。对于核医学继续教育,则应形成定期、有序和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持续引入核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围绕这一教学中心,可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和专家讲授,并与本科阶段的《核医学》课程教学衔接,同时,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三)充分发挥辅助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核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核医学》本科教材的出版周期通常为4年,相对于学科的快速发展则显得较为滞后,且《核医学》教材更侧重于基础性、通识性和专业性,最新进展的内容不足。为弥补这种欠缺,可通过编撰辅助教材加以补充,辅助教材应侧重于核医学的新进展、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性、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和优势。这种辅助教材除可以作为本科教学的补充外,也可以用于继续教育。

(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R24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07-02

中医骨伤科作为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临床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骨科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复杂,疾病的诊断、发展演变涉及许多相关学科;而且目前本学科发展迅速,专业高度分化,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更新,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仅靠教材难以满足。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1-4]。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结合骨科的实际情况,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进行了教学的改革和探讨。

1 充分利用专科网站和专业书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现行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基本上还是沿用课堂教学的被动学习模式,临床医师的培养模式还在探讨中。教学过程仍然是从课本到课本, 中医骨伤科教学培养的目标, 主要是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骨折和脱位的复位手法等[5-9]。而现在的中医骨伤科学教材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内容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和对新知识的渴望。学习的知识、技术不规范,不完整,很难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因此在开始授课之前,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我们选定了与本课程有关的中西医骨伤科书籍,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强大功能,借阅或购买专业书籍,如《骨与关节损伤》、《实用骨科学》、《临床解剖学》、《骨科常见疾病影像诊断学》、《伤科汇纂》、《医宗金鉴》等,并对如何结合课堂教学独立学习进行了讲述。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荐优秀网站,搜索相关知识,进行辅助学习,使学生打开了学习思路,拓展了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技能,使临床教学进入一个良性互动阶段,达到了中医骨伤科的临床教学目的。

2 建立素材库,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中医骨伤科教学和临床解剖学、影像学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随时注意收集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如X线片、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磁共振(MRI)等,并分门别类整理,建立素材库;同时建立解剖知识图片素材库,在制作多媒体课程时加以充分利用[10-12]。

在临床带教中,我们提取素材库中的相关影像资料,对其相关特点,进行讲解示范,如X线片能发现骨密度、骨形态的改变,从而可以显示骨折或脱位的形状、骨质破坏的部位及程度;CT有较高的骨组织及软组织分辨力,可以鉴别疾病的性质,当其应用于骨组织尤其是脊柱的显示时,可以准确的显示骨与软组织的关系;三维重建CT则使图像立体感强,有利于病灶的定位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在显示关节附近的病变、破坏时,可以准确的显示病变的部位及程度,有着其他影像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MRI则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可以显示神经组织结构,有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13-16]。

中医骨伤科学重点强调的是“骨伤”,其中又以四肢损伤最为常见, 躯干、颅外次之, 所以, 根据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学习四肢损伤区域骨的形态结构、肌肉配布、神经支配、血液供应等情况,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部位的解剖毗邻关系,使学生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方法如复位、理伤手法等内容有直观形象认识,加深对疾病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骨伤科常见病的感性认识[17-18]。例如:学习尺桡骨骨折内容时,通过素材库X线图片和局部解剖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不仅复习以前学过相关内容,同时对骨骼与肌肉韧带的解剖关系、骨折复位时的具体手法要求与肌肉附着和骨折位置的关系等这些平时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影像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推动了骨伤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正是由于骨伤科学的发展的要求,推动了它们的进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跨学科知识讲授骨伤科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提高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中医骨伤科是一门临床学科, 其特点是感性认识和临床查体、操作性较强, 而学生长期在课堂接受理论教育, 对于骨伤科知识相对陌生, 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加强感性认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且将感性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骨科基本知识是教学的难点。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功能日益强大,在丰富内容、活跃气氛、诱导思维、使内容直观生动等方面对现代医学教学起到巨大作用[19-22]。

多媒体技术可以达到人机互动的效果,使学生有直观形象的感觉,可以将那些不易表述的知识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收知识。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所包含的信息量大, 能及时、充分地反映骨科学的最新成果, 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将大量的信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呈现给学生[23-24]。学生通过课后拷贝课件复习所学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还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骨性关节炎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一名学生来说,缺乏直观认识和系统了解,单纯凭文字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讲解该疾病时, 可先将其分为概况、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医药认识及对策等内容进行讲述。首先利用图表和图片让学生明白该病的概况和流行学特点,特别是讲述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骨与关节十年”活动的意义,以及人口老龄化与该病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在治疗中优势。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同时利用解剖图片让学生了解关节的解剖结构,关节和周围软组织解剖的关系,在讲述治疗方法时利用相关影音材料特别是手术治疗等内容。直观和形象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明扼要的图文概括了知识要点,以生动丰富的图像替代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描述,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认为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和学的共同发展,相互推动,对摸索出一套既能适应于当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又具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全新的中医骨伤教育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献祥,林燕萍《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调查研究[J].中医正骨,2004,15(10):25-26

[2]夏建龙.中医骨伤临床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206-207

[3]陈波,邹华.中医骨伤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5,11(9):89

[4]卢建华,王维佳,陈华,朱胜良,杨米雄.《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33-434

[5]蔡桦,李钊.提高《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8,14(11):97-98

[6]李桂文,韦贵康,叶军. 改革中医骨伤科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J].高等中医教育研究,1989,(2):42-44

[7]杨小欣.《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模式新构想[J].中医正骨,1994,6(4):41

[8]罗小鹏,李沛.《中医骨伤学》三步教学法探讨[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4): 32-33

[9]赵波,李晟.关于改进中医骨伤专业教学的一些思考[J].实用医技杂志, 2007,13(4):56-57

[10]宗少晖.多学科相联系提高骨科教学水平[J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 ,24 (9) :71.

[11]赵晨光.中医骨伤专业中实施电化教学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1):67

[12]王秀华.《中医骨伤基础》教学方法研究[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95

[13]罗小鹏,李沛.《中医骨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规律探讨[J].中医正骨,1999,11(4):56

[14]王平,赵雪圆.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3):154-155

[15]陶源,徐祖健.中医骨伤科学临床实习教学实践探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14-315

[16]江勋源.《骨伤科影像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204-205

[17]宋波,梁玲,武煜明,杨恩彬,陈普.局部解剖学课程在中医骨伤教学中的作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6):54-55

[18]许本柯,舒先涛.中医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尝试[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1996,6(2):45-46

[19]曹慧.计算机动画技术在中医骨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2):85-86

[20]谷福顺,王爱国.中医骨伤临床教学法初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1):39-40

[21]彭义香,郑军,付燕,等.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2003 ,2(2):42-43

[22]俸志斌,廖小波.多媒体在中医骨伤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