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9 17:3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防灾减灾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防灾减灾教学设计

第1篇

【摘要】我们通过借鉴联合国减灾署UNISDR、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救助儿童会组织STC等机构联合制定的“全面学校安全CSS”国际框架,并参考其他国际儿童安全教育标准,结合中国中小学生和校园安全的实际情况,遵照中国10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研制完成了国内首创的“基于安全教育情景剧的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工具。通过该工具的实践应用,能够对校园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全面评估,从而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在校园风险评估方面提供理论工具,在应急能力提升方面提供一种“寓教于乐”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安全教育情景剧 风险评估 应急能力

一、国内外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的现状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成熟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美国在推行学校教育社会风险的过程中,由学区来制定学校教育社会风险评估的指标,美国学区安全标准包括7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以及相应的三级指标,每个指标下面均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实施细则。目前,中国风险研究更多集中在自然灾害和工业生产的风险源识别与评估方面,对于中小学校园安全风险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且重点大多集中在地震、火灾、人员密集场所、暴恐防范和公共卫生等单因素风险评估理论与标准化方法研究,不足以从宏观上系统的分析校园突发事件的风险,更没有一套比较全面的风险源识别与评估体系。在校园应急能力提升方面也存在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系统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单纯灌输防灾知识、忽略学生和教师的参与和体验等问题。综上所述,借鉴国际先进的全面学校安全(CSS)风险评估体系,结合我国校园实际情况,研制一套科学合理的校园安全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工具,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对校园安全的意识和应急能力水平,更有利于教育管理部门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动平安校园的建设。

二、基于安全教育情景剧的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

升工具设计思路及应用流程介绍我们借助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国家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及各省市级教育管理部门、北京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新兴风险研究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救助儿童会组织STC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积极研制“基于安全教育情景剧的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工具”,用“应急文化+安全教育+亲身参与”的模式提供以儿童为中心的校园综合防灾减灾教育服务,实现校园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全面提升。该工具的设计借鉴联合国全面学校安全CSS国际框架,结合我国校园的安全特点,针对校园安全事件的4大类,41个小类,400多个灾种,将校园风险评估指标分为“安全的校舍”“学校灾害管理”和“减灾及抗灾韧性教育”3项一级指标、39项二级指标及相应的600多项三级指标,通过“校舍基础设施风险评估工具”“学校减灾管理风险评估模型”和“学校减灾韧性教育评估与应对力模型”组成的“校园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力模型”进行全面学校安全评估与能力提升。从风险管理、学校管理体系和师生安全行为的三个角度,为预防灾害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全面学校安全评估首先按照三级评估指标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后的数据经由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和Bowtie模型的“校园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力模型”进行计算评估。模型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的相对权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有效的结合起来,量化的计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大小,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排序,从而确定学校可能发生的灾害的优先级,为后续风险管控奠定基础。在确定可能发生的灾害的优先级后,基于Bowtie模型对隐患、可能的事故原因以及后果进行评判,分析重点放在风险控制和组织控制的薄弱环节上,按照灾害的优先级分别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历史数据,得出威胁分类和差错分类,并最终得出各项灾害对应的关键信息。从风险管理、学校管理和师生安全行为的三个角度,为预防灾害的发生及降低受灾后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工具通过“校园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力模型”自动评估得到灾害优先级和各项灾害的关键信息后,自动匹配选择安全教育舞台情景剧及其课程,并将灾害对应的关键信息融入舞台剧和安全教育课程中。基于舞台情景剧的安全教育课程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按照不同学段的教程对学生进行减灾及抗灾韧性教育,以创新模式进行校园安全能力提升。基于安全教育情景剧的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工具的使用流程包括以下几方面。1.按照被评估学校基本情况,通过以情景构建的形式基于校园风险评估的三级评估指标出具的《风险评估问卷》,对在校师生、学生家长等进行CSS学校安全与应急管理相关数据采集。2.针对采集到的数据,工具中的“校园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力模型”自动评估得到被评估学校的灾害优先级和各项灾害的关键信息。3.根据灾害优先级选择现有安全情景剧剧目(含专业评估知识点),并将灾害对应的关键信息融入基于舞台情景剧的安全教育课程(结合专业教材和教程)4.挑选师生进行安全情景剧剧目表演,并以安全情景剧为基础开展安全教育课程教学。5.教学结束后,依据教学内容再次构建新情景,对师生进行评估测试,形成《校园应急能力提升点数据分布报告》《校园风险评估报告》等系列报告。“基于安全教育情景剧的校园风险评估与能力提升工具”中多项关键技术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随着工具的不断升级完善和实践应用,未来必将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相关部门在平安校园建设和学生安全教育的应用利器。

