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9 17:3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产权服务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已取得很大的成就。这必将导致图书馆组织机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理以及图书馆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深刻的管理变革。但是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各种载体文献的数字化技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和检索技术等方面,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管理问题仍末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管理越来越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建设必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数字图书馆宏观管理的新理念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它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信息处理等各种技术,将分散于各种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储存,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提供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与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应确立新的管理理念。首先是确立“集成管理”理念。也就是将集成思想创造性地用于数字图书馆管理实践的过程,其核心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规范、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组合,促进各项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与匹配,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效率的提高。其次要确立“知识是数字图书馆管理最重要的资源”理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提倡,人们对社会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增加,客观上要求数字图书馆不断拓宽业务范围,改善服务环境与手段,运用众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开发知识资源。还应确立“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理念。数字图书馆要在未来社会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最重大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将人本管理思想贯彻实施,这也是一项战略性的创新型管理制度。
2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管理
笔者试图从以下6个方面对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管理问题进行阐述。
2.1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包括信息与知识各种要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增殖的过程。数字图书馆本质上是一种面向用户的网络化数字资源体系、向用户提供系统化的有序的知识体系,工作重心也转向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因此,数字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型组织,同时数字图书馆建设也是一项知识创新工程,这就决定了知识管理是数字图书馆宏观管理的必然选择,是数字图书馆管理的首选模式。
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创造管理(是一种开发新知识或替代现有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过程和行为);知识组织管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表示、知识存贮来组织数字图书馆知识);知识检索管理(根据用户需求或问题的实际情况找出可利用的知识,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涉及到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的许多方面);知识服务管理(包括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管理、基于网络的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管理、基于网络的知识创建与知识共享服务管理等);知识资本管理(包括数字图书馆的人力资本管理、知识产权资本管理等)。为了有效地搞好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首先应确定知识开发策略。知识周期包括知识创造、知识采用、知识、知识评价。除此之外,数字图书馆还可利用其他途径来获取知识。购买是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包括购买拥有知识的整个机构或是雇佣拥有知识的个人。租用是获取知识的另一常用方法,一般采取的形式是数字图书馆向某一公司或机构的研究项目提供经济援助或资金,以换取研究成果的第一商业使用权。其次是组建知识型团队组织。知识型团队是一种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数字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由资源建设团队、信息服务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高层管理团队四部分组成。这些团队组织通过相互协作与交流,提高了数字知识的时效性,完善了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改善了领导关系。
2.2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
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不仅要能有效地保证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要能做到有效保护商用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并尽可能使用户管理简单化,从而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因此,采取合适的用户管理模式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至关重要。综合目前有关的研究资料,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合理的用户管理模式应是IP验证加防火墙隔离方式与用户认证加访问授权方式的紧密结合。即对于数量庞大的数字图书馆Intranet用户采取IP验证加防火墙隔离方式进行管理;对于Internet上想利用该数字图书馆商用信息资源的用户和那些常常离开Intranet覆盖范围的Intranet用户可以采用用户认证加访问授权方式进行管理。因为上述两种用户管理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单纯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势必给用户利用商用信息带来障碍;若管理的用户过多,则会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不难看出,它们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因而结合起来进行用户管理,数字图书馆就能有效地解决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和系统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转2.3数字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载体、存取方式及覆盖范围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多媒体、多语种、全球性分布式结构等特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质量。同时,数字图书馆中传统的服务模式被打破,图书馆面对的是不同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馆员知识结构的复合化与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必须得到加强。在信息时代,人们更注意信息的传递,并更多地根据读者需求的满足率及为用户提供选择性信息的能力来评价一个图书馆。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同时也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保持信息服务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某些图书馆领导意识薄略、人才流失、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落后,加之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是太高,这些因素制约着人力资源建设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确定发展策略:(1)以人为本,树立“能本管理”的理念。通过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2)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包括建立增强动力的竞争机制、建立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建立挖掘潜能的培养机制等,激发图书馆员的动机,发挥其内在潜力,通过在职培训或进修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引导竞争朝良性的方向发展。目前主要采取思想教育与知识学习相结合、引进人才与馆内培养相结合、博学与专才相结合、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等方式对数字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
2.4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针对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杂乱的现状,我们应下大力气抓紧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其管理。从宏观来看,可采取如下对策:(1)加强对网上信息的整合与开发,推动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通过对网上信息的整合、处理,使信息上升为知识,从而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符合其需求的直接有用的知识。对于网上的虚拟资源也应该进行整理和链接,作为网上信息整合的一部分。要采取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来获取信息中的隐含知识。受经费、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数字环境下原始专业性资源相对传统资源更加贫乏,因而应在统一的标准规范基础上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开放与共享。(2)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并加强知识库建设。数字资源的加工应强调数字对象的语义结构信息,注意挖掘数字对象之间显性与隐性的关系,通过建立完全的知识概念体系将所有信息资源联系起来。数字图书馆应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技术对原始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更加有序化,并最终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库。重点建设一批重点战略性资源库,同时加快政府信息数据库的建设。(3)加强网络知识服务。数字图书馆应在人工智能、语义Web、数据挖掘等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的协助下,尽快建立网上知识服务体系与信息服务体系。
2.5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管理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体现在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信息资源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信息资源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它实质上是知识产权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上的运用问题,一方面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制约着社会公众的利益。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管理,可采取以下的对策:(1)利用《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许可”合理使用。可以解决部分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如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资源数字化是属于复制行为,若是基于服务的并且无任何赢利目的,也属于合理使用。(2)建立著作权的集中管理组织。通过这一中介,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可以获得有关信息资源建设、传播和利用的授权,从而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我们熟知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人大复印资料等就是通过这种中介组织获得授权的典型案例。(3)与出版社合作取得授权。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者可以通过与出版社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4)建立与数字图书馆建设配套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跃,赋予数字图书馆特定的法律地位以及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的专有权,已经十分必要。只有有了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使数字图书馆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6数字图书馆的战略及标准化管理
数字图书馆建设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处理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些宏观关系,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并成为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将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和服务效果。应当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逐步推出比较完善的标准,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体系,应着重考虑到:数字化信息采集标准;数字化信息组织与存储标准,如数字化信息的分类、元数据标准等;信息检索标准,如全文数据库检索;网络及网络资源标准,如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标准;信息的权限管理与安全标准,如加密、水印技术等;还有文献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及认证体系等其他标准。
3小结
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管理相对较复杂,需要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予以实现。上述6个方面既是数字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相互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共同推动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d-(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
[2]张凤斌.数字图书馆的集成化管理研究.情报科学,2003,21(2):205-207
[3]何立阳,盛小平.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2):112-116
[4]罗光灿,何儒云.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讨.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2)
[5]韦文辉.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21(1):27-28
[6]伍晓星.论复合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图书情报知识,2003(1):14-16
1、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
国务院办公厅于10月27日下发《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方案》文件,要求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此次专项行动。
文件指出,工商、新闻出版(版权)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互联网侵权盗版,重点打击利用互联网、通信网络和电视网络销售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欺诈行为。广电部门要加强对视听节目服务网站播放正版节目的监督工作。
把打击利用互联网等网络销售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行动上升到国家高度,相信互联网的诚信环境会越来越好。
2、《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并开始施行
该《办法》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5月31日颁发的,7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
《办法》对网络商品经营者和网络服务经营者在境内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进行了规范。《办法》规定,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自然人,也需向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经营者提出申请,提交姓名和地址等真实身份信息。这意味着,网上开店正式进入“实名制”时代。
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行政法规,必将对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维护网络市场秩序产生积极的作用。
3、《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于6月14日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办法》自9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非金融机构须向中国人民银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以上的分支机构申请,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后方能开展支付业务。
随着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支付服务的分工细化,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技术广泛参与支付业务,本办法的实施将对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4、央视报道电子商务正成为销售假冒商品的新渠道
据12月13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查处了淘宝一家五皇冠的卖家。侦查员以顾客身份在该网店上买了两件商品,交给相关商标权利人做鉴定,结果两件都是假冒商标的产品。该网店负责人因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已被移送司法机关。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假冒商品的打击力度,然而,销售假冒商品的手段和渠道不断翻新,从原来单一的实体门店向电子商务蔓延。事实表明,电子商务的诚信问题本质上是社会诚信问题在互联网上的体现,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5、《2010年国内网络团购行业信用调查报告》正式
团购是时下最受白领喜欢的网络消费方式。然而,有关团购网站消费保障服务和诚信体系建设备受各界关注,也引发了一些疑问。
为了让行业主管部门和广大消费者了解国内团购网站整体发展现状和信用状况,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联合多家单位开展团购行业信用调查,并正式了国内第一份网络团购行业信用调查报告,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反响。报告显示,截止11月底,国内有一定规模团购网站已达1664家,网络团购行业整体信用得分为63.3,等级为BBB,信用一般偏下。但行业内各团购网站之间的信用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共有近30家团购网站参加了全国整规办和国资委开展的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并获得A级以上信用等级。
6、奇虎360和腾讯QQ纷争
9月起,奇虎360公司与腾讯QQ关于用户隐私的“口水战”时有发生,并在11月双方矛盾骤然升级。该事件关系到数亿网民的用户隐私权、知情权和选择权,在国内整个互联网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该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互联网安全、用户合法权益和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忧虑和思考,也引起了互联网专家、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对互联网行业的法律法规、商业伦理和诚信自律的空前关切。
7、天线视频6名高管因涉嫌侵权盗版被捕
2010年11月30日,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以涉嫌侵犯著作权罪批准逮捕了天线视频法人代表、总裁及其公司其他高管6人。该公司在未经相关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经营视频点播服务,其在影视节目中嵌入广告违法所得收入高达数千万元。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互联网和版权行业涉嫌侵犯著作权最严重的案件之一,社会反响很大。
8、唐骏“学历造假”风波
7月初,科普作家、著名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通过自己微博连续发文,质疑中国“打工皇帝”、前微软中国总裁唐骏在其自传中所描述的论文、学历、以及数项发明专利、海外创业经历等内容涉嫌造假。该风波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重视诚信,自查自纠”的。
微博作为新兴的极具影响力的网络传播手段,将进一步发挥网民的社会监督作用。
9、伊利“QQ星儿童奶”遭网络恶意攻击事件
警方证实:7月14日,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为了谋求不正当利益,雇佣北京一家公关顾问公司,利用互联网制造针对伊利“QQ星儿童奶”有关性早熟的虚假信息,以不同身份故意歪曲事实,煽动网民情绪,对竞争对手有预谋地进行攻击和诽谤。
网络日益融入现实社会,已经成为民众表达意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防止网络沦为某些公关公司和利益集团的私有工具,从法律和制度上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监管成为当务之急。
10、网络论坛曝浙江多家医院收受回扣
3月5日,浙江温州多个论坛曝出温州医学院《附二医60多位医生涉嫌受贿》帖子,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重大发展机遇,加快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本意见所指的服务外包,是指国内外的各类公司和经济组织等服务发包商基于集中核心业务、节约成本等目的,通过签订服务合同的形式,将包括软件研发与技术、业务流程、创意设计在内的研发、运营和维护服务,委托给我市服务外包提供商处理的一种服务贸易形式。当前,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依托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抢抓国际分工新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2.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为契机,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专业人才建设为支撑,以法治为保障,以“基地城市+示范园区+重点企业”为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全面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环境,积极发展离岸外包,大力发展境内外包,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发展,使服务外包产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支柱。
3.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推进。不断优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人文法治环境、生态宜居环境,全面推进承接离岸外包、转包和境内外包统筹发展,培育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推动形成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地。
——坚持突出重点。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利用外资的新途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新途径,重点发展国际服务外包。
——坚持人才为本。把专业人才作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培育、吸引和集聚一批服务外包领军人才和一大批管理、技术专业人才,建成一支梯次合理、充满活力、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坚持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重点鼓励和扶持企业在承接外包业务同时,坚持自主创新道路,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
4.目标任务。争创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加速集聚服务外包企业,加快扩大产业规模,到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服务外包产业总量达到30亿美元,初步形成服务外包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200家海内外著名公司来*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全市服务外包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进入全国服务外包1000强的企业100家。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20万人,使*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重要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之一。
二、积极构筑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载体和公共平台
5.全力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加快推进“*离岸服务外包基地”、“*软件外包产业园”和“江苏基础软件园”建设。积极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重点在*高新区、滨湖区、锡山区等地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各有侧重地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吸引跨国公司、境内外机构及个人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对入驻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国内外著名服务外包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和培训机构等,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和土地的,由所在区给予适当优惠或补助。
6.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推进我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内外包服务技术平台、电力系统、网络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配套,建设稳定供电系统和足够带宽的国际数据通信端口。完善IT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多宽带通信设施;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充分考虑网络系统和国家经济安全,争取引进国际运营商;鼓励主要电信运营商增加带宽、优化数据流向,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软件外包出口及国快*空港建设,与周边空港联手,开辟东南亚主要服务外包国空中航线,构建方便快捷、催化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国际化交通网络,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7.大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服务外包网,重点打造企业信息和人才信息两个子平台,健全信息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设施。建立公共测试中心、公共数据中心、公共实验室、业务解决方案中心、企业交易平台和业务投诉平台,对国家级、省级、市级以上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内服务平台的建设,分别给予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平台建设补助,大力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平台建设。
三、大力建设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队伍
8.大力引进培育国内外行业高端人才。积极吸引海内外具有从事国际服务外包经验和熟悉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高级人才来我市创办或就业于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企业所聘任的境外、国外高级管理人员,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贡献大小给予奖励,期限不超过5年。对在我市落户的各类服务外包优秀人才,其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保健、户籍迁移、出入境管理等由所在地政府及公安部门优先安排,经认定后可按照《*市关于进一步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的试行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其按规定享受的政府奖励或补贴在政府人才专项资金中予以安排。支持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锡创办服务外包企业,特别优秀的经认定后纳入全市“530”人才计划,给予相应支持。服务外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因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及商务活动需要一年内多次出国(境)的,可在办理因公出国手续时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的办法;对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技术和管理人员,可以申请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的访问签证,市外办、公安等部门提供必要的便利服务。对我市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做出特别贡献者,每年评选出一定数量人选,给予表彰和奖励。
9.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制订人才培训规划,进一步优化人才培训体系,构建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多元化、多层次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各类人才需求。发挥我市高校优势,整合相关学科资源,设立服务外包研究方向,加强相关课程设置,加强技能培训,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智力支持。鼓励跨国公司和服务外包企业独立或与教育机构合作创办专业培训机构,在我市开展服务外包培训。建立服务外包和软件培训院校,推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实训学校和基地建设。拓展人才发展资金的使用功能,加大支持服务外包人才综合培训的力度。
10.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力度。积极接轨商务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用足用好国家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业资金及省市相关鼓励政策,对国家、省级资金支持的服务外包培训项目,地方政府给予1:1配套。鼓励和支持服务外包企业按照“外语+软件+专业”(即“1+1+1”复合型人才)模式,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实训。所需培训费用,由政府按该培训企业实际使用培训人员的数量给予补助,直接补贴给该培训企业。积极引导教育机构按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鼓励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服务外包“订单式”人才培训,以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各类人才需要。
四、努力培育和壮大服务外包企业集群
11.推动服务外包企业技术升级。通过对改造项目进行贷款贴息支持等方式,推动企业在技术层面上的升级,提高企业承接外包业务的能力和水平。企业承接外包项目自用设备进口,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按规定申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鼓励服务外包类企业与国际化企业开展合作,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研究开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上述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等技术开发费项目,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服务外包内资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企业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企业购进软件,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适当缩短,最短为2年。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内资企业的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取得的收入,其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企业所得税。
12.鼓励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服务外包企业申请专利提供资助。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符合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的,可享受国家及本市促进品牌发展的资金扶持。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经认定后,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同等税收政策,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生产性企业货物出口的相同政策。服务外包企业,因生产特点无法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或不定时工作制。对服务外包企业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在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2.5%的部分内,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用好国家开发银行与商务部合作的相关政策,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采购设备、建设办公设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等提供政策性贷款。服务外包企业可优先申请使用省外贸发展资金,按时还本付息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给予一定贷款利息的资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优先安排服务外包企业。
13.加快引进国际国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加强对国际知名服务外包企业的分类研究,有的放矢开展招商,努力吸引国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投资*。对本市新设立的服务外包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国际国内知名服务外包人才中介机构、经认定的专业技术培训机构,自开业年度起,视其对地方财力贡献大小,在五年内由同级财政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积极探索以并购、参股、联营或其他方式,与国际离岸外包公司合资合作。对引进全球服务外包百强企业、国内服务外包前20强企业的,给予一定奖励。
14.重点支持企业发展离岸外包业务。大力支持企业发展离岸外包业务,进一步承接上海辐射,努力成为上海“中国服务外包合同中心”的转包基地。支持我市服务外包企业争取商务部扶持出口型企业研发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政策支持。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外汇管理政策支持力度。设立服务外包企业绿色通道,及时解决企业外汇登记、并购、股权转让过程中涉及的外汇管理问题。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服务外包企业可将外汇收入的20%留存在境外,用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和业务发展。经外汇管理部门核定服务外包企业累计结汇总额,在此范围内,预收外汇收入可直接办理结汇。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和承接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外包业务,并分别给予资金补贴。对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国际招商推介会和专业展会,按不超过参展费用的50%给予资助。
15.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开展资质认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申请相关国际认证或认证升级,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ISO20000)认证、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认证等。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相关国际认证,包括当年获得国际认证或认证升级、随后两年维护并进一步完善该项认证,取得每级认证后可申请一定的资金补助,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认证费用的50%,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五、不断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的法治与政策环境
1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和行业规范,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设立市级“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并在服务外包基地和示范园区建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点”,集中受理对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侵权的举报投诉和咨询服务,加大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依法严惩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积极利用*(国家)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园的优势,服务外包企业可通过专门通道直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申报专利。将符合条件并具有知识产权工作优势的服务外包企业列为*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对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具有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给予一定奖励。
17.设立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到2010年,全市每年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资金规模达到1亿元。服务外包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服务外包培训;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认证、企业认定及企业产品认定、企业市场开拓;服务外包信息及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外包知识产权项目奖励以及服务外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18.优化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在市“三谷三基地”领导小组统一协调下,推进各方面工作。各市(县)、区要做好本辖区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各项服务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大力支持,形成政府宏观引导、部门密切配合、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186-01
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计算机系统的科学应用,将其作为核心基础,进而真正实现了电子信息科学管控,令信息处理更加优质高效,是一类综合复杂的学科。由实践应用视角来讲,电子信息工程将对众多价值化信息的处理与收集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借助现代化技术,对各类信息电子设施、数字化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应用,完成有效的集成化处理。尤其是在当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电子手段不断发展及全面更新的环境影响下,电子信息工程全面渗透至较多行业领域之中,完成了科学高效的实践作业。为良好的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科学应用,我们应对有关的现代化技术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并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技术保障以及基础支持,优化背景条件。因此,本文就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现代化技术展开探讨,对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科学应用与优质发展,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服务应用
1.工程造价领域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
当前,工程造价管理服务实践中,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相关技术的实践应用涵盖,基于互联网系统为基础背景,创建包括内部外部与内外相互联络通讯的网络系统平台,将其作为核心基础,并借助自动化办公系统相关手段的科学应用,实现提升工程造价综合管理质量的核心目标。同时,还可通过科学的应用有关工程量与钢筋消耗分析研究软件,进而以达到提升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指标评估准确率目标。再者,可借助优质高效的数据库技术手段,创建收集汇总指标与相关数据标准的分析研究系统,实现对各类完成工程量的积累管理目标。另外,还可借助信息网络系统上传有关信息数据,令其成为获取优质信息的有效途径,令加工处理完成的数据应用在对项目工程预决算的成本造价管控以及编制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中。
2.公路建设领域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
通过对高级别公路工程信息数据综合体系结构展开深入分析不难看出,较多信息数据直接创建于相同数据库系统之中。而公路工程项目参加建设施工的相关人员针对数据信息的应用需要却包含一些差异之处。因此,利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则可快速的对公路桥梁项目工程施工建设阶段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准确计量,明确有关进度数据、工程质量信息与经费数据。还可圆满的完成对工程量信息数据标准的取算任务。
3.日常设施信息化工作中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群众,对高端信息化生活质量、环境条件要求的持续丰富、快速发展, 较多日常设施需要逐步着眼在对各类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挖掘以及科学应用。例如,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电冰箱内部恒温调控体系,电视机内部数据网络应用体系等,均需要用到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再者,车辆之中的电子系统也需要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而保证令车辆的系统整体运行服务状态调节到最佳的标准。
二、优化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科学策略
1.实现服务与产品的逐步融合及全面创新
有关工作人员应明确意识到,实践工作中应最大化确保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安全可靠以及科学有效性。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推进研发制造设备产品同有关企业单位以及移动通信服务运营商的全面交流沟通与有效协调运转,进而最大化的完成相关现代化服务同信息产品的有效融合以及全面发展创新。依据该类方法,还可令有关行业的工作领域、研究工作系统、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良好的创新与完善。
2.持续扩充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发展领域
为持续推进我国当前整体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完善以及持续发展,应由政府有关机构做起,持续的扩充有关项目工程的经费投入。由政府单位角度来讲,则应由投资途径与融资管理渠道两层面努力,创建专业意义层面的电子信息项目工程领域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基金。应从充足的资金投入保障入手,进而持续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发展领域实现健全、完善以及快速发展。要想在现代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企业就必须加强电子技术的发展创新,优化投资结构。支持和保障电子信息现代化地关键技术突破,促进自主创新战略工程地发展,要实时跟踪相关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动态,同时也要支持企业运用重大电子信息项目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来建设技术创新地联合体,实现有关服务和电子信息工程产品总体水平的提高,使企业产业结构能够优化升级。我国现代化技术要想得到良好地发展,需要将加强产品地自主研发力度、能力、技术结合起来。同时,构建相关知识产权的战略,推行知识产权战略地科普。使得我国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以提高,同时还要完善相关地方知识产权以及法律法规,并且加大知识产权违法处罚力度,信息技术创新者地创造热情得以提高。
结束语
通过实践证明不难看出,针对我国来讲,现代社会逐步加剧的市场竞争,令各类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令生存状态更加稳定,经营更加科学有效,便应下大力气扩充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经费投入以及研究开发工作。应实现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推进其同企业生产研究产品的全面融合,进而完善企业产业结构,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科学目标。总之,本文就相关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当前社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全面应用,创建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环境,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强.新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z1):204-205,221.