第2篇

【关键词】后方法英语阅读学习者阅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14-03

后方法(Post-method Pedagogy)指的是20世纪中后期欧美外语教学研究中出现的跨越单一、传统的外语教学法,它是一种倾向于综合使用成熟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理念。“后方法”的提出,进一步加速了外语教学研究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在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时代,教学方法的使用更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者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外语教学中一个重头戏,在“后方法”时代如何更好地通过教学活动来发挥教师教学优势,培养学习者的能力,成为众多外语教学研究者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阅读的不同阶段

阅读是一项包含感知和思维的复杂认知活动。总的来说,阅读包含两个步骤:单词认知和文意理解。其中,单词认知关系到学习者单词的拼写和语法问题,学习者能否对文章中所使用的文字、词汇及语法与自身的语言认知能力结合起来,达到认知的效果。文意理解则要求学习者能够利用自身的背景知识,掌握文章结构和理解上下文大意。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阅读的不同阶段。

(一)口语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与其口头语言表达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儿童开始真正学习阅读之前,他们必须先掌握口语表达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系统。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习者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使学习者能够从口语训练中逐渐掌握英语语言的发音规律、词汇组成和句子的样式,为以后的阅读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流畅。流畅在这一阶段指的是学习者能够正确和迅速地完成文章的通读,正确掌握文章大意。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在阅读文章时对基本词汇能够全部认知,因此能够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上,而不是对个别单词的理解。

(三)词汇教学。一个成功的阅读者词汇量也是巨大的。达到流畅阶段的学习者还没有完全能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每一个用词的用意,只是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正确把握,因此,扩大词汇量,对文章中个别生词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提高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四)背景知识学习。对阅读任务背景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阅读任务的理解程度。背景知识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世界知识、文化知识、文章主题相关知识以及语言学知识。这些方面在背景知识学习中都非常的重要,但其比重也根据阅读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五)理解。理解是掌握文章构成意义的一个主动的过程。理解文章,即要求学习者在阅读文章时能够从文章不同部分读出其中的联系及其表述的含义。这一步骤包括词汇知识、思考及推理。因此,理解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根据文章作者的用词和文章的构成来推理出作者写作文章的意义。近期的阅读教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如何培养学习者的“理解策略”,即学习者在理解阶段对文章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推理能力。

二、学习者的阅读策略

一般来说,高效的学习者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在读前、读中和读后的不同阶段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理解。

阅读前:调动背景知识帮助自己理解文章的论点和话题;对文章将提及的内容进行预测;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文章的大意。阅读中:通过创设问题和思考问题来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掌握文章的细节。阅读后:回忆文章的细节和信息;将看到的内容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对比,从而获得知识;检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确,有否遗漏;用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重新审视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三、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表现了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和对阅读策略的掌握程度。在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后方法”时代,教师应更积极地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帮助学习者完善其语言综合能力,并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注重培养学习者的阅读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学习者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为理解阅读材料的大意,掌握材料给出的信息。为达到这一目的,学习者在进行阅读活动时,必须能够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文体,并能根据阅读材料文体的不同,选择适应文体要求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掌握所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理解并学习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句型;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清楚地了解文章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联系自己已学的知识和日常实践记忆阅读材料中的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能帮助学习者形成自己的阅读学习策略从而达成阅读目的为原则。

(二)教学设计实践。根据阅读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学习者的不同要求,教师可将教学设计放在读前(Before Reading),读中(During Reading)和读后(After Reading)三个阅读阶段来把握。

1.读前教学设计。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者总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与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对目标材料背景内容的理解,例如一些相关的图画或表格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分析总结目标材料的特点来对文章进行分类,例如观察目标材料是否配有图表,或者使用数字来标示内容条目等。在初步分析文章,掌握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解读文章的小标题来帮助学生对文章总体内容进行把握。在欧美国家TESL阅读教学中常用的“SQ4R”就属于读前教学设计。“SQ4R”,即观察(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诵读(Recite)、回顾(Review)和反馈(Reflect)。在“SQ4R”教学设计中,观察包括引导学习者“观察”文章标题,文内小标题,文章内相关图表,文殊字体如黑体字、加粗部分等;将这些标题和图表、特殊字体的内容变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即“提问”;要解决问题,必须通过“阅读”来找出答案;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诵读”,并通过串联这些答案的内容来复述文章;在能够复述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顾”文章内容,进行再次阅读并进行“反馈”,检查答案内容串联的文章大意与原文内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以达到最后充分理解文章整体内容的目的。