【关键词】山东;科技园区;机制体制创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能否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作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山东科技园,经过多年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现出蓬勃、规范的发展势头,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的重要载体。然而,在以质量求发展的今天,山东42家科技园内外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山东科技园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体制机制改革,走创新发展之路。
一、新形势下山东科技园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多年来,科技园区在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山东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在新时期,山东科技园的机制体制存在的弊端与制约因素已成为园区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亟待解决。
1.科技创新能力低。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应用技术的突破是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园成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缺乏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园的发展就很难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特别是缺乏与其他成功科技园的国际竞争力,必然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落败。硅谷的成功建立在以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的突破基础上,剑桥科技园的成功建立在以剑桥大学国际一流的电子信息与生物技术创新基础上,而台湾新竹科技产业园的成功则是依托美国硅谷的创新成果在新竹园区企业的产业化应用转化基础上,科技突破与技术创新已成为保证科技园高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如今,山东科技园发展缓慢或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科技创新的结果。缺乏充分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个追随者,丧失了领军者的先发优势,尽管并非完全不可行,但却难以抢占国际高科技产业链的高端市场,沦为其他区域科技创新集群的“打工仔”。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园的成功不仅要有充足的科技创新成果,同时也要实现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现今,山东很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制约科技园高科技产业集群的重要环节,缺乏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有效的转化机制是很多不成功的科技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不仅需要系统的政府政策支持,也需要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配合和互动。在多数情况下,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并不适应市场化运作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需求,而需要建立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来确保科技成果与高科技企业的无缝对接。
3.缺乏独特的人文环境。创新文化与创业精神是硅谷等诸多科技园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孕育和培养很多高技术企业的重要社会文化基础。一个科技园如果缺乏深厚的创新和创业文化,其成功发展的机率必将大大降低。剑桥经验表明:政府推动创新技术集群的尝试必须与当地特定的历史、社会与空间环境相协调,成功的集群需要建立在现有的力量,主要是大学研究与科技领先基础上,其他地方很少有如此适宜的条件。体现创业与创新的社会文化背景“厚度”是加速推动科技园或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力支撑,而山东的科技园区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近乎于无。
4.公共投资强度较弱。一个科技园的成功发展离不开三个环节,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和规模化生产,其中除了生产阶段主要由企业或私用资本投入外,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转化和企业孵化环节都需要政府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投资的支持。目前,山东政府对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研发与创新的投入相对重视,也投入了相对充足的公共资金,但对于联系科技创新与市场化生产的中间环节普遍投入不足,这成为诸多科技园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不足的障碍。此外,支撑科技园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的突破也需要大量的公共资金支持,没有雄厚的公共资金支持,不仅难以吸引高端人才,也很难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如何与民间投资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强化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有限的公共资金的利用效率是山东科技园管理机构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5.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是科技园的重要目标,但高技术产业所具有的特有属性对资本市场的要求特别高。然而现阶段,山东大部分科技园的资本市场仍以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传统资本市场为主,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特别是针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转化早期的种子基金,如天使投资者,造成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不足,直接对高科技产品开发与市场化生产形成制约。
二、山东科技园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1.优化创新园区的企业培育模式。第一,加快母公司的引进与扶持。发挥山东科技园的基础科研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到园区建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同时加大对现有中小型高技术公司的培育扶持力度,使其尽快成长为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引导作用,利用其知识溢出效应,鼓励大型企业的科技成果转让、内部人员创业以及与当地中小企业建立合作或合资创新型公司,重点对大企业内部的合作研发成果或产业转让成果进行奖励。第二,制定重点鼓励产业名录。围绕各科技园的发展定位,结合各区域建设重点与主导产业选择,在山东重点产业目标基础上,制定各科技园重点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目录,短期以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技术为主,中远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开发为主。第三,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逐步形成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投资创业环境。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培育与发展的投融资、税收、保险与管理体制,打造“科技创新企业-风险投资-经纪公司-保险公司”一体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联动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科技创新企业的创业风险。设立“产学研”保险基金,对市场化开发风险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和创新企业实施资金补助,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建立园区中小企业年度奖励制度,对重点领域科技成果实现市场转化的新创企业实施奖励。第四,构建专业中介服务网络。鼓励和扶持面向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服务的专业中介机构的引进与发展,包括科研外包、中试外包、专利申请、技术转让、法律咨询、融资服务、证券保险、人员培训、市场咨询、管理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企业,围绕高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品制造与服务在园区内形成一个完善的专业化服务网络,为企业创建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
2.打造园区的科技创新集群。第一,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在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等部门支持的同时,各科技园区应以现有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先期整合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力量,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联盟。同时,依托驻园科研机构以及毕业后在国外科研机构或组织工作的人员,主动与欧美等科技强国的科技机构与科技高端人才建立联系,通过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纳入区域科技创新联盟。建立由国际知名科技专家领衔的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对科技创新联盟的发展和未来科技走向进行不定期的研讨,以及定期邀请技术领域的专家到园区参加各类高峰论坛。第二,推动校企共建科研平台。发挥现有科研机构在科研、人才方面和企业在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合作研发平台。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技术试验室、工程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支持科技人才参与企业研发与产品设计,并通过以成果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或依托企业领办法人经济实体。鼓励企业向科研机构委托或分包科技研发项目,以及共同申报国家支持的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省、市科技创新资金向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倾斜,并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进行适度的资金补贴,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第三,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模式。在建设园区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等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基础上,通过产学研共建研发机构、合作研发、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与技术入股等多种合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积极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开拓产学研互动、技术转移与科技信息交流的新工具,创建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研发种子基金、研发外包、联合研发、有限合作伙伴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第四,实施技术管理模式。鼓励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以标准制定为导向,面向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开发需求,实施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科技创新项目的设立、研发方向与技术应用要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将科技成果研发过程纳入全球技术研发产业链,充分发挥自己的科技能力和资源优势,选择具有较强市场开发潜力,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原始性创新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联合攻关,以求在特定产业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
3.建立完善的园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第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从事应用性研发,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技创新。帮助和促进企业利用国内科技成果和自身创新技术,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经营品牌、在国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依托政府资金支持,围绕军工产品开发和政府采购,加快高科技自主产品和品牌建设。围绕科技产权保护,建立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主,地方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或规定为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明确科技创新成果的所有权、让渡权和收益权;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转让规制体系,探索建立新型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机制,结合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制定符合科技产权特点的保护体制,形成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申请、持有、转让使用制度。推进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第二,创新国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现有的国有知识资产管理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定价机制,保证国有知识产权的合理转让。制定可以共享的知识产权判别标准,建立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实现行业内信息与知识的自由流动。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予大学、科研院所拥有完整的国有知识产权所有权、经营权和让渡权,同时强化其承担成果转化的义务和责任。完善现有的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和转让制度,赋予科技成果发明人更多的知识产权转让权益,并简化知识产权转让程序,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知识的溢出效应。
4.构建高效的园区投融资模式。第一,引导设立“天使基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各类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入驻各园区,加速企业的成长过程,加大对中小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扩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成立园区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补贴、担保和合作投资等多种形式,发挥公共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鼓励常规风投基金和民间资本建立天使投资基金及各类种子基金,满足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需求。第二,建立新兴产业培育基金。由政府出资,建立新兴产业培育基金,针对列入重点产业发展名录的产业领域,与风险投资基金配合,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原型设计以及产业化生产各环节进行支持,特别是针对新兴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新兴产品设计阶段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园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第三,立中小企业扶持基金。建立中小型企业扶持基金,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私有与民间闲置资金,建立面向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的中长期扶持计划,按照其研发投入按比例进行研发资金补贴,比例不小于5%,并为中小型创新企业的研发投入提供低息贷款,还可通过股票期权等形式偿还。鼓励国有与民营银行在园区内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分支机构,实施单独考核和奖励,提高风险容忍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外包贷款等;创新科技资本市场,通过集合债券、高风险债券以及集合资金信托等方式,增加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融资渠道。第四,建立完善的企业征信制度。成立园区企业信用联合会,引入信用评级和征信管理公司;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将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成长性、创新性和诚实经营行为作为重点考虑内容,纳入政府各类公共基金和补贴政策的评价指标;由政府主导搭建信用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制定园区《企业征信管理条例》,对表现优良的园内企业进行税收、融资优惠,对不合格的企业实施清退。
5.创建科学的园区管理体制。第一,设立科技园区公共论坛。由各园区管委会牵头,围绕科技园发展大局,设立公共论坛。邀请园区建设相关各方,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类生产与服务企业、职能管理部门、地方社区以及各类产业协会和居民组织代表,定期举办研讨会、听证会和联谊会等多种形式的公共论坛,就园区发展规划、项目实施、城市建设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信息通报和征求意见,了解科技机构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发展问题并加以及时解决。建立不定期的一事一议联席会议制度,对某项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进行务实、高效衔接,落实部门责任,确定专人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加快项目实施。第二,组建园区管理服务公司。各园区应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专业管理服务公司,负责园区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的运营管理,与工商、税务、质检、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一起,建立“一站式”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园区专业分工管理体系,实施分区管理,对科技创新区、产业开发区和生活居住区实施错位管理。调整园区管理定位,突出园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功能,为科研机构和创新型科技企业提供一个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第三,研究编制园区指数。充分借鉴美国“硅谷指数”编制经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指标,产业发展规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关联指标,以科技与产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企业培育与发展潜力为辅助指标,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区域创新集群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园区指数”,并将其打造成一个体现世界科技创新能力和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标准指标。
作者简介:
许春潮(1966-),男,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讲师。
一、服务外包简介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外部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以便更好地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经营活动,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InformationTechnologyOutsourcing)、商业流程外包BPO(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和知识流程外包KPO(KnowledgeProcessOutsourcing)。服务外包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的特点,能实现外包企业低成本、高利润和高质量服务的需求,同时有助于东道国提升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全球的服务外包从IT和软件领域兴起,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服务外包的范围逐渐扩展,涉及了金融、销售、财务、人力资源、顾客服务等领域。美国公认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作者ThomasL.Friedman将这种新型的合作形式归于令世界变平坦的因素之一。在其被称作“21世纪简史”一书——《世界是平的》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印度的服务外包:印度人承接了美国各州和联邦政府的很多财务外包工作;很多投资公司将最基本的投资分析业务外包到班加罗尔;在印度的呼叫中心,可以看到一个大房间里很多大型跨国公司的小工作间:戴尔、微软、DELTA……呼叫中心的接线员们通过电话向世界某个区域的客户推销、接听客户的投诉或是咨询……
如今,中国、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新兴市场国家也正成为日益重要的外包承接国。
二、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现状
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起步较晚,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中所占的份额较小。加拿大研究和咨询公司XMG调查数据显示,中国2010年外包业务预计将占全球外包业务的28.7%,外包额为357.6亿美元,与印度所占的43.7%份额仍有差距。我国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地。日本是目前中国离岸市场业务的最大发包方,美国次之。此外,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也是内地市场非常重要的业务来源。
目前,ITO是中国服务外包业务承接的主要类型。但是,我国的BPO业务至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服务商还是以数据处理、事务外包为主,能够承接高端服务的企业很少。
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速度很快。最近5年来,我国外包产业执行额累计达到了320亿美元,其中离岸金额达到245亿美元,形成服务出口的新型贸易方式。商务部资料显示,2010年的1~7月份,我国新增1,855家服务外包企业。到2010年12月30日,全国服务外包企业突破1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00万,预计2010年全年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金额可达150亿美元,同比增幅达50%。
为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升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商务部和其他部委认定了14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3个(大庆、无锡、南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认定苏州工业园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大连、深圳、广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南京、西安、济南、杭州、合肥、南昌、长沙、大庆、苏州、无锡、厦门等21个城市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0年8月,政府公布对上述示范城市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以鼓励服务外包的发展。
三、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竞争力研究
(一)承接之优势
1、劳动力成本低廉。在服务外包行业中,人力资本是最主要的投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推动了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吸引跨国公司将其服务项目外包到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与曾经是世界上最大接包国的爱尔兰相比,我国离岸外包行业人员的工资仅仅是其的1/5。与印度相比,虽然如今我国的很多一线城市相关人员的薪酬已经高于印度,但我国地区差异较大,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平均工资还是低于印度。
2、基础设施健全。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是服务外包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发展指数的评估,我国的排名和得分逐年上升。与其他服务外包承接国,像印度、菲律宾相比,我国在宽带接入、高速互联网使用、向主要软件基地供电方面都居于领先地位。
3、地理联系紧密。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某些地区和亚洲的一些发包国家(日本、韩国)邻近,从而相似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承接相关的服务外包业务。例如,地处东北亚经济中心区的大连,与日本、韩国邻近,受到上述两国软件服务外包的热衷。据统计,日本和韩国在大连的投资额累计约110亿美元,是大连吸引外商投资额的1/2。
4、制造业的基础。我国在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多年运作,与政府、企业等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对我国的政策、文化、市场等更深入的了解,都为承接跨国公司转移到我国境内的服务外包业务增加了筹码。
(二)承接之挑战
1、企业竞争力较弱。国际上大型外包项目一般给上千人规模的企业来承接,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集中度不够高,很多企业的规模还很小。2008年我国超过3,000人规模的外包企业有12家。尽管近几年,我国外包企业的规模渐渐扩大,但与印度动辄上万的外包企业规模相比还相差甚远。而且我国服务外包市场分散,服务外包企业的数量较多,但实力和规模差距较大,排名靠前的大多是外资企业,如IBM、CSC、HP等。
此外,获得国际资质认证也是企业承接能力的标志和与国际接轨的一种途径。对于服务外包中的软件外包,美国政府和大公司往往要求外包企业要有CMM3或以上等级的资关于企业业务完成质量的认证,从低到高分为5级。相关的认证还有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和ISO20000(IT服务管理规范)。
中国外包企业积极争取相关国际资质认证,从中国企业通过ISO2000认证的情况来看,2008年3月有14家获得认证,截止到2010年10月,已有95家企业通过此认证。通过的数量在全球排名位居前三。但就通过CMMI认证的情况看,中国大多数企业处于CMMI2~3级水平,而印度则大多处于3~5级水平。截至2009年底,中国通过CMMI认证的企业中3级或以上的企业占88.73%,印度则占96.65%。其中,印度已经有189家软件企业通过了CMMI5级认证,占其通过认证企业总数的37.2%,而中国通过CMMI5级认证的企业只有48家,仅占中国通过认证企业总数的3.98%。
2、缺乏服务外包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外包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创造性的特点。离岸外包作为服务外包的重要分支,对从事服务外包人员的“国际化”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是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承揽和开展的重要因素。
而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较难适应这种需求。英语教学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应试,更侧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缺少语言交流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相关技术专业也往往重视科技教学,忽略了语言方面的培养。外语专业的学生缺少专业技术知识,不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而且也满足不了服务外包人力的需求。这就造成了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又有较强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行业的高端人才更是稀缺。
3、缺少信息交流渠道。我国目前已建立了软件行业协会,为推动软件外包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与印度的软件和服务公司全国联合会(NASSCOM)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NASSCOM是印度信息技术和软件业最具有影响力的组织,拥有1,100个会员,其中200家是全球性公司。其免费为公司提供详细可靠的分析信息,包括年度报告、市场调查分析数据、供应商的档案等。促进了印度本土企业和欧美软件发包商的交流和合作。而我国缺少这样有效促进合作的交流平台,很多国际发包公司发觉要找中国的外包企业的英文资料信息非常困难。这不利于我国企业对国际外包业务的承接。
4、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国际服务外包中,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包方非常关心的问题。目前国际服务外包的很大部分是基于IT技术的外包,涉及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渗透在外包的各个环节中。欧美软件发包商在选择承包商时,对于东道国的相关的法律和监管有着较高要求。
我国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国相关的法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的条例与WTO框架下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又有诸多的不一致。相关的执法措施以罚款为主,执行强度较弱,并不能给予发包方良好的信息安全保护环境。