2.读中教学设计。读中(During Reading)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新词和难句上。因此在教学中可运用“概念地图”(Concept Map)的设计。“阅读材料的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承载意义以表现其写作的意图。”在“概念地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关键词,分类、说明和对比的句子或段落,并从这些关键词和句子中需找出表述文章内容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线索,并将这些线索图形化、表格化,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大意。

3.读后教学设计。一个高效的阅读者总能够在读后阶段运用在阅读材料中获取的知识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当中。在读后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在阅读材料中所获取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总结,以便对这些知识和信息有更好的理解,最终达到记忆并使用的目的。在培养学习者的读后策略上“回应文章”这一教学设计有很好的效果。这一教学设计主要的作用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将自己已有知识和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联系在一起的机会,学习者可以通过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见解来证明自己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对文章信息的掌握情况,并在表述中获得新旧知识的连接的能力。在“回应文章”的教学设计中,学习者被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被要求对文中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由此学习者在发表意见前的思考,和发表意见后得到其他组员反馈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将已有知识和文章信息有机地进行结合,从而达到“读后”的目的。

第3篇

一、探究式活动课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活动方式相比,探究式活动课更具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关系更趋和谐。

1.学生通过探究式活动获得新知,提升能力

探究式活动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形成新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探究式活动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探究教学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这其中,往往出现学科的交叉联系。注意学科之间交叉的内容,能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3.重视动手动脑在探究中的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对各种现象做出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观察思考、查阅资料、实际测算、具体分析、综合判断等过程来得出结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4.探究式活动重视合作式学习与方法的指导

在探究性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观测和调查,也常常需要讨论、争论和进行意见综合,这些都需要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探究中学生们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途径,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探究教学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每个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了解,能否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否提出问题,能否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能否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资料,能否判断资料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都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来检测。

二、探究式活动课的设计原理

首先,探究式学习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探究性学习的心理过程大致可描述为“发现问题形成假设(猜想)拟订方案(计划)验证假设”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讲,这里的问题,不应理解为旨在作为巩固知识、获取新技能的练习与操练,而是指在一定新情景下的一系列非常规问题。对学习者而言,这些问题要通过探索、连接、推理并有效地与现实联系,大量地占有信息等活动,方能加以解决,达到改善认知结构的学习目标。因此,我们认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其性质与结构决定着探究思维的深度和复杂程度。这里的假设只是对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以及解决之后的状态做出的估计与推断,可能仅是一个较为模糊的设想与步骤,它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经验知识的储备。探究性学习也就是在不断调整假设、修改方案,由问题状态逼近解决状态的进程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体验经历、完成学习任务的。

其次,探究式活动设计应当重视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作为探索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他们是否能够沟通、协调好与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们能否实事求是地对待研究,这些是传统的教学中很难体现出来的,但是身处探究式活动的氛围中,这一切都会显现出来。因而,在探究式活动设计中对于学生情商的考核往往高于对智商的测评。

三、探究式活动课的设计差异与应用

探究式学习的设计应从学生学习需要的实际出发,重视不同课程资源开发状况下的探究式活动设计的差异。

1.探究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是探究性提问、探究性讨论、探究性演示等方法。例如,在“交通运输中的点”一节的设计中,课本知识较为零散,为了使学生对港口、车站、航空港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探究形式,让学生搜集上海市交通的相关资料,以上海的港口、车站、航空港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自己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将其成果进行展示。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必须进行好前期的教学设计,对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明确的认识,使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探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探究式活动在综合活动课中的运用

目前,很多学生对选修课、实践课、课外活动课更有兴趣,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各种活动。例如,针对松花江水污染对佳木斯水资源的影响展开的探究活动。我们将学生分为三个活动小组,一组前往松花江,一组去四丰山水库,还有一组到环保局。他们在出发前确定调查的共同目标和小组目标,到调查点后,从身边的平常人、观测站的专业人士那里了解佳木斯的水体现状,并分别从松花江佳木斯段上中下游取样带回,进一步分析比较。最后,他们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得以展现,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第4篇

关键词:课程开发;探究式活动;设计

所谓探究式活动,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一、探究式活动课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活动方式相比,探究式活动课更具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关系更趋和谐。