四、提升我国承接服务外包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人才培养方案。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服务外包承接力密切相关。要培养出复合型高端人才和技术适用性人才,需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需要我国重视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有关专业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二是政府和企业合力为从事服务外包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平台,实施“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三是招募留学归国人才与技术人才加入服务外包行业中来,进行团队整合,快速提高整体承接能力。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社会服务功能 实现途径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近来已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肯定的观点认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是一种创新服务模式,是图书馆深化改革,面对新形势下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以专业化的服务水平宣传图书馆形象、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改善员工待遇、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等;否定的观点认为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机构,谋求经济效益有悖社会教育职能,会导致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疏忽本职工作。然而,纵使理论界至今仍争论不休,某些先行者已经开始尝试面向社会服务,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不乏遭遇尴尬局面的例子。其实,从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可以总结出,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不能一概而论,要量力而行,同时要定位自己,选好服务的主题和方式,这才是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要认准自己的能力,找准特色,定位好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1.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功能探析
1.1有计划、分步骤、多渠道地向社会读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保证满足本校师生文献借阅需求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馆藏数量,人员配备情况,可以有计划、分时段地为社会读者提供外借或阅览的服务,比如利用假期时间对外借阅,把流通量小的文献资源对外开放等。
1.2面向基础教育群体提供图书文献信息服务。
目前的中小学普遍存在图书资料不足的现象,而师范类院校图书馆的教育类文献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图书馆可以向中小学师生开放。比如,可以办一定数量的借书证,或者馆内开设专门的资料室等,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
1.3提供史志、年鉴、工具书等的参考服务。
高等院校一般建校历史比较悠久,图书馆藏有大量的古籍资料、历史年鉴、参考工具书等,可以充分利用古籍资源丰富的优势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查阅、复制、传递服务等。同时,为了提高服务层次,还可以对这些古籍资料进行专门的整理编纂,或者数字化,以及承接古籍整理项目和课题研究等服务。
1.4提供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服务。
利用学校数字资源丰富、网络共享的优势对社会零散学习者提供网络课程。这个问题牵涉到数字资源使用范围和权限的问题,需要和数字资源开发商协商。
1.5定期举办文化论坛、专题讲座等,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
图书馆可以定期邀请各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讲学,举办文化沙龙等,宣传科普知识,弘扬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6开放电子阅览室,为社会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献检索平台。
一些社会科研工作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单独购买数据库,图书馆可以向他们提供科技文献资源的检索、传递服务,或者开放电子阅览室让他们自己查找文献。
1.7面向社会提供科技查新、专题检索服务。
图书馆可以借助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专业数据库,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及专业齐全、知识结构合理的查新员面向企业开展科技查新项目服务。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项目委托,从项目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中期成果、直到成果验收,开展整个过程的文献检索专题服务。
1.8面向企业、地方提供特色专门信息数据库建设。
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馆藏特色优势,结合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和当地相关部门联合建设特色的专题文献数据库,深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同时图书馆还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为企业建设专门的、行业的数据库。
1.9面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创造、诉讼等检索和咨询服务。
据统计,95%的发明创造首先在专利文献中出现,因此,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及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企业的创新、研发更离不开以专利信息为主的知识产权信息的支撑。虽然知识产权文献信息都是公开的,但随着专利申请量的逐渐增多,大量的信息给企业的查找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知识产权信息是规范的和有规律的,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需求大部分要靠专业人士检索、分析、提供咨询,这是未来信息咨询行业的一个巨大市场,图书馆要利用优势抓住机遇。
1.10面向社会提供行业分析报告。
借鉴社会上信息咨询公司的模式,图书馆利用高校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聘请校内学科的专家顾问组成行业分析团队,向社会提供行业分析报告。
2.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途径
2.1整合资源、依托信息咨询部、组建社会服务部。
面向社会开展服务,无疑会给高校图书馆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在人员分配、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会产生新的矛盾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是成立专门的对外服务部门,专门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对外开展以知识信息的传递为主要特征的有偿服务,这是图书馆做大做强对外服务的基本保障。
2.2汇集人才、打造专业化、专门化的工作团队。
从事好对外服务工作既要有专业的人才,又要有专门的人才,既要有专业从事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分析利用的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又要聘请校内学科专业的专家当顾问,要有从事信息资源开发需要的技术人才。专门人才包括从事对外服务管理的人才和对外服务的营销人才。
2.3多形式挖掘整合信息资源,充分保证资源优势。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做好对外服务的三大保障之一,也是图书馆对外服务的优势之一,但是由于电子资源数据多,而且价位普遍较高,以图书馆有限的经费不足以购买齐全的。这就要多形式整理利用资源,可以通过和别馆联合购买、或者通过在其他馆内开通端口的形式访问。
2.4明确任务,量化考核,以公司形式运作社会服务部。
既然是有偿对外服务,就要追求经济效益,就要有工作目标,就要量化考核。所以最好的机制是部门设置,公式化运作。部门主任履行总经理职务,负责全面对外服务工作,下设负责市场营销的,负责财务的,负责项目实施的,以及负责质量审核和技术保障的等。制定好工作条例和工作规范,做到任务明确,各司其职。由于图书馆编制的限制,有些人员可以外聘,比如负责市场和技术保障的人才可以人事聘任。
2.5培训馆员、转变观念,变被动委托为主动上门服务。
对于欲进入社会服务部的人员先要进行培训,不只是技术和业务的培训,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要打破原有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摆脱被动服务的意识,主动上门推销,甚至利用各种形式进行营销。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本馆在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的独特价值,才能为社会提供满意的信息、知识产品。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可行的功能及实现的途径,是可行的,具体的。实施不仅要面临舆论的压力、体制的限制,还要面临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巨大障碍。总之,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助推经济、传播文化的方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偏离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责。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保障
0.前言
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迅速、科学技术则逐步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成为发展快速的领域之一,其核心效用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全面重视,并发展为强化国家安全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电子信息行业主体以信息产品作为商业发展的动力与资本,其业务技术的逐步集成以及产业链的整合分化发展方向更为显著,同时行业发展的界限更为模糊。因此应基于产业链针对行业管理手段、实践模式进行持续的探索与创新发展,方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创设显著效益。
1.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状况
新时期,电子信息行业逐步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支柱,产业年产值增长百分比均高于25%,呈现出GDP比重的逐级提升趋势。由此不难看出,电子信息行业已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发展的先导以及主体。伴随电子信息行业的继续快速拓展,其产业结构也更为优化合理。电子信息相关研发产品呈现出优质品质、高等级、大附加值的显著特征。并逐步成为跨区域、跨行业、跨越所有制的较大企业集团。伴随产业集成化管理步伐的加快,逐步建成了电子信息发展的产业化基地,并持续推进整体产业素质水平的优化提升,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全面增长。
当然,电子信息行业的过快发展也同样显现出一定的负面问题。具体为,电子信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高精专技术人才相对欠缺、同国际先进行列水平仍包含较大差距。电子信息行业在我国发展起步相对滞后,因此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为有效的提升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研发的技术含量,一些单位全面引进先进的国外生产技术,令其投资资金总量较为庞大,进而令企业发展管理的经济负担随之提升。虽然通过技术引进可在一定层面同发达区域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所缩减,然而,却令我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始终无法扩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发展中始终处在被动状态,对自主创新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作用。加之我国对于电子信息行业人才的建设培养发展较为滞后,因此缺乏优质、全面、综合素质人才,对企业经济建设、效益提升形成了不良制约影响。我国较多的依靠外界市场的元器件以及核心技术发展,进而令电子信息行业欠缺优质的自主品牌以及知识产权技术产品,欠缺核心专利产品,令电子信息企业始终无法赢取市场竞争的主动。
打造优质的市场环境为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企业生存的优质保障。然而当前,行业市场却充斥着伪劣假冒、技术不过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产品,经常发生侵权行为、盗版贩卖违法现象。将令市场逐步陷入恶性竞争的不良循环中,对电子信息行业的持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科学应用将形成不良影响。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科学保障策略
针对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现行发展状态、工程技术应用问题,应采取科学保障策略,弥补不足、扭转现状,提升核心竞争力。
2.1扩充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提升空间,加快实施技术改造
为扩充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提升空间,应持续的强化政府管理与投入,丰富投资融资实践渠道,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科技成果良好转变。应激发政府投资的科学引导与有效推进效用价值,实现集成电路的优化升级、彩电行业的科学转型、清晰显示,完成数字影视行业的全面推广、计算机技术的优化更新,契合光网时代丰富需求,创新信息服务管理,提升软件应用综合水平。应积极研究自主创新手段,发展技术改造工程。
同时,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投入创新发展,实现投资结构的全面调节,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突破应给予全面的支持以及完善的保障。针对国际行业前沿动态,应洞察并掌握行业先进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利用重大工程项目发挥的积极引领作用,通过市场利益共享,创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联盟,实现持续全面发展。
2.2注重培养优质人才,提升保护管理意识,实现产品与服务的良好融合
为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持续发展,应注重对优质行业人才的培养。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尤为重要,应创建带头人以及创新工作团队的组织管理模式。同时应注重的技术人才、复合管理人才的培育引进。通过有效的分配管理与激励制度真正的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开发高素质、具备创新综合技能的优质人才团队。另外应提升保护意识,创建可控优质的集成电路系统,实现行业技术的全新突破,有效的解决自主发展瓶颈问题。为实现知识产权带动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应普及产权保护管理意识,通过健全法制管理提升保障力度,严格履行制度执法,提升自主创新、技术工艺研究拓展人员的实践热情。
为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还应积极的发展新一轮增长点,强化制造单位以及运营方的联合互动,实现产品以及服务的全面融合、优化创新,进而通过规模应用创建基于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发展创新系统,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优质创新技术的研究以及制造水平,并完善科研平台的创建,实现全面的共享应用。
3.结语
总之,针对电子信息工程快速发展现状,核心优势价值以及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扩充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提升空间,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注重培养优质人才、提升保护管理意识、实现产品与服务的良好融合,方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的跟上时展形势、缩短同国际先进行列的差距,实现自主创新研发、知识产权科学保护,进而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银强.电子信息工程实验改革的有效策略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1,(8).
[2]何英昊,姜绍君,马彧.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4).
[关键词]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VRD CSDL 指标体系
[分类号] G252.6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对数字参考咨询服务(Digital ReferenceService,简称DRS)的质量评价研究中,提出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并在实践应用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1.1 美国“虚拟参考咨询台协会(VRD)”的质量评价标准
是1997年VRD专家基于参考咨询服务及管理的实际经验提出后,经多次修改成为美国“ASKA虚拟参考咨询台协会”的质量评价标准。2003年6月公布的第5版标准中将评价标准划分为两大部分共11项指标:服务过程标准指标,包括可获取性、反应快速性、答复政策的明确性、交互性、指导性;服务管理标准与规范,包括权威性、专家队伍的训练有素性、保密性;服务质量,包括定期评估总结、提供有用相关信息、宣传推广。鉴于不同服务系统在资源、人员素质上的差异,对每项指标又提出了必备级与建议级两级标准,有利于各项指标内的横向比较。该评价体系内容详细全面,在此引导下的美国图书馆界已经形成了对整个国家、地区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质量的定期、整体性的用户评价机制。
1.2“数字参考服务质量评价”项目
是在OCLC支持下,由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信息应用管理与政策研究学院、意大利的Syracuse大学Syracuse信息学院共同主持的“数字参考服务质量评价”项目。2001年McClure与Lankcs提出从成果测度、过程测度、经济学指标、满意度等4个方面研究数字参考服务的评价问题。2002年3月该项目提出了《评估图书馆数字参考服务的统计、评价和质量标准:指南及程序》,并于同年9月正式《评估数字参考手册》。该手册提出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考核的8项主要标准:礼貌行为、精确度、满意度、用户回头率、用户意识性、成本、完成时间、易获取性。在2002年11月的第四届VRD年会上正式以此作为培训各图书馆实施虚拟参考服务评估的实践指南。
1.3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分布式参考咨询服务系统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分布式参考咨询服务系统在一期建设中,曾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一套分布式数字参考咨询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类目下细分4个二级指标(系统服务、指标体系、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咨询队伍指标体系、用户满意度指标体系)、8个三级指标和30个四级指标,为质量评价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伴随系统二期建设工作的深入以及系统运作的切实可行性要求,在一期建设基础上,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再次修改与完善,选取部分指标组建了拟在系统实际评估中采用的评价体系,重在强调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案”。
2、比较分析
通过对美国“虚拟参考咨询台协会”的质量评价标准与CSDL的分布式数字参考咨询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参考咨询当前的国内外规范及质量控制指标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上:技术系统、用户满意度、服务组织与管理,具体见表1,表2。
2.1技术系统
美国VRD的数字参考服务质量指标体系涉及技术系统的评价较少,在参考咨询服务过程中,“可获取性”提到“使插件能够被使用但不是必须的”。“交互性”中“通过电子邮件或用聊天工具等方式澄清用户的问题;设置追踪问题计数器的方法来验证相关的信息”及在参考咨询服务管理中“提供相关信息的存取”提到“每年至少检查和更新网站内容三次”等,侧重用户的交互能力的检测。CSDL的分布式数字参考咨询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指标,由系统搜集统计各项相关数据,依据评分细则计算出分值。表现为“系统服务”中“用户使用状况、问题答复状况、系统技术及规范”,然后细化若干项,着重系统技术性能的检测。
2.2用户满意度
用户满意度,即接受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用户对服务的过程和结果的满意度。包括准确性、及时性、员工的行为、技术因素、物理设施等。美国VRD的数字参考服务质量指标体系过多强调用户满意度,包括服务的可获取性、答复的及时性、服务程序的清晰性、政策明确性、交互性等,侧重于咨询员的服务热情与便捷。CSDL的分布式数字参考咨询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以用户为中心,提出“一线咨询服务”的理念,需求在一线,服务在一线,效果在一线,一线的能力就是系统的能力。在服务水平中指出“问题响应时间”与“问题响应质量”,侧重服务的广度(答复问题的比例)、参考馆员(咨询专家)正确回答度、答案规范等,提高用户满意度。
2.3 服务组织与管理
数字参考咨询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CSDL的分布式数字参考咨询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总共有两个一级指标,其中一个即是“系统服务”,进一步细化为各种计量指标,如系统安全性、规范性、稳定性指标。突出r系统技术的重要性,淡化了人性化管理的一面。同时,评价指标中没有显示明确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政策,但是国家科学图书馆网上咨询台“服务声明”中涉及一些服务政策,包括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美国VRD的数字参考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对于数字参考服务的管理是非常重视的,包括在职培训、用户培训(指导性)、服务质量、隐私保护、咨询作业流程、宣传推广等,也提出了许多与数字参考服务管理相关的标准。如数字参考服务质量控制和评估因素、咨询与信息服务人员行为指南等等,从而为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工作创造r良好的环境。CSDL的分布式数字参考咨询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服务”中的“服务能力”涉及了“咨询队伍、人员培训、合作咨询”,但看不到关于“用户培训”方面的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用户作为服务的对象,在评价上最具有发言权,用户评价所占的权重应当较大。通过以上对比分析,VRD在服务过程与服务管理方面强调用户的实际感受的服务水平,用户对每个方面根据自身的理解和感受给出合适的评估的指标;CSDL在系统服务与服务水平总体上忽视了用户-使用系统的实际感受,服务人员工作实效成为评估重点,值得我们深思。其实,这两个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只给出了评价要素和指标,没有指出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实际评价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各个评价要素确定不同权重的问题。
3、关于国内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国内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众说纷纭。通过以上与国外情况的对比,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3.1制定咨询服务政策
咨询服务政策是指提供数字参考咨询的机构为开展数字参考咨询工作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可呈现为“服务条款”、“服务公约”、“服务声明”等。在进入服务站点或认证用户信息的位置,明确说明服务的程序及服务内容,以降低用户对服务产生疑惑或提出不适当的咨询的可能。其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对象、接受的提问范围、时间、用户行为、馆员行为、隐私、知识产权等。其中应该加强对隐私的保护,即隐私权政策。隐私权包括适用范围、信息收集与利用、信息公开与共享、安全保障、隐私权政策的修订等。DRS保留对隐私权政策进行修改的权利,并及时通知用户。
3.2完善服务评估
3.2.1 参考源质量评估参考源应具有一定的规模,是否够用,学科分布是否合理,类型及分布比例等;是否具有权威性、时效性、稳定性、实用性、经济性等。同时也要结合各图书情报单位自身的地位、特点、任务、实力以及用户需求情况,建设有特色的参考源。
3.2.2 参考服务质量评估参考服务质量评估包括服务的全过程,如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管理等。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不应局限于在网上开展问答形式,而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优势对用户进行全方位的主动服务。
3.2.3 咨询馆员质量评估咨询馆员的配备、个体素质、服务水平等。服务水平的评价可参考如下标准:可靠性,可靠而准确地开展承诺的服务的能力;反应性,帮助用户并提供快捷服务的意愿;保障性,工作人员的知识和礼貌及其传达信用和信心的能力;移情性,对用户给予关切和个别的关注。
3.2.4 用户评价质量评估用户反馈功能可以使数字参考咨询从用户的角度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改善自己。国外咨询网站都有反馈功能,在用户提交咨询表单后,就会出现填写反馈表的对话框,由用户选择填写“即使不进行咨询只进行浏览,也可以通过网站上设置的反馈表来进行意见反馈”。设立专门的数据库和管理人员,对用户的反馈意见进行收集和分析整理,组织专家对问题进行分析,有效排除影响咨询质量的障碍;建立一个服务跟踪机制,以便对咨询馆员的问题解答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并且可及时向咨询馆员提供反馈信息。
3.2.5 评估指标科学性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服务方式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也要对整个服务流程中的各项步骤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以数据说话,要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对不便于量化的,也要按优劣给予定性说明,最后结合对所有指标给出的评定结果进行综合评分。制订出一套量化的评价体系后,对所有咨询馆员的各类服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3重视馆员培训及用户教育
3.3.1 馆员培训 咨询馆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咨询业务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交流技巧、处理咨询问题能力、应变与反应能力等。另外,咨询馆员行为规范主要针对如何端正馆员自身咨询态度进行。
3.3.2 用户教育 用户要熟练地使用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图书情报机构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的层次,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讲座,也可通过在线学习及帮助的方式提供支持服务,帮助克服技术障碍,提高利用资源的准确度和效率。
3.4加强宣传推广
数字咨询服务应该就服务的目标和实践情况进行宣传性描述,使潜在用户了解服务的价值并吸引他们利用这项服务,变潜在用户为实际用户。国外图书情报机构有宣传这项服务的优良传统,并且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国内图书馆可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数字参考咨询的使用。
此外,关于指标体系的应用,采用一定的标准评价某个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质量或是对若干个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进行分析比较,都必须要考虑到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具体环境,包括外部环境(社会、文化、政策、语言、用户等)和内部环境(目标、任务、基础设施、人力、财力等)。具体环境中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评价还要以此指标体系为基础增删一些评价要素,设计具体的操作方法,把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指标体系方案做到实处,取长补短,以促进数字参考咨询稳定、可持续发展。
4.5通过学习提升隐性知识价值
隐性知识是个人和组织学习的基础。知识是通过积累而获得并发挥作用的,图书馆的增量知识严格依赖于存量知识,隐性知识始终贯穿于知识积累的整个过程。如果缺乏相关的隐性知识,图书馆就无法获得和吸收其它知识。一些优秀的图书馆能够更容易地吸收新知识、接受新事物、能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就是因为其存量知识多,而且大多来源于专家的隐性知识。图书馆可以通过学习来发挥员工隐性知识的潜能。隐性知识特别是粘滞隐性知识虽然难以转化或共享,但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吸收其它知识,更可以用这些隐性知识为读者或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隐性知识多数是在潜移默化中转移的,内部转化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的粘滞性,减少知识内部转化困难的途径在于开发组织的学习能力、培育组织的紧密关系以及系统地理解和交流知识。另外,集体学习中知识在群体之间得到快速传播,通过集体智慧的思考,分散在员工中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形成图书馆共有的知识。因此,学习是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的高级形式。
5结语
图书馆员工隐性知识管理许多都是心理契约问题。基于心理契约的隐性知识分类,揭示了隐性知识更微观的活动机理,在此基础上的激励、信任、文化、沟通和学习等要素的融合,支撑起心理契约的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平台,有利于促进图书馆员工隐性知识特别是粘滞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当代心理契约越来越向员工接受长期的工作、更多的责任、更广泛的技能、更大的压力、更模糊的角色转变,这对基于心理契约的图书馆员工隐性知识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方法也要从理论向实证转变。
参考文献:
[1]Polanyi M.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7.
[2]何晓红, 梁启华. 隐性知识:图书馆服务优势的核心变量. 图书情报工作, 2005,49 (1):34-37.
[3]Argyris C.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omewood II Dorsey Press, Inc., 1960:86-94
[4]Macneil I R. Relational contract: what we do and do not know. Wisconsin Law Review, 1985(10): 483-525.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85-02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内容广泛、容量巨大、查阅便利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可将分散的信息进行集合整理,然后进行数字处理和存储,让读者通过网络信息检索查阅需要的书籍和资料,是当今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数字化的图书馆,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综合水平和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
1 优化和创新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加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举措。
有助于加速信息的传递,扩充信息资源的储备 与以往的图书馆不同,数字图书馆在时间和空间限制上实现了超越,它借助网络信息的优势,迅速而准确地传递资源信息,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便利、全面、有效的获取信息渠道。同时,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得到了扩充,丰富了图书资源,从而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有助于优化管理服务,节省相关的费用 数字图书馆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方式的服务,除了没有限制的查阅、借还之外,还能实现与教师的线上交流和咨询,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另外,数字图书馆利用网络存储图书信息,大大节省了图书馆的管理费用、人员费用、维护费用等,降低了运营的成本。
2 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的快速开展,使高校图书馆事业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也显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
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合理 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初期出现了图书数据库不够规范、数据库之间链接不够缜密、图书信息不能共享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数字图书馆管理体制不科学,没有从全局的观念出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欠缺 我国高校的图书管理员大多数都不是相关专业的人员,缺少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而且由于以往对图书馆的建设不够重视,存在一些待遇方面的问题,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建设资金紧缺 一般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资金都来自于学校的自收自支,资金投入一般不足,有些方面常常出现短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受到一定影响。
信息防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当前的数字图书馆存在许多网络安全隐患,容易受到非法的网络入侵,图书馆的重要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措施不完善。有些高校数字图书馆存在对图书作品的使用不规范问题。
3 加快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我国推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时间较晚,有些学校缺少对建设的后期维护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当及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数字图书馆快速科学发展。
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完善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图书馆的服务管理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完成:一是图书馆的网络建设,数字图书馆主要是依靠校园的局域网开展工作,所以要注意对校园局域网的完善和维护,配备高性能的网络体系,保证学生的图书查阅检索的有效进行;二是注重对图书馆纸质文档的电子化处理,方便师生查阅;三是加快建成高校多媒体借阅室,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便利服务,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重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能力提升 一名优秀的图书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热爱图书工作的责任感,同时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需要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英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在对数字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选拔上,一定要把好关,综合考量,择优上岗。另外,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还应当注意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工作。高校可以定期为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开设专业学习的课程或是讲座,促进管理人员工作的专业化和全面化,制定完善合理的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对成绩优异和进步幅度大的员工予以奖励,增加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责任心,提升专业素养。
加大资金筹集和投入 资金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大多数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由政府拨款建设或者是由高校自行拨款建设,单一的资金来源使图书馆的建设运行常出现困难。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大建设资金的筹集力度,还要对现有的资金进行合理调配。
公共资金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来源,在争取公共资金加大对数字图书馆投入的同时,对于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高校,应当广泛地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联系。此外,高校应当合理利用现有资金,减少建设中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优化费用结构。
加强安全防护,保护知识产权 应当加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的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可以通过设置进入权限来限制图书馆的查阅人员身份,设置网络防火墙,将外部网络和校园局域网隔离,保障内网的信息安全,还可以采取数字技术,添加加密水印和指纹等,如果发生意外的情况,可以帮助破获违法入侵的行为。
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著作人知识产权的保护,争取图书版权的授权和许可,大力提升数字资源合法化应用水平。要组织馆员认真学习和研究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同时积极开展同图书出版方的合作,以得到出版机构为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支持,提供充足的图书信息资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积极促进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要正视解决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困难和问题,保障高校数字图书馆事业发挥出对教育教学发展的应有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鲁荣荣.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探析[J].太原科技,2009(1).