1.学生通过探究式活动获得新知,提升能力

探究式活动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形成新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探究式活动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探究教学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这其中,往往出现学科的交叉联系。注意学科之间交叉的内容,能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3.重视动手动脑在探究中的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对各种现象做出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观察思考、查阅资料、实际测算、具体分析、综合判断等过程来得出结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4.探究式活动重视合作式学习与方法的指导

在探究性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观测和调查,也常常需要讨论、争论和进行意见综合,这些都需要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探究中学生们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途径,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探究教学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每个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了解,能否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否提出问题,能否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能否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资料,能否判断资料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都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来检测。

二、探究式活动课的设计原理

首先,探究式学习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探究性学习的心理过程大致可描述为“发现问题形成假设(猜想)拟订方案(计划)验证假设”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讲,这里的问题,不应理解为旨在作为巩固知识、获取新技能的练习与操练,而是指在一定新情景下的一系列非常规问题。对学习者而言,这些问题要通过探索、连接、推理并有效地与现实联系,大量地占有信息等活动,方能加以解决,达到改善认知结构的学习目标。因此,我们认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其性质与结构决定着探究思维的深度和复杂程度。这里的假设只是对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以及解决之后的状态做出的估计与推断,可能仅是一个较为模糊的设想与步骤,它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经验知识的储备。探究性学习也就是在不断调整假设、修改方案,由问题状态逼近解决状态的进程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体验经历、完成学习任务的。

其次,探究式活动设计应当重视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作为探索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他们是否能够沟通、协调好与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们能否实事求是地对待研究,这些是传统的教学中很难体现出来的,但是身处探究式活动的氛围中,这一切都会显现出来。因而,在探究式活动设计中对于学生情商的考核往往高于对智商的测评。

再次,探究式活动的设计要规范,要有明确的设计意图。探究式活动的设计要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有规范,要根据课程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活动。设计不能脱离课程标准,不能游离于实际,否则探究式学习将变得盲目而毫无意义。

三、探究式活动课的设计差异与应用

探究式学习的设计应从学生学习需要的实际出发,重视不同课程资源开发状况下的探究式活动设计的差异。

1.探究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是探究性提问、探究性讨论、探究性演示等方法。例如,在“交通运输中的点”一节的设计中,课本知识较为零散,为了使学生对港口、车站、航空港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探究形式,让学生搜集上海市交通的相关资料,以上海的港口、车站、航空港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自己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将其成果进行展示。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必须进行好前期的教学设计,对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明确的认识,使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探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探究式活动在综合活动课中的运用

目前,很多学生对选修课、实践课、课外活动课更有兴趣,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各种活动。例如,针对松花江水污染对佳木斯水资源的影响展开的探究活动。我们将学生分为三个活动小组,一组前往松花江,一组去四丰山水库,还有一组到环保局。他们在出发前确定调查的共同目标和小组目标,到调查点后,从身边的平常人、观测站的专业人士那里了解佳木斯的水体现状,并分别从松花江佳木斯段上中下游取样带回,进一步分析比较。最后,他们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得以展现,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3探究式活动在课外活动中的运用

课余活动也可以运用探究模式进行。运动会时,探究学生的体能素质,测算风速对长跑运动员速度的影响;校园艺术节上,排演反映环境问题的小品、短剧;征文比赛中,唤醒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等等。

四、探究式活动课给我们的启示

1探究式活动课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2000年组织编写出版的科学探究专著中,不仅对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进行了概括,而且对每一类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分别进行了如下的划分和描述: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探究学习,学习者的状况不同,探究程度也不同。

2乡土地理丰富多彩的内容是探究式活动课的设计与课题选择之源

探究式活动课应根据需要和可能,从众多的当地课程资源中选择最能够反映学生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活动课的内容和题目,一定要突出鲜明的地域性。例如,以七台河市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活动课的题目: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一个拥有88万人口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国家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该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时间长,采暖期长达180余天;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城市空气中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降尘等四种主要污染物。七台河市区空气环境质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些环境问题如何防治?都可以让学生根据相关的监测数据,从污染项目、污染区域、污染行业、重点污染企业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为污染企业排队,并搞清主要污染时段、主要污染区域等问题。这种结合当地现实问题的探究式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展示能力和个性的舞台,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探究式活动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探究式活动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具有了新的特点。教师要成为地理专业知识的精通者和探究式活动课研究的先行者,教师要成为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