[2]戴贤聪.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探析[D].福建:厦门大学,2013.
[关键词]电子商务;法则;研究
一、电子商务法则的形成
电子商务经营方式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出现,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乃至某一经济合作区域的范围,涉及诸多国际国内法律法规。这使电子商务法则的形成从一开始就具国际性和全球运作统一性。
(一)法则的基础
电子商务的性质决定了其法则必须建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框架之下。系统、全面地构建电子商务法则,从运作模式和技术层面上将传统市场法则与电子商务法则、行业间法则、国内法则及国际法则进行调整和融合,考虑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之间所处的环境及兼容、接轨问题。电子商务法则的基础在于它的统一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它来源于传统贸易,与传统贸易法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共存。同时,它打破了传统贸易法则国别、行业、管理方式的限制,随着经营方式和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不断修订,这也就是目前仍未有统一的、适合世界各国使用的电子商务国际法则的原因。构建电子商务国际法则并不是缺乏法则的基础,而是缺乏人们的统一认识,这既包括政治、经济问题,也有社会意识、法律和道德问题。
(二)法则的发展
目前,一些国际组织和不少国家先后制订了电子商务法则,这些法则主要涉及电子商务的三个层面。一是对电子商务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法则,涵盖了商务活动和技术层面等重大问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如1998年10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颁布的《全球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从基本原则、行动计划、数字化市场和信息基础结构方面为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方向。1999年韩国的《电子商务基本法》,提出了电子商务的适用范围、电子信息有效性、数字签字效力、电子信息证据性、电子信息保存、认证机构许可、信息系统安全、消费者保护等。二是对电子商务有重大影响的法则,它们是电子商务正常运行应有的法律环境和必要条件。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的被称为“网络环境下的”版权条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为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奠定了基础。1998年欧盟的《私有数据保密法》涉及到输入网络站点、存储于因特网服务器上的及内联网上传播的私有数据保护问题。三足与电子商务相关、间接的法则,着眼点在于如何对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法则上的调整。2000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民商事管辖权和外国判决公约》中对涉及到电子商务中的商务合同、消费者合同、侵权管辖原则、分支机构管辖权、经常性商业活动管辖权等问题作出了修改。
(三)法则的定向
第一,电子商务法则是整个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其立足点首先表现为电子商务法则是传统商法的延伸。有人认为,电子商务活动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传统商务活动的翻版,电子商务法则也应与传统商务法则相似。事实上,传统商务法则中对电子商务的许多方面不能直接套用。但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法则是商务法则的一个分支,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和管理方式充分借鉴了传统商务模式,是传统商务管理和经营在IT条件下的发展。为此,电子商务法则的形成也借鉴了传统商务法则的理念和框架。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商务法则是传统民商法在新技术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和延伸。第二,电子商务法则是国内法则与国际法则的有机结合,是整个世界经济法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各国电子商务法则存在着差异,在电子商务开放、公平的背景下,各国在制订本国的电子商务法则时应始终坚持在国际法则框架下的立法方向。第三,电子商务法则的系统性和兼容性。电子商务法则不仅涉及商务和技术领域,还要考虑公共政策、经济政策、社会行为、知识产权、税收、贸易管理,以及国内法、国外法等一系列涉及的相关问题。电子商务法则作为一种专门法,必须具有系统性以保障网上贸易有效进行,必须具有兼容性以完成电子商务行为。
二、电子商务法则立法原则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应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正确处理电子商务活动引发的新法则问题。在制定电子商务法则时,除考虑全球和国内外社会因素和技术指标外,还需充分认识法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遵循电子商务法则立法原则。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电子商务法则属于法律体系的一个分支,与民商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本身就是法学理论的体现。电子商务需要电子商务法则来指导具体实践活动,以法律形式对电子商务交易进行规范,不仅能保障电子商务的需要,更能使其活动更加有效和充满活力。电子商务涉及的问题很多,随时都会遇到新挑战。如网络游戏中的金币和地产等是否可以当作一种财产,这就需要电子商务法则从理论的角度予以明确。再如买卖双方的身份认证、合同的合法性程序、支付系统的安全、信息保密、知识产权侵权处理和税收等电子商务活动都离不开电子商务法则的指导。
(二)中立原则
使用技术中立、参与媒介中立、实施中立,这些原则的目的在于促进公平交易。技术中立原则为电子商务立法提供了技术发展空间,使不同体系的电子商务法则在各自技术标准的表达上找到合适的何置,并且不会把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排斥在外:媒介中立允许参与电子商务的各种媒介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律相互融合,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人为的行业垄断或媒介垄断;实施中立强调电子商务法则在法则实施上不可偏废,不能将传统书面环境下的法律规范的效力放置于电子商务法之上,而应中立对待。
(三)普遍性原则
电子商务的发展打破了国与国的界限,在进行电子商务立法时,普遍性是首先要考虑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对电子商务法则的关注及鼓励,跨国公司、国内大小企业的参与,使电子商务法则的形成具有主体普遍性;电子商务法则涉及海关、贸易、金融、运输、税务、工商、电信、技术、标准化等领域,影响着世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客体的普遍性;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技术手段、交易行为和相应的管理活动,需要有统一的法则和政策来规范,使其又具有内容和形式的普遍性。电子商务法则的普遍性是电子商务整个活动开放性、兼容性、互操作性的综合反映,是其技术先进性的表现,各地区各国的网络都应该开放,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四)绩效原则
一是实用性。体现在法则能具体地指导电子商务的实践活动。如金融体系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保证,建立国家间、银行间、银行与企业间资金清算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以消除货币体系差异,实现电子商务的畅通无阻,使电子商务活动高质量开展成为可能。二是有效性。电子数据无形化的特征使电子商务产生诸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令交易过程风险增大,直接影响交易各方利益。解决的办法是除采用安全技术手段支持外,要确认当事人、银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明确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以提升电子商务活动的有效性、可视性。三是安全性。电子商务高效、快捷的特性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既需要技术上的安全措施,也离不开法则上的安全规范保障机制。四是前瞻性。在制订法则时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也要对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消除电子商务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障碍,确保电子商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电子商务法则发展方向
电子商务法则的发展要紧跟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关注电子商务应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分析其特点和模式,明确电子商务立法的重点和方向,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建立全球性电子商务法则,促进全球电子商务统一
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决定了其贸易活动的全球性,同时也要求其管理活动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商会(IC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已从不同角度评估全球电子商务活动,规划电子商务蓝图,先后参与并制定了世界范围的电子商务法则。全球商业联盟(AGB)提出的《全球电子商务行动方案》十大原则即民间部门主导、市场公平竞争、减少政府干预、私营企业参与政策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电子交易原则免税、电信基础建设自由竞争、尊重个人选择、保护隐私、建立信用机制,以及四大行动方案即应用电子商务追求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电子商务发展与信息基础建设并举、建立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信任、建立电子商务市场的基本法则,这些为电子商务的市场经营和交易的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提供了全球性的电子商务法则。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为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新的法律基础。国际组织应该加强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出操作性强、统一规范的电子商务法则,充分体现电子商务法则基本定义开放、基本制度开放和法律结构开放的特征。
(二)调整区域性电子商务法则,为电子商务全球化提供保障
区域电子商务法则的重点是研究区域电子通讯服务规范、网络市场分析与评估的准则,涉及到区域内部市场规划、电子商务行为及其规则、纠纷解决机制等问题,目的是要求各成员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内电子商务的繁荣。早在1981年,欧洲国家提出《贸易数据交换指导原则》,为区域电子商务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从1995年至今,欧盟几乎每年都颁布电子商务法则。1999年欧盟的《电子签名法指令》要求各成员于2001年7月19前完成国内法相应的修改;2000年欧盟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法案《电子商务框架指令》要求15个成员国在18个月内贯彻这一指令。美洲自由贸易区域(FTAA)更是借助于美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势头,不断规范区域内电子商务行为。2000年东盟10国成立的“e-ASEAN”特别小组,负责制订东盟各国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的全面行动计划。
(三)规范各国电子商务法则,提高电子商务实践能力
各国在借鉴、研究和制订电子商务法则时应注意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将本国制订的电子商务法则与国际电子商务接轨。1999年1月,为避免各国制订电子商务法则时发生冲突和互斥而导致电子商务崩溃,法国电信、德意志银行、HP、AOL、东京一三菱银行、富士通、东芝等29家全球最大的电信、媒体和计算机公司提出开展电子商务所必须解决的诸如税收、知识产权、消费者信任度、身份验证、安全性等问题,提醒各国在制订电子商务法则时要充分考虑国际电子商务环境和规则。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几十个国家已制订了电子商务法则,从电子商务的基本法如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英国的《网络的利益一英国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政策框架》,以及到意大利、爱尔兰、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的电子商务相关法则如《电子签名法》、《数字文件规则》、《信息、通讯服务标准条款管制法》等对本国电子商务发展都作出了不同层面的规划。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商务法则的制订是一个复杂的国际社会系统工程,各国应本着开放、公平的态度,让企业广泛参与法则的制订,重视贸易内容一致性及选择中性技术手段,既要考虑国内环境,又要与国际电子商务环境接轨。
(四)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法则
我国的电子商务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取得进步。200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累计达到4400亿元;2005年交易总额突破6000亿元,网民已超亿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电子商务法则的制订方面,与发达国家在意识观念、管理理念、商务与法则切入点的考虑上还有不少差距,过分集中在电子商务的技术层面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边缘领域,对具有指导性的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如电子交易、电子合同、数据与隐私权保护、消费者保护等问题少有研究和探讨,电子商务基本法则远未出台。从2000年开始,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等部门提出了不少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措施,如《电信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等,由于侧重点不同且缺乏相互之间的协调,法则的效力较低且难以落实,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使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整体规划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我国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则和规范,结合国情,在相关政策配套、规范监管以及与国际接轨等问题的探索和实践中制订一套符合国情的电子商务法则。
市场转型升级对义乌的重大意义
市场转型升级具有内在的规律性。转型升级是事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内在规律。义乌市场的发展史就是转型升级的历史过程,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个允许”、“兴商建县”,还是后来历届党委政府与时俱进提出的“引商转工、贸工联动”、“现代化商贸名城”、“国际性商贸城市”、“国际商贸名城”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都是市场转型升级最有力的见证。当前,义乌市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商品附加值不高、国际化层次偏低、经营主体素质整体不高、低成本竞争优势在削弱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推进市场转型升级,将影响和威胁全市经济社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完善市场功能,推进市场转型升级。
市场转型升级具备基础条件的时机性。目前,加快市场转型升级的外部条件和自身基础已经成熟。从国家宏观政策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基本要求,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加快市场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从经济基础看,国际经验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发展模式开始从依赖要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管理转变;亚洲国家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也开始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义乌人均GDP按现行汇率已达到1万美元,充分表明义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尤其是市场转型升级已水到渠成,势在必行。目前,义乌市场在硬件建设、行业规划、产业培育、集聚辐射、国际化拓展、功能提升、服务配套、管理创新等方面已有坚实的基础,完全具备向更高层次突破、发展的潜力。
国际金融危机增强了市场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一方面,市场发展环境压力显现。金融危机的影响由终端、制造两头向批发市场传导,商业竞争的重心转向末端,终端渠道与中间服务的短腿反制批发市场的生存空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对市场商品出口也带来了显著影响,大单、长单减少,外贸出口下行压力较大。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蕴含着重大发展机遇。欧、美、日经济陷入困境,将迫使国际金融资本寻找新的目标市场和投资机会,这为义乌吸引和利用全球资本创造了有利时机;金融危机为义乌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等创造了良好机遇,它降低了并购的经济性和政治性风险,义乌企业应积极主动到境外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等,以规避贸易壁垒和摩擦,缩短与终端客户的距离,截取丰厚的渠道利润;金融危机还迫使一些国际知名大企业纷纷裁员,这为义乌企业引进“转型升级”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绝佳机会。
市场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市场转型升级,主要包括市场发展模式转型和市场发展质量提升两个方面。市场发展模式转型,应做到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共抓、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并重、繁荣本地市场与拓展市外市场互动,推动市场向商品展销、信息交流、价格形成、标准制订、规则输出等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市场发展质量提升,一方面,要提高市场商品质量、档次和经营主体素质,以及市场服务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国际化城市功能和商务环境对市场的支撑,提升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基于上述分析,加快推进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是:突出市场贸易结构、经营业态、竞争方式、服务管理、经营主体“五大转型提升”,着力繁荣有形市场、发展网上市场、拓展市外市场,努力打造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扎实推进国际商贸名城建设。
市场贸易结构加速向内外贸并举的“买全球、卖全球”转型提升。目前,义乌市场外向度已达60%以上,与2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但市场国际贸易的层次还不高,经营主体的现代贸易能力仍偏低,贸易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转口贸易尚未真正起步。同时,以内贸为主的行业发展相对缓慢,国内物流配送点多但层次偏低,国内市场份额有萎缩趋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中低档日用消费品产业的制造和贸易重心加速向我国转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农村消费市场加速升级趋势明显。为此,必须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坚持国际、国内市场一起抓,市内、市外市场一起抓,城市、农村市场一起抓,重点在“稳外需、拓内需、育进口”上下功夫,抱团“走出去”开拓市场,举办各类采购活动引进集聚采购主体,进一步健全国内外分销体系,完善口岸开放、“直通关”、保税物流等涉外功能,努力打造内外贸并举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
经营业态加速向“有形与无形、坐商与行商并重”转型提升。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形态,具有虚拟化、网络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它与有形市场相结合将形成新型专业市场,产生“1+1>2”效应。(1)交易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市场形态虚拟化、多元化。传统的现场交易演变为远程交易,现货交易演变为仓单交易、远期交易等,现金交易演变为电子结算、信用保证交易等。(2)依托电子商务网络实现虚拟化展示,成本更为低廉,并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具有无限扩张力。(3)将极大地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缩短流通时间和经济空间距离,减少社会库存量和流通费用,推进现代贸易的发展。(4)拥有智能化、自动化的产品供应链技术,能够自动匹配买卖双方,撮合交易,并能集小订单为大规模订单,获得尽可能大的规模效应。为此,今后必须充分发挥义乌有形市场的巨大优势,把发展网上市场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来突破,加快建设与有形市场功能相匹配的网上交易、支付和商品配送等保障体系,构建全球小商品贸易领域的权威电子商务平台。
市场竞争优势加速向集产品创新、品牌汇聚、展示交易、价格形成、行业标准输出、贸易规则制定等于一体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型提升。义乌市场自创办以来,一直保持着日用消费品“多、快、好、省”的商品定位和市场特色,但目前也面临着异地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工厂直销等现代经营方式的冲击。近年来,义乌市场功能创新已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下一步,必须大力推进“小商品、义乌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小商品制造基地的合作,强化市场的产业支撑;以深化“义乌指数”功能应用开发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义乌指数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系统推进小商品编码中心建设,解决小商品非标化的技术性难题;积极承担国家行业管理研究工作,探索小商品质量认证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项目研究,制订小商品贸易规范;积极举办高标准的行业流行趋势会,进一步扩大义乌市场“定价、定标、定规”的行业话语权,促进义乌市场由简单商品输出向贸易规则、行业标准、贸易技术输出转变,从制度层面为义乌市场发展成为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提供支撑。
市场服务管理加速向“多元化服务”、“科学化监管”转型提升。多年来,义乌市场在服务管理方面探索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划行归市、分类集聚、信用建设等走在全国前列。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原有的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和管理内涵亟待创新发展。当前,市场商品质量、知识产权、外贸秩序、商业信用、涉外经济纠纷等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市场发展对优质多元服务和高效科学监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此,在优化市场服务管理方式上,要积极探索建立商位、商品、商人和商链“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及采购商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由简单交易场所向集信息、生产组织、商业融资、贸易展示、物流配送、职能监管、中介服务于一体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综合服务平台转变。要加快“义乌港”、金融商务区、国际博览中心、5A级购物旅游中心等建设,引导传统商业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向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区域物流高地和金融高地迈进。
市场经营主体加速向“现代贸易商”转型提升。市场主体素质的提升是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要一手抓提升,积极鼓励市场主体公司化改造,强化现代贸易技能培训,多形式开展抱团经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手抓优化,面向国内外小商品制造基地和各大分销机构,创新招商选商方式,大力引进管理规范、实力雄厚、品牌知名度高、企业影响力大的供应商、采购商、服务商,优化提升市场经营主体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加快市场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
弘扬“拨浪鼓”精神,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巩固扩大国外市场,全面占领国内市场,做实做牢省内市场。为此,一是开展“义乌市场万里行”活动。在境内外有代表性的重点城市,开展以“义乌市场、商品、展会、城市”为主题,以义乌商品采购会为载体的贸易洽谈和宣传推介活动。二是举办中国日用消费品供需对接会。邀请国内大型商场、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等企业负责人(代表),大型企业集团等参加。三是举办与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的对接会。四是举办侨商大会,为推进市场国际化搭建更多平台。五是举办义博会迪拜展,开启义博会海外办展大幕。六是全力办好各大品牌展。做好对外宣传推介活动,争取全年举办专业性展会50场以上。七是鼓励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开展“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并努力降低企业参展成本。八是充分发挥中国小商品集团公司开拓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加快以商城配送为载体的分销渠道建设,加强与国内二级批发市场、区域集散市场、超市卖场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终端销售市场的日常联络和促销。积极对接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购销网络,扩大与全国农村连锁合作组织的业务合作。深化与省外商会、行业协会、驻浙办事处等组织的合作,建立与省外产业基地的常态化联系机制。设立商城集团迪拜办事处、德国外贸分公司等驻外机构,为经营户开拓市场做好组织和服务工作。
抓住关键环节,推进义乌市场转型升级。一是在优化市场结构、行业结构和商品结构上有新突破。完善市场板块、物流等规划,扎实推进原材料机械市场的前期工作,加快篁园市场重建。创新招商选商机制,加快国际商贸城四区与国际馆预留商位、宾王副食品市场搬迁区块的招商选商工作。建立健全市场流行趋势平台,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等的支持,筹办床上用品、圣诞饰品、旅游休闲用品等5个以上优势行业商品流行趋势会。二是在小商品编码中心建设和指数应用上有新突破。加快小商品编码中心建设,实现商品质量管理追溯、物流与零售条码管理、电子商务应用、以及出口通关报检“一码通”。扩大“义乌指数”代表品监测数量和范围,进一步提高指数开发应用水平,提升行业话语权与市场影响力。三是在无形市场发展上有新突破。研究举办“网上交易展览会”。认真实施全省“万企电子商务推进工程”,重点支持“中国小商品城网”发展,引进具有电子商务类网站开发经验和金融支付领域运营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开发适应义乌市场的电子商务系统。四是在国际商品馆建设上有新突破。抓紧开展国际馆布局规划和招商工作,加强与境外制造业基地对接,积极引进各类优质境外商品,大力引进国内外品牌企业及其实力商入驻。充分利用公共型保税仓库,深化义乌小商品监管便利措施,提升涉外部门服务功能,扶持国际馆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做强做大进口、转口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